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白鹭 -...

1
责编/ 徐志纯 晋文婧 版式/ 孙冠贤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810 12 日 星期五 黄山副刊 蔡旭东 白鹭很美细长而有力的纤腿让它 们能自如地漫步在农田沟渠浅滩的角 角落落一身洁白的羽毛使得白鹭无论 是在山峦林海还是在农田浅滩都如精 灵般凸显着优雅的身影最早知道有白鹭这种鸟儿是上世纪 六十年代末童年时的我很喜欢绘画意间在一发小家中看到了清朝时期如子园画谱一类的画册刻本那简单明了 的线条惟妙惟肖传递出山水林木鸟虫的 精神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就这样我 知道了白鹭知道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 慕娉婷等诗句我问家人可曾看到过 白鹭出生于长江边的奶奶说她小时候偶 尔在长江边的芦苇荡里见过我又问现在 为什么没有呢?“现在真的没见过了人都 吃不饱哪能有它们呆的地方。”爷爷沉默 了一会儿才轻声地咕噜了一句也是虽然生活在本应盛产鸟儿的江 南水乡可是在我童年时期所能见到最大 的鸟儿就是灰喜鹊或乌鸦偶尔也能在空 旷的县城上空看到盘旋的鹰或者春来秋 只见其形而不知其貌的雁这并不是 说我所生活的县城不适合有依水而居的 相反作为长江边上的江南小县城大的主城区里原本有两条环城的内外护 城河在内外护城河中间散布着大大小 小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水塘大多的水塘边 都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这些水塘 本应该是鸟儿的天堂在食物贫乏的年代这些肉团团的麻 雀可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美食中小学生们 一般到是自己制作弹弓每到星期天就追 着麻雀满城跑走出校门的大哥哥们里条件好的就买把气枪那瞄枪的帅气枪响雀落的利索劲让我们羡慕得睡梦中 都在喊打中了”。 城里面还有比较多的鸟 儿就是燕子了每到春天燕子就回来了一直要陪伴着我们到秋凉的时候这些燕 子可是不怕人的因为家里的长辈在我们 懂事时就告诫我们燕子是益鸟一定要爱 护好有些屋檐下有燕子窝的人家只要 看到小孩追逐着低飞的燕子就会大声地 呵斥不要追那是我家的”。 后来岁数大一点开始参加学校组 织的 学农 学工 学军 活动 在广大的 农村地区也没有看到过白鹭这类大型的 水鸟 在农田 水塘里只见到过翠鸟 飞鸟等小型鸟类山林里偶尔能看到俗 称苦鸽子的斑鸠当然毕竟我是生活在 城区的人也许确实有白鹭等大型的鸟 可是我真没有看到或听说过我最早听说家乡有白鹭是上世纪九 十年代中期那时我还在东北工作有一 年春节探亲回家我爱人说每到开春时 都有白鹭在开垦的农田里翩跹还说 在马鞍山市佳山敬老院后山的竹林里 每天早晚都有很多白鹭在栖息盘旋让我很是向往奈何探亲时间短暂一直 进入二十一世纪转业家乡工作后我才 得以亲身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白鹭风采果然在敬老院后山的竹林上空着很远就能看到如风筝般飘浮在夕阳里 的白鹭在竹梢上如小气球一样也点缀 着很多白色的斑点我立即兴奋地下了 车就顺着田埂向着竹林方向跑只是想 走近一点印证一下这些曾在我脑海中臆 想了无数遍的鸟儿可是离竹林还有约 三百米时一位正在田埂上遛弯的老奶 奶立即将我拦住很是警惕地问我干什 我说来看看鸟老奶奶看了看停在不 远处的车又看了看我才说:“ 鸟怕见生 。”随后就开始唠叨着什么要保护鸟这里总有人白天来探路晚上就来偷等等再加上从不远处又有两三位老人 正匆忙向这边赶来我只好落荒而逃”。 白鹭现在在家乡的农田沟渠里随处 可见就是主城区也是如此无论是主城 区里所保留下来的沟渠还是草坪闲置 的荒地三三两两优雅的身影总是让人停 留注目我回乡工作后不久有一年的雨 季我到一个乡开展工作在路过一片农田 猛然看到路边不远处一个村民赶着牛 在一块已经泡透的农田里犁地有七八只 白鹭围着他翩翩起舞不远处的田埂上还 站着十来只白鹭伸头伸脑地看着村民时 不时大声吆喝两句耕牛不紧不慢地走 那七八只白鹭或在刚翻开的犁沟里追 觅食或盘旋在村民的周围还有一只 白鹭站在牛背上正歪着小脑袋调皮地看 着村民这一和谐唯美的画面把我看痴 这是我从童年时就臆想在脑海里的画 于是我让车停下静静地在路边注视 不由自主地走到了那块田边因为我 这个不速之客白鹭们立即轻盈优雅地 四处飞散村民很是不高兴地狠狠摔响了 手中的鞭子我才发觉到自己的莽撞只好尴尬地冲他傻笑或许村民已经习惯了有人打扰 以当犁到我所站的田埂边时他停了下 眯着眼问道:“ 来看白鹭?” 我赶紧陪 并与他攀谈起来他说现在鸟儿多 主要是剧毒农药被禁止使用都在实 行生态养殖所以环境保护得好水干净 小鱼小虾小泥鳅等鸟儿的食物也多 他说现在没人敢打鸟了连麻雀都是 保护动物何况这些漂亮的鸟呢也就二 十多分钟的时间有几只白鹭又盘旋到 我们的头顶上村民看了看对我说:“ 聊了要不然一会儿它们要闹了。” 