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11
大專體育學刊 124期,79-89頁(201012月) DOI: 10.5297/ser.1204.009 Sports Exercise Research Vol. 12, No. 4, 79-89 (December, 2010)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 李佳倫 1 、鄭景峰 2 1 臺灣 苗栗縣 361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系 2 臺灣 臺北市 1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通訊作者:鄭景峰 地址:116 臺北市汀洲路四段 88 傳真號碼:(02)2935-6074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投稿日期:2010 3 接受日期:2010 7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並且瞭解此二者在性別和不同年 齡層的變化。本研究以自願參加本實驗的健康老年人為受試對象(33 位男性和 38 位女性,平均年齡 71.5 ± 5.4 歲)。功能性體適能檢測項目包括肌力(坐椅站立測驗、肱二頭肌屈舉)、敏捷/動態平衡(2.44 公尺 繞物)、柔軟度(坐椅體前伸、抓背測驗)與心肺適能(6 分鐘走路)。老年人的身體活動水準是透過身體 活動量問卷測得。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分別與肌力和敏捷/動態平衡達顯著相關 (r = -0.26 -0.35, p < .05)。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分別有較佳的柔軟度和上肢肌力表現 (p < .05),但是在其他功能性體適 能的變項未達顯著差異。比較不同年齡層老年人的結果發現,65-69 歲和 75 歲以上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達顯 著差異 (p < .05),且 65-74 歲老年人的肌力、2.44 公尺繞物測驗和 6 分鐘走路均顯著優於 75 歲以上的老年人 (p < .05)。本研究結論是高身體活動水準的老年人,其敏捷/動態平衡和肌力的表現可能較佳,而肌力與柔 軟度在性別之間存在差異性。除此之外,應針對 75 歲以上老年人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呈顯著下滑的現象提 出適當的運動處方。 關鍵詞:高齡化社會、大眾健康、性別差異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Oct-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大專體育學刊

第12卷 第4期,79-89頁(2010年12月)

DOI: 10.5297/ser.1204.009

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Vol. 12, No. 4, 79-89 (December, 2010)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

李佳倫 1、鄭景峰 2

1 臺灣 苗栗縣 361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系2 臺灣 臺北市 1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通訊作者:鄭景峰

地址:116 臺北市汀洲路四段 88 號

傳真號碼:(02)2935-6074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投稿日期:2010 年 3 月

接受日期:2010 年 7 月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並且瞭解此二者在性別和不同年

齡層的變化。本研究以自願參加本實驗的健康老年人為受試對象(33位男性和 38位女性,平均年齡 71.5 ± 5.4歲)。功能性體適能檢測項目包括肌力(坐椅站立測驗、肱二頭肌屈舉)、敏捷/動態平衡(2.44公尺繞物)、柔軟度(坐椅體前伸、抓背測驗)與心肺適能(6分鐘走路)。老年人的身體活動水準是透過身體活動量問卷測得。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分別與肌力和敏捷/動態平衡達顯著相關 (r = -0.26 -0.35, p < .05)。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分別有較佳的柔軟度和上肢肌力表現 (p < .05),但是在其他功能性體適能的變項未達顯著差異。比較不同年齡層老年人的結果發現,65-69歲和 75歲以上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達顯著差異 (p < .05),且 65-74歲老年人的肌力、2.44公尺繞物測驗和 6分鐘走路均顯著優於 75歲以上的老年人 (p < .05)。本研究結論是高身體活動水準的老年人,其敏捷/動態平衡和肌力的表現可能較佳,而肌力與柔軟度在性別之間存在差異性。除此之外,應針對 75歲以上老年人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呈顯著下滑的現象提出適當的運動處方。

關鍵詞:高齡化社會、大眾健康、性別差異

09-鄭景峰.indd 79 2010/12/29 上午 09:21:43

Page 2: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80 李佳倫、鄭景峰

壹、緒論

臺 灣 行 政 院 內 政 部 戶 政 司(2010,2 月 20日)統計民國 97 年底老年人口(65 歲以上)為

2,402,220 人,占總人口數 10.43%,已達到聯合國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老年人口比率為 7% 之高齡化社

會,而行政院經建會估計,到民國 115 年我國 65歲以上人口達 4,981,000 人,占總人口數 20.90%。

在高齡化的社會體制中,促進老年人的身體功能、

延緩慢性病發生、提升自我實現、加強人際支持與

提升壓力處理能力等生活形態,將有助於避免疾病

的風險發生 (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導

致老年人死亡率提高的相關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

冠狀心臟病、慢性病、抽煙、癌症等;而死亡率的

提高和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 的關係密不可分 (Meyer, Stolz, Rott, & Laederach-Hofmann, 2009)。先前的研究指出,低或中等身體活動與能量消耗和

高身體活動及能量消耗的比較結果得知,前者的死

亡率比後者增加 37-113%,平均值為 75% (Bath & Morgan, 1998);而高度身體活動的死亡風險可降低

29-60%,平均值為 50% (Bijnen, Feskens, Caspersen, Mosterd, & Kromhout, 1998)。換言之,身體活動與

能量消耗越高,越能夠顯著降低老年人的心血管疾

病與死亡率。雖然大眾瞭解身體活動的重要性,但

是隨著年齡增長與老化結果,老年人的身體活動時

間與活動量依舊偏低 (Westerterp, 2000)。研究資料顯示,每年至少有超過 30% 的 65 歲

老年人跌倒,此比例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 (Tinetti et al., 1994),且跌倒的危險因子與健康狀況和身體

活 動 有 關 (Pereira, Vogelaere, & Baptista, 2008)。Laukkanen, Heikkinen, and Kauppinen (1995) 的研究

