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

219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駱明潔 博士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 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賴秀慧 撰 中華民國一○五年三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Sep-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駱明潔 博士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

    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賴秀慧 撰

    中華民國一○五年三月

  • 謝 誌

    終於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要感謝所有一路相伴貴人的相助。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駱明潔老師,在我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您總

    是耐心、細心不厭其煩的教導與鼓勵,不僅提撥時間指導且給我很大的幫

    助,從研究架構一直到論文所有的細枝末節,您悉心的提點給我最寶貴的

    建議,使本論文更臻完善與周延,我才能順利的完成論文,謹此表達最高

    的敬意與謝忱,老師謝謝您;另外要特別感謝兩位口試委員蔣姿儀老師和

    王如玉老師,感謝您們用心審閱論文後,提供論文寶貴意見,讓我的論文

    更加完整。

    論文撰寫期間,受了許多人的指教與協助。感謝同窗好友惠真、梅娟、

    雅琪、秀芬、庭宇諸位好友在論文方法上給予指導及鼓勵。以及工作上雅

    菁、韋姍、阿寶大哥、麗玉姊姊,支持與包容和其他許多為了協助我論文

    而奔走的同事與友人因為有你們,我才能順利完成學業,感謝您們的鼎力

    相助,使得本研究可以完成。

    最後,感謝摯愛的家人,有你們的支持與鼓勵、體諒與包容,讓我能夠

    堅持到底,實現人生旅程中重要的夢想,我將這份喜悅與大家一起分享。

    秀慧 謹誌 2015.04

  • I

    中部地區帅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

    之相關研究

    賴秀慧

    摘要

    本研究旨在 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現況、

    差異、相關與預測情形,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中部地區3至6足歲的幼兒園家長為研究對

    象,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共發出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56份。調查所得資料,

    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

    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一、中部地

    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趨於非常正向,其中以「增進親子關係」認同度最

    高,其次依序為「促進幼兒健康」、「提升正向社會行為」;但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

    行為表現只達到「偶爾」的行為頻率,其中以「休憩類」參與頻率最高,其次依序為

    「運動類」及「社交類」。二、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總量表」上,

    會因「居住地區」、「與幼兒關係」、「年齡」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三、中部地區幼

    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總量表」上,會因「居住地區」、「與幼兒的關係」、「年

    齡」、「教育程度」及「幼兒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四、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

    的「親子休閒活動態度」及其三面向之「增進親子關係」、「促進幼兒健康」、「提升正

    向社會行為」與「親子休閒活動行為」的「休憩類」、「社交類」與其總量表,均呈現

    顯著正相關。五、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之「居住地區」、「年齡」、「教育程度」、「幼兒

    性別」,及其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促進幼兒健康」、「提升正向社會行為」面向,對「親

  • II

    子休閒活動行為總量表」具有預測作用。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幼兒園家

    長、幼兒園、政府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關鍵字:幼兒園家長、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促進幼兒健康

  • III

    A Study on th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arents

    in Central Taiwan Relating to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Hsiu-Hui Lai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attitudes that preschool children’s parents in central

    Taiwan hold towards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differences,

    correlations and predictions of their behavior concerning those activiti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The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ged from 3 to 6 in central Taiwan

    were covered by this surve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A total of 1,000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and 856 valid copies were collected.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urvey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by way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major findings derived from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described

    below. 1. In central Taiwan,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parents held a very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The description which the parents identified with

    most was “promot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followed by “promoting preschool children’s

    health”, and “facilitating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 However, in terms of behavior,

    “occasionally” best described the frequency of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they ha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were the type they were engaged in at the highest frequency

    followed by “sports activities” and “social activities”. 2. According to the “Total Attitude

    Scale of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preschool children’s parents in central Taiwan

    presen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residential area”,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 and “age”.

    3. By referring to the “Total Behavior Scale of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the preschool

  • IV

    children’s parents in central Taiwan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residential area”,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 “age”, “educational degree” and “child gender”. 4.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parents in central Taiwan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ttitude towards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and its three constructs including “promot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promoting preschool children’s health” and “facilitating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 Meanwhile,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both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social activiti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Behavior Scale of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at a significant level. 5. “Residential area”, “age”,

    “educational degree” and “child gender” of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parents in central Taiwan

    plus “promoting preschool children’s health” and “facilitating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 under

    the “Total Attitude Scale of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served as predictors for the

    “Total Behavior Scale of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 order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preschool children’s

    parents, preschools,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preschool children’s parents, attitude towards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behavior of parent-child leisure activities, health promo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 V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V

    目錄……………………………………………………………………………………………V

    表目錄……………………………………………………………………………………….VII

    圖目錄………………………………………………………………………………………...X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親子休閒活動態度........................................................................................... 13

    第二節 親子休閒活動行為........................................................................................... 29

    第三節 家長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親子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 41

  • VI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0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7

    第一節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現況分析................... 7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差異分析 .............. 8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之差異分析 ............ 114

    第四節 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之相關......... 140

    第五節 幼兒園家長之背景變項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三面向,對於親子休閒活動行

    為表現之預測力分析 .....................................................................................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61

    第一節 結論................................................................................................................. 161

    第二節 建議................................................................................................................. 167

    參考文獻 …………………………………………………………………………………..169

    一、中文文獻............................................................................................................... 169

    二、外文文獻............................................................................................................... 178

    附錄…………………………………………………………………………………………179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79

    附錄二 專家修正意見表............................................................................................. 187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97

    附錄四 正式問卷......................................................................................................... 202

  • VII

    表目錄

    表 2-1-1 休閒活動之定義 ...................................................................................................... 14

    表 2-1-2 幼兒居住地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相關研究 ...................................................... 23

    表 2-1-3 家長年齡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相關研究 .......................................................... 24

    表 2-1-4 家長教育程度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相關研究 .................................................. 26

    表 2-1-5 幼兒家庭型態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相關研究 .................................................. 28

    表 2-2-1 幼兒性別與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 36

    表 2-3-1 家長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 37

    表 3-2-1 預試問卷發放及回收情形 ...................................................................................... 42

    表 3-2-2 中部地區公、私立幼兒園之幼兒人數統計摘要表 .............................................. 43

    表 3-2-3 正式問卷取樣人數分布情形 .................................................................................. 44

    表 3-2-4 中部地區幼兒家長背景資料之分析 ....................................................................... 46

    表 3-3-1 問卷審查之學術界及實務工作者名單 .................................................................. 51

    表 3-3-2 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53

    表 3-3-3 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55

    表 3-3-4 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58

    表 3-3-5 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61

    表 3-3-6 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及分量表之預試問卷信度分析 ...................................... 63

    表 3-3-7 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及分量表之預試問卷信度分析 ...................................... 64

    表 3-3-8 正式問卷與預試問卷題數比較明細 ...................................................................... 65

    表 3-3-9 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正式問卷之內容明細 ...................................................... 65

    表 3-3-10 「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正式問卷之內容明細 ............................................ 67

  • VIII

    表 3-3-11 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信度之分析比較 ........................ 69

    表 3-3-12 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信度之分析比較 ........................ 69

    表 4-1-1 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總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情形 ...................... 78

    表 4-1-2 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總量表及分量表之題項分析 ...................................... 81

    表 4-1-3 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行為總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情形 ...................... 84

    表 4-1-4 親子休閒活動行為總量表及分量表之題項分析 .................................................. 87

    表 4-2-1 「幼兒性別」不同之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上的獨立 t 檢定分析 ... 90

    表 4-2-2 「居住地區」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 93

    表 4-2-3 「與幼兒關係」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 96

    表 4-2-4 「年齡」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 99

    表 4-2-5 「教育程度」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102

    表 4-2-6 「每月家庭平均收入」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上的變異數

    分析 ..................................................................................................................... 105

    表 4-2-7 「幼兒家庭型態」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 108

    表 4-2-8 「幼兒年齡」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態度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110

    表 4-2-9 幼兒園家長之不同背景變項,在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總量表及其三個面向之差異

    一覽表 ................................................................................................................. 112

    表 4-3-1「幼兒性別」不同之家長,其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上的獨立 t 檢定分析

