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份工作文件 香港與內地的發展關係 · 香港與內地的發展關係 引言 1....

62
本文件主要是綜合有關政府及私人機構就香港與內地的發展關係的研究或調查 的結果。文件所羅列的意見和分析,旨在促進公眾在“香港 2030 研究"的研究 過程中就有關課題進行討論和提供意見,但這并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同 意本文件所羅列的意見和分析。 第十八份工作文件 香港與內地的發展關係 引言 1. 這份工作文件旨在探討香港與內地日後可能的發展趨勢,以及這個發展 趨勢對香港長遠發展的策略性影響。有關香港與內地日後發展的構想, 可從三個角度或層面考慮:國家發展政策綱領的層面、廣東省/珠江三 角洲地區的區域發展層面,以及深圳/香港地區發展的配合層面。這份 工作文件將針對每個層面逐一討論。 2. 由於這份文件是以香港 2030 為撰寫背景,焦點會在城市規劃的策略性影 響及相關的發展事情上,其他不太相關的項目只會在文件中簡略提及。 國家發展政策綱領層面 中國現時的經濟發展計劃 3. 中央政府的第十個五年(「十五」)計劃(2001 至 2005 年),要求進 一步開放市場,打破部分政府部門和企業壟斷市場的情況,建立一個全 國統一、公平競爭和規範有序的市場體系。這個計劃會進一步推動國有 企業改革,實現政企分開,令私營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要部分。 這個計劃亦準備進一步重整國家科技行業,以便建立一套配合市場經濟 需要和科技發展規律的新制度。此外,還提出進行教育改革,以期改善 培育人才的機制,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質素。預料在推行「十五」計劃 的期間,人民生活水平將不斷提升,至 2010 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比 2000 年增加一倍。根據經濟發展計劃的綱領,中國經濟會繼續向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邁進。 西部大開發和加入世貿 4. 本節旨在探討西部大開發及加入世貿所帶來的商機,以及香港可如何為 此作出貢獻。 香港在西部大開發計劃中的參與 引言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May-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本文件主要是綜合有關政府及私人機構就香港與內地的發展關係的研究或調查

    的結果。文件所羅列的意見和分析,旨在促進公眾在“香港 2030 研究"的研究

    過程中就有關課題進行討論和提供意見,但這并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同

    意本文件所羅列的意見和分析。

    第十八份工作文件

    香港與內地的發展關係

    引言

    1. 這份工作文件旨在探討香港與內地日後可能的發展趨勢,以及這個發展

    趨勢對香港長遠發展的策略性影響。有關香港與內地日後發展的構想,

    可從三個角度或層面考慮:國家發展政策綱領的層面、廣東省/珠江三

    角洲地區的區域發展層面,以及深圳/香港地區發展的配合層面。這份

    工作文件將針對每個層面逐一討論。

    2. 由於這份文件是以香港 2030 為撰寫背景,焦點會在城市規劃的策略性影

    響及相關的發展事情上,其他不太相關的項目只會在文件中簡略提及。

    國家發展政策綱領層面

    中國現時的經濟發展計劃

    3. 中央政府的第十個五年(「十五」)計劃(2001 至 2005年),要求進

    一步開放市場,打破部分政府部門和企業壟斷市場的情況,建立一個全

    國統一、公平競爭和規範有序的市場體系。這個計劃會進一步推動國有

    企業改革,實現政企分開,令私營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要部分。

    這個計劃亦準備進一步重整國家科技行業,以便建立一套配合市場經濟

    需要和科技發展規律的新制度。此外,還提出進行教育改革,以期改善

    培育人才的機制,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質素。預料在推行「十五」計劃

    的期間,人民生活水平將不斷提升,至 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比

    2000年增加一倍。根據經濟發展計劃的綱領,中國經濟會繼續向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邁進。

    西部大開發和加入世貿

    4. 本節旨在探討西部大開發及加入世貿所帶來的商機,以及香港可如何為

    此作出貢獻。

    香港在西部大開發計劃中的參與

    引言

  • 5. 中國西部包括了十一個省份,(即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回族自治

    區、新彊維吾爾自治區、四川、雲南、貴州、西藏自治區)及一個城市

    (即重慶市),面積約為 540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 56%,人口

    約為 2.85 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 23%。

    6. 在 2000 初,國務院設立了一個小組,專責處理西部大開發事宜。開發西

    部須要鉅大的資本投資,必須在不同省份進行多項工程計劃,是一項長

    遠的工作,須時多年才可完成。西部的開發策略,是以循序漸進的方

    式,在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集中開發該區豐富的資源。

    政府除直接注資外,還會制訂優惠政策和實行市場自由化,以便吸引外

    資。

    香港可掌握的機遇

    7. 中國西部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勞動力,可為香港提供下列機會:

    a. 繼續作為外商涉足中國西部、或者當地企業聯絡外商的門

    戶;

    b. 加強在輸出中國貨物方面的角色,並且在銷售產品方面提

    供物流及分銷服務;

    c. 提高資本投資或直接在西部投資,投資項目可包括基礎設

    施、生化及金屬製造工業、旅遊計劃、農業、輕工業(例

    如食品加工、中藥)及重工業(例如天然氣、鋼鐵、礦物

    資源)等;

    d. 製造以當地市場及中亞洲市場(透過跨界貿易)為銷售對

    象的消費品,開拓龐大的市場;

    e. 憑藉香港所得的經驗,促使香港在零售、通訊及其他服務

    方面與內地合作。香港專業人士也可提供西部開發急需的

    專業知識及專業服務;以及

    f. 借助西部地區較強的科研能力,發展高增值工業,例如電

    子、通訊技術及機器製造等,從而增進香港產品的競爭

    力。

    8. 中國西部現有基礎設施不足,而且因其位置偏遠,限制了香港與西部地

    區之間的經濟合作。因此,改善香港與西部地區之間的運輸聯繫(包括

    陸路及航空交通服務),應列為優先發展的項目。而參與提供基礎設施

    網絡應為其中一個合作機會。在中國銀行集團調查季刊內1,曾建議港商

    可在六個方面作出投資,包括:資源導向的產業、消費導向的產業、技術

    或研究導向的產業、出口導向的產業、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及主要服務行

  • 業,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和電訊等行業,以及工程及建築、法律和會

    計等專業服務。

    香港所面對的挑戰及可作出的回應

    9. 中國銀行集團調查季刊的文章預測,港商參與西部大開發時,可能會面

    對下列挑戰:

    a. 香港參與西部開發的方式,應以開發性質的投資和服務為

    主,而開發性質的投資則幾乎涉及整個生產過程,從輸入

    材料到市場銷售。西部開發需要較強的產業和技術基礎。

    西部開發項目不少是屬於重化工和農業等港商不熟悉的領

    域。港商由於缺乏相關的產業發展經驗和技術,難以獨力

    參與,故必須尋找合作夥伴,才可確保取得成功。

    b. 在西部投資可能面對較大的風險,必須加強對項目的審查

    工作和進行可行性研究。

    策略性規劃影響

    10. 由此可見,香港參與西部開發計劃,既是機遇,也有風險。在「香港

    2030」中需進一步研究的課題包括:

    a. 確保香港港口持續發展,我們需探討加強香港與西部的鐵

    路聯繫,藉此幫助香港成為西部出入口的轉口港。我們亦

    須加快研究與大陸網絡銜接的鐵路貨運發展;

    b. 此外,西部發展會促進更多長途的航空交通,並影響我們

    的國際機場作為一個航空樞紐的未來發展;

    c. 更多香港人會在西部地區工作,並可能會較少返回香港。

    我們有需要研究這對香港流動人口的影響;

    d. 隨著西部投資機會的增加,可以預計更多外資公司會在香

    港設立基地。這將影響香港的未來土地規劃,例如辦公室

    及高質素的住屋需求。

    e. 開拓旅遊點將會是西部的重點發展,藉此吸引更多外國遊

    客。作為進入內地的大門,香港的旅遊發展將可能因此而

    得益。

    中國加入世貿:對香港的可能影響

    引言

  • 11. 中國加入世貿,也會對香港的經濟轉型起著重大影響。簡約而言,中國

    加入世貿令關稅削減及加速貿易自由化,使中國進一步向全球開放市

    場,為本地及海外投資者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在內地生產的

    公司將可以在國內無條件地成立分銷網絡及銷售產品,同時,內地生產

    的產品將有更多途徑出口至海外市場。服務業亦將會開放讓國際性公司

    參予,包括批發零售﹑運輸和物流業﹑廣告業﹑電訊和互聯網﹑銀行和

    金融服務業﹑專業服務及旅遊業。

    香港可掌握的機會

    12. 香港總商會、香港貿易發展局和學術機構就中國加入世貿對香港的機會

    和挑戰,進行了研究。現把這些主要機會分述如下:

