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99...

31
教育部 99 學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案計畫成果報告書 計畫編號:128 計畫名稱:「信手拈來,無處不學問!」--科學閱讀與自然筆記融入高年 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主 持 人:林雅芳 執行單位:嘉義市北園國民小學 - 1 -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Oct-2019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教育部 99 學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案計畫成果報告書

    計畫編號:128

    計畫名稱:「信手拈來,無處不學問!」--科學閱讀與自然筆記融入高年

    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主 持 人:林雅芳

    執行單位:嘉義市北園國民小學

    - 1 -

  • 目錄

    壹、研究目的及內容………………………………………………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貳、研究方法及步驟………………………………………………3

    一、研究方法 …………………………………………………………3

    二、研究對象 …………………………………………………………3

    三、研究設計 …………………………………………………………4

    四、研究架構 …………………………………………………………4

    五、研究步驟 …………………………………………………………4

    參、研究成果與分析………………………………………………6

    一、研究成果 …………………………………………………………6

    二、研究成果分析 ……………………………………………………6

    肆、結論與建議( 含 遭 遇 之 困 難 與 解 決 方 法 ) ………………16

    一、結論……………………………………………………………16

    二、建議……………………………………………………………18

    伍、參考資料……………………………………………………18

    陸、附錄…………………………………………………………19

    - 2 -

  • 壹、研究目的及內容

    一、研究動機

    「大人的責任是為孩子建立 Meaning!未來的夢想世界是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

    像的。重點是要教孩子學會正確篩選資訊,學會建立背景架構,而非虛幻而短暫的

    訊息。缺乏理解架構的學習容易忘記,一旦建立架構,孩子的學習會變得不一

    樣。」……摘自天下雜誌(2010)【培育未來夢想家】教育專刊專訪曾志朗先生。

    <Science>雜誌於 2010 年 4 月 23 日推出「科學、語言、讀寫能力」專輯,藉由六

    篇專文說明了科學教育的一些新發展:閱讀、書寫與口語溝通能力是科學素養重要的

    一環(引自高涌泉,2010)。亦即,隨著時代的變遷,新世代的教育思維正逐步轉變

    當中。科學閱讀,一種強調不受限於教科書、不受限於教室、不受限於上課時間的科

    學學習,對於孩子們在自然科學的學習上有莫大的助益,當孩子們能更靈活的運用科

    學語言,擁有更豐富的科學背景知識,科學,將不再難以親近。王美芬、熊召弟(2008)

    指出:科學學習最直接的方式是動手操作、利用各種科學方法和思考進行學習。但有

    些實驗活動本身未能展示其原理及解釋現象,又有些教材無法用實驗操作來進行學

    習,此時,科學的學習活動便不能只限於動手(hands-on)進行科學學習了,而必須以

    閱讀(reading science)的學習來進行。

    在多年的自然課的任教當中,研究者發現,動手操作是提升孩子們學習興趣的良

    藥,但缺乏實驗操作後的統整引導以及「意義」的連結,單元的科學知識,往往如同

    海市蜃樓一般,無法在孩子心中產生意義,很快的,隨著月考的到來,實用的科學知

    識也只剩下認知層次中最低的「記憶」層面了,而這樣的現象,是十分令人嘆惜的!

    老師如何讓孩子們在學習自然科學的同時,幫助孩子將生活與科學知識間搭起鷹架,

    讓學習成為一件有意義的事,成了自然課當中非常重要的課題!科學閱讀,成為研究

    者研究如何增進自然領域教學成效的思考方向。如何透過閱讀與相關策略的運用,喚

    起孩子的舊經驗與類推情境到生活中?此乃研究動機之一!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指出:孩子在零至十歲是「學會閱讀」的階段,十

    至十五歲則是「從閱讀中學習」的階段。今天的學生當然必須學習事實,但也應該具

    備「資訊考古學家」(information archeologists)的技能,他們必須深入發掘資訊、理解

    資訊並賦予其意義(Rick,2005/2006)。如何引導孩子閱讀合適的科學閱讀素材,讓自然

    - 3 -

  • 領域學習發揮加乘的效果?此乃研究動機之二。

    陳慧娟(1998)指出:科學教室的教與學絕大部分時候需依賴語言的使用—討論、

    閱讀和寫作。羅廷瑛、張景媛(2004)的研究亦指出科學寫作活動能提昇學生自然科

    學學習的效果,但亦指出教學現場中仍存在著科學寫作可能遇到的障礙,歸屬於高層

    次認知思考的科學寫作,在學生先備知識不足與家庭文化不利等因素下,可能會有揠

    苗助長的缺憾;而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當中亦提到:文章上層概

    念的抽取對國小學生實為不易。故如何幫助孩子們在閱讀歷程中,合宜的處理文章,

    有效組織文章內容,便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做筆記是學習如何刪去資訊、替換資訊、

    保存資訊的過程。在自然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如何透過自然筆記撰寫的引導,帶領孩

    子們擷取、理解與萃取重要的訊息、概念,乃至於學會使用科學語言,並成為日後科

    學探索的先備知識?此乃研究動機之三。

    Robert、Debra 與 Jane(2001)指出摘要法是教育史上排名九大有效教學策略之一。

    而 Rick(2005/2006)亦指出,雖然研究顯示做摘要能大幅增加理解程度,並保持長期

    記憶,然而它卻是當今使用率最少教學技術之一。其原因之一或可歸為筆記的記錄方

    式眾多,因人而異,評量標準難以訂定。其原因之二或因透過閱讀來理解抽象概念本

    來就不是容易的事,而老師也沒有受到適當訓練(高涌泉,2010)。據此,如何因應

    文體及學習架構的不同,引導學生理解並嘗試使用最適當的作筆記方式,並做為評估

    教學成效的參考,乃成為研究動機之四。

    綜合上述,如何透過科學閱讀與自然筆記撰寫的引導,帶領孩子們擷取並理解重

    要的訊息、概念,乃至於對自然科學產生有意義的連結,成為日後科學探索的先備知

    識?如何透過科學閱讀,喚起孩子的舊經驗與類推情境到生活中?如何引導孩子挑選

    合適的閱讀素材,讓學習發揮加乘的效果?什麼樣的自然筆記,是孩子們理解後的概

    念抽取?種種問題,也成為亟待研究之研究動機,而上述之研究動機,均架構在期待

    孩子們能更喜歡自然科學,並能在生活中應用所學,解決遭遇到的種種困難。

    二、研究目的

    本計畫旨在透過科學閱讀與自然筆記的撰寫,幫助學生理解科普讀物的內容,並

    學習擷取資訊、替換資訊、保存資訊,豐富孩子們的背景知識,並與生活產生有意義

    的連結。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計畫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依據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單元,建立適合延伸閱讀的科普讀物與雜

    - 4 -

  • 誌期刊資料庫。

    (二)編製科學閱讀教學活動教材,將科學閱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

    (三)研發自然筆記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摘錄重點,提取抽象概念。

    (四)評估教學活動對於兒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的影響與修正。

    (五)建置「科學閱讀與筆記教學」資源分享網站,以做為國小教師進行相關課程

    時的參考。

    貳、研究方法及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乃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主要是針對研究者所處教學現場遭遇到的問

