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驗建築談藝術與技術 - cee.nuk.edu.t huang_ch 2-1.pdf ·...

15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1 從體驗建築談藝術與技術 黃世孟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教授 建築是藝術之創作品時,學校建築也可配稱各地方之地景特色地標,而且是兼顧文化藝術特 性之教育建築,也是呈現營造技術之公共建築。本文確信學校建築必須兼顧藝術與技術之建築, 如何提升學校建築成為一種台灣各地之文化地標新建築,是一種藝術之家公共建築,可以多從體 驗好建築之方法,提升國民成為一位建築藝術的欣賞家,成為好觀眾、同時成為好業主,懂得欣 賞價值建築之美。 相信每一個人若能從建築美的欣賞中,得到人生無窮的樂此不疲趣味時,那也可昇華一個 家、一個國、一個時代的人類文明。本文願以此認知,期盼台灣的學校建築就是各地方每位國民 均會值得驕傲的地標建築、藝術建築,讓我們努力共同實現「學校建築」就是一所「藝術之家」 的好建築。 前言 本文題名原訂為「建築藝術與技術概論」 (註 1),其論述是為台灣大學醫學院學生, 有機會認識建築藝術之通識課程教材,今為提 供一般讀者正確認識建築之價值,同時從每個 人之建築體驗過程中,瞭解到學校建築就是一 所藝術之家,而且是地方文化之地標,因此, 如何成為一位會欣賞建築藝術的人,如何能讓 建築成為一處可以說不完故事的地方,假如前 述夢想逐漸可行時,那麼學校建築一定容易成 為好建築、有價值建築的地方。 壹、建築是什麼? 今天書坊到處有許多建築入門的書,均會 提到建築的定義,論述建築概論。換言之,介 紹建築概論內涵時,作者可依據許多的思考向 度來表達。首先,本文想談論「建築是什 麼?」,其次探討「建築怎麼造?」。 一、建築之形成與意義 「建築」是什麼?「藝術」是什麼?「建 築藝術」是什麼呢? 有人說建築是房子、是資產、是商品, 甚至也是賺錢投資的工具。也有人說建 築是工程技術與美術藝術的結晶,是藝 術、是文化、是人文精神生活。更有人 說建築空間的創造,是心靈與環境的對 話,是環境哲學與生態的結晶。 這些說法都有對的一面,但也有一些不盡 容易完善界定的部份,所以要作一項完美的建 築定義有其困難。但若稍加整理,應可解釋 為: 建築是基於人類生活的需求、實質的行 為以及生命的理念,對周遭的自然與人 文環境,所作的人為空間的調整與創 作。 這是一種廣義的建築定義,它可以大到包 括國土計畫、大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小到包 括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廣告招牌設計。另外 有一些認真且風格獨具的建築師,甚至將門的 把手、甚至某些重要家具的零件,也列入建築 的設計工作範疇內。 然而西洋歷史中的羅馬時期建築師 VITRIVIUS,在其著書「建築十書」中,提到 有關建築的定義如下: 「建築必須維持強度、使用及美的三原 理予以構成」。 所謂「強度之理」在於構造、基礎的強固 及慎選建材,「使用之理」乃各個場所使用上 無缺點,無妨礙的適當配置,而「美之理」則 在建築物的外觀要美好、優雅,其組成及細部 要合乎及對稱的原理。若用近代建築術語扼述 時,或可改成如下: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Sep-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1

從體驗建築談藝術與技術

黃世孟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教授

建築是藝術之創作品時,學校建築也可配稱各地方之地景特色地標,而且是兼顧文化藝術特

性之教育建築,也是呈現營造技術之公共建築。本文確信學校建築必須兼顧藝術與技術之建築,

如何提升學校建築成為一種台灣各地之文化地標新建築,是一種藝術之家公共建築,可以多從體

驗好建築之方法,提升國民成為一位建築藝術的欣賞家,成為好觀眾、同時成為好業主,懂得欣

賞價值建築之美。

相信每一個人若能從建築美的欣賞中,得到人生無窮的樂此不疲趣味時,那也可昇華一個

家、一個國、一個時代的人類文明。本文願以此認知,期盼台灣的學校建築就是各地方每位國民

均會值得驕傲的地標建築、藝術建築,讓我們努力共同實現「學校建築」就是一所「藝術之家」

的好建築。

前言

本文題名原訂為「建築藝術與技術概論」

(註 1),其論述是為台灣大學醫學院學生,

有機會認識建築藝術之通識課程教材,今為提

供一般讀者正確認識建築之價值,同時從每個

人之建築體驗過程中,瞭解到學校建築就是一

所藝術之家,而且是地方文化之地標,因此,

如何成為一位會欣賞建築藝術的人,如何能讓

建築成為一處可以說不完故事的地方,假如前

述夢想逐漸可行時,那麼學校建築一定容易成

為好建築、有價值建築的地方。

壹、建築是什麼?

