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 需求、供給與均衡 壹、需求 一、個人需求之意義:表示第一...

132
1 CH2 需求、供給與均衡 壹、需求(demand) 一、個人需求之意義:表示第一消費者在某一特定期間內,對某特定物品,願意且能夠購。 ()假設其他條件不變(指買的價格與數量的關係不變)←某特定期間 1consumer 的偏好不變 2consumer 的所得不變 3、其他商品價格不變 4、預期因素不變 ()在各種價格下,其願意且能夠購買之數量關係 此數量符合 主觀上的滿足 客觀上的預算限制 故對一商品的需求是否存在與該 產品有無供應或是否存在是沒有 關係的 二、表示方法 ()demand function ()demand curve == ()需求表 三、demand law ()意義: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指其他商品的價格、偏好、所得、預期不變下)Px↓→q x d ()表示方法 ↑之關係。 ()原因:序數效用分析法(利用替代與所得效果來解釋)—無異曲線分析法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Sep-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CH2 需求、供給與均衡 壹、需求(demand) 一、個人需求之意義:表示第一消費者在某一特定期間內,對某特定物品,願意且能夠購。

    (一)假設其他條件不變(指買的價格與數量的關係不變)←某特定期間 1、consumer 的偏好不變

    2、consumer 的所得不變 3、其他商品價格不變 4、預期因素不變

    (二)在各種價格下,其願意且能夠購買之數量關係 此數量符合 主觀上的滿足 客觀上的預算限制 故對一商品的需求是否存在與該

    產品有無供應或是否存在是沒有

    關係的 二、表示方法 (一)demand function (二)demand curve =圖= (三)需求表 三、demand law (一)意義: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指其他商品的價格、偏好、所得、預期不變下),

    當Px↓→qxd

    (二)表示方法 ↑之關係。

    (三)原因:序數效用分析法(利用替代與所得效果來解釋)—無異曲線分析法

  • 2

    需求法則的導出: 1、計數效用分析法(邊際效用分析法) 2、序數效用分析法(無共曲線分析法) 3、顯示性偏好理論

    (四)demand law 的反例: 1、Giffen goods 2、conspicuous goos(炫耀性商品) 3、品質難以確定,資訊不對稱 四、需求之變動 (一)需求量之變動 →其他條件不變下,當Px↓→qxd

    →點之移動(movement) ↑

    =圖= (二)需求之變動 →其他條件改變下,導致整條曲線之移動(shift) →原因: 1、偏好↑→流行廣告→Dx =圖=

    右上移

    2、所得↑→決定於商品所得性質 X 為正常財→ → X 為所得中性財→ → X 為劣等財→ → 3、其他商品價格Py (1)當 x 與 y 為消費上之替代品

    ↑,相對價格↓→決定於商品之間的關係

    (2)當 x 與 y 為消費上的獨立品 (3)當 x 與 y 為補充品(互補品)

  • 3

    4、預期價格→Px

    e

    五、市場需求 (一)市場需求來自個人需求之加總 私有財:具有排他性與敵對性→ 公共財:不具有排他與不具敵對性→ (二)水平加總→ =圖= (三)計算範例 (四)影響市場需求之因素 1、偏好 2、所得 3、其他商品價格 4、預期因素 5、消費者人數←比影響個人需求的因素多出的一個影響因素 貮、供給(supply) 一、個別商品供給之意義: (一)假設其他條件不變 1、技術 2、要素價格(PL與PK 3、其他商品價格(P

    ) y

    4、預期因素(P)

    xe

    (二)在各種價格下,願意且能夠提供之數量關係 )

  • 4

    二、表示方法 (一)supply function (二)supply curve =圖= (三)supply schedule 三、supply law

    (一)意義: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當Px↑→qxs

    (二)表示方法 ↑之現象。

    (三)原因: 1、只有完全競爭廠商才存在商品供給曲線,ie 獨占…等不完全競爭 firms 不存在商品

    供給曲線 2、短期:在 AVC 最低點以上之 MC 線段 長期:在 LAC 最低點以上之 LMC 線段 3、經濟理由: (1)PX↑→當其他條件不變下,PX →q

    ↑時,生產者會↑對X的資源投入 x

    s

    (2)PPC 線向外凸→成本遞增法則→在一定生產條件下,想要生產者↑供給量,必要求較高的成本

    消費者→MAX U 商品需求→TE=SE+IE→Demand law 不一定成立 要素供給→TE=SE+IE→不一定 生產者→MAX 兀 商品供給→一定成立 要素需求→一定成立 供給量—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對應某一價格下,生產所願意且能夠生產的數量 供給—價格與供給量之間的關係 四、供給變動 (一)供給量變動 →其他條件不變下,本身價格變動 →線上點之移動(movement)

    必為正斜率

  • 5

    (二)供給變動 →其他條件改變下,導致整條供給曲線之移動(shift) →原因:

    1、生產技術進步→Sx 右移 2、要素 P 下跌→ Sx 右移 3、Py↑

    (1) X 與 Y 為生產上的替代品 →因為利用相同要素來生產,所以生產過程中會發生要素爭奪的現象

    (2) X 與 Y 為生產上的互補品(亦稱聯合產品) →利用相同要素所同時生產出來

    4、預期價格↑→產生囤積居奇之現象→Sx 左移 五、市場供給曲線 短期產業供給:在完全競爭下,SR、SX 為個別供給曲線之水平加總 長期產業供給:因為 inLR firm 的數目會變動,所以無法一言畢之。

    (一) 短期產業供給 (二) =圖= (三) 計算範例 (四) 影響市場供給之因素

    1、生產技術 2、要素價格 3、其他商品價格 4、預期因素 5、廠商數目→為比影響個人供給因素多出一個因素

    參、市場均衡分析 一、市場供需模型之靜態分析(沒有時間概念) (一)供需模型

    1、數學分析 2、=圖=

  • 6

    (二)均衡的意義 均衡解的目的:解釋現實、預測未來 一個具有分析意義的均衡解,必須具有以下的條件: 1、存在性:(1)要求數學有解 (2)具有經濟意義

    2、唯一性:仍允許有多重解 3、穩定性:經濟體系有自動回復均衡的力量

    (三)穩定性分析 1、walras approach→價格調整 (1)基本行為設定 當 ED>0→P↑ 當 ED0→Q↑ 當 EDP

  • 7

    @SUMMARY 1、stability condition 有以下二種作法

    Walras: Marshall: 2、正常模型:二者都穩定(成立),不會犯邏輯的謬誤 不正常模型:一作法成立,另一作法必不成立(至少一法則被破壞) (四)比較靜態分析 在研究外在變數(其他條件)變動下導致均衡解產生如何變動之分析→預測未來工具 1、 2、 3、 4、 @時事運用分析

  • 8

    二、供需模型之動態分析 →蛛網理論:用於生產期間較長的商品 →探討生產上具有茖後時差之產品,其市場均衡將產生逐期波動宛如蛛網結構之現象 (一)模型

    Case1

    (二)數學分析 *數學補充*

    Case2

    Case3

  • 9

    (三)計算範例 肆、彈性分析 一、彈性的意義 y=f(x) @供需法則探討的是價格與供需數量之間

    的變動方向供需探討的是當影響供給與

    需求的因素發生一定的改變時,供給量

    與需求量將會產生對應變動的程度 二、需求彈性 ie 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一)定義: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測度當 Px 變動 1%,將導致購買量變動之百分比的反

    應程度 (二)計算公式: 1、point elasticity(點彈性) 2、arc elasticity(弧彈性)

  • 10

    (三)幾何分析 =圖=

    1、角度公式

    2、橫軸公式(把 K 點投影至 C 點)

    3、縱軸公式(把 K 點投影至 D 點) (四)需求曲線之彈性判斷 1、直線型 =圖= Point A:

    Point K: Point A~ K: Point B: Point B~ K:

    2、曲線型 =圖= Step1:作切線 Step2:利用該點在切線之位置來判斷其彈性值 3、special case(整條曲線具有相同彈性的情形)

    用縱軸彈

    性來看

    用橫軸彈

    性來看

  • 11

    =圖= =圖= =圖= (五)影響 Ed 之因素 1、替代品愈多→Ed 愈大 2、產品之定義範圍愈小(ie 替代品愈多)→Ed 愈大 產品之定義範圍愈大 →Ed 愈小

    3、商口支出佔所得比例愈高→Ed 愈大

    4、長期 Ed 大於短期 Ed

    (六) Ed 與 TE(或 TR)之關係 =圖=

    @範例

  • 12

    三、需求的交叉彈性 (一)定義: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測度 Py 變動 1%時,△Qx/ Qx 變動百分比之反應程度

    (二)計算公式 1、point elasticity(點彈性)

    2、arc elasticity(弧彈性) (三)應用→判斷商品間關係 1、當 Exy>0→X 與 Y 為替代品 2、當 Exy=0→X 與 Y 為獨立品 3、當 Exy

  • 13

    (三)應用→判斷商品所得性質 1、Exm>0→正常財 Exm1→奢侈品 2、Exm=0→所得中性財 3、Exm

  • 14

    =圖=

    =圖=

    =圖=

    (四)影響之因素

    1、該產品的生產要素具有愈多的功能、愈容易轉移→Es 愈大

    2、當產品之定義範圍愈小→Es 愈大

    3、當產量↑→生產成本反應愈大(供給線愈陡)→Es 愈小

    If △P/P↑→△Q/ Q↑→△C/ C↑

    因為成本↑的幅度>價格↑的幅度,所以 firm↑Q 的生產沒有好處,所以 firm 不會↑Q

    4、生產期間愈長→Es 愈小(因為 P↑時,生產時間要長的產品便無法立即提供,反之,

    生產時間短的就可以馬上↑Q 以獲利)

    5、長期 Es 大於短期 Es

    五、彈性間之重要公式

    1、Exx+ Exy+ Exm=0→homogenegity condition

    2、Engel Aggreation condition(恩格爾加總性質)

