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克明:把工具“浓缩”成发明newpaper.dahe.cn/dhb/images/2016-09/23/a08/dha08923c_h.pdf21日,六合村农民程传义边...

1
喜迎省十次党代会 A08 2016 9 23 责编 赵志疆 美编 张峰 创响河南 拜克明:把工具“浓缩”成发明 喜迎省十次党代会 · 关注河南科技创新系列报道之四 >>> □记者 邵可强 吴国强 摄影 核心提示|一根普通的螺 丝刀手柄,经过改造长上了“眼 睛”,在夜里也能得心应手地工 作。一件车载供电抢修工具 柜,能把各种工具“浓缩”到一 块,装进一个箱子中…… 拜克明,国网河南省电力 公司新乡供电公司科技创新组 组长,曾经的飞行员“跨界”电 力行业后成为企业创新带头 人,在供电界被称为“发明家”, 他认为科技创新的秘诀是善于 总结。 本报商丘讯 万亩荷塘内 绿浪起伏,莲藕长势喜人,片 片莲叶如伞如盖翠绿欲滴,景 色优美如画引来游人如织 ……民权县北关镇六合村、王 庄寨镇村民种植的莲藕喜获 丰收,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 使村民走上致富路。 “政策好,人下劲,再加上 农业合作社帮忙,今年俺种的 8 亩莲藕又获丰收了!”9 月 21日,六合村农民程传义边 采莲藕边笑着说。 六合村位于北关镇东北 8公里处,背靠万亩背河洼 地。近年来,当地镇政府以科 技为先导,依托十公里背河洼 地资源,大力引导六合村、崔 坝等村贫困群众发展莲藕种 植,六合村今年莲藕种植面积 4000 余亩,预计可产鲜藕万 吨以上,年产值达千万元以 上。 “政府引导咱走了‘莲花 运’!看看俺这‘致富藕’长得 咋样!”民权县王庄寨镇冉楼 村村民郭后亮手捧刚挖出的 一根粗壮洁白的莲藕,脸上乐 开了花。 据了解,冉楼村这片水塘 本是种麦麦不成、种稻稻不收 的背河洼地,到处是废弃的坑 塘。近年来,镇政府大力推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 这里的地形特点,引导农民发 展生态莲藕种植,还帮助贫困 户解决了技术、资金等难题。 “有了政府做后盾,咱还 怕啥!去年,俺一下承包了两 百余亩的藕田。”郭后亮告诉 记者,不仅种藕,他还在藕田 养了草鱼、鲫鱼、黄鳝、泥鳅等 水产物,农家肥释放出的微生 物可以供鱼类食用,鱼类的粪 便又可以为莲藕提供肥料,而 且,鱼类的活动还能松动土 壤,改良土质,也为莲藕的生 长提供良好的土质条件,这样 一来,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 能改善水质,一举两得。 据王庄寨镇政府负责人 介绍,目前,该镇莲藕种植面 积已达近万亩,藕田产量最高 可达 7000 斤,村民平均每亩 藕田年收入都在5000元以 上。下一步打算建成万亩莲 藕种植基地,全部采用新型混 合生态种植模式,在增加藕农 收入、促进脱贫的同时进一步 改善生态环境,真正使万亩莲 藕成为黄河故道生态走廊上 一道亮丽的风景。 “浓缩”出来的发明很实用 我们平时看不上眼的螺丝 刀,竟然也能衍生出专利产品? 究竟是怎样的人能做出这种创 新来?记者在拜克明的创新工 作室里见到了他,上身白衬衣, 下穿灰色西裤,一双黑皮鞋,54 岁的拜克明显得干练、精神。 在他的工作室,130 多张实 用新型专利证书铺满一张桌子。 这些专利都是电力行业技术及使 用工具,在实际操作中很实用。 拜克明拿起一个多功能螺 丝刀说,以前在夜间作业时,必 须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螺丝 刀,影响工作效率不说,工作起 来也不是太方便。后来他通过 在实践中多次研究论证,发明了 这样一个多功能螺丝刀。乍看 外观和普通螺丝刀无大区别,但 启动开关的同时刀头灯亮起,在 无照明情况下很方便。 在拜克明看来,把各种电力 仪器“浓缩”起来是他的“得意” 之作。以前供电抢修,工人提大 箱带小箱赶去现场。为何不“打 包”处理呢?他把散乱的仪器仪 表集成起来,使散乱、笨大的调 试仪器仪表小型化、车载化、便 携化,发明出功能更强大的工 —车载电气调试装置。 用“笨”方法给自己充电 在创新工作室的一面墙壁 上,张贴着拜克明年轻时的照 片。提及此,拜克明眼神一亮,说 话声也提高分贝。 1981 年 7 月,空军招飞,经 过筛选拜克明顺利考入东北老航 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 大学),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1984 年 7 月,拜克明“跨界”转 业,在新乡供电公司变检工区从 事继电保护工作。从飞行员到 “电工”,拜克明笑谈从天空着陆, 工作更接地气了。 “对电力行业,我真是从‘一 无所知’开始摸索工作的,当年吃 了不少苦。”拜克明说,毫无经验 的他采用“笨”办法,他检验过整 个新乡市县(市)、区所有的继电 保护装置,继电保护调试规程他 倒背如流。从陌生到熟悉,拜克 明先后拿到电力工程工程师资 格、电力类高级经济师资格、主任 工程师资格、河南省重大建设项 目评标专家资格,并具备河南省 电力公司高级技师评委专家资 格。后来成为负荷管理系统技术 负责人。 在2008年拜克明开始担负 起公司技术创新任务,至今8年 时间,他的130多项成果被授予 国家发明专利,撰写了12部国家 级科技论著,晋级河南省综合评 标专家和重点建设项目评标专 家。特别是创新工作室通过科技 创新先后获260项国家专利,完 成 30 多篇科技论文。 创新有秘诀,生活中善于总结 2013年,拜克明一年时间有 25 个发明专利获批。 创新有何秘诀?拜克明说 了两个字“总结”。在他看来,他 的发明专利灵感来源于工作中 的不断总结。生活中,他经常在 家中搞创作,家里的电器或工具 都被他拿来做实验,创作之中的 灵感他都记下来。 他曾经参加全省电力技术 博览会,看到各市地的新技术、 工具,他用相机一一多角度拍摄 下来,研究学习。“‘拿来主义’要 不得,我把它们改进得更便捷、 易操作且实用”。 今年五一,拜克明又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现在还没有挂 出来,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拜克 明觉得挺自豪,毕竟这些收获是 对他付出的回报。 现在,拜克明是新乡供电公 司计量专业支部书记,虽是个 “小领导”,但责任重大,看管新 乡全市用电户的计量。他还“分 心”关注创新工作室升级,想把 工作室建得更专业:“6 月份我准 备找河师大的专家教授沟通,建 成一个供电输电系统模型实验 室,新人在实验室学习后就直接 上岗”。 “创新无止境,功能更强 大。”拜克明这样描述他对创新的 看法。 民权农民 种“致富藕” ,交“莲花运” 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张增峰 文图 拜克明获得的专利和荣誉证书摆满了两张桌子 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Oct-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拜克明:把工具“浓缩”成发明newpaper.dahe.cn/dhb/images/2016-09/23/A08/dha08923c_h.pdf21日,六合村农民程传义边 采莲藕边笑着说。 六合村位于北关镇东北

