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二号,华文中宋,居中) ·...

154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J30024 学分: 4.5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 18 面向专业: 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植物学 执笔人:田伟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主要学科之一,也是植物生产类各专 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高等绿色植物是植物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生命活动是它研究的核心问 题和主要内容,在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后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有效地控制以满足人类的 需求。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植物生理学主要介绍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水分代谢、矿质与氮素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 用、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光形态建成与运动、生长生理、成花生理、 生殖和衰老及抗逆生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调控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基本理论与 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1.植物生理学的定义、任务和内容 2.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3.植物生理学的展望 教学重点: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植物生理学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了解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概况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二章 植物的细胞生理 (2 学时) 1.植物细胞概述 2.细胞壁 3.生物膜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Sep-2019

3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J30024 学分: 4.5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 18

面向专业: 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植物学

执笔人:田伟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主要学科之一,也是植物生产类各专

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高等绿色植物是植物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生命活动是它研究的核心问

题和主要内容,在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后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有效地控制以满足人类的

需求。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植物生理学主要介绍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水分代谢、矿质与氮素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

用、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光形态建成与运动、生长生理、成花生理、

生殖和衰老及抗逆生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调控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基本理论与

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1.植物生理学的定义、任务和内容

2.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3.植物生理学的展望

教学重点: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植物生理学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了解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概况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二章 植物的细胞生理 (2学时)

1.植物细胞概述

2.细胞壁

3.生物膜

4.植物亚显微结构

教学重点:原生质的性质

教学难点:原生质的性质与抗逆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原生质的特点与植物新陈代谢和抗逆性的关系?

第三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7学时)

1.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2.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3.植物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

4.蒸腾作用

5.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教学重点:水势、渗透势的概念,水存在的方式;植物细胞与根系吸水的方式、气孔运动的机

教学难点:水势的概念及其组成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植物组织水势包括哪几部分组成?

2.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的道理。

3.对于一棵高大的树木来说水是如何源源不断地运输到树顶的?

第四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5学时)

1.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3. 植物体内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4.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5. 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

6.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教学重点: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植物根系吸收矿质的特点及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矿质养分

的影响,N素的同化过程。

教学难点: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植物根系吸收矿质的特点及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矿质养分

的影响,N素的同化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植株矮小可能是什么原因?

2.引起老叶发黄和嫩叶发黄的分别是什么元素?列表说明。

第五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8学时)

1.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2. 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

3. 光合作用的机制

4. 光呼吸

5.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6.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教学重点: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叶绿素的性质,光合作用的机理,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

光能利用率与作物的生物产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机理和 C3、C4途径的比较。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植物的光合作用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2.碳同化有几条途径,各具有哪些特点?

3.一般来说,C4植物比 C3植物的光合产量要高,试从它们各自的光合特征及生理特

征比较分析?

第六章植物的呼吸作用(4学时)

1.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2. 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

3.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4. 呼吸过程中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5. 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

6.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教学重点:呼吸代谢途径的多样性,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和末端氧化酶系统。

教学难点:呼吸代谢途径的多样性,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和末端氧化酶系统。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植物的呼吸作用电子传递途径有哪几条?

2.植物的呼吸作用在农作物中的应用有哪些方面?

第七章 植物体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4学时)

1.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系统

2. 韧皮部物质运输

3. 韧皮部运输的机制

4. 同化产物的配及控制

教学重点:光合同化运输过程中源和库的关系及同化物分配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韧皮部的装卸理论、同化物的分配与调控。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 试述同化物韧皮部的装载途径及机制?

2. 俗话说树怕剥皮,不怕空心,为什么?

3. 利用同化物分配原理解释果树的大小年现象。

第八章细胞的信号转导(2学时)

1. 信号与受体结合

2. 跨膜信号转换

3. 细胞内信号转导形成网络

教学重点:植物体内的信号转导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体内的信号转导过程。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

思考题:植物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是如何完成的?

第九章植物生长物质(6学时)

1. 生长素类

2. 赤霉素类

3. 细胞分裂素类

4. 乙烯

5. 脱落酸

6. 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

7. 植物生长抑制物质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基本概念,传统的五大类激素(生长

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与新型的植物激素(油菜素内脂、茉莉酸甲酯、水杨酸

等)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理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及研究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 五大类植物激素各有哪些生理效应?

2.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哪些类型?在植物生产上可应用于哪些方面?

第十章光形态建成与运动(2学时)

1. 光敏色素的发现、分布和性质

2. 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

3. 光敏色素的作用机制

4. 蓝光和紫外光反应

5. 植物的运动

教学重点:光形态建成与暗形态建成,3种光受体,光敏色素的性质、生理作用和作用机理,

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类型、事例和机制。

教学难点:光敏色素的作用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2. 植物的光受体有哪几类?有哪些共同特点?

3. 植物的运动有哪几种形式?

4. 发芽后的谷种随意播于秧田,几天后根总是向下生长,茎总是向上生长,为什么?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2学时)

1. 种子的萌发

2. 细胞的生长

3. 程序性细胞死亡

4. 植物的生长

教学重点:细胞分化的生理及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因素和植物向重性和向光性的机理。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 从植物生理学角度解释植物“根深叶茂”的原理?

2. 讨论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

第十二章 植物的成花生理(4学时)

1. 春化作用

2. 植物成花的光周期诱导

3. 花器官发育和性别表现

4. 成花诱导的多因子途径

教学重点: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春化作用的部位、春化作用的机理,光周期现象类型、光周

期的感受部位、诱导的机理以及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花器官形成的 ABC模型和性别

表现,受精引起的代谢变化及自交不亲和性。

教学难点:春化作用的机理、光周期诱导的机理、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性别分化与

表达的一般规律及其调控和自交不亲和性的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 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在春化过程中茎尖生长点是植物感受低温的部位?

2. 用实验证明植物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并证明植物可以通过某种物质来传递光周期

刺激?

3. 根据所学生理知识,简要说明从远地引种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成功?

第十二章 植物的生殖和衰老生理(2学时)

1. 受精生理

2. 种子的发育

3. 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4. 植物的休眠

5. 植物器官的衰老与脱落

教学重点:在于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呼吸骤变型果实和非骤变型果实的种类及特征,

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以及种子休眠的解除或延长方法,植物衰老时的

生理生化变化,解释引起植物衰老原因的几个学说,影响器官脱落的内外因素。

教学难点: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与果实品质的关系,植物衰老的生理机理与调控,

植物激素与脱落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 植物衰老时在生理生化上有哪些变化?

2. 如何调控器官的衰老与脱落?

第十三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4学时)

1. 抗性生理通论

2. 植物的抗冷性

3. 植物的抗冻性

4. 植物的抗热性

5. 植物的抗旱性

6. 植物的抗涝性

7. 植物的抗盐性

8. 植物的抗病性

教学重点: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结构变化与生理生化代谢的变化,抗逆生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掌握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途径。

教学难点:植物在逆境下生理生化的变化,活性氧对植物伤害的机理,渗透调节机理,植物激

素调控机理。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有哪几种方式?

2. 植物抗旱的生理基础有哪些?如何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3. 北方地区路灯下的树枝容易受冻害,为什么?

三、考核方式和要求

1、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程预习、上课态度、积极发言、课后作业

等方面。

2、期末闭卷考试对学生本学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各部分成绩的比例如下:

①平日成绩 占 20%

②期末考试 占 60%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

一、说明

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和揭示植物生命活动本质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和

现代实验手段和实验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因此,植物生理学实验是植物生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完成实验课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巩固和扩充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习

植物生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

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号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验

基本

操作

综合性、

设计性

1 植物组织渗透势的 4 √ √ 掌握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方

测定 法

2显微镜下观察气孔

的运动2 √ √ 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运动

3 单盐毒害及离子间

的颉颃作用4 √ √ 掌握植物的矿物质营养

4植物组织叶绿素的

提取和含量测定2 √ √

掌握植物组织叶绿素的提取

和含量测定方法

5离体叶绿体光还原

反应2 √ √

掌握植物光反应和暗反应是

独立的两阶段

6植物组织丙二醛含

量测定4 √ √

植物逆境状态下体内生理状

态的变化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

实验一 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了解并掌握植物组织渗透势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原理

将植物组织置于对其无毒害的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里处理一定时间,然后镜检发生质壁分离

的细胞数,通常视野中有 50%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定为初始质壁分离,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压

力势为零,因而可把引起细胞初始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称之为等渗溶液,其溶液具有的渗透势即为

细胞的渗透势。由于很难正好找到引起 50%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浓度。因此通常用插值法求得等

渗溶液浓度,代入公式即可计算渗透势。

3. 材料仪器试剂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培养皿,记号笔,滴管。

试剂:蔗糖

4. 实验步骤

配制 0.2、0.3、0.4、0.5、0.6、0.7mol蔗糖/L水的质量摩尔浓度,贮 6个试剂瓶中,必要时配

制溶液浓度的相差可≤0.05mol蔗糖/L水。

取 6套干净清洁的小培养皿,用记号笔编号,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按顺序倒入各个

培养皿中使成一薄层,盖好皿盖。

将带有色素的植物组织或叶片(可选用有色素的洋葱鳞片的外表皮,紫鸭跖草,蚕豆,小麦,

玉米等叶的表皮)撕取表皮迅速分别投入各种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每个培养皿中放材料 3个左右,

使其完全浸没,浸泡 20-40分钟。

到时后,取出表皮,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相同浓度的蔗糖,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质

壁分离的细胞数和细胞总数,直接或间接(插值法)地找出引起 50%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浓

度,即为细胞渗透浓度值。

5. 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Ψπ = - RTiC

式中Ψπ为细胞渗透势,以MPa (兆帕)为单位。

R为气体常数,为=0.008314 MPa.L/(mol.K)

T为绝对温度,单位 K,即 273+t,t为实验温度(℃)。

i为解离系数,蔗糖为 1。

C为等渗溶液的浓度,单位为 mol/L。

则:Ψπ =-0.008314×(273+t)×1×C (MPa)

6. 问题讨论

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渗透势的实例。

实验二 显微镜下观察气孔运动

气孔是陆生植物与外界环境交换水分和气体的主要通道及调节机构。它既要让光合作用需要的

CO2通过,又要防止过多的水分损失,因此气孔在叶片上的分布、密度、形状、大小以及开闭情况

显著地影响着叶片的光合、蒸腾等生理代谢的速率。因而研究气孔状况很有必要,特别是在研究化

学物质及环境因素对气孔运动的影响时,经常需要观察或测定气孔开闭的程度。

1. 实验原理

气孔的开闭运动是由组成气孔器的两个保卫细胞的膨压控制的,将叶片表皮放在高渗溶液中,

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置换成低渗溶液后,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启。气孔的开闭运动可在显

微镜下直接观察。

2. 仪器与用具

显微镜 1台;尖头镊子 1把;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滴管等。

3.实验试剂

5%甘油溶液。

4. 实验步骤

选用气孔较大的植物,如鸭跖草、蚕豆等进行实验。实验前先把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

促使气孔张开。观察时摘下叶片,用尖头镊子撕取一小片下表皮,浸入有水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

玻片后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尽可能找到开得最大的气孔,然后在盖玻片的一端用滤纸吸去水,而

从另一端滴上 5%甘油溶液,使甘油溶液取代水,继后可观察到保卫细胞因失水而质壁分离,致使

气孔关闭。当按上述方法再用水取代甘油时,保卫细胞吸水便呈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气孔张开,

而且张得比实验开始时还大。

5. 实验数据处理

画图描绘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运动。

6.问题讨论

1. 气孔的开闭是由什么控制的?

2. 为什么供试材料在实验前要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

3. 当水取代甘油时,气孔开度为什么比实验开始时还大?

实验三 单盐毒害及离子间的颉颃作用

1. 实验目的

了解并掌握单盐毒害及离子间的拮抗作用作用原理及测定方法。

2. 实验原理

离子间颉颃现象的本质是复杂的,它可能反应不同离子对原生质亲水胶粒的稳定性、原生质膜

的透性,以及对各类酶活性调节等方面的相互制约作 用,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3. 材料仪器试剂

实验仪器:烧杯,纱布,石蜡。

实验试剂:0.12mol/L KCL(8.95g/L),0.06mol/L CaCl2 (6.66g/L),0.12mol/L NaCl(7.01g/L),

所用药品均需用 AR。

实验材料:冬小麦苗

4. 实验步骤

冬小麦苗培育两周,待根长 1cm 时可用作材料。

取 4 个小烧杯,一次分别倒入 50mL 下列盐溶液:(1)0.12mol/L KCL (2)0.06mol/L CaCl2

(3)0.12mol/L NaCl (4) 0.12mol/L NaCl 100mL+0.06mol/L CaCl2 1mL+0.12mol/L KCL 2.2mL 小

烧杯用涂石蜡的纱布盖上。

挑选大小相等及根系发育一致的小麦幼苗 9 株,小心种植在纱布盖的孔眼里,使根系接触到

溶液,液体部分用纸闭光, 使根部遮光培养,叶基见光,在室温下培育 2~3 周后,即可看出在

单盐溶 液中,小麦幼苗生长受阻,特别是他们的根部出现畸形。 双盐的根系发达且颜色白,单盐

的则根少发锈色。

观察内容:

(1)根部:① 根的条数及粗细情况 ② 根毛情况 ③ 根尖生长状况 ④ 根细胞分裂情况 ⑤

做简单统计

(2) 叶部 ① 叶尖 ② 叶脉 ③ 旗叶 ④ 最下叶

每隔两天观察,2 周后拿回。

注意事项:培养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可更换一次培养液。

6. 实验结果观察

列表说明实验结果。

实验四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了解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分布及性质;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原理

叶绿素广泛存在于果蔬等绿色植物组织中,并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体。当植物细

胞死亡后,叶绿素即游离出来,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较敏感;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生成

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在稀碱液中可水解成鲜绿色的叶绿酸盐以及叶绿醇和甲醇。高等植物中叶绿

素有两种:叶绿素 a 和 b,两者均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氯仿。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有:

1)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测定镁元素的含量,进而间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分光光度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提取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值,即可用朗伯

—比尔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在 645nm 和 663nm 处有最大吸收,且两吸收曲线相交于 652nm 处。因

此测定提取液在 645nm、663nm、652nm 波长下的吸光值,并根据经验公式可分别计算出叶绿素 a、

叶绿素 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

3. 仪器材料试剂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顶载天平(感量 0.01g)、研钵、棕色容量瓶、小漏斗、定量滤纸、吸

水纸、擦境纸、滴管。

原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

试剂:1.96%乙醇(或 80%丙酮); 石英砂;碳酸钙粉

4. 实验步骤

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去除中脉剪碎。称取剪碎的

新鲜样品 2g,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 3mL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 10mL,

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 3~5min。

取滤纸 1张置于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滤液流至 100mL 棕色容量

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

最后用乙醇定容至 100mL,摇匀。

取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波长 665nm、645nm 和 652nm 下测定吸光度,以 95%乙醇为空白对照。

5. 结果计算

按照实验原理中提供的经验公式,分别计算植物材料中叶绿素 a、b 和总叶绿素的含量。

实验五 离体叶绿体光还原反应

1. 实验目的

了解希尔反应的现象。

2. 实验原理

希尔反应是绿色植物的离体叶绿体,在光下分解水放出氧气同时还原电子受体的反应。氧化剂

2,6-二氯酚靛酚是一种蓝色染料,接受电子和 H+后被还成无色,可以直接观察颜色的变化也可用

分光光度计还可以对还原量进行精确测定。

3. 材料仪器试剂

材料:菠菜或其它绿色植物新鲜叶片。

仪器设备:研钵;石英砂;小试管;试管架;漏斗;纱布;小烧杯;剪刀。

试剂:0.1%2,6-二氯酚靛酚

4. 实验步骤

取新鲜的菠菜或其它植物叶片 0.5g,剪碎后放入研钵中,研磨成匀浆。加 50ml蒸馏水,通过

5~6层纱布,过滤到小烧杯中,即得到叶绿体粗悬浮液。取试管两支。每管中加入叶绿体悬浮液

5ml,0.1%2,6-二氯酚靛酚溶液 5~6滴,摇匀。将其中一管置于直射光下,另一管置于暗处,注

意日光下的试管液颜色变化。5~8min后,将置于暗处的试管取出。

6. 实验结果

比较两管溶液颜色变化,并解释原因。

实验六 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2. 实验原理

丙二醛(MDA)是由于植物器官衰老或在逆境条件下受伤害,其组织或器官膜脂质发生过氧

化反应而产生的。它的含量与植物衰老及逆境伤害有密切关系。测定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通常利

用硫代巴比妥酸(TBA)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与组织中的丙二醛产生显色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三甲川

(3、5、5-三甲基恶唑 2、4-二酮),三甲川最大的吸收波长在 532nm。但是测定植物组织中

MDA时受多种物质的干扰,其中最主要的是可溶性糖,糖与硫代巴比妥酸显色反应产物的最大吸

收波长在 450nm处,在 532nm处也有吸收。植物遭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时可溶性糖增

加,因此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含量时一定要排除可溶性糖的干扰。此外

在 532nm 波长处尚有非特异的背景吸收的影响也要加以排除。低浓度的铁离子能显著增加硫代巴

比妥酸与蔗糖或丙二醛显色反应物在 532、450nm处的吸光度值,所以在蔗糖、丙二醛与硫代巴比

妥酸显色反应中需要有一定的铁离子,通常植物组织中铁离子的含量为 100-300μg·g-1Dw,根据

植物样品量和提取液的体积,加入 Fe3+的终浓度为 0.5nmol· L-1。在 532nm、600nm和 450nm波长

处测定吸光度值,即可计算出丙二醛含量。

3. 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1)材料:植物叶片。

2)仪器设备: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水浴;研钵;试管;移液管(1ml、

5ml)、试管架;移液管架;洗耳球;剪刀。

3) 试剂:10%三氯乙酸;0.6%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石英砂。

4. 实验步骤

1)丙二醛的提取

称取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的植物叶片 1g,加入少量石英砂和 10%三氯乙酸 2ml,

研磨至匀浆,再加 8ml10%三氯乙酸进一步研磨,匀浆以 4000r/min 离心 10min,其上清液为丙二

醛提取液。

2)显色反应及测定

取离心管,编号,各加入提取液 2ml,然后各管再加入 2ml 0.6%硫代巴比妥酸溶液。摇匀,混

合液在沸水浴中反应 15min,迅速冷却后再离心。取上清液分别在 532、600和 450nm波长下测定

吸光度(A)值。

5. 实验结果

由于蔗糖-TBA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450nm,毫摩尔吸收系数为 85.4×10-3,MDA-

TBA 反应产物在 532nm 的毫摩尔吸收系数分别是 7.4×10-3 和 155×10-3。532nm 非特异性吸光

值可以 600nm波长处的吸光值代表。

按双组分分光光度法原理,建立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即可求出MDA 及可溶性糖浓度。

CMDA= 6.45(A532-A600)-0.56A450-(μmol·L-1)

公式中:A450—在 450nm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

A532—在 532nm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

A600—在 600nm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

﹡ —1.55×105为摩尔比吸收系数

C糖、CMDA分别是反应混合液中可溶性糖、MDA的浓度。

1.按下式计算提取液中MDA浓度

反应液体积(ml)

CMDA×—————————

1000

提取液中MDA浓度(μmol·ml-1)= ———————————————

测定时提取液用量(ml)

2.按下式计算样品中MDA含量

提取液中MDA浓度(μmol·ml-1)×提取液总量(ml)

MDA含量(μmol·g-1 Fw)= ————————————————————————

植物组织鲜重(g)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实验成绩以平时实验为主,结合实验考核或实验考试,考核以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过程、实验

熟练程度评定成绩。

1、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态度、实验过程、实验纪律等方面。

2、每次实验写一次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成绩考核。

3、各部分成绩的比例如下:

①实验报告 占 50%

②平日成绩 占 50%

第三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

教材:

[1]《植物生理学》王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张志良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

[1]《植物生理学》潘瑞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主编,高教出版社,2002.

[3]《植物生理学》武维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4]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李建武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及技术》李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张志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第四部分:育人案例

殷宏章,植物生理学家。中国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驱。长期从事植物生物化学、光合作用和生长

发育的研究。早年研究生长素与植物运动机理的联系,用自己发明的一个组织化学方法,阐明了磷

酸化酶与植物中淀粉合成的关系;50 年代组建我国第一个光合作用研究室,致力于光合磷酸化、

物质转化、群体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发现了对植物突然改变光强、光质时,光

合作用也发生瞬间变化,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有两个光化学反应系统;参加领导了抗菌素的生产和

研究;1959 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光合作用实验室,在光合作用磷酸化的机理,尤其是其中高能中

间态的存在和性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自己发明的组织化学方法,弄清了磷酸化酶在植物

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又证明植物体内存在磷酸化酶,而光照下由糖变淀粉的过程是与磷酸化有关

的。

汤佩松,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植物

呼吸代谢和光合作用的研究,提出植物代谢多条路线的观点。在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

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汤佩松在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发表了 3 本著作和逾 200 篇论文,在植物

呼吸代谢方面提出系统的观点,独树一帜,而且培养了大批植物生理学家。他是我国植物生理学奠

基人之一,为我国植物生理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被选

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

植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汤佩松是一位蜚声国际的植物生理学家。由于他在植物呼吸代谢和光合作用方面的贡献,1975

年被美国植物生理学会选为名誉会员,后又被美国植物学会选为名誉会员,还被邀请担任国际性杂

志《光化学和光生物学》(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的编委。尤其值得指出的是:1983

年当他满 80 岁的时候,国际性刊物《植物生理学年鉴》(AnnualReviewofPlantPhysiology)特约他

撰写了一篇回忆录式的文章,刊于该杂志 34 卷之首。该刊从 60 年代中期开始,每年都特约一位在

植物生理学方面贡献卓著、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写一篇这样的论文,作为首篇,并在扉页上登载作者

的照片,以资纪念。到现在为止,我国只有汤佩松一人得到这种殊荣。

《基础生物化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生物化学Ⅱ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J30027 学分:4.5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18

面向专业: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基础化学Ⅰ和Ⅳ

执笔人:于蕾妍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是学习生物学其他课程最重要的基础。

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关系,生物分子在体内的代谢和

调节,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信息分子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能够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知

识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将生物化学分成三大部分:

(1)静态生物化学,所研究的内容是构成生物机体各种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生物学功

能; (2)功能生物化学,研究重要生命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环境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从分子水平上来阐述生命现象的机制和规律;

(3)动态生物化学,所研究的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化学变化及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

规律,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整理笔记;在课堂上注意老师的讲授和对问题的剖析,注

意老师对各章节层次结构、知识点和面的关系的分析。通过对习题的解答,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掌

握。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1.1生物化学的研究范围

1.1.1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1.1.2生物体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和代谢调节

1.2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1.3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生物化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1)熟悉并了解生物化学的研究范围。

(2)明确生物化学与其他生命科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生物化学的发展前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联系学习其它学科知识,谈谈生物化学与其的密切关联。

2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5学时)

2.1 核酸的种类和化学组成

2.1.1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2.1.2核酸的化学组成

2.1.3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2.2核酸的结构

2.2.1核酸的一级结构

2.2.2 DNA的二级结构

2.2.3 DNA的高级结构

2.2.4 RNA的结构

2.3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2.3.1 核酸的一般性质

2.3.2 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2.3.3 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教学重点:

(1)核酸的化学组成及结构。

(2)核酸的理化性质。

教学难点:

(1)核酸的化学组成,分类,命名以及核酸的一级结构。

(2)DNA的空间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及 DNA的功能。

(3)RNA的分类,结构及各类 RNA的功能。

(4)DNA的变性,复性的概念以及变性,复性 DNA的特点;分子杂交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

思考题:

1.比较 DNA和 RNA在化学结构上,大分子结构上和生物学功能上的特点。

2.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有哪些基本要点?

3.RNA有哪些主要类型,比较其结构与功能特点。

3 蛋白质化学(8学时)

3.1 氨基酸

3.1.1 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

氨基酸基本连接方式;氨基酸排列顺序。

3.1.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3.2肽

3.2.1 肽和肽链的结构及命名

3.2.2 重要的天然寡肽

3.3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3.3.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3.3蛋白质二级结构

二级结构单元、超二级结构、结构域

3.3.4蛋白质三级结构

3.3.5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3.4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4.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4.2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5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3.5.1 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3.5.2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3.5.4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3.5.5 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3.5.6 蛋白质的紫外吸收与显色反应

3.7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及应用

(凝胶过滤层析、电泳)

教学重点:

1.蛋白质构成单位氨基酸的性质。

2.蛋白质的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教学难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

思考题:

1.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作用力有哪些?

2.简述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 酶(8学时)

4.1酶的概念

4.1.1酶是生物催化剂

4.1.2酶的化学本质

4.1.3 酶的专一性

4.2 酶的命名及分类

4.2.1酶的命名

4.2.2酶的分类

4.3 酶的作用机制

4.3.1酶的催化作用

4.3.2 中间产物学说

4.3.3 酶的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

4.3.4诱导契合学说

4.3.5 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

4.3.7 酶原激活

4.4 酶促反应动力学

4.4.1酶促反应速度的测量

4.4.2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4.4.3底物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

4.4.4 pH对酶作用的影响

4.4.5 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

4.4.6 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

4.4.7抑制剂对酶作用的影响

4.5酶活性的调节

4.8维生素和辅酶——维生素的概念、分类

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机理。

2.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

1.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2.酶促反应的特点,酶促反应的机制。

3.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

思考题:

1.Km的意义是什么?

2.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3.抑制剂的类型及作用特点有哪些?

