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 第一媒体...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引下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本报联系电话 总编室:0371-65795713 广告部:0371-65796176 发行部:0371-65795830 中原三农网:0371-65795715 责任编辑 王侠 图片总监 吕咏梅 版式 魏静敏 校对 黄丽 8 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2018年3月 第 3436 期 今日8版 国内统一刊号 CN41-0101 邮发代号 35-2 新闻热线 0371—65795789 中原三农网 www.zysnw.cn 星期四 戊戌年正月二十一 农村版 服务三农 第一媒体 HENAN DAILY COUNTRYSIDE SECTION 叶县东李社区 传统养殖村的变迁 标题新闻 鄢陵 加快建设美丽产业升级新载体 据新华社北京 3 月 7 日电 “快”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全年生产总 值290.1亿元,同比增长8.5%;“进”的动 能越来越充沛,全年新上项目 29 个,引资 总额完成年初目标的 130%; “稳”的基础 越来越牢固,花都大道、南水北调鄢陵供 水等一批惠民生、利长远项目建成投用, 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 1.3 亿元…… 一路疾奔,势从何来?鄢陵县委书 记尹二军说:“苦干实干、创新攀高才是 鄢陵发展一切、一切发展的澎湃动力。” “绿满鄢陵”,实现最美县城、 最美生活 “鄢陵虽小,但绿色产业可以做大。” 鄢陵的决策者将跨越发展的起跳点放在 了绿色发展上。为此,鄢陵县推出了“绿 满鄢陵”行动计划,统筹城区绿化、城郊 绿化和乡村绿化,全面推进规划扩绿、工 程造绿、见缝插绿、立体增绿。同时以创 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主线,深入实施 “旅游+”行动,加快建设美丽产业升级 新载体,推动旅游业向观光、休闲、度假、 养生复合型转变。 徜徉在鹤鸣湖畔,湖水似镜,湖对岸 的长寿山在湖水的映照下远山如黛。从 花博园到园中缘、从唐韵园林到五彩大 地、从花都温泉到生态新城、从中国梅园 到建业绿色基地,鄢陵人依靠对绿色产 业的深刻认识和潜心挖掘,实现了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经济效益 和生态保护的相辅相成。 全年接待游客733万人次、综合收 入 25.5 亿元,是游客对鄢陵的“爱”的最 好注脚。 “银色经济”,实现产业发展 融合 集花木之乡、天然林海、温泉之都、 中国最佳生态养生目的地、中国生态魅 力县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鄢陵,按照许 昌市提出的建设生态健康养生基地的发 展定位,汇聚生态优势和中医药文化资 源,推动“健康养生+生态旅游+健康医 疗”等业态融合创新,把健康养生养老产 业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主导方向,加速 推进。 国家健康养老示范区申报加速,首 届鄢陵国际健康峰会成功举办,国家智慧 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启动创建,鹤 鸣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成功获批,国家 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正式授牌…… 妙棋一着,满盘皆活。 “银色经济”战 略实施不到两年,德国前国防部长来了, 他来鄢陵洽谈中德健康养老领域合作事 宜;以色列人来了,他们要把世界顶尖的 脑科学专科及相关医疗资源引到鄢陵; 北京中医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来了, 他们与鄢陵签订了全方位合作协议…… 郑许融合,建设现代化强县 认识早、研究早、行动早,鄢陵人在 郑许融合发展战略中赢得了“先发”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推进鄢 陵与许昌市区功能互补、交通一体、产业 对接、生态共建、平台共享。 “我们自 觉 提 高 站 位 ,站 在 郑 州 大 都市区建设的高度去谋划,建设以养 老为中心的生态文化示范区,打造支 撑大都市区建设的生态服务区和宜居 之都‘南花园’。”尹二军表示,下一步, 鄢陵县将推动陈化店、柏梁打造主题 鲜明、美丽彰显的特色小镇;推动马 坊、马栏建设专业园区,建设生态型小 城镇;提升花都温泉、金雨玫瑰、花博 园等 4A 级景区基础设施和文化内涵, 加快鹤鸣湖景区、五彩大地、世界蜡梅 园和12个精品园建设,提高旅游供给 能力和供给质量。 3月7日,在民 权县双塔镇常西村 一草莓大棚里,几 位游客在采摘新鲜 的奶油草莓。近年 来,该镇积极引导 农民种植大棚油 桃、大棚草莓等果 品,这种反季节鲜 果上市早、售价高, 提高了当地果农收 入。本报记者 远高 通讯员 本报讯 (记 者段宝生 通讯员王为 )3 月 5 日,在台前县产业集聚区内,投 资 2.3 亿元的北方集团濮阳市德源新能 源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工地,已是机械轰 鸣、车辆穿梭,一派繁忙。 当日,台前县投资5亿元的濮阳旭源 生物质新材料公司生物质秸秆综合循环 利用项目、投资2.59亿元的台前县国家 储备林一期工程项目、投资6.02亿元的 高速引线工程建设项目等 20 个项目集中 开工,概算总投资 51.9 亿元,年计划投资 30 亿元,涵盖工业、农业、城建、环保、交 通、能源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一 季度台前县项目建设的“开门红”。