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四川省中医药系统第一时间响应 中医药...

1
省医院招聘人才 最高给予 120 万元补贴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小 宏) 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向全球公开招聘 人才,诚邀海内外优秀医学人士加盟。 此次招聘的岗位包括特聘PI(学术带 头人)和青年 PI(学术带头人)。特聘 PI 需 有国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独立 PI 研修 经历,并且主持过重要的科研计划和项目、 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等,在相关学科领域取 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果,能够独立开展 与指导创新性研究;青年PI要求40周岁以 下,具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从事 医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研究,至少有一段 基础研究训练背景,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 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具有 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此外,四川省人民 医院还长期招聘优秀博士,满足相关条件 的成功应聘者,最高给予120万元的一次 性住房补贴。 新闻热线:028-86968696 四川在线http://www.scol.com.cn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11 健康周刊 责任编辑 栾晓景 版式编辑 李怡 12 月 21 日,13 位新冠确诊患者和 1 位无症 状感染者正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简 称“成都市公卫中心”)接受治疗。在他们的治疗 方案中,都有经过中医专家组根据各自病情开具 的中药处方。 其实,在今年初的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 就已被确定为四川针对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有 效方案,在此次防控中,这一方案得到延续。 当此次首例确诊病例被送往成都市公卫中 心接受治疗后,省中医药局立即会同省卫生健康 委组建中医药防治组,制定中医方案,指导医疗 机构规范开展中医药诊治,并组织中医药专家组 前往成都市公卫中心,研判分析病情,进行集中 会诊,提出中医药治疗指导建议。 中药处方都是“一人一方”,由中医药专家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国家新冠肺炎重症 救治专家组成员、四川省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卢 云介绍,随着患者治疗的推进,处方还将适时进 行调整。 成都市公卫中心还实行中西医双管机制,为 每例病例配备管床中医师,落实中西医会诊,省、 市中医专家会诊和中药配送等制度。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四川省中医药系统第一时间响应 中医药投身防控“遭遇战” □王文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小宏 (图片由省中医药局提供) 12月7日,成都市郫都区发现新冠肺炎病例,防控的弦再度绷紧。面对疫情新形 势,四川省中医药系统快速响应,推进中医药尽早、全程、深度参与防控工作,并第一 时间公布了新版中医药防控指南。 近日,中医 医护人员正在向 市民发放中药汤 剂。 12 月 11 日,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一场模 拟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演练正在进行。对病例发现、 报告及调查、应急处置启动、密切接触者初步判定 等重点环节,进行了再次梳理。在新冠肺炎的预防 与治疗外,严防“院感”,同样是重中之重。 近期,全省中医医疗机构全面加强了风险排 查力度,重点排查医疗机构首诊负责、预检分诊、 探视陪护、“院感”等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着力发 热门诊(发热哨点)建设,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加 强物资储备等,守住安全防线。 加强防疫宣传,也是重点。 12 月 11 日晚,郫都区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全 市中医医疗机构派出1238人驰援郫都。随着郫 都区群众核酸检测量猛增,郫都区中医医院通宵 达旦设计上线核酸检测微信小程序,方便群众在 手机上查看检测报告。 为让群众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个人防护,省内 中医医疗机构纷纷设立疫情防控专栏,采取“两 微一端”等形式,及时发布权威疫情防控信息,传 递科学的防护知识。 省中医药局组织省级中医药临床专家会商, 针对普通人群、体弱人群、儿童等,分别推出今冬 明春预防处方,通过网络发布,并结合中医理论, 系统性提出居家防护建议。 就在发现成都郫都区病例的第二天,省中医 药局立即组织中医药专家结合疫情形势和时令 变化,研究修订并印发第五版《四川省新型冠状 病 毒 中 医 药 防 控 技 术 指 南》和《四 川 省 2020-2021年中医药流感防治指导方案》,推动 定点医疗机构、隔离点尽早使用中医药介入预防 和治疗,将清肺排毒汤及系列中药处方第一时间 用于患者救治和群众预防中。 也就是在这天晚上,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 将 1350 袋中药防疫汤剂送往某隔离医学观察点。 