7 糖类分解代谢(6学时)

7.1糖代谢总论

7.2 生物体内的糖类

7.3 淀粉(糖原)的酶促降解

7.4 糖酵解

7.4.1 糖酵解的概念

7.4.2 糖酵解的化学历程

7.4.3 糖酵解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

7.4.5丙酮酸的去路

7.4.6 糖酵解的调控

7.5三羧酸循环

7.5.1 丙酮酸氧化为乙酰 CoA

7.5.2 三羧酸循环

7.5.3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7.5.4 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7.6 磷酸戊糖途径

7.6.1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化历程

7.6.2 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

教学重点:

1.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的反应历程及生物学意义。

2.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及生物学意义。

教学难点:

1.糖酵解的反应过程,限速酶(限速步骤),能量计算,生理意义。

2.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特点,限速酶(限速步骤),能量的计算,调节。

教学方法:讲授

思考题:

1.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

2.三羧酸循环在生物体代谢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

8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2学时)

8.1 生物氧化概述

8.2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8.2.1线粒体

8.2.2 电子传递链

8.2.3 电子传递抑制剂

8.3氧化磷酸化

8.3.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类型

8.3.2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偶联

8.3.3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8.3.4氧化磷酸化的解耦联和抑制

8.3.5线粒体穿梭系统

教学重点:呼吸链,氧化磷酸化

教学难点: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偶联

教学方法:板书讲授,案例教学法

思考题:电子传递抑制剂和解偶联剂的主要差异。

9 糖的生物合成(1学时)

9.2 糖异生作用

9.2.1 糖异生途径

9.2.2 糖酵解和糖异生的调节

9.3 多糖的生物合成

淀粉(糖原)的合成

教学重点:糖异生

教学难点:调节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糖酵解和糖异生的主要区别

10 脂类代谢(4学时)

10.1 脂肪的分解代谢

10.1.1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0.1.2 甘油代谢

10.1.3 脂肪酸的氧化

10.1.4 酮体代谢

10.1.5 乙醛酸循环

10.2 脂肪的合成代谢

10.2.1 甘油的生物合成

10.2.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0.2.3 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10.3 类脂的代谢

教学重点: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教学难点:乙醛酸循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思考题:同为六碳的脂肪酸分解代谢产能数量和葡萄糖产能数量差异多少?

11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与转化(1 学时)

11.1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11.2氨基酸的分解与转化

11.2.1脱氨基作用

11.2.2 脱羧基作用

11.2.3 氨基酸降解产物的去向

教学重点:脱氨基作用

教学难点:联合脱氨基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尿素循环的意义

13 核酸的酶促降解及核苷酸代谢(1学时)

13.1核酸的酶促降解

13.1.1 核酸酶

13.1.2 核糖核酸酶(RNase)

13.1.3 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

13.2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13.2.1核苷酸的水解

13.2.2 嘌呤的降解

13.2.3 嘧啶的降解

13.3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13.3.1 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3.3.2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教学重点:核酸的酶促降解

教学难点: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思考题:日常中饮食摄入的富含嘌呤的食物的有哪些?

14核酸的生物合成(8学时)

14.1 DNA的生物合成

14.1.1 DNA的复制

14.1.2 反转录作用

14.1.3 DNA的损伤、修复与突变

14.2 RNA的生物合成

转录,转录后加工

14.3 核酸合成的抑制剂

14.4基因工程

教学重点: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

教学难点:比较 DNA和 RNA合成的异同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思考题:为何育种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为何三种 RNA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15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5学时)

15.1 蛋白质合成体系

15.1.1 mRNA与遗传密码

15.1.2 tRNA

15.1.3 核糖体

15.2 蛋白质合成

15.2.1 氨基酸的活化

15.2.2 肽链合成的起始

15.2.3 肽链的延伸

15.2.4 肽链合成的终止与释放

15.2.6 蛋白质的翻译后加工

15.2.7 抑制翻译的抗菌素

15.3 蛋白质定位

教学重点:蛋白质合成体系

蛋白质的合成

教学难点:蛋白质的合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动画演示,讲授,讨论法

思考题:蛋白质合成作为一个高耗能过程是如何体现的?

16 细胞代谢网络和基因表达调控(3学时)

16.1 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

16.4 基因表达的调控

16.4.1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

16.4.2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教学重点: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教学难点:转录上的正负调控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自主学习法

思考题: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节意义多大?

三、考核方式和要求

平时作业,阶段测验等平日项目 50%,期末闭卷考试 50%;

要求:平时上课考勤,课堂提问;试卷体现课程教学大纲的重点,涉及一定的难点,力求学

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

一、说明

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

生物化学实验是与生物化学配套开设的一门实验课,并与之相辅相承,旨在深化理论课的内

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生化实验技术,培养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生化实验技术广泛用于生命科学许多领域的研究。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色、层

析、电泳、离心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方法的原理与操作技能,学会选择正确的科学态度及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号实验名称

实 验 类 型

内容提要验

基本

操作

1

紫外光吸收法

测蛋白质的浓

2 √ √ √

学习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

用及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

2

氨基酸的分离

鉴定—滤纸层

析法(或薄层层

析)

4 √ √

1.掌握层析的原理

2.验证氨基酸的呈色性质

3

聚丙烯酰胺凝

胶盘状电泳分

离血清蛋白质

8 √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分离

血清蛋白质

4

麦芽淀粉酶的

提取与活性鉴

4 √

1.学习酶的提取方法

2.通过活性鉴定分析影响

酶活的因素

5

凝胶过滤层析

分离血红蛋白

和硫酸铜

4 √ √掌握凝胶过滤层析原理和

过程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

实验一 紫外光吸收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一、实验目的:

学习标准曲线的制备;学习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及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课吸收紫外光,因此蛋白

质在 280nm 的波长处有一特征吸收,吸光值与其含量呈正比,可用作测定。此法的优点是:测定蛋

白质含量是将蛋白质溶液直接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下测定,不需任何试剂,操作简单,快速,用量少,

样品可回收,低浓度盐类不干扰测定,故此方法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和酶的生化制备中。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

实验器材:751 型分光光度计 试管及试管架 量筒等

药品: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液 未知浓度的蛋白质溶液(鸡血清)

四、实验步骤: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1 2 3 4 5 6 7 8

1mg/ml 标准白蛋白 0 0.5 1.0 1.5 2.0 2.5 3.0 4.0

蒸馏水 4.0 3.5 3.0 2.5 2.0 1.5 1.0 0

摇匀后,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 280nm 吸光值,以 A280 为纵坐标,标准蛋白质浓度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的测定

根据稀释倍数求得血清中的蛋白质浓度。

五、思考题:如何用标准曲线求得未知糖的浓度?

实验二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滤纸层析法

1.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操作,了解氨基酸的滤纸层析法的原理。

(2)掌握氨基酸的滤纸层析法的操作方法。

2.原理

层析法是指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相

(固定相和流动相)中,从而达到分离。层析法按照其原理可分为分配层析法、吸附层析法、亲和

层析法等,滤纸层析法属于分配层析法。

用滤纸作为支持物进行层析的方法,称为滤纸层析法。滤纸层析法所用展层剂大多由水和有机

溶剂组成。滤纸纤维与水的亲和力强,与有机溶剂的亲和力弱,因此在展层时,水结合在滤纸的纤

维之间成为固定相,有机溶剂是流动相。将样品点在滤纸上(此点称为原点),进行展层,样品中

的各种氨基酸在两相溶剂中不断进行分配。由于它们的分配系数不同,不同氨基酸随流动相移动的

速度就不同,于是就将这些氨基酸分离开来,形成距原点不等的层析点。

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度用 Rf 来表示:

Rf=层析点中心与原点的距离/溶剂前沿与原点的距离

只要条件(如温度、展层溶剂的组成)不变,Rf 值是常数,故可根据 Rf 值作为定性依据。

氨基酸在层析过程中的分配系数(移动速率)是由它的极性决定的。本实验中,固定相为极性

很强的水,流动相为极性弱的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极性小的氨基酸在固定相中的溶解

度偏小,分配系数小,随着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反之,极性大的氨基酸随着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

利用茚三酮反应,可将氨基酸层析点显色作定性、定量用。

3.试剂和仪器设备

(1)标准氨基酸溶液(0.5%)及普通氨基酸混合液

(2)展层剂:正丁醇:冰乙酸:蒸馏水=4:1:5(体积比)

(3)显色剂:0.1%水合茚三酮的正丁醇溶液

层析缸、毛细管、培养皿、层析滤纸、吹风机、小喷壶、针、白线、尺、铅笔等。

4.实验步骤

(1)平衡:分别取约 5ml 展层剂置于三个小烧杯中,置于层析缸内,平衡 0.5h。

(2)滤纸制备:选用新华 1 号滤纸,裁成 22cm*14cm 的长方形,在距纸一端 2cm 处画一基线,在

线上每隔 2cm,画五个等距离的点,标上样品名称。

(3)点样:分别用毛细管将各种标准氨基酸溶液及普通氨基酸混合液点在这五个位置上,原点直

径不能超过 0.5cm,边点边用吹风机吹干。将点好样的滤纸两边缘对齐,用白线缝好,制成圆筒,

注意缝线处的滤纸两边不能接触,以免由于毛细管现象使溶剂沿两边移动太快而造成溶剂前沿不

齐。

(4)展层:迅速掀开层析缸,将盛有约 20ml 展层剂的培养皿迅速置于层析缸内,并将滤纸直立于

培养皿中。注意滤纸勿与培养皿壁接触。当溶剂展层至距滤纸上沿 1-2cm 时,取出滤纸,用铅笔标

出前沿位置,用吹风机吹干。

(5)显色:用小喷壶均匀喷洒显色剂,用吹风机吹干。

(6)记录结果:用铅笔轻轻描出各层析点的形状,用直尺量出各层析点中心与原点的距离以及溶

剂前沿与原点的距离,求出各氨基酸的 Rf 值,将各层析点的 Rf 值与标准氨基酸的 Rf 值比较,可

得知该斑点的准确成分。

注意事项:

(1)点样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 Rf 值。

(2)注意不要让展层剂过了最上沿。

(3)点样量不能太密集

(4)展层剂要选择能最适合区分不同成分的组成。

实验三 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1.实验目的:

(1)深入掌握电泳的相关知识。

(2)了解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过程和条件。

(3)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操作过程。

2.实验原理:

(1)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颗粒会朝着与其电荷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就是电泳。

以蛋白质为例,蛋白质分子是带有许多可解离基团的,这些解离基团在一定的 pH 值的范围

内发生解离而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因此,当一定 pH 条件下,蛋白质分子所带正负电荷之数量相

等时,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为零,呈电中性。此时,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不移动,此溶液的 pH 即

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当溶液的 pH 大于 pI 时,则蛋白质分子因解离出一部分 H+ 而带上负

电,则该蛋白质在电场中朝正极移动;若溶液的 pH 小于 pI,则蛋白质分子会因结合一部分 H+而

带上正电,则该蛋白质在电场中朝负极移动。

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的快慢一般用迁移率(或泳动度)来表示,即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

度下的泳动速度。

从带电颗粒本身来讲,其泳动速度与其直径、形状及其净电荷量有较大关系。一般讲,带电

颗粒之净电荷越大,直径越小,越近乎球状,则其在电场中泳动速度越快。反之,则慢。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此种电泳方法因其支持物为聚丙烯酰胺凝胶而得名。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即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经催化

剂催化聚合而形成的含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长链,并在相邻长链之间经甲撑桥连接形成的三维网状

结构这样一种物质。根据所用催化剂的不同而将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方法分为化学聚合法和光聚

合法。

3.试剂和仪器设备:

(1)仪器设备:

圆盘电泳槽、电泳仪、微量加样器、天平

(2)试剂:

30%丙烯酰胺

分离胶(电泳胶)缓冲液贮液(pH=8.9)

浓缩胶(成层胶)缓冲液贮液(pH=6.7)

1%TEMED(四甲基乙二胺 ) 1%过硫酸铵

40%蔗糖 0.5%氨基黑染料

溴酚蓝 电泳缓冲液 7%醋酸

4.实验步骤:

(1)制备凝胶管

(2)加样

(3)安装凝胶管

(4)电泳

(5)剥离

(6)染色与脱色

(7)保存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绘出电泳图谱,并计算迁移率。

6.问题讨论:

(1)简述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原理及如何调节凝胶的孔径?

(2)为什么样品会在浓缩胶中被压缩?

(3)样品中加 40% 蔗糖及溴酚蓝各有何作用?

实验四 麦芽淀粉酶的提取与活性鉴定

1.实验目的

1.学习酶的提取方法

2.通过活性鉴定分析影响酶活的因素

2.原理

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甙键的一类酶的总称,按照其水解淀粉的作用方式,可以分成α-淀粉

酶,β-淀粉酶,糖化淀粉酶等等。实验证明,在小麦、大麦的休眠种子中含有β-淀粉酶,而α-

淀粉酶是在发芽过程中形成的,其活性随萌发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所以,在禾谷类萌发的种子中,

这两类淀粉酶都存在。α-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和麦芽糖。而β-淀粉酶可把直链淀粉分解成

麦芽糖。因此,淀粉糖化的进程是由两种淀粉酶共同催化的结果。

通过碘液与淀粉的特定呈色反应,指示淀粉的水解程度。因不同条件下对酶活的影响,逐步水

解,分析结果,判定影响因素。

3.试剂和仪器设备

(1)萌发的小麦种子

(2)碘化钾–碘溶液(KI-I2)将碘化钾 2g 及碘 1g 溶于 10ml 水中,使用前稀释 10 倍。

(3)10%甘油溶液

(4)0.1%淀粉溶液

(5)白瓷版,研钵,水浴锅等

4.实验步骤

(1)酶的提取

称取 3 克干麦芽(湿麦芽加倍),放入研钵中研细,加入约 10 毫升 10%甘油热溶液(约 50℃),

转移到三角瓶中,放入 37℃电热恒温水浴中提取约一小时,然后过滤,滤液为麦芽的酶提取液。

(2)麦芽淀粉酶活性的鉴定

取 3 支试管,并编号。向 1 号试管加入 2ml 麦芽的酶提取液,在水浴上煮沸 8-10 分钟以灭酶;

向 2 号试管内加入 2ml 麦芽的酶提取液;向 3 号试管内入 2ml 蒸馏水。然后,再向各管(1—3 号

管)内各加入 2ml 0.1%淀粉液,摇匀后,一齐放入 37℃恒温水浴中保温 15 分钟,同时取出 3支试

管冷却后滴入 2~3 滴碘化钾-碘溶液,混匀,观察颜色变化,并解释实验结果。

5.问题讨论

(1)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

(2)如果有一未知植物酶需要测定其最适 pH,应如何操作?

(3)如果温度三个管中,37 度反应速度最快,能否说 37 度是最适温度?

实验五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血红蛋白和硫酸铜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凝胶过滤层析的原理。

2.掌握凝胶过滤层析的操作过程。

二、实验原理:

凝胶过滤的主要装置是填充有凝胶颗粒的层析柱。目前使用较多的凝胶是交联葡聚糖凝胶

(sephadex)。这种高分子材料具有一定孔径的网络结构。高度亲水,在水溶液里吸水显著膨胀。

用每克干胶吸水量(mL)的 10 倍(G值)表示凝胶的交联度,可根据被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和工作

目的,选择适合的凝胶型号。交联度高的小号胶如 sephadex G-25 适于脱盐。

凝胶过滤的操作条件温和,适于分离不稳定的化合物;凝胶颗粒不带电荷,不与被分离物质

发生反应,因而溶质回收率接近 100%,而且设备简单、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强,凝胶柱可反复使

用,所以广泛使用于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分离纯化、分子质量测定、脱盐等用途。本实验利用凝胶过

滤的特点,将 CuS04 同蛋白质分子分离开。

三、试剂和仪器设备:

(1)仪器设备:

层析柱(2cm×15cm)、恒流泵、部分收集器、记录仪

(2)试剂:

1.硫酸铜溶液

2.sephadex G-25

3.鸡血清

四、实验步骤:

1.凝胶溶胀

2.装柱

3.平衡

4.上样

5.洗脱

五、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记录并解释实验现象,讨论凝胶过滤的脱盐效果。

六、问题讨论:

1、影响凝胶过滤脱盐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1.考核方式

(1)实验态度:不迟到,不无故缺课;10%

(2)预习情况:对原理的预习和理解,对实验内容的预先设计;10%

(3)课堂实验:实验操作能力,主动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50%

(4)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简洁完整,书写规范,对结果的分析讨论有理有据;30%

2.成绩评定要求

实验课成绩评定按百分记,占本门课程的 30%。

评定成绩时可参照以下标准:

(1)90 分以上

能正确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能独立、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和

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各项实验技能;实验报告及其他各项实验作

业完整、正确,文字通顺,书写工整,符合要求,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工作努

力,遵守纪律,表现好。

(2)80 分-89 分

能较好的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能认真、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

和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实验技能的绝大部分;实验报告及其他各

项实验作业完整、正确,文字通顺,书写工整,符合要求;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工作努力,

遵守纪律,表现较好。

(3)70 分-79 分

能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能认真努力进行各项实验操作;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

能掌握一部分实验技能;实验报告及其他各项实验作业完整、正确,文字通顺,书写工整,符合要

求;工作较努力,遵守纪律,表现一般。

(4)60 分-69 分

学习态度及表现一般;勉强完成各项实验操作,基本达到要求;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较差;实验报告及其他各项实验作业较完整,文字通顺,书写工整,基本符合要求;能遵守实验室

的规章制度,表现一般。

(5)60 分以下

学习态度及表现较差;不能按要求完成各项实验操作;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实

验报告及其他各项实验作业不完整,书写欠工整,基本不符合要求。

第三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

1.基础生物化学,郭蔼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2 版

2.生物化学,王镜岩/徐长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4版

3.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张丽萍/杨建雄,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5版

第四部分:育人案例

案例 1:Krebs发现的三羧酸循环至今没人能改动一笔。

克雷布斯是伟大的,因为他在 32岁时发现了生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而在 37岁时又发现了重

要的三羧酸循环。他之所以伟大还因为他发现的三羧酸循环已过了近一个世纪,至今我们所用的教

科书上还是他当时发现的那般模样,没有人能改动一下,时那么经得起岁月和历史的考验,尽管生

物化学已进入了分子世代,但三羧酸循环,作为代谢的经典,仍在每个人身上,细胞内运行,而且

是 1937年发现至今仍相同的运行。他的伟大还在于,因为三羧酸循环不仅是葡萄糖体内彻底氧化

供能的途径,也是脂肪、氨基酸在体内氧化的共同途径,他也是三大营养素在代谢上相互联系、相

互转变的途径。他的业绩也以另一个角度告诉科学工作者年轻是多么重要,尤其在探索人类生命奥

秘的征途上年轻的科学家是一支生力军。

案例 2:李普曼——1953 年因发现辅酶 A 及其重要性而获奖。

李普曼在用乳酸杆菌的可溶酶研究丙酮酸氧化时,偶然用碳酸氢钠缓冲液代替常用的磷酸缓冲

液,意外地发现丙酮酸氧化明显减弱,经过深入研究,包括人工合成的验证,发现丙酮酸氧化的新

中间产物——乙酰磷酸。乙酰磷酸的化学结构显示,它可作为乙酰基和磷酸基的两用供体。这一点

为他发现辅酶 A 奠定了基础。后来李普曼利用从鸽肝抽提的高活性酶制剂,以苯胺酰化为模型,深

入研究乙酰基化作用。他观察到,用乙酸和 ATP 代替乙酰磷酸可观察到乙酰化反应。如将酶制剂失

活,这种乙酰化活性便丧失,但补加经煮沸处理的鸽肝,其上清液又恢复乙酰基作用。这表明存在

着一种热稳定的乙酰基载体化合物,从而导致他发现辅酶 A。后来进一步证明,辅酶 A是参与三羧

酸循环的物质。

《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微生物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J30031 学分:3.5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12

面向专业: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植物学等

执笔人:宋宏立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普通微生物学》是园艺(专升本)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

物、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代谢、遗传育种、生态以及生命活

动的基本规律等内容,是现代生物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又是处于生物科学前沿的极具潜力的独

立学科。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

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掌握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微生物的

营养、生长、代谢、遗传育种、生态等内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

微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学习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

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其今后从事微生物的教学和科研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教学重点: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几大类群;什么是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指导自学法

思考题:

1.微生物学定义?

2.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

3.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6学时)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一)形态和染色

(二)结构

二、细菌群体(菌落)的形态

第二节 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二、放线菌的繁殖

三、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第三节 蓝细菌

第四节 支原体、立克氏体和衣原体

教学重点: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及革兰氏染色原理。

教学难点:芽孢的结构及其耐热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指导自学法

思考题:

1.原核微生物的定义、主要类群及与真核微生物的差异?

2.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菌落形态和繁殖方式?

3.细菌细胞结构与功能?

4.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5.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6学时)

第一节 酵母菌

一、细胞的形态结构

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一)无性繁殖

(二)有性繁殖

(三)生活史的三类型

三、酵母菌的菌落

第二节 霉菌

一、霉菌的形态结构

(一)菌丝形态

(二)细胞结构

(三)菌落特征

二、霉菌的繁殖方式

(一)无性繁殖

(二)有性繁殖

教学重点:霉菌、酵母菌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霉菌、酵母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指导自学法

思考题:

1.真核微生物的定义、主要类群及与原核微生物的差异?

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蕈菌)及其个体形态、菌落形态和繁殖方式?

第四章 非细胞型生物(6 学时)

第一节 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

(二)结构

二、繁殖

三、一步生长曲线

四、噬菌体的效价及测定

五、溶源性

(一)几个概念

(二)溶源性细菌的特点

(三)溶源菌的检测

(四)温和噬菌体三种存在形式

第二节 亚病毒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

三、朊病毒

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形态结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烈性噬菌体的繁殖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指导自学法

思考题:

1.病毒和亚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2.病毒的分类、宿主范围和形态?

3.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4.噬菌体的复制和一步生长曲线?

5.温和噬菌体及其细菌的溶原性?

6.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各指的什么?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4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一、碳源

二、氮源

三、能源

四、生长因子

五、无机盐

六、水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进入细胞的方式

一、自由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运输

四、基团转运

第四节 培养基

一、培养基配制原则

二、培养基的种类

三、培养基的灭菌

四、培养基的分析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 6 大营养要素、营养物质运入细胞的主要方式。

教学难点:基团移位、鉴别培养基。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指导自学法

思考题: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及其营养类型?

2.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3.培养基的定义、种类及其应用?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与发酵(6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发酵

(一)由EMP途径的发酵

(二)由HMP途径的发酵

(三)由ED途径进行的发酵

二、有氧呼吸

三、无氧呼吸

四、无机物氧化

五、光能转换

(一)光能营养生物类型

(二)光合微生物的类群

(三)三种光能转换方式

(四)自养微生物的 CO2 固定

第二节 生物固氮

一、固氮微生物种类

二、生物固氮机制

三、好氧性固氮菌固氮酶的抗氧机制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 6 种产能方式、ED 途径、微生物的 CO2 固定、生物固氮。

教学难点:6 种产能方式及生物固氮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指导自学法

思考题:

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2.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3.次生代谢?

4.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5.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6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同步生长

二、典型的生长曲线

三、连续培养

第二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灭菌

二、消毒

三、防腐

四、化疗

教学重点: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教学难点: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抗代谢药物的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指导自学法

思考题:

1.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测定?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4.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4学时)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三个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育种

一、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

(二)基因突变的特点

(三)突变机制

(五)紫外线对 DNA 的损伤及其修复

二、突变与育种

(一)自发突变与育种

(二)诱变育种

第三节 基因重组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转化

(二)转导

(三)接合

(四)原生质体融合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第四节 基因工程

一、概念

二、操作过程

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原理、转化、转导、接合。

教学难点:转化、转导、接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指导自学法

思考题:

1.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4.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

5.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4学时)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的概念

二、传染的三种结局

(一)隐性传染

(二)带菌状态

(三)显性传染

三、影响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

(一)病原菌

(二)宿主的免疫力

(三)环境因素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一、屏障结构--皮肤与粘膜

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因素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一、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

三、免疫分子

(一)抗原

(二)抗体

第四节 免学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细菌性传染的机理、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教学难点:干扰素的作用机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补体结合反应。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指导自学法

思考题:

1.传染的概念?

