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

7
201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 2012 41 卷第 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1 No.2 哲学研究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林忠军 (山东大学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要: 毛奇龄提出易有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易,演《易》系辞用移易,并证之以经文。他从《系辞传》“乾 坤成列”、“刚柔相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出发,整合了易学史上以卦变为核心的易象说,提出移易说,以此详细 推演了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毛氏的移易说以全新的易学象数视域解读《周易》经文和《易传》,从中提炼和抽绎 出“移易”、“聚卦”、“分卦”等概念,进而解构和重建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以此探索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 成与以往卦变说不同的、以移易为核心的符号系统。他以移易之象和其他象解《易》,成为清初复兴汉易最重要的 标志。同时,他运用考据的方法对于宋代图书之学进行全面的检讨和批判,开清初考据学之学风,对于清中后期乾 嘉学派形成和汉易鼎盛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毛奇龄;《易》;易学;卦变;移易;汉易复兴 中图分类号: B2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283 2012 02-0098-07 收稿日期: 2011-07-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1AZX004 作者简介: 林忠军,男,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毛奇龄( 1623 1713 ,清初著名的经学家,以 易学鸣世,曾撰《仲氏易》《推易始末》《易小帖》《河 图洛书原舛编》《春秋占筮书》《易韵》等易学著作。 其言《易》,发明荀、虞、干、侯诸家,旁及卦变、卦综 之法,力辟宋以来所传《河图》《洛书》之非。《仲氏 易》 30 卷是毛奇龄代表作,乃其训解《易》旨,以为 《易》兼“变易”、“反易”、“对易”、“移易”之五义,以 移易为演《易》系辞,自成一家之说。 一、易有五易而演《易》系辞用移易 对于《周易》之“易”意义,易学史上有不同的理 解。《易传》最早对 《周易》之 “易”的 含 义 进 行 概 括,提出“生生之谓易”,即把易解释为生生不息、大 化流行。《易纬》提出三义或四义说。《乾凿度》云: “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乾坤凿度》云:“易 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又易者,又易,易定。”《说 文》所言:“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郑玄立 足于《易传·系辞》,对“易”之义又有新解:“易之为 名也,一言而函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 也” 。程颐说:“易,变 易 也。” ]《易传序》 朱熹则把易 之义概括为 “变易”、“交 易”。朱 熹 指 出:“易 有 两 义:一是变易,便 是 流 行 底;一 是 交 易,便 是 对 待 底。” ]卷65 毛奇龄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五易” 说。 《易》有五易,谓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 易,而实有不易之理该乎其中。 12 《易》有五易,世第知两易,而不知三易;故 但可言“易”,而不可以言“周易”。夫所谓“两 易”者何也?一 曰 “变 易”,谓 阳 变 阴,阴 变 阳 毛奇龄卒年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他卒于康熙五十 五年( 1716 )。 梁刘峻(字孝标)《世说新语 · 文学》注引郑玄 《序 易》。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ul-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哲学研究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 程颐说:“易,变易也。”[1]《易传序》朱熹则把易 之义概括为“变易”、“交易”。朱熹指出:“易有两

2012年3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2012第41卷 第2期 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1 No.2

■ 哲学研究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林 忠 军

(山东大学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毛奇龄提出易有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易,演《易》系辞用移易,并证之以经文。他从《系辞传》“乾坤成列”、“刚柔相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出发,整合了易学史上以卦变为核心的易象说,提出移易说,以此详细

推演了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毛氏的移易说以全新的易学象数视域解读《周易》经文和《易传》,从中提炼和抽绎

出“移易”、“聚卦”、“分卦”等概念,进而解构和重建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以此探索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

成与以往卦变说不同的、以移易为核心的符号系统。他以移易之象和其他象解《易》,成为清初复兴汉易最重要的

标志。同时,他运用考据的方法对于宋代图书之学进行全面的检讨和批判,开清初考据学之学风,对于清中后期乾

嘉学派形成和汉易鼎盛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毛奇龄;《易》;易学;卦变;移易;汉易复兴

中图分类号:B2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2-0098-07收稿日期:2011-07-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X004)作者简介:林忠军,男,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毛奇龄(1623—1713)①,清初著名的经学家,以易学鸣世,曾撰《仲氏易》《推易始末》《易小帖》《河

