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社王輝清老師專訪 -...

3
52 興大校友 第廿二期 登山社王輝清老師專訪 本校登山社是社團評鑑的第二名參加資格 為本校教職員活動固定且頻繁為本校特色社 團之一應數系王輝清老師擔任山社社長長達五 本次透過國政所助教也是山社成員的古淑 美助教接洽安排這次難得的專訪並將登山活 動的過程與內涵與讀者分享王老師與登山活動結緣時間相當早初於 1975 年考進臺灣大學土木系在新生報到時加 入了素負盛名的臺大山社約在大三以後就較少 參加山社活動當時臺大山社有一次南湖大山活 不幸發生山難那次活動本來王老師也打算 要參加的而年輕歲月的登山活動王老師藉由 閱讀劉克襄的作品於旅途中增加情景的想像文本與現況的交流一直是臺灣登山行動者的獨 特體驗王老師還提到當年東北角濱海公路未開行的是鼻頭角夜行」。學生時代的王老師山只是攻頂與速度如在能高越嶺道時當年路 王輝清老師應數系副教授吳政憲歷史系副教授訪問時間101 5 28 日上午 10-12 況比現在好很多坍塌少瀑布吊橋美景猶存當時身形瘦弱的王老師除了趕路無暇佇留去 欣賞周遭風景反因速度太快被學長不斷加罐 頭到背包中以增加王老師的背負量1979 年王老師出國留學完成碩博士學 位深造1989 年返臺同年進入本校服務未幾隨著小孩的出生彰化田中森林公園1-4 號步道取代了學生時代山社的路徑這時 帶領小孩爬山是為了小孩的健康一種學習的 過程與體驗增加對環境的關心與好奇待小朋 友漸長慢慢重拾登山的興趣與當年同為橋牌 社同好也是服務本校昆蟲系的陳昭鈞老師(現已 退休)共同參與山社的活動回顧興大登山社的幹部歷史最早是圖書館 的館長(名字已不記得)後來是計算機中心的職 員吳明戶現任社長是本校法律系的廖緯民老師早年因為家庭負擔較重子女需要陪伴與教 那時雖有體力但沒登山的時間待小孩年長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Mar-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52

