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禪者 歡喜結緣 - hsilai.org · 在淤泥而不著水,如是菩薩生在世間不著...

1
佛光山西來寺 Hsi Lai Temple(I.B.P.S.) 3456 Glenmark Drive, Hacienda Heights, CA 91745 Tel:1(626)9619697 Fax:1(626)3691944 E-mail:[email protected] www.hsilai.org 星雲大師╱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Merit Times CA 坐姿如鐘,必須穩重; 站立如松,必須正直; 容貌如鏡,必須明淨; 行止如法,必須合儀; 思想如流,必須清澄。 文/妙普 圖/宜興大覺寺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法華經》 曾有人看到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莊嚴的 佛像、優美的環境後,表示希望長住在這 裡清修。也有人看到法師就口稱「阿彌陀 佛,善哉!善哉!」因為一提到佛教修行 ,他的腦海自然會浮現出影視劇裡由於人 生不如意而剃髮出家「深山古剎,從此青 燈古佛,常伴此生」的畫面。 究竟什麼是修行呢?只有誦經、拜佛、 持咒、禮懺、禪坐、閉關才算是修行嗎? 其實禪門有句話說:「不開悟,不住山 ;不破參,不閉關。」《阿彌陀經》也說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如果本身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縱使 閉關了,也難免煩惱妄想重重,無法在心 地下功夫,不如先走入人群,廣結善緣, 培植福德資糧。 到過宜興大覺寺的人,經常都會很驚訝 的說:「這裡的法師和人員都很有笑容, 待人很親切,和其他地方很不一樣。」看 到各式法會及活動在進行時,都忍不住被 生活快門 文與圖/丁萬復 抄經淨心 抄寫佛經可以淨心養性,親近佛法後懂 得改過自新,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收 容人皆有大小不等的領受與感動,有人日 寫萬字佛經,表達懺悔之心,看到他們的 用心,大家也深受感動! 西來寺近期活動 時間 活動名稱 10/25- 1/4/15 天目佛光羅森豪陶藝展 12/29~31 Blyso Winter Camp 1/1 New Year’s Day 元旦祈福法會(10am) 吳榮賜木雕展開展(11am) 人間禪者 歡喜結緣 華嚴之心 文/滿濟 茶之道 無住無心 泛談蓮花 文/曹郁美 出汙泥而不染 在佛教經論中,蓮花以其清淨聖潔的特 質受到重視,大乘經典更常以蓮花譬喻「 真如」、「空性」。例如世親造、真諦譯 的《攝大乘論釋》,就以「法界真如」來 解釋蓮花所蘊藏的意涵: 「以大蓮華王譬大乘所顯法界真如,蓮 華雖在泥水之中,不為泥水所汙;譬法界 真如雖在世間。不為世間法所汙。」 上文的「蓮華雖在泥水之中,不為泥水 所汙」一句,不期然地令人想到中國文士 周敦頤的〈愛蓮說〉之「出汙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其實佛教漢譯經典中這 樣的句子比比皆是,舉例如下: 《中阿含經.青白蓮華喻經》:「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猶如青蓮華,紅、赤、 白蓮花,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 《大般涅槃經》卷九:「復次,善男子 !如優缽羅花(青蓮)缽頭摩花(紅蓮) 、拘牟頭華(黃蓮)、分陀利華(白蓮) ;生於淤泥而終不為彼泥所汙。」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譬如蓮花生 在淤泥而不著水,如是菩薩生在世間不著 世法。」