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22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轉錄:學生邱吉頌 請各位合掌: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那,趣至無自性。 這到了廟的旁邊,他就因緣了。 :你呀! 當初的時間,你做事嫉妒心太強,嫉妒心強,心眼小,害人過多,你 就落的這個。你現在,你看你不能站起來走,你不能坐在那兒吃飯,你要地下一拱一拱的,全身都是,你的最大,因為你全身都是。 這個蛇就哭了,它: 我沒有辦法啊。 他(弗圖澄):你沒有辦法,你不應該吃人啊! 你這樣子吃人的話呢,業上加業。 這樣好了,我給你做一場佛事,度你一下好了。 所以叫老百姓,所有的村民搭了一個台子,弗圖澄就在上邊做法。當然這個蟒 也是有道行,有修行,也是一個大修行家。不管大修行人,小修行人,只要能改過,改過消百業。只要你能決心改過,所有的業,都會停下來。所以它改過, 改過以後,慚愧以後,佛前慚愧以後。所以弗圖澄就給它做這個(佛事)。(2:52) 所以過了沒有多久,整個的(佛事)都做完了,做完以後, 弗圖澄就告訴村民: 你們的神是什麼樣子呢,明天,午時的時候,明天中午午 時的時候,你們到廟的前邊看,它就在那個地方。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Sep-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轉錄:學生邱吉頌

請各位合掌: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

這到了廟的旁邊,他就說因緣了。

他說:你呀! 當初的時間,你做事嫉妒心太強,嫉妒心強,心眼小,害人過多,你

就落的這個。你現在,你看你不能站起來走,你不能坐在那兒吃飯,你要趴在

地下一拱一拱的,全身都是腳,你的腳最大,因為你全身都是。

這個蛇就哭了,它說: 我沒有辦法啊。

他(弗圖澄)說:你沒有辦法,你不應該吃人啊! 你這樣子吃人的話呢,業上加業。

這樣好了,我給你做一場佛事,度你一下好了。

所以叫老百姓,所有的村民搭了一個台子,弗圖澄就在上邊做法。當然這個蟒

也是有道行,有修行,也是一個大修行家。不管大修行人,小修行人,只要能夠

改過,改過消百業。只要你能夠決心改過,所有的業,都會停下來。所以它改過,

改過以後,慚愧以後,佛前慚愧以後。所以弗圖澄就給它做這個(佛事)。(2:52)

所以過了沒有多久,整個的(佛事)都做完了,做完以後,

弗圖澄就告訴村民: 你們的神是什麼樣子呢,明天,午時的時候,明天中午午

時的時候,你們到廟的前邊看,它就在那個地方。

Page 2: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2

所以到了午時以後,這些村民都跑去看,哎喲! 是它呀,我們的神是這個樣子,

一條大蟒蛇! 而且是很難看的一個蟒蛇,因為全身的皮都脫落的不像樣子了。

因為它的業力脫掉了,因為他慚愧,改,所以業力脫掉了,外邊的蛇皮就脫的

不像樣子了。所以就從那個時候開始,蛇村,到現在為止,幾千年了,這個蛇村

仍然存在,蛇廟還仍然存在,這是蟒蛇的故事。

那麼現在講到這個,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

生是生滅,不生是不生不滅。涅槃空,空是什麼呢?

涅槃本來就是空相。有東西在,就不稱為涅槃。所以涅槃是究竟,是寂滅的現

象。

剎那,趣至無自性。

趣至無自性就是說,一切法本來都是如來藏性。那麼一切法是沒有自性的,所

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都沒有自性。

這無自性,就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的。

自性就是自心,自心妄想所現的,就叫自性。

在這一句裡邊講的是空,涅槃空,雖然是空了,它是永恆的。

雖然涅槃是空的,假使是不究竟的話,剎那間,它會轉成諸趣。

趣是什麼呢?

趣也是法門。也就是,法界,十法界裡邊,除了三法界以外,其他都是趣。六法

界裡邊都是趣。趣的意思就是不永恆的,無常的。

所以有時間現出佛性,有時間做菩薩,有時間關起門做聲聞,緣覺,有時間還

到凡夫,甚至地獄,鬼,畜生,都會顯的出來,因為不定性的關係。

為什麼不定性呢?

有生滅法,他就無常,是剎那,剎那來變,變。(7:25)

佛諸波羅蜜,佛子與聲聞,緣覚諸外道,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須彌巨海

山, 洲渚剎土地。

Page 3: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3

須彌,這個如是種種事這一點點錯了,這須彌在下邊,須彌是一百零一大慧菩

薩問的問題。

諸波羅蜜,諸波羅蜜是什麼呢?

就是六度。在這裡諸波羅蜜,不是講的純六度,而是【華嚴經】裡邊所講的十度。

除了六度以外,再加上方便度,再加上願度,再加上智度,再加上力度,成為十

度。這十度所行的,沒有超出六度的範範圍,都在六度範圍以內而行的。

六度: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還有(上面四度) 。

那麼在講六度的時候,十度加在裡邊。因為十度加在裡邊,這就叫凡聖同修的,

也就是凡聖同行 的度眾生的筏渡,度眾生的辦法。

六度裡邊,佈施,拿佈施來講,佈施不離開戒。假使佈施的時間,不持戒的話,

這個佈施出去沒有作用。為什麼呢?

