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

9
7 董立文(Tung, Li-Wen) 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Outs of Creating the “China Policy Committee” 民進黨成立「中國政策委員會」作為整合兩岸政策的黨內平臺,是過去 5 年發展累積的結果,是不斷摸索與挫折、反省與改革、堅持與創新的成果。無 論如何,當民進黨內各種力量的領導人願意面對面的坐下來討論,當民進黨內 青壯代願意在這個平臺進行辯論、以及民進黨藉由這個平臺與臺灣民間社會、 中國大陸及國際社會進行對話與溝通,那麼,作為臺灣百分之四十六的民意代 表,民進黨「中國政策委員會」的結論與決定,勢將影響未來兩岸關係的走 向,牽動東亞局勢的演變。 本文將從問題的緣起、迷思與事實、反省與出發、未來展望4 部分,分析民 進黨成立「中國政策委員會」的背景因素、時機考量與組織功能,核心的焦點 仍在民進黨如何認知所謂的「兩岸政策調整」?出發點是什麼?目標是什麼? 當然,本文觀點屬於個人意見,藉由歷史回顧與評估未來,提供一些研究上的 淺見。 壹、背景因素 2008 年總統大選民進黨慘敗後,其狀況就像謝長廷所說的「形同廢墟」, 在蔡英文接任黨主席的前兩年,能把一個眾人唾罵、黨內大多數菁英被捲入司 法調查、黨部負債金援斷絕、人心消沉組織渙散的政黨給穩定下來,已經算是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Jul-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7

時 評

董立文(Tung, Li-Wen)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Outs of Creating the “China Policy Committee”

  民進黨成立「中國政策委員會」作為整合兩岸政策的黨內平臺,是過去5年發展累積的結果,是不斷摸索與挫折、反省與改革、堅持與創新的成果。無

論如何,當民進黨內各種力量的領導人願意面對面的坐下來討論,當民進黨內

青壯代願意在這個平臺進行辯論、以及民進黨藉由這個平臺與臺灣民間社會、

中國大陸及國際社會進行對話與溝通,那麼,作為臺灣百分之四十六的民意代

表,民進黨「中國政策委員會」的結論與決定,勢將影響未來兩岸關係的走

向,牽動東亞局勢的演變。

  本文將從問題的緣起、迷思與事實、反省與出發、未來展望4部分,分析民

進黨成立「中國政策委員會」的背景因素、時機考量與組織功能,核心的焦點

仍在民進黨如何認知所謂的「兩岸政策調整」?出發點是什麼?目標是什麼?

當然,本文觀點屬於個人意見,藉由歷史回顧與評估未來,提供一些研究上的

淺見。

壹、背景因素

  200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慘敗後,其狀況就像謝長廷所說的「形同廢墟」,

在蔡英文接任黨主席的前兩年,能把一個眾人唾罵、黨內大多數菁英被捲入司

法調查、黨部負債金援斷絕、人心消沉組織渙散的政黨給穩定下來,已經算是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Page 2: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8