图洛书原舛编》《春秋占筮书》《易韵》等易学著作。

其言《易》,发明荀、虞、干、侯诸家,旁及卦变、卦综

之法,力辟宋以来所传《河图》《洛书》之非。《仲氏

易》30卷是毛奇龄代表作,乃其训解《易》旨,以为《易》兼“变易”、“反易”、“对易”、“移易”之五义,以

移易为演《易》系辞,自成一家之说。

一、易有五易而演《易》系辞用移易

对于《周易》之“易”意义,易学史上有不同的理

解。《易传》最早对《周易》之“易”的含义进行概

括,提出“生生之谓易”,即把易解释为生生不息、大

化流行。《易纬》提出三义或四义说。《乾凿度》云:

“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乾坤凿度》云:“易

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又易者,又易,易定。”《说

文》所言:“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郑玄立

足于《易传·系辞》,对“易”之义又有新解:“易之为

名也,一言而函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

也”②。程颐说:“易,变易也。”[1]《易传序》朱熹则把易

之义概括为“变易”、“交易”。朱熹指出:“易有两

义:一是变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对待

底。”[2]卷65毛奇龄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五易”

说。

《易》有五易,谓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

易,而实有不易之理该乎其中。[3]12

《易》有五易,世第知两易,而不知三易;故

但可言“易”,而不可以言“周易”。夫所谓“两

易”者何也?一曰“变易”,谓阳变阴,阴变阳

89

毛奇龄卒年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他卒于康熙五十

五年(1716)。梁刘峻(字孝标)《世说新语·文学》注引郑玄《序

易》。

Page 2: 哲学研究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 程颐说:“易,变易也。”[1]《易传序》朱熹则把易 之义概括为“变易”、“交易”。朱熹指出:“易有两

也;一曰“交易”,谓阴交乎阳,阳交乎阴也;此

两易者,前儒能言之,然此只伏羲氏之《易》也。

是何也?则以画卦用变易,重卦用交易也;画

卦、重卦,伏羲之事也。若夫三易:则一曰“反

易”,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一曰“对

易”,谓比其阴阳,薭其刚柔而对观之;一曰“移

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而上下之:

此三易者,自汉魏迄今,多未之著,而《周易》之

所为《易》,实本诸此。是何也?则以序卦用转

易,分经用对易,演《易》系辞用移易也。[3]2-3

按照他的理解,所谓“变易”是阴阳互变,“谓阳

变阴,阴变阳也”。如乾变坤,坎变离。所谓“交易”

是阴阳相交,“谓阴交乎阳,阳交乎阴也”。如乾坤

交为泰否,坎离交既济未济。所谓“转易”,又称“反

易”,是指卦之翻转,即他说的“谓相其顺逆,审其向

背而反见之”。如屯 转为蒙 ,咸 转为恒 。其

实是虞翻的“反卦”,孔颖达的“覆卦”,来知德的“综

卦”。所谓“对易”,是两个反易卦与另外两个反易

卦相对,或两个覆卦与另外两个覆卦相对,为“对

易”,即他说“谓比其阴阳,薭其刚柔而对观之”。如

上经需 讼 为反易卦,与下经晋 明夷 。以地

对天,以水对火。上经同人 大有 与下经? 篹

,以五阳对五阳,以一阴对一阴。此为“对易”。

所谓“移易”,指阴阳爻聚而推移。“谓审其分聚计

其往来而推移上下之”。如泰 为阴阳类聚之卦,移

三爻为上爻,三阳往而上阴来,则为损 。否 为阳

阴类聚之卦,移四爻为初爻,四阳来而初阴往,则为

益 之类。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此与朱子卦变不同,

朱子卦变以筮占为用,此不以筮占为用,而以注经为

用。“若诸卦变则皆从两卦递变,而顺逆相接以变

占,不以推演矣,此取推前演爻辞,不取变后占象数

者。”[3]3在他看来,“变易”、“交易”为伏羲所用,是

伏羲易。伏羲画卦用“变易”,重卦用“交易”。而

“反易”、“对易”、“移易”为文王所用,是文王易。

文王“序卦用转易,分经用对易,演《易》系辞用移易

也”。他认为,伏羲用“变易”、“交易”,先儒多能言

之,而文王用“反易”、“对易”、“移易”作《周易》,

“自汉魏迄今,多未之著”。也就是说,只有他自己

能言移易。

毛奇龄认为,移易卦为《周易》所固有,是文王

系辞“特创一法”,孔子作《易传》重申之:“在羲画之

时,未尝先画聚而后画分也,即序卦之时,亦未尝序

聚先而序分后也。而文以为吾演卦演爻则必从其已

聚之卦而移而易之,而然后系之以辞,故其分卦之为

彖,则必与聚卦之所移有相发者。分爻之为象,则必

与聚爻之所移有相应者而无如。”[3]11在他看来,《周

易》观象系辞,多取聚卦。“演易属辞概有十例:曰

名,曰象,曰方位,曰次第顺逆,曰大小体,曰互体,曰

时,曰气,曰数目,曰乘承敌应。而第在当时,抽辞比

旨,多取成卦之聚画。”

