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nantou.gov.twmedia.nantou.gov.tw/download.asp?file=104880_f5.docx · web...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Jul-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司法實務案例研析

--知己知彼,百戰不怠—

案 例

1. 偷窺性騷擾

2. 校園性騷擾

3. 聚會性騷擾

4. 營隊活動性騷擾

5. 同事性騷擾

6. 逛街購物性騷擾

7. 電話、簡訊性騷擾

8. 停等紅燈之際以手淫動作實施性騷擾行為

9. 衝突互罵之性騷擾

10.聲音性騷擾

偷窺性騷擾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101年度簡字第471號

1、 事實概要

加害人於民國00 年00月00日於「屈臣氏」商店2 樓,以趴下偷窺之方式偷看被害人裙下內褲,遭裁罰2萬元。加害人不服,提起訴願復經駁回,遂提起行政訴訟。

2、 加害人主張:

(1) 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 條之規定,所謂「性騷擾」必須係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之方式,或以歧視侮辱之言行,使被害人知其行為,進而影響被害人,達到與性有關之目的。

(2) 加害人於民國00 年00月00日於「屈臣氏」商店2 樓,以趴下方式偷窺被害人裙下內褲,係在被害人不知情之下進行,並無影響被害人行為與心理之意圖,自非性騷擾防治法第2 條所稱以他法進行性騷擾,否則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3條第1 款,針對故意窺視他人臥室、浴室、廁所、更衣室,足以妨害其隱私之行為所設處罰規定,將無適用餘地。

(3) 上開社會秩序維護法條文所定偷窺他人入浴之行為,依常理判斷,應較偷窺他人之內褲更為嚴重,惟前者依法僅處6 千元以下罰鍰,伊偷窺被害人內褲之行為,卻遭被告處以2 萬元罰鍰,原處分之裁罰標準顯然失當。

(4) 加害人偷窺被害人,本不欲讓其知悉,另被害人手指與指甲受傷,應係被害人在憤怒之下欲抓住伊所造成,並非伊有意使被害人受傷,訴願決定內容不斷強調被害人感受到被冒犯之程度,忽視伊行為之本質,自非合理。

3、 判決理由:

(1) 按「本法所稱性騷擾,係指性侵害犯罪以外,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二、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之方式,或以歧視、侮辱之言行,或以他法,而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性騷擾事件被害人除可依相關法律請求協助外,並得於事件發生後一年內,向加害人所屬機關、部隊、學校、機構、僱用人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申訴。」「…加害人不明或不知有無所屬機關、部隊、學校、機構或僱用人時,應移請事件發生地警察機關調查。」「對他人為性騷擾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新臺幣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性騷擾防治法第2 條第2 款、第13條第1、2 項及第20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以歧視、侮辱之行為(含碰觸身體隱私處)致被害人人格尊嚴損害、心生畏怖、感受敵意影響其正常生活情節輕微者,處2 萬元;…。」復為臺北市政府處理違反性騷擾防治法事件統一裁罰基準第3條第6項第3款所明定。

(2) 加害人以趴下偷窺之方式偷看裙下內褲,認有遭受騷擾之不當感受,店內監視器攝錄影像,顯示加害人確有蹲趴在地朝被害人裙內窺視之動作,且於同日訪談加害人時,加害人就此亦無爭執,有被害人性騷擾事件申訴書、派出所調查筆錄、監視器影像蒐證畫面及錄影光碟等可稽。

(3) 顯見被害人對原告在上開商店先係不斷尾隨其移動,隨後伺機趴下朝其裙內偷窺之過程,不僅知悉,更已感受被冒犯及正常生活之進行受到影響,否則被害人當無於發現遭原告偷窺後,自行並向路人求助,試圖抓住原告送交警方之理,則原告稱其偷窺之舉係在被害人不知情之下進行,對被害人之行為與心理未產生負面影響,要非可採。

(4) 又觀諸前引性騷擾防治法第2 條第2 款內容,可知行為是否構成性騷擾,以被害人是否心生恐懼、被冒犯及察覺他人存有敵意等感受為判斷標準,故著重於被害人個人之主觀感受及所受影響,而非行為人有無侵犯被害人之意圖。原告於前揭時地,在被害人身側之近距離趴下,朝被害人裙內偷窺之行為,既違反被害人之意願,並使被害人感受被冒犯,業如前述,則其自係以與性或性別有關、且具侮辱性質之行為,不當影響被害人正常生活之進行,構成前揭條文所稱之性騷擾,原告另主張性騷擾之認定不應一再強調被害人被冒犯之感受,忽略其行為不欲讓被害人知悉之本質,亦無足取。

(5) 再按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3條第1 款規定,係對故意窺視他人臥室、浴室、廁所、更衣室,足以妨害其隱私之行為,裁處 6 千元以下罰鍰。原告上述行為,係在公開場合對他人為性騷擾,與前揭社會秩序維護法條文所定要件不符,原告主張被告應依該條文規定,對其從輕裁處6 千元以下罰鍰,要屬無憑。另上述臺北市政府處理違反性騷擾防治法事件統一裁罰基準第3 條第6 項,係被告為齊一處理違反性騷擾防治法第20、21條之裁罰事件,以免專斷或有差別待遇,乃在母法所定罰鍰金額之範圍內,考量行為人性騷擾行為之方式、情節輕重等因素,所為細節性、技術性之處分標準,未逾母法之立法本旨,自得援用。被告以原告上述行為對被害人為性騷擾,惟影響被害人生活情節尚屬輕微,依前揭裁罰基準第3 條第6 項第3 款規定,裁處原告罰鍰2 萬元,未逾越法定裁量範圍,自屬有據,原告指稱被告裁罰標準失當云云,仍難採憑。

校園性騷擾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一○二年度台上字第一六○七號

1、 A主張:

在學校建築系擔任講師期間,遭學生指控涉及性騷擾,經學校性騷擾及性侵犯處理委員會作成調查報告書,認定伊成立性騷擾,作成「記大過乙次、留職停薪一年」之處分。伊提出抱怨,經抱怨處理委員會調查後改被記「小過二次」,伊不服提出再抱怨,經該委員會決議為「無處罰之意」,學校作成「原兩小過處分可撤銷」之處分,學校於同年聘伊為土木系之講師。嗣學校卻通知伊依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下稱校教評會)決議「記小過二次」,伊不服提出申訴,學校竟於同年六月教評會會議決議「解聘」伊(下稱第一次解聘),伊向教育部陳情,教育部於同年六月以該次解聘決議未經二級二審程序為由,請學校妥為處理;旋學校土木工程系教師評審委員會(下稱系教評會)於同年八月作成反對性騷擾案成立之決議,建議由校教評會處理之決議,學校依校教評會「決議解聘」伊(下稱第二次解聘),經學校呈報教育部該部同意,伊向學校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下稱申評會)提起申訴,學校決議不受理,伊再向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下稱中央申評會)提起再申訴,該會作成申訴有理由,發回學校另為評議決定。學校申評會仍於作成申訴無理由之決定,伊於提起再申訴,經中央申評會評議再申訴有理由,學校註銷伊之解聘紀錄。詎學校又重新組成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下稱性平會)重啟調查,作成報告書,認定伊所涉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成立,建議解聘,學校仍將伊解聘,並發函通知伊,教育部已同意系爭解聘案(下稱第三次解聘)。學校就同一事件,所為解聘決議,違反一事不再理與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及誠信原則,屬權利濫用。又第三次解聘所據之性平會之專案報告,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二十二條及行政程序法第九條之規定。且依伊所涉犯情節亦無達到解聘處分之必要,學校之解聘處分,亦違反比例原則。

2、 臺灣高等法院判決理由:

(1) A在學校建築系擔任講師之九十一年七月期間,因遭學生指控性騷擾,經學校處分記大過一次、留職停薪一年,經其依規定救濟後,學校先改記小過二次,再撤銷該二小過處分。學校復聘上訴人為土木系之講師。嗣學校以上訴人「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為由將其解聘。又學校組成之性平會,作成解聘上訴人之建議。學校系教評會及校教評會均決議尊重性平會之調查報告,學校亦決議尊重性平會之調查報告,將上訴人解聘,而教育部同意核准該解聘案。

(2) A向申評會提出申訴,經該會認其申訴無理由,A再向中央申評會提出再申訴,亦遭駁回之事實,為兩造所不爭執。教育部上揭核准函,係具有使被上訴人對上訴人所為解聘行為生效之效果,性質上為形成私法效果之行政處分。縱認該行政處分有違法或不當,然在循行政爭訟程序撤銷以前,自難否認其效力,學校所為解聘行為既合法生效,兩造間僱傭關係即確定消滅。上訴人主張:學校之解聘處分,違反一事不再理、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二級二審規定、權利濫用、程序正義、大學自治原則、比例原則而無效云云,委無足採。

3、 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理由:

(1) 學校與教師間基於聘用契約所形成之法律關係,為私法上之契約關係,私立學校對教師解聘並報經教育主管機關核准,雖可產生形式之存續力,而形成一定之法律效果。惟倘被解聘之教師以學校之解聘不合法為理由,向民事法院提起確認其雙方聘任(或聘僱)關係存否之訴訟時,本於法官依據法律審判獨立之原則,法院即應就學校之解僱是否合法?作實質上(包括程序與實體)之審認,不當然受上述形式存續力之拘束,俾教師之權益仍有獲得最終救濟之機會。

(2) 至於法院在審理時,應採取何種程度(高密度或低密度)之審查基準?係另一問題。此觀教師法第三十三條規定:「教師不願申訴或不服申訴、再申訴決定者,得按其性質依法提起訴訟……請求救濟」及中央申評會駁回A之再申訴評議書,亦載明「如不服本評議決定,得依教師法第三十三條及相關法律規定,於法定期限內,向該管機關提起法律救濟」自明。