12月11日,在成都市成华区一个隔离点里, 隔离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收到了来自省中医药 发展服务中心、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新绿 色药业公司送来的 1000 余份新冠肺炎中药预防 颗粒及中医药防护手册。“预防中药对隔离点意 义重大。”成华区卫健局副局长谢叶平表示。 这段时间,成都市各中医医院、基层医疗机 构根据省第五版防控指南处方,连夜熬制中药 “大锅汤”,提供给隔离点留观人员、密接者。同 时,还扩大“大锅汤”覆盖面,向社区工作人员、普 通群众、来院就诊人员等分发“大锅汤”。此外,自 贡、遂宁、资阳等地也有相应举措。 预防为主发放中药“大锅汤” 中西医协同患者“一人一方” 严防“院感”全力提升检测能力 成都六医院 金牛(泉水)院区动工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小 宏) 近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金牛(泉水) 院区项目破土动工。该项目位于金牛区沙 河源街道辖区,是成都市重点项目,预计 2024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按照成都市政府决定,此前,成都市第 十一人民医院整体并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 院。新的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设置“一院三 区”,包括沙河院区、东虹院区、金牛(泉水) 院区,并形成以“金牛院区为主体,多院区 错位发展”模式。 金牛(泉水)院区是三甲医疗项目,占 地面积 42 亩,总建筑面积 13665 平方米, 编制床位900张,特色业务范围包括胸痛 中心、脑卒中、肿瘤治疗中心、微创介入治 疗中心等。 中医医护人 员为防疫一线工 作人员送去中药 汤剂。 专刊 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十四五”期 间,青白江区将认真编制实施残疾人保障 和发展规划,持续优化深化“量体裁衣”式 残疾人服务,提升残疾人事务依法治理水 平,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 “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残联改革。深化 “全人行”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推广“全人发 展、融合共享”理念,完善区、镇(街道)、村 (社区)“全人之家”残疾人综合服务功能, 让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服务。壮大“青融 益”助残公益联盟,促进助残服务常态化、 制度化、专业化。 聚焦民生需求,做实基本保障。大力落 实保障救助,深化做优十二针绣坊、八阵图 面塑工坊等非遗保护试点项目,建好残疾 人就业扶贫基地、融乐阳光家园,线上线下 举办各类技能培训,帮助更多残疾人稳定 就业、灵活就业。 健全公服体系,做优服务品质。完善残 疾人助学机制,持续为残疾儿童“送教上 门”。推广“全国社区康复示范项目”试点经 验,深化拓展全人发展观下残疾人社区康 复模式,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 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丰富残疾人精神文 化生活,做优“青融荟”“青融创”品牌,依托 四川自贸区成都国际铁路港亚蓉欧国家 (商品)馆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量体裁衣 赋能助行 成都青白江区创新探索全人发展观下残疾人康复模式 “我担心的是孩子将来的就业问题,希望她能掌握一门谋生技能。”12月 初,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自强班”学生苗苗(化名)的妈妈,欣喜地发现女 儿叠出的餐巾折花有模有样。今年9月,四川省首个职高特教班在成都市工程 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开学,从青白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智力残疾人苗苗,和 其他14名小伙伴一道成为“自强班”旅游和汽修专业首批学员。 残疾人职高特教班的开办,旨在帮助特殊孩子掌握基本职业技能,提升他 们将来的生存能力和谋生技能,这也是成都市青白江区着力“全人发展、融合共 享”,探索促进残疾人保障和发展的新尝试。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从“全国社区康复示范项目”出发,坚持“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致力赋能助行,以“全人发展 · 能行”为主题,创建了“全人行”党建品牌,推广“全人发展、融合共享”理念,打造 残健融合服务阵地“全人之家”,培育了“青融创”“青融荟”“青融益”等系列助残 服务品牌,实现助残康复、助残双创、助残圆梦三大工程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全 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我们在青白江康复一年多了,孩子 的进步非常明显。”12 月 22 日,7 岁的自 闭症儿童小月(化名)和妈妈在康复中心 玩着串珠游戏,看着孩子慢慢能听懂指 令,主动亲近老师,参与集体游戏,小月 的妈妈由衷感到欣慰。 小月的进步得益于青白江区开展的 全国社区康复示范项目。2018 年,作为 西部唯一、全国仅有3个试点区县之一, 成都市青白江区获批试点中国残联“全 国社区康复示范项目”,在意大利国际合 作志愿组织“我们的家园”(OVCI-Our Family,简称 OVCI)专家组指导下开展 为期3年的试点工作,创新探索全人发 展观下残疾儿童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为做实项目,青白江区委、区政府及 残工委将其纳入“国际化青白江”对标创新 大局及贯彻落实“一法四条例”重点任务予 以保障,省、市、区政府相继出台文件,联动 匹配经费,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扩展 到 0-17 岁;康复训练、手术补贴费用提至 最高 3 万元/年/人,康复辅具补贴提至最 高 1 万元/年/人;提供困难家庭送训补贴 500 元/月/人;对无法到机构康复的残疾 儿童提供“送康上门”服务,青白江区财政 给予 2000 元/年/人的经费保障。 