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

230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台灣的視覺文創產業之創意群聚現象研究 The phenomenon of Creative Cluster in Taiwan's Visual &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研究生:黃意婷 Yi-Ting HUANG 指導教授:彭立勛 Li-Hsun PENG 中華民國 100 6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Sep-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 立 雲 林 科 技 大 學

    創 意 生 活 設 計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台灣的視覺文創產業之創意群聚現象研究

    The phenomenon of Creative Cluster in Taiwan's Visual &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研究生:黃意婷 Yi-Ting HUANG

    指導教授:彭立勛 Li-Hsun PENG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 台灣的視覺文創產業之創意群聚現象研究

    The phenomenon of Creative Cluster in Taiwan's Visual &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研究生:黃意婷 Yi-Ting HUANG

    指導教授:彭立勛 Li-Hsun PENG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Creative Desig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Design

    in

    Creative Design

    June 2011

    Douliu, Yunl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 i

    台灣的視覺文創產業之創意群聚現象研究

    學生:黃意婷 指導教授:彭立勛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

    摘 要

    遊走在城市的巷弄間,發掘出有趣的角落,可能是一個咖啡廳、展覽空間、

    工作室、或是一個複合式的商店;這些空間看似之間好像沒有任何關係,但實際

    上卻是相輔相成地「群聚」著。

    近幾年,「創意群聚」(Creative Cluster)的現象不斷地在台灣各地上演著,這種

    現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卻沒有固定的名詞解釋,或是有系統的學術分析。藉由

    研究者本身長期觀察這些「角落」的經驗,選擇了台北寶藏巖、台中忠信市場、

    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火腿設計師藝廊、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等五個群聚案

    例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深入訪談北、中、南部執行「創意群聚」的專家們,從

    他們的個人經驗和專業領域中,探討各個群聚體的發展歷程、社群活動、人際網

    絡,以及其「群聚效應」。

    以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來驗證 「創意群聚」需要有國際觀點,以及在

    地化的執行策略來具體落實。本研究試圖從文化創意(Cultural Creative)和創意群聚

    (Creative Cluster)的角度,分析群聚背後的「合作網絡」。本研究藉由紮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與比較分析法,解析北、中、南部發展「創意群聚」的同與異,

    以及「創意群聚」的真實內涵與特質,並期許勾勒出屬於台灣特有的「創意群聚」

    現象。

    關鍵詞:全球在地化、創意群聚、文化創意、寶藏巖、忠信市場、紮根理論

  • ii

    The phenomenon of Creative Cluster in Taiwan's Visual &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Student:Yi-Ting Huang Advisors:Dr. Li-Hsun Peng

    Institute of Creative Desig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BSTRACT

    Most of people enjoy traveling around each lane and street, because they expect to find

    new places that they have not been before. They could be a coffee shop, a gallery, a studio

    or a multifunctional shop. It seems like there are no relevance between these individual

    spaces, but indeed, they are reasonably be “clustered.”. The phenomenon, recently known

    as the “creative cluster,” has been found increasingly in Taiwan, but it has not been named

    explained officially or analyzed academically. According to author's professional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creative cluster phenomenon in these years, the five case

    studies in this research are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Chung-Hsin Market, Dogpig Art

    Cafe, HAM Gallery and Takao Artistry Warehouse. There were in-depth interviews of

    creative cluster practical experts at primary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age was finding

    the developing histories, social activities, frameworks and clustered effects of each cluster

    from experts’ practices and profe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make “creative cluster” in practice

    definitely require localizable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This study aimed to find out

    the unique “creative cluster” phenomenon in Taiwan. There are two stages of this research.

    Firstly, an analysis of the framework behind cluster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age from the

    point view of cultural creative and creative cluster. Then, there was a further discuss of the

    creative cluster phenomenon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ern, Middle and Southern Taiwan

    via grounded theor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 of

    “creative cluster.”

    Keyword: Globalization, Creative Cluster, Cultural Creative,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Chung-Hsin Market, Grounded Theory

  • iii

    誌 謝

    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人,給予我力量與動力完成碩士學業…

    在懵懂不知的狀況下進入研究所就讀。這兩年的學習過程中,有歡笑,也有

    淚水和痛苦,但最重要的是我有所成長的離開雲科......。

    首先感謝帶我兩年的指導教授─彭立勛副教授。對於老師的第一印象,永遠

    是那麼的深刻。我想我會大聲的告訴大家:我的指導教授是一個愛穿的花襯衫,

    並且跟學生炫耀師母送的卡通手錶很棒的可愛老師。老師總是在我鑽牛角尖的時

    候,叫我別想的太複雜。總是告訴我們設計上的專業,並不停的提醒我們語言的

    重要,並且總是把彭彭家族的研究生肚子餵飽飽…有時像個大孩子跟著我們一起

    辦活動、有時又是像個爸爸關心我們的健康,謝謝老師這兩年的指導與照顧。另

    外,還要感謝蔡昌吉老師與黃世輝老師在口試時,給予我很多指正,並適時提出

    建議讓我可以完成修正。並感謝曾經教導過我的老師們,感謝您們。

    感謝在訪談過程中,給予我很大幫助的專家們:蘇瑤華總監、蔡菁芳經理、

    邱勤榮大哥、劉秋兒老師、COCO、葉育君老師、小禾、許妞、AJ 和妮子,沒有你

    們的幫忙,就沒有這本論文的產出。感謝你們也讓我從你們身上學習到很多。

    謝謝彭彭家族所有的成員:Justine 學姊、萱苡學姊、皇耀學長、沛晴、小鈺、

    右欣、愷成、Mavis、阿 JO、CHO、潘潘,你們平時的幫忙與照顧。謝謝研究所的

    好朋友們:吳小步、智嵐、球球、國貿、彥凱、易衛、大頭妹、胖頭、茜茜、栩

    茵、香君、羿伶、阿美平時的幫忙,還有在小斗六陪我玩耍與覓食。謝謝日文班

    的よしこ老師、YOYO、百加,總是叮嚀我快點畢業。另外還要感謝中原的耿立學

    長,沒有你的過年之約,我想不會有寫這研究主題的靈感。

    感謝我生命中的姊妹淘們。沒有妳們,我想我熬不過這兩年。mai、欣、凱文、

    純、佩瑩、詩蘋、麗娟、阿毛、珮芸、亮亮、桃莉、佩珊、雅馨、小品、雅雯、

    明穎、潔苓、韻如、猛姊。特別謝謝 mai、欣、凱文、純、阿毛總是在我最低潮時,

    聽我吐苦水,也謝謝桃莉、亮亮、佩珊和雅馨在研究所上給予很多建議和幫助、

    還有發牢騷,特別是桃莉。我只能說,我好愛妳們唷!

    最後要感謝我深愛的家人。感謝我爸媽,總是無怨無悔地支持我這個任性的

  • iv

    女兒,媽~我終於畢業了,很快又可以回去養自己啦!哈哈~感謝大舅舅和大舅媽,

    讓我在高雄有第二個家可以回,也感謝小姑姑、姨丈和小阿姨的關心。謝謝大姊、

    姊夫平時的幫忙,也感謝二姊和光樺總是在學業上給予我建議與幫助。最後當然

    還要謝謝最可愛的小虎和寧寧,你們真是我最有效的解憂糖,希望兩個小傢伙健

    康平安的長大。呼~如果寫論文有誌謝來的這麼順利就好了!

  • v

    目錄

    摘 要 .......................................................................................................................... i

    ABSTRACT.............................................................................................................. ii

    誌 謝 .................................................................................................................... iii

    目錄 .......................................................................................................................... v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x

    一、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Research Background & Motivation) .....................................................1

    1.2 研究問題 (Research Question) ............................................................................................3

    1.3 研究目的 (Research Goal) ....................................................................................................3

    1.4 研究範疇與限制 (Limitations) .............................................................................................4

    1.5 名詞解釋 ...............................................................................................................................4

    1.6 研究架構與流程 ....................................................................................................................5

    二、文獻探討 ........................................................................................................... 6

    2.1 相關研究回顧........................................................................................................................6

    2.2 全球化與在地化 (Globalization & Localization) ..................................................................6

    2.3 文化創意 (Cultural Creative) ................................................................................................7

    2.3.1 文化、創意與產業的連結 ................................................................................................7

    2.3.2 文化創意在於「人」 ........................................................................................................9

    2.4 創意群聚(Creative Cluster)的初探 .......................................................................................9

    2.4.1 創意群聚的多重面相 .........................................................................................................9

    2.4.2 創意群聚的名詞意涵 .......................................................................................................11

  • vi

    2.4.3 國外創意群聚的案例 .......................................................................................................16

    2.4.4 台灣創意群聚的現況 .......................................................................................................21

    三、研究設計與理論應用 ....................................................................................... 41

    3.1 本研究設計之方法學 ..........................................................................................................41

    3.1.1 紮根理論...........................................................................................................................41

