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00后大学生爱上思政课 一群教授博士每月搞两场头脑风 …€¦ ·...

1
深阅读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主编 江前兵 责编 李德强 视觉 胡颖 耿士明 制图 朱正非 责校 陈华 曹珂 04 04/ /05 05 他是朗读者也是旅行家 他是好老师也是孩子王 巴蜀蓝湖郡小学三年级 3 班班主任冉义坚持 4 年在网上给孩子们讲故事 收听量超过50万,他还带着学生行走重庆认识家乡 昨日早上7:24,冉义在朋友圈发出了当天第一条信息:听小义哥讲故事797 《老鼠记者·水晶贡多拉的奥秘 6》,配着轻缓抒情的音乐,冉义将一只小老鼠的冒险 故事惊险妙趣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冉义是巴蜀蓝湖郡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也是一名语文老师,从2015年 开始,他便在网上为孩子们讲故事,至今已是第四个年头,收听量超过50万。 一个月两次,在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会议室内,就会传来十几位思政老 师对教学内容上相互碰撞的“争论”声。他们通过这样的集体“背课”,将思政课难点 重点进行梳理。让它们不再是枯燥的条条框框,而变成“穷游”的故事,变成人生的 经历,变成同学们喜爱的内容。 魅力教师 将“穷游”经历纳入思政教育 4月10日,记者在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见到了31岁的刘倩,长相甜美又时 尚的她一改平日里女博士的形象。她被学生评选为2018年重庆大学最受欢迎的 10 名老师之一。 刘倩告诉记者,之所以同学们都喜欢她,可能源于她平日里古灵精怪的性格,可 以与同学打成一片。“对待学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刘倩说,每一堂课,她都会尽 自己最大努力,把最好的一切呈现在课堂上。 刘倩老师的课很特别,她的教学资料基本都是她自己收集而来的。这些一手资 料哪里来,她表示都是她“穷游”来的。原来从 2015 年入职以来,每年的寒暑假刘倩 就变身成一名“背包客”,前往许多国家旅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为一手资料,带回 她的课堂。 “我曾花一整个月的时间‘穷游’老挝、越南,两个国家九个城市,也曾花一整个 月的时间‘穷游’马来西亚、柬埔寨,两个国家七个城市……”刘倩说,她喜欢在课堂 上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讲给学生们听,并将收集的旅途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 呈现给学生。 刘倩表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结合课程内容说点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对学生 的启发远比照搬教材更好。 头脑风暴 十几位思政老师的集体“绝招” 记者了解到,在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像刘倩这样“接地气”的思政老师还 有很多,大家每天都在探讨,如何上好高校的思政课。去年,已有00后开始进入高 校学习,如何教育新时代的学生,思政老师得有“绝招”。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肖铁岩教授告诉记者,之所以要定期将老师们聚 集起来一起参与思政课的“备课”,是因为如今的大学生对思政老师的要求越来越 高,为了最大效率的提高思政老师的教学效率,集体“备课”成为所有思政老师工作 中的常态。 4月10日下午2点半,记者在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楼会议室看到,十几位 思政老师坐在一起,轮流分享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进 行思想的“头脑风暴”。 而这样的集体“备课”模式早在2017年9月就开始了。仅这学期开学以来,已 经是第五次。有思政老师告诉记者,除了一个月两次的定期“备课”,平日里,在老师 们的QQ群、微信群里也会不定期分享优秀的教学案例。 “社会信息多元化的今天,集体力量会更完善更全面,老师之间也有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的平台。”肖铁岩表示,这样的“备课”方式不仅最大限度的提高老师教学的 效率,还能更好的将思政教育形成共识,形成系统。 上游新闻记者 付迪西 怎么让 00 后大学生爱上思政课 一群教授博士每月搞两场头脑风暴 余诺希在3月16日的行走课程中,第 一次乘坐了从凤溪沱到朝天门的观光轮 渡,从不一样的视角感受了家乡的魅力。 余诺希的家长在反馈表上写下了这样 一段话:重庆的美在于你的观察,你的发 现。通过这类活动,孩子更加热爱这座城 市,感谢老师的陪伴,作为家长我也会带孩 子进行更好的类似的游玩。 漆芮西要在第七期的时候才能跟老师 一起出去,但她已有点等不及了,“冉老师 拍了很多视频,看上去很好玩,去过的同学 回来都说特别有趣,我觉得肯定很有意 思。” 在共同的行走中,冉义跟学生的感情 也愈加深厚。而冉义也很高兴看到孩子们 在经历这些活动之后的一些变化,尤其是 对一些比较内向,不敢跟老师交流的孩子, “我会近距离地去接触这些孩子,和他们进 行沟通和交流,照顾到他们的情绪。” 回到学校,跟老师相处时孩子们也变 得更加开放,更加开朗,他们和冉义之间的 关系就像朋友一样,会更亲密一些,甚至可 能会做一些看似比较“任性”的事儿。比如 直呼冉义的网名“小义哥”。 从2009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今年是 冉义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谈到这几年自己 的变化,他表示,首先是自己的内心更淡定 了,“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们的相处,每天能 够看到他们灿烂的笑脸,能够听到他们的 声音,其实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冉义说,当老师是一个良心活,只有真 的热爱,才会想要去认真做好这份工作。 “我喜欢这份职业,我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孩 子们,这样的状态我觉得很舒服,我享受当 下简单的生活。”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林祺 他录音讲故事至今坚持了四年 让孩子爱上阅读 他帮助学生在声音中发现自信 让孩子爱上朗读 他带领学生行走重庆认识重庆 让孩子爱上城市 让教育更加幸福 他说只有热爱 才会认真去干 冉义带领孩子们逛山城步道。 