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中午登上火车的时候,我头脑里一片 道,个人,人,存在,...

1
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编辑:崔斌斌 电话:010-82296572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 2020年7月8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9 周刊 这是德国作家奥茨讽刺德国中学教育的作品。这里 节选的片段说的是一位新教师备好了课之后去参加几个 另类教师(所谓“阴谋小组”成员)的聚会。在这场聚会上, 这些教师(主要是帕斯卡)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言论。其 中能看出他们对教育的关心,也能看出他们光说不练,并 且对权力体系有所依附。这一章小说体现一种“左右互 搏”的感觉,新老教师对教育的不同观点,还有两种截然不 同的备课法,都会给我们冲击。虽然奥茨说的是德国,但 好像又是在写中国。 (杨赢) 每周推荐 | 马尔库斯·奥茨 备课 “读书”的美好,万口一辞。 如何读书,却是仁者见仁。贾平凹的做法 是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肖复兴则认为读书应 该有选择性,冯骥才对阅读的观点是多读古典 名著,何祚庥说读书要与时俱进…… 我读书,不在这些“仁”里。我是一个灵 活的不迷信的阅读者—既不会痴迷某个作 者,也没有被某类书“垄断”的经历。 我读书,是“接龙”。 大概几个月前,我开始阅读《基于课程标 准的 STEM 教学设计》。读的过程中,眼球多 次追踪到一个叫作“创意写作”的词,果断而 迅速地寻得创意写作系列丛书之《开始写 吧》。这本书的译者刁克利在序言中提到“上 了两年学的富兰克林成为作家”的创意写作 方法,于是迫不及待开始了第三本《富兰克林 自传》的阅读……我读的第四本、第五本、第 六本都是这种方式产生的—很像接龙。 我接的是书中的“点” —“疑惑点”“兴 奋点”“关注点”,或是书中相关的“知识点”; 这个“点 ”,可能是一处 ,或者多处 ;这个 “点”,可能是读完、读到一半、读了一页时发 现的。我就会寻找另外一本与这个“点”相关 的书来读。 手头有现成的书籍最好,但大多时候没 有那么幸运,毕竟小小书柜远远达不到“群 书”的程度。我就开始自己拼凑整理 “书” —打开任意一个浏览器,输入相关词 条,搜索相关内容,逐一打开,统统收纳。有 时候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我也会记在 电脑文档里,一并保存。最后整理,结集成 册,装订成“书”。不得不说,这种方法“像海 绵吸收水分一样”海纳百川、来者不拒,虽然 鱼龙混杂,但因其作者三六九流,观点百家争 鸣,其中也不乏干货、硬货。 这是以一个核心画圆的方法。虽然许多 人强调读书要以“兴趣”“愉快”为首要,但如 果你有一定的目标,那么读书就不能单纯从 趣味考虑,最好尽可能靠近自己的目标。 “接龙”的读书习惯,让我对某个领域逐 渐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某个问题逐渐有了 更深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让我的知识逐渐 架成一个框,形成一个链。 我读书,不贪多。 一是“读书十本,不如读书十遍”。博览 群书是我们读书追求的境界。请允许我断章 取义一下: “一群书”真的比“一本书”有更多的 繁华和精彩吗?一本书读一遍,在我们脑海留 下的只是一些故事情节或一点微薄的印象,时 间一长很有可能就还回去了。而读书,重要的 是悟、是得、是思考,否则就没有意义。所以多 读一遍,重要的、精彩的章节甚至多读几遍,消 化、吸收完后,再去读下一本。 二是“读文十遍,不如写文一篇”。如果 说把十本书读一遍,不如将一本书读上十遍 收获大,那么把一本书读十遍,又远没有“写 一篇文章与人分享”收获多。 写作的过程,就是总结消化自己读书收 获的过程,是把阅读中所看到的、所汲取的东 西转化成自己思想的过程。如果持续经历这 个过程,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已经将曾经 的自己甩开了一大截。 还有一点,因为每次写的东西是要“晒”出 来给人看的,所以写的时候不得不再三考虑观 点、逻辑、言辞……这个过程,就是“腹有诗书气 自华”的过程。有了写的等待,阅读无形之中深 入了,思考不由自主深刻了,这本书便记住了。 读书之乐,谁读谁知道。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荥阳教师进 修学校) 由“读书”说开去 邓明霞 当我中午登上火车的时候,我头脑里一片 空白。我浑身瘫软地跌坐在座位上,任由火车 载着我驶向远方。我机械地在斯图加特终点 站下了车,然后乘上地铁。我在街角的商亭那 儿买了一个土耳其烤肉饼,外套也没脱,就坐 在厨房里的桌子边上默默地吃着,嚼、咬、嚼, 把剩下的油腻腻的面包扔掉,刷了牙,倒在床 上,睡了整整三个小时。