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来自长三角城市的年轻人 一首上海话杭州话苏州话宁波话嘉兴 … ·...

1
12 2019 4 17 www.jfdaily.com · ”: 17 6 7 ”。1984 2 ”。 ”, ,“ 4 5 60 5000 ”。 10 3 。” 2017 6 20 2.2%97.5% 91.5%:“ 。” ”。 ”。 1983 ”, :“ ?” 1998 ”。 :“ 。” 90 :“ ?” ”。 1994 :“ 。” ”, ”。 ”, 6 7 ”, 6 7 37 20 :“ 。” —— 1 ”。 ,“ ”, )”。 ”, ”, G20”。 )”。 ”, 。” )” ”, flow:“ 。” style”, ”: ”, ”, ”…… ”, ”( )。 4 7 6 ’, 。” ,“ style”。 :“ 。” IC 10 28 29 33 1 17 19 28 1500 9 :“ 。” 5 12 9 20 27 30 20 51 51 6000 1 51 13 51 14 30 14 15 30 51 16 。” :“ 。” 。” 51 30 51 30 51 31 16 30 18 12 37 75 95 19 30 31 30 31 21 23 22 24 30 25 7 5 · ·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七个来自长三角城市的年轻人 一首上海话杭州话苏州话宁波话嘉兴 … · 人,因此往来上海非常频繁。 来自宁波的任均辉则是宁波当地一个本

12

本版责编:陈抒怡

2019年 4月 17日 星期三 www.jfdaily.com

·

七个来自长三角城市的年轻人,一首上海话杭州话苏州话宁波话嘉兴话宜兴话说唱,火遍了网络

“包邮区天团”:用吴侬软语给你唱嘻哈■本报记者 于量

上海市黄浦区的乔家路上, 上月 17日一群“嘻哈青年”完成了一次长三角青年流行文化的“一体化”尝试。

这是老城厢不曾出现过的场景:这几个戴着墨镜、挂着链子的年轻人,旁若无人地冲着摄像机比画着各种手势, 嘴里念念有词。而与他们擦肩而过的阿姨妈妈和街边的老爷叔们,有的驻足观望,有的视若无睹。

他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表情也都被镜头记录下来,并且成了一首名为《江浙沪接力》 的嘻哈说唱歌曲音乐短片的一部分。他们也不会想到,这首由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嘉兴、宜兴 6 座长三角城市的 7 个年轻人协力创作,用各自方言演唱的歌曲,一夜之间就在网上火了。

偏想要“刷一把存在感”

嘻哈风劲吹,经过两年来各类综艺选秀节目的轮番轰炸,说唱乐一跃成为时下最受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流行音乐类型之一。

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向来 “潮人”集聚,然而吴侬软语似乎与凌厉凶悍的说唱乐天生不搭。长三角地区虽然不乏致力于吴方言说唱的音乐人,但论及作品影响力和传唱度,着实存在感稀薄。

但是刘良骥和他的伙伴们却偏就想要“刷一把存在感”。1984年出生的刘良骥算是上海说唱音乐圈子里的“老人”了,近些年一直坚持在做沪语说唱,无奈反响平平,始终不温不火。 记者在 2年前曾经采访过他,彼时的刘良骥向记者坦言,自己长期以来的心愿就是想让自己的作品“被看到”。

刘良骥说,这首《江浙沪接力》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次“叫板”,是想要昭告天下,在长三角也同样有一群人在坚持用自己的方言做说唱音乐。的确,人多力量大,联合各地说唱歌手共同出击,“被看到”的概率肯定是会高一点的。

