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12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ul-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封面故事

Page 2: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2014/ 5、6月號 11

科學至上的昔日年代裡,「宗教」一詞幾乎等於迷信,「靈修」這回事則上不了枱面。

上個世紀末,科學、科技沒有退燒,「怪力亂神」諸象卻復甦了,而且加倍盛行。

不僅如此,各式各樣的靈修出現在市場上,有屬於上層社會、高檔訂價的,有中下

層級的⋯⋯,目不暇給,卻令人心憂。

可有一種出於聖潔、出於聖愛、合乎聖經的「靈修學」,能夠在饑渴的時代裡,注入

一股清泉與活力?這真是今日社會、此時的教會不能拖延的緊急事項,我們放下次要事

務,一起認真來尋索⋯⋯。

Page 3: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12 校園 2014/ 5、6月號 13

二十多年前,當我還在台灣校園福音團契服事時,1 當時基督徒對靈

修的定義多指:「一天中(特別是早晨)的讀經與禱告」,靈修是為

了親近神,向神支取一日所需的靈裡力量。從1980到1995年間,一

些著名靈修學者與牧者的著作,相繼出現在華人教會,例如侯士庭(James M.

Houston)、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等。靈

修學(Christian Spirituality)這個詞彙在華人福音派教會中逐漸浮出。

近代靈修學的產生要追溯到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大戰後的時代背景之

下,當時人們對理性萬能與科學主義的信任開始動搖,進而轉向對靈性生命

(spiritual life)的探索,靈修學漸漸成為神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2 基督教靈修

學研究的範疇相當廣泛,包含對古典靈修作品的解讀、對不同基督徒靈修傳

統的研究、對歷代靈修大師生平的剖析等等。3 研究方法則綜合了歷史研究法

(historical approach)、系統神學研究法(theological approach)、詮釋學研究法

(hermeneutical approach),靈修學漸成為一種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的研

究領域。4

多年來,身為牧者與神學院裡教授靈修課程的老師,弟兄姐妹的屬靈生

命成長一直是我所關心的焦點。我常思索:「如何建構一個合乎聖經,並整

合靈修史中不同靈修傳統的優點,且適合當代華人福音派教會的靈命培育框

架?」因此,本文將分析華人福音派傳統中的靈修觀,並針對後現代處境,提

出建構整全靈命培育的基本架構。

福音派傳統的靈修觀

福音派的靈修觀基本上是建基於它的基本信念。在《牛津福音派神學手

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Evangelical Theology)中,麥德慕(Gerald R.

McDermott)列舉福音派的基本信念:強調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也是

罪人的救主;透過聖靈大能的彰顯,基督向人顯示祂今天仍在工作;而聖經作

反思當代華人福音派的基督徒靈修觀與靈命培育

作者 ▎伍潘怡蓉(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

封面故事

Page 4: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12 校園 2014/ 5、6月號 13

為信徒生命的最高權威,在不同處境中都要精準詮

釋;此外,注重個人悔改經歷,委身於宣教與傳福

音,追求與信仰群體一起成長等等。5 這些是構成

福音派靈修觀的基本元素。傅士德在《屬靈傳統禮

讚》中,6 進一步指出,福音派靈修基本上以研讀

聖經為焦點,7 許多福音派教會的靈修活動多強調

以聖道為中心的宣講、小組查經、個人靈修以及口

傳的福音。

英國神學家麥葛福(Alister E. McGraph)在

《基督教靈修學》(Christian Spirituality)中,也有

類似的看法,他提到,所謂的靈修生命(簡稱靈

命)不只是讀聖經,也不只是個人與神的關係,而

是關乎基督徒的信仰與信念,如何以真誠的態度在

生活中呈現,8 其焦點是靈修者如何活出信仰的核

心信念,在每日生活中經營與神、與人、與世界的

關係。9 他特別指出,福音派的靈修學與靈命培育

承繼改革宗傳統,強調對聖經的看重、以十字架為

中心的生活、個人的悔改與傳福音的行動。10

筆者認為,在靈修學研究探討中,將Christian

Spirituality譯為「基督徒靈修學」是恰當的,但

是對靈修學內涵的理解卻不能失去「靈修者的生

命與生活」這個焦點。擁有靈修生命的「人」,

以及塑造他的整體靈修處境(context),都是靈修

(spirituality)概念的關注所在。因此,有系統的靈

修學必須能有層次地解析,在不同年代、不同靈修

團體裡,所呈現的靈修形態(spiritual form)背後

的世界觀、人觀與屬靈成長(spiritual maturity)的

度量角度。

華人福音派傳統中的靈修觀

《屬靈傳統禮讚》與《基督教靈修學》兩本書

的作者都指出,福音派的靈修傳統發展有其長處,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1而華人執筆的靈修專題研究也陸續出