(3) 本件學校以A「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為由將其解聘,並報經教育部核准,固為A所不爭之事實。惟A遭學生指控性騷擾,係其在學校建築系擔任講師期間所發生,且經學校處分記大過一次、留職停薪一年,A依規定救濟後,學校先改記小過二次,後再撤銷該二小過處分等情,亦為原審所認定之事實。上訴人據此主張:學校之解聘處分,違反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比例原則、二級二審之程序規定而無效等語,乃攸關學校之解僱行為是否合法之重要攻擊方法。

聚會性騷擾

最高行政法院判決102年度判字第88號

1、 事實摘要:

(1) 緣被害人提出性騷擾申訴,主張其與加害人為同事關係,因其他同事邀約於0年96月00日00分00時許至某KTV唱歌,加害人以避免被害人爽約及方便載送被害人一同前往該KTV店為由,遂於同日下午2時30分許至同日下午3時30分許間,陪伴被害人返回居住之租屋處更衣,加害人於被害人進入房間內更衣時,竟意圖性騷擾,自租屋處陽臺走向被害人房門,敲門對被害人稱:欲看一下被害人房間大小等語,待被害人開啟房門,加害人即乘被害人不及抗拒之際,突然擁抱被害人,並接續以其下體正面頂向被害人身體數次,對被害人性騷擾。

(2) 案經其任職之公司調查結果,函復被害人及加害人,認定該性騷擾案件不成立。被害人不服,向上訴人提出再申訴。性騷擾防治委員會組成調查小組展開調查,認加害人對被害人性騷擾成立,加害人不服,提起訴願,亦遭決定駁回,遂提起行政訴訟。嗣另以裁處書,處加害人新臺幣(下同)2萬元罰鍰,加害人亦表不服,提起訴願,仍遭駁回,乃於本件行政訴訟進行期間追加關於請求撤銷罰鍰部分之訴。

2、 加害人主張:

(1) 被害人稱加害人之前亦曾到其家中對其性騷擾,再次讓加害人來家裡,

是要再給加害人一次機會,如此說詞顯然違背常理。

(2) 事發當天,被害人從KTV離開後,仍與大家到夜市。

(3) 被害人因投資地下股票,曾向同事及主管借錢未還;又查,當時被害人

已打算辭職,往後即不需和同事見面,但加害人卻會受到同事異樣的眼

光,壓力應比被害人大。

(4) 被害人即有提及其房東要求於6月中搬家,顯然被害人搬家乃本件事件

發生前之決定,與本件無關。

(5) 房東經詰問回答:其通常下午都會在房間午睡,當日並無發現任何異狀, 嗣後證人陳素莉請加害人騎車帶她去牽摩托車;之後加害人、被害人和陳素莉從樂華夜市返回被害人家裡拿安全帽,加害人並使用洗手間,而房東則在客廳看電視。

(6) 若加害人對被害人真有如其所稱之性騷擾,然被害人竟能當下無反抗,事後尚能與加害人同行前往KTV,甚至一起去夜市,顯有違常理。

(7) 上訴人以被害人年紀較加害人大,工作表現比加害人差,推斷被害人無誣陷加害人之動機,實過於武斷,且毫無根據。再者,加害人於事發後,主動報請公司調查,加害人當無須另為不必要之爭執,並無不合理之處。上訴人甚以「合理被害人」為主張,更令加害人難以甘服。另查,被害人訊問筆錄,亦可證實與被害人於上訴人所屬社會局之說詞相異等語,求為判決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

3、 做成處分機關以:

(1) 關於追加訴訟部分:其主張之原處分即「成立性騷擾之決議」,應予撤銷。而在追加起訴狀則是再以內政部訴願決定追加起訴,該追加起訴之原行政處分,卻是做成處分機關對加害人處以2萬元罰鍰之行政處分。可見加害人主張之訴訟標的及訴之聲明均有追加,依行政訴訟法第111條規定,上訴人不同意加害人訴之追加。

(2) 加害人屢以刑事判決認定之理由為主張,但該刑案判決係在原處分作成之後,且行政處分亦無必須以刑事判決為依據,故不得以刑事判決為原處分違法之理由。再者,刑事部分,檢察官亦認定加害人有性騷擾之嫌疑,而對之起訴,而在原判決無罪後,檢察官亦提出上訴,並分別提出上訴補充理由書,可見在檢方的心證上,亦與原處分認定相同,核此在心證上有不同的認定,應是制度使然,不得以此認定原處分為違法。

依證人證詞,已足證明被害人在被害之後即向同事具體描述其被害的過程,且由證人之證詞應可推知,被害人應係親身經歷,否則不可能為如此具體之描述。再者,當時證人們的感覺,亦認定被害人不是憑空描述。尤其,證人A更有遭到被上訴人偷親的經驗等。則原性騷擾之決議,在綜合所有證據後,而作成決議。雖然加害人被訴有關違反性騷擾防治法部分之刑事訴訟,在原性騷擾決議後,為無罪判決確定,但刑事訴訟所調查之證據,及刑事判決所認定之事實,不當然有拘束行政訴訟判決之效力(參照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90號判決要旨所示),故訴願機關對於原性騷擾之決議,亦認為上訴人「已衡諸事件相關情形,綜合判斷訴願人之性騷擾行為,即與行政程序法第43條規定並無不符。」則原行政處分沒有違法甚明。

(3) 次按原性騷擾之決議以:「在性騷擾事件之認定上,被害人是否屬所謂『合理被害人』(reasona學校le victims)甚為重要,在本再申訴案件中,根據本會調查小組成員之觀察,再申訴人並無官能上之障礙,亦非屬過份敏感之人,應屬符合合理被害人之特徵(profiling)。」核屬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範疇,亦無違法之處。

由證人證詞,可證被害人得知證人在KTV唱歌時遭被上訴人肢體性騷擾後,亦曾哭訴自己不愉快之經驗,且在與證人談起此事時,情緒極為激動;及被害人提出馬偕醫院於診斷證明書,亦提及被害人患有「環境適應障礙伴有混合性情緒特徵」,「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情緒緊張,興趣喪失,頭痛,肌肉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是以,上開資料已足推論被害人因此遭遇所生之精神上損害,已達到影響正常生活進行之情節,符合法條規定性騷擾之構成要件。

(4) 系爭刑事臺灣高等法院判決,其不採告訴人(即被害人)之片面指述。而證人鄭淑蓉與陳素莉的證詞,僅能證明被害人在錢櫃KTV邊講電話邊哭泣之事實,該二名證人並證稱未親眼目睹加害人有性騷擾被害人之行為,故刑事判決不採鄭、陳二名證人之證詞。然刑事判決係以嚴格及直接證據法則為判決基礎,而與本件之採證法則不同,故有不同之結論。再者,關於刑事審判與行政認定不同的案件,有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字第957號判決可參。

(5) 退步言之,如加害人訴之追加為合法,則加害人就追加原罰鍰處分,亦未說明此部分原處分有何違法之處,故加害人所為之追加部分,亦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4條之要件。再者,加害人性騷擾案,既已經過上訴人認定成立,且加害人訴願後經內政部駁回加害人之訴願,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0條規定上訴人應予以處罰,故上訴人即依「臺北市政府處理違反性騷擾防治法事件統一裁罰基準」第3條第6項第3款規定,處罰2萬元,亦無違法之處等語,資為抗辯,求為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4、 台中高分院判決理由:

(1) 本件上訴人所述各節,經原審就兩造所提出之事證,及依職權調閱罰鍰行政救濟、刑事審判等案卷,調查審酌結果,尚乏確實事證足認加害人有接續以下體正面頂向被害人身體數次之性騷擾行為。且參諸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上易字第392號刑事判決維持原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7年度易字第3321號有關性騷擾部分「無罪」之判決,核與原審查證結果,並無二致。是以本件上訴人所指加害人涉有性騷擾之違章情事,無非係以被害人之指訴為據;此外,由事件當日,被害人伴同加害人回到租屋處,所稱被性騷擾時並無反抗或呼救等跡象、所稱被性騷擾後尚與加害人一同搭車前往唱歌,據證人所述被害人唱歌時哭泣係跟男友吵架(而非述說被騷擾之委屈),唱歌之後復與加害人及證人等一同前往夜市等情觀之,均無異狀,衡諸一般社會生活經驗,其與性騷擾事中及事後之情形,顯有相違,且亦無證人目睹加害人有性騷擾被害人之行為。至於上訴人另舉被害人有無誣指動機、加害人的人格特質、加害人在上訴人機關說詞不一、被害人為合理被害人等事項,核屬一般主觀情況之臆測,尚不足作為具體客觀事證而據以論斷事實。

(2) 被害人雖提出馬偕醫院診斷證明書,記載被害人患有「環境適應障礙伴有混合性情緒特徵」,「...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情緒緊張,興趣喪失,頭痛,肌肉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等情。惟查,其記載係「醫師囑言」:患者訴今年7月職場性騷擾事件後出現症狀之情形,尚非客觀檢查之病歷紀錄;且其就醫時間距事件當日已隔約一個月之久,其間可能發生各種情事,未必與所訴稱之性騷擾事件有關,且參諸被害人所稱性騷擾事中及事後均無異狀等情觀之,尚難證明被害人向醫師所稱症狀係因性騷擾行為所致等語,因將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予撤銷。

5、 原處分機關上訴意理由:

(1) 原判決均就原處分之採證,提出不一樣的心證,但依原處分在作成時之法律及事實狀態而言,原處分有如何之違法情事,原判決並未置詞,上訴人已在歷次答辯中主張行政訴訟法第4第1項之規定,及本院94年度判字第1582號判決要旨,而原判決就此重要攻擊防禦方法不採,且未附理由說明,顯然已經符合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第6款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

(2) 依被害人的再申訴書內容及考量被害人沒有誣指加害人之動機,並依證人A聽聞此事件之經過、被害人事後情況、證人學校在事後看到的情況及加害人之人格特質暨被上訴人在原處分機關之說詞不一,並依原調查小組成員觀察,被害人並無官能上之障礙,亦非屬過份敏感之人,應屬符合合理被害人之特徵等證據,及由證人證詞已足推論被害人因此遭遇所生之精神上損害,已達到影響正常生活進行之情節,符合法條規定性騷擾之構成要件,故原處分認事用法並無違誤。

