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19
《战略观察》是一份基于 中国国家利益、关注中国战略 情势的内部文摘读物,为有志 于同道的内部研究单位、研究 员、学者和兴趣会员提供阅读 和研究参考。 《战略观察》在实验版期 间提供免费下载。 下载方法:请登陆 www.cssm.org.cn 或直接发送空白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加盟《战略观察》 《战略观察》邀请熟悉下 列领域的编辑和研究员加盟: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政治和 军事、财政和经济、科学与宗 教、历史与文化。经投稿、评 论及测试,可聘为特约编辑、 分析员、观察员、独立研究员 和特约高级研究员等。 我们期待《战略与管理》 十年历程中的作者和读者积 极加盟。 加盟联系: [email protected] 阅读反馈 读者的阅读意见和反馈, 请撰写邮件发到: [email protected]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党的思想理论的最新争论 [02]〖编辑手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创新 [02] 董德刚: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定位问题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一点设想和建议 表述和定位问题 [05] 外界对董德刚文章的解读及中共理论变迁 中共理论往往与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和历史地位有密切关系 两种多元化都是推动中国政治转型的动力 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吸收最主要的是看对现实施政产生何种影响 “科学发展观”很可能写入党章 大视野: [09] 〖旧文新读〗五十年来精英阶层内部矛盾分析 [13] 〖上期“迷失的工人阶级”专辑深度链接〗 于建嵘:怎么才能有效维护中国工人阶级的正当权益? 下期聚焦: 第 3 期《战略观察》将聚焦一个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长期以来,气候 问题始终停留在人类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的“专业化”领域。直到最近,气候问 题终于突破了这个边界,进入到人类政治活动的框架中来了——无论在大国政治 博弈当中、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平台上,还是外交和经济领域,以气候问题为首 要问题而带动生态安全、区域经济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种问题的重新聚合, 将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 21 世纪?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战略观察》是一份基于

中国国家利益、关注中国战略

情势的内部文摘读物,为有志

于同道的内部研究单位、研究

员、学者和兴趣会员提供阅读

和研究参考。

《战略观察》在实验版期

间提供免费下载。

下载方法:请登陆

www.cssm.org.cn   

或直接发送空白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加盟《战略观察》

《战略观察》邀请熟悉下

列领域的编辑和研究员加盟: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政治和

军事、财政和经济、科学与宗

教、历史与文化。经投稿、评

论及测试,可聘为特约编辑、

分析员、观察员、独立研究员

和特约高级研究员等。

我们期待《战略与管理》

十年历程中的作者和读者积

极加盟。

加盟联系:

[email protected]

阅读反馈

读者的阅读意见和反馈,

请撰写邮件发到:

[email protected]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党的思想理论的最新争论 [02]〖编辑手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创新

[02] 董德刚: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成果的定位问题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一点设想和建议 表述和定位问题 [05] 外界对董德刚文章的解读及中共理论变迁

中共理论往往与 高领导人的权威和历史地位有密切关系 两种多元化都是推动中国政治转型的动力 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吸收 主要的是看对现实施政产生何种影响 “科学发展观”很可能写入党章

大视野:

[09] 〖旧文新读〗五十年来精英阶层内部矛盾分析

[13] 〖上期“迷失的工人阶级”专辑深度链接〗

于建嵘:怎么才能有效维护中国工人阶级的正当权益?

下期聚焦:

第 3期《战略观察》将聚焦一个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长期以来,气候

问题始终停留在人类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的“专业化”领域。直到最近,气候问

题终于突破了这个边界,进入到人类政治活动的框架中来了——无论在大国政治

博弈当中、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平台上,还是外交和经济领域,以气候问题为首

要问题而带动生态安全、区域经济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种问题的重新聚合,

将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 21 世纪?

1

Page 2: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本期聚焦 本刊研究员:赫村 编辑整理

传承与创新?——党的思想理论的最新争论

〖编辑手记〗 在 2007 年秋天、即将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之前,关于党的理论创

新的争论,是一个敏感而又难以忽略的问题。中央党校德刚董教授就我党新的理论成果提出

的新看法,值得关注的不仅是他的观点,而是他在文章里表现出来的推理逻辑。作为中国社

会大转型中的一个部分,我党的理论创新不仅势所必然,也取得了中国社会最广泛的认同。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如何创新。我们在本期观察中不仅全文转载了董教授的

文章,还摘编了一些相关的解读和评论,以期读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的研究能够有更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为观察和研究我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框架。

本期新增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承接上期聚焦 “迷失的工人阶级”专题里于建嵘

对中国工人状况的观察,继续摘编于博士以及相关的一些学术观点。无论在学术上怎么定义

当前中国工人群体的“无集体行动”还是“集体无行动”,我们期待的是在 21 世纪中国的政

治和社会转型过程中,赋予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劳工群体一个新的战略发展空间。

董德刚在《科学社会主义》撰文:

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成果的定位问题 【作者:董德刚(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科学社会主义》2007 年第 1期 本期全文转载】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成果”的内容,现有

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强调“ 新”的本义,作狭义

的解释,仅指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包括科学

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等;另一

种是对“ 新”作宽泛的解释,系指我国新时期即改革

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笔者认为,这两种理

解各有一定道理,可以在不同场合使用。譬如,在强调

它是我们党和国家总的指导思想、要把它作为干部教育

的中心内容、用它来武装全党时,前一种理解显然过窄,

而后一种理解则更为妥当。但在专指党的十六届中央委

员会的理论创新、强调当前工作的实际指导方针时,又

只能作前一种理解。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这就是说,在

一般情况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成果”应当

作广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成果”还有一个主体问

题,对此也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单指中国共产党包

括其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它们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正

式文献之中;另一种虽然主要是指前者,但还包括其他

人特别是我国理论界的创新。前者可以说是原始的和权

威的文本,内容相对简单和确定,后者则对前者作了很

多论证、阐发、补充和系统化的工作,内容更为丰富,

尽管各种理解不尽相同。当然,这二者在总体上是一致

的,前者的不少内容就是从后者吸收而来。这就是说,

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成果”,应当以党和

国家的正式文献为主要根据,但又不限于它们。

一、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成果的定

位,已经有过两次:一次是邓小平理论的确立,一次是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入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前

一次,经过近 20 年的孕育、提炼、宣传和实践检验,

2

Page 3: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以我国新时期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根基,得到了绝大

多数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认可,取得了水到渠成、人心

大顺的效果。后一次,总的说是比较成功的,但也留下

了若干值得吸取的教训。

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发展和创新,我

们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笔者也作过不少研究和宣传。现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指导思想,总体上已经得

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赞同。但也必须看到,至

今尚有为数不少的同志(包括一些中高级干部和老同

志)还有这样那样的保留,更不消说在私下、在互联网

的帖子中大量存在的冷嘲热讽、诋毁漫骂该理论等现

象。这里,无疑存在一些同志学习领会不够的问题,也

存在少数对社会不满的人甚至敌对分子的恶意攻击,但

从党和国家自身的角度看,恐怕也有需要反省之处。主

要的问题是:

第一,1997 年 9 月党的十五大刚刚正式提出“邓小

平理论”这个概念并把它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十

五大报告还强调:“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

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

会 主 义 的 前 途 和 命 运 问

题。”强调要“坚定不移地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

的新高潮。”随后,学习和

宣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在全

党全国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展开。可是,时间不长,2000

年春天,就提出了“三个代表”这个新的理念,2001 年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将它初步系统化,2002 年就

把它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随后又载入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过短,广

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它的了解、熟悉、接受程度都很

有限。特别是能够列入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基本理论更

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有人们公认的重大实践成

果,具有划阶段甚至划时代的意义。如果在同一个阶段

的不长时间里,新理论接二连三地提出来,人们就会感

觉理论的变化太快,目不暇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就很

难充分发挥。而且,四五年修改一次《党章》和《宪法》,

也影响它们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显得不够慎重。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在关系

中国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的和基本的问题上,观点是

完全一致的。例如,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时代

特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发展的战略道路(党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等重大问题的论断就是如此,新

理论在质上有何飞跃并不十分明显。邓小平理论与毛泽

东思想具有某种质的区别(如前者的中心内容是建设,

后者的中心内容则是革命),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邓小平理论之间更多的是共同的东西。在这种情况

下,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是新理论也有一定难度。

第三,二者的内容有部分交叉。譬如,1995 年党中

央批准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学习纲要》和十五大报告,都把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而近年来,中央有关

文献又将它看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

又如,在 2000 年以前,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纲领被列入邓小平理论,而后来,又把它归入“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这些前后矛盾的现象,也使很多干部群

众感到困惑。

第四,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 1989

年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

的起点,固然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确是党中央新老领导

集体开始交替的时间。但十三届四中全会能否作为中共

党史的分界线,还需要认真研究。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

展看,1992 年无疑比它更为重

要,因为这一年标志着我国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开始走上了新阶段。以十

三届四中全会作为中共党史

的分界,也给一些人揣测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

《党章》和《宪法》同确立个

人历史地位有关提供了口实,使“一届领导一套理论”

的说法有了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作用。

在同一个阶段的不长时间里,新理论接

二连三地提出来,人们就会感觉理论的变化

太快,目不暇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就很难

充分发挥。而且,四五年修改一次《党章》

和《宪法》,也影响它们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显得不够慎重。

第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一些提法,也有

可以讨论之处。例如,一些领导干部提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重要”?毛泽东思想没

有“重要”二字,难道就不重要了?作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三句话”——党要“代表中国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语句太长,而

且比较拗口。以其中第二句话为例,“文化”就比较抽

象,“先进文化”就更加抽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则是抽象之抽象,普通党员、干部和群众很难准确

记住更难以充分理解它们。这些话中个别表述还有重

复,如“ 广大人民”:人民就是指社会的绝大多数成

员,已经是“ 广大”了,现在,还要把“ 广大”同

“人民”叠加起来,有同义反复之嫌。对于这些问题(包

括现在众说纷纭的“以人为本”),如果能够事先在较

大范围内特别是理论界认真研究一下,可能会更好些。

3

Page 4: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二、 一点设想和建议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假如不用“三个代表”这

一新的名称,而是继续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提法,把

我们党后来的理论创新成果都纳入到邓小平理论的丰

富和发展的范畴之内,或者虽然也使用“三个代表”这

个名称,但不把它同邓小平理论并列起来,而是同样作

为后者的丰富和发展,是不是党心民心会更顺、阻力会

更小、对党和国家更为有利呢?

