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发展模式研究 -...

4
65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 文化以及制度等各方面因素,民族地 区在发展中呈现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 区的一些重要特征。本文的民族地区 数据指我国整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包括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 和120个民族自治县(旗)。 1 民族地区面临经济社会发展边缘 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挑战 1.1 经济社会发展边缘化 边缘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或者 地区内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些地区与核心地区(一般为经济发 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即落 后地区“落后再落后”,成为边缘地 区。边缘化的主要表现为: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 和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社会事业明 显地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3] 1.1.1 经济发展边缘化 与民族地区国土面积和人口占全 国的比例相比,民族地区GDP总量占 全国的比例明显偏低。2004年民族地 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比例为63.72%, 人口占全国的13.4%,GDP仅占全国的 8.54%(表1)。 民族地区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明显慢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 2000年和2005年,民族地区与全国 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为1 991元、 3 407元和5 069元,绝对差距呈逐渐扩 大趋势(图1)。 1.1.2 社会发展边缘化 (1) 教育卫生条件落后。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民族地区 教育条件落后。1997年至2005年民族 地区每万人教师拥有数均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近两年差距有扩大趋势,如 1997年民族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发展模式研究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薛梅(197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 发展;董锁成(1962~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 不到2人,2005年则相差大约6人 ( 图 2)。另外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 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明显落后。 2005年全国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为 2.45张,民族地区为2.34张(图3)。 (2)人口增长快,文化素质低。 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少数民 族聚居地区(其余7个多民族省份: 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 宁夏、云南)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全国平 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9‰,而新 疆为11.38‰,宁夏10.98‰、西藏 10.79‰、青海9.49‰、广西8.16‰、 云南7.97‰、贵州7.38‰。 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偏 低。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高 中学历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8.5%,少 数民族人口为1.9%;大学本科学历人 口比例全国平均为1.2%,少数民族为 薛梅 1,2 董锁成 1 李泽红 1,2 李斌 1,2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缘化与生态环境脆弱共存的特征,本文提出生态经济是民族地区打破生态经济恶 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依据不同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特点,提出了不同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边缘化;生态脆弱;生态经济 Study on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in Minority Regions in China XUE Mei 1,2 , DONG Suo-cheng 1 , LI Ze-hong 1,2 , LI Bin 1,2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arginal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in the minority regions in China,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which the minority regions could break the vicious circle of eco-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and poverty, and achieving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different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c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nority regions. Key words: the minority regions; marginalization; eco-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eco-economy model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Oct-2020

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发展模式研究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0906/P020090625756597364720.pdf · 族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济发展 模式。理论和实践证明,生态经济是减

65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

文化以及制度等各方面因素,民族地

区在发展中呈现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

区的一些重要特征。本文的民族地区

数据指我国整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包括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

和120个民族自治县(旗)。

1 民族地区面临经济社会发展边缘

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挑战

1.1 经济社会发展边缘化

边缘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或者

地区内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些地区与核心地区(一般为经济发

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即落

后地区“落后再落后”,成为边缘地

区。边缘化的主要表现为: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

和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社会事业明

显地滞后于时代的发展[3]。

1.1.1 经济发展边缘化

与民族地区国土面积和人口占全

国的比例相比,民族地区GDP总量占

全国的比例明显偏低。2004年民族地

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比例为63.72%,

人口占全国的13.4%,GDP仅占全国的

8.54%(表1)。

民族地区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明显慢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

2000年和2005年,民族地区与全国

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为1 991元、

3 407元和5 069元,绝对差距呈逐渐扩

大趋势(图1)。

1.1.2 社会发展边缘化

(1) 教育卫生条件落后。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民族地区

教育条件落后。1997年至2005年民族

地区每万人教师拥有数均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近两年差距有扩大趋势,如

1997年民族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发展模式研究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薛梅(197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

发展;董锁成(1962~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

不到2人,20 0 5年则相差大约 6 人

( 图 2)。另外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

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明显落后。

2005年全国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为

2.45张,民族地区为2.34张(图3)。

(2)人口增长快,文化素质低。

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少数民

族聚居地区(其余7个多民族省份:

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

宁夏、云南)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全国平

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9‰,而新

疆为11.38‰,宁夏10.98‰、西藏

10.79‰、青海9.49‰、广西8.16‰、

云南7.97‰、贵州7.38‰。

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偏

低。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高

中学历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8.5%,少

数民族人口为1.9%;大学本科学历人

口比例全国平均为1.2%,少数民族为

薛梅1,2 董锁成1 李泽红1,2 李斌1,2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缘化与生态环境脆弱共存的特征,本文提出生态经济是民族地区打破生态经济恶