    題,採具體的教學行動並進行教學成果分析與討論,再修正教學方式,以期改進自然

    領域教學成效,培養學生學習自然領域積極正向的態度,擴充學生自然領域的詞彙與

    先備知識,並降低學生文化不利因素之影響。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研究者所任教的兩班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主。因位處文化不利

    地區之故,本校學童家庭背景多元且具歧異性甚大,如下圖所示。認知取向的學習理

    論強調:對某事物能學習多寡的程度,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是「你對它了解的多寡」,

    換言之,有意義的學習植基於學生的認知基模(Slavin, 2000/2002),國小六年級的

    學童正處於具體運思期過渡到形式運思期的階段,為了提升學生對於訊息的擷取與理

    解,此亦為採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的原因之一。

    0

    5

    10

    15

    20

    甲 19 7

    乙 16 10

    一般 文化不利

    - 5 -

  •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參酌 Vygotsky 的鷹架理論(scaffolding)、擴展學生認知的近側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及認知取向的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以學生所學習的康軒版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材單元內容為基

    礎,自編及蒐集坊間科學閱讀相關之科普讀物與報紙期刊,並結合自然筆記教學策略

    之研發,循序漸進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中逐步融入自然筆記教學策略,於收集

    學生學習成果後進行分析、評估、持續修正教學策略,提出改良方案,所得的研究成

    果,建置網站以收推廣之效。

    四、研究架構

    本研究參酌相關文獻與99學年度康軒版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材單元

    內容,自編及蒐集坊間科學閱讀相關之科普讀物與報紙期刊,並結合自然筆記教學策

    略之研發,循序漸進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中逐步融入自然筆記教學策略,於收

    集學生學習成果後進行分析、評估、持續修正教學策略,提出改良方案與成果網站建

    置。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下:

    科學閱讀教材蒐集

    自然筆記教學策略研發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 融入

    評估

    教學資源網站建置與更新

    教材資料庫建置

    修正

    五、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分為三個階段,研究步驟說明如下:

    1.研究與教學階段一:科學閱讀教學素材蒐集與自然筆記教學策略研發。

    2.研究與教學階段二:按 99 學年度第一、第二學期,依序實施科學閱讀與自然筆記融

    入教學活動,進行評估、修正與再教學。

    - 6 -

  • (1) 99 學年度第一學期:將科學閱讀補充教材與自然筆記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課程實施,進行教學活動,期中收集學生學習成果與持續修正實施方

    式,期末發下學習情形調查問卷,以了解學生學習情形,並做為修正教學之

    依據。

    (2) 99 學年度第二學期:科學閱讀補充教材與自然筆記策略持續融入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課程實施,科學閱讀補充教材系統化與素材形式多元化(書籍、圖

    表解讀、報紙期刊雜誌),期中收集學生學習成果,結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計畫,夥伴教師入班教學觀察與錄影,以修正教學方式。期末發下學習情形

    調查問卷,評估學生學習情形,並做為研究成果呈現之依據。

    3.研究與教學階段三:教學資源網站建置與推廣。

    本研究之流程圖如下所示:

    研究與教學階段一 科學閱讀教學素材蒐集與自然筆記教學策略研發

    科學閱讀教學素材蒐集 自然筆記教學策略研發

    整合與融入課程與教學

    評量方式規劃

    研究與教學階段二

    科學閱讀與自然筆記融入教學活動實施、評估、修正

    研究與教學階段三 教學資源網站建置與推廣

    教學資源網站建置 教學資源網站推廣

    教師教學檢核 學生學習檢核1. 結合教師專業發展評

    鑑機制,夥伴教師進行教學觀察與錄影。

    2. 建置科學閱讀素材教學資料庫。

    1. 分析學生自然筆記內

    容。 2. 個別晤談。 3. 學習情形問卷調查。

    修正教學策略

    課程再實施

    - 7 -

  • 參、研究成果與分析

    一、研究成果

    本研究旨在透過科學閱讀與自然筆記的撰寫,幫助學生理解科普讀物的內容,並

    學習擷取資訊、替換資訊、保存資訊,豐富孩子們的背景知識,並與生活產生有意義

    的連結。依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本研究所達成之研究成果如下:

    項目 工作內容 說明 1 建立適合延伸閱讀的

    科普讀物與雜誌期刊

    資料庫

    大量蒐集科普讀物與雜誌期刊,完成書單後購入書籍,擴充

    自然教室的圖書設備,並建立書籍資料庫。

    2 編製科學閱讀教學活

    動教材

    結合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及各項議題,編製科

    學閱讀教材與學習單,將科學閱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教學。

    3 研發自然筆記教學策

    研發自然筆記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更有效摘錄重點,提取

    抽象概念,收集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分析與修正教學策略。

    4 評估教學活動 蒐集相關文獻與實徵資料,建構學生學習問卷,評估教學

    活動對於兒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的影響與修正。

    5 建置「科學閱讀與筆記

    教學」資源分享網站

    建置「科學閱讀與筆記教學」資源分享網站(如附錄一所

    示),以提供其他教師教學之參考。

    二、研究成果分析

    (一)建置科學閱讀素材教學資料庫

    參酌 99 學年度康軒版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材,共計七個單元之教材

    內容,及結合相關時事議題,進行課堂延伸閱讀的科普專書、報紙、期刊、故事集、

    圖表等資料之蒐集,共計收集 42 篇科學閱讀教學素材(如附錄二),實際運用於教學

    活動中。各單元科學閱讀教學素材整理如下表所示:

    專書

    (本數)

    報紙

    (篇數)

    期刊

    (篇數)

    故事集

    (篇數)

    圖表

    (圖數)

    合計

    第一單元 天氣的變化 1 0 1 4 0 6

    第二單元 大地的奧秘 2 2 6 2 0 12

    第三單元 水溶液 0 2 0 0 0 2

    第四單元 電磁作用 0 0 0 1 0 1

    第一單元 簡單機械 1 0 0 0 0 1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1 0 1 0 0 2

    第三單元 生物與環境 0 1 1 0 0 2

    其他 4 3 7 1 1 16

    小計 9 8 16 8 1 42

    - 8 -

  • (二)編製科學閱讀教學活動教材

    參酌相關文獻資料,修改與自編科學閱讀教學活動教材五份(如附錄三),教導學

    生辨識文本的根本結構:列舉類的文章、有時間先後順序的文章、有對比的文章、有

    因果關係的文章、有問題與解答的文章。

    (三)自然筆記教學策略研發

    1.筆記摘要策略研發

    參酌相關文獻資料,將筆記摘要策略分為以下七項,並製作教學投影片進行教學:

    策略 教學重點

    1 如何畫重點 1.重視標題,猜猜文章在說什麼?