因為持戒的話,戒就是平等,戒是起於心,因為戒律是心法,是起於心,不是那

個分別識的,心意識的心法。

這是真心所現的心法,是由真心裡邊行出來的心法,所以要戒。

所以佈施要戒,佈施持戒,戒是平等,戒是不自私的。

三輪體空,佈施可以達到究竟。

佈施,也就是一個捨字,捨的時間千萬要注意,自己不要的,自己不所喜歡的,

不要佈施,不要捨。自己不要的,不喜歡的捨給人家,這就不平等了。也就是說,

對於對方,接受你佈施的人不恭敬。所以這個佈施,要在戒上邊所行,佈施的

時間要忍,

忍是什麼呢?

忍是法忍。

為什麼稱為法忍呢?

所有的諸法都稱為忍。

你譬如說,無生法忍,忍是法的基本,記起法必須要有忍。因為法裡邊沒有一

樣法是方便的。我說的是佛法,是真義法,誠實法,這個沒有一樣方便的。沒有

方便就必須要忍,忍的意思就是什麼呢?(12:15)

克己施人。就是對自己要持戒,對自己能夠刻苦一點。對別人把這個統統施給

別人。所以這個佈施在忍上邊。

Page 4: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4

所以忍這個字呢,經常有人講,心上一把刀,痛苦,不忍也忍,不是這樣子講法。

心上這把刀,這把刀是什麼呢?

這把刀就是六度裡邊的五個方向,五種解釋而產生出來的利刃的工具。下邊這

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這個忍不是真心,由其他五度對他一種約束。所

以在佈施的時間,要形成佈施的法門。佈施的法門就是佈施忍,要忍,成為忍,

就是法門。(13:49)

精進,在佈施上邊,不能說佈施,隨便就佈施了,佈施要精進。譬如說你對別人,

講法佈施,講一段或說一句,都要認真的一絲毫懈怠都沒有的。對自己,要知

道佈施不是完全施於別人才叫佈施。

佈施對自己也是佈施喲! 自己也是佈施的對象之一喲!

因為自己是兩個性格:

在正的方面是佛性,

在另外的一個方面呢,是八識。每一個人都占了一體兩面。

所以佈施的時間,你佛性於平等,於忍,有戒,來佈施的話呢,那八識就會消業。

在六識上邊分別會轉識成智,在七識上邊就會平等。

所以要精進,精進的意思就是大膽去做。所以佈施不對,並不是對第三者,對

你我他的你來行佈施,對自己也要佈施,因為自己本身不是一個體,不是一個

究竟的。

所以八識與佛性,雖然是一體兩面,究竟是兩面,還不是一體。所以佛性 佈施

在八識,八識佈施在佛性,八識佈施佛性要清淨,清淨消業就是佈施到佛性上

邊。

佛性佈施到八識上邊,這個是方便說,佛性不可能去佈施到八識上邊,不可能

與八識同污合流。

八識是染性的,骯髒的;

佛性是清淨的。雖然是這樣子呢,消業,就是八識佈施在佛性上邊來了。(16:30)

那麼消業以後,業慢慢淡了,佛性顯了,這個時間,八識上邊,前邊幾識己經由

識轉成智慧了,八識上邊舊業不生的時候,佛性顯起來了, 所以互相的搓磨,

互相的支援就叫佈施。

譬如說佈施,父母與兒女,也叫佈施;

Page 5: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5

徒弟與師傅也叫佈施,你供養師傅,這就叫佈施;

孝順父母,這就叫佈施。

禪定,佈施不離開禪,離開禪這個佈施就不究竟。所以一定要用禪定的方法來

佈施,

禪定的方法是什麼呢?

佈施出去不再想,把它歸成實相,三輪體空。

所以這上邊的一切的一切,沒有離開智慧。離開智慧佈施,佈施不出去,佈施

出去所得到的也不是真正的佈施,還是人天小教,還是寄在那個地方。所以最

後,歸根結底都在慧上邊。

所以這是六度,第一個佈施。(18:16)

第二個,要持戒。持戒,持的是什麼呢?

自己持的戒,持戒上邊要行佈施持戒。

因為你持戒的目的是什麼呢?

就是自度度他,自己度自己,還要度眾生。

為的是自己修行,自己證悟而度眾生。所以度眾生是佈施,給眾生的佈施,對

自己的修行,對自己的證悟;

在戒上邊所行的,那也是五、六、七、八識對佛性的佈施。對佛性所持的戒上邊,

所以佈施戒。要知道戒本身,戒體與律條,不管是律條也好,不管是戒體也好,

都是好的,都是對修行有所幫助的。

所以戒要戒己,戒的本體是守戒。除了守戒、持戒,而且戒、忍,就稱為法。

戒,不能夠空談,所以戒要精進。精進就是堅定信心的意思。(20:15)

戒要禪定,所以每樣戒,持戒的時候,要知道戒的用意何在,必須在禪定中了

解戒本身的用意在那裡。所以持戒也統統要有慧,要般若來行,精進也是如此。

精進,剛才講過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都在上邊。

忍辱,講到忍辱上邊,忍字上邊,這個忍是六度裡邊最難做的一項。忍不但要

平等,沒有自私心,而且要處處站在對方來看自己的缺點,就是站在対面找自

己的缺點,達到這個忍的程度。

Page 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6

忍本身,它自己有戒,

忍必須要有平等,

戒是平等的。

所以忍: 在戒,在忍,在自己忍上邊; 忍,第一個要打破自私心。自私心不打破

的話,沒有辦法忍。

忍是什麼呢?