版。12 閱讀這些作品之後,我針對當代華人福音派

傳統中的靈修觀,提出三方面的觀察與反思:

偏重理性的運用

華人福音派傳統注重用理性分析、講解聖經

與默想經文,表達聖經的方式大多採用口傳與研

讀討論,較少運用直觀體悟,也不多運用感性的藝

術表達,而且傾向將屬靈生命界定在個人與神的親

密關係,較少強調基督徒在社會向度中的靈修經

驗,缺乏一種全人性(holistic)的靈修觀。而其他

的基督教靈修傳統除了運用理性能力(intellectual

faculties),如分析力、意志力等,有的傳統會特別

強調感性能力(affective faculties)的運用,如想像

力、愛慕,有些則注重在禮儀中行動,善用身體五

官的體悟(five senses),一些傳統則看重道成肉身

的社會參與。若能善加運用這些不同層面的靈修元

素,全人性的靈修觀則可使生命更多向度地,深化

個人與自己、與神、與世界的關係。

缺乏安息的操練

許多現代都會的基督徒,每日奔走於家庭、

教會、事業之間,當教會的活動仍以查經或傳福音

行動為主時,對於這些疲憊不堪的靈魂而言,有時

心靈固然願意,體力確實不足。如何回到安息日的

真正精神,容許神在靜默與退省中,親自在聖靈裡

對這些生命言說;停下人的勞碌,不做什麼,安息

在上帝愛的臨在中,讓靈魂深處奧祕的三一上帝自

擁有靈修生命的「人」,以及塑

造他的整體靈修處境(context),都是靈修(spirituality)概念的關注所在。

Page 5: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14 校園 2014/ 5、6月號 15

由展現,對許多忙碌的現代基督徒而言,這些操練都是陌生的。重新重視安息

日的操練,將幫助信徒對神在生命奧祕處的尊重,也提醒許多努力以服事討神

喜悅的基督徒,不要過度在乎人在神前的表現與貢獻,人需要經歷在安息與靜

默中被上帝的愛充滿。

過度重視當下與現世

在後現代的社會中,我們的靈修向度,易傾向在現世中見到果效,也強

調個人情感的即刻滿足,當個人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心理與行為過度

被重視時,容易忽略兩個重要的靈修向度:一方面失去對末世國度至終的渴

望,而成為以個人當下快速靈力倍增為導向的「速食式的靈修」;另一方面則

傾向以看到的眼前行為表現為焦點,強調看得到的改變,容易忽略暗藏在深處

罪的權勢,而努力締造一個「有美好德性的人生」。從靈修傳統的精髓可見,

屬靈豐盛的成長常需走出自我滿足的溫室,進而效法「道成肉身」的基督,在

捨己的操練中參與在基督國度中。而十字架神學也幫助我們檢視受人文主義影

響所產生的「不用處理罪性」的靈修進路,重新從十字架看清人的本質,並知

道眼前偶爾的軟弱,阻擋不了在十字架裡的永恆生命。

建構整全的(integral)靈命培育

自從2009年我從歐洲回到香港服事,無論在教會的服事或神學院的教學

中,香港的都會處境常讓我感到,後現代文化正強烈衝擊著靈命培育的核心信

念;以下,我將針對這種處境指出問題,同時簡單提出幾個建構整全的靈命培

育框架,以及所需留意的基本理念:

需以整全人觀為依據

過去這幾年,我常在一些福音派群體教導靈修學,或提供靈命培育課

程,據我觀察,有兩種屬靈操練對福音派的群眾是困難的,其一是不太懂得如

何掌握從負面情緒中作靈修轉化,在生命低谷處聆聽自己、經歷更新。其二是

對於聖靈的殿是屬靈的智慧來源之一感到陌生,沒有意識到透過聆聽、觀察自

己的身體與行動,也可以聆聽聖靈的引導。因此,一些以接觸感覺世界或強調

辨察身體反應的靈命培育操練,吸引了不少渴望學習的會眾。

舊約申命記六章 5節提到:「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而新約馬太福音二十二章 37-39節記載耶穌的話:「你要盡心、盡性、