2.非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

4.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5.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四、考核方式和要求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

考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等)占总评成绩的 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60%,总分 100 分。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

一、说明

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

普通微生物学实验课是与理论课同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

生较熟练的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微生

物材料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微生物学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号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验

基本

操作

综合性、

设计性

1油镜的使用和细菌

形态的观察2 √ √

显微镜的构造

油镜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及灭菌4 √ √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与方法

培养基的灭菌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与操

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3细菌的分离培养与

移植2 √ √

细菌纯培养

单菌落的获得

4 细菌的涂片及染色 2 √ √细菌的涂片方法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步骤

5细菌鉴定用生理生

化反应2 √ √

各种试剂的配制与灭菌

试验菌的接种与培养结果观

察与分析

6酵母菌、霉菌的培

养及形态结构观察3 √ √

酵母菌、霉菌个体形态的观

察及菌落形态观察

7微生物的大小测定

与显微计数3 √ √

显微测微尺的使用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

8土壤中微生物的检

测和分离纯化4 √ √

样品处理

接种与培养

细菌菌落计数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

实验一 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2学时)

1.实验目的: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的基本方法。

2.基本原理:

(1)N•A=n•sinα

(2)D=λ/2N.A

(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看不清,未

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看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

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3.试剂和仪器设备: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无菌水、

生理盐水等。

4.实验步骤:

(1)油镜的使用

(2)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3)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

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和

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 5-10 倍绘制)

6.问题讨论:首次实验中有几个要点:一是按无菌操作取用菌;二是涂片技术的掌握;三是油

镜使用技术。凡实验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如无菌操作技术要点、自行处理实验材料、失败与思考等

均可进行讨论。

实验二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4学时)

1.实验目的: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了解培养基常规配制程序;了解培养基过程各环节的要

求和注意事项。了解半合成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学习掌握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的配制

方法。

2.试剂和仪器设备:等配各种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琼脂、1N NaoH 溶液 1N HCl 天平或台秤高

压蒸汽灭菌锅、移液管、试管、烧杯、量筒、锥形瓶、培养皿、玻璃漏斗等。药匙、称量纸、pH

试纸、记号笔、棉花、纱布、线绳、塑料试管盖、牛皮纸报纸等。

3.实验步骤:

(1)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包装:以小组为单位清洗、控水,按 9 个为一组,分别用报纸包好并

放入烘箱中等待灭菌。

(2)液体及固体培养基的配制过程:分别按教材配方配制牛肉膏蛋白胨、马铃薯液体及固体

培养基。

(3)培养基的分装:用玻璃漏斗,橡皮管,小玻璃管及弹簧夹制作分装装置。

(4)棉塞的制作及试管、锥形瓶的包扎:分别制作试管及锥形瓶棉塞并塞好好以牛皮纸包装

头部。

(5)培养基的灭菌:培养基用湿热法灭菌;皿用干热法分别灭菌。

4.实验数据及其处理:以斜面接种培养验证培养基配制效果;以平板制作及接种 24 小时培养

验证灭菌效果。

5.问题讨论:灭菌器的灭菌效果必须间隔一段时间,加以验证,主要方法除无菌检查外,还通

过压力试纸同时灭菌来验证其压力与温度;培养基通常成批制作备用。但制作后,其贮藏时间有一

定限制,一般室温条件下不超过三周;冰箱 4℃条件下可贮藏半年,过期不能用。

实验三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移植(2学时)

1.实验目的:掌握细菌的分离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熟悉细菌生长状况及代谢产物检查;掌握

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

2.试剂和仪器设备:大肠杆菌、细菌斜面培养板、细菌平面培养板、电动恒温箱、电冰箱等。

3.实验步骤:

(1)细菌的培养及接种方法(液体、半固体、斜面培养基接种法;平板划线接种法)。从病

料的深部取材划线接种于适宜的、上一个实验已经制备好的培养基上(液体、固体平板),37℃孵

育。

(2)细菌生长状况观察(固体、半固体、液体)。

(3)将选出的独立单个的目的菌菌落,接种于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孵育,4℃保存备用

(生化鉴定等用)。

4.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1)观察记录各类培养基的颜色、形状、有无气泡等。

(2)做好标记(培养基名称、接种时间、菌种编号、接种者等)。

实验四 细菌的涂片及染色技术(2学时)

1.实验目的:观察细菌菌落的特征;掌握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在油

镜下观察细菌个体形态;学习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并加深对微生物分布广泛性的认识。

2.试剂和仪器设备:无菌水、显微镜、载片、滤纸、液体石蜡是、擦镜纸、接种环等。

3.实验步骤:

(1)实验室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查。

(2)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冷却、结晶紫染色 1min、水洗、碘媒染 1min、95%乙醇 30-60s、

水洗、番红复染 2-3min、水洗、干燥、油镜镜检。

(3)芽孢染色:涂片固定、孔雀绿加热染色(勿干)5min、水洗、番红复染 1min、水洗、镜

检。

4.实验数据及其处理:实验结果被染成紫色者即为革兰氏阳性,被染成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

菌体染成红色,芽孢被染成绿色。

5.问题讨论:严格掌握脱色程度,是成败的关键。若脱色时间过度,则阳性菌初时之紫色脱出,

复染成红色,误成阴性,反之脱色时间不足,阴性菌在初染时的紫色未能脱出,复染时不能染成红

色,误以为阳性菌。

实验五 细菌鉴定用生理生化反应(2学时)

1.实验目的:了解细菌生理生化反应原理,掌握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方法;通过对

不同细菌对不同含碳、氮化合物的分解利用情况,了解基代谢多样性;学习不同培养基基中的不同

生长现象及其代谢产物在鉴别细菌中的意义。

2.原理: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

存在差别。细菌的这种代谢方式可供鉴别细菌之用。用生理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

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种属,称为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

3.试剂和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试管,移液管,杜氏小管,甲基红试剂、V.P

试剂。

4.实验步骤:各取 4 支相应的培养基,标记好发酵培养基的名称、所接菌种名及组号,1支接

大肠杆菌,1支接变形杆菌,1支接未知斜面菌种,1支不接。

(1)糖发酵试验

(2)甲基红试验

(3)V.P 试验

接种后 37℃分别培养 24h、48h、48h。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观察实验结果,将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6.问题讨论:通过哪些生理生化反应可以区分大肠杆菌,产气杆菌?

实验六 酵母菌、霉菌的培养及形态结构观察(3学时)

1.实验目的:观察并掌握酵母菌霉菌的菌落特征、个体形态、生长及繁殖方式。学习酵母死活

细胞的鉴别方法。

2.试剂和仪器设备:7.6%孔雀绿染液,0.5%蕃红染液,苏丹黑染液,二甲苯,中性红染液,碘

液,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片及盖片。

3.实验步骤:

(1)菌落特征的观察

(2)个体形态与出芽

(3)子囊孢子的观察

(4)酵母死活细胞的观察。

4.实验数据及其处理:描述酿酒酵母霉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绘图酿酒酵母的菌体、出芽方式及

细胞细节。

5.问题讨论:比较说明所观察到的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七 微生物的大小测定与显微计数(3学时)

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了解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及计

数原理,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2.试剂和仪器设备:啤酒酵母;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血球计数板;盖玻片,载

玻片,滴管,试管,无菌水。

3.实验步骤:

(1)酵母细胞大小测定

(2)显微计数法

4.实验数据及其处理:结果记录入表中。

5.问题讨论:

(1)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时,必须用镜台测微尺重新对目镜测微尺校正?

(2)根据实验体会说明血细胞计数法的误差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如何减少误差?

(3)在滴加菌液时,为什么要先置盖玻片然后滴加菌液?能否先加菌液再置盖玻片?

(4)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时,哪些步骤易造成误差?如何预防?计算细胞数目时此

法是否可以适用?

实验八 土壤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4学时)

1.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微生物的划线分离接种

(2)学习掌握平板菌落计数法

2.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也是发扬微生物资源的重要

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的菌株。划线法是常用的分离与纯化方法,通过无菌操作条件下,

“渐划渐稀”的效应而得到菌落纯的菌株。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过适当稀释,使其中的

微生物充分分散形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

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

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含菌量。这种方法为活菌计数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及污染

程度(含菌指数)的检测。

3.试剂和仪器设备:土样 10g,无菌平皿及无菌水,牛肉膏蛋白胨平板(2 只);取液器;无

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

4.实验步骤:

(1)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平板分 4 个区做好标记,用未洗的手指及肥皂洗过的手指(1 次、2 次、3 次,或其它)分别

在四个区上涂抹,倒置到 37℃培养 24 小时观察结果。

(2)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及平板计数

采土样(5-20cm)10g,装入到已灭菌的牛皮袋(信封)中,封好袋口,1.0g 加入 99mL 无菌

水(三角瓶)中,1mL 无菌吸管 0.5mL 加入到 4.5mL 无菌水试管中,吹吸三次,振荡均匀。用接种

环沾取 10-2 土壤悬液在已经凝固的平板表面进行划线分离。分别取各浓度土壤悬液 0.1mL 对号均

匀地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牛肉膏蛋白胨平板,用无菌涂棒涂匀(多涂几遍)。每个浓度做 3个平板。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1)有较大片菌苔生长时,弃用。

(2)选择平均菌落数在 30-300 之间的平板。只有一个浓度符合此范围时,以该平均菌落数

为准;有两个浓度的平板菌落数在 30-300 之间时,按两者的总数平均决定,比值小于 2,取平均,

比值大于 2 则取较少的菌落总数。所有菌落数大于 300,取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

所有菌落数均小于 30,取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即当所有菌落数均不在 30-300

之间时,此实验的精确度要求下,可以最接近 30 或 300 的菌落数乘稀释倍数)。

6.问题讨论:土壤中的菌数量在哪个数量级?你分离的微生物主要有哪些种类?为什么?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考核方式为考查。每个实验成绩按百分计,根据学生完成的内容和质量客观评分。

第三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

【1】《普通微生物学》,杨清香,科学出版社,2008 年 8 月。

第四部分:育人案例

案例一:列文•虎克,荷兰显微镜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微生物学的开拓者。早期列文•

虎克就对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1674 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

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1677 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1684 年他准确地描

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测的毛细血管层是真实存在的。1702 年他在细心观察了轮虫以后,

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因为这些微生物附着在微尘上、飘浮于空中并且随风转

移。他于 1683 年在《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刊出由他绘制的第一幅细菌绘图。列文•虎克是第一次

发现了微生物的人,也是他给人类的健康、幸福,拓开了巨大的物质宝库。该案例启示学生要对生

活中的事物细心观察,能够发现有特殊意义的现象,并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研究,

终将获得丰硕的成果。

案例二:施有光,我国最早开始系统研究青霉和曲霉菌分类的科学家。1933 年毕业时,他对武

昌地区的青霉和曲霉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他对采自武汉地区的青霉和曲霉的研究报告。他在我国较

早地将国外先进的发酵理论、发酵技术和工艺写进大学教材。年迈的施有光连续发表过多篇介绍国

外学术动态的文章。年近八十,他还不顾体弱和家庭困难,坚持上班,积极主动地承担科技英语培训

班的教学工作,为轻工业研究所恢复正常的科研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作出了贡献。该案例

启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时要保持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微生物相关学科的工作,并且要学习老一辈科

学家严谨负责、刻苦钻研的精神,为科学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土壤肥料学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Ⅱ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J30030 学分: 3.5

理论学时:38 实验学时: 18

面向专业: 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

执笔人:黄曼娜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壤肥料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园艺专业学生,为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

课程,使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的分类及分布规律;掌握植物营养与施肥的

原理、主要肥料品种的成分、性质及施肥方法,为学好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在农业生

产实践中土壤肥料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先进手段。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注

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1. 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1. 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

1. 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教学难点: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什么是土壤、肥料、土壤肥力?

(2)李比希对土壤肥料科学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3)有机肥与化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粒(2学时)

1. 成岩的主要矿物岩石

2. 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

3. 母质的类型

4. 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5. 土壤的机械组成

教学重点:矿物的概念,常见矿物的种类、特性;岩石的种类,母质的特性;土壤矿物质土粒

的组成与特性

教学难点:土壤的机械组成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

思考题:(1)试述岩石、母质、土壤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简述土壤质地和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质地土壤肥力特点。

(3)不同质地的土壤如何改良?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4学时)

1. 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

2. 有机质的转化

3. 土壤腐殖质

4.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调节

教学重点: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腐殖物质的特性。

教学难点: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腐殖物质的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土壤微生物的类型及作用特点。

(2)腐殖质的基本特征。

(3)C/N对有机质分解有何影响。

(4)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哪些贡献。

第四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4学时)

1. 土壤孔性

2. 土壤结构(性)

3. 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教学重点:土壤孔性、孔度;土壤容重和比重;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土壤孔隙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形成的机理。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什么是土壤孔性、结构与耕性?

(2)什么是土壤容重?容重有什么重要性?

(3)试述土壤孔性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4)土壤结构有哪些类型?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土壤水(2学时)

1. 土壤水的基础知识

2. 土壤水分研究的形态学和能态学

3. 土壤水的运动规律

4. 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及其调节

教学重点: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土壤水的类型和性质;土水势及其分势的概念。

教学难点:土壤水分数量的各种表示方法及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用土水势研究土壤水的优点是什么?土壤水总是中含水多的地方向含水少地方

运动,这种说法正确否?为什么?

(2)冻后聚墒和夜潮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3)在农业生产上,一次灌足比分次灌好,为什么?

(4)土壤水分调节措施及其原理是什么?

第六章 土壤空气及热量状况(2学时)

1. 土壤空气及其更新

2. 土壤的热性质及土壤热量平衡

3. 土壤空气及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重点: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教学难点:土壤热力学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1)土壤通气性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2)如何调节土壤的通气性?

(3)调节土壤热状况的关键是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第七章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3学时)

1. 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与植物生长

2. 土壤胶体及其基本特性

3. 土壤的吸附保肥作用

4. 土壤的供肥性

5. 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化学条件

教学重点: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性质;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酸碱性。

教学难点: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式

思考题:(1)产生可变电荷的原因有哪些?

(2)影响土壤 CEC的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北方土壤盐基饱和度高于南方土壤?

(4)简述土壤酸碱性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调节措施如何?

(5)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第八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1学时)

1.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2. 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

3.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概述

教学重点: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教学难点:我国土壤分类系统。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什么叫土壤圈?它有哪些功能?

(2)气候因素对土壤 A、B、C层有哪些直接间接的影响?

(3)土壤发生层与诊断层有何异同点?发生学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有何不同点?

(4)我国东北、华北、华南有哪些主要土壤类型?如何改良盐碱土?

第九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参考学时:4学时)

1 植物营养成分及其养分吸收

2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3 植物的营养特性

4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种类、作用;植物的营养特性。

教学难点: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种类、作用;植物的营养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式

思考题:(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及评定条件有哪些?

(2)养分向根表迁移的方式有哪些?

(3)作物的营养特性对施肥有何指导意义?

(4)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如何确定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5)什么是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原理是什么?

第十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施用(4学时)

1 植物的氮素含量及分布

2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3 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方法

4 氮肥的合理使用

教学重点:氮肥的种类和性质;氮肥的合理施用。

教学难点:土壤中氮的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式

思考题:(1)土壤中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有哪些?说说不同形态氮的相互转化在土壤氮素供应

与保持方面的意义。

(2)试述植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同化过程。

(3)氮素胁迫条件下,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何异常症状?

(4)试述常见氮肥的种类及其使用注意点。

(5)试述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意义及其措施。

第十一章 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施用(2学时)

1 植物的磷素营养

2 土壤中的磷素及其转化

3 磷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技术

4 磷肥的合理使用与肥效的提高

教学重点:土壤中磷的固定;磷肥的性质及施用。

教学难点:土壤中磷的固定;磷肥的性质及施用。

教学方法:讲授式

思考题:(1)简述过磷酸钙的特性及其合理施用方法?

(2)如何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

第十二章 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施用(2学时)

1 植物的钾素营养

2 土壤中的钾素及其转化

3 钾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技术

4 钾肥的合理施用

教学重点: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

教学难点:钾肥的合理施用。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1)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与土壤供钾状况间有什么关系?

(2)氯化钾及硫酸钾在施用中各应注意哪些方面问题?

第十三章 植物微量元素营养与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2学时)

1 植物的微量营养元素的营养作用

2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性质和合理施用

教学重点:植物的缺素症状;微肥的施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植物的缺素症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1)简述7种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和失调症状?

(2)如何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第十四章 有机肥料(2学时)

1 有机肥料概述

2 有机肥料的种类、性质与合理施用

教学重点: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教学难点:有机肥与化肥的比较。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1)比较有机肥料与化肥之间的异同点。

(2)概述秸秆还田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3)堆肥的条件及其调控措施有哪些?

(4)简述有机肥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第十五章 复混肥料(2学时)

1 复混肥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复混肥的主要品种及性质

3 复合肥料的配置方法

教学重点:复混肥料的种类、性质;混成复合肥的配置方法。

教学难点:混成复合肥的配置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1)简述复混肥的类型和特点。

(2)如何进行掺合肥料的配制?

五、考核方式和要求

1、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程预习、上课态度、积极发言、课后作业

等方面。

2、期末闭卷考试对学生本学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各部分成绩的比例如下:

①平日成绩 占 20%

②期末考试 占 60%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

一、说明

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可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识土、认土的能力,了解肥料的性质和掌握合理施肥技

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号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验

基本

操作

综合性、

设计性

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

处理3 √ √

用对角线取样法、棋盘式取

样法、之字形取样法取土,

四分法弃土

2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 √ √ 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测定土

壤含水量

3 土壤团粒分析 2 √ √干筛法测土壤力稳性、水稳

性团聚体含量

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4 √ √重铬酸钾法测定有机质

5 土壤胶体性状观察 2 √ √观察不同介质中土壤胶体的

凝聚性和分散性

6 土壤 pH值的测定 3 √ √混合指示剂比色法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

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实验目的

样品的采集,是决定分析工作是否可靠的重要环节。由于耕地土壤、肥料(尤其是有机肥料)、

作物的不均一性,很容易造成采样误差,而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既使室内分析结果再

准确,也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因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则是土壤农化分析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

的工作。

2.试剂和仪器设备

铁锹、塑料袋、土壤筛(1mm、2mm、0.25mm)、木盘、木锤、牛皮纸、镊子、研钵、广口

3. 实验步骤

土壤样品的采集:

1)土壤样品的采集时间和工具

2)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

采样的方法因分析目的不同而不同。

(1)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的采集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的采集

(4)耕作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

采样点的分布方式主要有:对角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之字形取样法、四分法。

取土样 lkg装袋,袋内外各放一标签,上面用铅笔写明编号、采集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时

间、时间、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或钻眼填平。

土壤样品的处理:

土壤样品的处理包括风干、去杂、磨细、过筛、混匀、瓶装保存和登记等操作过程。

1)风干和去杂

2)磨细、过筛和保存

4.问题讨论

如何才能使采集的土样具有代表性。

实验二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1.实验目的

在进行土壤理化分析时,以烘干样品的重为相对统一的计算基础,目的可使整个分析结果有一

合理的相对数值。所以分析测定用的风干土样,必须测定其吸湿水含量。

2.原理

在 105℃~110℃的温度下,土壤中的吸湿水可以水汽形式烘出,使土样成为无水干土,而土

壤有机质则不致分解。

3.试剂和仪器设备

分析天平;小铝盒;烘箱;干燥器等。

4.实验步骤

取编有号码的小铝盒,烘干后,冷却,在分析天平上称其恒重(W1),取风干土样 5g 左右,

放入已知重量的铝盒(W1)中,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重(W 2),去盖放在烘箱中(105℃~110℃)

烘 8h。直至恒重。烘干后打开烘箱,取出,加盖后放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W 3),再

放入烘箱中烘 3—5h,冷却后称重,以验证是否恒重。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重 复 Ⅰ Ⅱ

铝盒号

(1) 铝盒重(W1,g)

(2) 铝盒 +风干土重

(W2,g)

(3) 烘后称重(W3,g)

土 壤 吸 湿

水%= 10013

32

WWWW

土壤吸湿水平均含量%

相对偏差

6.问题讨论

烘干时,其温度低于 105℃或高于 110℃,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实验三 土壤团粒分析

1.实验目的

掌握干筛法测土壤力稳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方法、注意事项。

2.试剂和仪器设备

套筛、小铝盒

3.实验步骤

将土样风干,除去粗根及小石块。取风干土样 1.5kg,使通过一套直径 20cm,高 5cm,孔径顺

序依次为 10、7、5、3、2、1、0.5、0.25mm 的筛组并带盖和底。每筛一次的土样为 100-200g,不

宜过多。装好后,小心地往返筛动套筛(严防强烈快速筛样)。筛过后,从上部依次取筛。在取每

个土筛时,用手清敲筛壁。在各级筛网上留有各级土粒,他们是:>10、10-7、7-5、5-3、3-2、2-1、

1-0.5、0.5-0.25以及<0.25mm的粒级,分别称重(准确至 0.05克)计算出各级别干筛团聚体占土样

总量的百分率。<0.25mm的粒级是根据土壤的分析称样和>0.25mm 粒级总量间的差数而计算的。

4.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计算团粒结构的百分含量

5. 问题讨论

过筛过程应注意什么问题?

实验四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实验目的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促使土壤形成结构,改善土壤物理、

化学及生物学过程的条件,提高土壤的吸收性能和缓冲性能,同时它本身又含有植物所需要的各种

养分,如碳、氮、磷、硫等。因此,要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必须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2.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用一定量的氧化剂(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中的有机碳,剩余的氧化

剂用还原剂(硫酸亚铁铵或硫酸亚铁)滴定,这样,可从所消耗的氧化剂数量计算出有机碳的含量。

氧化及滴定时的化学反应如下:

2K2Cr2O7+3C+8H2SO4→2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7H2SO4→2K2SO4+Cr2(SO4)3+3Fe2(SO4)3+7H2O

稀释热法(水合热法)是利用浓硫酸和重铬酸钾迅速混和时所产生的热来氧化有机质,以代替外

加热法中的油浴加热,操作更加方便。由于产生的热,温度较低,对有机质氧化程度较低,只有

77%。

3.试剂和仪器设备

1mol·L-1(1/6K2Cr2O7)溶液;0.4mol·L-1(1/6 K2Cr2O7)的基准溶液;0.5mol·L-1FeSO4溶液:

邻菲罗啉指示剂;三角瓶;电子天平

4.实验步骤

准确称取 0.5000g土壤样品(泥炭称 0.05g,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 10g·kg-1者称 2.0g)于 500mL的

三角瓶中,然后准确加入 1mol·L-1(1/6 K2Cr2O7)溶液 10mL于土壤样品中,转动瓶子使之混合均匀,

然后加浓 H2SO4 20mL,将三角瓶缓缓转动 1分钟,促使混合以保证试剂与土壤充分作用,并在石

棉板上放置约 30分钟,加水稀释至 250mL,加 3~4滴邻啡罗啉指示剂,用 0.5mol·L-1 Fe SO4标准

溶液滴定之近终点时溶液颜色由绿变成暗绿色,逐滴加入 FeSO4直至生成砖红色为止(橙→灰绿→

淡绿→砖红)。用同样的方法做空白测定(即不加土样)。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土壤有机碳(g·kg-1)=c(V0-V)×10-3×3.0×1.33/烘干土重×1000

土壤有机质(g·kg-1)=土壤有机碳(g·kg-1)×1.724

式中:1.33——为氧化校正系数;

c——为 0.5mol·L-1 FeSO4 标准溶液的浓度;

V0——空白滴定用去 FeSO4体积,mL;

V——样品滴定用去 FeSO4体积,mL;

3.0——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g·mol-1;

10-3——将 mL换算为 L;

1.724——土壤有机碳换成土壤有机质的平均换算系数。

6.问题讨论

与外加热法比较此法的优缺点。

实验五 土壤胶体性状观察

1.实验目的

通过对胶体性状的观察,加深对土壤胶体理论的理解。

2.原理

土壤胶体在不同的溶液中分散凝聚的速度不同。

3.试剂和仪器设备

仪器:试管、烧杯、漏斗、量筒、移液管、洗瓶、试管架、漏斗架、电子天平、药匙勺。

试剂:0.25MNaOH 溶液、0.25MNaCl 溶液、0.25MKCl 溶液、0.25MCaCl2溶液、0.25MFeCl3

溶液、0.25MAlCl3溶液、1mol/LNaOH溶液

4.实验步骤

无机胶体凝聚性及分散性观察

取 7支干净且粗细相同的试管,各加入粘质土壤 2 克,蒸馏水 10毫升,然后分别加入下列各

试剂:

(1)号试管加入 0.25MNaOH溶液 8滴

(2)号试管加入 0.25MNaCl溶液 8滴

(3)号试管加入 0.25MKCl溶液 8滴

(4)号试管加入 0.25MCaCl2溶液 8滴

(5)号试管加入 0.25MFeCl3溶液 8滴

(6)号试管加入蒸馏水 8滴作对照。

然后将 6支试管同时摇动 3分钟,使土壤分散成悬浊液,放在试管架上静置。观察其凝聚速度

及分散程度,作记录。在实验结束前再仔细观察比作纪录。

凝聚速度及分散程度可根据悬液上部澄清程度来确定。

有机胶体凝聚性及分散性观察

(1) 有机胶体的分离:取 5克腐殖土,放入 100毫升烧杯中,加入 1mol/L氢氧化钠 30毫升及

水 10毫升摇动 10分钟,过滤,滤液即为腐殖质胶体溶液。

(2) 取 3支试管,其中各加入有机胶体 5毫升,将试管分为 4组,每组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各

一份,前 3组分别加入 0.25MAlCl3、CaCl2、NaCl。每加一滴后振荡之。稍后观察试管中胶体出现

凝聚与否。记下各试管中胶体出现凝聚时所用盐溶液滴数。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观察胶体凝聚速度及分散程度

6.问题讨论

不同阳离子对胶体凝聚与分散的作用大小的规律性是什么?

实验六 土壤 pH值的测定

1.实验目的

掌握混合指示剂法测定土壤 pH值的方法。

2.原理

用指示剂在不同 pH的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的特性。因而可根据指示剂显示的颜色确定溶液的

pH值。

3.试剂和仪器设备

主要仪器:白瓷板(或石蜡浸纸和聚乙烯薄膜);玛瑙研钵。

试剂:pH4—11混合指示剂

4.实验步骤

用角匙取少量土壤样品,放于白瓷板凹槽中,加蒸馏水 1 滴,再加 pH混合指示剂 3~5 滴,

以能润湿样品而稍有余为宜且玻璃棒充分搅拌。稍澄清,倾斜瓷板,观察溶液色度,与相应的土壤

碱度(pH)比色卡进行比较,确定 pH。也可用宽约 2~3 厘米、长约 6~8 厘米的白色石蜡浸纸代替

白瓷板。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观察溶液色度,与相应的土壤碱度(pH)比色卡进行比较,确定 pH。

6.问题讨论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得土壤 pH值?

实验七 碳酸氢铵含氮量的测定

1.实验目的

碳酸氢铵常受其水分含量、气温变化的影响而分解,稳定性比较差,特别在搬运或贮藏过程中

常常造成氮的损失。为了鉴定碳酸氢铵品质和计算施肥量,就需要进行分析,以指导施肥。

2.原理

由于过饱和硼酸对氨有较大的吸收容量,可先用硼酸吸收固定碳酸氢铵中的铵离子,然后直接

用标准酸中和滴定,换算成碳酸氢铵的百分数。

3.试剂和仪器设备

固体硼酸(化学纯)、1.0 mol/L盐酸标准溶液、定氮混合指示剂、三角瓶、滴定管

4.实验步骤

(1) 预先在 100ml 三角瓶中加入蒸馏水 25ml ,并加入 5~7g 固体硼酸,充分摇动。(有固

体硼酸存在)

(2) 称取碳酸氢铵样品 1~2g (精确到 0.01g ),迅速放入三角瓶中,摇动 1min ,使样品

溶解完全。

(3) 加 1滴定氮混合指示剂于上述溶液中,随即用 1.0mol/L 盐酸标准溶液滴定,颜色由蓝

色滴定到微红色即达钟点,记下盐酸毫升数。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氮(N )%=V ×M ×0.014×100/样品重

式中:V—滴定时盐酸标准溶液毫升数;

M—盐酸标准溶液摩尔浓度;

0.014—1毫摩尔氮的克数;

100—换算成百分数。

6.问题讨论

测定碳酸氢铵时为什么用硼酸吸收后用盐酸溶液滴定?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等

实验成绩以平时实验为主,结合实验考核或实验考试,考核以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过程、

实验熟练程度评定成绩,实验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

第三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

建议使用教材:

[1]《土壤肥料学》,陆欣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1]《土壤肥料学》,王荫槐主编,农业出版社,1992.