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猶如蓮華 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周敦頤是宋人,所生時代遠比上述經典 的譯出為晚,創作也應受到佛教的影響。 除了「出汙泥而不染」之外,蓮花又有 何特性受到重視?《攝大乘論釋》如是說 :「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 四可愛;譬法界真如總有四德:謂常、樂 、我、淨。」上文為世親菩薩以蓮花四德 :「香、淨、柔軟、可愛」來譬喻法界真 如的四德:「常、樂、我、淨。」這是把 世俗表相賦予最高的精神層面,乃因人生 無常、人生是苦,大乘佛教提出常、樂、 我、淨的涅槃之道以對治,讓心性怯弱眾 生得以提振起來,繼續往成佛之道行走。 吸引駐足欣賞,或拍照,或讚嘆,或隨喜 加入參與盛會。 過去民風閉塞,佛門活動不多,星雲大 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為了順應現代人的需求 ,吸引大眾到寺院,除健全硬體設備,弘 法方式也力求與時俱進,舉辦適合各種年 齡、階層人士參加的活動,目的就是希望 讓佛教與生活沒有隔閡。 像今年宜興大覺寺的新春平安燈會,初 一到初五就有十餘萬人來參觀,曾有位領 導在農曆春節前帶人來訪,看到寺院裡為 了布置平安燈會,到處張燈結綵,每個人 都忙得不亦樂乎,驚訝地說:「沒想到你 們關在山門裡,還做這麼多事!」而來山 的遊客也都不約而同的說:「還是這裡有 過年的氣氛」;另外,每年的宜興國際素 博會也有三十多萬人受到美味素食的吸引 ,進一步走入大覺寺,感受法益。 目前宜興大覺寺例行性的活動有:春節 平安燈會、國際素博會、人間生活法座會 、朝山、禪修、念佛共修、過堂、光明燈 法會、報恩法會、大悲懺法會、八關齋戒 會;非例行性的則有:素博文化論壇、佛 誕節浴佛、佛菩薩聖誕法會、學術研討會 、青年營、兒童營、佛化婚禮、義工講習 ,還有尋根之旅等,賓客及參訪團終年不 斷。 而不論是什麼因緣走進宜興大覺寺,共 通的反應都是:來這裡改變了自己原本對 事物的看法,懂得轉念與放下;又認識到 「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生 活多了理解,少了抱怨,學會多尋找別人 的優點,改變自己的不足,讓內心漸漸柔 和;同時學習給人歡喜、與人結緣,包容 別人,心胸就開闊了,心靈淨化了,家庭 也和睦了。人間佛教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 ,有了明確的方向指引。 所謂「平常心是道」。大師倡導的人間 佛教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舉凡穿衣吃飯 、走路睡覺、待人接物等生活裡的舉止動 念,都要端身正意,體現人生福慧圓融的 美好境界。 所以佛教不是只在經書裡,也不是只在 禪堂裡,更不是只在念佛聲中;佛法是遍 於我們的生活,要在行住坐臥之間落實。 大師曾說:「一個真正的人間禪者,要 頭頂著青天,腳踏著大地,眼視芸芸眾生 ,耳聽苦難音聲,把和平幸福布滿人間! 」到了宜興大覺寺,您體會到禪者的心意 了嗎? 茶,在五○年代,常在路邊的施茶亭, 喝著喝著,這粗茶淡味,有著濃郁的來自 陌生人的溫情。兒時,外婆,晨起煮茶, 置放騎樓旁,供來往的路人解渴。茶,在 這個世代,走入便利超商,換上新的裝扮 ,綠茶、紅茶、奶茶……學生、年輕族群 ,手拎著「茶裏王」,灌著冰冰冷冷的甜 茶,他們對茶的記憶,是在超商的透明玻 璃櫃。 喝茶,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儀式或喝法 ,但喝茶喝到喪命,這個傳奇人物--日 本茶道之祖的千利休,讓我不禁對他產生 好奇。傳聞,他因觸怒當時的掌權者豐臣 秀吉,奉令切腹自殺。