(3) 事件當日,加害人係尾隨被害人回家,非經被害人同意。且遭受性騷擾時,被害人有無呼救,與加害人有無違反其意願,並無必要之關聯,且被害人一開始並不願意前去唱歌,係因同儕的邀約,似有不得不出席之苦衷,而加害人亦被其他同事受命一定要押被害人前去唱歌,因此被害人被性騷擾後尚與加害人一同搭車前往唱歌,係有前因後果,並不能將之視為單一事件,而認定加害人無性騷擾被害人,且被害人遭性騷擾後係採取隱忍態度,因此前去赴約並不能代表無發生性騷擾事件,更何況被害人並不是單獨與加害人唱歌,係與一群同事一同唱歌,以上種種亦可視為不得不出席的考量,另被害人唱歌哭泣並非跟男友吵架,證人係誤認為被害人與男友吵架。

(4) 且加害人、被害人與證人皆未告知上訴人有關唱歌後之去向,而被害人亦非單獨與加害人前往夜市,係與一群同事,斷不能以此理由視為無發生性騷擾情事。另有關目睹證人部分,本案加害人並無不在場證明,且加害人與證人皆承認及證明被上訴人在場,本案性騷擾行為係發生於私領域空間,斷不能要求私領域空間必備監視錄影設備,又倘若有監視錄影設備,更豈不是預謀,本案原審以無目睹證人進而斷定無性騷擾情事,相對於加害人,亦無目睹證人證明加害人無犯性騷擾情事,同樣的要求,不應只約束被害人,而不約束加害人。

六、最高法院判決:

(1) 按:性騷擾防治法(下稱本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性騷擾,係指性侵害犯罪以外,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以該他人順服或拒絕該行為,作為其獲得、喪失或減損與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有關權益之條件。二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之方式,或以歧視、侮辱之言行,或以他法,而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第3條第5項、第4條規定:「本法所稱機構者,指法人、合夥、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及其他組織。」「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第6條第1項第3款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設性騷擾防治委員會,辦理下列事項。...三關於性騷擾爭議案件之調查、調解及移送有關機關事項。」第13條規定:「(第1項)性騷擾事件被害人除可依相關法律請求協助外,並得於事件發生後一年內,向加害人所屬機關、部隊、學校、機構、僱用人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申訴。(第2項)前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理申訴後,應即將該案件移送加害人所屬機關、部隊、學校、機構或僱用人調查,並予錄案列管;加害人不明或不知有無所屬機關、部隊、學校、機構或僱用人時,應移請事件發生地警察機關調查。(第3項)機關、部隊、學校、機構或僱用人,應於申訴或移送到達之日起七日內開始調查,並應於二個月內調查完成;必要時,得延長一個月,並應通知當事人。(第4項)前項調查結果應以書面通知當事人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第5項)機關、部隊、學校、機構或僱用人逾期未完成調查或當事人不服其調查結果者,當事人得於期限屆滿或調查結果通知到達之次日起三十日內,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再申訴。(第6項)當事人逾期提出申訴或再申訴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不予受理。」第14條、第15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理性騷擾再申訴案件後,性騷擾防治委員會主任委員應於七日內指派委員三人至五人組成調查小組,並推選一人為小組召集人,進行調查。並依前條第三項及第四項規定辦理。」「性騷擾事件已進入偵查或審判程序者,直轄市或縣(市)性騷擾防治委員會認有必要時,得議決於該程序終結前,停止該事件之處理。」第20條規定:「對他人為性騷擾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2) 次按:

1. 行政程序法第36條規定:「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證據, 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對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事項一律注意。」第37條至第40條依序規定:「當事人於行政程序中,除得自行提出證據外,亦得向行政機關申請調查事實及證據。但行政機關認為無調查之必要者,得不為調查,並於第四十三條之理由中敘明之。」「行政機關調查事實及證據,必要時得據實製作書面紀錄。」「行政機關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以書面通知相關之人陳述意見。通知書中應記載詢問目的、時間、地點、得否委託他人到場及不到場所生之效果。」「行政機關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要求當事人或第三人提供必要之文書、資料或物品。」第43條規定:「行政機關為處分或其他行政行為,應斟酌全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並將其決定及理由告知當事人。」準此可知,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違反行政秩序法構成要件之事實與證據;而當事人於行政程序中,除得自行提出證據外,亦得向行政機關申請調查事實及證據,該行政機關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以書面通知相關之人陳述意見,亦得要求當事人或第三人提供必要之文書、資料或物品,且於該項行政程序就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為處分時,並應斟酌全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

2. 行政訴訟法第125條第1項規定:「行政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事實關係,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第133條、第134條規定:「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應依職權調查證據;於其他訴訟,為維護公益者,亦同。」「前條訴訟,當事人主張之事實,雖經他造自認,行政法院仍應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第136條規定:「除本法有規定者外,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七條之規定於本節準用之。」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規定:「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前開行政訴訟法第133條、第134條立法理由分別記載:「撤銷訴訟之當事人,一為公權力主體之政府機關,一為人民,兩造不僅有不對等之權力關係,且因政府機關之行政行為恆具專門性、複雜性及科技性,殊難為人民所瞭解。又政府機關之行政行為,每涉及公務機密,人民取得有關資料亦屬不易,為免人民因無從舉證而負擔不利之效果,爰規定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以資解決。又行政訴訟以保障人民權益及確保行政權之合法行使為主要目的,故遇與公益有關之事項,行政法院亦應依職權調查證據,期得實質之真實。」「按當事人主張之事實,經他造自認者,在辯論主義下,法院原不待當事人舉證,即可認其主張之事實為真實;惟本法就前條之訴訟,既採職權調查證據主義,自無承認自認拘束力之必要,爰規定行政法院仍應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期能發現實質之真實。」第136條立法理由載稱:「本法修正後,行政訴訟之種類增多,其舉證責任自應視其訴訟種類是否與公益有關而異。按舉證責任,可分主觀舉證責任與客觀舉證責任。前者指當事人一方,為免於敗訴,就有爭執之事實,有向法院提出證據之行為責任;後者指法院於審理最後階段,要件事實存否仍屬不明時,法院假定其事實存在或不存在,所生對當事人不利益之結果責任。本法於撤銷訴訟或其他維護公益之訴訟,明定法院應依職權調查證據,故當事人並無主觀舉證責任,然職權調查證據有其限度,仍不免有要件事實不明之情形,故仍有客觀之舉證責任。至其餘訴訟,當事人仍有提出證據之主觀舉證責任,爰規定除本法有規定者外,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之規定於本節準用之。」是知,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應依職權調查證據,期得實質之真實;惟職權調查證據有其限度,仍不免有要件事實不明之情形,故當事人仍有客觀之舉證責任。

3. 本院42年判字第16號判例:「行政訴訟與刑事案件有牽連關係者,參照刑事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如發見有錯誤時,則行政訴訟,即應依證據自行認定之。」再「當事人主張事實,須負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明,自不能認其主張之事實為真實。又行政官署對於人民有所處罰,必須確實證明其違法之事實。倘不能確實證明違法事實之存在,其處罰即不能認為合法。」「行政罰與刑罰之構成要件雖有不同,而刑事判決與行政處分,亦原可各自認定事實,惟認定事實須憑證據,倘無證據足資認定有堪以構成行政罰或刑罰要件之事實存在,即不得僅以推測之詞予人處罰,則為二者所應一致。」迭經本院著有39年判字第2號、75年判字第309號判例可稽。另解釋法院判決書之真意,應通觀全文,不能拘泥字面或擷取判決書中一二語,任意推解,致失真意。

(3) 本件前開被害女子,於00年00月00日向所屬公司提出性騷擾申訴,主張其與加害人因其他同事邀約,於00年00月00日00時00分許至某KTV唱歌,加害人以避免被害人爽約及方便載送被害人一同前往該KTV店為由,遂於同日下午2時30分許至同日下午3時30分許間,陪伴被害人返回居住之租屋處更衣,加害人於被害人進入房間內更衣時,竟意圖性騷擾,自租屋處陽臺走向被害人房門,敲門對被害人稱:欲看一下被害人房間大小等語,待被害人開啟房門,加害人即乘被害人不及抗拒之際,突然擁抱被害人,並接續以其下體正面頂向被害人身體數次,對被害人性騷擾,案經公司調查結果,函復被害人及加害人,認定該性騷擾案件不成立。被害人不服,向上訴人提出再申訴。上訴人所屬性騷擾防治委員會乃組成調查小組展開調查,分別於00年00月00日訪談加害人及被害人,另於00年00月00日、00年00月00日訪談其他相關人,嗣將調查結果提經上訴人性騷擾防治委員會第2屆第1次大會決議,認加害人對被害人性騷擾成立,上訴人乃據以函附再申訴決議書通知加害人其性騷擾行為成立。加害人不服,提起訴願,亦遭決定駁回,遂提起行政訴訟。嗣上訴人另以裁處書,處加害人2萬元罰鍰,加害人亦表不服,提起訴願,仍遭駁回,故於行政訴訟進行期間(100年3月23日提出之起訴狀)追加關於請求撤銷罰鍰部分之訴。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依據職權調查證據之結果,適用本法第2條第2款、第20條、本法施行細則第2條及行政程序法第36條、第43條與本院39年判字第2號、75年判字第309號判例意旨,並援引行政訴訟法第111條第1項、第3項第2款規定,敘明:【本件原告(按即加害人-下同)原係訴請撤銷內政部訴願決定及做成處機關原處分(「性騷擾成立」之處分)提起行政訴訟。