    a. 經濟和出口貨物增長

    粗略估計2香港至 2010年涉及內地的出口貨物會增

    加 15%(平均每年增加 1.3%),而本地生產總值則

    會增加 5.5%(平均每年增加 0.5%)。不過,在最初

    幾年,即由現在至 2005年,由於可能面對因適應及

    調整所帶來的干擾,貿易增長及本地生產總值增長

    或略低於預計水平。

    b. 開放內地市場

    i. 內地市場會按國家政策向外商開放,而在這個

    政策下獲益最大的行業,是製造業如紡織、

    玩具、電腦和電訊產品以及其他電子產品。

    ii. 市場擴展-中國加入世貿,香港的轉口貿易和離

    岸貿易總額將會增加。與進口及出口貿易有

    關的服務(例如採購、銷售及分銷)的需求

    也會相應增加。

    iii. 打入內地市場-中國加入世貿所帶來的市場自由

    化,將有利於服務業,包括法律、會計、銀

    行、保險、貿易、零售和分銷,以及電訊

    等。這些行業現時在內地是受到管制的。

    iv. 改善投資環境-中國納入世貿後,國家處理這些

    事宜的原則是,中國政府會一視同仁地對待

    外資(包括港商)與當地投資者。中國將可

    營造一個更接近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

    c. 作為內地與外國公司的「跳板」

  • i.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商業及金融,中國進一步實

    行經濟自由化,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將加

    強香港中心的角色。

    ii. 香港既是內地企業設立辦事處的理想地點,讓

    他們與外國展開商務往來,也可作為內地企

    業的跳板,讓他們進入世界市場。

    iii. 在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下,內地國有企業快將

    進行結構改革。香港公司可掌握這個機會,

    在資金、科技及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援。

    d. 新科技創造的新經濟

    i. 中國加入世貿,可促使內地從西方國家得到科

    技轉移。香港將可擔當重要角色,這個轉變

    將有助香港發展為高科技中心。

    ii. 由於將有更多由內地傳送至海外的電訊流量途

    經香港,這將有助加強香港作為電訊樞紐的

    角色。

    香港面對的挑戰

    13. 香港商界雖然可掌握上述機遇,但亦須克服種種挑戰。

    a. 對香港作為中國門戶的角色所帶來的影響 : 中國會把更多

    範疇對外開放,並會修改法規,使之更為透明,更能配合

    國際慣例。香港作為內地門戶(作為融資人、貿易夥伴、

    中介人及促成者)的功能,可能會逐步削弱。

    b. 競爭加劇 : 中國加入世貿,香港公司將面對兩方面的挑

    戰,分別是外國公司及中國企業。而後者所製造的貨物,

    在貨物質素和競爭力方面,已開始追上香港製造的產品。

    c. 減少優惠待遇 : 中國加入世貿,港商所享有的優惠待遇,

    會逐漸減少。

    d. 對香港就業情況的影響

    i. 中國進一步開放貿易和投資市場,將會令香港

    經濟面對更大的競爭,使香港經濟轉型的現

    象持續出現,因而使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惡

    化。

  • ii. 內地投資環境改善,將可能促使更多香港廠家

    北上設廠。這個情況在製衣業和紡織業尤其

    顯著,因為這些行業在香港能否生存,取決

    於多種纖維協定下的配額制度和產地來源規

    則。

    對香港服務業的影響

    14. 有關主要服務業的初步評估,可歸納如下:

    a. 批發及零售

    撤銷貿易和分銷權的限制,亦令香港的運輸和物流

    公司有更多機會把業務擴展至內地市場。由香港公

    司管理的物流中心,透過應用電子貿易和採用先進

    的管理方法,可取得規模經濟的效益,因而比內地

    的物流中心較具競爭力。香港可探索設立「物流

    園」的概念,把不同的物流活動匯聚起來,提供各

    項服務如包裝、逐戶分銷及管理外資和本地供應商

    的銷售等。此外,由於內地的關稅和運送成本高

    昂,一些高檔貨品在中國市場的零售價格遠比香港

    為高。反觀香港,由於關稅較低,而且匯聚了世界

    不同的消費品,故具有潛力成為類似曼克頓的名牌

    貨品中心,供中國消費者選購高檔消費產品。

    b. 銀行、金融和保險

    外資銀行(包括香港銀行)將獲准開展服務當地客

    戶的業務,因此具有更大條件與當地的商業銀行競

    爭。在中國政府實施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減輕

    其福利負擔的政策下,本地和外國的保險公司將極

    有機會在內地開拓市場。香港有大量的再保險公

    司,加上優惠的稅制,自然較為有利。香港的再保

    險公司將可因內地開放龐大的保險市場而受惠。

    c. 電訊

    開放電訊市場予外國營運者,會減低現時由內地兩

    家公司壟斷市場的情況。香港電訊營運者及互聯網

    服務供應商可採用獨家經營方式,或與外國公司合

    夥/聯營方式,在內地開展業務。

    d. 旅遊業

  • 2000年內,到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合共 8300 萬

    名,其中有 5000 萬名是由香港前往。香港的旅行社

    由於熟知外國遊客的興趣和要求,而且深諳內地的

    情況,故此,在內地開展旅遊業務方面,會較外國

    的旅行社更具優勢。如果香港旅行社與內地機構組

    成聯營公司,相信更具有利條件。

    e. 貿易

    隨著離岸貿易增加,香港亦有潛力發揮採購中心的

    作用。香港傳統的中間人角色可予以加強,作為購

    買原料、選擇生產地點、監督生產過程和引導貨物

    流量的「控制室」。

    f. 專業服務

    香港專業服務公司匯集,並且對於在中國經商具有

    豐富的知識,定會因中國加入世貿而受惠。受惠的

    行業,包括管理顧問、會計、與建築有關的服務、

    法律、建築及工程專業等。

    g. 廣告及製片

    中國是亞洲的第二大廣告市場,僅次於日本。內地

    由於缺乏專業人才,不少駐內地的國際機構均依賴

    香港的服務。此外,如果中國加入世貿,將開放內

    地的電影市場,亦可為香港的電影業帶來發展機

    會。

    策略性規劃影響

    15. 中國加入世貿所帶來的策略性規劃影響,現分析如下:

    a. 成為物流中心

    中國加入世貿所帶來的出/入口貿易升幅將會促進香

    港港口發展。改善跨界基礎設施,更有效辦理通關

    程序,改善處理空貨櫃的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競爭

    力,都有助加強香港港口處理貨物的能力。改善機

    場的物流設施和海運與空運活動的聯繫,應可進一

    步加強香港作為國際空運貨物樞紐的競爭力。

    b. 區域總部的地點

  • i. 雖然部分大型的跨國公司可能把其辦事處遷往

    內地,但相信還有大量較小規模的跨國公司

    在香港設立辦事處,這對土地的需求將要進

    一步研究。在廣泛應用資訊系統的情況下,

    將有更多和更小型的「虛擬」總部出現,取

    代了傳統上發揮「指揮控制中心」功能的總

    部。相反地,隨著中國逐漸融入世界經濟體

    系,不少內地公司將打算「進軍國際」。香

    港將會成為這些新設的國際化公司處理區域

    業務的理想地點。在 2000年,共有 229 間內

    地公司選擇香港作為設立地區總部或地區代

    表的地點 3。

    ii. 隨著更多跨國公司開展新業務,加上更多外籍

    人士在香港定居,香港對附服務設施住宅和

    高尚住宅單位的需求將日益殷切。此外,香

    港對專業服務公司的需求也會日益增加。資

    訊科技日趨先進,利用住宅單位作為業務基

    地的情況,將可能日見普及。

    c. 國際金融中心

    隨著內地經濟加速開放,及作為內地與外國公司的

    「跳板」,香港是有潛力及機會去提高及增強本身

    作為一個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區域發展層面

    珠江三角洲「城市 – 區域」的崛興以及香港在該「城市 – 區域」的定位

    16. 本章旨在概述在珠江三角洲的空間與經濟發展中香港的定位,以及對香

    港長遠發展的策略性規劃影響。

    珠江三角洲的定義

    17. 香港 2030 研究所提及的「珠江三角洲」,是指廣東省政府在 1994年所

    界定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並不包括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這個

    經濟區取代先前的「珠江三角洲開放經濟區」,包括了 9 個地級城市,

    總面積達 41,596 平方公里(圖 1)。該區於 1998年的常住人口為 2,238

    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500 多人(表 1)。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發展

    18. 國務院於 1985年建立珠江三角洲開放經濟區,自此以後,該區發展迅

    速,由一個傳統農業區發展為中國其中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地區。區內人

  • 口約佔廣東省人口的一半。1998年,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程度達 47%,

    但綜觀廣東省及全國的數字,前者只為 31%,後者則為 30%。同時,城市

    的數目亦激增。1998年廣東省內的城市已增至 54 個,並有 1,551 個建

    制鎮。同年,珠江三角洲有一個特大城市(人口超過 600 萬)、兩個大

    城市(人口介乎 300 至 600 萬之間)、3個中型城市(人口介乎 100 至

    300 萬之間)和 8個小型城市(人口少於 100 萬)(表 2)。這些城市是

    強大的經濟基地和增長中心。1998年,珠江三角洲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人民幣 5,833 億元,佔全省的 74%(表 3)。

