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14
http://www.sinoss.com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成都市武侯高中 610043 要:《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自晋代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 疏》解说为“其茎叶似药草泽兰”的植物以来,直到今天的诗经研究家,几乎都 是一边倒,认为古兰不是兰花,是泽兰类菊科植物。本文主要从《溱洧》的内容、 秉兰的时间、古今河南北部的气候和地理特征等几个方面分析,认为诗经所记之 兰应该是兰科植物。 关键词:诗经 兰科植物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0.1 诗经中记述人们利用兰进行活动的重要文献,目前只有《郑风•溱洧》。而汉 代《诗经》的四家传本现存也仅有毛诗在流传。但《郑风•溱洧》中关于“兰”的内 容,目前却还保存了以下资料:①毛诗“溱与洧,方渙渙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覌乎?士曰既且,且往覌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 之以勺药。”②《韩诗》“士与女,方秉葌兮。”③《郑诗》“溱与洧,方灌灌兮; 士与女,方秉菅兮。恂盱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 从三个《诗经》的传本的记述看,这首《郑风•溱洧》中的“葌”“菅”或 “蕑”是指同一草本植物“蘭(兰)”。但是,这“兰”究竟为何种植物呢?要 弄清楚其植物特性,对《诗经》中这首唯一记述古兰的重要文献,有几个很重要 的问题,需要搞清楚,不然,诗中的兰为何物,就不能够正确回答。下面,笔者 就从分析《溱洧》所写的内容开始对《诗经》中的古兰进行辨识。 1.0《溱洧》的内容是什么 1.1《溱洧》的原文: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1.21 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只要不抬出汉代经学家的解释,仅仅根据诗 句本身的描述让读者理解,人们就只会理解为青年男女春游、嬉戏求爱之类。然 而汉代人韩缨在《韩诗章句》中注曰:“蕑,兰也。当此盛流之时,众士与众女执 兰而祓除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 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观之。” 汉代人毛亨父子在这首诗前作序说:这首诗“刺 - 1 -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Jan-2020

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成都市武侯高中 610043

摘 要:《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自晋代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

疏》解说为“其茎叶似药草泽兰”的植物以来,直到今天的诗经研究家,几乎都

是一边倒,认为古兰不是兰花,是泽兰类菊科植物。本文主要从《溱洧》的内容、

秉兰的时间、古今河南北部的气候和地理特征等几个方面分析,认为诗经所记之

兰应该是兰科植物。

关键词:诗经 兰 兰科植物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0.1诗经中记述人们利用兰进行活动的重要文献,目前只有《郑风•溱洧》。而汉

代《诗经》的四家传本现存也仅有毛诗在流传。但《郑风•溱洧》中关于“兰”的内

容,目前却还保存了以下资料:①毛诗“溱与洧,方渙渙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覌乎?士曰既且,且往覌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

之以勺药。”②《韩诗》“士与女,方秉葌兮。”③《郑诗》“溱与洧,方灌灌兮;

士与女,方秉菅兮。恂盱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

从三个《诗经》的传本的记述看,这首《郑风•溱洧》中的“葌”“菅”或

“蕑”是指同一草本植物“蘭(兰)”。但是,这“兰”究竟为何种植物呢?要

弄清楚其植物特性,对《诗经》中这首唯一记述古兰的重要文献,有几个很重要

的问题,需要搞清楚,不然,诗中的兰为何物,就不能够正确回答。下面,笔者

就从分析《溱洧》所写的内容开始对《诗经》中的古兰进行辨识。

1.0《溱洧》的内容是什么

1.1《溱洧》的原文: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1.21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只要不抬出汉代经学家的解释,仅仅根据诗

句本身的描述让读者理解,人们就只会理解为青年男女春游、嬉戏求爱之类。然

而汉代人韩缨在《韩诗章句》中注曰:“蕑,兰也。当此盛流之时,众士与众女执

兰而祓除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

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观之。” 汉代人毛亨父子在这首诗前作序说:这首诗“刺

- 1 -

Page 2: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乱”,写的是“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而毛亨父子又在这首诗的

“方秉蕑兮”下注曰:“初名兰曰蕑,当三月三日上巳之辰,人们执兰到溱洧

水上,以祓除不祥”。

1.22为什么一首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男女春游、交友的民歌,却被汉代经学家解

释成了“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的祭祀活动的祭祀曲了呢?是不是当代人愚蠢

不如韩缨和毛亨父子,读不懂《溱洧》文字字面背后潜藏的“招魂续魄,拂除不

祥”的文化内涵?当然不是。汉代是一个独尊儒术的时代,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及

五德始终说对孔孟的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使汉代的儒学成为不同于原始儒家

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合一的官方哲学。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学

术成为经学附庸,思想只能在官方许可的范围内运转(引自中山大学中文系古

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教研室主任孙立《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董仲舒为了人们