(4) 本件訴訟審理中,原告所提出之追加起訴狀,係訴請撤銷內政部訴願決定及原處分(「性騷擾成立」之罰鍰處分),被告雖表示不同意原告訴之追加;惟查,原告所追加之撤銷「性騷擾成立」之罰鍰之訴,核與原先起訴之撤銷「性騷擾成立」處分之訴,其基礎事實同一,請求之基礎不變,原告所為訴之追加,核屬適當,於法並無不合,應予准許。】又論明:【(一)本件被告查認原告涉有性騷擾被害人之行為,該當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第2款「加害人對被害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及「此行為有損害被害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其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之構成要件,主要係由被害人之申訴、被害人沒有誣指動機、證人鄭淑蓉聽聞此事件之經過、被害人事後情況、證人陳素莉事後看到情況、原告的人格特質、原告在被告機關說詞不一、被害人為合理被害人等事項,作為論證之依據...。按「性騷擾之認定,應就個案審酌事件發生之背景、環境、當事人之關係、行為人之言詞、行為及相對人之認知等具體事實為之。」...(二)本件被告所述各節,經本院(按即原審-下同)就兩造所提出之事證,及依職權調閱罰鍰行政救濟、刑事審判等案卷,調查審酌結果,尚乏確實事證足認原告有於前揭時地接續以下體正面頂向被害人身體數次之性騷擾行為。且參諸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上易字第392號刑事判決理由略以:「...三公訴人認被告(即本件原告)涉有上開性騷擾及恐嚇危害安全等罪嫌,無非係以被告於偵查中之供述、A女(即被害人林姓女子)於偵查中之證述、證人即日盛金控公司員工鄭淑蓉於偵查中之證述、證人即日盛金控公司員工陳素莉於偵查中之證述、日盛金控股份有限公司性騷擾申訴調查訪談表、A女手繪之租屋處格局圖、臺北市政府函文暨臺北市政府性騷擾再申訴案決議書、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勘驗筆錄各1份等證據資料,為其論斷之依據。訊據加害人有於上開時間,陪同A女返回A女上開租屋處及於上開時、地,與A女在公司經理室內對質之事實,惟堅詞否認有何性騷擾犯行,於原審辯稱:當天伊只有在A女上開租屋處的客廳、陽台等她,伊沒有進去A女的房間,亦未乘A女不及抗拒之際,擁抱A女,並以下體頂向A女身體,本件可能係因A女向伊借錢,伊不借她,A女始挾怨報復;復於本院辯稱:伊沒有對A女為性騷擾,伊根本沒有碰A女,亦沒有擁抱她等語。經查:

1. A女於偵查及原審審理時一再指訴被告於上開時、地,乘伊不及抗拒之際,突然擁抱伊,並接續以其下體正面頂向伊身體數次等情,惟為被告自始所否認,並以A女曾經向其借錢未果,始挾怨報復等語置辯,查被告與A女均任職於日盛金控公司,為同事關係,非不相識之陌生人,2人有何恩怨或感情糾紛,非無可能,則A女對被告所為不利指訴是否為真,自應再調查其他證據為佐,尚難單憑其片面所述而入被告於罪。

2. 次查本案事發後,A女單獨與被告搭乘計程車前往上開錢櫃KTV乙情,為被告所不爭執,亦據A女於偵查、原審審理中證述綦詳,衡情A女如遭被告性騷擾,理應有驚恐、氣憤之情緒,尚無與被告一同搭車前往上開錢櫃KTV赴約之理?

3. A女於上開錢櫃KTV唱完歌後,復與被告、證人鄭淑蓉、陳素莉一同前往臺北縣永和市樂華夜市等情,業據證人陳素莉於原審審理時證述明確,是A女所述存有諸多瑕疪及可疑之處,自難僅憑A女所指遭被告性騷擾一節,即遽為不利被告之認定。

(5) 又參以證人甲證稱:那天唱歌時A女大部分的時間一直哭,一直講電話,伊有問A女是否跟男友吵架,A女一邊講電話一邊點頭,A女只要講電話就會一邊講一邊哭,伊沒有看到被告性騷擾A女的過程等語;證人乙證稱:那天在KTV唱歌時A女一直坐在點歌機旁邊的角落,A女大部分的時間在哭,A女來回進出廁所,在廁所裡講電話,伊並沒有看到被告性騷擾A女的過程等語,是依證人鄭淑蓉、陳素莉上開證詞,僅能證明A女在上開錢櫃KTV邊講電話邊哭泣之事實,尚難逕此推論被告確有本件性騷擾之犯行。再者,證人既未親眼目睹被告有性騷擾告訴人之行為,則證人上開證言自非適合之補強證據,不足以擔保告訴人之指訴與事實相符,自難作為不利於被告之認定。至檢察官所提出公司性騷擾申訴調查訪談表,僅足以證明公司調查上開性騷擾案件之過程,亦不足作為補強證據以擔保A女上開指訴屬實;另A女手繪之租屋處格局圖,亦僅能證明A女上開租屋處之內部格局,並無從以此遽認被告有上開性騷擾之行為。

(6) 檢察官所提出之其他證據,本院尚難達無合理懷疑之心證認定A女指訴被告乘其不及抗拒之際,突然擁抱A女,並接續以下體正面頂向A女身體數次之情節屬實,故尚難僅憑A女之指訴,遽認被告有於上開時、地性騷擾告訴人之行為...。」等語,而維持法院有關性騷擾部分「無罪」之判決,核與本院查證結果,並無二致。是以本件被告所指原告涉有性騷擾之違章情事,無非係以被害人之指訴為據;此外,由事件當日,被害人伴同原告回到租屋處,所稱被性騷擾時並無反抗或呼救等跡象、所稱被性騷擾後尚與原告一同搭車前往唱歌,據證人所述被害人唱歌時哭泣係跟男友吵架(而非述說被騷擾之委屈),唱歌之後復與原告及證人等一同前往夜市等情觀之,均無異狀,衡諸一般社會生活經驗,其與性騷擾事中及事後之情形,顯有相違,且亦無證人目睹原告有性騷擾被害人之行為。至於被告另舉被害人有無誣指動機、原告的人格特質、原告在被告機關說詞不一、被害人為合理被害人等事項,核屬一般主觀情況之臆測,尚不足作為具體客觀事證而據以論斷事實。再者,被害人雖提出馬偕醫院診斷證明書,其記載係「醫師囑言」:患者訴今年7月職場性騷擾事件後出現症狀之情形,尚非客觀檢查之病歷紀錄;且其就醫時間距事件當日已隔約一個月之久,其間可能發生各種情事,未必與所訴稱之性騷擾事件有關,且參諸被害人所稱性騷擾事中及事後均無異狀等情觀之,尚難證明被害人向醫師所稱症狀係因性騷擾行為所致。綜上可知,本件被告雖主張原告涉有性騷擾被害人之行為,該當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第2款「加害人對被害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及「此行為有損害被害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其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之構成要件云云;惟查,有無性騷擾之認定,依性騷擾防治法施行細則第2條規定,應就個案審酌事件發生之背景、環境、當事人之關係、行為人之言詞、行為及相對人之認知等具體事實為之;而本院經調查審酌前開事證,尚乏確實事證足認原告有於前揭時地接續以下體正面頂向被害人身體數次之性騷擾行為,則被告主張原告涉有性騷擾之行為云云,尚難採認。】復以:【...本件被告所認原告涉有性騷擾之行為,經查尚乏確實之事證,則被告所為原告性騷擾行為成立及罰鍰之處分,核有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於法亦有未合。】等情,為其論據,因將訴願決定及上訴人原處分均撤銷,載明其證據之取捨、得心證之理由及上訴人於原審所為主張如何不可採之理由於判決甚詳,並敘明本件事證已臻明確,認上開刑事判決所持理由與原審查證結果並無二致,而予援用載列為判決理由,揆諸前述本院判例(42年判字第16號)意旨,並無違誤。

營隊活動性騷擾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105年度簡上字第55號

1、 事實摘要:

被害人於000年0月00日至同年0月0日參加營隊活動,A則擔任該活動之引導員;嗣被害人向警察局提出申訴,表示其於000年0月0日00時許參與營隊活動之GPS尋寶挑戰時,遭A拉住手腕,並以「妹妹我好累,你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等言語騷擾,經警察局調查屬實,認定性騷擾事件成立,並移送被上訴人處理;上訴人不服,提出再申訴,經家庭暴力性侵害暨性騷擾防治委員會調查後,決議認定性騷擾行為成立,處分機關乃以A有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第2款規定之情事,依同法第20條規定,對A裁處20,000元罰鍰。A不服,提起訴願,經衛生福利部訴願決定駁回其訴願,遂提起行政訴訟,經原審法院105年度簡字第1號判決駁回,A仍不服,復提起本件上訴。

2、 A主張略以:

(1) 證人證詞不一致:

1. 於法院具結稱:

「『晚上要不要一起睡覺』是直接聽到上訴人跟營隊的一個小朋友講的,但是我不知道那個小朋友叫什麼名字,只知道是一個女生,大約小三、小四左右,我確實有聽到,當時整個小隊都在,其他隊員有無聽到這句話我不知道,…上訴人講完這句話之後小朋友好像就迴避了。」

「只記得是在露營區當中,至少是有進行活動之後才發生的,我聽完這句話之後,營區接下來還有許多活動,晚上還要在營區過夜,至少不是晚上發生的,早上或是下午我不清楚,因為我不清楚營期是何時,但是這是營期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情。」

2. 證人於104年4月1日南投縣政府調查訪談紀錄中稱:

「第二個部分我有聽到該工作人員向○○○(事後又說好像是○○○,我不是很確定)玩笑話說,晚上要不要一起睡覺(我無法用精準確定用字是否如此,但我可確定意思是如此)。」

105年3月29日言詞辯論筆錄中證人○○○證詞說機構接受到通報時,有問過○○○:活動引導員有無對被害人問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及第二天尋寶遊戲中的時候指導員有無去拉被害人的手?○○○回答第一天晚上沒有聽到,第二天拉手部分也沒有看到。

3. 查○○係大學研究所二年級學生,於南投縣政府調查紀錄及法院證詞中證詞不一,是否有聽到上訴人講這些字還是無法用精準確定用字是否如此,學員○○○於南投縣政府調查訪談紀錄中則清楚回答教練並無對他說過此話及拉其手、沒有做出要摸臉動作及教練並無跟他講過話等語,法官引用證據有誤。