    3、

    伍、price mechanism 與政府失靈 一、price mechanism 或 the invisible hand 在完全競爭(市場經濟)且沒有外部性下 →價格為指導資源分配之樞杻 →在價格機能之運作下,調和私利與公益,使經濟體係之交易、生產、分配保証達到最

    適配置之境界 →達到社會福利境界 =圖=

  • 15

    1、consumer surplus(cs) =圖=

    2、producer surplus(ps) =圖= 3、 =圖= 二、Gov’t Failure(政府失靈) 在完全競爭且沒有外部性下,在價格指導機能下,保証經濟體系之資源分配達到最適

    之境界,當政府干預,將導致資源分配扭曲,社會福利↓,產生 deadweight loss 之現象稱→政府失靈

    手段→價格管制、數量管制、租稅課徵 三、限價政策分析 (一)price ceiling(價格高低)→Pc

  • 16

    (二)price floor(價格低限)→Pf>P* =圖= 經濟效果

    1、surplus→ES 2、政府收購可視為一種補貼政策 補救辦法:↑d(如刺激需求)或↓s(如鼓勵轉作) 實例: (1)保証價格→農會:當 GOV 為保障農民,而採低限價格 Pf>P*,但會有 ES,

    為解決 ES,政府須配合補貼等政策 (2)最低工資 →目的:保護弱勢勞工 =圖= 經濟效果 1、ES→非自願性失業 2、Firm 最適勞動僱用原則

    →firm 會精挑細選,排除弱勢勞工的就業機會 3、長期間

    →以 K(ex 自動化)來代替 N →Nd↓ →失業↑(更嚴重)

    四、課稅分析 (一)課稅方式 1、從量稅→按商品銷售數量課徵既定數額之租稅 =圖= 2、從價稅→按商品單位售價課徵既定比例之租稅 =圖=

    政府為確保國家糧食供應的安全,提高生產誘因

    與農民所得及穩定經濟對農產品所採的保護政策

  • 17

    雖課稅方式不同,但對整體社會所產生的效果相同。 (二)課稅之經濟分析 =圖= 1、稅前均衡 2、政府課從量稅 →S S’=(s+t) →稅後均衡為(P1,Q1

    )

    (1)消費者負擔= 生產者負擔=

    (2)deadweight loss (三)租稅轉嫁分析 轉嫁判斷公式

    1、當 Ed>Es 2、當 Ed

  • 18

    (四)計算分析

  • 19

    Ch3 消費者行為理論 壹、計數效用分析法→基本概念:邊際效用分析法 →Jevons、Walras、Manger、Marchall 一、TUx 與 MUx 「utility」→心中滿足程度(utis)→經濟主體從物品的消費所得到之主觀上的滿足程度 → (一)total utility of X =圖= (二)Marginal utility of X 二、基本假設 (一)效用可以計數(utils) (二)理性的消費者追求 max utility(在即定的所得限制式下) (三)consumer 所選擇的任一商品之 MUx>0 稱 goods (四)MU 遞減法則 =圖= (五)Mum=△TU/△M 為固定 Marshall 認為人們每一次對某一物品的購買,其支出僅占全部貨幣持有中微小部份,

    故對 Mum 的變動是非常小,故可忽略。

    三、消費者均衡

    (一)意義:假設其他條件不變(Px、Py、M…)ie 在既定的價格與所得下,消費者獲得滿足

    極大之境界

    → 表示 consumer 花最後一元去購買任何

    物品所獲得的邊際效用都應等於一元

    貨幣的邊際效用

  • 20

    (二)模型分析

    (三)經濟意義

    →消費者會選擇到支用最後一元在任何商品上所獲得的邊際效用皆相等時,保証

    達到效用極大(把錢花在刀口上之境界)

    四、demand curve 與 demand law (一)demand curve =

  • 21

    =圖=

    (二)demand law Summary: 1、利用 MUx curve 來導出 demand curve →在 Uxx

  • 22

    貮、序數效用分析法(ie 無異曲線分析法)→為現代消費理論的基礎:不以數值來測定效用的大小而 →Pareto Hick Slutsky 只以偏好順序作為分析基礎

    一、基本假設 (一)效用不可計數:建立需求理論,無需效用可測性的假定,只需了解消費者對商品的

    偏好順序即可 (二)消費者為理性→表每一個 consumer 存在既定偏好序列,進行效用極大之選擇 →滿足以下消費者公理(前五個公理) @偏好關係的描述: @消費者公理: Axiom1:完整性 對任意二商品組合A0與A1

    而言,以下三式,至少有一式成立

    →表個人具有比較能力,清楚其偏好序列,ie 完整性 *只要能掌握出某人的偏好序列,就能分析出他的行為 *比不出A0 、A1 Axiom2:反射性→每一個商品組合至少與本身一樣好

    →不理性

    Axiom3:遞移性 *利用上三公理,作 IC 分析法之基礎,來建立整個消費者行為理論 *well-behaved preference(正常偏好) →消費者在做好東西的選擇 ie 表為正常偏好 →滿足此五個公理 Axiom4:單調性(monotonicity)(越多愈好的觀念)

  • 23

    Axiom5:converxity(凸性) @當消費者之選擇行為滿足以上五個公理時,表示消費者存在一個既定的偏好序列 →ie 稱理性的消費者 →對此 consumer 至少存在一個效用函數來描繪消費者之偏好序列 → @序數效用分析用值來做描繪,表達偏好順序,此值無意義,只排序用 計數效用分析的值有意義 *分析方法* 效用函數→U=U(X,Y) 無異曲線→圖形 →explicit fum(最常使用之設定) 二、indifference curve(IC) (一)定義: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維持滿足程度不變所對應的所有商品軌跡 某效用函數 indifference map(無異曲線群) =圖= (二)在正常偏好下,IC 之特性(五個) →Ux>0 且 Uy>0

    1、必為負斜率

    2、愈往右上方,效用愈高→單調性 3、永不相交

    反証法 Assume:IC 可以相交→公理被破壞→消費者不理性 =圖=

  • 24

    (1) 依單調性→ (2) 依遞移性→

    所以二者互相矛盾,所以在要求所有公理成立下,IC 不能相交

    4、任一點必有一條 IC 通過 5、IC 凸向原點(包括直線)

    =圖= =圖= =圖=

    (三)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邊際替代率 1、意義:維抹滿足程度不變下,測度當 consumer 每增加一單位 X 其所願意減少之 Y

    財數量的交換比率 =圖= 2、公式 3、MRS 遞減法則 → →IC 凸向原點(凸性) →一個理性 consumer 在正常偏好下,平均消費優於極端消費

  • 25

    4、

    5、MRS 不受效用函數之單調轉換所影響 已知 U=U(X,Y) →若 V=F(U(X,Y)),且 = V(X,Y) 則稱 V 為 U 之正向單調轉換函數,則 U 與 V 具有相同之偏好序列,只是值不同 →表在任何點 U、V 之 MRS 值必相同 三、IC 之作圖分析 (一)正常偏好→Ux>0 且 Uy>0 1、滿足凸性公理 (1)IC 為負斜率 (2)U2>U1

    (4) 凸向原點(包括直線) (3)永不相交

    →IC 之彎曲程度決定於商品之(效用上)的關係(商品間的相對關係) *例外*CASE1:

  • 26

    *例外*CASE2: *常態*CASE3: *常態*CASE4: 2、不滿足凸性 →表沒有平均消費的傾向→有極端消費的傾向 →不滿足凸性 →IC 會凹向原點 =圖=

  • 27

    (二)特殊偏好之 IC→此時至少有一商品為 bads,且不具永不滿足之假設,所以在存在 bads

    下,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將只具有 Axiom1~Axiom3 而不具有axiom4~axiom5(ie 不符合單調性及凸性)

    =圖= 1、X 與 Y 為 bads =圖= 2、X 為 goods、Y 為 bads =圖= 3、X 為 bads、Y 為 goods =圖= 四、預算限制式 已知 Px、Py 與 M→ →稱(所得)預算線,價格線、消費可能線 =圖= @預算線斜率 → →表示 X 財之相對價格(ie 二種商品交換上的實際關係) →反映消費者在市場上二財之交易比例 →反映 consumer 對 X 財之機會成本 @預算線的變動

    1、Px↓(&其他條件不變下)→旋轉

  • 28

    2、M↑→平移 3、Px 與 Py 與 M 同比例↑→預算線不變 4、課稅分析

    (1) 對 X 課徵從量稅→ (2) 對 X 課徵從價稅→ (3) 所得稅→ie 對所得課徵人頭稅→

    五、消費者均衡與需求曲線

    (一) 消費者均衡 1、意義: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達到滿足極大的境界 2、公式: 3、經濟意義:

    =圖=

    當(X,Y)=(X0,Y0→MRS>Px/Py ,此時 consumer 有強烈喜歡 X 的意願

    )

    →表示消費者對 X 財主觀上之交換意願大於市場上客觀條件 →表示 consumer 願意以 Y 交換 X →直到主觀上交換意願等於市場上客觀條件一致, 滿足效用極大的境界

    (二)需求函數 F.O.C→聯立求解 *EX1* Cobb-Douglas U.F

  • 29

    *EX2* 準線性 U.F

    (四)需求函數之特性 1、必為單值函數(ie 為一對一的函數)(任何商品的需求為價格與所得的單值函數) →需求曲線線上每一點皆為滿足效用極大的意義 ie 線上面對不同 Px 下的數量皆滿足 Max U =圖= 2、必為零階齊次函數(需求函數為價格與所的零階齊次函數)

  • 30

    3、當 U 與 V 互為單調轉換函數(MRS 一樣) →表示 U 與 V 具有相同之偏好方向 →在面對相同預算條件下其最適選擇必相同 →導出相同之需求函數→ie 需求函數不受單調轉換的影響 (五)S.O.C 作用 (六)消費者均衡之例外→往往產生角解 1、當 IC 的斜率大於(或小於)預算線斜率時 =圖= 2、限量 =圖=