    珠江三角洲「城市 – 區域」的崛起

    19. 由於經濟因素 (包括生產管理,出口及其他服務的分工),香港與珠江

    三角洲之間形成了很強的經濟聯繫,令到整個「城市 – 區域」在國際

    市場上十分具有競爭能力。由於基礎設施改善,大量人口往來兩地帶來

    社會經濟融合,以及新通訊科技包括傳真、手提電話、衛星電視等的廣

    泛應用,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無論就空間和社會經濟的功能而言,已

    聯結成一個「城市-區域」或「特大都會區」。除了城市的空間增長之

    外,珠江三角洲的「城市 – 區域」發展亦展現其他方面的特色。首

    先,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聯繫日趨緊密,這從投資情況和貿易額即

    可見一斑(表 4,表 5及 表 6 )。例如,內地對外投資有 80%投放於香

    港。1999年年底,內地在香港的投資額總計達 280 億美元,成為最大的

    外來投資來源。香港作為中國的門戶,可擔當下列四大功能:融資人、

    貿易伙伴、中間人和促進者(表 7)。

    20. 第二個特色是隨着運輸和電訊基礎設施的改善,例如:最近落成的高速公

    路如深圳至汕頭及因應電視網絡、新聞報紙及互聯網的發展,而大大加

    強資訊流動,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在內,在功能上已聯成一體。

    21. 發展的第三個特色,是地產發展大幅增長,同時農地急劇流失。在 1992

    至 1998年間,共有人民幣 2,540 億元的資金投放於珠江三角洲的地產發

    展方面。該地區施工中的樓面面積由 1992年的 2,500 萬平方米,差不多

    增加 3倍至 1998年的 7,100 萬平方米(表 8)。珠江三角洲的農地正以

    驚人的速度流失(表 9),農地的流失等於市區土地的增加。

    珠江三角洲的空間發展方向/軸線

    鄭天祥教授建議的空間發展方向/軸線

    22. 1989年,鄭天祥教授在亞洲地理人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預期珠江

    三角洲日後的空間結構,將會是多中心結構,廣州和香港會連成一條軸

    線,聯結由其他中型和大型城市組成的中心點。除主要的香港 – 廣州

    軸線外,他建議另一條南北軸線和 3條東西軸線。城市發展主要集中在

    這 5條軸線。在這些軸線的交匯處會形成中心城市(圖 2)。

  •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域城市群規劃所建議的空間發展方向/軸線

    23. 為了控制零星的土地發展及其因此而帶出的問題,廣東省政府於 1995年

    年底著手為珠江三角洲整個區域包括 9個地級城市作出規劃,共研究了

    5 個課題:城市群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產業布局規劃

    和社會發展規劃。在城市群規劃之下,探討了珠江三角洲的空間發展方

    向/軸線(圖 3)。由廣東省建設委員會所編製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域

    城市群規劃,旨在透過協調地區當局的規劃和發展,推動經濟發展及確

    保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力求成為亞太地區的一個主

    要都會區域,發揮作為華南社會經濟發展「火車頭」的作用。另一方

    面,這類發展應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而且不應超出珠江三角洲城市

    和鄉郊地區的負荷能力。

    24. 根據城市群規劃的建議,廣州、深圳和珠海應在珠江三角洲的發展中擔

    當主導地位。廣州應成為核心城市,而深圳和珠海則分別成為珠江三角

    洲東面和西面的副核心城市。這些核心和副核心城市應有清楚分工,發

    展互補功能。根據城市群規劃的建議,應開拓兩條發展主軸,一條由廣

    州至深圳,另一條由廣州至珠海,同時開拓另外 7條拓展軸,連繫其他

    較小型城市(圖 4)。城市群規劃的另一項建議,是長遠來說以香港/

    深圳為核心,輻射出 3條發展軸。長遠來說,須考慮作出規劃,沿這些

    發展軸建設基礎設施聯繫(高速公路、鐵路和港口設施)(圖 5)。

    珠江三角洲未來發展中香港經濟定位的模型

    「大香港」和腹地模型

    25. 由八十年代起,香港的廠商即開始在珠江三角洲或廣東省其他地方設立

    生產廠房,以解決香港勞工短缺和工資上漲的問題。不少香港研究人員

    和學者如郭彥弘和朱劍如等,認為這個過程促成一個「大香港」的產

    生,令香港超越傳統都會角色,進入新的發展和擴張階段,勞動人口進

    一步擴大。按照這個說法,香港是「大香港」的首府,而珠江三角洲和

    廣東的其他地區則是香港的腹地,供應食物和勞動人口予香港。

    26. I 在 1999年,舉行的一個有關廿一世紀廣東與香港的土地用途和房地產

    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研討會上,薛鳳旋教授提出了「香港擴大都會區模

    型」(圖 6),這個模型與「大香港」模型大同小異。他表示,隨著過往

    二十多年的「前店後廠」工業發展(圖 7),香港已成為「擴大都會區」

    的中樞(表 10)。雖然經歷經濟轉型,香港仍會繼續成為這個「擴大都會

    區」的中心。

    「省港澳」或「大廣州」模型

  • 27. 這個發展概念主要由大陸學者如麥揚和許自策等提出,基本上把廣州而

    非香港當作珠江三角洲的發展中心。他們認為由於廣州是珠江三角洲的

    主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亦是省政府所在地,歷史上向來都是整個

    廣東省的首要城市,因此廣州應成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

    「城市群規劃」所建議的次區域發展

    28. 「城市群規劃」預期珠江三角洲日後會發展成三個自成一體而又緊密聯

    繫的次區域(圖 6)。次區域分為中部都市區(以廣州為中心)、東岸

    都市區(以深圳/香港為中心)和西岸都市區(以珠海/澳門為中心)。

    但由於「城市群規劃」是在 1995年編制,區內的核心城市並未包括香

    港。

    29. 根據「城市群規劃」,中部都市區應成為運輸樞紐、綜合性工業基地和

    貿易、科技發展和科研中心。東岸都市區應成為香港工業的出口加工中

    心,並可發展國際金融、貿易和高科技工業。西岸都市區雖然只有稀少

    的礦物資源,而且對外交通不發達,但卻有豐富的文化和民族資源,可

    發展旅遊業。

    珠江三角洲作為多中心的城市經濟體系:蘭斯塔德模式

    30. 就珠江三角洲的長遠規劃和發展而言,荷蘭蘭斯塔德模式可能比較適

    用,優點較多。荷蘭蘭斯塔德區域正有多中心的特徵。在大都會區域

    裏,沒有一個城市可以毫無爭議的稱為該區域的「龍頭」。蘭斯塔德區

    域的城市沒有上下等級的關係,每個城市擔當不同而又緊密配合的功

    能。首府阿姆斯特丹是文化和金融中心;鹿特丹是港口;海牙是行政中

    心;位於荷蘭中央的烏德勒支則為道路和鐵路網絡樞紐,也是全國的教

    育和商業服務中心。事實上,廣州市的未來發展規劃亦已將蘭斯塔德模

    式作為參考例子 4。

    連接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長遠道路及鐵路基礎設施的發展方案

    引言

    31. 本節嘗試提出一些連接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長遠策略性道路及鐵路

    方案,並研究其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在策略性規劃上的影響。現時珠江三

    角洲的道路及鐵路網(圖 8)。

    珠江三角洲地區日後的道路及鐵路基礎設施的發展

    32. (圖 9)顯示珠江三角洲地區日後的道路發展方案,而(圖 10)則顯示廣東

    省的鐵路發展計劃。港-深線現時正在不斷改善。有關方面正計劃將其電

    氣化、闢設第四條路軌,以及引進特快火車–時速達 200 公里以上,可

    能是前傾式火車。由深圳前往廣州的時間現已縮減為 35 至 45 分鐘。

  • 連接香港與珠江三洲地區的長遠策略性道路可行方案

    興建珠江三角洲環形公路及珠海 – 香港橋的構思

    33. 珠海規劃當局曾提出一長遠建議,在珠海和香港之間橫跨珠江口興建一

    條大橋。建議的大橋會連接香港與珠江三角洲西岸,進一步加強香港與

    廣東省西部及廣西省的經濟聯繫。

    34. 錢兆鈞、羅章仁及鄭天祥三位教授及廣東省發展研究中心曾提出一個方

    案,在珠海/澳門及香港之間興建一條策略性道路(倘若可行,同時亦

    包括鐵路)。他們認為除了伶仃洋大橋,港澳珠大橋也可以是另一選擇

    (圖 11),可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完成整條珠江三角洲環形公路

    (亦可能包括環形鐵路網)(圖 12)。他們並舉出興建港澳珠大橋有下

    列優點,包括: 完成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環形高速公路道路網,加強運

