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15
1導 言 現在我們都非常關注自然環境,知道我們賴以生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毀滅子孫後代的生活。然而,我們當中鮮有人認識到 所謂的道德或倫理環境。道德或倫理環境是關於應該 如何生活的意識氛圍,它決定我們的思想甚麼可以接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道德環境決定我們對一帆風順和時運不佳的概念。在 與人交往時,道德環境讓我們知道該得到甚麼,該付 出甚麼。它成就我們的情感世界,決定甚麼事令人驕 傲或恥辱,甚麼事令人憤怒或感激,甚麼事可以原諒 或無法饒恕。它是我們的標準——我們的行為準則。 在一些思想家——最著名的可能是黑格爾 ( G.W.F. Hegel, 1770–1831 ) ——的眼裏,道德環境鑄就我們的 獨特人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或從根 本上,就是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需要從他人眼裏 或世人眼裏認識自己的價值。有時為提升這種價值所 作的努力甚至會矯枉過正,保羅.克利 ( Paul Klee ) 作品便表明了這一點 ( 見圖1 )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1.

導 言

現在我們都非常關注自然環境,知道我們賴以生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毀滅子孫後代的生活。然而,我們當中鮮有人認識到

所謂的道德或倫理環境。道德或倫理環境是關於應該

如何生活的意識氛圍,它決定我們的思想甚麼可以接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道德環境決定我們對一帆風順和時運不佳的概念。在

與人交往時,道德環境讓我們知道該得到甚麼,該付

出甚麼。它成就我們的情感世界,決定甚麼事令人驕

傲或恥辱,甚麼事令人憤怒或感激,甚麼事可以原諒

或無法饒恕。它是我們的標準——我們的行為準則。

在一些思想家——最著名的可能是黑格爾 (G.W.F.

Hegel, 1770–1831 )——的眼裏,道德環境鑄就我們的

獨特人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或從根

本上,就是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需要從他人眼裏

或世人眼裏認識自己的價值。有時為提升這種價值所

作的努力甚至會矯枉過正,保羅.克利(Paul Klee )的

作品便表明了這一點(見圖1 )。

Page 2: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2. 倫理學

圖1 保羅.克利:「兩人邂逅,雙方都自以為對方地位高於自己。」這裏說明的是人類為了取得他人的尊重而表現出的奴性。

Page 3: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導 言 .3.

道德環境的作用可能是奇特而無形的。我曾經在

一個廣播節目中慷慨陳詞,大力宣傳哲學實踐的作

用。然而,其中另一位嘉賓是個學者,曾是納粹集中

營的倖存者。他毫不示弱地質問我:對於一群踏上死

亡之旅的人們,哲學的作用何在?不可否認,答案是

蒼白的——在那個年代,哲學與文學、藝術、音樂、

數學或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派不上用場。但是,不妨試

着反思一下當時促成納粹統治的道德環境。希特勒(Adolf Hitler )曾宣稱:「人沒有思想,對統治者是件

天大的幸事。」信口開河的他,似乎同樣沒有認識到

催生這種想法、使他施展淫威的道德環境。這種環境

是原始質樸、純真無邪的日耳曼民族形象存在的土

壤,彼時人人擔憂,唯恐日耳曼民族的純潔遭到玷

污。與二戰之後麥卡錫時代(McCarthy era )的美國一

樣,它也面臨着受到國內外「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蛻

化變質之憂。這種道德環境包括對民族和國家使命的

構想,包括通過國家團結和軍事忠誠實現天啟轉變的

觀念。它完全符合眼光敏銳、具有絕對權威的希特

勒的觀點。德國人的這些觀點根植於對達爾文主義*

(Darwinism )的誤用,根植於德國浪漫主義,以及基督

教甚至猶太教的一些內容。總之,正是因為他們確實

有思想,希特勒才能得到至上權力——只不過他們的

* 「達爾文主義」一詞有時僅狹義地指達爾文學說,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進化思想。——注釋均由譯者添加,以下不再一一說明。

