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读王维最好的时代 -...

1
社址: 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 邮政编码:226018 电话: 办公室85519723 编辑出版部68218881 副刊部68218876 发行部85118867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060001 国内发行: 邮发、自办零售价: 每份1.30编辑:顾璐璐 美编:刘玉容 校对:毛晓丽 组版:陈嘉锋 2019 年 10 月 8 日 星期二 A8 特别报道 昨日重阳。一千多年前,十七岁的 王维凭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 绝,名动天下。1980年法国巴黎市民公 投,以此诗为唐诗第一。 “此诗绝妙!字法、句法、章法无 有不妙”,王维研究专家王志清教授对 这首千古名篇也推崇备至。刚为光明 日报社报业集团杂志《博览群书》编纂 “重阳文咏”的王教授在编者按里说: 古人擅诗,重阳节里必诗酒酬唱。重 阳文咏,由此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诗词 题材,重阳节也因此留下很多一流好 诗。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者,莫过于 王维此诗。 研究王维已逾廿载的王志清教 授,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 上提出一个全新的学术预判 —“盛 世读王维”。 小长假期间,这位被学界一代宗师 霍松林先生评为“探微抉奥、新意迭出、 有开疆拓土之意”的王维专家接受本报 记者专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记者: 王教授您好!史载王维九岁 知诗词、工草隶、晓丹青、通音律;十五岁 独自离乡进京,诸王豪右“虚左以迎”;二 十出头进士登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即成于他少年得志这段时期。现在 看来,此诗浅近素朴近乎口语,您却认为 此诗绝妙,妙在何处? 王志清: 此诗以“独”字领起,统摄 全局,诗情全由“独”字引发,也皆在 “独”上落实。前两句直接破题,不经迂 回迅速高潮。但这种写法往往让三四 句难以为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 给自己挖坑”。若按一般思路顺势思念 怀人,则会流于平直而后劲不足,“续” 以狗尾。王维的高明之处,正在其三四 句上,来了个“遥想”手法。这个“遥想” 其妙有三:其一妙,是在于诗人不直说 自己忆念,而以“遥想”呈现所忆念者, 诗意萦纡;其二妙,是诗中不写自身的 异客处境,而以“登高”与“插茱萸”来写 对方的欢会情景,更显示出身不能至的 加倍缺憾;第三妙者,用“遥想”来设想 对方,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反倒是兄 弟。这种写法可谓:写身在此地而想彼 地之思此地,写时在今日而想他日之忆 今日。 王维最喜欢用“遥想法”,以我推人, 明明是我想别人,却反说别人想我,由此 忆念之情更为深切,加倍凄凉。后来杜 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这种 写法,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 乡心五处同”也是这种写法。 记者: 如果我们想学习运用这种手 法,该如何操作?可否“请”王右丞再示 范一二? 王志清: 再举一首唐诗中第一等的 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单从字面上 看,实在平平。然而却为明清大家胡应 麟与王士桢奉为“唐诗压卷之作”。 我认为在于两大妙处,一是恰到好 处的“截取”,二是更为精进的“遥想”。 王维仅截取了“劝酒”这一个镜头,一刹 那间,十分浓郁的感情浓缩于一瞬精 粹。更妙的是这里的“遥想”。此时友人 出使安西意味着什么,送者与被送者都 心知肚明。古来征战几人回。此时说什 么,不说什么,怎么说,既关系到送别是否 得体,也是送别诗高下优劣的关键所在。 王维说的妙极了!“西出阳关无故人”。他 不说以前的友情怎样如胶似漆,也不说眼 前是如何难舍难分,而是说日后,遥想“西 出阳关后”,你我可就再也见不到彼此啦! 回头再看第三句的“劝酒”,我们就会感到 其中无限离情别意溢于言表。王维“截 取”极具镜头感的临别一瞬,再以“遥想”展 开,字里行间流出震烁千古之情感,更应了 清代大家张谦宜那句“凡情真以不说破为 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记者: 您认为王维将意境做到极致,能 否具体说说? 王志清: 确实是这样的!意境是中国 诗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最能体现中国美 学的特色与贡献,王维则将意境做到极 致。再说说那脍炙人口的《山居秋暝》 吧。这首诗妙不可言,可谓诗中之诗。其 诗开篇劈头就是一个“空山”,其妙无比! 