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时 东方女孩梦想当老师 -...

1
三亚八旬退休教师 愿资助2学子4年 南国都市报 7 月 10 日讯(记者 李梦瑶) “我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工 作,最见不得有孩子因为贫困而辍 学。”7 月 10 日,本报 11 版刊登了 《我想继续读书,我想让爸妈过好 日 子》 和 《父 母 割 胶 供 三 姐 弟 读 书,懂事女孩高考后打工挣学费》 两则报道,一位八旬退休教师吉先 生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拨通本报新 闻热线966123,提出想要资助两 名贫困学子四年学费及生活费的心 愿。在得知自己的学费就快有着落 后,两名受助女生第一时间向吉先 生表达谢意,吉先生笑言自己多了 两个“孙女”。 吉先生今年八十岁,退休前担 任三亚市某中学高中部的地理老 师。“报纸上报道的两个孩子都是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我年轻时在 乐东、东方、五指山等地都教过 书,知道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上学不 容易。”回忆起过去教书育人的点 滴岁月,吉老先生坦言他一辈子都 和学生打交道,看到那些因为贫困 而上不起学的孩子实在觉得心疼和 可惜,教书时便常常从微薄的工资 中挤出钱资助家里困难的学生。 1998年退休后,吉先生和老伴住 在三亚大东海附近。“家里没什么 需要操心的,我就常常免费给周围 的一些孩子补习地理,也算是发挥 余热。” 接受采访时,吉先生多次表 示,帮助贫困学子求学,是一名人 民教师应该做的事。“我年纪大 了,就想最后再为教育事业尽一份 力,我也会嘱咐儿子继续献爱 心。”吉先生说。 贫困学子王崇涛 获热心人帮助 南国都市报 7 月 10 日讯(见习 记者王康景)近日,本报热线 966123陆续接到多位热心人士来 电,要为本报“圆梦行动”活动报 道的东山镇贫困学子王崇涛提供帮 助,有的介绍暑期工作,有的要捐 款,爱心接力,正能传递。 海口东山镇贫困学子王崇涛父 亲不幸患癌,病前建房和后来治病 花光家里积蓄,而且欠债累累,懂 事的王崇涛经常帮家里干活,但上 大学的费用愁坏一家人。 “我想给王崇涛捐200元。”琼 海的王先生说,自己也患有鼻咽恶 性肿瘤,深深理解崇涛父亲,当初 他儿子高考也受到社会的帮助,现 在他希望尽绵薄之力帮帮崇涛,也 算是回馈社会。 “王崇涛这孩子真懂事,我可 以介绍他来万宁做送煤气方面的工 作,两个月5000元左右。”来自万 宁的热心人蔡先生 2 次来电说,他 还想给王崇涛捐一点钱。 此外,来自文昌的货车司机张 先生也来电表示要给王崇涛捐资 500 元。 进行时 沿着潮村的乡间小道一路蜿蜒向前, 王法昌的家被包裹在一片橡胶林中。两间 低矮的平房相邻而立,一处被用作厨房、 厕所,另一处则是一家五口的栖身之地。 “一间给他们两兄弟住,一间我和老婆住, 还好大女儿在外地上大学,不然都没地方 给她睡了。”入屋,王法昌连忙从一堆装有 稻谷的编织袋中抽出一张塑料凳,用手抹 了抹后招呼记者坐下。如今正是农忙时, 王法昌这两天刚刚收完稻谷,本指望着给 二儿子换些学费回来,可今年粮所不收 粮,让他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 “我和老婆年纪都大了,干不了什么重 活,家里只有2亩多的水稻和几十株槟 榔,全都用来供3个孩子上学了。”环顾屋 内,除了一台 10 寸左右的旧电视、3 张床 和几张座椅外,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家具。 虽然同村的年轻人大多数已早早结婚生 子,可年近六十的王法昌却坚持要将 3 个 孩子全送进大学,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坚 信“读书才能有出息”。 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打 开一个泡沫箱,一本本沉甸甸的荣誉证书 和奖状躺在其中,记录着王达旺高中三年 的刻苦与努力。“这些荣誉都是过去式啦, 不能代表什么。”在问及为何不将这些奖状 挂起来时,王达旺淡淡一笑。个头不高、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王达旺给人的样子斯 斯文文,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担任班长的 他,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与自信。“我喜 欢主持、演讲、看书,每次学校有什么文 艺晚会,都是我上去主持呢!” 