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

如己。」人的心、性、意、力代表了人存在的整體,靈命培育不能只注重心靈

醒悟而忽略身體的力行,也不能只強調感性滿足而不運用理性的反思與檢視。

封面故事

Page 6: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14 校園 2014/ 5、6月號 15

根據《洛桑信約》,13 如果我們所傳的福音是「全

人的福音」,所帶出的靈命培育與塑造也應注重全

人的培育。

靈命培育要建立在信仰群體中

我曾在歐洲生活與進修長達十三年,觀察一

些已高度發展的現代西歐國家,教會裡靈命培養

的重點多注重禮儀性與節慶聚會,再加上自啟蒙運

動後,西歐社會對個人主義的追求,教會裡的關係

易流於社交性,不容易有深入的團契生活。後現代

文化高舉個人的自由,在這種潮流中,個人主義的

靈修路線也在華人中漸受歡迎,個人退省與經常避

靜本是有益內省的操練,然而,過度不食人間煙火

的靈修路線卻易忽略靈命成長的其中一個重要因

素—信仰群體。

常有人問:「我怎麼知道經過靈命培育的操練

後,我的靈命進步且更成熟了?」筆者認為,衡量

一個人的靈命是否更成熟,重點不在他是否更多讀

經、更多禱告、更多參與服事?重要的是,在他的

教會生活,以及讀經、禱告、服事中,是否更深體

會、更明顯活出基督的愛?信仰群體不單是基督的

身體,更是基督徒體會基督長、闊、高、深之愛的

必需場景(弗三18),因為信仰群體幫助罪人,彼

此透過有深度的實踐基督捨己的愛來效法基督。

需以末世國度為視野

基督徒的靈命不能抽離被培育者的處境而進

行,當弟兄姐妹被差遣到世界作光與作鹽時,就必

然要觸及基督徒與自己、與神、與人、與世界、與

神國度的多向關係。近年來,一些神學院開始注重

職場中的靈修向度,幫助職場基督徒探索職場種種

挑戰與試探的出路。而公共神學的討論也漸漸引起

華人教會的注意,這些神學反省,啟發基督徒在面

對不同世界觀與價值體系的衝突中,尋求如何適切

地表達與闡述信仰的內涵,並幫助福音派過度個人

化的內向靈修路線,可以納入社會性的對外向度。

然而,當基督徒強調入世卻不屬於世界的見

證生活時,使得一切落實在現世的屬靈操練常處

於一種張力—既要在世界作光作鹽,卻又不以今

生地上的任何成果等同那永恆國度的。基督徒在這

種張力的生活一方面雖注重在工作、社會生活裡對

仁愛、公義、公平的追求,但又不以眼前的建樹與

改革為終極的目標;另一方面,又因見到神的國度

繼續在世界中展開,學習更認真的藉投入現實的生

活,委身於那永恆的國度。

兼顧兩種神學方法

十多年前,當我在香港進修神學時,神學院

所教導的教義神學與研經方法,多採用肯定神學

(Kataphatic Theology)的進路,此進路基本上提倡

對上帝的奧祕可以用人間的形態(form)或言說來

表達,也強調人可以在萬物中見到上帝的臨在,經

歷那超然(transcendent)的上帝。然而,當我成為

宣教士後,從所牧養弟兄姐妹的生命,見到人神關

係的真實掙扎,也曾陪伴許多會友度過「無語問上

帝」的苦難時刻,更發現靈命成長是一條迂迴曲折

的朝聖之旅。我對奧祕的上帝有種既熟悉,卻又對

祂有種難以言說、不能捉摸的不知所措。這使我思

考:「在人生一些處境中,對不可捉摸又無法解釋

的屬靈經驗,當如何述說與理解?」

之後,在靈修學的研究中,我學習用兩種建

構方法來解釋靈修歷程 (spiritual journey)的高低起

伏,即肯定式靈修進路(Kataphatic Approach) 14

再加上否定式靈修進路(Apophatic Approach)。15

後者建立在否定神學(Negative Theology)的基礎

上,主張上帝超出有限之人的理解範圍,人對上帝

的認識只能透過判斷上帝不是什麼來說明,而無法

確定上帝究竟是什麼。這種靈修進路強調,奧祕的

上帝永遠大於人一切主觀的認識,人對上帝的認

定,需要不斷超越固定的掌握。若能在靈修學的研

究與實踐操練中,兼顧否定與肯定的進路,可以讓

基督徒的屬靈知識與經驗保持一份繼續的開放,也

Page 7: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16 校園 2014/ 5、6月號 17

使人對奧祕的上帝保持必然敬畏的謙卑。

自中學時代起,我就在福音派傳統的屬靈土壤中成長,也視福音派是孕

育我的「母親」,儘管移居路德宗傳統的德國多年,又到天主教傳統的比利時