真實的理由至今仍 文/邢增榮 圖/妙顯 僧家風光 叢林一天的開始 叩!叩!叩叩!……板聲在寧靜尚未天 亮的早晨響起。沉睡的我被喚醒。眼睛還 閉著,心裡默默感謝一切讓我們還能活著 的因緣,發願今天不空過,要把握每一分 一秒,活在當下,行三好。 當香燈人員到達寮房外時,板聲漸漸地 變大了,我張開眼睛,起身把棉被折好, 把床墊拉好,枕頭擺好。 今天的第一片人間淨土完成了。 走出寮口,到了長廊,遙方是層層雄偉 的大武山山脈。圍繞著山頂的是一片遼闊 的雲海,陽光從山後微微的透過雲層照射 到我的臉上。大武山下沒幾座高樓,我們 的視線是遼闊的,可以看到整個屏東市。 在近一點是屏東與高雄市的交界處,高屏 溪,川流不息。在美好的早晨,看著這片 美景,心情真是豁然開朗。 這時候,一陣鐘聲響起,這是叢林裡用 來報時的訊號,時間只剩下十分鐘,我趕 緊到洗手台梳洗。大家都忙著刷牙、洗臉 ,就像是一群運動健將正在做暖身動作, 不詳不解,但捨命為茶,也算是天下第一 奇事。 近年民間有「無我茶會」、「活茶會」 推動禪茶,希望忙碌的現代人,能享片刻 清寧,端坐茶席,聞聞花香,賞賞書畫, 靜靜喝茶……舒活、慢活,停下匆忙的腳 步,我想,首先應該歇止我們紛雜躁動的 心。心湖不澄明,畫不出梅白桃紅四季的 精采。 我不懂茶,就像不懂咖啡。我的眼裡, 它們很簡單,就是有香味的飲品。兩種物 品個性懸殊,茶可存養,經空氣的陳化、 轉化,自成獨特的風味。咖啡卻不待人, 不趁鮮美沖泡,豆子經不起空氣的揮發, 再入口,甜味香味盡失。品茗耐於等待, 咖啡要及時享用。 千利休的死亡之謎,有一說是利休身為 秀吉的茶堂(亦稱茶頭),是掌管所有茶 事的領導者,他識茶愛茶,對茶室的藝術 觀點,和當權的秀吉有相當大的差異,這 項藝術的觀點,埋下他的殺身之禍。 千利休讓茶道昇華至恬靜、優雅的境界 ,更是奠定茶道根基者,令茶道廣泛普及 至今。他把茶道的精神推向質樸、淡靜、 恬雅,茶室建造方式,也因千利休才趨於 簡約、樸質的空寂美學。 或許,掌權的秀吉受不了那麼清寂默然 ,他認為金茶鍋、金茶碗、金茶室等金光 閃閃的茶道儀式才能突現王者之威。 也或許,秀吉視茶道境界遠高於自己的 利休,引發他糾結複雜的心結,在嫉憤難 忍時,秀吉殺了一代傑出的茶人。利休以 狹小茶室、黑色靜寂的茶具為主調,一個 人、多人飲茶,利休用的不是華器、不是 好水,而是他用一分靜如空山的心境在煮 茶。 無我茶、活茶……都好,茶有禪無禪也 無妨,我想,利休在喝完生命中最後一口 茶湯,他想要說,也許是,茶之道,不過 是,無住無心。優雅的儀式、準確的程序 、特級的茶種、華貴的器皿……這些場景 可令人收攝六根,亦增添氣氛的整肅、潔 淨。但煮茶的、喝茶的,切勿忘了,一期 一會,此刻,永不重回。茶之道,注入無 心無住之,賓主才能喝到茶湯裡暗藏的芳 香魂魄。 準備為今天全力以赴。梳洗後,大家又快 速地回到寮房,穿好海青和縵衣,走到一 樓的丹墀排班準備上早課。 站在丹墀上,大家有如森林裡的松樹, 站得直直的,做自己的密行,有的人念佛 ,有的人持咒,不浪費一分一秒。一陣涼 風吹來,菩提樹葉子在風中擺動,發出一 陣微微的刷刷聲,涼風觸碰到我們的臉上 ,感覺好清新。 這時,周圍是寧靜的,蟬的叫聲,幾隻 松鼠在樹上的追逐,小鳥的鳴聲,都可以 聽得一清二楚。大智殿裡的出堂鼓聲響起 ,引磬叮的一聲,站在丹墀兩旁的同學一 致的合掌問訊後,轉身走到二樓。脫下鞋 子,踩在冰冷的地上,清清楚楚的觀察腳 步的動作,走入大殿。 叢林的一天,就在與佛菩薩接心的早課 聲中開始了。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人間禪者 歡喜結緣 - hsilai.org · 在淤泥而不著水,如是菩薩生在世間不著 世法。」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猶如蓮華 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佛光山西來寺 Hsi Lai Temple(I.B.P.S.)3456 Glenmark Drive, Hacienda Heights, CA 91745