笃信“君权神授”,重新宣扬商周时代的崇天神学,极力推行祥瑞灾异、五行循

环、黑白赤三统和赤统代白统等愚民迷信的虚妄邪说。他本人不但常常推测祥瑞

或灾异的天意,而且像巫师一样求雨、止雨,把清正的儒学搅和得妖气十足,使

得完全非宗教的理性儒学蒙上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因此,汉代一些儒家经典也都

蒙上了神异色彩,比如《论语•先进》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子路、冉有、公西

华和曾皙一起陪老师孔子聊天,孔子要弟子畅谈自己有人任用时的志向,子路

回答使百姓“有勇知方”(知方,即懂规矩),冉有回答“可使足民”,公西

华回答“宗庙、会同,愿为小相”,只有曾皙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鼓瑟希,铿

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在孔子“何伤乎?亦各言其志

也”的鼓励下,才回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的回答和孔

子的赞叹,现当代各种《论语》解释基本趋于一致,认为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

婉地表达了要把社会治理为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的志向,表达了

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孔子淡泊宁静的心态。然而曾皙的这

个委婉的志向回答,在汉代竟然被王充、郑玄解释为曾皙要“穿上祭服,自己担

任祭祀中的神尸求雨”之类。汉代儒者蔡邕说:“《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

今三月上巳,祓楔于水滨,盖出于此。”汉代文人为了迎合统治者的统治的需要

竟然把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设想当作汉代上巳节的源头(上

巳节实际起源于汉代,是汉代愚民迷信政策的产物)。可见,董仲舒等修正儒学

思想的影响之巨大。

1.23笔者以为,由于上述政治原因,所以汉代今文经学家传承和解释先秦经典,

为了配合汉朝统治者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的思想,多是结合汉代阴阳

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今文经学的传承者韩缨对《溱洧》的

- 2 -

Page 3: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解释也就不顾诗歌本身的内容如何,一味迎合汉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思潮

说这些青年男女在“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毛亨父子虽说传承的是古文经文,

但是也同样迎合汉朝笃信鬼神崇尚祭祀的风尚,曲解了《诗经》的一些内容,就

这首诗而言,毛亨父子也只比韩缨少说了一点实在没人会相信的“招魂续魄”

解释说青年男女在“祓除不祥”。毛亨父子还是明智一些:大好春光中,青年男

女在一起,招是什么魂,续什么魄嘛!东汉编撰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

古文经学家许慎在《五经异义•鲁论》中的分析才贴切中肯:“郑国之俗,有溱洧

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后世的专家为什么就不理睬许慎之言而笃信韩缨

之邪说呢?

1.24现在,很多《诗经》研究者都认为《溱洧》是写青年男女春游欢爱的诗歌,那

么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呢?笔者以为非此解释不能正确理解《溱洧》。删订《诗》《书》

的孔子早就指出 “郑声淫”(《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礼记•乐记》载:“文

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学家搞不懂孔子编辑时为什么又没有删除这些诗,特别是没有删除这首淫奔之

诗,弄得后代不敢正眼看女人的圣人们没有办法,既不敢谈这首诗描写的是青

年男女之爱,又不能够不解释这首诗,于是只好强行为孔子保留此诗找他们认

为的根据,今文经学家韩缨直接用“招魂续魄,拂除不祥”之类的鬼话,糊弄

后人。古文经学家毛亨父子也睁着眼睛瞎说:(《溱洧》)“刺乱。兵革不息,男

女相弃,淫风大行。”(《毛诗序》)。宋儒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郑国之俗,

三月上已之辰,采兰水上,以祓除不祥,故其女问于士曰盍(盍:何不)往观

乎?士曰,吾既往矣,女复要(要:邀请)之曰,且往观乎?盖洧水之外,其地

信宽大而可乐也。于是士与女相与戏谑,且以勺药为赠,而结恩情之厚。此诗淫

奔者自叙之词。”“郑卫之乐,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淫奔

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翅(翅:只)七之五。卫犹为男

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

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

朱熹一边坚持韩缨的邪说,一边又说《郑风•溱洧》是“淫奔之诗”“皆为女

惑男之语”“淫奔者自叙之词”。朱熹既认为《溱洧》是祸水“女”人在“惑男”

“淫奔”,又坚持毛亨父子“祓除不祥”的胡说,如此矛盾,不亦惑乎!按照

朱熹的理解,“淫奔”岂不成了“祓除不祥”的最好办法。当然,绝大多数现当

代注家,早都否定了韩缨、毛亨和朱熹等人的“招魂续魄,拂除不祥”之说,认

为此诗就是记述郑国男女求偶欢爱场面的民歌。现在多数专家著述和大中专教材

都认定《郑风•溱洧》是一首反映古代青年男女春游寻爱的民歌。然而在今天,我

- 3 -

Page 4: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们还有部分诗经研究专家不能够明确的给读者介绍这首民歌。笔者在书店里翻阅

