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二: - uestc · web...

34
2006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 年年 /年 ): 年年 年年 一: 年年 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 2006 5 14 年年年年年年 年 年 00 年 年 年 年 年年 年 年 年 年 年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an-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06 年度“四川省精品课程”申 报 表

学校名称: 电子科技大学 课程名称: 物理光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电气信息类

课程负责人: 叶玉堂 申报日期: 2006 年 5 月 14 日

四川省教育厅 制二 00 六 年 五 月 十四 日

填 写 要 求1

一、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

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

在说明栏中注明。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 名主讲教师

的详细信息。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2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信息

姓 名 叶玉堂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46 年 5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83206397

学 位 硕士 职务 传真 83203436

所在院系 光电信息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610054)研究方向 单片光电集成、光电测量、红外技术、半导

体激光微细加工等1-2

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物理光学 专业基础课 4 5 约 500 人红外技术与应用 专业课 4 2 约 100 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2001~2005 年,指导课程设计 15 人 2001~2005 年 共指导本科毕业设计 31 人 2005~2006 年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共培养 4 人主持教学研究课题:

《物理光学》精品课程建设 2005.6-2006.6 组织实施

第 1 作者教学研究论文:

3

《光学教程》叶玉堂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物理光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教学奖励:

2001 年获“华威•国腾” 优秀教学奖

1-3

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用 激 光 辅 助 微 细 加 工 技 术 制 作 单 片OEIC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1~2005.12 课题负责人

TIP××××检测仪 成都空军 2003.3~2007.2 课题负责人

×××××××××同步与转速测量传感器组件 总装新品 2004.4~2006.

6 课题负责人单片 OEICs 的激光微细加工制作新工艺 教育部 2003.1~2005.12 课题负责人自对准光探测器及其制作技术的研究 省科技厅 2005~2007 课题负责人

学术论文: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Phot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Franz-Keldysh shift of cutoff wavelength for 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 detectors

Applied Optics, Vol.36, No.12, p2448.

1 1997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erference fringe order in the split-beam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 gap meter

Rev. of Sci. Instrum, 67(10), p3755.

1 1996

Threshold power density of photodecomposition of nitrocellulose

Appl. Phys. Lett. 54(17), p1662.

1 1989

Photodecomposition of nitrocellulose: threshold power density an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pplied Optics 28(15), p3285.

1 1988

连续波CO2 激光辅助 AuGeNi- InP合金 光 学 学 报 , Vol.22, 1 200

4

NO.10, p1263. 2

学术奖励:名称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间

GM-II型液晶盒间隙厚度测量仪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 1 主研 1999

GM-II型液晶盒间隙厚度测量仪 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 1 主研 1999

电脑激光艺术演示系统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 2 主研 1995

OEE、GM-I型液晶盒间隙厚度仪 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 2 主研 1996

OEE、GM-I型液晶盒间隙厚度仪 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 2 主研 1996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5

2、主讲教师情况(1)

2(1)-1

基本信息

姓 名 饶建珍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8.12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讲师 电话 83202342-4

学 位 硕士 职务 传真所在院系 光电信息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 信 地 址 ( 邮编)

四 川 成 都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光 电 信 息 学 院(610054)

研究方向 光电子技术、光信息处理等2(1)-2

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物理光学 专业基础课 4 2 约 180 人工程光学 专业基础课 3 2 约 120 人信息光学 专业课 3 2 约 120 人光电器件 专业课 2 4 约 300 人C语言 基础课 3 5 约 400 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2001~2005 年 指导课程设计 10 人 2001~2005 年 共指导本科毕业设计 20 人 2001~2005 年 共指导本科实验约 750 人 2005~2006 年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3 人

教材建设《光学教程》叶玉堂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排名 2 2005

教学研究论文:

6

多媒体技术对物理光学教学的影响; 排名 1 《物理光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排名 2 全反射倏逝波的特性研究; 排名 3

2(1)-3

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放大器研究 总装预研 2001.1~2005.12 主研

××移相器 总装新品 2004.7~2005.7 主研

××××放大器 总装新品 2005.9~2007.9 主研

×××××A/D 研究 总装基金 2004.9~2006.9 主研

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计算全息衍射光学代码的设计 中国激光 2 1997

采用光纤编码阵列和声光偏转器的电光 A/D转换 仪器仪表学报 3 2004

7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8

2、主讲教师情况(2)