Tel: 1(626)9619697 Fax: 1(626)3691944E-mail: [email protected] www.hsilai.org星雲大師╱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Merit TimesCA坐姿如鐘,必須穩重;

站立如松,必須正直;

容貌如鏡,必須明淨;

行止如法,必須合儀;

思想如流,必須清澄。

文/妙普 圖/宜興大覺寺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 ——《法華經》

曾有人看到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莊嚴的

佛像、優美的環境後,表示希望長住在這

裡清修。也有人看到法師就口稱「阿彌陀

佛,善哉!善哉!」因為一提到佛教修行

,他的腦海自然會浮現出影視劇裡由於人

生不如意而剃髮出家「深山古剎,從此青

燈古佛,常伴此生」的畫面。

究竟什麼是修行呢?只有誦經、拜佛、

持咒、禮懺、禪坐、閉關才算是修行嗎?

其實禪門有句話說:「不開悟,不住山

;不破參,不閉關。」《阿彌陀經》也說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如果本身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縱使

閉關了,也難免煩惱妄想重重,無法在心

地下功夫,不如先走入人群,廣結善緣,

培植福德資糧。

到過宜興大覺寺的人,經常都會很驚訝

的說:「這裡的法師和人員都很有笑容,

待人很親切,和其他地方很不一樣。」看

到各式法會及活動在進行時,都忍不住被

生活快門

文與圖/丁萬復

抄經淨心

抄寫佛經可以淨心養性,親近佛法後懂

得改過自新,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收

容人皆有大小不等的領受與感動,有人日

寫萬字佛經,表達懺悔之心,看到他們的

用心,大家也深受感動!

西來寺近期活動

時間 活動名稱

10/25-1/4/15

天目佛光-羅森豪陶藝展

12/29~31 Blyso Winter Camp

1/1New Year’s Day元旦祈福法會(10am)吳榮賜木雕展開展(11am)

人間禪者 歡喜結緣

華嚴之心

文/滿濟

茶之道無住無心

泛談蓮花

文/曹郁美

出汙泥而不染

在佛教經論中,蓮花以其清淨聖潔的特

質受到重視,大乘經典更常以蓮花譬喻「

真如」、「空性」。例如世親造、真諦譯

的《攝大乘論釋》,就以「法界真如」來

解釋蓮花所蘊藏的意涵:

「以大蓮華王譬大乘所顯法界真如,蓮

華雖在泥水之中,不為泥水所汙;譬法界

真如雖在世間。不為世間法所汙。」

上文的「蓮華雖在泥水之中,不為泥水

所汙」一句,不期然地令人想到中國文士

周敦頤的〈愛蓮說〉之「出汙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其實佛教漢譯經典中這

樣的句子比比皆是,舉例如下:

《中阿含經.青白蓮華喻經》:「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猶如青蓮華,紅、赤、

白蓮花,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

《大般涅槃經》卷九:「復次,善男子

!如優缽羅花(青蓮)缽頭摩花(紅蓮)

、拘牟頭華(黃蓮)、分陀利華(白蓮)