    ............................................................................................................................. 115

    表 4-3-2「居住地區」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118

    表 4-3-3「與幼兒關係」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 121

  • IX

    表 4-3-4 「年齡」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 124

    表 4-3-5 「教育程度」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127

    表 4-3-6 「每月家庭平均收入」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上的變異數

    分析 ..................................................................................................................... 130

    表 4-3-7 「家庭型態」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133

    表 4-3-8 「幼兒年齡」不同之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量表上的變異數分析 136

    表 4-3-9 幼兒園家長之不同背景變項,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總量表及其三個面向之差異

    一覽表 ................................................................................................................. 138

    表4-4-1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之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其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的相關分

    析情形 ................................................................................................................. 142

    表 4-5-1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背景變項」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三面向,對於親子

    休閒活動行為之「運動類」的預測分析摘要 ................................................. 148

    表 4-5-2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背景變項」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三面向,對於親子

    休閒活動行為之「休憩類」的預測分析摘要 ................................................. 150

    表 4-5-3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背景變項」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三面向,對於混親

    子休閒活動行為「社交類」之預測分析摘要 ................................................. 153

    表 4-5-4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背景變項」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三面向,對於「親

    子休閒活動行為總量表」的預測分析 ............................................................. 156

    表 4-5-5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背景變項」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三面向,對於「親

    子休閒活動行為」三面向及總量表之逐步多元迴歸預測分析摘要表 ......... 159

  • X

    圖目錄

    圖 2-1-1 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之關係 ....................................................................... 16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40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 76

  •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現況及其相關

    研究。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

    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主要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背景

    由於時代的快速變遷,台灣的經濟結構從過去的務農工業邁入了工商業之後,帶動

    了經濟的快速成長,各項交通建設與資訊科技也篷勃發展,民眾所得提升亦帶動消費能

    力提高,休閒活動的需求和意願也有提高的趨勢。自從2001年2月起,行政機關及各級

    學校全面實施週休二日,使得全民休閒的時間更為增加,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也提高

    許多,也帶動國民對休閒活動的重視,“LOHAS"樂活(健康與永續)經營與休閒生活

    方式流行之際,休閒活動有助於個人身體舒暢和安全、情緒穩定和個人成長(廖淑英,

    2010)。而如何選用休閒生活受到各界的重視,休閒生活的重要更成為大家強調的焦點。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鄭碧招,2004),學齡前幼兒參

    與休閒運動是需要家人的陪伴以及良好示範,透過家庭成員一同參與休閒活動,產生密

    切的互動時,幼兒同時也在進行社會化,親子一同參與休閒活動產生的家庭效益是其他

    團體無法代替的,除了可以增加與家人互動及瞭解的機會,家庭成員間也會因為有共同

    的興趣與活動,有較多的親密感及信任感,也較易溝通協調(陳秋如,2008;李晶、章

    宏智,2006)。杜娟娟(2002)認為家庭是發展重要社會關係的場域,也肯定家庭休閒

    對家人互動以及情感連結具有正向影響,並認為積極規劃家庭休閒活動,透過休閒參與

    是可以培養親子情誼的。

  • 2

    從事休閒活動可以增進生理、心理、精神與心靈方面健康,發展個人之才能,滿足

    了求知、求新、求變的慾望,同時提高學習之興趣,促進同儕之間和人際關係之正常發

    展,養成樂觀進取之合作精神,進而提昇其生活品質(龔惠文,2006;王宗吉、徐耀輝,

    2000)。休閒活動對個體而言,可促進生理機能健康,放鬆緊張身心,穩定情緒、擴展

    生活經驗,培養社會智慧,發展完美人格;對家庭而言,可促進家庭和諧、親情融洽、

    消除代溝、增進向心力,它是解決疏離的有效方法;對社會而言,可以促進社會和諧,提

    高工作情緒、增進工作效率,可以從休閒中尋求樂趣而遵守團體規範(郭芳坤,2010)。

    若於閒睱時間從事休閒運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加強家庭成員的團結及凝聚

    力。

    在假日團討分享中,有些幼兒的假日休閒活動都是在家看電視或是玩3C產品,家長

    因工作忙碌比較沒有一些假日休閒活動的規劃,依據親子天下雜誌2008年創刊號調查國

    小高年級學生,休閒時最常在「家裡玩」,休閒活動排行第一的是「上網」(張銘峰,

    2011)。李三煌(2004)調查發現,國小學童最常做的休閒活動前三名為:看電視、打

    球、打電玩。駱明潔與陳依菱(2011)以中部地區1,063位4~6足歲之幼兒為研究對象,

    探討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幼兒假日收看電視的時數,遠高

    於平日收看電視之時數。上述調查結果的確值得家長們及教育工作者深思。故研究者認

    為研究幼兒家長之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現況與相關性有其研究價值。

    二、 研究動機

    基於上述相關文獻,以及社會變遷下所產生的親子休閒活動改變,本研究欲以「中

    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為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其

    主要動機有下列三點:

    (一)帅兒園家長的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現況值得探討

    陳思倫、歐聖榮與林連聰(2005)指出,在全球經濟及科技快速發展的帶動下,社

    會大眾越來越重視休閒生活的質與量,藉由休閒活動的進行,得以舒解壓力、放鬆心情、

    增廣見聞。台灣於 2003 年所通過的「家庭教育法」中,特別強調休閒生活的規劃與學

    習,是可以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黃迺毓,2005)。Neumann(2006)的研究

    指出,家庭共同的休閒活動,可以提供孩子知識與體驗,能夠增進他們的教育、幫助建

  • 3

    立自信心、促進家庭的親密感以及創造回憶。而且經由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的活動會帶來

    更多的家庭互動,而從事家庭休閒活動可以促進家庭凝聚力、增進夫妻關係以及親子關

    係的發展(汪慧玲、沈佳生,2011;Zabriskie & McComick, 2001)。因此教育部於 2010 年

    推動「終身學習 331 計畫」(教育部,2010)、衛生署推動「健康九九」(衛生署,2010)

    都是鼓勵國人學習如何進行休閒生活的安排,而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所以家長於閒暇

    時間多和孩子參與適當的休閒運動,不僅能增加孩子身體活動的機會,也能促進彼此的

    身心健康,並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謝筑虹、黃永寬,2007)。

    但是,時下許多為人父母者認為休閒只是遊山玩水、吃喝玩樂,加上「勤有功,嬉

    無益」的觀念深植於心,忽略了親子休閒活動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性。研究者從事幼教工

    作多年,看見在升學主義的潮流下,父母過多重視孩子的知識學習為教養孩子的主軸,

    而忽略了親子休閒活動。孩子從小得接受菁英教育,過早接受制度化與刺激過量的認知

    學習,而減少了遊戲玩耍和家長親子休閒活動。張鳳菊、黃永寬與黃士怡(2010)研究

    發現,許多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必須花費許多的時間在學習才藝,並因為科技的進步及家

    長忙於工作,使 3C 產品取代了孩子正常應該有「玩」的時間。所以生活中親子休閒運

    動的重要性應該如何受到重視呢?研究者為了瞭解幼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

    為的相關問題,因此,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帅兒園家長,其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差異

    在相關文獻中,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或國小學童家長,對於親子休閒活動的態度與

    行為等相關研究亦會有不同的結果,研究發現國小家長會因與居住地區(汪慧玲、沈佳

    生,2014;顏明宏,2014;陳嘉惠,2008;龔惠文,2006)、家長與幼兒關係(洪媛琪,

    2012),國小學童家長年齡(張鋒銘,2011)、幼兒或國小學童家長教育程度(洪媛琪,

    2012;陳靜珮,2012;張銘峰,2011;李世昌、林聰哲、李政道,2007;林文俊,2007;

    蔡添元,2006;謝筑虹,2005;江德怡,2004)、幼兒或國小學童家長每月家庭平均收

    入(洪媛琪,2012;林文俊,2007;謝筑虹,2005)、幼兒家庭型態(趙小君,2012;