    用北大嶼山的基礎設施,提供機會在珠江口興建深水貨櫃碼頭。

    35. 雖然興建伶仃洋大橋或港澳珠大橋是否可行有待進行更多規劃及工程研

    究,但建立珠江三角洲環形快速公路系統的構思卻值得探討。因為這將

    伸延現有由虎門橋連接珠江東西兩面的環迴公路系統。

    興建策略性廣東沿岸快速公路的構思

    36. 根據廣東省交通廳的資料,興建一條策略性廣東沿岸快速公路,是廣東

    省基建規劃的長遠目標之一。這包括深汕快速公路及西部沿海高速連接

    珠海-湛江。「缺少的部分」是深圳與珠海的聯繫。現時,虎門橋分擔了

    部分工作,但至於日後的伶仃洋大橋或港澳珠大橋會否是一個更理想的

    選擇,為廣東沿岸的快速公路系統提供服務,則需要進一步考慮。

    深圳東部通道

    37. 深圳東部通道是深圳與香港之間一個長遠的跨界交通方案,旨在於東面

    提供額外的跨界交通容量,以應付香港/深圳與惠州及惠陽地區之間的

    經濟活動所造成的更大交通需求。

    連接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長遠的策略性鐵路可行方案

    香港的區域快線

    38. 區域快線是鐵路發展策略 2000 公佈的一個構思,旨在提供一條連接都會

    區與邊界及邊界以外地方的鐵路快線(圖 13)。除了於紅磡火車站提供

    快速的直通車服務外,還提供只有少數中途站的本地快線服務。

    設立后海灣鐵路幹線的構思

    39. 內地有關當局原來提出后海灣鐵路幹線的構思,是要提供一條鐵路幹

    線,由廣深鐵路系統的平湖連接深圳的南投、蛇口,再橫跨后海灣連接

  • 香港的西鐵系統。建議的這個鐵路系統在鐵路發展策略 2000 的試驗中表

    現未如理想。同時,深圳當局亦沒有探討這個鐵路系統。可是,增設西

    北跨界鐵路聯繫,仍是一個長遠的發展方案。內地方面已有長遠方案,

    改善平南鐵路走廊、發展深圳西車站(位於南投),及沿珠江東岸擴展市

    區鐵路系統。因此,在蛇口與西鐵之間提供鐵路聯繫是一個長遠的可能

    發展方案。

    設立跨界貨運鐵路

    40. 鐵路貨運需求較少,大多與牲畜及散裝貨物有關。可是,有建議在葵涌

    設立貨櫃鐵路/港口站。該貨櫃鐵路設施將會主要集中在來自/運往內

    陸腹地的長程貨運,因為這樣對於多數涉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道路交通

    貨運,影響甚微。

    41. 根據鐵路發展策略 2000,香港的貨運鐵路系統(稱為港口鐵路線)有兩

    個方案可供選擇。九廣鐵路公司有興趣落實這個跨界貨運路線方案,並

    有計劃在平湖興建貨運分發中心(約 32.5 公頃),供貨運火車從貨櫃上

    落貨及作其他調車用途。

    策略規劃影響

    多中心「城市-區域」

    42. 我們可先界定香港與其他珠三角洲城市的角色及功能,從而制定長遠互

    補的規劃目標。不同的模式可以分析有關的經濟結合。首先珠江三角洲

    「城市-區域」從空間和經濟活動來說可分為三大中心(或次區域):廣

    州、深圳/香港及珠海/澳門。一如蘭斯塔德模式的多中心城市經濟體

    系,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中,不必有一個具支配地位的中心。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三個中心/次區域各自發揮不同的多元化功能。廣

    州是廣東省的行政中心和運輸樞紐,也是該區的商業和文化中心。珠海

    /澳門可成為珠江三角洲西岸的商業中心和該區的第二個國際窗口。深

    圳/香港將會成為主要的國際窗口,是通往整個地區和中國其他部分的

    門戶。香港亦是一個國際城市、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這些中心/次

    區域應力求以競爭互補的方式發展,而非惡性競爭以求成為區域的「龍

    頭」。每個城市各有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在發展的過程中應互補互惠。

    在日後的研究中,我們會較詳細分析有關概念及確定一個策略性結構,

    以評估未來發展方案。

    協調及合作

    43. 一如策略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所提,要發展多中心「城市–區域」,必須

    考慮到管理問題。管理問題不單是關乎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協調,亦涉

    及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間的關係。城市的互相協調及合作並不是一件容易

    處理的事情。為支持「城市群規劃」,省亦成立了一個協調小組協調跨

  • 市的發展事宜。在「一國兩制」之下,協調香港和其他城市(包括一個

    省會、一個特別行政區及兩個經濟特區)會變得十分複雜。

    44. 「城市群規劃」及在1996年成立的協調小組,沒有包括香港及澳

    門。因此很多人提出成立一個新機制加強合作以便除去阻礙,促進經濟

    融合。但是,有些人希望保持香港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因為香港實

    際上是一個擁有不同關貿系統的地區。將香港跟各個城市結成聯盟,有

    可能削弱香港的自治權。但目前尚未有一個實質的協調及融合的方案,

    因為這樣的聯盟是史無前例的。在這個研究過程裏,我們將會探討加強

    香港及珠江三角洲融合及協調所帶來的益處。

    45. 然而,香港與內地在許多方面都保持合作,例如設立基建協調委員會商

    討跨界基礎設施建設、設立持續發展與環保合作小組商討跨界環保事

    宜、召開跨界聯絡會議商討港口規劃和各項跨界運輸/交通程序。這類

    性質的合作應繼續保持。現時在粵港持續發展與環保合作小組之下的專

    家小組已成立一個城市規劃專題小組,以便促進規劃資訊的交流,並商

    討共同關注的課題。

    需要更多跨界聯繫

    46. 不管珠江三角洲城市的行政結構會如何改變,隨著近來過界旅客人數及

    貨運量的不斷上升及對跨界道路及鐵路聯繫的需求持續的增加,是有必

    要加強彼此協調。現時,有關方面已有計劃發展深圳西部通道(蛇口與

    元朗的道路聯繫)及落馬洲–皇崗鐵路。長遠來說,我們應進一步從香

    港的長遠發展考慮深圳東部通道及區域快線。有關發展可配合沿岸的發

    展軸;後者可連接惠陽東面沿岸以至惠州的發展,及珠江三角洲環廻公

    路。

    47. 建議取代伶仃洋大橋的港澳珠大橋的長遠方案須另外進行研究,以了解

    其是否可行。在衡量過南大嶼山的保育方案後,建議以大嶼山南端的地

    方作為香港方面的著陸點並不可以接受。假使確定這個方案值得進一步

    考慮,則須與內地方面再商討有關著陸點的問題。

    48. 由於上述這些長遠的跨界道路及鐵路方案旨在提供快速公路及高速火

    車,因此預期沿線的地區將不會有太多車站或其他發展。可是,在新界

    東北及西北沿這些跨界道路及鐵路路線的發展軸以及其交滙處,卻須承

    受發展壓力。

    系統地提供區域性基礎設施

    49. 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城市間的基礎設施重覆發展,都變成了中國

    城市化的一個問題。若這些主要基礎設施包括機場﹑港口及污水處理能

    有系統地興建及選址,將會有利於各珠江三角洲城市。若能成立一個區

    域性的協調小組,例如廣東省建設廳在「城市群規劃」下成立的協調小

  • 組,將可有助改善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小組成立後主要是處理有關省內

    基礎設施的協調。

    50. 有些關注團體及學者希望有一個區域發展政策綱領,以便解決一些糾紛

    例如:跨界的污染、協調跨界發展的管理及保持東江的水質。而由私人機

    構進行的“香港與珠江三角洲:擴展中的地域"研究中,提議由香港及廣

    東的私人機構,成立一個研究小組,作為智囊團去制定一個區域規劃支

    援系統及進行各種研究。

    深圳/香港地區發展的配合層面

    加強與深圳聯繫的長遠建議

    引言

    51. 在過去 20年,深圳發展迅速,由一個人口 3萬人左右的小市鎮發展為一

    個人口約 700 萬的現代化都市,經濟蓬勃。在 1998年,深圳的本地生產

    總值約為人民幣 128.928 億元。深圳與香港的社會經濟關係亦十分密

    切。在 2000年,往返香港與內地的旅客更超過一億人次。其中約有九成

    人士經羅湖和落馬洲過境前往深圳。在 2000年下半年的周未及節日假

    期,每日有多達 28 萬人士經羅湖出入境。根據規劃署進行的一項調查所

    得,在前往內地的香港居民中,六成會以深圳為目的地。

    52. 本節嘗試分析深圳的未來規劃及對香港的策略規劃影響。

    深圳現時的規劃

    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 至 2010年)

    53. 於 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的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 至 2010年)為深