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依据不同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特点,提出了不同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边缘化;生态脆弱;生态经济

Study on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in Minority Regions in ChinaXUE Mei1,2, DONG Suo-cheng1, LI Ze-hong1,2, LI Bin1,2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arginal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in the minority regions in China,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which the minority regions could break the vicious circle of eco-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and poverty, and achieving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different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c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nority regions.Key words: the minority regions; marginalization; eco-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eco-economy model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ge 2: 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发展模式研究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0906/P020090625756597364720.pdf · 族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济发展 模式。理论和实践证明,生态经济是减

ECOLOGICAL ECONOMY

GREEN ECONOMY绿色经济

66

0.01%。同时,少数民族人口文盲率却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6岁以上

从未上过学人口比例为7.7%,少数民

族为13%;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文

盲率为9.08%,少数民族为14.54%,比

全国平均水平高5.46个百分点。其中东

乡族文盲率是62.88%,保安族文盲率是

55.94%,藏族文盲率为47.55%,远远高

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

1.2 生态环境复杂脆弱,生态经济矛

盾突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处高原山

地、江河之源的分布区,多是物质迁

移迅速、侵蚀强烈的生态脆弱区,自

身环境承载能力极为有限,人口环境

容量一旦超过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

便会出现严峻的生态危机[4]。

新中国建立以来,医疗条件的改

善以及“多子多福”的落后生育观导

致民族地区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规模

不断扩大。在经济发展落后的条件

下,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以最原始的

生产方式向大自然过度索取,如超载

过牧、陡坡垦殖、乱砍滥伐、乱捕滥

猎、粗放式开采矿山等,这些行为使

得当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不断增

加,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如由于气候

干旱和超载过牧、粗放式利用资源等

原因,西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内蒙

古、新疆、宁夏、青海的民族地区)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问

题严重;而西南民族地区(西藏除

外)由于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粗放

式开采资源等导致土地石漠化、水土

流失、森林锐减等问题突出;西藏地

区则主要由于气候高寒加上盲目开发

湿地、乱砍滥伐、粗放式采伐等导致

耕地草原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植

被盖度下降等问题。上述问题不仅严

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

且对下游和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

严重威胁。

友好的集约型发展道路。生态经济模式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

者的统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1.2 生态经济是解决民族地区生态脆

弱和发展边缘化两难境地的最优途径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地区

的生态环境对于全国的生态安全至关重

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中,民族地区面临“加快经济发展和保

障生态安全”的双重重任和两难选择。

能否找到一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

调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关乎民族地区

的经济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到我国建设

整体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生态经济发

展模式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社会经

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生态环

境友好型产业达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

2 生态经济模式是民族地区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缘化的

现实要求民族地区必须加速发展,以缩

小同其他地区的差距;同时,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征使得传统的经济增

长方式受到强约束。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与生态环境脆弱共存的现实使得民族地

区面临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社会发

展的双重重任和两难选择。必须寻找一

种能够打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促使民

族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济发展

模式。理论和实践证明,生态经济是减

缓生态经济矛盾,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

发展的最佳选择。

2.1 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依据

2.1.1 生态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选择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

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国

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消耗、高

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已经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退

化等各种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障碍,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

Page 3: 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发展模式研究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0906/P020090625756597364720.pdf · 族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济发展 模式。理论和实践证明,生态经济是减

67

发展的双赢,是解决民族地区生态脆弱

与社会经济落后两难境地的最优途径。

2.1.3 实践证明生态经济是生态脆弱

与经济贫困地区的成功发展模式

甘肃省定西地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

经济贫困地区。近年来,定西地区把生

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

结合起来,在坚持种树种草、兴修梯

田、治理小流域的基础上,结合封山禁

牧发展舍饲养殖,引导农民发展以“种

草养畜—建设沼气—沼渣肥田—增产增

收—改善生态”为模式的循环经济,促

进农民在保护生态中就地增加收入,初

步走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赢的可

持续发展之路。

2.2 民族地区生态经济模式的战略选择

我国民族地区国土面积辽阔,生态

环境以及经济基础差别较大,生态经济

矛盾表现形式各异,发展生态经济必须

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2.2.1 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模式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青海三江源地