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县把抓项目作 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恪守“亲” “清” 营商原则,紧盯项目不放松,早谋划、早安 排、早行动,持续做好项目谋划、跟踪引 进、联审审批、服务保障等工作,确保了一 季度 20 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近日,从叶县县城出发,沿许南公路 南行三四公里,遇路右转,行至不远,记者 就来到了叶县田庄乡东李社区。 刚刚经历过一场大雪,东李社区红色 的屋顶,乳黄的墙体,在皑皑白雪的映衬 下显得色泽鲜明。站在社区广场放眼望 去,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社区里,水泥路 铺到了家家门前。 “以前我们总羡慕城里人住得干净、 整洁,现在是城里人羡慕我们村里人过得 舒适。”说起村里环境的改变,东李社区居 民王金岭话语中透露着自豪。 2014 年 12 月,东李社区通过“全国 文明村镇”验收,成为平顶山市 2014 年度 唯一的全国文明村。 谁也没想到,昔日臭气熏天的养殖 村,如今有了新模样。 传统养殖,遭遇发展阵痛 养猪、养牛,这是东李村村民的谋生手 段,却又承载了他们满腹的惆怅与无奈。 拿一头猪来说,一头猪的粪便排泄量 相当于 7 个人的粪便排泄量。加上过高的 养殖密度以及过去庭院养殖不规范的排 污,一度让东李村的环境变得很差—蚊 蝇乱飞、臭气熏天、污水乱流。下场大雨, 满街泥泞加上粪便污水,真是苦不堪言。 “这样的日子不能再过了!”这成为绝 大多数东李村民的心愿。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当 时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改变现状时, 一些农户在巨大利益面前犹豫了。 “我平时就靠养猪增加收入,家里猪棚 一拆,小孩读书都读不起呀!” “不让养猪, 村里得给我们找一个挣钱的门路!”…… 一边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挣钱门路,一 边是急需改变的人居环境,如何取舍? 乡村建设,迎来环境蜕变 2009年,东李村迎来发展转机。叶县 田庄乡规划了10个中心村,东李村率先争 取并着手启动。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在建 设新社区的同时,该村积极动员群众建新拆 旧。在建新拆旧中,散乱的养猪棚也大都被 拆除。目前,东李社区共投资1000多万元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新居550多户, 旧房拆迁后已复耕土地150多亩。 “现在我们住的新房子五室、三厅、两 卫、一厨,还有车库。门口通了水泥路,街 道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植了绿化树、 花草,环境美得很。”说起新社区,村民孙 春秀喜上眉梢。 转型升级,实现和谐共赢 “散乱、脏臭的猪棚拆了,村民的居住 条件改善了,村里的生活环境也改善了, 还要让群众有事做、有钱赚。”村党支部书 记李富青说,“村里传统的养殖手艺不能 丢,可也不能再走老路。借鉴外地养殖经 验,村‘两委’利用45亩废弃盐厂,多方筹 资建设了标准化养殖场。” 同时,东李村又同河南伊源乳业集团 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东李村万头奶牛 养殖基地,占地 283 亩,总投资 2.7 亿元, 全部按无公害畜产品标准生产。 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为适应新形 势,拉长产业链条,东李社区养殖合作社、 养殖协会、饲料加工厂、兽药店、销售经纪 人、运输车队、饭店等服务行业应运而生。 养殖产生的粪便该如何处理?该社区 积极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吸引在外人员返乡 创业,并注册成立了四季青蔬菜合作社,发 展冬暖式日光温室、巨型蔬菜大棚,年亩均 收入达1.5万元。同时,建成沼气池350个, 沼渣、沼液作肥料,沼气供村民做饭、取暖、 照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农业。 台前 一日开工项目 20 个 本报记者 丁需学 通讯员 范长坡 焦萌 本报记者 宋广军 通讯员 郑法魁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本报讯(河 南 报 业 全 媒 体 记 者)3月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 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财政部 部长肖捷,副部长史耀斌、胡静林就 “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相关问题回答 中外记者提问。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成功“抢麦”,就“乡村振兴战略”问题 进行提问。 作为农业大省,乡村振兴战略必将 给河南带来无限机遇。因此,河南报业 全媒体记者特别关注今年中央财政将采 取哪些措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肖捷点评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提问:你 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非常重要、 也非常鼓舞人心的战略。 