我忘了上闹钟,五点 才醒来。我吓得半死,立刻坐到书桌边上,却 马上松了一口气,因为我发现第二天我只有三 节课,其中的两节,九(一)班和五(一)班,我已 经备好了,只剩下一节:十年级四班。 我设计着每分钟的课堂进度。我心想着校 长的教诲,考虑着我在哪一分钟应该面向学生, 向他们提哪些问题,学生会给出哪些可能的答 案,而我怎样对这些答案做出看似即兴的反应。 我也考虑了,课文会引起学生们的哪些联想,而 这些联想会在学生的头脑里转化成什么样的问 题。他们会问起哪些生词,这不是因为他们对要 问的那个词感兴趣,而只是为了考考我,考考我 的学识,考察我作为教师的整体能力。 “嘟哝”是在课文翻译练习里出现的词汇之 一, “嘟哝”,我想,学生可能从这个词出发,问“土 拨鼠”怎么说,groundhog,这个我知道,“土拨 鼠” “睡眠”,我查了查“冬眠”,从“冬眠”他们可能 会想到“食物匮乏”, “食物匮乏”或觅食,我查了 查,他们还会想到“贮藏”和“囤积”,我查了查,从 “冬眠”,我想,学生的思路也可能直接就奔到 “冬季”, “冬季体育运动” “滑道速滑” “雪崩危险” “掩埋” “雪山救助犬”,我的单词表越来越长。 七点半时我总算有了准备充分的感觉,足 以应付课堂上的任何突发事件。我把材料推 到一旁,闭上眼睛,想象了一下学生问我英语 里“雪崩危险”怎么说,我把这个概念信手拈 来,从容但毫不犹豫地向那个学生抛去。当我 把材料装进书包的时候,我还想了一下我怎样 把学生从课文里的“嘟哝游戏”引到“雪崩危 险”,如果他们不像我期待的那样自己想起这 个词的话。然后我看了一下表,想到市政厅地 窖,如果我现在出发,还能来得及。 …… 三个老师坐在市政厅地窖靠后面的单间 里……我慢慢搞明白了,这三个人是所谓的 “阴谋小组”的成员,该小组的目标是暗中破 坏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但他们马上进一步 解释道,他们“并不是真正地”搞破坏,因为没 人想真正拿自己的职位开玩笑,而只是像人 们常说的那样,口头上练练,也就是一群只说 不干的革命家,他们谈论他们很愿意做的事 情,谈论我们腐败的、彻头彻尾地不可救药的 学校教育体系本来和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 …… 毁灭,帕斯卡在一片沉默中突然轻声说 道,个人,人,存在,个体,在斗争和竞争中被 吞没了,咬噬了,封堵了,闭塞了,人性,人之 所以为人的东西,人心,人心的见地,这些在 任何教育纲领里都没有提到,所有这些,根本 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都被从我们最深的 内心深处撕扯了出来。我们变异成了机器, 成了妖魔鬼怪,成了我们自己的怪胎,如果我 们不竭尽全力抵制这些做法的话。善心、热 忱、理解和温暖应该是教育部门追求的原则, 应该清除一切发号施令,一切监控游戏,不再 施加成绩压力,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没有恐 惧的灵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才能有机 会寻找自我。 …… 帕斯卡又接上话茬说道,诚实,本色, 从内向外的,坚持自己的意愿,不卑躬屈 膝,不随波逐流,充分利用教育的自由,超 越教学大纲范围,找回自我,探寻自己的心 路历程,清理教育垃圾,扫除知识废物,使 真正的人性的经验和学生内心的声音发出 声来,使个人感受 —归根到底个人感受 是最关键的 —得到表达,自我开启和探 索,对自我和他者进行探索,我是谁,他者 是谁,我去向何方,他者去向何方,我在这 儿想干什么,他者想干什么? 然后这三个人讲了一大堆完全违背他们 的理想的例子,一大堆让他们痛苦、使他们逐 渐沉沦的情况。我们一杯接一杯地喝啤酒, 这三个人说得越多,我就越激烈地加入讨论, 越是无所顾忌地表露自己的想法,直到我完 全左右了话题,在一片七嘴八舌中突然开始 描述我和校长进行的任职谈话。一下子,这 三个人全都安静下来,侧耳倾听,生怕漏掉一 句。而后我们都陷入了沉默。 …… 当我们步履沉重,浑身冒着酒气坐上六点 半的火车时,我才意识到我忘了什么。我的包, 我说。什么包?伦纳尔问。我的书包,我说。 书包怎么啦?帕斯卡问。什么怎么啦?我反问 道。你要书包干什么?他问。里面是,我说,我 所有备课的材料。帕斯卡摆手不让我继续说下 去。他,帕斯卡说,从来就没有备过课,他完全 信任他的最原初的直觉。准备,他说,会破坏随 心所欲的灵性。如果备课的话,他就不能全身 心地真实地、贴近地和学生们在一起。哲学和 宗教,如他的理解,完全取决于一个前提,那就 是毫无前提地走向学生,不要有任何事先整理 好的思路,把心完完全全地投入到学生身上。 最好的板书就是在随性而谈之中产生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应该在下课的时刻看上去乱七八 糟,能让人毫不心疼地擦掉。歧路,帕斯卡说, 是哲学真正的道路,只有在歧路上人才能学会 走路,并且做出决定,到底朝哪个方向前行。 