;生於淤泥而終不為彼泥所汙。」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譬如蓮花生

在淤泥而不著水,如是菩薩生在世間不著

世法。」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猶如蓮華

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周敦頤是宋人,所生時代遠比上述經典

的譯出為晚,創作也應受到佛教的影響。

除了「出汙泥而不染」之外,蓮花又有

何特性受到重視?《攝大乘論釋》如是說

:「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

四可愛;譬法界真如總有四德:謂常、樂

、我、淨。」上文為世親菩薩以蓮花四德

:「香、淨、柔軟、可愛」來譬喻法界真

如的四德:「常、樂、我、淨。」這是把

世俗表相賦予最高的精神層面,乃因人生

無常、人生是苦,大乘佛教提出常、樂、

我、淨的涅槃之道以對治,讓心性怯弱眾

生得以提振起來,繼續往成佛之道行走。

吸引駐足欣賞,或拍照,或讚嘆,或隨喜

加入參與盛會。

過去民風閉塞,佛門活動不多,星雲大

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為了順應現代人的需求

,吸引大眾到寺院,除健全硬體設備,弘

法方式也力求與時俱進,舉辦適合各種年

齡、階層人士參加的活動,目的就是希望

讓佛教與生活沒有隔閡。

像今年宜興大覺寺的新春平安燈會,初

一到初五就有十餘萬人來參觀,曾有位領

導在農曆春節前帶人來訪,看到寺院裡為

了布置平安燈會,到處張燈結綵,每個人

都忙得不亦樂乎,驚訝地說:「沒想到你

們關在山門裡,還做這麼多事!」而來山

的遊客也都不約而同的說:「還是這裡有

過年的氣氛」;另外,每年的宜興國際素

博會也有三十多萬人受到美味素食的吸引

,進一步走入大覺寺,感受法益。

目前宜興大覺寺例行性的活動有:春節

平安燈會、國際素博會、人間生活法座會

、朝山、禪修、念佛共修、過堂、光明燈

法會、報恩法會、大悲懺法會、八關齋戒

會;非例行性的則有:素博文化論壇、佛

誕節浴佛、佛菩薩聖誕法會、學術研討會

、青年營、兒童營、佛化婚禮、義工講習

,還有尋根之旅等,賓客及參訪團終年不

斷。

而不論是什麼因緣走進宜興大覺寺,共

通的反應都是:來這裡改變了自己原本對

事物的看法,懂得轉念與放下;又認識到

「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生

活多了理解,少了抱怨,學會多尋找別人

的優點,改變自己的不足,讓內心漸漸柔

和;同時學習給人歡喜、與人結緣,包容

別人,心胸就開闊了,心靈淨化了,家庭

也和睦了。人間佛教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

,有了明確的方向指引。

所謂「平常心是道」。大師倡導的人間

佛教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舉凡穿衣吃飯

、走路睡覺、待人接物等生活裡的舉止動

念,都要端身正意,體現人生福慧圓融的

美好境界。

所以佛教不是只在經書裡,也不是只在

禪堂裡,更不是只在念佛聲中;佛法是遍

於我們的生活,要在行住坐臥之間落實。

大師曾說:「一個真正的人間禪者,要

頭頂著青天,腳踏著大地,眼視芸芸眾生

,耳聽苦難音聲,把和平幸福布滿人間!

」到了宜興大覺寺,您體會到禪者的心意

了嗎?

