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19
-1-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 查太元 (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兼任講師、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本名張光年,一九一三~二○○二年)作詞、冼星海 (一九○五~一九四五年)作曲,係我國近代對日抗戰時期,極有特點的大型合唱作品代表, 一九三九年發表於延安,並由冼氏於一九四一年客居莫斯科期間改寫成交響合唱版。由於作 者原稿有配器技術疑慮、筆誤不清等問題,無法直接使用,後世產生諸多樂譜版本,包括三 部「基於原作整理版」、四部「風格變異改編版」譜稿,其中「中央樂團改編版」的流行傳 播,已改變原作面貌,並重塑大眾對於《黃河》的印象。二○一五年五月中旬,《黃河》交 響合唱版在歷時八年校訂後,由上海愛樂樂團列為樂季節目,聯同兩岸三地合唱團首次演 譯,並參加第三十二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本文旨在說明《黃河》交響合唱版的校訂工作、 首演策畫、演出情況及後續反映等,試圖提出相關檢討及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藝術實踐、產學合作、版本校訂、文本、文獻學 一、前言:以實踐跳脫歷史敘事 《黃河大合唱》(以下或簡稱《黃河》),無疑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型合唱作品之代 表,每逢重大紀念晚會、具政治意義的節慶,經常可聞《黃河》樂音。然而,隨著時間的流 逝,廣大聽眾早已忘記,如今耳熟能詳的《黃河》,已不純粹是冼星海的原作。 一九三九年三月,冼星海於延安以簡譜寫就《黃河大合唱》,四月十三日由抗敵演劇三 隊首演(此版本筆者稱之為「首演版」),雖然在當時已受延安政要及群眾歡迎,但就客觀意 義上,這部中西混編的小編制總譜,並無法符合品味聆賞音樂的美學需求,且冼星海亦不滿 足作品這樣的粗糙面貌,亟欲將之改寫成一部大編制、符合國際潮流的時尚音樂作品。一九 四一年春季,這部經過大幅修改的新總譜於莫斯科完成,冼星海以俄文於封面為作品定名: 「交響大合唱《黃河》」(見圖一,此版本筆者稱之為「交響合唱版」)。 前蘇聯作曲家穆拉傑里(Vano Muradeli 1908-1970),曾為這龐大編制的《黃河》交響 合唱版美言:「冼星海給我們在鋼琴上奏了幾個曲子……冼星海還給我們彈奏了自己的清唱 劇《黃河大合唱》。我還記得這部作品以它那炫耀的題材描繪著中國偉大的河流── 『民族的 搖籃』的樣貌……他很有把握地掌握了複音音樂,使他能夠克服中國調性的狹窄的圈子,並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an-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

查太元

(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兼任講師、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本名張光年,一九一三~二○○二年)作詞、冼星海

(一九○五~一九四五年)作曲,係我國近代對日抗戰時期,極有特點的大型合唱作品代表,

一九三九年發表於延安,並由冼氏於一九四一年客居莫斯科期間改寫成交響合唱版。由於作

者原稿有配器技術疑慮、筆誤不清等問題,無法直接使用,後世產生諸多樂譜版本,包括三

部「基於原作整理版」、四部「風格變異改編版」譜稿,其中「中央樂團改編版」的流行傳

播,已改變原作面貌,並重塑大眾對於《黃河》的印象。二○一五年五月中旬,《黃河》交

響合唱版在歷時八年校訂後,由上海愛樂樂團列為樂季節目,聯同兩岸三地合唱團首次演

譯,並參加第三十二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本文旨在說明《黃河》交響合唱版的校訂工作、

首演策畫、演出情況及後續反映等,試圖提出相關檢討及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藝術實踐、產學合作、版本校訂、文本、文獻學

一、前言:以實踐跳脫歷史敘事

《黃河大合唱》(以下或簡稱《黃河》),無疑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型合唱作品之代

表,每逢重大紀念晚會、具政治意義的節慶,經常可聞《黃河》樂音。然而,隨著時間的流

逝,廣大聽眾早已忘記,如今耳熟能詳的《黃河》,已不純粹是冼星海的原作。

一九三九年三月,冼星海於延安以簡譜寫就《黃河大合唱》,四月十三日由抗敵演劇三

隊首演(此版本筆者稱之為「首演版」),雖然在當時已受延安政要及群眾歡迎,但就客觀意

義上,這部中西混編的小編制總譜,並無法符合品味聆賞音樂的美學需求,且冼星海亦不滿

足作品這樣的粗糙面貌,亟欲將之改寫成一部大編制、符合國際潮流的時尚音樂作品。一九

四一年春季,這部經過大幅修改的新總譜於莫斯科完成,冼星海以俄文於封面為作品定名:

「交響大合唱《黃河》」(見圖一,此版本筆者稱之為「交響合唱版」)。

前蘇聯作曲家穆拉傑里(Vano Muradeli,1908-1970),曾為這龐大編制的《黃河》交響

合唱版美言:「冼星海給我們在鋼琴上奏了幾個曲子……冼星海還給我們彈奏了自己的清唱

劇《黃河大合唱》。我還記得這部作品以它那炫耀的題材描繪著中國偉大的河流──『民族的

搖籃』的樣貌……他很有把握地掌握了複音音樂,使他能夠克服中國調性的狹窄的圈子,並

Page 2: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2-

創作出雄壯的合唱插句,飽含著動作和情緒的表現力……」1在國人研究論著當中,亦有針

對《黃河》交響合唱版較肯定的敘述,例如明言在《中國新音樂》一書中,特地說明一九四

一年冼星海對《黃河》的修改,「是他2聲樂作品乃至全部作品中的最高成就。也是自『五四』

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新音樂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3但很可惜,即便有外籍作曲家、我國

學人的讚譽背書,《黃河》交響合唱版這樣的重要文化成果,依然塵封七十四年,遲未正式

且完整的公演,呈現於世人面前。

圖一:廣州市番禺區「冼星海紀念館」所藏〈黃河〉手稿扉頁複製品。(筆者攝)

作品無法演出,在一貫的歷史敘事話語下,人們多簡單、理所當然地認為作品技術有問

題、音響奇異,無法付諸實踐及審美。最早試圖理解《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的李煥之,言

道:「它的樂隊編制非常龐大,而且演奏的難度是當時我們的樂隊水平不能勝任的,那就暫

時放下吧!」4這一「放下」,數十年間,包括李煥之在內的諸多作曲家及藝術團體,便開始

產出各種與原作風貌不同的《黃河》演奏版本。

另據蘇夏所論,則將作品技術問題歸咎到作者生產環境層面上討論:他首先認為,冼星

1 參見[蘇]穆拉傑里(撰)、烏蘭汗(譯):〈冼星海──中國天才的作曲家〉,《人民音樂》,1955

年 3 月號,頁 19-20。 2 按:指冼星海。 3 參見明言:《中國新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年,頁 149。 4 參見李煥之:〈我學習音樂之路〉,收入李群(選編):《李煥之音樂文論集》,北京:人民音