忍是大悲,

戒是大慈。

大慈大悲,所以忍不能離開禪定,時時刻刻要回光返照,時時刻刻要自己修正

自己不對的地方, 這些都是在智慧上邊所行的。

精進也是如此。

禪定,以前都講過了,也是如此,都是在平等上邊,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心裡

上邊。在忍辱上邊,忍辱就是不自私,不懈怠,而做出來的禪定。

禪定: 不是坐在那兒讓你想故事,讓你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叫獨頭意識。獨

頭意識是最可怕的一個。

獨頭意識是什麼呢?

獨頭意識就是一般人所講的,落下的影子。在六識上邊,落下的影子,這個落

下的影子你去想它就顯出來了。你不想它,它怎麼會顯的出來呢!

你用分別心去想,攀緣心去拉,就把獨頭意識就拉回來了。

獨頭意識是坐禪修行,最大的障礙。所以這個落下的影子在你六識裡邊盡量的

把它打除掉,把它排除掉。

落下的這個影子在裡邊可以繁殖,變成什麼呢?

變成習氣了,影子會變成習氣。你執著在這個影子上邊,也許這個影子對你好,

老是想這個影子,自己好高興,好舒服。(24:30)

但是久而久之它就成為習氣了。習氣是業上邊的熏習的一種工具。

什麼叫熏習?等一下會講到的。所以禪宗坐禪的時間呢,要坐斷兩頭。坐斷兩

頭必須要三輪體空。

什麼叫坐斷兩頭呢?

是兩邊。空、假兩邊,就叫坐斷兩頭。

Page 7: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7

坐斷兩頭,必須要三輪體空,必須要大乘的平等心,必須要忍自己的自私,把

自私去掉,與博愛相續,在任何困難下,都要往前進,這樣子才是真正坐禪。

禪裡邊並不是讓你去想故事的,也不是讓你編織小說的。

禪是要禪力,襌體。

怎麼樣能夠開悟?怎麼樣能夠打通這個關道?這就是禪的目的在這兒。

所以,禪定,有禪就有定,

定的條件必須要有佈施的胸懷,

要有平等戒體的這個心意、真心,

要有忍的這個慈悲感,

要有精進不受挫折的這種勇氣。

所以這個禪,禪上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靠智慧。沒有智慧你做不到這個程度的,

六度上邊就是一個智慧,就是一個般若。沒有一樣可以離開般若,離開般若就

變成人天小教,就不是實相了。

加上方便,十度,【華嚴經】裡邊加上方便,為什麼加上方便呢?

前邊六度可以通三乘,哪三乘呢?聲聞,緣覚,菩薩佛。

三乘都在這六度裡邊行使。

眾生,凡夫也可以行使六度。

所以六度是貫通三乘,三乘裡邊都是要行六度的。

那麼,唯獨凡夫和小乘,就是聲聞,緣覚,要加上方便。

為什麼加上方便呢? (27:50)

就是說行六度的時候,因為自己的道行不夠,因為自己的修為不夠,很容易被

人轉。你想用六度來度眾生,會被眾生所轉, 所以才用方便,在方便體下邊,不

能硬來硬去的,要直來直去的,要用方便繞個彎兒讓他同意你的講法。

再加上第八呢,願,願力。願力就是自己一定要發願,要行願。所以【華嚴經】裡

邊加這個願,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要把這個願力加進去,前邊行六度的

時候,你有個中心思想,你不會走亂,走錯。(29:03)

所以第九,智。智是什麼呢?

不是前邊六度裡邊的般若那個智慧。這個智是什麼呢?

這個智是菩薩所用的五明。菩薩度眾生用的五明,一定要會。

Page 8: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8

你度眾生的時候,他在做生意,你必須要會做生意的。

別人買冰箱,你必須要懂得冰箱,冰箱裡邊的構造。

給別人看病,你要懂得看病,

這個智,叫工巧智,這個智就是工巧智。

第十,就是力。力所講的就是五力,十力,都要用在十度上邊。

把所有的力都要加到上邊去,就是怕你行了一半。就像舍利弗一樣,走了一半,

他不做了,他不行這個大乘了,他又回去了,就是這樣子。這個力呢,就是接力

的意思,讓你往前走。

所以六度凡、聖都可以用的。六度真正用的,是用在三乘上邊,聲聞,緣覚,菩

薩佛上邊; 凡夫用六度,一用就走偏了, 所以凡夫必須要加上后邊的四度,十

度來度眾生才會有所成就。

佛子與聲聞,緣覚諸外道,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

大家都知道,聲聞是什麼,緣覺是什麼。

外道,并不是真正穿起外道的衣服,做外道的事情才叫外道。佛教徒不按照三

藏十二部經典裡邊所行的就是外道。

佛, 教我們怎麼做的,不去做,這就是外道。

應持戒,應守戒而不持戒,這就是外道。

所以外道不是在形式上邊,外道就是說,在內道裡邊做外道的事情,都叫外道。

所以這個外道不能說,那個基督教外道,道教是外道,不然。(32:10)

有的人講古印度婆羅門教是外道,都不是。

在僧團裡邊破和合僧的,就叫外道。

僧團裡邊,不持戒的叫外道。

與佛法走的相反的叫外道。

所以這些外道都是與佛法不能和合的,不能相應的,都叫外道。

外道的範圍非常之寬,所以要大家隨時隨地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這樣子。

一言過就是外道。

外道是什麼呢?