    陳嘉惠 ,2008;龔惠文,2006)、幼兒年齡(洪媛琪,2012)、國小學童性別(汪慧玲、

    沈佳生 ,2014;汪翠娟,2014;吳欣勳,2014;張銘峰,2011;陳嘉惠,2008;蔡添

    元,2006;江德怡,2004)有所差異,但上述多為單一區域性或多以國小學童及其家長

    進行研究,故本研究擴及調查範圍為中部地區五縣市且針對 3-6 歲的幼兒園家長進行探

  • 4

    究。

    綜合上述,研究者將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之不同背景變項,包括居住地區、與

    幼兒關係、家長年齡、家長教育程度、家長每月家庭平均收入、幼兒家庭型態、幼兒年

    齡、幼兒性別的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的態度與行為是否存有差異性。

    (三)帅兒園家長的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相關性值得探究

    在相關文獻中,同時針對幼兒園家長之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的實證研究不多,

    李世昌等人(2007)調查家長參與幼兒親子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的四個構面,包括:親

    子關係需求、社會需求、健康適能需求、智力需求與休閒運動行為的相關性,調查結果

    發現,均呈現正相關,表示家長參與幼兒親子休閒運動之動機愈強,其落實於親子休閒

    運動行為也會愈佳,但上述研究變項之內涵與本研究欲探討的內容並非一致。綜合以上

    動機,遂萌發研究者對於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探究,並以中部地區

    五縣市之公私立幼兒園的家長為研究對象,期以瞭解現今幼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之態

    度與行為,希冀對國內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表現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並提供後續研

    究之參考。

  •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本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中部地區幼兒家長為研究對象,進行其對親子休

    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現況調查,以及探究兩者間的關聯性,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

    和研究問題歸納說明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差異情形。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相關性。

    (五)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之「不同背景變項」及其「親子休閒活動態度」,對

    於「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之預測力。

    二、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提出以下五點研究問題:

    (一)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差異情形為何?

    2-1「居住地區」不同之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2-2「與幼兒關係」不同之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2-3「年齡」不同之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2-4「教育程度」不同之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2-5「每月家庭平均收入」不同之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2-6「幼兒家庭型態」不同之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2-7「幼兒年齡」不同之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2-8「幼兒性別」不同之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 6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之差異情形

    為何?

    3-1「居住地區」不同之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3-2「與幼兒關係」不同之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3-3「年齡」不同之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3-4「教育程度」不同之家長,其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3-5「每月家庭平均收入」不同之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3-6「幼兒家庭型態」不同之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3-7「幼兒年齡」不同之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3-8「幼兒性別」不同之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之相關情

    形為何?

    4-1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之「增進親子關係態度」與親子休閒活

    動行為表現之相關情形為何?

    4-2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之「促進幼兒健康態度」與親子休閒活

    動行為表現之相關情形為何?

    4-3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之「提升正向社會行為態度」與親子休

    閒活動行為表現之相關情形為何?

    4-4 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之態度總量表」與親子休閒活動行為

    表現之相關情形為何?

    (五)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之「不同背景變項」(居住地區、與幼兒關係、家長年齡、

    家長教育程度、家長每月家庭平均收入、幼兒家庭型態、幼兒年齡、幼兒性別),

    及其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對於「親子休閒活動行為」表現具有預測

    力?

    5-1 背景變項不同之家長,及其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三面向,對親子休閒活

    動之「運動類」的行為表現之預測力為何?

    5-2 背景變項不同之家長,及其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三面向,對親子休閒活

    動之「休憩類」的行為表現之預測力為何?

  • 7

    5-3 背景變項不同之家長,及其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三面向,對親子休閒活

    動之「社交類」的行為表現之預測力為何?

    5-4 背景變項不同之家長,及其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三面向,對於「親子休

    閒活動行為總量表」的預測力為何?

  •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清楚明確解釋本研究相關之重要名詞,茲將與本研究有關之重要名詞釋義如

    下:

    一、中部地區

    為提供研究都市及區域發展之參考相關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

    將地區分為臺灣地區及福建省、區域、縣市及主要都市等四個層次,其中區域畫分為:

    「北部區域」、「中部區域」、「南部區域」、「東部區域」等四個區域;中部區域包括:苗

    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 (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2014)。

    本研究之「中部區域」係指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

    二、帅兒園家長

    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2)第二條所定義之幼兒園,係指對幼兒提供教育及照

    顧服務之機構。

    本研究之幼兒園家長係指,目前就讀於於已立案之公私立幼兒園的三歲以上至入國

    小前之幼兒主要照顧者,包含:幼兒的父母、(外)祖父母,或叔叔、伯伯、阿姨、嬸

    嬸、及其他主要照顧幼兒的人等均屬之。

    三、親子休閒活動

    洪媛琪(2012)指出親子休閒活動是指父或母雙方或是單一方在閒暇之餘自由時間,

    來自本身自發性的個人意願跟幼兒共同互動性質之體能活動行為,可增進家庭協調溝通

    和對家庭產生認同感,藉此增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培養良好價值觀的親子活動。

    本研究所指的親子休閒活動係指為3-6歲幼兒園家長於工作之外,閒暇自由的時間之

    內,出自於本身自發性的意願與幼兒共同彼此進行的運動類、休憩類與社交類休閒活動

    且可增進親子關係、促進幼兒健康及提升正向社會行為。

  • 9

    四、親子休閒活動態度

    態度是指個人對於周遭環境中的人物、事物、情境或是事件產生一種具有持久性和

    一致性的差異或是認同的反應傾向(呂淑芬、林慧芬、張楓明,2009)。

    本研究所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以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後自編之「對親子休閒

    活動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包含「增進親子關係」、「促進幼兒健康」、「提升正向社會

    行為」三個層面。而在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幼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所持的態度越正

    向。

    五、親子休閒活動行為

    依據教育部(199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對「行為」的解釋,係指基於個人的意志

    而具體表現於外舉止動作的行為。

    本研究所指的「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以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後自編之「親子休閒

    活動行為量表」為研究工具,包含「運動類」、「休憩類」、「社交類」三個層面。而在量

    表中得分越高,表示幼兒家長與幼兒參與的親子休閒活動之行為種類與頻率越多。

  •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陳述之內容包括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兩個部分,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界定,分別從「研究議題」、「研究地區與研究對象」、「研究工具

    與方法」三個部份說明。

    (一)研究議題

    本研究是以「親子休閒活動」為研究議題,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

    休閒活動的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二)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問卷調查對象,以中部地區(包括: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

    雲林縣)之幼兒園 3-6 歲家長為對象,包括:幼兒的父母親、(外)祖父母或叔叔、伯父、

    阿姨、嬸嬸及其他幼兒的主要照顧者等。

    (三)研究工具與方法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為研究工具,並採用問卷調查法,其內容包括「家長背景變項」、

    「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之態度量表」和「親子休閒活動之行為量表」共分三個部分。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受到「研究議題」、「研究地區與對象」、「研究工具與方法」等研究範圍的限

    制,在應用本研究結果時有若干限制,茲說明如下:

  • 11

    (一)研究議題

    本研究僅針對「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包括:增進親子關係、

    促進幼兒健康、提升正向社會行為三個層面)與行為(包括:運動類、休憩類、社交類

    三個層面)之相關研究,故在其他與休閒活動之相關實證研究方面,其推論有所限制。

    (二)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時間、人力及經濟等因素之限制,僅以中部地區 3-6 歲幼兒園家長為研究

    對象,故研究結果無法推論到其他縣市之幼兒園家長,並僅作此區域之推論與瞭解,不

    宜過度推論至其他區域之幼兒園家長。

    (三)研究工具與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惟因研究者平日仍在職,加上中部地區幅員廣闊,只能以

    電話懇請受測幼兒園之園長(主任)或是教保服務人員協助發放問卷給幼兒家長,無法

    親自掌握施測之情境,對於所得資料,也未能進一步訪談及驗證,因此對事實之發現有

    一定之限制。

  • 12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幼兒園家長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行為的定義、理論與相關研究,全章

