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伴大學法律學儣碩士班...

169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之研究 —台南地檢署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的個案分析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Domestic Violence - the Case Study on the Program for Promotion of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Pilot of Tainan District Prosecutors Office 研究生:黃齡萱 撰 指導教授:李佳玟 博士 中華民國一零二年六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Sep-2019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之研究

    —台南地檢署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的個案分析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Domestic Violence - the Case Study on the

    Program for Promotion of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Pilot of Tainan

    District Prosecutors Office

    研究生:黃齡萱 撰

    指導教授:李佳玟 博士

    中華民國一零二年六月

  • 摘要

    本研究以台南地檢署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的實踐歷程為民族誌研究

    的對象,以方案執行者之一的 TWR 協會為研究場域,描繪修復式司法在台南地

    區實踐的樣貌,並探究台南地檢署的試辦經驗對於「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

    的爭論產生何種反饋。

    研究發現,被害人與加害人對「修復式司法」一知半解的情況形成 TWR 協

    會啟動「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的阻礙。此外,作為偵查對象之「犯罪事實」與

    作為「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欲處理的「家暴問題」內涵不一致的家暴事件

    特殊性,為修復促進者帶來二大難題:「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的標的不易

    特定範圍,以及「被害人」與「加害人」身分不易清楚區辨。本文也以 TWR 協

    會對修復式司法的詮釋與修復促進者的調解經驗之因素來解釋,修復促進者面臨

    對話困境時,會傾向採取以下策略,包括(1)使用「調解」語彙重新包裝所進

    行的程序、(2)是否回顧關係史中的創傷,取決於婚姻此制度性關係是否繼續,

    以及(3)道歉儀式創造與訴諸良好的親職實踐,進而得以向台南地檢署回覆對

    話目的已達。

    田野資料也顯示,修復式程序與緩起訴制度相配套的制度設計影響修復促進

    者與其他程序參與者權力階序之形成,以及隨之而來的溝通落差,使得於正式犯

    罪追訴程序以外進行的「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出現檢察體系「不在場的

    在場」之現象,不利於被害人與加害人間自主溝通平台的建立。

    關鍵字:修復式司法、家庭暴力、家事調解

  • Abstract

    In this study, ethnography methodology was predominately conducted.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d the Program for Promotion of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Pilot of

    Tainan District Prosecutors Offic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first to deeply

    understand what restorative justice practices really look like and secondly to spark

    new conversations about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abused women and the goal of

    restorative justice.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facilitators face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which victims and offenders involved with VOM lack an understanding of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that the needs of victim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facts of crime.

    Facilitators therefore develop three strategies, which are“referring restorative justice

    to mediation”, “discouraging the victim storytelling as she has decided to e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offender”, and“creating the apology ritual and highlighting a

    lot of points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ing a mother/father”.

    Besides, VOM as a part of criminal processing system makes the facilitators seek to

    mobile the power of formal sanctions, which will place pressure on the offenders to

    reconcile with their victims.

    Keywords: restorative justice, domestic violence, family mediation

  • 誌謝

    不知不覺,我迎接了台南第四個年頭的盛夏,悠緩的成大求學時光也即將畫

    上句點。我感覺自己是如此幸運,一路走來貴人不斷,支撐著我勇敢地面對論文

    寫作過程中的困頓與艱難。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實在有太多太多的人需要感謝。

    首先,無比誠摯地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李佳玟老師。研究所四年,從老

    師這裡學到的,是老師對學術研究的認真謹慎、對人的細心同理,還有對不公不

    義之事的憤慨與改革的行動力,深刻影響我對人處事的態度。印象很深的是,連

    續二年和老師一起頂著豔陽天走上街頭,與幾千人一起躺在大馬路上表達無聲的

    憤怒,扎扎實實地上了一堂公民參與課。指導論文的過程中,老師不厭其煩地一

    遍又一遍閱讀我的論文並給予建議;在我遭遇困難而灰心喪志的時候,老師陪著

    我上火線面對問題、共同討論如何解決,並不時給予我鼓勵。老師這些年教誨的

    恩情,我會銘記在心,也期許自己繼續懷抱老師透過言教與身教所傳遞的態度,

    誠懇地面對往後人生的旅程。

    同時要感謝二位口試委員:郭書琴老師與謝如媛老師。兩位口試委員提出的

    問題都精準地指出論文中不一致與論述欠缺之處,後續修改時,看見兩位老師在

    口試本上寫滿的註記與疑問,深刻讓我感受到老師閱讀論文的仔細,也大大幫助

    我在其後的修正能有更縝密的思考,在此由衷地致上感謝之意。另外,同時也要

    感謝刑法組的王效文老師、許澤天老師、古承宗老師與薛智仁老師課堂上的諄諄

    教誨,以及課堂外給予我論文寫作上、生活上的關心。

    此外,還要特別感謝台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與 TWR 協會當時友善地接待,

    並願意讓我針對台南地檢署修復式司法方案進行研究,尤其是蔡麗宜與柯怡伶二

    位主任檢察官,非常仔細地閱讀我的初稿並給予我許多實務經驗的回饋,論文寫

    作過程中也給予我相當多的協助與鼓勵,真心地期待這本論文能對未來的方案推

    動有所貢獻。

  • 說到順利完成學業絕對不能不提的人,還有系辦的淑萍姐與佳純姐。感謝淑

    萍姐與佳純姐總是面帶微笑地回答我們有關行政事務的大小問題,特別要感謝淑

    萍姐熱心地提醒我們關於註冊選課、離校注意事項等攸關畢業的事項,讓大家都

    能順利地畢業。

    研究所時期一起拼國考一起上山下海的讀書會夥伴:主席、偉倫、老王、偉

    哥、拖拖讓我隻身在台南的生活不再感覺孤單寂寞。特別要感謝主席,妳是我研

    究所第一個認識的朋友,我們一起經歷了研究所生活中狂喜、憤怒與悲傷的時刻,

    我會懷念一起當熱血少女的日子,也祝福妳國家考試一切順利。感謝親愛的師弟

    妹們:品儀、詹先生、碧璘、歐巴將、巧淳、宜萍與汶澐,大師姐我其實經常在

    幹蠢事,謝謝妳們對我的包容與各方面的協助,尤其是口試的時候,即使你們只

    是安靜地坐在那都讓我感覺寬心許多,不知不覺消除掉一些口試的緊張與焦慮,

    也祝福你們的論文也能順利完成。感謝秀瑋姐,在我遇到挫折向妳哭訴時,總是

    耐著性子聽我埋怨,即使工作十分忙碌,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向妳求助時,

    總是暫時擱下手邊的事給予我建議與鼓勵,真的好幸運認識妳。謝謝信銘學長、

    攢紘學長給予我許多關於知識思考、生活態度的建議與鼓勵。

    感謝把烏我最親愛的夥伴,超過 10 年的交情我想毋須太多的言說,但我還

    是要感謝遠在天龍國的妳對我未曾間斷的支持與打氣。感謝社工系的雅惠、小烏

    龜、亭希、花小花、鬆緊臉書上與電話中捎來的關心。感謝電機強者團小蝸與蟹

    老闆,雖然對彼此的專業領域始終不了解,我們還是能一起憤青一起市儈一起喟

    嘆嘆歲月自東漢黨錮之禍開始悠悠,讓我暫時從煩悶的論文寫作遁逃而出。感謝

    玉娟、巧玲、督督、曉昀、珮君、雪芬與榮安在我短暫的社工生涯給予我工作上

    與情緒上的協助,我從你們身上學習到如何真正貼近弱勢者、傾聽她們最深層的

    心聲與需求,那將是我一輩子的資產。

    感謝田野期間遇見的修復個案,感謝你們讓我看見人的不完美:軟弱有時、

    逃避有時,也讓我看見人的勇氣可以巨大如斯,感謝你們電話中對身為研究者的

    我給予肯定與鼓勵,祝福你們未來的日子平安幸福。

  • 感謝我的房東劉婆婆,四年求學的時間與您同住一個屋簷下,謝謝您這四年

    在生活上給我的許多協助,以及對許多居住習慣的包容。在我研究所生涯即將畫

    上句點的此刻,您已經早一步結束人生的旅途了,我會永遠懷念這一段共同生活

    的時光。

    感謝小陳,在最黑暗的時刻,有你陪我一起度過。

    最後,也最要感謝的,是一路走來支持我、包容我的家人。爸爸媽媽,請容

    許我向您們報告,台南的奇幻漂流即將結束,我準備好要回家面對下一個人生階

    段了。

    謹 以此論文獻予所有在親密關係暴力中奮鬥的生命。

    齡萱

    2013 年 8 月于 台南

  • I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一項 脈絡化修復式司法實踐的相關文獻.............................................. 7

    第二項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之規範性意義的相關文獻....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名詞定義與研究限制........................................................ 13

    第一項 研究方法........................................................................................ 13

    第一款 民族誌方法............................................................................ 13

    第二款 田野中研究者的身分及挑戰................................................ 15

    第三款 資料蒐集與分析.................................................................... 16

    第二項 相關定義........................................................................................ 19

    第三項 研究範圍........................................................................................ 21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的背景與公權力介入家庭領域的典範轉

    移 ................................................................................................................................. 25