發現,75-84 歲老年人的握力、膝伸肌力與身體活

動能力越差,其死亡風險越高。在心肺適能方面,

老化也會顯著降低男、女性的最大攝氧量,平均每

十年下降 10% (Hawkin & Wiswell, 2003)。吳秋燕

(2003)探討 100 名平均年齡 72 歲老年人的身體

活動、生活品質與心肺適能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

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呈顯著正相關,該作者進一

步指出,高身體活動量和高心肺適能的老年人有較

佳的生活品質。因此,若要減緩因老化所造成的傷

害或死亡,必須盡早規劃身體活動以及提高身體活 動量。

在性別方面的老化資料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而

逐漸減少肌肉量 (sarcopenia) 的老化現象中,又以

女性的肌肉密度降低與肌肉間脂肪量增加最為明顯 (Imamura, Ashida, Ishikawa, & Fujii, 1983)。此外, Sin et al. (2009) 的研究顯示老年男性比老年女性有

較多的肌肉量、較好的握力和功能性活動能力,

以及較高的身體活動量。另外,老年男性在最大

運動時比女性有較高的收縮壓、舒張末期容積、

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和較低的血管阻力 (Fleg et al., 1995)。此外,老年人的柔軟度也是經常被探討

的議題,目前已知柔軟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

且老年女性的關節活動度顯著優於男性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9; Bell & Hoshizaki, 1981)。因此,不同性別與年齡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是否有所差異,有待進一步探討。

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的題目依照 Washburn, Smith, Jette, and Janney (1993) 的分類為坐姿活動、走路、

輕度活動、中度活動、激烈活動、肌耐力運動、

輕鬆家事、費力家事、居家活動(園藝、除草、

照顧他人)、坐或站著的工作,此量表的再測信

度達 0.75(95% 信賴區間 = 0.69-0.80),建構校

度 (construct validity) 在生理測量值和健康狀況有

密切關係。國內外有許多學者皆採用 PASE 方法評

估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吳秋燕,2003;呂美玲,

2003;Gretebeck et al., 2007; Hagiwara, Ito, Sawai, & Kazuma, 2008; Sin et al., 2009)。PASE 應用於日本

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亦具備良好的信效度 (Hagiwara et al.)。此量表後來經由臺灣學者吳佳儀(2002)翻譯為中文後測試仍具有良好的信度 (r = 0.892, p < .05) 與效度 (r = 0.379, p < .05),故 PASE 可作為評

估亞洲地區高齡族群身體活動量的測驗方法之一。

Rikli and Jones (1999) 設計的功能性體適能測

驗,檢測內容包括評估上、下肢肌力、肩部與下肢

柔軟度、心肺耐力、敏捷/動態平衡,主要是為了

能夠評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身體活動能力所設計。

換言之,是指老年人可在獨立自主且不會產生身體

不適的狀況下,完成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項身體活動

能力。透過功能性體適能測驗之上肢肌力(肱二頭

肌屈舉)與下肢肌力測驗(坐椅站立測驗),可用

來評估老年人的肌肉適能表現 (Rikli & Jones)。另一

項在功能性體適能測驗中代表心肺耐力的 6 分鐘走

路測驗,Kervio, Carre, and Ville (2003) 探討 60-70歲健康老年人的 6 分鐘走路攝氧量,結果顯示 6 分

鐘走路的運動強度相當於 79.6 ± 4.5% 最大攝氧量和

85.8 ± 2.5% 最大心跳率,故此檢測適合作為老年人

心肺適能的評估指標。在柔軟度方面,因年齡漸長

易導致柔軟度降低 (Bell & Hoshizaki, 1981),其影響

因素除了身體活動量下降之外(呂美玲,2003),

還包括骨質密度降低以及骨質結構的損壞 (Holland, Tanaka, Shigematsu, & Nakagaichi, 2002)。Rikli and Jones 針對老年人的上肢柔軟度(抓背測驗)與下肢

柔軟度(坐椅體前伸)進行檢測,發現此測驗適合

作為老年人的測量工具,且檢測方便亦具實用價值。

09-鄭景峰.indd 80 2010/12/29 上午 09:21:43

Page 3: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81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為了瞭解老年人的敏捷性與動態平衡能力,Rikli and Jones 以 2.44 公尺繞物測驗檢測老年人快速移

動的能力,此測驗後來作為評估老年人是否有跌倒

風險的工具。臺灣學者呂美玲(2003)也引用此方

法,該研究結果顯示身體活動程度和 2.44 公尺繞物

測驗達顯著正相關 (r = 0.32),且中度身體活動或規

律運動有益於維持老年人的平衡能力 (Lord, Ward, & Williams, 1996; Robitaille et al., 2005)。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不同性別與年齡的老化程

度和身體活動、肌肉量、心肺適能和柔軟度皆有關,

若能更進一步瞭解臺灣老年人的上述各項表現,則

有機會透過健康促進的策略降低老年人的疾病與死

亡風險,亦能減少臺灣老年人健保醫療的費用以及

避免藥物的浪費,因此瞭解老年人的身體活動型態、

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的現況是當前的首要議題。透

過功能性體適能和 PASE 可以瞭解老年人的體能狀

況和身體活動型態,有助於日後規劃目標性的運動

課程。臺灣針對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的研究有限,

且多是以都市地區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體適能

檢測(吳佳儀,2002;吳秋燕,2003;呂美玲,

2003)。梁繼權、許詩典、陳晶瑩、陳慶餘(2002)曾指出都市與鄉村老人的健康評估與健康行為具有

顯著差異,可能是生活環境與方式不同所致。因此

非都市化地區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和功能性體適能

是否有城鄉差距,值得進一步調查。此外,不同的

性別與年齡在功能性體適能表現是否有所差異,亦

值得進一步探討。在老年人口急速成長的臺灣,瞭

解不同居住地區老年人的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

表現,有利於未來建立臺灣高齡族群的功能性體適

能常模,以及作為當地政府之健康相關單位實施健

康促進的參考。

本研究之目的:

一、 探討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和功能性體適能的 關係。

二、 探討不同性別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

適能的表現。

三、 探討不同年齡層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和功能性

體適能的變化。

貳、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者與助理首先至頭份鎮東庄里關懷據

點宣傳功能性體適能檢測活動,並於里民大會中說

明本活動的實驗對象與活動內容,在此同時讓研究

助理接受訪問訓練至少五次。之後每週五天定期至

關懷據點服務 65 歲以上老年人填寫問卷,並從認

知功能(呂美玲,2003)的填寫結果中,篩選出語

言、聽力或認知功能不影響溝通表達者,且經由身

體健康調查表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7/2008) 的調查結果篩選出身體健康方面良好的

受試者為研究對象,並簽署受試者同意書後進行

PASE 量表填寫與功能性體適能檢測,最後蒐集的完

整資料為 71 名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65 歲以上的 33名男性與 38 名女性,基本資料如表一。本研究資料

的蒐集地在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2010,2 月 1 日)

的都市化地區分類中屬於非都市化地區。

二、研究工具

(一 )身體活動量問卷全體受試者進行功能性體適能測驗前先填寫

PASE 量表,PASE 量表經吳佳儀(2002)修正後已

適合作為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的調查問卷。每一

位老年人接受 PASE 量表測驗過程中皆由研究者與

研究助理輔導填寫。PASE 測驗時間約 10 分鐘,由

研究者依照題數依序詢問受測者,結束後回收問卷

進一步分析。PASE 的計分方式是依據老年人回憶一

週內的身體活動情形並加權計分,[活動頻率(天

/週)]×[活動時間(小時/天)]/[7 天]×[各

項活動之加權分],所得總分介於 0-360 分之間,

分數越高代表身體活動量越高。

(二 )功能性體適能測驗內容全體受試者於正式檢測功能性體適能之前,

先依照功能性體適能之檢測流程 (Rikli & Jones, 1999),於每一個檢測項目練習一次,以避免學習

效應產生 (Miotto, Chodzko-Zajko, Reich, & Supler, 1999)。本受試者的練習時間均在週末日實施,因此

全體受試者練習一次後統一休息五日再於相同時間

表一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年齡(歲) 身高(公分) 體重(公斤) BMI (kg·m-2)全體 (n = 71) 71.5 ± 5.4 156.9 ± 7.7 60.6 ± 9.6 24.5 ± 3.2男性 (n = 33) 70.8 ± 5.0 163.3 ± 5.4 65.5 ± 8.5 24.4 ± 2.7女性 (n = 38) 72.1 ± 5.7 151.2 ± 4.3 56.4 ± 8.5 24.5 ± 3.6

註:BMI (body mass index) = 身體質量指數。平均數 ± 標準差。

09-鄭景峰.indd 81 2010/12/29 上午 09:21:43

Page 4: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82 李佳倫、鄭景峰

至檢測地點報到,進行正式測驗。以下為本研究進

行各項功能性體適能動作的說明,並參考李淑芳、

劉淑燕(2008)之敘述。

1. 連續坐椅站立測驗 (chair stand test):受試者雙手

交叉於胸前,計算在 30 秒內可完成的完整站立次

數。此測驗可用於評估下肢肌力的表現。

2. 肱二頭肌屈舉測驗 (arm curl test):計算受試者在

30 秒內手持啞鈴完成肱二頭肌屈舉動作的次數。

女性使用相當於 2.27 公斤(5 磅)的啞鈴重量;

男性使用 3.63 公斤(8 磅)重的啞鈴,此測驗可

評估上肢肌力。

3. 坐椅體前伸 (chair sit-and reach test):受試者坐在

椅子高度離地面 43.18 公分的椅子上,一腳向前

伸展同時腳尖勾起、腳跟著地,雙手中指互疊向

前伸展摸腳趾,測量雙手中指與腳趾之間的距離,

此可作為下肢柔軟度的評估。

4. 抓背測驗 (back scratch test):一手過肩向下方伸

展,另一手在腰部向後背上方伸展,測量雙手中

指間的距離。雙手輪流測驗,測試兩次擇較優的

成績,以評估上肢柔軟度。

5. 2.44 公尺繞物測驗 (8-foot up-and-go test):受試

者坐在椅子上,聽訊號響起後站起來往前走 2.44公尺(相當於 8 英呎)繞過標誌竿回至原來的椅

子上坐好,計算完成整體動作所需時間,此測驗

乃評估敏捷與動態平衡的能力。

6. 6 分鐘走路測驗 (6-min walk test):在長方形區域

20 × 5 碼(相當於 18.28 公尺、寬 4.57 公尺、邊

框共長 45.7 公尺)內每五碼作一記號,並在 4 個

角落內側放置角錐,計算沿著長方形步行 6 分鐘

的距離以評估心肺耐力。

三、資料處理

本研究以 SPSS 11.0 for Windows 軟體進行資料

處理與分析,顯著水準訂為 α = .05。研究所得資料

皆以平均數 ± 標準差呈現。統計方法如下:

( 一 )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分析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

體適能之相關。

( 二 ) 以卡方考驗 (chi-square test) 檢定各項身體活動

型態。

( 三 )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 (independent t-test) 檢定不