第11卷第6期 中華民國102年6月

一項政治奇蹟。事實上,一方面民進黨內風雨飄搖、百廢待舉;另一方面,國

共之間的兩岸關係則快步前進、一日千里。

  政黨輪替後,馬政府以開放為主軸的大陸政策,使兩岸關係進入大陸國臺

辦前主任王毅所說的「大合作、大交流、大發展」的時代,光是2008年與2009年兩岸就簽定了12項協議,對比過去20年兩岸關係只有4項協議,其速度不可

謂不驚人。那兩年,民進黨根本沒有能力反對或阻礙兩岸關係的進展,甚至民

進黨的意見不受社會重視而被邊緣化。其實,直到現在,行政權完全掌握在馬

政府手裡,國會又是國民黨占多數,說藍綠內耗或民進黨破壞兩岸關係,是欲

加之罪何患無辭,實際的情況是,民進黨在財政、組織、行動與文宣等各個方

面,都無暇顧及兩岸關係。

  2008年年底,民進黨中常會已經討論並通過「恢復設置中國事務部」一

案,但因當時黨中央正在裁減組織與精簡人事,沒有多餘的經費支持恢復設置

「中國事務部」,結果,通過歸通過,但實際上是擱置此提案。2009年年初,

中常會再通過於黨中央設置臨時的任務編組「中國事務小組」,作為處理與因

應日益複雜的兩岸關係事務的專責組織,然而一樣面臨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的

窘境。那兩年,民進黨唯一被廣為人知的代表作是「圍堵抗議陳雲林」,結

果,民進黨被打成「暴力黨」、主席則被抹黑為「暴力小英」,民進黨的虛弱

無力由此可見一斑。

  2010年是一個轉折,兩岸商簽ECFA與五都選舉使民進黨的主張與意見,第

一次有機會相對公平的向外界較完整的表達,當然,集中在ECFA的「雙英辯」

以及藍、綠整年的選舉攻防,「ECFA雙英辯」早被特定媒體斷定輸贏,結果還

是對民進黨不利;至於五都選舉攻防,蔡英文一句「不要在ECFA的問題上糾纏

下去」,主動從兩岸議題轉向國內議題的攻防,五都選舉結果平分秋色,民進

黨沒有敗、國民黨沒有贏。

  然而,「ECFA雙英辯」刺激了民進黨的覺醒,隨著2012年總統大選年的來

臨,民進黨開始百花齊放,首先是2011年1月10日謝長廷提出「憲法共識」、1月11日呂秀蓮提出「九六共識」、2月17日蘇貞昌提出「臺灣共識」、2月23日

蔡英文為民進黨智庫揭牌時,提出以臺灣價值為核心,兩岸必須維持「和而不

同、和而求同」的關係。4月,民進黨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辯論,許信良提出開

放政策。直到蔡英文成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正式提名人後,藍綠對決正式開

Page 3: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9

時 評

打。

  總統競選期間,兩黨的兩岸政策都出現一種矛盾的調和現象,一方面為了

勝選的考量,候選人會傾向「加碼」選舉支票,不計後果動員一切力量以求勝

選,這叫「選舉語言」;另一方面,競選期間所提出來的政見與主張,不但會

影響選民的投票取向,甚至成為選後人民驗證政見兌現的標準,這叫「競選承

諾」。「選舉語言」與「競選承諾」同時存在,但是民主政治的原理告訴我

們,選民是不可也不會被欺騙的,既使是「選舉語言」也會被轉變成「競選承

諾」,不只是候選人對選民的承諾,也是候選人對自己的承諾。對於總統競選

期間兩黨在兩岸政策上的攻防過程,屬於另一種議題脈絡,限於篇幅,本文將

直接進入選後民進黨的發展過程。

  當2012年總統選舉結束後的第一天,《聯合報》與《中國時報》頭條新聞

標題,就把這場選舉輸贏定義為「九二共識通過公投」,從這一刻起,民進黨

敗選等同於「民進黨要調整兩岸政策」,「民進黨要調整兩岸政策」就成為民

進黨的「原罪」、「天命」或「夢魘」,但是,這是事實嗎?或是,這樣的認

知對臺灣有利嗎?對民進黨乃至於對國民黨有利嗎?

  無論如何,2012年敗選後,民進黨的「中國政策」辯論就已經開始,雖

然沒有辯論的固定場所、辯論的形式與規則,甚至沒有辯論的裁判與結論,但

是,辯論實質性的產生在眾多民進黨人的發言裡,散見在各個報章雜誌與媒體

等場所,時間則延續到現在尚未停止,擺在民進黨眼前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要

不要辯論,而是如何把這些不同的主張與意見整合出共識,來完成一個團結的

民進黨,套句中共的話,如何統一思想、共同行動,這才是民進黨最大的挑

戰。

  假如,2011年民進黨在兩岸政策開始百花齊放代表辯論的開始,那麼,在

某種程度上,2012年至2013年蔡英文的敗選檢討、蘇貞昌競選黨主席的兩岸政

策主張與當選後的實踐,及謝長廷的「憲法共識」推廣行動,都可以看作是民

進黨大辯論成果的一環,差別只在於如何認知民進黨「中國政策」辯論的實質

與意涵,而不要被1998年的那場大辯論的形式所侷限,畢竟時空條件與環境已

經大不相同。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Page 4: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10