走进王达旺和弟弟的房间,几摞半人 高的书堆格外惹人注目,《活着》《哈佛记 忆课》《心理学》《名人演讲访谈录》 …… 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就连床沿边也堆着 一摞书。“都是我用零花钱攒下来的,家里 太小了,这些书都没地方放啦。”王达旺 说,他平时成绩一直挺不错的,本想着能 考上一个北京的大学,不料高考时发挥失 常,他并不满意 570 分的成绩。 “他学习特别刻苦,好几次我看到他凌 晨3点还在看书,看得我很心疼。”一旁的 王法昌插话,却被王达旺打断“都是这么 过来的,我不觉得苦”。对于未来,王达旺 的心里也早已做好了规划—报考新能源 专业或计算机专业。“可学费到现在都还没 有着落,我打算这两天帮家里晒完稻谷 后,就去海口找份暑假工,希望能减轻家 里的负担。” 如果您想帮助王达旺,请拨打南国都 市报热线电话 966123。 在符有月一家人租住的地方,房间高 高的书架上堆满了书籍和复习资料。符有 月告诉记者,这里有高中三年奋斗的暖心 回忆,她不舍得丢弃。 符有月酷爱汉语言文学,未来当一名 老师是她的梦想之一,“因为家里穷,在高 中阶段老师给了我特别多的关怀,我喜欢 这份职业,它可以帮助到像我一样困难的 学生。” 符有月今年填报的志愿是南开大学汉 语言专业。她笑着说:“按照高校专项计 划,我的前期申请材料都已审核通过,希 望最后能被成功录取”。 身高1.55米的符有月,学习不怕吃 苦,干起农户和家务来,也不含糊。虽然 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但符有月几 乎每个假期都会陪母亲回到位于三家镇酸 梅村的老家,帮忙干农活。 “爸爸妈妈为了我们那么辛苦,我要替 他们分担压力。”因为家境贫寒拿不出读大 学的学费,符有月优异的高考成绩让父母 又喜又忧。不过,懂事的符有月已做出决 定,等高考录取信息发布后,她就会去找 暑假工,来赚大学学费。 心疼父母想用双手挣钱养家 东方女孩梦想当老师 2017 年 7 月 11 日 星期二 责编/林方岱 美编/何子利 08 2017 年资助高考贫困生 新闻热线 满满一箱的证书奖状是最“值钱”的家当 琼中男孩考上 A 批院校 干完农活找暑期工减轻家庭负担 临近东方市八所港的惠民小区,是 该市的公租房小区。符有月一家就租住 在这里。父亲是港口的一名搬运工,母 亲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两人微薄的收入 很难支撑起符有月的大学之路。 南国都市报记者 姚传伟 文/图 姓名:符有月 毕业学校:东方市铁路中学 高考分数:748 分(文科) 编号:6 小档案 姓名:王达旺 毕业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 高考分数:570 分(理科) 编号:7 小档案 满满一箱的证书奖状……走进琼中 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潮村贫困户王法 昌的家中,眼前这些物件便是整个房间 里最“值钱”的家当。今年高考,王法昌 的二儿子王达旺的分数超过A批线,一 家人却为学费发愁。 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梦瑶 文/图 符有月的爸爸在码头搬东西,每月收 入差不多2000元,母亲在建筑工地打零 工,没有固定收入。 “爸爸每次干工回来总是一身黑,煤粉 呛人,还时常受点伤,因为身体不好,打针吃 药是常有的事。觉得工地收入会高些,妈妈 就一直在找建筑工地的活,汗水每次都会把 妈妈的衣服浸透。”父母为这个家的辛苦付 出,让符有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符有月一家 5 口原先“挤”在一个差 不多 9 平方米的简陋屋舍。因爸爸在八所 港干工,之后申请住上公租房,符有月一 家人才得以搬到如今还算敞亮的出租屋居 住。 为了讨生计,在符有月几个月大时, 父母就来到八所打工。符有月从小跟着外 婆生活,直到来八所读初中时,她才和父 母住在一起。 “我不怪爸爸妈妈把我丢在家里,他们 为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成长,也是别无选 择。”符有月说,她非常幸运有这样的好爸 爸和妈妈,还有疼爱她的外婆,等进入大 学后,她会加倍努力,将来用自己的双 手,改变家里的生活现状。 如果您愿意帮助符有月,可拨打 966123,与我们联系。 “一收到录取信息我就去找暑假工” 心疼父母辛苦付出 她想用双手改变现状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进行时 东方女孩梦想当老师 - ngdsb.hinews.cnngdsb.hinews.cn/resfile/2017-07-11/008/ngdsb20170711008.pdf · 稻谷的编织袋中抽出一张塑料凳,用手抹 了抹后招呼记者坐下。如今正是农忙时,

