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與失意之人 - daoist.org · 24弘道2007年第3期 /總第32期...

5
弘道 2007 年第 3 期 / 總第 3 2 期 22 教論壇 綜觀我國社會急劇轉型的現實, 與傳統社會相比,今天的社會已經表現 出一系列新的特點並呈現出新的趨勢, 其主要表現為:經濟市場化、文化思潮 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選擇自由 化、更新頻繁化、資訊膨脹化、生活節 奏快速化、競爭激烈化、關係複雜化等 等。 1 處於這樣一種變動不居的現實社 會中的人們,常常會遭遇各種無法預測 的意外打擊,時常會有「不如意之事十 有八九」之感。可以說,當代中國人的 失意感可能比以往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更 為頻繁,也更為強烈,如官場失意、商 場失意、生活失意、情感失意、求學失 意等等,不一而足。據稱,精神障礙在 我國疾病總負擔中居於首位,專家預 言:從現在到 21 世紀中葉,沒有任何 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 續而深刻的痛苦。在西方世界,對付心 理健康問題的方法是求助於心理醫生。 而在我國,且不說沒有那麼多心理醫 生,人們也不習慣動不動就去找心理醫 生,即便進行心理治療,也要結合中國 的文化特色。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 家文化中許多積極的成份,都可以成為 醫治現代人心理疾患的文化良藥。 2 以,當代中國失意之人完全可以從自己 老祖宗傳下來的、早已證明有效的道家 思想中吸取精神養份,增強精神上的自 我免疫力,處變不驚,在深陷失意狀態 時從道家思想中獲得自我拯救的力量, 而不一定非求助於西方傳過來的那套心 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方法。這正如人身體 患病,不一定非求助於西醫治療,也可 以看中醫一樣。這不啻為一種捨末(醫 生治療)逐本(自我療傷)的中國式心 理療法。本文對此試作探討,以圖喚起 人們對道家思想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特殊 價值的重視。 失意之人自我拯救 周孝君 內江師範學院政法系副教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1-Sep-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論 與失意之人 - daoist.org · 24弘道2007年第3期 /總第32期 其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對順天而行的讚 譽,從而對失意之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 力和親切感。

弘道 2007 年第 3 期 / 總第 32 期22

道教論壇

綜觀我國社會急劇轉型的現實,

與傳統社會相比,今天的社會已經表現

出一系列新的特點並呈現出新的趨勢,

其主要表現為:經濟市場化、文化思潮

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選擇自由

化、更新頻繁化、資訊膨脹化、生活節

奏快速化、競爭激烈化、關係複雜化等

等。1處於這樣一種變動不居的現實社

會中的人們,常常會遭遇各種無法預測

的意外打擊,時常會有「不如意之事十

有八九」之感。可以說,當代中國人的

失意感可能比以往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更

為頻繁,也更為強烈,如官場失意、商

場失意、生活失意、情感失意、求學失

意等等,不一而足。據稱,精神障礙在

我國疾病總負擔中居於首位,專家預

言:從現在到 21 世紀中葉,沒有任何

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

續而深刻的痛苦。在西方世界,對付心

理健康問題的方法是求助於心理醫生。

而在我國,且不說沒有那麼多心理醫

生,人們也不習慣動不動就去找心理醫

生,即便進行心理治療,也要結合中國

的文化特色。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

家文化中許多積極的成份,都可以成為

醫治現代人心理疾患的文化良藥。2所

以,當代中國失意之人完全可以從自己

老祖宗傳下來的、早已證明有效的道家

思想中吸取精神養份,增強精神上的自

我免疫力,處變不驚,在深陷失意狀態

時從道家思想中獲得自我拯救的力量,

而不一定非求助於西方傳過來的那套心

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方法。這正如人身體

患病,不一定非求助於西醫治療,也可

以看中醫一樣。這不啻為一種捨末(醫

生治療)逐本(自我療傷)的中國式心

理療法。本文對此試作探討,以圖喚起

人們對道家思想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特殊

價值的重視。

論 與失意之人的自我拯救

周孝君 內江師範學院政法系副教授

Page 2: 論 與失意之人 - daoist.org · 24弘道2007年第3期 /總第32期 其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對順天而行的讚 譽,從而對失意之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 力和親切感。

