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

12
推拿手法 類別 手法 擺動類手法 一指禪推法 | 纏法 | 滾法 | 揉法 摩擦類手法 摩法 | 擦法 | 推法 | 搓法 | 抹法 振動類手法 抖法 | 振法 擠壓類手法 按法 | 點法 | 捏法 | 拿法 | 撚法 | 踩蹺法 叩擊類手法 拍法 | 擊法 | 彈法 運動關節類手法 搖法 | 背法 | 扳法 | 拔伸法 擺動類手法 一指禪推法 | 纏法 | 滾法 | 揉法 以指或掌腕關節作協調的連續擺動動作,稱為擺動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一指 禪推法、纏法、滾法和揉法等。特點是上肢放鬆、腕和前臂的動作要協調一致, 深透力強,作用面小,適用於全身各部位或穴位。 一指禪推法: 【動作要領】 用大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挺胸收腹,呼吸自 然,腕部放鬆,沉肩、垂肘、懸腕,肘關節略低於手腕,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 主要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做屈伸活動。腕部擺動時,尺側要低於橈側, 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於治療部位上。壓力、頻率、擺動幅度要均勻,動作 要靈活。手法頻率每分鐘 120~160 次。 【要求】 練習時,手握空拳,上肢肌肉放鬆,拇指端自然著力,不可用蠻力下壓,拇指 要蓋住拳眼。在拇指端或拇指羅紋面能吸定的基礎上,再練習在腕部擺動時,拇 指端作緩慢直線往返移動,即所謂緊推慢移。 【臨床應用】 本法接觸面積較小,但深透度大,可適用於全身各部穴位。臨床常用于任脈(指 腹),頭面(偏峰)、腰背、胸腹及四肢(頂端)等處。對頭痛、胃痛、腹痛及關 節筋骨痠痛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療,具有舒筋活絡,調和營衛,祛瘀消積,健脾和 胃的功能。

Upload: -chenyichang

Post on 24-Jul-2015

36 views

Category:

Health & Medicine


3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

類別 手法

擺動類手法 一指禪推法 | 纏法 | 滾法 | 揉法

摩擦類手法 摩法 | 擦法 | 推法 | 搓法 | 抹法

振動類手法 抖法 | 振法

擠壓類手法 按法 | 點法 | 捏法 | 拿法 | 撚法 | 踩蹺法

叩擊類手法 拍法 | 擊法 | 彈法

運動關節類手法 搖法 | 背法 | 扳法 | 拔伸法

擺動類手法

一指禪推法 | 纏法 | 滾法 | 揉法

以指或掌腕關節作協調的連續擺動動作,稱為擺動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一指

禪推法、纏法、滾法和揉法等。特點是上肢放鬆、腕和前臂的動作要協調一致,

深透力強,作用面小,適用於全身各部位或穴位。

一指禪推法:

【動作要領】

用大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挺胸收腹,呼吸自

然,腕部放鬆,沉肩、垂肘、懸腕,肘關節略低於手腕,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

主要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做屈伸活動。腕部擺動時,尺側要低於橈側,

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於治療部位上。壓力、頻率、擺動幅度要均勻,動作

要靈活。手法頻率每分鐘 120~160 次。

【要求】

練習時,手握空拳,上肢肌肉放鬆,拇指端自然著力,不可用蠻力下壓,拇指

要蓋住拳眼。在拇指端或拇指羅紋面能吸定的基礎上,再練習在腕部擺動時,拇

指端作緩慢直線往返移動,即所謂緊推慢移。

【臨床應用】

本法接觸面積較小,但深透度大,可適用於全身各部穴位。臨床常用于任脈(指

腹),頭面(偏峰)、腰背、胸腹及四肢(頂端)等處。對頭痛、胃痛、腹痛及關

節筋骨痠痛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療,具有舒筋活絡,調和營衛,祛瘀消積,健脾和

胃的功能。

Page 2: 推拿手法

【附】纏法

一指禪推法的頻率提高到每分鐘 220~250 次,稱纏法。用大拇指指端或偏峰著

力於一定的部位以減小接觸面,同時減小擺動幅度,降低對體表的壓力,以提高

一指禪推法的頻率,使頻率達到每分鐘規定的次數。本法只有在熟練掌握一指禪

推法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掌握。纏法有較強的消散作用,臨床常用於實熱症及癰

癤等外科病症的治療。

滾法:

【動作要領】

滾法是由腕關節的伸屈運動和前臂的旋轉運動複合而成。伸屈腕關節是以第二

到第四掌指關節背側為軸來完成的;前臂的旋轉運動是以手背的尺側為軸來完

成。因此滾法的吸定點是上述兩軸的交點,即小指掌指關節背側,這點附著在一

定部位,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主要擺動,帶動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轉的複合運

動。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緊貼體表,不能拖動、碾動或跳動。壓力、頻率、擺動幅

度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

【要求】

操作時要注意肩、臂、腕盡可能放鬆,肘關節微屈(約 120°)。

【臨床應用】

滾法壓力大,接觸面也較大,虛弱者用尺側滾,強壯者用第 5 掌指關節滾,適

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厚的部位。對風濕痛、麻木不仁、肢體癱瘓、

運動功能障礙(外傷,緊張、痙攣)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療。具有舒筋活血,疏鬆

脈絡,滑利關節,緩解肌肉、韌帶痙攣,增強肌肉、韌帶活動能力,促進血液迴

圈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

揉法:揉法分掌揉和指揉兩種。

【動作要領】

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或掌根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以肘部

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作輕柔緩和的迴旋樣擺動。

指揉法:是用手指羅紋面吸定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以肘部為支

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和掌指作輕柔緩和的迴旋樣擺動。

【要求】

本法操作時壓力要輕柔,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速度每分鐘 120~160 次。

【臨床應用】

本法輕柔緩和,刺激量小,適用於全身各部。指揉適用於穴位,大魚際揉適用

Page 3: 推拿手法

於頭面部,掌根揉適用於肩背、腰、四肢。常用於脘腹痛,胸悶脅痛,便秘,泄

瀉等腸胃疾患,以及因外傷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滯,活

血祛瘀,消腫止痛等作用。

摩擦類手法

摩法 | 擦法 | 推法 | 搓法 | 抹法

以掌、指或肘貼附在體表作直線或環繞移動稱摩擦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摩

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應用廣泛,滲透力差,對皮膚有一定摩擦力,

產生熱度比較高,緊貼皮膚(治療時,術者呼吸要自然,不要屏氣)。

摩法:本法分掌摩或指摩兩種。

【動作要領】

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

環旋運動。

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

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

【要求】

本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微屈曲(120°~145°),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

要緩和而協調。頻率每分鐘 120 次左右。

【臨床應用】

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腰背用手法。掌摩適用於胸腹、脅肋腰背部,

指摩適用於頭面、腹部。對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胸脅迸傷等病症常用本

法治療。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調節腸胃蠕動等作用。

擦法(又稱平推法):

【動作要領】

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或循經絡的循行方向,進行直

線來回摩擦動作。擦法操作時腕關節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手指自然伸開,

整個指掌要貼在患者體表的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帶動手掌作

前後或上下往返移動,向掌下的壓力不宜太大,但推動的幅度要大。

【要求】

本法操作時用力要穩,動作要均勻連續;呼吸自然,不可迸氣。治療部位暴露,

壓力輕,推動幅度大,禁止再使用其他手法,頻率每分鐘 100~120 次,頻率可稍

快。

Page 4: 推拿手法

【臨床應用】

本法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健脾和胃

等作用。常用於治療內臟虛損及氣血功能失常的病症。尤以活血祛瘀的作用為更

強。掌擦法多用於胸脅及腹部;小魚際擦法多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大魚際擦

法在胸腹、腰背、四肢等部均可運用。

擦法使用時要注意:治療部位要暴露,並塗適量的潤滑油或配製藥膏,既可防

止擦破皮膚,又可通過藥物的滲透以加強療效。

推法:推法有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三種。

【動作要領】

用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穴位或按經絡的循行方向進行單方向的直

線移動。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

【要求】

操作時指、掌或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而均勻。根據體質、性

別因人而宜。

【臨床應用】

可在人體各部位使用,指推法適用於各科疾病,掌推法適用於四肢、腰背、運

動障礙,肘推法適用於腰臀、股骨部。能增高肌肉的興奮性,促進血液迴圈,並

有舒筋活絡、疏泄積滯、宣化壅塞的作用。

搓法:

【動作要領】

用雙手掌面挾住一定的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稱

搓法。

【要求】

操作時雙手用力要對稱,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臨床應用】

搓法適用於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最為常用,一般作為推拿治療的結

束手法。具有調和氣血,舒筋通絡的作用。

抹法:

【動作要領】

用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面緊貼皮膚,作上下交替或左右往返移動,稱為抹法。

Page 5: 推拿手法

【要求】

操作時用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臨床應用】

本法常用於頭面及頸項部。對頭暈、頭痛及頸項強痛等症常用本法作配合治

療。抹法有開竅鎮靜,醒腦明目等作用。

振動類手法

抖法 | 振法

以較高頻率的節律性輕重交替刺激,持續作用於人體,稱振動類手法。本類手

法包括抖法、振法等。特點是強力、靜止性用力帶動患者肢體作小幅度的顫動動

作,多作為輔助性或結束性手法(即治療作用不大)。

抖法:

【動作要領】

用雙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遠端,用力作連續的小幅度的上下顫動。

【要求】

操作時顫動幅度由小到大,頻率由慢至快。

【臨床應用】

本法可用於四肢部,以上肢為常用。適用於運動障礙、疼痛、腫脹。臨床上常

與搓法配合,作為治療的結束手法。治療作用與搓法相同。具有疏通經絡、調節

氣血的作用。

振法:

【動作要領】

用手指或手掌著力在體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強力地靜止性

用力,作小幅度連續性的快速的振顫樣動作。用手指著力稱指振法,用手掌著力

稱掌振法。

【要求】

操作時力量要集中於指端或手掌上。振動的頻率較高,著力稍重,壓力可大可

小,緊貼皮膚。

【臨床應用】

本法一般常用單手操作,也可雙手同時操作。可用於全身各部位和穴位,適用

Page 6: 推拿手法

於疼痛類疾病。具有鎮靜安神,疏通脈絡,祛瘀消積,和中理氣,消食導滯,調

節腸胃功能等作用。

擠壓類手法

按法 | 點法 | 捏法 | 拿法 | 撚法 | 踩蹺法

用指、掌或肢體其他部分按壓或對稱性擠壓體表,稱擠壓類手法。本類手法包

括按、點、捏、拿、撚或踩蹺等法。特點是緊貼皮膚,用力要穩、柔和、由輕到

重、逐漸用力,適用的面積廣泛。

按法:

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三種。

【動作要領】

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

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

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要求】

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

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臨床應用】

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複合手法。指按法可用於全身

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於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鬆肌

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

木等疼痛病症常用本法治療。

點法:

有拇指點和屈指點兩種。

【動作要領】

拇指點:是用拇指指端點壓體表。

屈指點:有屈拇指,用拇指指間關節橈側點壓體表,或屈食指,用食指近側指

間關節點壓體表。

【要求】

點法操作時要點按一定部位或穴位,持續性用力。

本法與按法的區別是:點法作用面積小,刺激量更大。

Page 7: 推拿手法

【臨床應用】

本法刺激很強,使用時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和操作部位酌情用力。常用在肌

肉較薄的腰背部和四肢的骨縫處。對脘腹攣痛,腰腿痛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療。具

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

捏法:有三指捏和五指捏兩種。

【動作要領】

三指捏:是用大拇指與食、中兩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鬆擠壓。

五指捏:是用大拇指與其餘四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鬆擠壓。

在作相對用力擠壓動作時要循序而下,均勻而有節律性。

【臨床應用】

本法適用於頭部、頸項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拿法: 捏而提起謂之拿。

【動作要領】

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

穴位上進行節律性地提捏。

【要求】

操作時,用勁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由連貫性。

【臨床應用】

臨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於頸項、肩部和四肢等部位。適用於關節痠痛、頸項

部疼痛。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止痛,舒筋通絡等作用。

撚法:

【動作要領】

用拇、食指羅紋面捏住一定部位,兩指相對作搓揉動作。

【要求】

操作時動作要靈活、快速,用勁不可呆滯。

【臨床應用】

本法一般適用於四肢小關節。具有理筋通絡,滑利關節的作用,常配合其他手

法治療指(趾)間關節的痠痛、腫脹或屈伸不利等症。為輔助性手法。

Page 8: 推拿手法

踩蹺法:用單足或雙足踩踏一定部位,稱踩蹺法。

【動作要領】

患者俯臥,在胸部和大腿部各墊 3~4 個枕頭,使腰部騰空。術者雙手扶住預先

設置好的橫木上,以控制自身體重和踩踏時的力量,同時用腳踩踏患者腰部並作

適當的彈跳動作,彈跳時足尖不要離開腰部。根據患者體質,可逐漸加重踩踏力

量和彈跳幅度,同時囑患者隨著彈跳的起落,配合呼吸,跳起時患者吸氣,踩踏

時患者呼氣,切忌屏氣。踩踏速度要均勻而有節奏。

【臨床應用】

臨床常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本法刺激量大,應用時必須謹慎,對體質

虛弱者或脊椎骨質有病變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叩擊類手法

拍法 | 擊法 | 彈法

用手掌、拳背、手指、掌側面,桑枝棒叩打體表,稱叩擊類手法。本類手法包

括拍、擊、彈等法。使用手法時要垂直性用力,不要出現任何角度,要平穩、柔

和,切忌粗暴。

拍法:用虛掌拍打體表,稱拍法。

【動作要領】

操作時手指自然併攏,掌指關節微屈,指間關節伸直,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患

部。

【臨床應用】

拍法適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對風濕痠痛,局部感覺遲鈍或肌肉痙攣等症

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療,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擊法:用拳背、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或用桑枝棒叩擊體表,稱為擊法。

【動作要領】

(1)、拳擊法:手握空拳,腕伸直,用拳背平擊體表。

(2)、掌擊法:手指自然鬆開,腕伸直,用掌根部叩擊體表。

(3)、側擊法:(又稱小魚際擊) 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用單手或雙手

小魚際部擊打體表。

(4)、指尖擊法:用指端輕輕打擊體表,如雨點下落,分單指擊法和四指擊法。

(5)桑棒擊法:用桑枝棒擊打體表。

【要求】

擊法用勁要快速而短暫,垂直叩擊體表,在叩擊體表時不能有拖抽動作,速度

Page 9: 推拿手法

要均勻而有節奏,輕叩三次,重叩一次。

【臨床應用】

拳擊法:常用於腰背、脊背部;掌擊法常用於頭頂、腰臀及四肢部;

側擊法:常用於腰背及四肢部;指尖擊法常用於頭面、胸腹部;

桑棒擊法:常用於頭頂、腰背及四肢部。

本法具有舒筋通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對風濕痹痛,局部感覺遲鈍,肌肉痙攣

或頭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附】桑枝棒制法:

用細桑枝十二根(粗約 0.5cm 左右)去皮陰乾,每根用桑皮紙卷緊,並用線繞紮,

然後把桑枝合起來先用線紮緊,再用桑皮紙層層卷緊並用線繞好.外面用布裹緊

縫好即成.要求軟硬適中(即具有彈性),粗細合用(即用手握之合適,約 4.5~5cm),

長約 40cm。

彈法:

【動作要領】

用一手指的指腹緊壓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彈出,連續彈擊治療部位。操作時

彈擊力要均勻,每分鐘彈擊 120~160 次。

【臨床應用】

本法可適用於全身各部,尤以頭面、頸項部最為常用,具有舒筋通絡,祛風散

寒的作用。對項強、頭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運動關節類手法

搖法 | 背法 | 扳法 | 拔伸法

對關節作被動性活動的一類手法稱為運動關節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搖法、背

法、扳法、拔伸法。

搖法:使關節作被動的環轉活動,稱搖法。

【動作要領】

(1)、頸項部搖法:用一手扶住患者頭頂後部,另一手托住下頦,作左右環轉

搖動。

(2)、肩關節搖法: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作左

右環轉搖動。

(3)、髖關節搖法:患者仰臥位,髖膝屈曲。術者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

扶住膝部,作髖關節環轉搖動。

(4)、踝關節搖法: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握住大拇指部,作踝關節環轉

Page 10: 推拿手法

搖動。

【要求】

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範圍內進行,

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臨床應用】

本法適用於四肢關節及頸項、腰部等。對關節強硬,屈伸不利等症,具有舒筋

通絡,滑利關節,增強關節活動功能的作用。

背法:

【動作要領】

術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術者兩肘套住患者肘彎部,然後彎腰屈膝挺臀,將患

者反背起,使其雙腳離地,以牽伸患者腰脊柱,再作快速伸膝挺臀動作,同時以

臀部著力顫動或搖動患者腰部。操作時臀部的顫動要和兩膝的屈伸動作協調。

【臨床應用】

本法可使腰記載住及其兩側伸肌過伸,促使扭錯只小關節復位,並有助於緩解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對腰部扭閃疼痛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

療。

扳法:用雙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動肢體稱為扳法。

【動作要領】

(1)、頸項部扳法:操作時有兩種方法。

ㄅ、頸項部斜扳法:患者頭部略向前屈。術者一手抵住患者頭側後部,另一

手抵住對側下頦部,使頭向一側旋轉至最大限度時,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的

扳動。

ㄆ、旋轉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頸前屈到某一需要的角度後,術者在其背後,

用一肘部托住其下 頦部,手則扶住其枕部(向右扳則用右手,向左扳則用左手),

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托扶其頭部的手用力,先作頸項部向上牽引,同時把患者

頭部作被動向患側旋轉至最大限度後,再作扳法。

(2)、胸背部扳法:操作時有兩種方法。

ㄅ、擴胸牽引扳法:患者坐位,令其兩手交叉扣住,置於項部。術者兩手托

住患者兩肘部,並用一側膝部頂住患者背部,囑患者自行俯仰,並配合深呼吸,

作擴胸牽引扳動。

ㄆ、胸椎對抗復位法:患者坐位,令其兩手交叉扣住,置於項部。術者在其

後面,用兩手從患者腋部伸入其上臂之前,前臂之後,並握住其前臂下段,同時

Page 11: 推拿手法

術者用一側膝部頂住患部脊柱。囑患者身體略向前傾,術者兩手同時作向後上方

用力扳動。

(3)、腰部扳法:本法操作時,常用的有斜扳法、旋轉扳法、後伸扳法等三種。

ㄅ、腰部斜扳法:患者側臥位,術者用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

部,或一手抵住患者肩後部,另一手抵住髂前上棘部。把腰被動旋轉至最大限度

後,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動。

ㄆ、腰部旋轉扳法:直腰旋轉扳法、彎腰旋轉扳法。

A、直腰旋轉扳法:

患者坐位,術者用腿挾住患者下肢,一手抵住患者近術者側的肩後部,另一

手以患者另一側腋下伸入抵住肩前部,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動。

B、彎腰旋轉扳法:

患者坐位。腰前屈到某一需要角度後,一助手幫助固定患者下肢及骨盆。術

者用一手拇指按住需扳動的脊椎的棘突(向左旋轉時用右手),另一手勾扶住

患者項背部(向左旋轉時用左手),使其腰部在前屈位時再向患側旋轉。旋轉

至最大限度時,再使其腰部向健側側彎方向扳動。

ㄈ、腰部後伸扳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一手托住患者兩膝部,緩緩向上提起,

另一手緊壓在腰部患處,當腰後伸到最大限度時,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動。

【要求】

扳法操作時動作必須果斷而快速,用力要穩,兩手動作配合要 協調,扳動幅

度一般不能超過各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

【臨床應用】

本法臨床常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常用於脊柱及四肢關

節。對關節錯位或關節功能障礙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療,有舒筋通絡,滑利關節,

糾正解剖位置的失常等作用。

拔伸法:

拔伸即牽拉、牽引的意思。固定肢體或關節的一端,牽拉另一端的方法,稱為

拔伸法。

【動作要領】

(1)、頭頸部拔伸法:患者正坐。術者站在患者背後,用雙手拇指頂在枕骨下

方,掌根托住兩側下頜角的下方,並用兩前臂壓住患者兩肩,兩手用力向上,兩

前臂下壓,同時作相反方向用力。

(2)、肩關節拔伸法:患者坐勢。術者用雙手握住其腕或肘部,逐漸用力牽拉,

囑患者身體向另一側傾斜(或有一助手幫助固定患者身體),與牽拉之力對抗。

Page 12: 推拿手法

(3)、腕關節拔伸法:術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部,兩手

同時作相反方向用力,逐漸牽拉。

(4)、指間關節拔伸法:用一手握住被拔伸關節的近側端,另一手捏住其遠側

端,兩手同時作反方向用力牽引。

【要求】

本法操作時用力要均勻而持久,動作要緩和。

【臨床應用】

本法常用於關節錯位、傷筋等。對扭錯的肌腱和移位的關節有整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