樂出版社,2006 年,頁 679-712。

Page 3: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3-

海在創作時沒有鋼琴,只有一隻小提琴,故無法「探索和聲及織體音響」,對作品試奏並做

較精緻的修訂。5其次,冼星海的創作條件艱困,他言道:「這部作品是在衛國戰爭中改寫,

那時實行糧食配給制,人民只能分到少量的麥包,而星海的口糧只能由中國朋友在自己的配

給中再分給他,可說是住無定處,食不裹腹,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趕寫出了這樣偉大的作品。

以後,沒有演出機會,又無條件安下心來仔細推敲,因此,在和聲、織體、配器上尚存在不

算太少的問題,是不足為怪的,應該實事求是的對待它。」6可問題在於據穆拉傑里的回憶

文章可知,冼星海於莫斯科應有鋼琴可用;又食物的缺乏、生存環境的惡劣,與創作時和聲

配器的知識應用,邏輯上二者之間無無關係,若要說飢餓狀態會導致和聲寫作錯誤,是經不

起推敲的。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的謄清稿,但從他的筆跡看來星海同志是在極度緊張的,日以繼夜的情況下完成的,所以在

寫譜上不免有一些細小的錯誤。」7這樣的敘述,到後來有論者放大解度,認為冼星海可能

是在「病中」創作,導致作品存在諸多瑕疵。8姑且不論冼星海在一九四一年是否生病,與

飢餓論者相同,吾人無法論證患疾是否影響創作知識的運用,況且西歐諸多古典作曲家如莫

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亦有病中作曲之舉,且作品依然成功。

近期,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型網絡眾籌節目《黃河大合唱》」,9企圖仿照 Eric Whitacre

虛擬合唱團之形式10,號稱要尊重原作樣貌,但卻對《黃河大合唱》加以改編,徵集網友演

奏(唱)並上傳影片,最終合成推出,用以紀念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實際上,所謂「大

型網絡眾籌節目《黃河大合唱》」的成品,是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改編,並未聚焦原《黃

河大合唱》文本,其〈黃河船夫曲〉、〈黃河頌〉與〈保衛黃河〉的配器織體,都與鋼琴協奏

曲《黃河》極為相似,並在〈黃河頌〉主題安插大提琴、二胡、阮咸等樂器的獨奏,反而更

加脫離《黃河大合唱》原貌。在〈保衛黃河〉曲調尾部,銜接上鋼琴協奏曲《黃河》使用的

〈東方紅〉旋律,這實際上是對《黃河大合唱》的文本誤讀。

著名指揮家嚴良堃,是《黃河大合唱》中央樂團改編版的權威指揮,他曾表示《黃河》

交響合唱版技術困難、不易演奏(唱)、沒有順暢感,仍認為中央樂團改編版是較佳的演出

版本。11筆者承認中央樂團改編版是成熟的配器稿本,能獲得很好的演出效果,頗受大眾歡

5 參見蘇夏:〈《黃河大合唱》的藝術分析(下)〉,《人民音樂》,第 10 期,1998 年,頁 12-15。 6 參見蘇夏:〈再談《黃河大合唱》的各種版本〉,《人民音樂》,第 11 期,1999 年,頁 10-12。 7 參見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黃河大合唱》,北京: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

1951 年。 8 參見嚴鏑:〈《黃河大合唱》各版本的產生和流傳〉,《中國音樂學》,第 4 期,2005 年,頁

68-74。 9 參見中央電視臺:〈全球華人萬人大合唱:大型網絡眾籌節目《黃河大合唱》〉,

http://huanghe.cntv.cn/,2015 年 9 月 4 日檢索。 10 參見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jq25xbdEiL8jH28FR38Ow,2015 年 9 月 9 日檢索。 11 參見中國國家圖書館:〈《黃河大合唱》的藝術表現〉(嚴良堃專題講座),2002 年 06 月 23 日,

Page 4: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4-

迎,且有廣泛之錄音及上演記錄。但事實上,中央樂團改編版距離《黃河》原貌,差別甚遠,

整體風格、流派、藝術思維,可以不同作品視之。多年來對於《黃河》原作的忽視,僅因為

大多數人們沉浸於既有的歷史敘事中:認為冼星海沒有鋼琴輔助、生活條件差、生病,所以

寫出一部和聲、配器、織體有問題的作品,加上技術不易演奏(唱),便束之高閣、塵封埋

藏。卻由於政治需要,人們需演唱「人民音樂家」的作品,便炮製另本,便宜行事,又出現

許多透過異本進而「認識」或「研究」原作者的扭曲行徑,並非對待歷史求是、求真的應該

態度,也不是愛護作者作品的表現。

本文將談及敘述筆者近年的研究及實踐,即《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的校訂及首演,

其宗旨便是要突破既有歷史敘事,還原作品原本面貌,解決技術問題,最大限度探察作者創

作意圖,提供基礎材料,為未來進一步對作者的研究做準備,只有在回歸文本、親近作者原

意之後,才有可能較正確地釐清文藝發展脈絡,推敲出不被意識形態過度干擾的歷史情境。

二、版本問題及校訂

(一)《黃河》版本概況

《黃河大合唱》除了一九三九年延安首演版、一九四一年交響合唱版,兩部作者原稿以

外,大致上還出現以下兩類七種主要版本:12

一、基於原作之整理版,意指基於原作文本加以調整、刪減,修改有據,不致脫離原貌

太多,目前有三種版本──

甲、陳田鶴鋼琴伴奏版,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一年由陳田鶴基於延安首演版改編,缺

〈黃河之水天上來〉。13

乙、前蘇聯國立莫斯科愛樂樂團演出版,14一九五五年由該團根據交響合唱版改編為俄

文演出。

丙、李煥之整理版,15一九八七年為編輯《冼星海全集》,李煥之根據交響合唱版整理,

交由上海樂團於一九八七年試演,曹鵬指揮,樂譜收錄於《冼星海全集》第八卷,

稱之為「上海樂團演出本」。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Cathedra/DL/DL-74973,2011 年 8 月 2 日檢索,現已失效。 12 關於《黃河大合唱》樂譜版本的分類與具體特徵,詳見筆者拙作:〈《黃河大合唱》版本考訂

及其相關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 13 參見筆者拙作:〈《黃河大合唱》陳田鶴編配鋼琴伴奏版校訂研究〉,發表於 2014 上海音樂學

