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牧看人口變化 所帶來的挑戰...2016/10/07  ·...

Post on 25-May-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從教牧看人口變化 所帶來的挑戰

2016年10月7日

曾錫華牧師

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主任

及實用神學部代主任

學習、倒空、再學習

“The illiterate of the 21st century

will not be those who cannot read

and write, but are the ones who

cannot 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 Alan Toffler

認識牧養理念及建立牧養神學:

「傳承」或是「改變」?

「傳承」什麼?「改變」什麼?

今天的問題

過去的事工設計及模式失效,因為社會文化正在經歷重大的改變!

包括普世性及香港的因素。

需要有新思維、新模式!

但必須願意放棄舊的,新的才能出現!

認識社會文化的改變!

Tapscott, Don Grown Up Digital: How the Ne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2010.

Kelly, Gerard Retrofuture: Rediscovering Our

Roots, Recharting Our Routes, Downer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Sweet, Leonard The Church in

Emerging Culture: Five Perspective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03.

胡志偉牧師。〈牧養「千禧代青少年」的困局與出路〉。http://www.hkchurch.org

二、香港教會面對全球性的 社會文化急速改變的處境

全球性:新的世界政經體制(New World Order)

本地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改變因素:

「再造新文明」

(Creating a New Civilization), (Alvin & Heidi Toffler.)

世界文明的進程有三波:

第一波:

農業革命:從游牧至農耕。

第二波:

工業革命:從農耕至工業/現代化。

第三波:新文明革命

終極的替代品:知識/資訊。

生產工具:勞力與勞心。

資產:地土,有形財富,無形財富—軟體而不是硬體。

多元化:個人主義與集體精神。

急劇的社會文化變遷了影響了不同的世代: 多元文化群體同時生活一個社會中

Four Generations: From 1946-Present:

1. The Baby Boom Generation:

January 1946 to December 1964- 19 years,

producing 77.2 million children or 23 percent of

the U.S. population.

2. Generation X:

January 1965 to December 1976- 12 years,

producing 44.9 million children or 15 percent of

the U.S. population. Also called the Baby Bust.

3. The Net Generation

January 1977 to December 1997- 21 years,

producing approximately 81.1 million children

or 27 percent of the U.S. population. Also

called the Millenials or Generation Y.

4. Generation Next

January 1998 to present- 10 years, producing

40.1 million children or 13.4 percent of the U.S.

population. Also called Generation Z.

The Eight Net Gen Norms

1. Freedom

2. Customization:

3. Scrutiny: Transparency

4. Integrity

5. Collaboration

6. Entertainment

7. Speed

8. Innovation

N-Gen Values

1. Value individual freedoms and rights.

2. Globally oriented: Self-navigation yet not rigid

individualist.

3. Big on equal rights: Social consciousness.

胡志偉牧師。〈牧養「千禧代青少年」的困局與出路〉。

http://www.hkchurch.org

「宗教教育模式」與「宣教模式」

胡志偉牧師 (「教新」總幹事) 。〈牧養「千禧代青少年」的困局與出路〉

出路:走出教會、迎向社會

牧養「千禧代」的原則: Relational approach 關係入手 Encouragement approach 鼓勵生命 Laughter and celebration歡笑慶祝 Acceptance開放接納 Transparency/trust透明信任 Involvement of teens 全面參與 Outreach oriented 外展導向 Narrative teaching 敘事教導

本地因素:

人口變化、經濟結構轉型

經濟文化改變:貧富懸殊、高樓價、基層收入沒有實質增加、年輕一代感覺沒有前途等等。

呂大樂。《四代香港人》

香港四代人:

第一代:出生於二次大戰前,並非土生土長。

第二代:出生於1946-65,「戰後嬰兒」,正值香港經濟起飛、人口增加、社會發展階段。

第三代:出生於1966-75,被支配的一代,出頭無期。

第四代:出生於1976-90,從開始便是輸家。

呂大樂。《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

不變的原則

生命、知識及技能(Being, Knowing

and Doing ).

聖經知識、屬靈權柄及委身效忠基督(Knowledge, Power and

Allegiance )

「以生命影響生命」

忠誠可信及生命與生活的整合(Integrity and integration )

親近與相交

關係的重要:一個家的感覺

珍惜生命及減少流失

建立緊密的人際關係(鼓勵分團、分組)

建立跨代的關係及不同群體的共融

會友子弟與非會友子弟的信徒之融合

長遠的眼界: 不是單求一時的果效

欣賞及尊重上帝創造每個人的生命及獨特成長與時間

追求健康先於增長自然的增長

鼓勵參與事奉

宣教的教導與參與

挑戰與改變

挑戰與改變

A. 思維的改變:危機或是轉機

挑戰與改變

模式及架構的改變:合符真理及有效性

挑戰與改變:

跨代共融的挑戰:主內合一

教會第二代信徒的挑戰:現在主要的模式都是為得著教會以外的人而設計的。

挑戰與改變

領袖訓練的挑戰:新一代的領袖

接受多元性的社會及多樣化的模式:入世界,而不屬世界!