至于怎么”,村民没有告诉我是不 是像我们饲养的鸡鸭鹅那样饿了就围绕 着主人吵闹不休一般呢我不知道我只是 知道一个人一头牛一群白鹭不慌不忙地在 水田里来回移动着这时天很蓝山如黛四周绿色葱郁一丝微风轻快地抚摸着田 那泥土的芳香氤氲着我令人沉醉难忘那甜蜜的云朵 蒋雪峰 护送小外甥去上兴趣班的路上 看到有卖棉花糖的摊位一朵朵洁白的 云彩围成一个饱满的圆憨态可掬让人 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那份柔软的甜蜜记得小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还不 是很好但每到幼儿园放学门口也都会 摆起几个卖东西的摊位而最让我感到神 奇的就是白如云絮的棉花糖卖糖的师傅 是个和蔼的中年人手脚麻利轻快地拧 开液化气阀门从罐子里舀出一勺糖在圆圆的铁锅里脚下踩着风箱的踏板伴着呼呼的风声一团小小的火焰升了起 一缕缕细密的纯白丝线从高速旋转的 转盘上飞出如蝴蝶穿花般围绕着师傅手 中的竹签上下翻飞缠绕成一团洁白的云 映着小朋友们欢乐的笑脸但因为牙齿不好父母禁止我吃糖即使让我出去买油盐酱醋找的钱也一 分一角算得清楚 丝毫不给我 挪用 项的机会幼儿园毕业那天我最后一次路过 棉花糖的摊位前想着自己这三年来都 没能吃到甚至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洁白 可爱的甜蜜云朵伤心地哭了起来园长 老师恰好路过问清楚原因后自己掏钱 买了一朵送我卖糖的大叔一边打趣我 说男子大丈夫为了吃的哭鼻子没出息一边动作麻利地做好了一朵比平时大得 多的棉花糖我止住哭泣接过来小心翼 翼地咬上一口甜蜜的滋味顺着舌尖沁 入心脾而那被咬过的地方变得微微发 带着磨砂的口感略微硌痛了牙齿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那天晚上因为牙痛进了医院尖利的电钻声像呼 啸而过的狂风带走一颗牙齿的同时为我的童年做了一场甜蜜而苦涩的告 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再哭舅舅你怎么不走了?” 小外甥一脸 迷茫地望着我 ,“ 再晚我要赶不上奥数 课了。” 你等等。” 我从回忆中惊醒又舍不得就这么离开,“想吃棉花糖吗?” 别有用心 地问 指望他帮我回忆一 下童年的味道不就是棉花糖吗各种味道的我都 吃腻了绿的是青苹果黄的是橙子红的 是西瓜紫的是葡萄黑的是巧克力……” 他露出一口整齐的糯米牙如数家珍地报 出丰富的口味阅历在这彩虹一般的色彩 那白色的云朵显得有些寒酸我默然无语拉着他静静地走过那一 团团曾带给我无限欢乐的白色云朵改革 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 提高如今的棉花糖种类琳琅满目味道 也是五花八门却让人少了几分等待的乐 与值得细细品味的朴实甜蜜但这种小小的缺失又何尝不是一 种更大的幸福送过小外甥我悄悄回到那个摊位 从那一圈圆里取下一朵棉花糖摊主 很高兴生意终于开张絮絮叨叨地对我说 如今大家都不爱吃这种糖了他打算过些 日子就转行我默默地听着轻轻咬了一 舌尖上是浓到化不开的甜心里却是 淡淡的惆怅—— 那曾经因一朵棉花糖而 流泪和欢笑的童年终究是如云般随风消 散了只剩下一缕缕细密如丝的甜香就我数十年平淡生活中最甜蜜的回忆黑板白板胡多明 2018 4 23 六安市裕安区徐 集镇中心小学 103 教室的智慧课堂上 张中慧老师利用电子白板在给孩子们上 大江保卫战 》, 只见她不停地操纵着 手中的信号笔电子白板上时而跃出汹 涌的洪流时而跃出英勇的武警……此同时该镇另一所偏远乡村黄巷小学 的孩子们也端坐在自己的教室里通过 视频观赏着这堂精彩的优质课吮吸着 同镇名校名师智慧课堂的知识营养电子白板教学一改长期以来用粉 笔在传统黑板上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 的教学手段不在同一学校的学生也能 在同一时刻学习同样内容昔日老师们 用一枝粉笔 一块黑板 向学生们传道 授业解惑如今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 为主导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中 音频 图片文字 直观 形象地展示 学生 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知识和信息1985 年秋我走出霍邱师范校门踏 上初中讲台的时候上课用的是清一色的 黑板那是在教室的前墙上挖一块长方形 的凹槽然后用黑漆涂抹均匀即可用粉 笔在黑板上写字同学们白天还能看得清 可一到上晚自习的时候坐在后排的 学生根本看不清楚或者因为黑板反光坐在左边的学生看不清右边的字坐在右 边的学生看不清左边的字加之当时教室 没有通电一个教室就在正中间挂着散着 白炽光芒的汽油灯夏日的夜晚绕灯的 虫子不停地扑打着汽油灯教室里没有风 同学们热得用书本不停地扇取凉尽管一屋子的汗臭味但丝毫没有影 响孩子们学习的劲头2000 