同性別的功能性體適能與身體活動量。

( 四 ) 以單因子變異數 (one-way ANOVA) 分析不同

年齡層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和功能性體適能,

並以 Tukey HSD 法進行事後比較。上述依變

項進一步以 SPSS 統計軟體計算效果量,以

partial eta squared (η2) 呈現於結果(表六)中。

依據 Cohen (1992) 的解釋,效果量低於 0.2 為

低,0.5 代表中等,0.8 以上為高。

參、結果

一、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統計結果

經 PASE 統計結果得知,全體平均為 118.06 ± 57.51 分,最大值 292.29,最小值 8.57,中位數為

119.14,峰度 0.57,偏態 0.60。由此可見,本項次

數分配有高闊峰傾向,偏態接近對稱性分佈,經常

態分佈統計檢驗結果顯示為常態分佈 (p > .05)。老

年人的 PASE 以百分率呈現的結果顯示,一週 7 天

從事坐姿活動者佔 30.6%,走路活動者佔 26.9%,輕

度活動者佔 12.8%,中度活動者佔 12.3%,激烈活

動者佔 10.5%,肌耐力活動者佔 6.8%;各項身體活

動型態在一週內的活動天數如圖一所示。由本結果

0

1

2

3

4

5

6

7

圖一 老年人一週七天的身體活動狀況

09-鄭景峰.indd 82 2010/12/29 上午 09:21:44

Page 5: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83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得知,多數老年人屬於坐姿活動和走路,輕度與中

度活動者次之,再來是激烈活動者,參與肌耐力運

動的人數最少。關於老年人不同身體活動型態的卡

方考驗結果如表二,此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老年人,

在激烈活動達顯著差異 (p < .05),亦即男性參與騎腳

踏車和打網球的比例比女性高,女性則是參與游泳和

爬山的人數較多,但其他如坐式活動、輕度活動、中

度活動和肌耐力活動的身體活動型態皆未達顯著差異 (p > .05)。老年人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如表三所示。

老年人的 PASE 和連續坐椅站立測驗與肱二頭

肌屈舉測驗達顯著正相關;和 2.44 公尺繞物達顯著

負相關,顯示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敏捷性/動態

平衡和 PASE 有某程度上的關聯性。除此之外,老

年人的 PASE 和抓背測驗、坐椅體前伸與 6 分鐘走

路皆未達顯著差異,相關係數值如表四。

二、 不同性別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依獨立樣本 t 考驗的結果得知,不同性別的

PASE 得分未達顯著差異(男性 vs. 女性:127.46 ± 58.11 分 vs. 109.89 ± 56.48 分 , t (69) = 1.29, p > .05),顯示 65 歲以上的男性與女性在身體活動量

方面未有顯著不同;然而,從表五可知,男性的上

表二 不同性別的老年人在各項身體活動型態的卡方考驗結果

活動型態 Person Chi-Square DF Asymp. Sig (2-sides)坐式活動 7.30 3 0.06輕度活動 8.58 6 0.19中度活動 5.71 4 0.22激烈活動 14.39* 5 0.01

肌耐力活動 9.81 5 0.08

註: 坐式活動內容包括閱讀、看電視、寫書法。輕度活動包括玩樂器、唱歌、甩手運動、瑜伽、早操和撞球。中度活

動包括跳舞、健走、氣功、種菜或耕田。激烈活動包括騎腳踏車、爬山、跑步、游泳和打網球。肌耐力活動包括

舉啞鈴或舉重、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柔軟體操與拉單槓。走路活動不包含其他細項,故不列入卡方考驗檢測中。

  *p < .05。

表三 老年人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變項連續坐椅站立

(次)

肱二頭肌屈舉

(次)

坐椅體前伸

(公分)

抓背測驗

(公分)

2.44 公尺繞物

(秒)

6 分鐘走路

(公尺)

成績 14.94 ± 4.91 22.85 ± 6.91 7.70 ± 12.32 -6.71 ± 13.17 7.11 ± 1.65 504.64 ± 81.90

註:平均數 ± 標準差。

表四 PASE 與功能性體適能檢測的積差相關

連續坐椅站立 肱二頭肌屈舉 坐椅體前伸 抓背測驗 2.44 公尺繞物 6 分鐘走路

PASE 0.24* 0.35* -0.17 -0.20 -0.26* 0.19

p 值 0.02 < 0.001 0.52 0.12 0.03 0.33

註:PASE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 身體活動量。*p < .05。

表五 不同性別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檢測項目(單位) 男性 (n = 33) 女性 (n = 38) t 值 p 值

連續坐椅站立(次) 16.0 ± 5.4 14.0 ± 4.2 1.71 0.09肱二頭肌屈舉(次) 24.6 ± 6.9 21.2 ± 6.5 2.10* 0.03坐椅體前伸(公分) 4.3 ± 13.4 10.6 ± 10.5 -2.22* 0.02抓背測驗(公分) -10.5 ± 16.2 -3.3 ± 8.6 -2.36* 0.02

2.44 公尺繞物(秒) 6.9 ± 1.9 7.2 ± 1.3 -0.62 0.536 分鐘走路(公尺) 521.4 ± 87.4 490.0 ± 74.9 1.63 0.10

註:*p < .05:男性與女性達顯著差異。平均數 ± 標準差。

09-鄭景峰.indd 83 2010/12/29 上午 09:21:44

Page 6: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84 李佳倫、鄭景峰

肢肌力顯著高於女性 (t (69) = 2.10, p < .05),可是女

性在上肢柔軟度 (t (69) = -2.36, p < .05) 與下肢柔軟

度 (t (69) = -2.22, p < .05) 的表現皆顯著優於男性。

三、 不同年齡層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比較

本研究以每五歲為一級距,分為 65-69 歲、

70-74 歲和 75 歲以上三組,並且分析不同年齡層在

各項功能性體適能的結果(表六)。男性在 65-69歲的人數為 17 位、70-74 歲有 10 位、75 以上有 6 位;