坚持系统观念,创新探索“生理-心 理-社会”康复模式,做强康复团队,做优 康复模式,做深社会融合,做大康复格局。 依托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辟 1500余平方米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场地, 投入 300 余万元专业化改造 16 个康复训 练功能室,配备了200余种国内先进专业 设施设备;引进专业社会组织运营,派员 参加北京OVCI培训,多维升级评估系 统、康复工具、服务流程、治疗组团及辅具 适配等;实施“家长赋能”“志愿陪伴”和 “儿童成长”三大行动以及特奥运动计划, 改善残疾人家庭和社区康复环境,增强残 疾儿童自信心和综合能力。 3年的试点,有力推动了青白江区残 疾儿童康复中心软硬件提档升级,康复 团队专业与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构 建起亲密关系与和谐氛围;残疾儿童参 与康复训练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自主性 明显增强;家长认同度、参与度明显提 升,并主动改造优化家庭等全域康复环 境,在训儿童由 30 名增加到近 60 名,残 疾儿童家庭满意率达98%。试点项目有 力带动了全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 设,67 支家医团队、14 个社区康复示范 站及全域“互联网+”辅具服务网络,使残 疾人享受到了更加及时、贴近、优质的精 准康复服务。 3 年的“全国社区康复示范项目”试 点,不仅给残疾儿童康复带来新模式,更 重要的是,实现了青白江区残疾人社区康 复模式从生理走向心理、从单一走向综 合、从个体走向群体、从短期走向长期、从 家门走向社会,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残疾 预防-康复-教育-就业-文体”服务链条, 无限延伸到家庭、社区及社会各个领域, 延展了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长度、 广度、深度、厚度,树立了全区残疾人工作 “全人发展、融合共享”的新理念,“党委领 导、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残联组织充 分发挥作用”的残疾人工作格局不断优 化,立足关爱赋能助行,推动残健共融共 享,大大提升了残疾人工作质效和残疾人 事业发展质量。 “熊猫憨态可掬、寓意深远。”在今年 8 月举办的 2020 中国(成都)文创旅游商 品展中,全国首批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基 地青白江十二针绣坊选送的蜀绣礼品“熊 猫走世界 · 中欧班列”,获得“成都礼物”旅 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铜奖和最具网络人 气奖双奖项。这件绣品出自全国首批、四 川唯一“残疾人非遗工匠”任晓红之手。 任晓红曾是青白江十二针绣坊的首 批学员,现任绣坊的蜀绣老师,累计培训 残疾学员300余人次,培育技艺娴熟残疾 绣娘10余人,带领学员绣制作品1000余 件。在青白江区残疾人创新创业基地的帮 助下,当地残疾绣娘的月收入达到了 2200—4800元,绣品供不应求。 过去 5 年,青白江区全域推广“全人发 展、融合共享”理念,聚焦残疾人就业创业 需求,依托残疾人创新创业基地及多级服 务网络,孵化培育了“青融创”文创基地(空 间)及青白江十二针绣坊、八阵图面塑工坊 等非遗项目,大力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增 收奔康;聚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培育 “青融荟”残疾人就业创业、文化艺术、体育 运动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延展“全人发展 · 与爱同行”“全人发展 · 融碍畅行”“全人发 · 逐梦前行”助残服务内涵,大力引进培 育助残社会组织和企业,协同相关单位、群 团组织及残疾人专门协会,组建“青融益” 助残公益联盟,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扶残助 残,提升全区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水平。 全区各单位协同推进,精准做优残疾 人“量体裁衣”式服务,残疾人工作合力进 一步增强,建立了低保、社保、就业、教育 等涉残信息共享机制,残疾人民生保障更 加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品质更优,扶残 助残氛围日益浓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 助残企业、社会组织、残疾人工作者和助 残志愿者先进典型。 新模式 全人发展融合共享 全区各项残疾人工作创新突破 新思路 3 年试点全人发展观 残疾儿童家庭满意率达 98% 新征程 深化“量体裁衣”式服务 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青白江十二针绣坊选送的蜀绣礼品“熊 猫走世界 · 中欧班列”获“成都礼物”双奖。 在“全 国社区康 复示范项 目”试点 中,意大利 OVCI 专家 上门指导 残疾儿童 社区康复 服务。 □丹童 (图片由青白江区残联提供)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Mar-2021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四川省中医药系统第一时间响应 中医药 ...dzb.scdaily.cn/pdf/2020/1223/2020-12-23-11.pdf2020/12/23  · 12月7日,成都市郫都区发现新冠肺炎病例,防控的弦再度绷紧。面对疫情新形