他,帕斯卡继续说道,每堂课开始时都向学生提 出问题,问他们正在想什么,什么事情正在折磨 他们,他们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他可以从哪儿帮 助他们,他们内心最深处有什么样的感触,从学 生的回答出发,他在当时的瞬间,在那一时刻之 中安排这堂课。我提出异议,这种技巧恐怕在 外语教学中难以施展。阿希姆·伦纳尔打了个 哈欠,说到:门坎教学法。什么?我问。门坎教 学法,伦纳尔重复道。每一个教师最重要的能 力。是什么意思?我问。你在跨过教室门坎的 一瞬间备这堂课。 (选自马尔库斯·奥茨《教师办公室》,潘璐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抓住学生发展的 关键环节 张甲孝 张树华 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上的补 给、精神上的关爱,重点要抓住学生发展的 关键环节。 一是阅读。阅读拓宽视野。阅读意识 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如何更好地阅读?首先要进行环境创 设。阅读的启迪源于浸润,而非传递。只要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都应该有书香的 味道。比如悠闲的图书吧、角落的书架、台 阶上的阅读名言、墙面上的名人像等,都能 让学生随处感受到读书气息。当然最主要 的是群体阅读氛围,比如同读一本书、读书 沙龙、亲子阅读等,这些阅读行为会潜移默 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其次要完善课程 设置。除了自由阅读之外,还需要系统的阅 读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比如开 设名人阅读课程,学生首先阅读名人故事, 然后通过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阅读 内容,再相互交流阅读心得,最后根据阅读 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是自律。自律规范行为。自律需要 通过内在、外在两方面进行加强。 内在通过主体加以凸显。无论在校内 还是校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主 人翁意识。比如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共同完 善各项制度,成立学生自治会,实行班干部 轮岗制等,让学生通过体验增强认知,内化 规则,逐渐自律;外在通过行为加以强化。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三观尚未稳定,有些行 为需要成人给予正确引导,进而不断强化。 三是自由。自由赋予活力。每个孩子 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尊重和助推学生的 个性成长是教育的关键。 给予选择的自由。每个学生的个性需 求不同,多样化的适性课程恰恰能弥补传统 教育的缺失,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 择喜欢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身心健康 发展;赋予成长的空间。每个孩子在成长中 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不能因为一次错 误就全盘否定学生的成长,而应该赋予学生 一定的成长空间。导师制或许能为学生的 个体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四是游学。游学丰富阅历。对于学生 来说,游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能 锻炼能力。 比如自我规划。在游学前,让学生根据 游学目的做攻略,如查阅天气、携带游学物 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等,这能很好地提升 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比如见闻分享。游学 前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形成问题,游学中解 决、验证问题,游学后分享经验或“升级”问 题,在每一次游学活动中做到有游有学、有 快乐有收获。 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关键环 节也不止这几个。只有抓住学生发展的关 键环节,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 街道朱马小学、后沟小学) 成长记录 1991年7月,我从浙江衢州师范学校毕 业,分配在乡村完小工作。