这涉及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邓小平

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原名、本名。狭义的邓小平理论

则是指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基本理

论创新成果,其时间大体可以界定为从 1978 年到 2000

年(因为在“三个代表”提出以前,邓小平理论一直是

我们党的主要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狭

义的邓小平理论是前后相继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并列的

关系,即属于同一层次。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广

义的邓小平理论则是种属

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前者隶属于后者,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下一个层

次的一种形态、一种阶段性

的成果。现在,我们将“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

平理论并列起来,等于对邓小平理论作了狭义的限定

(其时间下限还很模糊,似乎为 1989 年),完全忽视了

它的广义,而且,未作任何解释说明,这是有欠缺的。

对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定位,党内会有不同认

识,这是完全正常的。不过,由于作出这些创新成果的

主要代表往往是党的 高领导人,而评价者一般都是其

下级(包括影响很大的省部级主要负责人),因此,对

这些创新成果的评价常常带有下级评价上级的性质。而

下级对上级的评价尤其是公开场合的评价,通常是高估

的多,低估的少,而且很难排除一些人出于私利的随波

逐流、看风使舵、阿谀奉承和过度吹捧,所以,容易出

现一面倒的现象,不同意见很难发表,评价结果往往偏

高。对此,党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 高领导人一定要心

中有数,不要急于作出决定,而应多听取各方面意见尤

其是不同意见,宁可多检验一段时间。正如十五大报告

所指出的:“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

就是形象。”因此,对待“旗帜问题”即党的基本理论

或指导思想问题需要特别慎重。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必须注意党的理论创新成

果的层次性、稳定性和可接受性。既要注意认识不到位

的问题,如漠视、低估、庸俗化等倾向,更要警惕过急、

过高、过分追求体系化的倾向,不要神化,不要故作

“高、大、全”的阐释(例如动辄宣传“高屋建瓴,内

涵丰富,博大精深”之类),不要轻言“完备”。多年

来的经验教训表明,应当重点警惕后一种倾向。任何个

人、任何政党都在一定条件下实践和认识,都有不可避

免的局限性。要充分考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接受

程度,充分考虑理论的实际作用,力求做到“水到渠

成”、“瓜熟蒂落”,谨防人为“揠苗助长”、“随意

拔高”。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十

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

定位问题提出以下一孔之见:

暂时(三五年内)不要把科学

发展观等成果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并列起来,不要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

理论成果,而是把科学发展观等成果作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样,党员、干

部和群众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所谓“转弯子”的问

题,统一思想所需的社会成本也比较低。注重现实和当

前是正确的,但也不宜动辄把当前的一些提法都上升到

指导思想的高度,即使把这些新提法摆到低一个层次,

也并不影响它们实际的指导作用。而且,这也并不排除

在将来,在新的理论得到很大发展、时机比较成熟时,

把科学发展观等成果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

这也并不排除在将来,在新的理论得到

很大发展、时机比较成熟时,把科学发展观

等成果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

三、表述和定位问题

现在,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表述人名太多,文

字太长。而且,按照现有的这种做法,以后还可能增加

新的语句,那就更加繁琐。作为《党章》和《宪法》规

定的指导思想,不必罗列很多具体层面的东西,只需列

出基本原则就可以了。因此,可以修改有关提法,不要

那么多理论名称。这也是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

将来,可以考虑,用一句话把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

思想概括起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提出并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提法很好,它简约

地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

义。第二,又不能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

必须有新的发展。这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4

Page 5: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5

《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基本精神:它们都同时讲到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这已经表明,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而单靠马列

主义也是不够的,否则,就没有必要列出后三大成果。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还表明了我们指导思想

的历史渊源、深厚基础和与时俱进的性质:马克思主义

(普遍真理)是我们指导思想的源头,中国实际和时代

特征是其基础,二者结合的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等丰富

的内容,而且在不断“发展着”。这个提法既保持了我

们指导思想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易于为广大党员、干部

和群众所接受;又体现了注重创新的时代精神和重要导

向,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能够适应我国社会长期稳定

发展的要求。

以上表述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层次性

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成果的定位:第一层次是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总概括,是我们指

导思想的总体。其下是第二层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主要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后者是我们现阶段指导思想中的

中心和重点。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下则是第三

层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等,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理论发展的新

成果。

当然,也可以考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的

核心理念来表述我们的指导思想,譬如,富强、民主、

自由、公正、文明、和谐等。它们在党的一些文献中已

经开始部分使用。这类表述的优点是突出了核心价值取

向,内容明确又很简洁。不过,它无法涵盖“发展着的

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科学规律、科学方法等丰富内

容,况且目前我们对于核心价值取向的研究还很不够,

党内和社会远未形成共识,所以,核心理念还不能取代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提

法。今后很长时期内,都可以而且需要两种提法同时并

用。

附带指出,党的指导思想、国家的指导思想、社会

或民众思想应当有所区别。这也是三个层次的问题,不

宜混同。这是需要另文专门论述的问题。

外界对董德刚文章的解读 【本期编辑摘自网络博客】北京分析人士指出,官方学

者在官方权威理论刊物上直接批评中共指导思想的做

法十分少见,表明胡锦涛、温家宝倡导的务实之风也开

始吹向谨慎保守的中共理论界。但由于中共理论往往与

高领导人的权威和历史地位有密切关系,理论变革绝

非易事。 来自香港《星岛日报》的报道说,董德刚日前在《科学

社会主义》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十五大刚刚将“邓小平

理论”写进《党章》,五年之后又将“三个代表”写进

党章、宪法,四五年便修改一次《党章》和《宪法》,

影响权威性和稳定性,显得不够慎重。文章称:董德刚

婉转地建议十七大不要将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等

理论写入党章。文章说,暂时(三五年内)不要把科学

发展观等成果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并列起来,不宜动辄把当前的一些提法都

上升到指导思想的高度。

北京作者刘晓波 2007 年 3 月 31 日在《观察》上发布题

为《中共现任官员董德刚挑战党魁胡锦涛》的文章称:

今日的中共正统意识形态逐渐瓦解,党内价值观不断分

化,党内异见层出不穷,也已经是远非党魁思想所能统

一的。文章说:众所周知,胡锦涛是当今中国的 高权

力,他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和平

崛起”等理论,就是中共乃至中国未来五年的指导思

想,必须通过先写进党章、后写进宪法的程序,来确立

其合法性和中共道统的继承性。所以,“胡理论”能否

在十七大上写进党章,事关胡锦涛能否像毛、邓、江那

样进入宪法,也就是事关胡锦涛能否在全党全国确立个

人权威和历史地位。

该文章进一步分析:当中共“党天下”取代了皇权

“家天下”之后,皇权时代的法统与道统相分离的传统

也随之终结。尽管“家天下”与“党天下”都是独裁统

治,但二者还是有所不同——“法统”和“道统”之间

的关系不同。“家天下”是法统和道统的相对分离,而

“党天下”是二者的完全合一。前者的独裁程度远不如

后者高。从汉武帝开始的历代王朝,都是依靠血缘法统

(皇家)和非血缘道统(儒家)来维系的。皇权以血缘

关系确立和传递法统,但他们只是法统的创立者和传承

者,而不是道统的创立者和权威解释者。道统的创立者

和权威解释者来自一代代儒生,他们把儒家学说所描绘

的社会秩序奉为“行天道”。正是由于道统和法统的分

离,儒生出身的官僚集团才能够借助道统伦理来制约法

统权力。也许,儒生官僚集团会在官场权争中失败,但

他们所维系的儒家道统却历久而不坠。而且,每一代有

作为的皇帝,在挽救其被宦官集团或外戚集团弄得危机

四伏的“家天下”时,都要借助于道统的合法性及其儒

生官僚集团。

然而,中共执政后的“党天下”,将“家天下”时

代相互分离的道统与法统即意识形态和政权合并为一:

党魁既是政权的 高权力的占有者和行使者,又是道统

的创立者和权威解释者,所谓“君师合一”。“党天

Page 6: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下”的道统马列主义,被归结为党魁毛泽东的思想,毛

泽东也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这种双重身份的合一,取

消了道统权威对法统权力的哪怕是表面的制约,创造出

一种准政教合一的极权程度更高的体制。从此,中共的

每一代法统接班人都要在道统上将自己奉为道德圣人

和理论宗师,也都把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邓小平垂帘

听政的时代有“邓理论”,江泽民主政时期有“江学

说”,现在的党魁胡锦涛也必然要制造出“胡思想”。

所以,对于毛泽东开创的“君师合一”的中共传统而

言,作为中共现任官员的董德刚先生的建议具有某种颠

覆性。

文章还评论:董德刚先生的异见像其他的党内异见

一样,反映了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不仅在民间

社会日趋明显,而且在中共内部也不断显现。也就是说,

无论党内党外,只要利益主体出现分化,其价值观念也

就必然多元化。那些已经去世或退休的党内民主派和毛

派,二者的观念都不同于现任当权者;现任官员的价值

观也不再是铁板一块,已

经很少有人再相信意识形

态说辞,大多数官员奉行

私下一套而表面另一套的

犬儒策略。官员们的公开

发言,也不再是千人一腔

了,有些官员甚至敢于不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比如,

谈到中国的司法改革,

高法院院长肖杨的言论显然比公安部长周永康开明得

多;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喜欢谈“协商民主”,改革

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喜欢谈“和平崛起”,中央编译

局副局长俞可平一直是宪政民主的提倡者,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一直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化