外道所犯下來的果報,不只果報哦! 犯的是罪孽喔! 是業報喲! 要遭業報的。要

知道仼何人都在外道的旁邊,一不注意就到了外道上邊去了(33:28)

Page 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9

及與無色行。

無色行就是什麼呢?

天上飛的啊,就是這些陰間裡邊這個神識啊,就是沒有四大之體的這些。

行是什麼呢?

無色類,這一類的。

如是種種事。

在這一段上邊講的六度,諸波羅蜜。這六度的諸波羅蜜沒有離開因緣,是因緣

所行的。因緣所行才會六度波羅蜜,才能度眾生。要知道因緣裡邊所含藏的東

西,所有的因緣,人行的因緣,都是由十二因緣裡邊,十二門支裡邊所顯出來

的。

這十二因緣裡邊顯出來,像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

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裡邊是十二因

緣。

我們經常講的五藴,色、受、想、行、識,就是由這十二因緣裡邊簡化出來的。

色是什麼呢?

色是由六入,名色,這是色。

受; 想在那兒呢? 愛是想,取是想,生死也是想。

行,就是行的因緣。(36:40)

識,無明緣行,行緣識,就是識上邊。

這十二個字是個圓環,這十二個字是個圓圈兒。無明跟老死兩個是相接地。老

死跟無明可以說是分不開地。

為什麼與老死分不開的?

有死就有生,有生就有死。這個生到老死,,這生在這兒,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緣名色,六入,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

是一個圈。(38:27)

要知道,這個圈兒裡邊就是五藴五陰。五陰五藴,色、受、想、行、識,就在這個

圈兒。這個圈兒裡邊,形成這個圈兒裡邊,就是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第五

識,都在這兒,都在這個上邊。

Page 1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0

無明在這整個一個圈子上邊,通通叫八識, 八識功用。

十二因緣叫十二索鉤,八識的功用。

我們四大的身體是從那兒來的呢?

由五陰上邊而形成的。

五陰是什麼呢?

五陰就是八識,八識性。

所以四大,有體,我們身體有體,有體就有相,有相就有形,就有形狀 。所以,

體、相、形,背后就是八識,八識造的業。

我們體、相、形,是性是不錯,是染性,並不是淨性, 所以八識就在這上邊。

所以無明,無明一起了,八識形成了。八識形成這有一段距離,八識形成以後,

這個行是什麼呢?

七識,第七識了。

那麼識講的是什麼呢?

識講的是六識、五識。

那麼名色,是已經形成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名色,六入呢,六根進去了。六

根進去以后,

觸是分別心,會分別了。分別以後,這叫攀緣。(41:20)

這四個: 受、愛、取、有,都叫攀緣,都是攀緣。

攀緣以後,造了業了,業造成了,就叫滅了,這四大滅了。

這是大概的,我這樣子寫,剛才一樣一樣的寫,是不是太亂了,看不清楚吧,看

的清啊,看的清我再繼續往下講。

這上邊形成了這麼多的東西(十二因緣內容),它有一個方法,怎麼樣把它講出

來?

這個法就是大乘的唯識,也就是佛教就是靠這個東西,靠這個圓圈兒而講地。

這個圓圈兒是什麼?

生死輪迴的根本。這個圓圈兒就是一條鎖鏈,生死輪迴的根本。

Page 1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1

生死輪迴都沒有離開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就是,五識、六識、七識、八識。

所以先有八識,根椐八識自己的特性產生出來五藴。

五陰, 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字,除了色代表四大以外,

色是什麼呢 ?(43:20)

色是眾業所聚,所有的業,成千上萬的業聚在一塊兒形成四大,所以成為色。

受、想、行是心。受、想、行都是在攀緣心和分別心上邊。

因為攀緣心和分別心在五藴上邊分不開,五藴沒有辦法把它分開,每一個字裡

邊都有攀緣性質,每一字裡邊都有分別性質。有攀緣,有分別在這五藴裡邊,

下邊三個字就是攀緣心和這個分別心。

最後一個識字,這個識是什麼呢?

就是八識,也可以說代表前邊的五識。因為八識和五識不分的。這是八識和五

識,開始,就是生死、無明兩個頭兒。

在八識和五識上邊,我要再進一步的講一講。在日本,韓國,甚至於西藏,研究

密宗的人,他們把大圓鏡跟五識這個,兩個顛倒過來。

因為五識成所作智是大圓鏡智的門面,臉面,大圓鏡是體,前邊成所作是臉面,

這兩個東西合在一塊兒是一樣地。因為六根上邊要有覚知,每一根都有覺知。

覚知是什麼呢?(45:50)

如來藏性。所以六根上邊每一根都有如來藏性。五根上邊也就是靠如來藏性。

因為根上邊,這個叫浮塵根,在浮塵根上邊有鼻子、嘴巴、耳朵、眼睛,叫浮塵

根。

還有一個勝義根,勝義根是分別,這個第六識、第七識所牽連的精神上邊,就

叫勝義根。勝義根專是分別的,專是想辦法攀緣的。

成所作智要轉識成智的時候,必須從那裡起呢?