進修靈修學,我仍深深看到福音派傳統的優點與強項,但是也逐漸意識到,由

於受限於靈修學研究的不足,福音派靈命培育框架依然停留在相當有限的領

域。其實,從研究的角度而言,福音派靈修學的建構尚屬開創的階段。本文只

是一位有心於華人靈修學建構的工作者,對於自己走過的掙扎之路的反思,前

面要走的路仍甚遠,「如何建構一個合乎聖經,並整合靈修史中不同靈修傳統

的優點,且適合當代華人福音派教會的靈命培育框架?」還需要更多同路人一

起來回答。 ✤

附註

1. 1989-1993年,筆者曾任台灣校園福音團契傳道同工。

2. 參Thomas Berry,“Christian Spirituality: Definition, Methods and Types” ,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Philip Sheldrake, ed., Louisville, KY: WJK Press, 2-3。

3. 同上,頁3。

4. 同上,頁4-5。

5. 參 Gerald R. McDermott, introduction to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vangelical Theology, ed. Gerald

R. McDermott (New York: OUP, 2010), 5。

6. 英文原著:Richard Foster, Streams of Living Water: Celebrating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Christian

Faith (San Francisco: Harper Collins, 1998). 中譯:理查德‧傅士德:《屬靈傳統禮讚》(香港,

天道,2001)。

7. 參Foster, Streams of Living Water , 頁222。

8. 參Alister E. McGrath, Christian Spirituality: An Introduction(Oxford: Blackwell, 1999 ), 13。

9. 同上,頁2-3。

10. 同上,頁18-19。

11. 相關出版可參郭鴻標《歷代靈修傳統巡禮》,香港:基督徒學會,2001;周學信,《無以名之的

雲》,台北:校園,2003;彭順強,《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香港:天道,2005;廖炳堂,《靈

修神學:理論與實踐》,香港:建道基金會,2010。

12. 相關出版可參張修齊,《靜修之旅》,台北:校園,2000;蔡貴恆、蔡崔妙姍,《都市人的靈命

塑造》,香港:天道,2005;趙崇明,《安息行旅》,香港:基道,2009。

13. 參http://www.lausanne.org/zh-TW/tw-home/1589-covenant.html。

14. 參 Howells, Edward “Kataphatic Spirituality,”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Philip Sheldrake, ed., (Louisville, KY: WJK Press, 2005), 頁393-394。

15. 同上,“Apophatic Spirituality”, 117-119。

封面故事

Page 8: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16 校園 2014/ 5、6月號 17

達拉斯.魏樂德—來自另一個時區的人

作者 ▎約翰.奧伯格(John Orberg) 譯者 ▎李柏佳

封面故事

從未有人如魏樂德那般書寫、教導關乎「與神同行的生命」。

編按:2013年五月八日,也就是達拉斯.魏樂德(Dallas

Willard)診斷出癌症不久,他過世了,享年七十七歲。

當天《今日基督教》官網即刊登此篇由奧伯格撰寫的追

思文。

當魏樂德於 2012年夏天診斷出胰臟癌時,他說:「我想,在我真正去

世後,我得要過一陣子才會發覺這件事。」

樂德總是說一些出人意表的話。他說,人的生命是由一連串的意識

經歷所組成。對一位信靠、並跟隨耶穌的人來說,死亡本身沒有能力中斷他的

生命。耶穌自己也說,信祂的人不會嘗到死味。(編按:約八52)