三亚八旬退休教师愿资助2学子4年

南国都市报7月10日讯(记者李梦瑶)“我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工

作,最见不得有孩子因为贫困而辍

学。”7月10日,本报11版刊登了

《我想继续读书,我想让爸妈过好

日子》和《父母割胶供三姐弟读

书,懂事女孩高考后打工挣学费》

两则报道,一位八旬退休教师吉先

生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拨通本报新

闻热线966123,提出想要资助两

名贫困学子四年学费及生活费的心

愿。在得知自己的学费就快有着落

后,两名受助女生第一时间向吉先

生表达谢意,吉先生笑言自己多了

两个“孙女”。

吉先生今年八十岁,退休前担

任三亚市某中学高中部的地理老

师。“报纸上报道的两个孩子都是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我年轻时在

乐东、东方、五指山等地都教过

书,知道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上学不

容易。”回忆起过去教书育人的点

滴岁月,吉老先生坦言他一辈子都

和学生打交道,看到那些因为贫困

而上不起学的孩子实在觉得心疼和

可惜,教书时便常常从微薄的工资

中挤出钱资助家里困难的学生。

1998年退休后,吉先生和老伴住

在三亚大东海附近。“家里没什么

需要操心的,我就常常免费给周围

的一些孩子补习地理,也算是发挥

余热。”

接受采访时,吉先生多次表

示,帮助贫困学子求学,是一名人

民教师应该做的事。“我年纪大

了,就想最后再为教育事业尽一份

力,我也会嘱咐儿子继续献爱

心。”吉先生说。

贫困学子王崇涛获热心人帮助

南国都市报7月10日讯(见习记者王康景)近日,本报热线

966123陆续接到多位热心人士来

电,要为本报“圆梦行动”活动报

道的东山镇贫困学子王崇涛提供帮

助,有的介绍暑期工作,有的要捐

款,爱心接力,正能传递。

海口东山镇贫困学子王崇涛父

亲不幸患癌,病前建房和后来治病

花光家里积蓄,而且欠债累累,懂

事的王崇涛经常帮家里干活,但上

大学的费用愁坏一家人。

“我想给王崇涛捐200元。”琼

海的王先生说,自己也患有鼻咽恶

性肿瘤,深深理解崇涛父亲,当初

他儿子高考也受到社会的帮助,现

在他希望尽绵薄之力帮帮崇涛,也

算是回馈社会。

“王崇涛这孩子真懂事,我可

以介绍他来万宁做送煤气方面的工

作,两个月5000元左右。”来自万

宁的热心人蔡先生2次来电说,他

还想给王崇涛捐一点钱。

此外,来自文昌的货车司机张

先生也来电表示要给王崇涛捐资

500元。

进行时

沿着潮村的乡间小道一路蜿蜒向前,

王法昌的家被包裹在一片橡胶林中。两间

低矮的平房相邻而立,一处被用作厨房、

厕所,另一处则是一家五口的栖身之地。

“一间给他们两兄弟住,一间我和老婆住,

还好大女儿在外地上大学,不然都没地方

给她睡了。”入屋,王法昌连忙从一堆装有

稻谷的编织袋中抽出一张塑料凳,用手抹

了抹后招呼记者坐下。如今正是农忙时,

王法昌这两天刚刚收完稻谷,本指望着给

二儿子换些学费回来,可今年粮所不收

粮,让他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

“我和老婆年纪都大了,干不了什么重

活,家里只有 2亩多的水稻和几十株槟

榔,全都用来供3个孩子上学了。”环顾屋

内,除了一台10寸左右的旧电视、3张床

和几张座椅外,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家具。

虽然同村的年轻人大多数已早早结婚生

子,可年近六十的王法昌却坚持要将3个

孩子全送进大学,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坚

信“读书才能有出息”。

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打

开一个泡沫箱,一本本沉甸甸的荣誉证书

和奖状躺在其中,记录着王达旺高中三年

的刻苦与努力。“这些荣誉都是过去式啦,

不能代表什么。”在问及为何不将这些奖状

挂起来时,王达旺淡淡一笑。个头不高、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王达旺给人的样子斯

斯文文,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担任班长的

他,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与自信。“我喜

欢主持、演讲、看书,每次学校有什么文

艺晚会,都是我上去主持呢!”

