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阅读 - epaper.ntrb.com.cnepaper.ntrb.com.cn/new/ntrb/page/1/2019-08/11/a03/... ·...

1
《园丁与木匠》 []艾莉森·高普尼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7 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 普尼克带你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学习 规律,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 验,向你描述了孩子在看的时候,在听 的时候,在玩的时候,在做的时候,都是 怎么学习的,以及在幼儿期、学龄期、青 春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 《鼎革之际:明清交替史文集》 秦晖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7 本书辑录著名历史学者秦晖关于 明清交替之际的一组研究文章,以纵向 的时间轴论,集中于明末清初;以横向 的领域而言,主要从“农民战争与土地 制度史”的角度出发,考察几支政治力 量的战时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角逐。 《艺术创世记》 []奈杰尔·斯皮维 中信出版社 2019-8 BBC纪录片同名图书,贯穿从穴 居人时代直至今日人类艺术史,堪称图 像艺术版的《人类简史》。人类的艺术 史,也是想象力的历史:在想象中,我们 可以追溯时间的长河;在想象中,我们 可以一览世界的全貌。凭借这样神奇 的力量,我们得以领略在这个星球上曾 经发生的一切。 沈从文爱吃甜食 《牙祭岁月:追寻美食里的历史意蕴》 王道 大象出版社 2019-5 书中主角皆为政经文教等领域的名人,他们与吃食, 或成样范,或堪证例,但不管宋氏姐妹的一碗蕈面,张家 姐妹的童年记忆,还是梅校长的抗战饮食,沈从文的无甜 不欢,都成了大时代的一味注脚。烟火气里氤氲的,也是 岁月酿就的世道人心。 法式优雅 陆小鹿 编辑:顾遐 美编:刘玉容 校对:黄艳鸣 组版:陆永健 2019 年 8 月 11 日 星期日 A3 阅读 这个酷暑,读完一本优雅的 —《跟巴黎名媛学到的事》。 作者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学 生,去巴黎做交换生时,寄居在当 地人家中,得以近距离观察到法 国人的生活。 她提到法国人的种种优雅, 挺有借鉴作用。 比方说用餐。她发现法国人 不会匆忙进食,不会一边走一边 吃东西。他们会在固定时间用早 餐,系上餐巾,扭开收音机,用好 看的碗来盛食物。中午,在外面 小咖啡馆享受午餐。晚餐则会自 己在家做饭。他们的理念是:只 要正餐均衡健康,就不会想吃零 食。所以,绝大多数法国人不吃 零食,且不在用餐时间之外进食。 关于运动。作者提到法国人 大多家里有车,但平时很少开,而 是步行上班。上楼不乘电梯情愿 自己爬楼梯,他们认为运动是件 美好的事。平时喜欢在城市里探 索,漫游既是种锻炼,顺便还发现 街边美景,两全其美。此外,许多 巴黎人家里没有沙发。 穿着方面,作者初到巴黎时 感到讶异,她发现法国人通常只用 迷你衣橱,日常衣服来回就几套, 反复穿。但有限的几套衣服,都非 常能契合主人的风格和气质。他 们在家也穿着得体,只在睡觉时换 上睡袍。她提到房东太太去街角 店买东西都要擦上口红和戴上丝 质围巾,因为无法预料会不会路遇 熟人。所以,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法 国女人都极其优雅。 法国女人特别注重仪态,她 们认为好的仪态才能代表你有自 信。大部分法国女人平时化自然 妆。法国女人皮肤好,秘诀是大 量饮水,这里的水指白开水。她 们爱吃水果以及蔬菜。她们的指 甲都是短短的,修剪整齐,每个人 都拥有自己的香水。 只用最好的东西(在经济范围 之内),绝不将就。这是法国人的 家居准则。他们从来不会把好东 西留到以后才用。一般中国家庭 会把好餐具放到节日或家里请客 时才用,法国人每一顿饭都会用最 好的餐具。他们会用批判的眼光 看待家里的陈设,不会总往家里买 东西,要买,也是买最好的。 艺术之都的巴黎人,喜欢在业 余时间徜徉于博物馆、美术馆、电 影院……他们钟爱聊文艺话题,读 书、古典音乐、哲学、诗歌……他们 认为人生有了艺术,精神才会充 实,才智才是最佳美容品。 法国人身上有一种神秘的气 息,他们对自己的私事总是三缄 其口,不管对一般朋友还是陌生 人。他们在公共场合从不打电话 谈论自己的私生活,也不会主动 询问别人的工作。智者寡言,沉 默是金。 种种优雅颠覆了作者的既有 认识,也让我十分震惊。说实话, 对比法国女人的优雅,很多地方 我恰好是做到了她们的反面。未 来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投入到生活 之中?这让我陷入了思考。 作者珍妮弗说她跟法国女人 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生活充满 热情。做什么是次要的,怎样做 才是首要的。