区等民族地区在全国的生态地位非常重

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且退化严重,是

生态经济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在脆弱

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下,这些地区经济

社会落后,人们为了生存,盲目追求短

期的高速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进

一步恶化,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制约民族

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贫困—粗放

表1 民族聚居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问题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内蒙古自治区

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工业污染[11] 超载过牧、粗式开采经营 气候干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工业污染[5]

超载过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粗放式矿产开采

气候干旱、沙漠面积大

宁夏回族自治区

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工业污染[10]

超载过牧、乱挖滥采、粗放式经营

北部气候干旱,南部山区地形复杂、破碎

青海民族地区

土地沙化、草场森林减缩、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6]

超载过牧、狂捕滥猎、盲目采掘、粗放式开发资源

气候高寒、生态本地脆弱

广西壮族自治区

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森林湿地减少、工业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9]

过度砍伐、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粗放式开采资源

喀斯特地貌,地形破碎

西藏自治区

土地草原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盖度下降、动植物多样性减少[8]

盲目开发湿地、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

气候干旱寒冷、生态本地极其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贵州民族地区

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森林减少、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7]

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滥开乱采、粗放经营

喀斯特地貌、地形破碎、自然灾害频繁

云南民族地区

水土流失、石漠化、水质下降、森林减少、灾害频发、工业污染严重[12]

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樵采、粗放式经营

喀斯特地貌、山区多、自然灾害频繁

型增长—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贫困”

的恶性循环。对于这些地区,最重要的

是实施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战略:一是

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兴

修梯田、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加大环境保

护和生态建设力度,进行生态环境恢复

与重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是

建立自然保护区,同时对保护区内居民

进行生态移民;三是在这些生态脆弱区

的缓冲地带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在环境

容量的承受范围内进行畜牧业生产。

2.2.2 资源互补与资源替代模式

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呼和浩特、

乌海、鄂尔多斯、包头、银川、石嘴

山、海西蒙古族自治州等地区矿产能源

储量丰富,是民族地区经济较发达地

区。对这些地区而言,以资源开采初级

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式的资源利

用方式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

且工业污染致使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严

重,此外,水资源短缺是这些地区未来

面临的共同难题。生态脆弱与工业污染

严重的现状要求必须纠正过去“有水快

流”、“竭泽而渔”的资源开发模式,

实行资源互补与资源替代战略:一是充

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在现有资源型产

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把资源产业做

大、做强,做精、做好,通过精深加

工、扩大贸易,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

转化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

济,通过废物再利用把工业污染程度降

到最低;三是遵循市场

导向原则和以再生资源

替代非再生资源、以人

力资源代替自然资源的

原则,逐步引进技术含

量较高的替代产业,培

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

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区

域可持续发展。

2.2 .3 优势资源开发

模式

贵州、云南以及

广西的民族地区大多位

于高原山区,山高坡陡,土层稀薄,生

态环境脆弱。但是这些地区拥有独特的

自然和人文资源,可以从本地资源特点

和自身优势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优势

资源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如西南民族地区发挥工业污染较少,

水、热、光能充沛的优势,依靠先进

的科技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生态农业,

建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如贵州生产

以优质烤烟、茶叶、玉米、稻米、无

公害蔬菜、猕猴桃、刺梨、马铃薯等

为原料的特色农产品,并进行农产品

精深加工,生产特色绿色食品。对于

拥有类似新疆的雪莲、甘南的冬虫夏

草、西藏的红景天等特色生物资源的

地区,则应该通过引进生物高科技技

术和人才发展生物高科技产业。如对

已有的资源进行加工和提炼,生产高

级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不仅提高了

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可以带动其他相

关产业的发展。另外应该依托当地独

特的人文资源,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

族风俗传统,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通

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广泛利用,不仅使

得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而且扩大了少

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有

助于改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原有的单

一资源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实现社会、经

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探索更广阔的

Page 4: 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发展模式研究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0906/P020090625756597364720.pdf · 族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济发展 模式。理论和实践证明,生态经济是减

ECOLOGICAL ECONOMY

GREEN ECONOMY绿色经济

68

道路。

2.2.4 民族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友好型产业在

使旅游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的同时,兼

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生态脆

弱的落后地区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民族地区由于大多地处高原、山区和江

河源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且少数民

族文化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

源,因此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绝对资

源优势。民族地区应该将独特的民族文

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之中,将自然旅游

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传统文明

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业,并通过生态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

