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唯一目的是写人...

1
A06 2017.10.29 偏爱短句和简洁的行文 但不会拘泥于语言本身 晶报: 《好人宋没用》虽然有一个庞大的叙事 架构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但你的行文却非常简 洁,好像明清小说的那种短句的写法,这是你一贯 的写作特点,还是在本书中的有意为之? 任晓雯: 我运用简短的句子和白描手法 已经有些年了,但是古典意味和方言运用是 从写《好人宋没用》和《浮生》系列专栏开始 的。我的古文其实基本没什么功底,只是从 几年前开始,每天看点古文,看点明清小说, 找点语言的感觉,然后每天不停写,不停调试 语感,慢慢就形成这样的风格。 我偏爱短句和简洁的行文,这是一贯的, 但我不会太拘泥于语言本身,我会随着内容 而变。比如在《好人宋没用》里,开头的句子最 短促,随着小说里的时间推移,我悄悄增加虚 词,减少逗号隔断,把句子拉长那么一点点,古 词的频率也有所减少。因为人对时间的感觉 不是均衡的,早年的记忆里仿佛时间过得飞 快,越晚近越缓慢,所以我根据这种时间感受, 对句子的速度略作变化。而富有古典意蕴的 字词的使用频率,也要贴合年代感,不能违 和。所以我的语言是不自我设限的,根据不 同书写内容会有调整。 晶报: 《浮生》系列写作似乎对你的影 响很大,这个系列是如何开始的,对你写作 又有哪些帮助? 任晓雯: 2013年,《南方周末》的朱又可先 生说:你在写作版开个专栏吧,写点“故事性” 文字。我说:好啊,那来一组人物素描吧。这 样写起了《浮生》。因为是两千字一篇,每篇勾 勒一个人物的生平,所以我俭省用字,尽力裁 剪。我本来语言风格就是比较简洁的,经过 《浮生》的磨练,就更简洁了。 晶报: 《好人宋没用》也是《浮生》的一 个延续吗? 任晓雯: 《好人宋没用》其实是根据一篇《浮 生》改写的,但并非扩大版《浮生》。《浮生》是介于 非虚构和小说之间的写作形式,《好人宋没用》则 是一部真正的小说,将近35万字。和《浮生》兼顾 人性与历史的初衷不同,《好人宋没用》对人的书 写是第一目的,也是唯一目的。所有的战争、迁 移、离乱,不过是一个人心灵独白之外的背景声。 这部小说的志向,是重新发现人。发现作为个体 的人,对苦难的回应,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埋藏在 灵魂最深处的秘密。 《好人宋没用》和《浮生》在文本层面不 乏相通之处。在语言上,它们都试图回到明 清小说传统并融合沪语方言。在书写背景 上,它们都贯穿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它们基 本能算作同一阶段的写作,和我以前的作品 不同,也会迥异于我未来的作品。 晶报: 你的另一部长篇《她们》也常被人提 起。这本书写了上世纪男男女女的众生相,想 以此来表述对一个时代的看法,可到了《好人宋 没用》,你将“她们”变成了“她”,将众生相变成了 一个人。能谈谈这种变化的心路历程吗?是不 是对写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 任晓雯: 《她们》写于十年前,是上一部 我自己较为满意的长篇,比《好人宋没用》 还长,有 39 万字。在写作《她们》时,我缘于 某种传统的影响,以为一部厚重的作品,最 好是史诗性的,或者地方志式的。它们通 常有着与“厚重”相符的篇幅,描述一段中 国历史,一方风土人情。 但我渐渐看到其中的陷阱:历史和风土 遮盖了人。我们记得“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 书写了某某历史或者地方”,而被书写的某某 历史和地方里的人,却是面目模糊的。他们 被动地接受苦难,在历史的漩涡里盲目打转。 他们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究其原因,或许并不存在复数形式的“她 们” “他们”和“我们”。人都是一个一个的。单 个的人构成生活。很多很多人的生活,构成了 时代。一个个时代,就构成了历史。人是历史 的目的。人是起点,也是终点。 基于这样的认识,《好人宋没用》的写 作,就成了从“她们”到“她”的写作。《好人 宋没用》是一部个人心灵的历史,而非关于 国家和时代的叙述。 写小说于我 是份二十四小时不下班的工作 晶报: 你的下一本书还是重点关注人 的命运吗? 任晓雯: 我的小说会永远关注人、人 性、人的命运,但是我不会再采取类似《好 人宋没用》这样的写法。我会探索一百种 书写人的方法。 晶报: 在你个人的微信公号上,多次谈 到了关于写作与小说的意义,写小说是不 是也占用你日常的大部分时间? 任晓雯: 写小说对于我,好像是一份二十 四小时不下班的工作。虽然我每天只写三个 小时,但是其它时间不是阅读小说,就是思考 小说,每当浏览到了什么新闻,遭遇到了什么 人和事,立即会切换到“这能不能成为小说素 材”的思维方式。 晶报: 哪些书影响了你的写作以及对 小说的看法? 任晓雯: 最近几年我集中读了些明清 小说,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要更多地回 到明清小说和沪语方言的传统里去。 