那时,身边的教学 用书就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当然还有一些 老教师留下的历年学生考试试卷。当时没有 什么教学交流活动,我就懵懵懂懂度过了那 几年的教学生涯。 1996年8月,县教育部门第一次公开选调 进城教师,我报名参加了,通过层层考试筛 选,最后以综合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调入县实 验小学工作。在县实验小学期间,我承担了 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 我依稀记得,有一回执教一节课,在前一个 班执教某个环节时感觉非常“憋屈”,正好还有 一节课,我就对相关环节进行了调整,在另一个 班执教时,刚才那个环节就十分“舒畅”。随后, 我把这个“憋屈”转变为“舒畅”的过程进行了梳 理,用一小段文字“留痕”在我的备课本上。现 在想想,那次“留痕”就是实践反思的“雏形”吧。 后来,学校有了一些教研组活动,每学期 有几次大家一起听课、议课、评课的机会。在 这个过程中,我会主动承担一些课堂展示活 动,很“坦然”地把自己对课堂的认识展现出 来,接受教师们的“检阅”。一次次展示,有成 功也有失败,后来想想,这应该就是“磨砺”。 我把这个过程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有时还 会花8角钱把“得意之作”投寄给专业杂志。 1999年7月,竟然有一篇文章被杂志刊用了。 这个整理应该就是实践反思后的“提炼”吧。 当然,“磨砺”“反思”与“提炼”的过程也 会遇上一些“坎”,怎么“跨过”呢?我会主动 查询相关资料。就这样,我逐步喜欢上了“阅 读”。慢慢地,“阅读、实践、反思、提炼”就自 然成了我教育生涯的一种行为习惯。 2003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调往杭州 工作。踏上新的平台,承载更多压力,也赋予 了更大动力,更加深刻感受到教师的职业尊 严与幸福来自哪里—专业成长!于是,我 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磨砺”之 中,也慢慢地悟到教师专业成长有一些不变 “法则”:专业成长没有捷径,需要来自外在的 助力器—校本研修,也需要来自内在的驱 动器—行动研究。 我认为,校本研修是教师群体成长依赖 的“沃土”,而行动研究是这个群体中个体行 动的“落脚点”,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对 于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载体更多的应该是 课例研究。如何进行课例研究?我认为, “读、思、破、立、磨、理”六字诀是关键。 “读”,就是课例研究前,团队成员要广泛 阅读相关内容,丰富个体认知水平。“思”,即 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团队成员以个体独立的 方式进行理性思辨,确定大致研究方向。 “破”,即团队成员进行一次深度“辩论”,已有 的课例研究成果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 “立”,俗话说“不破不立”,这个环节全体成员 要提出独到的、方向性的解决策略、方法或途 径,这就是“立”的过程。“磨”,即进入实践性 的磨课环节,形成可行性的操作方案,这是课 例研究的核心环节。“理”,即整理或提炼,一 方面把磨课过程的得与失梳理出来,另一方 面把研究课例的实录与意图加以整理,这样 就把实践物化出来了。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人人必须 “宅家”的特别假期,我也把自己专业成长过 程中对“校本研修”与“行动研究”的一些实践 和思考以书稿的形式呈现出来,书名暂定为 《草根亦是主流—一线教师谈校本研修与 行动研究》。 其实人生好似一趟旅程,人们步履匆 匆。我想,我们对专业成长的理想追求,既是 一个目标,更是一个美好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且行且思 悦读·话题 专业成长的理想追求 张翼文 我眼中的好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老师上课时将知识传授给我 们,耐心地教我们,他们不辞辛劳陪伴着我们成长。而课余时间,他 们就是我们的好伙伴,与我们一同嬉笑、奔跑、玩耍…… 江西省弋阳县谢叠山小学 孙亿莹 指导教师 刘晓荣 童心绘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Oct-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当我中午登上火车的时候,我头脑里一片 道,个人,人,存在, …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images/2020-07/08/... · 长的教诲,考虑着我在哪一分钟应该面向学生,