要從平等性智上邊起,不平等的話,任何一個識轉不過來。所有的十方諸佛,

三世諸佛,成佛都由平等性智上面開始。

沒有平等性,不能行菩薩道,不能行六度。

沒有平等性,不能轉第六識為妙覌察智。

Page 12: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2

因為平等了,不袒護任何一邊,不袒護八識,不袒護佛性,不袒護五識,不袒護

六識,所有的都是一視同仁,都是平等的。對人也是一樣,我你他,都是平等的。

對眾生也是平等,一看眾生相,然後行菩薩道 - 六度、十度的時間,才不會有

偏差。(48:20)

在這個上邊第二個要轉的,就是分別識。

分別識轉成妙觀察智。

要知道,這兩個轉了以後,不是馬上轉五識喲! 他就要轉八識成大圓鏡智。轉

到八識上邊以後,最後,才在第五識上邊成所作智。

所以,大圓鏡智是能轉、能作,能轉成佛性。

成所作智呢 ?

是所轉、所作。

一個是能,一個是所;

能是主動的,所是被動的。

所以這個五識上邊轉的時間,它真正的名字叫什麼呢?

成所作是圓成佛性,所作實相智。所以能作出來的。

前邊大圓鏡智呢,大圓鏡智是什麼呢?

這是轉過來的,所以轉過來成這個樣子,這兩個東西,嚴格講起來,兩個是一

樣的。(50:05)

一個是能作,是主動地 (第八識);一個所作,是被動地(五識)。

為什麼有主動、有被動呢?

因為前邊五識它有根,它有五根,有浮塵根,還有勝義根的關係。浮塵根和勝

義根的關係,不能夠作主…。

勝義根,浮塵根要轉的時間,必須要 轉過來成平等性智,轉過來成妙觀察智,

轉過來成大圓鏡智了,它前邊的五根才不會造反,才會順其自然而形成的成所

作智。

成所作智,成,就是人家都轉了的,成就前邊的,轉成智慧的功德,以實相體而

成就前邊轉成佛性智慧。很多密宗的修行人,他們把五識和八識,成所作智位

置擺在大圓鏡智,大圓鏡智的位置擺在成所作智的位置,正好顛倒過來。

Page 13: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3

講的通,講不通呢?

講的通。都是無明,都是老死。這兩個,沒有轉之前都是老死和無明,在十二因

緣上邊都是這兩個。

轉過來以後,才會有前後的次序。所以這個講起來,就講到唯識上邊。

唯識,在這我介紹一下,以後用的到的。

我們要知道唯識是佛教裡邊很大的一個學問,它是傳承佛教裡邊的宗旨 。

三藏十二部離開唯識的時間,就沒有精神了,沒有靈魂了。

有唯識才能顯示佛經、佛法的偉大。

為什麼呢 ?

在其他的宗教裡邊,講的迷信,它沒有八識,它沒有七識,它沒有六識,它沒有

五識這個說法。

它沒有因緣說法,都是講自然。

所以在這上邊呢,佛教所講的非因緣,非自然,也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因為

有因緣呢,就落到五、六、七、八識上邊去了。注意聽這個啊,它會落上去地,

因緣,所有的眾識,五、六、七、八識就是因緣所生,因緣所轉,就是靠因緣。

佛教所講,要轉識成智,非因緣,不受因緣所轉。(54:25)

非自然呢,也不是自然,自然是沒有頭沒有尾,突然間長出來的,突然間發生

的叫自然,自然而然來的,這個講不通的,這是外道所講的方法。

所以非因緣、非自然:

在因緣 法上邊所行,跟這個識,五、六、七、八識,可以說翻過來翻過去,手心

手背。

因緣是所有的識,所行的一個循環運行方法。

這個業力呢?

是因緣所造出來的結果,就成為業力。

在佛法裡邊,為什麼要那麼重視因緣,什麼事情都要因緣和合,因緣和合而行,

因緣泯滅而散呢?所有的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呢?

就是這個道理。因緣不是佛性;

因緣是因為識,五、六、七、八識的,有識了,識它也不能夠跟起走的。

Page 14: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4

人死了以後,到另外一個世界,沒有四大了,四大脫了,這個時間就是因緣,因

緣就在運行了。因緣在裡邊把業力統統要挑出來了,你要作肝,你要作肺,你

要作心,你要作眼睛,所以因緣就在裡邊來編配你未來四大的工作了。

所以這個因緣非常之歷害,所以在生時,有四大的時間,把握因緣,不要造因

緣,造因緣就是造業。

要把握因緣就是說,盡量的少在因緣上邊作文章。

所以,在唯識裡邊,唯是什麼呢?

唯是只有一個。佛教裡邊,只有一個心,真心。

唯心所現的唯心這個心,是真心,所現出來的道理,就叫唯。

識是什麼呢?

就是剛才講的,因為有根,根上邊有如來藏性。每一根,耳根,鼻根,眼根,舌

根都有如來藏性。(57:30)

譬如說,白痴,或者是植物人,他的業是什麼呢?

他造的業 是在因緣上邊所行的叫障礙業,障礙的業果。他的意根,在出生的時

候,他的八識上邊形成的意根是廢根,意根上邊沒有用;

但是呢,意根上邊出了障礙以后,所形成的智障的兒童啊,智障的人啊,或者

是被車子撞了,成為植物人啊,這些所經過病變的層次不一樣,都是由各個的

業力所牽,各有各 的業力,因緣所配,所以才成為那個事實; 成為這個事實的

時候,你看這些智障,白痴啊,他們的環境都不一樣。

白痴,十之八九家庭環境都很好。所有的白痴,他都有一個好母親。

所有的植物人,他都有一個溫暖的家庭,他都有個好母親。(59:10)

這個裡邊是什麼呢?