年下半年我被镇政府借调从 事办公室工作后来时隔 10 年后我又 捧起了散发着芬芳的教科书刚回到学 还是那栋教学楼还是那块水泥黑板2012 一座可容纳 22 个班级十大 功能室的崭新教学楼随着学校标准化建 设拔地而起黑板随之也换成了淡绿色软 板质材料粉笔由有尘的换成了无尘的2013 年暑假学校着手在每个教室 安装现代化教学设备—— 白板白板有 两种最初是像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的屏 使用时点击按钮即可升降屏幕渐地配备的折叠式的黑板里也隐藏着 白板用多媒体上课时推开外面的黑板 即可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打开多 媒体和投影仪打开白色屏幕再把自己 事先备好的 PPT 课件电子版用 U 盘拷 到教学电脑上老师既可轻松自如由浅 入深地讲解知识点学生又可利用听觉 和视觉感官去学习领悟知识老师省去 了书写之辛苦学生们也不再为抽象的 知识点而一脸困惑之后的几年里我先后在分路口镇徐集镇学校工作两个镇的学校全部装 上了白板经过专门的培训老师们几乎 都能制作 PPT 课件会熟练操作电脑使用电子版备课能驾轻就熟地使用白 板教学2015 年起六安市裕安区抓住国家 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的契机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民生工程投 2017 政府就投入近 4 亿元善全区校容校貌教学条件完善基础设 施等学校旧貌换新颜2017 年底裕安 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也以高分通过 国家验收今年裕安区委区政府教育教学管 理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优 质均衡发展的号角再次吹响随之而来 的是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在这个网络平 老师学生家长可以利用手机电脑 互动交流所有这一切变化得益于教育 民生工程的持续投入教育民生工程的 持续投入是改革开放 40 年国家由富起 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毫无疑问没有改革 开放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国家 的繁荣富强就没有教育事业的辉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正是对国家繁荣富 强的最大支撑泛科技类综艺 需平衡专业与通俗 刘效仁 最近 ,《机智过人 》《我是未来 》《强大脑 等泛科技类综艺节目受到不 少观众的喜爱 某联合问卷网日前对 2003 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 91.9% 的受访者看过 76.1% 的受访者 喜欢看泛科技类综艺节目 53.3%的受 访者建议加入时事或喜剧元素 52.4% 的受访者希望节目更加严谨 专业 者以为 专业性 通俗性和娱乐性 些要素 在泛科技类综艺中一个都不 能少 科学素养 是一个国家民众文化 素养的重要组成 改革开放 40 年来 我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但科普工 作力度明显滞后于科学发展 导致部 分公众科学素养不高 也一直是我们 的软肋 是科技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 因素 前几天科协发布的 中国公民科 学素质建设报告 2018 )》 显示 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 2010 年的 3.27提升到 2015 年的 6.202018 年跃升至 8.47但是与发达国 家相比 仍然有不小的距离 加大力度开展科普 推动公众科 学素养的普遍提升 是广大科技工作 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 亟待强化专 业化 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特别 需要众多科学家的身体力行 勇于担 将科学原理从枯燥的公式与数字 中释放出来 还原成生动有趣的生活 现象和励志故事 让科学通俗更接地 公众才能喜闻乐见 如何加强与现代传媒的联手合 扩大科普宣传的园地 通过泛科技 类综艺节目走近生活 亲近受众 无疑 值得不断探索和创新 可喜的是 近年 来以科普为叙事核心的综艺颇受公众 追捧 其成功之处正在于 以其易懂性 和亲和力扭转了老百姓对于科学的刻 板印象 比如 我是未来 》, 让默默无闻工 作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与科创工作者成 了舞台上的主角 全球无人机大 