今天書坊到處有許多建築入門的書,均會

提到建築的定義,論述建築概論。換言之,介

紹建築概論內涵時,作者可依據許多的思考向

度來表達。首先,本文想談論「建築是什

麼?」,其次探討「建築怎麼造?」。

一、建築之形成與意義

「建築」是什麼?「藝術」是什麼?「建

築藝術」是什麼呢?有人說建築是房子、是資產、是商品,甚至也是賺錢投資的工具。也有人說建築是工程技術與美術藝術的結晶,是藝術、是文化、是人文精神生活。更有人說建築空間的創造,是心靈與環境的對話,是環境哲學與生態的結晶。

這些說法都有對的一面,但也有一些不盡

容易完善界定的部份,所以要作一項完美的建

築定義有其困難。但若稍加整理,應可解釋

為:建築是基於人類生活的需求、實質的行為以及生命的理念,對周遭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所作的人為空間的調整與創作。

這是一種廣義的建築定義,它可以大到包

括國土計畫、大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小到包

括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廣告招牌設計。另外

有一些認真且風格獨具的建築師,甚至將門的

把手、甚至某些重要家具的零件,也列入建築

的設計工作範疇內。

然而西洋歷史中的羅馬時期建築師

VITRIVIUS,在其著書「建築十書」中,提到

有關建築的定義如下:「建築必須維持強度、使用及美的三原

理予以構成」。

所謂「強度之理」在於構造、基礎的強固

及慎選建材,「使用之理」乃各個場所使用上

無缺點,無妨礙的適當配置,而「美之理」則

在建築物的外觀要美好、優雅,其組成及細部

要合乎及對稱的原理。若用近代建築術語扼述

時,或可改成如下: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2

「建築是由機能(Function)、構造(Construction)與美學(Beauty)三項要因所構成的」

然而今天是一個高度知識及資訊爆發的時

代,也是高密度聚居的都市化時代。昨日建築

的定義如只以機能、構造與美學三要因來詮釋

時,似乎略嫌狹義些,因為「機能」不僅無法

代表所有人類的複雜需求,「構造」亦無法涵

蓋突飛猛進的科技,「美學」更無法網羅代表

日新月異的社會價值(圖 1)。關於今日的建

築定義,國內名建築師吳明修教授曾如下配合

修改(圖 2):機能→Human needs→滿足人類生活上的

多項需求構造→Technology→利用先端工程科

技,提供安全的構造及舒適的環境美學→Sociology →造型上要創新、優

雅、美好並符合時代美學趨勢

其次,「藝術」是什麼呢?相信很多人都

會認為是美的、能感動人的、又能具有永續價

值的東西,就是藝術。因此,人間的藝術是無

所不在,建築僅是其中的一項而已。從古迄

今,當一家之長、一族之酋、一國之王,紛紛

建立起自己的家園、國土後,子民立刻為他們

的國王、尊長,以及敬仰的神靈,建造美麗的

宮殿和壯觀的廟宇,因而也有了人類歷史留存

永續的偉大建築藝術。

「建築藝術」就是能撫慰人類心靈,順應

環境,詮釋與追求建築之美。因此,建築不用

贅言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有限制條件的藝術。

一般藝術家可以海闊天空漫無邊際的發揮想

像,而建築師在想像之外,尚需考慮現實之需

求。例如,畫家畫一個汽車輪胎,可以因想像

畫成三角形或四角形,而建築師則必須考慮其

實用機能,而將其畫成圓形。建築師所創造的

建築空間、建築造型,多多少少得考慮到其真

正的使用,畢竟建築是以人類生活為基點的藝

術。

圖 1 昨日建築的三要素

圖 2 今日廣義的建築定義

圖 3 西班牙 Segavia舊古城內的古代水陸橋

圖 4 古代水陸橋拱圈施工過程之支撐方式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3

二、建築之歷史與技術

關於「建築怎麼造?」之課題,本文擬從

「建築形成的歷史」與「建築營造技術的發

展」兩方面論述之。

人類在原始時代,為了應對自然天候的變

化及避免遭遇野獸百蟲的侵襲,開始營造自己

的居室,人類的營造居室,可以說完全是出乎

其自身的本能。那就是:

1.人類的防禦本能,一種領域認知與自

衛的本能。

2.人類適應地區風土氣候的本能。

3.人類喜愛群居的本能。

回顧地球上的人類工程技術文明,營造動

機的原點可說為「生活」及「生存」。每天為

了活下去,必須爭取獲得維持生存的東西,包

括用水、住房、食物、道具、、、。為了免於

被敵人併吞,必須建造保衛、防護城牆避體。

這個時期人類有的東西只有眾人的體力及當地

的材料,集眾人之力,順應自然環境,擘取地

表的石材、木材、、、等。舉例言之,今天西

班牙 Segavia 古城中的空中水道陸橋(圖 3、圖

4)、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建造的萬里長城,可

謂應用自然石、磚材料(圖 5),順應地心重

力的疊砌道理,建造完成的人類在大地上所留

下來的大型人造物。

其次,讓我們來探討古代宮殿或神廟建築

吧!