第11卷第6期 中華民國102年6月

貳、迷思與事實

  蔡英文的敗選檢討該怎麼寫,是一個高難度的問題。尤其在兩岸政策這一

塊,假如把敗選原因都歸咎於兩岸政策,這麼作無疑的是把一場大選失敗的原

因簡單的歸納在兩岸因素,接受「九二共識通過公投」以及「民進黨要調整兩

岸政策」等後續一連串的觀點,進而壓縮未來接任黨主席的個人揮灑的空間,

蔡英文要為敗選負責而離開民進黨,她所考慮的是未來民進黨成長與茁壯的空

間,更重要的是黨內的多數意見是,不是敗在沒有接受「九二共識」,而是敗

在沒有處理好「九二共識」問題。

  的確,「兩岸關係是民進黨的罩門」最後是指民進黨黨內需要進行「中國

政策」大辯論,需要進行政策大調整。但是,黨內各方力量的認知不同,演變

成包括戰略、黨綱、決議、組織、人事與政策都被捲入,都需要辯論與調整。

於是,檢討或辯論「中國政策」的實質,是民進黨從頭到腳的自我否定。更荒

謬的是,民進黨辯論或調整結果的成敗,恐怕要由中共來論斷,因為,如果大

家都認為中共不能接受民進黨,是民進黨要調整「中國政策」的原因,那麼,

中共就變成衡量民進黨調整的裁判了。

  民進黨需要檢討,但也不能忘記自己的成績與成就,2012的總統大選,

民進黨成功地將兩岸關係拉回臺灣本位,民進黨維持臺灣獨立自主的戰略目標

其實是成功的,例如馬提和平協議卻加碼到「十項保證」,馬在選前說「臺灣

前途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可見民進黨雖輸了戰役,卻贏了戰略。民進黨敗

選,固然是有短期因應策略上的問題,但長期戰略沒有問題。其實,民進黨是

在質疑自己為什麼沒能創造出奇蹟,也許最該檢討的是,選前認為會贏的立論

基礎何來?

  一個基本事實是,2008到2012年民進黨從「廢墟」到站穩腳跟,每一次的

選舉無論結果是輸是贏,民進黨的得票支持率都是穩步上升,這種上升的曲線

都是在沒有承認「九二共識」的條件下完成的。

  仔細追究,第一個迷思「兩岸關係是民進黨的罩門」,是在2008年總統選

舉敗選後才出現的說法,它成為公眾的刻板印象,2012年敗選後又成為流行語

言,這句話在不同的時候與場合,具有不同的意涵,本文歸納如下:

一、指民進黨執政8年時的鎖國政策,包括反共及仇共。

Page 5: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11

時 評

二、 指的是民進黨執政時的冒進、申張主權的政策,例如公投外交,文化臺獨

等。

三、指2008年後,民進黨不接受中華民國與「九二共識」。

四、 指2008年後,民進黨內需要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但黨內共識無法一

致,表示民進黨的黨綱、戰略、人事都需要調整。

  簡單的說,「兩岸關係是民進黨的罩門」在政治上被簡單的操作為民進黨

臺獨、鎖國、反「中」及拒「中」4個標籤,但這些不完全是事實,在更多的情

況下是被扭曲、抹黑與渲染。

  第二個迷思,兩岸關係是否成為總統大選的勝負關鍵?回顧過去5次的總統

大選:1996年李登輝的優勢來自飛彈危機;2000年是國民黨的分裂;2004年是

得力於民進黨執政優勢及牽手護臺灣的行動;2008年扁家弊案讓馬英九得利;