了最近出版的《诗经》读本近十种,多数注释搞折衷,说这首诗是写青年男女利

用“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的机会在求偶欢爱,有的说郑国青年男女在野外洗

浴、拂除不祥之后嬉戏玩乐,有的仍然坚持“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科学领域

却根本不管文学界的研究成果,一些植物学家和医学家,可能根本就没有接触

文学领域的研究,在本草疏注和植物介绍中,仍然抱着韩缨、朱熹的陈说不放,

坚持说诗经《溱洧》中男女在“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进而推论青年男女所秉

的兰(蕑)就只能够是杀蛊毒,除不祥的泽兰,而不可能是兰花,进而把唐末

之前的左传之兰、荀子之兰、屈原之兰统统认定为泽兰。

1.26 汉代经学家的“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说,是解释诗中之“葌”“菅”

“蕑”为泽兰的推理依据。因为汉代人的观念中,泽兰能够杀蛊毒,除不祥,荀

子、屈原所言的兰,是只能够“养鼻”的兰花,所以郑国青年男女既然聚在水边

“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手中所秉之兰自然应该是泽兰。如果承认青年男女是

在“淫奔”欢爱,那泽兰之说就显得太牵强附会了。生长在山野的泽兰叫佩兰,

《本草乘雅》载:(佩兰,泽兰的同属)“臭香,味辛,气化中药也。”现代医学

告诉我们:“佩兰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侵害肾、肝而生糖尿病。鲜叶或干叶的

醇浸出物含有一种有毒成分,具有急性毒性,家兔给药后,能使其麻醉,甚至

抑制呼吸,使心率减慢,体温下降,血糖过多及引起糖尿诸症。”(摘自《中国

药典》)古人虽然没有今天的医学知识,但是生活的实践会告诉他们佩兰是不是

他们谈情说爱所需要的香草。

2.0这首诗描绘的时间是几月

2.1笔者认为,这首诗描绘的时间是二月,即夏历仲春。

2.11理由一:从溱洧二水“方灌灌兮”可以看出,是仲春时节。汉代经学家郑

玄签注曰“仲春之时,冰以释,水则涣涣然。”郑注是正确的。古代中原地域春

季男女解禁自由求偶的证据,现在有《周礼•地官·司徒》可查,其文献载曰: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

十而嫁。凡娶判妻人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

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文献中的“中春”即仲春。以上

材料,可以证明,《溱洧》记述的时间应该是今之农历二月。

2.12理由二 :《礼记•月令》(秦国宰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录之为《十

二月记》)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花,仓庚鸣……。耕者少舍(少舍

稍事休息),乃修阖扇(修阖扇:整理自家门户)。”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时

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

毋有障塞(全句相当于说:即将涨水,巡查整修河道,以利入夏防洪)。”“是

- 4 -

Page 5: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蘧筐。后妃齐戒,亲

东乡(东乡:东向,面朝东方之义)躬桑。禁妇女毋观(此“观”字与诗经中的

“女曰覌乎”应该是一个意义:游也,包含外出、寻爱、玩耍等含义),省妇使

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惰。”孟夏之月

(即:农历四月),天子“命野虞(野虞:主管山林田野的官吏)出行田原,

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都:大城

市)。”《吕氏春秋》是先秦典籍中唯一知道确切写作时间的重要历史文献,它收

录的礼记的《十二月令》,其记述相对可靠。节录的这三段文字,分别记述了先秦

二月、三月和四月人们的重要活动规则:仲春正是农闲时节,正符合《周礼》“中

春之月,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暮春(即季春)时节,连后妃都要

斋戒后亲自东向采桑,普通妇女和女子恐怕不会准许几天时间到河边去欢娱求

爱吧。再者,文献中明文曰“禁妇子无观,省妇使,劝蚕事,无有敢堕。”

“妇”指已婚女性,“子”指未婚女性,“无观”之“观”和《溱洧》中的

“观”应该是一致的。以此观之,《溱洧》所写,不可能是暮春三月。至于四月之

说,更不可能,因为,“孟夏之月,主管山林田野的官吏都要出行田原,鼓励

农民劳作,不要耽误了农时;司徒这样的中等官员都要循行县鄙,不准呆在大

城市里,哪里还可能给青年男女水边淫奔戏耍的机会。前几年,我国南方农村还

要派干部到基层和群众一起大战红五月呢,古时,生产力落后,为了生存,如

此繁忙之际,怎么可能去搞什么招魂续魄或者令会男女。现在有些专家为了证明

“蕑”或“葌”“菅”为泽兰嫩苗,芍药是带花之枝,还不满足时间是三月的

上巳节之说,强行把时间改在农历四月来满足芍药开花的季节,如此考证,还

要历史文献做什么呢?