拉菲罗 · 安德烈 、“基因解码者 、“柔性先锋派 刘自鸿到发明 脑机 接口 技术的韩璧丞等 均凭其人格魅 力和科学涵养 受到青少年乃至整个 社会的关注与喜爱 这种集纳 孵化 科技达人 的方式 既为科学家们提 供了展示自身魅力与社会影响力的平 也以生动可感的方法演绎了科学 原理 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有机结合 从调查看 76.1%的受访者喜欢看 泛科技类综艺节目 这充分说明 老百 姓对于科技的热爱和兴趣十分浓厚 市场对于泛科技类综艺的需求仍在不 断增长 既为该类节目的创作与播出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提高了期待和 欣赏要求 一方面 既然是科普性节目 首当 突出节目的科学性 专业性和严谨性 解释科学实验原理时 就要尽量通俗 而不失严谨 不能一味追求节目效果 不顾真正的科学 有的节目只顾追求 娱乐效果 而导致专业性弱化很多 一方面 49.4%的受访者认为要有娱乐 结合明星体验等形式营造喜剧效 既可通过游戏 竞技设置吸引人眼 亦要有普通人与科学家 高科技的 互动 既要满足人们探索自然的好奇 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亦要将束之高 阁的科学进行综艺化的诠释 娱乐化 的表达 从而提高节目的可鉴赏性和 娱乐性 因此 如何让科学严肃性 严谨 通俗性 娱乐性达到适度平衡 止顾此失彼 出力不讨好 仍是泛科技 类综艺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难题 对此 我们拭目以待 蚌埠羊汤 袁成文 美味天成散养的鸭子煨小青菜自逮的野鱼烧瓜条用最拙劣的厨艺也会让这些食材贡献本真的美但是 人为什么还要一趟一趟 地去追捧那些让你难忘的小店 金街上的蒜泥花甲 老淮滨的阳 春面 …… 是为了证明你是一个有追 求的人即使是喝碗羊汤也不能苟 一定要走上老远身处那种嘈杂氤氲才对得起自己的人生疲惫生在传统的稻作区我小时候放 过鹅鸭放过牛就是没吃过羊肉没见过羊跑家乡人普遍对羊肉还有 一种歧视—— 直到今天同乡聚 一位十几岁就来蚌埠当兵生活的 兄长还是见不得桌上有带羊肉的菜我就是带着攻坚克难的心理接 近羊肉的谈对象那会未来的岳母不信这 个邪她将羊肉收拾炖烂放上香菜 做成汤说是猪肉让我吃不知就里 的我喝了一碗觉得特别鲜美,“缺口由此打开羊肉恐惧症被治好了试一下改变自己看到了新天地在蚌埠老饕喝羊汤如果没有那 特别之味是会很不满的并且在蚌 埠羊汤世界中能区别各家口味的就 在于膻味的轻重浓淡—— 如何恰到 好处又让食客欲罢不能这是各家的 核心竞争力”。 蚌埠最早的潮流美食应该是小 龙虾 但羊汤馆在固定的几个地方 暗自冷笑”, 波澜不惊我相信口碑在各类人等口口相传心驰神往地说 了几遍苏三这个名字后我也去尝 试了一下彼时的苏三和许多人气美食一 活好话糙一进门汤锅在左着你想喝的烫着你想吸的刚要开 左边喊道搁这交钱光点了羊汤忘了点饼还招人埋怨但是到这来 都是和羊汤约会而不是来吵架的以点了汤自顾闭嘴到桌边耐心等待待到自己的那碗上来喝上一口啥仇 都消了老客会挖上一勺羊油辣椒备亏死老板带朋友去的点了两瓶锅头和汤双喝喝得兴起又点了一 盘凉拌羊头肉洋葱香菜木耳配着 半灰半白的厚头肉酒烈肉糯汤酒全 再将面饼裹上酱豆一扫而光兴而去后来,“苏三有了新装修作人员的服饰语言有了跟随时代的 样子还好肉和汤的质量口味没有 变化自称蚌埠第二卧龙岗离单 位最近在减肥没有成为紧箍咒拿到稿费或遇上开心事的时候会和几个同事去各要一碗热乎乎地 喝完上班的上班归家的归家都很 方便人一多服务员会很贴心地劝 花同样的钱点一锅汤大家分着 再配上几个小菜岂不合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除了这些常 去的还不断有食友给我推荐街头巷 尾如天上星辰的口碑馆子”。 以我一 张馋嘴一双长腿一点薪水只能偶 尔一尝新城学校附近的藏书羊肉概念来自苏州我于江南慕名尝过蚌埠这家也点过一次二者感觉不同梅桥羊肉是本土品牌在蚌埠街也 闯出了一些动静对这种和湖沟烧饼五岔烧全鸡一样立志打地理牌的努 我们应用碗筷予以支持一次两个年轻同事从凤阳采访回来进入 市区已是饭点同事提议去个新地方从老公安局西边国庆街一直向北到已见淮河坝子路边门面苏之鲍就是一店名含两姓定有来历进店 坐下喝汤果然又是一番滋味以后自 己又来过几次已有了口味记忆如果说兰州拉面是中式快餐的代 表作那么羊汤就是咱淮北佬的日常 主打歌”。爱上羊汤之后出门就餐方 便多了淮北平原各地多善做羊汤之 只要耐心空腹寻找不会扫兴事先要问好同行者有无不吃羊肉 于是包集羊汤临涣羊汤碾庄羊 汤都曾成全我们的口腹之美蚌埠集招徕流民大铁桥留下技工工业城迁来沪人 …… 蚌埠是个移民城市羊汤是移民文化 的一个符号接近它接受它依赖它是一个移民被同化熟化的过程—— 蚌埠羊汤你喝了吗幸福的白鹭 湿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责编/徐志纯 晋文婧 版式/孙冠贤 邮箱/[email protected]年 10月 12日 星期五黄山副刊