然而,空山不空,诗的中间二联二十字,笔 法错综,极尽变化之能事。颔联“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侧重写景,上句月光 抚松,由远而近,下句泉流石上,由近而 远;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侧重 写人,上句浣归喧笑,由隐而显,下句莲动 渔舟,由显而隐。这二十个字,高下远近、 动静显隐,无所不包,行诗至此,美不胜 美,生态万有,诗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 可留”来收束,诗人不说山中好还是不好, 而是反用典故,陡出诗旨!《楚辞·招隐士》 里说“王孙兮不可久留”,王维却说“山中 可留”,表现了一种盛世无处不桃源的诗 意,表现了一种无处不合人居的理念。到 此回过头来看诗开头“空山”二字,简直让 你拍案叫绝了。何谓“空山”,美极万有, 给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比实景更为高级 的生态美,这就是空灵神韵的“意境”美。 诗里所说的“空”,不是视觉上的“空”,而 是脱去胸中尘浊后对现实人事的认知,空 的是心,不空的是境。王维太喜欢用“空” 字了,三百多首诗中多达八九十次,其实 这是在造境,所造皆空境。 我常提这样一个观点:王维实现了 中国诗歌由质实而空灵的美丽转身,强 化了中国诗歌的形而上学性,也使中国 诗学开始以“境”为上,以“逸”为上。王 维的《终南别业》诗意饱满,理趣横生,其 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句,最常为 人引用,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兴 至神会,只有过程,没有结果,也不问结 果。禅宗“空诸所有”的要义,移植到审 美和生态上说就是“物我两适”。古人评 价该诗为“天怀淡逸,超然物外”“如行云 之在太虚,流水之无滞相”。我们今人更 应看到诗中体现出的生态观与生态智 慧,即自然中心主义,以生态为中心,以 自然为中心,而非以人类为中心。我在 《王维诗选》前言中说:王维的诗,是诗的 哲学,是哲学的诗。王维与李杜,他们的 诗,都有哲学支撑。他们各自又都有哲 学的倾向侧重。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记者: 我们翻阅您多部著作,发现您一 直坚持认为王维诗才是“盛唐正音”。这与 我们一般理解似有偏差,我们总认为,王维 的这些偏“佛系”的诗,怎么可能代表充满 生命力的盛唐正音? 王志清: 要说清“盛唐正音”,其实也很 容易。何为“正音”?正音反映的应是时代 主流和社会本质。既然是“盛唐正音”,就 该是盛唐社会风貌与时代本质的客观反 映,是盛唐精神和盛唐艺术的主旋律。所 谓“盛唐”,应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国力极 盛,二是全面和谐。特别是和谐,这是盛唐 最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盛世的突出特点。当 代学者李从军说盛唐的这种和谐, “是要多 少时代的漫长时间才适逢其时”。 而王维诗,正是盛唐盛世产物。他的 一生,几与盛唐同步,他的价值观和审美 思想,是盛世的。真是要在唐诗中遴选两 句最能精妙反映“盛唐气象”的句子,恐怕 没有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 旒”更合适的了。这豪迈意气、瑞丽飞扬 的诗句,出自王维七律《和贾舍人早朝大 明宫之作》。早朝开始,巍峨宫门层层叠 叠,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八方官员、万国 使节跪倒丹墀拜谒天子。这是何等雍容、 何等璀璨的盛唐气象啊!《唐诗观澜集》评 价此诗“日月五星,光华灿烂”,诚哉斯言! 记者: 既然您说王维是“盛唐正音”,那 么李杜呢?毕竟韩愈一句“李杜文章在,光 焰万丈长”,已为后世定下大唐三百年“李 杜分霸”的诗学基调。 王志清: 要说清“盛唐正音”,王维 与李杜真少不了一比。古人云“听音知 治”。所以,“盛唐正音”首先必须是和 谐之音,不是杀伐之音,至少不是愁苦 之音。李杜的诗是不和谐美,是争斗 美 ,是 以 风 骨 胜 ,充 满 了矛盾冲突 。 而 王维以和谐胜,是和谐美,是和谐盛唐 的主流声音。王维诗的总体风格,最突 出的特点是“静”,他 不 出 直 言 ,更 没 有 妄言与狂言。他安静地反映着光风霁 月的盛世气象,温和地描写着人在盛世 自有诗意的生存状态。明人胡应麟早 就有过精妙的总结:“李才高气逸而调 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超出唐人而不 离唐人者,李也;不尽唐调而兼得唐调 者,杜也。”什么意思?就是李杜已非 “正音”,而成一种具有突破和开创意 义的“别调”。我以为,王维与李杜,没 有高下之分,李白的伟大在于不守传 统 ,杜 甫 的 伟 大 在 于 突 破 传 统,王维的 伟大在于将传统做到极致。如果说王 维代表“盛唐正音”,那李杜则代表“盛 唐强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记者: 虽然偶有“三分诗坛李杜王”之 说,可是文学史上,王维却一直不能与李杜 并列,这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呢? 