当一个人对所做的 事情满怀热情,她们在细节处理 上就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合上书页,我想,只愿将最佳 状态呈现给世人看的法式优雅, 背后是我们看不见的严格自律和 自控。美从来都是要付出努力 的。世上没有真正的丑女人,只 有得过且过的懒女人。 也谈秦可卿 —红楼梦人物浅析之九 东府小蓉奶奶秦可卿这个角 色,总叫我想起汪曾祺小说《徙》 里提到的民国少女高雪。 高雪的故事是十来年前读过 的,本来它早已埋在我记忆河流 的深处,那些人物、波折连同淡淡 的哀婉都被时光的水渍浸得面目 模糊,但这一回,因为浅析红楼人 物秦可卿,小城美人高雪的命运 一下子闯入了我的脑海,可见这 两个文学人物形象确有异曲同工 之处—秦可卿的家庭出身跟高 雪的差不多,都是从那种薄有声 名、家底却不很殷实的清寒家庭 走出来的;两人的志向也差不多, 因为自负姿色、才情出众,便暗暗 发誓不嫁则已一嫁惊人;结局更 是出奇的相似了,两人都因美梦 落空而在芳年正盛之时玉殒香 销,当然秦要比高更走运一些,她 在离世前的那几年终究享用了一 段鲜花着锦的好日子。 秦可卿的幸福时光应该锁定 在贾家上门提亲和她初当少奶奶 阶段。 贾珍夫妇亲自到秦家提亲的 那一天,躲在珠帘后面的可卿小姐 肯定特得意。是啊,可卿虽说自视 甚高,却也深知出身寒微的自己在 婚恋市场上并不十分抢手。 摆在她面前的路有两条,要 么嫁给门当户对的主儿,什么争 荣夸富的心都别有了;要么苦等 到徐娘年纪,像邢夫人似的做权 贵填房,马马虎虎也算跟富贵沾 了边。结果万没想到上天竟格外 垂青她,并不要她嫁上面这两种 人,而是安排她做聪明俊俏的大 家公子贾蓉的正妻,联想到出自 相似家庭的香菱做妾的命运,傅 秋芳终老闺中的命运,可卿小姐 怎能不喜出望外、并对未来生出 无限憧憬呢? 可卿初当少奶奶的日子过得 怎么样?我以为是相当如意的, 可心得也许就像林黛玉的一句 诗: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 从天上掉下来,秦氏在宁国府能 有这么个备受尊宠的地位,当然 跟她的小心做人、努力做事有 关。这个生得纤巧袅娜的小蓉奶 奶从进宁府的第一天起,就发誓 要让府里上上下下都挑不出她一 点错来—可事情就坏在挑不出 一点错上了。 秦可卿的神秘死亡有多种解 释,比较常见的无非以下两种:一 是公公贾珍与她有染,有一天两 人私情被丫头宝珠撞破,她羞愤 之下就在天香楼悬梁自尽了。再 有按刘心武老师的说法,那就是 秦可卿系被废太子胤礽之女,贾 家为了在政治上赌一把,所以将 这位可能成为公主的女孩儿接来 家里住着,并让她成为贾家正经 少爷贾蓉的正妻。后来胤礽父子 倒台,可卿遂在皇上降罪之前自 寻了断。 我以为第二种说法太玄了。 贾家有政治投资的想法是可能 的。但他们要投资也该接胤礽的 儿子回家,藏一个废太子的女儿 有多大价值?……秦可卿的身份 不太可能是废太子的女儿,自然 她也不会因为胤礽的失败而自缢 身亡。 第一种说法则是太不了解贾 府这样的世勋之家、皇亲贵戚 了。贾珍喜爱花容月貌的女孩 子,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跟儿 子贾蓉抢吗?我们看荣府大老爷 贾赦曾花 800 两银子买漂亮丫头 嫣红收在房里就了然于心……贾 珍既然同秦氏无有瓜葛,秦氏的 奇怪身亡应该也跟感情无关了。 同政治无关,跟情爱不搭界, 那么宁府小蓉奶奶究竟因什么而 迅速憔悴、枯萎的呢?在我看来 还是生计。 秦可卿因为自己过上了滋润 的小日子,便想着要帮衬娘家一 把,让自家兄弟秦钟也跟着沾些光 —这本来无可厚非—可惜外 表俊秀的秦钟却不大争气,贾府一 干势利人趁机起哄,可卿终因受不 了那些冷嘲热讽而一病不起。 我们看下面三个场面就知道 可卿心病怎么来,又怎么一天天 加重的:第七回,这一日秦钟来姐 姐家做客,无意中遇到了凤凰蛋 儿宝玉,两人相谈甚欢。凤姐对 秦钟印象也不错,一见面就打发 平儿送来厚礼—这一天本来是 完美的一天,但到了最后,一个刺 耳的不和谐音却出现了 —原 来,宁府派老家人焦大驾车送秦 钟回家,焦大极为不满,不但撂挑 子不干,反而借着酒醉大骂起来。 书里并没有写秦可卿怎样生 气,但我们可以完全想象秦氏的 气恼…… 第八回,这一次秦可卿的不 痛快比较隐蔽,不把它揉碎了掰 开来看,我们体会不到秦氏内心 的惶然。那日秦钟前来拜见贾 母,贾母见了倒也欢喜,觉得这孩 子形容标致,堪陪宝玉读书,遂又 是留茶留饭,又是送他荷包、金魁 星等重礼。众人见老太太中意秦 钟,自然不敢怠慢,临去时各房都 赠有表礼。然后秦钟就跟着宝玉 一块儿读书去了。这时书里说, 秦钟之父知贾家塾中现司塾的是 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肯定 进益,因此喜悦得很。只是他经 济不宽裕,那贾家上下又都是一 双富贵眼睛,为了儿子终身大事, 也只好勉为其难凑了二十四两银 子的学费交给贾家塾师。 这段文字就有些奇怪了。明 明贾母、凤姐等人待秦钟都不薄, 各房都有银子礼物赠送,到了后 面怎么又说“贾府上下都是一双 富贵眼睛”?思忖半日我想通了, 贾母一干人对秦钟好,并不代表 贾府每个人都对秦钟好。众人都 有礼物馈赠,那是因为贾母带了 头,他们不能不随礼,至于真正爱 惜秦钟人品,那是说不上的。 秦可卿多么聪明的人,她一 见兄弟带回来一大堆贵重礼品就 不安极了,是啊,人家出手这么大 方,自己可不能心里没数。书里 边称秦钟之父秦业东拼西凑地弄 了二十四两银子来交儿子的学 费,其实秦业那样寒素的家境,哪 里筹得到这许多银子,多半是可 卿替兄弟筹集了这笔银子,然后 让秦业出面交了—可卿少奶奶 为学费的事这么一操心,毫无疑 问心病又添了三分。 