    3.1.2 專家訪談法 .......................................................................................................................43

    3.1.3 比較分析法 .......................................................................................................................43

    3.2 研究理論的應用 ..................................................................................................................44

    3.2.1 全球在地化 (Glocalization) ..............................................................................................44

    3.2.2 文化創意 (Cultural Creative) ...........................................................................................45

    3.2.3 創意群聚 (Creative Cluster)的意涵應用 .........................................................................46

    四、台灣「創意群聚」的調查與分析 .................................................................... 51

    4.1「創意群聚」在台灣 ...........................................................................................................51

    4.1.1 台灣相關學術論文 ...........................................................................................................51

    4.1.2 研究案例的分析說明 .......................................................................................................52

    4.1.3 研究編碼說明 ...................................................................................................................53

    4.2 本研究「創意群聚」案例的發展歷程 ..............................................................................54

    4.2.1 台北案例 ─ 寶藏巖歷史聚落 .......................................................................................54

    4.2.2 台中案例 ─ 忠信藝術聚落 ...........................................................................................57

    4.2.3 高雄案例 ─ 豆皮藝文咖啡館、火腿設計師藝廊、打狗港都藝文倉庫 ....................59

    4.3「創意群聚」形成因素 .......................................................................................................68

    4.3.1「精神層面」群聚的因素 ─ 共同理念信仰 .................................................................68

    4.3.2「創意群聚」是什麼? ......................................................................................................68

    4.4「創意群聚」條件因子的紮根分析 ...................................................................................70

  • vii

    4.4.1 發展因素...........................................................................................................................70

    4.4.2 空間特質現況 ...................................................................................................................75

    4.4.3 創意群聚的重點人物 .......................................................................................................90

    4.4.4 政府與組織 .......................................................................................................................98

    4.4.5 活動型態與功能 .............................................................................................................100

    4.4.6 政府政策.........................................................................................................................106

    4.5 小結 ...................................................................................................................................109

    4.5.1「創意群聚」的發展因素及特質 ..................................................................................109

    4.5.2「創意群聚」的真實內涵 ..............................................................................................113

    4.5.3 以「全球在地化」發展「創意群聚」 ........................................................................116

    4.5.4「創意群聚」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 ..........................................................................117

    4.5.5 參與「創意群聚」的態度 .............................................................................................118

    五、結論與建議 .................................................................................................... 120

    5.1 研究發現 ...........................................................................................................................120

    5.1.1 台灣「創意群聚」的形成條件 .....................................................................................120

    5.1.2「創意群聚」的真實內涵與特質 ..................................................................................123

    5.2 全球在地化的台灣「創意群聚」 ....................................................................................124

    5.3 調查分析的結論與建議 ....................................................................................................124

    5.3.1 後續影響力 .....................................................................................................................124

    5.3.2 未來如何發展並永續經營 ............................................................................................125

    5.4 對研究者的影響及後續應用 ............................................................................................125

    參考文獻 ............................................................................................................... 126

    【附錄一】 訪談問題的大方向 ............................................................................................130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131

  • viii

    表目錄

    【表 2- 1】文化創意產業內涵 ...................................................................................................8

    【表 2- 2】chashama 的藝術計畫內容元素 ............................................................................14

    【表 2- 3】LMCC 扮演的角色...................................................................................................16

    【表 2- 4】台灣「創意群聚」的分區 .....................................................................................21

    【表 2- 5】2001~2009 粉樂町主題及視覺形象 ......................................................................23

    【表 2- 6】寶藏巖歷史聚落的大紀事 .....................................................................................31

    【表 3- 1】專家訪談對象 .........................................................................................................43

    【表 3- 2】「創意群聚」相關論點整理表 ...............................................................................47

    【表 4- 1】吳孟樺針對「創意群聚」相關文獻整理..............................................................51

    【表 4- 2】受訪者編碼說明 .....................................................................................................54

    【表 4- 3】案例群聚的重點項目說明表 .................................................................................54

    【表 4- 4】寶藏巖歷史聚落基本資料表 .................................................................................55

    【表 4- 5】忠信藝術聚落聚落基本資料表 .............................................................................57

    【表 4- 6】豆皮文藝咖啡館基本資料表 .................................................................................60

    【表 4- 7】火腿設計師藝廊基本資料表 .................................................................................61

    【表 4- 8】「實務類課程」與「興趣類課程」內容說明 ........................................................64

    【表 4- 9】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基本資料表 .....................................................................65

    【表 4- 10】發展因素的概念整理表 .......................................................................................70

    【表 4- 11】租金便宜概念整理表及分析說明 .......................................................................77

    【表 4- 12】環境空間機能適合的概念整理表及分析說明 ....................................................79

    【表 4- 13】創作品價格昂貴的概念整理表及分析說明 ........................................................81

    【表 4- 14】傳統藝文空間高不可攀的概念整理表及分析說明 ............................................81

    【表 4- 15】文化藝術親近化的概念整理表 ...........................................................................83

    【表 4- 16】眼見為憑範疇的分析說明 ...................................................................................83

    【表 4- 17】融入生活的方式分析說明 ...................................................................................84

    【表 4- 18】轉換形式範疇的分析說明 ...................................................................................85

    【表 4- 19】藝術工作者需要穩定舞台的概念整理表............................................................85

    【表 4- 20】能見度範疇的分析說明 .......................................................................................86

    【表 4- 21】理念運作範疇的分析說明 ...................................................................................86

    【表 4- 22】空間類型的概念整理表及分析說明 ...................................................................88

    【表 4- 23】空間類型的分析說明 ...........................................................................................89

    【表 4- 24】轉譯中介者的特質與功能概念整理表 ...............................................................91

  • ix

    【表 4- 25】轉譯中介者的特質分析說明 ...............................................................................92

    【表 4- 26】轉譯中介者的功能分析說明 ...............................................................................95

    【表 4- 27】本研究案例的「公部門」與「民間單位」 ........................................................99

    【表 4- 28】活動類型與功能概念整理表 .............................................................................100

    【表 4- 29】活動類型分析說明 .............................................................................................101

    【表 4- 30】活動功能說明 .....................................................................................................103

    【表 4- 31】文化創意產業類型說明 .....................................................................................107

    【表 4- 32】政府政策的危機 .................................................................................................108

    【表 4- 33】改善方式 .............................................................................................................109

    【表 4- 34】交流平台的功能分析說明 .................................................................................114

    【表 4- 35】實體與虛擬平台功能說明 .................................................................................115

    【表 5- 1】北、中、南部研究案例的「合作網絡」之比較分析表 ....................................122

    【表 5- 2】創意群聚的真實內涵 ...........................................................................................123

    【表 5- 3】本研究案例「全球在地化」的過程 ...................................................................124

  • x

    圖目錄

    【圖 1- 1】初步心智圖 ...............................................................................................................2

    【圖 1- 2】本研究思考樹狀圖 ...................................................................................................4

    【圖 1- 3】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6

    【圖 2- 1】文化領域 ...................................................................................................................7

    【圖 2- 2】台北文創群聚推動計畫 雙 L 軸帶 示意圖 ..........................................................10

    【圖 2- 3】閒置空間的藝術櫥窗與 chashama 總部 ...............................................................13

    【圖 2- 4】街頭的藝術櫥窗 .....................................................................................................14

    【圖 2- 5】藝術櫥窗與行人的互動 .........................................................................................15

    【圖 2- 6】LMCC Logo ...............................................................................................................15

    【圖 2- 7】藝術家工作室 .........................................................................................................15

    【圖 2- 8】SOHO 公寓 ..............................................................................................................17

    【圖 2- 9】格林威治村、蘇活區、雀兒喜區和布魯克林區的位置關係圖 ..........................17

    【圖 2- 10】沼澤區與巴黎街區位置關係 ...............................................................................18

    【圖 2- 11】原宿 Design Festa Gallery .....................................................................................18

    【圖 2- 12】日本原宿巷弄裡的創意群聚 ...............................................................................19

    【圖 2- 13】設計作品的販售空間 ...........................................................................................19

    【圖 2- 14】Gallery 位置地理圖 ..............................................................................................19

    【圖 2- 15】聊天交流的咖啡吧 ...............................................................................................20

    【圖 2- 16】世界各國的藝術工作者進行交流 .......................................................................20

    【圖 2- 17】田子坊旅遊地圖 ...................................................................................................20

    【圖 2- 18】東區與北區的「創意聚落」─ 藍色 L 軸帶 ......................................................22

    【圖 2- 19】西區與南區的「創意聚落」─ 紅色 L 軸帶 ......................................................22

    【圖 2- 20】2007 粉樂町地圖 ..................................................................................................25

    【圖 2- 21】2006 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 .............................................................................26

    【圖 2- 22】2006 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 .............................................................................26

    【圖 2- 23】西門紅樓空間使用說明 .......................................................................................26

    【圖 2- 24】西門紅樓假日創意市集 .......................................................................................27