王志清: 文学史误读王维,我前年在北 京师大讲座就是这个题目。其实,倘若我 们穿越到公元八世纪,就会发现王维才是 真正的“天下文宗”。“天下文宗”这是平定 安史之乱的一代贤君唐代宗对王维的评 价,当时的重臣苑咸称王维为“当代诗 匠”,后人公认为唐人选唐诗最佳选本的 《河岳英灵集》里说王维是盛唐诗坛领军人 物, “诗圣”杜甫直呼王维为“高人”,即便是 到了中唐,姚合的《极玄集》将王维列为卷 首,称他为“射雕手中的射雕手”。海外汉 学家宇文所安独立持见地说: “王维是其时 代最著名的一位,也是最早获得声誉的一 位。”在八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王维非李 杜可颉颃矣! 中唐以后诗坛重新洗牌,王维的至尊 地位才被动摇,李杜被抬高至他们从未有 过的杰出地位。这是为什么呢?从时代上 找原因,就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盛世不再,盛 世趣味也不再。而我国之有文学史,不过 百年历史。而从“五四”开始滥觞的“现实 主义语境”,要求文学“参与现实”“介入人 生”“干预生活”。在这种“唯现实主义独 尊”的文化语境内,王维那种“不露声色、天 机清妙”的诗风极难读懂,也极容易被误 读,他的地位一落千丈便不足为奇,事实上 他就被定性为“反现实主义诗人”。 然而,时至 21 世纪,特别是在综合国 力、思想观念、美学趣味发生重大变化的新 时代,王维还该是这样的命运吗?! 记者: 您能否举一二例说明文学史是 怎样误读王维的? 王志清: 譬如对王维一生思想分期的 界定,文学史上说,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 即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限,他的思 想前期积极,后期消极。这种说法与实情 极不相符,至少太过粗放。王维21岁谪被 济州,直至 35 岁知遇张九龄,其间十四五 年也近乎销声匿迹,显然不可说“积极”。 张九龄罢相后,王维也没有消极,别的 不说,就说他后期的三次“出使”,应该说是 很积极的了。第一次出使是在开元二十五 年,以监察御史赴西北劳军;第二次出使是 在开元二十八年,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 选;第三次出使是在天宝六年,从门下省转 兵部,出使榆林新秦二郡。不到十年,三次 出使,两次兵事,一次铨选,从西北到岭南, 去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完成重要使命,既要 有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又要有临机 应变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能力且不谈, 积极是肯定的。何况开元天宝年间对使者 的遴选条件,严格到近乎苛刻,那时就有 “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说法,使者必是君 主信任或朝廷倚重者,而“不轻易授人”。 史书上记载:“常择容止可观、文学优瞻之 士为之,或以能秉公执法,折冲樽俎,不辱 君命者充任,故必尽一时之选,不轻易授 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使者须“尽一时 之选”,除了政治条件、业务能力,还要有文 学水平,甚至还要高颜值,长得帅,不是随 便哪个阿猫阿狗就能出使的!可见,王维 真没有消极,也根本不是如文学史所说是 “被李林甫支出”。王维在张九龄罢相不久 就奉命出使劳军,途中写成的那首《使至塞 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气 势超迈,写得雄浑壮丽,写得兴高采烈,没 有一点点悲观失落的气息,更不是灰头土 脸的难堪。 记者: 说起王维生平,他在安史之乱中 “出任伪职”这段黑历史怕是怎么也抹不去 的吧? 王志清: 王维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 “陷贼不死”。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王维 真没有问题,也真不是问题。当时杜甫 就对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老杜《赠王 中允(维)》诗云 :“ 中允声名久,如今契 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 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 诵白头吟。”杜甫是非常欣赏王维陷贼 后之表现的。新旧《唐书》里,均载王维 陷贼后,不仅不接受伪署,而且以自残 来对抗。故而贼平后,王维被肃宗特 宥,所有的陷贼者皆受处罚而他却泰然 无事,是因为朝廷觉得他无可挑剔,无 可厚非。闻一多考察李杜王三者在“安 史之乱”中的表现,说王维是“反抗无力 而被迫受辱的弱女子”,说李白倒有汉 奸的嫌疑,杜甫则是跑丢了爹娘的苦孩 子。即便是在王维逝去后五六年,杜甫 还是以“高人”称呼王维。