说到对我有影响的作家和书,加西亚 · 马尔克斯和福楼拜是一定要提及的,他们在 写作技巧层面影响了我。而在更高的价值 观层面上,我受影响最大的是《圣经》。我的 生命和知识体系因为这本书而有巨大翻转。 近年来我还写了十来万字的文学评论, 重新解读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布 尔加科夫、帕斯捷尔纳克等在内的诸位西方 大师。我无意于成为评论家,重新梳理西方 经典的内在价值观脉络,是为了我自己的小 说写作铺平道路。 晶报: 除了小说,你有计划写其它类型 的书吗? 任晓雯: 我所解读的西方经典小说的 随笔,在字数上差不多可以结集了。其中 解读托尔斯泰的文章已有几万字,正在考 虑是否单独写成小册子。 晶报记者 伍岭 读完“宋没用”的一生,我会想到很多 人,想到命运的平凡与苦难……想到常怀 于内心的某种苟且—也可以说这是大 多数人的际遇,随波逐流,一点点挣扎,又 一点一点的懦弱。 宋没用,生于1921年,从吸在母亲腹中 开始,就显现了她如野草一般顽强的生命力 —母亲趴着睡觉,用洗衣槌碾压肚皮,站 在洼地上单脚跳……听闻吃泻药管用,拉 得肠子快流下来了,这团肉依旧安然无恙; 到了接生的时候,接生婆拽她不出,便捏断 了她的锁骨抠出来,也还是迎来了新生;婴 儿宋没用,瘦得肚皮一褶褶,又常被母亲扔 在旁边,只是少时有所不忍,才揪起自己的 奶头戳她嘴上,宋没用闻到像稀汤一样的奶 水味时,双唇一嚅,继续活着。 从她出生开始,就几乎带着这样的宿 命:生之卑贱,又能在苦难中一次次存活 —父母双亡、兄长贪图名利出走、姐姐难 忍穷困外嫁,独留她一人遭受欺凌;一个破 败的家被霸占;一桩安稳的生意被抢夺,丈 夫又被人陷害;战乱的岁月,她拖着一家大 小不一的孩子处处哀求;在寄人篱下的岁 月里苟且偷生……对于如何生,宋没用该 有切身体会。但当儿女长大,人生的路径 不断散开,就像各种落叶在风中凌乱,尽管 它们时而姿态美丽,落下去的时候都是无 可奈何的。宋没用无法掌控,她只能祈 祷。面对风的狂乱,面对爱女的死亡,她除 了祈祷,还学会了沉默。 这样的沉默,是她面对生之苦时,对 应死亡遥遥无期的沉默。其实“好人宋没 用”一直都是沉默的,更多时候,她所选择 的沉默,是种隐忍。家业被人夺去,她沉 默;丈夫遭人陷害,她也沉默;被自己的哥 哥敲诈时,她仍然沉默……在这些沉默里, 她始终都是一个好人,像大多数的好人一 样,胆小怕事,他们确实不忍看到别人受 苦,但也更加担心自己的漂泊无依。 “好人 宋没用”像是无根的浮云,不仅要沉默,还 得拼命讨好所处的时代。 任晓雯笔下的这个小人物,会让你情 绪波动,有恨有爱还会为她的命运捏把汗, 她也能让你怀抱希望,随着由生到死的过程 去奢求点什么。或许宋没用是不敢有太多 奢求的,但在寻常的人生里,所谓奢求不就 是生之意义吗?吃饱了饭,会奢求身体与精 神的愉悦;赚到了钱,会奢求某种永恒的象 征;好人隐忍一生,不就是奢求有一个天堂 的好归属……任晓雯借用宋没用的一生, 写出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结构宏大,却笔法 简洁而细腻,视角却能够一直放在宋没用这 样一个普通得会被人遗忘的小人物身上。 但我最欣赏她的是,我们能在宋没用的一生 里看到无数人的一生。无数人为了生存而 生存,仅此而已。就连我自己也得要想一 想,宋没用是我的现状,还是我的未来。 初识任晓雯,是从她的另一部长篇小 说《生活,如此而已》开始的,我记得她在书 中有这样的描写—蒋书望着一群学生, 就仿佛望见自己的一只手,或者一条腿。 这里有蒋书对过去的自己的回望,更是她 对残缺现实的绝望。而到了《好人宋没 用》,她写宋没用临死时,咬着牙,挣扎着, 像是穿过一堵水泥墙似的,穿过肉体的痛 苦,又仿佛第二次从母亲的子宫出来,表现 了宋没用对人生的希望。两部作品都是写 小人物,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局。《生活,如此 而已》止于青春的迷惘与纠结,而到了《好 人宋没用》,任晓雯更希望能够打破这层迷 惘,在生与死的界限中,在“没用”的一生 里,重新发现最初的自己。 从宋没用的一生里 看到无数人的一生 ○伍岭 《她们》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6月 《阳台上》 文汇出版社 2013年3月 《岛上》 漓江出版社 2015年1月 《生活,如此而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 年 10 月 精读细 精读细 我的唯一目的是写人 而非复数形式的“们” 任晓雯: (上接 A04-A05 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Oct-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我的唯一目的是写人 而非复数形式的“们”jb.sznews.com/attachment/pdf/201710/28/e014d9ec-3cf9...但我渐渐看到其中的陷阱:历史和风土 遮盖了人。我们记得“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书写了某某历史或者地方”,而被书写的某某