    圳日後的發展為一個 510 萬人口(至 2010年)提供了一個大綱(圖

    14)。深圳的主要市區按一直軸線發展,共有 5個中心,計為南投-蛇

    口、華僑城、福田、羅湖-上步、沙頭角- 鹽田。由這個按直線排列的中

    心會有 3條向東、中、西方伸展的發展軸,形成一個呈“W"或“M"字

    型的發展區域網絡,以滿足深圳市日後的發展需要(圖 15)。

    54. 總體規劃亦十分強調自然保育,旨在保留梧桐山、羊台山和大鵬半島為

    主要的景觀保育區,並有意把這些主要的自然保育區與發展區域各個綠

    化地帶及園景區連繫起來,使整個城市在背景上景色怡人,引人入勝

    (圖 16)。

  • 55. 深圳總體規劃亦預計長遠發展會集中在東部伸展,連接惠州及其他沿東

    南海岸的內地城市。

    規劃中的深圳運輸網絡

    56. (圖 17)顯示深圳現有和規劃中的道路網絡,包括深圳西部通道及連接西

    面寶安與東面龍崗的外圍高速公路。(圖 18)顯示深圳長遠來說可能進行

    的鐵路發展。另外,福田區皇崗站會連接香港的東鐵網絡(落馬洲支

    線),每日可處理 30 萬人次的旅客過境。

    策略規劃的影響

    57. 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中, 強調與香港接壤地區的發展。在如何改善兩地

    的規劃方面,我們發覺公眾都普遍認為,有需要去改善現有的協調方

    式,但是在合作方式上,卻有不同意見。以下的幾節中,將會簡撮了來

    自大眾傳媒﹑學者和研究中心的意見。雖然這些意見及構想,有些只是

    針對某一方面,但它們都值得在研究過程中考慮的意見。

    發展邊界禁區

    58. 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人口對房屋及其他附屬設施的需求,香港可能需要

    新發展區。但我們發現越來越難找到合適的地點作為新發展區。邊界禁

    區影響較少的人口及物業,該處或可滿足長遠的房屋及經濟發展需要。

    再者,該地區亦為不同方案中的發展機會,以應付高增長的人口,綜觀

    深港的跨界活動日趨頻繁,兩地的經濟關係益見密切,邊界禁區或會是

    一個理想地點,促進兩地在空間及經濟上的聯繫。

    59. 現時,邊界禁區乃港深邊界的緩衝區。設立該緩衝區,主要是為了對付

    非法入境及走私問題,以及其他跨界犯罪活動。雖然實際上有保留邊界

    禁區的需要,但也有人提出開放禁區的建議。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最近提

    出的方案及其他類似的方案(例如:中港關係策略研究基金)均提倡開

    放邊界禁區進行各類活動,以促進港深的「合作」。開放邊界禁區以加

    強合作的"社會壓力"或期望,看來正在迅速增加。

    60. 來自「社區」其中的一個建議是發展落馬洲河套地(佔地 96 公頃)。河套

    地位於邊界禁區內,設有限制使用通路。該處不屬於任何法定圖則的範

    圍,沒有基本的基礎設施。該處曾用作一卸泥區,用來存放從深圳河挖

    出的受污染或未受污染淤泥。渠務處亦於 2000年完成在河套地及河岸的

    復收工作。該處靠近米埔拉姆薩爾濕地,被相連的一些極具生態價值的

    魚塘包圍(圖 19)。由於該處靠近深圳福田商業區及高科技工業園,可

    進行某些與高科技工業產品有關的經濟活動。

    61. 香園圍區位於沙頭角與文錦渡之間,同樣設有限制使用通路,沒有基本

    的基礎設施,亦不屬於任何法定圖則的範圍。該處包括一些農地及好些

    小丘。該處的發展因黃茅坑山而局限在東面及東南面(圖 19)。該處具

  • 備發展潛力,主要是因為位處深圳蓮塘對面,而蓮塘區可能成為香港與

    深圳之間新的邊界通道。

    深圳東部通道方案及新增的過境設施

    62. 深圳東部通道方案是由深圳規劃當局提出的一個方案,長遠地提供額外

    的跨界容量,並藉著蓮塘新的過境設施,使文錦渡及沙頭角的部分交通

    轉往其他地方。有關東部通道的需要會在「香 2030 」中再作進一步研

    究。

    在高科技發展方面的合作

    63. 私人團體(例如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港關係策略發展研究基金)

    曾建議利用邊界禁區的範圍作不同用途,包括進行高科技發展、開設科

    技研究中心、進行中醫學發展及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同時亦有建議

    發展高科技工業園,為香港、深圳及內地其他地方的投資者提供營商機

    會,並為這些地方的專家及技術人員提供就業機會。

    64. 吳家瑋教授又提出一個概念,就是在珠江三角洲發展一個香港海灣區,

    包括發展一個高科技發展帶及優質的園景美化區。有關的發展項目包括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高科技工業園及位於廣州番禺的南沙資訊科技園

    區。吳教授建議,日後該海灣區可擴大至包括在珠海/澳門未來的高科

    技發展。

    深圳為香港居民所提供的住屋及就業機會

    65. 香港人在深圳(及廣東其他地方)購買住屋可分為 4類。第一類為選擇

    在內地居住的退休人士。第二類主要為那些在內地置業作為第二個住所

    的人士,他們會在周末及假日到這些房子居住。第三類為在香港工作卻

    選擇在內地(主要為深圳)居住的人士。他們希望能享受內地樓價較低的

    好處,或有配偶及/或子女在深圳居住的人士。第四類為在深圳或珠

    江三角洲其他地區的企業工作或開設企業的人士。根據統計處在 1996年

    對在內地結婚的香港居民的統計,約有 112000 名香港居民有配偶在內地

    居住。

    66. 根據規劃署在 1999年年底/2000年年初進行的跨界旅運統計調查顯

    示,約有 9150 人現時在內地居住而每星期返回香港超過 4次,其中大約

    5660 人前往香港工作,大約 320 名 24 歲以下人士前往香港上學(表 11

    )。假使我們計算那些經常前往香港的人士(即包括那些每星期前往

    香港一次或兩至三次的人士),則總人數將會增至 26700 人。其中前往

    香港工作的人士將會增至 7500 人,或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67. 根據(表 12),約有 45,300 人需每星期至小一次返回內地探望配偶及子

    女。跨界旅客人數日漸增加,顯示越來越多香港人選擇在深圳及珠三角

    其他地方居住而每日返回香港工作。當然選擇在深圳及珠三角其他地方

  • 居住而返回香港工作的決定,得考慮不少因素,包括稅務安排、子女的

    教育機會、重要服務(例如醫療服務)的供應及這些服務的質素,以及

    在繁忙時間在邊界管制站辦理手續所需的時間。社會上已有強烈的要求

    延長開放時間至 24 小時。長遠來說,延長至 24 小時,對某些人可能會

    有正面的心理影響,並可能會吸引更多人前往深圳及珠三角其他地方居

    住,尤其是那些低收入而有家庭成員在內地居住的人士,以及那些希望

    享受內地低樓價好處的人士。

    68. 就長遠的土地用途規劃而言,更多香港居民在內地居住所帶來的策略性

    的影響是,根據預期的趨勢,我們需要審慎考慮須為這些「流動居民」5

    的數量及為他們提供甚麼樣的房屋及政府設施。

    69. 根據跨界旅運統計調查的結果,顯示約有 165000 名香港居民需要經常前

    往內地工作(約 10,000 人)或營商(約 155,000 人)(表 12)。香港現時

    的失業率為 6.1%,而香港和深圳在經濟上亦日趨融合。有鑑於此,相信

    越來越多香港居民會前往深圳或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區尋找工作。就策略

    規劃而言,或許我們得審慎考慮須為這些居民提供那些職業的預測數

    字。

    長遠發展方案:香港、深圳發展為姊妹城市

    70. 香港和深圳在經濟上的聯繫不但是無可避免,更是互惠互利。香港在進

    一步發展其作為外國公司進入內地市場的跳板的主要角色時,應肯定深

    圳會順理成章地作為香港對外擴展的地方。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或貨

    物均會先經深圳再進入內地。在日漸變得全球化的市場,與深圳協調是

    最佳策略,可加強港深兩個城市的競爭優勢。

    71. 《恒生經濟月報》6 近期提出了 3 項指引,可作為香港和深圳發展為姊

    妹城市而要締造雙贏局面的一項重要策略。

    72. 第一項指引是在經濟角色上分工,要求每個城市集中在各自於競爭上佔

    優的範疇上,正面競爭會令雙方在工作上重覆及浪費資源。

    73. 第二項指引是,既然香港的成功與從內地獲得支持息息相關,便不應讓

    香港與深圳及內地其他地方分隔。

    74. 第三,有關方面應考慮促進港深兩地發展為姊妹城市的策略。隨著兩地

    在社會及經濟上日趨融合,預期跨界活動定會大幅增加。這些活動應妥

    為管理,令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可轉化為新的機會。

    75. 作為一個都會城市,香港明白到利益並非只是單從境內的活動獲得。香

    港的海外投資(尤其是鄰近地區對其服務的需求)可不斷促進其發展。

    一如本地製造業對外擴展,許多人認為香港不應因為深圳帶來的競爭

  • (例如深圳提供的購物及娛樂設施)而過份憂慮。反之,妥善協調各方

    面的發展,可令香港集中其珍貴資源在更有效的土地運用上。許多人建

    議參考其他城市發展的例子。這些城市最終發展為姊妹城市,因而令雙

    方都更富競爭力,例如明尼蘇達的明尼亞波利斯及聖保羅,以及北德克

    薩斯的沃思堡及達拉斯。現時兩個城市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透過互相

    補足而又具競爭性的策略促進雙方的發展,同時又保留各自的特色。香

    港和深圳在地理上如此接近,倘能朝向發展為姊妹城市的方向互補不

    足,將會對雙方大有裨益。本研究會跟進探討這個概念。

  • 附錄 1:

    西部大開發的十個主要工程

    i. 西安至南京鐵路,全長 955 公里,總投資額為 230 億元人民幣;

    ii. 重慶至懷化鐵路,全長 640 公里,總投資額為 180 億元人民幣;

    iii. 在已計劃興建的 350 萬公里長的主要公路中,約有 170 萬公里的公路將

    在西部興建;

    iv. 西安、成都、昆明、蘭洲及烏魯木齊的區域機場;

    v. 重慶市高架輕軌交通,全長 13.5 公里,總投資額為 33 億元人民幣;

    vi. 澀北─西寧─蘭州天然氣輸氣管道,全長 953 公里;

    vii. 四川省紫坪鋪和寧夏自治區黃河沙坡頭的水利樞紐工程;

    viii. 把 3433 平方公里的土地退耕還林,並把 4320 平方公里的休耕/棄置土

    地轉為林地/草地;

    ix. 青海自治區鉀肥工程;以及

    x. 西部高校設施。

  • 註釋:

    1 中國銀行集團經濟研究部,「中國西部大開發與香港的機遇」,調查季刊,2000年第 4期卷 IV

    2 資料來源︰財經事務局

    3 統計處,“2000年海外公司駐香港地區代表統計調查"

    4 清華大學,廣州市總體發展概念規劃(2000年 8 月)

    5 根統計處的界定,「流動居民」,是指在統計時點之前的六個月內,在港逗留最少一個月但少 於三個月,又或在統計時點之後的六個內,在港逗留最少一個月但少於三個月的香港永久

    性居民,不論在統計時點他們是否身在香港。

    6 《恒生經濟月報》︰“香港與深圳-雙城記"(2000年 5 月)

  • 有關國家發展政策綱領層面的參考資料 :

    1. Economic Analysis Division, Financial Services Bureau, Government Secretariat. (2000).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WTO)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2. Hong Kong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2000).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and the Impact on Hong Kong Business.