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记者: 回到刚开始的话题,您为何提出 “盛世读王维”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似乎 广为认同,上网只要打出“盛世读王维”五个 字,“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科 网”都在转,连“政协网”“党建网”也转。如 何理解这五个字? 王志清: 我提出“盛世读王维”,是一种 学术预感。王维诗是盛世的产物,他的价值 观和思想是盛世的,只有盛世才能读懂王 维。这很好理解,当你身处战乱流离之所, 或是阶级斗争疾风暴雨时代,你不能够读王 维,也不让你读王维。政治越是稳定,社会 越是昌明,经济越是繁荣,人们就越需要高 品质的文艺鉴赏。盛世社会,物质高度丰富 了,人们也有闲了,王维的读者也就越多。 盛世读王维,我主要从这么几个需要来 认识的: 第一,王维的诗使人宁静。中国文化自 古“尚静”,王维诗的特质,或者说王维对中国 诗的贡献,主要是静上,古人说王维诗“读之 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 洗”。这是很高的评价,美学家朱光潜就说艺 术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诗表现虚静,也能够 让人息心静气。当下社会的人,最多的是浮 躁,最缺的是静气。读王维使人宁静,这不仅 关乎健康,更关乎你对事物对世界的看法。 静而不乱,静而自守,自主自由之精神生焉。 第二,王维的诗使人平和。中国文化的 典型特质是“温良”,《周子通书·乐上》说“淡 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王维诗最突出特点 是对纯美与和谐的追求,内敛含蓄,空灵隽 永,从而直抵人性深处。顾随先生说“诗教温 柔敦厚,便是叫人平和”。如果真是这样的 话,那么王维诗应是盛世读者的首选。 第三,王维的诗使人灵慧。科技迅猛发 展的当下,人性异化,因此,荷尔德林与海德 格尔都竭力倡导“诗意地栖居”,旨在通过人 生的诗意化,来抵消科学技术带来的人性泯 灭。王维诗具有一种真正非压抑性的人性 自在,读王维,能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环境 里气定神宁,尊时守位而知常明变。 记者: 王维诗非常精致,也非常精深,怎 么才能做一个英国批评家瑞恰慈所说的“够 资格的读者”呢?换句话说,我们该如何读 王维?怎么才能真正读懂王维? 王志清: 回归文本!李杜有他们的作 品在,王维也有他的作品在,高下优劣皆 由他们各自的作品说了算。我们强调“回 归文本”的细读,就是要从被历代解读包 裹得严严实实的文本中,剔出其本来面 目。读王维,将其诗之文本,与其所处历 史、文化、社会之大文本结合起来解读,在 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寻求文学背后的深 层含义。不要太在意一些现成的评价与 观点,你就会发现很多我们在中国文学史 里看不到的王维。 记者: 读王维对当下有何现实意义? 王志清: 我们一直强调文化自信。文化 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源头,也为我们认同优秀 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以王维和李杜为代 表的唐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 典,也是涵养新时代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 近平总书记在 2017 年春节团拜会上向全国 各族人民、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 时,用“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来开篇,这是王 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一句。盛世兴诗, 盛世读王维。我也想借“草木蔓发,春山可 望”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王维研究的态势,眼 下虽是秋天,但读王维的春天已经到来,读 王维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是读王维最好的时代 —重阳节专访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王志清教授 本报记者 徐望 姚沁辰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an-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这是读王维最好的时代 - epaper.ntrb.com.cnepaper.ntrb.com.cn/new/ntrb/page/1/2019-10/08/A08/20191008A08_pdf.pdf · 致。再说说那脍炙人口的《山居秋暝》 吧。这首诗妙不可言,可谓诗中之诗。其