院主辦之「首屆『兩岸三地』音樂藝術專業博士研究生學術論壇」,2011 年 11 月 3-6 日。 14 參見《黃河大合唱》,CD,北京中唱時代音像出版有限公司(8472),2005 年。 15 參見《冼星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冼星海全集》(第八卷),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0 年。

Page 5: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5-

二、風格變異之改編版,凸顯主事者的想法及立場,除保持樂曲名稱、歌詞、旋律等骨

幹以外,各種牽涉音樂風格方面如用調、速度標記、表情符號,甚至伴奏編制、配器織體,

都有不同幅度的更易,而這些版本只承襲原作的部份因素,並不能代表原作曲者冼星海的原

始創作意圖。這類版本有四種──

甲、李煥之改編版,16一九五四年由李煥之完成,一度成為普遍使用的譜稿,經由中國

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歌舞團錄製為黑白電影。李煥之另於一九五九年二度修

訂,但未發表使用。

乙、中央樂團改編版,17一九七五年由中央樂團嚴良堃主導,施萬春、田豐、陳兆勳等

人執筆完成,其中〈黃河之水天上來〉由施萬春重寫,是目前最為流行的演出版

本。

丙、瞿維改編鋼琴伴奏版,18由瞿維於一九六六年四月,受人民音樂出版社委託創作,

至一九八○年正式發表。

丁、香港中文大學音樂學系改編版,19由香港中文大學音樂學系於二○○五年改編為雙

鋼琴加打擊樂伴奏的室內樂演出形式,故該版樂譜發行時自稱「室樂伴奏合唱版

本」。

(二)校訂歷程介紹

二○○七年時,筆者蒐集到整套《冼星海全集》,之後又陸續覓得各式不同年代的《黃

河大合唱》單行本,其中包括一九五一年發行的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20有一系列權威文獻,

便開始投入《黃河》交響合唱版樂譜校訂工作。首先,筆者依據《全集》刊行之樂譜,將《黃

河》交響合唱版縮編為兩架鋼琴譜,用以理解架構佈局,初步認識作品風貌。之後,以手稿

影本為底本、《全集》為校本的校勘模式開始進行,並將總譜重新以電腦繕打,於校訂過程

中編寫校記,至二○一一年初步完成,並作為筆者碩士學位論文〈《黃河大合唱》版本考訂

及其相關研究〉之研究成果。

為因應由上海愛樂樂團籌備的世界首演,由筆者初步校訂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樂譜,

在二○一四至二○一五年期間,又經歷過幾次微調,過程大致如下:

16 參見李煥之:《黃河大合唱》1954 年整理稿手稿複印件、1959 年整理稿修改第一件、1959 年

整理稿修改第二件、1959 年整理稿手稿藍曬本,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藏。《黃河大合唱》,電影,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55 年。《黃河大合唱》,33⅓ LP,中國唱片社(M-112 甲),1963

年再版。 17 同註十五。 18 參見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黃河大合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年。 19 參見官美如(主編):《黃河大合唱──室樂伴奏合唱版本》,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20 參見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黃河大合唱》,北京: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

1951 年。

Page 6: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6-

二○一四年中旬,交由上海愛樂樂團駐團作曲家龔天鵬先生,通讀總譜,對演奏技術及

記譜法作細部調整。並交由上海廣播電視(集團)合唱團指揮何劍平先生,將已校訂之合唱

譜對照數項刊行本21,檢驗合唱聲部是否正確,或有無窒礙難行之處。

二○一四年下旬,筆者彙整來自龔天鵬先生、何劍平先生之意見,整理總譜檔案,並依

據手稿及《全集》刊行本,再次確定校訂細節。而龔先生亦從筆者最初縮編的雙鋼琴伴奏譜,

整理出鋼琴伴奏譜方案。

二○一五年元月,筆者將龔君調整單鋼琴伴奏譜整理完畢,發送予合唱團排練;三月,

筆者將樂隊總、分譜交付上海愛樂樂團。

二○一五年五月初,在上海愛樂樂團排練過程中,由張亮及樂隊樂師就實際演奏時所發

現的問題,提出細節修改,但盡量避免更動整體和聲與織體。

在二○一五年五月十六日首演之後,筆者依照排練及演出時所發現到的問題,進一步調

整校訂細節,並將樂團實際演奏的強弱記號以附記方式添加至樂譜,更使此份樂譜在盡可能

還原作者創作意圖之餘,具備可演出的價值。此外,亦根據實踐經驗大幅修改鋼琴排練譜,

此工作獲得天津音樂學院作曲專業畢業生梁爽先生,及龔天鵬、朱振威諸君支援。同年六月

中旬,修訂三版的《黃河》交響合唱版總譜及鋼琴伴奏譜,整理完成。原先初步校訂的譜稿,

使得作品首演得以實現,然而正因為譜稿得到首演機會,又可根據音響使譜稿精益求精、逐

漸正確。

(三)校例

《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之總譜校訂,校例視參與的人員及用途,歷經多次調整。在

二○一五年六月修正三版譜稿完成時,筆者重新整理校例如下:

一、本校訂總譜,樂譜以手稿為底本、《全集》本為參校本,並酌情參考《全集》所收

「李煥之整理版」、《冼星海選集》、冼妮娜主編《黃河大合唱》等文獻。歌詞以《張光年文

集》、《光未然詩存》、《光未然歌詩選》所共同收錄之稿件為底本。

二、音符記譜:

⑴譜面呈現,以手稿所載內容為主。

⑵若有《全集》本漏記,或《全集》本出現與手稿明顯差異之記譜,原則上依手稿

為準,遇有特殊情況需視調整者,則為出校。

⑶若手稿及《全集》本記譜有誤漏衍奪,則直接更新譜面,並出校。

21 例如中國音樂家協會(編選):《冼星海選集》,北京:音樂出版社,1960 年。又如冼妮娜

(主編):《黃河大合唱》,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 年。按:此類單行本以簡譜方式刊

印《黃河》交響合唱版之聲樂聲部。

Page 7: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7-

⑷若手稿記譜明顯與相同(似)聲部、段落不叶者,或有相關標記安排不妥,則參

考《全集》本訂正或酌情修改,並出校。

⑸若手稿或《全集》本記譜均明顯與相同(似)聲部、段落不叶者,原則上依照相

同(似)聲部或前後段落修正,並出校。

⑹若手稿記譜超出音域、明顯影響演奏(唱)者,則酌情依據《全集》本修改,並

出校。又若《全集》本之方案未臻理想,則據《全集》本之訂正方案再行彈性修

正(例如〈黃河頌〉第 107-109 小節,見該章校記第 37 則),並出校。

⑺本譜稿由上海愛樂樂團駐團作曲家龔天鵬通讀過,作基礎技術修正,凡遇龔氏建

議之修改或替代方案,則出校並標記「龔校:」。

⑻若經上海愛樂樂團首演排練時發現之問題,則酌情調整,並出校。

三、演奏符號及表演用語:

⑴譜面演奏符號及表演用語,若手槁或《全集》本有筆誤或異文,以人民音樂出版

社《外國音樂表演用語詞典》為主要依據訂正,並出校。

⑵若手稿明顯看出原本未記線條、強弱、表演用語或演奏符號(據前後樂段、相似

聲部),而《全集》本有,則不予記之,並出校;若遇《全集》本所記符號或表演

用語有其必要,則據《全集》本補或改,並添加括號以示為校訂者所為,不另出

校。

⑶本譜稿以括號註記上海愛樂樂團首演使用之強弱記號方案,不另出校。

⑷因使用手稿為影本,部分不甚清晰,其中涉及線條、強弱等符號者,除手稿原所

見外,據《全集》本補不另出校,據實際排練而增加者則出校。

⑸手稿或《全集》本之強弱記號有標記未全者,則據前後樂段、相似聲部補全,不

另出校,且不加記括號。

⑹手稿中關於弱音器之運用,弦樂多記為「sourdines」、銅管多記為「Bouché」,現

參考《全集》本之編輯,及配合一般閱讀習慣,統一將各聲部弱音器之使用與否

記為「con sord.」、「senza sord.」,不另出校。而圓號則保留「Bouché」用法,使

用自然音則記「offen」。

⑺其他表演用語以手稿原載為主,若有異文則出校。

四、樂器分配記號:

⑴手稿中,管樂聲部記譜未詳細分配演奏隻數之處,除手稿原本即註記如「a2」、「I」

Page 8: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8-

等記號外,皆據《全集》本補,不另出校。至於二本均無標記之處,則視情況補

記並以括號註記,不另出校。

⑵手稿中,弦樂聲部未詳細標記分奏或齊奏之處,除手稿原本即註記如「unis.」、「div.」

等記號外,皆據《全集》本補,不另出校。至於二本均無標記之處,則視情況補

記並以括號註記,不另出校。

⑶凡據《全集》本、或視實際需要補(改)之樂器分配記號,均添加括號以示為校

訂者所為,如管樂聲部之(a2)、弦樂聲部之(div.),不另出校。

五、凡記譜時,出現必要且顯著之增補修改,均添加括號,以示為校訂者所為,原則上

不出校。若手稿中原本標記括號者,則出校「手稿原有」。

六、若遇特例,需改手稿或《全集》本之方案,當出校。

(四)樂隊編制

《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之編制,手稿原敘述並不清楚,《全集》之方案與樂譜實際

略有出入。經過校訂,則得知較為準確之樂隊編制,如下:

木管樂器:短笛、長笛(二把)、雙簧管(二把)、英國管(F 調)、單簧管(降 B 調,

二把)、低音單簧管(降 B 調)、大管(二把)、倍低音管

銅管樂器:圓號(F 調,四至六把)、小號(降 B 調,二至四把,外加十二把)、長號(三

把,外加十二把)、大號

打擊及特色樂器:定音鼓、鈴鼓、三角鐵、鈸、木魚、竹板、小堂鼓、鐃鈸、小鑼、大

鑼、小軍鼓(一架,外加十二架)、大鼓、木琴、豎琴

弦樂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聲樂聲部:朗誦(一或兩位)、男中音獨唱、男高音獨唱、男低音獨唱、女高音獨唱、

混聲合唱團

其中,據冼星海手稿,銅管組的常態編制是四把圓號、二把小號、三把長號(二把次中、

一把低音,或三把次中)。但至〈保衛黃河〉時,增為四把小號。至〈怒吼吧,黃河!〉第

一百七十五小節時,圓號增為六把,並在四把小號、三把長號的基礎上,另於舞臺兩側增加

十二把小號、十二把長號及十二架小鼓。筆者認為,由於小鼓不涉及和聲問題,或僅增加數

架即可,端看指揮詮釋。

另外,編制中之鈸,應多為吊鈸以桴敲擊,偶爾雙面對擊輔助,可由指揮自行詮釋。又

〈黃河之水天上來〉可由一位或二位朗誦者演出,若有兩位朗誦者,則原朗誦者朗誦至第十

三小節,其後由另一位朗誦者接續,仿照其它獨唱樂章型式。

Page 9: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9-

(五)校記情況

為凸顯此校訂總譜之文獻價值,筆者在校訂時同時即撰寫校記,記載手稿與《全集》本

之異同,及各種疏誤或可能須修改調整之處。有鑑於校訂時樂譜問題較多,歌詞相對單純且

未有太多爭議,故在編寫校記時,以記錄樂譜校訂時發現的問題為主。又考量避免校記顯得

細碎繁瑣,在完成校訂後,又針對校記加以整併刪減。

校記之撰寫,以小節、聲部(由上至下,以簡稱表示)排序,分樂章編排序號。若遇少

數特例,則以個案方式採彈性處理,基本上盡可能客觀呈現所見事實,使之最大程度地展現

〈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中的內容樣貌。透過文獻材料的選擇、判讀,並且透過電腦輔助繕

打、整理,同時在校訂過程中編寫校記,則能體現呈現原貌、釐清疑誤、閱讀方便、兼顧實

用的校訂原則。此校訂總譜的譜面均保留手稿的樣貌及記號,但針對窒礙有疑處參考他本調

整,則作原始底本、校訂後稿兩種方案並存,使此可用於文獻考察,亦具備較能實際運用的

方案作為參考。

《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序曲及八個樂章共一千三百六十八小節,截至二○一五年

六月的修訂三版,共有校記五百八十八則,其中:

〈序曲〉有校記五十六則;

〈黃河船夫曲〉有校記四十二則;

〈黃河頌〉有校記四十二則;

〈黃河之水天上來〉有校記一百一十八則;

〈黃水謠〉有校記三十二則;

〈河邊對口曲〉有校記十六則;

〈黃河怨〉有校記七十九則;

〈保衛黃河〉有校記五十一則;