走进王达旺和弟弟的房间,几摞半人

高的书堆格外惹人注目,《活着》《哈佛记

忆课》《心理学》《名人演讲访谈录》……

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就连床沿边也堆着

一摞书。“都是我用零花钱攒下来的,家里

太小了,这些书都没地方放啦。”王达旺

说,他平时成绩一直挺不错的,本想着能

考上一个北京的大学,不料高考时发挥失

常,他并不满意570分的成绩。

“他学习特别刻苦,好几次我看到他凌

晨3点还在看书,看得我很心疼。”一旁的

王法昌插话,却被王达旺打断“都是这么

过来的,我不觉得苦”。对于未来,王达旺

的心里也早已做好了规划——报考新能源

专业或计算机专业。“可学费到现在都还没

有着落,我打算这两天帮家里晒完稻谷

后,就去海口找份暑假工,希望能减轻家

里的负担。”

如果您想帮助王达旺,请拨打南国都

市报热线电话966123。

在符有月一家人租住的地方,房间高

高的书架上堆满了书籍和复习资料。符有

月告诉记者,这里有高中三年奋斗的暖心

回忆,她不舍得丢弃。

符有月酷爱汉语言文学,未来当一名

老师是她的梦想之一,“因为家里穷,在高

中阶段老师给了我特别多的关怀,我喜欢

这份职业,它可以帮助到像我一样困难的

学生。”

符有月今年填报的志愿是南开大学汉

语言专业。她笑着说:“按照高校专项计

划,我的前期申请材料都已审核通过,希

望最后能被成功录取”。

身高 1.55 米的符有月,学习不怕吃

苦,干起农户和家务来,也不含糊。虽然

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但符有月几

乎每个假期都会陪母亲回到位于三家镇酸

梅村的老家,帮忙干农活。

“爸爸妈妈为了我们那么辛苦,我要替

他们分担压力。”因为家境贫寒拿不出读大

学的学费,符有月优异的高考成绩让父母

又喜又忧。不过,懂事的符有月已做出决

定,等高考录取信息发布后,她就会去找

暑假工,来赚大学学费。

心疼父母想用双手挣钱养家东方女孩梦想当老师

2017年7月11日星期二责编/林方岱 美编/何子利082017年资助高考贫困生新闻热线

满满一箱的证书奖状是最“值钱”的家当

琼中男孩考上A批院校干完农活找暑期工减轻家庭负担

临近东方市八所港的惠民小区,是该市的公租房小区。符有月一家就租住在这里。父亲是港口的一名搬运工,母亲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两人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起符有月的大学之路。

南国都市报记者姚传伟文/图

姓名:符有月毕业学校:东方市铁路中学高考分数:748分(文科)

编号:6小档案

姓名:王达旺毕业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高考分数:570分(理科)

编号:7小档案

满满一箱的证书奖状……走进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潮村贫困户王法昌的家中,眼前这些物件便是整个房间里最“值钱”的家当。今年高考,王法昌的二儿子王达旺的分数超过A批线,一家人却为学费发愁。

南国都市报记者李梦瑶文/图

符有月的爸爸在码头搬东西,每月收

入差不多2000元,母亲在建筑工地打零

工,没有固定收入。

“爸爸每次干工回来总是一身黑,煤粉

呛人,还时常受点伤,因为身体不好,打针吃

药是常有的事。觉得工地收入会高些,妈妈

就一直在找建筑工地的活,汗水每次都会把

妈妈的衣服浸透。”父母为这个家的辛苦付

出,让符有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符有月一家5口原先“挤”在一个差

不多9平方米的简陋屋舍。因爸爸在八所

港干工,之后申请住上公租房,符有月一

家人才得以搬到如今还算敞亮的出租屋居

住。

为了讨生计,在符有月几个月大时,

父母就来到八所打工。符有月从小跟着外

婆生活,直到来八所读初中时,她才和父

母住在一起。

“我不怪爸爸妈妈把我丢在家里,他们

为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成长,也是别无选

择。”符有月说,她非常幸运有这样的好爸

爸和妈妈,还有疼爱她的外婆,等进入大

学后,她会加倍努力,将来用自己的双

手,改变家里的生活现状。

如果您愿意帮助符有月,可拨打

966123,与我们联系。

“一收到录取信息我就去找暑假工”

心疼父母辛苦付出 她想用双手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