社址: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 邮政编码:226018 电话:办公室85519723 编辑出版部68218881 副刊部68218876 发行部85118867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060001 国内发行:邮发、自办 零售价:每份1.30元

编辑:顾璐璐 美编:刘玉容 校对:毛晓丽 组版:陈嘉锋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A8 特别报道

昨日重阳。一千多年前,十七岁的王维凭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绝,名动天下。1980年法国巴黎市民公投,以此诗为唐诗第一。

“此诗绝妙!字法、句法、章法无有不妙”,王维研究专家王志清教授对这首千古名篇也推崇备至。刚为光明日报社报业集团杂志《博览群书》编纂

“重阳文咏”的王教授在编者按里说:古人擅诗,重阳节里必诗酒酬唱。重阳文咏,由此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诗词题材,重阳节也因此留下很多一流好诗。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者,莫过于王维此诗。

研究王维已逾廿载的王志清教授,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上提出一个全新的学术预判——“盛世读王维”。

小长假期间,这位被学界一代宗师霍松林先生评为“探微抉奥、新意迭出、有开疆拓土之意”的王维专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记者:王教授您好!史载王维九岁知诗词、工草隶、晓丹青、通音律;十五岁独自离乡进京,诸王豪右“虚左以迎”;二十出头进士登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成于他少年得志这段时期。现在看来,此诗浅近素朴近乎口语,您却认为此诗绝妙,妙在何处?

王志清:此诗以“独”字领起,统摄全局,诗情全由“独”字引发,也皆在

“独”上落实。前两句直接破题,不经迂回迅速高潮。但这种写法往往让三四句难以为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若按一般思路顺势思念怀人,则会流于平直而后劲不足,“续”以狗尾。王维的高明之处,正在其三四句上,来了个“遥想”手法。这个“遥想”其妙有三:其一妙,是在于诗人不直说自己忆念,而以“遥想”呈现所忆念者,诗意萦纡;其二妙,是诗中不写自身的异客处境,而以“登高”与“插茱萸”来写对方的欢会情景,更显示出身不能至的加倍缺憾;第三妙者,用“遥想”来设想对方,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反倒是兄弟。这种写法可谓: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写时在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

王维最喜欢用“遥想法”,以我推人,明明是我想别人,却反说别人想我,由此忆念之情更为深切,加倍凄凉。后来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这种写法,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也是这种写法。

记者:如果我们想学习运用这种手法,该如何操作?可否“请”王右丞再示范一二?

王志清:再举一首唐诗中第一等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单从字面上看,实在平平。然而却为明清大家胡应麟与王士桢奉为“唐诗压卷之作”。

我认为在于两大妙处,一是恰到好处的“截取”,二是更为精进的“遥想”。王维仅截取了“劝酒”这一个镜头,一刹那间,十分浓郁的感情浓缩于一瞬精粹。更妙的是这里的“遥想”。此时友人出使安西意味着什么,送者与被送者都

心知肚明。古来征战几人回。此时说什么,不说什么,怎么说,既关系到送别是否得体,也是送别诗高下优劣的关键所在。王维说的妙极了!“西出阳关无故人”。他不说以前的友情怎样如胶似漆,也不说眼前是如何难舍难分,而是说日后,遥想“西出阳关后”,你我可就再也见不到彼此啦!回头再看第三句的“劝酒”,我们就会感到其中无限离情别意溢于言表。 王维“截取”极具镜头感的临别一瞬,再以“遥想”展开,字里行间流出震烁千古之情感,更应了清代大家张谦宜那句“凡情真以不说破为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记者:您认为王维将意境做到极致,能否具体说说?