方向,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提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

转变,共军中将刘亚洲经常在网上发表出格的异见,前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公开说出“政令不出中南

海”……等等。

6

多元是活力的源泉,也是制衡的前提。社会异见的

难以压制,表征着政权意识形态的失效;党内异见的逐

渐扩大,表征着党魁说教的弱化;两种多元化都是推动

中国政治转型的动力。

【星岛网讯 07.04.05 报道 原文标题《两会之后各地省

委书记的大规模调整同时,十七大的理论准备也进入关

键阶段》】据悉,中央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

听取学界和理论界的意见建议,以充实十七大政治报告

草案内容。有分析称,中国领导人越来越注意吸纳西方

国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香港《大公报》报道,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徐鸿武说,

胡温领导集体五年来已形成了众多理论成果,包括科学

发展观、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和谐世界、荣辱观等

等,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

从 2002 年底至 2007 年 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

学习已经举行了整整四十次,平均一个多月就举行一

次。而西方国家相关情况和国际问题,诸如世界新军事

变革、世界经济形势、国外城市发展模式、世界产业结

构调整等等,都列入了政治局的“课程表”。在 2004

年的四中全会上,更是首次提出创建“学习型政党”。

徐鸿武指出,注意借鉴吸收西方国家在社会发展方

面的一些理论和经验,有利于拓宽视野,取长补短,实

现决策的科学化,这样的执政党也才能有活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人本思想”的借鉴吸收。近

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摒弃了

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

展观,以人本思想为核心的发展

观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中共十

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以

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胡

锦涛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

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被海

外誉为“新三民主义”。其内涵

实质,正如总理温家宝所言,“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

幸福”。

董德刚先生的异见像其他的党内异见

一样,反映了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不仅在民间社会日趋明显,而且在中共内

部也不断显现。也就是说,无论党内党外,

只要利益主体出现分化,其价值观念也就

必然多元化。

徐鸿武指出,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吸收, 主要的是

看对现实施政产生何种影响,而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

并且对西方理论的吸收,也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紧密

结合,很具针对性。中国将人权写进了宪法,大幅度增

加对民生问题的投入,开始下大力气推动节能和环保,

这些都与人本思想有关。

徐鸿武同时说,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善治理论也有密

切联系。作为近年来西方兴起的影响较大的重要管理理

论,“善治”要求更大程度上的公民参与,政府与公民

进行良好的合作和对话。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

中,对“善治”的重视,将是执政理念的重大变革。包

括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的稳步实施,以及在物权法的

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社会意见等新气象,都说明了这一

点。

中共突为胡锦涛新理论造势 【联合早报 2007 年 4 月 6 日叶鹏飞报道】中共中央总

书记胡锦涛日前号召全党﹑全军学习他积极传播和践

行中共“创新理论”的先进事迹。

由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德刚教授

日前在官方刊物上发表文章﹐公开呼吁不要将胡锦涛

的“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写入党章﹐外界猜测中共在

Page 7: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如何统一党内意识形态方面依然存在分歧。

昨天胡锦涛对方永刚说﹕“你不仅深入学习党的

理论﹑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而且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党的理论。从你的身上﹐我

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看到了优秀教师

的高尚师德师风。广大共产党员﹑全军官兵都要向你学

习。”

由于近两年中共宣传部门紧缩舆论空间的行为时

常引起反弹﹐削弱了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持续塑造的

开放亲民形象,海外媒体一度盛传胡温并没有切实掌控

宣传系统。胡锦涛亲自通过探望方永刚来号召党员和军

队学习他的创新理论﹐意味深长。44 岁的方永刚是大连

舰艇学院的政治理论教师﹐虽然身患重病﹐仍坚持宣

讲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等创新理论。中国的高等院校和

军事学院向来属于宣传中共政治理论的前沿阵地﹐胡

锦涛直接表达对处于政治理论宣传第一线的教师的关

怀﹐必然在宣传系统起到广泛影响和示范作用。官方报

道称﹐方永刚在 2003 年 7 月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胡锦涛

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后﹐“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讲

课稿﹐让这一新思想第一时间

进入了课堂,在学员中引起强烈

反响”。

7

“科学发展观”很可能写入党

北京观察家相信﹐从官方

高调宣传方永刚积极传播创新理论﹐以及胡锦涛在探

望他时号召全党﹑全军学习他的先进事迹﹐今年秋召

开的中共十七大很可能将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作为党的正统意识形态写入党章﹐进一步确立他作为

中共第四代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官方在宣传方永刚事迹时﹐也刻意强调他是邓小

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受惠者﹐以及他如何把枯燥的中共

理论深入民间。分析人士认为﹐这不但把胡锦涛的新理

论与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巧妙切割,

也凸显胡锦涛的新理论与其民生新政策一样贴近民众。

根据报道﹐出生辽宁农村的方永刚“童年时代经

常吃不饱穿不暖”﹐在邓小平改革开放后通过考大学

来改变自己命运﹐终于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如果

没有邓小平理论﹐没有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我没

有机会上大学﹐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方永刚说﹐

“我经常对别人讲﹐我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

成才的﹐我是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受益者﹐我

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报道称﹐方永刚深入

工厂﹑农村﹑小区﹑街道﹑学校﹑军营﹐“用人民群

众和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真

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五年间为社会各界作辅导报

告 500 余场次。这种形象显然与在象牙塔中做抽象思考

的传统理论工作者截然不同。

中共理论变迁

与中国国民党从西方思想提炼出“三民主义”作

为革命的行动纲领一样﹐中国共产党也从德国学者马

克思﹑恩格斯及俄国革命党领袖列宁那里吸取意识形

态养分﹐开始了夺取政权﹐改造中国的革命旅程。

中共建政后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提倡把马列主义

的理论同中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所谓的“马

列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路。毛泽东“马列主义中国

化”的做法被中共理论界归纳为“毛泽东思想”写入

党纲﹐作为毛泽东个人政治正统地位及中共统治合法

性的意识形态。毛泽东在执政后期思想行为日益激进﹐

为发动打倒党内政敌的“文化大革命”,号召“无产阶

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完全

采取“政治挂帅”而蔑视

经济建设的路线。

为了恢复因为不断革

命而惨遭破坏的经济民生,

中共第二代领袖邓小平改

弦易辙﹐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工

业﹑农业﹑科技和国防进行“四个现代化”﹐要把中

国从文革的破坏中发展为国富民强的“小康社会”。邓

小平要改变毛泽东路线的做法﹐曾经在中共内部经历

了激烈的辩论﹐ 终才在 1997 年的中共十五大确定为

党的指导路线写进中共党章﹐称为“邓小平理论”。

今年秋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很可能将把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正统意

识形态写入党章﹐进一步确立他作为中共

第四代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则在 2002 年的中共十六

大﹐把代表自己统治理念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

入党章,“三个代表”宣扬中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次

提出让私营企业家入党的政策。

胡锦涛在 2003 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作为代表自

己执政理念的新思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改变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政

策。

中共理论变迁与观点摘要 【本期编辑根据网络博客摘要】与中国国民党从西

方思想提炼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行动纲领一样,

中国共产党也从德国学者马克思、恩格斯及俄国革命党

领袖列宁那里吸取意识形态养分,开始了夺取政权,改

造中国的革命旅程。

中共建政后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提倡把马列主义

的理论同中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所谓的“马列

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路。

Page 8: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毛泽东“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做法被中共理论界

归纳为“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纲,作为毛泽东个人政治

正统地位及中共统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毛泽东在执政

后期思想行为日益激进,为发动打倒党内政敌的“文化

大革命”,号召“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完全采

取“政治挂帅”而蔑视经济建设的路线。

为了恢复因为不断革命而惨遭破坏的经济民生,中

共第二代领袖邓小平改弦易辙,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在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进行“四

个现代化”,要把中国从文革的破坏中发展为国富民强

的“小康社会”。邓小平要改变毛泽东路线的做法,曾

经在中共内部经历了激烈的辩论, 终才在 1997 年的

中共十五大确定为党的指导路线写进中共党章,称为

“邓小平理论”。

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则在 2002 年的中共十六

大,把代表自己统治理念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

党章,“三个代表”宣扬中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始终代表中国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次提出

让私营企业家入党的政策。

胡锦涛在 2003 年提

出“科学发展观”作为代

表自己执政理念的新思

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改变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策。

8

【网络博客 2007 年 4 月 2 日发布文章《中国走向冷静:

政治民主化提上日程 》】世纪 80 年代中期,随着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从而

使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适应。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政治改革提到议事日程。

但是,政治改革蓝图正进入探讨阶段尚未描绘出轮

廓时,爆发了 1989 年政治风波。尽管国内外对这场风

波的兴起和结束有种种不同的评价,但一个不争的事实

是这场风波淹没了政治改革这个重要话题,“民主”几

乎成为令人生畏的字眼。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承续政治改

革难题,表现出务实求真的勇气和理论突破的胆识。承

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把民主和法治

作为建立“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将民主、法制、自

由、人权、平等、博爱视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均

是政治思想的重大进步。如果说邓小平确立了市场为轴

心的经济体制,那么胡锦涛、温家宝为代表的新一代领

导人则很有可能确立以民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政治民主化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势,也是中国

社会进一步有序、活跃和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与 80

年代所不同的是,经过苏联、东欧、东南亚等国激进的

民主改革后,目前中国的民主进程显得比较稳健:政府

政策和学术讨论较少不切合现实的臆想;对西方民主中

不适合中国土壤的东西有较明晰的认识;把重点放在减

少权力集中和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上,可谓有的放矢。中

国领导人和大众似乎已形成共识,要建立中国式民主制

度,首先要让民主政策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民主改

革。

【《理论动态》记者殷真、刘荣荣采访了中共中央编译

局俞可平教授】记者:十六大以后,党中央特别强调“以

人为本”,最近又提出“科学发展规”。您觉得党中央的

这些重大举措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是一种什么样

的关系?