    【圖 2- 25】西門紅樓 16 工房 .................................................................................................27

    【圖 2- 26】「UrbanCore 城中藝術街區」使用區域 ............................................................28

    【圖 2- 27】「UrbanCore 城中藝術街區」現況 ....................................................................28

    【圖 2- 28】南區「創意群聚」間的關係圖 ...........................................................................29

    【圖 2- 29】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特殊的創意聚落 ...................................................................30

  • xi

    【圖 2- 30】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32

    【圖 2- 31】中山區街區導覽手冊 ...........................................................................................33

    【圖 2- 32】光點台北 ...............................................................................................................33

    【圖 2- 33】忠信創意聚落的地理位置及群聚單位 ...............................................................34

    【圖 2- 34】佔空間展場與工作室 ...........................................................................................35

    【圖 2- 35】在「佔空間」的平時的活動 ...............................................................................36

    【圖 2- 36】牆壁塗鴉成品 .......................................................................................................37

    【圖 2- 37】牆壁塗鴉過程 .......................................................................................................37

    【圖 2- 38】神農街和海安路二段的 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 .............................................39

    【圖 2- 39】駁二藝術特區 .......................................................................................................39

    【圖 2- 40】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的貳樓茶館 ...................................................................40

    【圖 3 -1】紮根理論資料匯整的過程 .....................................................................................42

    【圖 3- 2】理論編碼流程 .........................................................................................................42

    【圖 3- 3】核心文化產業與周邊文化產業 .............................................................................45

    【圖 3- 4】創意經濟概念圖 .....................................................................................................49

    【圖 3- 5】創意群聚的基本概念圖 .........................................................................................50

    【圖 4- 1】案例分佈圖 .............................................................................................................53

    【圖 4- 2】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地圖 .........................................................................................56

    【圖 4- 3】在 107 畫廊訪談的過程 .........................................................................................58

    【圖 4- 4】邱勤榮大哥與彭立勛副教授 .................................................................................58

    【圖 4- 5】忠信藝術聚落與邱勤榮先生關係圖 .....................................................................59

    【圖 4- 6】豆皮藝文咖啡館 LOGO ...........................................................................................59

    【圖 4- 7】火腿設計師藝廊 LOGO ...........................................................................................59

    【圖 4- 8】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 LOGO ...............................................................................59

    【圖 4- 9】豆皮藝文咖啡館的展覽空間與招牌 .....................................................................61

    【圖 4- 10】2009 高雄設計節「能大街」路線圖與參展藝術工作者形象圖 .......................62

    【圖 4- 11】生活性展覽活動 DM ............................................................................................63

    【圖 4- 12】2011 火腿學堂課程 ..............................................................................................64

    【圖 4- 13】火腿設計藝廊主要策展人許榮展(許妞) .............................................................65

    【圖 4- 14】二樓展覽空間 .......................................................................................................65

    【圖 4- 15】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負責人 ...........................................................................66

    【圖 4- 16】藝術倉庫的老房子 ...............................................................................................66

    【圖 4- 17】國樂演奏會 ...........................................................................................................66

    【圖 4- 18】藝術工作者彩繪空間進行展覽 ...........................................................................66

  • xii

    【圖 4- 19】獨特的中式風格群聚在這裡 ...............................................................................67

    【圖 4- 20】台灣「創意群聚」紮根理論分析架構圖............................................................69

    【圖 4- 21】發展因素範疇 .......................................................................................................70

    【圖 4- 22】空間環境形成的因素範疇 ...................................................................................76

    【圖 4- 23】藝術高不可攀範疇 ...............................................................................................81

    【圖 4- 24】文化藝術親近化範疇 ...........................................................................................82

    【圖 4- 25】空間類型範疇 .......................................................................................................88

    【圖 4- 26】轉譯中介者範疇 ...................................................................................................91

    【圖 4- 27】活動型態與功能範疇 .........................................................................................100

    【圖 4- 28】豆皮的「行走學校」活動與鹽埕區打狗譯全區復駛計畫 ..............................102

    【圖 4- 29】「佔空間」的 postcrossing 分享會 .....................................................................102

    【圖 4- 30】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的改變示意圖 .................................................................107

    【圖 4- 31】創意群聚發展因素圖 .........................................................................................111

    【圖 5-1】「空間群聚」的比較示意圖 ...................................................................... 121

  • 1

    一、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Research Background & Motivation)

    近幾年,「創意群聚」(Creative Cluster)的現象不斷的在台灣各地上演著,這種

    現象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卻沒有固定的名詞解釋,或有系統的學術分析;且在

    學術上的研究,大多圍繞在「群聚」的重要性。在全球化下的衝擊,台灣的經濟、

    文化、生活型態都受到西方文化的侵入,影響台灣社會各個面相的現象發展。但

    為何要探討「創意群聚」呢?它的重要性又在哪裡?

    【圖 1-1】初步心智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 2

    2010 年冬,還是一如往常的回到高雄過農曆新年,穿梭在高雄鹽埕區的街道

    上,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攝影夥伴們,正前往港口旁的駁二藝術特區看展覽。從沒

    想過,小時候經常坐車經過的鹽埕街區,竟然暗藏了這麼多有趣且迷人的小地方。

    有的是藝術工作者的工作室,但在還未發現它是私人場所前,同行的夥伴都被一

    樓那具有設計感的櫥窗給吸引過去了…。有的是一家在兩層樓透天厝中的咖啡廳;

    一個長髮的年輕人正在騎樓下鋸著木板,他身旁堆滿了從港口邊撿來擺放貨櫃下

    的木板,和舊家具改造的創意公共藝術。走進老舊市場中,身旁還有個老爺爺正

    在賣「燒玉米」,搭配他那邊唱邊叫賣的旋律,整個人彷彿回到 80 年代時期的鹽

    埕街道上。

    而這些我們所遇到,新奇的人、事、物。原本大家都不相識,但在好奇心的

    驅使下攀談了起來,發現大夥都是志同道合的圈內人,對於藝術、設計、音樂、

    攝影…等,藝文相關事物都充滿了追隨的熱情與執著。這趟旅程的最後一站,我

    們到了一間日式木造建築物前。屋內燈火通明,只看見間兩層樓的白色木屋,面

    寬不到 3 米;走進屋內,地板還會喀喀喀地作響。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在這間小

    屋當中有販賣創意商品的小店鋪、老闆的工作室、輕食小廚房(但那時還為對外開

    放)和展覽空間。這些藝術設計的創作者,常常會群聚在同一區域成立工作室、設

    計公司,又或者是間咖啡店,外加小型展覽室。為何一個小小的空間,會那麼多

    使用機能在同一個空間呢?為何他們總是在同一區域一叢叢地群聚著,看似之間

    好像沒有任何關係,但實際上,互相牽引陪伴著。有時更擴及到區域與區域之間

    的連結,兩者相輔相成的在城市中成長著。

    但在台灣對於這種現象,確有不同的解釋。在台北市有的叫做「創意街區」、

    「巷弄文化」,或者稱做「創意群聚」。但眾說紛紜下,它究竟是甚麼呢?這也是

    本研究者最早想要瞭解城市裡「創意群聚」的初衷。

  • 3

    【圖 1-2】本研究思考樹狀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2 研究問題 (Research Question)

    在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的探討下,列出以下兩點研究問題:

    1. 探討「創意群聚」在地理群聚的過程中,各個「群聚」做為重要的交流平台,

    所創造出的氛圍為何?有哪些條件因子?

    2. 從中分析比較台灣北、中、南部的「創意群聚」間,群聚的條件因子(在空間上

    或群聚精神上)有何相同與相異處?

    1.3 研究目的 (Research Goal)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及上述所提出的研究問題,本研究擬定的研究目的,

    在於討論「創意群聚」的重要性,並探討形塑台灣的「創意群聚」的過程中,重

    要的成因及其發展的過程。以台灣北、中、南部群聚的案例,來勾勒出台灣特有

  • 4

    的「創意群聚」之特質,並期望了解從「創意群聚」形成發展過程中,背後的真

    正的內涵及其影響效應。

    1.4 研究範疇與限制 (Limitations)