第十回是明着交代小蓉奶奶 的恼恨的。要说秦钟也真够糊涂 的,你跟阔亲戚一道上学,切磋学 问才是正经事,为什么要跟着大 闹学堂?闹了也就罢了,干吗又 去向姐姐可卿告状?可卿本来就 病着,正为前些时焦大醉骂、四处 筹学费的事老大不自在,这会子 兄弟再来诉说学堂里鸡争鹅斗的 事,这真是要了她的命了。 果然就要了她的命。 可卿少奶奶生得早了些,她 没能看到金庸先生借小说《书剑 恩仇录》阐发的人生感怀:“情深 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 如玉。”要是早读到了金先生的警 句,她的人生将会改写,不至于像 烟花似的,瞬间的璀璨之后就销 声匿迹。 心气高本身并没有错。但心 高到了病态程度就过了。愚钝如 我,都觉得那些令少奶奶寝食难 安的事件其实没啥,大可一笑置 —焦大不听指挥,那是因为 他确实老资格,又因为少奶奶尚 未真正当家,他暂时神气几天罢 了。等哪天小蓉奶奶掌了权,焦 大之流不就安生了! —贾府有些人见秦家一时 凑不齐秦钟不菲的学费,不免暗 地里讪笑。这有什么呢?小蓉奶 奶娘家现在是不宽裕,可她家是 有读书人的,“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等哪天秦钟考 取了功名,秦家不就发达了! ——秦钟小孩子家不懂事,竟 在贾氏贵族学校跟同学打架。十 二三岁的青涩少年,有几个是跟小 大人似的成熟稳重的?事情已然 发生,教育他下次不再犯就是。再 说就算秦钟打架令贾家不高兴,那 也是秦钟的过错,秦可卿为什么要 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说到底秦氏毕竟是蓬门碧玉 出身,她只知一味争强,并不懂什 么叫“假以时日”,什么叫“积蓄力 量”,什么又是“不纠缠于细节”。 但秦可卿此生是不可能醒悟 了,直到生命的最后几日,她仍挣 扎着要做顶完美的宁府少奶奶 —例如凤姐来探望她,她不忘 向这位朋友兼对手讨要荣府最拿 手的点心枣泥馅山药糕;大夫们 轮流着来瞧她的病,她每次必换 上整整齐齐的见客衣裳,一天倒 要换四五遍衣裳—心高到九死 其犹未悔的地步,倒叫人不忍多 责备什么了。 沈从文晚年时爱吃甜食,到 了美国吃到冰淇淋感到新鲜,每 次饭后都会等着尝鲜。 1948 年的夏天,是沈从文较 为释然和快乐的时光。那一年, 他携家人与一班挚友在颐和园消 夏休闲。实际上他在一年前就曾 到这里度过假,只不过今年增加 了几位朋友,他更是欣然。直到 入秋搬出颐和园,他在致信凌叔 华时还在留恋那段时光:“入秋来 北平阳光明朗,郊外这几天正是 芦白霜叶红时节,今甫先生和四 小姐及四小姐一个洋朋友,都还 住在颐和园内谐趣园后霁清轩 中,住处院落很有意思,我们已经 在那里过了两个暑假。” 经历了战争的离乱和苦难, 沈从文终于可以定心寻一块静地 整理心情和灵感了。在有事致信 爱人兆和时他依旧延续着情书的 风格:“我近来竟感觉到,霁清轩 是个‘风雅’地方,我们生活都实际 了点……而写这个信时,完全是像 情书那么高兴中充满了慈爱而琐 琐碎碎的来写的!你可不明白,我 一定要单独时,才会把你一切加以 消化,成为一种信仰,一种人格,一 种力量!至于在一处,你的命令可 把我头脑弄昏了,近来命令稍多, 真的圣母可是沉默的!” 在这里,沈从文开始想着好 好规划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他的 写作、孩子的教育等,他希望自己 能恢复和兆和一起在青岛的那段 时光,那是他创作精力最旺盛的 时段。 沈从文在信中所提及的“洋 朋友”即德裔美籍学者傅汉思。 当时这位汉学教授被胡适之从美 国邀来在北京大学任教,后在留 德多年的季羡林的介绍下,他认 识了久仰的沈从文。他倾慕沈从 文的学养,钦佩他的文学才气,一 心要结识这位文学名士。 1948 3 月,我第一次见到沈 从文,那时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 一位教授,我却是半年前来到中 国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 洋学的年轻人。我听许多人谈起 过这位著名的小说家。西语系一 个青年同事把我介绍给他,下面 是从我那时写给加州史丹福我父 母信中摘录的: 北平, 1948 3 31 日…… 还有个可爱的人,我以前没提到 —沈从文教授。他是目前北 京的一位最知名的作家和教授。 他不像是个写了那么多有关士兵 故事的人,他的仪表、谈吐、举止 非常温文尔雅。他对中国艺术、 中国建筑深感兴趣,欢喜谈论,欢 喜给人看一些图片。介绍我给他 的是一位年轻朋友金堤,沈从文 有一位文静的太太和两个男孩。 大乱后的北平迎来了暂时的 平静,知识分子的生活也得以暂 时安逸。傅汉思不时随着沈家去 天坛野餐,去颐和园小住,去霁清 轩享受荫凉,他尤其喜欢在这样 的氛围里听沈先生讲解中国古代 的艺术同建筑。同时还有一点, 他已经不自觉地随着充和称呼兆 和“三姐”了。他致信父母说: 北平, 1948 7 14 日…… 我在北平近郊著名的颐和园度一 个绝妙的假期!沈家同充和,作 为北大教授杨振声的客人,住进 谐趣园后面幽静美丽的霁清轩, 那园子不大,却有丘有壑,一脉清 溪从丘壑间潺潺流过。几处精致 的楼阁亭舍,高高低低,散置在小 丘和地面上,错落有致。几家人 分住那些房舍,各得其所。我就 把我的睡囊安放在半山坡一座十 八世纪的小小亭子里。生活过得 非常宁静而富有诗意。