故他以卦名为例言之,“有以移为卦者”。如损

上艮下兑,艮为山,兑为泽,“艮兑名损,山泽无所为

损也”。损 是泰 三爻移上,有减损义。益上巽下

震,巽为风,震为雷,“巽震名益,风雷何以有益也”。

益 ,是否 四爻移画下,有增益意义。萃上兑为

泽,下坤为地,“泽高于地则不聚,而反名聚”。萃,

聚也。观 上移四,为萃 。观,“阳而不间则犹有

聚”。升上坤为地,下巽为风,“风入地下则不升,而

反名升”。小过 四阳爻易二为升 ,“柔而上行则

亦名升”。因此,“是当其命卦名时固早已豫启其

例”[4]5。

以卦爻辞证之。如蒙 为临 初九所移,则卦

辞为“初筮”。比 为剥 复 两卦所移,则比卦辞

为“原筮”。为两卦所移,即两易,“原者,再也”。屯

以临 之九二移作九五,六二与九二阴阳对易,有

“婚媾”之象。蒙 以子母卦升 之九三移作上九,

蒙六三不能以上九为配,有“勿取女”之象。[3]11讼无

故而有“旧德”之辞。大过 三阳移上为讼 ,“讼

卦六三为大过上六所移,而今将讼上,故‘食旧德’,

《象传》所云‘从上吉也’”。比卦辞称“后夫”。剥

上移五为比 ,“比九五为剥上所移,而今处五后、

且在剥为阳,故称‘夫’,《象传》所云‘无首’以此”。

履上九有“其旋元吉”之辞。履上乾为天,下兑为

泽,“天难入泽安有‘其旋’。履 上九为? 之三

阳所移,苟仍返为阳,则纯乾矣,故曰‘其旋元吉’。

不然上天下泽无所旋返”。小畜初九言“复自道”,

“小畜初九本篹四所移,今初四相畜不过,还其所相

易者,故 曰 ‘复 自 道’,不 然 五 阳 一 阴 有 何

复道。”[4]5-6

以《易传》证之。《易传》“刚柔”、“上下”、“往

来”,是言阴阳移易。如《彖传·随》“刚来而下柔”,

是随为否之上九移三、咸之九三与初六相易。

《彖·咸》“柔上而刚下”,是言咸为否之六三与上九

相易。《彖·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是言无

妄初九,系?三移初,为内震之主。《彖·贲》“柔来

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是言贲是三易之卦,即

由泰、损、益所移易。为泰二刚与上柔移,上柔来二。

损九二与六三移,三柔之二。是谓“柔来而文刚”。

99

Page 3: 哲学研究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 程颐说:“易,变易也。”[1]《易传序》朱熹则把易 之义概括为“变易”、“交易”。朱熹指出:“易有两

益九五与六三移,是刚在上位者而文三之柔。[4]6那

么,何为移易?移易卦是如何推演出?毛奇龄做了

极为详细的说明。

二、阴阳聚而分移之为移易

在他看来,虽然文王作《周易》用“反易”、“对

易”、“移易”三种方法,但“移易”,是文王“独其演

系辞则于序卦分篇之外,又特创一法”,是《周易》成

书的关键。他说:“《周易》者,移易之书也。虽易例

有三:一曰倒易,叙卦用之;一曰对易,分篇者用之;

而必以移易一例为演易属辞之用。”[4]3因此,重点探

讨了“移易”内涵。他说:

阳与阳聚,阴与阴聚,无所间错者,而乃从

而分移之,移阳于阴,亦移阴于阳,《大传》所谓

“乾坤成列”,则阴阳聚也。其所谓“分阴分

阳”,则从而分之者也。所谓“刚柔相推”则移

之也。推者移也。而总以二语概之曰:“方以

类聚、物以群分”,然后推移之旨全焉。[4]4-5

吾欲演易,则必使易之为义行于辞间,取六

十四卦之已成者,相其阴阳之各萃与夫阴阳之

相间者,而两判之其各萃者,则谓之聚。谓阴与

阴聚,阳与阳聚也,以中无间之者也。其相间者

则谓之分,谓分阴于阳,分阳于阴也。若因其已

聚而分之者也,而于是就已成之聚与已成之分

者,而为之移易焉。[4]10-11

他从《系辞传》“乾坤成列”、“刚柔相推”、“方以类

聚物以群分”出发,认为《周易》六十四卦阴阳符号

的构成,有聚,有分。聚,指阴阳符号相聚不杂;分,

指阴阳杂居。因此,《周易》六十四卦分为聚卦和分

易卦两大类。阴阳相聚的卦是聚卦,阴阳杂居的卦

是分易卦。聚卦是母卦,分易卦是由聚卦阴阳推移

而成,故《周易》符号本质上体现了“移易”之特点,

为移易之书,易卦被称为移易卦。以《周易》阴阳符

号分布的特点,“移易卦”可分为“聚卦”、“半聚

卦”、“子母聚卦”、“分易卦”。

“聚卦”,指“阴阳各聚于一方以待移”[4]14之卦。

聚卦有十二:六阳之乾和六阴之坤,一阳五阴卦剥、

复,二阳四阴卦观、临,三阴三阳卦否、泰,四阳二阴

卦遁、大壮,五阳一阴卦篹、?。其实是汉儒所谓

“十二辟卦”。而乾坤阴阳聚而成列,但无可移易,

为不易卦。而其他十卦,为待移之卦。因此,真正意

义的聚卦是十。

半聚卦(一名环聚卦),指以阳聚分阴聚,阴聚

分阳聚。“谓阳聚于中,则阴两分;阴聚于中,则阳

两分。只半聚而半实分焉。……其又曰环聚,则以

所分者,初与上可环接也。”[4]14如小过与中孚卦,小

过 二阳聚于中,分上下二阴,中孚 二阴聚于中,

分上下二阳。毛奇龄解释曰:“中孚,二阴间四阳,

小过,二阳间四阴,皆非聚卦。然二阳聚者,不能移

之为小过,四阳聚者,不能移之为中孚,则亦聚矣。

盖上、下环转,原一聚例。”[3]238

子母聚卦,又称“子母易卦”,是说一卦既可从

他卦易来,又可易为他卦。共有十卦,毛奇龄曰云:

“子母十卦,皆以相环为聚母,然仍为子者,以皆有

所来耳”[3]238。“谓本卦为他卦所移为子,然又可移

之作他卦之母者也。《大传》所云‘分阴分阳,迭用

刚柔’是也。”[3]15从毛氏的解释看,其“子母聚卦”之

说,则是以《系辞传》“分阴分阳、迭用刚柔”立论的,

特点是皆以阴阳相环为聚,既“聚”,则可成为他卦

之母,故称“子母聚卦”。毛奇龄所谓“子母聚卦”,

是以“一阳五阴”、“二阳四阴”、“三阳三阴”、“四阳

二阴”、“五阳一阴”排列的。“一阳五阴”、“五阳一

阴”空缺。二阳四阴卦三卦:颐、萃、升。三阳三阴

卦四卦:咸、恒、损、益。四阳二阴卦三卦:大过、无

妄、大畜。而十卦中,咸与恒、损与益两组则恰好彼

此互为子母卦。

分易卦,即由“聚卦”、“半聚卦”、“子母聚卦”

所推移而形成的卦。毛奇龄云:“谓移所聚,而易其

画,则阴阳俱分。《大传》所云‘物以群分’是也。第

聚卦与易分卦,受易与易者,每一卦可易四卦,至九

卦止。受易者,则每一卦可易二卦,至四卦止,往来

推移,神明存焉。《大传》所云‘往来不穷谓之通’,

又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此之谓也。”[3]15以毛氏

之见,《周易》最大的特点是阴阳相推移,推移的结

果是一卦而形成另一卦,即“聚卦”推移而成“分易

卦”。分易卦是由聚卦阴阳相推而成,故又称“分推

卦”。具体言之,分易卦推演如下:

“聚卦”剥、复一阳五阴之卦,篹、?五阳一阴之

卦,可各易四卦,共十六卦:

上依次移二、三、四、五为 四卦:师 谦  豫 比

初依次移二、三、四、五为 四卦:师 谦  豫 比

二、三、四、五依次移初为四卦:同人  履小畜  大有

001

Page 4: 哲学研究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 程颐说:“易,变易也。”[1]《易传序》朱熹则把易 之义概括为“变易”、“交易”。朱熹指出:“易有两

?