[2]《土壤学》,朱祖祥主编,农业出版社,1983.

[3]《土壤学》,仲路秀主编,农业出版社,1991.

[4]《土壤肥料学》,刘念祖, 陆景陵主编,农业出版社,1995.

第四部分:育人案例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男爵(Justus von Liebig,1803 年 5 月 12 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

1873 年 4 月 18 日逝世于德国慕尼黑)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

他创立了有机化学。作为大学教授他发明了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一创新,他被誉为

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之一。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

父"。

孙义祥:在读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职称。 现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土壤肥料研究岗位科

学家团队成员,主持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安徽水稻/小麦高产高效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

与应用子课题。在应用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期刊

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2007 年完成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县域肥料配方设计中的关键技

术研究"。参与编写专著"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和"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

实践"等 3 部,第一完成人获得"玉米施肥管理系统"国家软件著作权一项,获得"淮北砂姜黑土改良

与高效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和"农业中硫及硫肥推广应用研究"等 5 项技术成果。

《普通遗传学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遗传学Ⅱ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J30033 学分: 3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 8

面向专业: 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基础生物化学

执笔人:田伟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普通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物学的

所有领域,是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烟草、园艺、茶学、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

遗传物质的变异等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并能应用其基本原理分析遗传学现象;同

时对花卉遗传、变异的基本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学习园艺植物育种学奠定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普通遗传学》系统的学习的学习,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有全面

和深入的了解;在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实验技能方面获得初步训练;同时能运用所学的基

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说明和解决育种及农业生产实践中有关遗传学的一般问题。在教学方法上采取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录像、挂图、实验、习题、课程论文、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1.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2.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3. 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教学难点: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

1、普通遗传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及其与农业科学的关系。

2、遗传和变异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学时)

1. 细胞与染色体

2. 细胞分裂

3. 植物配子形成与无融合生殖

4. 生活周期

教学重点:染色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教学难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及其染色体行为、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是什么?

2、染色单体和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3、植物的 10 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个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管核?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定律(6学时)

1. 分离规律

2. 自由组合定律

3. 孟德尔规律的扩展

教学重点: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基因互作。

教学难点:基因互作、统计学原理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

1、孟德尔的分离现象是怎样的?

2、孟德尔分离规律及其验证?

3、孟德尔的自由组合现象是怎样的?

4、孟德尔自由组合规律及其验证?

5、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应符合哪些条件?

6、假如某个二倍体物种含有 4个复等位基因(a1、a2、a3、a4),试决定在下列三种情况可

能有几种基因组合?

(1)一条染色体

(2)一个个体

(3)一个群体

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6学时)

1. 连锁与交换

2. 交换值及其测定

3.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4.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5.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教学重点: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制;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教学难点: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性连锁遗传。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

1、连锁交换的现象怎样?

2、连锁交换定律及其验证?

3、连锁交换定律在园艺植物中有哪些应用?

4、果蝇中,灰身 G对黑檀体 g是显性,长翅 Vg对残翅 vg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用一只灰身残翅雄果蝇和一只灰身长翅雌果蝇交配,子代中发现有黑檀体残翅个体,请写出后代中

全部的表现型及比例。

5、在大麦中,带壳(N)对裸粒(n)、散穗(L)对密穗(1)为显性。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密穗的

纯种杂交,F1 表现如何?让 F1 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带壳、散穗 201株 裸粒、散穗 18

株,带壳、密穗 20株 裸粒、密穗 203株,试问,这两对基因是否连锁?交换值是多少?要使 F2

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 20株,至少应种多少株?

6、纯合的葡匐、多毛、白花的香豌豆与丛生、光滑、有色花的香豌豆杂交,产生的 F1 全是葡

匐、多毛、有色花。如果 F1与丛生、光滑、白色花又进行杂交,后代可望获得近于下列的分配,

试说明这些结果,求出重组率。

葡、多、有 6% 丛、多、有 19%

葡、多、白 19% 丛、多、白 6%

葡、光、有 6% 丛、光、有 19%

葡、光、白 19% 丛、光、白 6%

第五章、数量性状的遗传(4学时)

1. 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遗传基础

2. 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与研究方法

3. 遗传力的估算与应用

教学重点: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学说、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近亲繁殖和杂种

优势的遗传理论和应用。

教学难点: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学说、遗传力的估算、纯系学说、杂种优势的表现特点、杂

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

1、数量性状的概念及特征?

2、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有哪些?

3、什么是遗传力,在育种中有哪些应用?

第六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4 学时)

1. DNA是遗传物质

2. 核酸的化学性质

3. DNA复制

4. RNA的转录与加工

5. 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

教学重点: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复制特点

教学难点:遗传密码和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

1、为什么说 DNA是遗传物质?

2、DNA复制特点。

3、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第七章 基因突变(2学时)

1.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

2.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3.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4. 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

5.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思考题: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第八章 染色体结构变异(4 学时)

1. 缺失

2. 重复

3. 倒位

4. 易位

5.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6.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教学重点: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数目改变的形式和遗传学效应

教学难点:遗传物质的改变机理;基因突变形式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

1、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哪几种方式?

2、假设某植物的两个种都有 4对染色体,以甲种与乙种杂交得 F1 ,问 F1植株各个染色体在

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绘图表示联会的形象。

甲种染色体组成为:

A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W X

A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W X

乙种染色体组成为:

AE D C B F G H I J Q R M N O P K L S T U X

AE D C B F G H I J Q R M N O P K L S T U X

第九章、细胞质遗传(4学时)

1.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和表现

2. 母性影响

3. 叶绿体遗传

4. 线粒体遗传

5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机制

教学重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及应用。

教学难点:母性遗传与母性影响的区别、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

1、什么是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有何区别?

2、雄性不育有那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3、三系两区在育种中有何应用?

第十章 基因的表达调控(2 学时)

1. 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2. 基因调控

3. 基因组学

教学重点:经典遗传学的基因概念、基因概念的新发展、基因调控。

教学难点:基因概念的新发展、基因调控。教学内容:经典遗传学中基因的概念;分子遗传学

对基因概念的发展;基因的功能类型;基因的几种特殊形式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

1、基因的现代概念?

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表达调控特点?

第十一章、基因工程(4学时)

1. 植物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其研究概况

2. 植物基因工程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3. 基因工程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4. 转基因生物的检测

5. 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教学重点:体细胞杂交及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

1、基因工程的概念和步骤?

2、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三、考核方式和要求

1、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程预习、上课态度、积极发言、课后作业

等方面。

2、期末闭卷考试对学生本学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各部分成绩的比例如下:

①实验成绩 占 20%

②平日成绩 占 20%

③期末考试 占 60%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

一、说明

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

普通遗传学既抽象,又具有相当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广泛,是生物、医学、

农林类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动物、植物育种的理论基础。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来自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实验教学可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遗传学抽象的概念

和原理,因此实验是遗传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掌握从群体、个体、细胞以

及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实验技术和试验结果的分

析方法。所以说,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探索生物遗传奥秘的

过程,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遗传学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导动植物、微生物的遗传

改良,通过实验也可以了解遗传学理论与技术在生物遗传改良等方面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号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验

基本

操作

综合性、

设计性

1遗传基本规律的验

证2 √ √ 遗传的基本规律

2植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3 √ √ 遗传的基本操作技术

3 琼脂糖凝胶电泳 3 √ √ 遗传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

实验一 遗传基本规律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玉米果穗标本的观察,验证并加深理解遗传学三个基本规律。

2、掌握对植物材料杂种后代分离情况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玉米籽粒有胚、胚乳和果皮三部分。由于形成种子前双重受精的结果,胚为二倍体(2n),胚乳

为淀粉层和糊粉层均为三倍体(3n),它们性状发育的方向是由父母本的遗传基础共同决定的,当代

表现亲本显性性状。因此如父本花粉中含有显性基因时,它所决定的性状就能在当代母本籽粒上表

现出来,这种现象叫“花粉直感”。果皮是由子房壁及珠被发育而成,属母本体细胞组织。它的性状

发育是由母本的遗传型决定,与当代授粉作用无关,不表现“花粉直感”。

玉米胚乳中淀粉层的性状有甜(su)与非甜(Su),糯质(wx)与非糯质(WX),凹陷(Sh)与饱满(sh)等,

主要受一对基因的控制;淀粉层有的有色有的无色、红色、紫色三种性状由 7对基因控制,表现基

因的相互作用。玉米的果皮有红色、花斑、棕色及白以等多种,其表现一般是 P与 BP两对基因互

作的结果。当具有隐性甜胚乳 (su,su)性状的个体授以显性非甜(Su,Su)胚个体的花粉时,由于花

粉直感作用,当代就能得到非甜种子(Su,su)。由它长成的 F1 植株在形成性细胞时,相对基因 Su、

su发生分离,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 Su、su,其数目相等。F1植株与隐性亲本(su,su)测交得到的甜

与非甜为1∶1的分离比例;自交则产生甜与非甜为 3∶1的比例。若植株为两对基因杂种,则形

成性细胞时产生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自交则产生四种表型的个体,其比例是 9∶3∶3∶1,测交

为 1∶1∶1∶1。F1 配子发生分离的直接证明是杂合糯玉米株在花粉粒上的分离。纯合糯质玉米

(wxwx)产生的种子和花粉内含有全部技链淀粉,与碘作用呈红棕色。纯合非糯玉米(WxWx)产生的

种子和花粉则含有部分直链淀粉,与磺作用呈兰黑色。根据此颜色反应可验证配子形成时发生的分

离,这个分离结果也可在WxWx×wxwx测交中,从籽粒性状的分析上得到反映。当控制两个性状

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时,则不呈现上述规律。例如,糊粉层的颜色有色(C)对无色(c)是显性,

正常胚乳(Sh)对凹陷胚乳(sh)是显性,由于 C和 Sh,c和 sh分别连在同一条杂色体上,因此有连在

一起遗传的倾向,即亲组合(C-Sh-,ccshsh)所占百分率远远大于重组合(C-Shsh,ccsh-)的百分率。

重组合是交换的结果。

三、实验材料及用具

各种分离的玉米果穗标本;手揿计数机。

四、实验步骤

1. 观察一对基因杂种,如:Susu; Yy; Wxwx等的自交与测交果穗标本并计数,将统计数

字填入下表①,并进行适合度测定,检查其是否符合一对基因的分离比例:

注:对分离个体进行分析时,观察数与理论数往往有出入,须根据实得比数符合理论比数程度判断

这次实验结果是否可用这一理论比数来说明,还是必须抛弃这个理论比数另有其它比数。分离类型

只有两组时,测定适合度的方法 根据观察数 (O)与理论数 (C)之间的偏差 (D=O-C)除标准差

SE(SE=√C1C2/n,C2,C2 分别为两组期望个体数,n为总数),商小于 2则机率 P>0 05,表示差

异不显著,纯由机会产生,实际数与理论数相等。若商大于 2,则实际数与理论数不符。

2.观察两对基因杂种如 YySusu、YyWxwx自交与测交果穗的标本并计算,整理列入下表②。

将观察到的果穗标本有关性状的实际粒数与理论值进行卡方测定。

注:当子代个体数分成两类以上时,用卡方测定适合度更为可靠。将观察数及期望数代入公式:

X2=∑(O-C)2〖〗C, 求出 X2值后,根据自由度 N(N=分离类型组数-1),查附表Ⅱ,求出机率 P,

P>0 05为适合,P<0 05为不适合。

3.观察两对基因杂种如 CcShch自交或测交果穗标本并计数,然后进行整理,指出亲组合与重

组合类型并计算交换值。交换值=新组合数〖〗新组合数+亲本组合数×100%

5、实验数据及处理:

1 列表统计一对基因杂种自交和测交的果穗标本,并进行好适度测定。

2 列表统计二对基因杂种自交和测交的果穗标本,并进行好适度测定。

3 计算连锁遗传的交换值。

6、问题讨论

写出下列当代结成籽粒的胚乳和胚细胞有关的基因型和表型及其比例。

(1) AAccRR×aaCCRR;

(2) susuWxWx×SuSuwxwx。

实验二 植物基因组 DNA的提取

1、实验目的

掌握植物基因组 DNA的抽提方法和基本原理。

2、实验原理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和基本遗传物质,它在遗传变异、代谢调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

无论是研究植物 DNA的结构和功能,还是开展外源 DNA的转化、转导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

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天然状态的高分子量的纯化 DNA。

通常采用机械研磨的方法破碎植物的组织和细胞,由于植物细胞匀浆含有多种酶类(尤其是氧

化酶类)对 DNA的抽提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抽提缓冲液中需加入抗氧化剂或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

以降低这些酶类的活性。在液氮中研磨,材料易于破碎,并减少研磨过程中各种酶类的作用。

十二烷基肌酸钠(sarkosy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yltrimethyl ammomum bromide,简称

为 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简称 SDS)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溶解细胞

膜和核膜蛋白,使核蛋白解聚,从而使 DNA得以游离出来。再加入苯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能使

蛋白质变性,并使抽提液分相,因核酸(DNA、RNA)水溶性很强,经离心后即可从抽提液中除去细

胞碎片和大部分蛋白质。上清液中加入无水乙醇使 DNA沉淀,沉淀 DNA溶于 TE溶液中,即得植

物总 DNA溶液。

3、实验用品

(一)材料

植物叶片

(二)试剂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乙二胺四乙酸(EDTA)、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乙

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β-巯基乙醇、琼脂糖、异丙醇。

1.细胞提取液:

100mmol/L Tris·HCl(pH8.0)

5 mmol/L EDTA(pH8.0)

500 mmol/L NaCl

1.25% SDS

1mol/L β-巯基乙醇

2.5mol/L KCl

3.TE缓冲液

4、实验步骤

1、取 2g 清洗凉干的新鲜叶片于研钵中,加 1/3 药匙石英砂和 4mL SDS 提取液,迅速研磨。

2、将 1mL 研磨液转入 1.5mL 离心管中,置于 65℃水浴中保温 10min,其间颠倒混匀 2-3

次。

3、12000r/min 离心 5min,取上清液 700μL转到另一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

混合液,充分颠倒混匀。12000r/min,离心 5min。抽提去蛋白

4、将上清液移入新的 1.5mL离心管内,加 600µL异丙醇,颠倒混匀,于-20℃冰箱中静置 10

分钟。

5.12000r/min,离心 5min,倒掉上清液,70%乙醇洗 3 次,风干沉淀。将沉淀回溶于 50µL

DEPC-H2O中。

6、取 3μL上清液,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DNA浓度、质量。

5、问题讨论

DNA提取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上样缓冲液有何作用?

6、 注意事项

(1)叶片磨得越细越好。

(2)由于植物细胞中含有大量的 DNA酶,因此,除在抽提液中加入 EDTA抑制酶的活性外,

第一步的操作应迅速,以免组织解冻,导致细胞裂解,释放出 DNA酶,使 DNA降解。

1)DNA的二级结构和双链易受多种因素(如强酸、强碱、加热、低盐浓度、有机溶剂、酰

胺类、尿素等)的影响引起双链解开,即“变性”,因此抽提时避免使用变性的条件。

(2)抑制内外源 DNase 的活力。DNase 就象一把刀,它能把大分子的 DNA切成碎片,所以

要加以杜绝,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做到这一点:a、低温操作;b、调节 pH,使偏碱(pH8.0);

c、抽提液中加表面活性剂;d、加螯合剂(EDTA)除去酶的铺助因子(Mg2+),使酶活性丧失。

(3)防止化学降解。如过酸或过碱以及其它化学因素,会使 DNA降解,一般综合考虑,取

pH8.0左右为宜。

(4)防止物理因素降解。如温度太高或机械张力剪切等,DNA 分子特别大,其分子量可达

1012道尔顿,极易被机械张力拉断,甚至在细管中稍急一些的流动也会使 DNA断裂,所以在抽提

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操作过程要尽量简便、温和、减少搅拌次数,也不要剧烈摇动。

(5)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主要是胞质内的多酚类或色素类化合物)对核酸提取有干扰作用。

因此,一般尽可能选幼嫩的、代谢旺盛的新生组织作为提取 DNA的材料,这是因幼嫩的新生组织

次生代谢物较少,DNA含量高,且易于破碎,植物材料最好是新鲜的。

实验三 琼脂糖凝胶电泳

1、实验目的

(1) 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2) 掌握使用水平式电泳槽的方法;

2、实验原理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基因工程实验室中分离鉴定核酸的常规方法。核酸是两性电解质,其等电点

为 pH2-2.5,在常规的电泳缓冲液中(pH约 8.5),核酸分子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核

酸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具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但主要为分子筛效应。

3、试剂和仪器设备

1、 50×TAE(1000mL):242g Tris,57.1mL 冰醋酸,18.6g EDTA。

2、 EB 溶液:100mL 水中加入 1g 溴化乙啶,磁力搅拌数小时以确保其完全溶解,分装,室

温避光保存。

3、 DNA加样缓冲液:0.25%溴酚蓝,0.25%二甲苯青,50%甘油(w/v)。

电泳仪、水平电泳槽、样品梳子、琼脂糖等。

4、实验步骤

1.制备琼脂糖凝胶:称取琼脂糖,加入 1x电泳缓冲液,待水合数分钟后,置微波炉中将琼脂

糖融化均匀。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时摇动,使附于瓶壁上的琼脂糖颗粒进入溶液;加热时应盖上瓶盖,

以减少水份蒸发。

2.胶板的制备:将胶槽置于制胶板上,插上样品梳子,注意观察梳子齿下缘应与胶槽底面保

持 1mm 左右的间隙,待胶溶液冷却至 50℃左右时,加入最终浓度为 0.5微克/毫升的 EB(也可不把

EB 加入凝胶中,而是电泳后再用 0.5μg/ml 的 EB 溶液浸泡染色 15 分钟),摇匀,轻轻倒入电泳制

胶板上,除掉气泡;待凝胶冷却凝固后,垂直轻拔梳子;将凝胶放入电泳槽内,加入电泳缓冲液,

使电泳缓冲液液面刚高出琼脂糖凝胶面;

3.加样:点样板或薄膜上混合 DNA样品和上样缓冲液。用 10 μL微量移液器分别将样品加入

胶板的样品小槽内,每加完一个样品,应更换一个加样头,以防污染,加样时勿碰坏样品孔周围的

凝胶面。(注意:加样前要先记下加样的顺序和点样量)。

4.电泳:加样后的凝胶板立即通电进行电泳,DNA的迁移速度与电压成正比,最高电压不超

过 5V/cm。当琼脂糖浓度低于 0.5%,电泳温度不能太高。样品由负极(黑色)向正极(红色)方

向移动。电压升高,琼脂糖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降低。当溴酚蓝移动到距离胶板下沿约 1cm处时,

停止电泳。

5.观察和拍照:电泳完毕,取出凝胶。在紫外灯下观察电泳凝胶。DNA存在处显示出肉眼可

辨的荧光条带。于凝胶成像系统中拍照并保存。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观察 DNA 的条带情况,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260nm 和 280nm 处的吸光值,检测所提取

的 DNA的纯度。

6、问题讨论

1、琼脂糖凝胶电泳中 DNA分子迁移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如果样品电泳后很久都没有跑出点样孔,你认为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1、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态度、实验过程、实验纪律等方面。

2、每次实验写一次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成绩考核。

3、各部分成绩的比例如下:

①实验报告 占 50%

②平日成绩 占 50%

第三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

《遗传学》,刘庆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

参考教材

1、程金水主编。《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花卉遗传育种》,孙莉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遗传学》,朱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2。

4、《遗传学》,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遗传学》,刘祖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现代遗传学》,赵寿元、乔守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普通遗传学》,杨业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四部分:育人案例

格里戈尔•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奥地利遗传学家、近代遗传学奠基人。

在孟德尔生活的时代,欧洲有许多园艺家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以培养蔬果花卉的新品种,但是

都找不出杂种及其后代所表现出的遗传和变异规律,因而不能预见杂交产生的后果,惟独孟德尔通

过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两条定律,提出了遗传因子的科学假设。这与孟德尔的科学思想方法是分不

开的。

孟德尔在做各种杂交实验的同时,广泛研究了前人的杂交实验,从而发现了他们失败的主要原

因,在于忽视了对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他认为,任何实验的成败都取决于是否选用了合适的实验

材料。实验所选择的材料必须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要从复杂多样的生物性状中寻

找出统一的遗传规律,应采用“纯化”的方法,先暂时撇开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让研究对象内

部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突显出来,从纯粹的形态上加以考察。沿着这条科学的思路,孟德尔对许多

种类的植物做了精心挑选,最后发现豌豆是一种适合于做遗传学实验的理想材料。此后,他在教堂

的花园里栽培了几十种豌豆,年复一年地精心进行杂交实验。

孟德尔之所以采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探寻遗传规律,自有他的理由。他发觉自然界大多数植物都

是异花授粉的杂合遗传型,性状的遗传表现得比较复杂,用这些植物作研究材料,难以确定杂种后

代的不同性状的数目,无法用统计方法找出遗传规律。要保持材料“纯系”的性质,采用的植物必

须在其生长过程中严格自花授粉,特别是在开花期不受异花传粉的干扰。豌豆花的结构形态恰好符

合这些要求。同时,豌豆在茎秆、花色、叶子、花柄、豆荚、种子的形态、颜色等方面都有明显区

别的相对性状,这恰是研究性状遗传的好材料。孟德尔在精心选择实验材料的同时,拟定了新的工

作方法。他将具有不同区分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追踪观察这些性状在后代的分布情况,并对实验

结果进行仔细的统计分析。经过 9 年的辛勤工作,孟德尔一共进行了 7 对性状的试验研究。这里,

我们仅以两对性状为例介绍其实验结果和分析。

陈桢:作为师从国际遗传学大师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的第一位中国弟子,开创

了国人执教遗传学之先河;开展了独特创新的金鱼遗传学实验研究,为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形成和发

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陈桢最先是在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农学系进修,翌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他仅用了两年

时间,便完成了康乃尔大学预科(一年)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两年)的全部课程。在哥伦比

亚大学,他主修遗传学,跟随细胞学家威尔森(E.B.Wilson)学习细胞学、染色体的遗传理论等课

程;同时也跟随遗传学大师摩尔根学习果蝇遗传学。

1921 年夏,陈桢提前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后,挤出一年时间,专门师从摩尔根继续

遗传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深造。他是在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室里从事遗传学学习和研究的第一个中国

留学生。

在摩尔根的直接指导下,陈桢得到了极为严格的遗传科学训练,掌握了杂交实验、统计分析与

细胞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接受了现代遗传学理论的熏陶。正是这三年的勤奋学习,为

他回国后开展现代遗传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陈桢在实验设计上,借鉴欧美学者实验研究的多种途径,提出了以杂交实验、实验胚胎学、细

胞学分析和统计学研究相结合的联合研究法,探索脊椎动物性状的遗传规律、变异产生的机制,以

及控制变异的途径。他非常重视实验条件的安排与管理,严格控制实验过程,对结果的分析力求严

密,不放过任何“意外”现象。他特别强调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认为这是排除偶然、揭露必然不可

或缺的研究手段。正因为如此,陈桢的研究结果以其客观、准确、无可置疑而令学术界同仁信服。

1925 年,陈桢发表了论文《金鱼外形的变异》。该文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金鱼是从野生的

鲫鱼经过家化形成,世界各地的金鱼都是从我国输出的。该论文深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被誉为鱼

类变异研究的经典论文,是中国遗传学家最早的研究成果。

由于在几十年的遗传学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陈桢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美国和日本学者

后来进行的鱼类遗传学研究,都深受陈桢金鱼遗传学研究的影响,并推崇陈桢为国际鱼类遗传学研

究之先驱。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遗传学Ⅱ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J30032 学分: 3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 8

面向专业: 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普通遗传学

执笔人:田伟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以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栽培学为基础,是

研究园林植物新品种创造及良种繁育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选择育

种、引种、杂交育种等理论与技术,了解诱变育种、倍性育种、体细胞杂交等育种新技术,学会新

品种的培育及保存方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园艺植物育种学、品种、育种目标、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选择育种、芽变、引种、

有性杂交育种、回交、远缘杂交、杂交优势育种、多倍体、单倍体、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生物技

术、基因工程、原生质体、品种登录、品种审定等概念,能用遗传育种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解决园艺

植物育种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初步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 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意义与任务

2. 我国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研究简史

3. 品种及其在园林花卉业中的作用

4. 园艺植物育种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 园艺植物育种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

教学重点: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概念与特征。

教学难点:品种与种、变种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法

思考题:品种与种、变种的内在联系,如何相互转化?

第二章 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2学时)

1. 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和授粉习性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2. 品种的类型及选育特点

教学重点:园艺植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的类型和选育特点。

教学难点:园艺植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的类型和选育特点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园艺植物主要有哪几种繁殖方式,各具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 园林植物育种对象和目标(2学时)

1. 选择育种对象的主要依据

2. 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3. 制定育种目标的主要根据和原则

教学重点:育种对象和育种目标的确定,育种的基本途径及育种程序。

教学难点:育种对象和育种目标的确定。

教学方式:讲授法

思考题: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的育种目标?

第四章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3学时)

1. 种质资源的概念、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2. 园林植物的起源(自学)

3. 种质资源的分类、调查、收集与保存

教学重点: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方法;

教学难点:种质资源概念。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如何发挥种质资源的最大作用?,国内外有哪些先进的保留种质资源的相关技术?