    本研究的針對「創意群聚」案例研究的限制,以台灣的北、中、南部做觀察

    和蒐集資料的區域,以台北、台中、高雄四個城市為主。並從群聚的過程來敘述,

    試圖了解每個群聚的內涵。而初步的群聚案例,將在第二章中 ─ 台灣創意群聚

    的現況中提出。

    1.5 名詞解釋

    轉譯中介者:指的是執行「創意群聚」的執行者,也是本研究主要的訪談專家。

  • 5

    1.6 研究架構與流程

    【圖 1-3】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 6

    二、文獻探討

    2.1 相關研究回顧

    「創意群聚」(Creative Cluster)在先前的研究文獻中,大多是以產業群聚、文

    化群聚、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群聚」面相切入探討。而這些面相的「群聚」主

    要目的,大部份是為了經濟發展而延伸出來的。近幾年「創意經濟」的概念在各

    個領域中不斷地被提及與運用。這波運用「文化」(Culture)作為內涵的風潮在各個

    領域崛起,使得「文化創意」(Cultural Creative)的流行,在全世界孕育而生。但何

    為「文化創意」呢?有人說「文化創意」是「文化」的創新運用;以文化最為基

    礎,利用新的想法或概念去運作;也有人認為運用創意概念在產業鏈下進行,則

    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不論它代表的是甚麼,在「文化創意」的章節中將會詳細

    說明。

    講到經濟面就不得不去提到全球化與在地化(Globalization & Localization),不少

    的研究文獻都提到「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但在了解「全球在地化」前,要

    先理解全球化,這是全盤了解全球趨勢唯一的途徑。從文化經濟層面去探討台灣

    的「全球化與在地化」到「全球在地化」的演進。

    2.2 全球化與在地化 (Globalization & Localization)

    今日因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關係,再加上科技的進步,全球儼然成為一個小

    型的地球村。世界也因為資訊的快速流通,使得世界在地理上的距離越縮越短。

    如同 Robertson(1995:40)所認為的:「全球化以最廣的意義而言,及是『世界的壓

    縮』(The Compression of The World),並且將不斷增加在地性的創造及落實,而這

    些過程本身會反過來將世界壓縮成一整體」。然而,在我們的生活週遭都充斥著「全

    球化」(Globalization)的產物。但我們卻不能將全球化發展的過程,太過單一化的解

    釋。蕭新煌曾說:「全球化不能被視為單一過程和單一效應,而必須和各種本土反

    應一併理解」(王柏鴻譯,2002:11)。再再顯示全球化與在地化的關聯性,不能單

    只從一個角度或是單一性去討論,所以就形成了後來學者 Robertson 所提出的「全

    球在地化」,在第三章將會探討它對「創意群聚」的重要性。

  • 7

    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文化與經濟間相互交融,讓「文化」已經形成為一個

    產業,而且正在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群聚。文化產業逐漸成為經濟活動的核

    心。從各國將文化產業發展,視為國家重點政策就可得知。因此,全球化是一種

    涉及諸多領域行為與互動型態差異所發展出來的,是一種高度差異化的現象,而

    其中各領域均牽涉到不同的關係和活動型態(徐偉傑,2003:2)。這也反應到「創

    意群聚」現在的發展現象,多樣性的產業群聚、活動型態(不單只是經濟活動)、和

    這群「創意群聚」的人們,潛在所對生活所表達的精神意義。這些行為都在全球

    各個地方進行著,他們有著「文化」上的差異性,但卻有「群聚」精神的同質性。

    2.3 文化創意 (Cultural Creative)

    2.3.1 文化、創意與產業的連結

    「文化」從古至今都難以很明確的做範圍區分與定義。文化是一個有系統且

    通過社會大眾所認同的信仰、傳統和習慣;文化方面包含了語言、法律、宗教、

    價值觀、共同的習慣和食物口味…等(Morgan & Welton,1992:77)。因此,文化所

    包含的範圍極廣,且會因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加拿大蒙特羅大都會社

    區中心(CMM-Communauté Métropolitaine de Montréal)在 2005 年的「創意群聚

    (Creative Cluster)」這份報告(2005:22)中認為,文化的領域包含:藝文(Arts and

    Letters)、文化遺產(Heritage)、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ies)三大項目。

    【圖 2-1】文化領域(Culture Sphere) (資料來源:參考 CMM 所繪製)

    藝文

    Arts and Letters

    文化產業

    Culture Industries

    文化遺產

    Heritage

  • 8

    在這三大項目內所包含的,還能再加以細分;藝文(Arts and Letters)包含了藝

    術和文學相關的知識和作品,文化遺產(Heritage)指的是建築古蹟、傳統藝術技能…

    等。而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ies)所包含的內容就更多元了。然而,文化產業的概

    念具有多元性與爭論性,更因國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性,所以難以清楚界定其範

    圍。像是英國稱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芬蘭為「文化產業」、韓國為

    「內容產業」和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UNESCO) 認為其定義是「結合創意生產和商品化

    等方式,運用無形的文化內涵做加值;這些內容基本上是受著作權的保護,型式

    可以是物質的商品或非物質的服務」(劉曉蓉,2006:3)。文化創意產業將藝術與

    文化視作經濟活動,為社會創造新的產業與服務(張智鈞,2006:36)。而現今台灣

    部分的「創意群聚」,就是藉由經濟活動來傳達文化內涵。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

    則是依據英國的「創意產業」與「知識經濟」模式所延伸的。

    【表 2-1】文化創意產業內涵

    文化創意產業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

    來源 源自英國「創意產業」與「知識經濟」。

    定義 源自創意或文化累積,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

    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

    範圍 視覺藝術、音樂表演、工藝、設計產業、出版、電視與廣播、電影、廣告、建

    築設計、文化展演設施、數位休閒娛樂、創意生活。

    特性 「創意」與「創新」需大量資本投入,因此需要大規模市場與消費才能達到經

    濟效益。

    目的 增加文化創意產業就業人口;增加文化創意產業價值;提高國民生活的文化質

    感;建構台灣特色之文化產業,提高創意風格;成為亞洲創意產業之樞紐平台。

    強調價值 經濟及創意。

    文化定義 模糊文化邊界,將所有具有生產文化符號意義的產業都納入,包括傳統高級文

    化、文化工業、知識經濟及週邊商品。

    (資料來源:劉曉蓉,2006)

  • 9

    2.3.2 文化創意在於「人」

    文化創意人(The Cultural Creatives)是一個新興的次文化概念,由社會學家雷和

    心理學家安德森(Paul H‧Ray & Sherry Ruth Anderson)所提出,他們花了多年的時間

    觀察美國成年人生活,並且對於他們的「價值觀」及「生活型態」進行民意調查

    後,認為有將近五千萬美國成年人,屬於這個新興次文化族群的「文化創意人」(陳

    敬旻,趙亭姝譯,2008)。Lynch & Walls (2009:204)認為「文化創意人」是形容一個

    人的價值觀抱持著好奇心,以及關懷這世界和社會上的任何事物,他們是一群擁

    有獨特的生活型態的群體,一群體認『和平』和『社會正義』的重要性並付諸行

    動的人,他們保持開放的自我實踐心態,透過精神上或心理治療的方式做整體性

    的實踐」。

    2.4 創意群聚(Creative Cluster)的初探

    2.4.1 創意群聚的多重面相

    從小生長在台北都會區的我,假日最喜愛的休閒活動,莫過於走在台北市區

    的巷弄當中。在這些街區當中,總是暗藏了許多驚喜,等著我們這群城市旅者發

    現他們的蹤跡;這些不起眼的「角落」,同時由人、事件(記憶)、空間等不同元素

    組合而成,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環境現象─「創意群聚」(Creative Cluster) 。在台

    灣都會區中,這些不起眼的小角落,有很多民間單位或社群,默默的在為台灣藝

    文產業打拼,他們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他們可能出沒在書店、咖啡廳、唱片行、

    服飾店、藝廊、或是藝文空間之間遊走著,也因為這樣的活動型態,讓藝文聚落

    型態的存在越來越明顯,漸漸形成「創意街區」的特色群聚。

    查爾斯.蘭德利 (Charles Landry )在「創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這本書提出「創意氛圍」(Creative milieu)的概念。台北市政府在

    2008 年提出發展「創意街區」的概念。調查成果報告中,提出「打造創意園區」

    為政府推動產業群聚的主要政策。因此,近幾年台北市主力執行「文創群聚推動

    計畫」,以地理位置規畫出「創意地圖雙 L 型產業軸帶」【圖 2-2】,並將台北舊酒

    廠改造成現在的「1914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文創群聚的特別用地。然而,文

    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key=%ACd%BA%B8%B4%B5%A1D%C4%F5%BCw%A7Q&f=author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key=Charles%20Landry&f=author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cat=F01&key=The%20Creative%20City%3A%20A%20Toolkit%20for%20Urban%20Innovators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cat=F01&key=The%20Creative%20City%3A%20A%20Toolkit%20for%20Urban%20Innovators

  • 10

    創群聚除了「創意園區」此形式外,還有「創意街區」的推動,由於「創意街區」

    往往依附在既有的產業群聚之下,相形之下能採取更低度管理的執行方式。像是

    東區粉樂町、永康街、師大南村落、公館溫羅汀、中山北路婚紗時尚設計…等「創

    意街區」。

    【圖 2-2】台北文創群聚推動計畫 雙 L 軸帶 示意圖 (資料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不管是「創意群聚」(Creative Cluster)、「創意氛圍」(Creative milieu) 、「創意

    街區」或是「創意生活圈」,經過深入探討後,雖然字面名詞上有些許不同,但其

    內涵概念都相近,所以很難去界定這幾個名詞之間的界線範圍,因此,在這章節

    將會深入探討這些名詞。

  • 11

    2.4.2 創意群聚的名詞意涵

    1. 創意群聚 (Creative Cluster)

