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话剧《灯塔》姜山首演 - cnepaper.com ·...

Post on 25-Sep-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04 文化新闻 责编 余峰 电话 89206021 版式 余峰 校对 胡尖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本报地址:鄞县大道中段1357号广博国贸中心 邮编:315100 传真87374007 新闻办 28802516 发行部28802577 28802508 广告部28802566 广告许可证:鄞字84441011—4法律顾问:上海汇业(宁波)律师事务所 主任:顾军贤律师 鄞州区首南街道泰安中路158号恒业大厦23楼 电话:55716116 定价:每月30元 零售价:1.00元

■本报记者 吴海霞通讯员 许婧

“他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难之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的一位文化符号级人物,在他身上,佛法与审美,出世与入世,宗教与人生,已完全融合。”这是复旦大学教授、季羡林弟子钱文忠,昨天上午在宁波(鄞州)博物馆举行的《甬上留香——弘一法师翰墨展》开幕式上对弘一法师的解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开幕式前,这首由弘一法师创作歌词的经典老歌,一直在博物馆大厅里循环播放,展厅里的插花与大量宁波老照片,回应着80多年前这位文化名人与这座城市的交集。

浙江省规模最宏大的弘一法师书法展

“这是浙江省内迄今为止展出作品最多、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弘一法师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之佛艺术馆研究员胡迪军说。

此次展览共汇聚了平湖李叔同纪念馆、上海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图书馆、杭州博物馆、杭州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慈溪市博物馆等8家国有博物馆的藏品共103 件(套)。

弘 一 法 师 ,俗 名 李 叔 同(1880-1942),字息霜,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游学日本,学习美术、音乐,归国后担任过编辑、教师。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他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艺术家和一代高僧。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奇才和通才,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1918年,在他38岁那年,他决绝地放弃俗世中富足的生活,到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为僧,直到1942年 10月 13日在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

弘一法师前半生倡导美学育人,后半生致力于拯救心灵,他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也引发了世人无尽的探究。

他在宁波的岁月,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回响

“此次主要展示他在 1930年~1932年之间的作品,宁波可以说是他在浙江停留的最后一站。”胡迪军说。

弘一法师曾多次到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探亲访友,因为在省立第四中学的教员中,既有他的挚友夏丏尊,老同事经亨颐、朱自清,也有他的老同学洪允祥,还有他的弟子刘质平、黄寄慈、丰子恺、李哲成等人。除此之外,

他还有不少宁波籍学生,如杨贤江、潘天寿等。同时,省立第四中学也是宁波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堡垒,是宁波由封建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一方前沿阵地。

从1924年至1932年,弘一法师至少8次来宁波,曾住于七塔寺、白衣寺、天宁寺、观宗寺、延庆寺等寺院。他还曾涉足于慈溪、余姚、镇海、奉化等地,更在慈溪金仙寺、五磊寺、伏龙寺住了3年之久,留下大量作品。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弘一法师在宁波时期的书法、手札、书籍等实物,钩沉出弘一法师在宁波的这段历史,也反映出文化群体在宁波这座城中,曾经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宁波时期是他书法的成型期

本次展览共分“云水有痕”“翰墨留香”“鸿雁往还”“前尘旧影”

“传世典籍”五大板块。“翰墨留香”板块中的,创作于

慈溪伏龙寺的《佛说阿弥陀经》十六条屏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这不但是弘一法师一生中尺幅最宏伟的作品,更是他重要的代表作。关于

这件巨作的产生,其弟子刘质平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这套作品每幅高146厘米,宽48.5厘米,共16幅。刘质平一生都把这件作品带在身边,经历了日寇和盗匪的种种惊险,完好保存至今。2004年,由刘质平的长子刘雪阳先生捐赠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收藏。

胡迪军告诉记者,这一时期,是弘一法师书法创作的成型期,其平淡冲逸、朴拙端严的独特面貌开始确立,直至成为后世禅书的典范。

“鸿雁往还”板块展示了弘一法师致挚友夏丏尊、弟子刘质平、弟子胡宅梵3人的书信手稿,其中记录了弘一法师的很多生活细节,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弘一法师不同时期的行迹与思想,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展出,值得细细欣赏。

“传世典籍”板块展出了二十余册与弘一法师有关的善本书籍,有些是他的著作,有些是他题签的书籍,有些是纪念他的文集,存世稀少,这是以往展览中所没有的。

本次展览为期一个月。昨天,弘一法师的嫡孙女李丽娟女士还在宁波(鄞州)博物馆作弘一法师生平讲座。

本报讯 (记 者 应 于 波吴海霞 通讯员 张土良 施虹宇)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昨天,在鄞州区金家漕小学小朋友的童谣声中,宁波市教育系统第六届读书节正式拉开序幕。

在开幕式上,主办方公布了第六届读书节共读书目及推荐书目60本,宣传分享了校园优秀阅读推广典型案例,并对参与“宁波家话”图书漂流活动的家庭代表赠送了漂流书籍。

本届读书节将继续深化“共读一本书”这一传统活动。今年,我市上万名大学生将共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追寻青年习近平的足迹,感受历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此外,还将举办传承“红船精神”系列

读书活动,引导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品读中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本届读书节新设了教师读书沙龙,激励教师成为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甬城”文化氛围的主力军。同时,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号召,将继续围绕“家庭教育”热点话题开展千本家教图书漂流、系列讲座、主题诗歌创作和摄影比赛等活动。