女性在 65-69 歲的人數為 15 位、70-74 歲有 12 位、

75 以上有 11 位。整體的結果顯示,65-69 歲年齡層

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 (PASE) 顯著高於 75 歲以上的

老年人 (p < .05),且 65-69 歲與 70-74 歲老年人在敏

捷/動態平衡能力、心肺耐力、上肢肌力與下肢肌

力的表現均顯著優於 75 歲以上老年人 (p < .05),但

不同年齡層老年人的上肢柔軟度與下肢柔軟度未達

顯著差異 (p > .05)。

肆、討論

一、綜合討論

本研究的一週身體活動型態結果顯示老年人

以坐姿活動者居多,其次為走路、輕度、中度、激

烈和肌耐力運動,由此可知,老年人的身體活動型

態以靜態活動和走路為主,僅少數的老年人參與較

費力和需要肌耐力型態的運動,此結果與呂美玲

(2003)探討身體活動型態的結果稍有差異,但和

吳 佳 儀(2002)、 吳 秋 燕(2003)、Tien and Lin (2008) 探討老年人一週身體活動型態的結果雷同。

呂美玲研究指出老年人從事散步的頻率最高,其次

排序是肌耐力活動、中度活動、激烈活動和輕度活

動,前三項活動比例增加的原因在於較多老年人從

事提水、澆水(肌耐力)、氣功和體操活動(中度

活動)與爬山和游泳(激烈活動)。根據吳佳儀將

各項身體活動型態所做的分類結果,肌耐力活動相

當於舉啞鈴、舉重、伏地挺身和仰臥起坐等運動,

而提水與澆水並未列入肌耐力活動;但是呂美玲研

究老年人的肌耐力活動,參與比例高達 44%,可

能是該作者將提水、澆水等活動編列於肌耐力活動

所致。再者,由於該研究的對象是以都市地區老年

人為主,這些活動比較有可能是園藝工作,而園藝

工作在吳佳儀的研究中屬於輕度活動,因此,提水

與澆水是否應列入肌耐力活動項目中,仍有待進一

步商榷。另一方面,比較都市與非都市老年人的身

體活動型態,可大略瞭解兩個地區老年人參與身體

活動型態的比例以走路、散步最高,肌耐力活動最

低,但稍有不同的是都市地區老年人參與中度活動

多以香功、氣功等定期性的團體運動為主,但非都

市地區老年人在中度活動中多以耕種、種菜為主,

其次才有參與氣功、快走和跳舞。本研究顯示老年

人的輕度與中度活動比例相當,是因為不論男性或

女性,在輕、中度身體活動型態的參與度相當,特

別是在中等活動中,大約有 21% 的老年人,一週內

有 2-3 天下田耕種和種菜的習慣,受試者在訪談中

曾主述耕種或種菜的努力程度為「有些累」,依照

Tien and Lin 將 PASE 活動量表的不同身體活動型態

所做的分類,中度活動相當於自覺努力運動程度的

12-13,顯示耕種與種菜的活動對老年人而言相當於

中等強度運動,但明確的能量消耗有待進一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影響功能性體適能表現的因素可能

還包括遺傳、健康行為、生活習慣和社會資源等。

因梁繼權等(2002)的研究顯示,都市地區和非都

表六 不同年齡層的各個變項比較

變項(單位)(1) 65-69 歲

n = 32(2) 70-74 歲

n = 22(3) 75 歲以上

n = 17 F p η2 Tukey HSD

身體活動量(分) 134.09 ± 55.10 114.49 ± 63.58 92.50 ± 45.35 3.15 0.04 0.09 (1) > (3)*

連續坐椅站立(次) 16.62 ± 4.78 15.13 ± 4.95 11.52 ± 3.29 7.03 < 0.001 0.17(1) > (3)*(2) > (3)*

肱二頭肌屈舉(次) 25.53 ± 6.84 23.31 ± 5.60 17.23 ± 5.39 10.17 < 0.001 0.23(1) > (3)*(2) > (3)*

坐椅體前伸(公分) 8.33 ± 14.15 8.83 ± 10.98 5.06 ± 10.40 0.52 0.59抓背測驗(公分) -6.06 ± 11.70 -7.78 ± 10.53 -6.55 ± 18.60 0.11 0.89

2.44 公尺繞物(秒) 6.46 ± 0.99 6.83 ± 0.64 8.69 ± 2.42 14.62 < 0.001 0.30(1) > (3)*(2) > (3)*

6 分鐘走路(公尺) 527.39 ± 72.01 524.61 ± 60.54 435.96 ± 88.87 9.85 < 0.001 0.23(1) > (3)*(2) > (3)*

註:F 自由度 = (2, 68)。事後比較 *p < .05。

09-鄭景峰.indd 84 2010/12/29 上午 09:21:44

Page 7: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85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市地區的老年人有不同的健康行為和生活環境與方