東方中國以木材為主、西方中亞或歐洲以

石材為主的建築物,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回顧歷史中古代中國宮殿建築,建築物支

撐架構是以木材形成的樑柱結構系統,牆壁則

採用土牆、磚牆(或木、竹牆)等形成,柱樑

與隔牆之系統分離,常聽一句「牆倒屋不倒」

的名言,即是概述中國古建築木構造的特徵。

然而木構造建築發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即是木

材的樑跨距與材質應力。由於受限於木材長

度,因此經常以增加柱列的方式,擴大建築平

面空間,今日北京紫禁城內的太和殿(圖

6),以及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建築,可謂當前

山海關之山海關係區位與平面圖

圖 5 中國萬里長城之磚石構造建築

圖 6 中國北京紫禁城太和殿木構造建築

圖 7 北京天壇建築

圖 8 世界建築使專輯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4

世界中木構造建築僅存少有的大型建築。同理

言之,木構造建築的規模特徵不只是面積大小

而已,建築高度又易受制於木材特性,無法興

建過高的建築物。中國北京的圓形木構造天壇

建築(圖 7),或日本寺廟內的許多佛塔建

築,均可呈現木構造建築物對於建築高度的挑

戰與應用極限的實例。

東方人對於竹、木材料的應用歷史悠久,

數千年時間的深入體會及驗證結果,深入理解

了竹、木材料的特性及其極限。舉例說明如

下:「比較中國唐朝以後的木構造建築物時,

建築柱子的直徑及型態,唐代是粗獷、直徑較

大,到了清代則逐漸纖細且精巧雕刻。許多中

國建築研究專家的解釋,認為是歷經數千年時

間、藉由龐大多數的建築物,營造師傅們的建

築經驗之累積,才能將木結構的主要支撐柱子

的直徑,逐漸減徑後而呈現明清建築柱列特

徵。

其次,若以西洋建築史為主軸來談建築形

成技術時,西洋建築一般可劃分成下列各類型

(圖 8):(1)古代中東、古代美洲建築、(2)希

臘、羅馬建築、(3)回教建築、(4)仿羅馬式、東

方基督教建築、(5)歌德式建築、(6)文藝復興、

矯飾主義建築、(7)巴洛克、洛可可建築、(8)近

代、現代建築。這種建築歷史與類型的分類方

式,當然不能涵蓋人類建築的所有營造方式。

因為人類生存在地球上到處均有許多可用的建

築材料,包括原住民建築、非洲建築、熱帶建

築、、、等。不過本文並非嚴謹建築歷史的論

述,其主要目的置於建築藝術與技術發展歷史

的評介而已。因此,僅選擇石構造為主的西洋

建築來引述說明,石構造建築的藝術與技術。

古代中東區域建築的主要精華可謂埃及人

所建築的神廟,以石材為主的石構造建築的特

徵,如圖 9 所示的埃及神廟廢墟景象,很清楚

理解石材特質與柱樑構造之關係。石材作為承

重柱使用時,在無地震區域時是可以精準的疊

砌甚高,形成柱列空間,營造人類可用的居室

圖 9 古埃及神廟廢墟景象

圖 10 希臘廢墟中的石構造建築柱樑

圖 11 法國巴黎市區保存之仿羅馬式建築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5

空間。然而若兩根柱頭上的橫樑使用石材時,

其跨距長度仍然受到石質材料應力的嚴酷限

制,以至於所建造形成的神廟空間,室內呈現

的是大量密佈的柱子,建築外牆也需要當做為

屋頂的承重牆,以致不能隨意在外牆上開口設

窗,造成室內呈現是陰暗弱光的空間。然而,

至少古埃及神廟石構造建築所呈現的建築藝術

之美,完全依據構造力學上的需要,建築材料

無任何過多添加的裝飾,使用石材是粗獷無

飾、、、等特徵。

西方人使用石材建造宮殿神廟,到了希

臘、羅馬時期所興建的建築物,就更深入認識

石材力學特性,且對「建築之美」又有更多的

詮釋,如圖 10 所示,希臘都市廢墟中的石構

造建築柱樑,可仔細觀察到柱子直徑縮小了,

柱身劃分數段,表達建築之美並增加建築裝

飾,整體建築物之量體劃分三段,即「基

座」、「屋身」及「屋頂」等。

西方的石構造建築迄今數千年,仍在使用

者也相當多,形成了西方建築留給人類的建築

文明遺產(圖 11)。然而若以石構造建築的技

術而言,在十三、四世紀才興起的歌德式建築

之營造方式,法國巴黎市中心的聖母院教堂

(圖 12),可以說是代表石構造建築技術,最

登峰造極的營造技術之代表。以下讓我們來談

談歌德式建築與其營造技術之特徵:

為了創造教堂尖塔、蒼空高屋頂的空間感

覺(圖 13),建築物外壁必須相當的提升高

度,為了避免過高的外牆受到屋頂荷重力量外

擠而潰倒,於是在外壁柱子之外,再興建整排

柱列,並在內外兩排柱列之間,約於屋頂高度

位置設計了一種「飛扶壁(圖 14)」,從外柱

列的柱頭處開始,藉由飛扶壁的力量穩定扶住

建築物高處位置的外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歌

德式建築外觀造型。這種建築造型並非只是裝

飾的造型,確實是具有力與美的功能特性的

造型。由此也可以窺知歌德式建築配稱為石構

造的精華之作,主要是充分理解石料材質力學

圖 12 法國巴黎市中心的聖母院教堂

圖 13 教堂蒼空高屋頂的空間感覺

圖 14 飛扶壁 圖 15 彩繪玻璃窗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6

,配合精準幾何學施工技術,符合垂直荷重力

學道理,疊砌形成的完美建築物。由於建築物

的屋頂荷重可轉由柱列承重,於是外牆壁面上

就可以依據需要來開口設窗。因此,配合教堂

傳教需求、利用各種彩色玻璃,併成各式各樣

的宗教故事彩繪玻璃窗(圖 15)。

歌德式建築發展到了十七、十八世紀時,

並無明顯的技術突破及造型轉變,反而逐漸大

量使用鑄鐵材料,形成了石材與鐵材混合利用

的摸索時代。

三、近代建築藝術與技術之萌芽

工業革命一般稱之發生於十八世紀中葉,

人類大量使用機械動力取代動物勞力,大量開

採煤、鐵礦產資源,由於逐漸量產鐵材,促使

了新建材、新技術及新建築的萌芽。

1851 年英國首都倫敦海德公園內,舉辦了

一次大型的世界級博覽會,該博覽會除歐洲地

區主要參與國家外,並邀集了當時英國於世界

各殖民地的國家廣泛參與,展覽世界各國各地

的文物特產,同時也展現英國工業化後的機械

文明的成就,同時不限制任何國家、任何人

種、任何階級的市民皆可以參觀與展示。

為了要興建一處大型的、室內的、可以集

結大量人潮的建築空間,於是首次興建完成以

鐵與玻璃材料為主所組合形成的建築物,長

240 公尺、寬 80 公尺的大展覽場,此棟建築物

於當入夜點燈後的外觀,全棟建築亮麗輝煌,

被暱稱為「水晶宮」。水晶宮建築(圖 16)特

徵即大量使用長跨距的鑄鐵建材,依柱樑結構

系統方式,營建成一種前所未有的大跨距的室

內無柱的大型展覽空間。

由於這是第一次成功的、世界性的博覽

會,以後也被稱為第一次世界萬國博覽會。法

國在 1850 至 1900 年期間,可謂與英國互相激

烈競爭的對手,眼見舉辦博覽會對國家、都市

及人民的深遠正面影響,法國在 1900 年舉辦

巴黎萬國博覽會時,也開創了另一項人類建築

文明的先端。

圖 16 水晶宮建築內部空間與主要結構方式

圖 17 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

圖 18 鋼材線索形為材料的吊纜式建築

圖 19 加拿大蒙特羅 圖 20 日本大阪

圖 21 美國國家展覽館的氣囊薄膜型建築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7

艾菲爾鐵塔(圖 17)是今日世界的地標,

也代表著法國巴黎。但很多人並不清楚鐵塔興

建的緣由及造型之意義。塔的造型是以四根大

鐵柱支撐出一個大空間,當時也已經設計出斜

坡滑昇的升降機,參觀者可以高昇到鐵塔中央

高塔休息站位置,觀賞博覽會場及巴黎全市景

觀。然而,在鐵塔的平面中央處,又以一柱型

方式加高鐵塔,高度到達 300 公尺。如此形成

的造型意涵,是在表達人類可以用鐵質材料興

建如此大跨距的空間、也可利用升降機爬升到

這麼高的地方。難道不是嗎?建築工程師正式

宣示著高層建築的可能性,表達人類可以登高

居住的宣言。

人類從十九世紀進入二十世紀之時機,若

就建築材料與結構技術發展歷史而言,正是鋼

筋混凝土建築技術的成熟期,也是鋼骨建築技

術萌芽發展期,以後的數十年間,飛躍的建築

結構工程技術的進步,產生了許多種的結構系

統及新型建築。例如以鋼材線索形為材料的吊

纜式建築(圖 18)、薄殼結構的建築等。1967

年於加拿大蒙特婁市所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中,

首先出現空間金屬桁架結構建築(Space

Frame)(圖 19)、1970 年於日本大阪市所舉

辦的萬國博覽會中(圖 20),美國國家展覽館

的氣囊薄膜型建築(圖 21)、、、等。

甚至並非建築材料與工程科技的因素,而

是建築師從事建築設計對事件特性的挑戰與詮

釋,也產生了許多創造流行的建築造型。例如

法國巴黎龐畢度文化中心(圖 22)的建築設

計,即將傳統遮隱於建築內部的各種水電空調

等設備管線,反而設計成建築表面的造型。建

築師對於設計對象的社會價值觀,也經常表達

在設計作品上。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市,近年

來完成一棟新國會大廈建築,建築基地非常廣

大,龐大的國會建築物幾乎融入水平大地中,

建築設計與地景設計緊密相互配合,確實是一

棟啟示今後生態建築的好範例(圖 23)。

圖 22A 法國巴黎龐畢度文化中心(外部)