2(2)-1

基本信息

姓 名 严高师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48 年 11 月最终学历 大学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13908013613

学 位 职务 传真所在院系 光电信息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 信 地 址 ( 邮编)

四 川 成 都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光 电 信 息 学 院(610054)

研究方向 光纤通信、光电工程、光电图象处理、大型光电显示屏等

2(2)-2

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物理光学 专业基础课 4 2 180应用光学 专业基础课 2 5 450光纤通信 专业课 2 5 750光学原理 专业基础课 4 5 440薄膜光学 专业课 2 4 120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2001~2005 年 指导课程设计 10 人 2001~2005 年 共指导本科毕业设计 45 人 2001~2005 年 共指导本科实验约 1500 人 2005~2006 年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3 人教学研究论文:

改革工程光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科学与技术,排名 2 2005《物理光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排名 3 多媒体技术对物理光学教学的影响; 排名 4

教学奖励:

2001 年:校 TCL 奖教金

9

2002 年:校“教学质量优秀主讲教师”称号2003 年:校“托普最受欢迎的基础课教师”二等奖2004 年:“21世纪光电信息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2(2)-3

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大型 LED 电子显示屏系统 横向 2000.1~2002.2 课题负责人激光相位测距机 中电集团 27 所 2003.5~2005.7 课题负责人激光偏振测向原理研究 兵器 209 所 2001.9~2002.1

2 课题负责人红外目标模拟器测试平台 中航集团 613 所 2004.7~2005.5 课题负责人三光轴定位仪 中航集团 612 所 2004.8~2005.1

0 课题负责人

学术论文: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探测微弱信号的双楔形干涉仪的结构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 200

51550nm 光准直模块研制与发散角测量的实验 强激光与粒子束, 2(学生 1) 200

5激光光声光谱法检测磷化氢气体浓度的研究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学生

1)2006

测量 CO浓度的光纤传感器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学生1)

2006

近红外波长CO浓度检测技术 激光与红外 2(学生1)

2006

学术奖励:

名称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间 火工品发火综合测控系统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 199

10

6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11

2、主讲教师情况(3)

2(3)-1

基本信息

姓 名 肖峻 性别 男 出生年月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电话 13982063262

学 位 博士 职务 传真所在院系 光电信息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 信 地 址 ( 邮编)研究方向 光电科学与技术

2(3)-2

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物理光学 专业基础课 4 1 90电磁场与电磁波 专业基础课 4 3 320非线性光学 专业课 3 2 10信息光电子学 专业课 3 1 8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2004~2005 年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 8 人2004~2005 年 指导研究生 5 人教学研究论文:

亥姆霍兹定理在求解静电场边值问题中的应用(已录用)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排名 1 2006全反射时倏逝波的特性研究 排名 1 浅析在物理光学教学中介绍现代光学技术的意义 排名 3 光学中“干涉”的含意探讨; 排名 4

教学奖励:

12

2(3)-3

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F态离子轨道简并基态的自旋哈密顿理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0.1~2002.12 主研

高功率短脉冲激光倍频研究 日本大阪大学激光工程研究所

2001.7 ~2002.12 主研

超短脉冲倍频研究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2005.72006.5 课题负责人

学术论文: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零相关位相板准远场应用的数值研究(SCI收录) 物理学报 1 2000零相关位相板匀滑干涉斑纹的特性研究(EI收

录) 光学学报 1 2000

A new type of random phase plate(SCI收录) Optik (德) 1 1999随机位相板对激光束的变换特性 (SCI收录)。 物理学报 1 1999

Conditions for perfectly uniform irradiation of spherical laser fusion

targets(SCI收录)J. Optics (法) 1 1998

13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14

3、教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含外聘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叶玉堂 男 1946 年 5

月教授

(博导) 光电子 课程负责人

饶建珍 女 1968 年 12

月 讲师 光学主讲教师,教材建设(编光学教程第 1,2,3,6

章)

严高师 男 1948 年 11

月 副教授 光学仪器 主讲教师,实验室建设

吴云峰 男 1972 年 11

月 副教授 光学工程 教材建设(编光学教程第9章)

杨春平 男 1966 年 11

月 讲师 光学 教材建设(编光学教程第7章和部分第 8章)