〈怒吼吧,黃河!〉有校記一百五十二則。

透過以上校記分佈情況,亦可大致瞭解哪些樂章較頻繁地出現問題,又哪些樂章情況較為單

純。

三、節目策劃

(一)節目進行時程

Page 10: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0-

早在二○一二年,筆者獨自校訂的《黃河》交響合唱版總譜初步形成,因時逢南京大屠

殺七十五週年,臨屆各式紀念活動舉辦,便擬撰節目策劃書,提交至大陸數支文藝團體,以

求《黃河》交響合唱版有機會首演,可惜均未獲回音。直至二○一三年春夏之交,經由上海

著名自由撰稿人楊寧先生的介紹,上海愛樂樂團的高層主管閱讀筆者所撰企畫,引發興趣,

樂團藝術行政顧問曹以楫先生發送電子郵件予筆者,希望能進一步接洽、瞭解情況,就在是

年夏季,筆者前往上海,與樂團進行第一次的交流,而上海愛樂樂團亦有執行此項企畫之意

向。

二○一四年春季,節目大致立項,並且申報參與第三十二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是年

七月,上海愛樂樂團發佈新樂季,內容就包括首演《黃河》交響合唱版,既為樂團樂季「音

樂多陵鏡」系列節目之一,又是參演上海之春的重要項目。

同年夏季,筆者代為聯繫臺灣、香港二地合唱團,確定臺港參演團隊,並再赴上海與樂

團協調節目事宜,至冬季時節目設計大致確定。綜上所述,筆者於二○一三年八月、二○一

四年四月、五月、十一月,四度赴滬與上海愛樂樂團溝通節目形成與細節。而節目的正式發

佈,則在二○一四年七月十七日,舉辦之「上海愛樂樂團二○一四──二○一五樂季」發佈

記者會上,隆重公開。

二○一五年初,滬港臺三地合唱團取得鋼琴伴奏排練譜,分頭進行合唱訓練。五月六日,

上海愛樂樂團第一次試奏《黃河》交響合唱版,情況良好,隨後在五月十二日、十三日進行

兩次樂隊排練(其中五月十三日之排練有獨唱及朗誦者參與),並於五月十三日晚間假上海

電視臺大廈進行第一次三地合唱團聯排,隨後在五月十四日晚間第一次樂隊、合唱團總排。

五月十五日下午,原訂再一次樂隊、合唱團總排,但指揮張亮先生身體不適,無法工作,

只得暫停樂隊排練。經樂團協調,滬港臺三地合唱團集中訓練合唱技巧,意外之中取得精進

合唱默契的機會。

五月十六日,全體演職員於下午二時三十分,赴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走臺,在《黃

河》交響合唱版的走臺排練中,第一次加入外聘銅管及小軍鼓,聲勢壯大,已使得在場觀摩

人士感到驚豔。經過以上籌備、排練過程,以「朋友,你聽過黃河嗎?──紀念冼星海誕辰

一百一十週年暨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音樂會」為名的節目,歷時近兩年規劃,於當日晚間七時

三十分準時開演。

(二)團隊及藝術家邀約

是次演出,彙集兩岸三地、滬港臺之團隊及藝術家,約兩百人共同參與,完成演出。其

中,上海方面的合唱團、主持暨朗誦、獨唱者,由上海愛樂樂團聘請,而香港、臺灣之合唱

團,由筆者牽線介紹。

由於上海愛樂樂團受限於經費預算,故藝術歌曲、《黃河大合唱》之獨唱及領唱者,延

Page 11: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1-

攬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研究生擔綱。實際上,他們的表現頗俱水準,又如此安排除考量經濟

因素以外,亦使青年歌手有大型表現的實踐機會,很是難得。而主持人及朗誦者,特聘上海

歌劇院著名演員岳彩富先生擔綱。岳氏演出經驗豐富,表演技巧純熟,亦常為《黃河》擔任

朗誦,影響筆者深遠、踏入學術研究的錄音唱片──香港雨果唱片錄製發行之《黃河大合唱》

22,即由岳氏朗誦。

上海愛樂樂團仍然基於經費預算問題,考量上海的合唱隊伍以聘請企業行號團體為主,

上海係文化名城,音樂氛圍濃厚,許多單位機構都設有員工合唱團。最終由樂團方面確定,

選定上海廣播電視(集團)合唱團,做為主要演唱團隊,並請該團指揮何劍平先生做合唱方

面的協調、統合工作,又如前文所述,何氏參與樂譜合唱聲部的通校。

至於香港、臺灣合唱團的參加,使節目行成兩岸三地二百名藝術家同臺格局,則源於種

種緣份。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的前身──「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學生合唱團」,於二○○七

年四月七日,假香港沙田大會堂演奏廳舉辦《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學生合唱團二○○七週年

音樂會──戰.和.平》,演出全本《黃河》首演版(《冼星海全集》刊印本),但將編制中

的三弦換成琵琶、大胡換成大提琴,全曲由女性一人朗誦(見圖二)。中大合唱團藝術總監

朱振威曾向筆者表示:該團排練《黃河》首演版時,團員即有許多質疑,曾討論是否加上鋼

琴或其他樂器,以完善音響;又朱氏於當次表演前,以粵語向現場觀眾陳述演出理念,希望

觀眾想像當時場景,方能理解此一版本。23又正因為有該次演出,筆者與朱振威先生於網絡

結識,產生私交。

圖二: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學生合唱團二○○七週年音樂會「戰.和.平」演出《黃河》首演版。

二○○九年,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學生合唱團正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當筆者

22 參見《黃河大合唱》,CD,HUGO 雨果製作有限公司(HRP 7117-2),1995 年。 23 關於中大合唱團此次演出,見《戰.和.平》,DVD、CD,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學生合唱團