  • 31

    3、Linear UF

    =圖= CASE1: =圖= CASE2: =圖=

    4、Leontief UF =圖=

    5、IC 為 Concave =圖=

    六、所得消費曲線 I.C.C (一)定義: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當 M↑→所對應之消費者均衡組合之軌跡 (二)ICC 之作用 1、判斷商品所得性質 2、導出 Engel curve CASE1:ICC 為正斜率→X 與 Y 為正常財 =圖=

  • 32

    (1)ICC 為直線(從原點發射的射線) =圖= (2)

    =圖=

    (3) =圖= CASE2:ICC 為水平線 or 垂直線 =圖= CASE3:ICC 為負斜率→X 為正常財;Y 為劣等財 =圖= (三)恩格爾曲線(EC)→由 ICC 畫出 M→X(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所得變數對 X 消費量變動的關係) =圖=

  • 33

    (四)重要性質 1、當 ICC 為由原點發射之射線 →恩格爾曲線必為由原點發射之射線 →EXM 2、ICC equation

    =1

    公式: 3、恩格爾曲線之數學形式 Step1 需求函數 Step2 反函數 4、當商品支出占所得比例恆為固定時 →EXM

    =1(恩格爾曲必為一直線)

    5、恩格爾加總性質 →

    (1) 計算題 (2) 不可能所有商品全為劣等財

    (3)當 Eym1

    七、price consumption curve(PCC)價格消費曲線 →price offer curve 價格供曲線 (一)意義: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當 Px 變動→所對應之消費者均衡組合變動之軌跡。 =圖= (二)PCC 之作用 1、判斷 X 財之 Ed 2、導出需求曲線

  • 34

    =圖= 消費者在面對預算限制下,購買 OC 之 X 財之實際支出=AD(以 Y 財數量來衡量) ie 消費在 E 點時,擁有 OC 的 X 財&OD(EC)的所得,可說明在 Px 下,會以 AD(FE)

    的貨幣來購買 DC 的 X 財。 Case1: =圖= Case2: =圖= Case3: =圖= Case4:

    =圖= 八、價格效果(總效果)

  • 35

    (一)基本概念 TE=SE+IE 1、Substitution effect(SE) 在維持實質所得不變下,因相對價格變動導致購買量發生變動之數量 2、Income effect(IE) 在維持相對價格不變下,因實質所得變動導致購買量變動之效果 有二種分析方法 Hick Approach Slutsky Approach →二者的差別在於對實質所得的定義不同,但二者分析出的結果

    完全相同。 (二)Hick approach 1、實質所得不變→維特原先滿足不變 P↓ 實質所得↑,所以扣掉一筆所得,使實質所得不變 2、Compensation Variation(CV)補償變量 當 Px↓(或 Px↑)為了使消費者能以新的價格維持原先滿足程度不變,所需扣除

    的金額。 Case1: =圖= Case2: =圖=

    (1) (2)

    (三)Slutsky Approach 1、實質所得不變,維持原先購買組合不變 2、Cost Difference(CD) 成本差額 當 Px↓(Px↑),為消費者能以新價格來維特,原先購買組合不變,所需扣除的金

    額。 Case1: =圖=

  • 36

    Case2: =圖= (1) (2) (四) Slutsky equation 擬導出對價格效果之分解具有一般性解釋能力,可作為分析 SE 與 IE 之一般性工

    具。 1、 2、 →導出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 簡易分析 =圖= Step1: Step2:

  • 37

    (五) Slutsky equation之應用—交叉項之 Slutsky equation 1、 2、在二種商品下 →X 與 Y 必為淨替代 → =圖= 3、應用分析 Case1: Case2: =圖= 九、demand law 之例外 (一)Giffen goods→ 1、必為劣等財 2、 (二)Conspicuous goods(炫耀財)→一個具有 V.E 的商品

  • 38

    =圖= =圖= (三)summary U=U(X,Y) Ux>0→goods Exm>0→normal goods Exm=0→中性財 Exm

  • 39

    Case2:X 為中性財 =圖= Case3:X 為劣等財 =圖= (三)對偶理論 十一、CS、CV 與 EV(都可作為福利衡量的工具) (一)Consumer surplus 1、marshall 分析 (1) =圖= (2)福利之變動 方法 1: 方法 2: 2、Hicks 分析→以 ICC 來表示 =圖=

  • 40

    (1)在面對 AB 預算限制下,消費者購買 OC 之 X 財之實際支出=FE(或 AD) (2)通過 A 點必有一條 IC → → (3)CS=願意支出一實際支出 Hicks 定義:CS 是價格降低後消費 X 所獲利益之貨幣表現 (二)Compensation Variation(CV)補償變量 1、定義:當 Px↓↑,為了使消費者能以新價格,來維持原先效用水準不變,所需

    扣除之貨幣額。 2、圖解: =圖= 3、計算公式 (三)Egwivalent Variation(EV)當額變量或均等變量

    1、定義:當 Px↓↑,為了使消費者能以原價格,來維持新效用水準不變,所需扣除之金額。

    2、圖解: =圖= 3、計算公式 (四)比較

  • 41

    1、當 Px↓→消費福利↑ → 當 Px↑→消費福利↓ → 2、當 X 為正常財→必 EV>CS>CV 當 Px↓→ 當 Px↑→ =圖= 3、當 X 為中性財 當 Px↓→ 當 Px↑→ 4、當 X 為劣等財 當 Px↓→ 當 Px↑→ =圖= (五)計算分析 Step1: Step2:

  • 42

    Step3: 參、序數效用分析法之應用 一、小孩是否為劣等財 經濟發展 工資率↑→養兒育女的機會成本↑→生育率↓ 國民所得↑→在小孩為正常財下→生育率↑ Case1: Case2: 二、課稅分析 在同等稅額下→U(所得稅)>U(貨物稅)……對消費者而言 =圖= (一)稅前 (二)貨物稅 (三)所得稅 三、補貼分析 在同等津貼下→U(所得津貼)>U(實物津貼)>U(價格津貼) X(價格)>X(實物)>X(所得) Case1:U(所得)>U(實物)>U(價格) =圖=

  • 43

    1、價格補貼(ie 從量補貼) (Ps-S)X+PyY=M 補貼金額= 2、所得補貼 PxX+PyY=M+S 3、實物補貼 Case2:U(所得)=U(實物)>U(價格) =圖= 四、全民健保之福利分析 (一)基本假設 1、消費者為同質(具有相同偏好型態,所有人效用相加 ie 為 W),但每人效用相同→所

    以用一個代表性消費者代表 W 2、全民健保→視為價格補貼 3、理性消費者在跨期決策之下清楚認知「補貼額=租稅額」來進行選擇 (二)圖解 =圖= 價格補貼: 所得稅: 五、工作與休閒之決策 →勞動供給分析 (一)預算線 =圖=

  • 44

    1、 2、 (二)偏好型態 U=U(H,X) =圖= (三)消費者均衡 1、圖解 =圖= 2、數學分析

    (1) 消費者均衡

    (2) 勞動供給函數 (3)

  • 45

    (四)財富變動之勞動供給效果 =圖= (五)勞動供給曲線之導出 →W / Px↑之經濟效果 →W / Px↑,TE=SE+IE SE:在維特實質所得不變下,面對W / Px↑,表示休閒之機會成本↑ H↓ NS

    IE:W / Px↑使實質所得↑ case1:當H為正常財→H↑ N↑

    S

    Case2:當H為劣等財→H↓ N↓

    S

    Case1:當 H 為正常財 ↑

    Case2:當 H 為劣等財 =圖= (1) (2) (六)加班、提高工資之效果 =圖=

  • 46

    (七)跨期消費理論 肆、顯示性偏好理論(Theory of Revealed Preference) 1947→Samuelson:「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s analysis」(經濟分析的基礎)\ 序數效用分析→假設消費者為理性(ie 在一個即定偏好序列下,追求 Max U) → 顯示性偏好理論→ → @現在學者以序數效用分析為主,以顯示性偏好為輔分析消費者行為 一、The Principle of Revealed Preference 已知:消費者在 Po 下購買 Qo=(Xo,Yo),而購買 Qo 之原因有二:

    1、Qo 較便宜→看得到 2、Qo 較好→看不到

    所以買 Qo:1、Qo 不便宜就是 Qo 很好 2、Qo 便宜 ie 用一個看得到的東西去推論看不到的行為→用這種技巧去顯示消費者的偏好

    ie 顯示性偏好理論 前提:已知消費者在Po=(Px0,Py0)下購買Qo=(Xo,Yo),而Q1=(X1,Y1

    商品之組合 )為滿足下式之其他

    → → (一)顯示性偏好弱公理 Weak Axiom of Revealed Preference(WARP)

    →兩組資料以下用之→一致性 1、意義: 2、公式: 3、証明:

  • 47

    (二)顯示性偏好強公理 Srtong Axiom of Revealed Preference(SARP) →兩組以上資料,除了滿足 WARP 還要滿足 SARP,才可說明消費者為理性→遞移性 1、意義:

    2、公式: (三)結論: 當消費者選擇行為同時滿足 WARP 與 SARP 即滿足顯示性偏好具一致性與遞移

    性→保証該消費者必為理性→追求效用極大之行為 (四)資料驗証 1、先將資料向量化 2、

    (1) (2)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 48

    二、需求關係 →替代效果必為負 → →受補償需求曲線必為負斜率 三、指數分析 P0→Q0 P

    :基期 1→Q1

    推論消費者之生活福利↑或↓ :當期

    =圖= 現實生活偏好序列不知 ie IC 的形狀不知 =圖= (一)Truth price Index (兀)真實物價指數 已知:無異曲線存在(ie 偏好序列已知)