23弘道 2007 年第 3 期 / 總第 32 期

一、道家思想可以撫慰失意之人內

心的失敗感,自我修復心靈創傷。

失意之人是因對某方面的刻意追

求而事與願違,致情緒處於極度低落狀

態的人。失意之人內心的挫敗感、不平

衡感尤強。因此,對失意之人來講,如

何可以獲得心內的平和,如何可以使挫

敗感得到撫慰,是心靈創傷能否得到修

復的關鍵。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失意

往往因求官、求名、求利等不得而產生

居多。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就曾勸導人

們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

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

久。 」(《 老 子 》四 十 四章 )。譯 文

為:名聲與身體相比哪一個親近?生命

與財物相比哪一個貴重?得到與喪失相

比哪一個痛苦?過份私愛必然要有重大

的耗費,太多收藏必然會有厚重的損

失。因此,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

知道休止就不會出現危險,這樣才能保

持長久。 3 的確,歷史與現實不斷證

明:對名望、權力、財富等過於偏愛、

執著,必定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搜刮、

積蓄的財富越多,最終,失去的財富也

就越多。 4 老子為人們提出了這樣「知

足」、「知止」的名利觀,對求官、

求名、求利不得而失意者,當是莫大的

安慰。對執著於求官、求名、求利而不

得的失意之人來講,他們往往更多地看

到權、名、利等給人們帶來的好處,而

可能不曾深刻地意識到其可能給人們帶

來的嚴重危險與危害。因名利受損而失

意的人若能從老子的名利觀中得到開

悟,一旦將權利、名望、利益等看開,

一旦將身外之物的價值與自身的生命價

值孰輕孰重悟透,心情就會豁然開朗,

內心就可得以自慰,心靈創傷也就可以

逐漸自我修復,以致最終得以自癒。

對因社會變遷而致事業、生活等

方面失意的人,道家則提出了「知其

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順其自然

之觀點。莊子更是把「安命」作為一

種價值觀大力加以褒揚。《莊子‧德

充 符 》 中 論 道 : 「 死 生 、 存 亡 、 窮

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

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

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

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

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

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這

段話的大意是:人生一切的一切,都是

「事之變」、「命之行」,我們不可

能知道其中的緣由,更不能改變、阻

止,因此,我們不必介懷,不必亂了我

們的心性,就好像我們不必介懷日夜與

四季一樣,就好像不必因日夜四季的變

化而亂了我們的心性一樣。我們安於命

運,就像我們安於日夜、四季一樣。5

道家這種順應事物變化、遵循自然規律

的「安命」思想,與儒家提出的「知

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強求觀念形成鮮

明對照。正因如此,道家思想在歷史上

就一直成為失意士大夫們修復精神創傷

的良藥。被譽為唐代詩壇「情聖」的

李商隱,早年因應試不第,情緒極為低

落,一度入道修行,以消解失意帶給他

的重壓與痛苦,後終得自我解救,考中

進士,步入仕途。可以說,道家思想因

Page 3: 論 與失意之人 - daoist.org · 24弘道2007年第3期 /總第32期 其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對順天而行的讚 譽,從而對失意之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 力和親切感。