    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第二節,親子休閒活動行為;第三節,家長

    親子休閒活動態度與幼兒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親子休閒活動態度

    本節主要探討親子休閒活動內涵,共分成四個部分作探討,首先討論休閒活動的定

    義,其次探討親子休閒活動的定義,最後探討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內涵,以及影響之因

    素。

    一、休閒活動定義

    楊文燦(2007)提出休閒自古以來就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從說文解字「休」、

    「閒」兩字,「休」字就是人倚木而休養生息,而「閒」字是從門下觀月來獲得閒逸樂

    趣。教育部(1994)重編國語辭典指出「休閒」的意義為「優游閒暇」。陳綉香(2009)

    認為休閒是個人除了工作時間以外所參加的活動。陳珮鈺(2008)指出,休閒是屬於一

    種心靈放鬆的狀態,使人們輕鬆、滿足、調和感情,是個人主觀的自由及享受的心理狀

    態。鄭志成(2008)認為休閒是:「在工作以外的閒暇時間,依個人志願所從事的活動,

    可使人獲得身心輕鬆愉悅,並能豐富生活、增廣見聞,且能提升工作效率」。休閒具有

    放鬆與悠閒的重要成份,換言之,在個人自由時間內所從事的活動即為休閒。更簡單說

    明休閒就是只要自我本身認定是休閒,且所做行為或活動是正面的,就是休閒。

    休閒活動(recreation)是源自拉丁文字 recreation,指重建與恢復,字的概念原是在創

    造(re-creation)新的自己,也就是在平日職責束縛之後,讓自己重新再來的意謂(涂淑芳

    2005)。因此休閒與活動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研究者蒐集近 30 年國內外有關休閒活

  • 14

    動的文獻後,將其定義整理如表 2-1-1:

    表 2-1-1

    休閒活動之定義

    學者

    (年代) 休閒活動之定義

    賴錦春

    (2013)

    個體在閒暇時間所從事正向活動,藉由活動中得到滿足與喜悅,

    並依個人喜好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並從中獲得愉悅的滿足

    與經驗的過程。

    謝宗霖

    (2012)

    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中,依據自己的喜好、能力,所選擇參與具

    有計劃性、有益於身心、心理與社交發展的戶外活動,也就是在

    自由意識下所從事的體能性活動。

    劉佳蕙

    (2011)

    是人類生活中必要的活動,它是一種不受限制,由個體自己決定

    的活動。休閒活動的功能,在於紓解壓力、提供愉悅、增長見聞

    及增進社交關係。

    許志賢、黃于庭與

    鄭志成

    (2009)

    則認為休閒活動是在工作以外的閒暇時間,依個人志願所從事的

    活動,可使人獲得身心輕鬆愉悅,並能豐富生活、增廣見聞,且

    能提升工作效率。

    林柏壽、洪雪鳳與

    孔建嘉

    (2008)

    在工作以外的空閒時間裏,從事的各項活動。

    鄭志成

    (2008)

    在工作以外的閒暇時間,依照個人志願所從事的一些活動,可使

    人獲得身心輕鬆愉快,並且豐富生活,增廣見聞,且能提升工作

    效率。

    (續下頁)

  • 15

    學者

    (年代) 休閒活動之定義

    江澤群與林國瑞

    (2007)

    在空間時間,基於個人意願,自行選擇參與健身性或比賽性的體

    能活動。

    蔡熙銘與鄭文卿

    (2007)

    強調在工作後自由選擇的活動,它使人感到輕鬆和娛樂,以達成

    身心休養和恢復。

    王註源

    (2005)

    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閒暇時間、自動自發從事活動。

    陳娟娟

    (2005)

    在自由時間及選擇下,讓人輕鬆、愉快、滿足、不會感動勞累,

    不受束縛而從事的遊憩活動。

    張文騰

    (2004)

    一種外在環境的約束以外,為求身心愉快、滿足,並從中獲致額

    外經驗所自由選擇之活動形式。

    許志賢

    (2002)

    利用生活中多餘的時間,基於個人選擇與內在需求,來選擇適合

    興趣的各項活動,讓精神放鬆獲得心靈的滿足並有再造與創新之

    感。

    鄧建中

    (2002)

    工作時間以外,依個人興趣與需要所從事之活動,在參與活動中

    享受愉悅滿足的體驗。

    張孝銘與高俊雄

    (2001)

    個人在義務時間外(如工作、上課、睡眠)之自由時間,活動主

    要基於一種自由意識、自由選擇、自主決定的行動,以及從行動

    中感受休閒活動意義與體驗。

    黃金柱

    (1999)

    個體因內在動機所促發,為追求滿足、成就感或愉悅,在合乎自

    願的情況下,個體自廣泛活動中選擇參與的活動。

    Kraus

    (1990 ) 1.相對於停頓或完全休息,休閒應被視為是一種活動。

    2.活動的參與及選擇是自發的,由內在動機而促發不受強迫或強

    制,並可達至個人滿意感。

    3.休閒包含廣泛的活動,如運動、遊戲、精緻藝術、音樂、旅行、

    社會活動,可能以個體或團體方式;持續一生或經常參與性質。

    Jackson

    (1988) 閒暇時,由個人自由意願從事有計畫組織,具建設性及符合個人

    與社會目標的活動,帶來愉悅感與滿足個人需求。

  • 16

    綜合以上學者對休閒活動的定義指出,休閒是一種廣義,大範圍的詮釋,其內容涵

    蓋休閒活動及休閒運動的內容,都是工作以外閒暇時間自由自在選擇喜愛的活動,以達

    身心放鬆、享受樂趣之目的。「休閒」(leisure) 、「休閒活動」(recreation)與「休閒運

    動」(recreational sport)其關係情形如圖 2-1-1 所示(張良漢,2002)。

    圖 2-1-1 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之關係

    資料來源: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

    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頁 25。臺北:師大。

    休閒

    leisure

    休閒活動

    recreation

    休閒運動 recreation sport

  • 17

    二、親子休閒活動定義

    以下針對親子關係的意涵及休閒活動的定義兩部分說明之:

    (一) 親子關係的意涵

    家庭是建立親子關係最基本的單位,也是子女健全成長的處所(李惠珍,2008)。

    所以在談論親子休閒活動之前先釐清何謂親子關係呢。所謂親子關係在心理學上係指在

    家庭生活中,兒童與父母間互動作用所形成的一種交互反應(教育部,1994)。蔡漢賢

    (2000)在「社會工作辭典」中指出,親子關係是指父母對待子女的教養態度和親子之

    間心理的交互反應。陳俐君(2002)將親子關係定義為,在家庭中子女與雙親互動所構

    成的一種人際互動關係,是一種讓彼此間感受到的氣氛,包括是否有在情感上的交流或

    是彼此間是否信任、互相的依賴程度及對待的方式。蔣姿儀、李文意與林季宜(2014)

    指出,親子關係是指家庭生活中,母親和子女之間雙向互動的關係,內涵包括溝通尊重、

    獨立自主與情感性交流,溝通尊重為母子之間彼此的尊重,並且用溝通的方式來相互分

    享。廖軒甄(2014)指出,親子關係為親子之間各層面的互動關係,包括在相互信任程

    度情感上的交流,親子之間依賴程度及彼此對待的方式。

    子女一旦誕生,親子關係便成立,這就是所謂血緣的親子關係,也是指狹義的親子

    關係(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蔡春美(2001)認為孩子跟父母親之間的親

    子關係是狹義的,如果要作更廣義的解釋,親子關係可包括孩子與祖父母、外公、外婆,

    甚至叔伯姑姨、保母等與長輩的關係。龔惠文(2006)認為,就現今的社會狀況而言,

    親子關係型態是多樣性,如父母離家工作,子女留給上一輩照顧之隔代教養家庭中,所

    以親子關係指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而離婚或喪偶之單親家庭中,

    親子關係則只有爸爸(或媽媽)與孩子的關係,依此的情況,實有必要依幼兒的家庭實

    際狀況將親子關係拓展至幼兒主要照護者。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親子休閒活動中的幼兒園家長係指中部地區公私立幼兒園的