    2.畫重點的工具。

    3.重複閱讀:至少讀兩遍。

    2 找出文章主概念 概念與例子的區別

    3 掌握文章層次與結構 列舉、時間先後順序、對比、因果關係、問題與解答。

    4 使用符號做筆記 ˇ我同意 ×我不同意 !!表示強烈的感受

    ??我被弄糊塗了 CL 概念

    EX 支持概念的舉例 1、2、3 順序

    Q 問題 A 解答

    5 做筆記的方式 摘要式、條列式、圖表式。

    6 心智圖繪製 連結課本及延伸學習的科學閱讀,加深學習印象。

    7 評鑑自己的筆記 1.精簡、扼要。 2.佐以圖像。 3.聯想。 4.釐清:我的筆記是否正確記錄文章中的訊息?其他使

    用這份摘要的人是否能獲得理解這個主題所需要的全部知識?

    5.再閱讀。

    2.自編科學閱讀教學活動學習單,參酌相關文獻及學生作品後修正、研發至第五版。

    Rick(2005/2006)指出:摘要的篇幅應當只有原文的 10-15%(長篇小說的摘要當

    然只有 1%或更少,如果摘要的長度大於原文的 25%,節略可能做得還不夠)。

    在自然筆記學習單的編製上,為能發揮筆記的更大功用,故研究者將其設計為三

    個部分:筆記欄、學生自我檢核欄與教師回饋欄。於參酌相關文獻及學生作品後,持

    續修正學習單的學生自我檢核欄與教師回饋欄,以其能更符應教學現場的實際情形。

    各版學習單修正方向整理如下表所示:

    - 9 -

  •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第五版

    1.小朋友,你

    花了( )

    分鐘完成

    這篇筆記

    功課!

    2.我的盡力

    程度(請圈

    出來):★

    ★★★★。

    3.完成後的

    感想。

    1.小朋友,你

    花了( )

    分鐘完成

    這篇筆記

    功課!

    2.我的盡力

    程度(請圈

    出來):★

    ★★★★。

    3.完成後的

    感想。

    1.小朋友,你花

    了( )分鐘

    完成這篇筆記

    功課!

    2.我的盡力程度

    (請圈出

    來):★★★★

    3.我覺得自己在

    做筆記上有哪

    些進步:

    1.小朋友,你花了( )

    分鐘完成這篇筆記功

    課!

    2.我的盡力程度(請圈

    出來):★★★★★

    3.做完這篇筆記,你願

    意挑戰下一篇嗎?

    YES NO

    4.我覺得自己在做筆記

    上有哪些進步:

    1.我花了( )分鐘

    完成這篇筆記功

    課!

    2.我的筆記是否記錄

    了正確的資訊?

    YES NO

    3.我的筆記是否記錄

    了全部的重點?

    YES NO

    4.我覺得其他人看了

    這篇筆記,就能了

    解這篇文章的內

    容:YES NO

    5.其他想法:

    □再加油!

    □能抓住重

    點!

    □清楚有條

    理!

    □創意十

    足!

    □再加油!

    □抓到部分

    重點!

    □抓到全部

    重點!

    □能區分概

    念與例

    證!

    □創意十足

    的筆記方

    式!

    □再加油!

    □抓到部分重

    點!

    □抓到大部分重

    點!

    □抓到全部重

    點!

    □能區分概念與

    例證!

    □創意十足!

    1.能

    □摘要式整理 □條列

    式整理 □圖表式整理

    2.重點摘錄程度:

    □再加油

    □抓到部分

    □抓到大部分

    □抓到全部

    3.其他特殊表現:

    □能區分概念與例證!

    □能詮釋文章的意思!

    □創意十足的經驗聯

    想!

    □生動的插圖與說明!

    1.重點摘錄程度:

    □再加油

    □抓到部分

    □抓到大部分

    □抓到全部

    2.用心程度:

    □能感受到用心努

    力!

    □有進步!

    □創意十足!

    為能發揮筆

    記的更大功

    用,故研究者

    將其設計為

    三個部分:筆

    記欄、學生自

    我檢核欄與

    教師回饋欄。

    1.課程中已

    進行「概念」

    和「例證」的

    上、下層位階

    教學。

    1.學習單運用

    後,發現教師回

    饋--「抓住重

    點!」的程度可

    再細分。

    2.由於筆記已完

    成數篇,希望學

    生能自我省思,

    去思考自己在作

    筆記的進度情

    形。

    1.課程中已透過範文進

    行「摘要式整理」、「條

    列式整理」、「圖表式整

    理」的筆記教學方式。

    2.學生對於各種摘要方

    式已漸漸熟悉,為促進

    學生靈活運用筆記策

    略,故將筆記摘要方式

    分為:摘要式整理、條

    列式整理、圖表式整理。

    3.開始有學生在做筆記

    的過程中,加入自己實

    際生活經驗的插圖,故

    在課堂中鼓勵小朋友練

    習讓筆記內容更豐富。

    學習印象將更為深刻。

    1.學生對於各種摘要

    方式已漸漸熟悉且能

    自由運用,故取消教

    師回饋欄中針對所使

    用的筆記摘要方法予

    以回饋的部分。

    2. Rick(2005/2006)

    指出學生評鑑自己筆

    記的重要性並提出自

    我評鑑的方法,故大

    幅攺良「學生自我檢

    核欄」的部分。

    3.部分學生在做筆記

    的態度變得較為隨

    便,故重新思考如何

    鼓勵學生接受挑戰,

    - 10 -

  •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第五版

    4.在教師回饋欄的部分

    進行更系統性的分類,

    從方法、內容及其他等

    方向給予回饋。

    認真完成筆記功課。

    在學生完成

    筆記後,發現

    教師回饋--

    「能抓住重

    點!」、「清楚

    有條理!」部

    分,表達不夠

    明確,無法給

    予學生更適

    當的評估與

    回饋。

    在教師回饋

    的部分進行

    修正:

    1.「清楚有條

    理!」調整為

    「能區分概

    念與例

    證!」。

    2.「能抓住重

    點!」則分為

    「抓到部分

    重點!」、「抓

    到全部重

    點!」。

    學生自我檢核欄

    與教師回饋欄均

    做微幅修正。

    1.「完成後的感

    想。」改為「我

    覺得自己在做筆

    記上有哪些進

    步」。

    2. 「能抓住重

    點!」則分為「抓

    到部分重點!」

    (抓到 1/2 以下

    的重點)、「抓到

    大部分重點!」

    (抓到 1/2 以上

    的重點)、「抓到

    全部重點!」。

    1.教師回饋欄的部分進

    行系統性的分類,從方

    法、內容及其他等三個

    方向進行檢核與回饋,

    分為「方法檢核」、「重

    點摘錄程度」及「其他

    特殊表現」等三個向

    度。

    1.學生自我檢核欄與

    教師回饋欄均做大幅

    修正更強調學生自我

    檢核的部分。

    2.教師回饋欄的部分

    分為「重點摘錄程度」

    與「用心程度」等兩

    個向度。

    3.教師回饋欄留空白

    處,老師給予學生個

    別回饋與鼓勵。

    (四)評估教學活動

    本研究於 99 學年度第一學期進行第一階段的科學閱讀與筆記策略教學活動,進行

    評估、修正後,再於第二學期進行第二階段的教學活動。針對教學活動的評估,分為

    教師教學檢核與學生學習檢核兩部分。

    1.教師教學檢核:

    「教師教學檢核」結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機制,夥伴教師進行教學觀察與錄影,

    討論與修正教學方式。在歷經半年的科學閱讀與筆記策略教學活動後,發現:

    (1)與生活經驗相關的事物,孩子閱讀時會特別有想法。

    (2)在針對孩子的筆記內容給予回饋時,發覺他們對於自己是否能達到老師的要求,

    是有期待的。對孩子來說,似乎能抓到全部重點的文章,都會變成他們最喜歡的

    學習內容。--檢討自己在批閱時,是否該給孩子們更多的鼓勵。

    (3)在閱讀的過程,發現孩子們越來越會找文章中的關鍵字。

    (4)在閱讀的過程中,發覺孩子們的確了解越來越多的概念與關鍵字詞,經過一段時

    間,對於文章中的關鍵字詞仍能記得與運用。而此發現與認知取向的訊息處理論

    - 11 -

  •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能相呼應,亦即,透過作筆記,的確有助於學習的

    內容由短期記憶提升為長期記憶。

    (5)學生漸漸學會用不同方式整理筆記,且有後設認知,能自我評估自己的筆記。

    (6)在寫筆記前先進行導讀,小朋友會對這篇文章特別有興趣。

    (7)因為科學閱讀的材料與生活有關,有小朋友覺得自然科學課本不再那麼難以親近。

    而在歷經半年的科學閱讀與筆記策略教學活動後,也發現一些教學上的困難,教師

    期中教學省思如下:

    實施科教專案大約四個月了,欣喜的從孩子的學習單及回饋單中發現孩子的成長,

    也在自己的教學紀錄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長,文獻的閱讀更擴展了自己對於教學,可以

    如何改進的視野,或者說是去嘗試新方法的勇氣。在這段期間,中途也經歷學生學習

    興趣的疲乏,要換換不同的閱讀指導方式,不過也因此發現,大量的鼓勵與稱讚真是

    維持興趣的不二法門,孩子們非常需要老師的打氣與加油!

    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卻也發現,評量方式的規劃,似乎停留在學生文件的分析及問卷

    的回饋,對於這樣的質性研究方法,這是第一次嘗試,不知道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能夠

    勝任,所以去參加相關的質性研究工作坊,也仍在摸索中。也真的很慎重在考慮是否

    在寒假時編製延伸學習的試題,在月考時施測,以幫助自己更有效的評估自己的教學

    成效。

    此外,兩班孩子的班級氣氛,一班較文靜,一班較活潑,從收回的學習單中很明顯

    可以看到靜態班級的作品完成度較高,且事後孩子們的記憶也較深刻。除了兩班作品

    的相互觀摩外,似乎針對動態的這個班級,要做更多的導引才是,甚至,針對活潑的

    這一班,再開發非紙筆式的摘要方式。(期中教學省思札記)

    於第二學期進行第二階段的教學活動時,嘗試針對第一階段所發現的教學問題進行

    省思與再修正教學,因學生大多已經能掌握作筆記的策略,故引導學生進行科普書本

    的閱讀,以擴充科學閱讀的量及品質。

    而在第二階段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正好遭逢到日本三三一大地震,且下學期的

    課程內容多為以實驗為主的教學單元,故科學閱讀模式做了更多的調整與多元嘗試,

    除了單元主題的補充閱讀文章外,加入了連續性的核能議題閱讀文章與圖表解讀,並

    融入核能廢不廢、碳足跡計算、認識塑化劑、稻米產銷與公糧議題。

    - 12 -

  • 在一年的實施中,欣喜的從孩子的閱讀筆記及回饋單中發現孩子的成長,也在自己

    的教學紀錄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相關文獻的閱讀更擴展了自己在教學上的視野。在

    這段期間,中途也經歷學生的彈性疲乏,但也因此尋找更多的方法克服學生的「挑食」,

    除了挑選更精美的空白筆記本,單元閱讀素材繼續的融入外,我加入了更多元的素材,

    輕鬆又不失科學內涵的書籍吸引了學生的目光。而在三月日本發生核災,我也收集到

    一系列對於核能分別持正、反論述的科學文章及圖表,意外的發現,一圖勝千文,當

    先進國家核電廠林立,孩子們著實訝異於澳洲沒有核能發電廠這件事,在這樣的巧合

    下,我試著引導他們去解讀圖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推論有時會有邏輯上的問

    題,我們一同再修正;此外,也藉機引導他們收集更多的資訊,並引導他們去思考為

    什麼澳洲沒有核能發電廠?澳洲該有核電廠嗎?孩子們開始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出現,

    「核能」這個生硬的議題,在孩子心中不再是大人的事。而我也才發現,原來,當一

    個生硬的名詞變成共同的語言後,學習就開始發生了。(期末教學省思札記)

    此外,於六下第一次知能考查將「阿基米得和撐起地球的支點」一書及日本震災時

    事納入第一次知能考查範圍(第一單元:簡單機械),並改編 100.3.15 國語日報「板塊

    運動活躍-環太平洋區地震多」一文,讓學生練習摘要、推測、聯結單元內容解決問題;

    於第二次知能考查將「圖表解讀」納入第二次知能考查範圍(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

    並改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生活環境中的腐蝕」一文,讓學生練習摘要文章脈絡

    (上、下層概念)、推測、連結單元內容解決問題。彙整學生學習結果如下:

    月考結束,這次的月考題目我出了不少需要從圖表及文字中去推理的部分,有趣

    的發現,扣除共同較易錯的概念之外,乙班在圖表及文字推理上,明顯比甲班好很多,

    願意去挑戰非知識性的題目,空白的比例接近 0,而這,我覺得與平日認真完成科普閱

    讀有一定的相關。(月考省思札記)

    在這一個學期前,對於評量方式的規劃,我似乎停留在學生文件的分析及問卷的回

    饋,當時的我十分惶恐,不知自己是否能順利完成這份研究,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去

    向專家請益,發現原來紙筆測驗也可以出得很多元,於是我嘗試在月考卷中加入科學

    閱讀的元素,每份考卷都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但是,我覺得很有意義,也很開心的發

    現大部分的孩子思考是靈活的,還有孩子在考完後回饋我,原來,「生鏽」不見得不好,

    - 13 -

  • 也可以發揮創意變成一種藝術,而這是他們之前都沒想過的。閱讀,真的豐富了他們

    的視野。(期末教學省思札記)

    於教學成果推廣的部分,則將科學閱讀的概念結合本校承辦之全市親子生態閱讀

    活動,培訓校內四、五年級學生成為小小解說員,以「蟬」為解說知識擴充的主題,

    進行法布爾「昆蟲記」專書導讀與相關科普讀物補充。學生訓練及解說過程錄影與校

    內教師分享。

    2.學生學習檢核

    參考楊慶誠等人(2007)編製之問卷,自編學生學習情形調查問卷,此外,分析

    學生自然筆記內容與針對個別學生進行晤談,以更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情形。而在評估

    教學活動對於兒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的影響後,分析整理如下:

    (1)學生於科學閱讀與作筆記策略教學活動的認知方面

    a.在科學閱讀:難度上,約有 50%的小朋友表示難度剛好;約有 25 %的小朋友表

    示科普閱讀難度偏高;約有 25%的小朋友表示難度有時高,有時簡單,科學人

    或文字較多的科學閱讀比較容易看不懂,但也有小朋友表示,多看幾次就懂了,

    且大部分名詞都聽過。

    b.在科學閱讀文章運用的形式上,單元主題的補充閱讀文章、連續性的議題閱讀

    文章與圖表閱讀,學生接受度一致高,各有支持者,而科普書籍雖然也受歡迎,

    但學生回饋問卷中也顯示,小朋友覺得科普書籍容易閱讀,但反而難做筆記。

    (2)學生於科學閱讀與作筆記策略教學活動的技能方面

    a.對於科學閱讀:在拿到一篇文章後,小朋友已經很習慣會拿螢光筆或紅筆畫重

    - 14 -

  • 點。抓到重點的速度隨著閱讀筆記完成的次數增加而變快了,約有 80%以上的

    小朋友能在五分鐘內找到重點段落。

    b.對於做自然筆記:一篇完整的閱讀筆記約需 30 到 60 分鐘才能完成,約有 88%

    的小朋友表示份量還可以負荷。約有 12%的小朋友表示如果是當天發,隔天要

    收,有時會因為要補習而感覺比較多。但約有 96%的小朋友同意完成筆記後成

    就感十足。

    c.對於自然筆記撰寫:高、低成就學生有明顯落差,高成就生會用圖表、分層的

    概念圖來作筆記,對於不懂的部分會上網蒐集其他資料,但低成就學生多不愛

    閱讀文字,會模仿文章中的圖表或抄一段文字就當作完成筆記功課。

    d.做筆記策略的發展,分析如下:

    多數小朋友做筆記時會用摘錄段落的方式呈現。

    文章裡的插圖會成為很多學生筆記裡的一部分。

    部分高成就生會用多種不同的顏色標記不同的內容。

    大部分學生重點無法完全摘錄,只就部分情形摘要。

    無法摘錄筆記重點的學生約佔 1/4。

    1/26 的小朋友會運用圖表的方式摘要筆記,並能區分概念與例子的上下位階。

    (N=52)

    - 15 -

  • 部分學生尚無法摘錄重點,憑自己印象完成筆記。

    少部分學生嘗試用循環箭頭摘錄,但無法完全摘錄重點。

    部分學生會用條列式筆記記錄重點。

    部分學生會用作文分段的方式做筆記。

    部分學生開始嘗試分類文章內容概念及例證。

    部分學生已能找出重點,但筆記採區塊式記錄。

    學生大多能善用箭頭表示地震前後情形,並順利完成筆記。

    學生能將地震前後的情形做區分與摘錄筆記。

    部分學生會加入相關的插圖以豐富筆記的內容。

    - 16 -

  • 部分學生文字敘述不多,但摘錄重點得宜。

    部分學生能用架構圖的方式摘錄地震的前後情形。

    部分學生運用多種色筆協助筆記的摘要。

    綜合上述學生學習成果分析,可以發現學生的作筆記策略隨著教師教學、練習的

    次數、同儕間的觀摩及與教師回饋日趨成熟,在作筆記策略的運用上,能用多元的方

    式呈現筆記的內容,且摘要完整的重點。

    (3)學生於科學閱讀與作筆記策略教學活動的情意方面

    a.在科學閱讀方面:90%的學生認為除了課本之外,透過科學閱讀可以看到很多新

    奇的事物,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生 601:平常的科普閱讀跟月考的範圍有關,而且課本裡面有些沒有,可以

    補充我們課本沒有的。

    ◎學生 602:我覺得很有幫助,雖然有些閱讀作業跟月考題目沒有關連,但我想

    對我在課外很有幫助。

    ◎學生 603:我覺得科學閱讀可以讓我們增加知識,也可以讓我們知道生活中也

    有很多東西是可以用到科學的。

    ◎學生 604:我對於自然雖然沒有很大的興趣,不過自從開始寫了閱讀筆記以後,

    我慢慢的有了一些想法,希望六年級畢業以前能學到很多很多自然科學的知

    識!!

    ◎學生 605:這一年的自然課和其他年級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回家功課,我妹妹那

    一班的自然功課是自習,而我們班是回家看文章、作筆記。

    ◎學生 606:在科學閱讀中我學到了一些專有名詞,例如我原本不會看某一張的

    化學變化,但後來看了它的說明我就了解了。

    - 17 -

  • b.在作筆記策略上:全部的學生均同意完成閱讀筆記是有成就感的,且有助於理解

    科學閱讀的內容。

    ◎學生 607:作筆記讓我學會如何看表格。

    ◎學生 608:在作筆記中我學到畫表格、重點整理,比以前更快整理文章了;用

    螢光筆畫重點,發現整理時,畫的重點愈來愈少,變得較好整理;閱讀速度比

    較快了,國文能力變強。

    ◎學生 609:我學到在記重點時不但可以用寫的,也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像我在

    做筆記,最有印象就是鐵鏽,因為鐵鏽也有分許多種呢!而我是用條列來記筆

    記的。

    肆、結論與展望或討論及建議( 含 遭 遇 之 困 難 與 解 決 方 法 )

    一、結論

    本研究旨在透過科學閱讀與自然筆記的撰寫,幫助學生理解科普讀物的內容,並

    學習擷取資訊、替換資訊、保存資訊,豐富孩子們的背景知識,並與生活產生有意義

    的連結。依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本研究所達成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科學閱讀有助於拓展學生學習自然領域的廣度與深度

    在一整年的科學閱讀推動上,嘗試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供學生更多學習的內

    容,引導學生學習擷取文字中的資訊,並賦予其意義。在廣度上,學習內容不再侷限

    於自然課本之中,有了大量的拓展;而透過大量的單元延伸閱讀,學生對於學習的單

    元著實有了更深的學習印象,不但對於學習的內容能維持更長的記憶,而且開始產生

    科學語言,對於新鮮的科學詞彙也會產生好奇,會上圖書館或上網去了解這些詞彙所

    代表的意義,印或借來給老師做教學上的補充資料,也因此增加更多的學習素材。有

    時,甚至會發生學生下課主動拿與自然科學有關的書來找老師,告訴老師他在裡面看

    到了最近認識的科學名詞,想要與老師分享。在孩子們自信展示自己的理解時,科學

    名詞不再生硬拗口,自然領域的學習是具有意義的。

    (二)作筆記策略的習得需透過老師的引導

    在作筆記的過程中,發現教會學生作筆記本身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整年的筆記策

    略教學中,除了技巧的教學外,態度的養成更是教學的內容與目標之一。學生從一開

    始接觸大量科學閱讀資料的興味盎然,開始嘗試記錄時的趣味到腦力激盪,養成作筆

    - 18 -

  • 記的習慣、學會不同筆記策略之間,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在經過三、四個月的實施