式,且都市地區老年人的社會資源較佳,對健康照

護與關懷的服務較健全。

在相關的結果顯示,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的上

肢肌力、下肢肌力、敏捷性/動態平衡的表現越佳,

PASE 的分數越高。顯見老年人的肌力、敏捷與動

態平衡狀況越好,參與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及身體活

動的頻率越高,反之亦然。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

PASE 與下肢柔軟度、上肢柔軟度和心肺耐力無顯著

相關,此結果與吳秋燕(2003)和呂美玲(2003)的研究稍有不同。老年人在運動時,會有較高比例

肌肉量的參與 (Sin et al., 2009),此或許可以解釋本

研究的肌力與 PASE 有正相關的結果,且 Lord et al. (1996) 的研究發現,下肢肌力表現和神經肌肉控制

與身體搖擺程度之間具顯著相關存在,亦即下肢肌

力與敏捷/動態平衡表現有關,因此肌力與敏捷/

動態平衡的好壞可能會影響老年人選擇身體活動的

型態。柔軟度與 PASE 未達顯著相關,可能是柔軟

度的題目未列入 PASE 量表中所致,但真正的原因

仍有待進一步探討。在心肺耐力方面,進一步瞭解

文獻後得知,呂美玲是以 2 分鐘抬膝測驗作為心肺

耐力指標,測驗方法不同可能導致與本結果殊異;

吳秋燕同樣是以 6 分鐘走路評估心肺耐力,其成績

平均為 479.18 公尺,比本研究的平均成績 504.64 公

尺稍低,且 PASE 平均成績(96.03 分)亦略低於本

研究(118.06 分),筆者進一步比對 Rikli and Jones (2001) 的常模資料,發現本研究受試者的心肺耐力

位於理想範圍,可見本研究老年人的心肺能力不亞

於國外常模的標準值。至於 PASE 和 6 分鐘走路未

達顯著相關的結果,可能是本研究老年人選擇激烈

活動(代表心肺適能)是以騎腳踏車為主,其次是

網球和游泳,和其他研究(吳秋燕,2003;呂美玲,

2003)有較多人參與爬山和跑步的活動方式稍有不

同,雖然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一週內老年人參與各項

身體活動型態的比例和吳秋燕、Tien and Lin (2008) 的結果相似,但選擇的運動項目不同(例如運動強

度),或者是參與運動時間的長度多寡(例如運動

時間),都有可能會影響 PASE 與 6 分鐘走路測驗

的結果。為了進一步瞭解 PASE 和 6 分鐘走路的關

係,筆者以 PASE 為依據求 25 與 75 百分位數後,

將心肺耐力分為低活動組、中活動組與高活動組

(483 ± 90.88 vs. 499 ± 71.66 vs. 531.55 ± 86.30 公

尺),經統計分析後得知三組不同身體活動量的心

肺耐力表現皆未達顯著差異,因此推測 PASE 得分

和 6 分鐘走路可能無直接關係,但真正原因仍有待

進一步探討。

在性別的結果顯示,男性的上肢肌力顯著優於

女性,但女性的上、下肢柔軟度顯著優於男性,而

下肢肌力、敏捷/動態平衡和心肺耐力在性別上皆

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的上肢肌力、柔軟度、敏捷

/動態平衡結果與呂美玲(2003)、秦毛漁、施仁

興、吳美惠、施秀慧、蔡娟秀(2007)、Rikli and Jones (1999) 的結果略同。先前的研究已提到男性

比女性有更佳的握力 (Sin et al., 2009),而下肢肌力

的相關研究顯示,老年女性的膝伸肌最大自主收縮

肌力顯著低於老年男性,但老年女性的疲勞指數顯

著低於老年男性,該研究亦指出,老年女性似乎比

男性擁有較佳的下肢抗疲勞能力 (Lindstrom, Lexell, Gerdle, & Downham, 1997),但是目前的研究尚未在

性別之間的其他部位肌力是否具差異性,做出明確

定論。而心肺耐力的結果相異,從身體活動型態的

資料進一步分析,發現本研究有些老年女性從事快

走、健行、跳舞、游泳等有氧活動,並且有種植蔬

果和農耕等工作;有些老年男性從事有氧運動(例

如騎腳踏車取代騎機車)和激烈運動(網球、伏地

挺身、仰臥起坐、舉啞鈴),再者,多數老年男、

女性的身體活動型態是以坐式和輕度活動為主。整

體而言,雖然一週參與不同強度之身體活動型態的

比例有些落差(圖一),但是在同一個身體活動型

態下,除激烈活動外,老年男、女的參與比例相當,

所以可能導致老年男性與女性的心肺耐力未有明顯

不同。此外,女性上、下肢柔軟度優於男性的結果

從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9)、Bell and Hoshizaki (1981) 的研究可獲得證實,後者的研

究探討 18 歲至 88 歲的男、女性共 190 位,發現在

各階段年齡層的女性比男性有較佳的關節柔軟度。

以每五歲為一級距分析 PASE 與功能性體適能

的表現,結果顯示 65-69 歲、70-74 歲、75 歲以上三

組的上肢柔軟度與下肢柔軟度未達顯著差異,但三

組之間的連續坐椅站立、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與心

肺耐力皆有顯著不同。由此可知,老年人的柔軟度

在本研究的年齡分界上並不明顯,但是在性別方面

有較大的差異。如前段所言,在 PASE 的調查結果

顯示除了激烈活動之外,老年男、女性在其他各項

身體活動型態的卡方檢定未達顯著差異,代表本研

究老年男、女性參與身體活動型態未有明顯的分野,

但功能性體適能檢測的柔軟度表現在本研究中的不

同年齡未見顯著差異,可能是年齡層的劃分影響,

也有可能是本研究收案對象的男性與女性在該年齡

層柔軟度表現的同質性趨近一致,所以未顯現出不

同年齡層的柔軟度鑑別性。因此,未來的研究可進

一步擴大樣本調查,或許可以更清楚得知以五歲為

一級距劃分的表現。不少研究均指出老化是一個相

當複雜的過程 (Fleg et al., 1995; Hawkin & Wiswell, 2003; Imamura et al., 1983; Sin et al., 2009),其中以