据了解,本届读书节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承办,活动以“阅读助跑新时代”为主题,将从4 月一直持续到 10 月,共推出“阅读·经典”“阅读·成长”

“阅读·共享”“阅读·家话”“阅读·助跑”5 个板块的 16项活动。

暖心故事绽放劳动者的光芒

原创话剧《灯塔》姜山首演

一轮圆月耀天心——《弘一法师翰墨展》侧记

本报讯 (记者 吴海霞)昨天,记者从区文联获悉,我区青年曲艺家张红坤的快板作品《打虎》继获得2017年浙江省第六届曲艺新作汇演创作银奖、表演金奖后,又入围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

张红坤,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全国曲艺表演(快板书)高级教师、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鄞州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师承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志宽先生,是“李派快板书”艺术的第三代传人,也是首位由政府扶持举办个人曲艺专场的新宁波人。

张红坤告诉记者,创作《打虎》是有感于新时代的反腐特点,萌生创作灵感,2014年完

成初稿,2015 年进行作品加工,并搬上舞台初演。后来,又经过上百次的修改、打磨、演出,最终在2017年浙江省第六届曲艺新作汇演中脱颖而出。

作品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为背景,通过穿越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荒诞地讲述了宋江带领的“打虎队”,巧用妙计除掉一只为非作歹的恶虎精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情节连贯,环环相扣,风趣幽默地讽刺了当下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同时,作品又很好地宣传党对反腐败的决心和打击力度,给人以警醒。

目前,张红坤正在积极备战,将于7月参加安徽合肥赛区的比赛。

本报讯(记者 吴海霞 通讯员 柳丹)昨天,记者从鄞州越剧团获悉,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国·宜兴第四届梁祝戏剧节上,“鄞越”青年演员郑飞儿、毛秋艳,以一折《莫愁女·游湖》,双双摘得“中国戏曲红梅金花”。

此次戏剧节于本月20日~24日在江苏宜兴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名演职员共聚盛会,共有评剧、越剧、锡剧、黄梅戏、昆曲、淮海戏、沪剧、通剧、晋剧、秦腔等10个剧种的54名专业演员参赛。

郑飞儿,越剧表演艺术家

竺小招弟子,竺派小生,兼徐派、范派。曾在《莫愁女》中饰演徐澄公子、《五女拜寿》中饰演大女婿、《一缕麻》中饰演“呆大”荣鹏程、《沈光文》中饰演阿虎、《梁祝》中饰演四九、《琥珀缘》中饰演金樱等,曾荣获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红梅金花称号。

毛秋艳,优秀青年演员,张派花旦,兼吕派、袁派。曾在《红丝错》中饰张榴花、《五女拜寿》中饰翠云、《孟丽君》中饰荣兰、《沉香扇》中饰翠香、《桃李梅》中饰袁玉李、《琥珀缘》中饰曹姬等。

“阅读助跑新时代”

宁波市教育系统第六届读书节昨开幕

戏说梁山故事 表现反腐主题

张红坤快板《打虎》入围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

“鄞越”摘得2朵“中国戏曲红梅金花”

4月26日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文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暨“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演出在东钱湖镇洋山村文化礼堂热闹举行。

据东钱湖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文艺演出活动,是宁波市文联、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文联文艺志愿者以民间艺术形式,带领观众回望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发展成就,激励大家朝着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而不懈努力。

本报通讯员 摄

送欢乐下基层

本报讯 (记者 吴海霞 通讯员 范丁山) 昨晚,以全国劳模、

“2016年感动中国”入围奖获得者、灯塔工叶中央同志先进事迹为原型的话剧《灯塔》,在姜山镇狮山剧院首演。

叶中央是宁波工人的代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宁波工人敬业爱岗和坚守事业的劳模精神。在话剧《灯塔》的7场戏里,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

巨大海难的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一个普通家庭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道路,传递出一家五代人在茫茫大海里坚守一百多年灯塔的坚韧、奉献精神。

创作剧本的是我区“草根剧作家”贺玉民,去年10月,贺玉民在原作基础上重新创作,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和舞台化处理。为了创作好这部戏,主创团队两度深入叶中央工

作的白节岛和他孙子叶超群工作的七里岛体验生活,八易其稿,最终确定了该剧震撼独特的艺术风格。

“叶中央一生大起大落,在妻女去世后,精神上遭受打击,却依然坚持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这种内心的苦楚想必所有观众都能想象。比如他在岛上工作时,遇到同事妻子来探望,却要生产的棘手事,岛上条件不允许,迫使懂一点医疗的叶中央

为同事妻子接生,最后幸运的是母子平安。舞台上渔歌号子一响,伴随着婴儿呱呱坠地清脆的哭声,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贺玉民说。

《灯塔》有别于以往剧目的制作模式,是由宁波市总工会牵头,联合数家单位出资出品,得到众多单位的支持,由业余艺术团体进行创作演出,这为艺术更好地走向市场作了有益的探索。

4 月 27 日,主题为“再现、再造、再生”的第十三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浙江非遗生活馆展会在义乌举行。我区的朱金漆木雕、鄞州竹编、甬式家具制作技艺3个项目参展。

本次展会以“竹、木”类非遗项目以及衍生品为内容,展期至本月30日。

记者 史久阳 通讯员 陈科峰 摄

鄞州非遗项目亮相文交会

弘一法师用过的怀表。记者 史久阳 摄

观众在参观书法展。 记者 史久阳 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