    後,有時在批改小朋友的科普閱讀筆記時會發現,有些孩子的作業是敷衍的,胡亂寫

    一段話就當作作業交差了事,一方面除了小朋友的學習態度尚未建立外,另一方面則

    懷疑,是否是文章內容出乎其能了解的範圍,所以使得小朋友無文字敘述較難與學生

    的背景知識結合,特別是在學生文化不利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進行作筆記策略的教

    學。而在不斷的試探嘗試後,發現發下文章的當下,先帶孩子們簡單閱讀一次,有助

    於為孩子們搭起鷹架;觀摩不同學生的創意作品與大量的鼓勵,有助於學生認真的完

    成筆記;而多元的閱讀素材,則有助於學生持續完成有品質筆記的意願。

    (三)作筆記的過程有助於學生靜心與理解學習內容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每個人天天都能接觸到很多的資訊,不管是電視、網路、

    還是書本,裡面都有要傳遞的訊息,這些訊息通過腦海,可能有如耳邊東風,一下子

    就消失了,但對於一個老師來說,這些都可以是教學的素材,而學生筆記的過程,則

    是能幫助學生靜心與理解學習內容的定心丸。本研究結果發現一份完整的筆記約需花

    費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在這過程中,學生必須先閱讀與理解文本的內容,

    選定所要記錄的方式,在下筆時,突發的生活經驗聯想也是筆記的素材,這種種的過

    程,有助於學生靜下心去理解學習內容,而在完成筆記後,透過學生的自我檢核及作

    品相互觀摩,則有助於學生的學習經驗交換與學習遷移。

    (四)作筆記策略的學習效果符應訊息處理論的過程

    在認知學派的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中認為若要能記憶訊息,

    首先必須傳到個人的感官,然後經由注意後,從感官收錄轉移到工作記憶,再度處理

    後再轉移到長期記憶。此與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相呼應。在一年的教學活動中,發現學

    生對於筆記裡的關鍵字詞,由於經過文本重點畫記、關鍵詞彙擷取、圖表符號轉化,

    故其記憶能維持較長的時間,達全學年之久。而這正是學生學習更高階知識很重要的

    背景知識,實有推廣之效。

    二、建議

    (一)科學閱讀材料的蒐集

    本研究在閱讀素材的選擇上,初步規劃乃以結合單元學習為主,但在單元的學習

    中,有部分單元以實驗為主,可選擇的相關閱讀素材較少,故在進行科學閱讀時,建

    議可結合時事議題的融入,相關閱讀素材的取得將更為容易,且由於與學生的生活經

    - 19 -

  • 驗相關,故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能力指標應為參

    考選材的標準,方能在眾多閱讀素材中,萃取更適切的自然教學輔助教材。

    (二)學生學習態度的建立與學習氛圍的養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經驗與班級經營方式仍是決定學生科學閱讀及作筆記

    策略運用成效的關鍵因素,此外,由於學生的學習背景也決定了學生閱讀的起點,教

    師在科學閱讀素材的挑選上,應作更廣泛的蒐集。書、文章、圖表,都是可以全班共

    同討論的素材,大力鼓勵與讚美學生自發性蒐集資料以了解閱讀素材的行動,將能產

    生楷模學習之效,並培養良性的學習氛圍。而在教師不斷的教學改進、調整與多元策

    略的運用,學生同儕間的相互作品觀摩,也將有助於學生自學態度的培養。

    伍、參考資料

    1.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閱讀,動起來。台北:天下雜誌。

    2. 王美芬、熊召弟(2008)。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3. 高涌泉(2010 年 6 月)。科學教育必須注重閱讀與敘事能力。科學人雜誌,100,34。

    4. 羅廷瑛、張景媛(2004)。科學寫作活動的知識建構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效果之

    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4),337-354。

    5.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

    6. 楊慶誠等人(2007)。閱讀自然、自然閱讀—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實施閱讀促

    進寫作與科學探索之行動研究。教育部九十六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案期末報告大

    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7. Robert J. M., Debra J. P., & Jane E. P. (2001).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Work:

    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Achievement.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8. Rick, W. (2006)。教學生做摘要—五十種改進各學科學習的教學技術(賴麗珍譯)。

    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 2005)。

    9. Slavin, R. E.(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王明傑、陳玉玲譯)。台北:學富。

    (原著出版於 2000)。

    - 20 -

  • 陸、附錄 附錄 1. 建置科學閱讀與筆記教學資源分享網站。連結網址:

    http://www.pyes.cy.edu.tw/theme/201101/。

    (1)計畫緣起

    (2)研究架構

    - 21 -

  • (3)單元書單建置

    (4)作筆記策略提供

    (5)學習單分享

    - 22 -

  • (6)學生作品展現

    (7)教學活動花絮

    (8)友善連結及參考書目

    - 23 -

  • 附錄 2.各單元科學閱讀教學素材 (1)康軒版六上第一單元「天氣的變化」延伸閱讀書單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運用方式

    1 看雲趣 Gavin

    Pretor-P

    inney 著/

    黃靜雅譯

    遠流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介紹各種不同的雲。 2. 可搭配實際的觀察體驗與文學創

    作。

    2 明天的天氣是怎

    麼預測的?

    無 台灣麥

    克。麥克

    DO 科學第

    14 期

    P.14-15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圖表說明高氣壓和低氣壓的氣流流

    動情形。

    3 雲是怎麼形成

    的?

    無 不可思

    議!科學

    故事集 2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介紹雲形成的過程。 2. 可做單元學習的延伸閱讀。

    4 為什麼會打雷? 無 不可思

    議!科學

    故事集 2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介紹雷形成的過程。 2. 可做單元學習的延伸閱讀。

    5 風為什麼會吹? 無 驚奇世

    界!科學

    故事集 6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介紹風形成的過程。 2. 可做單元學習的延伸閱讀。

    6 天氣預報是怎麼

    來的?

    無 驚奇世

    界!科學

    故事集 6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介紹古往今來的天氣預報方式。2. 延伸討論:天氣預報最後資料的判

    讀,機器仍無法取代人。

    (2)康軒版六上第二單元「大地的奧秘」延伸閱讀書單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運用方式

    1 地球寫了 40 億年的

    日記—岩石閱讀指

    無 貓頭鷹書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難度較高,所以擷取篇章運用會比較適合。

    2 以柔克剛 滴水穿石 王郁軒 國語日報

    99.8.30

    科學教室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岩石的組成。 2. 水對岩石的影響。 3. 水滴能讓石頭消失,也能把石頭變

    回來:(石灰岩、碳酸鈣、石鐘乳)。

    3 臺灣的滄海桑田 王郁軒 國語日報

    99.7.26

    科學教室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時間順序結構筆記摘要練習。 2. 氣候變遷、河流變化對於地表形貌

    改變的影響。

    - 24 -

  •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運用方式

    4 什麼是稀有金屬? 無 嘆為觀

    止!科學

    故事集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對比式摘要練習:基本金屬與稀有金屬的異同。

    2. 都市礦山的概念說明。 3. 稀土元素的概念說明。

    5 全球技術共創智利

    礦坑傳奇

    無 國語日報

    週刊第13

    期第 1、2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結合國際議題,將岩石與礦物的概

    念與生活相結合。

    6 臺灣光纖啟動救援

    工作

    李琢 國語日報

    週刊第13

    期第 2版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分類說明結構式文章摘要練習。2. 結合國際教育,引導學生思考礦

    坑、礦產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7 生石灰當燃料—乾

    燥劑也能煮蛋

    小 P老師 國語日報

    週刊第13

    期第 7版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善用礦物特性的創意發明介紹。2. 認識生石灰的用途(生產電石的重

    要原料、殺菌、脫水)。

    3. 生活中運用生石灰的實例:乾燥劑、日本便利商店販賣一種可自動

    加熱的飯盒(原理說明)。

    8 寶石是怎麼形成

    的?