    「創意群聚」(Creative Cluster)由美國學者艾倫.斯科特 (Allen J. Scott)在 2000

    年所提出。在他的著作《城市文化經濟》(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中的核心

    論點為,產業群聚需要在特定區域帶來強大的創意經濟競爭優勢。藉由「特定區

    域」這觀點,可以進一步檢視,在後面的章節將會提及到台灣的創意群聚的現況。

    根據英國 NESTA(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s)的報

    告書《創意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Creativity)》(NESTA,2009:9-12,臺北市政府文

    化局,2010:70)中,所提出有關「創意群聚」有以下四大特色:

    (1) 群聚在同一個社區的創意人,對於新奇的事物都充滿高度的興趣,但並非是同

    一主題的事物。

    (2) 讓人、關係、觀念,以及專業或是才華相互碰撞,並產生火花的地方。

    (3) 提供多樣性、靈感刺激、以及自由表達的環境。

    (4) 一個扎實的、開放的,且能讓人際網絡不斷變化交換的地方,使個人的獨特性

    與身分認同可以孕育成長。

    2. 創意氛圍 (Creative Milieu)

    「創意氛圍」(Creative Milieu)是一種空間的概念,指的可能是建築聚落、街道

    的某一處「角落」、城市中的某個區域、或者是城市本身。它需要一些必要的元素,

    來提供這空間概念源源不絕的「創意」,而其中包含了「硬體」及「軟體」這兩大

    項基本設施。所謂的「硬體」基本設施,指的是實際設施空間或是機構,像是研

    究院所、教育機構、文化設施、集會場所…等,或者是像交通、衛生、便利設施的

    支援性服務; 而「軟體」基本設施,則是指關係結構、社交網絡、社會關係、人

    際互動與交流等。將「硬體」及「軟體」中的某些元素加以做連結,使得這些元

    素產生連結關係,這有助於發展新的綜效,並逐步形成所需要的新組織、新服務、

    及經濟政治型態的新產品 (楊幼蘭譯,2008)。

    http://www.waterlike.com.tw/indexs.asp?A=%A7@%AA%CC&textfield=%A6%E3%AD%DB%A1EJ%A1E%B4%B5%AC%EC%AFS

  • 12

    3. 創意園區與創意街區

    臺北市文化局(2010:69)在 97 年文化創意產業指標調查成果報告中提出「創

    意群聚」的新思維。政府當初在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形成初期,將「產業群聚」為

    推行重點項目之一,在其中一項執行政策為「打造文化創意園區」,而台北華山創

    意文化園區成為台灣第一個具規模性的「創意文化園區」,但「產業群聚」的政策

    作為並非只有創意園區此一策略工具。「創意街區」的形塑,對臺北市推動產業群

    聚而言同等的重要。二者是互補的角色,共同為臺北市文化創意產業打造長遠發

    展的基底。「創意街區」的現象,相較於其他地方,台北市的現況特別明顯;從 2009

    年開始,臺北市文化局推動了「台北市文化護照」的活動。藉由相關觀察城市文

    化的專家學者,帶領一般民眾走入城市街道中參觀,讓「文化創意」藉由美學教

    育落實在一般人的生活當中。

    4. 新型態藝文群聚

    (1) 大型城市活動

    英國 Blencathra Production 公司,是一家承辦各式各樣活動的創意公司,由於

    三位創辦人對音樂、電視、出版等相關創意產業的發展狀況,有極為深刻的瞭解。

    因此Blencathra主要的目標在於「在創意產業的範疇內,讓版權發揮到最大的價值,

    開創跨領域的發展機會,以及讓創意人才有機會向消費者、業界與商界展現天賦」

    (郭菀玲,2004:56)。

    在 2003 年於英國倫敦發起「城市櫥窗」(City Showcase)的活動。這項城市街頭

    表演活動,主要希望在國際間各大城市,提供創意新秀表演的機會,同時借機會

    探索在各個創意領域之間,跨領域合作的可能性。活動演出者沒有固定的表演舞

    台,所有的表演場所都設定在唱片行、咖啡廳、服飾店等…商業消費的場域中。

    觀眾在這些場域裡,除了是觀眾外,同時也是消費者。這個新興型態的街頭活動,

    打破傳統街頭表演的限制。從這些表演活動(像是音樂演出、時裝表演…等),讓消

    費者享有原先的消費的行為,更多了額外新鮮的體驗。

  • 13

    (2) 紐約臨時性藝術群聚組織

    ■ chashama

    【圖 2-3】閒置空間的藝術櫥窗與 chashama 總部。改善夜間紐約街道的明亮度。

    (資料來源:fredhatt.com/blog/2011/04/02/vertical-panoramas/

    fredhatt-2002-welcome-to-chashama-land/。www.robotswillkill.com/streetspot/)

    chashama 於 1995 年由 Anita Durst 成立的非營利單位,透過地產開發商與空間

    擁有者的合作,將處於轉型期間的閒置空間活化利用。蘇瑤華總監曾說:「一個社

    群的組成,如果基本環境處於黑暗的話,人類社群的活力也會跟著喪失」(蘇瑤華

    訪談,2011)。而紐約城市的生活型態處於白天熱鬧活絡,但夜晚來臨時,整個城

    市就陷入寂靜,人煙稀少,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環境的不安全性;而且紐約價昂

    貴造成居住不易的關係,讓藝術工作者難以在市中心承租工作室。由於這樣的環

    境條件下,讓 chashama 提供了一套解決辦法。

    「白盒子計畫」(Window Exhibitions)位於布魯克林區現代美術館(MOMA) 的對

    街,將閒置空間規畫成互動式藝術櫥窗(Windows),使矗立在夜晚間的大樓增添明

    亮性,減少街道的不安全性,同時也解決了藝術工作者缺乏發表空間的問題。

    Chashama 改造街道環境的計畫,主要元素包含了如下表:

  • 14

    【表 2-2】chashama 的藝術計畫內容元素

    (1) 櫥窗 Windows

    以行人走道的行動櫥窗取代閒置的商店窗戶,chashama 嘗試在紐約

    的人行道旁的櫥窗增加表演和互動裝置,以及傳統式的視覺藝術展

    覽等。透過競賽的機制,提供藝術家使用櫥窗空間的機會,同時給

    予免費或補嘗使用,或是在特殊節慶時,舉辦有獎金的競賽。

    (2) 畫廊 Gallery

    將老舊的工業空間改為較典型的「白盒子」形狀,做為展覽區域,

    同時根據藝術家提案的力度和訴求,以及鄰近的街區性質分配展覽

    場地。許多被選入展覽的藝術家或策展者可得到免費使用空間,除

    此之外,有些亦能獲得展覽補助資金。

    (3) 工作室 Studio

    若要成就藝術,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踐。為此,chashama 提供藝術家

    優惠的工作室承租匯率,讓他們在大型工作室自由發展其創作,形

    成互相參與、支持、評論和找尋靈感的社群。

    (4) 居住空間 Residency

    每年夏天 chashama 提供藝術工作者 30 個以上的機會,為期四週居

    住在紐約非常有名的 Pine Plains 農莊居所。chashama 鼓勵所有在

    chaNorth 居住的藝術工作者盡可能在創作之餘的閒暇時間,體驗有

    機的農場生活,同時也認識其他藝術工作者,進一步進行交流。

    (5) 藝術工作者 Youth chashama 支持活躍的年輕藝術工作者的團體活動,提供他們安全且

    免費的教學指導與創作空間。

    (資料來源:www.chashama.org/programs)

    【圖 2-4】街頭的藝術櫥窗 (資料來源:www.robotswillkill.com/streetspot)

    http://www.chashama.org/programs/galleryhttp://www.chashama.org/programs/studiohttp://www.chashama.org/programs/chanorthhttp://www.chashama.org/programs/youth

  • 15

    【圖 2-5】藝術櫥窗與行人的互動 (資料來源:www.robotswillkill.com/streetspot)

    ■ 曼哈頓下城區文化協會 (LMCC-Lower Manhattan Culture Council)

    【圖 2-6】LMCC Logo

    (資料來源:nycmasterchorale.net)

    【圖 2-7】藝術家工作室。

    將閒置的辦公大樓空間出租給藝術工作者。

    (資料來源:dianacentergraduateforum.wordpress.com)

    在美國 911 之後,許多高樓大廈不再有企業團體敢進入而荒廢掉,所閒置的

    空間,被規劃成提供給藝術工作者租借的空間,希望藉由藝術設計的活力,帶動

    整個街區的活動力。

  • 16

    【表 2-3】LMCC 扮演的角色

    (1) 培育課程 提供最新的專業課程、基本財務管理、發表機會、工作坊…等資訊。

    (2) 人際網絡 銜接藝文領域的關係網絡,以保持取得第一手資訊。

    (3) 演講分享 非正式的演講,藉由藝術工作者和專業人事的經驗分享,增進整個環境的進步。

    (4) 提供諮詢 透過 LMCC 取得相關組織所解答的疑問。

    (資料來源:www.lmcc.net/arts_services)