据悉,今年,财政部将重点做好三方 面工作。第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公共 财政预算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加快补 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通过土地节约 指标的跨地域交易来引导更多的资金投 向农村,让农村有更多的人分享城市发 展的成果。第二,按照乡村振兴重点任 务精准发力。首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为主线,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提高 农业整体竞争力。其次,财政支农资金 要体现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实现乡村可 持续发展。第三,加强资金监管。财政 支农资金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 关,一定要管好用好这些资金。一方面, 要加强日常监管,坚决防范发生在群众 身边的“苍蝇式”腐败。其次,还要全面 实施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提高人民群众 的获得感。 除了回答房地产税进展、提高个人 所得税起征点等社会热点问题,记者会 上肖捷多次和记者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而轻松。 一场记者会上,肖捷两次举起手中 的“预算报告”,向记者推荐报告右上角 的“二维码”。他强力推荐的“二维码”里 到底都有啥?记者扫描二维码后发现,财 政部公众微信号准备了“热点专栏”和 “政务服务”栏目,回复关键词还可以查 询相关信息。 “特别感谢记者会的朋友们,由于时 间有限,很难回答所有记者关切的话 题。”记者会结束时,肖捷起身并再次举 起“预算报告”,向记者们推荐财政部微 信公众号。在轻松的氛围中,记者会圆 满结束。 中央财政如何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提问财政部长 昨日,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在记者会 上向财政部长提问。 王亚鸽 3 月 6 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 党委书记卢克平做客北京河南日报报业 集团全媒体报道中心,在首期《总编有 约》节目中,就推进“双一流”建设话题接 受采访( 如图 )。 “河南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就很了不 起。”卢克平在访谈中认为,去年郑州大 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国家“双一流”大 学建设名单,这是我省高等教育里程碑 式的成就。一亿河南人民对于优质高等 教育资源期盼已久,心情十分迫切。 河南大学已有106年的历史,早在 1942年就是全国知名、排名前十的高 校。“双一流”建设是一次提升发展的重 大机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河南 大学始终坚持“植根中原文化沃土,打 造区域人才培养高地”的办学目标,先 后培养了 50 余万名各类人才。在河大 校友中,有院士、学部委员 57 人。下一 步将聚焦学科建设,建设一流的师资队 伍,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 高校创新能力,注重传承创新优秀传统 文化,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 力。 卢克平建议,教育部应在“双一流” 高校建设政策、经费支持上一视同仁,在 长江学者遴选等政策支持上予以倾斜, 支持革命老区高等教育发展,支持中西 部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详情请登 录河南日报客户端观看)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 做客《总编有约》 双一流:河南高等教育的新希望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朱殿勇 李点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 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 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Jul-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服务三农 第一媒体 HENANDAILYCOUNTRYSIDESECTIONnewpaper.dahe.cn/hnrbncb/images/2018-03/08/01/HNRBN01B01YWC308_h.pdf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引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 指引下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本报联系电话 总编室:0371-65795713 广告部:0371-65796176 发行部:0371-65795830 中原三农网:0371-65795715 责任编辑 王侠 图片总监 吕咏梅 版式 魏静敏 校对 黄丽