俞可平:“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

和权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 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这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的题中之义。“以人为本”与“人的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是同一命题的不同表述,其实质是完全一致

的。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内

在和谐,要求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协调发

展。可见,科学的发展观,也是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

马克思主义 高命题的逻辑要

求。

在强调人的价值、权利和意

义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

义,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根本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充分

吸取了历史上人道主义的一切合理因素,它本身就是一

种彻底的合理充分发展的人道主义。 它与历史上其他

人道主义的实质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地谈论

人的价值、个性和尊严,它力图通过活生生的实践去

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创造相

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真正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观,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 高命题的逻辑

要求。

20 多年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进

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开放,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极大地增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政治和经济利益。经过 20 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和

创新探索,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得

到了极大增强,人民生活获得了巨大改善,一个富强、

民主、文明、和平的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所有这一切,

都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 现实的基础,因而是从根本

上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

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

Page 9: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9

大视野 编者按:“大视野”栏目是《战略观察》为跟随“本期聚焦”深度阅读的需要而专门设计的一个链接性质的板块,

就每期聚焦中的学术和研究内容向读者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期待对开拓观察视野、调整研究思路有所参考。

〖旧文新读〗五十年来精英阶层内部矛盾分析 【作者:老田 2002 年 12 月初稿 2003 年 9 月修改并贴自网络,原文约 1.5 万字。本期编辑整理摘要】

毛泽东曾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

千奇百怪”,他还说“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

并且断言:“除了沙漠,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左中右,

一万年之后还是这样。”在土改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

后,基于生产资料占有形成的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在新中

国已经消失,然而社会分化和阶层对立仍然存在。这个

新形成的社会精英阶层的构成是两个群体:官僚精英群

体和知识精英群体。这两个群体也是对在新中国恢复精

英主义制度 有兴趣,毛泽东在 1957 年称之为“思想

上的阶级”,这个阶级实际上在现实中尚未形成,只有

在他们追求的优势地位被制度化之后,才会清晰地呈现

在人们面前,这也就是所谓的潜在“复辟势力”。

一、中国官僚精英群体和知识精英群体之间的矛盾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精英阶层内部知识精英群

体和官僚精英群体存在着长期的分离与隔阂,而且由于

知识精英群体掌握着的话语权,一方面对执政的官僚精

英群体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构成挑战(表现为邓小平

和彭真积极的反右扩大化要求),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平

民革命的思想遗产相对立(表现为与毛泽东的对立)不

能真正自觉地为捍卫多数人利益而言说,因而带来长期

的摩擦和磕磕碰碰。 1、 反右是官僚精英群体和知识精英群体矛盾的大爆发 1949 年以后,知识精英群体拒绝共产党在战争期间

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多数人利益优先原则,他们总体上希

望的是一个政治上可以进行轮流坐庄或者实现公开分

赃的欧美精英阶层民主的政治模式,实现精英阶层的整

体化。然而在战争年代备受考验的共产党,特别是毛泽

东深知不能抛弃多数人的利益,在感情上也无法舍弃或

者背弃对工农的解放承诺,足以促进精英阶层整体化的

民主协商政治很快就有名无实,知识精英群体对共产党

的不满也日益外露。 反右扩大化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官僚精英群

体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和既得利益,不容批评和挑战。相

比较而言,工人农民提意见远远没有知识精英群体的眼

光,也没有他们那样具备良好的表述能力。

在文革开始的时候,许多官僚精英群体按照保护既

得利益和优势地位的惯性,特别愿意把这一次运动理解

为反右运动的新高峰,这样他们可以再次打击足以对自

己的滥用优势地位构成可能挑战的知识精英群体,从而

更进一步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和既得利益。 也正是因为两大精英群体之间的隔离和矛盾,在文

革期间,造反派的主力军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教育和科技

界的人士,特别是学生。文革之所以顺利发动并发展到

后来的规模,是与新中国成立之后官僚精英群体与知识

精英群体这两大精英群体相互隔离的状况有紧密的关

系,而且官僚精英群体中的多数人总是把知识精英群体

看作是对自身既得利益的 具有威胁的群体,并常常给

以刻意打击,借以保护自身的优势地位的现实有关。 2、 毛泽东和知识精英群体的分歧及其被利用 毛泽东希望通过旧有知识精英群体的学习和思想

改造, 终能够建立起与中国式道路相适应的思想格局

的历史使命。根据毛泽东的说法,这个思想格局既与正

统的马列主义相区别,也与西方的主流思想相区别,就

是“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 然而自五四运动以降,中国主流知识精英群体一门

心思就陷在西方的精英主义意识形态的泥潭里,无法自

拔。总以为只要这样就足以整合中华民族的人力物力,

在不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实现国

家和民族的发展目标。这个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

在战争年代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完全相反。其实在共

产党内部,也是存在着这样的类似分歧,从陈独秀思想

上的“二次革命论”和实践中的右倾投降主义,左倾盲

动主义和后来的王明等人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都

是这样的书生意气,不看现实。 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知识精英群体拒不接受中

国革命的血写的教训和经验。毛泽东在 1964 年 3 月的

一次汇报会上,在谈到全国现在正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

高潮时说:“毛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

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

牺牲的代价的。”中国革命只有在把大多数人利益放在

第一位,才能实现人力物力的整合与动员,达成中国革

Page 10: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10

命的目标。新中国在建设时代,经过五十年来正反两个

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已经证明只有多数人的利益才能

整合中国的人力物力,达成发展目标。这一点中国的知

识精英群体是拒不接受的,他们的眼光是盯着自身的优

势地位,并显然认为只有把自身的优势地位建立在为

“五张皮”服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

利益 大化。这就是毛泽东与中国知识精英群体的根本

分歧所在,毛泽东要坚持中国的血写的遗产,而中国知

识精英群体希望快速的优势地位建立,这刚刚好与毛泽

东把握的思想存在尖锐的矛盾。 因此真正的问题乃在于思想的革命,而这又无法通

过学习或者外在的强制来实现,这需要个人的自觉努力

和真诚接受,需要的是个人意志力量的成长和良知的觉

悟。所以从思想改造运动开始,从批判研究红楼梦的唯

心主义、批判武训传到批胡风,从反右到文革,都是这

一试图促使知识精英群体完成思想革命进程的不成功

的系列环节。每一份资源都不会被浪费,毛泽东对知识

精英群体的不满,被官僚精英群体利用来维护自身的既

得利益和优势地位不受批评和挑战,成为官僚精英群体

打击知识精英群体的借口, 大目的当然是万马齐喑。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需要的是知识精英群体的思

想革命化和革命精神,完成新的思想格局建设使命;而

官僚精英群体需要的是“万马齐喑”和“莫予毒也”那

样一种使自身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不受到任何性质

的质疑、批评和挑战的逍遥状态。当然即便是毛泽东明

确做了相反的表示,官僚精英群体由于控制着国家行政

权力,并且实际上也控制着绝大部分经济资源和文化阵

地,也一样能够实现自身的目标。在文革初期,官僚精

英群体就公然敢于与毛泽东对着干,仍然转移运动方

向,把打击矛头对准知识精英群体。结果文革后来是毛

泽东和部分知识精英群体结盟,搞踢开党委闹革命。 当然官僚精英群体还是文革 后的胜利者,毕竟是

他们掌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以刘邓为符

号象征的党政系统当权派跨了,而以林彪或者“黄吴叶

李邱”为象征符号的军队系统当权派上台, 后造反派

组织力量固然是在前两者的联合打击之下迅速解体,知

识精英群体也受到了很大的波及。出现这一结果应该不

至于有什么意外,虽然毛泽东把自身的全部砝码压在造

反派一边,明确表态运动和矛头要对准党内当权派,但

是由于在力量对比上的不足,运动中间特别是运动的初

期和后期,还是按照当权派的意愿实现了打击目标的转

移。 在毛泽东时代,许多知识精英群体为了过关,就特

意说假话套话,甚至装扮极左以图蒙混。不仅有个人的

心理创伤,而且对社会也毫无贡献和价值。对此毛泽东

洞若观火,1958 年 11 月初,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

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我国商品不发达,

进入社会主义,一要破除老爷态度,三风五气;一要保

留工资差别。现在有些人总是想三五年内搞成共产主

义。经济学家'左’,蒙混过关,教抓到小辫子,四十条

草案为证。”知识精英群体就是这样选择风险 小的路

径,来试图 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和既得利

益,至于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则丢到九霄云外了。毛

泽东如果想要依靠这样的知识精英群体来完成文化革

命或者是思想格局的创新,不也是太难了吗? 后毛泽

东对他们感到彻底绝望,说把他们养到老算了,改而希

望通过培养工农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来完成文化革命

“重新建设新的思想格局”这一历史使命。

3、 精英阶层的整体化 在 1970 年代清理完四人帮的“黑爪牙”之后,在

1980 年代又进一步清理了“三种人”,许多军队出身的

老干部,都在 1980 年代陆续进入干休所或者顾问委员

会,退出权力核心。由于这样的清理过程,仍然无法足

以根本保证邓小平放开手脚大搞改革开放。因此需要强

有力的更大规模的换班,由于邓小平个人权威的不足,

加上毛泽东选定的道路也不是那么容易被轻易否定,因

此需要在组织路线上实现开创性的调整。这就是在“知

识化和年轻化”的名义之下,大力提拔知识分子干部进

入权力中心,而且在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竭力膨胀

政府部门和权力机构,本来原来政府做一个决定原来只

有 30 个人有表决权,邓小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拔 300人进来,这样的原来的权力结构就不能不发生根本性的