茶,在五○年代,常在路邊的施茶亭,

喝著喝著,這粗茶淡味,有著濃郁的來自

陌生人的溫情。兒時,外婆,晨起煮茶,

置放騎樓旁,供來往的路人解渴。茶,在

這個世代,走入便利超商,換上新的裝扮

,綠茶、紅茶、奶茶……學生、年輕族群

,手拎著「茶裏王」,灌著冰冰冷冷的甜

茶,他們對茶的記憶,是在超商的透明玻

璃櫃。

喝茶,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儀式或喝法

,但喝茶喝到喪命,這個傳奇人物--日

本茶道之祖的千利休,讓我不禁對他產生

好奇。傳聞,他因觸怒當時的掌權者豐臣

秀吉,奉令切腹自殺。真實的理由至今仍

文/邢增榮 圖/妙顯

僧家風光

叢林一天的開始

叩!叩!叩叩!……板聲在寧靜尚未天

亮的早晨響起。沉睡的我被喚醒。眼睛還

閉著,心裡默默感謝一切讓我們還能活著

的因緣,發願今天不空過,要把握每一分

一秒,活在當下,行三好。

當香燈人員到達寮房外時,板聲漸漸地

變大了,我張開眼睛,起身把棉被折好,

把床墊拉好,枕頭擺好。

今天的第一片人間淨土完成了。

走出寮口,到了長廊,遙方是層層雄偉

的大武山山脈。圍繞著山頂的是一片遼闊

的雲海,陽光從山後微微的透過雲層照射

到我的臉上。大武山下沒幾座高樓,我們

的視線是遼闊的,可以看到整個屏東市。

在近一點是屏東與高雄市的交界處,高屏

溪,川流不息。在美好的早晨,看著這片

美景,心情真是豁然開朗。

這時候,一陣鐘聲響起,這是叢林裡用

來報時的訊號,時間只剩下十分鐘,我趕

緊到洗手台梳洗。大家都忙著刷牙、洗臉

,就像是一群運動健將正在做暖身動作,

不詳不解,但捨命為茶,也算是天下第一

奇事。

近年民間有「無我茶會」、「活茶會」

推動禪茶,希望忙碌的現代人,能享片刻

清寧,端坐茶席,聞聞花香,賞賞書畫,

靜靜喝茶……舒活、慢活,停下匆忙的腳

步,我想,首先應該歇止我們紛雜躁動的

心。心湖不澄明,畫不出梅白桃紅四季的

精采。

我不懂茶,就像不懂咖啡。我的眼裡,

它們很簡單,就是有香味的飲品。兩種物

品個性懸殊,茶可存養,經空氣的陳化、

轉化,自成獨特的風味。咖啡卻不待人,

不趁鮮美沖泡,豆子經不起空氣的揮發,

再入口,甜味香味盡失。品茗耐於等待,

咖啡要及時享用。

千利休的死亡之謎,有一說是利休身為

秀吉的茶堂(亦稱茶頭),是掌管所有茶

事的領導者,他識茶愛茶,對茶室的藝術

觀點,和當權的秀吉有相當大的差異,這

項藝術的觀點,埋下他的殺身之禍。

千利休讓茶道昇華至恬靜、優雅的境界

,更是奠定茶道根基者,令茶道廣泛普及

至今。他把茶道的精神推向質樸、淡靜、

恬雅,茶室建造方式,也因千利休才趨於

簡約、樸質的空寂美學。

或許,掌權的秀吉受不了那麼清寂默然

,他認為金茶鍋、金茶碗、金茶室等金光

閃閃的茶道儀式才能突現王者之威。

也或許,秀吉視茶道境界遠高於自己的

利休,引發他糾結複雜的心結,在嫉憤難

忍時,秀吉殺了一代傑出的茶人。利休以

狹小茶室、黑色靜寂的茶具為主調,一個

人、多人飲茶,利休用的不是華器、不是

好水,而是他用一分靜如空山的心境在煮

茶。

無我茶、活茶……都好,茶有禪無禪也

無妨,我想,利休在喝完生命中最後一口

茶湯,他想要說,也許是,茶之道,不過

是,無住無心。優雅的儀式、準確的程序

、特級的茶種、華貴的器皿……這些場景

可令人收攝六根,亦增添氣氛的整肅、潔

淨。但煮茶的、喝茶的,切勿忘了,一期

一會,此刻,永不重回。茶之道,注入無

心無住之,賓主才能喝到茶湯裡暗藏的芳

香魂魄。

準備為今天全力以赴。梳洗後,大家又快

速地回到寮房,穿好海青和縵衣,走到一

樓的丹墀排班準備上早課。

站在丹墀上,大家有如森林裡的松樹,

站得直直的,做自己的密行,有的人念佛

,有的人持咒,不浪費一分一秒。一陣涼

風吹來,菩提樹葉子在風中擺動,發出一

陣微微的刷刷聲,涼風觸碰到我們的臉上

,感覺好清新。

這時,周圍是寧靜的,蟬的叫聲,幾隻

松鼠在樹上的追逐,小鳥的鳴聲,都可以

聽得一清二楚。大智殿裡的出堂鼓聲響起

,引磬叮的一聲,站在丹墀兩旁的同學一

致的合掌問訊後,轉身走到二樓。脫下鞋

子,踩在冰冷的地上,清清楚楚的觀察腳

步的動作,走入大殿。

叢林的一天,就在與佛菩薩接心的早課

聲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