■ 蔡旭东

白鹭很美, 细长而有力的纤腿让它们能自如地漫步在农田、 沟渠浅滩的角角落落, 一身洁白的羽毛使得白鹭无论是在山峦林海,还是在农田浅滩,都如精灵般凸显着优雅的身影。

最早知道有白鹭这种鸟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童年时的我很喜欢绘画,无意间在一发小家中看到了清朝时期如“芥子园画谱”一类的画册刻本,那简单明了的线条惟妙惟肖传递出山水林木鸟虫的精神,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就这样我知道了白鹭,知道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等诗句。我问家人可曾看到过白鹭,出生于长江边的奶奶说她小时候偶尔在长江边的芦苇荡里见过,我又问现在为什么没有呢? “现在真的没见过了,人都吃不饱,哪能有它们呆的地方。 ”爷爷沉默了一会儿才轻声地咕噜了一句。

也是,虽然生活在本应盛产鸟儿的江南水乡,可是在我童年时期所能见到最大的鸟儿就是灰喜鹊或乌鸦,偶尔也能在空旷的县城上空看到盘旋的鹰,或者春来秋往,只见其形而不知其貌的雁。 这并不是说我所生活的县城不适合有依水而居的鸟,相反,作为长江边上的江南小县城,不大的主城区里原本有两条环城的内、外护城河,在内、外护城河中间散布着大大小

小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水塘,大多的水塘边都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这些水塘本应该是鸟儿的天堂。

在食物贫乏的年代,这些肉团团的麻雀可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美食,中小学生们一般到是自己制作弹弓,每到星期天就追着麻雀满城跑。 走出校门的大哥哥们,家里条件好的就买把气枪, 那瞄枪的帅气、枪响雀落的利索劲,让我们羡慕得睡梦中都在喊“打中了”。城里面还有比较多的鸟儿就是燕子了, 每到春天燕子就回来了,一直要陪伴着我们到秋凉的时候,这些燕子可是不怕人的,因为家里的长辈在我们懂事时就告诫我们燕子是益鸟,一定要爱护好,有些屋檐下有燕子窝的人家,只要看到小孩追逐着低飞的燕子,就会大声地呵斥“不要追,那是我家的”。

后来岁数大一点, 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学农、学工、学军”活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也没有看到过白鹭这类大型的水鸟,在农田、水塘里只见到过翠鸟、张飞鸟等小型鸟类, 山林里偶尔能看到俗称苦鸽子的斑鸠。 当然,毕竟我是生活在城区的人, 也许确实有白鹭等大型的鸟类,可是我真没有看到或听说过。

我最早听说家乡有白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那时我还在东北工作,有一年春节探亲回家, 我爱人说每到开春时节,都有白鹭在开垦的农田里翩跹,还说在马鞍山市佳山敬老院后山的竹林里,

每天早晚都有很多白鹭在栖息、盘旋,这让我很是向往,奈何探亲时间短暂,一直进入二十一世纪转业家乡工作后, 我才得以亲身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白鹭风采。

果然,在敬老院后山的竹林上空,隔着很远就能看到如风筝般飘浮在夕阳里的白鹭, 在竹梢上如小气球一样也点缀着很多白色的斑点, 我立即兴奋地下了车就顺着田埂向着竹林方向跑, 只是想走近一点印证一下这些曾在我脑海中臆想了无数遍的鸟儿。 可是离竹林还有约三百米时, 一位正在田埂上遛弯的老奶奶立即将我拦住, 很是警惕地问我干什么?我说来看看鸟。老奶奶看了看停在不远处的车, 又看了看我才说:“鸟怕见生人。 ”随后就开始唠叨着什么“要保护鸟”“这里总有人白天来探路, 晚上就来偷”等等, 再加上从不远处又有两三位老人正匆忙向这边赶来,我只好“落荒而逃”。

白鹭现在在家乡的农田、沟渠里随处可见,就是主城区也是如此,无论是主城区里所保留下来的沟渠,还是草坪、闲置的荒地,三三两两优雅的身影总是让人停留注目。 我回乡工作后不久,有一年的雨季我到一个乡开展工作,在路过一片农田时,猛然看到路边不远处一个村民赶着牛在一块已经泡透的农田里犁地,有七八只白鹭围着他翩翩起舞,不远处的田埂上还站着十来只白鹭伸头伸脑地看着。村民时不时大声吆喝两句, 耕牛不紧不慢地走

着,那七八只白鹭或在刚翻开的犁沟里追逐、觅食,或盘旋在村民的周围,还有一只白鹭站在牛背上,正歪着小脑袋调皮地看着村民。 这一和谐、唯美的画面把我看痴了,这是我从童年时就臆想在脑海里的画面。于是,我让车停下,静静地在路边注视着,不由自主地走到了那块田边,因为我这个不速之客,白鹭们立即轻盈、优雅地四处飞散,村民很是不高兴地狠狠摔响了手中的鞭子, 我才发觉到自己的莽撞,也只好尴尬地冲他傻笑。

或许村民已经习惯了有人打扰,所以当犁到我所站的田埂边时他停了下来,眯着眼问道:“来看白鹭? ”我赶紧陪笑, 并与他攀谈起来。 他说现在鸟儿多了,主要是剧毒农药被禁止使用,都在实行生态养殖,所以环境保护得好,水干净了, 小鱼小虾小泥鳅等鸟儿的食物也多了。 他说现在没人敢打鸟了,连麻雀都是保护动物,何况这些漂亮的鸟呢? 也就二十多分钟的时间, 有几只白鹭又盘旋到我们的头顶上, 村民看了看对我说:“不聊了,要不然一会儿它们要闹了。 ”