变化。 这个过程具有一石二鸟的功能,一方面把不听招呼

的老干部老军头边缘化,把他们在既有的权力中心的决

定性影响冲淡;一方面把精英阶层整体化,原来站在体

制外对官僚精英群体通常持批评态度的知识精英群体,

现在已经是一家人了,实现了融合。这样精英主义道路

不是经过论证和说服过程,而是通过权力中心组织路线

的保证下进行的,在主流意识形态不做调整的情况下,

迅速改变执掌国家政权的官僚精英群体的性质,来改变

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结果还没有到艾奇逊所指望的第

三代第四代,和平地改变国家性质的事情就已经发生

了。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愚蠢的知识精英希望彻底否定

毛泽东,而邓小平显然比他们高明,知道毛泽东绝对是

不能彻底否定的,是毛泽东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人作为

一个符号象征,代表着共产党曾经是人民翻身得解放的

时代化身,这是一份无法简单复制的巨大财富。一个

狡猾的继承人,总是希望继承财产同时赖掉债务,而毛

泽东时代共产党人对工人农民的承诺无疑就是这样一

Page 11: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11

笔债务,相反毛泽东那一辈共产党人,从革命战争年代

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在

人民心目确立的威信,无疑是执政所必须的巨大无形财

富,这一财富对于没有选举那样的程序合法的执政者来

说,就是其执掌政权的全部合法性来源。

二、中国官僚精英群体的构成及其内部矛盾 中国的解放和蒋介石的垮台,使得新中国的政权建

立提上议事日程。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虽然通过延

安整风和加强纪律性的教育,但是在实际上由于地域的

彼此分离和作战任务的相对独立性,各个根据地的党政

军人财物在管理上,还是存在着实际上不可避免的山头

主义。由于战争年代的军队内部需要令行禁止的高度一

致作风,因此这个深刻地影响到人员组成上的派系和势

力分野。此外地下党员和知识分子,乃至旧政权留用人

员,也占有相对较小的成分,但是在局部地区往往还占

有一个相当大的比例。 实际上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官僚精英群体内部就

同时开始了基于权力和位置争夺的政治斗争,这种斗争

除了和西方国家一样,往往以政策主张和信念为依据划

线之外,还要加上新中国刚刚成立,从战争年代遗留下

来的官僚精英阶层的群体分野,也顽强地表现出来。这

些具有政治权力斗争性质的争夺,往往被共产党自己界

说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而长期忽视了对参加者基于

自身政治利益诉求,而主动参与的一面。 中共当权派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性,不仅表现在中

央一级,而且在地方也同样,并且相互对垒干部群体也

是大同小异。在文革期间,一些官僚精英群体内部矛盾

和争夺比较严重的地区,都发生了后来称为“特大冤案”

的政治利益重新分配事件。在这些冤案中,没有例外的

是一些人被淘汰出权力中心,而另外一些人则趁机补充

进来,并占据空出的高位。没有例外的是,优势群体打

击弱势群体,目标是重新划分政治权力格局,参加者并

非都是由于秉承上面的所谓“错误指导思想”,而主要

是出于自身现实的政治利益诉求。 文革的方向 后决定性地被误导为清查历史问题,

明显地与老军头势力强大的影响直接相关。毕竟在战场

上冲锋陷阵的人,屁股比较干净,而且历史也容易说清

楚,或者说比较清白,这样的过程 后的结果只可能是

对地下党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带来严重的不利。毕竟

政治就是被定义为基于整体利益的操作和安排,对整体

利益的背弃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借口,抓叛徒就是要抓那

些背弃整体利益的人士,这个说法在逻辑上和现实中都

非常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三、毛泽东与刘少奇的聚散离合 (本期编辑省略)

四、简要回顾共产党内高层思想分歧与路线斗争轨迹 由于中国革命是一场社会底层平民为争取生存权,

而进行的“哀兵奋起”的搏斗,不是一场埋葬旧世界的

无产阶级革命;由于在革命的过程中,平民革命的长期

性与艰巨性而为多数人所畏怯,缺乏持久战的意志,因

此转而注重中心城市工人运动,希图一举竟全功的左倾

主义乃至于盲动主义很有市场;这些人在认识上就表现

为在革命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心态。 由于马克思在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中留下了

后门,许多人就前赴后继地对此进行再认识和重新发

现,并加以利用,从陈独秀和托派的“二次革命论”到

“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论”“先有机械化,后有合作化

论”“补课论”“社会主义制度异化论”“唯生产力论”

等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充斥着共产党内,这是

表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教条主义。这个至关重要问题

和相关争论,应该说在大革命失败和红军进行长征这样

的惨痛教训打击下就已经结束了,在党内高层是形成了

充分共识的,在解放后刘邓等人所做的“重新认识”过

程,是背弃了共产党内已经形成的共识,至少是没有认

识上的根据的,而只是个人利害关系和地位变化起作用

的结果。 实际上在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经解决和

根本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没有对底层民众的关心和力量

动员,就无法完成社会人力物力的动员,完成革命的使

命和建设的起步。多数人的利益优先本身,才足以动员

和激励中国人民去努力奋斗,不需要经过少数人的优势

地位,再给多数人利益提供未来和保证,特别是中国的

经济建设年代是后发外生型的工业化,面对的世界是无

法对外转嫁矛盾的现实,以资本为中心整合要素,以竞

争为旗帜,不能够顺利实现资本积累过程的完成,只能

是激化国内矛盾,无法整合国内的人力物力实现对外竞

争的优势,反而会成为新殖民主义的盘剥对象,适足以

成就别人,损害的只能是自己,这是解放前和改革后的

教训所在。 因为毛泽东时代采取平民主义的发展战略,社会分

化受到有意识的抑制,经济上的社会分化不严重,因此

精英阶层的优势体现是不明显的,或者说与精英阶层掌

Page 12: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12

握的政治和文化优势相比,他们的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却

相对不明显,因此精英主义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

这两个群体在争取推进精英主义和扩大社会经济分化

上,是积极的而且也常常是很主动的,这是毛泽东认为

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的依据所在。 中国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思想

和意识形态方面,精英阶层总是试图建立或者发展主张

精英主义的思想格局和利益格局,并要求相应的政治力

量格局,就是当时号召人们警惕的“党变修、国变色”。

因为中国平民主义发展战略的全部保证力量,就是共产

党政权的人民性,而要实现复辟其起手要当然是掌握政

权的人,这其实就是“政治挂帅”或者是“突出政治”

的内涵,毕竟这是双方争夺的要点,是精英阶层和平民

阶层实现或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关键。

根据权延赤采访毛泽东身边卫士和工作人员的资

料,毛泽东平时刻意与党内高层保持一定的距离,只和

党外一些人保持相对密切的往来,毛泽东有意自外于党

内派系斗争,在高层人士之间保持等距离接触,也是为

了防止自己被派系斗争作为筹码而利用。毛泽东与党内

当权派代表人物的重大分歧,不属于精英阶层内部矛

盾,而是具有平民阶层与精英阶层的阶级对立性质,按

照毛泽东的说法是“主义之争”,因而具有“不得不争”

的性质。毛泽东曾经对斯诺说,他自己是一个“打着破

伞云游四海的孤僧”,有人说是斯诺翻译错误,不过也

许不仅仅是翻译错误,毕竟代表多数人利益的人,在精

英阶层内部总是少数,要不然孔夫子发现的“人存政举、

人亡政息”惯例,就不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间成为一

个难以突破的惯例了。

Page 13: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13

〖上期 “迷失的工人阶级”专辑深度链接〗

于建嵘:怎么才能有效维护中国工人阶级的正当权益? 〖编者按〗《战略观察》上期整理了一个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博士新书《中国工人阶级——安源实录》的专

辑。为进一步深入作者的研究,本期“大视野”继续整理相关的文章,为读者的观察和研究提供参考。

于建嵘美国耶鲁大学演讲:当代中国工人的“以理维权” 【本文为于博士 2006 年 4 月 3 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本期编辑有删节】

我很高兴来到世界著名的耶鲁

大学,并能在东亚研究中心同这么

多关心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专家

和学者进行交流。我今天要讲的题

目是《当代中国工人的“以理维

权”》。 这是我 新出版的学术专著

《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

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家知道,我的

研究兴趣和学术方向是社会冲突。

近几年我发表的主要成果是有关农

民维权抗争的。但现实中,工人维

权抗争也是目前中国社会冲突的主

要内容和形式。因此,我从 2001年 5 月起开始进入安源煤矿进行了

工人问题的实证研究。为什么选择

安源呢?这首先在于,安源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曾经 是中国近代 大

的企业,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全过

程。其次,安源煤矿曾为中国共产

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过重大贡献,

毛泽东、李立三和刘少奇领导的安

源路矿工人 罢工是有重大影响的

历史性事件;再次,安源镇是依托

安源煤矿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行政

区划意义的社区。在这里,有国家

管理者、市民和工人;有国营企业

的工 人,也有镇办企业的工人,还

有个体企业的工人。这样社区性结

构大体可以体现全国的情况; 后,

安源煤矿是 能体现中国工人分层

的地方。在这里不仅有企业干 部、

正式工,固定合同工、还有农民协

议工、临时工等。不仅有在岗工人

还有下岗工人。这种多样性,在许

多企业不存在了。我主要的研究方

法就是进行访谈和文献研究,这本

书的主要内容就是由访谈组成的。

这本书叫《中国工人阶级状况》,主

要有两个方面,“工人阶级”作为一

个社会群体的历史及现状:“工人阶

级”作为 一个政治符号的演变过程

及现实意义。 我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三点:其

一,中国工人是一个迷失的阶级。

我认为,中国产业工人自产生起就

因受到帮会组织的控制而欠缺自组

织经历和阶级意识认同。因此,当

他们成为革命党人反抗旧体制所依

靠和动员的对象后,他们的阶级意

识就被赋予了许多超越其阶级本来

意义的政 治理想,其组织化程度也

因受到政治动员的制约成为了高度

政治化的革命工具。在革命的共产

党夺取政权后,工人阶级又成为了

主流政治话语中“统治阶级”被政权

逐渐组织结构化。这一点,我今天

就不讲了。 其二,中国工人现在所进行社

会抗争行动,是一个非阶级的以理

维权。这是我今天要重点讲的。 其三,中国工人要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阶级,就要从虚幻的“统治阶