冉义带 领孩子们逛 大礼堂。 冉义和 孩子们在山 城巷。 今年是冉义工作的第十年。2009年 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冉义去印度尼西亚支 教,教当地孩子汉语,那一年的经历改变了 他很多。印尼当地的一些土著居民,虽然 生活贫穷,但冉义感受到了当地孩子们的 快乐与淳朴,就是那一年的经历,让他选择 留在学校当一名老师,“我想跟孩子们在一 起,保留一颗充满了年轻和童真的心”。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冉义尤其关注学 生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和朗读的问题。“有些 孩子对文字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还有些畏 难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每个工 作日都在朋友圈打卡,发自己讲故事的音 频链接,通过让孩子们听故事的方式,来降 低他们阅读的难度。“从 2015 年 3 月份开 始,现在已经是第四年了。” 最初带的是5年级的孩子,他选择了适 合那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沈石溪的动物小 说。之后,他又新接了一年级,为符合这个年 龄段孩子的特点,他选择了充满童趣的《老鼠 记者》,这个连载故事惊险刺激,幽默搞笑,至 今已出版60多本。三年来,仅是这一套书, 他已读了 50 多本。 “孩子们一般都对动物感 兴趣,我也想通过动物故事来慢慢地渗透,给 他们讲一些关于善恶和其他特性的东西。” 讲故事也是有技巧的,冉义在讲故事 时,并不是一次性全部读完,而是每天只读 十到十五分钟,然后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 性,“就给他读一部分,然后埋下一个伏笔, 或者不说结局,他们就会自己去找故事阅 读,慢慢地就能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刚开始时,他只是把自己阅读故事的 链接发到班级群里,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 每个学生都去听,只是给了一些建议,但孩 子们对自己老师讲故事这件事情很感兴 趣,现在他们每天都等着听故事。 杨泽厚同学说,他和同学们都很喜欢 听老师讲的故事,“因为老师讲得很有趣, 我自己在家里都买了那些书来看。” 坚持讲故事四年,冉义从没有想过放 弃,在假期的时候,他偶尔还会给孩子们讲 一整本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养 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自己也在成长。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讲故事是对自己 基本功的训练和巩固,普通话,还有对文章 的把控能力、领悟能力,都是通过阅读和朗 读来体现的,这是一个彼此共同成长,双方 共赢的理想状态。” 冉义说,除了自身的动力之外,外界的 监督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一个原因,因为在 工作日期间,他每天的故事都会在朋友圈 打卡。 不单单只是听老师讲故事,冉义还希 望能通过他的声音,来唤醒孩子们对于书、 对声音的兴趣,鼓励他们朗读。 在孩子们二年级时,冉义让孩子们读 了六本童诗,并且让他们选择自己读得最 好的那一首,帮他们录了下来,做成了一个 《我读最美童诗》系列。不仅培养了孩子们 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还提高了朗读能力,通 过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把他们对于诗的情感 表现出来。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冉义根据班级人 数,把课本中所有的文章分为了 41 份,让 他们一人来朗读一篇课文或是一个段落, 做成了三年级上册的班级朗读资料。 “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教学任务, 把孩子们的声音录下来,集成一个作品,当 他们从设备中听到自己的声音,会觉得很 新奇。”冉义说,当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同 学听到的时候,孩子们对表达的自信,对朗 读的热爱,对文学的热情就会越来越浓。 生活中,冉义喜欢旅行,也喜欢把自己 旅行的照片、视频和感悟分享在朋友圈。 学校要求每个班级都要用一个字体现班级 文化,冉义所在班级选的那个字就是 “行” —不断行走,是他与小朋友们以及 家长之间达成的共识。 这学期,冉义在班上开设了一门特色 课程—玩转重庆,他将班上的学生分为 九个小组,选择主城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 的区域定制了九条路线,带领他 们行走重庆,重新认识自己所居 住城市的风华岁月。 每周六,冉老师都会带领 一组孩子去其中一条路线,目 前已做了四期,每期的大致路 线已规划好,“但是具体去的时候可能会有 一些小的调整,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中 途会发生一些问题,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进度。” 第三组路线,他们去了山城第三步 道。冉义说,山城步道,是一条最能体验重 庆地域特色的健身步道,串起了沿途的抗 建堂、菩提金刚塔、第一水厂塔、仁爱堂、山 城巷等独具老重庆风味的景点。 在行走的过程中,他会给孩子们留下 一些照片或视频资料。在那一期的视频 中,可看到孩子们现场解说沿途的景点、风 光,朗读背诵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天上的街 市》,对游客、路人进行采访,让他们写下对 重庆的印象或建议……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不断地训练孩子 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个过程 当中,他们会现场解说一些东西,从声音到 动作都是一种锻炼,亲自去感受文化和景 色,也是对学习知识的一种提升。”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怎么让00后大学生爱上思政课 一群教授博士每月搞两场头脑风 …€¦ · 巴蜀蓝湖郡小学三年级3班班主任冉义坚持4年在网上给孩子们讲故事

