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

19
高高高 高高高

Upload: avram-murphy

Post on 31-Dec-2015

3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高三第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 世纪 60 年代至 1901 年). 一、阶段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政治领域 : A 、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B 、清政府同外国侵略势力经历了从 “和好” →“对抗” →彻底屈服 的过程; C 、阶级关系的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 的产生和壮大, 无产阶级 的壮大。.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高三第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 世纪 60 年代至 1901 年)一、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二、考点梳理:(一)外国列强的对华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三)同时并存的四种经济成分—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领域: A 、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B 、清政府同外国侵略势力经历了从“和好” →“对抗” →彻底屈服的过程; C 、阶级关系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无产阶级的壮大。经济领域: A 、外国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B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 、新的经济因素:洋务企业 ---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初步发展。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层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思想,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再到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变法思想)对外关系领域:清政府逐渐放弃了抵抗,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 、甲午中日战争1 、历史背景:① 主要原因:日本;②国际因素;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美、英、德法、俄);③国内因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④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 、经过( 1894 年 -1895 年):① 爆发的标志:丰岛海战;②平壤战役;③黄海海战;④辽东战役;⑤威海战役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消极抵抗政策。

A 主观: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 --- 是根本原因①政治经济全面落后②当权者愚昧无知,战前不重视情报收集,对日本没有真正了解③缺乏对战争的认真准备和决战决心。慈禧祝寿、李鸿章要保实力避战。多数军队临阵脱逃

B 客观:日本 --- 战争蓄谋已久,准备充分。C 客观:国际方面 --- 列强对日本暗中支持,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

3 、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外国列强的对华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5 、三国干涉还辽(原因、实质)

6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代表人物、意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 、目的、时间、国家、主要战斗[廊坊战役、天津保卫战、北京地区战斗]■ 八国联军侵华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比较(同:资本主义联合侵华;占领北京;皇帝逃离;建立殖民机构;中外勾结等 异:背景;直接目的;对中国的影响2 、《辛丑条约》的签定(内容、影响)

① 时间、地点、内容;② 对中国的消极影响:割地、赔款、开口岸、资本输出。③ 对中国客观促进作用: A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兴起变法; B 、向西方学习深入到了制度层面。④ 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便利其对远东的进一步侵略。⑤ 对远东局势的影响: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下降,加剧了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

原因:《马关条约》损害了三国在华侵略权益;实质: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相矛盾,又相勾结;

1.( 2007上海历史)《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2.( 2007广东文科基础)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这场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3.( 2006 年全国Ⅰ卷)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 4.( 05江苏)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其内容与今天的江苏直接有关的是 ① 《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马关条约》 ④《辛丑条约》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5 . ( 05春季)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A. 支付高额赔款   B.划定使馆区C. 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D.承诺禁止中国人反帝

D

BB

D

6.( 04 全国二)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7.( 02上海历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干涉“还辽”的三个国家除法国之外,还有

A 俄、德    B 德、英     C 英、美     D 美、俄8 . ( 2007江苏历史)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两两次战争期间?A中英

《天津条约》签字  B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 B. C. D. ①② ③④ ②④ ①④9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 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列款项(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2006 年全国Ⅱ卷)《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

阶段。这主要体现在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C.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B

A

C

D

C

A 、地主阶级 --- 洋务运动1 、历史背景:(根本原因;主要条件 [思想;政治;阶级 ] )

2 、目的;代表人物;中央机构;时间;旗号;指导思想3 、主要内容:① 军事工业;②民用工业 --- 经济近代化;③筹办海军—军事近代化;④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 ---教育近代化;■区别洋务企业的性质

■区别洋务派、顽固派和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同:阶级属性;目的;对人民革命的态度。异:对外国侵略的态度;对西方技术的态度)

(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① 根本原因:内忧外患。② 主要条件 :思想条件 --- 新思想的萌发 ; 政治条件 --- 慈禧的支持 ; 阶级条件 --- 洋务派的出现

同 : 阶级属性 --- 封建地主阶级;目的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态度 ---镇压人民起义;异 : 对外国侵略 ---妥协投降 (顽 ) 、抵抗(洋、抵) ; 对西方技术 ---仇视一切外洋事物(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洋、抵)

军事工业 ---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近代企业;民用工业 ---带有封建色彩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资金来源、管理、产品出路)

■西中近代化的比较(领导力量的不同;进程不同;依靠力量)

4 、破产的标志和原因(见教材):5 、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同:背景;目的;内容。异:阻力;彻底程度;结果)

领导力量 --- 资产阶级(西);地主阶级洋务派(中) ;进程 ---由轻工业到重工业,在民用工业的基础上建立军事工业(西);中国相反;依靠力量 ---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自由竞争(西);依靠政府,以官办为起点,后才出现官督商办和商办(中)

积极影响:①引进了西方近代生产方式,近代化的开端;②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冲击封建教育;③瓦解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增强海防力量,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局限性: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①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② 军事工业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③ 民用工业为了解决军工困难;④管理腐败,被洋人利用;

B 、资产阶级维新派 --- 戊戌变法动1 、历史背景:(政治因素;经济基础 [ 根本 ] ;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时间;原因;代表人物;主张;局限性) ]

■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2 、准备①招徒讲学(万木草堂);②著书立说(著作、特点);③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④组织团体(强学会、保国会);⑤上书皇帝(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⑥进行论战(时间、实质、影响)■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异同(同:主张学习西方;政治目的无法实现;对人民革命的态度。异:阶级立场;学习内容;要实现的目的;开展运动的方式;对外国侵略的态度)3 、百日维新(时间;内容 [ 政治;经济;军事;文教 ] ;作用和局限)4 、失败:戊戌政变■ 失败的原因:(客观;主观 [软弱性和妥协性—脱离群众、寄托于皇帝、对帝国主义有幻想、采用改良的方式];根本原因。)5 、意义(性质、影响[进步、爱国、思想解放]、教训)