彭仁军 男1972 年 11

月 讲师 光学 主讲教师(工程光学的物理光学部分)

肖峻 男 1958 年 6

月 教授 光学主讲教师,教材建设(编光学教程第 4,5章和部分第 8章)

吴健 男 1942 年 9

月教授

(博导)激光技术 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内

容的设计,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15

谢兴盛 男 1945 年 10

月 教授 激光技术 主讲教师(《大学物理》的光学部分)

余学才 男 1960 年 9

月 副教授 光学工程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黄宇红 女 1968 年 2

月 工程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王昱琳 女 1981 年 4

月 助教 光学工程 助教,教材建设(编《光学教程》习题及答案)

杨先明 男 1979 年 1

月 讲师 光学工程 助教,答疑,批改作业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现从事《物理光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 13 人,其队伍结构如下:

其中教授 4 人(占 30.8%),副教授 3 人(23.1%),讲师 3 人(23.1%),助教 2 人(15.3%),实验师 1 人(7.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4 人(占 30.8%),硕士学位的教师 7 人(占 53.8%);45岁以上教师 5 人(占 38.5%),36~45岁教师 4 人(占 30.8%),35岁或以下教师4 人(占 30.8%)。

课程组成员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

16

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并有多人有在国外进修和访问的经历。其中有 8 人的最高学历是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占 61.5%),有 5 人的最高学历是在其它高校获得(占 38.5%)。

从以上统计可见:课程组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包括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有利于培养后备力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45岁以下教师 8 人,占全组的 61.5%,使整个课程组充满勃勃生机。课程组成员知识层次高,有 4 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7 位拥有硕士学位,目前所有教师都参与科研,能够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物理光学》除有独立的 64 学时课程,还在《光学原理导论》课程中占有 36

学时。作为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几年来学生人数均在 180 人以上,另外还有部分非专业背景考入我院的硕士研究生和外校进修人员参加课程学习。随着本院新专业的设置,未来学生还会有所增加。目前本课程讲课教师与修课学生比例为 1:75;辅导教师与修课学生比例为 1:33。

3-3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17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课程组的老师们具有精品意识,不断地对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等

方面进行改革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研究成果。

1、 转变了教学思想与观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继承性教育

思想转变到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教育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

注入式教育思想转变到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育思想;从传统的教学模式

转变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

2、 重新修订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在研究学科发展、专业其他课程设置

和相互衔接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物理光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了

认真的调整:重新明确了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与其他课程有重复的部分

删减了学时,而对课程体系中重点的部分保证了充分的学时。

3、 课程教材的出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涵盖物理光学与应用

18

光学的教材《光学教程》,该书已被多个学校选为教材和参考书,并受到

兄弟院校师生的欢迎。不到半年就已销售近磬,目前正在重印。实验课程

的教材已有自编讲义,正在计划出版。

4、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增设实验内容。专门开设了一门课程《光学实

验》来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以凸显其重要性。课程组先后成立了各类实

验室,有光学工程实验室(涵盖《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光电子技

术实验室、光纤波分复用实验室、红外技术实验室。同时还面向全校开设

了工程光学类公选实验,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的相关制度和修课规则。

5、 积极开展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做到资源充分共享。从 2003 年

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并建设《物理光学》网络学堂。该网

络资源于 2005 年开始在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学堂平台上顺利运行,与本

19

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多媒体教案、习题、习题答案、参考文献等内容已全

部上传到课程网站,在社会上搭建起学习《物理光学》课程的平台。我们

在维护网络平稳运行的同时,仍在继续投入力量进行网站内容的完善和

更新。

6、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增设了相应的课程设计。实验室在面

向学生进行教学实验的同时,开展了学生的课程设计,包括有“空间滤

波与调制设计”,“液晶盒间隙厚度测量仪的等厚定标”,“计算机制

作全息图”等。

7、 课程组为全校各层次先后开出了多门以《物理光学》为基础的本

科、硕士生及博士生课程(必修与选修)。

8、 改革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授课中注重物理概念的建立

与物理模型的解构;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学以致用,采用一页纸开卷考

20

试。

9、 积极协助学院开设了与本课程相关且反映学科现状与发展的选修

课程,如:“学科前沿与专题讲座”等,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以讲座的

形式介绍光电领域的最新进展,不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学习本课程的

意义,也增强了学生热爱专业、致力于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

好的效果。

10、 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由优秀学生自主拟题或结合教师科

研,积极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3-4师资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1. 要求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并重,教学科研相结合,加强教学的后劲,鼓励