级”的迷梦中解放出来,就要在“劳动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阶级意

识,就要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大旗

下重新组织自己 的阶级队伍。只有

这样,这个社会群体才能获得自己

本来的意义和利益;也只有这样,

中国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向现代社会

的转型及长期和稳定的发展。这一

点,我今天也不展开讲了。

一、 集体行动和工人的维权抗争 大量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近 20

年的中国社会转型,工人阶级内部

发生了分化,内部各个群体的相对

地位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的社会

经济地位明显下降,作为工人阶级

主体的产业工人在社会资源分配体

制上的弱势地位也成为了不可否认

的事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利

益相对 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

对这一点,大家可以看中国著名的

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孙立平先生、

李强先生和李培林先生的相关著

作。他们讲得很清楚了。我们今天

要研究的问题是,工人阶级对这一

社会转型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反应

呢?对此,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则有

并不一致的结论。这主要有三种观

点。 第一种观点是“集体无行动”。

这是美国密遏根大学社会学系副教

授李静君女土提出来的。她通过对

广东等发达地 区20世纪90年代初

期工人行动的研究认为,当时“集体

无行动”是中国工人政治的主要形

式。这个时期工人以降低积极性、

缺工、逃避责任、不合作等行动回

应 当时的企业改制变革。 第二种观点是“无集体行动”。

这是中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刘爱玉女土提出来的。她通过对上

海等地国有企业 90 年代中期后工

人政治的研究认为,随着市场化改

革的深化以及物质环境的变化建构

Page 14: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了工人行动选择的新的情境,“集体

无行动”不再是工人明智、理性的选 择,工人广泛存在的行动方式是服

从、退出和个人倾诉,没有利益组

织起来的公开的集体行动。也就是

说,90 年代以来工人的集体行动并

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虽然 局部地区也存在工人有组

织的或无组织的集体行

动,但就整个中国的情况

来看,“无集体行动”是常

态。

14

第三种观点是“有集

体抗争”行动。这以香港浸

会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陈峰先生

为代表。陈峰博士通过对近十年 来随着工业关系的转型,中国的工业

冲突急剧增加这一事实得出了工人

有集体抗议行动这一结论。他认为,

这些工人自发(或声称是自发)的

集体行为,主要是为了 抗议不断恶

化的工作条件、日益增多的侵犯工

人权益现象,以及经济转型造成的

工人生活水平的下降。但他认为工

人的这些集体抗争行动具有明显的

“道德经济学” 倾向。 我的研究结论是,在这场影响

深远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集体

无行动”和“无集体行动”这两种工

人政治状况都是存在的,但它们并

不是当前工人政治的主体部分,“以理维权”的非阶级行动才是当前中

国工人政治的本质性特征。也就是

说,我与陈峰的研究基本上是一致 的,只是我将证明的工人维权抗争

主要不是基于“生存伦理”而是基于

一种“政治伦理”。

社会转型期工人是否存在维权

抗争的集体行动,这是一个对基本

事实的认定问题。许多否定工人有

集体行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个案性

的,李静君博士和刘玉爱博士的研

究结论就是根据她们在少数工厂进

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在

我看来,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

对宏观数据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关键事件”研究。就当前工人

政治状况而言,具有研究样本意义

的“关键事件”就是所谓的“职工群

体性事件”。这一点,陈峰博士注意

到了。他在相关论文中就引用了有

关统计资料表明,1992 年到 1997年间,每年卷入劳动纠纷的工人数

大约在 126 万。1998 年,参加示威

的工人数一下子就增加到了 360万。1999年后基本上在400万左右。

这是很重要的指标。实际上, 新

的数据表明,在 2004 年全国共发生

的近六万多起和 2005 年发生的 8万多起“群体性事件”,以职工为主

体占五分之二多。从这些宏观的数

据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当前在全国

广泛存在工人维权抗争的集体行

动。对 此,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一份

报告也承认,“近两年来,在部分地

区和行业,职工队伍中不稳定的因

素在增加。各地职工群体性事件有

逐年上升的趋势,总体呈现出以下

特点:参与人数增多,规模扩大;

行为过激,对抗性加强,处理难度

加大;事件的重发率高,择机性强;

职工群体性事件的内容具有趋同

性;地区和行业性特点突出,困难

职工群体是事件的主体;

组织倾向明显,一些地方

出现非法组织”。 从中国官方的这种

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工人是存在集体行

动的。问题只是,我们应

如何认识这些集体行动

的特征和性质呢?为此,我曾经对

2003年 6月以来全国发生的 200起

工人维权抗争事件进行过分析。虽

然这只是同期发生的此类事件的很

少一部分,但也可从中获知目前工

人维权抗争活动的一些基本特征:

1、导致工人维权抗争的原因较为复

杂,其中因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和拖欠工人工资等问题所

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了非常大的比

例。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不经过职

工代表大会等法定程序、违背工人

意愿强行改制;改制安置不合理,

工人不同意买断工龄方案或工厂没

有代工人交纳社会保险;原来拖欠

工人的集资款、工资或其它福利待

遇没有退发给工人;改制过程中对

企业资产的评估不合理而导致国家

资产流失等等。表 1 归纳了导致工

人维权抗争的主要原因。

我的研究结论是,在这场影响深远的社会转型

过程中,虽然“集体无行动”和“无集体行动”这两种

工人政治状况都是存在的,但它们并不是当前工人

政治的主体部分,“以理维权”的非阶级行动才是当

前中国工人政治的本质性特征。

表 1: 2003 年 6 月以来 200 起工人维权抗争事件的原因 原因 数量 百分比 原因 数量 百分比 国企改制 75 37.5 税费问题 13 6.5 拖欠工资 47 23.5 劳动时间 12 6.0 社会保险 21 10.5 贪污腐败 10 5.0 破产安置 18 9.0 殴打工人 4 2.0

2、工人抗争的方式主要有上

访、静坐、罢工、游行示威、堵塞

交通要道、占领工厂等。在上述的

200 起工人抗争事件中,因工人行

动堵塞交通要道而影响到公共安全

的事件有 57 起,其中,工人直接到

Page 15: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国道或省道等公路上静坐的 11 起,

到铁路上静坐的 5 起。 3、工人在维权抗争中与警察的

冲突十分突出。在上述的 200 起工

人抗争的事件中,有 28 起事件 终

导致工人与警察的冲突,在其中 9起事件中地方政府动用了武警和特

警,数十名工人在这些冲突中受伤

或被捕。

4、工人的维权抗争开始突破了

单位、走向行业或地区性的联合。

在上述的 200 起工人抗争事件中,

有 11 起是出租车司机因不满政府

乱收税费而举行的全行业罢工。我

曾收到了一份题为“如此转制:不利

国,不利民”的控告材料。这份材料

是以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 69 家集 体和国有企业职工名义发出的。它

不仅列举了这些企业共同的问题,

而且还分企业列举了各个企业的特

殊的问题。在材料后面又分别列出

了每个企业派出的职工代表。这说

明,这里的工人已经突破了单个企

业的抗争界线,走向了区域性的联

合行动。

二、 非阶级行动和政治伦理 如果从政治行动的性质而言,

当前工人的“以理维权”是一种非阶

级行动。这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

当前工人“以理维权”是在目前“阶级失踪”和群体分化的状况下发生

的。 长期以来,在中国,“工人阶级”

是一个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概念,内

涵的政治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是其

为基本的特征。其结果就是中国

没有一个确定意义上的“工人阶级

群体”,这个阶级在所有人都贴上其

标签中反而失踪了。也就是说,当

许多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不

同思想意识的人都被封为“工人阶

级”的时候,这个“阶级”也就因没有

明确的界线而不能有 为基本的认

同。它也就实际上是不存在了。这

是目前中国现实政治中的 基本事

实。当然,整体意义上的“阶级”失踪,并不是意味着具有明确职业特

征意义上的工人群体的消失,事实

上,其主体部分的产业工人仍然是

当代中国社会 为重要的群体。只

是这个职业群体不是以阶级的形式

而存在的,它们被中国学者称之为

具有客观经济利益关系

的“阶层”。中国著名的社

会学家陆学艺先生的那

本产生 过十分大的影响

的著作就是关于中国社

会阶层的分析的。 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随

着国家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经理

权威主义的兴起并制度化、私营企

业的发展和部分 企业的倒闭破产,

作为“职业群体”的产业工人也在进

一步发生分化,出现了传统意义上

的工人、完全的雇佣工人、下岗失

业工人。在具体企业中就有干部、

以工代 干人员、固定工、合同工、

农民轮换工、协议工、临时工、下

岗职工、待岗职工、离休职员、退

休职工等多种身份的群体。在这些

身份的背后,具有实实在在的经济 和政治利益。他们有不同的生活处

境,有不同的利益,也就有不同内

容和形式的抗争。这就是世界著名

劳工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裴宜理在《上海罢工》中得 出一个

重要结论:不同的工人有不同的政

治。 其二,当前工人维权抗争的依

据是“政治伦理”。 在我看来,当前工人“以理维

权”的“理”,不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

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东南 亚的反叛与生存》提出的基于

生存需要的“生存伦理”,而主要是

一种“政治伦理”。这种“政治伦理”直接的精神资源来自执政者长期

宣扬的意识形态。由这种意识形态

决定的主流话语中,工人阶级是革

命的主力军、执政的共产党是工人

阶级的先锋队,工人是国家的主人,

是社会真正的统治者。这种政治化

的话语,一方面 制约着工人的独立

思考和阶级意识的发育,另一方面

又成为了工人维权抗争的武器。 事实上,那些起来维权抗争的

“工人代表们”,虽然也认识到了自

己已边缘化成了社会的弱势人群,

但在他们抗争的诉求文本中,仍然

把自己想像成为国家的主人,把自

己视为统治集团的基础,仍然认为

自己具有应该高于农民的身份。他

们在不能为自己行动寻找到确定的

法定依 据时,就把 “共产党是我们

的党”、“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曾经为国家做出过贡献”、“不平

等”、“不公平”这些政治口号作为了

他们行动的依据。在他们看来,既 然政治上我们仍然是“内部人”,那

么就得享受“内部人”的待遇,否则

就是不公平,就是一种侵权。可见,

这是一种由“政治伦理”产生出来的

权益。在这里“生 存伦理”并不是

为主要的,它只是一种诉求的参照

物,而不是行动的依据。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政治伦

理”在成为工人维权抗争的思想行

动基础同时,又为工人的行动确立

基本的“守法原则”。这在

于,这种政治伦理产生的

“内部人”意识,一方面使

工人在行动上表现出较为

克制,力求在抗争行为和

方式上遵守法定规则;另

一方面也使执政者将 其视为“人民

内部矛盾”,而不便采取过激的处理

方式来对待这些自称为“内部人”的抗争工人。这也许是当事各方都愿

当许多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思想意

识的人都被封为“工人阶级”的时候,这个“阶级”也就因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不能有 为基本的认同。它