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编辑:崔斌斌 电话:010-82296572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教师成长教师成长2020年7月8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9版周刊

随看随想

这是德国作家奥茨讽刺德国中学教育的作品。这里节选的片段说的是一位新教师备好了课之后去参加几个另类教师(所谓“阴谋小组”成员)的聚会。在这场聚会上,这些教师(主要是帕斯卡)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言论。其中能看出他们对教育的关心,也能看出他们光说不练,并且对权力体系有所依附。这一章小说体现一种“左右互搏”的感觉,新老教师对教育的不同观点,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备课法,都会给我们冲击。虽然奥茨说的是德国,但好像又是在写中国。 (杨赢)

每周推荐 | 马尔库斯·奥茨

备 课

“读书”的美好,万口一辞。

如何读书,却是仁者见仁。贾平凹的做法

是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肖复兴则认为读书应

该有选择性,冯骥才对阅读的观点是多读古典

名著,何祚庥说读书要与时俱进……

我读书,不在这些“仁”里。我是一个灵

活的不迷信的阅读者——既不会痴迷某个作

者,也没有被某类书“垄断”的经历。

我读书,是“接龙”。

大概几个月前,我开始阅读《基于课程标

准的 STEM 教学设计》。读的过程中,眼球多

次追踪到一个叫作“创意写作”的词,果断而

迅速地寻得创意写作系列丛书之《开始写

吧》。这本书的译者刁克利在序言中提到“上

了两年学的富兰克林成为作家”的创意写作

方法,于是迫不及待开始了第三本《富兰克林

自传》的阅读……我读的第四本、第五本、第

六本都是这种方式产生的——很像接龙。

我接的是书中的“点”——“疑惑点”“兴

奋点”“关注点”,或是书中相关的“知识点”;

这 个“ 点 ”,可 能 是 一 处 ,或 者 多 处 ;这 个

“点”,可能是读完、读到一半、读了一页时发

现的。我就会寻找另外一本与这个“点”相关

的书来读。

手头有现成的书籍最好,但大多时候没

有那么幸运,毕竟小小书柜远远达不到“群

书 ”的 程 度 。 我 就 开 始 自 己 拼 凑 整 理

“书”——打开任意一个浏览器,输入相关词

条,搜索相关内容,逐一打开,统统收纳。有

时候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我也会记在

电脑文档里,一并保存。最后整理,结集成

册,装订成“书”。不得不说,这种方法“像海

绵吸收水分一样”海纳百川、来者不拒,虽然

鱼龙混杂,但因其作者三六九流,观点百家争

鸣,其中也不乏干货、硬货。

这是以一个核心画圆的方法。虽然许多

人强调读书要以“兴趣”“愉快”为首要,但如

果你有一定的目标,那么读书就不能单纯从

趣味考虑,最好尽可能靠近自己的目标。

“接龙”的读书习惯,让我对某个领域逐

渐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某个问题逐渐有了

更深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让我的知识逐渐

架成一个框,形成一个链。

我读书,不贪多。

一是“读书十本,不如读书十遍”。博览

群书是我们读书追求的境界。请允许我断章

取义一下:“一群书”真的比“一本书”有更多的

繁华和精彩吗?一本书读一遍,在我们脑海留

下的只是一些故事情节或一点微薄的印象,时

间一长很有可能就还回去了。而读书,重要的

是悟、是得、是思考,否则就没有意义。所以多

读一遍,重要的、精彩的章节甚至多读几遍,消

化、吸收完后,再去读下一本。

二是“读文十遍,不如写文一篇”。如果

说把十本书读一遍,不如将一本书读上十遍

收获大,那么把一本书读十遍,又远没有“写

一篇文章与人分享”收获多。

写作的过程,就是总结消化自己读书收

获的过程,是把阅读中所看到的、所汲取的东

西转化成自己思想的过程。如果持续经历这

个过程,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已经将曾经

的自己甩开了一大截。

还有一点,因为每次写的东西是要“晒”出

来给人看的,所以写的时候不得不再三考虑观

点、逻辑、言辞……这个过程,就是“腹有诗书气

自华”的过程。有了写的等待,阅读无形之中深

入了,思考不由自主深刻了,这本书便记住了。

读书之乐,谁读谁知道。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荥阳教师进

修学校)