2.13顺带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有些专家既然认为嫩嫩的泽兰苗都可互赠,为什

么芍药就必须带花呢?这真是奇怪的思维!如云南陈彤彦先生所分析的那样,

见面送兰之鲜花,临别赠送带块茎的芍药(已经出苗或只有芽的块茎都可以)

希望对方带回去养殖亦未可知。何况古代的人们有借赠芍药表示恩情,缔结良约

的意思,并不一定要送芍药之花才能够表达如约的意思。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高

级工程师钱玉趾考证说:“赠之以勺药”,在古诗词中,“药”读作 yuè,与

“约”同音。“勺药”的谐音是“勺约”,有获得盟约的意思。《溱洧》中相恋的

男女,一方赠送芍药,—方接受芍药,意味着已经进入了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甚至海誓山盟的境界了。在美妙的季节,在美妙的地方,以手执香兰开头,以赠

芍药结尾,《溱洧》写得是多么美妙、精湛而蕴藉!”(钱玉趾《〈诗经•溱洧〉的主

旨及其他》)再者,这不是调查报告,是民歌,诗中的一些内容在于渲染气氛,

正如前面所说,诗中只写到送兰和芍药,未必实际的场景中每对青年男女都只

能够送兰和芍药,那么同理,是不是每对青年男女都是开头送兰,最后送芍药

- 5 -

Page 6: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呢?《诗经》记载卫国风俗还有男女青年赠送木瓜、木桃、木李求爱的,《诗经·静

女》中还描绘说,静女送男友的礼物是“彤管(红色的茅草,一说红色的管箫。

春秋有没有管箫,笔者不知)”,为什么郑国男女就只能够送泽兰和芍药呢?

除非这是专门导演的集体婚礼就可能非常的规范和机械:见面送什么,分手送

什么;然而实际的生活决不可能是这样!所以研究诗歌决不能够当研究科技论

文一样。文学艺术具有模糊性,很多艺术之美你能够感觉到,体会到,凭此去欣

赏,能够鉴别出高下,但是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定义。艺术具有不可解读性或

者不可诠释性。

3.0《溱洧》与上巳节无关

3.1上巳节的说法,先秦典籍无记载,汉代始有。《周礼•春官•女巫》载曰:“女

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仅此一句,何以断定古代有上巳节?《礼记•月令》这部古

典,天子、司徒到最底层的百姓每月该做什么都有详细安排,就是祭祀也有安排

唯独不见上巳节去集体祓除衅浴。关于“岁时”,《辞源》解释说:“岁时,一年

中的季节。《礼记》哀公问:岁时以敬祭礼,以序宗族。”为《周礼》作注的郑玄,

也只说“岁时祓除,如今(如今:如同现在)三月上巳,如(如:到)水上之

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请注意,郑玄说的是“如同当今三月的上巳日,

人们到水上这类情况”,不是说此诗写的就是上巳节活动。再者,既然要“以香

薰草药沐浴”,恐怕就不是诗中描绘的那么简单:青年男女每人带上一些泽兰

嫩苗去揉一揉涂在彼此的身上消消毒跳到河里游一游,就算“以香薰草药沐

浴”了吧!《后汉书•礼仪上》始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

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可见上巳节说的是汉代的习俗。蔡邕分析说:“《论

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楔于水滨,盖出于此。”可见,上

巳节之说是汉代开始的。现在很多有关上巳节介绍的文字,均把《论语》中“暮春

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然而

把这句话作为古代“祓除衅浴”的依据,是荒唐的,理由如次:

《论语》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

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

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

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

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

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

- 6 -

Page 7: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

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与宗庙

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从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众弟子的志向都是可嘉的,都符合孔子

的理想,只是子路其言不让,孔子笑了他一下。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都是

以礼治国的,只有曾皙没有直接说,而是用形象的画面来表达。汉代人王充等人

把曾皙的理想解释为“穿上祭服,自己担任祭祀中的神尸,行禊于沂水边,然

后在舞雩台上祈雨,歌咏而馈祭神明”之类的活动,这肯定是曲解曾皙的理想。

因为,如果说曾皙的理想是求雨祭神灵之类,那么公西华的志向“宗庙、会同为

小相”,还是天子或诸侯王祭祀祖宗神灵之大事,孔子为什么没有对公西华的

志向喟然感叹“吾与赤也”,却感叹“吾与点也”?笔者以为,曾皙用形象描

绘出的太平世界的理想蓝图感染了孔子,也暗合了孔子此时需要宁静的心境,

这才是孔子喟然感叹“吾与点也”的真正原因。

现行大中专语文教材,关于这幅《暮春图》大致有以下解说:

1、“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这篇文字所表达的孔子的政治

态度比较消极, 有人认为这不是儒家的思想, 而是道家的思想”(《中国历代散

文选》上册第 116 页, 北京出版社 1980 年版)。

2、孔子“同时肯定两种对立的态度, 正表现了孔子对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

实现的内心悲哀”,“他对曾皙出世思想的赞许, 正是孔子这种悲哀心理的反

映”(《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上册第 89 页, 语文出版社 1985 年版)。

3、曾皙“并没有从正面谈论自己治国才干, 而是着意描绘一幅理想的社会

图象:人们丰衣足食, 和平恬静, 风清俗美, 知礼好乐, 他自己就是生活其中

的一员。当即博得孔子击节赞赏。曾皙理想的生活图景符合孔子的感情和愿望,

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历代名篇选读》上册第 93 页,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4、“全文突出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理想”,“末尾曾皙的一段话, 非常形象