(2) 判決書第8頁第3點中以:「……又證人於系爭營隊活動擔任小隊輔時,為研究所二年級在學學生,對於以受保護之兒童及少年為服務對象之系爭營隊活動進行中,上訴人向被害人說出『你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一語之時間、上訴人當時之姿態,當記憶深刻、印象鮮明,自較為真實可信。從而,上訴人於系爭營隊活動之第一天,在內進行活動時,立於被害人身旁對被害人說出『你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並作勢要碰被害人之肩膀,被害人因而避開等情,應可確定。」惟查本案被害人告知發生時間是000年0月0日00時,並非000年0月00日,地點是在道路,並不是在內,兩處地點距離550公尺。又證詞:「其他隊員有無聽到這句話我不知道,我們小隊都聚在一起且一起行動,第一天0月00日所有隊員及另一位社工、另一位引導員均在場,均無有人提出此事項。」判決書中卻認定000年0月00日立於被害人身旁對被害人說出「你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本案爭點為上訴人是否有在000年0月0日下午00時內道路對被害人做出拉手及說「你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並非證詞中提到的第一天狀況,上訴人請求傳喚相關人員釐清案情。法官引述有聽到上訴人跟營隊的一個小朋友講晚上要不要一起睡覺是直接聽到,與本案所發生時間、地點均不同,法官引用證據有誤。

(3) 證人於105年3月29日開庭中提到事件發生後有製作簡要事件概況表,並在機構中與被害人會談,講述的是他沒有親眼看到有沒有親耳聽到,只是遠遠看到妹妹跟上訴人在旁邊還有其他人在那邊,並沒有提到上訴人對他妹妹做任何事情,另外被害人當時有些反覆且不太願意陳述。詳細內容於○○○於埔里分局筆錄中第3-2頁回答:「被害人沒有告訴我,但是我有看到那一位教練拉著我妹妹的手,並且我有聽到他對被害人說:『妹妹,我晚上很孤單,你陪我睡覺好不好。』」下一個問答中,回答內容為:「我在000年0月0日下午00時,在內的小路,看到活動教練拉著被害人的手,而且他們好像有在說話。」被害人於警局筆錄答:「有,我有告訴我姐姐。我就是告訴姊姊當天教練拉著我的手,並且問我要不要陪他睡覺。」「我的姐姐只有看到教練拉我的手,至於他對我說什麼,我的姐姐沒有聽到。」本案中卷宗內證詞反覆,法官引用證據有誤。

(4) 原判決中提到兩天一夜活動之過程中,實難苛求每一位學員或輔導人員均能確實掌握所有成員之動態,但○○○為隨隊小隊輔,與小組成員活動時間均在一起,其責任為隨隊人員關顧每一位學員,若有相關狀況均須向上陳報。查營隊隨行男性社工並非○○○,應為○○○,法官引用證據有錯誤等語,並聲明求為判決廢棄原判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含復核決定)均撤銷。

3、 法院判決理由:

(1) 被害人於系爭營隊活動結束後提出性騷擾之申訴,被害人當日於警局經詢問時指稱:「我在000年0月0日下午00時,在內,遭活動教練拉著手腕,並以言語性騷擾。」「在尋寶活動中,教練坐在路旁招手叫我過去他的旁邊,並拉著我的手腕後跟我說:『妹妹我好累,妳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等語,這讓我感到很不舒服,我覺得被性騷擾。」「(請你描述當時的感受?有沒有做任何抗議或告知停止性騷擾的舉動?)當時我就覺得很不舒服,而且我有立即請他放開我的手,並且告訴他:『我不要』。」「(請問妳當時的精神狀況及事件後的精神狀況如何?)我當時狀況很好;事後我覺得很不開心。」等語,並指認上訴人即係性騷擾之人。又證人即擔任系爭營隊活動小隊輔之實習生,於原審具結證稱:「『晚上要不要一起睡覺』是直接聽到上訴人跟營隊的一個小朋友講的,但是我不知道那個小朋友叫什麼名字,只知道是一個女生,大約小三、小四左右,我確實有聽到,當時整個小隊都在,其他隊員有無聽到這句話我不知道,我們小隊都聚在一起且一起行動……,因為當時我是看著上訴人講出這句話的,我離上訴人大約3、4步左右的距離,小朋友離上訴人大約一個身體左右的距離,即不到1公尺的距離……,小朋友大約有120公分,上訴人跟小朋友講這句話的時候好像有作勢要去碰小朋友的肩膀,上訴人講完這句話之後小朋友好像就迴避了。」「當時上訴人是站著,動作的姿勢像是要碰不是要拉。」「(上訴人對小朋友說這句話的地點在何處?是在哪一個活動進行的時候?)我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是在露營區當中,至少是有進行活動之後才發生的,我聽完這句話之後,營區接下來還有許多活動,晚上還要在營區過夜,至少不是晚上發生的,早上或是下午我不清楚,因為我不清楚營期是何時,但是這是營期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情。」等語。

(2) 觀諸被害人及證人之上開陳述,就上訴人對被害人說「妳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之時間、上訴人當時係站姿或坐姿,二人所述雖略有不一,然被害人參加系爭營隊活動時為一國小學童,尚屬年幼,且於000年00月00日向警察局提出性騷擾申訴時,距其參加系爭營隊活動之時間已逾2月餘,對於上訴人上開言語之時間點、上訴人當時之姿態,被害人之記憶、理解或許有誤,惟就其確有在系爭營隊活動進行時遭上訴人問及「妳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一語,業已指證明確,且被害人與上訴人於系爭營隊活動前並不相識,雙方於系爭營隊活動進行中亦無恩怨或衝突,亦為上訴人向被上訴人提出性騷擾事件再申訴書中所不爭執,衡情若非因上訴人之言語而感遭冒犯及畏佈之心,應無設詞誣陷上訴人之理,是被害人指證上訴人曾對其說出「妳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一語,尚非虛妄;又證人於系爭營隊活動擔任小隊輔時,為研究所二年級在學學生,對於以受保護之兒童及少年為服務對象之系爭營隊活動進行中,上訴人向被害人說出「妳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一語之時間、上訴人當時之姿態,當記憶深刻、印象鮮明,自較為真實可信。從而,上訴人於系爭營隊活動之第一天即000年0月00日,在內進行活動時,立於被害人身旁對被害人說出「妳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並作勢要碰被害人之肩膀,被害人因而避開等情,應可確定 。

(3) 參照前揭性騷擾防治法施行細則第2條規定意旨,對於性騷擾行為之認定,應就個案審酌事件發生之背景、環境、當事人之關係、行為人之言詞、行為及相對人之認知等具體事實為之。本件被害人為參與系爭營隊活動之國小學童,於活動前與上訴人並不相識,上訴人身為系爭營隊活動之引導員,亦明知該活動係以受保護之兒童及少年為服務對象,竟於活動進行中對被害人說出「妳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並作勢要碰被害人之肩膀,被害人因而避開,顯見上訴人所為已違反被害人之意願,致被害人主觀上感受被冒犯、不舒服、心生畏佈,則上訴人自係以與性或性別有關、且具侮辱性質之行為,造成被害人事後抗拒再參加其他所辦理的活動,已不當影響被害人正常生活之進行,上訴人所為顯屬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第2款所稱之性騷擾。為此,被上訴人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0條規定,以原處分裁罰上訴人20,000元之罰鍰,即屬適法有據。

(4) 至上訴人主張訴外人、被害人之姊及被害人等人,於騷擾防治委員會或警察局之陳述,有內容衝突或錯誤之處等語。惟查,訴外人業於原審證稱其確實有聽到上訴人對參與系爭營隊活動之女童說出「妳晚上要不要陪我睡覺」,並看見作勢要碰女童之肩膀,女童因而避開等節,業如前述,亦據其具結在卷,足以擔保其證詞之可信性;另參與系爭營隊活動之學員即訴外人,雖於家庭暴力性侵害暨性騷擾防治委員會調查訪談時,陳稱其並無聽見或看見上訴人有何不適宜之舉止等語,惟系爭營隊活動兩天一夜之過程中,實難苛求每一學員或輔導人員均能確實掌握所有成員之動態,自不得僅以某位學員或輔導人員陳稱未見上訴人有上開對被害人性騷擾之言行,逕認上訴人無此行為;又況,訴外人、被害人之姊均為參與系爭營隊活動之國小學童,均屬年幼,對於被害人遭受上訴人性騷擾之言行,因非自身經歷,故有未及注意、記憶模糊之情,致其等前後陳述齟齬或彼此陳述不符,亦屬合理,而被害人之姊對於其係親耳聽到教練對被害人說「妹妹,我晚上很孤單,妳陪我睡覺好不好」,抑或係自被害人轉述方得知,固有前後陳述不一致之情形,惟其陳述並非原審認定上訴人行為構成性騷擾之依據,上訴人所辯,亦無可採;至訴外人無於系爭營隊活動結束前之分享意見階段指稱「有個人很變態」、上訴人斯時有無回應及訴外人當場有無稱訴外人「很白目」等節,均與原審認定上訴人對被害人之言行構成性騷擾無涉,洵堪認定等語明確。

同事性騷擾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104年度訴字第201號

1、 事實摘要:

(1) 緣被害人於0日向警察局提出申訴,稱其於0日起遭同事即原告以通訊軟體LINE、電子郵件及紙條傳送愛慕、思念等訊息,並多次故意要靠近碰觸被害人身體、告知其他同事愛慕被害人,致被害人感到困擾、不舒服,0日原告騎機車跟蹤被害人下班返家,被害人乃提出申訴,警察局移請原告所屬機關即被告區公所辦理,案經被告區公所調查結果認為性騷擾事件成立,被告臺中市政府社會局認原告違反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規定,以函復原告再申訴無理由,性騷擾事件成立,並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0條規定,裁處原告新臺幣(下同)4萬元罰鍰。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訴願決定駁回。另原告針對有關適用性別工作平等法認定性騷擾成立部分,於0日經由被告區公所向保訓會提起復審,經復審決定駁回。原告均表不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2、 原告主張:

(1) 按性騷擾事件應依個案事件發生之背景、當事人之關係、環境、行為人言詞、行為及相對人認知等具體事實綜合判斷,在「合理被害人」的標準下,認定是否構成性騷擾,而非單以被害人之被侵犯感或個人認知、主觀感受予以認定。依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第1款及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規定可知,構成性騷擾之要件須違反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且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使人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而被害人是否心生畏怖或感受敵意或被冒犯之情境之判斷,被害人主觀感受固應斟酌,然被害人是否有此種主觀之感受仍應審酌其他客觀存在之事實作為判斷之依據,而非專以被害人表示有此主觀之感受,即可不斟酌其他客觀之事實,而可逕認有性騷擾之行為,否則有無性騷擾之認定全然依被害人之主觀意思為判斷,此顯非性騷擾防治法所欲追求兩性平等之意旨。又原告與被害人本係同事,兩人認識之過程即相互以LINE通訊軟體互通訊息交往,且原告多次贈送禮品與被害人,其亦無拒絕,且彼此互為關心,兩人均未婚,原告因對被害人產生好感而有追求之意,此實為一般正常男女之交往模式,且交往過程中,其中0日原告陪被害人弟弟服役抽籤、約吃飯;0日買降溫劑送被害人,被害人還表示「你真好,好感動」,被害人亦上傳分享原告致贈之海膽炒飯照片,0日原告再致贈海鮮小卷,被害人均無拒絕,且甚為歡喜,是依一般社會通念,應不只是一般同事間之情誼,讓原告相信被害人有意(有可能)接受原告之感情,原告始會以LINE向被害人表達心中之感受。縱被害人曾一度將其LINE封鎖或告知其有男友,但卻又提供E-MAIL帳號給原告,甚還與原告信件往來,原告始會向被害人表白心中之感受,而目的僅在澄清解釋,不希望同事間之關係變緊張而已;並無不當或任何不禮貌之言行,或有關性或性別之言詞;更無以具有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是本件原告之行為,實與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及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之構成要件有別,實難僅以原告向被害人表達心中之感受或向其解釋即逕認原告有性騷擾之行為及意圖。況人與人相處貴在和諧圓融,當產生誤會與磨擦時,欲藉由溝通及解釋改善彼此關係,亦為人之常情。且兩性相關之立法,其目的亦在建構兩性實質之平等,共創友善及具性別正義之生活環境,故若將善意澄清事實及溝通化解誤會之行為視為性騷擾,將會影響到兩性和諧,顯非立法之目的;而查本件原告僅係為向被害人解釋,化解兩人間產生之誤會,在信件中原告亦無示愛或傳送曖昧言詞等不當之追求行為;且二人互動之過程中,原告未曾對被害人為任何不禮貌之言行,更無訴願決定書所述多次故意要靠近碰觸被害人之事,是其憑空為此認定,顯然違誤。

(2) 0日原告並無跟蹤被害人之意圖,實因原告承辦商圈業務,此為被害人所明知。而該日係原告欲至商圈業務視察,而遇到被害人,且當時馬路上人車甚多,原告亦無與被害人交談,即逕至商圈視察商圈情形,是原告實無跟蹤被害人下班行為,更無此必要。原告僅是因承辦商圈之業務,有卷附對談可查;其中甲○○:我都會去勤美走走,要是商圈弄成這樣我就紅了,……應該把整條街弄裝至藝術……好現在在路看到騎樓有拆掉的,就是我弄耶。……本來我建議消防局對面弄個賣廠,那邊是國有地說不行。……吳花花:哈,期盼你把我們這變勤美那樣的一天。……甲○○:如果能成為那樣,變成傳奇。……可證商圈確係原告之業務範圍,00年00月00日原告係要去該商圈視查,並無跟蹤申訴人之意。憑何以此逕認原告跟蹤被害人?更難憑空認原告有違反被害人之意願,而為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

(3) 原告固曾以LINE傳達「熱熱幫你呼呼」,係因被害人當日外出很晚回來,被害人很怕熱,原告傳了一張「熱熱幫你呼呼」之貼圖以表達關切之意,實與性騷擾無關;且當時被害人並無表示任何不悅或有阻止之行為,甚還與原告對話聊天,與平日無異,是難以該貼圖之傳送即謂原告有性騷擾被害人。依0日準備程序筆錄載述,「熱熱幫你呼呼」沒有特別含意,0日因為天氣很熱,像是幫被害人開個電風扇、開個冷氣,是電風扇的轉動圖片上的字。

(4) 0日原告沒有藉機貼近被害人,傳LINE或E-MAIL給被害人,應該只是表示自己心中情感抒發及感受,希望同事關係不要搞得那麼僵,未構成性騷擾,僅是希望緩和彼此之間僵局。同年00月00日沒有傳「愈越想掙脫,身上繩索反而束縛的更緊。愈想逃離,卻讓自己跌入萬丈深淵。」的紙條。

(5) 原告沒有性意味言詞,也沒有不禮貌,僅為男生對女生的一個心情的抒發,只是將內心的感受寫出來,始終認為沒有性騷擾被害人的意味等語。

3、 被告則以:

(1) 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及性騷擾防治法施行細則第3條規定,如行為人以文字、言行或以他法而造成使人畏佈、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別有關之行為,均屬之。本件原告仍於00年00月00日以LINE傳送:「也許是思念超載的關係吧!身體又發出了警訊,告訴我已經踰越了界線。我從手機看著妳的照片,妳純真的擺著勝利的手勢,而我心裏開始隱隱作痛。這6個多月以來,我一直承受著這撕裂的痛楚。每次只要看見妳,我的情緒就會發出異常強烈的訊號。以前,所謂的瘋狂不可能發生在我的身上,但是,認識妳以後卻變得不由自主的耽溺於妳所帶來給我的美好情緒中,生存的意義好像是能接近妳,多爭取一些能跟妳說話的時間。然而,在妳面前的那個人並不是真正的我,我一直假裝很堅強,假裝若無其事。每一天,理性和感性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不斷的上演著,我的思緒完全僵硬,只是一團混亂。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了,而我也早已計算出來。」;被害人於同年7月22日封鎖原告LINE後,並於7月24日再次以MAIL表達立場與感受,要原告不要再打擾,原告竟於7月27日(星期日)改以E-MAIL發送:「妳還是完全無法聽進去我說的話。再多刺激性的話,也只有兩敗俱傷。」、「如果可以再給我一次抉擇的機會,也許事情的發展就會變得有所不同了吧?但是,我不想騙妳,我想我還是會很堅決很勇敢的說出心裏壓抑已久的思緒。妳永遠也無法了解在寫信的每個夜晚,我徹夜輾轉難眠,努力睜著酸痛的雙眼,一字一字笨拙的打著注音符號,才能爬滿一段文章。妳也無法了解我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克服心中的茅塞與掙扎。看著LINE你發的那些訊息,我已瀕臨昏厥了,請不要打擾我了!!對我是多麼諷刺的字眼,宜臻!為甚麼妳要這樣對待我,為甚麼,為甚麼。」是審酌整事件發生之背景、環境、當事人之關係,行為人之言詞、行為及相對人之認知等具體事實,足認原告上開下班後之行為已符合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第2款之規定。

(2) 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第2款之規定,本件原告自0日起陸續以通訊軟體LINE、電子郵件及紙條傳送愛慕、思念等訊息,期間被害人曾向原告表達主觀上不悅、不舒服、不喜歡感受,原告於訊息中也曾提及自己的行為可能引發世俗標準之責難非議,由此可證,原告已明知自己行為足以造成他人的非難及被害人主觀上不喜歡、不舒服之感受,卻刻意忽略被害人表達之感受,持續發送電子郵件或訊息,又於103年9月18日於被害人下班返家時騎乘機車跟隨被害人,致使被害人心生不舒服、恐懼,故原告行為顯該當過度追求之性騷擾行為。

(3) 依性騷擾防治法第1條第2項規定可知,如員工(包含公務員)下班後非執行職務所發生之性騷擾及學校教師間於課餘時間所發生之性騷擾,仍有性騷擾防治法適用,而非認公司員工、公務人員或學校教師等人員即無性騷擾防治法之適用。是本件原告係被告太平區公所農業及建設課課員,於上班時間對被害人於執行職務時所為性騷擾行為固適用性別工作平等法,然於下班時間所為性騷擾仍有性騷擾防治法之適用。

(4) 又按追求是兩相情願,性騷擾是有一方覺得違反其意願而有不舒服之感受。「過度追求」就是讓被追求者感到不受歡迎的追求行為,當事人雙方對互動的感受落差極大,追求者的認知和手段通常異於常人,且其追求行為令被追求者不勝其擾,影響其正常生活,是縱令表達愛意,倘對方已表達拒絕或不舒服或不愉快,行為人仍持續為之,即構成過度追求之性騷擾。

(5) 本件被害人自0年0月間請調至被告區公所服務,於0月至0月擔任清潔維護考核小組組員,每週至各課室考評,而與原告互動,因原告年齡大被害人20餘歲,被害人初對原告所致贈物品認僅屬一般同事間之禮貌,未曾聯想原告竟有追求之意,直至原告0日以LINE對被害人表達:「熱熱幫你呼呼」之訊息,令被害人十分不舒服,遂於同年0日向原告表達其過度關心已令被害人不舒服,且超過界限,原告雖知悉並表達「對不起」,然仍陸續傳送思念、愛慕之意,經被害人於同年0日封鎖其LINE後,原告改以E-MAIL及機關內線電話傳訊息;被害人不得已於同年0日告知原告伊早已有男朋友,要原告不要再騷擾,然原告非但未停止其行為,反而於同年0日至被害人辦公室且逾越洽公界線傳送「愈想掙脫,身上繩索反而束縛的更緊。愈想逃離,卻讓自己跌入萬丈深淵。」之紙條,令被害人十分恐懼,當日被害人仍向原告表示,最後乙次鄭重警告,若再騷擾即依法律途徑救濟,詎料,原告竟於0日被害人下班後騎乘機車跟蹤被害人,令被害人更加害怕,原告就其行為亦曾於訊息中表示,自己的行為可能引發世俗標準之非議責難,足見原告明知其自己之行為足以遭非議責難及被害人主觀上不舒服,甚至害怕,顯見原告於被害人明確表達拒絕或不舒服後,仍持續表達關心追求之意,僅係為逞己私欲,當然構成性騷擾。熱熱幫你呼呼是文字不是圖片。原告知道被害人很怕熱,熱熱幫你呼呼是吹氣的意思,有性意味。且因本件原告對被害人所為性騷擾除於上班時間外,並持續至下班時間,故原告性騷擾行為除0日(LINE)、、0日(MAIL)及0日騎機車跟縱行為係在下班之時間,應適用性騷擾防治法外,其餘均於上班時間所為,自應適用性別工作平等法等語,並聲明求為判決駁回原告之訴。