二、三、四、五依次移初为四卦:同人  履小畜  大有

二阳四阴之卦观、临、小过每卦可移八卦,共二

十四卦:

五依次移初、二、三、四为:颐  蒙  艮  晋

上依次移初、二、三、四为:屯  坎  蹇  萃

初依次移三、四、五、上为:升 解  坎蒙

二依次移三、四、五、上为:明夷  震  屯颐

小过

三依次移初、二、五、上为:震  解  萃  晋

四依次移初、二、五、上为:明夷  升 蹇

子母卦颐、萃、升以同样方法每卦可移六卦,共

十八卦:

初依次移二、三、四为蒙、艮、晋。

上依次移三、四、五为明夷、震、屯。

四依次移初、二、三为屯、坎、蹇。

五依次移初、二、上为震、解、晋。

二依次移初、五、上为明夷、蹇、艮。

三依次移四、五、上为解、坎、蒙。

否泰每卦可移九卦,共十八卦。

四依次移初、二、三为益 涣  渐五依次移初、二、三为噬嗑  未济  旅上依次移初、二、三为随  困  咸泰

初依次移四、五、上为恒  井  蛊二依次移四、五、上为丰  既济  贲三依次移四、五、上为归妹  节  损子母咸、恒、损、益每卦可移八卦。共三十二卦:

咸三、四、五移分别为,随、困、既济、井、渐、丰、

恒、旅。

恒二、三、四移分别为丰、咸、旅、归妹、困、未济、

井、蛊。

损初、二、上移分别为蛊、未济、涣、贲、噬嗑、益、

归妹、节。

益初、五、上移分别为涣、渐、损、贲、噬嗑、节、既

济、随。

?、大壮、中孚每卦可以移八卦,共二十四卦:

? 三、四、五、上分别移初、二为:

无妄  讼  家人 巽  离  鼎  革 大过

大壮 初、二、三、四分别移五、上为:

大过  鼎  革 离  兑  睽  需 大畜中孚  初、二、五、上分别移三、四为:巽  讼  家人 无妄  大畜 睽

 需 兑

子母大过、无妄、大畜每卦可移六卦,共十八卦。

大过

二移初为革,三移初为兑,三移上为讼,四移初

为需,四移上为巽,五移上为鼎。

无妄

初移二为讼,四移三家人,五移二为睽,五移三

离,上移二为兑,上移三为革。

大畜

初移四为鼎,初移五为巽,二移四为离,二移五

为家人,三移四为睽,上移为五需。

总之,按照毛奇龄推移法,主易之卦两卦:乾坤。

聚卦(半聚卦)十二卦:泰、否、临、观、剥、复、?、大

壮、篹、?、中孚、小过(上下经各六卦)。

子母聚卦十卦:咸、恒、损、益、萃、升、颐、无妄、

大畜、大过。

分易卦四十卦:一阳五阴四卦:师、比、谦、豫。

一阴五阳四卦:小畜、同人、大有。

二阳四阴九卦:屯、蒙、坎、晋、明夷、蹇、解、

震、艮。

二阴四阳九卦:需、讼、离、家人、睽、革、鼎、

巽、兑。

三阳三阴七卦:随、噬嗑、困、渐、旅、涣、未济。

三阴三阳七卦:蛊、贲、井、归妹、丰、节、既济。

从毛氏推移卦数量看,推卦之主卦,即不易聚卦

十四:乾、坤、泰、否、临、观、剥、复、?、大壮、篹、?、

中孚、小过。

而推移卦分为两易卦、三易卦、四易卦。所谓两

易卦指一卦从两卦推移而来。三易卦指一卦可从三

卦推而来。四易卦,指一卦可以从四卦推移而来。

101

Page 5: 哲学研究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 程颐说:“易,变易也。”[1]《易传序》朱熹则把易 之义概括为“变易”、“交易”。朱熹指出:“易有两

两易卦十八:师、比、小畜、履、同人、大有、谦、

豫、无妄、大畜、颐、大过、咸、恒、损、益、萃、升。

三易之卦十四:随、蛊、噬嗑、贲、困、井、渐、归

妹、丰、旅、涣、节、既济、未济。

四易之卦十八:屯、蒙、需、讼、坎、离、晋、明夷、

家人、睽、蹇、解、革、鼎、震、艮、巽、兑。

三、移易说异于卦变而自成体系

毛氏的移易说,说的是爻之推移变化而使一

卦变成另一卦,无论从其内容还是从其功用看,

则是与易学史上所谓的卦变无本质的区别,似卦

变说的翻版而已,关于这一点,毛氏毫无忌讳。

他明确地说过:“移易一例文周倡之,夫子早发明

之,而汉初田何受易,传及孟喜,有外黄令焦延寿

者,实始嬗移易之学……夫《易林》本以六十四卦

变之至四千九十有六,是占变之词与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本词不同意,必焦氏当时卦变之外另