喜迎省十次党代会A08

2016年9月23日 责编 赵志疆 美编 张峰

创响河南

拜克明:把工具“浓缩”成发明喜迎省十次党代会·关注河南科技创新系列报道之四 >>>

□记者 邵可强 文 吴国强 摄影

核心提示|一根普通的螺丝刀手柄,经过改造长上了“眼睛”,在夜里也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一件车载供电抢修工具柜,能把各种工具“浓缩”到一块,装进一个箱子中……

拜克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新乡供电公司科技创新组组长,曾经的飞行员“跨界”电力行业后成为企业创新带头人,在供电界被称为“发明家”,他认为科技创新的秘诀是善于总结。 本报商丘讯 万亩荷塘内

绿浪起伏,莲藕长势喜人,片片莲叶如伞如盖翠绿欲滴,景色优美如画引来游人如织……民权县北关镇六合村、王庄寨镇村民种植的莲藕喜获丰收,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村民走上致富路。

“政策好,人下劲,再加上农业合作社帮忙,今年俺种的8亩莲藕又获丰收了!”9月21日,六合村农民程传义边采莲藕边笑着说。

六合村位于北关镇东北8公里处,背靠万亩背河洼地。近年来,当地镇政府以科技为先导,依托十公里背河洼地资源,大力引导六合村、崔坝等村贫困群众发展莲藕种植,六合村今年莲藕种植面积4000余亩,预计可产鲜藕万吨以上,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

“政府引导咱走了‘莲花运’!看看俺这‘致富藕’长得咋样!”民权县王庄寨镇冉楼村村民郭后亮手捧刚挖出的一根粗壮洁白的莲藕,脸上乐开了花。

据了解,冉楼村这片水塘本是种麦麦不成、种稻稻不收

的背河洼地,到处是废弃的坑塘。近年来,镇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引导农民发展生态莲藕种植,还帮助贫困户解决了技术、资金等难题。