省医院招聘人才最高给予120万元补贴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小宏)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向全球公开招聘人才,诚邀海内外优秀医学人士加盟。

此次招聘的岗位包括特聘PI(学术带头人)和青年PI(学术带头人)。特聘PI需有国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独立 PI 研修经历,并且主持过重要的科研计划和项目、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等,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果,能够独立开展与指导创新性研究;青年PI要求40周岁以下,具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从事医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研究,至少有一段基础研究训练背景,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此外,四川省人民医院还长期招聘优秀博士,满足相关条件的成功应聘者,最高给予120万元的一次性住房补贴。

新闻热线:028-86968696 四川在线http://www.scol.com.cn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11健康周刊

责任编辑 栾晓景 版式编辑 李怡

12 月 21 日,13 位新冠确诊患者和 1 位无症状感染者正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简称“成都市公卫中心”)接受治疗。在他们的治疗方案中,都有经过中医专家组根据各自病情开具的中药处方。

其实,在今年初的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就已被确定为四川针对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案,在此次防控中,这一方案得到延续。

当此次首例确诊病例被送往成都市公卫中心接受治疗后,省中医药局立即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组建中医药防治组,制定中医方案,指导医疗

机构规范开展中医药诊治,并组织中医药专家组前往成都市公卫中心,研判分析病情,进行集中会诊,提出中医药治疗指导建议。

中药处方都是“一人一方”,由中医药专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国家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成员、四川省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卢云介绍,随着患者治疗的推进,处方还将适时进行调整。

成都市公卫中心还实行中西医双管机制,为每例病例配备管床中医师,落实中西医会诊,省、市中医专家会诊和中药配送等制度。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四川省中医药系统第一时间响应

中医药投身防控“遭遇战”

□王文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小宏 (图片由省中医药局提供)

12月7日,成都市郫都区发现新冠肺炎病例,防控的弦再度绷紧。面对疫情新形势,四川省中医药系统快速响应,推进中医药尽早、全程、深度参与防控工作,并第一时间公布了新版中医药防控指南。

近日,中医医护人员正在向市民发放中药汤剂。

12月11日,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一场模拟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演练正在进行。对病例发现、报告及调查、应急处置启动、密切接触者初步判定等重点环节,进行了再次梳理。在新冠肺炎的预防与治疗外,严防“院感”,同样是重中之重。

近期,全省中医医疗机构全面加强了风险排查力度,重点排查医疗机构首诊负责、预检分诊、探视陪护、“院感”等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着力发热门诊(发热哨点)建设,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加强物资储备等,守住安全防线。

加强防疫宣传,也是重点。12月11日晚,郫都区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全

市中医医疗机构派出 1238 人驰援郫都。随着郫都区群众核酸检测量猛增,郫都区中医医院通宵达旦设计上线核酸检测微信小程序,方便群众在手机上查看检测报告。

为让群众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个人防护,省内中医医疗机构纷纷设立疫情防控专栏,采取“两微一端”等形式,及时发布权威疫情防控信息,传递科学的防护知识。

省中医药局组织省级中医药临床专家会商,针对普通人群、体弱人群、儿童等,分别推出今冬明春预防处方,通过网络发布,并结合中医理论,系统性提出居家防护建议。

就在发现成都郫都区病例的第二天,省中医药局立即组织中医药专家结合疫情形势和时令变化,研究修订并印发第五版《四川省新型冠状病 毒 中 医 药 防 控 技 术 指 南 》和《 四 川 省2020-2021年中医药流感防治指导方案》,推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点尽早使用中医药介入预防和治疗,将清肺排毒汤及系列中药处方第一时间用于患者救治和群众预防中。