有推易而后儒不知混之为一……乃东汉儒臣自

马融、郑玄外,凡说易家如宋衷、干宝、虞翻、荀

爽、陆绩、侯果、蜀才、卢氏以及蔡景君、伏曼容诸

儒各守师承以立说。……延及赵宋,则仅晓王学

而不识汉学,程颐作传,专斥诸卦变,而考其为

传,周章难明,其万不通处,亦终不能不仍取卦变

而杂补之。《损》之‘损下益上’,则曰‘下之成

兑,由三变,上之成艮,由上变也’;《渐》之‘得位

得中’,则曰‘艮、巽之交在中二爻,巽四交三以阳

而易阴,艮三交四以阴而易阳也’。是即移易也。

是以陈抟之徒不闻正学,反能摭京、焦余唾,推作

卦变,取移易倒易二义杂组之,以为变卦反对之

图,而南宋朱汉上震曾录其图于《易传丛说》之

中。至朱文公熹又谓:‘汉上易变只变三爻,则似

于《彖传》不能尽通。’于是又别为之图。自一阴

一阳起至五阴五阳止分作五部,庶几尽变而爻止

一移,卦无三易,……元儒朱升作十辟卦变,并六

子卦变,而明儒来氏知德即以反对作变易;何元

子楷专以乾坤为往来,虽名例稍殊而意不甚

远。”[4]6-8因此,他说:“推易之说,虽发自仲氏,

而诸儒实先启之。西京以后,六季以前必有早为

是说者,而汉学中衰,遂致沦没。”[4]54因而,他以

移易说为尺度,对易学史上卦变说做了检讨和考

辨,旨在说明其移易说,不仅有《易传》的理论根

据,而且与历代卦变说相合,即他所谓的“从列代

论变一线相沿者,稍参订之,以求合于仲氏之

旨”[4]54。

当然,他的移易说,并非全盘照搬或复制前人的

卦变说,也非对于前人卦变说简单的修正,而是以全

新的易学象数视域,解读《周易》经文和《易传》,发

现卦爻符号独有的排列规律,从中提炼和抽绎出

“移易”、“聚卦”、“分卦”等概念,进而解构和重建

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以此探索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