王志清:确实是这样的!意境是中国诗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最能体现中国美学的特色与贡献,王维则将意境做到极致。再说说那脍炙人口的《山居秋暝》吧。这首诗妙不可言,可谓诗中之诗。其诗开篇劈头就是一个“空山”,其妙无比!然而,空山不空,诗的中间二联二十字,笔法错综,极尽变化之能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侧重写景,上句月光抚松,由远而近,下句泉流石上,由近而远;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侧重写人,上句浣归喧笑,由隐而显,下句莲动渔舟,由显而隐。这二十个字,高下远近、动静显隐,无所不包,行诗至此,美不胜美,生态万有,诗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收束,诗人不说山中好还是不好,而是反用典故,陡出诗旨!《楚辞·招隐士》里说“王孙兮不可久留”,王维却说“山中可留”,表现了一种盛世无处不桃源的诗意,表现了一种无处不合人居的理念。到此回过头来看诗开头“空山”二字,简直让你拍案叫绝了。何谓“空山”,美极万有,给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比实景更为高级的生态美,这就是空灵神韵的“意境”美。诗里所说的“空”,不是视觉上的“空”,而是脱去胸中尘浊后对现实人事的认知,空的是心,不空的是境。王维太喜欢用“空”字了,三百多首诗中多达八九十次,其实这是在造境,所造皆空境。

我常提这样一个观点:王维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而空灵的美丽转身,强化了中国诗歌的形而上学性,也使中国诗学开始以“境”为上,以“逸”为上。王维的《终南别业》诗意饱满,理趣横生,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句,最常为人引用,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兴至神会,只有过程,没有结果,也不问结果。禅宗“空诸所有”的要义,移植到审美和生态上说就是“物我两适”。古人评价该诗为“天怀淡逸,超然物外”“如行云之在太虚,流水之无滞相”。我们今人更应看到诗中体现出的生态观与生态智慧,即自然中心主义,以生态为中心,以自然为中心,而非以人类为中心。我在《王维诗选》前言中说:王维的诗,是诗的哲学,是哲学的诗。王维与李杜,他们的诗,都有哲学支撑。他们各自又都有哲学的倾向侧重。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记者:我们翻阅您多部著作,发现您一直坚持认为王维诗才是“盛唐正音”。这与我们一般理解似有偏差,我们总认为,王维的这些偏“佛系”的诗,怎么可能代表充满生命力的盛唐正音?

王志清:要说清“盛唐正音”,其实也很容易。何为“正音”?正音反映的应是时代主流和社会本质。既然是“盛唐正音”,就该是盛唐社会风貌与时代本质的客观反映,是盛唐精神和盛唐艺术的主旋律。所谓“盛唐”,应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国力极盛,二是全面和谐。特别是和谐,这是盛唐最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盛世的突出特点。当代学者李从军说盛唐的这种和谐,“是要多少时代的漫长时间才适逢其时”。

而王维诗,正是盛唐盛世产物。他的一生,几与盛唐同步,他的价值观和审美思想,是盛世的。真是要在唐诗中遴选两句最能精妙反映“盛唐气象”的句子,恐怕没有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更合适的了。这豪迈意气、瑞丽飞扬的诗句,出自王维七律《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早朝开始,巍峨宫门层层叠叠,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八方官员、万国使节跪倒丹墀拜谒天子。这是何等雍容、何等璀璨的盛唐气象啊!《唐诗观澜集》评价此诗“日月五星,光华灿烂”,诚哉斯言!