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其中 1 名教师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2. 对青年教师进行逐个分析,通过教学辅导、听课或上公开课,面对面地进21

行交流,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讲课艺术,达到掌握好各教学环节的效果。

   3. 要求中青年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教学、备课,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

效果。目前,任课教师均做到了采用多媒体教学。

   4. 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目前已有 3 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博士

学位,1 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5. 继续引进优秀人才,通过严格把关,达到该课程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缘

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引进博士 2 名,分别毕业于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

学。

6、培养多名校级优秀主讲教师,进而使更多的中青年教师成长为课程的主讲

和“教学优秀教师”。目前有两名校级主讲教师。

22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物理光学》课程是光电子、光学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早在 1972 年,电子科技大学设立激光专业之初,《物理光学》就作为激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随着光学在近现代突飞猛进的发展,光学的波动理论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与新现象、新理论、新

器件、新应用有关的现代光学内容必然在课程中有所反映,因此教学内容也必须相应地做出调整,以便及时反映光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根据这样的需要,《物理光学》课程经历了以下 4 次重大的调整:

1. 在早期的课程教学中,缺乏本校编著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外校教材,结合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日后应用的相关内容涵盖较少。为满足教学需要,也应学生要求,于 1994 年出版了由当时的主讲教师雷肇棣教授编写的教材――《物理光学导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该教材注重物理概念,思路十分清晰。当时的授课教师只有一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2.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基础概念的理解,早在光电子技术专业成立之初的 1972年就开始筹建“物理光学实验室”,并于 2002 年由学校资助,对原有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实验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提高了现有条件的综合利用率,实验室面积由最初的 54 m2增加到 108 m2 。在实验室较为强大的技术支持下,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度,在学期的适当时期穿插安排同学观看或参与物理光学演示实验;为了培养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实验室合作,由专门的老师指导同学选做物理光学自主性课程设计。

3.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从 2003 年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并着力建设《物理光学》网络学堂。该网络资源于 2005 年开始在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学堂平台上顺利运行(http://202.115.21.138/wlxt/listcourse.asp?courseid=0128),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时间利用该网络资源预习、自学、复习、提交作业、了解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以及与老师进行网络上的互动等。

4. 随着光学在近现代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了对最新科技成果的介绍,如自适应光学、红外与微光成像、瞬态光学等,并开辟了相关的近代光学实验。由于授课内容的覆盖面变宽、实验增多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并增加了在光电子技术领域颇有成就的几位教授、博导参与了教学及实验指导工作;同时,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成长,使得整个教学队伍日益壮大。为能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从 2004 年开始,课程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开始着手编写新的教材――《光学教程》,并于 2005 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物理光学》课程目前已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强大的师资队伍、丰富生动的实验内容,在历年的教学评估中获得了学校与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23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多科性大学,被江泽民同志誉为“我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物理光学》作为开展光学理论和光学技术教育的专业基础课面向三年级本科生开设,它对于学生学习光电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程的授课专业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2个专业,每届修课学生 180 人。

课程定位在学习基本物理光学原理和相关知识,并用于考察、解释和处理光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课程主要讲授物理光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典型光学系统实例及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对物理光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典型系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获得运用基本光学原理解决光学工程问题的基础训练,掌握一般科学研究方法,为学习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信息光学光纤通讯等其他后续课程和从事光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为:1.掌握光的电磁理论及光的偏振等相关知识。2.掌握光的干涉、衍射理论和计算,了解其应用系统。3. 掌握晶体光学的理论和及其应用。3.掌握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其应用。4.了解现代光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物理光学》第 5 学期开设,授课学时 60,上机学时 4,实验学时 16,知识模块顺序如下:光

的电磁理论基础、光的干涉、光的衍射、晶体光学、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授课学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章次 各 章 名 称 授课学时1 光的电磁理论基础 14

2 光的干涉 12

3 光的衍射 12

24

4 晶体光学 17

5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5

总数 60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物理光学》课程的学习重点为物理光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以及它们的基本应用系统。课程的学习难点,一是全面准确掌握光学原理和相关概念,二是将实际问题模型化,简化问