A06专题

201 7.1 0

. 29

星期日

责任编辑

刘忆斯

伍岭

视觉

陶智勇

校对

庞瑞阳

偏爱短句和简洁的行文但不会拘泥于语言本身

晶报:《好人宋没用》虽然有一个庞大的叙事

架构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但你的行文却非常简

洁,好像明清小说的那种短句的写法,这是你一贯

的写作特点,还是在本书中的有意为之?

任晓雯:我运用简短的句子和白描手法已经有些年了,但是古典意味和方言运用是从写《好人宋没用》和《浮生》系列专栏开始的。我的古文其实基本没什么功底,只是从几年前开始,每天看点古文,看点明清小说,找点语言的感觉,然后每天不停写,不停调试语感,慢慢就形成这样的风格。

我偏爱短句和简洁的行文,这是一贯的,但我不会太拘泥于语言本身,我会随着内容而变。比如在《好人宋没用》里,开头的句子最短促,随着小说里的时间推移,我悄悄增加虚词,减少逗号隔断,把句子拉长那么一点点,古词的频率也有所减少。因为人对时间的感觉不是均衡的,早年的记忆里仿佛时间过得飞快,越晚近越缓慢,所以我根据这种时间感受,对句子的速度略作变化。而富有古典意蕴的字词的使用频率,也要贴合年代感,不能违和。所以我的语言是不自我设限的,根据不同书写内容会有调整。

晶报:《浮生》系列写作似乎对你的影

响很大,这个系列是如何开始的,对你写作

又有哪些帮助?

任晓雯:2013年,《南方周末》的朱又可先生说:你在写作版开个专栏吧,写点“故事性”文字。我说:好啊,那来一组人物素描吧。这样写起了《浮生》。因为是两千字一篇,每篇勾勒一个人物的生平,所以我俭省用字,尽力裁剪。我本来语言风格就是比较简洁的,经过

《浮生》的磨练,就更简洁了。晶报:《好人宋没用》也是《浮生》的一

个延续吗?