深阅读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主编 江前兵 责编 李德强 视觉 胡颖 耿士明 制图 朱正非 责校 陈华 曹珂

0404//0505

他是朗读者也是旅行家 他是好老师也是孩子王巴蜀蓝湖郡小学三年级3班班主任冉义坚持4年在网上给孩子们讲故事

收听量超过50万,他还带着学生行走重庆认识家乡

昨日早上7:24,冉义在朋友圈发出了当天第一条信息:听小义哥讲故事797《老鼠记者·水晶贡多拉的奥秘6》,配着轻缓抒情的音乐,冉义将一只小老鼠的冒险故事惊险妙趣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冉义是巴蜀蓝湖郡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也是一名语文老师,从2015年开始,他便在网上为孩子们讲故事,至今已是第四个年头,收听量超过50万。

一个月两次,在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会议室内,就会传来十几位思政老师对教学内容上相互碰撞的“争论”声。他们通过这样的集体“背课”,将思政课难点重点进行梳理。让它们不再是枯燥的条条框框,而变成“穷游”的故事,变成人生的经历,变成同学们喜爱的内容。

魅力教师将“穷游”经历纳入思政教育

4月10日,记者在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见到了31岁的刘倩,长相甜美又时尚的她一改平日里女博士的形象。她被学生评选为2018年重庆大学最受欢迎的10名老师之一。