题并确定合适的解题方法,三是能够灵活地综合应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不但涉及的光学概念较多,而且其应用系统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全面准确掌握概念并达到灵活应用确实有些困难。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概念缺乏准确理解或概念和实际应用“两张皮”的现象。如:有些同学们不能正确理解干涉与衍射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建立正确的模型。

教学中采用的解决方法如下:1.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或对自然的感受,讲解光学概念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习题课

上,选用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将相关相近的概念尽可能多地混在一起,在比较中进行全面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现象、实验、原理表述等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提高学习效果。

3.结合学生在答疑时提出的问题,编制概念相近的是非判断题,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4.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实践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和观摩

式教学方法;同时加强课程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自主实验和设计型实验。

5.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了一章或几章之后,教师布置一个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大作业,学生自行设计方案,阐述原理并通过实验或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提供结论。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物理光学》课程内容丰富,由于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学习同时,必须通过实验

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提高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学院专门开设了一门课程《光学实验》来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以凸显其重要性。课程组先后成立了各类实验室,有光学工程实验室(涵盖《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光纤波分复用实验室、红外技术实验室。课程实验以综合运用课程知识、学习设计思路、掌握实验手段为主要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科学研究能力,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改变了以往实验指导材料越详细越好的做法,精简其内

25

容,给学生留出更多的发挥空间;对各项实验内容,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实验要求,体现不同的教学目的。实验包括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 3 类:基础型实验旨在引导学生熟悉光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设备,了解实验室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综合型实验旨在开阔学生思路,使其对现有的各类光学原理和方法有尽量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做必要的积累和准备。设计型实验旨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类实验主要是提出问题,除规定应用的光学原理外,不限定实验设备和系统,学生可充分发挥,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提出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报告经教师预审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实验结束后,其结果经再次审查通过方得到该实验的成绩。目前已经开设的基础型实验 3个,综合型实验 3个,设计型实验 2个。另外,课程组在面向学生进行教学实验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与课程相关的其它实践教

学环节。(a)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独立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开展了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利用网络学堂上的相关栏目,同学们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和如何选题与老师们交流,并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查询相关的专业文献、确定研究内容、组建研究型实验系统、开展课题设计研究,最终写出课程设计报告。(b)依托光电信息学院与通信工程学院共建的“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见下图)和教学科研合作兄弟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所等,开展了重点实验室参观、基地参观和生产实习等贴近学科前沿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c)结合课程组成员的科研项目,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改革,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4-2-1 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4-2-2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

4-2-3 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26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4-2-5创新与特点

27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课程组十分注意教材建设。早在 1994 年,就由当时的主讲教师雷肇棣编著出版《物理光学导论》。从 2004 年开始,课程组综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着手编写新的教材――《光学教程》(叶玉堂、饶建珍、肖峻等主编),并于 2005 年 8 月底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众多相关学科的院士、教授、学生等都给予一致好评。除本校选作教材之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著名高校也采用《光学教程》作为教材并给予高度评价。教程面世后仅半年,第一次印刷的几千册已销售近罄,正在准备第二次印刷。 除了自编教材外,课堂上还使用了多媒体课件,配合一系列相关的中英文参考书和相关网站作为扩充性资料,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基础理论进行生动的讲解或演示,且不仅仅局限于 PPT幻灯片的播放,还添加了 Flash动画模拟光线的传输,动态地解析物理过程。网络学堂上提供相关课件的下载,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预习、自学和复习,在课堂上则可以专心听讲,不再忙于记笔记。 实验教材方面,选用的也是由课程组严高师、余学才、黄宇红等老师自编的《光学实验技术》、《光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经多年的实验教学不断改进,实验指导书重点针对每个实验的不同实验环境,给出实验用到的装置和操作注意事项及实验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联想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实验完成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充分理解消化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留有余地的实验教材,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反映良好。实践性教学环境:

光电学院特别重视《物理光学》课程的实验室建设。早在光电子技术专业成立之初的 1972 年就开始筹建,而且将相应实验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设置,以凸显其重要性。原实验室面积为54平方米 ,实验仪器设备简陋、老化;2002 年恰逢学校在我院建设“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基地”,使实验室的面貌焕然一新,实验室面积增加到 108平方米,实现了对现有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实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现有条件的综合利用率。

实验仪器设备性能的优劣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中,我们在原有仪器设备基础上,利用学校筹措的有限资金,按照“先进性、多功能、低价位、高