至于怎么“闹”,村民没有告诉我,是不是像我们饲养的鸡鸭鹅那样, 饿了就围绕着主人吵闹不休一般呢?我不知道,我只是知道一个人一头牛一群白鹭不慌不忙地在水田里来回移动着,这时天很蓝,山如黛,四周绿色葱郁, 一丝微风轻快地抚摸着田野,那泥土的芳香氤氲着我,令人沉醉。

难忘那甜蜜的云朵

■ 蒋雪峰

护送小外甥去上兴趣班的路上,我看到有卖棉花糖的摊位, 一朵朵洁白的云彩围成一个饱满的圆,憨态可掬,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那份柔软的甜蜜。

记得小时候, 大家的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但每到幼儿园放学,门口也都会摆起几个卖东西的摊位,而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就是白如云絮的棉花糖。卖糖的师傅是个和蔼的中年人,手脚麻利,轻快地拧开液化气阀门, 从罐子里舀出一勺糖,倒在圆圆的铁锅里, 脚下踩着风箱的踏板,伴着呼呼的风声,一团小小的火焰升了起来,一缕缕细密的纯白丝线从高速旋转的转盘上飞出,如蝴蝶穿花般围绕着师傅手

中的竹签上下翻飞,缠绕成一团洁白的云朵,映着小朋友们欢乐的笑脸。

但因为牙齿不好,父母禁止我吃糖,即使让我出去买油盐酱醋找的钱, 也一分一角算得清楚,丝毫不给我“挪用”款项的机会。

幼儿园毕业那天, 我最后一次路过棉花糖的摊位前, 想着自己这三年来都没能吃到、 甚至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洁白可爱的甜蜜云朵,伤心地哭了起来。园长老师恰好路过,问清楚原因后,自己掏钱买了一朵送我。 卖糖的大叔一边打趣我说男子大丈夫,为了吃的哭鼻子没出息,一边动作麻利地做好了一朵比平时大得多的棉花糖。我止住哭泣接过来,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 甜蜜的滋味顺着舌尖沁

入心脾, 而那被咬过的地方变得微微发黄,带着磨砂的口感,略微硌痛了牙齿。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那天晚上,我因为牙痛进了医院, 尖利的电钻声像呼啸而过的狂风,带走一颗牙齿的同时,也为我的童年做了一场甜蜜而苦涩的告别。 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再哭。

“舅舅,你怎么不走了?”小外甥一脸迷茫地望着我 ,“再晚我要赶不上奥数课了。 ”

“哦,你等等。 ”我从回忆中惊醒,却又舍不得就这么离开,“想吃棉花糖吗? ”我“别有用心”地问,指望他帮我回忆一下童年的味道。

“不就是棉花糖吗,各种味道的我都吃腻了,绿的是青苹果,黄的是橙子,红的

是西瓜,紫的是葡萄,黑的是巧克力……”他露出一口整齐的糯米牙,如数家珍地报出丰富的口味阅历。在这彩虹一般的色彩前,那白色的云朵显得有些寒酸。

我默然无语,拉着他静静地走过那一团团曾带给我无限欢乐的白色云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如今的棉花糖种类琳琅满目,味道也是五花八门,却让人少了几分等待的乐趣,与值得细细品味的朴实甜蜜。

但这种小小的缺失, 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幸福?

送过小外甥, 我悄悄回到那个摊位前,从那一圈圆里取下一朵棉花糖。 摊主很高兴生意终于开张,絮絮叨叨地对我说如今大家都不爱吃这种糖了,他打算过些日子就转行。 我默默地听着,轻轻咬了一口,舌尖上是浓到化不开的甜,心里却是淡淡的惆怅———那曾经因一朵棉花糖而流泪和欢笑的童年,终究是如云般随风消散了, 只剩下一缕缕细密如丝的甜香,织就我数十年平淡生活中最甜蜜的回忆。

从“黑板”到“白板”

■ 胡多明

2018 年 4 月 23 日,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小学 103 教室的智慧课堂上,张中慧老师利用电子白板在给孩子们上课《大江保卫战》,只见她不停地操纵着手中的信号笔,电子白板上,时而跃出汹涌的洪流, 时而跃出英勇的武警……与此同时, 该镇另一所偏远乡村黄巷小学的孩子们,也端坐在自己的教室里。 通过视频观赏着这堂精彩的优质课, 吮吸着同镇名校名师智慧课堂的知识营养。

电子白板教学, 一改长期以来用粉笔在传统黑板上教学。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不在同一学校的学生也能在同一时刻学习同样内容。 昔日,老师们用一枝粉笔、一块黑板,向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如今,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中, 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直观、形象地展示,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1985 年秋, 我走出霍邱师范校门踏上初中讲台的时候,上课用的是清一色的黑板。那是在教室的前墙上挖一块长方形的凹槽,然后用黑漆涂抹均匀即可。 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同学们白天还能看得清楚,可一到上晚自习的时候,坐在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 或者因为黑板反光,坐在左边的学生看不清右边的字、坐在右边的学生看不清左边的字。加之当时教室没有通电,一个教室就在正中间挂着散着白炽光芒的汽油灯。 夏日的夜晚,绕灯的虫子不停地扑打着汽油灯;教室里没有风扇,同学们热得用书本不停地扇,取凉、打虫。 尽管一屋子的汗臭味,但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学习的劲头。