Page 4: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4. 倫理學

思想被一種封閉觀念所毒害;他們中的很多人大概還

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為人們往往不能明了自己的

觀念。在此意義上,觀念是一種傾向,它能接受自身

沒有發現或無法表達的思想或情感路徑。然而,這種

思想傾向卻統治着社會政治領域。有個故事,講的是

一位物理學家到同事博爾(Niels Bohr )家做客,當他看

到掛在牆上的幸運馬蹄鐵,便驚訝地問道:「你不是

不迷信嗎?」「我才不呢,只不過有人告訴我無論迷

信與否,它都能帶來好運。」殊不知,馬蹄鐵不能,

道德環境卻能。

道德4 4

環境不同於道義4 4

環境。事實上,道德環境的

某些內容可能與道義說教相左,後者總讓人感到有些

不合時宜或形式不當。這樣的思索本身將影響我們的

生活方式。因此,(比如說)當前的道德環境的一個特

點是,我們對權利斤斤計較,而對「善」卻不夠關

心。對於早先的倫理思想家,如奧義書(Upanishads )

作者、孔子、柏拉圖 (Plato )以及基督教的創始人來

說,他們主要關注的是人的精神狀態,也就是關於正

義或和諧的個體狀態。這種精神狀態可能包括順從與

克制,或包括超脫,包括馴服,包括知識,尤其是關

於自我的知識。柏拉圖認為,世上沒有正義的政治秩

序,只有生活在政治秩序中的正義公民(儘管內心和諧

或正義需要有公正的政治秩序——這種相互作用形成

了良性循環)。如今,我們卻不這麼認為。我們更願相

Page 5: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導 言 .5.

信現代的憲政民主制度健康有序,而無視其體制內部

的隱蔽缺陷。更有甚者,一談及善,我們就會緊張不

安:善似乎是符合道德標準的,或者是武斷專制的,

或者是天生優越的。同樣,提及責任我們同樣感到不

安。維多利亞時代* 的理想是過一種投身於責任或獻身

於號召的生活;如今,這種理想已全然消逝。於是,

我們把道德力量更多地用於在彼此爭辯時維護自己的

觀點,包括維護自己的思想狀態使其不受外界干擾。

我們會在本書中看到道德環境這一方面的某些作用。

人類是道德性的動物,但不是說人類天生就知書

達理,也不是說人類總是在相互督促。而是說,我們

會對事物進行歸類和比較、評價,甚至讚美,主張權

利或為其正名。我們不會孤立地「偏愛」一件事,而

是希望有人與我們有共同愛好。由於這些共同愛好,

我們開始向他人提出各種要求。客觀事物的發生、發

展不斷改變着所有人對於責任、對於罪與恥以及對於

我們自己和他人的價值的看法。我們夢想過上令人尊

崇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卻喜歡隱藏或否認自己的弱

點。戲曲、文學和詩歌都提出了關於行為標準及其結

果的觀念,這在一些偉大的作品中表現尤其明顯。但

是,在我們對閒言碎語、懺悔秀和肥皂劇的無盡追捧

中,這一點得到了同樣正確的體現。羅德知道托德跟

* 維多利亞女王(1819–1901 )在位時期。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後英國加緊向外擴張,建立龐大殖民地,工商業亦迅猛發展。一些英國歷史學家稱「維多利亞時代」為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Page 6: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6. 倫理學

達琳接吻,儘管還沒有人告訴馬琳,阿琳應不應該告

訴沙琳這件事?這樣做是對沙琳的由衷關愛還是對達

琳的背叛?請繼續觀看。

對倫理環境的思索不是一些學院派學者的專利,畢

竟諷刺作家、漫畫家、小說家、藝術家對普遍的倫理環

境的評論和批評,與那些所謂的哲學家一樣犀利。傳播

反抗精神的小說家〔如斯陀(Harriet Beecher Stowe )、狄

更斯(Charles Dickens )、左拉(Émile Zola )、索爾仁尼琴(Solzhenitsyn )〕的影響可能大於學院派學者。在結束

越南戰爭方面,當時所有道德哲學家的作品加在一起其

作用可能還比不上一幅攝影作品(見下圖)。

圖2 黃功吾「尼克」:《火從天降》,1972。

Page 7: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導 言 .7.