    2.4.3 國外創意群聚的案例

    1. 美國紐約曼哈頓 ─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蘇活區(SOHO)和雀兒喜區

    (Chelsea)

    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說:「在紐約,你重新發掘一種榮耀感,覺得自己壟罩

    在整座城市的能量之光環中…這種感覺不是源自像歐洲所見的那種目睹滄海桑田

    之悲涼光景,而是來自一種變動的美學形式 」 (粉樂町Ⅱ,2007)。紐約曼哈頓可

    以說是藝術「創意群聚」最著名的城市之一。這裡將提出三個區域的案例─蘇活

    區(SOHO)、雀兒喜區(Chelsea)、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蘇活區指的是休士頓之南的區域(South of Houston),北至休士頓街,南至運河

    街,東至拉菲特街,西至百老匯大街。於 1960 年代到 70 年代,因為廉價的租金

    吸引大批的藝術家和作家前來居住或是設置工作室,塑造了此區域濃厚的藝術氛

    圍。但後來因為大量的精品名牌進駐此區域,使得蘇活區的地價上漲,群聚在當

    地的藝術家及作家紛紛離開。現在的蘇活區已成為精品流行的區域。

  • 17

    【圖 2-9】SOHO 公寓。已成為紐約的

    SOHO 歷史文化街區。

    (資料來源:www.panoramio.com/photo)

    【圖 2-8】格林威治村、蘇活區、雀兒喜區、布魯克林區的位置關係圖 (資料來源:Google Map)

    2. 法國巴黎沼澤區(Le Marais)

    沼澤區(Le Marais)是座小孙宙…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區域,它有它自己的精

    神,有專屬的靈魂,它是一個非物質性的存在,是在鏡子另一邊的生活。

    Marie-France Auffray《Le Marais La Bastille》

    沼澤區(Le Marais),但現在有許多翻譯為瑪黑區(Marais)。此區位於【圖 2-10】

    中的標號【04】的區域。法文 Le Marais,原意為沼澤之意,是巴黎「創意群聚」

    最明顯的區域。它的範圍大略概括了巴黎第三和第四區。法國到到 70 年代政府將

    沼澤區定為古蹟區,經過修復重現街區風貌,吸引了餐館、畫廊、服裝店的聚集,

    由於現今沼澤區是同志活動的中心,各種風格酒吧、另類書店,將這區的街區文

    化點綴的相當迷人(姚筱涵,2010:106)。

    因為這裡有最原創的設計師進駐,在當地設立了設計工作室。因為保存著巴

    黎最古老的建築群像,有各國風情的迷人生活設計雜貨,也有時尚的潮流設計名

    店,散發出一股迷人且新舊混合的生活風格。

  • 18

    【圖 2-10】沼澤區與巴黎街區位置關係。

    位於【編號 04 區】的沼澤區,週遭圍繞著古典(羅浮宮)與現代(龐畢度中心)的博物館。

    (資料來源:carcassonneparis.blogspot.com/2010/05/paris-2010.html)

    3. 日本─ 原宿 Design Festa Gallery

    【圖 2-11】原宿 Design Festa Gallery (資料來源:www.designfestagallery.com)

    日本巷弄文化已是亞洲聞名的,尤其是到日本原宿,除了逛建築大師安藤忠

    雄的表參道外,一定要進入巷弄間尋找有趣的群聚角落。Design Festa Gallery 就位

  • 19

    於原宿巷弄中,發展至今已有中、英、日三國語言的官方網站。裡面詳細地說明

    各個展覽空間的坪數和租借價錢,並提供各式各樣的硬體設備租借制度。已有來

    自各國的藝術工作者在那參展;在裡面也提供可以邊聊天邊喝咖啡的場所。

    【圖 2-12】日本原宿巷弄裡的創意群聚 (資料來源:daviding.com/blog/)

    【圖 2-13】設計作品的販售空間 【圖 2-14】Gallery 位置地理圖

    (資料來源:www.designfestagallery.com)

  • 20

    【圖 2-15】聊天交流的咖啡吧 【圖 2-16】世界各國的藝術工作者進行交流

    (資料來源:www.designfestagallery.com)

    4. 大陸上海田子坊

    當地稱做「里弄文化」。1998 年 9 月上海政府實施「馬路市集入室」的政策,

    將泰康路鋪面進行重新鋪設,使路面更好行走。並且在政府單位的「特色街道」

    的政策下,重新定位這區域的空間環境。「田子坊」位於泰康路 210 弄,在政策的

    打造下成為上海的特色藝術街。由於「田子坊」是早期巷弄工廠的所在地,擁有

    古老的閒置廠房,這樣的空間吸引了大批的藝術工作者進入,漸漸形成現在規模

    的「創意群聚」。

    【圖 2-17】田子坊旅遊地圖 (資料來源:blog.yam.com/belle/article/13310741)

  • 21

    2.4.4 台灣創意群聚的現況

    針對台灣北部(台北)、中部(台中)、南部(台南及高雄)三個區域的創意群聚現狀,做

    「地理群聚的過程」和「群聚時發展的活動行為現象」初步的敘述。並依研究者

    本身個人經驗對每區域「創意群聚」現象,做初步的現象說明,第一階段的分區

    如下表:

    【表 2-3】台灣「創意群聚」的分區

    區域 城市 地理區 創意群聚的街區案例

    北部 台北

    北區 中山北路、光點台北

    南區 溫羅汀、師大南村落、永康街區、寶藏巖

    東區 東區當代藝術 ─ 粉樂町

    西區 西門町街區及紅樓、城中街區

    中部 台中 西區 忠信藝術聚落、(佔空間)

    南部 台南 中西區 海安路二段、神農街(北勢街)

    高雄 ─ 駁二藝術特區、鹽埕街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 台北

    由於台北的「創意群聚」,近幾年因為台北市的都市計畫,以及文化建設上

    積極的發展,且台北「創意群聚」的多伴隨商業經濟區而成形,所形成的區域包

    含了各區的人文特色、設計藝術、消費文化。目前以地理區,東、西、南、北四

    區的「創意群聚」做整理。北區與東區的分布將歸納在「藍色 L 軸帶」。案例分別

    為,北區的中山北路與台北光點;東區以東區當代藝術展─粉樂町 (Very Fun Park)

    為主。南區與西區的分布將歸納在「紅色 L 軸帶」。案例的部分為,南區的師大南

    村落、溫羅汀、永康街區等三區連貫性的解說,另外還提到一件特殊案例 ─ 寶

    藏巖歷史聚落。西區則是西門街區、西門紅樓,以及近年臨時性藝術聚落的「城

    中街區(UrbanCore)」。

  • 22

    【圖 2-18】東區與北區的「創意聚落」─ 藍色 L 軸帶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台北市雙 L 軸帶所繪製)

    【圖 2-19】西區與南區的「創意聚落」─ 紅色 L 軸帶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台北市雙 L 軸帶所繪製)

  • 23

    (1) 東區 ─ 東區當代藝術展 粉樂町 (Very Fun Park)

    在東區有商業與藝文結合的敦南誠品,也有台北最流行時尚的商業集散地。

    而在此區的富邦藝術基金會,在 1997 年成立。十年不間斷的嘗試讓藝術、生活、

    企業之間產生各種串連的可能,跨越領域尋求同感與共榮,落實大環境不斷倡導

    的藝企合作、美學經濟、生活美學等重要議題(粉樂町Ⅱ,2007)。 於 2001 年開始

    鋪陳東區巷弄的藝術文化,2007 年無牆美術館的概念成型。最早初衷是為了增加

    富邦企業的藝文形象,一個很簡單的城市生活美學概念的落實,卻意外的活絡了

    此區域的藝文氣息。

    東區的粉樂町為何?「粉」代表了當時「很」的口頭流行用語;「樂」則定調

    在藉由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以及之後與觀者的相互對話中,達成的一種心靈愉悅狀

    態,儘管所有的作品不見得都在陳述一種快樂的特質;「町」做為一個外來用字,

    突顯了台灣的廣納,並反芻不同外來文化後的多元特質(粉樂町Ⅱ,2007)。

    【表 2-4】2001~2009 粉樂町主題及視覺形象

    「粉樂町」

    再訪快樂的角落「粉樂町 II 」

    彈跳前,屈膝蹬地的爆發力超乎所想

    2001 2007 (8/1-9/2) 2008 (7/19 - 8/31)

    笑率‧效率 10:10

    仰望

    2009 (8/1 -8/31) 2010 (7/16 - 9/5)

    (資料來源:參考富邦藝術基金會。本研究整理)