樂德於2013年五月八日過世。我不確定是否有人已經告訴他這件事了,

但我知道,對那些被他心思意念觸摸過、還活在世上的人,他的離去留下巨

大的缺憾。樂德以哲學家的身分在南加大待了近五十年,他是我見過最聰明的

人。然而,對認識他的人而言,影響最深的卻是樂德的生命品質—他竟能如

此活出神國度的信仰。

有人曾經問他相不相信人性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的教義。

他立刻回答:「我相信『充分』敗壞(sufficient depravity)。」

「這是甚麼意思?」

「我相信全人類都敗壞到一個地步,以至於當人們上天堂的時候,沒有一

個人能夠說:『這是我應得的』。」

樂德有許多關於真理的講論,「充分墮落」便是其中之一。這些道理看起

來很新奇,但當我們更多咀嚼其中的意思,就會發現這些道理其實指向我們信

仰最根本的核心。他過世後,我心中想像過許多畫面,其中之一是:樂德來到

Page 9: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18 校園 2014/ 5、6月號 19

封面故事

天堂門口,卻被蓋上「不夠敗壞」的章,然後被遣返。雖然我這樣想,但其實

樂德會強調他自己是非常墮落的。此外,他也會如此堅持:我們喜愛的生命,

例如魏樂德的生命,其實是他在喜樂中持續指向的那位。樂德最讓我們喜愛

的,是在他裡面的耶穌。

嘿,樂德

因為樂德寫了許多關於靈命塑造的書,且教授哲學,大家可能會以為他

生長在一個有豐富的教育和文化資源的環境。事實上,他成長於密蘇里州貧

困的農村環境。在他成年之前,還活在沒有電的環境裡。樂德的母親在他兩

歲時過世,她留給丈夫的遺言是:「讓永恆常停駐於孩子面前」(Keep eternity

before the children.)。有一次,他讀了一本傑克.倫敦所寫,從無神論的觀點

看世界的書。魏樂德說,他從不知道一本書竟然可以包含這樣的想法。經過那

次的啟蒙,他的心思不再一樣。那一年,魏樂德九歲。

魏樂德變成手不釋卷的讀書人。他說:「高中畢業離家時,我是一個臨時

農工。我在布袋裡放了一本當代圖書館版本(Modern Library edition)的柏拉

圖。聽來有些瘋狂,但我喜歡它,我喜歡那玩意兒。在我根本還不知道有一門

學科叫做哲學的時候,我已經愛上它了。」

樂德就讀基督教田納西天普大學,並在貝勒大學完成碩士論文,之後在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在這之後,他便一直任教於南加大,

歷時四十八年,並曾任該校哲學系主任。他致力於德國現象學大師胡賽爾著作

的翻譯和研究,成為這方面的權威。他和其他幾位基督徒學者,例如奧斯頓

(William Alston)和布蘭庭加(Alvin Plantinga),都是在當代哲學學術圈裡新

興福音派思想家,具有相當影響力。

樂德的家一如他的腦袋,塞滿了大量書籍。他有另一棟房子當作他的第

二圖書館,而他在南加大的辦公室則是第三圖書館,裡面可說是汗牛充棟。樂

德被檢查出癌症後,我們一群人到他那兒幫他打包書籍。我們裝了超過一百箱

的書,而這座車庫不過是他的第四圖書館。這些書涵蓋了各種語言,範圍從古

到今、從荷馬到哈利波特。

許多基督徒在「靈性塑造」這個層面,特別受到魏樂德的教導和著作影

響。其實,魏樂德真正關注的議題聚焦於「上帝的國」,或他常常說的「與上

帝同在的生命」。他提到人類必須回答的四個最大問題是:什麼是真實?什麼

是美善的生命?誰是良善的人?以及,你如何成為一位好人?他關注於如何回

答這些問題,以及如何活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同時他十分確定,對於這些問

題,沒有人能夠回答的比耶穌更好。

對樂德的學生和朋友來說(兩者頗多重疊),最想念的美好時光,就是那

Page 10: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18 校園 2014/ 5、6月號 19

些不急不徐、沒有任何待辦事項、整個世界只有

時間、神、以及愛的時刻。這時,你可以問他:

「嘿,樂德⋯⋯」(有數不清的故事,都是從這樣的

開場白開始:「某人問樂德」。)