    3-6 歲幼兒之主要照顧者,包含:幼兒的父母、(外)祖父母,或叔叔、伯伯、阿姨、嬸

    嬸、及其他主要照顧幼兒的人等均屬之。

  • 18

    (二) 休閒活動的定義

    休閒活動的參與大多和家人相處與家庭有關,劉文菁(1993)指出家庭休閒活動是

    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的休閒活動,包含爸爸或媽媽和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休閒運動係指

    父或母一方或雙方於工作之外,閒暇之餘的自由時間內,出自自己本身自發性的意願與

    幼兒共同進行有互動性質之體能活動行為(謝筑虹、黃永寬,2007)。汪慧玲與沈佳生

    (2014)認為之家庭休閒活動,是指家人之間共同從事的活動,可以增加成員的互動和

    交流,而在活動中彼此有交談的機會,也促進家人增進家庭的凝聚力,提升家庭結構整

    體性功能。施錦蓉(2013)也指出,家庭休閒活動是在不用上課的日子裡或放學之後的

    自由時間中,和父母親或其他家庭成員之間一起去從事比較具有放鬆性、娛樂性,可以

    讓彼此的身心達到休養、恢復及具自我發展性功能的活動。從國內之研究發現「親子休

    閒活動」之名稱也有人稱之為「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休閒運動」,其名稱雖有差異,

    但其意義上是相近的,皆都是指父或母一方或雙方於工作時間之外、閒暇之餘的自由時

    間之內,出自於個人自發性的意願與幼童共同進行互動性質之活動行為。因此,在本研

    究中「親子休閒活動」意指家庭休閒活動,其中包含了親子休閒運動。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親子休閒活動定義為 3-6 歲幼兒家長於工作之外,閒暇自由的

    時間之內,出自於本身自發性的意願與幼兒彼此共同進行從事的各種休閒活動行為,一

    方面可增進家庭協調溝通的機會並對家庭產生認同感,另一方更可藉此來增進孩子的身

    心健康和正向社會行為的發展。

  • 19

    三、親子休閒活動態度

    態度是指個人對於周遭環境中的人物、事物、情境或是事件產生一種具有持久性和

    一致性的差異或是認同的反應傾向(呂淑芬、林慧芬、張楓明,2009)。研究者參考國

    內外相關文獻 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分為下列三個層面來探討:

    (一) 增進親子關係

    家庭是幼兒社會化的第一個場所,而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在個體的發展過

    程中,親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依附的關係,不同的發展階段,其親子關係特性便不相同(鄭

    碧招,2004)。親子關係涵蓋了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親子間的心理交互反應,和家

    人與子女間相互影響的結果(羅品欣,2012)。「親子關係」就狹義來說,就是父母雙親

    和子女的關係,透過雙方彼此的互動所形成的一種人際間的關係,就廣義來解釋,親子

    間的關係則包含孩子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如祖父母、外公、外婆、乃至叔伯姑姨、媬

    母等長輩的關係皆可稱之(蔡春美等,2005)。李玟儀(2002)認為親子關係是父母與

    子女之間的互動模式,包含父母對待或管教子女的行為與態度,親子間的支持與情感交

    流以及親子彼此雙方在語言上的溝通或交流等,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的形態表現出來。

    透過親子休閒活動的選擇與參與,以增進親子關係品質,可以促進孩子整體的發展。

    王以仁(2001)指出要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多善用與珍惜親子相處的快樂時光,

    並進一步提出掌握親子之間相處的方法有下列五點:1.陪孩子一起做運動;2.陪孩子一

    起進行各項休閒活動;3.陪孩子一起看電視、散步、下棋;4.全家一起旅遊;5.出外訪友、

    辦事也可以帶孩子同行。根據上述研究顯示,家庭休閒活動對家庭成員關係具有正面的

    意義。龔惠文(2006)認為透過家庭休閒能讓家庭成員彼此交流與互動,增進家庭的凝

    聚力與促進家人身心健康。陳秋如(2008)更驗證,陪孩子從事運動或旅遊等休閒活動

    對於親子間愉悅、孩子對父母認同與家庭凝聚力均有明顯的功效。親子休閒過程產生的

    親密互動,對孩子心理發展具有正面的影響力,並有效地減少孩子過度沉迷網咖或電玩

    的負面休閒活動(朱維勝、廖士達,2005)。李晶與章宏智(2006)指出,家長參與兒

    童投入的休閒活動,有助於建立兒童正面之休閒態度和學習效果,並能增進親子關係,

    且父母管教方式對兒童投入休閒活動更具有正面之作用。

    本研究所提及的「增進親子關係」內涵,係指幼兒家長認同藉由從事親子休閒活動

    可與幼兒分享生活經驗,透過與幼兒的接觸和孩子有更多互動機會,溝通彼此的意見,

  • 20

    拉近親子間的距離。從相關文獻與實證研究中發現,從事親子休閒活動可「增進親子關

    係」,因此,研究者將此列為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三個面向之一,並進一

    步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從事親子休閒活動可增進親子關係的態度為何?

    (二) 促進帅兒健康

    維護兒童健康成長是保障國家資源的不二法門,而且嬰幼兒的健康可以說是國民健

    康的基礎,因此,孩童的健康促進常被視為國家衛生政策中最優先及最重要的(林登圳,

    2002)。休閒運動是一種動態性的身體活動,對於自己本身的身心健康、生活情趣以及

    人際關係的建立,較其他靜態的休閒活動更具有功能性(蔡特龍,2000)。嬰幼兒期的

    健康是個體未來健康發展的基礎,Herrman(2001)指出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健

    康的生活是個體健康的指標,孩子除了要有健康的身體外,還必須有健康的心理與健康

    的生活。

    每個人的健康觀念會因個體的生活經驗不同,而有所差異(鄭惠文等人,2004)。

    孩子的健康與父母親是否促進其健康的行為有密切相關性的(Staton & Harding, 2004)。

    幼兒時期是個體身心發展最重要的時期,除了知識的增長更重視身體效率的提升(許志

    賢,2002)。根據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指出,幼兒階段有必要養成身體活動的

    習慣,因為在進行身體活動時,能促進身體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及腦內啡的分泌,

    這些物質對幼兒在各種發發展上,如:記憶力、各種學習活動和情緒發展上都有關連(教

    育部,2012)。黃志成、林少雀與王淑楨(2010)指出,幼兒身體動作是根據個體生理

    狀況,包含:健康、身體發育、大小肌肉、粗細動作、平衡來從事肢體性活動,並在動

    作發展中幫助幼兒提升智慧、情感和身體的成長。王宗吉與徐燿輝(2000)之研究指出,

    個體在從事休閒運動時,對於促進四個方面的健康都有重要的益處:在生理方面(如:可

    增進心肺功能…等)、在心理方面(如:心理健全地發展…等)、在精神方面(如:解決焦慮

    和壓力…等)及在心靈方面(如:可達到如禪坐時之心靈狀態…等)。在休閒運動時能夠增

    進人體的心肺功能,提升基礎代謝率,增加體適能力與耐力,刺激神經系統,使人體得

    以保持在一個好的循環系統中(許樹淵、崔凌霞,2004)。

    謝筑虹與黃永寬(2007)在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對幼兒運動行為影響之初探研究

    中指出,父母應以身作則積極地塑造與孩子們共同參與休閒運動的情境,除了享受其所

    帶來的樂趣之外,進而促進幼兒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蔡忠昌和劉蕙綾(2006),依據皮

  • 21

    亞傑的認知理論,幼兒透過在運動過程中主動的肢體活動和多元的動作學習,可促進幼

    兒腦部神經的聯繫。陳玉鳯(2004)認為休閒活動是自發性參與,可以達到休息、放鬆,

    並且恢復體力與精神,解除煩悶及減低情緒上的緊張,獲得成就感。陳鵬仁與卓俊伶

    (2005)指出,促進兒童日常生活之身體活動量,可以減少肥胖情形、改善坐式生活習

    慣、增進個人動作技能之等益處發展。藉著參與身體活動的行為不但可以促進幼童的健

    康發展,並且能提高幼童的自尊、幫助集中注意力及培養較佳的學習行為能力。

    本研究所提及「促進幼兒健康」之內涵,係指幼兒家長認同藉由從事親子休閒活動

    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提升孩子的免疫力減少生病次數,增進孩子的心肺功能,預防孩

    子體重過重或肥胖,並培養孩子良好運動習慣。從相關文獻與實證研究中發現,從事親

    子休閒活動可「促進幼兒健康」,因此,研究者將此列為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

    度的三個面向之一,並進一步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從事親子休閒活動可促進幼兒

    健康的態度為何?