圖 22B 法國巴黎龐畢度文化中心(內部)

圖 23 澳大利亞坎培拉市新國會大廈建築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8

然而本棟建築設計之理念的原點,原來建

築師在表達著「人民有權站在國會議員的頭

上」之意識及觀念。今天,「建築怎麼造」的

課題,在成熟社會進步的營建科技中,建造技

術似乎已經不是問題。反之,究竟應該建造什

麼?為何需要建築?建築動機及建築意義的課

題,浮現出的才是今天建築的根本問題。那就

是價值的問題,也許我們應該要有觀念將是建

築藝術與建築技術緊密結合的時代了。

貳、建築的裝飾與藝術

談完了建築的技術與藝術之關係後,接著

來談建築的裝飾與藝術之關係。並以建築之柱

子與屋頂為例說明之:

建築是由構造材料及其內外部之裝飾所組

成,因為有些構材本身具有裝飾效果,有些裝

飾部份亦具有構造機能,兩者實難截然區分。

因此,即有所謂「裝飾性構造」與「構造性裝

飾」之建築藝術美的概念。當然,除此之外,

還有一種純裝飾,主要是設計裝置於建築物表

皮上而已,並無結構上的功能作用。若將建築

比喻為人體,其構架即骨骼肌肉,而構造性裝

飾為眉目髯髮,既屬架構,又具裝飾功能,至

於純裝飾,即為衣裳、裝飾品即為裝飾性的構

造等。

構造性裝飾:眉目髯髮、頭髮、、、等

裝飾性構造:衣裳、帽子、、、、、等

構造需輔以裝飾,始能構成完美建築,因

此論及裝飾不能不考慮到構造,而脫離裝飾亦

難臻建築的美境。

近代建築發展運動中,有一派建築師提倡

建築無裝飾論者,認為建築是一種機器,是根

據數學計算,將材料加以系統化組合而成。因

此,只要將合理適當的材料構築成即可,不需

要在施以裝飾。他們在一個牆面上為了採光而

開窗,為了提供人的進出而開門,認為這樣即

可達建築目的與理想。然而此舉也在不知不覺

中進行有裝飾意義的動作,亦即他們一方面厭

惡從前複雜的裝飾,一方面又以簡潔的裝飾來

代替。建築裝飾精妙之處,不只是在於其意

匠、技巧的表現,更在於其位置,目的之不同

與運用搭配合宜之處。建築裝飾本來就不能脫

離建築而存在,不論圖案多巧妙,色彩多絢

爛,若不能配合體材,單獨來看,粗劣怪異;

若用在建築某部位而呈現好的效果時,對此建

築而言,就是優良的裝飾。基本上,建築裝飾

乃是一種特殊裝飾,不能與其他藝術或工藝性

裝飾相提並論。

茲為強調並詳細說明建築藝術上的「構造

性裝飾」與「裝飾性構造」之概念,以下列舉

數個建築裝飾實例說明如下:

一、柱子

建築物之所以形成有用、可用的空間,主

要依靠柱子支撐起結構體,然而同樣是柱子,

有些柱子是完全承受荷重、有些完全不承重

(只做造型裝飾功能)、或有些則為部份、些

微承重等區別。換言之,柱子是建築構造物中

重要的結構體之一,但其仍可以並有機會充當

裝飾功能的柱子(圖 24)。例如,承重柱頭上

部銜接樑、下部緊接地板基座,就一根柱子全

身而言即可劃分上、中、下三段,即柱頭、柱

身與柱腳(圖 25)。西洋石構造建築的柱頭,

經常配合建築意象的表達目的,裝置許多的裝

飾物,例如男女神像、花草動物雕刻、、、等

(圖 26)。柱腳則常以各種托石穩固定位於基

座上。柱身有些講究者則以水平或垂直線條加

以槽化、美化之。同樣的道理,東方木構造的

古代建築,柱子的裝飾亦經常具有構造性裝飾

的美學,尤其柱頭梁端上的斗拱造型,充分表

達出木構造建築既具構造又具裝飾的雙重效

果。

中國古建築物的屋頂屋簷處,經常配置許

多種的飛簷走獸,單看個體的走獸裝飾,難窺

其裝飾品的藝術價值,也因為此種走獸造型雕

刻物(圖 27),配置於建築屋簷上的巧妙與象

徵意義,才更顯得建築裝飾美的真諦。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9

圖 24 裝飾性的柱子

圖 25柱腳、柱身與柱頭

圖 26 西洋建築立面以壁柱為造型的美化方式

圖 27 屋簷的飛簷走獸 圖 28 獅雕

圖 29 民宅的屋頂形式

圖 30 金、木、水、火、土的馬背型態

圖 31 李祖原建築師設計的大安國宅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10

中國古建築正門入口兩旁,甚至今天台北

市政中心的正門兩側,經常配置著的獅子的動

物石雕(圖 28),幾乎同樣的道理在討吉祥、

驅厄運。因此,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在今天科學

的時代,為何仍然有如此傳統的裝飾觀念與作

為呢!