    第一節 我國刑事司法體系回應家庭暴力犯罪之現況.................................... 26

    第二節 親密伴侶暴力被害人求助刑事司法體系意願之分析 .... 34

    第一項 法制化前:從「虐妻」到「家庭暴力」.................................... 36

    第二項 法制化後:違反保護令罪之雙面刃............................................ 42

    第三節 修復式司法在台灣................................................................................ 47

    第一項 修復式司法在我國的實施現況.................................................... 47

    第二項 我國推動修復式司法之刑事政策背景........................................ 49

    第一款 刑事司法體系內的修復式司法方案.................................... 49

    第二款 修復式司法方案:緩起訴制度的利多消息........................ 51

    第四節 國家介入家庭內衝突處理的第一波轉向:推動家事調解................ 54

    第一項 司法體系內專業家事調解............................................................ 54

    第二項 兒少最佳利益維護與家事調解.................................................... 58

    第五節 小結........................................................................................................ 59

    第三章 修復式司法在台南的實踐情況 ................................................................... 60

    第一節 台南地檢署與 TWR 協會的合作關係 ........................................... 61

    第一項 轉換後被保存的「清官難斷家務事」思維................................ 61

    第二項 刑事司法體系內,檢察官不在場空間之創造............................ 66

    第一款 「修復民營化」的「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 66

    第二款 影響力限縮的「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結果............ 68

    第二節 「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在台南地區的執行規畫與實施概況........ 68

  • II

    第一項 「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在台南的執行規畫............................ 68

    第一款「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之主體.................................. 69

    第二款 「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之流程................................ 74

    第二項 「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在台南地區的實施概況.................... 81

    第一款 研究方法與對象範圍............................................................ 81

    第二款 執行概況................................................................................ 82

    第三節 修復促進者的家事調解背景................................................................ 85

    第一項 家事調解在台南的推動現況........................................................ 85

    第二項 修復促進者的家事調解策略........................................................ 92

    第四節 小結........................................................................................................ 93

    第四章 多元參與的修復式司法程序—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的「會談

    室現場」 ..................................................................................................................... 95

    第一節 通往會談室,一種調解風格................................................................ 96

    第二節 衝突的第二度「變形」:對什麼負責?.............................................. 98

    第三節 表格易填,修復為何:如何負責?.................................................. 106

    第一項 道歉.............................................................................................. 107

    第一款 行禮如儀:道歉儀式.......................................................... 107

    第二款「撤回告訴」作為原諒的表徵與交易的協商.................... 112

    第二項 合作式父母協議.......................................................................... 114

    第四節 小結...................................................................................................... 118

    第五章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中的被害人保護 ................................. 120

    第一節 守護家暴被害人的安全與自主:修復式司法實踐中的篩選機制與調

    整策略................................................................................................................ 121

    第一項 共同會談中失靈的調整策略...................................................... 121

    第二項 霧裡看花的個別會談—「身分」的抵抗與協商:誰是被害人?

    .................................................................................................................... 128

    第二節 修復式司法實踐中新的權力布局...................................................... 135

    第一項 從被害人的「修復式司法實踐活動參與心得」說起.............. 135

    第二項 會談室中,檢察官不在場的在場.............................................. 138

    第三節 「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之評述與願景...... 142

    第四節 小結...................................................................................................... 148

    第六章 結論 ............................................................................................................. 149

    參考文獻 ................................................................................................................... 152

    附錄 ........................................................................................................................... 158

  • III

    表目錄

    表格 一-1 資料蒐集方法與資料來源 .................................................... 17

    表格 二-1 全國家庭暴力事件通報統計 ................................................ 27

    表格 二-2 歷年警察機關受理家庭暴力案件概況 ................................ 29

    表格 二-3 地方法院檢察署偵查家庭暴力案件(包括家庭暴力罪及違

    反保護令罪)收結情形統計.............................................................. 30

    表格 二-4 偵查終結案件不起訴原因分析 ............................................ 31

    表格 二-5 地方法院違反家庭暴力防治法案件—按裁判結果 ............ 33

    表格二-6 優先適用「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的案件類型 .................... 48

    表格二-7 進入「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之案件統計 ............................. 49

    表格 三-1 修復式司法運作模式比較 .................................................... 69

    表格 三-2 進入對話及犯罪類型之交叉統計 ........................................ 84

    表格 三-3 台南地方法院歷年家事調解研習訓練課程 ........................ 89

    圖目錄

    圖表 二-1 家庭暴力事件通報單位次數分析(2011 年) ................... 28

    圖表 三-1 家事調解實施流程圖 ............................................................ 87

    圖表 三-2 修復式司法實踐流程圖 ........................................................ 88

    圖表 五-1 親密關係暴力案件比重分析 .............................................. 123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2010 年 12 月 27 日,台南地檢署舉辦「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說明會暨

    初期成果發表會」,分享台南地檢署針對家庭暴力刑事案件試行修復式司法的經

    驗,特別舉出一件檢察官曾聲請羈押並獲准的違反保護令案件,施暴的先生在修

    復程序中理解妻子與兒女的感受,最後甚至同意離婚,做到了「好聚好散」1。

    這則在報紙上僅占據小小一角的新聞吸引我的目光。這個名為「修復式司法」

    的新制度大大顛覆我對於家庭暴力防治政策的理解。很長一段時間,台灣政府介

    入家庭暴力的方式是透過 113 專線作為通報系統,委由各地方政府家庭暴力暨性

    侵害防治中心(以下簡稱「家防中心」)社工提供安全追蹤服務,協助被害人2啟

    動與進行相關訴訟程序,鼓勵被害人透過保護令或傷害告訴取得法律上與加害人

    隔離的權利。基於這樣的理解,我直覺地認為將施暴者一併納入試行方案的制度

    設計挑戰了行之有年的家暴防治策略,也因此展開對修復式司法如何應用於家庭

    暴力犯罪的思索。

    透過文獻了解,廣義而言,修復式司法指一切以回復秩序與和平為目的之紛

    爭解決機制,這些機制隨著現代國家的興起而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國家主導的「犯

    罪」追訴與刑罰制裁3。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於 2002 年提出「刑事案件中

    1 ﹤修復式司法試行 了解妻女感受 家暴男願離婚﹥,2010-12-28,聯合報 B02 版。 2 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定施行後,家庭暴力防治網絡單位(包括社政、警政、醫療、司法單位)對

    於遭受家庭成員施暴的人,一概稱呼為「被害人」。換言之,在家庭暴力防治法所架構的防治體

    系中,被害人身分不必然扣連至刑事司法的脈絡,故本章以下統一使用「被害人」此一名稱,不

    特意區隔未進入犯罪追訴流程的受暴者。 3 Heather Strang, Repair or revenge: Victims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t43 (2002).

  • 2

    使用修復式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Basic Principles on The Use of Restorative

    Justice Programmes in Criminal Matters)之後,修復式司法理念儼然成為當代刑

    事司法改革的主流思潮,撼動了前述國家與被告對決的模式。與其他國家相較,

    我國於犯罪追訴活動層面全面性地介紹修復式司法,進一步規劃實踐模式,是十

    分晚近之事。法務部於 2009 年開始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是我國首度將「修

    復式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定位為刑事司法改革方案,視其為犯罪被害人保

    護政策一環4,目標是建立以人為本的刑事司法體系,訴求因犯罪直接受影響的

    人,特別是犯罪被害人有機會參與犯罪意涵的界定與犯罪結果的處理。主事者認

    為,犯罪被害人的需求與聲音透過修復式司法程序的進行,可間接地影響犯罪追

    訴活動的發展,有助於提升犯罪被害者於刑事司法程序上的地位5。

    理論上,修復式司法並未對適用範圍設限,家庭暴力犯罪自屬可能的應用類

    型。然而,回溯修復式司法在台灣實踐的軌跡,在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

    初期,法務部曾明白地將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兒童虐待犯罪並列為「不適合讓加

    害人與被害人對話」之案情特殊案件,排除於試辦範圍之外,遑論以家庭暴力案

    件中被害人與加害人未來參與程序的經驗作為預期效益6。惟於法務部所頒定之

    「法務部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實施計畫」中,暫不列入的項目僅兒童虐

    待與無被害人之案件,其他家庭暴力類型,特別是親密伴侶暴力被拉入試辦範圍。

    再觀察八個試辦地檢署選定的適用類型,其中有六個地檢署嘗試將家庭暴力納入

    修復方案中7。

    這個戲劇化的轉折讓我更加困惑:一方面將施暴者視為危險源,勸說受暴者

    4 陳靜如,修復式司法在我國實踐之探微,法務通訊第 2518 期,2010 年 11 月,頁 4。 5 依照法務部的規劃,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屬於司法外程序,修復結果將作為檢察官緩起訴與法

    院量刑的考量依據之一。 6 ﹤ 平息傷害與裂痕—修復式司法 讓雙方坐下來談 提供一個機制,讓有意願的被害人與加害人

    能有機會面對事實,踏出新的一步﹥,2010-09-13,聯合晚報 A10 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兒童

    虐待雖然依家庭暴力防治法之規定,屬於家庭暴力之次類型,法務部於規劃「修復式司法試行方

    案」之適用案件類型時,將其作為獨立於「家庭暴力」之外的範疇,暗示了法務部可能認為兒童

    虐待與其他家庭暴力類型,特別是親密伴侶暴力不適合進行修復程序的原因有所不同,亦可佐證

    不同家庭暴力類型具個特性,不宜泛泛概稱為「家庭暴力」而逕予討論。 7 黃蘭媖主持,修復式正義理念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法務部委託研究報告,2011 年,