    來自地球深處的禮

    物--「寶石」

    無 台灣麥

    克。麥克

    DO科學第

    26 期

    P.1-6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地殼圖表清楚說明岩漿冷凝形成各種礦物結晶。

    2. 結合專題研究的方式,了解世界各地的寶石產地。

    3. 寶石原石的切割。 4. 校外教學:科博館「大地瑰寶」特

    展參觀。

    5. 概念釐清:珍珠、琥珀不是礦物。6. 貴金屬的概念。

    9 鑽石要怎麼雕琢? 無 宇宙探

    祕!科學

    故事集 5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問題與解答結構式摘要練習。

    10 礦物演化論 Robert

    M. Hazen

    撰/邱淑

    慧譯

    2010 年 4

    月科學人

    雜誌

    p.58-71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這篇文章將礦物的演進過程很詳細的描述,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

    章。

    2. 結論的新觀點:不同的因素使礦物產生「演化」的現象、翠綠植物催

    生新礦物。

    3. 搭配在科博館的大地瑰寶展覽(實物解說),可以幫助小朋友理解這

    篇文章,增加更多關於岩石和礦物

    的知識。

    11 造山運動塑造多樣

    的礦石

    楊小青、

    陳文山

    2010 年 4

    月科學人

    雜誌

    □專書

    □報紙

    ■期刊

    1.配合「礦物演化論」,這篇文章可以

    做為延伸閱讀的文章,

    - 25 -

  •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運用方式

    p.72-75 □故事集

    12 礦物之美—形形色

    色的礦物世界

    何恭算、

    董國安、

    鍾坤煒

    國立自然

    科學博物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配合校外教學:科博館「大地瑰寶」特展參觀。

    2. 圖文並茂,可以幫助小朋友更具體了解礦物的外形及奇特之處。

    (3)康軒版六上第三單元「水溶液」延伸閱讀書單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運用方式

    1 誰最像吸血鬼? 蕭志堅 國語日報

    99.11.13

    科學教室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4. 運用酸鹼變化觀察顏色變化的情形(吸血鬼牙齒顏色變化的情形)。

    5. 介紹花青素的概念(紫色麗菜汁能在酸鹼中產生顏色變化的原因)。

    6. 校園環境探索及網路查詢:含有豐富花青素的植物。

    2 LED 照明走進人們

    的生活

    郭玉萍 國語日報

    99.11.5

    科學教室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發光原理:將電能轉換為光 2. 從顯示和裝飾功能轉為照明用途。3. 亮度與照度的區別。

    (4)康軒版六上第四單元「電磁作用」延伸閱讀書單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內容摘要

    1 指南針放在北極,N

    極會指向哪裡?

    無 宇宙探

    秘!科

    學故事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結合地磁探討的延伸閱讀。

    (5)康軒版六下第一單元「簡單機械」延伸閱讀書單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內容摘要

    1 阿基米得和撐起地

    球的支點

    盧卡.諾

    維利

    臉譜 ■書籍

    □報紙

    □雜誌

    □期刊

    1. 介紹阿基米得的生平及所發明的物品、發現的原理。

    (6)康軒版六下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延伸閱讀書單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內容摘要

    1 鐵為什麼會生鏽? 無 台灣麥克。

    麥克 DO 科

    □書籍

    □報紙

    1. 鐵鏽分為黑鏽與紅鏽。 2. 會生鏽的不只鐵,不鏽鋼也會生

    - 26 -

  •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內容摘要

    學第 47 期

    P.13-18

    ■雜誌

    □期刊

    鏽。

    3. 生動有趣,很能吸引小朋友。 2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

    無 科學知識八

    達通。

    P.204-205

    ■書籍

    □報紙

    □雜誌

    □期刊

    1.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簡介。

    (7)康軒版六下第三單元「生物與環境」延伸閱讀書單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內容摘要

    1 挽救繽紛海洋,捍衛

    生物多樣性

    范欽慧 國語日報

    100.2.26

    科學教室

    □書籍

    ■報紙

    □雜誌

    □期刊

    1. 介紹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2. 魚種、化石及演化的足跡。

    2 生物多樣性是什

    麼?

    無 牛頓雜誌

    p.16-39

    □書籍

    □報紙

    ■雜誌

    □期刊

    1. 從生態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遺傳多樣性去介紹生物多樣性。

    (8)「其他類」延伸閱讀書單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運用方式

    1 高鐵的車頭為

    什麼是尖的?

    無 天下雜誌。驚

    奇世界!科

    學故事集 4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問題與解答」文章摘要練

    習:噪音、風阻。

    2 改變未來的 20

    個妙點子

    Cristopher

    Mims 撰/甘錫

    安譯;

    2010 年 1 月

    科學人雜誌

    p.42-51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從能源、運輸、環境、電子與機器人、健康與醫療五項

    主題選出幾項以科學與科

    技改善世界的代表性計畫。

    3 愛地球,守住九

    大防線

    Jonathan

    Foley、

    Christopher

    Mims、Michael

    Moyer、

    Gregory Mone

    撰/甘錫安

    譯;Sarah

    Simpson、John

    Pavlus 撰/林

    慧珍譯;

    Melinda

    Wenner、

    2010 年 4 月

    科學人雜誌

    p.90-96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針對地球現況及地球公民所能做的事,做一分類說

    明。

    2. 難度較高,可讓小朋友從中挑取有興趣的部分自由閱

    讀。

    - 27 -

  •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運用方式

    Katherine

    Harmon 撰/林

    雅玲譯

    4 真正的永續能

    源:核融合

    陳秋榮 2010 年 6 月

    科學人雜誌

    p.60-70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以這篇文章做為專題研究的敲門磚。

    5 核融合發電,美

    夢何時成真?

    Michael Moyer

    撰/甘錫安譯

    2010 年 6 月

    科學人雜誌

    p.52-59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現行核融合計畫的研發情

    形。

    2.教師導讀。

    6 氣候變遷的野

    地實驗

    Stan D.

    Wullschleger

    、Maya Strahl

    撰/林筱雯譯

    2010 年 4 月

    科學人雜誌

    p.104-109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氣候變遷對地球環境的影

    響。

    2.教師導讀。

    7 吸淨空氣中的

    二氧化碳

    Klaus S.