「嘿,樂德⋯⋯」你看得出來他在思考,但不

是在想問題的答案;那些他老早就想通了。他在想

的是,要怎樣表達,才能讓我們這些聽的人更能掌

握他所要表達的內容,而不致變成「把珍珠丟在

豬面前」—對我而言,他對這段經文的解釋比任

何專業釋經學者更好,而像這樣的精采解釋數不

勝數。

樂德和我常玩一個遊戲:「嘿,樂德⋯⋯」,

然後我會問他所有重要的字或概念的定義。他所給

的答案,總是清晰、新鮮、以及精準,聽的人得要

坐著沉思一會兒,才能意會過來。他精要的教導總

是能彌補我思考上的不足。

什麼是靈?「無形體而有位格的力量。」

美?「意識到何謂良善。」

門徒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活出耶穌生命樣

式為終極目標的人。」

正直是「一種能夠創造出無可取代性的品質」

(他慷慨地把這樣的品質歸給康德)。

樂德一生都致力於追求邏輯以及思路的清

晰,並且不停地鍛鍊自己理性思辨的能力。他之所

以這麼努力,是因為他相信要認識真實,就必須具

備這樣的能力;而若我們愛人,便需要幫助人們認

識真實。

「嘿,樂德,什麼

是真實?」

「真實是你可以倚

靠的。」

「嘿,樂德,什麼

是痛苦?」「就是當你

與真實相遇時會經歷到

的。」

因此,樂德非常

討厭那些用情緒操縱聽眾,好讓自己得到某種暫時

性回應的基督徒講員和作家。這些人要的是一種聽

眾不經大腦的回應;這種講道,沒聽倒比聽了要

好上許多,因為它對聽眾損多於益。樂德在某個研

討會上說,講員永遠都不應該說故事。他的這番

話,讓一群出版界的人提議出版「魏樂德版研讀聖

經」—一本挪去所有故事的聖經(大概只剩下利

未記)。

「什麼是屬靈上的成熟?」

「成熟的門徒,是在自己的崗位上自然而然活

出耶穌的人。」

「榮耀神到底是什麼意思?」

「榮耀神的意思是,以某種特別的方式思考和

行動,讓神的良善、偉大、以及美麗,恆常清楚地

呈現在自己以及身邊的人面前。也就是說,當人們

看到我們的生命,他們會想要單單為著神是神而獻

上感謝,因為祂創造了如此的生命。」

非凡的心智

樂德對歷史有深刻的認識,他對存在的精闢

見解無人能出其右,而其影響範圍早已超越福音派

教會。他看重學者公會,且有許多貢獻。然而,他

也知道公會的限制,但還是不停地努力,希望最終

能在道德和屬靈的知識上有所貢獻,使這些能夠超

越現行的公會規範。

顯然,樂德的心智不

同凡響—請注意,是心

智,不是大腦。他總是謹慎

地指出心智與大腦的不同,

他說:「神從未有過大腦,

但也從未缺過。」

雖然樂德有個如此非

凡的心智,他的生命和心靈

猶勝於此。我在二十四年前

讀過他的《靈性操練真諦》

Page 11: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20 校園 2014/ 5、6月號 21

封面故事

(中譯本,台灣校園書房出版),我的生命從此徹底改變。讀完這本書後,我和

樂德聯絡,而這位偉大的作者,竟然就邀請我到他在南加州的家作客,而且沒

有任何特殊原因。在那裡,我經歷了其他無數人共同的經驗:一位慢活,謙

卑,無私,真正知道國度真理,並深刻活出信仰的人。

有人提到魏樂德時這麼說:「我真希望活在他的時區中。」在一個課堂

上,有位學生以十分具攻擊性、且不正確的論述挑戰樂德。他停了一下,感謝

那位學生的意見,然後就進行下一個問題。之後,有人問樂德為何不提出反駁

的論點,讓那位學生知難而退?樂德說:「這是『不爭辯到底』的操練。」

這也是為何樂德從來不跟不信者辯論。反之,他會參與在雙方的共同談

話中,讓兩造能夠一起尋找真理。他常說:「我相信耶穌是那種會第一個說:

『無論真理帶你往哪裡去,你要毫不猶疑地跟著走』的人。」在他人生的最後

一個禮拜,他仍希望能夠幫助信徒,藉由一同探討彼此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來參與在未信者的世界,而不是贏得智性上的辯論。