哲學當然不是唯一研究倫理環境的學科,但是,

哲學對倫理的思考卻目標明確:研究動機、理性、感

情等激發人類行為的根本動因,其意在研究維持我們

生活的一整套法則或「標準」。這一目標往往表現為

在我們所遵守(或聲稱遵守)的零亂無序的法則和目標

中尋找脈絡。這就是道德自覺。當然,哲學家即使在

思考倫理道德的時候,也不能擺脫倫理環境的影響。

在當代的整體環境下,任何關於人性的故事,無論好

壞,都是受環境和人性影響的結果。

尊崇道德自覺,渴求道德自覺,甚至容忍道德自

覺,這些本身都體現了各種道德立場。在不同時期,

這些道德立場是興起還是式微,這取決於我們對在道

德之鏡中所見到事物的喜好程度。拋棄道德自覺也是

很自然的,尤其是當我們衣食無憂的時候。所有人都

容易滿足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大巡遊中英國貴

族發現:「意大利人稱『刀子』為coltello,法國人叫

couteau,德國人說Messer,而英國人則謂knife。當大

家都這麼說並這麼做的時候,便習慣成自然了。」

我們不喜歡被人命令,我們只想享受生活,並且

希望以一種善良之心去享受生活。打破這種平靜的人

讓我們感到不快。所以,道德學家經常是晚宴上的不

速之客,我們有許多方式防範他們。比方說,有些人

會暫時遠離惡劣的自然環境,與世隔絕,營造一個小

天地,盡享其樂。化工廠老闆可以住在其廠房的逆風

Page 8: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8. 倫理學

處;伐木工人知道,直到他死後,樹木也不會被砍

光。相應地,人們同樣也可以將自己封閉起來,遠離

惡劣的道德環境,或從這種環境中受益。正如有的樹

木枝繁葉茂,靠的是吸收其他樹木應得的養份和陽

光,一些人也靠剝奪他人應得之物來提升自己。在西

方社會,白人男子的優裕發達源出於非西方、非白人

或女性等其他族群低下的社會經濟地位。這正是我們

的現狀,我們卻不希望有人揭示這個問題。

但是,倫理學開始干涉這件事。我們在掠奪世界

資源,我們的舒適生活是以第三世界的惡劣工作環境

為代價的——想到這些,我們常常會有難以名狀的不

安情緒。出於自我保護意識,聽到有人提出這些問

題,我們有時會惱羞成怒。但藏身於文化之中,剝削

者的確需要編造故事,以防被歸為無賴之輩。因此,

倫理環境允許我們在為自己的4 4 4

昂貴產品報價時,大談

「市場」規律作為托詞;倫理治理環境允許我們為他4

人的4 4

高價憤憤不平,可以強調「我們的權利」及「他

們的私慾」。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編造各種理

由,像美國南北戰爭前奴隸主必須編造各種理由為奴

隸制開脫、辯護一樣。倫理環境將維護一種信念——

我們4 4

是文明人,而他們4 4

是野蠻人;或者說,我們4 4

理應

得到更好的境遇。我們4 4

睿智、敏感、理智、先進、講

科學、有權威、受上帝之庇護,所以能夠獨享權利和

自由,而他們4 4

不能與我們相提並論。偏離正道的道德

Page 9: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導 言 .9.