系,从而形成与以往卦变说不同的、以移易为核心的

符号系统。与以往卦变体系相比,毛氏移易说有其

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理论依据不同。虽然他的移易说与卦变

说出自《易传》阴阳之变。但是,二者生卦和被生卦

理论不同,卦变说是以乾坤阴阳消息为前提的,故以

乾坤为本、以十二卦为生卦之母。而移易说是以

《易传》的《系辞传》“乾坤成列”、“刚柔相推”、“方

以类聚物以群分”为基本前提,以阴阳排列特点把

六十四分为聚卦和分卦,用聚卦分卦灵活地解释卦

与卦之间的关系。

其二,汉儒的卦变说,虽然与移易说合,诸家卦

变说多偏于某一方面,“或主旁通,或主正变,或以

乾坤为父母,或以泰否为胚胎,或兼宗六子,或专本

十辟,而?十漏一,依彼失此,初未尝不与推移相合,

究之守一则不能相通,遍易则无所自主,补苴傅会未

免牵强”[4]6-7。尤其是汉儒卦变是一卦阴阳爻互

变,变成另一卦,一卦只能生一卦。即他所说的“推

一谓止移一爻,遍易谓凡爻可易”[4]7。宋儒朱熹卦

变图“自一阴一阳起至五阴五阳止分作五部,庶几

尽变而爻止一移,卦无三易”。而移易说,一卦不仅

可以由一卦阴阳推移而成,而且可以由两卦三卦四

卦阴阳推移而成,即所谓的一易卦、二易卦、三易卦、

四易卦。这就为灵活解释文辞与卦爻象之间的联系

奠定基础。

其三,汉儒的卦变说陷入是悖论,即卦变说乾

坤、十二消息卦、其他被生之卦,本来是一个层次分

明、前后贯通的体系,这是每个易学家十分清楚的。

但是由于《周易》文辞不是或不完全是以卦变说为

基础形成的,故若建构这样一个前后贯通、富有逻辑

的体系很难融通经文。若使卦变说与经文完全符

合,其卦变说不能自圆其说,则不得不打破这个本来

可以圆融的体系,另立特例。宋儒以朱熹为代表完

善了汉儒的卦变系统,则克服了汉儒的卦变说体系

中弊端,但失之注经之用。“因于作《本义》时,凡一

十九卦惟讼晋二卦与图相同,而余即多立变法,全与

图异。”[4]7明儒来知德则不得不用错综取代卦变,

“然仍多不合,盖推易、倒易截然两事,而欲强溷而

201

Page 6: 哲学研究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 程颐说:“易,变易也。”[1]《易传序》朱熹则把易 之义概括为“变易”、“交易”。朱熹指出:“易有两

一之宜,其舛也”[4]49。而毛氏移易说,不仅在体系

建构上圆融贯通,前后一致,自成体系,而且用于注

经,仍然保持移易说高度一致。虽然移易说并未像

他所言“文周倡之,夫子早发明之”,但阴阳聚分、推

移是《易传》所固有的思想,毛奇龄在整合了前人卦

变说的基础上,将《易传》阴阳聚分、推移这一抽象

的思想符号化、形象化。在这个意义上,移易说符合

易学精神,是对卦变说极大地发展和超越。

四、移易说与汉易复兴

综上所述,毛奇龄整合了易学史上的卦变说,提

出移易说,揭示了蕴藏在《周易》符号内的阴阳聚分

动静变化思想,进一步阐明了象辞之间的关系,丰富

和发展了象数易学。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极力

倡导以移易说解《易》,改变了清初易学研究之风。

众所周知,清初易学秉承宋元明易学传统,尊崇程

朱,言义理,明河洛,立宋易为官学。如顺治帝以明

代《周易大全》繁冗芜杂、舛讹缺漏、同异互存,而授

意傅以渐等撰写的《周易通注》“考注疏于王孔,未

续微言,幸遵传义于程朱,妙窥真际,……撮要删繁,

博选诸家之笺注,要终原始,独探至理之要

归”[5]《易经通注序》。康熙命李光地撰《周易折中》,“冠

以图说,殿以《启蒙》,未尝不用数,而不以盛谈河

洛,致晦玩占观象之原,冠以程传,次以《本义》未尝

不主理,而不以屏斥谶纬并废互体、变爻之用,其诸

家训解,或不合于伊川、紫阳而实足发明经义者,皆

兼收并采”[6]《周易折中提要》。清初易学大致与官学易一

致,尊程朱,言义理。孙奇逢《读易大旨》说《易》虽

“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但“大意发挥义

理,切近人事”,刁包《易酌》“本于义理,惟以明道为

主,绝不为程试之计,是书,推阐易理,亦大抵明白正

大,足以羽翼程朱”[6]《易酌提要》。张尔岐撰《周易说

略》,本《周易本义》,“因象析义,消融偏滞”。张烈

《读易日钞》以朱子本义为宗,“因象设事,就事陈

理,犹说易家之切实者”。陈梦雷《周易浅述》“以朱

子《本义》为主,而参以王弼注、孔'

达疏、苏轼传、

胡广大全、来知(

注,诸家所未及,及所见与《本义》

互异者,则别抒已意以明之”。[6]《周易浅述提要》

处于清初的毛奇龄却反其道而行之,撰《仲氏

易》《推易始末》等著作,提倡汉易,反对宋易。如前

所言,他整合了易学史上以卦变为核心的易象说,提

出移易说,并以此移易之象和其他象解《易》,成为

清初复兴汉易最重要的标志。虽然毛奇龄移易说与

汉代的卦变说不完全相同。具体言之,毛奇龄对汉

儒所创立的卦变说有所批判和修正,以移易说取代

了卦变说,但是由于移易说出自汉儒卦变说,其以象

解《易》的思路和以象解《易》方法与汉儒一脉相承,

未有本质的改变。他们皆以《系辞传》“观象系辞”