这一次,刘良骥算是得偿所愿了。作为《江浙沪接力》的牵头人,歌曲音乐短片自 4

月 5日被上传到他的个人微博至今,累计观看次数已经突破 60万, 转发 5000余次,同时被长三角多地媒体及官微转发。

刘良骥连呼这样的成绩“没想到”。毕竟,

歌曲自去年 10月开始策划,一路走来并不那么顺利。今年 3月,刘良骥还在网上为音乐短片的制作发起过众筹,然而应者寥寥。

寻找合作者的过程同样艰难。歌曲一早就敲定要用各地方言进行“说唱接力”的形式展现,刘良骥于是便把长三角区域内所有自己认识的,哪怕仅仅是有过一面之交的说唱歌手挨个都找了一遍。然而,绝大部分的人都婉拒了他的邀请。

“很多人对我的想法都没什么兴趣。他们都觉得上海话和各种吴方言的受众面太小,

用吴方言做出来的歌没人要听。”刘良骥说。

为苏州话找韵脚有多难

刘良骥理解, 出于对作品影响力的考量, 被人拒绝也在情理之中。2017年一项面向全国的本土出生人群方言使用情况的调

查显示,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温州在内的吴语区城市,6到 20岁人群能够熟练使用各自方言的比例在全国最低,其中垫底的苏州仅为 2.2%。

作为对照,重庆和成都两地,这一数字则分别为 97.5%和 91.5%。

但是刘良骥认为,越是这样,就越是要迎难而上:“这几年,上海各界一直在保护上海方言,连公交车都增加了沪语报站。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们做音乐的,也应该要有所作为。”

来自嘉兴的何淼认同刘良骥的想法,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这次“接力”中的“嘉兴代表”。 何淼是个自媒体人, 说唱只是业余爱好。他运营的育儿类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一则由他自己朗读的睡前故事,所以何淼的普通话不仅非常标准,而且还带着那么一点“播音腔”。但是,对于自己的家乡话,他也有着很深的感情。

1983年出生的何淼自嘲是个“拖家带口的中年人”, 对于方言在下一辈中的留存和延续,他也有着特有的焦虑:“我们家小孩学说话的时候就是用嘉兴话教的,但是自从上了幼儿园,回到家就是一口普通话。我就觉得,你一个嘉兴人,以后连自己的家乡话都不会说,那可怎么办?”

1998年出生的徐逸霖纠结了多日,才最终答应了刘良骥的邀请,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苏州话说得不标准,弄巧成拙反而会给家乡“坍台”。

徐逸霖坦言, 自己这个年纪的苏州孩子,已经极少能够说一口标准的苏州话了。

为了把苏州话唱地道,徐逸霖甚至还专

门请教了自己的奶奶。但即便如此,歌曲问世后, 徐逸霖负责的那一小段还是招来了批评,

有人在歌曲的音乐短片下指责他的苏州话并不标准。对此,徐逸霖表示虚心接受:“有些词的发音的确有点问题,以后改正吧。”

然而这个“90后”在接受采访时终究还是没能忍住“吐槽”的冲动:“说说简单,你行你倒是上啊!知道用苏州话找韵脚有多难吗?”

录制当天歌手首次见面

音乐短片录制当天,孙羽飞是最晚到达拍摄地的。由于从宜兴坐高铁到上海需要到杭州中转,因此他在路上花的时间比别人都要久。

不过长三角各个城市间的往来终究还是件很方便的事情。 孙羽飞的家乡宜兴丁蜀镇,

号称中国“陶都”。孙羽飞就是做紫砂生意的,

靠着家传的制陶手艺,1994年出生的他小小年纪就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校外专家。 不仅如此, 孙羽飞说自己的生意伙伴不少就是上海人,因此往来上海非常频繁。

来自宁波的任均辉则是宁波当地一个本土潮流服饰品牌的负责人,在长三角各地穿梭“跑业务”一直是他生活的常态。在《江浙沪接力》中他负责的那段歌词,更是道尽长三角城市之间交通互联互通带来的便捷:“打个电话给上海的朋友来吃晚饭,两个钟头动车高铁准时到达(宁波)南站。”

然而,虽然没有交通上的阻碍,但是长三角各地的说唱歌手们此前却一直没有太多交集。在来自杭州的钟祺看来,可能是因为玩嘻哈的年轻人大多比较“高冷”,相较彼此合作交流,大家更倾向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闷

头创作,然后拿作品互相“别苗头”。

正因此,即便是好不容易攒成了这样的一个 “局”, 顾虑也并未在每个人心中被完全打消。任均辉就一直担心,来自 6 座城市的 7 位歌手虽然说的都是吴方言,但长三角尤其吴方言区是出了名的“十里不同音”,把 6种方言嫁接在一起,真的好听吗?