    頁 314。

  • 3

    與國家合作,將其隔絕於受暴者的生活圈外,一方面將施暴者視為受暴者生活圈

    內的重要關係人,鼓勵受暴者與其對話的家暴防治政策如何可能?要回答這些問

    題,首先必須回到當前打擊家庭暴力犯罪的刑事政策的內涵與思維。

    1998 年,臺灣通過全亞洲第一部專以「家庭暴力」為規範對象之《家庭暴

    力防治法》。對自 1990 年代起投入反婚暴運動的女性主義者而言,這套嶄新的法

    規範不只改變國家公權力對「家庭暴力」的處置策略,更揭示從「性別暴力」來

    理解家庭暴力被害人處境的觀察視角。質言之,有賴國家公權力,特別是具有高

    度道德宣示意義之刑事法規範介入打擊的,乃是「父權文化中施暴者藉由暴力獲

    得親密關係的權力和主控」8。據此,家庭暴力防治法中不同於《刑法》與《刑

    事訴訟法》等既存用以規制國家進行犯罪追訴的條文,特別是限制訴訟外紛爭解

    決機制、強制逮捕與「違反保護令罪」之新興犯罪類型創設,均表彰對過往父權

    文化滲透至親密關係(尤指婚姻家庭生活)與刑事司法體系的覺察與改革,回應

    親密關係中居於弱勢地位的女性無法憑己力改動暴力關係,必須尋求國家公權力

    支援的安全性需求。

    首先,家庭暴力防治法所稱「家庭暴力罪」並非特定的犯罪類型,而屬發生

    於家庭成員間暴力犯罪之泛稱。若以告訴提出是否為訴追條件作為分類標準,「家

    庭暴力罪」可大別為告訴乃論之罪與非告訴乃論之罪,前者依鄉鎮市調解條例屬

    可調解之事件9,可由鄉鎮市調解委員依據鄉鎮市調解條例規定辦理調解事宜。

    研究指出,鄉鎮市調解制度為傳統社會中由仕紳出面調停之紛爭解決習慣的法制

    化,多運用於民事糾紛與較輕微的刑事案件10,顯見告訴乃論之罪所表彰係較輕

    微犯罪,以不進入訴訟程序為當。然則,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 47 條規定11,凡

    8 成蒂,婚姻暴力防治:跨專業之行動與反思,應用心理研究第 32 期,2006 年冬,頁 40。 9 鄉鎮市調解條例第 1 條︰「鄉、鎮、市公所應設調解委員會,辦理下列調解事件︰

    一、民事事件。

    二,告訴乃論之刑事事件。」 10 陳賢忠,新制鄉鎮市調解法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7 月,

    頁 13。 11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 47 條:「法院於訴訟或調解程序中如認為有家庭暴力之情事時,不得進行

    和解或調解。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 4

    涉及家庭暴力之刑事案件,縱屬刑事司法體系所認知「較輕微案件」,仍以不調

    解為原則12。理由在於,在受暴婦女所鑲嵌的親密關係中,權力分配並不均等,

    調解人即使能辨識出加害人的威嚇手段,亦不能補救雙方權力不對等之情況,故

    無法獲致公正的調解結果13。其次,為確保家庭暴力犯罪進入刑事司法體系,家

    庭暴力防治法第 29 條規定,犯罪追訴機關發現家庭暴力罪之現行犯時,應逕行

    逮捕之,而無自由裁量之餘地,以破除過往刑事追訴實務上,某種程度以下的家

    庭暴力被刑事司法體系默許的現象14。至於「違反保護令罪」乃家庭暴力防治法

    針對特定保護令裁定內容(禁止實施家庭暴力行為、禁止非必要聯絡行為、遷出

    住居所、遠離特定場所、命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之違反所設計的刑事制裁規定,

    藉以將孤立、跟蹤、經濟上控制等無法被現行刑法體系評價為犯罪的特定家庭暴

    力態樣納入刑事司法體系介入的範圍15,並且性質上屬非告訴乃論之罪,以避免

    被害人受加害人影響而做出不利於己的決定。

    2006 年,大陸籍配偶趙岩冰因子宮頸癌開刀所產生之身體不適請求丈夫賈

    新民協助就醫,並要求幫忙支付醫藥費,賈新民卻要趙岩冰自行就診,還持菜刀

    揚言把她的腦袋剁掉。趙岩冰在極度氣憤之下,拿鎯頭敲擊賈新民的頭部,並奪

    一、行和解或調解之人曾受家庭暴力防治之訓練並以確保被害人之方式進行和解或調解。

    二、准許被害人選定輔助人參與和解或調解。

    三、其他行和解或調解之人認為能使被害人免受加害人脅迫之程序。」 12 家庭暴力防治法對「調解」等「合意模式」之制度(包含和解、調處、諮商等)採取防衛而

    高度拒斥的態度,除家庭暴力法第 47 條外,更可見諸家庭暴力防治法第 13 條第 7 項明定「保護

    令事件不得進行調解或和解」。家庭暴力防治法於 1997 年第一次修法時,行政院所提之修法版本

    原計畫將家庭暴力防治法第 47 條條刪除,但因台灣防暴聯盟(由現代婦女基金會、勵馨基金會、

    台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處遇計畫協會、晚晴婦女協會等民間團體組成)堅決反對,朝野協商結果

    最後予以維持,足可證家庭暴力防治法嚴格劃定調解制度運用於家庭暴力案件(不分民刑事)的

    態度。 13 高鳳仙,諮商與調解在家庭暴力事件之法律界限,收於家庭暴力法規之理論與實務,五南,

    2008 年 9 月,頁 231。 14 此處涉及犯罪追訴機關對被害人等告訴權人不欲提出告訴之告訴乃論之罪現行犯,得否實施

    逮捕之爭議。家庭暴力案件所涉犯罪類型以性質上屬告訴乃論之罪的普通傷害罪為大宗,難保家

    庭暴力被害人因懼於加害人報復或無法承受背棄家庭的自我責難而不欲提起告訴時,益發強化警

    察人員「責備受害者」與「清官難斷家務事」之心態而傾向不予逮捕之見解。有關此爭議與家庭

    暴力案件關係,請參閱曹昌棋,被害者人權與被告人權之衡平—兼論家暴法之逮捕策略,警專學

    報第 3 卷第 5 期,2004 年 12 月,頁 81-99。 15 從性別暴力的角度思考,家庭暴力並非單一事件,而指涉連續性的虐待模式,然而我國的刑

    法刑事法律並未採取虐待模式來界定家庭暴力,而是針對個別行為單獨評價,因此無法就「家庭

    暴力」給予充分評價。

  • 5

    下菜刀猛刺賈新民的頭部與頸部,賈新民因此當場死亡。此案因賈新民於結婚後

    時常以「毛澤東的雜種」、「給我戴綠帽子」、「蕩婦」等字語辱罵並藉故毆打趙

    岩冰,甚至以拒給生活費與阻擋趙岩冰外出工作之方式於經濟上控制趙岩冰,而

    引發婦女團體的關注與聲援,甚至將此案比作 1993 年發生的「鄧如雯殺夫案」16。

    本案一審判決時,法院以「正當防衛過當」為由將刑期減輕為 1 年 6 個月,在判

    決書並直接援引美國針對長期受暴者所做的心理學研究,肯認應將長期受虐的心

    理狀態納入「正當防衛」之阻卻違法事由判斷。檢察官不服上訴,主張趙岩冰為

    擁有碩士學歷之高級知識份子,因罹患子宮頸癌後將近一年時間住院,之後與丈

    夫分居上下樓,沒有朝夕相處之事實,況且其所受肢體傷害均只有四肢瘀青,且

    知道要向警方報案聲請保護令,可見趙岩冰本人不是個順服的妻子,不符合長期

    受暴婦女的特徵,「受暴婦女症候群」之理論在此並無適用空間。聲援趙岩冰的

    婦女團體對於檢察官的上訴理由完全不能接受,並批判這樣的上訴理由顯示「檢

    察官普遍欠缺性別意識」,以及「家暴法實施多年,父權思想依然根深蒂固」17。

    反婚暴運動參與者在「趙岩冰殺夫案」經歷了來自檢察體系的反挫。詳言之,

    家庭暴力防治法中追訴家庭暴力犯罪的刑事法規範,均扣緊家暴被害人為「父權

    文化受害者」之想像而為設計,檢察官在「趙岩冰殺夫案中」否定趙岩冰合於這

    個圖像,因而被批判被父權幽靈籠罩而不自知。家庭暴力防治法期待檢察官勤於

    追訴家庭暴力犯罪,避免刑事司法體系成為再生產不對等權力關係的共謀。另一

    方面,與「趙岩冰殺夫案」幾乎同一時期,法務部開始規畫推動一個內容近似現

    行鄉鎮市調解制度的「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再度觸動反婚暴運動參與者「父

    權借殼上市」的敏感神經。反婚暴運動參與者擔憂,若對話、修復等修復式司法

    所重視價值的內涵,以及修復式方案之目標界定不夠清楚明確,進入「修復式司

    16 ﹤檢座不知受暴苦 家暴法形同虛設﹥,2007-12-05,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577(最後造訪日:2012 年 4 月 6 日)。 17 ﹤受暴殺夫判減刑 檢方硬要上訴﹥,2007-12-04,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552(最後造訪日:2012 年 4 月 6 日)。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577(最後造訪日:2012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552

  • 6

    法試行方案」的受暴婦女將遭受二度傷害18。

    據此,現行打擊家庭暴力犯罪的刑事法規範,其內容蘊含了女性主義者對刑

    事司法體系的介入期待,修復式司法的引入,將有可能動搖既有的婦運成果。但

    在另一方面,以家庭暴力為主要實踐類型的台南地檢署卻主張「為家暴問題提供

    更優質的處理策略」19。面對此矛盾的情況,本文想要問的是:

    一、作為家暴問題處理策略的修復式司法,其內涵為何?試辦過程中,「修復式

    司法試行方案」在台南地區的執行者是怎樣促成他們的處理策略?