    (三) 提升正向社會行為

    所謂社會行為是指幼兒透過與父母或他人接觸相處時,所表現出的行為,社會行為

    亦指個體透過社會化的歷程,經由社會環境中與人、事、物的互動,逐漸認識自己與了

    解別人,進而學習如何待人、律己、循規、守紀等合於社會規範的一種態度、觀念與行

    為(張春興,2011)。張馨云(2009)指出社會行為是從一出生便開始行為,並且透過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在各種環境中表現出來,且可能是因為種種因素而塑造不同的行為

    模式。幼兒社會行為之發展,是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形成的,而發展出的社會行為有三

    個重要的能力,1.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2.能與他人分享自身感受的能力;3.於衝突中,

    有判斷、溝通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何薇玲,2006)。

    幼兒發展社會行為的重要階段年齡大約在三歲至六歲,若在此階段幼兒有良好的社

    會發展,不僅可以自我控制攻擊性,抑制本身自私的意圖,且更能積極展現出社會賴以

    生存的習性,如分享、互助合作、接受批評、尊重他人與和平共處生活方式 (蘇建文,

    2003)。王冉卉(2002)在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

    響研究中,個體參與動機分為四個構面,分別為:1.休閒新知,包含:從事親子休閒活

    動時會帶來有喜歡感受、對於新的活動性內容感覺到新奇、學習到新的活動方式時感到

    滿足、重視親子休閒活動的必要性,當學習克服困難的技巧時會有成就感;2.休閒樂趣,

  • 22

    包含:從事親子休閒活動時感受到樂趣及快樂經驗、保持良好身材和維持健康;3.建立

    人際關係,包含:從事親子休閒活動可結交新的朋友、認識更多的人、能將從休閒運動

    中學習到的事物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4.休閒體驗,包含:從事親子休閒活動是為了

    增進孩子的成長經驗、提昇能力時會感到滿意。幼兒的行為若是不成熟或是不能符合社

    會規範,如信任、自我中心或具有攻擊性,容易形成在團體中不受歡迎的人,若幼兒缺

    乏人際關係的滋潤就易出現情緒困擾與產生不良的社會適應問題(詹棟樑,2007)。

    謝筑虹與王俊明(2007)認為家長與幼兒共同從事休閒運動,可增進幼兒身體運動

    的機會,進而帶動整體身心機能的正常發展,以及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培養正向的社

    會性能力。鄭雅婷(2006)認為幼兒正向社會行為,即是能當扮演其社會角色,且具有

    自信心(如獨立),以及能做出有利他人的事情(如利社會行為),並且經常表現出和善

    的態度(如親和行為)。

    李明榮、利志明與張文耀(2000)指出,藉由全家一起參與休閒運動以增進彼此間

    之情感,暢通溝通管道,以增進親友間之關係,加強家庭成員的凝聚力;更可透過活動

    過程中教導子女正確的待人處世之觀念與知識。幼兒正處於在建構社會能力的重要階段

    ,經由與父母在親子休閒活動中,家長適時地指導並以身作則,提供幼兒社會角色練習

    的機會與學習社會互動的溝通技巧,增進正向的社會能力(方麗秋,2008)。

    本研究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提升正向社會行為」面向,係指幼兒家長認同從事親

    子休閒活動可提升幼兒利社會、親和和獨立的正向行為,從相關文獻與實證研究中發現,

    從事親子休閒活動可「提升正向社會行為」,因此,研究者將此列為幼兒園家長對親子

    休閒活動態度的三個面向之一,並進一步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從事親子休閒活動

    可提升正向社會行為的態度為何?

    綜合上述,家長除了應重視幼童的休閒活動之外,也應參與幼童的休閒生活,家長

    在假日或空閒時間應陪伴幼童一同從事正當的休閒活動,除了可增進親子間的情感,更

    可以培養幼童正確的休閒行為,促進其身心健康。藉由以上研究面向的整理,研究者歸

    納出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內涵包含「增進親子關係」、「促進幼兒健康」、「提升正向社會

    行為」三個面向,並以此作為編製本研究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參考。

  • 23

    四、影響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因素

    依據相關文獻與實證研究將影響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因素分為下列八點:

    (一) 居住地區

    在居住地區相關研究中,汪慧玲與沈佳生(2014)研究發現,都市型國小學童在親

    子互動之「心理」、「身體」、「語言」面向均顯著高於「鄉村型」。陳嘉惠(2008)以國小

    學童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鳳山區及岡山區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家庭休閒活動整體參與

    上,均顯著高於旗山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研究者將居住地區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研究

    結果整理如表 2-1-2,由實證研究發現,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會因居

    住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並一致性的結果,且均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因此,值得研究

    者進一步探究。

    表 2-1-2

    幼兒居住地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相關研究

    顯著性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有顯著

    差異

    汪慧玲與

    沈佳生

    (2014)

    學齡兒童家庭休閒活動與親

    子互動關係之研究

    都市型國小學童在親子互動之

    「心理」、「身體」、「語言」面向,

    均顯著高於「鄉村型」。

    陳嘉惠

    (2008)

    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

    「家庭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

    研究

    鳳山區及岡山區國小高年級學

    童,在家庭休閒活動整體參與

    上,均顯著高於旗山區國小高年

    級學童。

    龔惠文

    (2006)

    國小六年級家庭休閒參與、家

    庭休閒阻礙與知覺親子關係

    之研究

    「嘉義市」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其知覺的親子關係,較居住於

    「嘉義縣」的國小六年級學童為

    佳。

    無顯著

    差異

    顏明宏

    (2014)

    國小學童課後休閒活動參與

    類型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在課後休閒

    活動參與上無顯著差異。

  • 24

    (二) 與帅兒關係

    洪媛琪(2012)的研究發現,不同的「主要參與幼兒休閒活動者」在參與親子休閒活

    動情形方面有差異性,主要參與幼兒休閒活動者為「父母一起者」,其休閒次數高於「只

    有父親」或「只有母親」陪伴者。因此,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會因與

    幼兒關係不同而有所差異,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究。

    (三) 家長年齡

    在家長年齡相關研究中,張鋒銘(2011)在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親子休閒活動參與

    頻率與阻礙之研究中指出,在「外在環境阻礙」中,「51-60」歲的家長高於「30 歲以下」

    的家長,且達顯著性差異。洪媛琪(2012)之研究發現,父母年齡的不同,在「親子關

    係」上是無顯著性差異,亦表示父母的年齡不會顯著影響親子之間關係的好壞。研究者

    將研究結果整理如表 2-1-3,從國內實證研究發現,多以單一縣市或國小學童為研究對

    象,因此,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會因家長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值得

    研究者進一步探討。

    表 2-1-3

    家長年齡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相關研究

    顯著性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有顯著

    差異

    張鋒銘

    (2011)

    台東縣國小學童家長親子

    休閒運動滿意度、親子關

    係及幸福感之研究

    「在外在環境阻礙」中,「51-60 歲」

    的家長高於 30 歲以下的家長,且達

    顯著性差異。

    無顯著

    差異

    洪媛琪

    (2012)

    金門地區家長參與親子休

    閒活動及效益之研究

    將家長年齡分為「23~30 歲」、「31~40

    歲」、「41 歲以上」三組,在家長參

    與親子休閒活動情形方面, 父母年

    齡的不同在「親子關係」上是無顯

    著差異的,表示父母的年齡不會顯

    著影響親子之間關係的好壞。

    趙小君

    (2012)