2012年馬總統的執政優勢、中共的言語恫嚇與介入,以及民進黨還沒有得到人

民信任等等。由上述歷史可知,兩岸因素不是決定大選的關鍵因素,因為臺灣

選民的投票行為相當複雜,這次選舉出現3種投票型態:棄保效應、含淚含血含

恨投票和賭爛票等,這與經典政治學理論大相矛盾。兩岸關係跟投票行為的關

係,目前還欠缺系統性與連續民調來證明。

  相反的證據顯示,馬總統在選前30天,主打強烈的臺灣認同,這包括吃臺

灣米、喝臺灣水,生為臺灣人、死為臺灣鬼等等,到最後還是強調臺灣認同,

假如兩岸關係是決勝關鍵,又如何解釋馬英九強調臺灣的主體性?此外,假如

2008與2012的選舉等同於「九二共識通過公投」,那麼,2012的選舉馬總統失

去140萬張選票,是否代表選民否決「九二共識」?

  第三個迷思,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目的是什麼?或是說出發點是什麼?

通俗的答案叫做「為了突破最後一哩路」,也就是說是為了勝選考量,如此把

兩岸關係與臺灣的未來放在選舉輸贏的脈絡下來思考,對臺灣的整體利益而

言,是好是壞?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簡單的說,當在野的民進黨都接受

了「一中架構」而與中共形成某種的「××共識」,那時,中共會不會直接向

執政黨要求統一?或是國民黨面對民進黨在統獨光譜的巨變,會做出什麼樣的

反應?最後,中間選民會不會只因為民進黨接受某種的「××共識」,就把選

票都投給民進黨?而原來支持民進黨理念的選民仍會含淚含血的支持民進黨?

這些問題都不是簡單的答案可以回答,民進黨最好的狀況是臺灣整體利益與勝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Page 6: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12