由“读书”说开去□邓明霞

当我中午登上火车的时候,我头脑里一片

空白。我浑身瘫软地跌坐在座位上,任由火车

载着我驶向远方。我机械地在斯图加特终点

站下了车,然后乘上地铁。我在街角的商亭那

儿买了一个土耳其烤肉饼,外套也没脱,就坐

在厨房里的桌子边上默默地吃着,嚼、咬、嚼,

把剩下的油腻腻的面包扔掉,刷了牙,倒在床

上,睡了整整三个小时。我忘了上闹钟,五点

才醒来。我吓得半死,立刻坐到书桌边上,却

马上松了一口气,因为我发现第二天我只有三

节课,其中的两节,九(一)班和五(一)班,我已

经备好了,只剩下一节:十年级四班。

我设计着每分钟的课堂进度。我心想着校

长的教诲,考虑着我在哪一分钟应该面向学生,

向他们提哪些问题,学生会给出哪些可能的答

案,而我怎样对这些答案做出看似即兴的反应。

我也考虑了,课文会引起学生们的哪些联想,而

这些联想会在学生的头脑里转化成什么样的问

题。他们会问起哪些生词,这不是因为他们对要

问的那个词感兴趣,而只是为了考考我,考考我

的学识,考察我作为教师的整体能力。

“嘟哝”是在课文翻译练习里出现的词汇之

一,“嘟哝”,我想,学生可能从这个词出发,问“土

拨鼠”怎么说,ground hog,这个我知道,“土拨

鼠”“睡眠”,我查了查“冬眠”,从“冬眠”他们可能

会想到“食物匮乏”,“食物匮乏”或觅食,我查了

查,他们还会想到“贮藏”和“囤积”,我查了查,从

“冬眠”,我想,学生的思路也可能直接就奔到

“冬季”,“冬季体育运动”“滑道速滑”“雪崩危险”

“掩埋”“雪山救助犬”,我的单词表越来越长。

七点半时我总算有了准备充分的感觉,足

以应付课堂上的任何突发事件。我把材料推

到一旁,闭上眼睛,想象了一下学生问我英语

里“雪崩危险”怎么说,我把这个概念信手拈

来,从容但毫不犹豫地向那个学生抛去。当我

把材料装进书包的时候,我还想了一下我怎样

把学生从课文里的“嘟哝游戏”引到“雪崩危

险”,如果他们不像我期待的那样自己想起这

个词的话。然后我看了一下表,想到市政厅地

窖,如果我现在出发,还能来得及。

……

三个老师坐在市政厅地窖靠后面的单间

里……我慢慢搞明白了,这三个人是所谓的

“阴谋小组”的成员,该小组的目标是暗中破

坏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但他们马上进一步

解释道,他们“并不是真正地”搞破坏,因为没

人想真正拿自己的职位开玩笑,而只是像人

们常说的那样,口头上练练,也就是一群只说

不干的革命家,他们谈论他们很愿意做的事

情,谈论我们腐败的、彻头彻尾地不可救药的

学校教育体系本来和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

……

毁灭,帕斯卡在一片沉默中突然轻声说

道,个人,人,存在,个体,在斗争和竞争中被

吞没了,咬噬了,封堵了,闭塞了,人性,人之

所以为人的东西,人心,人心的见地,这些在

任何教育纲领里都没有提到,所有这些,根本

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都被从我们最深的

内心深处撕扯了出来。我们变异成了机器,

成了妖魔鬼怪,成了我们自己的怪胎,如果我

们不竭尽全力抵制这些做法的话。善心、热

忱、理解和温暖应该是教育部门追求的原则,

应该清除一切发号施令,一切监控游戏,不再

施加成绩压力,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没有恐

惧的灵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才能有机

会寻找自我。

……

帕 斯 卡 又 接 上 话 茬 说 道 ,诚 实 ,本 色 ,

从 内 向 外 的 ,坚 持 自 己 的 意 愿 ,不 卑 躬 屈

膝,不随波逐流,充分利用教育的自由,超

越教学大纲范围,找回自我,探寻自己的心

路历程,清理教育垃圾,扫除知识废物,使

真正的人性的经验和学生内心的声音发出

声 来 ,使 个 人 感 受—— 归 根 到 底 个 人 感 受

是 最 关 键 的—— 得 到 表 达 ,自 我 开 启 和 探

索,对自我和他者进行探索,我是谁,他者

是谁,我去向何方,他者去向何方,我在这

儿想干什么,他者想干什么?