刘倩告诉记者,之所以同学们都喜欢她,可能源于她平日里古灵精怪的性格,可以与同学打成一片。“对待学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刘倩说,每一堂课,她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最好的一切呈现在课堂上。

刘倩老师的课很特别,她的教学资料基本都是她自己收集而来的。这些一手资料哪里来,她表示都是她“穷游”来的。原来从2015年入职以来,每年的寒暑假刘倩就变身成一名“背包客”,前往许多国家旅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为一手资料,带回她的课堂。

“我曾花一整个月的时间‘穷游’老挝、越南,两个国家九个城市,也曾花一整个月的时间‘穷游’马来西亚、柬埔寨,两个国家七个城市……”刘倩说,她喜欢在课堂上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讲给学生们听,并将收集的旅途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呈现给学生。

刘倩表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结合课程内容说点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对学生的启发远比照搬教材更好。

头脑风暴十几位思政老师的集体“绝招”

记者了解到,在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像刘倩这样“接地气”的思政老师还有很多,大家每天都在探讨,如何上好高校的思政课。去年,已有00后开始进入高校学习,如何教育新时代的学生,思政老师得有“绝招”。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肖铁岩教授告诉记者,之所以要定期将老师们聚集起来一起参与思政课的“备课”,是因为如今的大学生对思政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最大效率的提高思政老师的教学效率,集体“备课”成为所有思政老师工作中的常态。

4月10日下午2点半,记者在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楼会议室看到,十几位思政老师坐在一起,轮流分享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思想的“头脑风暴”。

而这样的集体“备课”模式早在2017年9月就开始了。仅这学期开学以来,已经是第五次。有思政老师告诉记者,除了一个月两次的定期“备课”,平日里,在老师们的QQ群、微信群里也会不定期分享优秀的教学案例。

“社会信息多元化的今天,集体力量会更完善更全面,老师之间也有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肖铁岩表示,这样的“备课”方式不仅最大限度的提高老师教学的效率,还能更好的将思政教育形成共识,形成系统。

上游新闻记者 付迪西

怎么让00后大学生爱上思政课一群教授博士每月搞两场头脑风暴

余诺希在3月16日的行走课程中,第一次乘坐了从凤溪沱到朝天门的观光轮渡,从不一样的视角感受了家乡的魅力。

余诺希的家长在反馈表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重庆的美在于你的观察,你的发现。通过这类活动,孩子更加热爱这座城市,感谢老师的陪伴,作为家长我也会带孩子进行更好的类似的游玩。

漆芮西要在第七期的时候才能跟老师一起出去,但她已有点等不及了,“冉老师拍了很多视频,看上去很好玩,去过的同学回来都说特别有趣,我觉得肯定很有意思。”

在共同的行走中,冉义跟学生的感情也愈加深厚。而冉义也很高兴看到孩子们在经历这些活动之后的一些变化,尤其是对一些比较内向,不敢跟老师交流的孩子,

“我会近距离地去接触这些孩子,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照顾到他们的情绪。”

回到学校,跟老师相处时孩子们也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开朗,他们和冉义之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会更亲密一些,甚至可能会做一些看似比较“任性”的事儿。比如直呼冉义的网名“小义哥”。

从2009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今年是冉义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谈到这几年自己的变化,他表示,首先是自己的内心更淡定了,“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们的相处,每天能够看到他们灿烂的笑脸,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其实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冉义说,当老师是一个良心活,只有真的热爱,才会想要去认真做好这份工作。

“我喜欢这份职业,我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孩子们,这样的状态我觉得很舒服,我享受当下简单的生活。”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林祺

他录音讲故事至今坚持了四年让孩子爱上阅读

他帮助学生在声音中发现自信让孩子爱上朗读

他带领学生行走重庆认识重庆让孩子爱上城市

让教育更加幸福

他说只有热爱才会认真去干

冉义带领孩子们逛山城步道。

冉义带领孩子们逛大礼堂。

冉义和孩子们在山城巷。

今年是冉义工作的第十年。2009年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冉义去印度尼西亚支教,教当地孩子汉语,那一年的经历改变了他很多。印尼当地的一些土著居民,虽然生活贫穷,但冉义感受到了当地孩子们的快乐与淳朴,就是那一年的经历,让他选择留在学校当一名老师,“我想跟孩子们在一起,保留一颗充满了年轻和童真的心”。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冉义尤其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和朗读的问题。“有些孩子对文字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还有些畏难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每个工作日都在朋友圈打卡,发自己讲故事的音