    二、我國其他從事親密關係暴力實務工作與研究,同時長期投入反婚暴運動的團

    體與個人是否認可,並且願意仿效台南地檢署與 TWR 協會的試辦經驗?若不認

    可,這些團體或個人將如何回應修復式司法實踐對既有親密關係暴力防治制度的

    挑戰?台南地檢署的試辦經驗對於「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的爭論產生何

    種反饋?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修復式司法是否能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已有不少文獻,研究的方式大致上循

    著兩個軸線:第一,探討支撐修復式司法實踐的條件為何、第二,探討修復式司

    法是否比既有的起訴更能處理家庭暴力問題。

    18 陳祖輝,修復式正義在家庭刑事事件的省思:要對話?還是要調解,101 年度婦女團體溝通平

    台—友善家園從修復式正義開始座談會,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主辦,2012/05/14。 19 ﹤本署 辦理 100 年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成果發表會﹥,

    http://www.tnc.moj.gov.tw/ct.asp?xItem=245156&ctNode=21905&mp=020(最後造訪日︰2012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tnc.moj.gov.tw/ct.asp?xItem=245156&ctNode=21905&mp=020

  • 7

    第一項 脈絡化修復式司法實踐的相關文獻

    與外國相較,全面性地介紹並將修復式司法實踐模式引入現行犯罪追訴活動,

    在我國是十分晚近的事。對我國刑事司法體系內的實務工作者而言,修復式司法

    仍屬相當陌生的概念,通常是在親身參與「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的執行過程中,

    才逐步累積關於修復式司法實踐的策略知識。在我國,以法務部所推動「修復式

    司法試行方案」為研究對象的文獻,目前僅有黃蘭媖等所撰《「修復式正義理念

    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成果報告書》20。至於更進一步地,對應用修復式

    司法的案件進行分類,並專以家暴領域與其他領與的比較為研究主題的文獻,則

    付之闕如。

    若將「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的議題拉至「傳統刑事審判外,另一個

    處理家庭成員間暴力犯罪的途徑」的層次,國內文獻概以制度模型頗為近似的鄉

    鎮市調解為研究對象。李浩然的研究集中於現行的調解制度是否可能與修復式司

    法精神相通,以修復式司法的理論內容作為評估調解成效的標準,並進一步提出

    調解策略修正的方向21。黃翠紋設計問卷,並訪談受虐婦女及調解實務人員(法

    官、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調解委員與秘書)對於調解措施之意見,研究發現不論

    是受虐婦女或調解實務人員,普遍認為婚姻暴力調解措施有其存在之必要性,甚

    且有半數以上的受虐婦女願意接受調解,因而主張政府應考量被害人的多元需求,

    精緻化調解此一服務管道22。

    大抵而言,上述兩份研究對訴訟外婚姻暴力處理方式,特別是既有的調解制

    度,提出統計數據與個案經驗進行說服。然而對本研究而言,上述文獻僅止於使

    20 黃蘭媖主持,修復式正義理念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法務部委託研究報告,2011 年。 21 李浩然,從修復式正義探討鄉鎮市調解委員之婚姻暴力調解策略,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6 年。李浩然在該研究中將修復式司法理解為一組意識型態,而非具體的刑事

    政策,因此確立理念內涵後,研究者進一步得以論述修復式司法滲透至他種程序的可能性。類似

    的研究取徑與研究結論亦可參閱曾子奇,探討兼具調解經驗之修復促進者在修復式司法中的理念

    與實踐,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22 黃翠紋,婚姻暴力調解措施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年。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q8MgP/search?q=auc=%22%E6%9B%BE%E5%AD%90%E5%A5%87%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q8MgP/search?q=sc=%22%E5%9C%8B%E7%AB%8B%E8%87%BA%E5%8C%97%E5%A4%A7%E5%AD%B8%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q8MgP/search?q=sc=%22%E5%9C%8B%E7%AB%8B%E8%87%BA%E5%8C%97%E5%A4%A7%E5%AD%B8%22.&searchmode=basic

  • 8

    用修復式司法的語彙重組並推銷婚姻暴力調解,調解所依存的脈絡被去除,我們

    無從知悉如此高比例的受虐婦女傾向以調解作為婚姻暴力解決方式的意向,有多

    大程度是來自向來文化上針對婚姻暴力灌輸的「合宜」解決方式23?因而也無助

    於我們理解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的制度立論。

    外國文獻中,已有多篇對修復式司法運用於家庭暴力案件的實踐過程進行

    「脈絡化」的理解,指出以往特定地區對家庭暴力的想像與詮釋,如何滲入修復

    式司法的實踐過程,形成風貌殊異的實踐結果。

    Donna Coker 於“ Enhancing autonomy for battered women: Lessons from

    Navajo peacemaking”一文中考察源自印第安部落的傳統紛爭解決方式,即和平締

    結模式(peacemaking)應用於家庭內暴力對受暴婦女的影響。研究指出,印地安女

    性受暴經驗的分析,不能忽視美國以男性權威為中心的政策對印第安部落生活的

    影響。文化層面上,男性宰制為核心的價值體系隨著強制就學政策,逐漸侵蝕印

    第安部落既有的性別平等觀;經濟層面上,女性被剝奪牲口擁有者的資格,被迫

    接受比印第安男性更差的勞動條件,經濟上的弱勢很快轉化為婚姻關係中的弱勢。

    傳統印地安文化崇尚的個人與家庭間依賴關係,在現代已質變為女性在家庭中的

    附屬地位。Coker 進一步肯定和平締結程序中主持人所採策略,包括面質(confront)

    的談話方式,以及內涵性別平等觀的傳統印第安故事分享,有助於協助被害人與

    加害人抵抗來自西方的父權文化殖民24。

    Amanda Dissel & Kindiza Ngubeni 於“Giving women their voice: domestic

    violence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in South Africa”一文中旨在從女性受害者的角度來

    評估 VOC(Victim-Offender Conference)對家庭暴力案件的影響。研究發現,排

    斥他人「插手」(interfere)家務事的傳統文化是影響修復式司法推動成效的關鍵因

    23 此乃以調解為研究對象之文獻最常提出的批判之一,指程序參與者社會化結果所遵循的潛規

    則所形塑的程序機能,如女性於社會化過程中所內化的衝突解決之道是妥協,縱使妥協結果在經

    濟上對自己不利,請參閱 John M. Conley& William M. O' Barr, Just Words: Law, Language, and

    Power (2nd 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39-59(2005). 24 Donna Coker, Enhancing Autonomy for Battered Women: Lessons from Navajo Peacemaking, 47

    UCLA L. Rev. 1, pp.1-111(1999).

    http://heinonlinebackup.com/hol-cgi-bin/get_pdf.cgi?handle=hein.journals/uclalr47&section=10http://heinonlinebackup.com/hol-cgi-bin/get_pdf.cgi?handle=hein.journals/uclalr47&section=10http://heinonlinebackup.com/hol-cgi-bin/get_pdf.cgi?handle=hein.journals/uclalr47&section=10

  • 9

    素,傳統文化期待被害人與家庭成員「私下」(in private)商討,而非出面控訴暴

    力。即便 1998 年通過的家庭暴力法案羅列一系列構成家暴的行為,包括情緒虐

    待、跟蹤、騷擾、惡意破壞物品等,但家庭或社區仍習慣將特定程度以下的暴力

    視為可接受的衝突情境。在此文化背景下,參與修復式司法程序的家暴被害人,

    多傾向將家庭成員排除於程序之外25。

    在這二篇研究中,我們看到家庭暴力犯罪所牽涉的家庭或社區成員在修復式

    程序中扮演的角色,和許多修復式司法倡議者勾勒的圖像有些格格不入,他們可

    能與施暴者站在同一陣線。如果規劃實踐策略時沒有考慮這一點,家庭或社區成

    員的參與將反過來削弱被害人參與程序的能力。對本研究而言,這二篇文獻有效

    地提醒方案設計者必須具備父權文化敏感度,但忽略了主導程序進行的和平締結

    者(peacemaker)或會議主持人也與社區或家庭成員隸屬同一社群,共享詮釋家庭

    暴力的思考框架,未必能關照加害人與被害人間的權力流動,進一步影響其操作

    特定實踐策略的能力。此外,社區或家庭成員回應家暴被害人時所傳遞的訊息究

    竟為何,依照其身處位置在 Navajo 部落或南非亦略有差異,則當時空情境再度

    變動,Coker 與 Dissel & Ngubeni 的研究結論有可能無法套用於台灣的情況。從

    而,對本研究而言,必須深入探究「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內蘊一整套詮釋與處

    理犯罪的新價值系統,如何被不同的行動者基於自身的位置了解和使用,進而看

    見台南地檢署為被害人帶來正面影響的試辦論述如何產生。

    25 Amanda Dissel & Kindiza Ngubeni, Giving Women their Voice: Domestic violence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in South Afric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XI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ictimology,

    Stellenbosch (2003).