(CU 070407),2007 年。

Page 12: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2-

分享《黃河》交響合唱版校訂成果時,朱氏即表示若有機會,願意帶團參與演出。直到二○

一三年筆者與上海愛樂樂團聯繫,《黃河》交響合唱版首演成為可能,筆者即向樂團方面力

薦,加入香港團隊,並安排演出兩首冼星海粵語歌曲。如此設計,可更為到味地詮釋冼星海

方言作品,體現作曲家不同面貌,並增進多地合作,亦使學生團體有參與重要國際音樂節演

出之機會。

而臺灣新節慶合唱團的加入,又是另一段緣份:最初,筆者欲聯繫臺灣的校園學生或校

友合唱團參與,但因為時間問題無法配合,於是致電子郵件予臺灣合唱中心負責人陳雲紅教

授,詢問是否可能合作,使臺灣團隊出席這一華人樂界盛事。在陳教授的考量下,要有時間

出訪、交通路程自費,則以新節慶合唱團的條件最為適宜,該團雖係社會業餘合唱團,且團

員年齡較大,但因為自願參加、有熱情及興趣,且練習時間充份,亦屬臺北頗具名氣的合唱

團體,最終在陳教授的協調下,新節慶派出廿一名團員赴滬,參與演出。

此外,新節慶合唱團與《黃河大合唱》亦有著不解之緣:二○○四年,臺灣合唱音樂中

心為紀念《黃河》問世六十五週年,舉辦「二○○四全球華人仲夏合唱饗宴──黃河大合唱

演唱會」,自行籌組「新合唱節慶合唱團」臨時隊伍,並特邀請美國舊金山大愛之聲合唱團、

湖北武漢星海合唱團、臺北大愛之聲合唱團等四團一起聯合演出。是次演出之後,原「新合

唱節慶合唱團」部分成員感到立即解散頗為可惜,便協商籌組新團,於二○○四年九月七日

正式成立有一百零四人規模的「新節慶合唱團」。24換言之,新節慶合唱團的組成,就是為

《黃河》這部作品而生。

(三)節目、單元名稱及曲目規劃

由於筆者出身自中文系,對節目策劃的文案較為要求,加上是場節目之節慶、紀念意義

明確,故在節目蘊釀過程中,筆者設計節目、單元名稱方案,供樂團使用。

關於節目名稱:「朋友,你聽過黃河嗎?」,脫胎自〈黃河船夫曲〉朗誦詞之第一句:「朋

友,你到過黃河嗎?」之所以這麼設計,是為點出題旨,暗示當今大眾所聽過的《黃河》,

並不全然出自於冼星海的手筆,吾人也從未真正認識過這部既熟悉但實際陌生的作品。當

然,這樣的方案也是有著充份信心,號召世人,在二○一五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

全球大量演唱號稱有《黃河大合唱》的音樂會中,以上海愛樂樂團安排的這場演出,最為「正

宗道地」。

《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連同序曲及八個樂章,演奏時長大約四十五分鐘,與當今

流行的中央樂團版一樣,適合放在下半場作高潮呈現,那麼上半場的曲目如何搭配,也必須

多加思量。最初,筆者設計一套以樂團為主的曲目編排方案,收錄包括王雲階《抗日戰爭》

24 參見臺灣合唱中心:〈新節慶合唱團〉,

http://www.tcmc.org.tw/index.php/cms/contentview/action/view/frmContentId/754/,2015 年 9 月 22

日檢索。

Page 13: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3-

交響曲第三樂章〈到敵人後方去〉(改編自冼星海同名歌曲)、冼星海合唱及獨唱曲的改編等,

但一來藝術歌曲的伴奏配器需耗費大量人力、金錢、時間成本,且不確定效果是否妥當,二

來這麼做就偏離音樂會之求真初衷。

於是,上海愛樂樂團建議,上半場純粹由鋼琴伴奏,邀請獨唱歌手演出冼星海不同時期

的藝術歌曲作品,並可穿插一些有代表性且不通俗、少見的冼星海合唱曲。在這樣的思路下,

筆者自《冼星海全集》第二卷所收樂譜中,挑選冼星海在巴黎、上海、武漢、西安及中亞等

時期的作品,並盡量在每個單元中凸顯一個主題,例如巴黎的習作、上海的影劇配樂、武漢

的情歌、客居外地時期的古詩詞實驗……並在開場插入冼星海所作廣東方言歌曲,上半場結

束時呼應抗戰主題、選擇兩首較少見的冼星海抗戰合唱曲,既向抗戰死傷軍民表示追思,亦

向人民音樂家致敬。

單元確定好後,筆者再為各單元訂定名稱,使冼星海作品的創作時間軸,更具文學性。

而「朋友,你聽過黃河嗎?──紀念冼星海誕辰一百一十週年暨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音樂會」

的上半場節目及各單元名稱,如下所示:

一、原鄉之歌(合唱)

〈疍民歌〉(粵語,選自《民歌三千首》)

〈頂硬上〉(粵語,冼母黃蘇英傳唱歌詞)

二、巴黎求學(女高音獨唱)

〈雨天的鄉村〉(許焯 詞)

〈夜曲〉(法文,佚名 詞)

三、滬上所作(男中音獨唱)

〈莫提起〉(田漢 詞)

〈夜半歌聲〉(田漢 詞/黎英海配鋼琴伴奏)

四、獻給愛人(男高音獨唱)

〈妹妹你是水〉(應修人 詞)

〈溫靜的綠情〉(應修人 詞)

〈野睡〉(應修人 詞)

五、古詩新聲(女高音獨唱)

〈憶秦娥〉([唐]李白 詞)

〈如夢令〉([宋]李清照 詞)

〈天淨沙〉([元]馬致遠 詞)

六、安眠吧!勇士(合唱)

〈追悼歌〉(田漢 詞)

〈流民三千萬〉(塞克 詞)

四、演出情況及各界反應

Page 14: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4-

由上海愛樂樂團主辦的樂季節目「朋友,你聽過黃河嗎?──紀念冼星海誕辰一百一十

週年暨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音樂會」,售票情況頗為良好,扣除合唱席位及公關保留位,全場

販賣一千七百餘張票券,在演出前三個月就已售出七成,直到演出前二週全部售罄,甚至在

演出前一天,因供不應求,樂團行政部門還召開會議,協調公關票券分配事宜。相較於一九

八七年,由曹鵬指揮上海樂團、為編輯《冼星海全集》所演出的「李煥之整理版」音樂會,

只是內部試演,二○一五年《黃河》交響合唱版首演的商業票房滿座,顯得格外具有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冼星海、錢韻玲千金冼妮娜女士,及冼星海外孫女郭敏女士,應樂團邀請,

出席音樂會聆聽。

美中不足的是,因為錯估合唱團人數、未料及作品配器厚重,加上演出場地音響問題,

在排練《黃河》交響合唱版時,發現合唱與樂團的聲音極不平衡,最終只得委請錄音師在演

出現場架設擴音設備,無法使用原聲演出。

筆者做為一名普通觀眾觀察,當日演出的現場氣氛頗佳,上座率高,上半場曲目進行時

或許有些令觀眾困惑,因為所選的作品都對大眾以往的「冼星海印象」較難連結,但經過主

持人岳彩富先生的講解,效果尚可,其中一個小高潮,是在上半場第四單元「獻給愛人」時,

主持人講解冼星海寫情歌贈錢韻玲時,介紹蒞臨現場的冼星海千金冼妮娜女士,引起觀眾投

以熱烈掌聲,使得節目從歷史的陳述,轉化為現實場景。而下半場的重頭戲,《黃河大合唱》

交響合唱版,在樂隊演奏完〈序曲〉及合唱〈黃河船夫曲〉後,可明顯聽見觀眾的疑惑聲,

甚至有部分觀眾不解是否應該要鼓掌。(幸好全作品樂章之間無人鼓掌,保持作品完整。)