频链接,通过让孩子们听故事的方式,来降低他们阅读的难度。“从2015年3月份开始,现在已经是第四年了。”

最初带的是5年级的孩子,他选择了适合那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之后,他又新接了一年级,为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他选择了充满童趣的《老鼠记者》,这个连载故事惊险刺激,幽默搞笑,至今已出版60多本。三年来,仅是这一套书,他已读了50多本。“孩子们一般都对动物感兴趣,我也想通过动物故事来慢慢地渗透,给他们讲一些关于善恶和其他特性的东西。”

讲故事也是有技巧的,冉义在讲故事

时,并不是一次性全部读完,而是每天只读十到十五分钟,然后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给他读一部分,然后埋下一个伏笔,或者不说结局,他们就会自己去找故事阅读,慢慢地就能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刚开始时,他只是把自己阅读故事的链接发到班级群里,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每个学生都去听,只是给了一些建议,但孩子们对自己老师讲故事这件事情很感兴趣,现在他们每天都等着听故事。

杨泽厚同学说,他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听老师讲的故事,“因为老师讲得很有趣,我自己在家里都买了那些书来看。”

坚持讲故事四年,冉义从没有想过放弃,在假期的时候,他偶尔还会给孩子们讲一整本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自己也在成长。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讲故事是对自己基本功的训练和巩固,普通话,还有对文章的把控能力、领悟能力,都是通过阅读和朗读来体现的,这是一个彼此共同成长,双方共赢的理想状态。”

冉义说,除了自身的动力之外,外界的监督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一个原因,因为在

工作日期间,他每天的故事都会在朋友圈打卡。

不单单只是听老师讲故事,冉义还希望能通过他的声音,来唤醒孩子们对于书、对声音的兴趣,鼓励他们朗读。

在孩子们二年级时,冉义让孩子们读了六本童诗,并且让他们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那一首,帮他们录了下来,做成了一个《我读最美童诗》系列。不仅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还提高了朗读能力,通过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把他们对于诗的情感

表现出来。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冉义根据班级人

数,把课本中所有的文章分为了41份,让他们一人来朗读一篇课文或是一个段落,做成了三年级上册的班级朗读资料。

“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把孩子们的声音录下来,集成一个作品,当他们从设备中听到自己的声音,会觉得很新奇。”冉义说,当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同学听到的时候,孩子们对表达的自信,对朗读的热爱,对文学的热情就会越来越浓。

生活中,冉义喜欢旅行,也喜欢把自己旅行的照片、视频和感悟分享在朋友圈。学校要求每个班级都要用一个字体现班级文化,冉义所在班级选的那个字就是

“行”——不断行走,是他与小朋友们以及家长之间达成的共识。

这学期,冉义在班上开设了一门特色课程——玩转重庆,他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九个小组,选择主城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区域定制了九条路线,带领他们行走重庆,重新认识自己所居住城市的风华岁月。

每周六,冉老师都会带领一组孩子去其中一条路线,目前已做了四期,每期的大致路

线已规划好,“但是具体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小的调整,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中途会发生一些问题,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进度。”

第三组路线,他们去了山城第三步道。冉义说,山城步道,是一条最能体验重庆地域特色的健身步道,串起了沿途的抗建堂、菩提金刚塔、第一水厂塔、仁爱堂、山城巷等独具老重庆风味的景点。

在行走的过程中,他会给孩子们留下一些照片或视频资料。在那一期的视频中,可看到孩子们现场解说沿途的景点、风光,朗读背诵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天上的街市》,对游客、路人进行采访,让他们写下对重庆的印象或建议……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不断地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会现场解说一些东西,从声音到动作都是一种锻炼,亲自去感受文化和景色,也是对学习知识的一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