尤其,採用人體造型為柱子形狀的案例

中,呈現許多建築藝術的經典作品,例如原來

在希臘雅典的女神殿建築的出入口門廳,是以

四座石雕女神像身體造型為柱,所呈現的造型

意象及柱列之美,均可謂是建築藝術界的創

作。也因為此種造型設計原理,許多建築物無

論是承重或非承重柱子,經常出現以美體女像

或霸王力士的人形雕像,裝飾之!美化之!形

成古今中外建築柱列設計藝術發展上的重要特

色。

二、屋頂

人類使用屋頂的理由在於不受風雨雪霜的

侵襲,但是各種不同形狀的屋頂又作何用途?

有什麼特別意義呢?屋頂的大小、形狀可以強

烈地影響人類的感受,例如高聳而成拱形的屋

頂,幾乎使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有一種寧靜且

讓人沈思的感覺。

在西洋建築的歷史故事中,有些地區建築

屋頂的瓦片是財富的象徵,屋頂外表的特色也

成為一種地位的表徵,以屋頂傾斜度來彰顯財

富或身份地位的想法,甚至存在於今天的歐

洲。

屋頂的架構及材料也常依據建築的地理區

位特性而呈現明顯的差異。在緯度較高的兩極

寒帶地區,雪地的屋頂常呈較大斜度尖塔型。

赤道熱帶、亞熱帶地區建築屋頂常為軟性屋

頂,所謂軟性即是指用植物類材料搭蓋起來的

屋頂。

無論古今中外的重要建築物的屋頂或屋

面,常擺設許多討吉祥、驅鬼妖的裝飾物。西

洋建築屋頂平台上林立的各種人身雕像,中國

建築屋頂上的飛簷走獸,均代表著屋頂的型所

呈現的技術性機能外,又明顯意圖表達出意念

性的象徵意涵,自然而然形成屋頂的建築藝

術。

就台灣傳統古厝建築屋頂的馬背造形的技

術與藝術而言,台灣早期閩南古厝住宅,屋頂

曲脊的兩端頭部俗稱「馬背」(圖 29)。馬背

造型有很多種,有的因各地民情而有差異,有

的則是根據屋主的喜好而選擇造型,有的是因

為不同時期的演變而出現不同的馬背造型風

格。由於傳統建築很講究風俗、地理與民情,

因此每一處部位的結構均有其含意,馬背的傳

統意義,就跟風水扯上關係,使這一部位的結

構充滿藝術性的趣味。

台灣傳統的古厝住宅的馬背造型從早期到

晚期,大致可分為「金型」、「木型」、「水

型」、「火型」、「土型」的馬背型態(圖

30),望文生義,例如水型如波、火型的尖

角、、、等。為何會在古厝民宅建築的馬背部

位,產生如此多的造型呢?因為以前的人相信

房子建造的方位與五行有關,所以房子朝那個

方向,便選擇同方位的馬背。也常配合人與

家,均是想求取財富,一屋主生辰八字等因

素,由營造房屋的師傅,來詮釋房子與環境的

關係,於是在馬背上做起了建築裝飾的藝術作

為。

總言之,任何建築物中均存在許多的裝飾

作為,包括建築物本體就是生活環境中的一個

大裝飾品。建築物即使不想多加裝飾,仍然在

表達一種「少即是多」的裝飾理念。如何善用

建築裝飾,強化建築之自明性、地方性、本土

性等,正式今後建築藝術可以蓬勃發展的機會

(圖 31)。參、建築之美

截至目前為止,探討焦點偏重於單棟建築

物的藝術與技術課題,對於人類居住環境而

言,建築之美的基礎,是構築在建築集體之美

的價值上。因此,本文擬探討建築之個體美與

集體美、建築之公共記憶與生活體驗、建築之

永續歷史價值等課題。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11

一、建築之個體美與集體美

何謂建築的個體美與集體美呢?每棟建築

的形成均具有其設計者意圖表達的風格。許多

建築集合配置在一起時即產生建築集體美的問

題。朋友們若有機會旅遊歐洲城鄉時,容易得

到的共識之一,就是城鄉建成環境具有風格的

集體美,為何會體會出環境與建築美呢?也許

是統一於屋頂的形式、或是建築的材料、或是

建築物的牆壁面開口方式、或是街道的家具設

計、、、等,形成「變化中具有統一、統一中

具有變化」風格的美感(圖 32)。

相信這些美感環境的形成,一定是居民們

能敬美、賞美、選美、養美、誘美以至造美的

結果。反觀台灣城鄉建築的個體或集體風貌的

待議課題,多樣的變化固然是台灣當前文化的

表徵,然而如何形塑並開創自己家鄉、居住街

坊的環境美,今日朝野各界正借重所謂的社區