演出由冷到暖,到〈黃河怨〉、〈保衛黃河〉時格外引人入勝,至〈怒吼吧,黃河!〉一章的

外加大型銅管軍鼓編制出現,音浪襲來,則使在場觀眾讚歎不已,故指揮張亮在結束拍的激

動跳躍後,引發全場的歡呼喝彩,鼓掌久久未息。

針對是次音樂會,筆者有意設計觀眾問卷,瞭解觀眾感受。但由於樂團人力有限,只能

實施電子問卷,又因過去樂團並無相關經驗,未及妥善告知觀眾問卷細節,以致問卷回收率

低,不足以達到統計學之意義。但是,回收到的極少數問卷中,仍然可以粗略地瞭解,觀眾

對於這次重大歷史意義的演出,有哪些看法。問卷中的其中一題,是「請用三個形容詞,形

容今晚所聽到的《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經過整理篩選,刪除重複,得到以下辭彙:

現代、前衛、艱澀、震撼、欽佩、驚奇、敬佩、感動、行、好、優、精彩、精闢、

精湛、魔性、宏大、不同尋常、好聽、激動人心、震撼人心、激情澎湃、原汁原味、

棒、未修飾、吵鬧、爛、破、渾、不好聽、宏偉、雜亂、並不精細……

即便這樣的結果不具科學統計意義,但已可初步探索作品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可得知,正

面辭彙仍多過負面辭彙,且評價的辭彙種類散佈合理、意見多元。這也正好破除過去吾人對

許多作家、作品的意識形態,有一面倒、為賢者諱的弊病,畢竟音樂聆賞是主觀感受,能呈

現出百花齊開、大鳴大放之姿,亦是文藝環境進步、日趨健康的展現。

Page 15: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5-

媒體報導方面:二○一五年五月十一日,上海《勞動報》即以一張全版(二、三版),

為音樂會做出詳實且全面的報導、預告,主標題為〈上海之春:穿越時空傳頌永恆經典──

七十四年後,冼星海原汁原味《黃河大合唱》首次公演,並且刊載記者對筆者的採訪及指揮

張亮所撰文章。五月十六日《黃河》交響合唱版首演之後,在五月十七日上海《文匯報》三

版刊載〈冼星海一九四一年在莫斯科完成──交響樂版《黃河大合唱》七十四年來首演〉,

同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及上海電視臺新聞頻道的新聞節目亦均作報導,五月十八日《浦東時

報》二版刊載〈紀念冼星海誕辰一百一十週年暨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塵封七十四年 原版

《黃河大合唱》重現浦東〉(並在浦東方言電臺新聞節目播出),使廣大市民瞭解演出情況。

香港著名樂評人周凡夫,於六月六日香港《文匯報》發表〈星海百一冥誕──廣州三唱

《黃河》〉,其中亦提及上海演出,該文章涉及《黃河》交響合唱版之內容,被改寫為〈音樂

多元忌「偏」聽 旅遊見聞添「樂」趣〉,發表在香港《音樂與音響》雜誌六月號。六月十

三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音樂人生」欄目,播送廣播紀錄片〈《黃河大合唱》:多少次,我

們踏進同一條河〉,並推送圖文於微信公眾號,對《黃河》交響合唱版首演情況做大篇幅介

紹,使更多人瞭解作品情況。上海電視臺新聞頻道,製作《另一個戰場》紀錄片,其中第二

集「烽火連城」介紹冼星海等抗戰文藝人士,亦提及《黃河》交響合唱版首演情況。此外,

著名的新興媒體,「靠譜」、「橄欖古典音樂」等微信公眾號,也於不同時間報導節目情況。

「朋友,你聽過黃河嗎?」音樂會,由上海愛樂樂團特聘著名錄音師陸曉幸先生,攜其

團隊赴現場錄製實況聲音。巧合的是,據陸氏表述,一九八七年李煥之整理版的上海試演,

亦是由他錄音,但該份錄音母盤屬中國唱片公司所有,連陸氏亦無蒐藏,至今從未出版,僅

能聽到由當時觀眾私下錄製的非正規音響。而今次再度錄製,陸氏更有把握及信心,從結果

看來,錄音的效果甚至比現場演出更好些。

由於樂團經費限制,無法聘請錄影團隊,故筆者自費租賃三臺攝影機,委請同學現場取

景,以業餘手法紀錄首演影像,再自行剪接、導入陸曉幸先生之錄音合成完整視頻。目前,

該影片已經發佈於互聯網,中國大陸地區可在土豆網25、大陸以外地區可在 YouTube 網站26瀏

覽欣賞。

五、結語:檢討及建議

長達八年的校訂、排練、首演,最終看見作品真實一面,破除既有的意識形態及歷史敘

事,相當難得而且辛苦,也有賴各團隊、參演者、幕後職員、學界及報刊媒體的支持,才有

可能完成。通過《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的校訂及首演,可略得出以下結論,亦可檢討不

足,或做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25 網址係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luWUiVKGqI/ 26 網址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rPMQCfjFs

Page 16: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6-

一、《黃河》交響合唱版之校訂工作,亦可做為冼星海其它管弦樂、交響樂作品之校訂

參考。通過恢復原貌、小幅修正,並詳細記錄校訂過程撰寫校記,對往後冼星海研究很有必

要。

二、因筆者能力有限,僅能先校訂較明顯的問題,但關於和聲方面的錯音問題,有賴專

業人士繼續處理。

三、《黃河》交響合唱版之首演後,有助於觀察樂譜的更多問題,故之後的再修正、再

演出,亦需要有心人士大力支持,使作品有延續推廣的機會。

四、從觀眾的反應可知,《黃河》交響合唱版完全可被大眾接受,且反應尚屬良好,與

以往對該版的「不順、難演、不好聽」等評論,不符事實。吾人應重新審視作品評價,避免

落入既有意識形態及歷史敘述之套路。

五、《黃河》交響合唱版呈現的作品真實原貌,但並不否定其它版本對於作品傳播的功

勞價值。只是基於實事求是的原則,未來應提倡各演奏藝團或個人,在演出《黃河大合唱》

時,介紹所使用之版本,這樣做也是對當時參與改編的藝術家們,多一份尊重。

六、現場演出難免受不可控及臨時因素干擾,若有可能,應另外專門錄製音響,更能瞭

解作品細節與特色。

七、《黃河》交響合唱版從校訂到首演,屬於音樂學科領域中,「產學合作」的一種案例,

亦可供未來學人與產業(樂團或表演者)更進一步優化細節,使雙邊有更好的發展道路。

因能力有限,工作仍有不足缺失之處,且本文書寫匆忙尚有瑕疵,尚祈方家批評指正。

亦期待吾人對於冼星海及其作品,未來有更真實且多元的認識,方能建構理想的文藝脈絡體

系,釐清及凸顯國人作家重要之文藝成就。

附錄:「朋友,你聽過黃河嗎?──

紀念冼星海誕辰 110週年暨抗戰勝利 70週年音樂會」演職員名單

二○一五年五月十六日晚間七時卅分,假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演出的《朋友,你聽

過黃河嗎?──紀念冼星海誕辰一百一十週年暨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音樂會》,使塵封七十四