  • 10

    第二項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之規範性意義的相關

    文獻

    理論上,修復式司法並未對適用範圍設限,家庭暴力犯罪自屬可能應用的犯

    罪類型之一,向來的文獻在嘗試將修復式司法予以理論化的過程中,習慣採取的

    論述策略是,將懲罰式司法列為對照組,藉此建構修復式司法的概念內涵。然而,

    在家庭暴力領域,家庭暴力在既存刑事法規範體系中如何被定義,以及被安置在

    什麼類型的問題處置脈絡,均深受女性主義運動所影響,故此處修復式司法的對

    話對象除了傳統刑事司法體系,尚包括女性主義者,特別是受暴婦女運動參與者。

    爬梳對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提出正反立論的文獻,可整理出女性主義

    者思考的遞嬗。

    Elizabeth Schneider 在《Battered women & feminist lawmaking》一書中指出,

    強調家庭暴力必須被認定為「犯罪」,是受暴婦女運動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

    Schneider 認為關鍵在於,當向來的法律在實務操作上將受暴女性的經驗排除於

    以國家為名的懲罰之外,透過對家庭內暴力的「命名」(naming)可以被視作一種

    在公領域的「發聲」。換句話說,受暴婦女運動敦促刑事司法體系介入家庭暴力

    的處理,除了具體層面強化受暴婦女的救濟管道,尚有象徵層次上破除公私二分

    (break down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以及強化家庭暴力問題嚴重性之意

    涵。。因此,女性主義者對調解等訴訟外紛爭解決方式的批判主要在於,削弱受

    暴婦女的刑事司法可近性(accessibility),以及因此釋放出「家庭暴力問題處理

    的優先性不高」的訊息26。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暴領域是否會造成受暴婦女運動的反挫,這個疑慮成為

    贊同「將修復式司法列為傳統刑事審判外,另一個家暴處理途徑」的學者無法迴

    26 Elizabeth Schneider, Battered Women & Feminist Lawmaking,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http://www.amazon.com/s/ref=ntt_athr_dp_sr_2?_encoding=UTF8&sort=relevancerank&search-alias=books&field-author=Elizabeth%20Schneiderhttp://www.amazon.com/s/ref=ntt_athr_dp_sr_2?_encoding=UTF8&sort=relevancerank&search-alias=books&field-author=Elizabeth%20Schneider

  • 11

    避的質疑。Linda G. Mills 在《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Insult to

    Injury: Rethinking our response to intimate violence)一書中回應這個質疑的方式是,

    根本性地質疑向來女性主義者提出「挑戰公/私界線」的相關論述在個案中的說

    服力。該書批評此種「唯性別」的論述方式過度簡化家庭暴力案件的複雜性,並

    援引 Michael Johnson 的類型化觀點27,主張現行刑事司法體系中強制介入政策無

    法對所有類型均產生減少暴力的效果,最後將反省的結論帶進將修復式司法列為

    家暴問題處理新模式的論辯中28。

    其次,女性主義運動重視女性的主體性,基於此一主張,「聆聽受暴婦女心

    聲」、「提升受暴婦女自主性」等重視家暴被害人的訴求,逐漸被認為應納入國家

    對於家暴處置策略時的規劃。部分學者援引上述訴求,贊同將修復式司法列為傳

    統刑事審判外,另一個家暴處理途徑,強調家暴被害人不應被當作「受害者」

    (victims)看待,而應被視為「倖存者」(survivors)29,具有使用修復式司法的

    能力。Marilyn Fernandez 於《Restorative Justice for Domestic Violenc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ir Hunger for Healing》一書中運用大量的訪談(受暴者)

    27 Michael Johnson 主張家庭暴力並非靜態、標準單一的概念,而是可依循控制力強弱的光譜將

    家庭暴力區分為親密恐怖主義(intimidate terrorism )、暴力抵抗(violent resistance)與情境式伴

    侶暴力(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 )三個類型。親密恐怖主義(intimidate terrorism )的加害者

    為男性,涉及控制女性伴侶的動機,這種動機乃源自父權體制中的性別關係;暴力抵抗(violent

    resistance)指女性面對男性伴侶的親密恐怖主義時進行的抵抗;情境式伴侶暴力(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 )位居光譜的另一端,是伴侶暴力最常見的模式,它的動機較不涉及權控的宰制,而在

    個別的衝突(conflict)情況中表達憤怒與挫折的情緒。See Michael Johnson, A Typology of Domestic

    Violence: Intimate Terrorism, Violent resistance, and 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 Northeastern (2008). 28 Linda G. Mills 著,黃煜文譯,《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商周,2004 年。 29 此種反對受暴婦女僅是一群被動承受受父權體制壓迫的論述可分為二類。一是立基於父權體制存在的前提下肯認女性仍有一定的能動性,著名研究請參閱 Deniz Kandiyoti 於《Bargaining with

    Patriarchy》一文中探討女性接受父權結構而非反抗的原因,特別關注妻子和寡婦依賴父權親屬

    關係的特定結構;Gordon 的研究亦指出女性享有「免於受暴的權利」之概念於 20 世紀初尚未出

    現,然這不意謂當時的女性一概消極地承受加諸於其上的暴力,而已經存在諸多抵抗的方式,包

    括反擊、逃走、讓丈夫在其他男性前尷尬與報警等,不同的抵抗方式顯現女性與父權體系不同的

    協商(bargain)結果,See Linda Gordon, Heroes of Their Own Lives: The Politics and History of Family

    Violence: Boston, 1880-1960,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at 256 (2002).此外尚有更積極探討受暴婦

    女的諸多行動對暴力關係的「貢獻」,如 Murray A.Straus 的研究即指出,女性對男性伴侶施加物

    理性暴力的頻率不亞於男性伴侶所施加其上的暴力,二者的區別在於暴力的程度︰女性伴侶施加

    的暴力通常較輕微,經常以甩耳光、踢、扔東西的形式出現。Straus 認女性對男性伴侶施加的暴

    力也應被視為社會問題,因為女性的暴力型態雖然看似「無害」,但往往將自己陷於承受男性伴

    侶更大暴力的危險情境中。See Murray A. Straus, Women’s Violence Toward Men Is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in Donileen R. Loseke, Richard J. Gelles & Mary Cavanaugh , Current Controversies on

    Family Violence(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pp.55-78(2004).

    http://www.498a.org/contents/dv/WomenDomesticViolence.pdfhttp://www.498a.org/contents/dv/WomenDomesticViolence.pdfhttp://www.amazon.com/s/ref=ntt_athr_dp_sr_1?_encoding=UTF8&field-author=Donileen%20R.%20Loseke&ie=UTF8&search-alias=books&sort=relevancerankhttp://www.amazon.com/s/ref=ntt_athr_dp_sr_2?_encoding=UTF8&field-author=Richard%20J.%20(James)%20Gelles&ie=UTF8&search-alias=books&sort=relevancerankhttp://www.amazon.com/s/ref=ntt_athr_dp_sr_3?_encoding=UTF8&field-author=Mary%20Cavanaugh&ie=UTF8&search-alias=books&sort=relevancerank

  • 12

    的資料與既存調查研究相對照,從受暴者的觀點出發,揭露了受暴者在尋求國家

    公權力協助的過程中對獲知更多資訊、講述自己的感受、重建生活秩序與對生活

    的掌控的渴望,這些 Fernandez 概稱為「療癒」(healing)的需求,正是修復式司

    法的核心關懷30。

    歸納前述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暴的正反爭議文獻,可發現修復式司法與受暴

    婦女運動二者共享了「被害人保護」之行動目標。換言之,「被害人保護」在這

    個議題中,既是爭議的來源,也是爭議的解決方式。受暴婦女運動訴求強制性的

    刑事司法介入以「解放」長期在親密關係中受壓迫的婦女;然而修復式司法期待

    給予受暴婦女決定犯罪追訴如何進行的可能性,以提升其作為被害人在刑事訴訟

    程序上的地位。被害人保護提供我們分析修復式司法在台南地檢署的實踐,以及

    推動修復式司法與「犯罪化」家暴防治政策關連性的研究方向。

    事實上,台南地檢署將家庭暴力案件列入「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之優先案

    件的原因之一,即來自對家庭暴力防治法中刑事法規範實踐結果的不滿意。我國

    文獻中,受暴婦女刑事司法可近性(accessibility)研究的主要觀察對象有二,新

    移民與母親。潘淑滿於「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一文中透過深度訪

    談,了解婚姻移民婦女遭受婚姻暴力後與婚姻暴力防治體系的互動經驗,指出國

    境管理機制與公民身分規範鞏固了跨國婚姻關係中經濟掌控者(男方)對經濟弱

    勢者(女方)的壓迫,使婚姻移民婦女無法擺脫受暴情境31。郭玲妃與馬小萍的

    受虐婦女母職經驗研究,提供我們看見理想母親標準與暴力因應策略的辯證關係,

    母職可能將女性困於受虐關係中,也可能成為受暴婦女求助的動力32。

    上述研究解釋了家庭暴力防治法適用於諸如趙岩冰等案例的侷限性所為何

    來,呼應了 Linda G. Mills 於書中所觀察到,親密暴力受害者所經驗的壓迫無法

    30 Marilyn Fernandez, Restorative justice for domestic violence victim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ir hunger for healing, Lexington Books (2011). 31 潘淑滿,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 8 卷第 1 期,2004