跨界別合作:Global and Local: 堂會之間及堂會與福音機構之間的協作、與政府及社區團體等。

〈從量性研究看 香港未來人口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講座 I:政府統計處分享

人口趨勢的轉變及未來的挑戰

1. 人口老化:急速老化、長者人口龐大、持久

2.人口下跌:在2043年到達頂峰後開始下跌

3.勞動人口下跌:約2018年到達頂峰後開始下跌

堂會應用: 醫療需要:長者健康

撫養比率持續惡化:具體生活照顧及關懷

退休保障:扶貧

跨境婚姻(2014:37%,16,330)及年輕人口(2014:~12,800)

人口下跌(在2043年之後)

勞動人口將在2018年後下跌

需要釋放勞動力:

〈從量性研究看 香港未來人口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講座 I I : 陸志明博士

教會未來牧養生態歌

青少年比例大降,長者比例卻大升

勞動力參與率跌,撫養比率急劇升

實質奉獻將大減,人手缺乏影響多

照顧老少壓力大,關懷不足怨言增

挑戰:

1.財政困難

2. 人手不足

3. 實際關顧

周永新。《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處境劇變下的牧養更新-香港教會研究2014》

強弱機危綜合分析法(SWOT):座標 蒙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授權使用

堂會強項:數目

2014年有華語堂會1,287間

2009-14年間增加了37間

平均每年增長0.6﹪ (1.1﹪)

英語教會(60間)

60間英語堂會+1,287間華語堂會= 合共1,347間堂會

堂會強項:信徒數目

2014年參加崇拜人數是 305,097

人。

增加了12,810人,平均每年增長0.9﹪(2009年為6.2﹪, 2004年為4.3﹪),反映香港教會人數增長有放緩的跡象。

堂會強項:堂會大小 超過1,000人的堂會只有34間

大型堂會和特大型堂會崇拜人數全港比例:42.3﹪

堂會弱項:會眾年齡變化

堂會弱項:堂會年齡 (堂會生命週期)

堂會開始崇拜聚會年數中位數由25上升至28

在五年內新成立的堂會有31間,較09

年 「普查」所得的51間為低。

4間堂會有1間是50年或以上 (25.7﹪)

堂會受洗人數(2001-2013)

每年平均受洗人數約為16,180人,五年估計合共80,900人。

此數與2014年名冊會友總人數增多了81,744人接近。

挑戰:堂會如何吸納信徒,如何牧養使他們留在堂會。

信徒流失: 崇拜人數與洗禮人數的落差

教會陰盛陽衰

青少年信徒流失關注:首三項最需要關注

教會神學生人數保持平穩

教會人數增加,但神學生人數卻沒有

從。從比例來看(每千名會眾全時間進修神學之人數):

1994年,5.6﹪

1999年,6.0﹪

2004年,5.6﹪

2009年,3.8﹪

2014年,3.9﹪

堂會內部弱項:

會眾老齡化

堂會老化

受洗信徒流失

青年出走教會

堂會參與差傳/宣教事工比例緩降:

差傳/宣教事工的機遇及挑戰

香港教會差出了563名宣教士

宣教士平均年齡:47.8歲

蒙召宣教士估計總人數:757人

4. 威脅:堂會老齡化的挑戰:

增長期→停滯期→衰退期

同工及人力資源:

香港堂會各職系受薪同工總數為7,509人,另有義務同工800人;而整體期望增添職位共593個,合計職位總數達8,902個。

職位空缺率6.7﹪,較2009年的8.8﹪明顯減少。

受薪教牧同工共4,212名,牧師1,124名。

4. 堂主任退休與其接班人: 接棒及領袖培訓的挑戰

本港堂會有13.1﹪(169間)沒有堂主任,另外有8.8﹪ (113間)的堂會表示其堂主任將會於未來3年退休。

其中,37.2﹪(42間)的堂會已有確實的

堂主任接班人,其接班人來源自內部栽培有31.0﹪,來源自外部招聘有6.2﹪。

未有確實堂主任接班人的堂會則有62.8﹪

(71間),考慮內部栽培和向外招聘的分別有29.2﹪和36.3﹪。

香港整體教會面對挑戰!

政治與社會事件影響堂會發展

堂會老齡化與信徒老齡化走向保守求穩

向外拓展活力不足,宣教動力放緩

信徒流失,每年有16,000人受洗,而人數實質增長不明顯,大專生與職青流失明顯(不滿及意見)

事奉與領導的傳承

人口老化,小子化

財政/經濟改變:香港四代人

年長:有錢、有力量

年輕:無力量、無資源

低慾望社會:不買樓,追求「小確幸」

醫療需要:社會不能應付

欠缺退休保障

回應:

教牧思維要轉變:新思維

–經濟

–事工模式

–人力分配及善用

回應:

–屬靈的開源節流:(Recycle)

減用(Reduce)

再用(Re-use)

再造(Recycle)

回應:

應對荒年:長者教主日學

教牧思維要轉變:舊思維

接受挑戰:年輕一代不會再凡事配合教會,例如:擴堂、大型佈道會

落差越來越大,傳統教牧會面對困難。

要增加闊度,包容度,多元化,度身訂做

宣道會會幕堂:流動聚會點(學校、神學院、會所),30-40會眾,大、中、小,一家親。

回應:

應對荒年:長者教主日學

教牧思維要轉變:舊思維

接受挑戰:年輕一代不會再凡事配合教會,例如:擴堂、大型佈道會

落差越來越大,傳統教牧會面對困難。

要增加闊度,包容度,多元化,度身訂做

宣道會會幕堂:流動聚會點(學校、神學院、會所),30-40會眾,大、中、小,一家親。

不只追求大眾化市場,更要小眾化,度身訂做不事工。

人手不足:刪減人手,不作沒有意義的事。

新神學生:要敢試,傳統路會越來越難行!

新事工模式:

長者事工

青少年及兒童事工

男士事工

追求活出信仰、成為和平之子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