充和、我 同沈家一起吃饭,我也跟着充和 叫沈太太三姐。我们几乎每天能 吃到从附近湖里打来的鲜鱼…… 霁清轩自成一园,位于颐和 园东北隅,其风格颇似江南园林 式样,据说灵感源于江南寄畅 园。园林有清琴峡、八角亭、垂花 门、爬山廊等景观,慈禧时期曾增 加了酪膳房和军机处,在此可兼 办公和用膳。 1948 7 29 日,沈从文致 信张兆和:“今天上午孟实在我们 这里吃饭。因作牛肉,侉奶奶不 听四小姐调度,她要‘炒’,侉‘红 烧’,四姐即不下来吃饭。作为病 不想吃。晚上他们都在魏晋处吃 包子。我不能说厌,可是却有点 ‘倦’。你懂得这个‘倦’是什么。” 沈从文充满谜语式的信中道出充 和吃饭的细节。此后,在沈从文 的信中,还出现了“‘天才女’割洗 烹鱼头、‘北大文学院长’伐髓洗 肠(到后由天才女炒鱼肝,鱼油多 而苦,放弃)”的细节。不用说, “天才女”即充和;“文学院长”即 朱光潜,可见充和在诗、书、画之 余已经开始参与掌勺了,而这微 妙的时间点更是为她与汉思的恋 情增添了些许浪漫。 沈从文致信兆和:“你只要想 想人家如何疼‘花裤人’,就自然 会明白你还有值得关心的在!” “花裤人”应该就是见证颐和园盛 夏时光的小龙朱。早在 1933 8 24 日沈从文与张兆和新婚前 夕,他就致信大哥沈云麓:兆和待 人极好,待人接物使朋友得良好 印象,又能读书,又知俭朴,故我 觉得非常幸福。她的妹妹同九妹 极好,那妹妹也很美很聪明,来北 平将入一大学念书。 在这安谧的旧园里,张充和 不时操刀主厨,沈从文也跟着帮 忙上阵。有一次张充和烹制鱼 头,朱光潜清洗鱼肠,沈从文负责 处理鱼段。中午,沈从文的二公 子虎雏则用大砖石支起了地灶, 还拾了松球、松枝来作为燃料。 沈从文举火熏鱼,父子俩边聊边 熏鱼,不知不觉熏好了六斤鱼。 在等待大餐的时刻总是美妙的, 沈从文喜欢与儿子的这种互动和 交流,尽管他因山中湿气较大导 致肠胃不适,但这样的氛围足以 令人忘却不适。一切如梦境,一 切又是那么真实。 小虎雏问他,把他和托尔斯 泰的对比。沈从文如实回答,说 自己有个好太太。虎雏让爸爸得 赶赶才行。沈从文说一定要努 力。谈话到最后,小虎雏说还是 觉得托尔斯泰好。沈从文并不反 驳,只是一会儿便听到了小虎雏 的轻轻的鼾声。沈从文回首自己 的少年时光,也是像虎雏一样的 忙碌,热衷动手,熏狗獾、猎野鸡、 捉鹌鹑等。这一切,沈从文就在 这皇家园林的树林里讲给小虎雏 听,这样的故事用来佐梦真是再 合适不过。 霁清轩除了三种声音,还有一 种虽无生命却仿佛若有生命,虽反 复单调却令人起深沉之思的声音, 即那一绺穿院而过的流水作成的 琤琮。仁智所乐而逝者如斯,本身 虽无生命,但那点赴海就壑一往不 回的愿力和信心,却比一切生命表 示得还深刻长久,且作了历史上重 要心智以种种启示。滋育万物而 不居其功,伟大处为“无私”,一个 人悟无生宜从此始…… 颐和园之夏于沈从文是感 悟,对于傅汉思和张充和,霁清轩 是一处充满历史转折意蕴的胜 地。在此地过暑假的沈从文长子 小龙朱发现,四姨与洋叔叔傅汉 思开始了恋爱。因为充和,傅汉 思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因为 遇见了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充和 开始介入柴米油盐。 这里有湖可以钓鱼,有树可 以摘果,但是在城里的兆和还是 会带来胡萝卜、红大头、糟豆、佛 手瓜等。张充和时不时会为他们 烹制一锅鲜美的鱼羹,映衬在这 安谧的湖光山色里。 颐和园之夏,热烈而明媚,琴 音徐徐,墨色葱绿,充和信手点染 《青绿山水》,山峦叠翠,古木交 柯,只见古人闲舟画中游,今人徜 徉朦胧古意。 二十多年后,充和回忆这一 切时欣然赋诗:“霁清轩畔涧亭 旁,永昼流泉细细长。字典随身 仍语隔,如禅默坐到斜阳。” 搬出颐和园没多久,傅汉思就 与张充和结婚了,并很快离开了正 处于激变中的北平。 (有删节) 《鲛在水中央》 孙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5 孙频刻意设置性别错位的叙事, 加上有意针对社会边缘人物的书写, 制造出了迷人的与生活的“间离效 果”,但又不是新闻报道似的猎奇求 异。作者试图进入的是旁观者窥见的 主人公迷雾般的内心。视角的独特, 叙事的繁复,以及峻冷的语言与丰赡 的意象,让这部小说集俘获人心。 《猎人》 双雪涛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7 十一个故事,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 的世界,时空感受、气氛节奏截然不 同。作者于传奇故事中书写日常生活 中人的境况,在普通人的境地里寻找和 构筑属于个体的精神世界,无论在何样 的时空里,这种属于自我的精神质地都 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无论风浪再大, 也要把紧自己的舵。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Jun-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3 阅读 - epaper.ntrb.com.cnepaper.ntrb.com.cn/new/ntrb/page/1/2019-08/11/A03/... · 《艺术创世记》[英]奈杰尔·斯皮维 中信出版社 2019-8 bbc纪录片同名图书,贯穿从穴