  • 24

    粉樂町策展人胡朝聖認為:「臨時性展覽的好處在於不管整體社會或者是觀眾,

    對於這樣的藝術計畫喜歡或不喜歡,它終究是一個臨時性的展覽,它也可以成為

    一種記憶,留在觀看者的心中,它不必然是永久性的在某個定點,也因為這樣一

    種特質,觀看者可以遊走在城市街道間去欣賞展覽」(紀錄台灣,2010)。藉由融入

    生活環境中的藝文活動,讓一般大眾能親身體驗、觀看、欣賞藝術設計,這些藝

    術、文學、或是設計作品不再只能在美術館中被欣賞到。富邦藝術基金會每年都

    會訂定一項主題,並依據主題來邀請國內,以及國外的當代藝術家一起參展,並

    為每件參展的作品做媒合,尋找到最適合的空間當中來展示。因此,「無牆美術館」

    的概念在每年東區粉樂町被落實的淋漓盡致,就如同粉樂町的簡介所說的:

    台北富邦藝術基金會於 2001 年開始舉辦的街區活動,以建構「無牆美

    術館」的概念,將藝術設計文化帶入東區街道巷弄中;托爾斯泰曾說:

    「藝術的起源,是由於人類為了要將自己所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

    人」(Leo Tolstoy)。而粉樂町的創始人希望,讓人們可以在生活當中和

    藝術相遇,進而駐足觀賞,感染滲透,並落實「生活藝術化、藝術生

    活化」的想法,讓藝術家的創意在生活中下錨,藝術生活化自然而然

    地把觀賞者攏入藝術設計的氛圍中。

    「無牆美術館」的想法就是期待能產生如「共振(Resonance)」般不斷吸收周

    圍環境的能量而產生的加乘效果,一點一滴的深化藝術、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富

    邦藝術基金會,2006)。參與民眾與藝術之間關係,以收集蓋章的策略,讓一般民

    眾能貼近當代藝術。除了是企業與小型廠商的接觸、藝術家的群聚加乘、民眾與

    藝術間巧妙的碰撞。但這也帶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經濟交流對「創意群聚」的

    重要性。

  • 25

    【圖 2-20】2007 粉樂町地圖 (資料來源:參考富邦藝術基金會及 http://www.juksy.com/?p=1671)

    (2) 西區 ─ 西門町紅樓及城中街區

    ■ 西門町街區與西門紅樓

    以青少年次文化為主的西門町,長久以來是台北市年輕人喜歡聚集的區域場

    所之一。在西門町有早期台灣發展的歷史痕跡,也是台北市電影工業群聚最完整

    的地方。2005 年,CAMPO 在西門町電影主題公園開啟了台灣創意市集的潮流,是

    台灣當時創意市集初期第一大的創意群聚活動。並在命名為「CAMPO 生活藝術狂

    歡節」,身為台灣創意市集的先鋒,並引發台灣人對於市集與手作的熱潮。CAMPO

    這個結合電影(Cinema)、藝術 (Art)、音樂(Music)、群眾 (People)、原創(Original)

    的活動,由一群來自四面八方卻對音樂影像十分執著的熱血青年所籌辦。秉持著

    DJ 混音的態度,透過表演、交流、展示等形式,誘惑台灣人在假日關掉電視出走

    到廣場上,接觸音樂與台灣獨立藝術文化,拼貼生活新型態(Campo,CAMPO 官網,

    campolive.blogspot.com,2005)。雖然是從台北崛起的創意市集活動,在 2006 年企

  • 26

    圖往南邁進,並在台南海安路二段的街道美術館,以及高雄旗津海岸公園,希望

    能將這股「創意群聚」的潮流蔓延至全台灣。

    【圖 2-21】2006 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

    資料來源:(左) http://campolive.blogspot.com/

    2006/11/campo.html,(中) 黃意婷拍攝

    【圖 2-22】2006 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

    (資料來源:http://blog.robin.idv.tw/645)

    由於 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的活動一直居無定所,漸漸的面臨停辦的命運,

    但其精神已經感染到台灣這些不安的創意份子。2007 年 11 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委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管西門紅樓的營運管理,藉由舉辦文創性的活動內容重

    新塑造(西門紅樓,2009)。藉由舊有建築空間上的創意運用,帶動西門紅樓對一般

    民眾整體的服務能量。

    【圖 2-23】西門紅樓空間使用說明,八角樓內的二樓劇場、中央展區、百寶格、西門紅樓茶坊、

    西門紅樓精品區和十字樓的 16 工房、藝文展覽平台、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和北廣場的創意

    市集、月光電影院以及南廣場的露天咖啡區等多元性區塊。

    (資料來源:西門紅樓官方網 www.redhouse.org.tw)

  • 27

    西門紅樓以「市集平台」與「活力創意」的概念為出發,為的是整合其豐富

    的歷史、文化、資源、特性等元素,以及常民文化藝術資源以及區域環境的優勢

    條件,兼容並蓄的創造一種營運新模式 (館所簡介,西門紅樓官方網站,

    www.redhouse.org.tw,2009)。並定期舉辦文創活動,像是西門紅樓魔力工作坊、

    假日紅樓市集…等,並成立 16 工房讓創意工作者進駐,作為創作及販售商品的交

    流平台,開拓了這小群聚的參觀族群,並擴大西門町次文化藝文,新舊交疊的疆

    界與版塊,成功的轉型成為台北市一個新興的文創發展重地。就這樣 CAMPO 生活

    藝術狂歡節的群聚精神,被移植至西門紅樓中繼續運作,並在西門町街區持續發

    光。

    【圖 2-24】西門紅樓假日創意市集 【圖 2-25】西門紅樓 16 工房

    (資料來源:西門紅樓官方網 www.redhouse.org.tw)

    ■ 城中街區 (UrbanCore)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JFAA)於 2010 年開始推動「UrbanCore 城中藝術街區」

    計畫。由忠泰建設提供土地資源及閒置房舍,將閒置房舍轉為文創藝文活動舉辦

    的場所。至民國 100 年 9 月底,引進藝術協會與創作團體,企圖營造自由揮灑的

    創作實驗場域,讓藝術與創意群聚效應在此醞釀發酵,建立一個涵納國內外藝術

    創作的交流平台及生活網絡,進而與社區民眾產生對話,落實藝術文化的在地實

    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

    「UrbanCore 城中藝術街區」為中華路一段與延平南路所圍塑的完整區塊,計

    畫名稱取自基地位置所在的中華路城中三小段,屬於臺北市舊稱的城中區,「城

    中」以字面直譯為「UrbanCore」,而「Urban」同時又為都市、「Core」又有果核

  • 28

    及核心之意,象徵這個老舊城區就像是一顆被啃蝕殆盡的破敗果核,過往的歷史

    記憶已被人們所遺棄,但期許因此計畫進駐後,在藝術文化養分的澆灌下,讓果

    核再一次地充滿生機(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

    【圖 2-26】「UrbanCore 城中藝術街區」使用區域

    (資料來源:參考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JFAA 加以繪製而成)

    【圖 2-27】「UrbanCore 城中藝術街區」現況 (資料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JFAA)

    在法國大革命後,「城市」取得核心地位,咖啡館成為新興的交流場所。這裡

    所說的概念,摘自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的論述。而 UrbanCore

    Café & Bookshelf 就是以咖啡館複合小書房的形式,提供交流討論的平台。在小書

    房中所擺設的書籍都以建築.設計.藝術領域書籍為主。另外,UrbanCore Café &

    Bookshelf 同時也是「城中藝術街區」藝文資訊站,不定時與街區內各進駐團隊合

  • 29

    作舉辦假日藝文活動、讀書討論會、電影放映等,並提供來訪民眾咖啡餐飲與休

    憩。

    (3) 南區 ─溫羅汀、師大南村落、永康街區、寶藏巖歷史聚落

    【圖 2-28】南區「創意群聚」間的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至 Google Map 所繪製)

    南南村村落落

    永永康康街街

    區區

    寶寶藏藏巖巖歷歷史史聚聚

    落落

    牯牯嶺嶺街街

    區區

  • 30

    ■ 溫羅汀、師大南村落、永康街區

    溫羅町主要是由溫州街、羅斯福路、以及汀洲街,三條道路所集合起來的區

    域。位於此區的「創意聚落」有一個共同特色,都有學術單位 (台大、師大與台北

    教育大學) 在街區附近。南村落也就是師大商圈,因為師大文教機構的影響,使得

    師大商圈注入了不少文藝氣息。韓良露以「南村落」的別稱,為師大商圈另外命

    名,由於位於台北市的南方,所以稱之為「南」,而「村」是村落之意,在台北

    南方有趣的事與人聚集之處(作家與現場_大城市小村落 ─「南村落」風波之我見,

    知識和社會廣場,www.fokas.com.tw)。位於羅斯福路的台大,離師大商圈不遠,

    也因為學生聚集與需求,帶動了週遭商圈的活絡,在這區有許多二手書店、餐飲

    空間…等。牯嶺街位於汀洲街的盡頭,現今是二手書店集散地,更是台北最早的

    創意市集發源地。在加上此區有牯嶺街小劇場,平時不斷的舉辦各式各樣的藝文

    活動。

    ■ 寶藏巖歷史聚落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圖 2-29】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特殊的創意聚落,曾經是台北市最大的違建群。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inhua-hall/article?mid=813&next=812&l=d&fid=14)