第五章 引种(3学时)

1. 引种的意义与作用

2. 引种的理论基础

3. 引种的遗传学基础

4. 引种的程序与方法

教学重点:引种驯化的原理及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引种目标的确定和引种成功与否的标准。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假设让你选择优良品种进行引种,你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怎么开展,特别需要注意

的是什么?有没有做好各项工作的补救措施?

第六章 选择育种(4学时)

1. 选择与选择育种

2. 实生选种

3. 芽变选种

本章重点:实生选种的方法;芽变的特点及遗传学基础;

本章难点:选种的原理;芽变的概念,芽变的转化。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假设让你选择优良品种,你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怎么开展,有什么目标?

实生选种和芽变选种各有哪些有特点?

表型选择法于单株选择法各有哪些有缺点?

第七章 常规杂交育种(6学时)

1. 常规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

2. 常规杂交育种的杂交方式

3. 杂交亲本选择与选配

4. 有性杂交技术

5. 杂交后代的培育与选择

6. 远缘杂交及育种

教学重点:杂交育种技术、回交、远缘杂交的特点。

教学难点:杂交亲本的选择与选配,杂交后代的培育与选择。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如何选择和选配杂交亲本?有性杂交育种有什么优缺点?能不能大规模推广? 远缘

杂交的困难和克服途径有哪些?

第八章 杂交优势育种 (4 学时)

1. 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利用价值

2. 杂交优势育种的一般程序

3. 杂交种子的生产

4. 制种管理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杂种生产的一般程序。

教学难点: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与衡量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杂交优势育种有什么优缺点?能不能大规模推广?

第九章 营养系杂交育种(2学时)

1. 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特点

2. 营养系品种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

3. 亲本选配及杂交技术的特点

4. 童期、童性和杂种培育选择特点

教学重点: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特点。

教学难点:亲本选配及杂交技术的特点。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特点?

第十章 诱变育种(4 学时)

1. 诱变育种的发展概况

2. 诱变育种的特点

3. 辐射诱变的原理与方法

4. 化学诱变的原理与方法

5. 诱变植物材料的选择及突变株的筛选与利用

教学重点: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的特点、方法。

教学难点:射线种类及剂量选择依据。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诱变育种能不能在国内甚至是生产上进行广泛推广?为什么?需要做好哪些防护工

作?

第十一章 倍性育种(3学时)

1. 园艺植物多倍化现象及育种意义。

2. 多倍体的获得

3. 多倍体的鉴定与利用

4. 单倍体及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多倍体育种的概念及获得。

教学难点:多倍体的获得及鉴定。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和倍性育种的方法。

第十二章 生物技术与园林植物育种(5学时)

1. 基因工程

1.1 植物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其研究概况

1.2 植物基因工程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1.3 基因工程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2 分子标记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2.1 分子标记

2.2 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细胞杂交及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思考题:如何用生物技术的方法来大规模育种,前景如何?

第十三章 植物新品种登录、审定与保护(2学时)

1. 植物新品种登录

1.1 园林植物新品种登录概况

1.2 品种登录程序

1.3 品种登录的作用

2. 品种审定

2.1 品种审定的概况

2.2 品种审定程序

3.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教学重点:品种登录、审定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种审定工作。

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学。

思考题:如何快速鉴定新品种?

三、考核方式和要求

1、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程预习、上课态度、积极发言、课后作业

等方面。

2、期末闭卷考试对学生本学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各部分成绩的比例如下:

①实验成绩 占 20%

②平日成绩 占 20%

③期末考试 占 60%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

一、说明

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园艺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丰富和活跃学生的

思想,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良种繁育的方法和技术,并初步掌握园林植物改

良有关的一些实用技术和方法;包括遗传育种设计与环境设计及统计分析, 杂交技术及其他特种

育种技术。通过实验实习,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用实验方法研究园林植物遗传改良的独

立工作能力。

具体要求有:

(1)学习用实验方法研究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与掌握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类型)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和技术,掌握生物技术在园艺

植物育种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学会园艺植物育种的试验设计原则及田间布置,数据收集、数据分析

模式及步骤。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学生收集、阅读参考资料,选择实

验方法,统计分析数据技巧与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实事求是、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

质。

(4)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思想作风。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号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验

基本

操作

综合性、

设计性

1花粉贮藏及花粉生

活力的测定4 √ √

掌握花粉贮藏及花粉生命力

鉴定的方法和原理。

2园艺植物有性杂交

技术4 √ √

通过实验,学习去雄、套袋、

授粉等杂交技术,为杂交育

种打下基础。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

实验一 花粉贮藏及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花粉贮藏及花粉生命力鉴定的方法和原理。

二苯基四氮唑( TTC )。

二、实验原理

花粉在低温( 0 ~ 2℃)、干燥、黑暗等条件下代谢强度降低,花粉贮藏的原理就是要创造

这样低代谢的环境条件,从而延长花粉的寿命。

花粉的形态、花粉中酶的活性以及积累淀粉的多少(淀粉质花粉)通常与其生活力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利用花粉的形态观察、过氧化物酶、脱氢酶的活性高低、淀粉的含量以及在人工培养基上

花粉管萌发的情况作为鉴定花粉生活力高低的标准。

鉴定花粉生活力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 .直接测定法 将待测花粉直接授粉,然后统计结实情况。此法最准确,但需时较长,且实

验结果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也可在授粉后隔一定时间切下柱头,在显微镜下压片检查花粉的萌发

情况,根据萌发率的高低来鉴定花粉的生活力。

2 .形态观察法 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形态,根据品种花粉的典型性(如具有正常的大

小、形状、色泽等)判断花粉的生活力,即形态正常的花粉有生活力,而一些小的、皱缩的、畸形

的花粉不具有生活力。此法简便易行但准确性差,一般只用于测定新鲜花粉的生活力。

3 .染色观察法 1 )碘-碘化钾染色法:以碘-碘化钾溶液( 0.3g 碘+ 1.3g 碘化钾溶于

100ml 蒸馏水)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花粉被染成蓝色者表示具有生活力,花粉呈黄褐色者不具

有生活力。 2 ) TTC 染色法: TTC 染色是一种鉴定去氢酶活性的组织化学反应,凡具有生活

力的花粉在其呼吸过程中都有氧化还原作用,当 TTC 渗入有活力的花粉时,其去氢酶在催化去氢

过程中与 TTC 结合,使无色的 TTC 变成 TTF 而呈现红色。

4 .培养基发芽法 在培养基上进行花粉的人工萌发,鉴定待测花粉萌发率的高低。此法若采

用适宜的培养基能较精确地测定出花粉的生活力,但不同植物的花粉萌发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所

以很多时候测定的结果也只是相对可靠。

三、实验材料

一串红、矮牵牛、梨等植物的花粉。

四、仪器及药品

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镊子、毛笔、干燥器、小指形管、标签、记号笔、显微镜、天平、

烧杯、培养皿、滴管、玻璃棒、量筒、电炉、石棉网、冰箱;

凡士林、无水氯化钙、蔗糖、琼脂、蒸馏水、硼酸、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碘、碘化钾、

氯化

五、实验步骤

1、花粉的贮藏:

(1)将采集的花粉进行干燥(凉干或放入盛有无水氯化钙的干燥器中干燥),一般以花粉不

相互黏结为度。

(2)将干燥的花粉装在指形管中(不要太多,一般以五分之一体积或更少为宜),瓶口塞以

纱布,瓶外贴以标签,注明花粉种类、采收日期。

(3)将指形管放入无水氯化钙控制一定湿度的干燥器中,干燥器置于 0 ~ 2℃ 的冰箱内。

2、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1)染色观察法 ——TTC 染色法

①配制 TTC 染色液:称取 0.5g TTC 溶于 100ml 磷酸盐缓冲液中,装入棕色瓶备用。

②制片:取少量花粉于载玻片上,滴入 1 ~ 2 滴 0.5 % TTC 染色液,用镊子搅拌均匀,盖

上盖玻片,于 35 ~ 40℃ 条件下净置 15 ~ 20min 。

③观察统计:在显微镜下观察三个不同的视野,凡被染成红色或玫瑰红的都是有生活力的花粉,

黄色或不着色者为没有生活力的花粉。

(2)培养基发芽法 —— 固体培养基

① 配制培养基:称取 1g 琼脂, 5g 蔗糖,量取 94ml 蒸馏水,装入烧杯,加热使琼脂融化

呈透明状(注意补充水分,以保持培养基的浓度),即配成 5% 浓度的培养基。同法配制 10% 、

15% 、 20% 浓度的培养基。

②制片:用滴管吸取少量培养基,趁热滴在载玻片的凹槽内,放置片刻,使其凝固。

③播种花粉:将少量花粉均匀地撒播在培养基上,注意不可过多,否则难以观察。

④ 培养与观察:将制备好的片子放在垫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内,于 20 ~ 22℃ 的温箱中培

养;待花粉萌发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发芽率。观察时每片随机取三个视野,统计花粉总数及发

芽数,计算平均萌发率(花粉总数不少于 100 粒)。

六、问题讨论

1、按下表统计实验结果。

染色法测定结果记载表

培养基法测定结果记载表

实验二 园艺植物有性杂交技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并掌握去雄、套袋、授粉等有性杂交技术,为开展园林植物杂交育种工作打下

初步基础。

二、实验原理

有性杂交是基因重组的过程。通过杂交可以把亲本双方控制不同性状的有利基因综合到杂种个

体中,使杂种个体不仅具有双亲的优良性状,而且在生长势、抗逆性、生产力等方面甚至超越其亲

本,从而获得某些性状更符合人类需要和育种目标的新品种。

三、实验材料

矮牵牛、月季、菊花等植物的不同品种。

四、实验用具

镊子、毛笔、花粉瓶、标牌、隔离纸袋、回形针、酒精、记录本等。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1、亲本的选择与选配 根据育种目标和亲本选择、选配的原则选择和选配亲本。

2、亲本植株和花朵的选择

选择发育正常、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的植株作为杂交亲本植株。杂交母

株应选开花结实正常的优良单株,在母株数量较多时,一般不要在路旁或人流来往较多的地方选择,

以确保杂交工作的安全。杂交的花朵以选择健壮花枝中上部即将开放的花蕾为好,每株(或每枝)

保留 3 ~ 5 朵花,种子和果实小的可适当多留一些,多余的花蕾、已开放的花朵、果实全部摘去,

以保证杂交果实的顺利生长与成熟。

3、花期调整

杂交时,如果选择的两个亲本存在花期不遇现象,则需对其开花期进行调整或收集父本花粉贮

藏。在调整花期前,首先应弄清楚影响植物花期的主导因子,然后再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如

可通过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调节温度、光照或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手段对植物进行处理,使开

花时期能满足杂交要求。

4、去雄、套袋

两性花的品种为防止自交,杂交前需将花蕾中未成熟的花药除去。去雄时,剥开花瓣用镊子夹

住花丝,将雄蕊全部除去,同时注意尽量不要碰伤雌蕊。去雄过程中,如果工具被花粉污染,须用

70% 以上的酒精消毒,去雄后立即套袋隔离以免其他花粉干扰。风媒花用纸袋,虫媒花可用细纱

布袋。袋子一般两端开口,套上后上端向下卷折,用回形针夹住,下端扎在花枝上,扎口周围最好

垫上棉花,防止夹伤花枝。对于不需要去雄的母本花朵,也必须套袋,以防外来花粉影响。套袋后

挂上标牌,注明母本名称和去雄日期。

5、花粉采集贮藏

为了保证父本花粉的纯度,在授粉前应对将要开放的发育良好的花蕾或花序先行套袋隔离(已

开放的花朵摘除),以免掺杂其他花粉。待花药成熟散粉时,可直接采摘父本花朵,对母体进行授

粉;也可把花朵或花序剪下,于室内阴干后,收集花粉备用。

对于双亲花期不能相遇或亲本相距较远的植物种类,如果父本先于母本开花,可将父木花粉收

集后妥善贮藏或运输,待母本开花时再进行授粉,从而打破杂交育种中双亲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

扩大杂交育种范围。

6、授粉

待母本柱头分泌粘液或发亮时,即可授粉。授粉工具可用毛笔、棉球等,或者用镊子夹住父本

已开裂花药的花丝轻轻碰触母本柱头;对于风媒花,由于花粉多而且干燥,可用喷粉器授粉。为确

保授粉成功,可重复授粉 2 ~ 3 次。授粉工具授完一种花粉后,必须用酒精消毒,才能授另一种

花粉。授粉完成后立即封好套袋,并在挂牌上标明父本名称、授粉日期、授粉次数等。数日后如发

现柱头萎蔫、子房膨大,便可将套袋除去,以免妨碍果实生长。

7、杂交后的养护管理

杂交后要细心管理,创造良好的、有利于杂种种子发育的条件。有的花灌木要随时摘心、去蘖,

以增加杂交种子的饱满度。同时注意观察记录,及时防治病虫和人为伤害。

8、杂种种子的采收

由于不同植物、不同品种的种子成熟期有一定差异,须注意适时采种。对于种子细小而又易飞

落的植物,或幼果易为鸟兽危害的植物,在种子成熟前应用纱布袋套袋隔离。杂种成熟后,采收时

连同挂牌放入牛皮纸袋中,注明收获时期,分别脱粒贮藏。

六、实验数据及处理

1、填写杂交结果记载表

2、根据杂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你认为影响杂交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七、问题讨论

1、有性杂交过程中如何解决父母本花期不遇问题?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1、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态度、实验过程、实验纪律等方面。

2、每次实验写一次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成绩考核。

3、各部分成绩的比例如下:

①实验报告 占 50%

②平日成绩 占 50%

第三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

《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景士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第四部分:育人案例

袁隆平,1930年 9月 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

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 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

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

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

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 6部,发表论文 60余篇。2017

年 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2017年 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

果。2017年 10月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在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的百亩水

稻高产攻关示范田内,平均亩产达 1149.02公斤,刷新了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每公顷产量达 17.23

吨。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 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

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中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登海

9号玉米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突出特点,其产量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掖单

13号"还增产 11.4%。经国家审定,适宜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区种植。2000年 3月至

2007年底累计生产销售登海 9号 5624.08万公斤,累计推广面积 1874.69万亩,累计增产粮食 11.40

亿公斤,累计新增社会效益 11.4亿元,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登海 9号具有较高的淀

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产企业的青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种支撑。

《园艺植物栽培学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园艺植物栽培学Ⅰ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代码:K30022 学分:4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8

面向专业:园艺(专升本 ) 先修课程:植物学 土壤肥料学

执笔人:宋伊真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主要研究园艺植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是园艺生产

的主要理论基础。园艺植物栽培学着重阐述园艺植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包括生长发育规律、园艺植

物的繁殖、种植园的规划设计和种植制度、栽培技术运用等原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

园艺品种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栽培的适宜环境条件,能进行种植园的规划设计,能掌握园艺植物的栽

培管理技术等,胜任农业科教、技术推广等部门工作。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园艺生产产业(园艺业)的内涵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园艺植物资源的分类、

分布及利用,掌握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通晓种植园的规划设计及施工,

能建立适应当地条件的种植制度,通晓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并完整地掌握好某一类园艺植物的栽培

技术。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4学时)

1.园艺业发展简史和现状

2.园艺植物栽培的重要意义

3.园艺业发展前景和当前的几个热点

4.园艺植物资源和分类

5.观赏园艺植物(含草坪草)的分类

第二章 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 (10 学时)

1.营养生长

2.生殖生长

3.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4.器官生长相关性

5.生长发育周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器官生长相关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植物落花落果原因与调控技术?

园艺植物根系的主要生理功能?

园艺植物花芽分化的特点有哪些?如何进行调控?

第三章 园艺植物种植园的规划设计和种植制度 (2学时)

1.种植园规划设计

2.种植制度

3.园艺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4.园艺生产技术档案的建立和利用

教学难点:种植制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参观教学法

思考题:尝试规划一个种植园。

作物种类、品种配置时应考虑哪几方面的内容?

克服连作障碍的方法有哪些?

第四章 园艺植物的繁殖 (10 学时)

1.育苗场地的条件与规划

2.种子繁殖

3.嫁接繁殖

4.扦插繁殖

5.压条繁殖

6.分生繁殖

7.组织培养及无病毒种苗繁殖

教学重点:嫁接亲和力,层积处理,园艺植物的繁殖方法及其特性,扦插、压条、分株、嫁接和组

织培养的主要技术要点

教学难点:种子休眠的原因,不同园艺植物的繁殖与育苗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视频演示法

思考题: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有哪些?

园艺植物种子繁殖的特点是什么?

嫁接成活的原理和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 园艺植物的定植(共 4 学时)

1.定植时期

2.定植密度和定植方式

3.定植前种苗的准备和整地

4.定植与定植后管理

教学重点:定植方式

教学难点:掌握定植方式和定植前准备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定植前为什么要“蹲苗”或“囤苗”处理?

确定园艺植物定植或者播种期的依据是什么?

苗木定植后需要进行哪些管理?

第六章 种植园的土肥水管理(共 4 学时)

1.土壤耕作方法

2.土壤改良及消毒

3.营养和施肥

4.灌溉、排水和节水栽培

5.绿色园艺产品生产

教学重点:绿色园艺产品生产

教学难点:掌握土壤耕作方法以及改良和消毒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

思考题:绿色食品的特征以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包括哪些内容?

土壤改良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影响园艺植物施肥的时期、种类、数量的因素有那些?

第七章 园艺植物的植株管理(共 8 学时)

1.植株生长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2.果树与观赏树木的修剪技术

3.果树与观赏树木的树形

4.果树修剪的实施

5.草本植物的植株调整技术

6.植物的观赏应用与造型

教学重点:果树的修剪和植株调整

教学难点:观赏树木的树形和修剪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视频演示法

思考题:为什么园艺生产上要对植株生长进行适宜的控制?主要控制的内容有哪些?

木本园艺植物整形修剪的原则、方法、时期、作用是什么?

果树的主要树形和树体结构特点有哪些?

草本园艺植物株型调整的方法有哪些?

草本植物植株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八章 园艺植物产品器官管理(共 8学时)

1.根用类园艺产品器官管理

2.茎、叶用类园艺产品器官管理

3.花类园艺产品器官管理

4.果实类园艺植物产品器官管理

教学重点:根用、茎叶用和花类园艺产品器官管理

教学难点:花卉花期调控技术、果实负载率调控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

思考题:园艺植物落花落果的原因?

肉质根异常发育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克服方法?

块茎形成所需要环境条件与调控措施是什么?

花期调控技术有哪些?

果实负载量的调控途径有哪些?

提高果实品种的途径有哪些?

第九章 设施园艺(共 4 学时)

1.简易设施栽培

2.塑料波摸覆盖栽培

3.温室栽培

4.无土栽培

5.工厂化生产技术

教学重点:温室栽培技术

教学难点:工厂化生产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视频演示法

思考题:我国节能日光温室设计参数的依据是什么?构型有何特点?

第十章 园艺产品的采收及采后管理(共 2 学时)

1.园艺产品的采收 、分级、包装

2.贮藏原理与贮藏方法

3.其他采后处理措施 、运输、切花

教学重点:园艺产品采后处理

教学难点:园艺产品贮藏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视频演示法

思考题:简述果蔬类园艺产品几种常见的采后处理措施?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

一、说明

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

园艺植物栽培学着重阐述园艺植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包括生长发育规律、园艺植物的繁殖、种

植园的规划设计和种植制度、栽培技术运用等原理。通过对本实验的学习,能够掌握园艺品种的糖

度测定,能掌握园艺植物的繁殖栽培管理技术等。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号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验

基本

操作

综合性、

设计性

1园艺植物产品糖度

的测定4 √ √

对园艺植物产品(苹果、梨、

葡萄等)进行糖度测定

2 园艺植物嫁接技术 4 √ √

学习嵌芽接、切腹接、舌接、

劈接、切接、十字

形芽接等方法。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

实验一 园艺植物产品糖度的测定

1.实验目的:通过测定果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含糖量),可了解果蔬的品质,大约估计果

实的成熟度。

2.原理: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现象,且入射角正弦之比恒为定值,

此比值称为折光率。果蔬汁液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折光率在一定条件下(同一温度、压力)成正

比例,故测定果蔬汁液的折光率,可求出果蔬汁液的浓度(含糖量的多少)。

3.试剂和仪器设备:手持糖度计

4.实验步骤:使用方法 打开盖板,用软布仔细擦净检测棱镜。取待测溶液数滴,置于检测

棱镜上,轻轻合上盖板,避免气泡产生,使溶液遍布棱镜表面。将仪器进光板对准光源或明亮处,

眼睛通过目镜观察视场,转动目镜调节手轮,使视场的蓝白分界线清晰。分界线的刻度值即为溶液

的浓度。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记录数据,求平均值

6.注意问题:在使用中必须细心谨慎,严格按说明使用,不得任意松动仪器各连接部分,不

得跌落、碰撞,严禁发生剧烈震动。使用完毕后,严禁直接放入水中清洗,应用干净软布擦拭,对

于光学表面,不应碰伤,划伤。仪器应放于干燥、无腐蚀气体的地方保管。

实验二 园艺植物嫁接技术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园艺植物常用嫁接技巧。

2.原理:园艺植物近缘种之间具有亲和性,通过人工嫁接技术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

整合成一株完整的植株。嫁接是利用植物的再生能力的繁殖方法,而植物的再生能力最旺盛的地方

是形成层,它位于植物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可从外侧的韧皮部和内侧的木质部吸收水分和矿物

质,使自身不断分裂,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使植株的枝干不断增粗。嫁接就是使接

穗和砧木各自削伤面形成层相互密接,因创伤而分化愈伤组织,发育的愈伤组织相互结合,填补接

穗和砧木间的空隙,沟通疏导组织,使营养物质能够相互传导,形成一个新的植株。

3.试剂和仪器设备:嫁接刀、切接刀、修枝剪、手锯、多功能嫁接器、喷壶、塑料条、嫁

接台、座椅、竹签等。

4.实验步骤:分别学习一刀削、嵌芽接、切腹接、舌接、劈接、切接、平接等枝、芽接、十

字形芽接等方法。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绘制各种方法的操作简图,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第三部分:考核方式和要求

平时成绩: 考勤 平时成绩 实验成绩

结课后考试:闭卷

成绩构成:考勤 20%+ 平时 10%+实验 10%+ 考试 60%=100。

第四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

【1】《园艺植物栽培学》,李光晨,范双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第 2 版

【2】《果树栽培学总论》,郗荣庭主编,农业出版社,1999,第 3版

【3】《蔬菜栽培学总论》,浙江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1984, 第 2 版

【4】《花卉栽培基础》,刘海涛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第 1 版

第五部分:育人案例

(一)育人案例一:

吴明珠:研究要执着追求、掌握方法、不断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案例意义:通过该案例教育学生了解园艺植物科学试验研究程序及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

从事园艺植物研究中不但要扎实掌握知识点,还需要对待研究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执着追求、

不为名利和享受诱惑的品德和工作作风。吴明珠,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

究员,瓜类育种专家,第一批献身中国边疆园艺事业的女科学家。1985 年,到新疆农科院园艺所

专门从事甜瓜、西瓜育种工作。她收集整理了新疆甜瓜地方品种,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品种资源,

并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差异,长期在新疆和海南两地进行南北选育种。她将现代育种技

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一批新的种质资源,并选育出一批新品种,使新品种的适应性、

整齐度、抗病性和耐运性较原品种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新疆西瓜、甜瓜品种的第一次更新。她将大

陆性气候特产--哈密瓜成功南移东进,种植区域拓展到海南、江浙、上海等省区,使哈密瓜种植走

出新疆,服务全国。当年吴院士依据甜瓜生物学特性制定的科学种植法,让当地有名的种瓜把式摩

沙大爹承认“还是科学种瓜亚克西(好)!”。现在吴院士数次表示“瓜就是我的孩子,创新是我哺

育孩子的乳汁”,表达了在园艺科学研究中研究要执着追求、掌握方法、不断思考、勇于创新的精

神。

(二)育人案例二:

束怀瑞:科学研究需要积极创新,用于实践

案例意义:教育学生要于积极学习,在现有的科研基础上,要用于突破自我,突破现有的知识结构

的束缚,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才能在科研上独树一帜,取得傲人的成绩。

束怀瑞,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果树专家。从事果树教学科研及推广 50 余年。从

五十年代开始苹果根系生物学研究,根据根系发生演化规律提出了果树根系是“生态变异大,对环

境反应敏感,功能性不完整的补偿结构”论点,在技术上提出“局部效应、界面效应、结构及周年

补偿”的观点,发明了“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国 17 省

市推广 470 万亩,创经济效益 7.6 亿元;首先提出苹果三大主枝主干疏层形、枝类组成、枝组概

念、优质丰产的合理树体结构及调控措施,成为苹果整形修剪经典一直沿用至今。1990 年主持“山

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研究”课题,开发 108 万亩,使产量提高到 1010 公斤,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创造经济效益 56 亿元,该项目 199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园艺植物生物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代码:K30025 学分: 3.5

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 26

面向专业: 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植物学 等

执笔人:黄曼娜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园艺专业的专业课。该课程 SGI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有关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个体、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评价和改造园艺植物遗传特性的有关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将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应用于园艺植物研究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概况和趋势,掌握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脱毒快繁与病毒检测、DNA分子标记、基因克隆以及遗传转化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为从事园艺植

物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及其产业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趋势、组织培养的基本

原理和技术、细胞培养、体细胞杂交、病毒脱除与检测以及基因分离克隆、遗传转化等知识,为进

一步开展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相关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 动物生物技术

1.1克隆技术

1.2细胞融合技术

2. 植物生物技术

3. 植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4 植物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4.1组织和细胞培养是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平台

4.2迅速发展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4.3基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

5. 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革命

教学重点:生物技术的内涵

教学难点:生物技术与产业的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1、生物技术包括哪些内容?

2、生物技术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生物技术对园艺生产可能带来哪些革命性的进步?