《园丁与木匠》 [美]艾莉森·高普尼克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7

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带你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学习规律,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向你描述了孩子在看的时候,在听的时候,在玩的时候,在做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以及在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

《鼎革之际:明清交替史文集》秦晖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7

本书辑录著名历史学者秦晖关于明清交替之际的一组研究文章,以纵向的时间轴论,集中于明末清初;以横向的领域而言,主要从“农民战争与土地制度史”的角度出发,考察几支政治力量的战时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角逐。

《艺术创世记》 [英]奈杰尔·斯皮维中信出版社 2019-8

BBC 纪录片同名图书,贯穿从穴居人时代直至今日人类艺术史,堪称图像艺术版的《人类简史》。人类的艺术史,也是想象力的历史:在想象中,我们可以追溯时间的长河;在想象中,我们可以一览世界的全貌。凭借这样神奇的力量,我们得以领略在这个星球上曾经发生的一切。

沈从文爱吃甜食《牙祭岁月:追寻美食里的历史意蕴》王道大象出版社 2019-5

书中主角皆为政经文教等领域的名人,他们与吃食,或成样范,或堪证例,但不管宋氏姐妹的一碗蕈面,张家姐妹的童年记忆,还是梅校长的抗战饮食,沈从文的无甜不欢,都成了大时代的一味注脚。烟火气里氤氲的,也是岁月酿就的世道人心。

法式优雅□陆小鹿

编辑:顾遐 美编:刘玉容 校对:黄艳鸣 组版:陆永健

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A3 阅读

这个酷暑,读完一本优雅的书——《跟巴黎名媛学到的事》。

作者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去巴黎做交换生时,寄居在当地人家中,得以近距离观察到法国人的生活。

她提到法国人的种种优雅,挺有借鉴作用。

比方说用餐。她发现法国人不会匆忙进食,不会一边走一边吃东西。他们会在固定时间用早餐,系上餐巾,扭开收音机,用好看的碗来盛食物。中午,在外面小咖啡馆享受午餐。晚餐则会自己在家做饭。他们的理念是:只要正餐均衡健康,就不会想吃零食。所以,绝大多数法国人不吃零食,且不在用餐时间之外进食。

关于运动。作者提到法国人大多家里有车,但平时很少开,而是步行上班。上楼不乘电梯情愿

自己爬楼梯,他们认为运动是件美好的事。平时喜欢在城市里探索,漫游既是种锻炼,顺便还发现街边美景,两全其美。此外,许多巴黎人家里没有沙发。

穿着方面,作者初到巴黎时感到讶异,她发现法国人通常只用迷你衣橱,日常衣服来回就几套,反复穿。但有限的几套衣服,都非常能契合主人的风格和气质。他们在家也穿着得体,只在睡觉时换上睡袍。她提到房东太太去街角店买东西都要擦上口红和戴上丝质围巾,因为无法预料会不会路遇熟人。所以,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法国女人都极其优雅。

法国女人特别注重仪态,她们认为好的仪态才能代表你有自信。大部分法国女人平时化自然妆。法国女人皮肤好,秘诀是大量饮水,这里的水指白开水。她们爱吃水果以及蔬菜。她们的指甲都是短短的,修剪整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香水。

只用最好的东西(在经济范围之内),绝不将就。这是法国人的家居准则。他们从来不会把好东西留到以后才用。一般中国家庭会把好餐具放到节日或家里请客时才用,法国人每一顿饭都会用最好的餐具。他们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家里的陈设,不会总往家里买

东西,要买,也是买最好的。艺术之都的巴黎人,喜欢在业

余时间徜徉于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他们钟爱聊文艺话题,读书、古典音乐、哲学、诗歌……他们认为人生有了艺术,精神才会充实,才智才是最佳美容品。

法国人身上有一种神秘的气息,他们对自己的私事总是三缄其口,不管对一般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在公共场合从不打电话谈论自己的私生活,也不会主动询问别人的工作。智者寡言,沉默是金。

种种优雅颠覆了作者的既有认识,也让我十分震惊。说实话,

对比法国女人的优雅,很多地方我恰好是做到了她们的反面。未来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投入到生活之中?这让我陷入了思考。

作者珍妮弗说她跟法国女人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做什么是次要的,怎样做才是首要的。当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情满怀热情,她们在细节处理上就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合上书页,我想,只愿将最佳状态呈现给世人看的法式优雅,背后是我们看不见的严格自律和自控。美从来都是要付出努力的。世上没有真正的丑女人,只有得过且过的懒女人。