28

性能”的要求进行整合、添加、优化。我们对实验仪器的要求是不仅能满足一般的实验教学需要,还应考虑到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进一步开发使用的潜能。实验室新增加了“偏振光实验系统”、“超声光栅声速仪”、“信息光学实验系统” 、“拉曼-赖斯声光衍射观测实验系统”等。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我们一是采取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增加实践机会;二是对教师和科研开放,为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服务。

实验室着力于在大学物理的光学实验基础之上开设与光电子技术密切相关的物理光学实验,为本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的激光原理、激光技术、光电工程、近代光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实践技能基础,以适应我校培养的学生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军事装备研究、生产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建设及改进,实验室面向学生开设可涵盖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晶体光学、信息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和红外技术等教学内容的实验,按应用方面可划分为:光学工程实验室,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光纤波分复用实验室、红外技术实验室。

另外,课程组在面向学生进行教学实验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与课程相关的其它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光电信息学院与通信工程学院共建的“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科研合作兄弟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所等,开展了重点实验室参观、基地参观和生产实习等贴近学科前沿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结合课程组成员的科研项目和光电信息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教学环境从最初的板书讲授方式到现在的多媒体课堂讲学与网络学堂结合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2003 年,课程组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发展,我们在“教师社区”注册了自己的教学空间,随后又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建立了《物理光学》网络学堂,该网络资源已于 2005 年开始在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学堂平台上顺利运行。  通过课程组的不断努力,网络学堂上的内容日益丰富,建设的栏目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重点难点、在线自测、作业提交、课程设计、实验指导、网络资源等,大大改善了本课程的教学环境,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施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网络学堂的开设和建设,给师生提供了另一个交流、教学的“教室”,通过网络上的互动,使师生的交流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模式,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29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1. 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课堂上教师注重展开互动式教学,不时地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同学思考,进行讨论,打开思维。虽然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大多密切结合实际应用,因而学生对这类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有的同学给出的答案还相当完美。通过类似问题的讨论、思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受到训练、得到提高。例如:

在 Mach-Zehnder干涉仪及相关传感器的教学中,提出“如何识别条纹的移动方向”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对干涉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及信号处理都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 讲 光 学薄膜的 时候,让同学去思考,对于反射率高达 99.999% 、甚至99.9999%、99.99999%的高反膜,如何测定其反射率?

在偏振器件的教学中,让同学去考虑,用什么方案,使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可以避免迎面来车的强光刺激?

2.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课后给同学布置相关的一些习题。学生通过网络学堂上的“作业提交”栏目提交作业,几天后便可在网上下载作业批改的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更深入的讲解,避免同学再犯类似的错误。

30

  同学们用自己的帐号登录后,可以在网上向自己的教师提出问题,课程组的老师都会及时在网上给予回复;我们还为同学们在网上提供了许多自测题目,其中有很多有意义,有意思的思考

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思考。3. 注重基础理论与相关科技前沿进展的密切结合

  基础理论的学习是相对比较枯燥的,但教学中,我们注意在讲授基础理论时,融入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课题组相关的成果,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对一些基础理论的理解更深,物理图像更清晰。同时,网络学堂上设有专门的栏目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同学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浏览相关网页,并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相关文献或网站。 例如:

在讲授光学系统的分辨能力时,以天文望远镜的分辨能力为例,如果只讲到分辨能力随物镜直径增大而提高,学生的印象可能就不会很深。为使学生深刻理解物镜孔径对分辨能力的影响,我们增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不仅具体介绍了物镜直径不断刷新的历程,还介绍了提高物镜直径所用技术方案的进步和发展:1994 年美国康宁公司研制物镜直径 8.3 m,镜坯重达 33吨;96 年达 9.2 m;97 年用分片研磨精密组装的方法,直径达 11 m;1998 年更提出合成孔径的方法,将远离 100~1000 m 的光接受器接收到星光馈送到合成器,更可大大提高系统的分辨能力; 2001 年,应用上述1998 年提出的技术方案,完成有效合成孔径达 85 m 的天文望远镜,实现分辨能力的突破性提升。这样,使学生不仅了解物镜直径在不断地刷新突破,还掌握了实现突破的相关技术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意义。