4、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

第二章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6学时)

1. 概述

1.1 概念

1.2 分类

1.3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3.1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3.2 植物细胞分化

1.3.3 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

1.3.4细胞的形态发生

1.4 组织培养的应用

2.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2.1基 本 实 验 室

准备室

接种室

培养室

2.2基本实验室的设备、用具及器皿

3. 培养基的种类和组成及配制

3.1培养基的种类

3.2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4. 组织培养操作技术

4.1、基本操作技术

4.2、无菌操作程序

4.3、培养条件的控制

4.4、组培常见问题及对策

教学重点: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培养基的成分和作用及无菌操作的程序。

教学难点:培养基配制的方法、组织培养的污染、褐化及玻璃化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组织培养的概念?

2、细胞的形态发生途径有哪些?

3、简要说明MS培养基的基本组成?

4、污染、褐变和玻璃化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第三章 园艺植物脱毒与离体快速繁殖(4学时)

1 园艺植物病毒病的危害

1.1 病毒的定义

1.2 园艺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及危害特点

1.3 园艺植物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治

1.4园艺植物脱毒技术

1.5 脱毒苗的鉴定及检测技术

2 园艺植物的离体快速繁殖

2.1 离体快速繁殖的定义

2.2 离体快速繁殖的意义

教学重点:病毒病脱除技术;

教学难点:病毒病的类型与分子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什么叫病毒?

2、园艺作物病毒病发生和传播有何特点?

3、如何防治病毒病?

4、园艺植物病毒鉴定有哪些方法?

5、园艺作物病毒病如何脱除?

6、园艺植物快速繁殖的过程?

第四章 园艺植物细胞工程(6学时)

1. 园艺植物细胞培养

1.1单细胞培养

1.2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2 园艺植物的原生质体培养

2.1原生质体的应用

2.2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

2.3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2.4植株再生

3 原生质体融合

3.1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3.2体细胞杂种的筛选与鉴定

教学重点:原生质体分离培养步骤、主要应用;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教学难点:原生质体融合方法/方式、主要应用;体细胞杂种的遗传鉴定。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原生质体培养有何意义?

2、原生质体培养影响因素有哪些?

3、体细胞融合与自然生殖过程的融合有何异同?

4、如何增强体细胞融合过程双亲遗传物质的选择性分配?

第五章 基因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4学时)

1 基础知识

1.1基因概念及其结构

1.2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2. 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

2.1核酸分离技术

2.2核酸电泳技术

2.3核酸体外扩增技术

2.4分子杂交技术

教学重点:基因工程基本技术的应用。

教学难点: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应用及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DNA连接酶与 DNA聚合酶的区别?

2、常用的载体是什么?

3、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4、PCR反应的 5个要素?

第六章 园艺植物基因的分离与克隆(2学时)

1 文库筛选法

1.1基因分离克隆的基本步骤

1.2新型 cDNA文库的构建

1.3目的基因的筛选

2 同源序列法

2.1 同源序列法分离基因的方法

2.2基于同源序列的侯选基因法(homology-based candidate gene method)

2.3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cDNA end ,RACE)

教学重点:基因分离克隆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主要克隆策略

教学方法:讲授式

思考题:CDNA文库与基因组文库的区别有哪些?

第七章 园艺植物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4学时)

1 园艺植物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

1.1根癌农杆菌 Ti质粒基因转化载体的构建

1.2 发根农杆菌 Ri质粒基因转化载体的构建

1.3载体构建中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标记基因)

1.3.1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

1.3.2常用的报告基因

1.4 园艺植物常用的遗传转化载体类型

1.5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

1.6 遗传转化载体的复制与保存

2 园艺植物遗传转化受体系统

2.1遗传转化对园艺植物受体系统的要求

2.2常用的园艺植物受体系统

2.3 园艺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2.4 园艺植物转化植株的鉴定

教学重点:原理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及转化植株的鉴定

教学难点:园艺植物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案例式

思考题:1、比较几种转基因方法的优缺点?

2、植物转化植株的鉴定方法?

第八章 植物生物技术的应用(2学时)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1.1单倍体培养育种

1.2胚胎培养育种

1.3细胞融合培养育种

1.4 细胞突变育种

1.5基因工程育种

2. 种植资源保存

3.工厂化脱毒与快繁

4.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5.基础理论研究

教学重点: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1、什么是人工种子?

2、什么是花药培养?

六、考核方式和要求

1、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程预习、上课态度、积极发言、课后作业

等方面。

2、期末闭卷考试对学生本学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各部分成绩的比例如下:

①平日成绩 占 20%

②期末考试 占 60%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

一、说明

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课是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理论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实践性环

节,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些结论、结果和现象,及综合运用已学过

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或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巩固和加深对《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

理解,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操作技能。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号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验

基本

操作

综合性、

设计性

1MS培养基母液的配

制2 √ √ 掌握培养基母液的配制方法

2MS 培养基的配制

与灭菌4 √ √

掌握培养基的配制与高温

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方式

3 外植体的消毒接种 4 √ √学习外植体的消毒和无菌操

作技术

4愈伤组织及不定器

官的诱导4 √ √ 愈伤组织及不定器官的诱导

5

CTAB 法提取植物

组织 DNA及琼脂糖

凝胶电泳检测

6 √ √CTAB法提取植物组织DNA

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6PCR 扩增技术及产

物检测4 √ √ PCR扩增技术及产物检测

7 外植体的继代培养 4 √ √ 外植体的继代培养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

实验一 MS 培养基母液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

掌握培养基母液的配制方法。

二、原理

配制培养基时,为了使用方便和用量准确,通常采用母液法进行配制。即将所选培养基配方中

各试剂的用量,扩大若干倍后再准确称量,分别先配制成一系列的母液,使用时按比例吸取母液进

行稀释配制。

三、试剂和仪器设备

天平、烧杯 、量筒、容量瓶,磨口试剂瓶、药勺、称量纸、玻璃棒、滴管、电炉、冰箱。 植

物生长调节物质等。

四、实验步骤

1. MS大量元素母液的配制

配 10倍母液。按照MS配方的大量元素用量扩大 10倍依次称取各试剂,分别溶解后,按顺序

先后倒入 1000ml 的容量瓶中,避免发生沉淀,用蒸馏水定容。然后,倒入细口磨砂试剂瓶中,贴

上标签,注明配制日期、扩大倍数,置于 4℃冰箱保存备用。

2. MS微量元素母液的配制

配 100倍母液。按MS配方中微量元素扩大 100倍依次称取各试剂,用重蒸水逐个溶解,

溶解后用 500mL容量瓶定容。装入 500mL的磨口试剂瓶中,保存同上

3. 铁盐母液的配制

配 100倍母液。按MS培养基配方中铁盐元素扩大 100倍称取各试剂。分别溶解后,将两

种溶液倒入 50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倒入棕色磨口瓶中。保存同上。

4. MS有机母液的配制

配 100倍母液。按MS 培养基配方中有机元素扩大 100倍称取各试剂。分别溶解后,将两

种溶液倒入 50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倒入棕色磨口瓶中。保存同上。

5. 植物生长物质母液的配制

① 2,4-D母液:准确称量 2,4-D 10 mg,先用 1~3mL 90%乙醇完全溶解后,加蒸馏水定

容;也可以加入少量 1mol/L氢氧化钠溶液,使之中和成为钠盐或钾盐,在水中溶解,再加水定容

至 100mL,即配成浓度为 0.1mg/mL的母液。保存同上。 NAA母液的配制过程与 2,4-D相同。

② 6-BA母液:准确称量 10mg 6-BA,用 0.5或 1mol/L盐酸溶液使之完全溶解后,加蒸馏

水定容到 100mL,即配成浓度为 0.1mg/mL的 6-BA母液。转入磨口瓶中,保存同上。

五、思考题:

为什么要配制母液?在母液的配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二 MS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学习用母液法配制 MS 培养基以及掌握培养基灭菌的方法及操作过程。

二、原理

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含有植物细胞生长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同时也是各种细菌、真

菌滋生繁殖的极好场所。因此必需对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处理,以确保无菌操作的顺利进行。

三、实验用具和药品

天平、烧杯、量筒、药勺、称量纸、玻璃棒、移液管、微波炉、吸耳球、酸度计或 pH 试纸

(5.0~7.0)、三角瓶 50m1、线绳、灭菌锅、蔗糖、琼脂、1N HCl、1N NaOH;各母液。

四、实验步骤

1.培养基的配制

每组配培养基 1000mL,培养基组成为:

2 培养基的配制程序

3.培养基的灭菌

实验三 外植体的消毒接种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掌握植物材料消毒、接种的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是应用无菌操作的方法培养离体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甚至单个细胞的过

程。如果组织培养使用的植物材料是带菌的,在接种前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植物外植体进行

表面消毒,获得无菌材料去进行组织培养,这是取得组织培养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三、材料、试剂及器具

1 .材料:取自于田间的桃枝条

2. 试剂及培养基

10%的次氯酸钠,75%乙醇、无菌水

培养基:

3. 器具:无菌吸水纸、脱脂棉花、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烧杯、镊子、剪刀、解剖刀等。

四、实验步骤

1. 接种前,用 75%酒精棉球擦超净工作台台面,将培养基及接种用具放入超净台,打开紫外

灯及送风机,照射约 20min 后关闭紫外灯。开日光灯进行外植体的消毒和接种等无菌操作。

2. 将田间取回的材料在自来水下冲洗干净,取芽置于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

3. 将材料移入超净台中,用 75%酒精溶液浸泡 30 秒沥干,加入 10%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 6min,

用无菌水洗涤 3 次。置于经灭菌处理过的培养皿中用无菌纸吸干水分。取浸泡在 75%乙醇的镊子在

酒精灯火焰上炽烧片刻,冷却后,取灭菌后的材料接种到含有培养基的三角瓶中,每瓶接种 2 芽,

封口。以上操作要求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4. 接种好的材料移出超净台,贴上标签,注明姓名、接种日期。放入培养室中进行培养。最

后整理、清洁超净台台面。

5. 经常观察外植体的生长变化及污染、褐变情况,并在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外植体的污染率

以及褐变率。

五、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1. 观察外植体接种 10 天后的污染、褐变情况,统计被污染、褐变的外植体数,计算出污染率

及褐变率。确定合理的外植体灭菌时间。

六、问题与讨论

1.为什么常在消毒溶液中加入 1~2 滴表面活性剂(如吐温)?为什么外植体用消毒剂消毒后,

要用无菌水洗涤干净?

2. 在接种过程中,通过哪些措施来防止杂菌对接种工具、接种材料的污染?

实验四 愈伤组织及不定器官的诱导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掌握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方法。

二、原理

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外植体在合适的培养基上,通过脱分化,形成一种能迅速增殖的无

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团-愈伤组织。这种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再分化”出根和芽等器

官。在这些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起着决定作用,调控着愈伤组织、芽或根的分化。

三、材料、试剂及器具

1 .材料:取自白菜无菌苗的叶片、下胚轴

2. 试剂及培养基

试剂: 75%乙醇

愈伤组织培养基:MS +2,4-D 2mg/L +6BA0.2mg/L+ 30g/L 蔗糖+ 6g/L 琼脂

再分化培养基:

3.器具:无菌吸水纸、记号笔、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烧杯、镊子、剪刀、解剖刀等。

四、实验步骤

1. 接种前,用 75%酒精棉球擦拭超净台台面,将培养基及接种材料、用具放入超净台中,打

开紫外灯及送风机,照射约 20min 后关闭紫外灯。开日光灯进行外植体的接种。

2. 使用镊子和解剖刀前,先在酒精灯火焰上炽烧片刻,冷却后,取无菌的白菜叶片及下胚轴,

叶片切成 0.5cm×0.5cm 大小,茎段切成 0.5cm 长短,以上操作都要求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3. 用无菌镊子,将切好的材料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每瓶接种 3~4 块,封口。

4. 接种好的材料移出超净台,贴上标签,注明姓名、接种日期。放入培养室中进行培养。最

后整理、清洁超净台台面。

5. 经常观察外植体的生长变化情况,并在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及不

定器官分化情况。

五、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观察记录白菜叶片、下胚轴产生愈伤组织、不定芽的情况,包括出现愈伤组织前外植体的形态

变化,愈伤组织出现的时间以及愈伤组织的形态特征(包括愈伤组织的颜色、质地和色泽等); 并

依下面的方式计算外植体的愈伤组织、不定器官诱导率。

实验五 CTAB 法提取植物组织 DNA 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一、原理

CTAB 法是阳离子去污剂法,广泛适用于提取植物不同组织的总 DNA,这些实验材料包括种子、

胚、叶片、花粉、根茎、试管苗等等。尤其适合于富含多糖、淀粉的植物。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直观观察到所提取的核酸分子的完整性,是否出现降解或片段化。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研钵、研磨棒,倒液氮的小勺,2ml 离心管,1.5ml 离心管,恒温水浴锅,台式离心机,

镊子,浮漂,吸水纸,微量移液器。电泳槽,电泳仪,微波炉,制胶模具,梳子,三角瓶,烧

杯,量筒,凝胶成像仪,取胶铲。

液氮,裂解液,0.1mol DTT,苯酚-氯仿-异戊醇(25:24:1),氯仿-异戊醇(24:1),

RNAse A(10mg/ml),-20 度预冷的无水乙醇,70%乙醇,1×TE。50×TAE,西班牙琼脂糖,

已稀释 10 倍的 EB 溶液,6×Loading buffer,DNA Ladder。

三、操作:

(一)提取总 DNA步骤:

1. 打开水浴锅,放入裂解液,65℃水浴预热。

2. 研磨:将老化后的种子或胚组织放入液氮预冷的研钵,倒入适量液氮,按顺时针或逆时针

同一方向研磨成粉末,(待研钵内温度变高时,加入适量液氮保持研钵内低温),快速将粉末导入

2ml离心管中,盖上管盖,投入液氮中速冻。

3. 打开装有研磨粉末的离心管,加入 1000ul 裂解液和 10ul DTT,混匀后水浴 1小时。

4. 室温 12000rpm离心 10min,取上清 700-800ul至新管。

5. 加入等体积的苯酚-氯仿-异戊醇,充分混匀 10min。

6. 室温 12000rpm离心 10min,取上清 500-600ul至新管。

7. 加入 1/100 v/v体积的 RNAse A,混匀,放于 37℃水浴 1小时。

8. 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充分混匀 10min。

9. 室温 12000rpm离心 10min,取上清 400ul至 1.5ml离心管。

10. 加入 800ul 冷无水乙醇,混匀,-20度静置 20min。

11. 室温 12000rpm离心 10min,倒掉管中液体,纸上控干,留下沉淀。

12. 加入 750ul 70%乙醇,洗涤沉淀一次,吸净乙醇,并把乙醇挥发干净。

13. 加入 100ul 1×TE,溶解沉淀。4度保存。

100ml裂解液(2% CTAB)配方:

6% w/v CTAB 33.34ml

EDTA pH 8.0 4ml

Tris-HCl pH8.0 10ml

4mol NaCl 35ml

ddH2O 17.66ml

PVP 2g

1×TE可从 100×TE稀释得到。

RNAse A、EB溶液和 DNALadder都是商品化的,不用配。

(二)电泳步骤:

1. 取 20ml 50×TAE 稀释成 1000ml 1×TAE,倒入电泳槽中。1×TAE最好现配现用。

2. 称取 0.6g 琼脂糖,倒入 40ml 1×TAE,微波炉加热几次溶解,溶解后趁热加入 20ul 已稀释

的 EB,三角瓶内混匀。

3. 趁热(约 60度)倒入制胶模具中(小槽用于 40ml),插入 5mm 宽的梳子。等待 20min,

凝胶会完全凝固。胶尺寸:7cm×6cm

4. 拔下梳子,把凝胶带着托盘放入电泳槽中,使 TAE缓冲液没过凝胶。点样孔朝向负极。

5. 取 5ul DNA原液 + 1ul Loading buffer混匀,将混合液依此加到点样孔里(从右向左),最

后留一个点样孔加入 5ul DNAMarker。

6. 盖上电泳仪盖子,100V恒电压电泳(电流 400mA,功率 100W),电泳时间 30min。

7. 电泳结束后,关闭电泳仪,取出凝胶,控干缓冲液,放在凝胶成像仪内的石英板上(点样

孔朝向自己),关闭舱门,按下 TRANS UV键,

8. 使用 Quantity One v4.6.2软件观察结果。

菜单栏 File-----Gel Doc XR… 图像保存为 .1sc格式,另存为 .jpg格式。

9. 实验结束后,处理后事:

(1)用酒精把石英板的表面擦干净,便于下次使用。

(2)在 EB室内,用自来水清洗梳子和制胶模具,去除上面的残胶。

(3)拍照后凝胶就没用了,应扔到 EB室的垃圾桶内,不要扔在别的垃圾桶内!

注意 1:EB室内所有操作,以及取出凝胶时多戴一层 PE手套。严禁 EB污染实验室!严禁含

有 EB的凝胶污染凝胶成像仪外侧按钮区!

注意 2:微波炉的面板区域和门把手未被 EB污染,不用多戴手套操作

实验六 PCR 扩增技术和产物检测

一、实验目的

学习 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PCR反应的基本成分包括:模板 DNA(待扩增 DNA)、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dNTPs)、

DNA聚合酶和适宜的缓冲液。类似于 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

寡核苷酸引物。PCR 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 DNA 的高温变性:模板

DNA经加热至 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 DNA 双链或经 PCR扩增形成的双链 DNA 解离,使

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 DNA与引物的低温退火(复性):模

板 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 55℃左右,引物与模板 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③引物的适温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 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 dNTP为反应原料,靶

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 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

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

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 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相关引物合成,PCR 反应试剂(包括 Mg2+、10×PCR Buffer、2mMdNTP、Taq 酶),梨基

因组 DNA,1%琼脂糖凝胶(含 EB),1×TBE电泳缓冲液,凝胶成像仪,DNA标准带(DL-2000),

水平电泳槽,电泳仪,PCR仪

四、实验步骤

1、PCR反应体系:DNA:2μl(1μg/μl)

10ХPCR Buffer:2.5μl

2mM dNTP:2μl

引物:2μl

Mg2+:1.5μl

TaqDNA聚合酶:0.2μl

水:14.8μl

总反应体积为 25μl。

2、循环条件:预变性 94度 5分钟;

循环:

94度 x30s,

56度 x30s,

72度 x30s,

32个循环,

总延伸:72度 x5min。

3、电泳检测:1%琼脂糖(含 EB)在 TBE 中电泳,电压 5—7v/cm,溴酚蓝泳至 3cm处停止电泳,

紫外观察。

六、注意事项

反应体系中各成分加样量需准确,且需混合均匀。

实验七 外植体的继代培养(2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组织培养的操作方法。

二、原理

随着试管苗生长,培养基养分的消耗,为了保证试管苗能正常的生长,需要换新的培养基以给

予试管苗充足的营养。

三、材料、试剂及器具

1、材料:试管苗

2、器具:无菌吸水纸、脱脂棉花、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烧杯、镊子、剪刀、解剖刀等。

四、实验步骤

1. 转接前,用 75%酒精棉球擦超净工作台台面,将培养基及接种用具放入超净台,打开紫外

灯及送风机,照射约 20min 后关闭紫外灯。

2、切割、修剪试管苗转接入新的培养基

3、放于培养室培养。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等

实验成绩以平时实验为主,结合实验考核或实验考试,考核以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过程、

实验熟练程度评定成绩,实验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

第三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

巩振辉 主编《园艺植物生物技术》2017, 科学出版社.

第四部分:育人案例

王晶珊: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物技术与作物遗传育种。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甘薯同一不亲和

群内品种间体细胞杂种的再生成功,以及获得了甘薯与其杂交不亲合的近缘野生种间体细胞杂种,

为亲本选配和野生种的有效利用以及开辟植物新的育种方法奠定了基础。目前主要承担花生研究工

作,在花生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融合、遗传转化、分子标记及基因克隆等方面进行了

研究。确立了花生组织培养高频率植株再生体系及原生质体解离、纯化、融合和培养方法。对花生

遗传转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优化了其遗传转化体系,成功地将广谱抗真菌基因几丁质酶基因和

β-1,3-葡聚糖酶基因转化花生,并分别获得了花生转基因植株。近年来,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

题 1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 50篇,其中 3篇被 SCI 收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山东省科

技进步二等奖 1项,三等奖 2项。

世界粮食奖:美国孟山都公司首席技术官福瑞里日前与另两位转基因科学家(比利时的马克-

范-蒙塔古(Marc Van Montagu)以及美国人玛丽-戴尔-齐尔顿(Mary-Dell Chilton))获得今年“世

界粮食奖”,这是 27 年来该奖项首次授予基因改良作物研究人员。

孟山都是一家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拥有全球 70%的转基因种子市场。“世界粮食奖”一

直被看做国际上在农业方面的最高荣誉。对于一直希望获得“正名”的转基因研究专家来说,此次

获奖可谓求仁得仁。但对于自然主义者或个别国家或机构来说,孟山都几乎是“怪物”的化身,把

奖颁给“转基因作物大本营”的专家级高管,许多人议论纷纷。

转基因公司及其产品之所以被妖魔化,是因为转基因作物风险大的观点时常见诸报端。论证转

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一波波科研拉锯战的背后,是不同国家、地区和机构的不同利益诉求。事实上,

国际上许多对转基因作物耸人听闻的指责,不少都被权威论文和机构评议推翻。在承认转基因可能

存在潜在风险的同时,更多专家和机构认为应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作物。

目前,全球人口在迅速增加,即使在当前人口水平,全球粮荒现象也经常发生,更遑论 2050

年全球人口可能达到 90 亿人的情况,轻言放弃转基因这一有望解决粮食问题的工具并不明智。

尽管有许多不足,转基因作物已为人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如此,本次世界粮食奖基

金会特别肯定了三个得奖人的改良基因工作成果,称其使 1.7 亿农民受益,其中至少 90%来自发

展中国家中小型、资源贫瘠农户家庭。

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在 2007 年《关于转基因食品的 20 个问题》的文件中曾

谨慎地说:“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

生危险。”

许多人担心,吃了转基因食品动植物的基因会转移到人体中,这是由于不了解基因作用原理而

产生的一种误解。几乎任何食品都含有基因,不论基因的来源如何,构成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进入

人体后,都会被酶分解破坏成小分子,不可能将外来遗传信息带到人的基因组里。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评价道,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心是可以

理解的,但对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棒子打死”,生物技术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出路。他主张,

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猜测和推论,要用事实说话。

《园艺植物栽培学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园艺植物栽培学Ⅲ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代码:K30028 学分:4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8

面向专业: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Ⅰ

执笔人:宋伊真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园艺专业学生了解蔬菜、果树与观赏园艺植物生产的基本状况、主要蔬

菜、果树与观赏园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实用栽培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蔬菜、

果树以及观赏园艺植物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蔬菜、果树以及观赏园艺植物繁殖、

栽培和应用的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和蔬菜果树与观赏园艺植物栽培实用技术,要把课堂讲授和蔬菜、

果树与观赏园艺植物生产紧密结合,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及时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

术及优良品种,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一)、蔬菜模块(20学时)

第一章 蔬菜的种类起源与分布(2学时)

1 蔬菜的种类

2.蔬菜的起源与演化

3.蔬菜生产区域化及特点

教学重点:蔬菜的种类

教学难点:蔬菜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蔬菜分类方法有哪些?各自优缺点?

第二章 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4学时)

1.蔬菜的生长发育

2.蔬菜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教学重点:蔬菜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对特定品种的蔬菜给予合理的环境条件以利于其生长发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蔬菜生长发育的相关性?以及对环境的要求?

第三章 蔬菜种子与育苗(4学时)

1.蔬菜种子及其播前处理

2.蔬菜育苗

教学重点:蔬菜种子播前处理措施

教学难点:蔬菜育苗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视频演示法

思考题:鉴别优质蔬菜种子的五高标准?

蔬菜培育壮苗的技术措施?

第四章 各论(10 学时)

1.番茄:起源与历史

品种资源:分类、主栽品种。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采收

2.黄瓜:起源与历史

品种资源:分类、主栽品种。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采收

3.大白菜:白菜的起源与栽培历史

品种选择

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性;生育周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栽培技术:栽培季节、秋白菜栽培技术、春夏大白菜栽培技术

4.萝卜 :萝卜的栽培历史与起源

萝卜的食用价值

品种资源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秋萝卜栽培技术

肉质根质量问题:1.糠心;2.叉根;3.裂根;4.辣、苦味

5.菜豆:起源与历史

品种资源:分类、主栽品种。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采收

教学重点:影响各种类蔬菜产量与品质的因素;保护地栽培技术要点;萝卜肉质根质量问题;大白

菜分类

教学难点:田间诊断与病虫害防治。

教学方法:学生授课教师补充点评

思考题:菜豆落花落荚的原因以及对策?

番茄日光温室栽培的技术要点?

瓜类蔬菜性分化有何特点?

(二)、果树模块(16学时)

第一章 我国果树种类及地理分布 (2学时)

1.果树种质资源

2.我国果树带划分

教学难点:主要果树带的气候特点及果树分布。

教学重点:主要果树种类及砧木的学名;果树分类的方法和类别。难 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

思考题:我国果树分类的依据是?我国果树带是如何划分的?

第二章 果树器官的生长发育 (4 学时)

1.根系

2.芽、枝、叶的生长发育

3. 花芽分化及调控途径

4.开花、坐果与果实发育

5.果树器官间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根系种类及特点;影响根系生长的因子:根系的年周期变化;菌根及其作用;芽的特性:

枝条加长生长及特性;叶面积系数和叶幕。

教学难点:影响果树器官生长的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

思考题:试述影响枝条生长的内外因子。

春、秋梢在生产中有何指导意义?

理想的叶面积动态是什么?为什么?

第三章 各论 (10学时)

1.苹果

1.1 概述:

1.2 苹果的种与品种:

1.3 苹果的生物学特性:

1.4 苹果的土肥水管理:

1.5 苹果的整形与修剪

1.6 花果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主要介绍苹果的生物学特性,目前主栽品种以及主要的栽培技术措施。

教学难点:花芽分化的特性与调控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

思考题:促进苹果花芽分化的措施有哪些?

苹果幼树的早期丰产应如何进行?

要提高苹果果实品质应从采取哪些技术措施?