也谈秦可卿 ——红楼梦人物浅析之九

□张 芳

东府小蓉奶奶秦可卿这个角色,总叫我想起汪曾祺小说《徙》里提到的民国少女高雪。

高雪的故事是十来年前读过的,本来它早已埋在我记忆河流的深处,那些人物、波折连同淡淡的哀婉都被时光的水渍浸得面目模糊,但这一回,因为浅析红楼人物秦可卿,小城美人高雪的命运一下子闯入了我的脑海,可见这两个文学人物形象确有异曲同工之处——秦可卿的家庭出身跟高雪的差不多,都是从那种薄有声名、家底却不很殷实的清寒家庭走出来的;两人的志向也差不多,因为自负姿色、才情出众,便暗暗发誓不嫁则已一嫁惊人;结局更是出奇的相似了,两人都因美梦落空而在芳年正盛之时玉殒香销,当然秦要比高更走运一些,她在离世前的那几年终究享用了一段鲜花着锦的好日子。

秦可卿的幸福时光应该锁定在贾家上门提亲和她初当少奶奶阶段。

贾珍夫妇亲自到秦家提亲的那一天,躲在珠帘后面的可卿小姐肯定特得意。是啊,可卿虽说自视甚高,却也深知出身寒微的自己在婚恋市场上并不十分抢手。

摆在她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嫁给门当户对的主儿,什么争荣夸富的心都别有了;要么苦等到徐娘年纪,像邢夫人似的做权贵填房,马马虎虎也算跟富贵沾了边。结果万没想到上天竟格外垂青她,并不要她嫁上面这两种人,而是安排她做聪明俊俏的大家公子贾蓉的正妻,联想到出自相似家庭的香菱做妾的命运,傅秋芳终老闺中的命运,可卿小姐怎能不喜出望外、并对未来生出无限憧憬呢?

可卿初当少奶奶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我以为是相当如意的,

可心得也许就像林黛玉的一句诗: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秦氏在宁国府能有这么个备受尊宠的地位,当然跟她的小心做人、努力做事有关。这个生得纤巧袅娜的小蓉奶奶从进宁府的第一天起,就发誓要让府里上上下下都挑不出她一点错来——可事情就坏在挑不出一点错上了。

秦可卿的神秘死亡有多种解释,比较常见的无非以下两种:一是公公贾珍与她有染,有一天两人私情被丫头宝珠撞破,她羞愤之下就在天香楼悬梁自尽了。再有按刘心武老师的说法,那就是秦可卿系被废太子胤礽之女,贾家为了在政治上赌一把,所以将这位可能成为公主的女孩儿接来家里住着,并让她成为贾家正经少爷贾蓉的正妻。后来胤礽父子倒台,可卿遂在皇上降罪之前自寻了断。

我以为第二种说法太玄了。贾家有政治投资的想法是可能的。但他们要投资也该接胤礽的儿子回家,藏一个废太子的女儿有多大价值?……秦可卿的身份不太可能是废太子的女儿,自然她也不会因为胤礽的失败而自缢身亡。

第一种说法则是太不了解贾府这样的世勋之家、皇亲贵戚了。贾珍喜爱花容月貌的女孩子,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跟儿子贾蓉抢吗?我们看荣府大老爷贾赦曾花 800两银子买漂亮丫头嫣红收在房里就了然于心……贾珍既然同秦氏无有瓜葛,秦氏的

奇怪身亡应该也跟感情无关了。同政治无关,跟情爱不搭界,

那么宁府小蓉奶奶究竟因什么而迅速憔悴、枯萎的呢?在我看来还是生计。

秦可卿因为自己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便想着要帮衬娘家一把,让自家兄弟秦钟也跟着沾些光——这本来无可厚非——可惜外表俊秀的秦钟却不大争气,贾府一干势利人趁机起哄,可卿终因受不了那些冷嘲热讽而一病不起。

我们看下面三个场面就知道可卿心病怎么来,又怎么一天天加重的:第七回,这一日秦钟来姐姐家做客,无意中遇到了凤凰蛋儿宝玉,两人相谈甚欢。凤姐对秦钟印象也不错,一见面就打发平儿送来厚礼——这一天本来是完美的一天,但到了最后,一个刺耳的不和谐音却出现了——原来,宁府派老家人焦大驾车送秦钟回家,焦大极为不满,不但撂挑子不干,反而借着酒醉大骂起来。

书里并没有写秦可卿怎样生气,但我们可以完全想象秦氏的气恼……

第八回,这一次秦可卿的不痛快比较隐蔽,不把它揉碎了掰开来看,我们体会不到秦氏内心的惶然。那日秦钟前来拜见贾母,贾母见了倒也欢喜,觉得这孩子形容标致,堪陪宝玉读书,遂又是留茶留饭,又是送他荷包、金魁星等重礼。众人见老太太中意秦钟,自然不敢怠慢,临去时各房都赠有表礼。然后秦钟就跟着宝玉一块儿读书去了。这时书里说,秦钟之父知贾家塾中现司塾的是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肯定

进益,因此喜悦得很。只是他经济不宽裕,那贾家上下又都是一双富贵眼睛,为了儿子终身大事,也只好勉为其难凑了二十四两银子的学费交给贾家塾师。

这段文字就有些奇怪了。明明贾母、凤姐等人待秦钟都不薄,各房都有银子礼物赠送,到了后面怎么又说“贾府上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思忖半日我想通了,贾母一干人对秦钟好,并不代表贾府每个人都对秦钟好。众人都有礼物馈赠,那是因为贾母带了头,他们不能不随礼,至于真正爱惜秦钟人品,那是说不上的。