第11卷第6期 中華民國102年6月

選可以兼顧,次佳的方案是在臺灣整體利益與勝選之間尋求平衡點,下策是只

求勝選不顧臺灣整體利益。

  當然,民進黨競選期間在兩岸政策上的缺失也很明顯,主要表現在前後不

一、上下矛盾與左右衝突這3個方面,前後不一主要指的是對ECFA的態度前面

是反對到底後來則轉向為「概括承受」、上下矛盾指的是黨中央與綠營地方執

政縣市對兩岸經貿交流態度的矛盾、左右衝突指的是黨內各派系、各立法委員

各吹各的調,這3大缺失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論,即民進黨需要整合與共識。

沒有民進黨的共識,不能說服臺灣人民,無法與中共談判,更別想與國民黨競

爭。結論可以歸結到蔡英文所留下來的一句話:「民進黨必須加強處理中國問

題的能量、能力,才會得到社會的信賴。」

參、反省與出發

  蘇貞昌參選民進黨主席時所提出的兩岸政策主張,就是民進黨「中國政

策」辯論的階段性成果,這包括恢復中國事務部、成立「中國政策委員會」、

舉辦「中國事務研討會」與恢復駐美代表及新增駐日代表,其著眼點在於民進

黨的整合與共識、瞭解「中國」與從世界走向「中國」。這是非常務實的出發

點,民進黨對兩岸政策的調整必須穩步緩進,先從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做起。

  民進黨不是一個封閉型的政黨,眾所周知,民進黨平時是「一人一把號,

各吹各的調」;戰時則團結一致,共同對外。民進黨黨內對兩岸政策的看法,

已經有基本的共識,簡單的歸納,民進黨各派系重疊性很高,都認為民進黨必

須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在兩岸關係上態度要轉變、做法要調整,在實際政策

上,也不再是為反對而反對,也不意識形態化,而是就事論事,提出具體想

法,例如,中資入臺、陸生健保等問題,都提出自己的政策版本。從這些可以

看到,態度和做法都在轉變,當然,不同的意見則集中在達到目標有不同的方

法與策略。

  至於「中國政策委員會」要如何組織、何時召開與討論什麼,才能發揮維

持民主政黨的傳統、完成黨的整合與共識、與大陸及國際對話這3大功能,進而

達到維護臺灣整體利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與獲得臺灣人民的支持這3大目

標。此處,蘇貞昌主席在籌備的過程中就著眼於整合,把黨內各派系的人士、

Page 7: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13

時 評

社會專家學者,甚至是國民黨籍的學者都延攬到諮詢會議中,海納百川、廣開

言路,如同蘇主席所說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成立後五個多月來,積極進行

籌備工作,期間召開5次會議,諮詢委員開會17次,參與的前朝政務官與學者逾

200次。

  關於時機的問題,為什麼在今年5月才召開第一次會議,除了邀請黨內各派

系領導人參與需要時間之外,另外一個考量是東亞局勢的急遽變化,這包括美

國、大陸、日本與韓國都在選舉總統或更換領導人,一個新的東亞時代正在來

臨,至少要等到新的美國對華政策與中共對臺政策輪廓浮現後,民進黨才能戰

略性與針對性的預擬因應方案。因此,每一個參與諮詢會議的人,都被要求先

檢討過去10年東亞局勢、大陸與臺灣的內部及兩岸關係的歷史教訓為何,以及

評估未來10年有何發展與變化,再來提出建議與方案。

  在討論的過程中,浮現的第一個議題是「臺灣的中國議程」是什麼?眾所

周知,在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中,中共所設定的未來兩岸關係政治協商議

程是:一、安排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二、建立兩岸軍事

安全互信機制,三、達成兩岸和平協議;而馬政府則主張未來4年兩岸關係最重

要的3件事是:第一、擴大並深化兩岸交流,第二、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

第三、全面檢討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是中共與馬政府為未來兩岸關

係所設定的議程,這些議程符合臺灣人民的需要嗎?能夠因應未來東亞的局勢

及大陸與臺灣內部情勢的變化嗎?答案顯然是不行,因此,民進黨必須重起爐

灶,另做規劃,這些討論的成果完全結晶在第一次「中國政策委員會」會議的

引言報告中。

  第一次會議,臺大國發所教授陳明通以諮詢委員會政治組召集人身分,綜

整各組諮詢委員的集體智慧,在會中以「臺灣的中國議程」為題進行引言報

告。這份引言報告總計二萬七千餘字,分別從政治、經濟、社會、安全等面

向,提出13項臺灣面對大陸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報告認為,「主權、安全、

人權與賺錢」,是目前臺灣人民最為關切的價值追求,也就是臺灣人的「臺灣

夢」;不過,由於「臺灣夢」與對岸設定的「中國夢」幾乎是矛盾衝突的,為

了「臺灣夢」不受到「中國夢」的折騰,必須有一套完整的戰略與具體推動策

略以玆因應。

  報告除指出臺灣民眾對「我是臺灣人,我的國家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Page 8: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14

第11卷第6期 中華民國102年6月

有高度共識,超過八成民眾無意於兩岸統一外,並根據近幾年的經驗顯示,確

保主權、分配公平、和諧兩岸、順暢交流是臺灣人民偏好的策略優先順序。民

進黨在確保主權、分配公平較受到臺灣人民的支持,國民黨則在和諧兩岸、順

暢交流較獲肯定;但任何負責任的政黨都不能偏好或偏廢某一方,什麼才是最

佳的策略組合(portfolio),實有賴「中國事務委員會」的集體智慧。

  在社會議題部分,報告特別從公民社會的角度出發,指出過去幾年的兩岸

談判,馬政府處處屈就中共的遊戲規則,兩岸關係在國共「九二共識」的默契

下,持續「去人權化」,造成臺灣工資成長停滯外,隨著臺灣人民經商、求

學、定居在大陸的數量愈來愈多,滋生的議題繁多而複雜,臺灣政府部門究竟

要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必須嚴肅面對。

  此外,對於臺灣如何累積兩岸公民社會的能量,突破北京所設定的五大統

戰平臺(博鰲論壇、國共論壇、海峽論壇、紫金山論壇、和平論壇),讓兩岸

交流能為更多庶民大眾服務,而非侷限在為少數政治與企業菁英的利益服務?