    台東縣國小學童家長親子

    休閒運動滿意度、親子關

    係及幸福感之研究

    家長年齡在參與親子休閒活動情形

    方面,無顯著差異。

  • 25

    (四) 家長教育程度

    在家長教育程度相關研究中,張銘峰(2011)在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親子休閒活動

    參與頻率與阻礙之研究發現,「人際互動阻礙」構面顯示「高中職」教育程度的家長,

    在親子休閒的「人際互動阻礙」程度大於「研究所」以上的家長。江德怡(2004)研究

    指出,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學」和「研究所以上」的國小學童,其家人參與休閒活動的

    程度,顯著高於父親教育程度「國中以下」的學童。但趙小君(2012)在台東縣國小學

    童家長親子休閒運動滿意度、親子關係及幸福感之研究發現,不同教育程度之國小學童

    家長,於親子休閒活動之「親子關係」無顯著差異。因此,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

    態度,是否會因家長教育程不同而有所差異,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究。研究者將家長教

    育程度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相關研究結果整理如表 2-1-4。

    (五) 家長每月家庭帄均收入

    在家長每月家庭平均收入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相關研究中,洪媛琪(2012)以金

    門地區家長為研究對象,家庭總收入越高者「50,001 元以上」,在「親子間的互動」與

    「提升家庭凝聚力」等層面,比家庭總收入為「40,001~50,000 元」的家庭,明顯重視

    親子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林文俊(2007)研究中指出,家庭月收入與參與動機部分可

    得知,不同月收入程度對「親子關係需求」有所差異,並達顯著水準。但洪媛琪(2012)

    指出「整體動機」、「保持自我健康」、「增進社會性互動」層面,與家庭總收入則無顯著

    差異。因此,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會因家長每月家庭平均收入不同而

    有所差異,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究。

  • 26

    表 2-1-4

    家長教育程度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相關研究

    顯著性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有顯著

    差異

    陳靜珮

    (2012)

    臺中市幼兒體型與生

    活形態之相關研究

    教育程度為專科與大學(含)以上的幼

    兒家長,休閒活動習慣表現,較國中

    (含)以下或高中職畢業者佳。

    張銘峰

    (2011)

    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

    親子休閒活動參與頻

    率與阻礙之研究

    在「人際互動阻礙」構面顯示,高中職

    教育程度的家長,其親子休閒阻礙程

    度,明顯大於研究所以上的家長。

    李世昌等人

    (2007)

    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

    動之動機及休閒運動

    行為之研究

    高中(職)、大專及研究所以上(含)

    之教育程度的家長,其在餘親子關係需

    求動機,顯著高於國中以下(含)者。

    林文俊

    (2007)

    學齡前親子休閒運動

    型態參與現況、動

    機、阻礙對幼童體適

    能影響之相關研究

    家長參與親子活動之動機在親子關係

    需求部分,會因為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

    差異並達到顯著水準;父母親的教育程

    度越高,對於子女的休閒活動參與度會

    更高。

    江德怡

    (2004)

    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

    動、親子互動、及其

    人際關係之研究

    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學」和「研究所以

    上」的國小學童,其在家人參與休閒活

    動的程度中,顯著性高於父親教育程度

    為「國中以下」的學童。

    無顯著

    差異

    趙小君

    (2012)

    台東縣國小學童家長

    親子休閒運動滿意

    度、親子關係及幸福

    感之研究

    不同教育程度的國小學童家長,於親子

    休閒運動之親子關係無顯著差異。

  • 27

    (六) 帅兒家庭型態

    在幼兒家庭型態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相關研究中,陳嘉惠(2008)指出高雄縣「雙

    親家庭」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家庭休閒活動整體參與上顯著高於「單親家庭」、「其他

    家庭」之國小高年級學童。龔惠文(2006)研究中發現,雙親家庭之知覺親子關係優於

    單親家庭,表示雙親家庭比單親家庭的國小六年級學童所感受到的親子關係較佳。謝筑

    虹(2005)之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狀況的家長在參與親子休閒運動程度上,無差異的情

    況。研究者將幼兒家庭型態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相關研究結果整理如表 2-1-5,統整

    後發現研究對象多以國小學童及其家長為主,因此,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

    是否會因幼兒家庭型態不同而有所差異,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究。

    (七) 帅兒年齡

    在幼兒年齡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相關研究中,洪媛琪(2012)以金門地區幼兒家

    長為研究對象,進行親子休閒活動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年齡分為「5 歲」、「6 歲」

    二組,不同幼兒年齡「5 歲」、「6 歲」二組的家長在參與親子休閒活動情形無顯著差異。

    但上述研究,僅針對單一地區,且幼兒年齡層為 5-6 歲。因此,中部地區 3-6 歲幼兒園

    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會因幼兒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

    究。

    (八) 帅兒性別

    在幼兒性別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相關研究中,張銘峰(2011)以國小高年級學童

    家長親子休閒活動參與頻率與阻礙之研究,結果發現,神岡區家長與高年級男學童,在

    親子休閒活動,受到人際互動阻礙的程度,較高於高年級女學童。洪媛琪(2012)以金

    門地區家長參與親子休閒活動及效益之研究,指出,幼兒性別在整體家長參與親子休閒

    活動情形方面,無顯著差異存在。因此,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態度,是否會因幼

    兒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究。

  • 28

    表 2-1-5

    幼兒家庭型態與親子休閒活動態度之相關研究

    顯著性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有顯著

    差異

    趙小君

    (2012)

    台東縣國小學童家

    長親子休閒運動滿

    意度、親子關係及幸

    福感之研究

    家庭類型為「雙親家庭」之國小學童家

    長,在「親子關係」的「情感交流」、「友

    誼型交往」與「相互信任」感受,較家

    庭類型為「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家

    庭」強烈。

    陳嘉惠

    (2008)

    高雄縣國小高年級

    學童參與「家庭休閒

    活動」現況之調查研

    「雙親家庭」之學童在家庭休閒活動整

    體參與上,顯著高於「單親家庭」、「其

    他家庭」之學童。

    江德怡

    (2004)

    國小六年級家庭休

    閒參與、家庭休閒阻

    礙與知覺親子關係

    之研究

    雙親家庭之國小學童,知覺親子關係優

    於單親家庭,表示雙親家庭比單親家庭

    的國小六年級學童所感受到的親子關

    係較佳。

    無顯著

    差異

    林文俊

    (2007)

    學齡前親子休閒運

    動型態參與現況、動

    機、阻礙對幼童體適

    能影響之相關研究

    參與親子活動之動機,不因家庭組成為

    單親家庭或雙親家庭不同而有所差異。

    謝筑虹

    (2005)

    家長參與幼兒親子

    休閒運動之參與動

    機、阻礙因素及參與

    程度的研究

    不同家庭狀況在親子休閒運動的參與

    程度上,無差異存在的情況。

    綜合上述,研究 者將影響幼兒家長在親子休閒活動態度的背景因素,歸納出「居

    住地區」、「與幼兒關係」、「家長年齡」、「家長教育程度」、「每月家庭平均收入」、「家庭

    型態」、「幼兒年齡」及「幼兒性別」等八項,但上述家長背景因素是否與其親子休閒活

    動態度有所關連,值得研究者再進一步探究。

  • 29

    第二節 親子休閒活動行為

    本節依序論述之內容為:「休閒活動種類」、「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之內涵」,最後再針

    對影響幼兒家長從事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之因素進行探討:

    一、 休閒活動的種類

    休閒活動的種類非常繁多,國人的休閒活動有郊遊健行、參觀展覽、露營烤肉、球

    類活動、閱讀等,不論是室內或室外;陸上或是水上;靜態或是動態;知性或是感性,

    都可被視為休閒活動的範圍。Russell(1982)將休閒活動分為下列九類:1.運動與遊戲類;

    2.嗜好、興趣類;3.音樂欣賞類;4.戶外休閒活動類;5.精神與藝文類;6.社交性休閒活

    動類;7.藝術與工藝類;8.舞蹈類;9.戲劇類。朱俶儀(2003)將66種休閒活動分成八大

    類,分別是知識型、家庭活動型、休憩型、娛樂型、社交服務型、戶外遊憩型、運動型

    及嗜好閒逸型。梁玉芳(2004)將休閒活動參與分為:運動健身型、嗜好休憩型、家庭

    社交型、戶外遊憩型、進修交誼型、視聽娛樂型、消遣閒逸型等七大類。李枝樺(2004)