弘道 2007 年第 3 期 / 總第 32 期24

其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對順天而行的讚

譽,從而對失意之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

力和親切感。在今天的中國,它對處於

社會急劇變化之中的、對自身命運和前

途難以把握的眾多生活失意之人追求精

神的獨立與自由,獲得一份對現實生活

的超越感有著靈丹妙藥之功效。所以,

事業受挫、生活失意的人們,只要肯座

下來細細品讀老莊著述,慢慢體悟道家

思想精髓,都可以從中獲得自我拯救的

力量,使心緒漸趨平和,進而使心靈創

傷逐漸得以自癒。

二、道家思想可以轉變失意之人

自我認識的視角,從暫時的無用

中看到自身的有用。

道家先賢對世間之事的認識有著

深刻的辯證思考,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莫

過於老子的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

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老子》

五十八章)譯文為:災禍,是幸福倚傍

的地方;幸福,是災禍潛伏的地方。誰

知道它們終極的結果呢?這種禍福相

依、轉化的觀點,對失意之人來講,尤

如一支清醒劑,可轉變他們對自我認識

的視角,從目前自己暫時的失敗(災

禍)中窺視未來可能成功(幸福)的希

望所在。《老子》七十六章中關於強弱

的論述,對失意之人換一個視角看待自

己的處境和得失,更具有警醒意義: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

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

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譯

文為:人活著身體柔軟,死後身體僵

硬;草木生長時柔脆,死後變得乾硬。

因此,堅硬強大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

柔軟弱小的東西屬於生存一類。所以,

軍隊逞強就要失敗滅亡,樹木長大就要

砍伐折斷。強大者處於下方,柔弱者處

於上方。 6

《莊子‧人間世》中關於櫟樹的

無用之用的比喻例證,更是非常精闢地

闡明了無用與有用的辯證關係,它對失

意之人從自己暫時的無用中了悟長遠的

大用有著深刻的啟迪意義。其大意是:

一匠石前往齊國,看見一棵為社神的櫟

樹,高大無比,枝繁葉茂,弟子皆以為

好木材,匠石卻說那是無用的散木。後

來,社神櫟樹托夢給匠石說:「你要

用甚麼來和我相比呢?你要用質地細密

的樹和我相比嗎?那山楂樹、梨樹、橘

樹、柚子樹以及瓜果之類,果實熟了就

要遭受擊打,被擊打就落個扭折。大枝

被折斷,小枝被扯下來。這都是由於它

的才能害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不能享

盡天年而中途夭折,這都是自己招來世

俗人們的打擊。萬物莫非不是這個道

理。況且我尋求無所可用的境地已經很

久了!幾乎遭到砍殺,到現在才幸而保

全,這正是我的大用。假使我對人確實

有用,我還能長得如此高大嗎?況且,

你與我都是天地間的物,為甚麼你把我

視為散木這東西呢?你這將要死的散

人 , 又 怎 能 瞭 解 這 無 用 之 用 的 散 木

呢?」7 莊子在該篇的結尾,用簡潔的

語 言 概 述 道 : 「 山 木 , 自 寇 也 ; 膏

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

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Page 4: 論 與失意之人 - daoist.org · 24弘道2007年第3期 /總第32期 其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對順天而行的讚 譽,從而對失意之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 力和親切感。