    =圖=

  • 49

    (二)貨幣所得指數→二期實際支出之比值 已知P0→Q0 P1→Q

    1

    (三)拉氏物價指數 →在具有相同之Q0 所以在基期相同下,拉氏物價指數,會高估真實物價指數

    下,Lp>兀

    =圖= (四)畢氏物價指數

    →在具有相同之Q0

    下,Pp>兀

    所以 Pp 在相同基期下,會低估真實物價指數 (五)生活福利之變動 Case1:

    1、方法 1: 2、方法 2: Case2: 1、 2、

  • 50

    Case3: 1、 2、 Case4: 1、 2、 伍、不確定下之消費者行為分析 一、The expected utility Theorm →預期效用理論 →效用期望值定理 →N-M 效用指數

    在效用不確定下,消費者在追求預期效用之最大,而非追求預期所得之最大 *N-M 效用指數之建立: *N-M 效用指數之性質:

    1、N-M 效用指數嚴格而言是計數的,但其目的並非在做絕對效用單位的衡量,而係在對不確定事件做偏好序列的比較

    2、N-M 效用指數的目的在於偏好序列的比較,但又與序數效用不同,因序數效用可做單調轉換,但 N-M 效用指數只適於單調直線轉換

    二、風險態度 (一)公平賽局

  • 51

    (二)Risk Averter 1、面對 fair gamble 會拒絕者 2、 3、效用曲線必為 concave =圖= 4、U’>0 且 U”0 且 U”=0→所得邊際效用固定 (四)Risk Lover 1、面對 fair gameble 會接受 2、 3、效用曲線必為 convex =圖= 4、U’>0 且 U”>0→所得邊際效用為遞增

  • 52

    三、風險逃避之測度 (一)Arrow-Pratt 之絕對風險逃避度(RA

    R)

    A

    =

    (二) Arrow-Pratt 之相對風險逃避度(Rr) Rr= 1、風險厭惡者: 2、風險中立者: 3、風險喜好者:

    四、賭博分析 已知 (一)Risk averter =圖=

    1、公平賭局 2、不利賭局 3、有利賭局

    (二)Risk lover =圖=

  • 53

    賭局型態

    五、保險分析 財富:W 在 P 之機率發生火災,損失 A 存在一家保險公司收取 K 的保費來完全承保(ie 發生火災時,完全理賠) 狀態描述: 投保: 不投保: 不投保的數學期望值→ 不投保的效用期望值→ (一)risk averter =圖= 效用比較(和點 A 的效用比較) 1、當K=K1=P*A→公平保險→U(W- K1 2、當K=K

    )>EU(W)→參加保險 2< P*A→有利保險→U(W- K2

    3、當K=K)>EU(W)→參加保險

    3

    > P*A→不利保險

    橫軸分析 Define:R 為消費者心中所願交之最高保費 公式:

    1、公平保險→K12、有利保險→K

    =PA 2

    3、不利保險→KPA

    (二)risk lover =圖= Define:R(消費者在面對火災心中所交之最高保費) →U(W-R)=EU(W) →R

  • 54

    1、公平保險→K12、有利保險→K

    =PA 2

    3、不利保險→KPA

    (一)意義:risk averter 在面對不確定下,為了能獲得確定狀態而所願意付之金額 (二)圖解: 工作: =圖= 六、risk averter 降低風險之方法 (一)投保→參加公平與有利保險 →可能參加不利保險

    (二) 多樣化→分散決策 Ex.10000→拿出 4000 元來進行股票投資 A 股: B 股: 1、全部買 A 股→A 2、全部買 B 股→B 3、平均持有 A 與 B 股→C Step1:狀態描述 A→ B→ C→ =圖= Step2:數學期望值→效用期望值

  • 55

    (三)蒐集資訊 →資訊價值 →資訊價值=完全資訊下之預期價值—不確定下之預期價值 Ex 百貨公司→秋裝 Step1:不確定下之預期價值 在此我們沒有考慮他的風險態度→而通常以風險中立者的角度去看 風險中立者:預期所得高,則選之 ie 不 care 其 risk 風險厭惡者:會選確定所得,歐以選訂 50 套 風險愛好者:會選不確定所得,所以選訂 100 套 Step2:完全資訊之預期價值 Step3:資訊價值= 七、mean-variance analysis (一)mean-variance 分析與預期效用理論之關係 (二)capital market line→市場機會線 1、assumption (1)risk –free asset→收益率固定為rf

  • 56

    risk assets→在 Ps 之機率下會出現 S 之狀態,而獲得 Ms 之收益率 預期收益率=rm 預期收益之變異數=

    =

    (2)財富之分配 b→risk asset 1-b→risk-free assets 2、capital market line (1)資產組合之預期收益率r

    x

    (3) 資產組合之收益變異數 =圖= (三)最適資產決策 Assum:消費者為 risk averter =圖= =圖= →消費者均衡: →解出

  • 57

    八、protfolio balance approach →Tobin (一)基本假設:

    1、人們持有財富之資產型態→money 與 bonds Money→risk-free assets→ Bond→risk assets→ 2、 3、人們可同時持有貨幣與債券 4、消費者為理性→透過資產選擇來追求效用極大

    (二)市場機會線(capital market line) CML

    =圖=

    (三)偏好型態 1、risk averter =圖= 2、risk lover =圖=

  • 58

    (四)diveraifior 之資產決策 =圖= 1、消費者均衡

    → →決定 →最適資產組合 →不會把所有 egg 放在同一籃上

    2、貨幣需求曲線 →其他條件不變下,在各種 R 下,消費者願意且能夠持有之貨幣數量之關係 =圖= =圖= R↑→TE=SE+IE SE:在維持實質所得不變下,當 R↑,表示持有貨幣之機會成本↑→M↓B↑ IE:R↑使實質所得↑,在 為劣等財下→ 3、貨幣需求函數 4、 ↑使貨幣需求曲線右移 =圖=

  • 59

    (五)plunger 之資產決策 =圖= (六)risk lover =圖= 目標 限制 需求(供給)理論 分析方法

    效用極大

    所得預算限制 時間預算限制

    商品需求 →demand law

    勞動供給 →supply law

    1、計數效用 2、序數效用 3、顯示性偏好 4、預期效用理論

    利潤極大 技術限制: 成本限制: 市場限制:

    1、在完全競爭市場下 商品供給 要素需求 2、在不完全競爭市場 →產出與要性僱用之

    最適決策

    Step1:生產函數→成本函數 Step2:廠商理論→產出決策 Step3:要素市場理論→要素僱用

  • 60

    CH4 生產函數與成本函數 壹、生產函數 一、production function(PF) (一)意義:某特定期間內,描述商在各種要素投入下所對應之最大產出之技術關係 (二)短期與長期: 1、極短期→市場期間 →廠商完全缺乏調整能力之期間 →所有要素皆為固定之期間 → =圖= 2、short-run →廠商有部份調整能力之期間 →至少有一要素為固定 →短期生產函數: 3、long-run →firm 具有完全調整能力之期間 →所有要素皆為變動期間 →長期 PF (三)return to scale(規模報酬) Firm 在 LR 的生產函數下,ie 所有要素皆變動下,LR 的技術關係會有一種規模報

    酬的情形→ 1、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IRS)→ 2、constant return to scale(CRS)→ 3、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DRS)→

    *在經濟分析中,為了簡化探討,我們常設定 firm 的 PF 在實際的表達上是一種齊次函數→在 Homogeneous production function 下

    (四)常用之 production function 1、Cobb-Douglas PF

    2、Liner PF

  • 61

    3、Leontief PF 4、CES production function →可涵蓋上三者;為一替代彈性固定的 PF 二、短期技術分析→邊際生產力分析法 (一)TPL,APL與MP

    L

    1、total physical product of labor(TPL

    )

    bef:在固定的要素配合與即是的技術下,各種勞動的雇用下,所對應之最大產出 → =圖=

    2、average physical product of labor (APL

    )

    Def:在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平均每單位勞動的產出

    3、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of labor(MPL)

  • 62

    Def: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每↑(or↓)一單位勞工所能↑(or↓)的產量關係→ (二)TPL,APL與MPL 1、MP

    之關係 L>0→TPL

    MP為遞增

    L=0→TPL MP

    為max L APL

    MP→

    L=APL MP

    → L< APL

    (三)生產三階段←在 SR 的技術特性下會出現之 →

    1、stageIII→MPL →因為MP

    之右邊區域 L

    →勞動使用過多,造成無效率 APL MP

    >0 L

    MP >0→表L↑,Q↑

    L > APL →勞動使用相對太少

    →不合理區域 3、stageII→最高點與=0 之間 →APL > MPL →MP

    >0 L

    AP >0→L↑還Q↑(L沒有過多)

    L > MPL →表勞動雇用沒有過多或過少

    →合理生產區域 →因為 firm 在 SR 下,合在此區域做要素雇用。 (四)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 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1、意義:在短期生產技術且其他固定要素之配合下,隨 L↑,Q↑且總產出的增加量

    發生愈來愈小的現象 2、公式: 3、在 stageII 中→ 4、比較 FLL

  • 63

    →在固定要素配合下,隨L↑ MPL DRS→長期技術分析

    →所有要素皆增加 倍下,產出之變動估數的探討,故FLL

    三、長期技術分析

    0 且MPk

    >0

    (2)Q1>Q0,愈往右上方,產量愈高 (3)永不相交 (4)任一點必有一條等產量曲線通過 (5)凸向原點(MRTS 遞減、MRS 遞減) 3、比較→IC 與 Isoquant 的比較 相異點 (1)定義空間 =圖= (2)IC→序數 Isoquant→計數 (二)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MRTS)邊際技術替代率 1、意義:測度當每增加一單位勞動之僱用,在維持產出不變下,所能替代之資本數量

    之比率→ =圖=

  • 64

    2、MRTS 遞減法則 → →表 Isoquant 凸向原點 (三)常用之生產函數之 Isoquant 1、linear production function =圖=