    3.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2000) China’s WTO Access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Hong Kong.

    4.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Bank of China Group - “China’s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West and Hong Kong’s Opportunities” Survey Quarterly vol. IV, no. 4, 2000

    5. Census & Statistics Department, 2000 Survey of Regional Offices Representing Overseas Companies in HK.

    6. 王春新 (1999) “中國加入 WTO : 機會,挑戰與合作", 公務員培訓處

    專題研究會議稿。

    7. 胡敦靄 (2000)中國「入世」為香港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公務員培訓處專

    題研究會議稿。

  • 有關珠江三角洲空間發展的參考資料 :

    1. Tianxiang Zheng, (1989)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among Hong Kong, Macau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a”, Asian Geographer, Vol. 8, No. 2,

    2. Yue-man Yeung, (1993)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Recent Transform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rch 1993

    3. Shankland Cox Ltd. et al (1994) Study of Development Trends in Guangdong Province Planning Department HKSAR.

    4. Guangjun Sui, 1994)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Guangzhou-Shenzhen-Zhuhai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 Group”, i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 10, No. 1, March 1994, pp. 18-21

    5. Reginald Yin-Wang Kwok, (1995)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Pacific Asian Urban Design”, i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March 1995, pp. 33-44

    6. Ira M. Robinson, (1995) “Emerging Spatial Patterns in ASEAN Mega-Urban Regions: Alternative Strategies” in T.G. McGee & Ira M. Robinson (eds.) The Mega-Urban Regions of Southeast Asia, URC Press, pp. 78-108

    7. Xueqiang Xu & Rong Zhang, (1995)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Anthony Gar-on Yeh & Chai-kwong Mak (eds.) Chinese Cities and China Development, A Preview of the Future Role of Hong Kong, Centre of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p. 261-276

    8. Aprodicio Laquian, (1995) “The Governance of Mega-Urban Regions”, in T.G. McGee & Ira M. Robinson (eds.) The Mega-Urban Regions of Southeast Asia, URC Press, pp.215-241

    9. Anthony Gar-on Yeh & Xueqiang Xu, (1996) “Globalization and the Urban System in China” in Fu-chen Lo & Yue-man Yeung (eds.), Emerging World Cities in Pacific Asia,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pp. 219-267

    10. David K.Y. Chu, (1996) “The Hong Kong - Zhujiang Delta and the World City System”, in Fu-chen Lo & Yue-man Yeung (eds.), Emerging World Cities in Pacific Asia,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pp. 465-497

    11. Yuxing Zhang & Hengli Qiao, (1997) “Urban Development of Shenzhen”, i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 13, No. 1, 1997, pp. 20-24

    12. C.Y. Jim & Howard Hung To Liu, (1997) “Ecological Eval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 13, No. 1, 1997, pp. 42-55

    13. Mee-kam Ng & Wing-shing Tang, (1997) Th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System Plan, An Analysis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 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7

    14.L. Zhang & Simon X.B. Zhao, (1998) “Re-examining China Urban Concept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54, 1998, pp. 330-381

  • 15. Yue-man Yeung, (1999) Emergence of Pearl River Delta Mega-Urban Region in a Globalizing Environment,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6. Si-ming Li, (1998) “ Pearl Riverville : A Survey of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Joseph Y.S. Cheng (ed) The Guangdong Development Model and its Challenge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p 81-109

    17. 廣東省建設委員會及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規劃組(編) (1996)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規劃 – 協調與持續發展,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8. Yun-wing Sung (2000), Paper presented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HK and the Zhujiang Delta", Keynote Speech presented to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source Management, Urb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 Zhujiang Delta, May 2000

  • 有關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參考資料 :

    1. Shu-Ki Tsang & Yuk-shing Cheng, The Economic Link-up of Hong Kong and Guangdong : Structural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54 (10/97) CAPS, Lingnan College, Hong Kong.

    2. Shu-Ki Tsang,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eater China, BRC Papers on China, Business Research Centr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3. Yun-Wing Sung, Pak-Wai Liu, Yue-Chim Richard Wong, & Pui-king Lau, (1995) The Fifth Dragon, The Emergenc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

    4. Yun-Wing Sung, (1998)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The Economic Synergy, The Hong Kong Economic Policy Studies Serie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5. Yun-Wing Sung, (1991) The China - Hong Kong Conne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Brian Hook & Wing-On Lee, (1996)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Impact of Reforms” in Brian Hook (ed.) Guangdong, China’s Promised Land, Hong Ko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Y. Kueh & Robert F. Ash, (1996) “The Fifth Dragon :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rian Hook (ed.), Guangdong, China’s Promised Land, Hong Ko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規劃署(2000)新跨界通道可行性研究,第一及第二階段。 9. Planning Depart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

    Topic Report 3 - Review of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PRD and Related Transboundary Issues (1998).

    10. 雷強,鄭天祥(編) (1988) 港澳與珠江三角洲關係的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

    11. 麥揚(1983) “略論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廣州研究 1983 年10月。

    12. 許自策等(1986) “廣州與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廣州研究 1986年第 5期。

  • 有關發展模型的參考資料 :

    1. 薛鳳旋, (1998) “都會經濟區:香港與廣東共同發展的基礎",粵港

    廿一世紀土地與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研討會發展論文,1999年 11 月 3

    日。

    2. Hall, Peter (1996) “Randstad Holland” in Chapter 4 of World Cities, World University Library.

    3. Priemus, Hugo (1998) “The Randstad and the Central Netherlands Urban Ring : Planners Waver between Two Concept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Vol. 4 No. 4, pp. 443-455, Aug, 1998.

    4. Lambooy J.G. (1998) “Polynucle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Randstad”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Vol. 6, No. 4, pp. 457-466, Aug, 1998.

  • 接連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長遠的策略性道路及方案的參考資料 :

    1. 運輸局(2000)鐵路發展策略 2000 2. 運輸局(1999)邁步前進:香港長遠運輸策略 3. 規劃署(2000)新跨界通道可行性研究第一階段 4. MVA Asia Ltd. And Maunsell (2000) The Second Railway Development

    Study Final Report vol. 1(text) 5. 傅崇蘭(編) (1997) 港澳與其周邊地區合作關係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6. 鄭天祥 (1998) “從可持續發展看粵港經濟合作”’98粵港經濟合作座談會發表論文

    7. 錢兆鈞,羅章仁,鄭天祥 (1999) “伶仃洋大橋和伶仃港結合建設方案設想”粵珠澳交通通訊協作合作座談會發表論文

    8. Project 2022 (2001)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 Expanding Horizons

  • 有關加強與深圳聯繫的長遠建議的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人民政府 (1997) 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文本.圖集 1997 年 2月

    2. 深圳市規劃國土局 尋求快速而平衡的發展-深圳市規劃二十年的演進 3. 深圳市規劃國土局 深圳,一個新興的現代城市 4. 傅崇蘭(編) (1997) 港澳與其周邊地區合作關係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5. 鄭佩玉 (1998) “粵港合作發展高科技產業與風險投資”98粵港經濟合作座談會發表論文

    6. Woo Chia-wei (1999) ‘Hong Kong Bay Area’ paper submitted to the Cities in Transition - the Face of Our City in the Next 20 Years Conference Nov. 99

    7. 規劃署(2000),跨界旅運統計調查 8. 恒生銀行(2000),“香港與深圳 - 雙城記”

    規劃署

    2002年 1 月

  • 表 1:珠江三角洲的人口(1998年)

    市 常住* 暫住** 合計

    廣州 6,741,400 1,700,000 8,441,400

    深圳 1,146,028 2,803,600 3,949,628

    珠海 694,798 496,000 1,190,798

    惠州(部分) 2,392,685 332,345 2,725,030

    東莞 1,487,694 1,431,754 2,919,448

    中山 1,300,814 346,600 1,647,414

    江門 3,788,984 250,725 4,039,709

    佛山 3,249,817 1,220,000 4,469,817

    肇慶(部分) 1,574,699 734,759 2,309,458

    小計 22,376,919 9,315,783 31,692,702

    香港 6,800,000 不適用 6,800,000

    澳門 430,000 不適用 430,000

    小計 7,230,000 不適用 7,230,000

    合計 29,606,919 不適用 38,922,702

    * 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局編製的 1999 廣東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9)