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煦, 春回大地, 一群性格活泼的青年载歌载舞的游春图”

(《中国古代文学千题解》第 29 页, 作家出版社 1985 年版)。

5、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

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

静的心态。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

充分肯定。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

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

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

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

- 7 -

Page 8: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

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

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

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

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

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

灵的折射。(北京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

析)

从以上五种解说可以看出,现行的高校和高中的教科书没有赞同曾皙祭祀

说的。

另外,台湾大学哲学系林义正教授在《孔子晚年心志蠡测——并为〈莫春篇〉

作一新解论文》提出了非常好的见解,特摘录如下:

1、汉代《论语》各版本关于《暮春篇》记述基本一致,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字不

一样:《鲁论》《齐本》和定州汉简都是“咏(詠)而归”,而《古论语》是“咏而

馈”。于是,王充、郑玄从《古论语》解“馈”作“馈祭”,把此篇放在宗教祭祀

的情境下来解读,而包咸从《鲁论》作“归返”解,是把此篇放在孔门教育的情

境下来解读,于是形成两种不同的解释。

2、关于“莫春”一辞,包咸解作“季春三月”,王充解作“晚春四月”,

皇侃疏作“建辰,夏之三月”,这里涉及周代各国当时实际采行何种历法的问

题。若行周正,建子以配时,则季春即寅月;若行夏时,则季春即辰月;而王充

依周正,且别解作晚春四月,即卯月也。若以上的时间既定,便将牵涉到“浴”

字的解释,王充将“浴”解作“涉”,韩愈疑为“沿”之误,朱熹解作“盥

濯”,这似乎都考虑到北方寅月尚寒,哪有“浴于沂”的道理,所以才会有或

改定经文,或以卯月涉沂水,或以寅月上巳于沂水洗温泉等说法。再其次,

“风”,王充解作“歌”,即“讽”字,是配合下句“咏歌而馈祭”作解的;

而包咸、皇侃、朱熹却解作“乘凉、风凉”,这也是配合以上两种不同解释的结果。

可见“莫春—浴—风—咏”取义彼此有密切的关系,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莫

春”究竟指哪一月份,应以“浴”推之,取夏时辰月之末为宜。孔子主行夏之时

系顺从客观节气,故此“莫春”当依皇侃之疏为正,若依此作解,则前后一贯。

3、“春服”前人都作“单祫之衣”解,林义正认为《尔雅•释诂上》:“服,

事也。”据此“春服”尚可作“春事”解。那么曾皙的话可理解为:夏历三月末

春天的农事都已完成,(我偕)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齐)到沂水边洗个

澡,上舞雩台纳个凉,然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

4、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

- 8 -

Page 9: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即表示农事与节气相应,人与天的和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有二层和谐,其一示己(曾点,或任何一个

人)与群(有成年人,而且还有更多的小孩子)的和谐,其二指有志一同拥抱

自然,示人与境的和谐;“咏而归”示各自身心内在的高度和谐。总之,由内到

外的诸般和谐便是《莫春篇》乐治思想所呈现的和乐境界。从人的心理机转来说,

当自己的志愿愈无法实现的时候,愈想同他周围的人谈起志愿的事。那么这两章

所记录的对话,最有可能发生在孔子六十三至六十八岁之间(此推断,参考王

书林《论语研讨与索引》),也就是绝粮于陈蔡至返鲁的那一段时期吧!不管如

何,由这两章的解读,可以很明确地得知孔子之所“志”与孔子之所“与”,

无非是“道”。愈到晚年,其所志之“道”愈明显而强烈,可以这么说,“道”

是孔子一生奋斗的总目标。

所以,汉代把曾皙“浴乎沂,咏而归”的设想认可为上巳节源头的说法是

不成立的,《诗经·溱洧》的内容与上巳节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3.2古代有没有“祓除、衅浴”之类的活动呢?当然有。《周礼•春官宗伯》就记载

说:“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周礼•春官•女巫》记载说:“女巫掌岁

时祓除、衅浴……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这是周礼的有关记述,然而《溱洧》

的描述里,既没有女巫,也没有“祓除不祥”和“招魂续魄”的痕迹,只有青

年男女持花自由结合的欢娱。所以把这首诗强行解释为三月三日上巳节郑国男女

在“祓除不祥”“招魂续魄”“衅浴”或在祭祀鬼神之类根据都是不充分的。因

而是不能够成立的。至于搞旅游吸引游客赚钱,讲孔子就是儒家教主,是衅浴的

鼻祖,那是搞着玩的,不必计较,但是作为科学考察,绝不可信口开河。

4.0春秋时代,溱洧的山野产兰花是可能的

4.1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问题,认为诗经所记之兰不可能是兰花的理由大致有

三种:

一、《溱洧》诗中记述的地点是今天河南的北部,那里现在都不产兰花,因此

春秋时期溱洧二水之山野也不可能出产兰花。

二、河南省南北狭长,南北相距 300公里以上。其南部的信阳地区,现在还

有春兰分布;与湖北交界处的鸡公山,也有春兰、蕙兰分布。豫南山区与豫北山

区,并不相连,中间都是丘陵、平原。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多,兰花不可能逾越

分布的。

三、当时的卫朝在今天河南北部滑县一带,而鲁国在山东。河南滑县在伏牛

山以北,属温带地区。即使在 2000多年以前气候略微暖和,也仍然是温带南缘。

从河南北部到山东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春兰之类的兰花的。”

4.2以上三种说法都有不科学之处。

- 9 -

Page 10: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4.21第一种说法纯属主观戏言,竟然以现在河南北部不产兰就可以证明古代的

河南北部不产兰花,其推理之不科学,不言而喻,不必赘述。

4.22第二种说法更不科学。难道兰花的传播是由南而北的吗?而且植物的分布

只要两地之间是平原,人类活动多,南方有的植物北方就不可能有吗?那日本

和中国的江浙一带隔了大海,为什么日本还出产春兰、建兰和寒兰等多种兰花呢

长江中游两岸的山区为什么又都有兰花分布呢?中间不是隔了一条没有船就人

都过不去的大江吗?这样论述的作者怎么就没想到远古时代整个河南的南部和

北部山区都出产兰花,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改变,北方的兰才消失了的呢

所以,第二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4.23第三种说法,是从地理和气候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看来有些道理,那我们

就从河南北部的地理和气候两方面来看看,诗经时代河南北部可不可能生长兰

花?

4.231溱与洧二水位于河南省中部,即今双洎河及其支流。处在北纬 33度与34

度,与之同纬度的日本,和北纬 35度的南韩的南部今天还产春兰、建兰、寒兰等

现在为什么就可以断言春秋时的河南中部就只产泽兰而不能够产兰科植物呢?

据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近 5000 年的气候出现过四个温

暖期和四个寒冷期:①公元前 3000 年前到公元前 1100 年为第一温暖期,依据

考古资料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獐、竹鼠、貉等亚热带动物的骨骼。河南殷墟遗

址除了獐和竹鼠,还出土过象、貘、水牛的骨骼,甲骨文中也有许多关于大象的

记录。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过碳化的竹节,而现在竹类的生长范围大体上

都在江南。②公元前 1100 年到公元前 850 年的西周时期,是第一个短暂的寒冷

期。③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为第二个温暖期,中华民族

正是这个时候走向了强盛的高峰。④从公元初期到公元 600 年左右的东汉和六朝

时代,我国进入了第二个寒冷期,平均气温降到了现在的平均气温以下。⑤公元

600 年到 1000 年的隋唐时期,平均气温又比现在高出 1℃(此处的“现在”,

指 1950 年前后的数据,下同),我国进入第三个温暖期。⑥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进入第三个寒冷期,这一时期的平均气温又比现在要低

2℃。⑦公元 1200 年到 1300 年是短暂的第四个温暖期。⑧公元 1400 年到现在,

我国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寒冷期。(摘引自叶文宪《趣味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7 月出版。)杨学祥先生也在《5000 年来的气候变化:关注冷气候对社会

发展的影响》一文中说:“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于 1972 在《考古学报》(第

一期)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他利用出土文物和

长时期的历史记载,对我国近 5000 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讨论,并绘制出“近

5000 年来中国气温变迁图”。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近 5000 年的气候可以分为四

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因为笔者暂时查不到竺可桢原文,所以再引用互联网

- 10 -

Page 11: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上杨学祥的文章以表明叶文宪《趣味考古》引文的准确性。不知杨学祥先生的文章

发表于何时何刊,不便注明,请谅解。

4.232 从文献记述来看,四个寒冷期和四个温暖期和中国兰花在北纬 33~35度

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一代的繁衍和灭绝似乎也有密切联系。第一温暖期半坡仰

韶文化(公元前 3000 年前到公元前 1100 年)时期,半坡有獐、竹鼠、貉等亚热

带动物,河南安阳一代有獐、竹鼠、象、貘、水牛,山东历城有竹子等。现在虽然没

有关于兰的记述和实物化石,但据气候和动植物分布来看,存在兰花是可能的。

在经历短暂的寒冷期后,第二个温暖期来临了,这就是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的

1300多年。这期间,我国北纬 33~35度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一代同第一温暖

期半坡、安阳、山东沥城等地考古发现一样,亚热带的野兽和植物比比皆是。据

《诗经》其他诗记载,不仅是郑国和卫国,比郑国和卫国更北面的黄河流域其他

地方,当时也竹木繁茂,异兽常出。胡朴安在《诗经学》前言里总结说,《诗经》记

载了中原和北方的草105种,木 75种,鸟 39种,兽 67种,虫 29种,鱼 20种。

从气候变化、考古资料和诗经记述,都说明春秋时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今千

差万别,有竹林,有幽谷等适合兰花生长的环境;有獐、竹鼠、貉、大象等亚热带

动物生存的气候,为什么就不可能有兰花呢?从文献记述来说,《管子》《诗经》

《周易》《左传》《荀子》《列子》《文子》《离骚》等都记述到了“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