    將親子休閒活動分為:社交型、運動型、娛樂型、技藝型、戶外遊憩型、知識文化型。

    余明書(2006)娛樂性、戶外遊憩性、體育性、社交性、藝文性。胡明哲(2008)將親

    子休閒活動分為:運動性、藝文性、社交性、娛樂性、實用性。林清白(2009)將親子

    休閒活動分為:遊憩類、體育類、逸樂類、技藝類、社交類、知識類。康琨枚(2011)

    將親子休閒活動分為:將親子休閒活動分為:體能型、藝文型、即興型、媒體型。

    蔡特龍(2000)以從事休閒活動之目的將其分為下列七類:1.競賽類活動:以正式的競

    賽規則來進行比賽;2.健身類活動:屬個人性活動,可以獨自或一群人一起進行;3.冒險

    類活動:為尋求刺激、興趣、歡樂而活動;4.聯誼性活動:利用假日與家人或朋友一起互動,

    可紓解工作壓力、建立合諧的家庭生活等;5.防衛性活動:藉由學習防衛性的技能,如空

    手道、跆拳道等,以達到運動或修身、自我保護等;6.親子活動: 以父母與學齡前幼童

    為主,學齡前的幼童參與任何活動均須大人陪伴與指導,可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7.參

    觀運動競賽:藉由觀賞競賽可以吶喊、宣洩情緒,以激發運動興趣,達到紓解壓力與帶來

    歡笑等。陳玉鳳(2004)將休閒生活區分為:1.運動類:以大肌肉發展為主;2.休憩類:

    以小肌肉的練習為主;3.社交類:以與人有互動性為主;4.知識類:以認知、智能發展

  • 30

    學習。王鳳美(2004)將休閒類型分為四大類:1.社交性休閒活動,能增進人際關係。

    如拜訪親友;2.體育性休閒活動,能鍛鍊體魄,培養技能的活動,如打球;3.藝文性休

    閒活動,能陶冶性情,如閱讀;4.康樂性休閒活動,其種類繁多,能調劑身心,如玩牌;

    5.服務性休閒活動,能養成勞動習慣。如清潔房屋。

    綜合上述,國內外之相關文獻發現,休閒活動的種類相當廣泛與多元,研究者依據

    研究對象幼兒之發展年齡及適合親子間的活動後,將其作為親子休閒活動行為內涵的依

    據。

    二、 親子休閒活動行為的內涵

    依據教育部(199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對「行為」的解釋,係指基於個人的意志

    而具體表現於外。研究者依據上述國內外休閒活動種類的相關文獻後,將「親子休閒活

    動行為」分下運動類、休憩類、社交類三個層面來探討:

    (一) 運動類

    教育部於 2010 年推動「終身學習 331 計畫」(教育部,2010)、衛生署推動「健康

    九九」(衛生署,2010),都是鼓勵國人學習如何進行休閒生活的安排,而擁有健康快樂

    的生活。家庭是學齡期兒童學習參與休閒活動的第一個環境,兒童時期從事的休閒活動

    大多以家庭為主。江德怡(2006)研究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

    係發現,國小學童的家庭休閒活動與親子互動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

    謝筑虹、黃永寬與曾秋美(2005)指出,在假日或是傍晚時間,時常可以看到家長

    帶著幼童在學校操場、公園內共同運動、嬉戲,但家長在平日辛勤工作之餘,仍能於閒

    暇時間和幼兒共同參與休閒運動,其所選擇參與之種類、方式與持續時間及動機等,都

    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曹天瑞(2001)研究宜蘭縣原住民泰雅族國中學生指出,原住民國

    中學生最常從事的運動性休閒活動以打球、遊戲、跑步為主。李枝祥(2004)研究台中

    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間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開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指出,國小學童參與

    頻率最高的前三項為看電視、玩電腦上網、騎腳踏車。劉佳蕙與陳清平(2010)在「家

    長安排幼兒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的研究結果發現,家長對幼兒休

    閒活動最重視的動機是有快樂的童年以及家長在安排幼兒休閒活動上以容易進行及花

    費不多的活動為主,例如玩球、聽音樂、繪畫、盪鞦韆及溜滑梯等。李世昌等人(2007)

    研究結果發現,家長最常參與的親子休閒運動的種類是散步,地點為運動公園,同伴為

  • 31

    家人,時間頻率以及持續時間方面,為每周1次以及31-60分鐘的人最多。目前正流行的

    騎腳踏車、游泳學習、甚至登山、健行、生態之旅等,均是幼兒理想的休閒運動。親子

    休閒不一定要向外尋求,只要有心經營,不管身處何處,親子之間共享遊戲或活動等親

    子休閒都可以增進親子互動關係,讓每個孩子與家庭走向幸福(方麗秋,2008)。

    本研究所提及的「運動類」內涵,係指家長與幼兒一起從事的親子休閒活動行為,

    包含各式的球類運動、爬山運動、慢跑運動。因此研究者將此列為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

    閒活動行為的三個面向之一,並進一步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從事親子休閒活動在

    運動類的行為參與頻率為何?

    (二) 休憩類

    近年來,國人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已有重大改變,國人越來越重視休閒生活,期望

    能透過休閒活動利益以獲得身心健康與心靈的滿足。休閒活動大都是發生於家庭中的,

    參與家庭休閒活動在多數的研究中皆呈現正面的積極性價值,透過家庭休閒活動可以拉

    近家人彼此間的距離,改善家庭氣氛,促進家庭凝聚力及強化家庭功能(施錦蓉,2013)。

    適當的休閒遊憩生活除能幫助增進家人的互動及溝通管道,更可以提升家人彼此情感的

    提升,達到溫馨、和諧、快樂的家庭氣氛(歐聖榮,2007)。國內外學者定義及分類的

    休閒活動中,多會將休憩類列入其中(康琨枚,2011;余明書,2006;李枝樺,2004;

    梁玉芳,2004;朱俶儀,2003;Russell, 1982),研究者參考其分類與定義後,在本研究

    中所提及的「休憩類」親子休閒活動行為係指幼兒及其家長一起共同參予的「嗜好、興

    趣類」、「音樂欣賞類」、「戶外休閒活動類」及「精神與藝文類」等的活動。

    綜合上述,本研究所提及的「休憩類」內涵,係指家長與幼兒一起從事「露營」活

    動、「逛夜市」、一起「去釣魚(蝦)」、「科博館或美術館」、「動物園或遊樂園」、「觀賞電

    影、藝文性活動或表演」、「親子營隊(如:健行)」的親子休閒活動行為。因此研究者將

    此列為幼兒園家長對親子休閒活動行為的三個面向之一,並進一步探討中部地區幼兒園

    家長在「休憩類」親子休閒活動行為的參與頻率為何?

    (三) 社交類

    由於休閒活動對個人的身體、心理、社交和知識等有所助益,對家庭的和諧美滿能

    有所幫助,間接就能促進社會風氣的安定和樂,以及維持社會結構的穩定,提高國民生

    活的素質(王福生,2002)。謝淑芬(2003)認為每個人自幼在家中學習到的娛樂與休

  • 32

    閒的價值觀及方式會影響到個體成長後之休閒態度及休閒參與。黃任閔與吳昭璇(2010)

    的研究中歸納出目前國小學童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以「娛樂性」、「運動性」、「社交

    性」為主,又以「看電視」、「玩電腦上網」、「打球」、「聊天」等為較常參與,顯示花費

    少、同伴多、器材及場地取得容易、不需事前規劃準備、不需動腦筋思考的運動休閒項

    目最受學童歡迎。黃永寬(2008)指出,在現今幼兒園的教學多以活潑多元的方式進行,

    也常舉辦各式各樣的親子休閒運動讓家長一同參與幼兒的學習過程,如親子運動會、戶

    外教學、營火晚會等。曾清芬(2008)指出,社交效益是包括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