    ** 根據多個城市的年鑒(1998)和過境道路研究(中山和肇慶)推算出來的數字

  • 表 2:1998年珠江三角洲城市規模結構

    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和澳門)

    城市規模 個數 人口數 個數比例(%) 人口比例(%)

    >600 萬 2 13.54 13% 46%

    300-600 萬 2 7.04 13% 24%

    100-300 萬 3 3.93 19% 13%

    600 萬 1 6.74 7% 30%

    300-600 萬 2 7.04 14% 31%

    100-300 萬 3 3.93 21% 18%

  • 表 3:珠江三角洲的的國內生產總值(1998年)

    國內生產總值

    (人民幣 10,000 元)

    廣東省

    國內生產總值

    (人民幣 10,000 元)

    珠江三角洲

    廣州 18,416,052 18,416,052

    深圳 12,890,190 12,890,190

    珠海 2,635,000 2,635,000

    汕頭 4,231,779 不適用

    韶關 1,821,72 不適用

    河源 793,666 不適用

    梅州 1,523,039 不適用

    惠州 3,560,062 3,399,577*

    汕尾 1,180,978 不適用

    東莞 3,555,119 3,555,119

    中山 2,490,318 2,490,318

    江門 4,818,765 4,818,765

    佛山 7,825,620 7,825,620

    陽江 1,416,520 不適用

    湛江 3,593,140 不適用

    茂名 4,274,942 不適用

    肇慶 3,619,890 2,300,186*

    清遠 1,268,604 不適用

    潮州 1,700,933 不適用

    揭陽 3,611,220 不適用

    雲浮 1,639,954 不適用

    小計 廣東省 人民幣 8 690 億元 珠江三角洲 人民幣 5 830 億元

    香港 港幣 11 820 億元 港幣 11 820 億元

    澳門 港幣 507 億元 港幣 507 億元

    小計 港幣 12 327 億元 港幣 12 327 億元

    合計 人民幣 21 880 億元 人民幣 19 020 億元

    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局編製 1999 廣東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9)

    * 該市只有部分範圍計入珠江三角洲地區內;港幣 1元=人民幣 1.07 元

  • 表 4 : 在廣東的香港外來直接投資(按行業分類)1979-95(百萬美元)

    年份 合計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製造業

    第二產業

    建造業

    第三產業

    房地產

    第三產業

    運輸與通訊

    第三產業

    其他

    第三產業

    小計

    1979-84 1,035

    (100)

    7

    (1.9)

    772

    (74.6)

    22

    (2.1)

    153

    (14.8)

    30

    (2.9)

    38

    (3.7)

    221

    (21.4)

    1985 467

    (100)

    9.0

    (1.9)

    348

    (24.6)

    9.8

    (2.1)

    69

    (14.8)

    14

    (2.9)

    17

    (3.7)

    100

    (21.4)

    1986 625

    (100)

    12

    (1.9)

    466

    (74.6)

    13

    (2.1)

    93

    (14.8)

    18

    (2.9)

    23

    (3.7)

    134

    (21.4)

    1987 513

    (100)

    13

    (2.5)

    399

    (278)

    17

    (3.4)

    57

    (11.2)

    8.2

    (1.6)

    18

    (3.4)

    83

    (16.2)

    1988 775

    (100)

    18

    (2.4

    625

    (80.7)

    13

    (1.2)

    78

    (10.1)

    22

    (2.9)

    18

    (2.3)

    118

    (15.3)

    1989 953

    (100)

    18

    (1.9)

    783

    (82.2)

    2.2

    (0.2)

    103

    (10.8)

    22

    (2.3)

    24

    (2.5)

    149

    (15.6)

    1990 996

    (100)

    9.0

    (0.9)

    830

    (83.4)

    0.58

    (0.1)

    92

    (9.2)

    13

    (1.3)

    52

    (5.2)

    157

    (15.7)

    1991 1,355

    (100)

    12

    (0.9)

    1,124

    (82.9)

    3.2

    (0.2)

    169

    (12.5)

    25

    (1.9)

    22

    (1.6)

    216

    (16.0)

    1992 3,069

    (100)

    31

    (1.0)

    2,527

    (82.3)

    29

    (0.9)

    420

    (13.7)

    22

    (0.7)

    40

    (1.3)

    482

    (5.7)

  • 1993 6,530

    (100)

    30

    (0.5)

    4,659

    (71.4)

    73

    (1.1)

    134

    (20.6)

    185

    (2.8)

    241

    (3.7)

    560

    (27.1)

    1994 7,767

    (100)

    57

    (0.7)

    5,567

    (71.7)

    149

    (1.9)

    1,556

    (20.0)

    211

    (2.7)

    227

    (3.0)

    1,994

    (25.7)

    1995 7,973

    (100)

    66

    (0.8)

    5,152

    (64.6)

    339

    (4.3)

    1,606

    (20.1)

    356

    (4.5)

    454

    (5.7)

    2,416

    (30.3)

    1979-95 32,058

    (100)

    295

    (0.9)

    23,253

    (72.5)

    671

    (2.1)

    5,739

    (17.9)

    926

    (2.9)

    1,174

    (3.7)

    7,839

    (24.5)

    資料來源:宋恩榮(1998年)

    備註:括號內的百分率數字橫排成一列

  • 表 5 : 珠江三角洲地區實際所得外來資金的分布

    省市 1980-90 1990-95 1996-98

    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 85.10% 81.70% 77.36%

    廣州 14.30% 16.50% 26.16%

    深圳和珠海 42.20% 33.60% 18.74%

    珠江三角洲其餘地區 28.60% 31.60% 33.46%

    廣東省其餘地區 14.90% 18.30% 22.64%

    廣東省合計 100.00% 100.00% 100.00%

    廣東省合計 17.6 45.1 43.2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多個年度)

  • 表 6 : 香港貿易涉及內地外運加工的情況 1989-1997(百萬美元)

    年份 內部出口

    往中國

    轉口

    往中國

    出口往中國

    合計

    進口來自

    中國

    進口來自

    廣東

    源自中國的

    轉口

    香港

    內部出口

    1989 4,098 5,757 9,855 14,562 13,601 不適用 28,731

    (i) (76.0) (43.6) (53.0) (58.1)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1990 4,676 7,125 11,800 18,629 17,592 不適用 28,999

    (i) (79.0) (50.3) (58.8) (61.8)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ii) (14.1) (23.8) (19.7) (27.9) (29.3) 不適用 (0.9)

    1991 5,195 9,466 14,661 25,400 24,011 28,497 29,732

    (i) (76.5) (48.2) (55.5) (67.6) 不適用 (74.1) 不適用

    (ii) (11.1) (32.9) (24.3) (36.4) (36.5) 不適用 (2.5)

    1992 5,719 12,578 18,297 32,566 30,335 38,733 30,245

    (i) (74.3) (46.2) (52.4) (72.1) 不適用 (78.3) 不適用

    (ii) (10.1) (32.9) (24.8) (28.2) (26.3) (35.9) (1.7)

    1993 5,835 14,870 20,706 38,160 35,617 47,122 28,815

    (i) (74.0) (42.1) (47.9) (73.8) 不適用 (80.8) 不適用

    (ii) (2.0) (18.2) (13.1) (17.2) (17.4) (21.7) (-4.7)

    1994 5,429 18,015 23,444 45,925 43,372 54,677 28,739

    (i) (71.4) (43.3) (47.7) (75.9) 不適用 (82.0) 不適用

  • (ii) (-7.0) (17.0) (13.2) (20.4) (21.8) (16.0) (0.3)

    1995 5,673 22,456 28,130 51,650 49,068 63,658 29,945

    (i) (71.4) (45.4) (74.4) (74.4) 不適用 (82.2) 不適用

    (ii) (4.5) (24.7) (20.0) (12.5) (13.1) (16.4) (4.2)

    1996 5,571 23,175 28,746 58,558 55,698 71,479 27,432

    (i) (72.8) (43.2) (46.9) (79.9) 不適用 (86.0) 不適用

    (ii) (-1.8) (3.2) (2.2) (13.4) (13.5) (12.3) (-8.4)

    1997 6,081 25,550 31,630 63,439 59,890 76,920 27,307

    (i) (76.1) (44.7) (48.6) (81.2) 不適用 (88.4) 不適用

    (ii) (9.2) (10.2) (10.0) (8.3) (7.5) (7.6) (-0.5)

    資料來源: 香港政府統計處編製的《香港對外貿易》(多期)

    備註:

    (i) 外運加工貿易所佔百分率

    (ii) 相比上一年的增長百分率

  • 表 7 : 香港作為中國門戶的功能

    香港發揮的功能 功能詳情 門戶活動

    融資人 直接投資、

    間接投資、

    銀團貸款

    不適用

    貿易伙伴 商品貿易、

    服務貿易

    不適用

    中間人 商品貿易

    服務貿易

    轉口貿易、

    轉運、

    直接貿易的中間人

    旅遊、

    銀團貸款、

    商業諮詢

    促進者和服務中心 接觸點、

    資訊與科技引進渠道

    培訓中心

    營銷、

    生產

    資料來源: Sung (1998), p.110

  • 表 8 : 1992-1998年珠江三角洲房地產的投資

    實際投資額(人民幣 10 億元)