不芳”可供祭祀、养鼻礼品的古兰。历史进入汉代,记述兰蕙的诗文也比比皆是。

特别是淮南王刘安、司马相如、张衡等众多文人都记述到了与泽兰区别明显的兰

(刘安的兰和孔子的兰一样,生于深林,不生池泽之中,和泽兰迥然不同。张衡

的兰开黄花,只能够是兰花,决不是泽兰)。依据竺可桢的气候分析,我们也特

别好理解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今天山西南

部)祭祀了后土,乘坐楼船泛舟汾河,写下的千古绝调《秋风辞》:“秋风起兮

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公元 600 年

到 1000 年的隋唐时期,平均气温又回升了(比 1950 年前后还高出 1℃),兰花

在北纬 33~35度的陕西等地方又能够生长了。所以唐代开国君主李世民曾经写

诗说“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

轻重香。” 公元 1400 年到现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寒冷期。北纬 33~35度

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一代的残存的兰花有的就逐步消失了,所以我们就比较好

理解“绝兰碑”所记之事。《中国兰花》2003年第 4期上载山西太原市兰花协会会

长葛叔民的《“绝兰碑”的故事》说:山西南端的阳城县境内有一天然森林区,

区内有一明代嘉靖十五年三月谷旦所立的“绝兰碑”,碑文载:“望蟒河,地

虽名河,其实皆山焉。山谷之中,旧多兰草。先世每于□□□□时进献邑侯,亦

献芹意也。乃始而自献,后则微差,相沿既久,为害难言。今春,本地牌头小甲

据实呈禀我慈秦太老爷,始知根苗尽绝,钧谕宽免。居民感戴宏恩,因勒诸

- 11 -

Page 12: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石。”阳城县处“北纬 35度 30分”,其山谷明代以前还有许多兰草,这说明古

今气候变化对北方兰花生存的影响是巨大的。再者,2002 年,太原市兰花协会

主席葛叔民和太原市兰花协会秘书长石志广利用双休日一同进入太行腹地考察。

在阳城县一座大山背阴处的一个缓坡处的灌木林下,还发现了一丛丛正随风摇

曳的兰草。葛叔民和石志广记录道:海拔高度 1000米,湿度 80%,坡度为 40°。兰花生长在山坡的背明处的灌木林下,面积大约 50平方米。兰花的小丛有 3-5苗,大丛有近百苗。叶长约 50-l00厘米,叶宽 5-15毫米,叶质较润,有的直

立,有的环行;根长 20-50厘米,根粗约 3-8毫米:花苞基本为绿色。而且,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兰蕙的实际分布线也比专家们想象的也要靠北,北纬 33

~34度之间的地带,西自甘陕之陇南,汉中,安康,中至河南三门峡,南阳,

时有野生春蕙兰发表,向东穿越的则是河南中部,安微和苏北。《中国兰花》1997

年第 4期载:陕西西安市区的宿福祥先生与张布尼于 1992 年 4月 28日在北纬

34度的蓝田辋川山中还采得一丛丛盛开鲜花的巴茅兰,并拍摄了两幅盛开着鲜

花的野生蕙兰图片发表在《中国兰花》上(见本章附图)。另,《中国野生植物资

源》 2002 年 02期发表了周繇的《长白山野生兰花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章

说:“兰科植物全世界约有 1000属,20000 种 ,广布全球,主产于热带地区。

我国有 166属 1019 种,南北均产,以云南、台湾、海南岛为最多。长白山区有 24属,36 种,2变种及 3变型,其中有 1 2 种兰花可供观赏,具有很高的开发利

用价值。”这些现实的证据说明,在植被没有受到破坏,气候适宜兰花生长的春

秋战国时代河南北部溱洧流域出产兰科植物中的今之春兰类兰花是有可能的。

4.233有学者提出河南的土壤问题质疑古时河南中部可以生长兰花,其实土壤

和自然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古时竹木繁茂,大量腐叶不是可以改造土壤吗?

过去的楼兰古国曾经繁荣,现在却只有滚滚黄沙中还看得见残存的断垣颓壁啊

在历史长河中,地理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其实古代河南北部产

不产兰花,不要孤立的分析,要看古代河南北部古时候有哪些植被,这些植被

在今天是什么情况,这样论证恐怕才是可靠的。《诗经》所写之景象,主要是黄河

流域的,诗里记述的很多植被只有今天的南方才能够见到了,说明春秋时期河

南北部和中部山区生长兰花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切不可用今天某处不产兰花

来断定古代也不产兰花,因为,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北方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

破坏,使得原来产兰的地方不能够产兰,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

4.3综上所述,不经过科学考察而轻易从地理环境和气候来认定春秋战国时期,

河南、山东等地不产兰花是草率的。

4.4也许有人又会质问说,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都手秉兰花,有那么多兰花供

青年采集吗?须知,这是写诗啊,谁统计过有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在一起?何

况就是一万对青年男女一起,也不一定要人人都手持兰花啊;有几十、几百对青

- 12 -

Page 13: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年手秉兰花,也就是洋洋大观了!诗就可以这样写了,这是常识啊!谁见过写