好在地缘的相近和文化的相通最终消弭了方言上的差异。音乐短片录制当天,是参与这首歌的 7位歌手第一次在线下正式见面。虽然年纪最大的任均辉已经 37岁, 而最小的徐逸霖才 20岁出头, 但是大家很快就以兄弟相称,彼此都十分亲近。对于这次愉快的合作,任均辉不仅享受其中, 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把长三角的说唱音乐氛围带起来了。”

孙羽飞同样非常享受这次合作,他觉得以后大家更应该多合作、多走动———何况,沪苏湖铁路已于去年获批建设, 未来从宜兴到上海,只需要不到 1小时。

夸家乡没想象中那么尴尬

说唱歌手们都热衷于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声,一句“勒是雾都”打响了重庆说唱的牌子,长三角的说唱歌手们也同样渴望让大家记住自己的家乡。

何淼觉得家乡人对自己始终不够自信,总觉得嘉兴是夹在杭州与上海之间的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地方。所以他想通过自己的歌,给家乡“提提气”。于是他在歌词里强调着嘉兴在全国的知名度:在乌镇开个会,再到九龙山和月河吃点饭。 同时,“你到高速上头进服务站,逃不掉个粽子摊”,因此“侬想跟嘉兴不搭界,弗

来(不行)”。

因为这句歌词,粽子企业五芳斋的官方微博也加入了转发歌曲音乐短片的行列。

操着一口软糯苏州话的徐逸霖,在短短几十秒内, 将江南水乡既传统又时髦的生活娓娓道来。在他的歌词里,身在苏州除了能在“太湖旁边看看风景,喝喝茶,听听评弹”,晚上也可以“一道滑个板”,感受苏州年轻人的时尚与活力。

钟祺则在歌词里颇为骄傲地提醒听众“不要忘记我家里开过 G20”。 而他的杭州同乡汪能则觉得自己的家乡实在太酷了,以至于“介个话捏,么啥好话(怎么说呢,没什么好讲)”。

既是用各自方言说唱,自然也少不了夸赞一下自家的方言。对于宜兴话的味道,孙羽飞用上了一句当地土话:枪阿么柄。至于为啥夸一样东西好,会说“枪都没有柄”,孙羽飞坦言:

“我也不懂啥意思,反正老人都是这么说。”

至于上海, 刘良骥自然更是不惜溢美之词。在他的歌词里,上海是“上档次,扎面子”

的,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是“面子夹里侪登样(面子里子都有模有样)”的。

虽然也有网友批评歌词“用力过猛”,揶揄这首《江浙沪接力》有点“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意思, 但是参与创作的歌手们却不以为意。任均辉就表示,相比大家一本正经地探讨这首歌的 flow(嘻哈专用语,指风格)多么的厉害、韵脚编排多么的精妙,他更乐见的是这首歌在听众中引发的文化上的共鸣。

任均辉说:“我觉得创作这首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大家知道,用吴方言说唱,听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尴尬。同样的,在歌里夸一夸自己的家乡,也不是件什么令人尴尬的事情。”

“包邮区天团”与“江南 style”

《江浙沪接力》火了。在视频网站上,来自长三角各个城市的网友纷纷通过弹幕“打卡”,

同时“认领”走属于自己家乡的方言。但是也有网友表示听完歌后,自己就“酸了”:有人要求温州话“也要拥有姓名”,有人提醒“是不是忘了无锡”, 有人质问 “为啥不带江阴话一道白相”……

更有人提出:且不说长三角的概念,即便单论苏浙沪,也不应该只是吴方言“自嗨”,江淮官话上哪儿去了?