2000 年下半年, 我被镇政府借调从事办公室工作。 后来,时隔 10 年后,我又捧起了散发着芬芳的教科书。 刚回到学校,还是那栋教学楼,还是那块水泥黑板。

2012年,一座可容纳 22个班级、十大功能室的崭新教学楼, 随着学校标准化建

设拔地而起。 黑板随之也换成了淡绿色软板质材料,粉笔由有尘的换成了无尘的。

2013 年暑假,学校着手在每个教室安装现代化教学设备———白板。 白板有两种, 最初是像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的屏幕,使用时,点击按钮,即可升降屏幕。 渐渐地, 配备的折叠式的黑板里也隐藏着白板,用多媒体上课时,推开外面的黑板即可。 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打开多媒体和投影仪,打开白色屏幕,再把自己事先备好的 PPT 课件电子版用 U 盘拷到教学电脑上,老师既可轻松自如、由浅入深地讲解知识点, 学生又可利用听觉和视觉感官去学习领悟知识; 老师省去了书写之辛苦, 学生们也不再为抽象的知识点而一脸困惑。

之后的几年里,我先后在分路口镇、徐集镇学校工作。 两个镇的学校全部装上了白板。 经过专门的培训,老师们几乎都能制作 PPT 课件,会熟练操作电脑,会使用电子版备课, 能驾轻就熟地使用白

板教学。2015 年起, 六安市裕安区抓住国家

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的契机,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民生工程投入。 仅 2017 年,政府就投入近 4 亿元,改善全区校容校貌、教学条件,完善基础设施等,学校旧貌换新颜。 2017 年底,裕安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也以高分通过国家验收。

今年,裕安区委、区政府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号角再次吹响。 随之而来的是智慧课堂应运而生。 在这个网络平台,老师、学生、家长可以利用手机、电脑互动交流。 所有这一切变化,得益于教育民生工程的持续投入; 教育民生工程的持续投入,是改革开放 40 年国家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毫无疑问,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就没有教育事业的辉煌;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正是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最大支撑。

泛科技类综艺需平衡专业与通俗

■ 刘效仁

最近,《机智过人》《我是未来》《最强大脑》 等泛科技类综艺节目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 某联合问卷网日前对2003 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 ,91.9%的受访者看过,76.1%的受访者喜欢看泛科技类综艺节目;53.3%的受访者建议加入时事或喜剧元素,52.4%的受访者希望节目更加严谨、专业。笔者以为,专业性、通俗性和娱乐性,这些要素, 在泛科技类综艺中一个都不能少。

科学素养, 是一个国家民众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但科普工作力度明显滞后于科学发展, 导致部分公众科学素养不高, 也一直是我们的软肋, 是科技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前几天科协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 (2018 年 )》显示 ,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 2010年的 3.27%提升到 2015 年的 6.20%,2018 年跃升至 8.47%。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距离。

加大力度开展科普, 推动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升, 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亟待强化专业化、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特别需要众多科学家的身体力行、 勇于担当。 将科学原理从枯燥的公式与数字中释放出来, 还原成生动有趣的生活现象和励志故事, 让科学通俗更接地气,公众才能喜闻乐见。

如何加强与现代传媒的联手合

作?扩大科普宣传的园地,通过泛科技类综艺节目走近生活,亲近受众,无疑值得不断探索和创新。可喜的是,近年来以科普为叙事核心的综艺颇受公众

追捧,其成功之处正在于,以其易懂性和亲和力扭转了老百姓对于科学的刻

板印象。比如《我是未来》,让默默无闻工

作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与科创工作者成

了舞台上的主角。 从 “全球无人机大师” 拉菲罗·安德烈、“基因解码者”尹烨、“柔性先锋派”刘自鸿到发明“脑机接口”技术的韩璧丞等,均凭其人格魅力和科学涵养, 受到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喜爱。 这种集纳、 孵化“科技达人”的方式,既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展示自身魅力与社会影响力的平

台, 也以生动可感的方法演绎了科学原理,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有机结合。

从调查看,76.1%的受访者喜欢看泛科技类综艺节目,这充分说明,老百姓对于科技的热爱和兴趣十分浓厚,市场对于泛科技类综艺的需求仍在不

断增长, 既为该类节目的创作与播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提高了期待和欣赏要求。

一方面,既然是科普性节目,首当突出节目的科学性、专业性和严谨性。解释科学实验原理时, 就要尽量通俗而不失严谨,不能一味追求节目效果,不顾真正的科学。 有的节目只顾追求娱乐效果,而导致专业性弱化很多。另一方面,49.4%的受访者认为要有娱乐性, 结合明星体验等形式营造喜剧效果。既可通过游戏、竞技设置吸引人眼球,亦要有普通人与科学家、高科技的互动; 既要满足人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培养独立思考精神,亦要将束之高阁的科学进行综艺化的诠释、 娱乐化的表达, 从而提高节目的可鉴赏性和娱乐性。