记者:既然您说王维是“盛唐正音”,那么李杜呢?毕竟韩愈一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已为后世定下大唐三百年“李杜分霸”的诗学基调。

王志清:要说清“盛唐正音”,王维与李杜真少不了一比。古人云“听音知治”。所以,“盛唐正音”首先必须是和谐之音,不是杀伐之音,至少不是愁苦之音。李杜的诗是不和谐美,是争斗美,是以风骨胜,充满了矛盾冲突。而王维以和谐胜,是和谐美,是和谐盛唐的主流声音。王维诗的总体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静”,他不出直言,更没有妄言与狂言。他安静地反映着光风霁月的盛世气象,温和地描写着人在盛世自有诗意的生存状态。明人胡应麟早就有过精妙的总结:“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超出唐人而不离唐人者,李也;不尽唐调而兼得唐调者,杜也。”什么意思?就是李杜已非

“正音”,而成一种具有突破和开创意义的“别调”。我以为,王维与李杜,没有高下之分,李白的伟大在于不守传统,杜甫的伟大在于突破传统,王维的伟大在于将传统做到极致。如果说王维代表“盛唐正音”,那李杜则代表“盛唐强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记者:虽然偶有“三分诗坛李杜王”之说,可是文学史上,王维却一直不能与李杜并列,这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呢?

王志清:文学史误读王维,我前年在北京师大讲座就是这个题目。其实,倘若我们穿越到公元八世纪,就会发现王维才是真正的“天下文宗”。“天下文宗”这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一代贤君唐代宗对王维的评价,当时的重臣苑咸称王维为“当代诗匠”,后人公认为唐人选唐诗最佳选本的《河岳英灵集》里说王维是盛唐诗坛领军人物,“诗圣”杜甫直呼王维为“高人”,即便是到了中唐,姚合的《极玄集》将王维列为卷首,称他为“射雕手中的射雕手”。海外汉学家宇文所安独立持见地说:“王维是其时代最著名的一位,也是最早获得声誉的一位。”在八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王维非李杜可颉颃矣!

中唐以后诗坛重新洗牌,王维的至尊地位才被动摇,李杜被抬高至他们从未有过的杰出地位。这是为什么呢?从时代上

找原因,就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盛世不再,盛世趣味也不再。而我国之有文学史,不过百年历史。而从“五四”开始滥觞的“现实主义语境”,要求文学“参与现实”“介入人生”“干预生活”。在这种“唯现实主义独尊”的文化语境内,王维那种“不露声色、天机清妙”的诗风极难读懂,也极容易被误读,他的地位一落千丈便不足为奇,事实上他就被定性为“反现实主义诗人”。

然而,时至21世纪,特别是在综合国力、思想观念、美学趣味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王维还该是这样的命运吗?!

记者:您能否举一二例说明文学史是怎样误读王维的?

王志清:譬如对王维一生思想分期的界定,文学史上说,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即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限,他的思想前期积极,后期消极。这种说法与实情极不相符,至少太过粗放。王维21岁谪被济州,直至35岁知遇张九龄,其间十四五年也近乎销声匿迹,显然不可说“积极”。

张九龄罢相后,王维也没有消极,别的不说,就说他后期的三次“出使”,应该说是很积极的了。第一次出使是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赴西北劳军;第二次出使是在开元二十八年,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第三次出使是在天宝六年,从门下省转兵部,出使榆林新秦二郡。不到十年,三次出使,两次兵事,一次铨选,从西北到岭南,去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完成重要使命,既要有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又要有临机应变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能力且不谈,积极是肯定的。何况开元天宝年间对使者的遴选条件,严格到近乎苛刻,那时就有

“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说法,使者必是君主信任或朝廷倚重者,而“不轻易授人”。史书上记载:“常择容止可观、文学优瞻之士为之,或以能秉公执法,折冲樽俎,不辱君命者充任,故必尽一时之选,不轻易授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使者须“尽一时之选”,除了政治条件、业务能力,还要有文学水平,甚至还要高颜值,长得帅,不是随便哪个阿猫阿狗就能出使的!可见,王维真没有消极,也根本不是如文学史所说是

“被李林甫支出”。王维在张九龄罢相不久就奉命出使劳军,途中写成的那首《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气势超迈,写得雄浑壮丽,写得兴高采烈,没有一点点悲观失落的气息,更不是灰头土脸的难堪。

记者:说起王维生平,他在安史之乱中“出任伪职”这段黑历史怕是怎么也抹不去的吧?