8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出版2018年3月 第3436期 今日8版 国内统一刊号 CN41-0101 邮发代号 35-2

微信新闻热线 0371—65795789 中原三农网 www.zysnw.cn

日 星期四 戊戌年正月二十一

农村版服务三农 第一媒体 HENAN DAILY COUNTRYSIDE SECTION

叶县东李社区 传统养殖村的变迁

标题新闻

鄢陵 加快建设美丽产业升级新载体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快”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全年生产总

值290.1亿元,同比增长8.5%;“进”的动

能越来越充沛,全年新上项目29个,引资

总额完成年初目标的130%;“稳”的基础

越来越牢固,花都大道、南水北调鄢陵供

水等一批惠民生、利长远项目建成投用,

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亿元……

一路疾奔,势从何来?鄢陵县委书

记尹二军说:“苦干实干、创新攀高才是

鄢陵发展一切、一切发展的澎湃动力。”

“绿满鄢陵”,实现最美县城、最美生活

“鄢陵虽小,但绿色产业可以做大。”

鄢陵的决策者将跨越发展的起跳点放在

了绿色发展上。为此,鄢陵县推出了“绿

满鄢陵”行动计划,统筹城区绿化、城郊

绿化和乡村绿化,全面推进规划扩绿、工

程造绿、见缝插绿、立体增绿。同时以创

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主线,深入实施

“旅游+”行动,加快建设美丽产业升级

新载体,推动旅游业向观光、休闲、度假、

养生复合型转变。

徜徉在鹤鸣湖畔,湖水似镜,湖对岸

的长寿山在湖水的映照下远山如黛。从

花博园到园中缘、从唐韵园林到五彩大

地、从花都温泉到生态新城、从中国梅园

到建业绿色基地,鄢陵人依靠对绿色产

业的深刻认识和潜心挖掘,实现了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经济效益

和生态保护的相辅相成。

全年接待游客733万人次、综合收

入25.5亿元,是游客对鄢陵的“爱”的最

好注脚。

“银色经济”,实现产业发展融合

集花木之乡、天然林海、温泉之都、

中国最佳生态养生目的地、中国生态魅

力县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鄢陵,按照许

昌市提出的建设生态健康养生基地的发

展定位,汇聚生态优势和中医药文化资

源,推动“健康养生+生态旅游+健康医

疗”等业态融合创新,把健康养生养老产

业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主导方向,加速

推进。

国家健康养老示范区申报加速,首

届鄢陵国际健康峰会成功举办,国家智慧

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启动创建,鹤

鸣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成功获批,国家

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正式授牌……

妙棋一着,满盘皆活。“银色经济”战

略实施不到两年,德国前国防部长来了,

他来鄢陵洽谈中德健康养老领域合作事

宜;以色列人来了,他们要把世界顶尖的

脑科学专科及相关医疗资源引到鄢陵;