    Lackner 撰/甘

    錫安譯

    2010 年 7 月

    科學人雜誌

    p.80-85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二氧化碳對地球環境的影

    響。

    2.教師導讀。

    8 日本核災變,能

    源陷危機

    蔡志浩 國語日報

    100.3.19 生

    活版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各國核能發電政策介紹。 2. 世界地球村的概念。

    9 全球核電廠分

    布圖

    美國能源部核

    能安全中心網

    網路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圖表

    1. 學習用圖表解讀訊息。 2. 澳洲沒有核能發電廠的討

    論。

    3. 從核電廠的分布看世界工業發展的情形。

    10 為核不能?核

    能,不能輕言放

    棄的選擇

    李敏 科學月刊第

    42 卷第 2期

    p.107-114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提供核能一些正面論述。 2. 可拿來做討論的教材。

    11 環保蔬菜的身

    分證

    吳沂家 國語日報

    100.4.29 科

    學教室版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認識碳足跡,不是只有食物喔!

    2. 認識食物里程。

    12 公糧價調高,農

    民未必受惠

    諶淑婷 國語日報

    100.5.9專題

    報導版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結合校本課程,帶領學生去探討農民生活。

    2. 認識公糧的概念。 3. 稻米產銷流程。

    13 實驗鼠的秘密

    基地

    羅伯特.歐布

    萊恩

    小魯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科普閱讀—一群被科學實驗出高度智商的老鼠所意

    外發展出的文明。

    2. 獲紐伯瑞文學獎。

    - 28 -

  • 編號 書(文章)名稱 作者 出版社 類別 運用方式

    14 昆蟲記(蟬) 法布爾 東方(全套 8

    冊)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蟬的介紹及各式昆蟲介紹。

    15 沒有科學也能

    生活嗎?

    黃根基 臺灣麥克 ■專書

    □報紙

    □期刊

    □故事集

    1. 日常生活中到處是科學原理。

    2. 科學原理:視覺暫留、光線、音樂、聲音、水、觀察星星、植物、血液、燃燒、摩擦力、酸鹼中和、運動定律、基因改造、發酵、食物保存、電磁感應現象、地球暖化

    3. 科學家:哈伯、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巴斯德、牛頓、伽利略、埃拉托斯特尼

    - 29 -

  • 附錄 3.修改或自編科學閱讀教學活動教材 (1) 有時間先後順序的文章

    天文學的發展在十五、十六世紀有長足的進步。一五三一年,哈雷彗星造訪

    地球,引起各地很大的恐慌,人們認為這是地球毀滅的徵兆;但十二年後,哥白

    尼發現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而非地球後,天文學逐漸成為認識宇宙的方法。十六

    世紀早期,伽利略製作了第一具觀察天象的設備—望遠鏡;一個世代之後,牛頓

    發明反射望遠鏡,它和今日我們使用的望遠鏡很相似;而哈雷彗星在一六八二年

    再度來訪,只是這次大家不再害怕這顆彗星,後來,天文學家哈雷甚至還發現它

    會週期性的繞行太陽公轉呢!

    筆記摘要

    (2) 有因果關係的文章 水循環過程

    在大自然水的循環過程中,溪、河、湖、海中的水,或高山、南北半球寒帶

    地區的積雪,受到太陽熱能照射而蒸發、融化;動、植物也受到太陽的熱能而蒸

    散水分。從地面上蒸發、蒸散產生的水蒸氣,上升到高空,逐漸冷卻,結成小水

    珠或冰晶,小水珠若遇到灰塵、花粉等「凝結核」便越聚越大,再受到地球引力

    的吸引而掉落地面(就是下雨或下雪);雨水同樣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而滲入地

    底,或流入小溪、大河、海洋。因此,大自然水循環的能力,可以說是來自「太

    陽的熱能及地球引力」。

    -摘自康軒版六上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

    筆記摘要

    (3) 有對比的文章 學生在上國中後,功課壓力會比在國小的時候大,會被父母及師長要求要對

    自己的學習負責,所以大部分的作業要由學生自己完成,不像國小的學生可能是

    由父母或老師指導的成分居多;此外,小學偏重以記敘文教導大部分的讀寫能力,

    國中則要求學生常常使用說明文來傳達資訊。

    筆記摘要

    (4) 有問題與解答的文章

    在這一次的三三一日本大地震後,引發了許多的後續災難,例如東京迪土尼

    樂園的土壤發生液化,而大規模的海嘯則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為什麼會發生這

    些災難呢?原因來自於地球最外層是由一二十塊板塊組成,相鄰的板塊彼此會逐

    漸遠離或是相互接近,故位於板塊邊界的岩層,會因為板塊分離或聚合的作用力

    而變形、斷裂,因此發生地震。而在地球漫長的歷史裡,這樣的板塊運動一直不

    斷發生中,全世界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幾乎都位於板塊的邊界。

    「土壤液化」常發生在鬆軟的地層上,因為地震的強烈搖晃,土壤變得比較

    緊密,而土壤下層的地下水會被擠上來,與泥沙混合在一起變成泥漿,因而破壞

    地層結構,造成地層下陷或甚至導致街道上噴出大量泥沙。

    「海嘯」的形成常來自於地震,當外海發生大規模的震動,使得海底地層斷

    裂錯動,就可能擾動海水引發海嘯。海嘯移動速度受到海洋深度影響,當海嘯接

    近陸地時,因為海洋深度變淺,它的移動速度便會逐漸放慢,但前方海浪移動速

    度變慢,就會被後方一波波的海浪趕上,而形成高達好幾公尺的浪頭,湧入陸地,

    造成災害。 改編自 100.3.15 國語日報「板塊運動活躍-環太平洋區地震多」一文

    筆記摘要

    - 30 -

  • - 31 -

    (5) 列舉類的文章 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面對腐蝕的困擾,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地下管線的腐蝕」--在日常生活中,水和瓦斯已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自

    來水或自來瓦斯大部分是經由地下水管及瓦斯管,輸送到家庭中。埋在土中的這

    些管線,如果施工不良或沒有做妥善的防蝕措施,便可能發生腐蝕,使水、氣外

    洩。不僅使用者不便,也可能造成公共安全上的威脅。 「電話線及電纜線的腐蝕」--室內電話線的接頭若是裝在牆角或潮濕的位

    置,便容易受潮而發生腐蝕,並影響通話品質。在通話時出現雜音,檢查接頭若

    有腐蝕現象,則把銅導線上的銅綠(腐蝕產物)清除,或更換新的接線,通常可

    以立即改善通話品質。 「錢幣腐蝕」--錢幣發生腐蝕會引起真偽的爭議、投幣式機器設施無法判讀

    等困擾,通常硬幣發生腐蝕與合金成分及加工技術有密切關係。 「冷氣機的腐蝕」--許多冷氣機是以鋼架支撐懸掛於室外,這些鋼架若沒有

    施以防蝕處理,則由於積水及暴露在潮濕空氣中,容易發生鏽蝕現象。如果疏於

    檢查,鋼架發生嚴重腐蝕造成冷氣機掉落的現象,時有所聞。定期檢查,或者使

    用固定且永久式支撐架,是避免發生意外的方法。 改編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生活環境中的腐蝕」一文

    筆記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