然后这三个人讲了一大堆完全违背他们

的理想的例子,一大堆让他们痛苦、使他们逐

渐沉沦的情况。我们一杯接一杯地喝啤酒,

这三个人说得越多,我就越激烈地加入讨论,

越是无所顾忌地表露自己的想法,直到我完

全左右了话题,在一片七嘴八舌中突然开始

描述我和校长进行的任职谈话。一下子,这

三个人全都安静下来,侧耳倾听,生怕漏掉一

句。而后我们都陷入了沉默。

……

当我们步履沉重,浑身冒着酒气坐上六点

半的火车时,我才意识到我忘了什么。我的包,

我说。什么包?伦纳尔问。我的书包,我说。

书包怎么啦?帕斯卡问。什么怎么啦?我反问

道。你要书包干什么?他问。里面是,我说,我

所有备课的材料。帕斯卡摆手不让我继续说下

去。他,帕斯卡说,从来就没有备过课,他完全

信任他的最原初的直觉。准备,他说,会破坏随

心所欲的灵性。如果备课的话,他就不能全身

心地真实地、贴近地和学生们在一起。哲学和

宗教,如他的理解,完全取决于一个前提,那就

是毫无前提地走向学生,不要有任何事先整理

好的思路,把心完完全全地投入到学生身上。

最好的板书就是在随性而谈之中产生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应该在下课的时刻看上去乱七八

糟,能让人毫不心疼地擦掉。歧路,帕斯卡说,

是哲学真正的道路,只有在歧路上人才能学会

走路,并且做出决定,到底朝哪个方向前行。

他,帕斯卡继续说道,每堂课开始时都向学生提

出问题,问他们正在想什么,什么事情正在折磨

他们,他们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他可以从哪儿帮

助他们,他们内心最深处有什么样的感触,从学

生的回答出发,他在当时的瞬间,在那一时刻之

中安排这堂课。我提出异议,这种技巧恐怕在

外语教学中难以施展。阿希姆·伦纳尔打了个

哈欠,说到:门坎教学法。什么?我问。门坎教

学法,伦纳尔重复道。每一个教师最重要的能

力。是什么意思?我问。你在跨过教室门坎的

一瞬间备这堂课。

(选自马尔库斯·奥茨《教师办公室》,潘璐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抓住学生发展的

关键环节□张甲孝 张树华

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上的补

给、精神上的关爱,重点要抓住学生发展的

关键环节。

一是阅读。阅读拓宽视野。阅读意识

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如何更好地阅读?首先要进行环境创

设。阅读的启迪源于浸润,而非传递。只要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都应该有书香的

味道。比如悠闲的图书吧、角落的书架、台

阶上的阅读名言、墙面上的名人像等,都能

让学生随处感受到读书气息。当然最主要

的是群体阅读氛围,比如同读一本书、读书

沙龙、亲子阅读等,这些阅读行为会潜移默

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其次要完善课程

设置。除了自由阅读之外,还需要系统的阅

读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比如开

设名人阅读课程,学生首先阅读名人故事,

然后通过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阅读

内容,再相互交流阅读心得,最后根据阅读

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是自律。自律规范行为。自律需要

通过内在、外在两方面进行加强。

内在通过主体加以凸显。无论在校内

还是校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主

人翁意识。比如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共同完

善各项制度,成立学生自治会,实行班干部

轮岗制等,让学生通过体验增强认知,内化

规则,逐渐自律;外在通过行为加以强化。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三观尚未稳定,有些行

为需要成人给予正确引导,进而不断强化。

三是自由。自由赋予活力。每个孩子

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尊重和助推学生的

个性成长是教育的关键。

给予选择的自由。每个学生的个性需

求不同,多样化的适性课程恰恰能弥补传统

教育的缺失,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

择喜欢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身心健康

发展;赋予成长的空间。每个孩子在成长中

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不能因为一次错

误就全盘否定学生的成长,而应该赋予学生

一定的成长空间。导师制或许能为学生的

个体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四是游学。游学丰富阅历。对于学生

来说,游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能

锻炼能力。

比如自我规划。在游学前,让学生根据

游学目的做攻略,如查阅天气、携带游学物

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等,这能很好地提升

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比如见闻分享。游学

前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形成问题,游学中解

决、验证问题,游学后分享经验或“升级”问

题,在每一次游学活动中做到有游有学、有

快乐有收获。

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关键环

节也不止这几个。只有抓住学生发展的关

键环节,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

街道朱马小学、后沟小学)

