情境感知行動學習環境下數位教材內容設計之研究

6
1 情境感知行動學習環境下數位教材內容設計之研究 林大正 陳宗禧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摘要 近年來無線網路、行動設備 (mobile device) 、情境感知(context-aware)科技的成 熟,掀起了學習型態的大改變,行動學習 (mobile learning) 和無所不在學習 (ubiquitous learning) 已成為現今最新一代 的學習趨勢,本研究讓學習者利用PDA無線網路搭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Technology of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來進行植物的學習。希望瞭 解學生對於以行動科技(PDARFID)進 行情境感知行動學習之成效,經由 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Evaluation)的課程設計, 以及實行時可能遇到的問題。研究對象為 台南市立某國民小學100名五年級學生。分 成實驗組(情境感知行動學習)34人、第一 對照組(網路學習)33人,第二對照組(情境 傳統學習)33人,藉由前後測之分析,來瞭 解學生對情境感知行動學習內容的學習成 效,以做為未來教師進行類似課程之參考。 關鍵詞: 情境感知、行動設備、行動學習、 無線網路、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1. 緒論 數位時代的來臨及網際網路的蓬勃發 展,使得人們得以利用網路來獲取想要得 到的知識,網路學習成為大眾所推廣的學 習方式,由個人/集中式的學習型態慢慢轉 向多人 / 分散式的學習型態 (Triantafillou, 2003) ,數位學習成為新興的教學模式,而 當可攜式的數位學習輔助,如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Smart Phone 、平板電腦等越來越普遍的使用,行 動學習的可行性慢慢的被重視 (Dan Corlett, Jun 2005) ,以往傳統的學習支援系 統,如電腦輔助教學系統 CAI(Computer Assist Instruction) ,現在已發展了網路學 習、遠距學習、行動學習、甚至到無所不 在學習了。本研究基於無所不在運算概念 配合情境感知技術發展行動學習系統,稱 之為情境感知行動學習環境 (Context-Aware Mobile Learning) 簡稱為 CAML早期傳統的教室環境,學生都被制約 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所得的知識均由教 師傳授,課本文字,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 減低,學習成效往往大打折扣,成為被動 式的學習方式(McDonald, 2004) ,行動學習 的優點在於能夠不受空間的限制,透過移 動性高、便利性佳的行動設備為學習輔 具,讓學習者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得到該地正確的知識,進而達到學習目標 及成效。本研究在行動學習方面針對人、 電腦、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行討論,三者之 間可以加入許多的學習內容,並能夠互 動,讓學習印象更加深刻,其相對關係如 1 1 -電腦-環境互動圖 2. 相關研究 鷹架構念源自於維果夫斯基的學習理 論,他倡議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指的是介於兒童實力所能達 到的水準與經別人給予協助後所能達到到 水準,這兩種水準的差距謂之。鷹架可能 是任何工具或教學策略,其特色在於其互 動的功能。五年級學童的學習可以透過鷹

Upload: mitch-zoo

Post on 27-Jul-2015

17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9 download

TRANSCRIPT

(mobile device)(context-aware) (mobile learning) (ubiquitous learning) PDA (Technology of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PDARFID 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Evaluation) 100 ()34 ()33( )33

(Context-Aware Mobile Learning) CAML (McDonald, 2004) 1

1. / /(Triantafillou, 2003)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Smart Phone (Dan Corlett, Jun 2005) CAI(Computer Assist Instruction)1

1 --

2.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2

2 (Y. S. Chen, Kao, T. C. & Sheu, J. P., 2003) (Bandura, 1986) ()( )( ) Suchmon(1987) (siuated action) (RFID) M-Learning : (Y. S. Chen, Kao, T. C. &2

Sheu, J. P., 2003) (context) (Schilit, 1995) (Yang, 2006)Ni,Liu,Lau,& Patil(2004) (entity) (context) (right time) (right location)(right context)

3. ( 3)

3

4

PDA

(a)

(b)

4 3.1 34 33 e-learning 33 3.2 PDA RFID Tag PDA RFID Reader RFID Tag moodle 4 3

(c)

(d)

5 (a) (b)(c)(d)

6 VB.NET ACESS ASP CSS RFID 5

4. 4.1 1.

1 1 (n=34) 1(n=33) 2(n=33) M SD 27.65 27.58 31.82 16.89 14.15 16.10 M SD 57.65 33.94 58.49 18.10 17.49 17.70

(PDA ) 5 5 G1 G2 (n=34) M 57.65 57.77 SD 18.10 3.06 1(n=33) M 33.94 34.06 SD 17.49 3.12 2(n=33) M 58.48 58.24 SD 17.70 3.12

G1

G2:

2.

( *)F =1.58p=0.21(p>0.01) ( 2 ) 2 * SS 988.47 29449.38 df 2 94 MS 494.23 313.29 F 1.58 p 0.21

4.2 ( 6 7) 6 1 2 ------1 ----** 2 --**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