“有了政府做后盾,咱还怕啥!去年,俺一下承包了两百余亩的藕田。”郭后亮告诉记者,不仅种藕,他还在藕田养了草鱼、鲫鱼、黄鳝、泥鳅等水产物,农家肥释放出的微生物可以供鱼类食用,鱼类的粪便又可以为莲藕提供肥料,而且,鱼类的活动还能松动土壤,改良土质,也为莲藕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质条件,这样一来,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能改善水质,一举两得。

据王庄寨镇政府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镇莲藕种植面积已达近万亩,藕田产量最高可达7000斤,村民平均每亩藕田年收入都在 5000 元以上。下一步打算建成万亩莲藕种植基地,全部采用新型混合生态种植模式,在增加藕农收入、促进脱贫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真正使万亩莲藕成为黄河故道生态走廊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浓缩”出来的发明很实用

我们平时看不上眼的螺丝刀,竟然也能衍生出专利产品?究竟是怎样的人能做出这种创新来?记者在拜克明的创新工作室里见到了他,上身白衬衣,下穿灰色西裤,一双黑皮鞋,54岁的拜克明显得干练、精神。

在他的工作室,130多张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铺满一张桌子。这些专利都是电力行业技术及使

用工具,在实际操作中很实用。拜克明拿起一个多功能螺

丝刀说,以前在夜间作业时,必须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螺丝刀,影响工作效率不说,工作起来也不是太方便。后来他通过在实践中多次研究论证,发明了这样一个多功能螺丝刀。乍看外观和普通螺丝刀无大区别,但启动开关的同时刀头灯亮起,在

无照明情况下很方便。在拜克明看来,把各种电力

仪器“浓缩”起来是他的“得意”之作。以前供电抢修,工人提大箱带小箱赶去现场。为何不“打包”处理呢?他把散乱的仪器仪表集成起来,使散乱、笨大的调试仪器仪表小型化、车载化、便携化,发明出功能更强大的工具——车载电气调试装置。

用“笨”方法给自己充电

在创新工作室的一面墙壁上,张贴着拜克明年轻时的照片。提及此,拜克明眼神一亮,说话声也提高分贝。

1981年 7月,空军招飞,经过筛选拜克明顺利考入东北老航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1984 年 7月,拜克明“跨界”转业,在新乡供电公司变检工区从事继电保护工作。从飞行员到

“电工”,拜克明笑谈从天空着陆,

工作更接地气了。“对电力行业,我真是从‘一

无所知’开始摸索工作的,当年吃了不少苦。”拜克明说,毫无经验的他采用“笨”办法,他检验过整个新乡市县(市)、区所有的继电保护装置,继电保护调试规程他倒背如流。从陌生到熟悉,拜克明先后拿到电力工程工程师资格、电力类高级经济师资格、主任工程师资格、河南省重大建设项目评标专家资格,并具备河南省

电力公司高级技师评委专家资格。后来成为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负责人。

在2008年拜克明开始担负起公司技术创新任务,至今8年时间,他的130多项成果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撰写了12部国家级科技论著,晋级河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和重点建设项目评标专家。特别是创新工作室通过科技创新先后获260项国家专利,完成30多篇科技论文。

创新有秘诀,生活中善于总结

2013年,拜克明一年时间有25个发明专利获批。

创新有何秘诀?拜克明说了两个字“总结”。在他看来,他的发明专利灵感来源于工作中的不断总结。生活中,他经常在家中搞创作,家里的电器或工具都被他拿来做实验,创作之中的灵感他都记下来。

他曾经参加全省电力技术博览会,看到各市地的新技术、

工具,他用相机一一多角度拍摄下来,研究学习。“‘拿来主义’要不得,我把它们改进得更便捷、易操作且实用”。

今年五一,拜克明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在还没有挂出来,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拜克明觉得挺自豪,毕竟这些收获是对他付出的回报。

现在,拜克明是新乡供电公司计量专业支部书记,虽是个

“小领导”,但责任重大,看管新乡全市用电户的计量。他还“分心”关注创新工作室升级,想把工作室建得更专业:“6月份我准备找河师大的专家教授沟通,建成一个供电输电系统模型实验室,新人在实验室学习后就直接上岗”。

“创新无止境,功能更强大。”拜克明这样描述他对创新的看法。

民权农民种“致富藕”,交“莲花运”□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张增峰 文图

拜克明获得的专利和荣誉证书摆满了两张桌子

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