在讲授拉曼散射的时候,结合介绍其在大气污染远距离实时遥测、拉曼光纤放大等

31

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而且把美国 Bell 实验室和 MIT 近年发明的光纤研制无水工艺对石英光纤 1.4 um(OH)吸收峰的抑制等相关最新科研成果和动态及其对拉曼光纤放大器的重要意义都一并介绍给学生。

光吸收的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了国内同类教材中极少提及的双光子吸收、多光子吸收、Franzy-Keldysh吸收,同时介绍相关理论在光电对抗、超高速光调制及 DPSSL 等方面的最新应用及科研动态。4.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同学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指导同学选做物理光学自主性课程设计。利用网路学堂上的相关栏目,同学们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和如何选题与老师们交流,并在指导下有目的地查询相关的专业文献、确定研究内容、组建研究型实验系统、开展课题设计研究,最终写出课程设计论文。 5. 注重基础理论与课题组相关课题研究的密切结合

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尤其注意应用科研的仪器和成果,将相关基础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例如:

讲等厚干涉时,向学生展示了课题组实际成功应用于分束干涉型液晶盒间隙厚度测量仪定标的光楔(该定标方法是一个专利的重要权利要求点,在《仪器仪表学报》发表了相关论文),使学生对等厚干涉的原理、Optical Wedge 的原理及应用都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际观察,对等厚干涉条纹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记忆。 讲授衍射光栅时,向学生展示了项目研究使用的闪耀光栅和激光全息光栅,而且分别用激光和白炽灯光演示了光栅的衍射、分光功能,使学生对光栅的结构、衍射功能、衍射级次、色散等有一个很直观、清晰的物理图像。

32

在讲授光的吸收时,结合课题组相关光电对抗项目的研究,介绍了 Franzy-

Keldaysh(场致)吸收及其在光电对抗(探测装置的强激光保护)、高速激光调制、单片光电集成等现代高新技术中的应用。6. 注重网络学堂的建设

课程组着力建设网络学堂,上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中也提到了网络学堂的应用,充分说明了网络学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环境,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时间利用该网络资源预习、自学、复习提交作业、了解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以及与老师进行网络上的互动等,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网络学堂提供丰富的课程相关信息,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只是教材、教师和参考书;通过网络上的互动,使师生的交流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模式,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基础理论进行生动的讲解或演示,且不仅仅局限于 PPT幻灯片的播放,还添加了 Flash动画模拟光线的传输,动态地解析物理过程。网络学堂上提供相关课件的下载,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预习、自学和复习,在课堂上则可以专心听讲,不再忙于记笔记。 2. 网络互动  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课后给同学布置相关的一些习题。学生通过网络学堂上的“作业提交”栏目提交作业,几天后便可在网上下载作业批改的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更深入的讲解,避免同学再犯类似的错误。

33

  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独立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开展了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利用网路学堂上的相关栏目,同学们还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和如何选题与老师们交流(注:学生用贴登录后,可以在线向自己的老师提出问题),并在指导下有目的地查询相关的专业文献、确定研究内容、组建研究型实验系统、开展课题设计研究,最终写出课程设计论文。  同时,我们还在网络学堂里提供了许多光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自学有所帮助。3. 实践教学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度,在适当时期安排同学到“物理光学实验室”,由专门的老师指导观看或参与物理光学的一些基本实验,加深同学们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对基础理论树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每一个实验完成后,学生需要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一定的总结,并提交实验报告。  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独立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开展了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利用网络学堂上的相关栏目,同学们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和如何选题与老师们交流,并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查询相关的专业文献、确定研究内容、组建研究型实验系统、开展课题设计研究,最终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结合课程组成员的科研项目,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4. 计算机模拟  很多物理光学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光学的概念,我们利用学

34

校的计算机资源,让大家观看光学概念的模拟,自己动手设计程序模拟真实世界。我们还为同学提供了上机指导书,使得同学的学习更有目的性。

35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物理光学》课程在我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 1972 年电子科技大学设立激光专业以来,《物理光学》就成为激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组的老师们具有精品意识,不断地对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研究成果。

校外专家对《光学教程》教材的评价:姜文汉院士评价说:“……一本既具有系统性和基础性,又有新颖性和前沿性的高等学校专

科生专业基础课的教材,……本书内容丰富、表述清楚、层次分明,本书的广泛采用,将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前沿意识的光电科技工作者做出贡献……”