    年 6 月,頁 85-131。 32 郭玲妃、馬小萍,雙重家鎖︰受虐婦女的母職經驗,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 13 期,2002

    年 5 月,頁 47-90。

  • 13

    化約為性別暴力,而往往交織著種族、階級等因素,但仍不足以解釋,將既有起

    訴方式撤換為修復式司法的必須性何在?對本研究而言,台南地檢署執行「修復

    式司法試行方案」中特別強調,方案執行必須與台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

    治中心原有的被害人處遇措施相接軌,則是在實作層次提供一個具體的參照樣本,

    展示了反婚暴論述與修復式司法倡議結盟的可能樣態之一。

    第三節 研究方法、名詞定義與研究限制

    第一項 研究方法

    延續文獻回顧對於「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正反面論述的整理,這個

    議題可被理解為女性主義者向修復式司法倡議者提出的質疑與挑戰。本研究將由

    這個角度切入,藉由近身觀看修復式司法的實踐歷程,檢視「修復式司法試行方

    案」在台南地區的實施過程與結果,進一步與女性主義論述及修復式司法倡議論

    述對話,並探討兩方觀點可能存在的限制。因此,本研究的進行方式並非抽象地

    自應然面論證是非,而是以在台南地區實際運作於家庭暴力刑事案件之「修復式

    司法試行方案」為個案,依循民族誌(ethnography)的研究取向,描述方案執行

    者之間、方案執行者與方案執行對象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方案參與者與原有社

    會位置的連結性,並嘗試提出解釋。

    第一款 民族誌方法

    民族誌作為一種研究路徑,在人類學的脈絡中,是研究異文化的田野調查方

    法,在目前的應用上,則是跨學科的。民族誌方法是一套用以調查研究對象的方

    法,包含多樣化資料蒐集方法的使用,特別強調研究者親歷其境地進入一個自然

  • 14

    的、非預先設計的社會場域,參與其中、與其他人互動,盡可能對研究對象形成

    一個「全貌理解」(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抗拒單線、簡化的因果關係推

    論33。不論研究者隸屬於哪一門學科,當一位研究者決定使用民族誌方法時,必

    然得面臨如何進入田野,以及在田野中扮演什麼樣角色的課題,研究者在田野中

    與研究對象間的關係將直接影響田野知識的生產,同時涉及田野中的倫理議題34。

    為使人類學者遭遇倫理情境時,能有相對應的行為準則作為思考的起點,臺灣人

    類學與民族學會於 2011 年訂定並通過「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倫理規範」,將

    進行民族誌研究時有關的倫理要求予以明文化35。不過,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往

    來的複雜性一再提醒研究者,面對倫理挑戰時,即便有具體的倫理規範準則可供

    參考,仍必須在困惑與掙扎中苦苦思索,謀求符合學科核心價值,同時考量個人

    特殊情境與經驗之倫理決定36。

    研究者主要的田野調查地點在 TWR 協會,一個社團法人規模的非政府組織,

    對台南地檢署而言,是修復式司法推動過程中最重要的合作對象,並隨著 TWR

    協會從不同面向投入修復式司法在台南地區實踐所留下的軌跡,擴展至台南地檢

    署、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與加害人的家庭等地域。研究者經台南地檢署與 TWR

    協會允許後,於 2012 年 2 月至 2013 年 2 月間進駐 TWR 協會,前 3 個月以「志

    工」名義,其後 9 個月則應 TWR 協會徵詢,專職從事家庭暴力被害人追蹤輔導

    的工作,以社工人員的身分實際參與修復式司法推動與實作的種種活動,深入地

    觀察不同行動者在相對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內,藉由文件、口語與非口語動作(包

    括語調、身體姿態、臉部表情等)傳遞的訊息。

    另需說明的是,民族誌寫作一般會隱藏受訪單位名稱,以降低對該單位的衝

    33 劉紹華,醫療民族誌中的性別角色:一個女人類學者的毒品與男性研究,收於周平、林昱瑄

    主編,質性/別研究,巨流,2010 年 5 月,頁 185-191。 34 Earl Babbie 著,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合譯,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雙葉,

    2005 年 8 月,頁 362-367。 35 有關「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倫理規範」的內容,請參見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網站,

    http://www.taiwananthro.org.tw/academic-ethics (最後造訪日:2013 年 6 月 23 日)。 36 劉紹華,倫理規範的發展與公共性反思:以美國及臺灣人類學為例,文化研究第 14 期,2012

    年春,頁 225。

    http://www.taiwananthro.org.tw/academic-ethics

  • 15

    擊,並提高該單位合作意願。不過,由於作為本文分析對象的文本,與台南地檢

    署有關的資訊均為公開文件或對公共政策的公開評論,隱匿台南地檢署將影響引

    註的詳實性,幾經考量,因而選擇不以代號稱呼台南地檢署。

    第二款 田野中研究者的身分及挑戰

    身為社工人員,更精確地說,身為受雇於 TWR 協會的社工人員,深刻影響

    研究者在 TWR 協會中進行田野調查的經驗。進駐 TWR 協會第四個月時,TWR

    協會告知協會中一名社工人員即將離職,詢問研究者可否幫忙接替該社工的工作,

    研究者一方面不好意思拒絕,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回報 TWR 協會同意我進行研

    究的善意,未經深思及與指導教授討論即答應。

    當研究者在田野中的身分由志工轉換為社工,成為方案執行單位的一份子,

    雖然讓我得以更深刻地觀察個管員與修復促進者如何投入「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

    的實作,也比較容易和他們建立信任關係,卻也產生了與工作角色衝突的研究困

    境。詳言之,雖然透過理監事會議中新進員工的介紹37,以及在修復促進者定期

    參與的讀書研究會上分享我在論文寫作中閱讀的相關文獻,讓修復促進者知悉我

    的研究者身分,會談時對我在場知情也未表示異議。不過,與前往 TWR 協會參

    與「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的當事人互動時,在部分個案中,家暴被害人正是研

    究者追蹤輔導的個案,而陪同被害人參與會談並扮演修復陪伴者的角色本是成人

    保護工作的一環;在部分個案中,由於個管員臨時排定其他行程,研究者甚至暫

    時接替個管員的工作,代替個管員在會談室中填寫相關未來要回覆予台南地檢署

    的表格,使我除了無法將身分轉換為純粹的研究者,也疏忽了向當事人告知我在

    社工外另有的研究者身分。研究者遲至論文完成階段始意識到此一研究倫理的問

    37 TWR 協會的修復促進者,超過半數為該協會的理監事,同時為 TWR 協會會務的決策者。

  • 16

    題,有幸獲得台南地檢署與 TWR 協會的協助,讓我得以採取徵詢資訊使用同意

    的方式作為補救之道。研究者於田野期間共接觸 7 個案例,口試本印出前,已取

    得 10 名當事人(包括 4 名被害人、6 名加害人)的口頭同意,並刪除未得同意

    的個案情節。

    與個案連繫的過程中,令研究者感到驚訝的是,時隔近一年,多數當事人對

    研究者在場仍有印象,其中 5 名被害人與加害人除了不很在意被放入論文中,也

    表示願意與研究者多講些近況與對修復式程序的想法,同時抒發對會談過程或結

    果的不滿。若將揭露研究者身分時,當事人不在意且有意接受訪談的反應,與方

    案執行過程中,當事人傾向找社工(包括研究者與個管員)述說的現象合併思考,

    當事人對研究者的信任關係某程度建立在彼此於修復式程序中共享的權力位階,

    特別是各自與修復促進者(作為程序主導者與社工之雇主38)存在的權力落差。

    第三款 資料蒐集與分析

    一、資料來源與蒐集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田野方法包括參與觀察、開放性訪談與檔案法(參見表一-1),

    茲分述如下:

    1.參與觀察

    為了解「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的實際運作情況,研究者在 2012 年 2 月至

    2013年2月期間,至TWR協會會談室與台南地檢署修復式司法協談室進行觀察。

    研究者是以社工人員的身分進入會談室,通常坐在家暴被害人旁邊,除了觀看家

    38 曾為方案執行者之一的社工督導就直言「若筆者不主動詢問或發表意見,通常也不會被徵詢

    意見,進而淪為配合修復促進者要求媒合施暴者或被害人會談時間、或協助處理文書作業的助

    理。」。請參閱李易蓁、楊巧玲,社工處遇與修復式司法的交會 ---- 整合應用於家暴成人保護個

    案之實務經驗省思,「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的挑戰與機會」研討會論文,新

    北市社工師公會主辦,2013/05/24。

  • 17

    暴被害人與加害人和修復促進者的互動,並以筆記方式記錄互動過程39,也負責

    安撫被害人的情緒;在部分案件中,同時協助個案管理員填寫相關工作表格。會

    談前後,研究者也會參與修復促進者與個案管理員針對個案的討論,並做成補充

    記錄。

    2 開放性訪談

    研究者採取開放性訪談,即並非事先擬定整組問題,而是在動態的方案執行

    過程中,隨機地、反覆地訪談台南地檢署檢察官、修復促進者、個案管理員與其

    他 TWR 協會社工。這種訪談方式被認為較適合田野調查,因為其持續性的特質

    要求研究者在一次又一次蒐集資訊、篩選並加以分析的過程中,不斷重新設計問

    題,藉以更接近所研究的對象40。另外,研究者也記錄了取得資訊使用同意後,

    被害人與加害人再次回顧參與修復式程序的歷程後希望與研究者分享的心得。

    3.檔案法

    研究者蒐集與「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推動有關的資料,包括試辦計畫、相

    關法規、犯罪統計、宣導資料等,以及與「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執行有關的工

    作表格,包括轉介表格、結案回覆表格等。

    表格 一-1 資料蒐集方法與資料來源

    蒐集方法 資料內容 資料來源

    參與觀察 田野筆記 共同會談觀察 6 次

    39 基於試行計畫所規定之保密原則,不論個別或共同會談均不得錄音,以下所呈現的談話資料

    均是研究者於旁聽時,盡可能逐字記下的詳細口頭對話。囿於書寫速度與其他需記錄事項(對話

    情境、非口語舉動、互動序列等),筆記內容只能盡力還原當日對白。 40 Earl Babbie 著,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合譯,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雙葉,