    2、leontief PF

    =圖= →表在技術上,L 與 K 具有完全互補

    3、Cobb-Douglas PF (四)技術效率→類似消費者均衡觀念 1、意義:在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描述 firm 的長期技術關係下,當 firm 達到產出最

    大 or 成本最小,所需之最要素雇用的狀態 2、→產量最大之要素雇用 (1)圖解

  • 65

    (3) 數學分析 3、→成本最小之要素僱用決策 =圖= (五)擴張線 1、意義:在技術水準、要素價格不變下,隨 Q↑所對應之最適要素僱用組合之軌跡 =圖= 2、作用→判斷要素所得性質 Define:

    3、擴張線方程式 4、當 PF 為 homothetic production function 時,擴張必由原點發射的直線→在 homothetic

    PF 下,由原點發射之任一射線與所有 Isoquant 之相交點,其 MRTS 必相同 =圖= 四、與生產有關之彈性分析 (一)Qutput elasticity(產量彈性)—著重在 SR 之技術衡量 1、 2、

  • 66

    (二)生產力彈性→著重於 LR 之技術衡量

    1、意義:所有要素同比例增加 1%→導致產出增加之百分比的反應程度 2、 3、生產力彈性又稱規模彈性→ (三)替代彈性(or 代替彈性) 1、意義:在即定的 Isoquant 上測度當 ,導致資本勞動比的變動百分比之反

    應程度。 =圖= 2、 之作用 (1)判斷 L 與 K 之替代程度 (2)判斷 Isoquant 之彎曲程度 當 愈大→L 與 K 替代程度愈高 →Isoquant 愈平坦

    2、計算範例

  • 67

  • 68

    五、一階齊次生產函數之特性 (一)per capital form(每人型態) (二)MPL與MPK

    皆為K之函數

    (三)邊際生產力分配原理 →資源耗盡定理 →在完全競爭、生產函數為 CRS 下,當廠商按要素邊際生產力來支付要素報酬,則

    恰好將其生產總值完全分配完畢。 1、在完全競爭下,firm 最適要素僱用條件 邊際等值的支付→生產力高,firm 付的薪水就高,反之付的就低

    2、在 CRS 下 →表在滿足一階齊次的技術下,同時firm按邊際等值付給勞工PL*L付給資本家

    PK

    (四)S

    *K,二者相加恰好為生產總值PQ→完全分配完畢→資源耗盡定理→所以LR的利潤=0(TR-TC=0)

    L+SK

    =1

    (五)利用一條 Isoquant 來導出所有 Isoquant =圖= (六)擴張線必為發自原點的一直線

  • 69

    (七)LAC=LMC =圖= 六、技術進步 (一)意義: 1、相同要素投入下→獲得更高產出 →著重在 SR 的 PF 來表達技術的進步→利用總產出曲線 2、相同產出水準→只需更少之要素投入 →著重在 LR 的 PF 來表達技術進步→用 Isoquant 來描述 → 一般在個體中以 2 來描技術進步的類→但皆 Isoquant 內移 (二)技術進步之類型→Hicks 1、capital using 技術進步(多用資本型的技術進步)→labor saving(勞動節省型技術進步) (1) →在維持資本勞動比不變下,技術進步使 Isoquant 往內移後,其 MRTS 變小 =圖= (2)在維持相對要素價格比不變下,技術進步後,使 K↑ =圖= 2、labor using 技術進步 (1) →在維特勞動資本比不變下,技術進步使 Isoquant 往內移後使其 MRTS 變大 → =圖= (2)在維持相對要素價格比不變下,技術進步後使 K↓ =圖= 3、中性技術進步 (1)

  • 70

    →在維持勞動資本比不變下,技術進步使 Isoquant 往內移後使 MRTS 不變 → =圖= (2)在維持相對要素價格比不變下,技術進步後使 K 不變 =圖= (三)技術進步率之測度 總生產函數(總體←由個體延伸而來) 貮、成本分析 一、基本概念 (一)COST:firm 在生產過程中所需支付的一切代價,其包括(正常利潤)→指 firm 認為值

    得去營業的報酬,ie 維持 firm 繼續經營的報酬 (二)會計成本與經濟成本 1、會計成本 →記帳成本 or 外顯成本 →針對各要素所實際購買之支付,ie 真正有付出$有記在帳目上的支出 2、經濟成本→資源使用的量,不論無實際支出,只要是用來生產特定產出所有資源者

    皆包括之 (1)觀念上→機會成本包括之 →ie 將經濟資源用於某特定生產用途時,所因而必須放棄之其他生產用途

    中,所能獲得之最高價值之代價 (2)計算上→經濟成本=外顯成本+隱藏成本 (三)會計與經濟利潤 1、會計利潤=收益-外顯成本 2、經濟利潤=收益-經濟成本

  • 71

    =收益-(外顯成本+顯藏成本) =會計利潤-隱藏成本=會計利潤-正常利潤 經濟利潤>0→會計利潤>隱藏成本→有超額利潤 經濟利潤=0→會計利潤=隱藏成本→正常利潤 經濟利潤

  • 72

    3、short run marginal cost(SMC) 特性: (1)AFC 曲線必為雙曲線 (2) (3) (4) (5)SAC 為 U 型 (6)SAC 與 AVC 之間距愈來愈窄 (7)SAC 最低點必位於 AVC 最低點之右邊 (三)短期生產函數與變動成本之關係 1、TPL

    與TVC之關係

  • 73

    2、 3、 (四)短期成本結構之變動 1、PK =圖=

    ↑→SAC往上移,AVC與SMC不變

    2、PL =圖=

    ↑→AVC、SAC與SMC皆往上移

    三、長期成本分析 (一)長期成本函數—firm 具有充分調整能力,所有要素皆可變動

    1、技術效率

    =圖=

  • 74

    2、conditional factor demand funetion

    3、cost funetion

    4、shephard lemma (二)長期成本結構 影響長期成本因素:

    1、生產技術 2、PL*P3、產量→產量變動,LAC 是遞減 or 遞增→稱規模經濟 ro 不經濟

    K

    →其他條件改變→整條線移動→外部規模經濟 or 不經濟 =圖=

    (三)envelope theorem(包絡定理) 在 SR 無限規模下,針對各種產出做成本最小的生產→找出 LR 各種產量下的最小支出 短期分析: 長期分析:

    1、LTC 為所有 STC 之包絡線

  • 75

    =圖=

    2、LAC 為所有 SAC 之包絡線

    (1) 當 LAC 遞減→SAC 與 LAC 相切於遞減階段 (2) 當 LAC 為最低時→恰對應一個唯一規模下的 SAC 與 LAC 相切於最低點

    →稱為 Min efficiency scale(MES)(最小效率規模)保証 LAC 為最低之工廠規模或產量

    (3) LAC 為遞增→SAC 與 LAC 相切於遞增階段 3、LMC 為所有 SMC 在 SAC 與 LAC 相切的各個最適規模產量,所對應點之連線(不

    是包絡線) (1) LMC 較任一條 SMC 為平坦

    (2) (四)LAC 為 U 型之解釋 →同時經歷規模經濟與不經濟所導致 *造成 SAC 與 LAC 為 U 之原因不同,互相獨立 1、Economic of scale(內部規模經濟) →長期間隨 Q↑→LAC↓之現象 =圖= →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

    (1) 分工與專業化 (2) 生產設備的不分性 (3) 大規模採購或副產品出現 (4) 財務與管理之內部效益 (5) 風險之分散

  • 76

    2、constant economics of scale(固定規模經濟) →Q↑,LAC 不變 →複製技術 =圖=

    4、diseconomics economics of scale(規模不經濟)

    →長期間隨 Q↑→LAC↑之現象 =圖=

    →規模不經濟產生的原因:

    (1) 分工與專業化之極限 (2) 財務管理的困難 (3) 風險之負擔

    @一般而言,廠商在生產過程中,往往 Q↑,產山規模經濟,在既定產量之後,既而出現規模不濟之情形,所以 LAC 為 U 型

    =圖=

    (五)規模報酬的技術下與規模經濟的成本之關係 當生產函數為 homothetic PF 時,規模經濟與規模報酬之間具有對應關係。 IRS→具有規模經濟(LAC 遞減) CRS→具有固定規模經濟(LAC 不變) DRS→具有規模不經濟(LAC 遞增) 1、IRS→規模經濟 (1)

  • 77

    (2) 實例

    (3) 經濟意義 2、CRS→固定 (1) (2)實例 (3)經濟意義 3、DRS→規模不經濟

    (1) (2)實例 (3)經濟意義

  • 78

    (六)external economics of scale 1、外部規模經濟 在以下原因為,使 LAC 整條曲線往下移動之現象 =圖=

    (1) 技術進步 (2) 要素價格↓ (3) Learning effect 學習效果

    →勞工隨著經驗之累積,工作熟練與技巧之提升,使得每單位產出所需投入時

    間減少→會使 LAC 整條往下移動。 =圖= =圖=

    2、外部規模不經濟 在以下原因下,使 LAC 整條曲線往上移動之現象 LAC 線上點的移動→為內部規模經濟的變動 LAC 整條線移動→為外部規模經濟的變動

    (1) 技術退步→adverse shock(不利衝擊) (2) 要素價格↑

    =圖=

    (七)要素價格變動對長期成本結構的影響→為整條件的移動 1、 2、

  • 79

    (八)觀念比較 1、邊際報酬遞減→ 規模報酬遞減→ 2、規模報酬→ 規模經濟→ 在 homothetic PF 下 3、規模經濟(或不經濟)→LAC 線上移動(在其他條件不變下) 外部規模經濟(或不經濟)→LAC 整條移動(其他條件改變) 4、規模經濟→economic of scale 單一產品 Q↑LAC↓ 範圍經濟→economic of scope→多樣化經濟 →隨產品種類↑使 LAC↓ →在相同要素僱用下,firm 對二種產品聯合產量大於二家廠商各自生產之