秦可卿多么聪明的人,她一见兄弟带回来一大堆贵重礼品就不安极了,是啊,人家出手这么大方,自己可不能心里没数。书里边称秦钟之父秦业东拼西凑地弄了二十四两银子来交儿子的学费,其实秦业那样寒素的家境,哪里筹得到这许多银子,多半是可卿替兄弟筹集了这笔银子,然后让秦业出面交了——可卿少奶奶为学费的事这么一操心,毫无疑问心病又添了三分。

第十回是明着交代小蓉奶奶的恼恨的。要说秦钟也真够糊涂的,你跟阔亲戚一道上学,切磋学问才是正经事,为什么要跟着大闹学堂?闹了也就罢了,干吗又去向姐姐可卿告状?可卿本来就病着,正为前些时焦大醉骂、四处筹学费的事老大不自在,这会子兄弟再来诉说学堂里鸡争鹅斗的事,这真是要了她的命了。

果然就要了她的命。可卿少奶奶生得早了些,她

没能看到金庸先生借小说《书剑

恩仇录》阐发的人生感怀:“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要是早读到了金先生的警句,她的人生将会改写,不至于像烟花似的,瞬间的璀璨之后就销声匿迹。

心气高本身并没有错。但心高到了病态程度就过了。愚钝如我,都觉得那些令少奶奶寝食难安的事件其实没啥,大可一笑置之——焦大不听指挥,那是因为他确实老资格,又因为少奶奶尚未真正当家,他暂时神气几天罢了。等哪天小蓉奶奶掌了权,焦大之流不就安生了!

——贾府有些人见秦家一时凑不齐秦钟不菲的学费,不免暗地里讪笑。这有什么呢?小蓉奶奶娘家现在是不宽裕,可她家是有读书人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等哪天秦钟考取了功名,秦家不就发达了!

——秦钟小孩子家不懂事,竟在贾氏贵族学校跟同学打架。十二三岁的青涩少年,有几个是跟小大人似的成熟稳重的?事情已然发生,教育他下次不再犯就是。再说就算秦钟打架令贾家不高兴,那也是秦钟的过错,秦可卿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说到底秦氏毕竟是蓬门碧玉出身,她只知一味争强,并不懂什么叫“假以时日”,什么叫“积蓄力量”,什么又是“不纠缠于细节”。

但秦可卿此生是不可能醒悟了,直到生命的最后几日,她仍挣扎着要做顶完美的宁府少奶奶——例如凤姐来探望她,她不忘向这位朋友兼对手讨要荣府最拿手的点心枣泥馅山药糕;大夫们轮流着来瞧她的病,她每次必换上整整齐齐的见客衣裳,一天倒要换四五遍衣裳——心高到九死其犹未悔的地步,倒叫人不忍多责备什么了。

沈从文晚年时爱吃甜食,到了美国吃到冰淇淋感到新鲜,每次饭后都会等着尝鲜。

1948年的夏天,是沈从文较为释然和快乐的时光。那一年,他携家人与一班挚友在颐和园消夏休闲。实际上他在一年前就曾到这里度过假,只不过今年增加了几位朋友,他更是欣然。直到入秋搬出颐和园,他在致信凌叔华时还在留恋那段时光:“入秋来北平阳光明朗,郊外这几天正是芦白霜叶红时节,今甫先生和四小姐及四小姐一个洋朋友,都还住在颐和园内谐趣园后霁清轩中,住处院落很有意思,我们已经在那里过了两个暑假。”

经历了战争的离乱和苦难,沈从文终于可以定心寻一块静地整理心情和灵感了。在有事致信爱人兆和时他依旧延续着情书的风格:“我近来竟感觉到,霁清轩是个‘风雅’地方,我们生活都实际了点……而写这个信时,完全是像情书那么高兴中充满了慈爱而琐琐碎碎的来写的!你可不明白,我一定要单独时,才会把你一切加以消化,成为一种信仰,一种人格,一种力量!至于在一处,你的命令可把我头脑弄昏了,近来命令稍多,真的圣母可是沉默的!”

在这里,沈从文开始想着好好规划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他的写作、孩子的教育等,他希望自己能恢复和兆和一起在青岛的那段时光,那是他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段。

沈从文在信中所提及的“洋朋友”即德裔美籍学者傅汉思。当时这位汉学教授被胡适之从美国邀来在北京大学任教,后在留德多年的季羡林的介绍下,他认识了久仰的沈从文。他倾慕沈从文的学养,钦佩他的文学才气,一心要结识这位文学名士。

1948年3月,我第一次见到沈从文,那时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教授,我却是半年前来到中

国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学的年轻人。我听许多人谈起过这位著名的小说家。西语系一个青年同事把我介绍给他,下面是从我那时写给加州史丹福我父母信中摘录的:

北平,1948年 3月 31日……还有个可爱的人,我以前没提到过——沈从文教授。他是目前北京的一位最知名的作家和教授。他不像是个写了那么多有关士兵故事的人,他的仪表、谈吐、举止非常温文尔雅。他对中国艺术、中国建筑深感兴趣,欢喜谈论,欢喜给人看一些图片。介绍我给他的是一位年轻朋友金堤,沈从文有一位文静的太太和两个男孩。

大乱后的北平迎来了暂时的平静,知识分子的生活也得以暂时安逸。傅汉思不时随着沈家去天坛野餐,去颐和园小住,去霁清轩享受荫凉,他尤其喜欢在这样的氛围里听沈先生讲解中国古代的艺术同建筑。同时还有一点,他已经不自觉地随着充和称呼兆和“三姐”了。他致信父母说:

北平,1948年 7月 14日……我在北平近郊著名的颐和园度一个绝妙的假期!沈家同充和,作为北大教授杨振声的客人,住进谐趣园后面幽静美丽的霁清轩,那园子不大,却有丘有壑,一脉清溪从丘壑间潺潺流过。几处精致的楼阁亭舍,高高低低,散置在小丘和地面上,错落有致。几家人

分住那些房舍,各得其所。我就把我的睡囊安放在半山坡一座十八世纪的小小亭子里。生活过得非常宁静而富有诗意。充和、我同沈家一起吃饭,我也跟着充和叫沈太太三姐。我们几乎每天能吃到从附近湖里打来的鲜鱼……

霁清轩自成一园,位于颐和园东北隅,其风格颇似江南园林式样,据说灵感源于江南寄畅园。园林有清琴峡、八角亭、垂花门、爬山廊等景观,慈禧时期曾增加了酪膳房和军机处,在此可兼办公和用膳。

1948年 7月 29日,沈从文致信张兆和:“今天上午孟实在我们这里吃饭。因作牛肉,侉奶奶不听四小姐调度,她要‘炒’,侉‘红烧’,四姐即不下来吃饭。作为病不想吃。晚上他们都在魏晋处吃包子。我不能说厌,可是却有点

‘倦’。你懂得这个‘倦’是什么。”沈从文充满谜语式的信中道出充和吃饭的细节。此后,在沈从文的信中,还出现了“‘天才女’割洗烹鱼头、‘北大文学院长’伐髓洗肠(到后由天才女炒鱼肝,鱼油多而苦,放弃)”的细节。不用说,

“天才女”即充和;“文学院长”即朱光潜,可见充和在诗、书、画之余已经开始参与掌勺了,而这微妙的时间点更是为她与汉思的恋情增添了些许浪漫。

沈从文致信兆和:“你只要想想人家如何疼‘花裤人’,就自然

会明白你还有值得关心的在!”“花裤人”应该就是见证颐和园盛夏时光的小龙朱。早在 1933年 8月 24日沈从文与张兆和新婚前夕,他就致信大哥沈云麓:兆和待人极好,待人接物使朋友得良好印象,又能读书,又知俭朴,故我觉得非常幸福。她的妹妹同九妹极好,那妹妹也很美很聪明,来北平将入一大学念书。

在这安谧的旧园里,张充和不时操刀主厨,沈从文也跟着帮忙上阵。有一次张充和烹制鱼头,朱光潜清洗鱼肠,沈从文负责处理鱼段。中午,沈从文的二公子虎雏则用大砖石支起了地灶,还拾了松球、松枝来作为燃料。沈从文举火熏鱼,父子俩边聊边熏鱼,不知不觉熏好了六斤鱼。在等待大餐的时刻总是美妙的,沈从文喜欢与儿子的这种互动和交流,尽管他因山中湿气较大导致肠胃不适,但这样的氛围足以令人忘却不适。一切如梦境,一切又是那么真实。

小虎雏问他,把他和托尔斯泰的对比。沈从文如实回答,说自己有个好太太。虎雏让爸爸得赶赶才行。沈从文说一定要努力。谈话到最后,小虎雏说还是觉得托尔斯泰好。沈从文并不反驳,只是一会儿便听到了小虎雏的轻轻的鼾声。沈从文回首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是像虎雏一样的忙碌,热衷动手,熏狗獾、猎野鸡、

捉鹌鹑等。这一切,沈从文就在这皇家园林的树林里讲给小虎雏听,这样的故事用来佐梦真是再合适不过。

霁清轩除了三种声音,还有一种虽无生命却仿佛若有生命,虽反复单调却令人起深沉之思的声音,即那一绺穿院而过的流水作成的琤琮。仁智所乐而逝者如斯,本身虽无生命,但那点赴海就壑一往不回的愿力和信心,却比一切生命表示得还深刻长久,且作了历史上重要心智以种种启示。滋育万物而不居其功,伟大处为“无私”,一个人悟无生宜从此始……

颐和园之夏于沈从文是感悟,对于傅汉思和张充和,霁清轩是一处充满历史转折意蕴的胜地。在此地过暑假的沈从文长子小龙朱发现,四姨与洋叔叔傅汉思开始了恋爱。因为充和,傅汉思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因为遇见了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充和开始介入柴米油盐。

这里有湖可以钓鱼,有树可以摘果,但是在城里的兆和还是会带来胡萝卜、红大头、糟豆、佛手瓜等。张充和时不时会为他们烹制一锅鲜美的鱼羹,映衬在这安谧的湖光山色里。

颐和园之夏,热烈而明媚,琴音徐徐,墨色葱绿,充和信手点染《青绿山水》,山峦叠翠,古木交柯,只见古人闲舟画中游,今人徜徉朦胧古意。

二十多年后,充和回忆这一切时欣然赋诗:“霁清轩畔涧亭旁,永昼流泉细细长。字典随身仍语隔,如禅默坐到斜阳。”

搬出颐和园没多久,傅汉思就与张充和结婚了,并很快离开了正处于激变中的北平。(有删节)

《鲛在水中央》孙频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5

孙频刻意设置性别错位的叙事,加上有意针对社会边缘人物的书写,制造出了迷人的与生活的“间离效果”,但又不是新闻报道似的猎奇求异。作者试图进入的是旁观者窥见的主人公迷雾般的内心。视角的独特,叙事的繁复,以及峻冷的语言与丰赡的意象,让这部小说集俘获人心。

《猎人》双雪涛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7

十一个故事,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时空感受、气氛节奏截然不同。作者于传奇故事中书写日常生活中人的境况,在普通人的境地里寻找和构筑属于个体的精神世界,无论在何样的时空里,这种属于自我的精神质地都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无论风浪再大,也要把紧自己的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