为依据,视象为《易》之本,辞本于象,以象证辞。他

们的分歧不是以象《易》,而是如何取象解《易》的细

节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清儒江藩提出,清初学者毛

奇龄与黄宗羲、黄宗炎、胡渭等人一起掀起排王韩注

和河洛之学的思潮,“惟毛奇龄《仲氏易》、《推易始

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四书颇宗旧旨,不杂

芜辞”[7]137。江氏所说的“旧旨”,则是汉代易学。

同时,毛奇龄撰《河图洛书原舛编》等著作,重

考辨与训诂,并运用考据的方法对于宋代图书之学

进行全面的检讨和批判,澄清了易学史上关于图书

之学的误解,开清初考据学之学风,易学研究开始转

向,对于清中后期乾嘉学派形成和汉易鼎盛产生重

大的影响。清汉学家阮元指出:“国朝经学盛兴,检

讨(毛奇龄)首出于东林蕺山(刘宗周)空文,讲学之

余,以经学自任,大声疾呼,而一时之实学顿起。当

是时,充宗(万斯大)起于浙东,紻明(胡渭)起于浙

西,宁人(顾炎武)百诗(阎若璩)起于江淮之间。检

讨以博辨之才,睥睨一切论不相下,而道实相成。迄

今学者日益昌明,大江南北,著述授徒之家数十,视

检讨而精核者固多,谓非检讨开始之功,则不

可。”[8]《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梁启超对其好立异、独断、狂

妄的学术风气有所批评,但对他复兴汉易仍然给予

很高的评价。他说:“若论清学界最初之革命者,尚

有毛奇龄其人。……平心而论,毛氏在启蒙期,不失

为一冲锋陷阵之猛将。”[9]15-16“西河有天才而好立

异,故其书往往有独到处。有《河图洛书原舛编》、

《太极图说遗议》,辨图书之伪,在胡东樵《易图明

辨》前,有《仲氏易》……这部书驳杂的地方很多,但

提倡汉儒———荀爽、虞翻诸人的易学,总算由他开

创。后 来 的 惠 定 宇 之 《易 汉 学》,却 受 他 的

影响。”[10]169

[参 考 文 献][1]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2]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9.[3]毛奇龄.仲氏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毛奇龄.推易始末[M]∥毛奇龄易著四种.郑万耕,点

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5]傅以渐,曹本荣.易经通注:卷首[M].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6]永誽,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

局,1964.

301

Page 7: 哲学研究 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 · 程颐说:“易,变易也。”[1]《易传序》朱熹则把易 之义概括为“变易”、“交易”。朱熹指出:“易有两

[7]江藩.国朝经师经义目录[M]∥国朝汉学师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8.

[8]阮元.蝟经室集:二集[M].四部丛刊本.[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8.[1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

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杨 军]

MaoQiling’sViewof“Development”andRevivalofStudyoftheChineseBookofChangesintheQingDynasty

LINZhongjun(InstitutionofStudyofBookofChangesandChineseAncientPhilosophy,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Shandong)

Abstract:Sincechangewassynonymoustotransformation,evolution,circulation,transactionandtransition,MaoQilingthoughtthatitwasbythesenseoftransitionthatwearetointerpretTheBookofChanges,whichheexpoundedbyquotingfromTheBook.Basedontheideasof“HeavenandEarthconstituteasequentialorder”,“Thehardandthesoftareinteractive”,and“intheuniversethingsclassifyandpeoplegroup”inTheBiographyofWordsoftheChineseBookofChanges,MuintroducedtheviewoftransitionalphenomenabysynthesizingviewsofchangingphenomenabasedondivinatorydiagramsinthehistoryofstudyofTheChineseBookofChanges,onthebasisofwhichhereinterpretedtherelationshipsofhexagram.Fromtheviewoftransitionalphenomena,MuinterpretedthetextofTheChineseBookofChangesandTheBiographyofWordsoftheChineseBookofChangesfromanovelperspectiveoftransitionaldivinatorydiagramsanddevelopedsuchconceptsas“transition”,“synthesisofdivinatorydiagrams”,“analysisofdivinatorydiagrams”andsoon.Furthermorehedecomposedandreconstructedthesymbolicsystemofhexagramtoexploretheinternalrelationshipsbetweendivinatorydiagrams,thuscontributingasymbolicsystemonthebasisoftheviewoftransitionalphenomenatotallydifferentfromtheformerviewsofdivinatorysymbols.MaoQilinginterpretedTheChineseBookofChangesbasedontransitionalandotherrelevantphenomena,whciwasregardedasthemostimportantsignoftherevivalofstudyofTheChineseBookofChangesintheQingDynasty.

KeyWords:MaoQiling;TheBookofChanges;StudyofTheBookofChanges;variationofdivinatorydiagrams;transition;therevivalofthestudyofTheChineseBookofChangesintheQingDynasty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