在兩岸經貿中如何降低大陸的支點優勢( leverage)?如何增加自由選擇的空

間?如何避免進一步被「香港化」?在安全上如何謹慎因應大陸軍力擴張,但

不尋求與大陸對抗?如何在更高的人類進步價值前提下,重新思考臺灣的存

在,對世界、人類有所貢獻,且不與大陸陷入零和的外交賽局?報告指這些都

是臺灣面對大陸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肆、未來展望

  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委員會」採取委員制與共識決,從一開始就認定兩岸

關係不能拿來當做個人、派系甚至某一政黨的利益服務,如此才能最好的維護

臺灣整體利益與穩定兩岸關系的發展,這是它設置召集人不設主席的意涵。海

納百川、廣開言路、謀求共識,原本是執政黨的責任,近年臺灣社會內部分歧

日益尖銳、信心渙散民怨日深,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黨,除了批評與指責外,

還必須為臺灣的未來籌謀出路提供選擇,「中國政策委員會」從一開始就不單

是為了民進黨的勝選而尋求解套方案,而是認真嚴肅的思考臺灣要走到哪裡、

該怎麼走?「中國政策委員會」的理想性也許陳義過高,然而蘇貞昌主席既然

願意領導大家往這條路走,那麼至少,這是一件值得祝福的事情。

Page 9: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 「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 The Adjustment of the DPP’s Cross-Strait Policy: Ins and

15

時 評

  當然,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委員會」的本義還是在處理民進黨如何面對大

陸的問題,因此,「中國政策委員會」不能唱獨腳戲,必須在不犧牲核心價值

的條件下,努力與北京尋求交集點。事實上臺海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是雙方共

同的目標,問題在於雙方要不要擱置爭議、求同存異而已。目前的現狀是,北

京要求民進黨先要如何如何,中共才可能如何如何,民進黨完全了解與尊重北

京的立場與原則,但盼望北京能夠了解與尊重民進黨的立場與原則,最合理的

狀況是雙方不預設前提進行對話與溝通,不要把自己的立場與原則強加於對方

身上,才是有誠意與平等的溝通,就此而言,民進黨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北京。

  事實上,2008年政黨輪替後,大陸國臺辦隨即成立新的「政黨局」,作為

對民進黨工作的專責機構,但是,當時定性兩岸關係進入「大合作、大交流、

大發展」的時代,因此,中共對臺政策主要的精力仍放在國、共論壇,主要的

打交道對象仍是馬政府。直到2010年的五都選舉結束,確認民進黨在2008年

敗選後,不但沒有崩潰反而逐漸站穩腳跟,在臺灣中南部縣市穩定執政,在中

北部縣市鞏固基本盤,並可能有機會重返中央,於是中共制定「向南移、向下

沉、向綠傾」的工作方針,換言之,對民進黨做工作成為中共對臺政策的重要

議程。

  中共對臺工作新重視民進黨的考慮有3:一、民進黨消滅不了,其堅強存

在的結果阻礙了中共的統一計畫,使得中共無法以國、共兩黨談判的模式解決

「臺灣問題」;二、未來臺灣選舉有可能發生第三次政黨輪替,中共要做好民

進黨重返執政的規劃與準備;三、在兩岸談判中,馬政府與國民黨常常以民進

黨為藉口牽制共產黨,讓中共不勝其煩,決定自己與民進黨打交道,中共不想

成為被國民黨綁架的對象,而想跟美國一樣,成為藍、綠的槓桿。

  假如,上述的分析是對的,民進黨與共產黨得對話與溝通符合雙方的需要

與利益,而「中國政策委員會」又是往兩岸互利雙贏的方向邁進,那麼民進黨

與共產黨相互表達善意是必要的,目前,雙方溝通如何向對方表達善意是最重

要的事情。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中國政策委員會」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