同分。同分單業所受。在同分的情形下,單業所受。

這些智障,這些障礙業,業力很重的,

這些業力怎麼來的呢?

往往都是在前生,生生世世聚下來的,

聚下來的什麼呢?

與善根、善事相抵觸的。

Page 15: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5

有一個故事,這是方便說啊,故事嘛,有一個出家人,他看到一個智障的小孩

子就領回家,領回廟裡邊去了。養他,培植他,他還是那麼笨, 白痴一樣,這個

時間,徒弟們都不佩服,都在講。

這個師傅就講了: 你要知道,這是一段因緣,在五百世以前,我就是他師

父,他就是我徒弟,因為這樣子情形下,才形成了障礙障。

障礙障的意思就是受所知障住不能轉成佛智,不能轉成智慧,被障在那個地方,

對長輩不尊敬,對同事不和,破和合僧,所以這一生變成障礙障。

這個障礙障,我不救他,我不度他,誰度他呢! (1:01:20)

這個因緣講過以後,這個不是迷信,這小孩子,這小沙彌在那兒爬樓梯,一下

就摔下來了,這摔下來以後,就把他叫醒了,醒過來馬上變成另外一個人了,

也聰明了,這就是說,把因緣講通了,業就消了。他的障礙打破了, 在他的八識

田中,這些障礙給他擊破了,變成非常聰明的一個小孩子。醒過來的這個小孩

子後來曾經是一代祖師,修行非常之好,對人恭敬的不得了,那麼這個人是誰

呢?

就是佛經上經常講的那個什麼,常不輕菩薩。這就是常不輕菩薩的一段因緣。

所以這一段因緣講給世人聽,就是不能夠憑自己的智慧衡量佛智,不能夠憑自

己的智慧把倫理廢掉。這就是說,這個就是障礙智 。所得的障礙智 呢,就是第

六意識喪失。他的因緣和合的話呢,在某種情形下,他會轉過來。有的時間那

個植物人,睡得很久了,他會又醒過來了,這就是這個原因 業消了。

所以在唯識裡邊,識是什麼呢?

識就是我們造業的工具,五識、六識、七識、八識。不懂的人經常說,哎呀! 那

有什麼! 根、塵、識嘛! 那識就是那個識嘛! 這個禮拜天他們還在胡說八道呢!

因為不懂。

識的作用,可以說生生世世,生死輪迴都在識上邊,沒有說那一個救你跳出生

死輪迴這個圏子以外。(1:04:10)

唯識,有兩部份:

一部份叫顯識,一個叫轉識,轉動的轉啊,轉識。

顯識是什麼呢?

Page 1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6

心、意、識。顯識就是說,把裡邊的層次都講出來了。

為什麼要讀唯識呢?

唯識裡邊有二十頌,有三十頌,有八十頌,這些頌都是在經典裡邊出來的 ,摘

要出來的 。這些頌呢,都是講唯識裡邊,為什麼要唯識,唯識的道理,唯識裡

邊的東西。

顯識裡邊,它分三個層次,也就是說,六、七、八識的特性。

六識是什麼呢?

六識,我們所講的六識,六識的名字叫,常所明意識。常是經常的常,所是所有

的所,明是日月明,常所明意識。(1:05:30)

常所明意識是六麤,麤是三個鹿落在一塊兒,成為麤。這個麤也就是粗糙的意

思,這個麤是造業的意思。常所明意識就是六麤,叫麤品意識。也可以叫六識,

也可以叫分別識,也可以叫常所明意識,也可以叫麤品意識。就是三個鹿放在

一塊兒那個麤品意識。品是三口,人品的品,啊。麤品意識。

這個第六意識,三個名字,顧名思義就知道它是什麼了。

即有分別。麤是什麼呢?

麤就是貪,就是分別。

它行的範圍是什麼呢?

善、惡、無記。

善是善的一面,善是十善;

惡呢,有十惡;

惡有十惡,還有二十四小過, 這二十四小過是在你們各位戒本裡邊,戒本裡邊

的條文就是根據二十四小過寫出來的。道宣律師就是按照二十四小過寫出來

的這個戒律,律文。這二十四小過,我不便寫出來。

還有這是善,這惡,還有無記。

什麼叫無記呢?

很多解釋,在這裡的解釋呢,不善、不惡就是無記。

在禪宗的解釋,後邊,這部經的後邊也講到無記。

那講禪定的無記,一片空白,叫內守幽閒,感覺很舒服,一片空白,也叫無記。

Page 17: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7

所以這個就是說,它(第六識)造業,不但造善、惡、不善不惡,這三性的業報,

果報,業報都是這個業而造出來的。所以,那麼,這個裡邊包括不包括五識?

因為五識是攀緣裡邊一部份,也在攀緣吶! (1:08:55)

第二,七識,七識叫什麼呢?

七識叫中品意識。七識也就叫執識,執著的執,我執我見執著的執,執識。

那麼它又叫什麼呢?

又叫阿陀那識,阿陀那識啊。寫一寫啊,阿陀那識。它呢,又叫中品意識,中間

的中,中品意識。它是專攀緣,但是它沒有根,這些意識,六織,七識,八識都

沒有根, 所以它是在凡夫上邊。(1:10:00)

聖人出了三界了,斷了所有的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以後,七識在上邊發

生不了作用。他斷見、思煩惱,必須要平等,一定要轉性,要轉成平等性,這個

煩惱才能夠斷得了。不轉性的話呢,煩惱斷不了的 。

第七識它是在凡夫上邊,凡夫上邊所作所為,它喜歡的都給你拉去了。拉去就

有業果,業果就種了。

果是什麼呢?