心血管系統和肌肉適能兩項影響甚巨,老年人有較

09-鄭景峰.indd 85 2010/12/29 上午 09:21:45

Page 8: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86 李佳倫、鄭景峰

低的心輸出量、舒張末期容積、每搏心輸出量和較

高的血管阻力,並且隨著年齡增加,肌肉量會大幅

降低,大量減少肌肉橫段面積、肌肉密度以及增加

肌肉間的脂肪量,因此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9) 發表「老年人的運動與身體活動」

聲明中特別指出維持規律運動對老年人的重要性,

尤其是有助於穩定身體姿勢和柔韌性,降低跌倒和

骨折的風險。在本研究中,發現老年人的 PASE 有隨

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的現象,特別是 65-69 歲的老年人

明顯高於 75 歲以上者,且年齡與 PASE 的積差相關

統計結果亦顯示呈顯著負相關 (r = -0.36, p < .05),代表年齡越大,PASE 的得分越低。PASE 是以 12項身體活動重新譯碼經加權後再予加總所得的分

數,可以作為測量老年人身體活動量的有效工具,

因此,由以上結果得知,75 歲以上老年人的身體活

動量有明顯下降的現象。此外,本研究也發現 65-69歲與 70-74 歲老年人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相當,但

超過 74 歲之後,敏捷性/動態平衡與心肺耐力的表

現則大幅下降,從上肢肌力與下肢肌力的表現亦可

看出 65-69 歲老年人明顯優於 75 歲以上者,此結果

與秦毛漁等(2007)和 Rikli and Jones (1999) 的研

究結果一致。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測驗的坐椅站立、上肢肌

力、下肢肌力測驗需要有良好的肌力/肌耐力來完

成,而心肺耐力是動用全身大肌肉群在限定時間內

完成最遠的距離,亦需要不錯的心肺能力。因此,

在本研究中可以明確得知老化對肌力與心肺耐力

的影響最為明顯,此結果亦相當符合 Hawkin and Wiswell (2003) 的論述性文章,該研究指出男性與女

性的最大攝氧量每十年會有減少 10% 的現象。有鑑

於此,針對 75 歲以上老年人的肌力與心肺耐力有大

幅度衰退現象之結果,應提出更具體的改善方法或

健康促進計畫,或者將對象鎖定在 75 歲之前的退休

族群,及早推動與落實此族群的運動處方,以提升

75 歲以上老年人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二、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1. 65 歲以上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越高,在功能性體

適能的上肢、下肢肌力和敏捷性/動態平衡的成

績越好。

2. 男性的上肢肌力顯著優於女性,而女性擁有較佳

的上肢與下肢柔軟度。

3. 不同年齡層老年人的柔軟度相當,且 65-74 歲老

年人的身體活動量及各項功能性體適能表現相當

一致,但 75 歲以上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上肢肌

力、下肢肌力、敏捷/動態平衡和有氧耐力都有

明顯下滑的現象。

( 二 ) 建議未來的研究持續探討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的相關影響因素,並且以建立臺灣老年人功能

性體適能常模為目標,讓臺灣老年人在體適能

評估指標上有更佳的參考依據。

致謝

本研究者特別感謝頭份鎮東庄里里長和多位志

工們的協助,以及參與本研究的學生和全體受試者

的努力,讓本研究能夠順利付梓。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2010,2 月 1 日)。統計地

區標準分類。上網日期:2010 年 4 月 25 日,

資料引自 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1313&CtUnit=226&BaseDSD=7

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2010,2 月 20 日)。老人

居住安排與長期照顧選擇之探討。上網日期:

2010 年 2 月 23 日,資料引自 http://sowf.moi.gov.tw/stat/topic/老人居住安排與長期照顧選擇

之探討.doc吳佳儀(2002)。社區老人睡眠品質與身體活動、

憂鬱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市,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吳秋燕(2003)。老年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

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呂美玲(2003)。老年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與功

能性體適能相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李淑芳、劉淑燕(2008)。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臺北市:華都。

秦毛漁、施仁興、吳美惠、施秀慧、蔡娟秀(2007)。

社區老人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志為護

理―慈濟護理雜誌,6 卷 3 期,81-91 頁。

梁繼權、許詩典、陳晶瑩、陳慶餘(2002)。都市

與鄉村社區老人健康狀態。臺灣醫學,6 卷 4期,523-534 頁。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8). 健康體適能評估手冊(林正常、吳志銘、周峻忠、劉

錦謀)。臺北市:易利(原著於 2007 年出版)。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9).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1, 1510-1530.

09-鄭景峰.indd 86 2010/12/29 上午 09:21:45

Page 9: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87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Bath, P. A., & Morgan, K. (1998). Customary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health outcomes in later life. Age and Ageing, 27(Suppl. 3), 29-34.

Bell, R. D., & Hoshizaki, T. B. (1981). Relationships of age and sex with range of motion of seventeen joint actions in humans.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 6, 202-206.

Bijnen, F. C. H., Feskens, E. J. M., Caspersen, C. J., Mosterd, W. L., & Kromhout, D. (1998). Age, period, and cohort effects o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elderly men during 10 years of follow-up: The Zutphen elderly study. The Journal Gerontology: Series A, 53, 235-241.

Cohen, J. (1992). A power primer. Psychologist Bulletin, 112(1), 155-159.

Fleg, J. L., O’Connor, F., Gerstenblith, G., Becker, L. C., Clulow, J., & Schulman, S. P., et al. (1995). Impact of age on the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dynamic upright exercise in health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78, 890-900.