2.梨:

2.1 概述:

2.2 种与品种

2.3 生物学特性

2.4 土肥水管理:

2.5 整形与修剪

2.6 花果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梨的生物学特性,目前主栽品种以及主要的栽培技术措施。

教学难点:果实的品质形成与调控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

思考题:梨的开花结果习性与苹果有何不同?

幼树的早期丰产应如何进行?

果实品质与哪些条件和技术措施关系密切?

3.葡萄:

3.1 概述:

3.2 种与品种

3.3 生物学特性

3.4 土肥水管理:

3.5 整形与修剪

3.6 花果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主要介绍苹果的生物学特性,目前主栽品种以及主要的栽培技术措施。

教学难点:果实的品质形成与与调控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视频演示法

思考题:葡萄的开花结果习性与特点?

葡萄的树形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加工型葡萄的栽培管理有何特点?

(三)、观赏园艺模块(20学时)

第一章 花卉分类(2学时)

1.花卉种质资源及分布:依据生态习性的分类、依据园林用途的分类、依据经济用途分类、依据自

然分布的分类、依据栽培方式分类、依据形态特征分类、依据生态条件分类、依据观赏用途分类

教学重点:依据生态习性分类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花卉有哪些分类方法?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 环境因子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2学时)

1.花卉生长发育特性:花卉的生命周期、花卉的年生长周期、花卉的童龄期、春化作用

2.花卉与环境因子

教学重点:温度、光照、水分、养分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的调控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花卉生长发育有哪些特性?

第三章 花期调控技术(4学时)

1.花期调控的原理

2.花期调控的技术途径

3.花期调控实例

教学重点:促成栽培和抑制栽培的定义和意义

教学难点:花期调控的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展示法、学生自学法

思考题:促成栽培和抑制栽培有哪些途径?

第五章 各论(12 学时)

1.一、二年生花卉:含义及类型;生态习性;繁殖栽培要点

常见的一、二年生花卉:科属、拉丁学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

教学重点:一、二年生花卉生态习性

教学难点:一、二年生花卉栽培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展示法

思考题:一、二年生花卉生态习性的异同点?

2.宿根花卉:含义及类型;生态习性;繁殖栽培要点;

常见的宿根花卉的代表种类:科属、拉丁学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

教学重点:常见的宿根花卉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常见的宿根花卉繁殖栽培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展示法

思考题:常见的宿根花卉的形态特征?

3.球根花卉:含义及类型;生态习性;繁殖栽培要点

常见的球根花卉:科属、拉丁学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

教学重点:球根花卉的生态习性

教学难点:球根花卉的栽培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不同种类球根花卉的栽培要点?

4.仙人掌及多肉多浆植物:含义及类型;生态习性;繁殖栽培要点

常见的仙人掌及多肉多浆植物:科属、生态习性

教学重点:仙人掌及多肉多浆植物的生态习性

教学难点:仙人掌及多肉多浆植物的栽培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5.兰科花卉:含义及类型;生态习性;繁殖栽培要点

教学重点:兰科花卉的生态习性

教学难点:兰科花卉的组织培养

教学方法:讲授法、视频演示法

思考题:兰科花卉的分类方式及其特点?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

一、说明

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

园艺植物栽培学着重阐述园艺植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包括生长发育规律、园艺植物的繁殖、种

植园的规划设计和种植制度、栽培技术运用等原理。通过对本实验的学习,能够掌握园艺品种的糖

度测定,能掌握园艺植物的繁殖栽培管理技术等。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号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验

基本

操作

综合性、

设计性

1 园艺植物浸种催芽 4 √ √对园艺植物产品(黄瓜、南

瓜)进行浸种催芽

2园艺植物微嫁接技

术2 √ √

学习黄瓜十字插接、靠接等

方法。

3园艺植物花芽分化

观察4 √ √

观察桃、苹果、黄瓜花芽分

化各个时期的永久固定切

片。

(表格内容:宋体 五号)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

实验一 园艺植物产品浸种催芽实验

1.实验目的:掌握园艺种子浸种催芽的步骤,了解浸种催芽的意义,促使种子提早萌发,提

高播种质量,实现高效优质生产。

2.原理:给予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氧气条件,使种子提早萌发。

3.试剂和仪器设备:温度计、纱布、烧杯、培养箱等

4.实验步骤:(1)浸种前处理:

(2)浸种:温水浸种、热水烫种、凉水浸种、变温浸种

(3)催芽:调节培养箱适宜的温度,并每隔 2~3 小时翻动种包。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记录种子发芽率,超过 75%露白可以播种。

6.问题讨论:比较 4 种浸种法应用范围与关键环节?

实验二 园艺植物嫁接实验

1.实验目的:黄瓜嫁接是黄瓜根被南瓜根替换的栽培方式。南瓜根系发达,耐低温抗高温,

不受土传病害感染。嫁接后可以使黄瓜植株生长健壮,苗株对多种病害特别是对枯萎病,有预防效

果,且早熟高产。

2.原理:嫁接亲和力。

3.试剂和仪器设备:黄瓜种子、黑籽南瓜、水盆、温水、营养钵、刮脸刀片、竹签(自制)、

嫁接夹、薄膜、百菌清

4.实验步骤:(1)靠接法。 先播种黄瓜,5 天后播南瓜(因为南瓜的根茎要粗一些,嫁

接需要两者的直径一样)。南瓜播在营养钵中。钵中的营养土含量 70%左右。2-3天南瓜出苗,约

10 天南瓜长到一叶一心开始嫁接。嫁接前要先作一个竹签(竹签用竹片削成,柄部为片状,最尖

端为圆柱形,在尖下部竹片光滑面削成刀刃)。嫁接时先用竹签刀刃部或用刮脸刀片将南瓜生长点

从子叶处去掉,用竹签尖将两片子叶基部的侧芽处划一下,避免侧芽长出。在南瓜生长点下 0.5 厘

米处用刮脸刀片向下切约 1/2 茎粗的斜口。黄瓜是将生长点下 1.5 厘米处向上切 2/3 茎粗的斜口。

黄瓜、南瓜切口的斜面长度约 1 厘米。将二者切口对插吻合。用嫁接夹夹在接口处,再向营养钵内

放些床土,将黄瓜根系盖上并浇足水,进入嫁接后期管理。10 天后用刀片断去黄瓜根,去掉夹子。

(2)水平插接。此方法也是在南瓜出苗后播种黄瓜,省去了断根和夹嫁接夹工

序。南瓜长到一叶一心时去掉生长点,生长点下 0.5 厘米处用略比黄瓜茎粗一点的竹签垂直插穿南

瓜茎,略露出竹签。黄瓜苗是子叶展平,从生长点下 1-1.5 厘米处切 30 度角斜面,切口朝下插入

南瓜茎插接孔中。黄瓜苗选用粗壮苗,不宜用徒长苗。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记录两种嫁接方法的成活率。

6.注意问题:(1)提早播种:嫁接黄瓜有个缓苗过程,南瓜根系耐低温可早定植,故要早

播 10 天左右,否则影响早熟。

(2)嫁接时间:选择晴天的早晨、傍晚或夜间。

(3)注意检查

(4)乙烯利处理:需要用乙烯利处理降低座瓜节位和增加座瓜数。方法是黄瓜

长到 1-2 片真叶时,用 100ppm 乙烯利喷叶,1 周后再喷一次。

(5)尽量采用生态防治霜霉病。

(6)增施复合肥。

实验三 园艺植物花芽分化观察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花芽不同分化阶段的组织解剖特征,学会制作花芽分化徒手切片。

2.原理:园艺植物花芽分化的全过程一般从芽内生长点向花芽方向发展开始,直到雌蕊、雄

蕊完全形成为止。不同园艺植物花芽分化的时期和类型均不同。园艺植物的花芽分化一般分为生理

和形态分化两个阶段。在形态分化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组织解剖特征。从不同的组织解剖特征

可以判断花芽的发育过程。

3.试剂和仪器设备:花芽分化各时期的桃和苹果的结果枝;桃、苹果、黄瓜花芽分化各个

时期的永久固定切片。刚果红或番红染色剂。

4.实验步骤:(1)苹果和桃的花芽分化:花芽分化的全过程一般从芽内生长点向花芽方向

发展开始,直到雌蕊、雄蕊完全形成为止。多年生木本园艺植物花芽分化过程因花芽类型不同而异,

如果树中的仁果类的苹果与核果类的桃花原基发生稍有些异。苹果从花序原基、花萼原基、花冠原

基,到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相继出现。而核果类的桃 1 个花芽只含有 1 朵花,故与仁果类果树苹

果相比,缺少花序原基的形成,其他花器官原基的发生及出现的次序与仁果类果树完全一致。需要

说明的是花芽形态分化是一过程,芽开始分化有早有晚,如苹果从花的发端到所有生长点进入形态

分化约需 45d。但由于不同生长点之间花芽分化进程快慢有别,分化开始早的进程较慢,完成花芽

分化所需时间长;反之,需时相对较短。从而使最终花完全形成的时间大致接近,成花相对集中。

(2)制作提手切片:按采取时期顺序取桃或苹果的结果枝,用镊子由外及里剥去花芽的鳞片,露

出花序原始体,然后用刀片从花序原始体的左上方,轻轻往右下方切割,切割的花序原始体小片,

越薄越好,1 个花序原始体可连续切割数片,将切下的薄片放人盛水的培养皿中。 个花序原始体

切割完毕后,1 将培养皿中的小薄片依次排列于载放片上, 1%用果红染色,经 l-3min 后,用清

水洗净,加上盖玻片,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无染色剂,亦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桃的花芽徒

手切片的操作与苹果大体相同,剥去外部较硬鳞片后,可保留柔软苞片,即可切割。黄瓜则采用剥

芽或徒于切片法,按不同播期幼苗花芽分化期的早晚,依叶片次序剥出侧芽生长锥或做好切片。置

于显微镜下观察。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镜检观察:将剥出的生长锥或制成的切片置于双目立体显微镜或

低倍镜下依次检查,并与标准固定切片相对照,以识别花芽分化所处的时期。

第三部分:考核方式和要求

平时成绩: 考勤 平时成绩

结课后考试:闭卷

成绩构成:考勤 20%+ 平时 10%+实验 10% +考试 60%=100。

第四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

【1】《果树栽培学总论》,郗荣庭主编,农业出版社,1999,第 3版

【2】《蔬菜栽培学总论》,浙江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1984, 第 2 版

【3】《园林花卉学》刘燕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3 出版参考书目:

【4】《花卉学》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室组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出版。

第五部分:育人案例

(一)育人案例一

中国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教师李树华,针对种于花圃内的芍药与

旁边平底上的牡丹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中国传统花文化中,牡丹为花王,芍药为

花相,可为何将花相种于高处,以花坛维护,而花王则屈局坛下,围绕花相开放?通

过此案例,教育同学们在了解观赏植物生物学特性、园林配置等基础上还要了解中国

深刻的花文化。

(二)育人案例二:王鸣教授向下扎根,向上结果。

王鸣(1933- )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蔬菜专家。几十年如一日,科研工作者

踏踏实实,注重每一个细节。靠着一颗为人民造福、为祖国争光的火热之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

数十年严寒酷暑,烈日风雨,终于获得了成功专利“西瓜一代杂种的育种方法”荣获中国及世界知

识产权组织(WIPO)颁发的专利发明创造金奖。育成的西瓜优种“西农 8 号”荣获国家级重点新

产品证书及多种奖项。通过该案例培养学生摒弃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工作、

无私奉献的精神。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Ⅱ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代码:K30029 学分: 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面向专业: 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

执笔人:田伟 审定人:宋伊真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一门以生物学和花木栽培学为基础的应用科学,是园艺和花卉专业的一

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园艺植物的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园艺高产、稳产

和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保证。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园艺植物病虫害在园艺植物

生产中的经济重要性,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和种类,病虫害的危害、症状,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原的

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害虫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以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园

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对病虫害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

措施,将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以提高园艺生产的经济效益,并促进园艺及其产品的出口

贸易。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增加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时数及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1. 园艺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性

2. 园艺植物病害的特点

第二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 (2 学时)

1. 园艺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2. 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

3. 园艺植物病害的症状 1 学时

教学重点:植物病害的概念、病原类型和症状类型。

教学难点: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症征。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1)植物病害与机械损伤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植物病害理学中的“病害三角”?

第三章 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6 学时)

1. 植物病原真菌

1.1 真菌的基本形态

1.2 真菌的生活史

1.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1.4 园艺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1.5 真菌病害的症状与诊断

2 园艺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2.1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2.2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

2.3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土壤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假单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

棒形杆菌属、植原体属)

2.4 原核生物病害的特点

3 植物病毒

3.1 病毒的定义

3.2 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

3.3 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3.4 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3.5 植物病毒的分类和主要种类

3.6 植物病毒病的特点

4 植物病原线虫 1 学时

4.1 线虫及其分布

4.2 线虫的形态及解剖特征

4.3 植物线虫的生活史

4.4 植物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4.5 植物线虫的分类和主要类群

4.6 植物线虫病害的特点

5 寄生性植物

5.1 寄生性植物的概念

5.2 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

5.3 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

5.4 寄生性植物的防除

教学重点:真菌的无性繁殖和无性孢子;真菌的有性繁殖和有性孢子;真菌的生活史;

园艺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植物病毒的增殖及传

播;植物线虫的主要类群。

教学难点:真菌的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生活史;锈菌的多型性和转主寄生现象;病

毒的增殖。

教学方法:讲授式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真菌的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以及它们在真菌生活史中的作用?

2)植原体为什么属于原核生物?

3)通过茎尖组织培养来获得无病毒植株的依据是什么?

4)植物线虫是一种动物,为什么将其列为一种病原物?

第四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4学时)

1.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

2.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3.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

4.病害的流行及预测预报 0.5 学时

教学重点: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主植物抗病的主要机制;植物病害的侵染过

程;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教学难点: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及其关系;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教学方法:讲授式

思考题

1)寄生物是否就是病原物?

2)专性寄生和寄生专化性是不是一个概念?

3)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是什么关系?

4)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是什么关系?

第五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 (2学时)

1.植物检疫(植物检疫的定义、任务及检疫对象的确定原则)

2.农业防治(建立无病留种田、苗圃卫生、栽培措施、轮作、适期采收和合理

贮藏)

3.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4.生物防治

5.物理防治(热力、汰除、射线处理、机械阻隔、外科手术)

6.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的基本原理、杀菌剂剂型、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抗药性、问题及治理、

常用杀菌剂/杀线虫剂的种类及其性能、杀菌剂的合理使用)

教学重点:病害综合治理的含义;植物检疫的任务;农业防治措施;化学防治的基本

原理及杀菌剂的合理使用。

教学难点:病害综合治理的含义;杀菌剂的合理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农业防治的原理是什么?

3)如何理解化学防治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中的地位?

第六章 园艺植物真菌病害 4 学时

1.园艺植物白粉病

2.园艺植物锈病

3.园艺植物灰霉病

4.园艺植物霜霉病

5.园艺植物炭疽病

6.园艺植物叶斑、叶枯和斑枯类病害

7.园艺植物疫病

8.园艺植物菌核病和白绢病

9.园艺植物炭疽病

10. 木本花卉和树木枝干病害

教学重点:白粉病、锈病、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和幼苗猝倒病的症状、发病规律

和防治要点。

教学难点:各类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如何控制温湿度条件,来控制温室内花卉上灰霉病的发生?

2)花木幼苗期真菌病害主要有哪些,如何防治?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

第七章 园艺植物细菌(原核生物)病害 (3学时)

1.园艺植物根癌病 0.2 学时

2.园艺植物细菌性软腐病 0.2 学时

3.园艺植物细菌性枯萎病和青枯病 0.2 学时

4.园艺植物细菌性叶斑病 0.2 学时

5.园艺植物植原体病害 0.2 学时

教学重点:根癌病、细菌性软腐病、细菌性穿孔病和植原体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特点。

教学难点:根癌病的侵染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有利于细菌性病害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细菌性病害不易控制?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

第八章 园艺植物病毒病 (2学时)

1.园艺植物病毒病发生状况概述

2.园艺植物病毒病举例(香石竹病毒病)

教学重点:园艺植物病毒病的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园艺植物病毒病症状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及作业:

1)有无药剂可根除植物体内的病毒?

2)如何理解病毒病防治中的“治虫防病”?

第九章 园艺植物线虫病害 (2 学时)

1.松材线虫病

2.园艺植物根和球茎部线虫病害

3.园艺植物叶部线虫病害

教学重点:松材线虫和根结线虫的发病规律和主要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松材线虫的侵染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及作业:

1)为什么我国将松材线虫病例为检疫对象?

2)为什么植物线虫病害不易防治?

第二部分 虫害部分

前言 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1 学时)

1.园艺害虫发生及防治概况

2.我国在昆虫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3.昆虫纲的特征。

思考题:昆虫纲基本特征

第一章 昆虫外部形态 (2 学时)

1.昆虫体驱构造

2.昆虫的头部形态

3.昆虫胸部的形态

4.昆虫的腹部形态

5.昆虫体壁构造及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口器类型与化学防治的关系,为生物学、

分类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触角类型、翅的类型、足的类型。口器类型及化学防

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1、触角类型、翅的类型、口器类型及化学防治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昆虫纲基本特征。

2.昆虫的头部主要器官有哪些?

3.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

4.昆虫的口器常见类型及与防治的关系。

5.昆虫翅的起源、基本构造及类型。

第二章 昆虫内部器官及生理 (2 学时)

1.昆虫消化系统

2.昆虫循环系统

3.昆虫呼吸系统

4.昆虫排泄系统

5.昆虫内生殖系统

6.昆虫内分泌系统

教学重点:1.昆虫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基本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1.集中内部器官基本构造和功能;昆虫内激素作用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昆虫消化道基本构造及与化学防治关系

2.昆虫的血液循环特点及与化学防治关系。

3.昆虫呼吸系统特点及与化学防治关系

4.昆虫主要排泄器官是啥?与作业

第三章 生物学 (2 学时)

1.昆虫的生殖方式

2.昆虫的生物学

3.昆虫的生活史

4.昆虫的习性

教学重点:1.昆虫生物学相关概念,难点理解休眠与滞育、世代、年生活史等

教学难点:1.通过学习昆虫的生物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个体发育阶段及各个阶段所具

有的特征,掌握的昆虫生物学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昆虫有哪些繁殖方式,各种繁殖方式有什么样的生物学意义?

2.什么叫休眠?什么叫滞育?它们有什么不同?

3.昆虫幼虫的类型有哪些?

4.昆虫蛹的类型有哪些。

5.什么叫羽化?龄期?产卵前期?产卵历期?

6.什么叫性二型现象?什么叫多型现象?

7.昆虫翅起源和主要类型。

8.什么是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史?什么叫世代交替?世代重叠概念?

第四章 昆虫的分类 (2 学时)

1.昆虫分类的意义

2.昆虫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3.农业生产中重要目、科的特征

教学重点: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及其主要科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目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重要科的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

1.种的概念是什么?

2.主要目的主要特征 直翅目、缨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脉

翅目、膜翅目、

第五章 害虫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2 学时)

1. 植物检疫

2. 农业防治

3. 生物防治

4. 物理机械防治

5. 化学防治

6. 害虫综合防治

教学重点:农业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概念

教学难点:结合生产实践,说明各种防治方法的具体措施。各种有效防治方法运用到

生产实践中。农药性能及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害虫防治的方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植物检

疫、物理机械防治方法)概念及具体措施有哪些?

第六章 地下害虫 (2 学时)

1. 蝼蛄

2. 蛴螬类、

教学重点:华北大黑金龟、暗黑金龟、蝼蛄、生活史、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 华北大黑金龟、暗黑金龟、蝼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1.华北大黑金龟、暗黑金龟生活史、主要习性,如何防治。

第七章 园艺植物食叶性害虫 (2 学时)

1.叶甲类、蓑蛾类、刺蛾类、枯叶蛾、灯蛾类、卷叶蛾发生规律。

2.食叶类害虫防治方法。

教学重点:食叶类害虫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 1.叶甲类、蓑蛾类、刺蛾类、枯叶蛾、灯蛾类、卷叶蛾发生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黄刺蛾、叶甲、蓑蛾、美国白蛾发生规律。

作业题:写出一种食叶类害虫防治方法

第八章 园艺植物刺吸式口器害虫( 4 学时)

1.刺吸式口器害虫种类。

2.刺吸式口器害虫对作物为害。

3.蚜虫

4.蚧壳虫

5.木虱

6.蝽象-网蝽

7.螨-红蜘蛛

8.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方法

教学重点:刺吸式口器害虫种类、为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刺吸式口器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1.刺吸式口器害虫常见种类及分类地位?刺吸式口器害虫对作物为害

有哪些?

第九章 园艺植物枝干类害虫 (2 学时)

1.枝干类害虫种类。

2.枝干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3.天牛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点:1.枝干类害虫防治方法。2.星天牛、光肩星天牛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 1.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思考题:1.星天牛发生规律。

作业题:1.星天牛防治方法。

三、考核方式和要求

1.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程预习、上课态度、积极发言、课后作业等

方面。

2.期末闭卷考试对学生本学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各部分成绩的比例如下:

①平日成绩 占 40%

②期末考试 占 60%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

一、说明

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旨在加强对园艺植物主要病虫害的认识,学习和掌握鉴定园艺植物上主要

病虫害的方法和手段,为今后在园艺植物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号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验

基本

操作

综合性、

设计性

1园艺植物病害室内

症状观察4 观察病状和病症并诊断病害

2

植物真菌、细菌、线

虫等病原的一般形

态观察

4 观察真菌营养体和繁殖体、

细菌菌溢、线虫虫体等

3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及分类4

头胸腹部及其附属器官及昆

虫的重要目、主要科

4 园艺害虫识别 4 园艺害虫的识别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

实验一 园艺植物病害室内症状观察(4学时)

1.实验目的

通过对植物病害的症状观察,对植物病害有 1个初步概念,对病害的几种症状类型有 1个感性

认识,搞清楚病状和症征的区别,掌握利用症状对常见病害进行诊断的方法。

2. 原理

植物病害有 5种病状类型,许多病害还会出现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等病征。有一些病害,

其症状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和稳定性,可以做为病害诊断的初步依据。

3. 试剂和仪器设备

植物病害标本材料,显微镜,解剖镜,挑针,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水等。

4.实验步骤

简要回顾课堂上讲授的植物病害症状的有关内容→对病害标本进行观察→对病害标本进行解

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对某些植物病害症状的绘图、文字描述,以及对植物病害症

状的理解等)。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植物病害症状的绘图和文字描述。

6.问题讨论

症状在植物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实验二 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等病原的一般形态观察(4学时)

1.实验目的

通过对真菌、细菌、线虫等病原的观察,对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有一感性认识,并为其种类鉴

定奠定基础。

2.原理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如真菌的菌丝体、子实体和各种孢子

等,掌握这些形态特征,是病害的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基础。

3.试剂和仪器设备 病原物标本,显微镜,解剖镜,挑针,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水等。

4.实验步骤 简要回顾课堂上讲授的有关植物病原物的内容→对病原物标本进行观测→对病

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解释→完成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对病原物形态特征的绘图和文字描述,以及对

植物病原物的理解等内容)。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植物病原物形态的绘图和文字描述。

6.问题讨论 如何理解这些微观上的病原物与其导致的宏观上的病害的关系。

实验三 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及分类(4学时)

1.实验目的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熟悉昆虫的头、胸、腹,掌握昆虫的触角、口器、复眼和单眼、胸部的构

造、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腹部和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并可鉴别若干种

昆虫所属的目、科,认识各重要类群的特征。

2.仪器设备、试剂及材料

立体解剖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放大镜、显微镜

蝗虫、蝼蛄、螽斯、蟋蟀;蝉、叶蝉、粉虱、蚜虫、蚧、飞虱、黄斑蝽、盲蝽、缘蝽、猎蝽;

蓟马、草蛉、铜绿金龟甲、蝇、;粉蝶、风蝶、螟蛾、尺蛾、夜蛾、天蛾、毒蛾、枯叶蛾;步甲、

虎甲、鳃金龟甲、丽金龟、花金龟、瓢虫、叩头甲、吉丁甲、拟步甲、芫菁、天牛、叶甲、象甲;

胡蜂、叶蜂、茎蜂、姬蜂、泥蜂、蜜蜂、青蜂、姬蜂、茧蜂、小蜂、赤眼蜂、瘿蜂;盗虻、食蚜蝇、

寄蝇、瘿蚊、叶螨、植绥螨等玻片标本、针插标本、盒装标本和浸渍标本。

3.形式

实验室内观察

4.问题讨论 何谓益虫?何谓害虫?