任晓雯:《好人宋没用》其实是根据一篇《浮生》改写的,但并非扩大版《浮生》。《浮生》是介于非虚构和小说之间的写作形式,《好人宋没用》则是一部真正的小说,将近35万字。和《浮生》兼顾人性与历史的初衷不同,《好人宋没用》对人的书写是第一目的,也是唯一目的。所有的战争、迁移、离乱,不过是一个人心灵独白之外的背景声。这部小说的志向,是重新发现人。发现作为个体的人,对苦难的回应,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埋藏在灵魂最深处的秘密。

《好人宋没用》和《浮生》在文本层面不乏相通之处。在语言上,它们都试图回到明清小说传统并融合沪语方言。在书写背景上,它们都贯穿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它们基本能算作同一阶段的写作,和我以前的作品不同,也会迥异于我未来的作品。

晶报:你的另一部长篇《她们》也常被人提

起。这本书写了上世纪男男女女的众生相,想

以此来表述对一个时代的看法,可到了《好人宋

没用》,你将“她们”变成了“她”,将众生相变成了

一个人。能谈谈这种变化的心路历程吗?是不

是对写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

任晓雯:《她们》写于十年前,是上一部

我自己较为满意的长篇,比《好人宋没用》还长,有39万字。在写作《她们》时,我缘于某种传统的影响,以为一部厚重的作品,最好是史诗性的,或者地方志式的。它们通常有着与“厚重”相符的篇幅,描述一段中国历史,一方风土人情。

但我渐渐看到其中的陷阱:历史和风土遮盖了人。我们记得“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书写了某某历史或者地方”,而被书写的某某历史和地方里的人,却是面目模糊的。他们被动地接受苦难,在历史的漩涡里盲目打转。他们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究其原因,或许并不存在复数形式的“她们”“他们”和“我们”。人都是一个一个的。单个的人构成生活。很多很多人的生活,构成了时代。一个个时代,就构成了历史。人是历史的目的。人是起点,也是终点。

基于这样的认识,《好人宋没用》的写作,就成了从“她们”到“她”的写作。《好人宋没用》是一部个人心灵的历史,而非关于国家和时代的叙述。

写小说于我是份二十四小时不下班的工作

晶报:你的下一本书还是重点关注人

的命运吗?

任晓雯:我的小说会永远关注人、人性、人的命运,但是我不会再采取类似《好人宋没用》这样的写法。我会探索一百种书写人的方法。

晶报:在你个人的微信公号上,多次谈

到了关于写作与小说的意义,写小说是不

是也占用你日常的大部分时间?

任晓雯:写小说对于我,好像是一份二十四小时不下班的工作。虽然我每天只写三个小时,但是其它时间不是阅读小说,就是思考小说,每当浏览到了什么新闻,遭遇到了什么人和事,立即会切换到“这能不能成为小说素材”的思维方式。

晶报:哪些书影响了你的写作以及对

小说的看法?

任晓雯:最近几年我集中读了些明清小说,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要更多地回到明清小说和沪语方言的传统里去。

说到对我有影响的作家和书,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福楼拜是一定要提及的,他们在写作技巧层面影响了我。而在更高的价值观层面上,我受影响最大的是《圣经》。我的生命和知识体系因为这本书而有巨大翻转。

近年来我还写了十来万字的文学评论,重新解读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尔加科夫、帕斯捷尔纳克等在内的诸位西方大师。我无意于成为评论家,重新梳理西方经典的内在价值观脉络,是为了我自己的小说写作铺平道路。

晶报:除了小说,你有计划写其它类型

的书吗?