    寶藏巖位於公館汀洲路三段附近。2004 年由台北市文化局,正式登錄為台北

    市第一個「歷史聚落」。是現今在城市中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聚落」,因為位處特

    殊地理位置,讓寶藏巖在台北都會區中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創意群聚」。清代時

    期的寶藏巖,由一群來自漳州泉州的移民,在此地建造寶藏巖寺,而這「巖」字

    的涵意,就是指在山坡旁的佛寺。日據期期到國民初年都為軍事駐守要地,駐守

    在當地的軍人在寶藏巖裡搭建起簡陋的房舍。直到民國六十年代,軍方撤離此地

    http://2.bp.blogspot.com/_B3e2Dlo8M6c/TNKv1Bi6DSI/AAAAAAAAB8s/A5bdR9_jyVc/s1600/%E5%AF%B6%E8%97%8F%E5%B7%961.jpg

  • 31

    後,駐守當地的老兵、退役軍人及弱勢族群住進了寶藏巖區,並將原先的房舍加

    以翻修和增建,擴大了寶藏巖聚落的規模,成了今日屋舍密布的樣貌。台北市都

    市發展時期,將寶藏巖聚落全區規劃成公園預定地;當時因為拆遷的政治及社會

    因素,還掀起了不小的風波,各界民間團體為居住在此地的弱勢居民們發聲。直

    到 2004 年,在這些民間團體的努力與政府的政策下,寶藏巖聚落成了台北市第一

    個「歷史聚落」。

    【表 2-5】寶藏巖歷史聚落的大紀事

    年代 大紀事

    清朝時期 漳州泉州的移民建造了寶藏巖寺。

    日據時期 因為是自來水源區,成為日軍軍事駐守要地。

    民國

    時期

    1960年代~1980年代 駐守當地的老兵、退役軍人及弱勢族群進住寶藏巖社區。

    1980年後 政府因都市改革計畫將此地規劃成公園預定地,聚落面臨拆

    遷的命運。

    2003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 進行「寶藏巖歷史聚落設置藝

    術村計劃」。

    2004 正式登錄為台北市第一個聚落型態的「歷史聚落」。

    2005~2006 GAPP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為藝術村的前身。

    2006~2009 居民搬遷補助事宜,建築群體修繕期間。

    這期間還發生抗爭活動。

    2010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成立,並開始正式營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寶藏巖聚落離奇的歷史發展,成為台灣當代最具話題性及代表性的「替代空

    間」再利用。台北市前文化局長廖咸浩說:「寶藏巖未來定位成生態博物館,如

    同『活的』文化空間」(影片中) 。電視媒體也為此做了相關系列報導:

    台北開埠建城 120 多年,時代在變,城市的樣子也會變,在新店溪旁

    的寶藏巖,曾經是台北貧民區的代名詞,那裡有很多老兵,東南亞移

    民的違章建築,四年前強制拆遷,也成為電視新聞裡頭最衝突的畫面,

    四年後寶藏巖有了全新的面貌,變成城市裡頭「會呼吸」的藝術角落,

    還被美國紐約時報選為台北最有特色的景點,比101大樓還值得參觀。

  • 32

    (中天電視《記錄台灣》,2010,台北的小腮紅)

    【圖 2-30】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特殊的創意聚落,曾經是台北市最大的違建群。

    (資料來源:兩旁_張旭志、中_黃意婷拍攝)

    2010 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進駐後,期待將藝術創意深耕於在地社群,以「共

    生」觀念為本,創造生態、藝術、社會的對話場域,提供藝術家一個結合社會關

    懷的居住與創作空間(「台北藝術進駐計畫」,認識 AIR 立村之道 ─「台北藝術進

    駐」,www.artistvillage.org)。此概念促成了「台北藝術進駐計畫」(Arts-in-Residence

    Taipei),其主旨在於以藝術村形式,提供跨國及多元的文化合作平台。以台北市寶

    藏巖聚落作為基地,促進國內與國外藝術家的專業交流與互動,並進行跨文化、

    跨領域的對話,創造出傳達人與藝術間的無限可能。

    (4) 北區 ─ 中山北路、光點台北

    台北市的中山北路是著名的時尚婚紗街,整條道路由北到南將台北國立美術

    館、台北光點和台北當代藝術館串聯來,形成視覺藝術類的藝文重地。而「光點

    台北」特殊的氛圍,使得許多設計工作室、髮廊、和咖啡廳群聚在光北台北的後

    方街區。由於這區擁有便利的交通系統,再加上百貨業的群聚,使整區的商業活

    動非常平繁。並不定時的舉行藝文活動,串連整區的咖啡廳、髮廊及設計工作室,

    讓一般民眾藉由消費行為來接觸藝文活動。

    另外在中山北路上的《光點台北》,由【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主題定位

    為「結合古蹟魅力與電影藝術,成為創意交流的場域」。希望為國內藝文創意產業

    工作者提供一個聚會場所,一個創意的發生點。《光點台北》除了有播放國片及以

    多元文化為主的光點電影院,還結合搭配以電影藝術為主題的誠品書店、C25 咖啡

  • 33

    廳、展覽館、多功能會議室、第六大道酒吧、庭園休閒等 ... 藝文空間

    (www.ncafroc.org.tw/abc/indeustries)。

    【圖 2-31】中山區街區導覽手冊

    (資料來源:創意漫遊導覽手冊)

    【圖 2-32】光點台北(資料來源:mypaper.pchome.com.tw/

    mickey1416/post/1312270920)

    2. 台中 ─ 忠信藝術聚落、佔空間

    ■ 忠信藝術聚落

    (1) 「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 群聚形成原因

    忠信藝術聚落(原忠信市場)位於台中美術館前的一個小街郭(五權西二街、五權

    西三街、五權一街、及五權西路一段)。原先是台中市西區的老舊市場(忠信市場),

    隨著工業的進步,忠信市場漸漸沒落,只剩下住在市場裡的居民們。目前忠信藝

    術聚落,是由沒落的市場、住家、以及藝文空間所構成。吸引這些藝文工作者前

    來忠信藝術聚落聚集的原因,是因為房租的價位較低,再加上傳統市場裡房屋構

    造的特殊性,讓他們有意願在此地設立他們的工作室或藝文空間。

    而期望這個區域能形成台中市重要的「創意群聚」的最大功臣,就是黑白切

    藝文空間的負責人邱榮勤先生;早些年前,他在紐約的 SOHO 區開設畫廊,以自身

    在紐約藝術重地經營畫廊的經驗,他認為將在這街郭群聚的藝文空間,如果能整

  • 34

    合起來,有一天必定會成為台中市第一個代表性的「創意群聚」。

    【圖 2-33】忠信創意聚落的地理位置及群聚單位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2) 主流空間之外的新選擇 ─ 替代空間崛起

    在這的藝文空間,大多是以「替代空間」的形式經營著。「替代空間」的興起

    同時是藝術空間進行現代化的過程,自歐美歸國的創作者為複製國外藝廊展演的

    經驗,空間裝置、錄影、觀念、行為藝術等形態得以合理獲得展覽的位置,從展

    示的規格化與機構化中釋放出來(陳冠君,2009)。群聚在此的藝文空間都保留了老

    舊的房屋建築結構,重新設計規劃其室內空間,分別作為影像創作播放空間、二

    手書籍與有機產品販賣,以及無營利的藝術家沙龍兼展示空間。他們有些抱持著

    「藝術家進駐計劃」(Artist Residence Program)的理念、企圖在生活場域中提倡一

    種生活美學及慢活的態度,或者做為一個自我的實踐領域。

    忠忠信信藝藝術術聚聚

    落落

    台台中中美美術術館館

    Z 書房

    自己的房間

    小路映画

    忠信民藝

    写真庶務所

    黑白切、5160

    苡樂藝術空間

    小雨的兒子

  • 35

    ■ 佔空間

    【圖 2-34】佔空間展場與工作室 (資料來源:佔空間 Facebook)

    「佔空間」這個群聚案例,是研究者在進行「創意群聚」研究時親身接觸的

    群聚現況之一。至於未規劃成為研究分析的案例之因,是因為「群聚」本體還未

    達到一個規模性,但在「佔空間」產生的「群聚效應」,卻是本研究最想說明的自

    然群聚現象,以及難能可貴的人際網絡關係。

    (1) 社群意識的交流與凝聚 ─ 閒話家常的好地方

    「聊天」是群聚在「佔空間」的人們,最常做的事情,不管雙方認識與否,

    只因為喜歡攝影、設計、老東西、美食和貓咪…。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