25弘道 2007 年第 3 期 / 總第 32 期

道壇論教

無用之用也。」譯文為:山上的良木

是自己招來的砍伐;油脂可燃是自己招

來的煎熬。桂樹由於可以食用,所以遭

人砍伐;漆樹由於可以做塗料,所以遭

人割取。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途,卻不

知道無用中的用途。8

上述道家關於禍與福、強與弱、

有用與無用的辯證關係的論述,皆可以

撥開失意之人對自我認識偏頗的迷霧,

開啟他們的悟性,指點他們由對自我否

定的認識評價轉向自我肯定的認識評

價,從目前劣勢的處境中看到未來的優

勢所在,從暫時的無用中看到自身的有

用,從而轉變自我認識的視角。這些觀

念對於失意之人恢復和重樹自信心有著

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道家思想可以引導失意之人

另闢蹊徑,尋找新的人生出路,

以獲得自我拯救。

失意之人往往因某方面的追求遭

到挫敗,精神易陷於困苦之中,看問題

也 就 易 鑽 「 死 牛 角 」 , 即 俗 語 說 的

「在一棵樹上吊死」。而道家思想則

告訴世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台灣著名

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後,得出

一個結論: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

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有句名言也說

得好:這個世界無所謂垃圾與廢物,所

謂廢物,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財富。有很

多財富無非是放錯了地方。……大材大

用,小材小用,有用和無用之間,只不

過是看你自己生命的質地和你所處的環

境之間是一種甚麼樣的匹配。9

莊子《逍遙遊》中有一段惠子與

莊子的對話。筆者認為,這段對話,對

失意之人另闢蹊徑尋找新的人生出路來

講,頗耐人尋味,且意味深長。若用心

參悟,必有所得。為不至於斷章取義,

這裏將原文與譯文一併引用。原文: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

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

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

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

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

用而掊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

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

者,世世以洴澼絖歸事。客聞

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

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

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

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

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

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

封之 。能不龜 手一也 ,或以

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

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

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

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

蓬之心也夫!」

譯文: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

給我一棵大葫蘆種子,我把它

種植養大,果實足有五石。用

它盛水,它的堅固程度承受不

了自己的容量;把它破開做成

瓢,那麼闊大的瓢無處可容。

Page 5: 論 與失意之人 - daoist.org · 24弘道2007年第3期 /總第32期 其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對順天而行的讚 譽,從而對失意之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 力和親切感。

弘道 2007 年第 3 期 / 總第 32 期26

這葫蘆並非不夠空大,只是大

得無法派上用場,所以就把它

打碎了。」莊子說:「你真是不

善於利用大的東西。宋國,有

個人 擅長製造 讓手不 皸裂的

藥,於是利用它,世世代代從

事漂洗絲絮的工作。有個客人

聽說,要拿出百金買下這個藥

方,宋人便聚集起全家族的人

商量說:『我家世世代代以漂

洗絲 絮為業, 所得也 不過幾

金。如今一旦把藥方賣出就可

以獲得百金,就賣了吧。』客

人得 到藥方後 ,便去 遊說吳

王。這時越國發兵攻打吳國,

吳王就派他領兵打仗。冬天,

吳軍與越軍水戰,大敗越軍,

吳王劃出一塊土地封賞他。同

樣一個讓人不皸裂手的藥方,

有人用它得到了封賞,有人用

它只能從事漂洗絲絮的工作,

這是因為用途不同啊。現在你

有五石之大的葫蘆,為甚麼不

考慮把它當作腰舟繫在身上,

去浮游於江湖之上,反而擔憂

它太大無處可容呢?可見你的

心如同蓬草一樣茅塞不通啊!」10

失意之人心情鬱悶,其心性也會

如 莊 子 所 說 的 「 蓬 草 一 樣 茅 塞 不

通」。道家看待人生,看待事物,恰

與眾不同。失意之人若用心品讀道家著

述,與老子、莊子先賢進行精神交流,

必能心性開悟,茅塞頓開,發現自身潛

能,另闢蹊徑,尋找到一條新的人生出

路。豈不聞言:當上帝給你關閉一道門

時,他會為你開啟一扇窗。人生所謂失

意與得意都是暫的、相對的,人在某方

面的失意,也許正是另一方面得意的開

始。現實生活中不也有這樣的實例嗎?

有人正因為下崗失業,從而開創了另一

番事業;有人正因為官場不得志而致商

場發達;有人正因為某方面是蠢才,另

一方面才成為天才。如此等等的實例可

謂多矣。人生之路常常就是這樣:東邊

不亮西邊亮,除了星星有月亮。有道家

聖人先哲為當代國人引路,失意之人還

怕沒有出路嗎?

傅佩榮先生曾在一次講演中說:

道家思想特別適合三類人品味--失意

之人、老年人、聰明絕頂之人。 後兩

者暫且不論,單論前者,何也?就上文

所述,可概而言之:道家思想可以幫助

失意之人自我修復心靈創傷,可以轉變

他們自我認識的視角,可以引導他們另

闢蹊徑,尋找到新的人生出路,以致最

終獲得自我拯救。這或許正是道家思想

對當代社會失意之人的特殊價值所在-

-人生的救身圈不在別處,就在自己身

上!

1 、 2 張踐:〈道家思想與現代人的心理健

康〉,長沙:《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6

年,第 3 期。3 、 6 饒肖寬譯注:《老子》(北京:中華書局,

2006),頁 109 、頁 182 。4 、 5 唐雄山:《老莊人性思想的現代詮釋與重

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 0 5),頁

224 、頁 238 - 239 。7、 8 、 10 孫通海譯:《莊子》(北京:中華書局,

2007),頁 35 、頁 36 - 37 、頁 6 - 7 。

9 于丹:《〈莊子〉心得》(北京:中國民主法

制出版社, 200 7),頁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