业发展,形成工旅联动、商旅联动、农

旅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当

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2.5 集约化生态城镇模式

民族地区农村面积广、人口量大,

剩余劳动力众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

压力。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

“火车头”,是减轻农村生态环境压

力,促进区域现代化的关键之举。要遵

循城市生态经济原理,按照区域中心城

市、县城、建制镇、重点集市所在乡四

个层次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生态型小

城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打破城乡

“二元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

营经济,把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加强小城

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脆弱区的

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向小

城镇集中,减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

力;依托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建

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城镇环保

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推广高效清

洁能源,推动城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

环,建设宜居城镇。

参考文献:

[1] 陈达云,郑长德.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 ] 董锁成,张小军,王传胜.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特征与症结[J]. 资源科学,2005(6):

104~110.[3] 陈晓华,张小林. 边缘化地区特征、形成机制与影响——以安徽池州市为例[J ]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5):413~418.[4] 温军.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 资源科学,1999(2):36~43.[5] 张小平. 新疆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思考[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2(25z):35~39.[6] 孙爱霞,王武龙. 青海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 水利发展研究,2001(2):19~20.[7] 张笑秋. 贵州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 贵州文史丛刊,2003(4):79~81.[8] 任凯. 西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探析[J]. 区域经济,2007(1):20~23.[9] 唐秀玲,何新华,彭宏祥,等. 广西石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3):154~156.[10] 鲁晋. 宁夏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9~62.[11] 吴全,王冬萍.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 内蒙古畜牧科学,2002(3):10~11.[12] 胡阳全. 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6~20.

Perpetuating Poverty? [M]//Morris J.

Susta inab le Deve lopment : Promot ing

Progress or Perpetuating Poverty?. London:

Profile Books, 2002.

[ 2 5 ] v a n K o p p e n B . S t a k e h o l d e r

Identification and Participation[M]//

Abernethy C L. Intersectoral Management

of River Basins. IWMI, Colombo, Sri Lanka

and DSE, Feldafing, Germany, 2000.

[26] van Hofwegen P.,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of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M]//

Abernethy C L. Intersectoral Management

of River Basins. IWMI, Colombo, Sri Lanka

and DSE, Feldafing, Germany, 2000.

[27] McCann L, Easter K W. A framework

for Estimat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Alternative Mechanisms for Water Exchange

a n d A l l o c a t i o n [ J ] . Wa t e r Re s o u r c e

Research, 2004, 40(9).

[28] McCann L, Colby B, Easter K W.

Transaction Costs Measurement for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Polic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52(4): 527-542.

[29] Libecap G D. Transaction Costs:

Valuation Disputes, Bi-Lateral Monopoly

Bargaining and Third-Party Effects in

Water Rights Exchanges[R]. The Owens

Valley Transfer to Los Angeles, Working

Paper 10801, September 2004.

[30] Roth A E. The Economi s t as

Engineer: Game Theory, Experimentation,

and Computation as Tools for Design

Economics[J]. Fisher-Schultz Lecture,

Econometrica, 2002, 70(4): 1341-1378.

[31] McCabe K A, Rassenti S J, Smith V

L. Smart Computation Assisted Market[J].

Science, 1990, 254(5031): 534-538.

[32] McCabe K A, Rassenti S J, Smith V

L. Designing “Smart” Computer-Assisted

Markets: An Experimental Auction for Gas

Networks[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9(5): 259-283.

[33] McCabe K A, Rassenti S J, Smith V

L. Auction Design for Composite Goods:

The Natural Gas Industry[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0, 14: 127-149.

[34] McCabe K A, Rassenti SJ, Smith V

L. Auction Institutional Design: Theory

and Behavior of Simultaneous Multiple-Unit

Generalizations of the Dutch and English

Auc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80(5): 1276-1283.

[35] Murphy J J, Howitt R E. The

Role of Instream Flows In Water Market:

Using Experimental Economics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Issues[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gres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sts. Venice, Italy, June, 1998.

[36] Murphy J J, Dinar A, Howitt R

E, et al. The Design of Smart Water

Market Institutions Us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0, 17(4): 375-394.

[37] Murphy J J, Dinar A, Howitt R E,

et al. Mechanisms for Addressing Third-

Party Impacts Resulting from Voluntary

Water Transfers[C].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Long

Beach, CA, July, 2002.

[38] Dinar A, Howitt R E, Murphy J

J, et al. The Role of Spot Prices,

Water Storage and Forward Contracts in

a 'Smart' Water Market Mechanism[C].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22nd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Seattle, WA.

November, 2000.

(上接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