4、 被告區公所則以:

(1) 依公務員保障法第4條第1、2項、第25條第1項前段、第72條第1項、第77條第1、2項規定可知,復審之提起係以行政處分為標的,並參照司法院釋字第187號、第201號、第243號、第266號、第298號、第312號、第323號、第338號等解釋意旨,尚須足以改變公務員身分關係,或對於公務員權利有重大影響之處分,或基於公務員身分所產生之公法上財產上請求權,始可依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之復審程序請求救濟,並提起行政訴訟。又公務人員如係受服務機關所為之管理措施或有關工作條件之處置,應循申訴及再申訴之救濟途徑,而公務人員保障法第84條關於申訴及再申訴程序,並無準用同法第72條第1項得向司法機關請求救濟之規定,故保訓會自為再申訴事件之最終審理機關,一經再申訴決定,該事件之爭議即告確定,不得再提起行政訴訟以資救濟。意即若未改變公務員身分關係、不直接影響服公職權利之記大過、記過處分、考績評定、機關內部所發之懲處命令或所提供福利等措施,核屬公務人員保障法第77條第1項所指之工作條件或管理措施,非屬行政爭訟法上所稱之行政處分,公務人員僅得依申訴、再申訴程序尋求救濟,不得提起行政訴訟。從而,服務機關對現職公務人員所為申誡懲處,因並未改變該公務人員身分關係,亦不影響該公務人員原來之俸級及嗣後之晉敘,自屬於行政機關之內部管理措施,而不屬前揭公務人員保障法第25條第1項及行政爭訟法上所稱之行政處分。故而,受申誡懲處之公務人員對於該管理措施,雖得循公務人員保障法相關規定提起申訴及再申訴程序救濟之,但不得提起行政訴訟(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2年度簡字第43號行政訴訟判決參照)。查本件原告經被告太平區公所調查結果認性騷擾事件成立,送交考績委員會決議記申誡1次,因未改變公務人員身分關係,亦不影響該公務人員原本之俸級及嗣後之晉敘,自屬行政機關內部管理措施,而不屬於公務人員保障法第25條第1項及行政訴訟法上所稱之行政處分,故原告僅得提出申訴及再申訴程序救濟之,不得提起行政訴訟。

(2) 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及相關實務見解,行為是否構成性騷擾,係以被害人是否心生恐懼、被冒犯及察覺他人存有敵意等感受為判斷標準,著重被害人個人主觀感受及其所受影響,非以行為人有無侵犯被害人意圖為準據。依性騷擾防治法施行細則第2條規定,本件被害人收到原告發送LINE訊息、電子郵件簡訊後,甚感不悅及不舒服,主觀上有被冒犯之情境,已符合性騷擾行為成立要件。

(3) 經被告太平區公所調查被害人於0日明確表示原告已經過度關心,超越同事的界線,讓被害人覺得不舒服後,原告仍持續透過公務或私人E-MAIL、被告太平區公所內線電話、未保持一定禮節性距離談話及踰越洽公界線至被害人辦公室傳遞紙條等,製造一個令被害人感到受脅迫或被侵犯的工作環境,嚴重影響被害人的工作表現,足認原告有性騷擾之行為。被害人提出相關事證(包含LINE、電子郵件、監視器影像)符合事實,且被害人多次對原告明確表達主觀上不悅、不舒服及不喜歡的感受,原告於訊息中也曾提及自己的行為可能引發世俗標準之責難非議。爰此,原告明知自己的行為足以造成他人的非難及被害人主觀不喜歡、不舒服的感受,卻刻意忽略被害人表達心中感受,持續發送愛慕、思念等訊息,合該當過度追求性騷擾之行為。依0日準備程序筆錄載述,0日她跟他講說她已經有男朋友,會造成雙方困擾,請他不要打擾,其為第2次表達,過程中,原告LINE語言有點情緒反應,看其LINE內容字眼即知,如「不能阻止我對你的一切,失去你這一切沒有意義,看到跟別的男人在一起,我會陷入瘋狂或複雜的哀愁,會造成兩敗俱傷。」被害人在職場中覺得壓力很大,覺得不舒服,兩次表達還是如此,0日男方遞送紙條,寫很嚴重的語言,如「愈掙脫,身上繩索反而束縛的更緊。愈想逃離卻讓自己跌入萬丈深淵。」被害人已經明確兩次表達拒絕,還遞送騷擾紙條,不堪其擾,已經第3次明確告訴他,原告仍不斷陸續騷擾。

(4) 依被害人供稱0日跟縱她的人穿著服飾與原告吻合,且被害人騎快,原告跟隨騎快;被害人騎慢,原告亦隨之騎慢,直至被害人住家附近機車行,被害人致電請求家人協助幫忙,原告始離去。經調閱警察局路口監視器,證實是原告本人無誤,假借商圈業務視察名義洗脫跟蹤事實,昭然若揭。0日準備程序筆錄載述:之後成立委員會調查,有一個約詢紀錄,我們有問原告,他提到0日他純粹想要向被害人解釋,表達內心感受並沒有追蹤的意圖,其表達有想要向被害人解釋,即表示其有意圖要跟縱被害人。

(5) 依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規定,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具有性意味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者,均屬之。查本件原告起訴主張伊僅係為被害人解釋,化解兩人間產生之誤會,在信件中原告亦無示愛或傳送曖昧之詞等不當之追求行為,惟查,原告於0日再度發E-MAIL表示:「我必須把這幾個月來的感受化為文字給妳,我不敢行動,怕我們都會摔的遍體鱗傷」、「妳說妳有男朋友了,我怎麼可能會不知道,為甚麼知道妳有男朋友了我還……我是笨蛋嘛?我知道無法取代他在妳心中的地位,我就默默的付出吧!我並沒有強迫妳要跟他分手,同樣的,妳也不能阻止我對你的一切啊!」、「對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心甘情願的,我沒有要你回報世俗的愛情」、「妳有妳的生活,這點我從未干涉妳,只是讓妳知道生命中也曾出現過我這一個人就心滿意足了」;又於同年00月00日一同上課時不斷藉機貼近被害人,被害人一直退後,原告不斷靠近;再於同年00月00日以業務需要為由至被害人辦公室傳遞寫有「愈想掙脫,身上繩索反而束縛的更緊。愈想逃離,卻讓自己跌入萬丈深淵。」之紙條,令被害人更加害怕,再於同年0日發送E-MAIL表示:「見不到妳時我會難過,想到妳和別的男孩在一起時,又會讓我陷入瘋狂和複雜的哀愁,妳可曾發現我微弱的存在,妳可看見我內心慾念愁腸糾結的痛楚,妳又可曾聽見我夜裏內心抽搐窸窣的啜泣,妳可知道LINE所發出的每一封訊息有著我殷切的盼望和不渝的守候,因為在乎,才有那些自以為是的告白。失去妳,這一切都沒有意義。」、「為什麼妳總是用圍堵政策,讓我的亢奮和憤懟積聚為高度的不安。」、「或許,妳已經定居在我心裏,一個無法抹滅的身影,在我極度茅塞和焦灼之中,尋找一個溫暖的名字。妳就是我精神的寄託,一種漫長的等待,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日夜在我的心靈裏與我無盡的對話。」足見原告非但有追求被害人之意,且其行逕顯已過當,造成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嚴重影響其工作表現,自該當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第1款規定之性騷擾。原告以前開文字騷擾,凡此吃醋之意當具有性意味,就此原告亦坦承「因為在乎,才有那些自以為是的告白」,且原告於此訊息中也曾提及自己的行為可能引發世俗標準之責難非議,由此可知原告已明知其行為足以造成他人的非難及被害人主觀上不喜歡、不舒服的感受,足見原告上開行為已對被害人造成心理困難,致嚴重干擾或影響其工作情緒與表現,自符合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第1款之性騷擾。

(6) 按行政法院對行政機關依裁量權所為行政處分之司法審查範圍限於裁量之合法性,而不及於裁量行使之妥當性。至於不確定法律概念,行政法院以審查為原則,但對於具有高度屬人性之評定、高度科技性之判斷(如與環保、醫藥、電機有關之風險效率預估或價值取捨)、計畫性政策之決定及獨立專家委員會之判斷,則基於尊重其不可替代性、專業性及法律授權之專屬性,而承認行政機關就此等事項之決定,有判斷餘地,對其判斷採取較低之審查密度,僅於行政機關之判斷有恣意濫用及其他違法情事時,得予撤銷或變更,其可資審查之情形包括:(1)行政機關所為之判斷,是否出於錯誤之事實認定或不完全之資訊。(2)法律概念涉及事實關係時,其涵攝有無明顯錯誤。(3)對法律概念之解釋有無明顯違背解釋法則或牴觸既存之上位規範。(4)行政機關之判斷,是否有違一般公認之價值判斷標準。(5)行政機關之判斷,是否出於與事物無關之考量,亦即違反不當連結之禁止。(6)行政機關之判斷,是否違反法定之正當程序。(7)作成判斷之行政機關,其組織是否合法且有判斷之權限。(8)行政機關之判斷,是否違反相關法治國家應遵守之原理原則,如平等原則、公益原則等(司法院釋字第382號、第462號、第553號解釋理由書參照),並有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4年度訴字第276號裁判可稽。本件原告所為是否構成性騷擾,乃屬不確定法律概念,具高度屬人性,被告性平會自擁有判斷餘地,倘無法定程序之瑕疵,對事實認定亦無違誤,自應予以尊重其判斷(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1年度訴字第2013號裁判參照)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求為判決駁回原告之訴。