種子,果是種下來的種子,都叫果。我們經常說做事情的結果,那麼,好的事情

有結果,壞的事情也有結果,沒有結果最好。有了結果,這個果就叫種子,這個

種子就種在八識上邊去了,這就是業。每一個果,就是每一個種子。

第三是八識。阿賴耶識,也稱為細品意識。粗細的細,細品意識。

為什麼稱為細品意識呢?

它收的東西啊,比微塵還要細,什麼東西都收進去。它根本也不挑的,好壞統

收,善、惡、無記,所有的業果它統統收,因為它都收,就稱為細品。

細到什麼程度呢?

細到,就是一個小微塵的業,小微塵業力的種子,它也收,大小都收,好壞不拘。

八識就是這麼一個特性。那麼這收進去的這些,它所得到的呢,恆受業報,業

果的業報。恆是永遠的,永久的,恆久的意思。

恆受業報,恆受業果報。它呢,不管是善,不管是惡,善、惡、無記,統統都在內,

所以這是顯業。

顯識裡邊包含了這三個。

Page 18: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8

識, 大概講一下。以後講的機會還是有的。所以,【唯識論】,唯識裡邊稱為論。

論就是一本書。唯識是一個法,一個法門。唯識含藏在所有的佛法裡邊。就好

像我們人一樣,我們人的成份,六識、七識、八識,含藏在裡邊造業的,就是一

樣。這個唯識它也是正面的,好、 壞都講的,它是講眾生識、性上邊的這個法

門,這叫唯識。所以唯識是列入大乗的。(1:14:14)

下邊轉識,轉變的轉,轉識也就是說這個意識 分別意識,還有阿陀那識,

還有阿賴耶識。也就是六識,七識,八識。這八識也是在顯識上邊,先由顯識講

原則。轉識是在裡邊所運行的。

轉識裡邊講的是什麼呢?

講的就是種子。這個種子種上去(第八識)以後,要知道我們的習氣是最要不得

了,習氣就是水,就是肥料,用習氣的水,用習氣的肥料來滋養這個種子。來滋

養這個種子,唯識裡邊不講滋養,也不講澆水,也不講施肥,它就講的叫熏習。

熏習,剛才我寫在墨板上的熏習。熏習就是,它熏習的來源就是靠習氣。

習氣是什麼呢?

不是這一生的,習氣是生生世世所帶的,每一生都加一點點。

譬如說,一個人喜歡聽唱歌,他生生世世聽到唱歌他都興奮。直到這一生,他

還是喜歡聽唱歌,他執著在這個,什麼都不做都可以,一有唱歌他一定要去。

所以,習氣是這樣子來的,習氣是生生世世,一點一點加上來的。那麼這就是

諸業,各種業,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的種子在八識上邊生根的時候,必須要

滋潤它,要培植它,這叫熏習。這個熏習,熏習也有種子喲。熏習不是說空白的

喲,熏習也有種子,熏習種子就是我們平時所作所為在習氣上邊下的功夫。

你譬如說,剛才舉例唱歌,今天晚上有事情,要聽課,哦,不聽課了,我要去聽

唱歌去了,聽歌去了。這就是在習氣上邊下種子了。這 就是培植習氣,堅強習

氣,把習氣鞏固成一個業果。也就是說,這就是習氣的種子。

習氣的種子和業力的種子在八識上邊形成兩個東西,形成兩股力量。所有受的

業報,業力的種子到了八識上邊,它就長出來了,開花結果成熟,成熟要向那

個方向走,就受習氣的種子來推動了。

所以習氣的種子在八識上邊是一種風,境界風,它推動所有成熟的業力向那兒

走。

Page 1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19

所以一般人講命運,命運裡邊形成這個命,就所有業力組成這個命。這個呢,

就是受習氣所推動的。習氣的種子是屬於風。有種子是有種子,但是它興風作

浪,在裡邊助長業力,讓業力合在一塊兒成為一體來成熟,來發出來。(1:19:00)

習氣,要知道,因地裡邊因緣因緣。

因: 就是念前,(念念不忘的)念前的業力、業果,(業力、業果)強著先牽,被推動

出來的這個因。這個因呢,受習氣風所轉動,轉動的時間,就會形成一個念,形

成一個念,所以念念不斷就是習氣,(習氣)也就是熏習性的這個業力風所摧的。

(1:20:00)

所以,一個念一個念出來,念出來以後,念本身沒有(東西),都是靠因裡邊所成

熟的業力,與它配合起來,編織成這個念。

編織成這個念,這個時間問題來了,念形成了,要有助緣,要有東西幫它, 所以

善知識,惡知識啊,要有幫助的人,這個叫助緣。

助緣是什麼呢?

習氣。又是習氣,助緣大部份都是習氣。

習氣忙得很,到八識裡邊去找成熟的業力、到外邊來給助緣編織在一塊兒,你

應該這樣子做,你應該幫那樣忙,都是由你的習氣而形成的,所以形成助緣。

形成助緣以後,這個事情就成功了。成功,並不見的是善事,也不見的是惡事,

也不見的是無記,都有的。反正成功了,成功就結果。結下來這果實啊,第七識,

因為它有執著嘛,它有這個我執、我見,執著,執著性在那兒擺起,說這是我的,

馬上拿走,這個時間,他就由第七識轉運到第八識上邊去。在轉運的時候,也

沒有離開習氣。

所以習氣之可怕,真是可怕,千萬要改掉自己的習氣,才是修行的本路。

所以一個人聽見一樣東西,馬上就火冒三尺,這是什麼呢?