牛憨笨院士评价说:“……概念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该教材理论体系严密、内容体系完整、图像资料丰富、信息量大,是一本很实用、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光学类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评价说:“……至 2006 年 4 月,刚过半年,第一次印刷的 3000册已销售近罄,……该书得到读者的这种认可和欢迎实属难得一见……”

另外,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都对教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除本校选作教材之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也采用《光学教程》作为教材并给予高度评价。

校内专家对课程的评价:教学督导组评价:“……该课程组有很好的学缘结构,很好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具有很好

的实践教学环境。……课程编著的教材中,十分重视反映科技前沿的进展……”朱大勇教授评价:“……《物理光学》课程组多年来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课程组

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经典与现代结合……师资力量雄厚,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教学与学术水平高……”

校内学生评教学校教务处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对所修课程的教师进行评教,评教指标有教学态度、教学内容、育

人育教、表达能力等 4 项。在历年的教学评价中,课程组教师都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以下是近 3 年部分

36

教师的评教结果。

教师姓名 叶玉堂 饶建珍 严高师 肖峻

评教2003 89.32004 92.2 86.8 88.22005 90.1 88.9 89.1 85.8

课堂录像资料要点课程视频资料分别包括课程负责人 90分钟的授课现场录像、2 位主讲教师的 45分钟授课现场录像。

现场教学录像反映出授课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授课中教师仪态端庄、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37

5、自我评价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 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1.密切结合本专业学生后续课程和日后工作知识需求的自编教材《光学教程》。校外院士及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教授、学者对该教材都给予高度评价。2. 课程组老师广泛参与贴近前沿的学术研究,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理论与现代进展的密切结合。3.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课程组注意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应用科研的仪器、设备和条件,让学生在研究和探索中学习基础理论。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与国外本科同类课程比,本课程理论部分较国外深,本课程的一些理论推导在美

国是在研究生阶段才讲。在实践教学方面,国外条件更好。 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条件、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应该说都处于先

进水平。以教材为例,课程组邀请四位光学专业的资深院士提供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并以此为基础,专辟一章介绍航天光学遥感、自适应光学、红外与微光成像、瞬态光学、

光学信息处理、微光学、单片光电集成等光学新技术,这在同类教材中还未见先例。

5-3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38

1. 电子课件还要进一步提高,使其更生动;2. 随前沿研究的不断发展,不断补充、完善课程相关内容;3. 随招生规模的扩大和课程组几位教授年龄的增加,要进一步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39

6、课程建设规划6-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一、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及措施(步骤) 本课程的最终建设目标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现有课程改革成果,使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声誉不断扩大、教学效果不断彰显,以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2.加强教材建设

在已有课程授课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争取在 2 年之内完成相应配套的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3.加强实践环节、着重素质培养

物理光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以加深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内容。需要通过实验来培养其综合能力。课程组将充分发挥本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优点,结合学科发展趋势,提高实验水平,改善实验室设备,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加快高水平设计实验的设计和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4.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课程组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不断更新、完善和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与学生及同行、专家进行多方位交流。5.增强国内、国际交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课程资源上网计划1.增加典型实验的视频录像或动画演示内容;2.不断更新、充实相关知识体系的新技术、新知识;3.进一步修改、完善电子教案、习题解答、模拟自测等栏目的内容;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目前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重点难点、在线自测、学生提问、作业提

交、课程设计、实验指导、教学录像、多媒体光学演示、课程参考书目及网站等。

40

7、学校的政策措施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1、学校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成立了由主管校长挂帅的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并要求各学院

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使精品课程建设有了组织保证。2、学校制定和发布了 3个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文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步骤、保障、奖励

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使精品课程建设有了制度保证。3、学校以立项形式加强对精品课程的管理,并给予资金支持,使精品课程建设有了经费保证。对于

学校立项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划拨建设经费;对获得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分别给予建设维护费;对获得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分别给予不同的资金奖励和扶持。

4、制定鼓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使精品课程建设有了人员保证。在教师职称评聘时,省级精品课程视为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视为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且有效排名顺延一位。

5、对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课程网页和网络教学环境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一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在立项时统筹兼顾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实验室建设等建设项目,做到资源整合,切实加强精品课程的教学条件建设。

6、各学院对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计算一定的工作量,并将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8、说明栏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