    2005 年 8 月,頁 382。也因開放性訪談非結構性與反覆的特性,許多文獻直接將開放性訪談視為

    參與觀察法的資料蒐集技巧之一,請參閱嚴祥鸞,參與觀察法,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

    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2008 年,頁 177。

  • 18

    個別會談觀察 13 次

    開放性訪談 訪談內容 台南地檢署檢察官(代號為 P)2 位

    TWR 協會社工(代號為 S)2 位

    修復促進者(代號為 F)5 位

    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代號為 V)3 位

    親密關係暴力加害人(代號為 O)2 位

    檔案法 新聞稿、工作表格、

    試辦計畫、備忘錄

    官方網站、方案執行機構

    二、分析方法

    詮釋資料時,本文擬採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之取徑,此種分析方

    式最重要的預設在於語言並非中立的溝通工具,而是具備「表演」(performance)

    之特質,不同的詞彙或不同的表達方式所對應的生活事實樣貌存在極大的歧異性,

    因此分析的重心不在本質性地探求所謂「客觀真正」的事實存在,而在特定的知

    識、身分或意義如何產生,以及與論述者所處社會位置的關聯性41。

    此處的重點是,論述分析不能去脈絡化地進行研究,論述分析要求研究者必

    須掌握論述者所預設的聽眾及對話對象、注意文本做成的局部文脈(包括產生論

    述的特定場域與互動情境),並追溯論述在特定歷史時期得以存在的政治與經濟

    條件。理由在於,對於文本的摘錄若僅停留在「儘可能正確且如實地」報告個人

    的生活,將無可避免地面臨「舞台被誰所設定?」、「表演劇本如何決定」?等究

    竟是什麼決定了字眼的選用或言談的組織等問題。

    透過此種分析進路,研究者得以在國家政策和機構實作的組織架構內重新閱

    41 正因為此種分析取徑認為獨立於符號外之客觀真實僅屬想像中存在,現實上存在著無限多種

    的敘事方式,彼此間具有同等價值,一般認為其所立基的認識論是社會建構論( social

    constructionism),即所有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之事均為人類互動與歷史文化產物。更深入的介紹

    請參閱 Tim Rapley 著,張可婷譯,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韋伯文化,2010 年 3 月。

  • 19

    讀我所製作的田野筆記,探究家暴被害人、家暴加害人、個案管理員與修復促進

    者的方案參與經驗如何被詮釋為一種用以保護被害人,並讓加害人負責的實踐;

    進一步,研究者將引入既有的文獻,解釋前述各程序主體的參與經驗如何被外於

    自身所認知的結構所形塑。

    第二項相關定義

    一、家庭暴力

    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 2 條第 1 款,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

    上不法侵害之行為」。家庭暴力防治法另於第 3 條定義家庭成員關係,但未就何

    謂「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加以定義。爬梳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定與修正

    的歷史,不論議題取向或法條文字擇定,均深受婦運團體的倡議活動所影響。質

    言之,婦運團體從「權力」與「性別」的觀點論述家庭暴力此一社會現象,這個

    議題取向經由議會平面的整合形塑了國家對家庭暴力應有的框架與處置策略,間

    接影響了家庭暴力防治法個別條文之詮釋,故此處「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

    為」所指涉具體行為態樣為何,本研究擬採反婚暴運動參與者柯麗評等於《家庭

    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一書中所羅列暴力行為態樣42,詳言之包括:

    1 身體虐待:任何強迫或暴力的行為,不管是否使用武器或徒手,例如毆打、摑

    掌、踢打、掐脖子、拉扯頭髮、水淹或火燒等。

    2 情緒虐待:又稱口語虐待,指以貶抑對方的字眼傷害對方的感覺,因而使受虐

    者產生低自尊與低自我價值感。

    3 心理虐待:包含威脅傷害伴侶、孩子、寵物甚至自己、竊聽、跟蹤、孤立(控

    制伴侶的行動、限制對方外界聯繫)、干擾伴侶睡覺或吃飯等足以引起個人精神

    42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巨流,2005 年,頁 34-37。

  • 20

    痛苦之不當行為,目的在使伴侶感覺不安與無助。

    4 性虐待:未經對方同意的性行為或性接觸(包含強迫性交、強迫伴侶做一些性

    舉動)或逼迫觀看色情影片、圖片之行為。

    二、修復式司法

    修復式司法作為學科類別與全球性的運動是相當晚近的事,文獻上多以

    1975 年在加拿大試行的轉向制度配套方案作為當代修復式司法實踐的濫觴43。然

    而,其概念內涵並非當代所創設,而可追溯至美國原住民與西歐前工業化時期的

    紛爭解決理念。學者掌握這個概念的方式,主要是嘗試指出某種本質性存在的特

    徵,不論稱其為「不可或缺的部分」(essential strand)或「核心價值」(core value),

    都意在找尋一個或一組穩定、可為定義之用的描述44。雖然修復式司法被視為實

    現正義的新典範,目前尚無法指涉一組完整建構的理論模型。因此,不論欲對修

    復式司法實踐歌功頌德或大加批判,都必須先特定所談論的計畫或方案為何。

    據此,本研究關於「修復式司法」一詞的使用存在兩種意義,一是指構築修

    復式司法理論的思維基礎,另一則指涉特定的修復式方案或計畫,特別是台南地

    檢署依據法務部的試行方案所規劃的試辦計畫。至於前者,因本研究選擇從傳統

    刑事司法改革的角度來觀看修復式司法,關切修復式司法與國家公權力獨占之傳

    統刑事追訴程序的關聯性,研究者選擇採用 Howard Zehr 所歸納的元素45,包括:

    1. 犯罪應首先被理解為被害者、社區以及加害者間人際關係之破壞,「犯罪是違

    43 陳珈谷,論修復式司法,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頁 57;黃蘭媖主持,修

    復式正義理念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法務部委託研究報告,2011 年,頁 126。 44 Heather Strang, Repair or Revenge: Victims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5

    Howard J. Zehr, Changing Lenses: A New Focus for Crime and Justice (3 rd ed), Herald Press (2005).理由在於,Zehr是首位替修復式司法做出明確定義的學者,啟發其後的研究者由「重新詮

    釋犯罪」的角度理解修復式司法並設計新興的犯罪處理方式。此外,法務部的官方文宣除了援用

    Zehr在“The Little 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一書所列修復式司法與應報式司法的比較表,並尊稱

    其為「修復式司法之父」,顯見官方所發展的修復式司法倡議一定程度參照Zehr的論述。請參閱

    修復式司法Q&A,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05769&ctNode=28162&mp=001(最後造

    訪日:2012年7月21日)。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issue.aspx?PublicationID=D0001010001&view=pubresulthttp://www.amazon.com/s/ref=ntt_athr_dp_sr_1?_encoding=UTF8&field-author=Howard%20J.%20Zehr&ie=UTF8&search-alias=books&sort=relevancerank

  • 21

    反法律的行為」這樣的理解模式應該被揚棄;

    2. 刑事司法程序的首要目標是調和加害者與受害者、社區間的關係,以及修補

    因犯罪所生的損害;

    3. 刑事司法程序應促進加害者、被害者與社區積極參與其中,而非獨尊國家並

    將其他與犯罪有關係的社群成員排除於外。

    在「犯罪 = 人際關係破壞」的脈絡底下,「犯罪被害人」的定義也發生改變。

    為了明確區分傳統刑事司法與修復式司法呈現的犯罪被害人圖像,文獻有提出

    「狹義被害人」與「廣義被害人」的用語,分別對應這二種正義觀。前者指在告

    訴乃論之罪享有告訴權,因犯罪「直接」受有損害之人;後者泛指因犯罪事件而

    在情緒上、身體上、生活上受到影響的人,包括狹義犯罪被害人的家人、鄰居、

    社區成員等46。不過,依照法務部所規劃的「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犯罪事件

    之處理最終仍須回歸刑事司法體系,為免廣義被害人的語意屆時與刑事司法體系

    運作的邏輯相扞格,本文所稱「犯罪被害人」仍採狹義的定義。

    第三項 研究範圍

    一、「家庭暴力」,自字面意義解釋,指對家庭成員施加暴力,而依家庭暴力防治

    法第 3 條47,可依施暴者與受暴者之間的關係,區分為親密伴侶暴力、兒童暴力、

    手足暴力與老人暴力四種類型。回顧歷史,催生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相關行動自始

    環繞著親密暴力,特別是其中的婚姻暴力48。法律之外,四種暴力類型研究各自

    46 王嘉正,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結合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