    產量時,稱有範圍經濟 5、SAC 為 U 型 →SAC=AVC+AFC LAC 為 U 型 →規模經濟與不經濟 →firm 在生產過程中,Q↑產生規模經濟,在既定產量之後出現規模不經濟之情形 四、多工廠廠商之成本分析 (一)數學模型

    (三) 總成本函數

  • 80

    CH5 廠商理論 參、廠商理論之緒論(受益面分析) 一、基本概念 (一)firm→為生產的基本決策單位 →追求利潤極大

    1、本質:組織生產活動之場所→具有 market 之機能 2、廠商之形成→Coase 之解釋

    Coase 認為廠商由基本生產單位為了節省交易成本所形成的生產組織→ie 把生產過程中之交易成本內部化

    3、型態 獨資 合夥 公司 (二)產業 → →生產某一項產品的所有廠商的集合 (三)市場 →生產某一項產品的廠商及消費者的集合 →供需交易的達成 →market 不需有特定的交易場所 1、市場類型 依下之標準分類:廠商數目、產品品質

    產品品質

    同質 異質

    廠 商 數 目

    很多 完全競爭 獨占性競爭

    少數 純粹寡占 異質寡佔

    一個 獨占

    廠商數目 產品品質 訂價能力 進入障礙 競爭環境 實例

    完全競爭 很多 同質 Price taker Free entry 至競無爭 有競無爭

    農業品

    不 完 全 競 爭

    獨占 一家 同質 Price maker Barriers entry 唯我獨尊 專利權、公用事業

    寡占 少數 同質& 異質

    Price maker Barriers entry 勾心鬥角 水泥業、金融業、 百貨業、汽車業

    獨占性

    競爭 很多 異質 Price maker Free entry 爭奇鬥艷 日常用品、服務業

  • 81

    三、收益面分析 (一)TR、AR 與 MR 1、TR= 2、AR= 3、MR= 比較: (1) (2) (二)完全競爭廠商之收益面 →price taker:P 由市場決定,firms 完全無法左右價格: →表示 firm 面對一條水平需求曲線(消費者永遠以 p 的固定價格來跟 frim 買任何產量) →P=AR=MR(完全競爭 firm 的收益面之特徵) =圖= (三)不完全競爭廠商之收益面(以獨佔為代表,其他情形類似之) →獨佔廠商之收益面 →具有 price maker,按其所面對的市場需求曲線來進行其訂價決策 =圖= =圖=

  • 82

    1、 2、

    3、 4、TR、AR 與 MR 之關係 (1)MR>0→TR 遞增 MR=0→TR 最高 MRMR 5、當市場需求為直線 →AR curve 即為該直線 →MR curve 必為 AR curve 斜率一倍之直線 =圖= 四、廠商之最適決策

  • 83

    肆、完全競爭市場理論 一、perfect competition 之特性 (一)買賣人數眾多(所以每一買賣的個體都微不足道) (二)產品同質→表在 consumer 心中,任何一家 firm 所提供的產品均無差異 (三)full information 1、所有廠商具有相同的成本型態→代表性廠商 (四)factor mobility 2、長期間自由進出;短期間廠商的生產規模固定 firm 無法進出 二、完全競爭市場之短期均衡 (一)數學分析 (二)圖解 =圖=

    1、一階條件 2、二階條件

    3、 (三)短期均衡之特性 1、收益面特徵→P=AR=MR…必為完競 2、

    3、firm’s short run supply curve(廠商短期供給曲線) →AVC 最低點以上之 SMC 之線段 →

    4、必滿足 supply law 5、必在合理第二階段進行生產

  • 84

    6、Point A→short down point(關門點) =圖= Point B→break-even point(損益平衡點)

    7、industry’s short run supply curve(產業短期供給曲線)

    =圖=

    8、producer’s surplus(PS) PS=TR-TVC=兀+TFC =圖=

    三、完全競爭市場之長期均衡 (一)數學分析 (二)圖解 1、 2、長期間

  • 85

    (三)重要性質 1、兀=0→free entry 2、具有經濟效率→P=LMC=minLAC (1)滿足生產效率→P=minLAC →廠商選擇一個最理想生產規模,來生產一個最理想的產量且以最低的平均成本

    來提供。 (2)滿足資源配置效率→P=LMC →P= =反映消費者之邊際利益=社會邊際利益 LMC=私人邊際成本=社會邊際成本 →完全競爭之產量滿足社會邊際利益=社會邊際成本 →保証社會福利最大,即表示資源使用達到最配置境界 3、firm’s long run supply curve →在 LAC 最低點以上之 LMC 線段 =圖= 4、長期 Es 必大於短期 Es =圖=

    5、計算分析 四、industry’s long run supply curve (一)意義:描述在完全競爭下,面對各種市場需求下,保証完全競爭市場達到長期均衡

    所對應之(P,Q)組合的軌跡 固定成本產業→LS 水平線 遞增成本產業→LS 正斜率 遞減成本產業→LS 負斜率 (二)固定成本產業→LS 為水平線 →隨 n↑,產業規模擴大,不會引起要素價格變動,亦即不會對 firm 之 LAC 有任何

    影響之產業 =圖= (三)遞增成本產業→LS 為一正斜率之曲線 →隨 n↑產業規模擴大會引起要素價格上漲,導致 firm 之 LAC 往上移動之產業→假設

    為正常要素 →具有外部不經濟產業

  • 86

    =圖= 當 n↑,S 會隨之往右移,又因要素價格會↑,則 LAC↑、LMC↑

    →直到 LMC’=LAC’→兀=0 (四)遞減成本產業→LS 為一負斜率之曲線 →隨 n↑,產業規模擴大,會引起要素價格下跌,導致 firm 之 LAC 往下移動之產業 →具有外部經濟的產業 =圖= 五、課稅分析 →假設整個完全競爭 MKt 為固定成本產業 (一)從量稅 =圖= (二)從價稅 →無法表現在 firm 的成本上,故由 firm 的收益面來分析 =圖= (三)定額稅→可反映在成本面上 =圖=

  • 87

    伍、獨占市場 一、基本絛件 (一)僅此一家 (二)沒有類似的替代品→為次要條件 (三)其生產規模不一定很大 (四)獨占者單獨面對整絛市場需求線 → 二、形成獨占之原因→進入障礙 *人為獨占→reat seeking 競租、鑽營(人為力量所得的利益)

    (一)法律→專利權、著作權 (二)政府管制 (三)特殊要素之擁有 (四)聯合壟斷 *非人為獨占 (五)netural monopoly(自然獨占) →具有 economics of scale(Q↑ LAC↓)→LAC 為負斜率,當 firm 採取降價策略來擴大

    市場規模(Q↑),來降低其生產成本,以此方式來排除其他廠商的生存,而獲得最後獨占經營之局面,然後再來做 maxTC 的決策。

    三、短期均衡 (一)數學分析 (二)圖解 (三)重要性質 1、收益面 P=AR>MR 2、 3、獨占者必在 Ed>1 之處進行銷售→if MC=0 時,firm 會在 Ed=1 之處生產

  • 88

    4、mark-up princing(加乘定價法)→條件:只用在 MC>0 時,if MC=0 不適用之 完全競爭→P=MC 獨占→MR=MC 5、供給曲線不存在 MR=MC→Q* P=P(Q*)→P* 所以在獨占,P 與 Q 不具有一對一之關係 =圖= (1)=圖= (2)=圖= 6、不一定在合理第二階段進行生產 =圖= (1)F.O.C (2)S.O.C (3) 故獨占者可能在 stage Ior II 生產,因其只求 max 兀而不論生產區域是否合理 7、計算分析 四、長期均衡 (一)數學分析

  • 89

    1、F.O.C 2、S.O.C 3、繼續生產條件: (二)圖解 (三)重要性質 1、 2、決乏經濟效率 (1)不滿足生產效率 →因為 P>min LAC →獨占廠商不會生產在 P= min LAC,不以最低成本來提供 consumers *獨占者生產的 Q 可能在 min LAC 下的產出 →ie 當 MR 通過 LAC 最低點時 →但此時 P*還是> min LAC→沒有生產效率 =圖= (2)不滿足配置效率 →因為 P>LMC →社會邊際利益>社會邊際成本 →Q 相對太少(對 social 來)(因為 Q 被獨占者控制了) 五、完全競爭與獨占市場之比較 (一)經濟效率→長期均衡 1、完全競爭市場具有經濟效率 =圖= (1)具有生產效率→Pc= min LAC 廠商將選擇一個最理想生產規模來生產一個最理想的產量,並以最低成本來提供 (2)具有配置效率→P=LMC 表示在沒有外部性下完全競爭,滿足社會邊際利益等於社會邊際成本,保証社會

    福利最大→資源的使用達到最配置之境界 2、獨占市場缺乏經濟效率→會產生 deadweight loss→會有資源分配的扭曲 =圖=

  • 90

    (1)缺乏生產效率→P> min LAC 廠商將選擇一個最有利生產規模,來生產一估最有利的產量,來獲取長期利潤之

    極大 (2)決乏配置效率→P>LMC 表示在沒有外部性下,獨占廠商的產量使得社會邊際利益大於社會邊際成本,站

    在社會之觀點,表示 Qm 相對太少→資源使用未達到最配置之境界 (二)社會福利之觀點 假設:完全競爭與獨占面對相同之市場需求,且具有相同的成本結構 =圖=

    1、完全競爭市場

    2、獨占市場 3、比較 (1) (2)產生 deadweight loss (三)獨占之其他缺失 1、X-Inefficiency(X-無效率) →獨占廠商在一家獨占而擁有超額利潤的支持下逐漸喪失致力於最小成本生產的動

    機,導致成本虛浮,資源浪費之現象。 *權利使人腐化→擁有權利,就如獨占,所以會有 X-Inefficiency 使資源濫用,不求

    最低成本 2、rent seeking activities(鑽營活動) →獨占者為了維持獨占之地位,利用經濟資源來進行遊說或鑽營的活動,這些獢對

    對社會而言,純屬浪費 (四)獨占之動態上的潛在利益 1、economics of scales 2、economics of scopes 3、R&D(研究與發展)→創新活動→技術進步