因此, 如何让科学严肃性、 严谨性、通俗性、娱乐性达到适度平衡,防止顾此失彼,出力不讨好,仍是泛科技类综艺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难题,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蚌埠羊汤

■ 袁成文

美味天成。散养的鸭子煨小青菜,自逮的野鱼烧瓜条,用最拙劣的厨艺,也会让这些食材贡献本真的美。

但是 , 人为什么还要一趟一趟地去追捧那些让你难忘的小店 ,譬如 ,金街上的蒜泥花甲 、老淮滨的阳春面……是为了证明你是一个有追求的人? 即使是喝碗羊汤, 也不能苟且,一定要走上老远,身处那种嘈杂、氤氲,才对得起自己的人生疲惫。

生在传统的稻作区, 我小时候放过鹅鸭,放过牛,就是没吃过羊肉,也没见过羊跑。 家乡人普遍对羊肉还有一种歧视———膻。 直到今天, 同乡聚餐,一位十几岁就来蚌埠当兵、生活的兄长,还是见不得桌上有带羊肉的菜。

我就是带着“攻坚克难”的心理接近羊肉的。

谈对象那会, 未来的岳母不信这个邪。 她将羊肉收拾、炖烂,放上香菜做成汤,说是猪肉,让我吃。 不知就里的我喝了一碗,觉得特别鲜美,“缺口”由此打开,羊肉“恐惧症”被治好了。尝试一下改变自己,看到了新天地。

在蚌埠,老饕喝羊汤,如果没有那特别之味,是会很不满的。 并且,在蚌埠羊汤世界中, 能区别各家口味的就在于膻味的轻重、 浓淡———如何恰到好处,又让食客欲罢不能,这是各家的“核心竞争力”。

蚌埠最早的潮流美食应该是小龙虾 , 但羊汤馆在固定的几个地方“暗自冷笑”,波澜不惊。 我相信口碑。在各类人等口口相传、心驰神往地说了几遍“苏三”这个名字后,我也去尝试了一下。

彼时的“苏三”和许多人气美食一样:活好,话糙。 一进门,汤锅在左,滚着你想喝的, 烫着你想吸的。 刚要开口,左边喊道:搁这交钱!光点了羊汤,忘了点饼,还招人埋怨。 但是,到这来都是和羊汤约会而不是来吵架的。 所以点了汤,自顾闭嘴到桌边耐心等待。待到自己的那碗上来,喝上一口,啥仇都消了。老客会挖上一勺羊油辣椒,准备亏死老板。带朋友去的点了两瓶“二

锅头”和汤双喝。 喝得兴起,又点了一盘凉拌羊头肉,洋葱、香菜、木耳配着半灰半白的厚头肉,酒烈肉糯。汤酒全下,再将面饼裹上酱豆,一扫而光,尽兴而去。 后来,“苏三”有了新装修,工作人员的服饰、 语言有了跟随时代的样子,还好,肉和汤的质量、口味没有变化。

自称“蚌埠第二”的“卧龙岗”离单位最近,在减肥没有成为“紧箍咒”之前,拿到稿费或遇上开心事的时候,我会和几个同事去各要一碗, 热乎乎地喝完,上班的上班,归家的归家,都很方便。 人一多, 服务员会很贴心地劝你,花同样的钱,点一锅汤,大家分着喝,再配上几个小菜,岂不合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除了这些常去的, 还不断有食友给我推荐街头巷尾如天上星辰的“口碑馆子”。 以我一张馋嘴,一双长腿,一点薪水,只能偶尔一尝。新城学校附近的“藏书”羊肉,概念来自苏州,我于江南慕名尝过,在蚌埠这家也点过一次,二者感觉不同。“梅桥”羊肉是本土品牌,在蚌埠街也闯出了一些动静,对这种和湖沟烧饼、五岔烧全鸡一样立志打地理牌的努力,我们应用碗筷予以支持。 一次,和两个年轻同事从凤阳采访回来, 进入市区已是饭点。同事提议去个新地方。从老公安局西边国庆街一直向北,直到已见淮河坝子,路边门面“苏之鲍”就是。 一店名含两姓,定有来历。 进店坐下喝汤,果然又是一番滋味,以后自己又来过几次,已有了口味记忆。

如果说兰州拉面是中式快餐的代表作, 那么羊汤就是咱淮北佬的日常“主打歌”。爱上羊汤之后,出门就餐方便多了, 淮北平原各地多善做羊汤之处,只要耐心空腹寻找,不会扫兴。 当然,事先要问好同行者,有无不吃羊肉的。于是,包集羊汤、临涣羊汤、碾庄羊汤都曾成全我们的口腹之美。

立“蚌埠集”招徕流民,修“大铁桥”留下技工,建“工业城”迁来沪人……蚌埠是个移民城市, 羊汤是移民文化的一个符号,接近它、接受它、依赖它,是一个移民被同化、 熟化的过程———蚌埠羊汤,你喝了吗?

幸福的白鹭

湿地牧歌

郑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