有時候這樣的討論會變得非常個人。多年前,在我行經人生的低谷時,

曾打電話問他:「嘿,樂德,我感到心碎,而我沒辦法解決。我不了解自己怎

麼了,這輩子從沒這樣痛徹心扉過。」

接著是一段長時間的沉默。然後,出現一句話:「這會是你在神裡面,對

神懷有喜樂信心的試煉。」

那句話,我反覆咀嚼不下千遍。

我和許多人談過這個劇痛,他們都很有同理心,並扶持我。但我無法想

像樂德所說的那句話,會出自其他任何人口中。那句話,讓我能活下去。

就像觀看飛人博爾特(Usain Bolt)賽跑、或聽馬友友拉大提琴,聆聽樂

德的想法就像是看著一位高超的工匠展現其技藝,而你迷失在那純然的喜悅

中。不同的是,令人驚嘆的不是技藝,而是透過他的思考,呈現出神的生命、

真實、與美善,而這些都令人目眩神馳。

毫不意外地,在一個思考者到感受者的連續光譜中,樂德完全是個思考

者。不過,有時候我會想念,當他看見神的美麗及良善是如此豐沛,以致內心

無法承受,在他聲音中所發出的微顫。我第一次帶著太太南西和樂德共進晚餐

就像觀看飛人博爾特賽跑、或聽馬友友拉大提琴,聆

聽樂德的想法就像是看著一位高超的工匠展現其技

藝,而你迷失在那純然的喜悅中。

Page 12: 眾聲喧嘩中探尋 「靈修」深意 · 但是相較於其他幾種基督教靈修大傳統,也顯出其 需要補充之處。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中文著作 相繼出現,1

20 校園 2014/ 5、6月號 21

時,席間,樂德開始述說神的美善。他的臉孔散發

著光芒。南茜不是個愛哭的人,但那時,我卻看到

眼淚從她的臉龐潸然落下。

對許多人來說,樂德有點像是納尼亞傳奇裡

的魔衣櫥。當然,重點不是衣櫥,而是透過魔衣櫥

所開啟的那個光明世界。

但你終究還是會喜歡那衣櫥。

死後的命運

樂德非常無法忍受那些把人偶像化的著作,

尤其是那些以他為主角的作品。我曾經聽他談論

過他內心的掙扎—對人心懷輕蔑的態度。我想,

若他真有那樣的想法,那真是藏匿得相當深沈。然

而,只有神知道人心。最近有人問我,樂德是否曉

得,他的生命是多麼地不同凡響?這讓我想到(幾

乎所有事都可以讓我憶起)樂德的另一個洞見:

「成熟的跡象之一,便是那些想法不再浮現在你的

腦海裡。」在戒酒的第一天,一個正在戒酒的酒鬼

腦子想的,都是他那英雄般的努力。戒酒二十年

後,他的心便能夠自由地去想其它更有趣的事。

在這個時候,戒酒對他來說再也不像是了不起的事

蹟,只是個明智的決定,全然的恩典。

樂德能夠自由地去想其他更有趣的事。

樂德身後留下他的妻子珍、兒子約翰、女兒

貝琪、貝琪的丈夫比爾,以及他們的女兒蕾莉莎。

他也留下了對福音、國度、道德,及屬靈真理本質

的洞見,幫助教會藉由重溫耶穌的信息和精神而不

斷的改正。就我所知,當代沒有人像樂德那樣,能

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耶穌,就是樂德恆常讚嘆

不已的那位,所留下的真理。他的影響,將會在無

數的講道、書籍、教會,和門徒的心中,繼續激起

漣漪。

「嘿,樂德,什麼是死亡?」

「耶穌特別提到,那些信靠他的人,生命會湧

流從耶穌和神而來的活水江河,而他們永遠不會經

歷死亡⋯⋯耶穌讓門徒明白,若知道自己的生命絕

不會終止,就曉得如何活在當下。」

樂德常說,我們生來是為了參與一個極富創

意的團隊,其中有令人驚異的傑出領袖,以及不可

思議的,並伴隨著前所未見的全面性循環,由生產

以及享受組成。這就是先知所說「眼睛未曾看見、

耳朵未曾聽見」的異象。樂德的這段話,值得我們

仔細讀上好幾回(這段文字出現於《神聖的約定》

〔The Divine Conspiracy,中主〕)。

樂德也常說:「神會讓所有能承受永恆的人進

入天堂。」他的許多言論,總讓人越多思想,就越

發令人感到詫異、心生畏懼,但卻絕妙無比—這

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母親說「讓永恆常停駐於孩子面前」。樂

德以一種前無古人的方式,讓我們看見永恆。而現

在,他也踏入自己未曾經歷的永恆生命。

我相信他承受得起。我敢說他一定可以。 ✤

奧伯格是美國加州門洛帕克長老教會的牧師。他是位作家,

最新的著作是《這人是誰?》(暫譯,Who Is This Man? The

Unpredictable Impact of the Inescapable Jesus),由Zondervan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