任晓雯:我所解读的西方经典小说的随笔,在字数上差不多可以结集了。其中解读托尔斯泰的文章已有几万字,正在考虑是否单独写成小册子。

晶报记者 伍岭

读完“宋没用”的一生,我会想到很多

人,想到命运的平凡与苦难……想到常怀

于内心的某种苟且——也可以说这是大

多数人的际遇,随波逐流,一点点挣扎,又

一点一点的懦弱。

宋没用,生于1921年,从吸在母亲腹中

开始,就显现了她如野草一般顽强的生命力

——母亲趴着睡觉,用洗衣槌碾压肚皮,站

在洼地上单脚跳……听闻吃泻药管用,拉

得肠子快流下来了,这团肉依旧安然无恙;

到了接生的时候,接生婆拽她不出,便捏断

了她的锁骨抠出来,也还是迎来了新生;婴

儿宋没用,瘦得肚皮一褶褶,又常被母亲扔

在旁边,只是少时有所不忍,才揪起自己的

奶头戳她嘴上,宋没用闻到像稀汤一样的奶

水味时,双唇一嚅,继续活着。

从她出生开始,就几乎带着这样的宿

命:生之卑贱,又能在苦难中一次次存活

——父母双亡、兄长贪图名利出走、姐姐难

忍穷困外嫁,独留她一人遭受欺凌;一个破

败的家被霸占;一桩安稳的生意被抢夺,丈

夫又被人陷害;战乱的岁月,她拖着一家大

小不一的孩子处处哀求;在寄人篱下的岁

月里苟且偷生……对于如何生,宋没用该

有切身体会。但当儿女长大,人生的路径

不断散开,就像各种落叶在风中凌乱,尽管

它们时而姿态美丽,落下去的时候都是无

可奈何的。宋没用无法掌控,她只能祈

祷。面对风的狂乱,面对爱女的死亡,她除

了祈祷,还学会了沉默。

这样的沉默,是她面对生之苦时,对

应死亡遥遥无期的沉默。其实“好人宋没

用”一直都是沉默的,更多时候,她所选择

的沉默,是种隐忍。家业被人夺去,她沉

默;丈夫遭人陷害,她也沉默;被自己的哥

哥敲诈时,她仍然沉默……在这些沉默里,

她始终都是一个好人,像大多数的好人一

样,胆小怕事,他们确实不忍看到别人受

苦,但也更加担心自己的漂泊无依。“好人

宋没用”像是无根的浮云,不仅要沉默,还

得拼命讨好所处的时代。

任晓雯笔下的这个小人物,会让你情

绪波动,有恨有爱还会为她的命运捏把汗,

她也能让你怀抱希望,随着由生到死的过程

去奢求点什么。或许宋没用是不敢有太多

奢求的,但在寻常的人生里,所谓奢求不就

是生之意义吗?吃饱了饭,会奢求身体与精

神的愉悦;赚到了钱,会奢求某种永恒的象

征;好人隐忍一生,不就是奢求有一个天堂

的好归属……任晓雯借用宋没用的一生,

写出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结构宏大,却笔法

简洁而细腻,视角却能够一直放在宋没用这

样一个普通得会被人遗忘的小人物身上。

但我最欣赏她的是,我们能在宋没用的一生

里看到无数人的一生。无数人为了生存而

生存,仅此而已。就连我自己也得要想一

想,宋没用是我的现状,还是我的未来。

初识任晓雯,是从她的另一部长篇小

说《生活,如此而已》开始的,我记得她在书

中有这样的描写——蒋书望着一群学生,

就仿佛望见自己的一只手,或者一条腿。

这里有蒋书对过去的自己的回望,更是她

对残缺现实的绝望。而到了《好人宋没

用》,她写宋没用临死时,咬着牙,挣扎着,

像是穿过一堵水泥墙似的,穿过肉体的痛

苦,又仿佛第二次从母亲的子宫出来,表现

了宋没用对人生的希望。两部作品都是写

小人物,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局。《生活,如此

而已》止于青春的迷惘与纠结,而到了《好

人宋没用》,任晓雯更希望能够打破这层迷

惘,在生与死的界限中,在“没用”的一生

里,重新发现最初的自己。

从宋没用的一生里看到无数人的一生

○伍岭

任晓雯主要作品

《她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

《阳台上》文汇出版社2013年3月

《岛上》漓江出版社2015年1月

《生活,如此而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10月

精读细精读细评评评

我的唯一目的是写人而非复数形式的“们”

任晓雯:

(上接A04-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