北京中医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来了,

他们与鄢陵签订了全方位合作协议……

郑许融合,建设现代化强县

认识早、研究早、行动早,鄢陵人在

郑许融合发展战略中赢得了“先发”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推进鄢

陵与许昌市区功能互补、交通一体、产业

对接、生态共建、平台共享。

“我们自觉提高站位,站在郑州大

都市区建设的高度去谋划,建设以养

老为中心的生态文化示范区,打造支

撑大都市区建设的生态服务区和宜居

之都‘南花园’。”尹二军表示,下一步,

鄢陵县将推动陈化店、柏梁打造主题

鲜明、美丽彰显的特色小镇;推动马

坊、马栏建设专业园区,建设生态型小

城镇;提升花都温泉、金雨玫瑰、花博

园等4A级景区基础设施和文化内涵,

加快鹤鸣湖景区、五彩大地、世界蜡梅

园和12个精品园建设,提高旅游供给

能力和供给质量。

3月7日,在民

权县双塔镇常西村

一草莓大棚里,几

位游客在采摘新鲜

的奶油草莓。近年

来,该镇积极引导

农民种植大棚油

桃、大棚草莓等果

品,这种反季节鲜

果上市早、售价高,

提高了当地果农收

入。本报记者 杨远高 通讯员 韩建 摄

本报讯 (记者段宝生 通讯员王为峰)3月5日,在台前县产业集聚区内,投

资2.3亿元的北方集团濮阳市德源新能

源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工地,已是机械轰

鸣、车辆穿梭,一派繁忙。

当日,台前县投资5亿元的濮阳旭源

生物质新材料公司生物质秸秆综合循环

利用项目、投资2.59亿元的台前县国家

储备林一期工程项目、投资6.02亿元的

高速引线工程建设项目等20个项目集中

开工,概算总投资51.9亿元,年计划投资

30亿元,涵盖工业、农业、城建、环保、交

通、能源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一

季度台前县项目建设的“开门红”。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县把抓项目作

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恪守“亲”“清”

营商原则,紧盯项目不放松,早谋划、早安

排、早行动,持续做好项目谋划、跟踪引

进、联审审批、服务保障等工作,确保了一

季度20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近日,从叶县县城出发,沿许南公路

南行三四公里,遇路右转,行至不远,记者

就来到了叶县田庄乡东李社区。

刚刚经历过一场大雪,东李社区红色

的屋顶,乳黄的墙体,在皑皑白雪的映衬

下显得色泽鲜明。站在社区广场放眼望

去,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社区里,水泥路

铺到了家家门前。

“以前我们总羡慕城里人住得干净、

整洁,现在是城里人羡慕我们村里人过得

舒适。”说起村里环境的改变,东李社区居

民王金岭话语中透露着自豪。

2014年12月,东李社区通过“全国

文明村镇”验收,成为平顶山市2014年度

唯一的全国文明村。

谁也没想到,昔日臭气熏天的养殖

村,如今有了新模样。

传统养殖,遭遇发展阵痛

养猪、养牛,这是东李村村民的谋生手

段,却又承载了他们满腹的惆怅与无奈。

拿一头猪来说,一头猪的粪便排泄量

相当于7个人的粪便排泄量。加上过高的

养殖密度以及过去庭院养殖不规范的排

污,一度让东李村的环境变得很差——蚊

蝇乱飞、臭气熏天、污水乱流。下场大雨,

满街泥泞加上粪便污水,真是苦不堪言。

“这样的日子不能再过了!”这成为绝

大多数东李村民的心愿。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当

时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改变现状时,

一些农户在巨大利益面前犹豫了。

“我平时就靠养猪增加收入,家里猪棚

一拆,小孩读书都读不起呀!”“不让养猪,

村里得给我们找一个挣钱的门路!”……

一边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挣钱门路,一

边是急需改变的人居环境,如何取舍?

乡村建设,迎来环境蜕变

2009年,东李村迎来发展转机。叶县

田庄乡规划了10个中心村,东李村率先争

取并着手启动。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在建

设新社区的同时,该村积极动员群众建新拆

旧。在建新拆旧中,散乱的养猪棚也大都被

拆除。目前,东李社区共投资1000多万元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新居550多户,

旧房拆迁后已复耕土地150多亩。

“现在我们住的新房子五室、三厅、两

卫、一厨,还有车库。门口通了水泥路,街

道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植了绿化树、

花草,环境美得很。”说起新社区,村民孙

春秀喜上眉梢。

转型升级,实现和谐共赢

“散乱、脏臭的猪棚拆了,村民的居住

条件改善了,村里的生活环境也改善了,

还要让群众有事做、有钱赚。”村党支部书

记李富青说,“村里传统的养殖手艺不能

丢,可也不能再走老路。借鉴外地养殖经

验,村‘两委’利用45亩废弃盐厂,多方筹

资建设了标准化养殖场。”