  • 91

    *完全競爭 兀=0→沒有$去做 R&D→沒有能力去做 R&D Full information→表當一家 firm 有新技術時,馬上所有 firm 皆會有 →沒有意願做 R&D *獨占 兀>0→有 ER 的支持,可去投資 R&D→有能力做 R&D 進入障礙→可利用 R&D 去創造進入障礙→有意願去做 R&D →獨占者的 R&D 造成

    (1) 經濟成長 (2) 外部規模經濟效益

    =圖=

    (3)在 SR 靜態時,Pm>Pc,Qm

  • 92

    七、price discrimination(價格歧視 or 差別取價) (一)基本概念 1、pricing making→故不完全競爭廠商皆具有差別取價的能力 2、目的:追求利潤極大 3、先決條件:生產成本並無不同 (二)完全價格歧視 →第一級差別取價(first 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1、firm 每單位商口之銷售,按消費者之需求價格(ie consumer 所願意支付之最高價格)

    來訂價 =圖= 沒有價格歧視: 完全價格歧視: 2、市場需求線為廠商之 MR curve

    3、最適決策

    =圖=

    @特性 P=MR=MC→Qm

    (1) 具有經濟效率→P=MC(配置效率) (2) 社會福利最大→CS=0 PS=A+B

    →W=CS+PS=A+B(=完競下之社會福利) 4、比較

    完全競爭 完全價格歧視 相同點

    =圖=

    =圖=

  • 93

    (三)第二級價格歧視(second 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階段訂價(block pricing) =圖=

    1、按不同銷售階段,訂不同價格 2、剝削部份 CS

    (四)第三級差別取價(third 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1、基本條件 (1)市場必須隔離→商品在市場間不能轉售 →才可避免套利者之存在而無法行使第三級差別取價→獨占者可在不同的市場

    依不同的價格銷售 (2) 2、數學分析 3、圖解 4、計算分析 5、實例 (五)跨期差別取價(inter temporal price discrimination) 廠商依不同時期之消費者 來訂定不同之商品價格 →ex:流行性商品、出版品

    P=MR=MC→(Qc,Pc) 1、具有經濟效率 2、社會福利最大 W=A+B

    P=MR=MC→Qm 1、具有經濟效率 2、社會福利最大 W=A+B

    不同點 1、兀=0 2、所得分配不同 CS=A PS=B

    1、兀>0 2、所得分配不同

    CS=0 PS=A+B

  • 94

    →初期需求者:其 Ed1→P 低 八、peak-load pricing(尖峰定價) →電力、交通運輸 →尖峰時段→尖峰需求為D2 離峰時段→離峰需求為D

    → 1

    =圖= →

    九、two part pricing(二段定價法) (一)所有消費者需求態相同→如同面對一個消費者 1、按 P=MC 來決定使用價格 保証與完全價格歧視相同

    2、按 CS 來收取入會費 →社會福利最大 =圖= 結果:

    (1)滿足 P=MC→具有經濟效率→社會福利最大 (2)PS=A CS=0→W=A→消費者完全被 firm 剝削 (3)與完全價格歧視相同 (二)當消費者需求型態不同→二群消費者 =圖= 1、訂價策略一: P=MC決定使用價格為P 依 CS 較小者收取

    1

    因為若依 CS 較大者收 F,則 A 群消費者便會↓消費的意願 → 且因為此時無法區分 consumer 所以不能收不同的 CS 2、訂價策略二: 按P>MC訂價為P2

  • 95

    依 CS 較小者收取 → 3、比較一、二 →兀2>兀 →結論,二段訂價必須考慮消費者需求的差異性大小來訂價

    1

    (1) 差異性小→F 高,P 低(接近 MC) (2) 差異性大→F 低,P 高(高出 MC 較大)

    十、統一訂價 (一)圖解 STEP1:總市場需求 STEP2:最適決策 Case1: Case2: Case3: (二)數學計算 (三)比較 1、差別取價之利潤至少大於統一訂價 2、差別取價下的 CS 可能大於、等於或小於統一訂價之 CS =圖=

  • 96

    十一、管制分析

    (一) 對獨佔管制的目的 1、促進資源配置效率 2、提升社會福利水準

    P=LMC(邊際成本管制法) P=LAC(平均成本管制法)

    (二)邊際成本管制法 1、LAC 為 U 型 =圖=

    3、LAC 為遞減(自然獨佔) =圖=

    (三)平均成本管制法 1、LAC 為遞減 =圖=

  • 97

    2、LAC 為 U 型 =圖= (四)公用事業之管制→邊際成本管制 =圖= 十二、課稅分析 (一)從量稅 1、數學分析

    2、圖解 (1)稅前均衡 (2)稅後均衡 (3)經濟效果 3、計算分析 (二)從價稅 1、數學分析 3、圖解

  • 98

    3、比較 在相同稅後影響效果下,從價稅額大於從量稅額 (三)定額稅→完全不轉價 1、數學分析

    3、圖解

    (三) 利潤稅 十三、獨佔力測度

    (一) Lerner Index

    (二) Herfindahl Index 十四、廣告分析

    (一) 一般模型

  • 99

    (二) Dorfman Model 陸、寡占市場 一、基本概念 (一)基本條件 1、firm 數目少→少到 firms 之間會相互影響,所以 firm 在進行利潤極大的決策前會互

    相猜測,產生互動關係 2、產品同質→稱同質寡佔 產品異質→稱異質寡佔 寡佔市場動點在 firm 之互動關係的探討,而不是產品的品質 3、進入障礙→in LR 新 firm 無法進入市場,導致既存廠商維持寡占競爭 (二)分析方法 1、產量設定模型→猜測變量為產量設定 (1)Cournot Model(古爾諾解)→兩家皆跟隨者 (2)Stackelberg Model(史坦貝克解)→跟隨者&領導者 (3)Chomberlin’s Model(or Collusive Model)→勾結模型、串謀模型、聯合利潤模型 2、價格設定模型→猜測變量為價格設定 (1)Bertrand Model 同質寡占、異質寡占(主要差別在數學分析上) (2)Edgeworth Model(沒有均衡解) (3) Sweezy Model(拗折需求模型) (4)Price-lendership Model(價格領導模型) 3、Game Theory(遊戲理論)→為一個方法 Nash equilibrium(Nash 均衡) 應用→未來的方向 二、Cournot Model(寡占分析的第一個 Model,開啟寡占 MKt 的研究,使用數學來作經濟

    分析) →Counot 為數理經濟學之父 (一)基本概念 1、Duopoly&同質 →P=P(Q)=P(q1+q2

    →表市場需求由二家商來共同面對,表任一家的 q 改變→市場價格改變→會 effect另一家的利潤及本身的利潤→所以二家 firm 會互相影響

    )

    2、MC1=MC2 修正:TC

    =0(原假設) 1=TC1(q1

    TC)

    2=TC2(q2)

  • 100

    3、產量猜測→猜測變量為產量設定 4、產量猜測為單純性之設定 →每一廠商在決定自紙產量時,均單純假設對方之產量不會改變 → (二)數學分析 (三)經濟意義 1、Firm1’s Reaction function(反應函數) 2、Firm2’s Reaction function 3、Cournot equilibrium(ie 為 Nash equklibrium)

  • 101

    (四)市場結構之比較 已知P=a-bQ Q=q1+q2

    1、完全競爭解 MC=0(可其他數值,此設為 0 純為了簡化) ie 共同需求&成本結構下

    2、獨佔解 3、Duoploy(複占解) 4、

    5、結論

  • 102

    三、Stockelberg Model (一)基本假設:本理論基於一個狡猾的生產者(領導者)和其他單純的生產者(跟隨者)之設 1、Duopoly 同質 →P=F(q1+q2 2、 Follower

    )

    →設為 firm2 →秉持單純性設定來進行產量猜測之廠商 →依照 Reaction fun 來行為 Leader →設為 firm1 →完全洞悉 Follower 之 Reaction fun,利用 Follower 之反應函數來進行其本身

    利潤極大之決策 3、TC1=TC1(q1 TC

    )

    2=TC2(q2 (二)數學分析

    )

    (三)計算範例 (四)結論 1、就同一家廠商而言(ex firm1) →當 Leader 時的利潤將高於其為 Follower 下之利潤 2、在同一個市場下(ex case3 ) →Leader 利潤不一定高於 Follower 之利潤 3、Stackelberg disequilibrium→為一種現象,而不是真的不均衡 →當二家 firm 皆有能力且皆以領導者自居,分別生產領導者之產量,結果將導致

    二家廠商實際獲得之利潤遠低於其預期利潤之現象,甚至低於當跟隨時的利潤 四、Chamberlin Model →串謀模型(ie 勾結的模型 or 合利潤模型)

    →所有廠商為避免猜測與競爭,透過暗中勾結尋求合作,來追求共同利潤之極大,從而

    獲得各廠利潤之最大,若二廠商成本相凹,則獲利一樣,成本不同,則成本較高廠商

    獲利較小。 (一)模型分析

    (三) 計算分析

  • 103

    五、Bertrand Model→為 Cournot Model 的延續 (一)基本假設 1、Duopoly 同質(homogeneous goods) Q=F(P1、P2 2、MC