年之久的《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得以首演,鑒於是次演出有重大歷史意義,特於本文末

附錄該場演出的幕前幕後演職員名單,以供參考、紀念。

【上海愛樂樂團】

※指揮、樂師

指揮\張亮

第一小提琴\夏蘊慧(樂團首席)、黃國真(樂團副首席)、張一英、劉賀、劉瓅、陳

Page 17: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7-

潔、潘思遠、湯春妍、張肅琛、周薇、凌安安、何靜(助理首席)、陳丹旭、

顏陵

第二小提琴\王樂(聲部首席)、王韜(聲部副首席)、沈菲、葉樹雯、陸錦伯、居安、

劉穎、鄭宏、陳自強、夏漢平、馮柳從、何鴻霞

中提琴\劉詩文(聲部首席)、曲琳(聲部副首席)、朱海龍、鄒東琪、林衡、郭穎、

牛曉冬、張一鳴、陳晨、錢晟

大提琴\吳敏喆(聲部首席)、梁松(聲部副首席)、沈韡、李瀚宇、陳甜、何蘭卿、

陳聰、張靖、丁果果、李魯蒙

低音提琴\曾庶(聲部首席)、王紹磊(聲部副首席)、岳睿、白會軍、張懌帆、劉立

鵬、潘軼嬌、侯曉雲

短笛\許兵

長笛\周詩楠(聲部首席)、呂律(聲部副首席)

雙簧管\程悅(聲部首席)、余曉睿(聲部副首席)

英國管\鄭世杰

中音薩克斯風\李中博

單簧管\陳強(聲部首席)、龍海波(聲部副首席)

低音單簧管\張傲

大管\陳曲(聲部首席)、俞曉朋(聲部副首席)

倍低音管\楊心慈

圓號\徐輝(聲部首席)、張揚(聲部副首席)、王星權、祁放、宋梓君、王彦博

小號\陳翬(聲部首席)、車萬轔(聲部副首席)、潘登、趙鵬程

長號\周亞駿(聲部首席)、姚嵐(聲部首席)、曾繁濤

大號\楊奕暉

鋼琴\李小倩

豎琴\陳妤穎(聲部首席)

定音鼓\孫瀟

Page 18: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8-

打擊\李麗(聲部首席)、胡丹菲、嚴昊騁、張子海、徐瑞珏

客席小號手\王琪、高晉文、段煒、劉晶晶、付雲龍、徐宗翔、馬聞鍇、許婉琳、奚

偉雄、劉楠喬、餘騫琨、林逸舲

客席長號手\馬林傑、吳帆、謝亦杉、劉陽、胡繼文、李龍、黃翀、黃學文

客席小軍鼓手\李永甯、黎光、章昕如、趙柯捷、黃竹聲、王萬錦、朱天遙、盧李森、

李澤辰、李承穎、孫宏、龍蝦

※行政職員

團長\孫孝明 藝術總監\湯沐海 行政總監\孫學龍

副團長\陸蕾 副團長、指揮\張亮 黨支部副書記\顧建軍

團長助理\宗曉軍 藝術行政顧問\曹以楫 樂隊隊長、舞臺監督\李家明

樂隊副隊長\李麗 樂務\金仁生、陶阿金

營銷策劃部\侍元元(主任)、徐偉光(副主任)、沈潔、劉禕竟、孫國華、朱泓、吳

逸平、陳衛國、熊燁

節目部\龐鷹(主任)、梁鑫磊 譜務\趙菲菲 音像資料\李虹

辦公室\石睿(副主任)、史晶晶、陳瑤 財務部\虞志願(主任)、王丹莎

總務\趙正余(主任)、沈炯

【特邀藝術家】

主持、朗誦\岳彩富

女高音\包雯茜(演唱〈黃河怨〉) 男中音\田園(演唱〈黃河頌〉)

男高音\陳家坡(演唱〈河邊對口曲〉) 男中音\汪洋(演唱〈河邊對口曲〉)

女高音\毛俊

【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

指揮\朱振威

女高音\謝嘉盈、樊梓晴、吳學而、單顥鈺、梁嘉穎、黃倩彤

女低音\黃芷菁、陳倩鈺、李芷晴、陳蘊明、李冰瑩、溫倩怡

Page 19: 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blog.zty.cc/PDF/201509_zhuhai/201509_zhuhai_TC.pdf · 一九五一年編印的《黃河》交響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後記寫道:「這份手稿雖然是作者

-19-

男高音\宋柏謙、黃智衡、張偉文

男低音\張凱傑、葉世豪

【上海廣播電視(集團)合唱團】

指揮\何劍平

鋼琴伴奏\宿營

女高音\楊進、鄭莉莉、白坤、郭樺、徐祥珍、苗菁、聞朝靜、李巳元、嚴瑋莉、陳潔、

陳再藝、沈明芳、梁曉雯、陳曉辰、錢惠萍、羅經、田恬、金黛萊、衛軍、田萌、李瀾

女低音\肖海倫、周培文、徐敏霞、何歌、姚斌兒、張浩然、陶蓉、陳麗欽、孫琦雲、

李瓊、葉丹、孟炯、王豫、朱逸、趙紫霞、林穎、林英、曹晶、杜應、劉文漪、劉彬

男高音\劉明昌、朱建、曹邵同、李騰、丁偉民、王寶泉、詹建中、張鋒、楊明、沈揚、

夏進、劉海耀、李雨植、吳德寶、陳經建、朱偉德、孫永祥、尹勝利、陸放、盧銘德

男低音\陳錦榮、李學鈞、張智輝、賀敬莊、李朝軍、陳依春、陳兆雄、虞滬水、王欣、

高育文

【臺灣新節慶合唱團】

藝術總監、隨團指揮\陳雲紅

女高音\陳麗卿、仇符瑞、沈明珊、葉碧雲、劉梓梅、張美玲

女低音\林純青、周麗華、邵佩珍、陳月英、劉嘉惠、樂青柏、魏貽暉

男高音\羅洽河、周鐵生、劉健清

男低音\邱秀雄、唐禮平、張樟慶、張漢民

【現場錄音攝影、節目策劃】

首席錄音師\陸曉幸 錄音助理\鄭子華 攝影\張雅筑、趙蔚華、張峻睿

《黃河》總譜校訂、特約節目策劃、撰稿、影音後製\查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