中興憶往

興大校友 第廿二期

登山社王輝清老師專訪

本校登山社是社團評鑑的第二名,參加資格

為本校教職員,活動固定且頻繁,為本校特色社

團之一。應數系王輝清老師擔任山社社長長達五

年,本次透過國政所助教、也是山社成員的古淑

美助教接洽,安排這次難得的專訪,並將登山活

動的過程與內涵與讀者分享。

王老師與登山活動結緣時間相當早,初於

1975年考進臺灣大學土木系,在新生報到時加

入了素負盛名的臺大山社,約在大三以後就較少

參加山社活動。當時臺大山社有一次南湖大山活

動,不幸發生山難,那次活動本來王老師也打算

要參加的。而年輕歲月的登山活動,王老師藉由

閱讀劉克襄的作品,於旅途中增加情景的想像,

文本與現況的交流,一直是臺灣登山行動者的獨

特體驗。

王老師還提到當年東北角濱海公路未開,流

行的是「鼻頭角夜行」。學生時代的王老師,登

山只是攻頂與速度。如在能高越嶺道時,當年路

● 受 訪 者:王輝清老師(應數系副教授)● 訪 問 者:吳政憲(歷史系副教授)● 訪問時間:101年 5月 28日上午 10-12時

況比現在好很多,坍塌少、瀑布吊橋,美景猶存,

當時身形瘦弱的王老師,除了趕路,無暇佇留去

欣賞周遭風景,反因速度太快,被學長不斷加罐

頭到背包中,以增加王老師的背負量。

1979年王老師出國留學,完成碩、博士學

位深造,於 1989年返臺,同年進入本校服務。

未幾,隨著小孩的出生,彰化田中森林公園、大

坑 1-4號步道取代了學生時代山社的路徑,這時

帶領小孩爬山,是為了小孩的健康,一種學習的

過程與體驗,增加對環境的關心與好奇。待小朋

友漸長,慢慢重拾登山的興趣。與當年同為橋牌

社同好、也是服務本校昆蟲系的陳昭鈞老師(現已

退休),共同參與山社的活動。

回顧興大登山社的幹部歷史,最早是圖書館

的館長(名字已不記得),後來是計算機中心的職

員吳明戶,現任社長是本校法律系的廖緯民老師。

早年因為家庭負擔較重、子女需要陪伴與教

育,那時雖有體力但沒登山的時間。待小孩年長

53

中興憶往

興大校友 第廿二期

又轉變為「有時間但不一定有體力」。體能狀況

無法待登山再來訓練,而賴平日的維持,舉凡游

泳、馬拉松等,都是有志登山者平日的功課。

本校教職員山社像是一個大家庭,沒有商業

團的緊湊,而多了家庭般的溫馨。山社的成員,

不分男女,都很會炊事,為辛苦的登山活動提供

完善的後勤,照顧大家的胃與儲備明天的體力。

臺灣地形得天獨厚,在一個有限的小島充滿

垂直高度的各種林相、生物相與植物生態的變化,

這種景觀上的變化,國外沒有,是臺灣獨有的寶

藏,需要大家一起護持。臺灣有很多自然資源其

實大家不知道,在德國南部或瑞士,廣大的區域、

數百公里可能都沒有變化,但臺灣 100公里就有

極大的變化。王老師留學美國時曾到五大湖區,

當地土是黑的,行進 100公里,景物依舊單調,

不若臺灣地景的豐富與多變。

美好的山地資源,充滿原始質樸的魅力,故

從某一角度而言,登山風氣不要太過興盛,對山

是一種保護與永續。以前山上沒有這麼多雨衣、

塑膠袋等石化衍生產品,但極少登山者為圖方便,

將拖鞋、雨衣、包裝袋、電池、瓦斯罐等東西隨

意棄置或焚燒。破壞山的承載力,降低山的美,

也不易再吸引造訪者,更談不上永續經營。故材

料的日新月異,導航電子儀器個人化的幫助下,

登山門檻降低了,但登山技能也同時退化。如何

取利除弊,端視個人修為。

1980年代,有三位清大學生縱走奇萊連峰,

在通過卡羅樓斷崖時,相繼罹難。據搜救隊推測,

可能是第一位學生墜落後,第二、三位彼此相距

約百餘公尺,將揹包卸下,以輕裝下切欲救第一

位學生,但發現太深後,又無體力上攀,當晚失

溫即死。王老師說到這個故聞時,還提到人類文

明便利已久,忘記了野地生活的原貌。以致於疏

忽了山的美麗與無情,都是山的一體兩面,登山

者需要有完全的準備,才能親近山,體會山美好

的一面。

王老師的回億中,幼時老家在臺北內湖,與

祖父回老家,當時基隆河只有一座橋(日治的明治

橋,於舊臺北市動物園附近),其餘都是吊橋(或搭渡

船)。火車從松山到南港,出站後還換搭臺車(日

治時期交通系統末端的主要交通工具),前後各插兩支

木棍,推車的速度很快。這種臺車的記述,現只

存在文獻與老照片中,就如牧童小兒,極少存於

現代社會。

王老師目前已完成百岳 47座,被問及最難

忘的登山經驗時,提到兩次。一次是大學時代(大

四),帶領同學參加南勢溯溪(從烏來進去,現在稱

為哈盆越嶺),當時臺灣要申請入山證很難,輾轉

用臺電名義申請才獲准。那是距今 30幾年的回

憶,現在有二萬五千分之一的登山地圖,當時連

十萬分之一的地圖都難取得。王老師說全程都在

溯溪,水深近腰,沿途一個人都沒有,偶見民宅,

也是荒廢許久,很快全隊就迷路了。為了確認自

己所處位置,上攻一百多公尺的高點,用目視與

指北針確認了位置。當時這條路線被稱為「臺灣

的亞馬遜」,熱帶叢林,王老師看面溪面佈滿一

片魚屍(電、毒魚),幸全隊由雙連埤安全通過。

北勢溪則是另一種風情,水面清澈,魚群的

呼吸與覓食引起水波,美的令全隊只想欣賞,不

要離開。而攜帶釣竿的王老師,晚餐也有了著落。

又一次,在往阿里山的石夢谷(在豐山村),整個

山谷是一塊長幾百公尺的巨石,任溪流在巨石中

奔流、衝擊與切割,王老師等坐了三小時,意猶

未盡。另一方面,清澈的水也充滿危機,更須注

▲ 王輝清老師指出,登山前、後,暖身是最重要的,讓四肢關節得以伸展,避免累積長期的傷害,反不利長期登山活動的安排。圖為登山社活動前的暖身活動照片。

54

中興憶往

興大校友 第廿二期

意,因為可能有水蛭。而陸上還可能有螞蝗在等

著你,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三段的登山路線。

王老師也常在登山界知名的「登山補給站」

發表文章,交流經驗,利於擔任領隊的登山人員,

提高參與者的安全。

另一次難忘經驗是三天行程的南湖大山,第

一天在雲稜山莊,第二天早上五點出發,天氣很

好,到達山頂是下午二點,預計下午三點到南湖

山屋,王老師心想:只要下午六點通過武岩山就

沒有問題。行至下午五點三十分,一切順利,一

行人還在南湖北山拍觀音圈,這時無線電傳來有

一名隊員身體有狀況的訊息。當晚入夜後非常寒

冷,體力幾乎耗盡,到達營地時已近午夜十二點。

王老師帶隊很注意登山口的全體隊員一起熱

身、伸展,才不易累積登山活動的對膝蓋的傷害,

而且肌力要強健,才能將各部位關節固定在所屬

位置。校內綜合大樓通往十三樓的樓梯,是校內

有志登山教職員常到的自我訓練場所。

王老師帶隊登山,從不覺得這是一種「負

擔」,一個人與一群人登山,心境不同,全隊出

發,最重要的是安全去、安全回。校內的張維平

先生,幫忙全隊挑水,到了營地又折返幫隊員分

擔輜重。國政所古淑美小姐到了營地,便幫大伙

生火做飯,煮出一席大菜。「我從內心敬佩他(她)

們。」訪問結束時,王老師這麼說。

本校教職員登山社(100 年):總幹事黃淑美

(人事室)、古淑美(國政所),歡迎教職員參與。

▲(右)應數系王輝清老師(受訪者);(左)歷史系吳政憲老師(訪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