A 、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B 、区别:前者没有形成理论,也没有实践;

■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的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比较(同:背景 -- 面临民族危机;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文教;作用—推动历史的进程。异:阶级属性;目的;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内容侧重点(军事技术;政治制度)C 、农民阶级 --- 义和团运动1 、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2 、发展概况:兴起(时间、地点);发展(山东、直隶—北京、天津);高潮(抗击八国联军)3 、口号:“扶清灭洋”(革命性、局限性)■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灭洋” 反映反帝爱国思想,触及时代主题,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吸引广大人民参加,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灭洋方法不科学,盲目排外。“扶清”虽有利争取官军,但缺乏对清政府本质认识并抱有幻想,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① 根本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直接原因 :传教士欺压百姓,各地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

5 、失败的原因:主观(根本);客观。

6 、运动的意义:①性质;②作用:显示了人民的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的计划;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同 [性质、和宗教的关系、结果和影响 ] 。异: [兴起的原因;运动的进程;斗争的对象;清对运动的态度;对西方的态度 ]

■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同: [ 背景(民族危机)、目的(救亡图存)、对清政府的态度(合作、幻想)、结果(失败)。异: [ 运动方式(自上而下改良、起义)、对西方的态度(全面学习、全盘否定)、失败原因、影响 ]

4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镇压(袁世凯)—招抚—联合列强镇压

① 根本原因: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②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同 :性质 ---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 ---都用宗教组织群众(基督教、本土宗教);结果和影响 --- 失败、打击了西方列强和清政府;异 : 原因 --- 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的激化;进程 --- 有组织,统一领导和纲领、自发的,分散的);斗争对象 --- 清政府和西方列强、西方列强;清的态度 ---始终镇压、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对西方的态度 ---抱有幻想到反对、全盘否定

1.( 2007上海历史)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 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2.( 2007 年北京文综)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的主张的实践活动是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3. ( 2007 全国文综一)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 ,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 1884 年、 1898年, 1900 年,这表明A. 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 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 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4.( 2006 年重庆卷)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5.( 2006 年全国二) 19世纪 60 年代— 90 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下列关于该阶段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A.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官办民用企业 B.民用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政府C.军事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 D.民用工业的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

D

B

D

C

D

6.( 2006 年江苏卷)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 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7. (05上海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司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A. 烈士精神 B. 种族成见 C. 浪漫性格 D. 厌世心态8.( 05 辽宁) 19世纪 60 年代以后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①主张进行“商战” , 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 ,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 B. C. D.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9. ( 2005 全国三)下列关于近代上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近代第一个租界建于上海 B.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工业最早创建于上海C.洋务派创办第一个民用企业是在上海 D.是 19世纪中国无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城市10.( 05 全国三)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洋务运动时期 D.甲午战争以后

B

A

A

B

C

15.( 2007宁夏文综)( 15 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 , 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 ,吾中国国土之大 , 人民之众 , 变法三年 ,可以自立 ,此后则蒸蒸日上 ,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 184 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 ,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 朝野震骇 ,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下列问题。( 15 分)(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5 分)

( 2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0 分)

( 1 )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 2 )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考点 3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 1 )鸦片战争前 , 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中断)( 2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进一步瓦解着自然经济,为其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 3 )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技术及诱导,为其产生提供技术等条件。( 4 )外商企业的刺激。

1、产生的条件及原因

2、产生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时间:19世纪 60-70 年代民族资产阶级来源: 官僚、地主、商人著名企业: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① 产生途经:与西方不同,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自然经济解体的的条件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缺乏独立性

5、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 )产生:时间(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 )过程:在中国通商口岸的外商企业产生最早的无产阶级洋务派创办的企业里又产生了一批无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里也产生了无产阶级( 3 )特点:(见教材)

4、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民主革命的发展)

④ 企业关系: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是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表现。(根源:生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资金、规模、技术和经营管理:少、小、薄弱、落后 ---先天不足③ 企业部门的结构和地区分布:基本是轻工业、集中在沿海大城市 --- 后天畸形,是半殖民地经济的反映

① 经济结构变化:四种经济成分并存。② 阶级结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力量壮大。③ 历史进程: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民主革命的发展。

1. ( 2007广东文科基础)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 ( 2007江苏历史)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 B.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C. 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阶级 D.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3.( 2006 年江苏)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 A.一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 外国资本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B 导致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 C 外国在华设厂带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D 列强的资本输入中国迫使清政府鼓励民办工业

C

A

A

B

( 2005春季文综) (40 分 )古往今来,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回答: (3)右图为 1879 年外商在上海创办的新式印刷工厂——点石斋书局。 1882 年广东人徐润看到点石斋图书印制精美,获利甚丰,遂与其兄集资在上海创办同文书局。这是民族印刷工业之始。此后,各地相继出现新式印刷厂,中国近代印刷业初步形成规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新式印刷业出现的社会政治背景。 (6分 )请举一例说明新式印刷业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4 分 )

答案要点: (3) 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遇挫;早期维新思想传播;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先后兴起。新变化:报纸、画报、书籍增加,丰富了社会生活内容,传播了维新思想、革命思想。

5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A 科学知识 B 选官制度 C 军事技术 D 教育与政治制度6 、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从客观上反映出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 外资企业、洋务派创办企业的刺激作用 C 清政府扶持沿海企业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沿海地区出现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