Gretebeck, K. A., Black, D. R., Blue, C. L., Glickman, L. T., Huston, S. A., & Gretebeck, R. J. (2007). Physical activity and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31, 203-214.

Hagiwara, A., Ito, N., Sawai, K., & Kazuma, K. (2008).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in Japanese e lder ly people . Geriatr 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8(3), 143-151.

Hawkin, S. A., & Wiswell, R. A. (2003). Rate and mechanism of 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 decline with aging. Sports Medicine, 33, 877-888.

Holland, G. J . , Tanaka, K. , Shigematsu, R. , & Nakagaichi, M. (2002). Flexibility and physical functions of older adults: A review.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10, 169-206.

Imamura, K., Ashida, H., Ishikawa, T., & Fujii, M. (1983). Human major psoas muscle and sacrospinalis muscle in relation to age: A study by computed tomograph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8, 678-681.

Kervio, G., Carre, F., & Ville, N. (2003). Reliability and intensity of the six-minute walk test in healthy elderly subjec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5(1), 169-174.

Laukkanen, P., Heikkinen, E., & Kauppinen, M. (1995) . Musc le s t r eng th and mob i l i t y a s predictors of survival in 75-84-year-old people. Age and Ageing, 24, 468-473.

Lindstrom, B., Lexell, J., Gerdle, B., & Downham, D. (1997). Skeletal muscle fatigue and endurance in young and old men and women.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52(1), 59-66.

Lord, S. R., Ward, J. A., & Williams, P. (1996). Exercise effect on dynamic stability in older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77, 232-236.

Meyer, K., Stolz, C., Rott, C., & Laederach-Hofmann, K. (2009). Physical activity assessment and health outcomes in old age: How valid ar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in epidemiologic studies? 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6(1), 7-11.

Miotto, J. M., Chodzko-Zajko, W. J., Reich, J. L., & Supler, M. M. (1999).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fullerton functional f i tness test : An independent replication study.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7, 339-353.

Pereira, C. L. N., Vogelaere, P., & Baptista, F. (2008).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prevention of fall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in the elderly. 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5(1), 51-58.

Rikli, R. E., & Jones, C. J. (1999).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functional fitness test for community-residi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7, 129-161.

Rikli, R. E., & Jones, C. J. (2001). Senior fitness test manual.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

Robitaille, Y., Laforest, S., Fournier, M., Gauvin, L . , Pa r i s i en , M. , & Cor r iveau , H . , e t a l . (2005). Moving forward in fall prevention: An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balance among older adults in real-world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5, 2049-2056.

Sin, M. K., Choe, M. A., Kim, J., Chae, M. R., Jeon, M. Y., & Vezeau, T. (2009). Comparison of body composition, handgrip strength, functional capac i ty, and phys ica l ac t iv i ty in e lder ly Koreans and Korean immigrants. Research in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1), 20-29.

09-鄭景峰.indd 87 2010/12/29 上午 09:21:45

Page 10: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88 李佳倫、鄭景峰

Tien, Y. H., & Lin, K. F. (2008).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tatic balance in elderly people.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and Fitness, 6(1), 21-25.

Tinetti, M. E., Baker, D. I., McAvay, G., Claus, E. B., Garrett, P., & Gottschalk, M., et al. (1994). A 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 risk of falling among elderly people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1, 821-827.

Walker, S. N., Sechrist ,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6-81.

Washburn, R. A., Smith, K. W., Jette, A. M., & Janney, C. A. (1993). The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46(2), 153-162.

Westerterp, K. (2000).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nd ageing.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 Metabolic Care, 3, 485-488.

09-鄭景峰.indd 88 2010/12/29 上午 09:21:45

Page 11: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T/0/T093000441/repository/報告/臺灣老年人身體... ·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

大專體育學刊

第12卷 第4期,79-89頁(2010年12月)

DOI: 10.5297/ser.1204.009

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Vol. 12, No. 4, 79-89 (December, 2010)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Functional

Fitness Test for Elderly in Taiwan

Chia-Lun Lee 1 and Ching-Feng Cheng 2

1Department of Recreational Sports Management, Yu Da University, Miaoli 361, Taiwanand

2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116, Taiwan

Abstrac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PAL) and functional fitness test (FFT) for elderly in Taiwan. The secondary purpose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on PAL and FFT. Healthy older subjects (33 men, 38 women, mean age = 71.5 ± 5.4 yrs) voluntaril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FFT consisted of muscular strength (arm curl and chair stand), agility/dynamic balance (8 foot up-and-go), flexibility (back scratch and chair sit-and-reach) and cardio respiratory fitness (6-min walk). The PAL was surveyed by the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Elderly (PASE). The PAS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muscular strength and agility/dynamic balance, respectively (r = -0.26 ~ 0.35, p < .05). In the sex differences, flexibility in older women was greater than older men, and muscular strength of upper limbs were stronger in older men than older women.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variables of FFT between gender.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SE between 65-69 yrs and above 75 yrs elderly (p < .05) were noticed. Furthermore, muscular strength, 8 foot up-and-go and 6-min walk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65-74 yrs elderly than in > 75 yrs elderly (p < .05).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higher PAL might relate to the better muscular strength and agility/dynamic balance in elderly. The flexibility and muscular strength showed indeed different with sex differences. Moreover, the proper exercise prescription should be recommended for above 75 yrs elderly in Taiwan due to the muscular strength, agility/dynamic balance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were notably decreased.

Keywords: aging society, public health, sex differences

09-鄭景峰.indd 89 2010/12/29 上午 09: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