也就实际上是不存在了。

15

Page 16: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意采取的行动策略,但无论如何,

它在防止 事态扩大化和激进化上

起到了作用,并会为双方妥协处理

增加机会。当然,并不是说这种“守

法原则”是不可以突破的。当体制内

的渠道和法定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 时,就有可能发生以破坏公共秩序

而造成社会影响为目标的“非法行

为”。但只要没有工人以外的力量的

政治性介入,这些行为总的特征还

是比较克制的。

三、“以理维权”与“以法抗争” 我把目前工人的维权抗争称之

为“以理维权”。显然,这与我曾提

出的农民维权抗争是“以法抗争”这一解释框架有所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有:其一,维权

抗争的依据有所不同。无论是为税

费还是为土地,农民多以具体的国

家法律和中央文件为依

据。在许多场合,农民

以全面落 实“减轻农民

负担”和“村民自治”的法律和中央文件作为其

诉求目标。农民认为他

们所遇到的困难和痛苦

都是由于县乡政府或村

级干部不按法律和中央文件办事造 成的,他们假设这些文件的规定能

解决他们的问题。工人抗争维权则

多以意识形态为依据,在工人们的

诉求文本中, 常见抗争理由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 工人阶级

是国家的主人,共产党是我们工人

阶级先锋队,工厂就是我们自己的

工厂”。因为在许多工人的想像中自

己还处在国家的权力之中,他们的

抗争可以归结为“以理维权”。 其二,维权抗争的内容有所不

同。农民以减轻农民负担和实现村

民自治为主,口号是“减轻农民负

担”,“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近几

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对农

民土地权益的侵害,为土地问题引

发的冲突显上升趋势,农民要求维

护土地权益成为了中心议题。工人

抗争的主要是经济权利。已退休的

工人为了争取应有的福利待遇提出

的口号是“要吃饭”,下岗工人为了

获得劳动的权利提出“要工作”,正

在进行国有企业改制的工人 为了

保住工作岗位提出要“保护国家财

产不被流失”,生活在完全资本主义

体制下的雇佣工人则提出“发放足

额工资”及改善工作条件等目标。 其三,维权抗争的对象有所不

同。农民以基层政府为直接抗争目

标。这是因为,在农民看来,是由

于基层政府不忠 实地执行国家的

法律和中央政策而导致他们的权益

受损。而工人抗争的对象是企业管

理者和资本拥有者。作为国营企业

的职工来说,他们下岗失业或不能

享受到应得的福利待遇,都是由于

企业的管理者腐败无能造成的。因

为,这些不是资本家的企业管理者

实际上行使着资产者的权力,他们

利用职权在侵吞国有资产并对工人

的权利带来损害。为此,工人们就

理所当然地将他们视为了抗争的对

象。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厂里工

作的工人,则把资本家和企业管理

者作为抗争的对象。工人和农民 抗争对象的区别一个重要根源是,农

民权益受损的表面原因在基层政

府,中央将农村基层党政作为防范

对像;导致工人权益受损的决策则

是中央决定的,地方政府比较超脱,

而且国家往往以改革开放

的名义站在资本的一边,

这在事实上为地方政府提

供了行动的合法性依据。 其四,抗争的主体和

组织形式有所不同。组织

和动员工人抗争的主要是

有一定的知识和威望的下

岗职工、退休工人或干部,甚至包

括一些党员干部和工会干部;动员

农民抗争的骨干是在乡退伍军人、

回乡退休的国家干部、原村组干部。

在维权抗争组织方面,农民叫减负

组,减负会,维权会,有的直接叫

农民协会,更多的叫减负代表,上

访代表。工人则叫“工人代表”,“维权代表”,有的地方直接叫“学习

组”,“护厂队”,“毛泽东思 想学习

组”,有的直接叫“游行示威领导小

组”,或称为“罢工委员会”;相比较

而言,工人的组织较为公开而且正

规,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纪律;而农

民的维权抗争组织多处于地下,主

要靠道义来约束,还是处于软组织

状况。

相比较而言,工人的组织较为公开而且正规,

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纪律;而农民的维权抗争组织多

处于地下,主要靠道义来约束,还是处于软组织状

况。

谢谢各位!

于建嵘:关于工人阶级研究的深入讨论 【本期编辑根据于建嵘 2006 年年末与网友的讨论文字整理,此处删除其他网络发布的观点和文字】

一答李先生问: 毛时代工人阶级是否具有领导地位?

李先生在此问题的判断主要有

两点,一,毛时代在“国家权力的分

布形式和实际运作方式”方面有过

体现“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非凡努

力;二毛时代的 “国家权力的分布

形式和实际运作方式”有利于维护

16

Page 17: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强化工人们当时所拥有的“经济和

政治特权”。据此,可以认定在毛时

代工人阶级“实际掌握国家权力”。 我的回答是,中国工人阶级从

事就没有实际掌握国家权力,“工人

阶级当家作主”是个伪问题。 一、中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工人阶级”。这一点,我

在《中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已

有较全面的分析。其基本要点是:

由于中国工业化独特 的道路,中国

产业工人自产生起就因受到帮会组

织的控制而欠缺自组织经历和阶级

意识认同。因此,当他们成为革命

党人反抗旧体制所依靠和动员的对

象后,他们的 阶级意识就被赋予了

许多超越其阶级本来意义

的政治理想,其组织化程

度也因受到政治动员的制

约成为了高度政治化的革

命工具。简单地说,中国

产业工人从来没有 形成

自己的阶级意识。一个没有阶级意

识的社会群体,并不是一个真正意

义上的阶级。 二、1949 年后掌握国家政权的

政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

政党。在我看来影响到中国近现代

历史进程的政党主要有两个,即国

民党和共产党。从本质上来看,这

两个政党都是崇尚革命的政治集

团。虽然他们曾经有过黄金般的合

作期,但 终由于在进行社会动员

方式和手段上的分歧而分道扬镳。

因为,国民党的主体是中上层知识

精英,动员的对象是社会中上层权

力阶层和资产者。它进行的是精英

动员。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

社会精英是无法实现对全社会特别

是农 村社会的整合的。因此,国民

党 终也就无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民

族国家。共产党的核心是中下层知

识分子,动员的对象是工农,进行

的是底层动员,是利用工农的力量

来实现其建立民族国家这一政治目

标的。共产党要想将工农纳入到社

会运动之中,并服从建立民族国家

这一宏大的革命目标,就必须要寻

找到能够动员工农的理论武器。以

建立一个公平共产的社会为基本目

标的马克思主义及其阶级斗争学说

是 符合底层动员需要的。因此,

在十月革命感召下,革命的共产党

人也就按照列宁主 义的基本要求,

以求引导当时已广泛存在的以维权

为目标的工人反抗运动向阶级斗争

方向发展。为此,他们宣称自己是

寻求工人阶级解放的政党。这种解

放不仅仅是对工人作为劳动者基本

权利的保护,而主要是将其理想化

为“解放全人类”这样宏大的目标。

但是,中国共产党 后并没有依靠

工人阶级打下江山,而是依靠农村

暴动夺取政权的。而中国革命的历

史表明,共产党实际上是一个农民

党。这一点中共高层有过比较明确

的认识。刘少奇就指出过工人阶级

与共产党之间的区别。他说: 工人

是必须依靠的。但工人是否可靠

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

可靠的。这是一般说的。具体地

说,则还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

努力工作,使工人阶级完全可靠。

如我们疏忽,不做工作就去依靠,

那是靠不住的。但共产党 终还是

选择了“工人阶级”这个旗号。 三、在毛时代,特别是文化大

革命时代,工人享有的某些政治和

经济特权,是相对于被无情剥夺的

农民而言的,只不过是

在具有十分政治意义的

身份制下 享受了某些

家奴式的庇护。对此,

有学者曾明确指出:这

种身份制具有经济利益

的等级序列化、劳动关系非契约的

行政配置、强制性的人身依附及超

稳定的刚性结构 这些特点。它一方

面让工人因此获得了“国家的工人”这种身份,得到了国家某些庇护。

另一方面使工人失去了自由选择职

业的权利,工人被结构化成了国家

工厂里 的“镙丝钉”。请问,那些没

有基本人身自由而依附国家权力的

“镙丝钉”可称为统治阶级吗?