成长记录

1991 年 7 月,我从浙江衢州师范学校毕

业,分配在乡村完小工作。那时,身边的教学

用书就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当然还有一些

老教师留下的历年学生考试试卷。当时没有

什么教学交流活动,我就懵懵懂懂度过了那

几年的教学生涯。

1996年8月,县教育部门第一次公开选调

进城教师,我报名参加了,通过层层考试筛

选,最后以综合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调入县实

验小学工作。在县实验小学期间,我承担了

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

我依稀记得,有一回执教一节课,在前一个

班执教某个环节时感觉非常“憋屈”,正好还有

一节课,我就对相关环节进行了调整,在另一个

班执教时,刚才那个环节就十分“舒畅”。随后,

我把这个“憋屈”转变为“舒畅”的过程进行了梳

理,用一小段文字“留痕”在我的备课本上。现

在想想,那次“留痕”就是实践反思的“雏形”吧。

后来,学校有了一些教研组活动,每学期

有几次大家一起听课、议课、评课的机会。在

这个过程中,我会主动承担一些课堂展示活

动,很“坦然”地把自己对课堂的认识展现出

来,接受教师们的“检阅”。一次次展示,有成

功也有失败,后来想想,这应该就是“磨砺”。

我把这个过程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有时还

会花 8 角钱把“得意之作”投寄给专业杂志。

1999年 7月,竟然有一篇文章被杂志刊用了。

这个整理应该就是实践反思后的“提炼”吧。

当然,“磨砺”“反思”与“提炼”的过程也

会遇上一些“坎”,怎么“跨过”呢?我会主动

查询相关资料。就这样,我逐步喜欢上了“阅

读”。慢慢地,“阅读、实践、反思、提炼”就自

然成了我教育生涯的一种行为习惯。

2003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调往杭州

工作。踏上新的平台,承载更多压力,也赋予

了更大动力,更加深刻感受到教师的职业尊

严与幸福来自哪里——专业成长!于是,我

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磨砺”之

中,也慢慢地悟到教师专业成长有一些不变

“法则”:专业成长没有捷径,需要来自外在的

助力器——校本研修,也需要来自内在的驱

动器——行动研究。

我认为,校本研修是教师群体成长依赖

的“沃土”,而行动研究是这个群体中个体行

动的“落脚点”,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对

于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载体更多的应该是

课例研究。如何进行课例研究?我认为,

“读、思、破、立、磨、理”六字诀是关键。

“读”,就是课例研究前,团队成员要广泛

阅读相关内容,丰富个体认知水平。“思”,即

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团队成员以个体独立的

方式进行理性思辨,确定大致研究方向。

“破”,即团队成员进行一次深度“辩论”,已有

的课例研究成果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

“立”,俗话说“不破不立”,这个环节全体成员

要提出独到的、方向性的解决策略、方法或途

径,这就是“立”的过程。“磨”,即进入实践性

的磨课环节,形成可行性的操作方案,这是课

例研究的核心环节。“理”,即整理或提炼,一

方面把磨课过程的得与失梳理出来,另一方

面把研究课例的实录与意图加以整理,这样

就把实践物化出来了。

2020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人人必须

“宅家”的特别假期,我也把自己专业成长过

程中对“校本研修”与“行动研究”的一些实践

和思考以书稿的形式呈现出来,书名暂定为

《草根亦是主流——一线教师谈校本研修与

行动研究》。

其实人生好似一趟旅程,人们步履匆

匆。我想,我们对专业成长的理想追求,既是

一个目标,更是一个美好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且行且思

悦读·话题

专业成长的理想追求□ 张翼文

我眼中的好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老师上课时将知识传授给我

们,耐心地教我们,他们不辞辛劳陪伴着我们成长。而课余时间,他

们就是我们的好伙伴,与我们一同嬉笑、奔跑、玩耍……

江西省弋阳县谢叠山小学 孙亿莹 指导教师 刘晓荣

童心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