    市 1992 1993 1994 1995 1997 1998 合計

    廣州 3.97 12.51 18.95 20.91 23.74 26.94 107.02

    深圳 3.43 5.00 6.02 10.30 13.67 16.75 55.16

    珠海 14.29 1.87 1.75 2.61 1.97 2.25 24.74

    惠州 0.43 2.09 0.96 0.91 0.45 0.55 5.40

    東莞 0.27 0.52 0.78 0.85 0.87 0.96 4.25

    中山 0.33 0.65 0.57 2.07 1.22 1.39 6.24

    江門 0.40 1.20 2.16 4.23 2.14 1.66 11.79

    佛山 0.74 2.30 1.84 4.38 3.43 3.97 16.65

    肇慶 0.11 0.99 0.92 1.30 0.51 0.61 4.43

    整個三角洲合

    計 11.10 27.15 33.93 47.57 48.00 55.15 222.90

    全省合計 12.56 31.65 40.41 56.39 52.83 60.27 254.12

    施工中的樓面面積(百萬平方米)

    市 1992 1993 1994 1995 1997 1998 合計

    廣州 8.71 15.5486 21.0885 25.7667 28.1754 32.6952 131.98

    深圳 6.3035 9.2535 9.3271 13.7104 14.5417 16.5665 69.70

    珠海 1.6605 2.9691 3.1322 5.5949 3.4831 3.7576 20.60

    惠州 0.916 3.696 1.9652 5.5355 1.1837 1.1449 11.44

    東莞 0.5289 0.5705 2.0209 1.6074 2.0315 1.9764 8.74

    中山 0.9431 0.9655 1.3344 3.154 2.1658 2.3883 10.95

    江門 1.8578 4.1205 5.5787 7.5035 5.3901 4.6495 29.10

    佛山 3.5171 4.9337 5.5518 8.4524 6.0855 6.1579 34.70

    肇慶 0.552 1.1518 1.4148 2.4395 1.461 1.389 8.41

    整個三角

    洲合計 24.998 43.2092 51.4136 70.7643 64.5178 70.7253 325.63

    全省合計 30.785 52.7995 65.7764 89.4018 75.4716 81.3079 395.54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多個年度)

  • 表 9 : 珠江三角洲農地流失量(1990-1998年)耕地(百萬平方米)

    市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7 1998 流失面積

    (1990-1998) %

    廣州 1,646 1,619 1,518 1,380 1,343 1,324 1,263 1,257 -389 -24%

    深圳 186 151 103 60 46 44 42 41 -145 -78%

    珠海 375 377 361 318 289 276 254 254 -122 -32%

    惠州 1,475 1,441 1,366 1,319 1,345 1,358 1,318 1,320 -156 -11%

    東莞 588 586 563 502 479 472 442 442 -146 -25%

    中山 698 704 526 457 429 420 413 427 -271 -39%

    江門 1,861 1,846 1,802 1,713 1,674 1,658 1,641 1,618 -243 -13%

    佛山 1,078 1,067 1,019 936 901 890 874 864 -214 -20%

    肇慶 2,402 2,377 2,305 2,247 2,239 2,231 1,384 1,376 -1,026 -43%

    整個三角洲合計 10,313 10,168 9,564 8,932 8,744 8,674 6,674 6,442 -3,871 -38%

    全省合計 25,290 25,123 24,338 23,505 23,248 23,174 22,988 22,922 -2,367 -9%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多個年度)

  • 表 10 : 香港都會經濟區狀況

    項目 香港 澳門 深圳 珠三角+ 整個

    都會區

    都會區

    佔全國(%)

    全國包括

    港澳**

    人口(萬人) 650.2 41.6 109.5 2,208.7 2,900.5 2.3 124,317.8

    城市人口比重(%) 100.0 100.0 77.5 47.1 59.7 29.9 30.3

    面積(平方公里) 1,095 21 2,020 41,698 42,814 0.5 9,600,000

    GDP(十億元) 13,390 593 1,046 4,835 18,819 23.0 81,996.3

    人均 GDP(元) 205,950 142,644 95,552 22,893 64,884 不適用 6,595

    GDP年增長率(%)(90-96) 5.4 5.0 23.4 22.1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工業產值佔 GDP 比重(%) 870 34* 339 1,268 2,172 7.2 30,305

    工業產值(十億元) 6.5 5.8 32.5 26.2 11.5 不適用 37.0

    製造業工人數(萬人) 28.9 4.8* 42.7 611.6 645.3 12.6 5,116.7

    FDI(十億美元) 108.5 不適用 19.4 117.6 226.1 35.1 643.6

    進出口總額(十億美元) 3,937 40* 450 113.4 5,112 70.7 7,228

    出口總額(十億美元) 1,866 20 256 550 2,437 73.6 3,310

    人均零售業額(元/人) 30,104 不適用 27,606 8,092 12,910 不適用 2,191

    人均財政收入(元/人) 32,051 19,203* 12,241 1,426 8,546 不適用 818

    人均社會儲蓄(元/人) 409,986 不適用 59,840 20,106 107,216 不適用 5,593

    人均出口額(美元/人) 28,708 4,903* 21,677 2,307 8,263 不適用 287

  • 人均實際利用外資本(美元/人) 1,668 不適用 1,640 492 749 不適用 54

    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元/人) 7,259 30,385* 31,656 6,576 21,717 不適用 2,247

    主要資料來源:香港統計年刊 1998年版;1998 廣東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1998。

    注:* 為 1996年數字;**全港資料中未包括台灣資料;+包深圳;

    除特別說明外,表中幣值以港元計:1港元=1.08 人民幣元,1澳元 = 0.97 港元;

  • 表 11 : 在內地居住而經常返回香港的香港居民人數

    經常返回香港的次數

    通常的目的 每星期

    一次

    每星期

    2 至 3 次

    每星期

    4 至 5 次

    每星期

    6 次或以

    合計

    購物/消閒 770 90 22 61 943

    旅遊/觀光 125 0 0 0 125

    在香港/中國有物

    業 1192 582 79 14 1867

    探訪父母 2118 84 57 13 2372

    探訪配偶 2374 235 0 29 2638

    探訪子女 219 129 0 41 559

    探訪其他人 76 0 0 0 76

    探訪朋友 269 87 36 52 444

    工作 313 1526 1115 4545 7499

    公幹 2955 1668 485 300 5408

    上學 132 1 261 55 449

    取貨 99 36 122 247 504

    交貨 37 179 214 1166 1596

    購買食物/日用品 0 81 5 0 86

    其他 1780 396 41 191 2408

    總計 12459 5094 2437 6712 26702

    資料來源:規劃署的跨界旅運總計調查(2000年)

  • 表 12 : 在香港居住而經常前往內地的香港居民人數

    經常前往內地的次數

    通常的目的 每星期

    一次

    每星期

    2 至 3 次

    每星期

    4 至 5 次

    每星期

    6 次或以

    合計

    購物/消閒 35401 8672 592 290 44955

    旅遊/觀光 15607 3024 360 46 19037

    在香港/中國有

    物業 17427 3910 376 166 21879

    探訪父母 4632 899 187 13 5731

    探訪配偶 29444 8409 1021 716 39590

    探訪子女 4735 1035 56 12 5838

    探訪其他人 2391 169 29 2 2591

    探訪朋友 18963 5109 352 140 24244

    工作 6361 2236 832 1014 10443

    公幹 106574 40774 5051 2170 154569

    取貨 175 1439 2338 8405 12357

    交貨 87 495 717 1557 2856

    購買食物/日用

    301 124 98 42 565

    上學 47 0 0 0 47

    其他 2325 889 758 1159 5131

    總計 244470 77184 12767 15732 350153

    資料來源:規劃署的跨界旅運總計調查(2000年)

  • 圖一 :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 圖二 : 珠江三角洲城市結構的空間分佈圖

  • 圖三 :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規劃

  • 圖四 : 珠江三角洲節點軸線發展體系示意圖

  • 圖五 : 東岸都市區空間結構發展分析

  • 圖六 : 珠江三角洲的三個大都會區

  • 圖七 : 前店後廠模式

  • 圖八 : 策略性交通網絡

  • 圖九 : 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規劃

  • 圖十 : 廣東及香港已規劃的鐵路

  • 圖十一 : 伶仃洋大橋與伶仃港結合方案圖示

  • 圖十二 : 珠三角環形交通-沒有連接的部分

  • 圖十三 :

  • 圖十四 : 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圖(1996-2010)

  • 圖十五 : 深圳結構規劃圖

  • 圖十六 : 深圳"帶狀組團式"城市結構

  • 圖十七 : 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道路網絡規劃圖

  • 圖十八 : 深圳的地鐵與輕軌系統

  • 圖十九 : 落馬洲河套及香園圍的位置

    引言國家發展政策綱領層面 深圳/香港地區發展的配合層面附錄 1註釋有關國家發展政策綱領層面的參考資料關珠江三角洲空間發展的參考資料有關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參考資料有關發展模型的參考資料接連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長遠的策略性道路及方案的參考資料有關加強與深圳聯繫的長遠建議的參考資料表1表2表3表4表5表6表7表8表9表10表11表12圖一圖二圖三圖四圖五圖六圖七圖八圖九圖十圖十一圖十二圖十三圖十四圖十五圖十六圖十七圖十八圖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