也是習氣。 所以習氣養好,習氣好的人,他的風度好,他懂得世間法裡邊四維

八德。他懂得道理,這樣子,由四維八德的方法,用世間上邊的智慧來約束習

氣,來改進習氣。所以世間法上邊四維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

八個字能夠懂得話,用這八個字來糾正習氣的不正當,用這八個字來轉習氣,

這就是我們的修行。(1:23:05)

所以最可怕就是習氣,

Page 2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20

習氣不但是一種業力,

而且它是滋潤諸業的種子的營養品。

這個東西,它又有是什麼呢? (1:23:20)

它又是助緣裡邊的聯絡人,

它又是助緣後邊所推動的一種力量。

所以,這個習氣,習氣是修行人的障礙,

習氣是所有業力 = 由種子開始生根 到開始長起來 到成熟,都受習氣

的影響。所以,習氣,八識有多大,習氣風就吹多大,并不是說它只有一點點呢,

并不是像電扇一樣吹一下風,涼快涼快。它不是,它這個風大得很。所以,習氣

越深這個人越固執。某一個人固執不得了,就是習氣太深了。所以,要想修行,

一定在習氣上邊下功夫。(1:24:37)

這是唯識,講到唯識裡邊,根、塵、識, 依層次來講:

第一個,為什麼我們有四大? 四大從哪兒而起的呢?

四大就是由八識上邊起的。四大之體,四大的體是性, 是不錯,性是染性,由染

性上邊所起的,業,業果,才造出來四大。

所以,修行好,生生世世修的好,才有好的面孔,好的身體,出來才有風度。修

行不好,出生以後,長的不好看,走路也不好看,所有一切的一切都不好。這都

是由業力上邊編織來的。

四大就是靠五藴形成的。五藴的老闆,五藴是從那兒來的? 它的母親是誰?

就是十二因緣。所以我們要學佛,這些唯識也好,五藴也好,六度也好,因緣也

好,業力也好,一言以蔽之,就是由十二因緣上邊而來的。

十二因緣是十二個層次,是十二個連環鎖在一塊兒的。是生生死死,生死根本,

輪迴就是在這上邊轉圈輪迴,就是靠這個。所以唯識的根據就是在十二因緣。

為什麼佛講法的時候,到鹿園去,先講四聖諦?

四聖諦是十二因緣召出來的,(用苦集滅道)對治十二因緣惑、業 、苦受的四個

層次。惑、業、苦,惑業苦就是業惑苦受四個字。業惑苦受就是惑、業、苦。那麼

有了這個觀念以後,再傳襲他們十二因緣。由十二因緣上邊告訴它們,修十二

因緣,前邊就是一個化城, 到達化城以後,你們就可以不要走了, 在那個地方

Page 2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21

就可以成佛了。所以那裡就是因緣,化城就是因緣,就是佛所說的方便因緣。

(1:27:30)

所以十二因緣是唯識,小乘,大乘,三乘共有的,甚至於凡夫。外道不同意喲。

所以十二因緣一定要懂,十二因緣懂了以後,那麼,五藴就懂了。

所以這五藴,造出來四大。

五藴是什麼呢?

五藴就是編織所有的眾業,眾業積聚在一抉的一個工具,一個方法。五藴仍然

沒有離開習氣喲,也就是習是喲。五藴,也就是十二因緣裡邊所刪(精簡)出來

的。所以五藴把四大形成以後,那麼四大就開始受啊,取啊,就愛啊,就有啦,

就往這個上邊走了。

在這個上邊走的時候,它就要有根,要知道我們五根,四大為身根,是觸根,鼻

子為聞根,耳朵為聽根,眼睛為精根,可以看外邊的,舌頭為味根,那麼意根是

什麼呢?

意根沒有根,意根應該是在意識所顯的地方,就叫意根。也就是說,所有的識,

神識,意根與神識不離開的喲,神識跟意根不離開的。所以神識上邊,有意根。

(1:29:39)

所以很多人死了,他還告訴家裡邊的人說,我沒有房子住了,我的房子漏雨了,

這都是意根上邊的分別識,而延續下去的。

所以根有浮塵根,就是看的到,摸的到。這些根裡邊,根根相通,事實只有一個。

根有覚知,根沒有識的時候,它自己本身就有覺知,這個覺知不是見聞覺知的

覺知啊! 這個覚知是如來藏性,是清浄的。等了有了塵境,六根前邊有前境,所

以六根門頭(前邊)不清淨了。不清淨的時間,有塵境了,這個時間,根上邊如來

藏性轉變。

如來藏性轉變,也就是說,成所作智沒有成所作智了,那是什麼呢?

那就是攀緣識。到外境上邊,境塵上邊去攀,攀回來以後。。。。

為什麼它要去攀呢?

就是因為有識,眼有眼識,鼻有鼻識,耳朵有耳朵識,這樣子攀回來的。所以,

觀世音菩薩,他在耳聞上邊下得功夫。

Page 22: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02/26/2000sanmore.org/book4/images/pagel9.pdf ·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講次:Tape #9 講述日期:02/26/2000 講解:高老師先祿居士

22

請各位合掌,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tape #9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