    經驗分享,以被害人安全為中心之網絡合作模式研討會—以高危機家庭為案例會議手冊,財團法

    人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主辦,2012/11/9,頁 30。 47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 3 條︰

    「本法所定家庭成員,包括下列各員及其未成年子女:

    一、配偶或前配偶。

    二、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

    三、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

    四、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48 至於長久以來「反婚姻暴力」的議題設定為何在法制化時,轉向「反家庭暴力」的制度立論,

  • 22

    有獨特的知識傳統與理論建構過程49。因此,作為本研究關懷對象的「家庭暴力」,

    侷限於「親密伴侶暴力」這個類型,研究者將於行文中按論述脈絡,交替使用家

    庭暴力、婚姻暴力與親密伴侶暴力等用語50。

    二、根據美國犯罪學者 Siegel 的見解,所謂「刑事司法體系」(Criminal Justice

    System)是指負責刑法執行、犯罪者裁判、犯罪者矯正的政府機構,其中涉及到

    的犯罪反應模式包括受理報案、偵查、逮捕、起訴、審判、矯治等國家行動。根

    據法務部所規劃的試行方案,犯罪案件在各階段均可透過刑事司法人員進行轉介。

    不過,揆諸修復式司法在台灣的推動歷程,檢察體系是「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

    最主要的試辦團隊51,直接影響偵查階段成為最大宗的轉介對象。因此,本研究

    僅以偵查階段的修復式方案為討論對象,不討論審判階段與執行階段的修復式方

    案。

    第四節 章節安排

    本章緒論後,第二章將詳述家庭暴力被害人與修復式司法各自與現行刑事司

    法體系的互動關係,以及修復式司法外,同時向家暴被害人席捲而來之家庭糾紛

    解決典範變遷的浪潮,以鋪陳一個以全國為範疇的背景。第二章大致分為三個部

    分,首先將透過官方統計數據呈現我國刑事司法體系多大程度成為家庭暴力被害

    涉及我國反婚暴運動參與者的運動策略運用。請參閱林芝立,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家庭暴力防

    治法立法過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49 舉例而言,手足暴力與老人虐待不會如親密暴力一般,被理解為在權力不對等的親密關係中,

    男性對女性展示控制行為。反應在統計數據上,親密伴侶暴力的受害人有 7 成以上是女性;在其

    他暴力類型,男女所占比例相當;在兒虐案件,男性被害人的數量甚至超越女性。 50 使用「親密伴侶暴力」一詞的理由在於,單以「婚姻暴力」為討論對象將排除不受國家認可,

    但親密程度與夫妻無異的關係類型,如同性戀伴侶或同居異性戀伴侶;另方面,婚姻與家庭做為

    社會制度一環,因婚姻所創設的婚姻關係在刑事法規範中可能因此做為創設或排除刑罰的事由,

    或因此使當事人負有一定的程序協力義務(如配偶間強制性交屬告訴乃論之罪的規定)。 51 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大事記,法務部網站,

    https://www.moj.gov.tw/ct.asp?xItem=294006&ctNode=33533&mp=001 (最後造訪日:2013 年 7

    月 24 日)

    https://www.moj.gov.tw/ct.asp?xItem=294006&ctNode=33533&mp=001

  • 23

    人重要的求助對象,並爬梳我國的反婚暴運動史,說明阻礙家庭暴力被害人使用

    刑事救濟手段的因素為何;第二部分說明修復式司法為何被法務部引入台灣,以

    及修復式司法在台灣的實踐現況,由於修復式司法在台灣的實踐最常與緩起訴制

    度結合,這部分論述的重心會放在修復式司法與寬容刑事政策的交會與合流;第

    三部分主要的討論對象是司法院提倡家事調解的論述建構,之所以獨立闢一節介

    紹我國家事調解的理由在於,不論在刑事政策領域或家事事件領域,「非正式司

    法處遇」都是當前最流行的家庭衝突處理策略,而且背後的推手都是國家,同時

    也有許多民間婦女團體參與其中。

    第三章是修復式司法在台南地區的實踐現況,主要描述作為研究對象的個案。

    本章共分三節,分別對應第二章有關「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的現狀

    鋪陳。第一節揭示台南地檢署與 TWR 協會的合作契機,以及身兼犯罪偵查機關

    與修復式程序啟動者的台南地檢署如何在刑事司法體系內,創造一個非正式、去

    法律化的「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實作空間;第二節旨在描述「修復式司法試行

    方案」在台南的執行規畫與實施概況。最後,在試辦計畫中扮演關鍵角色之修復

    促進者,多數已由台南地方法院聘任為家事調解委員,協助法院進行家事事件的

    調解程序,他們對於訴訟外紛爭解決的策略並不陌生。第三節將簡要說明家事調

    解在台南的推動現況,以及 TWR 協會與家事調解的淵源,以作為其後章節詮釋

    修復促進者回應家庭暴力的背景因素。

    在第四章,研究者將嘗試回答問題意識中第一個提問,由「相互建構而成的

    修復式司法理念」、「修復促進者與其他程序參與者的角色扮演」兩個視角切入,

    再現修復式司法在「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階段的實踐樣貌,並以刑事司法體系

    內的修復式方案、方案執行者所處社會位置等結構性因素解釋執行者的態度與行

    為,藉以點出第二、三章所鋪陳的背景對於實踐有何影響。

    第五章接續第四章的個案研究,並嘗試回答問題意識中第二個提問。本章將

    由 TWR 協會與其他婦運工作者針對「被害人保護」的論述競逐出發,首先在第

  • 24

    一節觀察台南地檢署的修復式司法參與者如何思考「維護被害人安全」與「發展

    被害人自主」這二層次的被害人保護議題,並反應在修復式司法實踐過程中的具

    體行動,而這些行動將引發怎樣的結果,並進一步分析,這些結果如何被理解;

    其次在第二節探究,如果反婚暴運動的終極目標在於改變女性從屬、被支配而受

    暴的情況,修復式司法是否能比既有的起訴方式更能達成此目的?並且進一步追

    問,受暴婦女權益倡議者有關「權力位置落差」的關懷,對「自主建立對話溝通

    平台」之修復式司法實作目標達成為什麼是重要的?

    第六章是結論。研究者將回顧本文對台南地區的修復式司法實踐所做的考察,

    指出這個個案對於反婚暴運動論述與修復式司法倡議論述提供什麼樣的反饋。最

    後,對於本文未能處理的問題,以及後續可能發展的研究提出建議。

  • 25

    第二章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的背景與

    公權力介入家庭領域的典範轉移

    延續問題意識中對於修復式司法在台灣的現況介紹,在法務部公布「修復式

    司法試行方案」並確定推動的期程52之後,修復式司法在台灣已有具體的制度

    建構,不再是抽象空泛的概念詞彙,直接衝擊朝向「犯罪化」目標緩步挺進的

    家庭暴力防治機制53。此外,因法務部明白地將修復式司法定位為刑事司法改

    革方案(而非「取代刑事司法體系」的方案),刑事司法體系自然而然地成為家

    庭暴力防治網絡成員(婦運團體、兒童福利團體、社政、警政、司法單位等)

    著手進行「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的議題思辯與制度評估時最主要

    的對話對象。據此,本章作為本研究討論的起點,首先將以官方文件(主要為

    官方統計數據)呈現刑事司法體系回應家庭暴力犯罪,以及家庭暴力被害人向

    刑事司法體系求助之現況,解析刑事司法體系多大程度成為家庭暴力被害人重

    要的求助對象;接續第一節的數據呈現,第二節將進一步探究,在家庭暴力防

    治法通過之後,為什麼家暴被害人進入刑事司法體系的比例仍然偏低54。

    另方面,主導修復式司法推動與制度化的法務部雖已提出一個具體的制度

    方案,並主張台灣已正面地回應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在 2002 年提出的「刑

    事案件中使用修復式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Basic Principles on The Use of

    Restorative Justice Programmes in Criminal Matters),與其他國家同步架起修復式

    司法的船帆,騎上這股風行於國際間的刑事司法改革浪潮。唯與其他國家相較,

    52 依照法務部的規劃,2010 年先擇定 8 個地檢署試行,2012 年 9 月將全面試行。 53 鳥瞰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條文結構,該法乃沿著三條軸線將家庭暴力予以「犯罪化」,一是懲罰

    施虐者以嚇阻暴力行為再發生、二是強制逮捕施虐者,三為以刑事制裁為後盾的民事保護令制度。

    特別是第三點,文獻指出,家庭暴力防治法中以刑罰為後盾的規定,顯示了國家以驅離暴力作為

    介入內容,希望透過規範確保個人人身安全,而非抽象家庭倫理秩序。請參閱謝如媛,刑法規範

    下的家庭秩序,台大法學論叢第 35 卷第 6 期,2006 年 11 月,頁 28。 54

    至於進入刑事司法體系後,乃至參與修復式司法程序期間,這些影響家暴被害人提出告訴的

    因素如何持續地影響家暴被害人撤回告訴,或向檢察官表達緩起訴的期待,請參見第四章的分

    析。

  • 26

    我國於犯罪追訴活動層面全面性55地介紹修復式司法,並進一步規劃實踐模式

    是十分晚近之事56,我國刑事法學者與犯罪學學者就「修復式司法」之定義、

    內涵乃至用語迄今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