    )=a-bPi 1=MC2{=0}(原假設)→其實只要:MC1=MC2

    3、猜測變量為價格 就可以了

    4、單純性之價格猜測(ie 假設對方的 P 不變) → 5、當二家廠商訂價相同→平分市場 當訂的價格不同→訂價低的便可壟斷整個市場

    (三) 圖解

    1、在二家訂價相同下 →各自面對一半之市場需求 Di(i=1、2) →Cortel Solution 為 (就如二家沒有競爭相安無事下的均衡解) 2、在單純性設定下,firm1 將採取降價策略, 壟斷整個市場,而引起二家

    firm 不斷降價,直到 達到市場均衡(二廠商均無法再降價,因為會虧損) 3、結論

    六、Edgeworth Model (一)基本假設 1、Duopoly 同質

    Q=F(P1、P2 2、MC

    ) 1=MC2

    3、猜測變量為價格 =0

    4、單純性之價格猜測 → 5、 6、二家廠商面對最大產能限制 (二)圖解 市場價格將出現不穩定的循環波動的現象,最初 firm1、2 會訂在 平分市

  • 104

    場,如果 firm1 降價至 ,則其能將最大產能 售完,但並未能搶奪整個市場,但firm1 之利潤還是會↑,而 firm2 的兀會↓,所以 firm2 亦會↓直到當 firm1 以 提供時 售完,而另一半的消費者只魴跟 firm2 買,所以 firm2 會予取予求,而用MR=MC 的獨占解來賣→然後 firm1 便會用低於 一點的價格來賣……一直循環

    →獨占解&很接近完競解之間不斷循環變動現象→嚴格來說 Edgeworth Model 沒有均衡解。

    七、Bertrand 之異質寡占模型→較強調數學分析 (一)基本假設 1、Duopoly 異質(品質不同,但替代性高,所以訂價仍受對方影響) 2、MC1=MC2{=0}→可一般化,ie MC1可以不等於MC

    2

    3、價格猜測 4、單純性假設 (二)數學分析 八、Sweezy Model→通常是經過長久時間後的寡占市場的情形

    (一)基本假設 1、現行價格水準為P0

    2、firm 採取跟跌不跟漲之策略 (相當安定)→價格具有僵固性

    (二)The Kinked demand curve(折拗需求曲線) 代表性廠商面對如下二條市場需求線 1、dd:當廠商改變價格而其他廠商不會跟進下,其所面對之市場需求 2、DD:當廠商改變價格,而其他廠商會跟進下,其所面對之市場需求

    =圖=

    在P0→dd…DD

    下,當廠商採取跟跌不跟漲之策略,其將面對一條kinked demand curve

    →可導出折拗的 AR&MR =圖=

    (三)廠商之最適決策 =圖=

  • 105

    (四)價格具有僵固性(在 MR 為垂直線的範圍時)(並不是 P 永遠不變) 1、成本↑→不會改變訂價 2、當市場需求↑→不會改變訂價,會完全以↑Q 的提供來滿足消費者,而 P 不變 所以根據 SWEEZY 拗折需求理論,寡占市場的產品價格非常穩定 =圖= 九、Price-leadership Model(價格領導模型) (一)基本假設 1、Dominant Firm(Firm1)→價格領導者 Small Firm(ex.Firm2 , 亦可很多家,此時 MC 水平相加成 price taker 的 MC)

    →price taker→只能依市場 P 來銷售 2、TC1=TC1(q1 TC

    )

    2=TC2(q2 Q=f(P)

    )

    (二) 圖解

    (三) 數學分析 柒、Game Theory 一、基本概念 Game→競爭狀態 →payoff function(償付函數) 策略選擇與遊戲之均衡 Game theory→主旨在於研究參與者間在策略上的互動關係及各種賽局可能之結果 (一)構成 game 之要素 1、player:A 與 B(甲與乙)→the decision-maker of a game 2、strategy:參與者所採取之行動,在賽局中一般參與者皆在相互影響下,選擇策略 3、payoff:各種已知狀態下,參與者最後所獲得之償付得失 (二)game 之表示方法 1、Normal form →Matrix form(矩陣形式) →適用於 simultaneous game(one shot game)同步遊戲,同時且各自獨立進行策略之

    選擇的 game。

  • 106

    2、extensive form(外延形式) →game tree →適用於 sequential game(順序遊戲)

    (三)game 之類型 1、cooperative game(合作遊戲) →ex chamberlin model 2、noncooperative game(非合作遊戲) →雙方會依兀最大的角度去做策略的選擇和猜測

    →ex cournot model、bertrand model *game 的均衡一般稱 Nash Equilibrium 二、Simultaneous game 之均衡策略的求解

    (一)Dominant Strategy equilibrium(壓倒性策略均衡)(D.S.E) 1、Dominant Stragegy(優勢策略) →不管對手的策略為何,對一個參與者而言恆為最佳之因應策略 2、D.S.E →當二位參與者分別選擇優勢策略下,所得之賽局均衡→必為 Nash Equilibriam (二) Nash Equilibriam→注意:可能為一個 or 多個解 1、定義: 在 playerB 選擇 b*下,playerA 之最適策略為 a*;

    在 playerA 選擇 a*下,playerB 之最適策略為 b* →稱(a* , b*)為 Nash Equilibriam

    2、求解方法→定義法 在playerB選擇b1下→playerA之最適策略為a1 在playerA選擇a

    ; 1下→playerB之最適策略為b1

    →所以(a1 ,b1)或( )為Nash Equilibriam

    3、D.S.E必為Nash Equilibriam

    4、Pure Strateby(單純策略)之 Nash Equilibriam →參與者在所有可行之策略中只能選擇一個策略之狀態 →Pure Strateby:二位參與者分別在對手目前的策略下,所做之最適因應策略

    (1)不一定存在

  • 107

    (2)不一定唯一

    (3) 不一定具有 pareto efficiency 5、Mixed Strategy(混合策略)之 Nash Equilibriam →是一個機率分配,找機率分配 →參與者可以在事先給定之機率分配下,進行策略選擇,尋求(預期報酬之最大) 三、Sequential game 之求解 四、game gheory 與寡佔理論 (一)Cournot 與 Bertrand Model 1、同屬於 Simultaneous one shot game 2、Courno Model 之策略變數為產量 Bertrand Model 之策略變數為價格

    3、Cournot equilibrium 即為 Nash equilibrium 4、在重覆無限次(infinite repeated game)之 Bertrand Model 下 →賽局均衡為合作解(Cartel Solution)→平分市場解 →tit for tat strategy(以牙還牙)所以不會輕易啟動競爭

  • 108

    5、在重覆有限次且遊戲結束的時間不確定下之 Bertrand Model →賽局均衡為完全競爭解 6、在重覆有限次且遊戲結束的時間不確定下之 Bertrand Model →賽局均衡為合作解(Cartel Solution) (二)Stackelberg Model 與 Price leadership Model 1、Stackelberg→leader 之策略變數為數量 Price-leadership→leader 之策略變數為價格 →其 follower 的策略變數皆為數量 2、同屬於 Sequential game(逐步賽局) 五、Prisoner’s dilemma (一)意義: 描述在不合作賽局下,造成雙方相互採取對彼此不利之策略的結果 (二)範例 (三)應用 捌、壟斷性競爭市場(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一、基本條件 (一)firm 數目多 (二)產品異質→具有 price making →產品群內的商品具有替代性 (三)full information 成本具有齊一性(uniformity) (四)factor mobility 長期間 free entry 二、短期均衡 (一)數學條件 (二)圖解 三、長期均衡(firm 的數目會變動) (一)數學條件 =圖= 四、長期均衡的重要性質

  • 109

    (一)兀=0→free entry(同完全競爭) (二)不具有經濟效率 1、P>min LAC→缺乏生產效率 2、P>LMC→缺乏配置效率 3、產生 dedweight loss 4、excess capacity theorem(超額能量定理) (1)在壟斷性競爭市場之長期均衡下,firm並未選擇Ke規模,使LAC為最低之規模來

    生產最理想產量qc,卻選擇Km規模來生產qm,且qm0 兀=0

    經濟效率 P=LMC=minLAC

    (具經濟效率)

    P>min LAC P>LMC

    (缺乏經濟效率)

    P>min LAC P>LMC

    (缺乏經濟效率)

    社會福利 D*L=0 D*L=△abc D*L=△abc

    其他觀點 市場機能 1、其他缺失 x-inefficiency 1、excess capacity theorem

  • 110

    玖、要素市場理論 一、基本概念 (一)生產要素之類型 1、labor→wage 2、capital→泛指人造的生產工具 →分成三種:機器廠房與存貨 →interest 利息 3、land→rent 4、企業家精神→profit(利潤)→可說是負擔 risk 的一項報酬 →Q=F(L,K…) (二)要素僱用之收益面 →VMPL、MRPL與ARP 1、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勞動的邊際產值)(VMP

    L L

    )

    2、maginal revenue product of labor(勞動的邊際產量收入)(MRPL

    )

    3、average revenue product of labor(勞動的平均產值收入)(ARPL

    )

    4、三者之關係 →決定於商品市場的競爭環境 Case1:商品市場為完全競爭 Case2:商品市場為不完全競爭

    Rent-seeking

    2、剝削消費者權利

    3、動態之潛在利益

    2、產品多樣化→帶來消費利益

  • 111

    (三)要素僱用之成本面 1、total factor cost of labor(TCL)(TFCL

    )(勞動的總成本)

    2、average factor cost of labor(AFCL

    )(勞動的平均成本)

    3、marginal factor cost of labor(MFCL

    )(勞動的邊際成本)

    4、三者之關係 →決定於要素市場 Case1:勞動市場為完全競爭 Case2:勞動市場為獨買(不完全競爭) 二、要素市場之決策分析

  • 112

    @成本最小與利潤極大的關係 1、模型 2、一階條件 3、最適要素僱用 4、要素需求函數 5、對偶理論 6、比較

    三、完全競爭之要素市場理論 (一)短期要素需求曲線 1、數學分析 (1)最適要素僱用原則 (2)短期勞動需求曲線 2、圖解 →短期勞動需求曲線為ARPL最高點以下之MRPL =圖=

    曲線

  • 113

    3、重要性質 (1)完全競爭廠商必在合理第二階段進行要素僱用 P=MC→ →完競 firm 在商品 MKt→必在 stageII 生產

    →S 必為正斜率 →必滿足 supply law

    MRPL=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