體系將從根本上促成血汗工廠、集中營或死亡之旅的

出現。

因此,本書的第一章將審視倫理學闖入現實生活

時我們作出的反應,這些反應以不同方式對倫理學構

成威脅。第二章將思考生活中我們要應對的一些問

題,尤其是正義與權利原則的碰撞,以及一些更讓人

感到親近的話題,如幸福與自由。最後,在第三章我

們將着眼於探討根本性問題,包括倫理學的終極價

值、倫理學與人類知識和人類進步的關係。

Page 10: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Page 11: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11.

第一章

威脅倫理學的七大因素

本章將要審視的,是在思考人類的選擇標準和行

為標準時,將使我們感到躊躇動搖的一些觀念。這些

觀念似乎在以各種方式表明,構建倫理體系由於某些

原因是不可能的。這些在道德環境中無處不在的觀念

會改變我們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看法(往往使這種看法變

得消極)。在它們的影響下,當我們觀察一些響亮的詞

語——正義、平等、自由、權利——我們看到的只是

權力之爭、權力碰撞、虛假偽善,或者僅僅看到我們

狹隘的、不值得強加於人的個人觀點。我們被犬儒主

義* 和自我意識束縛着。下面,我們將考察威脅倫理學

的七大因素。

1. 上帝之死

許多人認為倫理學不僅與宗教息息相關,而且完

全由宗教所決定。這些人不必過多考慮倫理道德,因

為他們有一套現成、權威的律令規範——一本生活指

* 因其創始人安提西尼在一個名叫居諾薩格(Kunosarges )的體育場中講學而得名,Kuno即希臘語「狗」的意思。

Page 12: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12. 倫理學

南。它是上帝的教誨,或者是一個比我們人類更偉大

的存在的意志。正是通過這個超驗的存在的啟示,我

們才得以了解生活的準則。我們或者親自領略其真

諦,或者更多的是通過一個中介——一個與神聯繫密

切並能夠將其意志傳達給芸芸眾生的牧師、先知,或

是一種文本、習俗。這樣我們便知道該做甚麼。服從

神意值得嘉許,將得到報償;違背神靈,將遭受嚴厲

的懲罰。在基督教教義中,服從上帝將使人戰勝死亡

獲得永生。違背上帝,則意味着永遠的地獄之災。

在19世紀的西方,當傳統宗教信仰逐漸失去對人

們思想的控制時,許多思想家認為倫理道德也隨之式

微了。我們的目的不在於評論這種信仰是否還在控制

人們。我們關注的焦點是,行為準則的含義到底是甚

麼。難道真如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 )所說,「如

果上帝死了,人就可以隨心所欲了」?看起來似乎確

實如此:沒有立法者,怎麼可能有法律呢?

在切入主題之前,我們可以從傳統宗教教義的弊

端這方面轉變一個角度思考。讀《聖經》的人可能被

它的某些訓導所困擾。在《舊約》中,上帝偏愛某個

族群甚於其他族群,並且最重要的是,他對自己本身

的超然地位懷有嫉妒,這是一種奇怪的精神偏執。他

似乎對奴隸社會不反感,認為人類對生育的控制是不

赦之罪(《創世記》38:9–10 )。他支持嚴厲管教兒童(《箴言》22:15,23:12–14,29:15 ),而且同意對

Page 13: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威脅倫理學的七大因素 .13.

愚昧無知之人進行鞭撻,督促其上進(《箴言》26:

3 )。甚至,互聯網上還流傳着寫給一位專欄主持人、

基要主義者「勞拉博士」(Doctor Laura )的一封信。

親愛的勞拉博士:

您用上帝的法則教育人們,感謝您所做的一

切。從您那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並且努力與更

多人分享這些知識。例如,當有人為同性戀辯護

時,我只要提醒他《利未記》18:22清楚地定義該

行為是令人作嘔的,對方就啞口無言。然而,在

如何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一些具體的戒律、規則

方面,我的確需要您的金玉良言。

1. 當我在祭台上烤一頭祭品牛時,我知道它

散發的香味會贏得上帝的歡心 (《利未記》1:9 )。

而麻煩出在我的鄰居身上,他們說討厭這種氣

味。我該怎麼辦?