也就是在这天晚上,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将1350袋中药防疫汤剂送往某隔离医学观察点。

12月11日,在成都市成华区一个隔离点里,

隔离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收到了来自省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新绿色药业公司送来的1000余份新冠肺炎中药预防颗粒及中医药防护手册。“预防中药对隔离点意义重大。”成华区卫健局副局长谢叶平表示。

这段时间,成都市各中医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根据省第五版防控指南处方,连夜熬制中药

“大锅汤”,提供给隔离点留观人员、密接者。同时,还扩大“大锅汤”覆盖面,向社区工作人员、普通群众、来院就诊人员等分发“大锅汤”。此外,自贡、遂宁、资阳等地也有相应举措。

预防为主 发放中药“大锅汤”

中西医协同 患者“一人一方”

严防“院感”全力提升检测能力

成都六医院金牛(泉水)院区动工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小宏)近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金牛(泉水)院区项目破土动工。该项目位于金牛区沙河源街道辖区,是成都市重点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按照成都市政府决定,此前,成都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整体并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新的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设置“一院三区”,包括沙河院区、东虹院区、金牛(泉水)院区,并形成以“金牛院区为主体,多院区错位发展”模式。

金牛(泉水)院区是三甲医疗项目,占地面积 42 亩,总建筑面积 13665 平方米,编制床位900张,特色业务范围包括胸痛中心、脑卒中、肿瘤治疗中心、微创介入治疗中心等。

中医医护人员为防疫一线工作人员送去中药汤剂。

专刊

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十四五”期间,青白江区将认真编制实施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持续优化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提升残疾人事务依法治理水平,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

“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残联改革。深化

“全人行”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推广“全人发展、融合共享”理念,完善区、镇(街道)、村

(社区)“全人之家”残疾人综合服务功能,让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服务。壮大“青融益”助残公益联盟,促进助残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

聚焦民生需求,做实基本保障。大力落实保障救助,深化做优十二针绣坊、八阵图面塑工坊等非遗保护试点项目,建好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融乐阳光家园,线上线下举办各类技能培训,帮助更多残疾人稳定就业、灵活就业。

健全公服体系,做优服务品质。完善残疾人助学机制,持续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推广“全国社区康复示范项目”试点经验,深化拓展全人发展观下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做优“青融荟”“青融创”品牌,依托四川自贸区成都国际铁路港亚蓉欧国家

(商品)馆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量体裁衣 赋能助行

成都青白江区创新探索全人发展观下残疾人康复模式“我担心的是孩子将来的就业问题,希望她能掌握一门谋生技能。”12月

初,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自强班”学生苗苗(化名)的妈妈,欣喜地发现女儿叠出的餐巾折花有模有样。今年9月,四川省首个职高特教班在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开学,从青白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智力残疾人苗苗,和其他14名小伙伴一道成为“自强班”旅游和汽修专业首批学员。

残疾人职高特教班的开办,旨在帮助特殊孩子掌握基本职业技能,提升他们将来的生存能力和谋生技能,这也是成都市青白江区着力“全人发展、融合共享”,探索促进残疾人保障和发展的新尝试。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从“全国社区康复示范项目”出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致力赋能助行,以“全人发展·我能行”为主题,创建了“全人行”党建品牌,推广“全人发展、融合共享”理念,打造残健融合服务阵地“全人之家”,培育了“青融创”“青融荟”“青融益”等系列助残服务品牌,实现助残康复、助残双创、助残圆梦三大工程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全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我们在青白江康复一年多了,孩子的进步非常明显。”12月22日,7岁的自闭症儿童小月(化名)和妈妈在康复中心玩着串珠游戏,看着孩子慢慢能听懂指令,主动亲近老师,参与集体游戏,小月的妈妈由衷感到欣慰。