(7) 綜上,原告係受過高等教育並通過國家考試之公務人員,理應潔身自愛,言行舉止應合乎禮儀規範,秉持相互尊重之精神,遵守公務員服務法相關規定。惟未能體念兩性平權的基礎在於尊重人權,營造和諧友善的環境,以個人主觀認知,盲目及過度追求,未能慮及被害人感受,損及被害人工作權益及心理健康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求為判決駁回原告之訴。

5、 兩造之爭點:原告前揭行為是否該當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及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規定之性騷擾?被告對原告所為之原處分及裁處書是否適法?經查:

(1) 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及性騷擾防治法施行細則第2條規定,如行為人以文字、言行或以他法而造成使人畏佈、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別有關之行為,均屬性騷擾之行為。而就本案事件審酌發生之背景、環境、當事人之關係,行為人之言詞、行為及相對人之認知等具體事實,原告上開行為,已造成被害人不舒服、恐懼害怕之情境,並曾先後3次予以拒絕,而原告仍一再予以冒犯,且原告就其行為亦曾於訊息中表示,自己的行為可能引發世俗標準之非議責難,足見原告明知其自己之行為足以遭非議責難及讓被害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原告於被害人明確表達拒絕或不舒服後,仍持續表達過度關心追求之意,僅係為逞己私欲,且原告0日以LINE傳送:「也許是思念超載的關係吧!身體又發出了警訊,告訴我已經踰越了界線……。」、同年0日發送E-MAIL表示:「見不到妳時我會難過,想到妳和別的男孩在一起時,又會讓我陷入瘋狂和複雜的哀愁,妳可曾發現我微弱的存在,妳可看見我內心慾念愁腸糾結的痛楚,妳又可曾聽見我夜裏內心抽搐窸窣的啜泣,妳可知道LINE所發出的每一封訊息有著我殷切的盼望和不渝的守候,因為在乎,才有那些自以為是的告白。失去妳,這一切都沒有意義。」、「為什麼妳總是用圍堵政策,讓我的亢奮和憤懟積聚為高度的不安。」等語,均與性或性別有關,已符合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第2款所規定之性騷擾行為。是原告對被害人上開行為,已有性騷擾之事實,堪以認定。從而,經被告政府社會局調查結果認定原告性騷擾事件成立,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0條規定,裁處原告罰鍰4萬元,並無不合。

(2) 本件原告起訴主張伊僅係為了向被害人解釋,化解兩人間產生之誤會,在信件中原告亦無示愛或傳送曖昧之詞等不當之追求行為,有無性騷擾不能完全依據被害人心理主觀感受,應該以客觀事實來認定。本件原告與被害人是同事,本來用LINE互相傳送訊息,原告多次送禮物,被害人欣然接受。在LINE表示互相關心,這種情況下,原告對被害人產生好感,交往過程中,原告並沒有不當或不禮貌的行為,也沒有騷擾被害人,並不構成性騷擾之行為云云。惟查:

1. 原告與被害人均在被告區公所服務,屬男女同事關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屬正常人際關係之一環,但當另一方已經明確的表示當事人之行為已經逾越界限,令人不舒服,並予拒絕之後,即應知所進退,不得再予冒犯。本件被害人於0日向原告表達其過度關心已令被害人不舒服,且超過界限,已明確表達被騷擾且不舒服,原告又陸續傳送LINE簡訊,被害人不堪其擾,便於0日封鎖原告之LINE,原告改以E-MAIL及機關內線電話傳訊息,被害人不得已於同年0日告知原告伊早已有男朋友,要原告不要再騷擾,然原告仍未停止其行為,令被害人十分恐懼,同年0日被害人乃向原告表示,最後乙次鄭重警告,若再騷擾即依法律途徑救濟。嗣原告於0日被害人下班後騎乘機車跟蹤被害人,令被害人更加害怕,而向太平分局新平派出所提出申訴等情,並經認定原告已構成性騷擾,已如前述。而就原告對被害人以LINE、E-MAIL及紙條所傳送之訊息觀之,並非原告所稱之善意澄清事實及溝通化解誤會之言行。原告主張其與被害人係屬同事關係,其行為乃正常之男女追求行為,純粹僅係善意澄清事實及溝通化解誤會之行為,並無性騷擾之意圖云云,要非可採。縱使被害人與原告初始曾互為聯絡訊息,並接受原告之禮物或邀約吃飯等情,惟此乃被害人尚未感到不舒服及向原告表示不得再騷擾前之一般同事間之情誼,此對之後原告所成立之性騷擾行為並不生影響。

2. 至於原告另主張0日當日其是要去商圈視察,並無跟蹤被害人之意圖云云。惟原告於0日有跟隨被害人之行為,其於0日被告區公所之約詢紀錄及被告政府社會局於0日性騷擾再申訴案件調查小組調查會議調查內容中所陳並不否認有跟隨被害人,僅稱純粹是想向被害人解釋,表達內心感受,並無跟蹤意圖等語。且原告當日仍照常在被告區公所上班,並未請假公出,原告於當日下午5時2分下班,被害人於當日下午5時12分下班,此有被告區公所提出之差勤刷卡紀錄影本附卷可佐,而原告於約詢紀錄及調查內容,僅陳稱當天純粹是想向被害人解釋,並未提及當日是要去視察商圈,顯見原告當日已有跟蹤被害人之情事。原告主張當日是要去視察樹孝商圈,並無跟蹤之意圖,要屬卸責之詞,自不足採。

逛街購物性騷擾

事實摘要: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102年度簡上字第58號

本件訴外人即被害人A女,於0日在臺中市○號商店場所挑選皮包時,被上訴人趨前造成雙方身體碰觸,A女於同日向警察局提出性騷擾事件申訴,另提起刑事告訴,經該分局調查認定性騷擾成立,並依性騷擾防治法第13條第4項規定移請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偵辦。刑事案件部分,經臺中地檢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又被上訴人提起再申訴,經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審理調查後,函復被上訴人再申訴無理由,被上訴人性騷擾成立。

一、性騷擾調查報告:

(一)對雙方當事人服裝之描述:

店員表示當天被害人穿著為時下女生夏天穿著,大概是背心及短褲或短裙的樣態,為夏天清涼的休閒裝扮,不至於像是再申訴人所說像是八大行業從事者。加害人則是簡單的襯衫及黑色長褲,及斜背背包,像是剛下班的服裝,感覺像是上班族。警察表示並沒有覺得被害人穿著像從是八大行業者。

(二)就事件店員及警方之描述:

店員表示當天有聽到女生尖叫後發現雙方起爭執,在過程中有清楚聽見被害人說:「我確定你下體頂到我,我真的覺得很不舒服。」等字眼,再申訴人當下有道歉並且拿起店內紙筆留下電話,表示有事情跟他聯絡他急著要離開,但被害人要求店家幫忙報警,所以店員有幫忙阻止再申訴人離開,隨後再申訴人將原本寫好電話的紙條收進自己的口袋,等一名警察來到後,因店內還有其他客人,店員請警員及雙方當事人上店家二樓談,再申訴人表示要去領錢包紅包給被害人給他壓壓驚,並且告訴被害人自家沒有錢,提出告訴也拿不到什麼錢。店員及警方皆表示被害人表達的意思並不是為了要取得多少賠償金,而是不想讓再申訴人再騷擾其他女性。警察到場後有告知被害人他的權利及義務,也有表示雙方可以談和解。

(三)現場櫃位情況:

再申訴人表示要購買皮夾送給女性友人,但事件發生的位置是在包包之櫃位,並非皮件類,包包櫃及皮夾櫃距離約146公分寬。

(四)附近店家及動線之描述:

得意時代旁確實有條小巷子,與店家平行處有美髮院及幾家服飾店與賣雨具

的攤子,在轉角處也有賣手機皮套之攤販。店員轉述被害人所說是她覺得再 申訴人再跟蹤她,她已經進入店家後,再申訴人走過之後再折返回來進入店內

二、程序上:

(一)刑事訴訟犯罪採嚴格證據法則,基於無罪推定原則,如不能證明行為人犯罪應為無罪或不起訴處分。檢察官之不起訴處分係針對犯罪之偵查,並不涉及行為人是否有行政罰之違規行為,又普通法院無權審查行政處分之適法性,行政處分之審查權限係由行政救濟程序為救濟。行政機關應尊重司法機關之處分,但司法機關之處分無拘束行政機關之效力,始符憲法五權分立之精神,

(二)按「刑事訴訟所調查之證據,及刑事訴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

於獨立之民事訴訟程序無拘束力。」最高法院101年台上字第899號民事判決參照,刑事判決無拘束民事判決之效力,同此,檢察官之不起訴處分亦無拘束本委員會之效力。經審查再申訴人違反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意圖性騷擾罪,不起訴處分雖論述:「不能排除被告、告訴人於購物之舉,經專注觀看皮件,致未保持適當之距離,方導致彼此身體部位接觸,要難為被告主觀上有性騷擾之不法意圖」,惟查,該不起訴處分仍存有下列未臻詳實之疑點:

1.再申訴人與申訴人已交會通過,再申訴人為何回頭,再與申訴人於皮包店發生身體接觸?

2.再申訴人指稱申訴人衣著如八大行業,再申訴人實際之衣著為何?

3.再申訴人與申訴人身體接觸時,再申訴人究係已拿得皮包,或準備拿皮包?

4. 再申訴人所辯不小心觸碰,未履勘皮飾店現場擺設情況,並實際模擬雙方觸碰經過。

5.再申訴人指稱申訴人故意退後致發生觸碰,再申訴人為何當場道歉?為何表示要給付現金?

6.再申訴人明知前方有女性選購皮件,有蹲下、後退之情況,有何急迫性需同時往前搶購皮件?如急迫搶購皮件,為何事後未購買女用皮件?

7.一般後退之不小心觸碰,不致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