2. 正如《出埃及記》21:7所述,我願意賣小女

為奴。您認為時下合理的價格是多少?

3. 我知道,上帝不允許我與經期的女子有任

何接觸 (《利未記》15:19–24 )。問題是:我怎麼

知道她處於經期?我曾試圖問她們,但難免會激

怒她們。

4. 《利未記》25:44規定我可以從周邊國家買回

奴隸。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這條規定適用於墨西

Page 14: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14. 倫理學

哥,而非加拿大。您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5. 我有個鄰居堅持在安息日工作。《出埃及

記》35:2明確規定他應被處以死刑。從道德上,

我有責任將他處死嗎?

6. 我的一個朋友認為儘管吃貝類食品是可憎

的 (《利未記》10:10 ),但該行為比同性戀罪責要

輕。我不敢苟同,您能說明其中原因嗎?

7. 根據《利未記》21:20的陳述,如果我有

視力缺陷,就不能走近上帝的祭壇。我必須承

認我閱讀時戴眼鏡。我的視力水平是否必須達到

20/20,還是另有緩和的餘地?

我知道您對這些問題有廣泛的研究,因此我相

信您可以為我指點迷津。您常教導我們:上帝的教

誨是永恆不變的真理。為此,再次表示感謝。

《新約》裏情況普遍好轉,因為它着重強調愛、

寬容及順從。然而,其通篇卻充斥着道義上站不住腳

的「贖罪」和「救贖」,宣揚可以為了救贖罪惡之

人而犧牲無辜者,從而實現正義(替罪羊的理論)。然

後,耶穌的位格(persona ) * 在福音書裏也表現出道德觀

的轉變。他可能具有宗派傾向:「外邦人的路,你們

* 基督教宣稱上帝只有一個,但包括「聖父」、「聖子」和「聖靈」三個位格,三者雖然各有特定位份,卻完全同具一個本體,同為一個獨一真神,而不是三個神。

Page 15: 受,甚麼不可接受,甚麼令人嚮往,甚麼令人鄙視。 · 存的自然環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來說我們能夠毀 滅自然環境,從而毀滅自己的生活,或更確切地說,

威脅倫理學的七大因素 .15.

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

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馬太福音》10:5–6 )。同

樣,他拒絕幫助迦南的非猶太婦女,帶着冷漠的種族

歧視口吻說道:「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馬

太福音》15:26;《馬可福音》7:27 )。他希望我們溫

柔、溫順、溫和,但他自己卻遠遠做不到:「你們這

些蛇類、毒蛇之種啊!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馬太福音》23:33 )。加大拉(Gardarene )豬一節表

明上帝接受當時普遍流行的觀念,即精神疾病是由於

魔鬼附身;同時,他宣揚動物的生命——以及其他任

何人對豬的所有權——是沒有價值的(《路加福音》

8:27–33 )。伯大尼(Bethany )無花果樹的遭遇* (《馬可

福音》11:12–21 ),可能令環保主義者毛骨悚然。

最後提到的是踐履的罪和疏忽的罪。我們可能想

知道,為甚麼沒有明顯跡象表明上帝撤銷《舊約》中

某些殘酷的內容。《出埃及記》22:18中「行邪術的女

人,不可容她存活」的言論,使數以萬計的美洲和歐

洲婦女在1450至1780年間被活活燒死。有人會想,如

果一個高尚、仁愛、博學的人預見到這些悲劇,撤消

這一禁令將會拯救那些遭受火焚之災的人。

總之,我們可以認為《聖經》賦予了我們絕對權

* 耶穌有一天從伯大尼回耶路撒冷,半路上肚子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到跟前,但在樹上找不着甚麼,大所失望,於是便詛咒說:「從今以後,令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