诗是要一一去数,是不是人人都手秉兰花才能够写“方秉蕑兮”呢?何况求爱

者不一定人人都要持兰花,诗中的青年不是还有送芍药的吗?万一有些青年男

女互送桃花不是也可以吗?泽兰派的研究家不是说手秉的是泽兰吗?既然泽兰

都可以,为什么不能够送其他花卉呢?有些人正是机械理解该诗才把一首青年

男女求爱的诗讲得一塌糊涂,面目全非。

5.0《溱洧》之兰是兰花

5.1当代少部分专家都翻译此诗说:“溱水长,洧水长,溱水洧水哗哗淌。小伙

子,大姑娘,人人手里兰花香。妹说“去瞧热闹怎么样?”哥说“已经去一

趟。”“再去一趟也不妨。洧水边上,地方宽敞人儿喜洋洋。女伴男来男伴女,你

说我笑心花放,送上勺药表衷肠。”当然笔者不是以这样的翻译为依据,证明古

兰是兰花,而是说在这样一个男女求爱的情景中,怎么会看得出青年男女手持

的兰,是朱熹考证的能够杀蛊毒和招魂续魄,并且割下来很快就蔫头耷脑的泽

兰嫩苗呢?何况时值春天,难道在产有兰花的郑国,青年就不能够采集芳香的

兰花送给对方吗?

5.2从时间上看,《诗经》记述秉兰是在二月,就算有些专家分析的时间应该是

三月,乃至四月,春夏之际也是有兰花开放的。因为春兰花期是 1~3 月,河南、

陕西、甘肃以及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分布的春兰,开花时间比南方略迟一点,也

就是农历三月也有春兰开放。此外,蕙兰花期 3~5 月,在今天的陕西、甘肃、河

南等地均有分布,是分布最北和海拔最高(1000~3300m)的耐寒兰属植物。诗

经上并没有说郑国青年男女不能够秉巴茅兰之类的兰花,因此,《诗经》中记述

的兰是巴茅兰类也有可能。所以一口咬定,春天只能够秉李时珍考证的、揉了才

会有香气的泽兰嫩苗,不符合历史实际和生活实际。

5.3“方秉蕑兮”之“秉”是“持”“执”之类的意义, 从环境气氛看,秉

(持)兰花花枝,呼朋寻爱,顺理成章;正如云南陈彤彦先生所分析,如果所

秉(执)是泽兰的嫩苗,那是什么神态?试想,哪个青年男女会恭恭敬敬地手

持垂头耷耳的泽兰的嫩尖去会友或求爱呢?根据常识,兰花的花朵带茎摘下扎

成束,比今天的黄角兰还漂亮,即使花瓣蔫了,还有香气,其神态也远胜于比

兰花花朵蔫得更快的泽兰的嫩苗。试想,果真手持萎蔫的泽兰嫩苗驱邪或求爱,

则求神神不保佑,求爱爱不应答。笔者亲自试验,农历六月,早上摘取建兰花箭

和木本嫩枝(我们这里没有泽兰)对比试验,一小时后,木本嫩枝已无生机,

兰花 6个小时后,还很有神韵,12个小时后,兰花花箭还可以观赏,可见秉兰

花比秉泽兰美好多了。

5.4综上所述,《郑风•溱洧》所写的是仲春时节男女欢娱求爱的场面,在古代可

能产兰的溱与洧二水山野,青年男女所持的古兰“葌”“菅”或“蕑”,应该

- 13 -

Page 14: 《诗经》所记之兰是什么植物 李正宣 - Sinoss · 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1.25《郑风》现存诗2l首,写男女相悦的诗就占了15首。只是孔子以后的许多经

http://www.sinoss.com

是今天的兰科植物的鲜花。

参考文献:

1、吴应祥.中国兰花(第 2 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陈心启,吉占和.中国兰花全书 ·兰花文化和历史(第一版)[M].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年

3、吴应祥.国兰拾粹(第 1 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4、杨涤清.兰苑漫笔·楚辞兰蕙考(第 1 版)[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第 1 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清)朱克柔.第一香笔记[M].南京:江苏政协文史,1994(93)7、(清)汪昂著;常章富,郑孟姗,吴嘉瑞校注.本草备要(第 1 版)[M].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8 年 1 月

8、周建忠.兰文化(第 1 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9、陈彤彦.中国兰文化探源(第 1 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10、宋立人等主编.现代中药学大辞典(第 1 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1、钱玉趾.诗经•溱洧的主旨及其他[J].文史杂志,2006 年 01 期

12、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第 1 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813、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第 1 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

版.200314、钱超尘等校,金陵本本草纲目(第 1 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515、杨朝明.鲁文化史(第 1 版)[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2001 16、吕文郁.春秋战国文化(第 1 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517、 (唐)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