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權幼教師、幼兒與家長幼小銜...

49
賦權幼教師、幼兒與家長幼小銜 接主題教學歷程之研究 胡美智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講師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 文化教育碩博士班博士 陳淑芝 迦南美地幼兒園 教保員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Feb-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賦權幼教師、幼兒與家長幼小銜接主題教學歷程之研究

胡美智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講師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碩博士班博士

陳淑芝

迦南美地幼兒園 教保員

壹、前言

• 關注幼小銜接議題

–國幼班

–教育部輔導方案

–新課綱輔導

迦南美地兒園簡介

• 小型幼兒園

• 三位姊妹共同創園

• 基督教的信仰

–家庭

–學校

–社區

• 教保模式

–主題教學

迦南美地幼兒園

• 教室圖片

娃娃角 圖書角

積木角 美勞角

團討區 養魚區

家長閱讀區

研究目的

• 研究目的為探究迦園:

–主題課程與教學融入幼小銜接內涵的方式。

–建構家庭、學校與社區協同幼小銜接的模式。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 蕭玉佳(2006:97)認為過去臺灣地區幼小銜接的亂象,主要來自於社會價值觀對於幼兒教育本質的偏差概念、幼兒園與國小二個學制學習型態的落差過大、幼教課程定位不明或親職教育不夠完善等因素。

• 孫扶志(2005)指出規劃幼兒園與國小間連貫性的課程與教學有其必要性,且需整合之情意行的銜接策略。

相關文獻

• 國內幼小銜接相關議題

• 國外幼小銜接相關議題

國內文獻

•彭詩文(2012)指出不管幼兒畢業於哪一種教學模式的幼兒園,小學一年級正式化學校知識概念的建立與越趨標準化的教學方式及課室內的不同於幼兒園的學習規範,是讓小學一年級的幼兒銜接出現困難因素所在。

• 洪鈺棉(2013)探究國小一年教師對於幼小銜接學校適應問題後發現:

• 幼兒園或家長提供過多的服務,反而造成小學新生生活適應不佳。

• 當家長缺乏原則時,會延長小一新生的分離焦慮感。

• 陳惠珍(2009)以懷德術問卷調查建構國幼班幼小銜接指標。

• 探究「家庭社區參與度」構面時,「透過社區協助將幼童學習資料移交給小學」是受測者認為最重要的指標。

• 但卻對於「使家長瞭解學校的幼小銜接策略」與「藉由社區活動宣導幼小銜接理念」的指標卻不看好。

• 王為國(2005)參考Pianat, Rimm-Kaufamn 與 Cox(1999)對於銜接的看法:

• 幼兒進入學校的銜接過程,可採取「脈絡的影響」,即以生態模式進行家庭、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來看幼小之間的銜接。

• 家庭、學校與社區可以成為夥伴關係,學校幫助家長安排進修課程,澄清幼小銜接的新意涵。家長與幼兒園努力獲得一致的教育理念,共同推展幼小銜接相關活動。

二、國外幼小銜接相關議題

• Einarsdottir(2006)以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進行冰島二個幼兒園與二個國小一年級教師教學與理念的研究發現,面對國家教育政策的改變與教學綱要的全面革新,幼兒園與國小之間的銜接必須考量保育(Need Care)與教育(Teaching Care)都需兼具。幼兒園以遊戲、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與國小分科與注重閱讀語數學能力培養的課程內涵有許多差異。

•二位國小教師透過課程的轉變,參考幼兒園以遊戲為主體與分組的活動的課程設計概念,其中一位老師每天有40分中的自由活動時間,一年的幼兒可以如幼兒園一樣進行自由活動。

•國小教師期以關懷的氣氛,進行班級經營,希望於國家既定的課綱與教科書的進度壓力下,還能顧及幼兒的個別需求。

• 美國學者Kagan(2010)以生態系統來看學前教育的trnsition相關議題,不僅僅考量幼兒從家庭階段進入學前階段的托兒所或幼稚園,或者是從學前教育體系進入正式的國小學制,而需要同時考量幼兒本身、家庭、學校與社區對於幼兒轉銜的影響。

• Skouteris、Watson 與 Lum(2012)指出幼兒從學前教育階段進入小學正式學習生活,學校裡的老師是促成幼小銜接最重要的角色,家長與學校緊密的合作,對於國小一年新鮮人是有其必要性。

• 香港學者林美嫦(2008)指出transition常被稱為過渡、銜接或轉銜,若以教育各階段的銜接,代表示學生由一個學習環境轉變到另一個學習環境,這樣的銜接就必須考量空間轉換和地位轉變的過程。

• 小學一年級有較大的適應問題主要在於幼兒園與小學在學校理念/學習目標、組織特徵、物理環境、課程、教學法和學習活動、生活常規和自理、規則、社交關係、學習評估、和家長參與都有極大的不同。

• 葉郁菁(2012)指出2010年英國進行幼兒基礎階段課程檢核報告發現,幼兒基礎課程需考量:

• (一)個人的、社會的和情緒的發展;

• (二)語言和溝通表達;

• (三)體能發展等三個領域。

• 此三項基本能力精熟,將有助於幼兒進入小學課程的銜接,特別是語言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展現。

• Peterson、Morrison與 Morrison(2012)鼓勵幼兒園幫助家長主動敘說自己對於學前階段銜接議題的看法。這樣個人的敘說,不僅僅探究家長從銜接所獲得的經驗,也釐清這些改變帶給他們的意義所在。

• 原來,以社區關懷為基礎的幼兒教育,除了照顧好幼兒外,也透過邀請家長進入幼兒園擔任部份工作,進而幫助家長回顧自己的對於學校教育的經驗,重新建立家長身為父母親的角色的自我認同。