同时,东李村又同河南伊源乳业集团

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东李村万头奶牛

养殖基地,占地283亩,总投资2.7亿元,

全部按无公害畜产品标准生产。

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为适应新形

势,拉长产业链条,东李社区养殖合作社、

养殖协会、饲料加工厂、兽药店、销售经纪

人、运输车队、饭店等服务行业应运而生。

养殖产生的粪便该如何处理?该社区

积极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吸引在外人员返乡

创业,并注册成立了四季青蔬菜合作社,发

展冬暖式日光温室、巨型蔬菜大棚,年亩均

收入达1.5万元。同时,建成沼气池350个,

沼渣、沼液作肥料,沼气供村民做饭、取暖、

照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农业。

台前

一日开工项目20个

□本报记者 丁需学 通讯员 范长坡 焦萌

□本报记者 宋广军 通讯员 郑法魁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

本报讯(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磊)3月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

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财政部

部长肖捷,副部长史耀斌、胡静林就

“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相关问题回答

中外记者提问。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成功“抢麦”,就“乡村振兴战略”问题

进行提问。

作为农业大省,乡村振兴战略必将

给河南带来无限机遇。因此,河南报业

全媒体记者特别关注今年中央财政将采

取哪些措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肖捷点评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提问:你

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非常重要、

也非常鼓舞人心的战略。

据悉,今年,财政部将重点做好三方

面工作。第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公共

财政预算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加快补

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通过土地节约

指标的跨地域交易来引导更多的资金投

向农村,让农村有更多的人分享城市发

展的成果。第二,按照乡村振兴重点任

务精准发力。首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为主线,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提高

农业整体竞争力。其次,财政支农资金

要体现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实现乡村可

持续发展。第三,加强资金监管。财政

支农资金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

关,一定要管好用好这些资金。一方面,

要加强日常监管,坚决防范发生在群众

身边的“苍蝇式”腐败。其次,还要全面

实施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提高人民群众

的获得感。

除了回答房地产税进展、提高个人

所得税起征点等社会热点问题,记者会

上肖捷多次和记者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而轻松。

一场记者会上,肖捷两次举起手中

的“预算报告”,向记者推荐报告右上角

的“二维码”。他强力推荐的“二维码”里

到底都有啥?记者扫描二维码后发现,财

政部公众微信号准备了“热点专栏”和

“政务服务”栏目,回复关键词还可以查

询相关信息。

“特别感谢记者会的朋友们,由于时

间有限,很难回答所有记者关切的话

题。”记者会结束时,肖捷起身并再次举

起“预算报告”,向记者们推荐财政部微

信公众号。在轻松的氛围中,记者会圆

满结束。

中央财政如何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提问财政部长

昨日,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在记者会

上向财政部长提问。王亚鸽摄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

党委书记卢克平做客北京河南日报报业

集团全媒体报道中心,在首期《总编有

约》节目中,就推进“双一流”建设话题接

受采访(如图)。

“河南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就很了不

起。”卢克平在访谈中认为,去年郑州大

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国家“双一流”大

学建设名单,这是我省高等教育里程碑

式的成就。一亿河南人民对于优质高等

教育资源期盼已久,心情十分迫切。

河南大学已有106年的历史,早在

1942年就是全国知名、排名前十的高

校。“双一流”建设是一次提升发展的重

大机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河南

大学始终坚持“植根中原文化沃土,打

造区域人才培养高地”的办学目标,先

后培养了50余万名各类人才。在河大

校友中,有院士、学部委员57人。下一

步将聚焦学科建设,建设一流的师资队

伍,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

高校创新能力,注重传承创新优秀传统

文化,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

力。

卢克平建议,教育部应在“双一流”

高校建设政策、经费支持上一视同仁,在

长江学者遴选等政策支持上予以倾斜,

支持革命老区高等教育发展,支持中西

部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详情请登录河南日报客户端观看)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做客《总编有约》

双一流:河南高等教育的新希望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朱殿勇 李点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