王志清:王维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陷贼不死”。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王维真没有问题,也真不是问题。当时杜甫就对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老杜《赠王中允(维)》诗云:“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杜甫是非常欣赏王维陷贼后之表现的。新旧《唐书》里,均载王维陷贼后,不仅不接受伪署,而且以自残来对抗。故而贼平后,王维被肃宗特宥,所有的陷贼者皆受处罚而他却泰然无事,是因为朝廷觉得他无可挑剔,无可厚非。闻一多考察李杜王三者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说王维是“反抗无力而被迫受辱的弱女子”,说李白倒有汉奸的嫌疑,杜甫则是跑丢了爹娘的苦孩子。即便是在王维逝去后五六年,杜甫还是以“高人”称呼王维。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记者:回到刚开始的话题,您为何提出“盛世读王维”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似乎广为认同,上网只要打出“盛世读王维”五个字,“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科网”都在转,连“政协网”“党建网”也转。如何理解这五个字?

王志清:我提出“盛世读王维”,是一种学术预感。王维诗是盛世的产物,他的价值观和思想是盛世的,只有盛世才能读懂王维。这很好理解,当你身处战乱流离之所,或是阶级斗争疾风暴雨时代,你不能够读王维,也不让你读王维。政治越是稳定,社会越是昌明,经济越是繁荣,人们就越需要高品质的文艺鉴赏。盛世社会,物质高度丰富了,人们也有闲了,王维的读者也就越多。

盛世读王维,我主要从这么几个需要来认识的:

第一,王维的诗使人宁静。中国文化自古“尚静”,王维诗的特质,或者说王维对中国诗的贡献,主要是静上,古人说王维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这是很高的评价,美学家朱光潜就说艺术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诗表现虚静,也能够让人息心静气。当下社会的人,最多的是浮躁,最缺的是静气。读王维使人宁静,这不仅关乎健康,更关乎你对事物对世界的看法。静而不乱,静而自守,自主自由之精神生焉。

第二,王维的诗使人平和。中国文化的典型特质是“温良”,《周子通书·乐上》说“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王维诗最突出特点是对纯美与和谐的追求,内敛含蓄,空灵隽永,从而直抵人性深处。顾随先生说“诗教温柔敦厚,便是叫人平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王维诗应是盛世读者的首选。

第三,王维的诗使人灵慧。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性异化,因此,荷尔德林与海德格尔都竭力倡导“诗意地栖居”,旨在通过人生的诗意化,来抵消科学技术带来的人性泯灭。王维诗具有一种真正非压抑性的人性自在,读王维,能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环境里气定神宁,尊时守位而知常明变。

记者:王维诗非常精致,也非常精深,怎么才能做一个英国批评家瑞恰慈所说的“够资格的读者”呢?换句话说,我们该如何读王维?怎么才能真正读懂王维?

王志清:回归文本!李杜有他们的作品在,王维也有他的作品在,高下优劣皆由他们各自的作品说了算。我们强调“回归文本”的细读,就是要从被历代解读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文本中,剔出其本来面目。读王维,将其诗之文本,与其所处历史、文化、社会之大文本结合起来解读,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寻求文学背后的深层含义。不要太在意一些现成的评价与观点,你就会发现很多我们在中国文学史里看不到的王维。

记者:读王维对当下有何现实意义?王志清:我们一直强调文化自信。文化

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源头,也为我们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以王维和李杜为代表的唐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也是涵养新时代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向全国各族人民、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时,用“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来开篇,这是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一句。盛世兴诗,盛世读王维。我也想借“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王维研究的态势,眼下虽是秋天,但读王维的春天已经到来,读王维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是读王维最好的时代——重阳节专访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王志清教授

本报记者 徐望 姚沁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