• 張鴻昌(2013)針對馬來西亞華裔家長與教育對幼小銜接看法後提出建議,家長需誠實面對自己的教育理念並避免輸在起跑點的憂慮。

• 國小教師則從兒童發展的角度,避免毫無改變及枯燥無味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幼小銜接的議題,需要幼兒、家長與教師(幼教師與國小一年級教師)共同思考以幼兒發展為基礎,重新看待幼小銜接的新意涵。

三、後幼托整合時代的幼小銜接概念

• 「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第十四條第三款指出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設計,應「提供幼兒透過遊戲主動探索、操作及學習之機會」(教育部,2013)。

• 蕭玉佳(2006)認為幼小銜接議題需考量幼兒園與國小課程銜接性原則。所以幼兒園最後一年的課程或小學第一年的課程結構與內容,可以採取「緩升坡」的方式,規劃具有銜接性的課程。

• 幼托整合後,教育部(2012)以幼兒發展為核心所規劃的「幼兒園課程教保活動與課程暫行大綱」強調以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及身體動作等六大領域發展,發展幼兒的知識、能力和態度

• 但以發展為脈絡的幼兒園課程與以學科為主的國小課程的銜接議題,就顯得格外棘手。

• 孫扶志(2005)指出現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下,幼小銜接問題仍然存在,且幼小階段間的教學方式、班級經營、常規管理、課程設計、評量方式、教室規劃與情境佈置、親師溝通方式等七項類型的差異問題,是造成許多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的主因。

• 洪鈺棉(2013)建議國小一年級老師可以針對幼兒生活適應問題發展漸進式的操作活動、建立明確的常規,透過繪本教學及獎勵制度,幫助幼兒面對國小生活適應問題。

• 在於學習適應問題則可以運用班級經營技巧、繪本教學與品格教育等活動,幫助幼兒逐漸接受正式學制的學習方法。

• 葉郁菁(2012)則指出教育部100學年度修正2008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共分為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

• 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未包括「幼兒園課程教保活動與課程暫行大綱」中的情緒與美感的發展與學習領域,新課綱則缺少九年一貫的「綜合活動」領域,葉郁菁(2012)認為或許可以在藝術人文以及生活領域將情緒與美感的領域納入其中。

• 評量的方式也可考慮在幼兒園階段以歷程性的形成性評量,透過幼兒學習歷程與學習作品的記錄,幫助家長了解學前階段幼兒發展六大領域的總結性評估(葉郁菁,2012) 。

• 這些學習記錄與評估,應該要與小學老師共享(Einarsdottir, 2006)。小學亦可於幼兒剛入學時,部分採用形成性評量方式,幫助國小教師更看得見幼兒的個別差異表現。

小結

• 幼兒園與國小的銜接,可以從建立幼兒、家庭與社區夥伴關係開始思考與落實。可以從教學方式、班級經營、常規管理、課程設計、評量方式、教室規劃、親師溝通等七項逐一檢視(孫扶志,2005)。

• 賦權幼兒、家長與幼教師,以培養幼兒自理能力與表達溝通能力為目標,協助家長自我反省教育與教養理念,透過幼兒園與國小教師的密切合作,幫助國小一年級新鮮人展開正式學制的學習生活。

參、研究設計 • 半結構式訪談

– 訪談對象: • 淑芝老師(T)

• 二位101學年度幼兒畢業生家長二位(P1與P2)

• 參與觀察 – 田野日誌

• 文件資料 – 教師檔案

• 研究時程 – 101/08~102/08

訪談大綱

•一、可以談談你的幼教養成背景嗎?幼教年資有多少年? •二、為何會選擇幼教工作(淑芝老師)?為何會選擇迦園 讓幼兒就讀(家長)? •三、您認為甚麼是幼小銜接? •四、針對以下七個項目(教學方式、班級經營、常規管理 、課程設計、評量方式、教室規劃與情境佈置、親師 溝通方式等七項類型的差異問題),您認為國小與幼 兒園有何不同? •五、除了上面七個項目,您認為幼小銜接還有哪些重要要項? •六、您覺得貴園、貴班的幼小銜接做法為何有何特色?

一、幼小銜接主題教學歷程賦權 幼兒、家長與幼教師

• 迦園每學期以繪本發展的主題教學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 (一)階段一:師生共同計畫;

• (二)階段二:一起行動;

• (三)階段三:主題成果發表;

• (四)階段四:主題活動的統整與回顧。

(一)階段一:師生共同計畫

(一)階段一:師生共同計畫

主題網主題網.doc

(二)階段二:一起行動

(二)階段二:一起行動

(三)階段三:主題成果發表

(三)階段三:主題成果發表

(三)階段三:主題成果發表

(四)階段四:主題活動的統整與回顧

主題回顧影片成果發表更新.mpg

二、幼小銜接的親職教育首重情緒的引導

期初班親會照片

親師溝通的照片

*特殊兒轉銜 幼兒園部份:1.做為小家長與小學之間的橋樑。 2.透過其他家家長成為他的幫助。 家長部份:1.確定孩子就讀的小學 。 2.透過家長、學校、巡迴特教 老師、了解孩子的發展。 小學部份:1.主動和小學老師溝通互動。 2.提供經驗分享

畢業班班親會

◎家長自主性的提出成立畢業班班親會

◎老師的角色

畢業典禮

伍、結論與建議

一、幼兒園每日的課程與教學都是幼小銜接歷程

二、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建構幼小銜接的網絡

三、未來研究的建議

~ 謝謝大家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