總體營造的手段,加強居民的參與,推動公共

藝術(圖 33),落實都市設計制度,也許均是

今後營建政策的努力方向。朋友們,您也許可

以閉上眼睛仔細想想:假若在一條不管是五十

公尺、五百公尺或五千公尺之不同長度的都市

街道上,對於道路街景而言,只要以數項相同

的元素統一之,整條街道的氣氛與景象就會有

截然不同的好效果。具體舉例言之,某條道路

的路樹全部種植楓香(台北市中山北路),建

築物的廣告招牌管制設計形式的街道(台北市

衡陽路),人行道的地面材料、路燈、指標、

街道座椅、垃圾筒、、、等(圖 34),臨接道

路建築物的立面或高度或材料或顏色、、等。

真的!今天台北市只要再稍微用心規劃設

計都市環境,落實能在尊重人民自由的私有權

中,建立政府管制協調統一的共識美時,就容

易營造成好環境。既使對於短短五十公尺的人

行道,或綿延數公里的都市幹道上也罷,能夠

營造建築的集體美,更能夠呈現建築的個體

美。確信在愈美的街道上,會興建愈美的建築

物。在愈美的街道上,走的愈美的行路人。

圖 32 法國巴黎香榭大道的建築立面與高度

圖 33 街道公共藝術

圖 34 法國巴黎的街道家具

圖 35 第一位:中正紀念堂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12

二、建築之公共記憶與生活體驗

人類對於生活環境的滿意度,並不止於需

求純淨、美觀、舒適的環境而已,共同生活中

的各項公共活動或共同使用的建築,經常留存

於人心。例如台北市迪化街的媽祖生日的年度

迎神賽會,陽明山春天的觀賞杜鵑花季,許多

的夜市小吃、、、等,這些活動均發生在某時

段中的某場所空間內,歷年來已經形成市民生

活中的共同印象、共同記憶了。當探討建築的

藝術特性時,千萬不能忽略此種有意義的活

動,也許活動並非發生於建築內。

慶祝台北市建城百十週年系列活動中,

「見證台北—建築與都市風貌票選活動」令市

民印象最深刻。由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台

北市建築師公會共同主辦,活動首先邀請專家

學者以「名勝古蹟」、「現代建築」、「都市

空間」、「都市設施工程自然與人文環境」等

四項指標,先篩選出兩百處參考標的物,並印

製選票,經由全市民共同參與,發出選票九十

五萬張,共同回收約三十六萬張,票選出最具

代表「台北風格」的 110 處建築物及都市空

間。票選結果前六十名如表 1 所示。本文節錄

前十二名如圖 35 至圖 46 所示,第一位中正紀

念堂(圖 35)、第二位新光摩天大樓、第三位

故宮博物院、第四位圓山大飯店、第五位南京

西路圓環、第六位台北火車站、第七位陽明山

花季、第八位大湖公園、第九位陽明山國家公

園、第十位國父紀念館、第十一位總統府以至

第十二位宏國大樓(圖 46)順序的照片。

「中正紀念堂」是台北市民心目中的最有

共識的公共建築與公共場所,南京西路的圓環

竟然也是台北市民共同記憶的第五位。對於台

灣大學或台大醫學院而言,排名 31 位的台大

醫學院舊館、35 位的台大校園本部校門、59

位的台大醫院舊館、、、等資訊,究竟是傳達

出建築與藝術之何種意義呢?也許我們可以繼

續從建築之永續歷史價值的觀點來探討。

圖 36第二位:新光摩天大樓

圖 37 第三位:故宮博物院

圖 38 第四位:圓山大飯店

圖 39 第五位:南京西路圓環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13

圖 47 法國奧塞美術館

圖 48 日本川琦市的民家園與名古屋的明治村

圖 49 Tony Garnier1920 年設計的住宅社區室內外

圖 50 Tony Garnier1920 年設計社區牆畫公共藝術

圖 40 第六位:台北火車站

圖 41 第七位:陽明山花季 圖 42 第八位:大湖公園

圖 43 第九位:陽明山國家公園

圖 44 第十位:國父紀念館

圖 45 第十一位:總統府 圖 46 第十二位:宏國大樓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14