小月的进步得益于青白江区开展的全国社区康复示范项目。2018 年,作为西部唯一、全国仅有3个试点区县之一,成都市青白江区获批试点中国残联“全国社区康复示范项目”,在意大利国际合作志愿组织“我们的家园”(OVCI-OurFamily,简称 OVCI)专家组指导下开展为期 3 年的试点工作,创新探索全人发展观下残疾儿童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为做实项目,青白江区委、区政府及残工委将其纳入“国际化青白江”对标创新大局及贯彻落实“一法四条例”重点任务予以保障,省、市、区政府相继出台文件,联动匹配经费,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扩展到0-17岁;康复训练、手术补贴费用提至最高3万元/年/人,康复辅具补贴提至最高1万元/年/人;提供困难家庭送训补贴500元/月/人;对无法到机构康复的残疾儿童提供“送康上门”服务,青白江区财政给予2000元/年/人的经费保障。

坚持系统观念,创新探索“生理-心

理-社会”康复模式,做强康复团队,做优康复模式,做深社会融合,做大康复格局。依托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辟1500余平方米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场地,投入300余万元专业化改造16个康复训练功能室,配备了200余种国内先进专业设施设备;引进专业社会组织运营,派员参加北京 OVCI 培训,多维升级评估系统、康复工具、服务流程、治疗组团及辅具适配等;实施“家长赋能”“志愿陪伴”和

“儿童成长”三大行动以及特奥运动计划,改善残疾人家庭和社区康复环境,增强残疾儿童自信心和综合能力。

3年的试点,有力推动了青白江区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软硬件提档升级,康复团队专业与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构建起亲密关系与和谐氛围;残疾儿童参与康复训练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自主性明显增强;家长认同度、参与度明显提升,并主动改造优化家庭等全域康复环境,在训儿童由30名增加到近60名,残疾儿童家庭满意率达 98%。试点项目有力带动了全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67 支家医团队、14 个社区康复示范站及全域“互联网+”辅具服务网络,使残疾人享受到了更加及时、贴近、优质的精准康复服务。

3 年的“全国社区康复示范项目”试点,不仅给残疾儿童康复带来新模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青白江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从生理走向心理、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个体走向群体、从短期走向长期、从家门走向社会,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康复-教育-就业-文体”服务链条,无限延伸到家庭、社区及社会各个领域,延展了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长度、广度、深度、厚度,树立了全区残疾人工作

“全人发展、融合共享”的新理念,“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残疾人工作格局不断优化,立足关爱赋能助行,推动残健共融共享,大大提升了残疾人工作质效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质量。

“熊猫憨态可掬、寓意深远。”在今年8月举办的2020中国(成都)文创旅游商品展中,全国首批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基地青白江十二针绣坊选送的蜀绣礼品“熊猫走世界·中欧班列”,获得“成都礼物”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铜奖和最具网络人气奖双奖项。这件绣品出自全国首批、四川唯一“残疾人非遗工匠”任晓红之手。

任晓红曾是青白江十二针绣坊的首批学员,现任绣坊的蜀绣老师,累计培训残疾学员300余人次,培育技艺娴熟残疾

绣娘10余人,带领学员绣制作品1000余件。在青白江区残疾人创新创业基地的帮助下,当地残疾绣娘的月收入达到了2200—4800元,绣品供不应求。

过去5年,青白江区全域推广“全人发展、融合共享”理念,聚焦残疾人就业创业需求,依托残疾人创新创业基地及多级服务网络,孵化培育了“青融创”文创基地(空间)及青白江十二针绣坊、八阵图面塑工坊等非遗项目,大力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增收奔康;聚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培育

“青融荟”残疾人就业创业、文化艺术、体育运动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延展“全人发展·与爱同行”“全人发展·融碍畅行”“全人发展·逐梦前行”助残服务内涵,大力引进培育助残社会组织和企业,协同相关单位、群团组织及残疾人专门协会,组建“青融益”助残公益联盟,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扶残助残,提升全区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水平。

全区各单位协同推进,精准做优残疾人“量体裁衣”式服务,残疾人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建立了低保、社保、就业、教育等涉残信息共享机制,残疾人民生保障更加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品质更优,扶残助残氛围日益浓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助残企业、社会组织、残疾人工作者和助残志愿者先进典型。

新模式全人发展融合共享 全区各项残疾人工作创新突破

新思路3年试点全人发展观 残疾儿童家庭满意率达98%

新征程深化“量体裁衣”式服务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青白江十二针绣坊选送的蜀绣礼品“熊猫走世界·中欧班列”获“成都礼物”双奖。

在“全国 社 区 康复 示 范 项目 ”试 点中,意大利OVCI专家上 门 指 导残 疾 儿 童社 区 康 复服务。□丹童 (图片由青白江区残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