中国共产党 后并没有依靠工人阶级打下江

山,而是依靠农村暴动夺取政权的。而中国革命的

历史表明,共产党实际上是一个农民党。

二答李先生:关于阶级的意义及中国工人阶级形成过程相关问题

下面是我在一书中的分析: 汤普森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

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名著《英国工

人阶级的形成》则是英国乃至欧洲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代表作。这部

著作研究的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

人的历史,因为“它帮助人们重新想

起工人阶级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表

现出的苦恼、英雄事迹和理想追

求”,使它成为了“生气勃勃、有很

高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鲜明

的观点,对当代众多的正统观点提

出了重大挑战。” 汤普森也因此获

得了世界性的荣誉。在《英国工人

阶级的形成》这部著作中,汤普森

用非常精辟的语言,表述了自己关

于阶级和阶级“形成”的理论。 他认为:“我说的阶级是一种历

史现象,它把一批各自相异、看来

完全不相干的事结合在一起,它既

包括在原始的经历中,又包括在思

想觉悟里。我强调阶级是一种历史

现象,而不把它看成一种‘结构’,更

不是一个‘范畴’,我把它看成是在人

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而且

可以证明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 在汤普森看来,工人阶级的形

成过程就是认同过程,是寻找自己

身份的过程。工人阶级与阶级意识

都是历史的产物。

17

Page 18: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当一群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

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

得来还是亲身体验),感到并明确说

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他们的利

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

时,阶级就产生了。阶级经历主要

由生产关系所决定,人们在出生时

就进入某种生产关系,或在以后被

迫进入。阶级觉悟是把阶级经历用

文化的方式加以处理,它体现在传

统习惯、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和组

织形式中。如果说经历是可以预先

确定的,阶级意识却不然。我们可

以说具有相似经历的相似职业集团

对问题会作出合乎逻辑的相似反

应,但决不能说这里面有“规律”。阶级觉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会以

相同的方式出现,但决

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方

式。 虽然大批的农民涌

入城市成为工人并与机

器为伍,但是当他们还

在宗教教义中表达自己的愿望,认

为自己与雇主还同属于上帝的子

民,还沉醉于生而自由的英国人的

梦想时,他们还没有形成阶级。光

有物质利益的对立或社会存在,还

不能形成阶级;只有当工人们意识

到这种对立,而且意识到这种对立

构成现代社会中人 的关系的主轴

时,阶级才产生。也就是说,阶级

包含着集体认同或集体身份的确

定。

18

“如果让历史停留在某一点上,

那就不会有阶级,而只会有一堆人

加上一堆经历:但如果在社会发生

变化的一个适当的时间段上观察这

些人,就能看到其相互关系及思想

与建制的模式。阶级是人们在亲身

经历自己的历史时确定其含义的,

因而归根结底是它惟一的定义。” 可以说,汤普森的这些观点,

对于中国的学者来说是特别重要

的。因为,长期以来,中国政治界

及学术界对于阶级的划分都根据列

宁有关阶级定义。这个定义认为: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

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

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

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

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

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

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

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

定社会经济 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

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 “通常所说的阶级究竟是什么

呢?这就是说,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

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如果社会上一

部分人占有全部土地,那就有了地

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如果社会上一

部分人拥有工厂,拥有股票和资本,

而另一部分人却在这些工厂里做

工,那就有了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

级”。 中国的学者一般将列宁这一定

义中有关“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

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界定为“经济上统治与被统治、剥削和被剥削

的地位不同” ,因此,就将“阶级”抽象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关

系。对此,汤普森给了我们这样的

解释: 有一种说法很有诱惑力,即假

定阶级是一个“东西”,但在马克思

自己的历史著作中,这并不是他的

本意。然而这个错误却使许多后来

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受到损害。有

些人说:“它”,即工人阶级,是确

实存在的,而且几乎可以用数学方

法来精确测定,例如有多少人对生

产资料是处于某种关系之中等等。

一旦这种假定确立起来,阶级觉悟

也就推导出来了:如果“它”适时地

了解到自己的地位和真实的利益,

那么“它”就应该有阶级觉悟(但实

际上却很少有)。这里有一个文 化上的上层建筑,通过它,人们极缓

慢地意识到这一点。这种文化上的

“落后”与走形使人不能容忍,所以

就很容易产生某种替代的理论,即

党团派系、理论家等 等,由他们揭

示阶级觉悟。但这种觉悟并非现实

中的觉悟,而是理论上应该如何如

何的觉悟。 由于把肤浅的阶级概念强加给

马克思,而这种概念又很容易被击

破,于是就有人说:

关于阶级的任何概念

都是胡思乱想出来

的,是强加于证据之

上,而阶 级根本就没

有发生过。另一种说

法则靠一个奇妙的转换把阶级的动

态观点变成了静态观点:“它”,即

工人阶级,是存在的,而且可以多

少准确地界定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

部分;但阶级觉悟却不是个好东西,

它是精神不正常的知识分子发明出

来的,因为,在发挥着不同“社会功

能”的集团间破坏其和谐共存(由此

而延缓经济成 长)的任何东西都是

“不合理的失调现象”。问题应当是:

如何才能 好地“处理和疏导”它的

抱怨。

工人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阶级”,应该有一个“阶级经历”和“阶级觉悟”的过程。现在的问题是,共产党

的革命动员是否帮助工人阶级找到了其真正意义上的

“阶级意识”呢?

按照汤普森的解释,工人要成

为一个真正意义“阶级”,应该有一

个“阶级经历”和“阶级觉悟”的过

程。现在的问题是,共产党的革命

动员是否帮助工人阶级找到了其真

正意义上的“阶级意识”呢?对此,

我们可以从安源路矿大罢工胜利

后,共产党领袖们所提出的主张和

争论获得足够多的信息。

Page 19: 本期聚焦: 传承与创新? - cssm.org.cn · 下载方法:请登陆 ... 多不同的视角。在跟随本期聚焦的《大视野》栏目里,我们整理了一个“旧文新读”的文章,

三答李先生问:怎么才能有效维护中国工人阶级的正当权益? 读事实上,我在《中国工人阶

级状况》一书中曾指出,改革开放

使革命失去了合法性,作为革命领

导阶级的工人阶级所拥有的神圣光

环也随之消失。社会经济和政治的

急剧变迁,把泛化了的意识形态意

义上的工人阶级割裂成为了不同的

群体;作为工人阶级主体的产业工

人在社会资源分配体制上的弱势地

位也成为了不可否认的事实。我想

对这一基本事实,我与李宪源先生

的判断是共同的。我们要争论的也

许在我们要保护工人阶级的什么利

益,如何去保护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工人的正当利益

是作为劳动者的正当利益,而不是

作为“统治阶级”所谓政治

和经济特权。我之所以认

为中国工人阶级应从虚幻

的“统治阶级”的迷梦中解

放出来,就要在“劳动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阶级

意识,就要在保护劳动者

权益的大旗下重新组织自

己的阶级队伍。我在《中

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曾分析说,

在一个群体高度分化和利益多元化

的现代社会,如何实现权力、资本

和劳动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是

一个极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无论人

们如何选择,在我看来,保护处于

弱势的劳动者的利益是现代文明社

会 为基本的原则。这种保护就是

多方面的。它不仅需要掌握社会公

共权力的政治集团制定出明确的社

会 行动规则;还需要掌握经济资源

的资本集团能恪守这些社会规则并

赋予它符合人性的内容;更需要劳

动者实现利益组织化来形成制约权

力和资本的社会力量。 在目前的中国,对工人和农民

这两大劳动者群体来说,认识自己

的利益并寻求组织化保护,已是一

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了。当前工人维

权抗争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实际上

就是工人阶级的出路问题。它表明,

中国工人阶级如何根据自己真实的

社会地位和现实利益来完成其阶级

意识的建构,并在这种阶级意识指

导下实现阶级利益的组织化,是我

们这个时代应该解决的重大问题

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现实性要

求我们有更多的调查和研究,在这

里,我认为有两点是需要特别指出

的: 其一,工人要完成真正意义上

的阶级认同。这首先要突破现有意

识形态的制约,要把政治化的“泛工

人”群体分离出去,而根据职业特征

来确定真正的工人群体;其次,就

是要重构工人的阶级意识。当代中

国工人的阶级意识也许有许多内

容,但其中的核心思想却是肯定的,

这就是,他们不是“领导阶级”,他

们也不 应希望自己成为“领导阶

级”;他们就是社会劳动者,他们要

争取的是他们作为劳动者的权利,

要承担的是他们作为劳动者的义

务。在我看来,当代中国工人的真

正 利益就是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

题。在当今世界上,劳动者的权益

是有比较明确的标准的,这是人类

文明共同的财富,也应是现代中国

社会应恪守的准则。如何保护工 人

作为劳动者的权益,应成为当代工

人政治的主体内容,甚至可以说,

这应是当代中国工人行动的指南。

如果偏离这个目标,就有可能使工

人沦为新的政治工具。 其二,工人要实现利益组织化。

工人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就需要有

围绕这些利益的组织。这是当前中

国社会高度敏感的话题。在中国的

主流意识和当政者的决策理念中,

如何 大限度控制社会组织资源一

直被视为 为重要的工作方向。为

此,他们把一切企图实现群体利益

组织化的行动视为了社会不稳定因

素,甚至定性为危害统治的犯罪行

为。显然,这是错误的。在我看来,

利益组织化对于社

会稳定来说是把双

刃剑,它可以为反

体制准备力量,但

它同时又可以是社

会稳定的基石。对

目前的中国来说,

让工人和农民有自

己的利益组织是工

农的基本权利问题,而且对社会长

期稳定的发展是有益的。当然,工

人的利益组织化,对中国现有的工

会组织会提出严重的挑战。它如果

不能通过改变自己来真正满足工人

的利益要求,就会被绝大多数工人

所遗弃。同样,对执政的共产党来

说,更富有挑战性。因为现实已表

明,革命年代的政治承诺与发展主

义价值观及现行的政策性选择之间

存在着十分尖锐的冲突,并使执政

者在维护历史道统及其合法性和承

认社会现实及顺应历史潮流之间难

以抉择。

19

战略观察 编辑部:战略与管理杂志社信息情报中心 主页:www.cssm.org.cn 版权和隐私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在我看来,利益组织化对于社会稳定来说是把双刃

剑,它可以为反体制准备力量,但它同时又可以是社会

稳定的基石。 工人的利益组织化,对中国现有的工会组织会提出

严重的挑战。它如果不能通过改变自己来真正满足工人

的利益要求,就会被绝大多数工人所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