三、建築之永續歷史價值

今日建築藝術的價值又有了新發展趨勢,

其中主要理念就是生態的地球、永續的經營、

尊重文化資產、、、等,尤其如何強化與善用

都市公共建築的全民共同記憶,更是促成落實

保存文化古蹟的新風潮。因此,對於都市或鄉

鎮中的傳統建築、歷史文化古蹟、具有紀念性

的人物事物,逐漸有保存、永續經營的概念。

對台灣大學的校園規劃與校舍建築發展而

言,最具體代表的例子莫過於台灣大學醫學院

二號館行政大樓拆除新建與更新保存的論辯。

原本已經計畫拆除二號館建築,並於原址上興

建大型的醫學會議中心,然而在社會各界的保

存呼籲聲中,以及醫學院內部決策者智慧判斷

的共識決議下,採取建築更新與保存維護的方

式,將原來的日治時期的台北帝大醫學院舊校

舍建築,更新後賦予再生的新使用功能,將當

做台大醫學院的醫學發展歷史展覽館。這種理

念及作法,已經是今日世界各國對於建築美的

價值主流了。就如今日法國奧塞美術館(圖

47)的建築更新計畫之成功案例,造成了建築

美與價值的新流行。

也許不久的將來,台灣出現下列所述的案

例也應不會見怪。日本名古屋市有一處知性旅

遊勝地之「明治村」(圖 48),收藏了許多日

本全國各地明治時代興建的建築,均將原址拆

除的舊建物,將其一磚一瓦一木,記錄製圖後

再移到明治村內重建。因此,明治村可謂記錄

日本近代文明史一段歷史期間,所產生的當代

建築物的博物館。台灣中部彰化的台灣民俗村

內的若干建築,也具有上述相同功能之妙。記

得法國中部里昂都市中一處集合住宅地區,由

當時法國非常有名的建築師 Tony Garnier,於

1920 年代規劃設計建造完成的住宅社區(圖

49),如今經歷半世紀以上,許多當年建造的

房屋設備、屋頂材料、建築表面、、、等,均

已相當窳陋,由於當地政府當局採取了建築保

存更新原則,廣泛邀請世界各國的藝術家及建

築師來參加,結果將該區住宅社區當成都市中

的展覽住宅區,並於社區中設置一處介紹該地

區發展歷史的住宅展覽室。由於建築更新及整

體公共藝術美化成功的盛名(圖 50),引誘了

許多人士來訪參觀。再再顯示出建築的價值,

並非在於新,如何保存原建築代表當時代的特

徵,永續保存之,即能形成有價值的建築藝

術。

結語

建築藝術與技術概論內容中,雖然論述相

多的觀點與案例,若容許本人以關鍵句方式結

語時,本人願意說:

相信一個人若能從美的欣賞中,得到人生無窮的樂趣,那也可昇華一個家、一個國、一個時代的人類文明。

相信在愈美的街道上,會興建愈美的建築物。在愈美的街道上,走著愈美的行路人。

相信美感環境的形成,一定是居民們能敬美、賞美、選美、養美、誘美以至造美的結果。

願以此建立共識與共勉!

註釋:1. 本文出版者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書

名為『醫學與藝術』醫學人文叢書 6,蕭裕源教授編著,本文原為該書第七章,章名「建築藝術與技術概論」,提供台大醫學院學生認識醫術之通識課程參考書。

2. 本文於 2008 年 2 月 28 日為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開授「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築」之需求,重新整理提供選課學生參閱。內容重點提示從「人造建築、建築造人」的道理,轉進「人造學校、學校造人」、「人造大學、大學造人」之境界。

大家的學校建築

藝術之家:學校建築 15

表 1 台北建城百十週年紀念「見證台北—建築與都市風貌」票選活動結果排名 編號 建築物/標的物名稱 票數 排名 編號 建築物/標的物名稱 票數

1 144 中正紀念堂及廣場 132236 31 107 台大醫學院舊館 288972 128 新光人壽保險摩天大樓 104552 32 147 植物園與南海學園 281433 14 故宮博物院 94280 33 59 太平洋崇光大樓及廣場 267874 48 圓山飯店 88961 34 21 士林夜市 267345 43 南京西路圓環 80844 35 169 台大校園校本部校門 25554

6 140 台北火車站新站 77292 36 181 世界貿易中心廣場 246507 196 陽明山花季 73213 37 78 松山機場 239278 86 大湖公園 72337 38 44 祭孔大典 237849 20 陽明山國家公園 69443 39 10 關渡宮燈會 2319210 180 國父紀念館及廣場 68623 40 25 雙溪公園 23060

11 124 總統府 67974 41 82 民生社區 2261412 56 宏國大樓 57737 42 7 觀音山、紗帽山 2185313 179 台北世貿大樓及展覽場 57108 43 146 中山堂及廣場(日據時期公會堂) 2168214 159 台北古城門 49416 44 26 外雙溪(故宮段) 2131115 121 希爾頓飯店 49305 45 171 遠東企業大樓 20900

16 91 艋舺龍山寺 39621 46 105 台北府城北門(承恩門) 2088317 17 七星山、擎天岡 38895 47 54 大直忠烈祠 2080818 11 關渡橋 37341 48 184 凱悅飯店 2071919 4 關渡自然公園 34129 49 130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 2062320 138 中央圖書館 33027 50 101 龍山寺之元宵花燈展 20453

21 66 行天宮 32142 51 50 林森北路中山基督教長老會教堂 2006822 52 台北市立美術館 31945 52 81 台北市體育館 1952823 123 台灣省立博物館 31875 53 183 震旦國際大樓 1943024 27 電影文化城 31566 54 187 木柵動物園 1807225 172 仁愛路林蔭大道 31340 55 167 大安森林公園 17682

26 72 美術家聯誼中心 30449 56 46 迪化街南北貨 1747727 94 華西街觀光夜市 29338 57 188 木柵指南宮 1746828 16 捷運劍潭站 29326 58 127 建國中學紅樓 1706529 37 台北孔子廟 28972 59 114 台大醫院舊館 1690130 148 介壽廣場 28933 60 22 馬槽溫泉 16864

資料來源:『台北建城百十週年(1884-1994)』,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台北市建築師公會,行銷出版:大綠地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時間:中華民國 84 年 11 月

註 1:本表中格子內有加網者為台灣大學相關的建築物註 2:票選出一百十處景點中只列前六十位景點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