在刘良骥看来,这些事情还是要“慢慢叫盘”(上海方言:慢慢盘算,从长计议)。他解释,

一方面自己和伙伴们的人脉始终有限,要做到长三角地区各个主要城市的“全覆盖”显然不现实;另一方面,歌曲长度同样有限,4分钟左右的歌曲让 7 名歌手用 6 种方言接力已然捉襟见肘,如若一股脑塞进十七八种方言,效果必定不好。

“这首歌肯定不是一次性的。网友开玩笑说我们是‘包邮区天团’,既然团队人员基本固定下来了, 接下来肯定还要持续发力。”刘良骥说,“包邮区天团” 的新作品已经在酝酿中,未来除了类似的方言接力外,还会有更多团队成员内部的互相合作。 至于今后的创作方向,刘良骥则表示那将会是真真正正的“江南 style”。

至于把“朋友圈”做大,刘良骥表示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他笑着说:“我祖籍是苏北,苏北话我也讲得很溜。”

来自嘉兴的歌手何淼。

来自上海的歌手刘良骥。 苏州小巷一角。 东方 IC供图

乌镇夜景。

新华社 发

胜利会师高桥

第 10兵团接受了教训, 改变了战术,稳扎稳打。他们调整部署,以 28 军主攻杨行,29军主攻月浦。调 33军上来配合作战。当时连日阴雨,战士们夜以继日地挖交通沟。 上海郊区水田多,挖下去 1米就见水,近迫作业比淮海战场要困难得多。 大家不顾雨水和泥泞,在敌军炮火下挖出一条条纵横交叉的交通沟,接近敌军阵地。17日以后,部队以单人爆破先打孤堡, 后打群堡的方法,

逐步推进。大大减少了伤亡,增强了部队的信心。19日,28军攻克国际无线电台,俘敌 1500 人。

第 9兵团奉命进攻浦东。兵团政治部在动员时说:“蒋匪帮决心将上海打烂搬空,破坏完才走。我们有攻占上海及接收淞沪警备之任务。我各军均曾创造出许多光荣的战绩,此次必须协同兄弟兵团,在国际观瞻所在的上海,演一出有声有色的全武行来,给国内外朋友和敌人看。必须充分表现出我军军事上的威力与艺术,表现出人民军队执行政策与纪律的本色,使朋友鼓舞,使敌人胆寒。”

5 月 12 日,9 兵团的 20 军首先由浙江北上,先后占领了金山、奉贤,进至松江地区集结。27军占领松江、青浦后,

在泗泾地区集结。30 军在 20 军之后迅速推进到川沙境内,矛头指向敌军海上通道和防御重点的高桥。汤恩伯急忙抽调市区的 51军到川沙白龙港, 阻止我军北上。51军是东北军, 南逃后只有两

个师编制,在渡江战役中被我军消灭了两个团,败退到上海的残部仅 6000多人。军长王秉钺怕汤恩伯治罪, 虚报 1万人,汤恩伯就拿 51军当主力使用了。13日 51军到达川沙,只见当地秩序混乱,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事。王秉钺估计我军的主攻方向在西边,浦东不会有大的战斗。再说我军离得还远, 最快也要三天后才能到达。所以他不着急,14日部队才进入阵地,

开始修筑工事。

谁知 30军动作非常迅速,他们 14日占领奉贤旧城后, 连夜北上,15日中午以急行军速度到达川沙,消灭了留守的保安部队, 占领了川沙县城。30军仍然没有休息,继续大胆北上,切断敌 51军与高桥方面的联系。王秉钺接到报告,说我军大部队正向正面压来, 他胆战心惊,16日急忙找手下两个师长商量对策。 一个师长说:

“共军大部队已经超越我军阵地向北急进,要把我们包围在海滨,我部弹药不多,

粮食只够吃两天, 就是战斗也不能持久,

还是想法躲一躲吧。” 另一个师长说:“我们的阵地都在水田里,并不坚固,还是早想办法好。”王秉钺同意他们的意见,说:

“最怕共军把我们包围在白龙港海滨狭小

地区,一举歼灭。我们苦战也没用,还是先向高桥撤退。”于是他下达命令,当天夜里沿公路向高桥撤退。 不料天公不作美,傍晚下起雨来。 敌 51军士兵在泥泞中艰难行进,速度很慢。半夜时他们到了顾家宅东北的高桥公路上, 突然四下枪声大作,

30军向敌军发起了攻击。 敌 51军顿时陷于混乱,四散逃命。30军大胆穿插,仅用两个小时就将 51军击溃, 军长王秉钺也当了俘虏。逃回去的残部仅千余人,被收容重编为两个团,在市区苏州河驻守,以刘昌义为代军长。

同日,31军也从金山向北进军,16日攻占周浦后, 与 30军并行北上, 夺取高桥。18日拂晓,我军占领高桥外围尹家桥、

王家码头、顾家宅一线,切断了高桥守敌12军与浦东市区守敌 37军的联系。 上海防区司令石觉对高桥格外重视。为保障出海的通路,石觉紧急调遣 75军的 95师增援高桥。从 19日起,国民党军依靠三面环水的有利地形, 在海空军配合下, 与 30

军、31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国民党军以优势炮火轰击我军阵地,并组织多次反冲锋。我军就地坚守,予敌军重大杀伤。因为高桥地形狭窄,河流纵横交错,桥梁多被

破坏。我军部队展不开,特纵炮兵上不来,

在敌军火力压制下伤亡较大。30军、31军白天击溃敌军进攻,加固工事,晚上组织进攻,与敌军争夺地堡。这样你来我往,形成相持状态。

从 21日起, 解放军即对高桥地区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 逐步压缩敌人。23日夜,解放军某团六连一个排配合四连两个排, 向高桥镇南独立房屋前的大地堡进攻。这座地堡里有敌人一个排驻守,附有三门六零炮,一挺重机枪,九挺轻机枪。解放军首先突入敌人附防工事,用火力封锁住了地堡的枪眼,六连七班就乘机冲上地堡顶,从枪眼里塞进手榴弹去,敌人惨叫着缴了枪。解放军就这样楔入敌阵,逐一占领敌人的地堡, 进行艰苦的土工作业,

逐步向前发展,从 22日到 24日由高桥以南的林家宅、杨家宅一线,直逼到离高桥国民党军前沿阵地 30米远处。 国民党匪军为挽救其行将覆灭的命运,曾不断进行疯狂的反扑,但均被击退,以后就无力再作困兽之斗了。

25日晚 7时,解放军分两路对高桥发起总攻。一路由镇西南突破。突击队的战士们涉过泥浆及腰腿的交通沟和水壕,占领当面的北极楼, 并分头向纵深发展,乘胜抢占了大桥。另一路“济南第二团”由镇东南突破。神炮手邓成德首先以两发炮弹摧毁敌人的红楼制高点,又以全部命中的三发炮弹摧毁镇南头的一座大楼,替步兵开辟了突破口。突击队在炮弹硝烟中接连占领四座地堡,随即以 5分钟时间突入镇内。后续部队迅速涌入,另一部解放军则直插入镇的北头,切断敌人逃路。该团九连沿大街将敌分割包围,迫使残敌向解放军投降,攻入高桥的各路解放军遂在街上胜利会师,高桥镇乃告攻克。

(十) 连 载

""""""""""""""""""""""""""""""""""""""""""""""""""""""""""""""""""""""""""""#"""""""""""""""""""""""""""""""""""""""""""""""""$%%%%%%%%%%%%%%%%%%%%%%%%%%%%%%%%%%%%%%%%%%%%%%%%%%%%%%%%%%%%%%%%%%%%%%%%%%%%$"

""""""""""""""""""""""""""""""""""""""""""""""""$

刘统 著

·连载·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