实验四 园艺植物害虫识别(4学时)

1、实验目的

掌握园艺害虫的种类特征

2.仪器设备、试剂及材料

浸渍液、体视显微镜、培养皿、剪刀、镊子、挑针

舞毒蛾、黄刺蛾、潜叶蝇、蝼蛄、地老虎、蛴螬、蚜、螨、蚧、白粉虱、蓟马等的浸渍标本或

盒装标本或玻片标本

3.形式

实验室内观察

4.问题讨论 依靠一个特征,能区别园艺害虫吗?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平时成绩: 考勤 平时成绩

结课后考试:闭卷

成绩构成:考勤 20%+ 平时 10%+实验 10% +考试 60%=100。

第三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

一、使用教材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卢希平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二、参考书目

[1]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许志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董金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 《园艺植物病理学》,王琦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四部分:育人案例

育人案例一:朱象三(1922 年-),男,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在中国最早进行小麦吸浆

虫品种抗虫性研究、豌豆象物理防治、小麦虫传病毒综合防治,以及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治

理陕北黄土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1960 起,先后发现小麦兰矮、丛矮和黄矮等虫传病毒病

的发生规律,提出改变作物布局,培育抗病品种和消灭媒虫等措施,填补了中国麦类病毒研究的空

白。

育人案例二:张领耘(1918 年-2001 年)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1944年毕业于北平大学

农学院农艺系,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任华北农事试验场病虫科技术员。在苹果食心虫、苹果叶

螨和苹果霉心病的防治研究中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他扎根黄土地,为西北地区发展苹果生产、培

训果树技术骨干,示范推广果树病虫害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只要我们能够

踏踏实实工作,学好农业知识能够给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

《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设施园艺学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代码:K30024 学分:2.5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土壤肥料学、气象学

执笔人:宋伊真 审定人:宋伊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属专业课,是综合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掌握基本

理论,通过实验教学体验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不同类型园艺设施的结构、性能与应用,设施覆盖材料

的类型、性能与选择;着重掌握塑料拱棚与现代化温室的设计原理、建造要求以及建造技术要点,

设施环境的特点与综合环境调控技术;使学生学会设计不同类型的园艺设施,可对农业种植园进行

初步的规划与设计;熟练掌握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主要果树、蔬菜与花卉的设施栽培技术与管理

技术,为学生将来从事园艺植物设施栽培生产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1.设施园艺的定义

2.国外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特点

3.我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设施园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熟悉设施园艺的发展历史,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思考题: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

第二章 设施的类型、结构和性能(8学时)

1.风 障

2.阳 畦

3.酿热温床

4.电热温床

5.拱棚

6.温室

教学重点:掌握园艺设施的概念与分类,温室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日光与现代化温室的结构、性能、

设计原理与建造技术要求

教学难点:熟悉塑料拱棚以及一些简易园艺设施的结构、性能、设计原理与建造技术要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思考题:不同类型的园艺设施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三章 覆盖材料的种类和性能(6 学时)

1.透明覆盖材料的特性

2.透明覆盖材料的种类与应用

教学重点:熟悉透明覆盖材料的特性

教学难点:透明覆盖材料的种类与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第四章 设施的环境特性及其调控技术(4 学时)

1.光环境特点及其调控

2.二氧化碳环境及其调控

3.温度环境及其调控

教学重点:掌握设施环境的特点、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熟悉设施环境的常用调控方法与综合调控技术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思考题:设施中的新型环境调控技术是如何运用的?

第五章 设施育苗技术(4 学时)

1.概 述

2.种子处理技术

3.穴盘育苗技术

4.嫁接育苗

5.电热育苗

教学重点: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工厂化育苗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术

教学难点:种子处理技术的操作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思考题:设施育苗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设施育苗的注意事项?

第六章 蔬菜设施栽培(6 学时)

1.黄瓜设施栽培

2.番茄设施栽培

教学重点:掌握黄瓜、番茄的设施栽培技术和植株调整技术要点

教学难点:熟悉黄瓜、番茄的落花落果原因与保花保果技术,绿叶蔬菜的育苗与定植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与读书指导法

思考题:黄瓜、番茄的无公害设施栽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第七章 设施果树栽培(4 学时)

1.葡萄设施栽培

教学重点:掌握设施果树栽培的品种选择原则,主要果树的设施栽培技术与环境调控技术

教学难点:熟悉打破休眠方法与环境因子的调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思考题:设施果树栽培的生产概况与主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第八章 花卉设施栽培(6 学时)

1.概 述

2.花卉设施栽培

教学重点:掌握设施花卉栽培品种的选择原则,主要花卉品种的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

教学难点:熟悉花卉的设施育苗繁殖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思考题:设施内花期调控的原理与操作技术

七、考核方式和要求

平时成绩: 考勤 平时成绩

结课后考试:闭卷

成绩构成:考勤 20%+ 平时 20%+ 考试 60%=100。

四、建议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

【1】《设施园艺学》,李式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设施园艺工程与栽培技术》王宇欣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设施园艺学》张福墁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4】.《园艺设施学》邹志荣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五、育人案例

(一)育人案例一

王倩: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

案例意义:通过王倩的创业经历,教育学生在科学道路及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选定目标,持之以

恒,不断进去,必能有所成就

王倩: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合作社成立于 2007 年 10 月,现有合作社成员 156 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8 人,管理人员 6 人,

固定资产 115.61 万元。合作社主要从事草莓、桃、黄瓜、西红柿、韭菜等果蔬的设施栽培、新品

种引进、无公害生产技术指导、果品收购与销售。目前,合作社拥有果蔬生产基地 2000 余亩,其

中水果设施栽培基地 500 余亩,所有设施栽培的商品均注册了“曹村”牌商标,由农业部门的专

业技术人员统一管理,产品统一收购,联系市场,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年的设施栽

培收入超过 6000 万元。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项科技推广活动,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示范

带动作用,在当地起到了“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活一片经济”的作用,对促进农民增收、繁

荣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受到群众的欢迎。

(二)育人案例二

王兆成:创“龙双品牌”,富一方百姓

案例意义:通过王兆龙的创业经历,教育学生在科学及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选定目标,创优良品

牌,持之以恒,不断进去,必能有所成就王兆成,山东临朐龙双果蔬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合作社成

立于 2013 年 10 月,现有合作社成员 300 余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5 人,管理人员 4 人,固

定资产 300 余万元。合作社主要从事桃、樱桃、杏等果品的设施栽培、露地栽培、无公害生产技

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果品收购与销售等。目前,合作社拥有果树生产基地 10000 余亩,其中

水果设施栽培基地 5000 余亩,所有设施栽培的商品均注册了“龙双”牌商标。生产邀请农业部门

的专业技术人员统一培训,生产过程由社员按要求进行管理,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

统一销售。每年的设施栽培收入超过 2.5 亿元。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项科技推广活动,

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当地起到了“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活一片经济”的作

用,对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受到群众的欢迎。同时,合

作社自身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园艺植物综合管理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园艺植物综合管理技能训练 课程性质:实践环节

课程代码:S30032 学分:1

理论学时:0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Ⅰ

执笔人:宋伊真 审定人:宋伊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介绍了园艺植物(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生产所涉及的主要实践操作技能。包括果树植物的

常规育种技术、良种繁育技术、建园技术、果园管理技术和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植物的育种

技术、蔬菜设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观赏植物的繁殖技术和养护技术。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现场实习使学生理解果树种子生活力测定与层积处理、果树芽接技术、果园土肥水管理、

果园卫生清理加深同学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明确蔬菜秋冬季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技术,掌握提高

蔬菜质量的技术。提高感性认识和实践技能等工作内容的实施方法、步骤和生产意义,从而加深对

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和了解当前生产中主要的果树、蔬菜的种类及品种,栽培技术特点,果树、

蔬菜保护地设施栽培的类型,为今后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果树种子生活力测定与层积处理

1.基本要求:(1)掌握鉴定砧木种子生活力的主要方法(形态鉴定法、染色法、TTC 法)。

(2)了解落叶果树种子休眠的原因,解除休眠的条件和解除休眠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主要果树砧木种子所需的层积天数,掌握砧木种子层积处理的主要技

术规程和层积处理期间的主要管理技术。

2.主要内容:(1)砧木种子生活力测定

(2)砧木种子的层积处理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分组实验,6 学时

果树芽接技术

1.基本要求:学会果树芽接的方法,熟练操作技术,掌握嫁接成活关键。

2.主要内容:(1)芽接时期

(2)芽接方法:T型芽接、方块芽接、嵌芽接、套芽接

(3)接后管理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独自操作,4 学时

果园土肥水管理

1.基本要求:掌握落叶果树的秋冬季土肥水管理技术,提高果实质量的措施和方法,秋季延长

叶功能的方法,提高树体贮存营养的技术,为第二年丰产打下基础。

2.主要内容:(1)果园土壤深翻:深翻时间、深翻方法

(2)果园秋季肥料管理:秋施基肥方法、秋季施肥的种类、秋施基肥用量

叶面喷肥秋季果园水分管理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分组实践,8 学时

越冬果树树体的保护

1.基本要求:(1)了解果树发生冻害的原因,明确果树冻害与气候条件、果树种类、品种的

耐寒性以及栽培管理间的关系,掌握防止果树产生冻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2)明确适时灌水、主干涂白、树体包草、根颈培土、下嫁埋土对防止果树冻

害的作用。

2.主要内容:(1)灌封冻水:冬灌时间、灌水方法、灌水量、覆盖保墒

(2)树体涂白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分组实践,4 学时

提高果实品质技术

1. 基本要求:(1)提高果实品质技术了解果实套袋栽培与优质高效生产间的关系,了解套

提高果实外观品质的原因和套袋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掌握套袋的主要种类,果实套袋、摘袋的时期、方法等关键技术。

(3)掌握果实去袋的时间、方法和促进果实全面着色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摘

叶、转果、铺膜等。

(4)了解不同果树(苹果、葡萄、梨、桃)的果实套袋技术。

2.主要内容:(1)摘袋时间

(2)摘袋方法

(3)摘叶

(4)转果

(5)铺膜

(6)叶面喷肥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分组实践,4 学时

日韩梨网架栽培

1. 基本要求:(1)了解当前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日韩梨主要品种,掌握梨网架栽培的种类、

本构造和结构特点。

(2)掌握网架栽培梨的主要树形,掌握多主枝开心形和 Y 形的树体结构特点

及其整形过程。

(3)掌握日韩梨的花期管理、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主要内容:(1)梨网架栽培的种类、基本构造和结构

(2)梨网架栽培树体结构和整形方法

(3)梨网架栽培模式综合管理技术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分组实践,4 学时

三、实践条件与地点建议

1.实践基本条件要求

由于果树生长发育的季节性和特殊性,园艺本科的专业实践应依据教学计划灵活掌握,采用定

期与不定期的方式,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田间观察和田间操作。对于观察周期较长的实践内容(如果

树的开花结果物候期),可以将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详细记录主要果树的生长发育进程,最终

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观察结果并评定成绩。

2. 实践地点建议

选择适宜果园,安排好实习的时间。

选择有代表性日韩梨网架栽培果园,现场教学。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实习报告应对实习内容进行完整和详细的记述,主要包括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

习性,栽培技术要点等。实习报告字数 3000 字以上,按以下格式撰写:题目,实习人,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主要内容,实习总结,心得体会等部分。

每次教学实习,学生都要上交一份参观考察报告,主要汇报所参观考察的内容和相应的体会认

识等。园艺专业教学实习,除要上交实习报告外,还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并记录成绩。最后综

合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成绩评分标准如下:考勤 30%+动手能力 20%+实习报告 50%=100

《参观考察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参观考察Ⅱ 课程性质:实践环节

课程代码:S30033 学分:1

理论学时:0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无

执笔人:田伟 审定人:宋伊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通过参观和考察优秀的苹果、梨、桃和葡萄等丰产果园,认识果树的主要树种和优良品种;通

过参观和考察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认识北方常见蔬菜的主要种类和优良品种;加深同学对所学专

业的认识和兴趣,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现代化果园的管理技术和果树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掌握现代化蔬菜基地的管理技术和蔬

菜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主要果树树形结构、枝芽、果实观察

1.基本要求:(1)通过资料查阅和实地参观,能够准确识别常见园艺植物,并了解其不同果

树种类的基本差异,主要包括枝芽特性,花芽的种类,花序的类型和花器的基本构造。

(2)掌握落叶果树的主要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对果树园艺植物有个初步的认

识。

2.主要内容:(1)常见果树识别,不同树种枝条、叶片、花、果实形态观察;

(2)主要物候期观察。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训时间 10 学时,依据不同树种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果园秋季田间管理技术

1.基本要求:了解主要果树秋季田间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点,以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2.主要内容:(1)秋季果园土肥水管理,

(2)树体管理,

(3)果实套袋管理,

(4)采收及贮藏,

(5)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习时间 2 学时,选择不同树种果园实地进行,主要时期安排在 9-11

月份。依据不同树种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果实采收和贮运技术调查

1.基本要求:了解苹果、梨、葡萄等树种果实发育特点,适宜的采收期和采收方法,以及采

后处理技术和低温保藏技术。

2.主要内容:不同果树果实成熟期的确定,采收技术,贮运技术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6 学时选择不同树种果园实地进行,主要时期安排在 8-10 月份。依

据不同树种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主要秋季蔬菜生物学特性观察

1.基本要求:通过资料查阅和实地参观,能够准确识别常见园艺植物,并了解主要秋季蔬菜种

类的基本差异,主要包括蔬菜的食用器官的识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主要栽培时期。掌握北方

主要蔬菜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对蔬菜园艺植物有个初步的认识。

2.主要内容:常见北方蔬菜种类识别,蔬菜的食用器官的观察,主要物候期观察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训时间 8 学时,依据不同蔬菜种类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

行。

秋季蔬菜田间管理技术

1.基本要求:了解主要秋季蔬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点,以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2.主要内容:秋季蔬菜土肥水管理,植株管理,采收及贮藏,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习时间 4 学时,选择不同蔬菜种植基地进行,主要时期安排在 7-11

月份。依据不同蔬菜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三、实践条件与地点建议

1.实践基本条件要求

由于果树生长发育的季节性和特殊性,园艺本科的专业实践应依据教学计划灵活掌握,采用定

期与不定期的方式,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田间观察和田间操作。对于观察周期较长的实践内容(如果

树的开花结果物候期),可以将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详细记录主要果树的生长发育进程,最终

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观察结果并评定成绩。

3. 实践地点建议

选择适宜果园和蔬菜园,安排好实习的时间。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实习报告应对实习内容进行完整和详细的记述,主要包括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

习性,栽培技术要点等。实习报告字数 3000 字以上,按以下格式撰写:题目,实习人,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主要内容,实习总结,心得体会等部分。

每次教学实习,学生都要上交一份参观考察报告,主要汇报所参观考察的内容和相应的体会认

识等。园艺专业教学实习,除要上交实习报告外,还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并记录成绩。最后综

合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成绩评分标准如下:考勤 30%+动手能力 20%+实习报告 50%=100

《土壤肥料学实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实习 课程性质:实践环节

课程代码:S30029 学分:1

理论学时:0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无

执笔人:田伟 审定人:宋伊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壤肥料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园艺专业学生,为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

课程,使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的分类及分布规律;掌握植物营养与施肥的

原理、主要肥料品种的成分、性质及施肥方法,为学好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在农业生

产实践中土壤肥料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先进手段。通过实践课的开设可以全面践练学生的识

土、认土的能力,了解肥料的性质和掌握合理施肥技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生产认知实践,了解目前果树、蔬菜生产现状和技术水平,加深同学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和兴趣,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土壤学野外实地考察

1. 基本要求: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学习土壤的基本特性知识

2. 主要内容:(1)火山灰土的认知、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和描述;地形地貌的观察与 记

载。

(2)鱼化石的挖掘,土壤剖面微管、铁锰结核的认识、观察与记载。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训时间 8 学时,依据不同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时间:8:00 出发,九点开始:实地考察

9:30——鹤山后:火山灰土的认知、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和描述;地形地貌的观察与 记载。

11:30——午餐:沐浴店镇政府所在地

12:30——沐浴店:鱼化石的挖掘,土壤剖面微管、铁锰结核的认识、观察与记载。

14:30——水土流失现状观察、治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16:30——返校

土壤实习报告

1.基本要求:总结土壤野外实地考察学习知识,学会识土、辩土和评土,增强对土壤的形成因

素、分布规律、分布特点、利用方式和改良措施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2.主要内容:(1)火山灰土的认知、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和描述;地形地貌的记载。

(2)鱼化石的挖掘,土壤剖面微管、铁锰结核的记载。

(3)水土流失现状观察、治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训时间 4 学时,

肥料学校外观察

1.基本要求: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学习肥料学的基本特性知识

2.主要内容:山东开运复合肥生产企业参观、复合肥生产线、肥料品种考察、有机无机复混肥

生产线及产品介绍。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8学时

时间:8:00 出发,9 点开始:实地考查

9:30 徐家店:山东开运复合肥生产企业参观、复合肥生产线、肥料品种考察、有机无机复混

肥生产线及产品介绍

11:30——返校

肥料实习报告

1.基本要求: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总结肥料学的基本特性知识,总结肥料野外实地考察学习知

识,学会识肥、辩肥和评肥,增强对肥料的形成因素、分布规律、分布特点、利用方式和改良

措施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2.主要内容:通过山东开运复合肥生产企业参观、复合肥生产线、肥料品种考察、有机无机复

混肥生产线及产品介绍,总结学习收获。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4学时

感受或者体会

1.基本要求: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总结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特性知识。

2.主要内容:通过山东开运复合肥生产企业参观、复合肥生产线、肥料品种考察、有机无机复

混肥生产线及产品介绍,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出寸在问题。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6学时

三、实践条件与地点建议

1.实践基本条件要求

(1)指导教师根据实践设备、场地情况安排学生分组,既做到充分利用设备和场地,又能够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践练和提高。同时做好实践期间的学生思想、实践管理、组织纪律等工作。实践

结束,主管教学的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要到实践单位了解整个实践情况。

(2)实践期间可适当安排一些讲座,丰富和扩大学生知识面,以期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3)实践结束,带队教师要对整个实践情况写出书面总结。

2.实践地点建议

①专业基本对口,能满足实习大纲要求;

②生产较正常,并对学生上岗实习较为重视;

③便于安排师生住宿;

④相近条件下,优先就地就近安排,以节约开支。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l)学生必须完成实习的全部任务,并在规定的时间提交实习总结、实习日记,方可参加考

核。根据实习日记、总结和实习单位提供的考勤、实习鉴定确定实习成绩。

(2)实习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评定。

(3)学生在实习期间请假缺席的时间超过全部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者不能参加考核,根据情

况令其补足或重新实习,然后补考。

《参观考察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参观考察Ⅰ 课程性质:实践环节

课程代码:S30030 学分:1

理论学时:0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无

执笔人:田伟 审定人:宋伊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通过参观果树标准化栽培示范园、现代高新技术示范园、果树设施栽培等园区,深入生产实际,

认识不同果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了解不同果树的栽培现状和生产管理技术,加深同学对所学

专业课程的认识。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生产认知实践,了解目前果树、蔬菜生产现状和技术水平,加深同学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和兴趣,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主要果树树种生物学特性观察

1.基本要求:通过资料查阅和实地参观,能够准确识别常见园艺植物,并了解其不同果树种

类的基本差异,主要包括枝芽特性,花芽的种类,花序的类型和花器的基本构造。掌握落叶果树的

主要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对果树园艺植物有个初步的认识。

2.主要内容:(1)常见果树识别,不同树种枝条、叶片、花、果实形态观察;

(2)主要物候期观察。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训时间 6 学时,依据不同树种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果树的春季管理和花期管理

1.基本要求:了解主要果树树种春季田间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点,以及花期管理技术。

2.主要内容:春季果园土肥水管理,树体管理,花期授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习时间 6 学时,选择不同树种果园实地进行,主要时期安排在 1-5

月份。依据不同树种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果树的保护地栽培及其管理技术

1.基本要求:了解常见园艺设施类型,并对其结构及应用情况有所了解,掌握园艺设施的建

造,园艺设施的环境调控基本技能。

2.主要内容:不同果树设施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日光温室结构与性能调查,园艺设施小

气候观察和环境调控。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6学时选择不同树种果园实地进行,主要时期安排在 1-5 月份。依据

不同树种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主要蔬菜生物学特性观察

1.基本要求:通过资料查阅和实地参观,能够准确识别常见园艺植物,并了解主要春季蔬菜种

类的基本差异,主要包括蔬菜的食用器官的识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主要栽培时期。掌握北方

主要蔬菜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对蔬菜园艺植物有个初步的认识。

2.主要内容:常见北方蔬菜种类识别,蔬菜的食用器官的观察,主要物候期观察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训时间 6 学时,依据不同蔬菜种类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

行。

蔬菜的春夏季管理

1.基本要求:了解蔬菜春季管理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技术措施。掌握不同蔬菜的不同播种期及定

植期。了解和掌握蔬菜育苗设施的类型和构造、育苗的主要方式、蔬菜育苗中的各个技术环节,掌

握蔬菜优质高效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

2.主要内容:常规育苗及管理,嫁接育苗及管理,蔬菜肥水管理,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习时间 7 学时,选择不同蔬菜栽培基地实地进行,主要时期安排在

1-5 月份。依据不同蔬菜种类和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蔬菜的春提早栽培及越夏栽培管理技术

1.基本要求:了解蔬菜保护地栽培的意义、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掌握适合蔬菜保护地栽培的

主要种类及应用品种,掌握保护地设施的种类、基本构造,掌握园艺设施的建造,园

艺设施的环境调控基本技能。

2.主要内容:不同蔬菜种类设施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日光温室结构与性能调查,园艺设

施小气候观察和环境调控。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习时间 5 学时,选择不同蔬菜种植园实地进行,主要时期安排在 1-5

月份。依据不同蔬菜种类及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三、实践条件与地点建议

1.实践基本条件要求

由于果树和蔬菜生长发育的季节性和特殊性,园艺本科的专业实践应依据教学计划灵活掌握,

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田间观察和田间操作。对于观察周期较长的实践内容

(如果树的开花结果物候期),可以将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详细记录主要果树的生长发育进程,

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观察结果并评定成绩。

4. 实践地点建议

选择适宜果园和蔬菜园,安排好实习的时间。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实习报告应对实习内容进行完整和详细的记述,主要包括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

习性,栽培技术要点等。实习报告字数 3000 字以上,按以下格式撰写:题目,实习人,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主要内容,实习总结,心得体会等部分。

每次教学实习,学生都要上交一份参观考察报告,主要汇报所参观考察的内容和相应的体会认

识等。园艺专业教学实习,除要上交实习报告外,还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并记录成绩。最后综

合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成绩评分标准如下:考勤 30%+动手能力 20%+实习报告 50%=100

《园艺专业教学实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园艺专业教学实习 课程性质:实践环节

课程代码:S30037 学分:1

理论学时:0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园艺(专升本) 先修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Ⅰ

执笔人:田伟 审定人:宋伊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对教学实习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

握和了解以下实践内容,如果树种子生活力测定与层积处理、果树芽接技术、果园土肥水管理、果

园卫生清理、越冬果树的树体保护、提高果实品质技术、果树冬季整形修剪何日韩梨网架栽培技术;

蔬菜作物种子识别及种子生活力测定、秋播(定植)蔬菜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秋延迟蔬菜高产栽

培管理技术、越冬蔬菜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加强实践技能培养,为今后更好地从事园艺生产奠定基

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现场实习使学生理解果树种子生活力测定与层积处理、果树芽接技术、果园土肥水管理、

果园卫生清理加深同学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明确蔬菜秋冬季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技术,掌握提高

蔬菜质量的技术。提高感性认识和实践技能等工作内容的实施方法、步骤和生产意义,从而加深对

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和了解当前生产中主要的果树、蔬菜的种类及品种,栽培技术特点,果树、

蔬菜保护地设施栽培的类型,为今后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果树的春季管理和花期管理

1.基本要求:了解主要果树树种春季田间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点,以及花期管理技术。

2.主要内容:春季果园土肥水管理,树体管理,花期授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实习时间 6 学时,选择不同树种果园实地进行,主要时期安排在 1-5

月份。依据不同树种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果树芽接技术

1.基本要求:学会果树芽接的方法,熟练操作技术,掌握嫁接成活关键。

2.主要内容:(1)芽接时期

(2)芽接方法:T型芽接、方块芽接、嵌芽接、套芽接

(3)接后管理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独自操作,4 学时

果园土肥水管理

1.基本要求:掌握落叶果树的秋冬季土肥水管理技术,提高果实质量的措施和方法,秋季延长

叶功能的方法,提高树体贮存营养的技术,为第二年丰产打下基础。

2.主要内容:(1)果园土壤深翻:深翻时间、深翻方法

(2)果园秋季肥料管理:秋施基肥方法、秋季施肥的种类、秋施基肥用量

叶面喷肥秋季果园水分管理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分组实践,6 学时

越冬果树树体的保护

1.基本要求:(1)了解果树发生冻害的原因,明确果树冻害与气候条件、果树种类、品种的

耐寒性以及栽培管理间的关系,掌握防止果树产生冻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2)明确适时灌水、主干涂白、树体包草、根颈培土、下嫁埋土对防止果树冻

害的作用。

2.主要内容:(1)灌封冻水:冬灌时间、灌水方法、灌水量、覆盖保墒

(2)树体涂白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分组实践,4 学时

提高果实品质技术

2. 基本要求:(1)提高果实品质技术了解果实套袋栽培与优质高效生产间的关系,了解套

提高果实外观品质的原因和套袋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掌握套袋的主要种类,果实套袋、摘袋的时期、方法等关键技术。

(3)掌握果实去袋的时间、方法和促进果实全面着色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摘

叶、转果、铺膜等。

(4)了解不同果树(苹果、葡萄、梨、桃)的果实套袋技术。

2.主要内容:(1)摘袋时间

(2)摘袋方法

(3)摘叶

(4)转果

(5)铺膜

(6)叶面喷肥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分组实践,4 学时

果树的保护地栽培及其管理技术

1.基本要求:了解常见园艺设施类型,并对其结构及应用情况有所了解,掌握园艺设施的建

造,园艺设施的环境调控基本技能。

2.主要内容:不同果树设施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日光温室结构与性能调查,园艺设施小

气候观察和环境调控。

3.完成形式及时间分配:6学时选择不同树种果园实地进行,主要时期安排在 1-5 月份。依据

不同树种要求和季节,选择适宜时期进行。

三、实践条件与地点建议

1.实践基本条件要求

由于果树生长发育的季节性和特殊性,园艺本科的专业实践应依据教学计划灵活掌握,采用定

期与不定期的方式,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田间观察和田间操作。对于观察周期较长的实践内容(如果

树的开花结果物候期),可以将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详细记录主要果树的生长发育进程,最终

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观察结果并评定成绩。

2.实践地点建议

选择适宜果园,安排好实习的时间。

选择有代表性日韩梨网架栽培果园,现场教学。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

实习报告应对实习内容进行完整和详细的记述,主要包括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

习性,栽培技术要点等。实习报告字数 3000 字以上,按以下格式撰写:题目,实习人,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主要内容,实习总结,心得体会等部分。

每次教学实习,学生都要上交一份参观考察报告,主要汇报所参观考察的内容和相应的体会认

识等。园艺专业教学实习,除要上交实习报告外,还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并记录成绩。最后综

合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成绩评分标准如下:考勤 30%+动手能力 20%+实习报告 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