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40
佔中 專題 校園 2014 / 09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論罷課的必要 犧牲本科知識換來甚麼? 反對社會學系英語化

Post on 03-Apr-2016

25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佔 中

專 題

校 園

2014/ 09

/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論罷課的必要

犧牲本科知識換來甚麼?

—反對社會學系英語化

年老同志的自白,誰聽﹖

Page 2: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社會版

【佔中專題】

3 拋棄溫和路線,為民主直接抗爭

4 從「反佔中」看民主運動的缺口

5 披著羊皮的狼──評「尋求共識 實現特首普選」聯署

6-7 不在沉默中爆發 就在沉默中滅亡──論罷課的必要

9 明明我已晝夜無間──標準工時立法

10-11 救生員大罷工──十年辛酸誰人知﹖

12-13 領匯殺到,我們該(能)依靠誰?

校園版

14-15 誰偷走了深圳分校的意義

16-17 迷途的書院迎新營

18 「開明」中大的另一面── CUSCS 學生聲音被壓實況

19-21 犧牲本科知識換來甚麼?反對社會學系英語化

22-23 第 6 屆專上院校吸金大比拼──評配對補助金計劃

24 敬文飯堂三宗罪,學生聯署求改善

25 [ 校園散打 ]三年制的文學院同學,有否發現 CHLT reg

不到呢? // 新學年,校巴小改動 // 究竟中大飯堂員工收幾

錢?

投稿

27 佔中防守戰

28-29 由頭輸到落腳趾尾--反加宿費

專欄

30 【心湖淬筆】石頭爆出來的物種 //【如是我聞】有關贊

成與反對

性/別版

31 你的敏感帶在哪裡?

32-33 觀看的方式,與物化 ──小記社運女性身體現象的

討論會

34-35 年長同志的自白,誰聽?──《男男正傳》書札

文藝版

36 與越南船民謙卑同行──〈苦路〉影評

37 察看老人院中的沉寂──〈老人院〉影評

38-39 在香港留下什麼──香港華語紀錄片節小輯

目錄

2014 年新學年,燦爛的大學生活開展之際,校園卻處處暗湧。先談住的,中大宿費不斷上升,去年突破一萬,逐步進逼清貧學生。

這邊廂社會學系逐漸改以英語授課,那廂邊學聯罷課如箭在弦。將目光放遠,與中大一河之隔的深圳分校,尚未開學已引發種種

關於中大人身份的問題。

由此看來,説校園是社會縮影也許不無道理。近日罷工救生員爭取合理待遇,提醒香港還有其他受盡壓榨的勞動者;當一碟燒味

飯要四十多元,租金越來越貴,工時越來越長,而薪金依然和十年前一樣微薄。生活的壓迫誰都不會陌生,但總是無人關注,大

元邨居民的「餓爆領匯」行動回響不大、標準工時立法諮詢乏人問津。

《中大學生報》一如既住,裙拉褲甩,有驚無險走到開學。今年我們投放更多心力於排版設計,希望「從善如流」,但內容裏依舊

是那些沉悶,甚或沉重的議題。我們在準備稿題時經常遇到這樣的狀況,各人不同的説法彷彿在空中連上了,看起來一個新的世

界快要形聚——那畫面總是使人激動——而回到現實,那個新的世界總是摔個破碎,一切如同無望。希望與幻滅間的急速轉換總

是令人瀕於瘋狂。於是我們祈求,你們在反覆閱讀沉重事物時,能夠獲得向無物之陣投槍的耐性。

編者的話

新瓶舊酒

2

Page 3: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為民主直接抗爭

/鍾展翹/

自六月尾的全民公投後,有關佔領中環的消息似乎越來越

少:同學甚少在傳媒之中看見佔中的消息, 取而代之的是

「反佔中」的大量街站、 橫額與廣告。在 8 月 17 日, 反佔

中大聯盟聲稱動員了 25 萬人遊行,大大削弱了佔中以及

爭取公民提名的不同民間團體的聲勢。但佔中三子的應對,

竟然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等。

在「反佔中」簽名運動期間,泛民議員放棄與社會討論佔

中的機會,甚至連「政改」兩隻字也甚少提起;在「反佔中」

25 萬人遊行之後,才登一頁報章頭版廣告稍稍回應,完全

沒有任何反動員之意。而在人大常委會公佈有關香港政改

框架的前夕,他們所舉辦的活動,竟然是「民主登高」,登

上太平山頂,寓意社會要「向上望,不要向下沉」云云。

可惜的是,首先向下沉的不是社會,而是佔中三子與泛民

議員。在八月中,消息傳出中央必定會設立一個有篩選的

提委會,而三子與泛民主派則紛紛前仆後繼地與中央官員

談判。

佔中的靜默

談判還是投降?

在這個時候與中央作所謂溝通談判,究竟會有什麼政治效果?不會有。

即使有,也只會是泛民單方面的的退讓。

陳健民曾言:「有張力才會有談判的發生,而佔中,便是要製造這一種

張力。」換而言之,在萬人佔領或其他公民抗命發生之時,泛民與中央

之間才能產生足夠的張力,從而展開談判。佔中運動計劃一年以來,雖

在公投中累積了 80 萬人的民意,勉強算是有一些籌碼,但現在親政府

勢力大加反撲,佔中一方到底何時會發動佔領?有多少市民會站出來?

在這些答案完全不明確的狀態下,又如何有張力和底氣與中央談判?

八月中,泛民立法會議員分批與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會面,除了公民黨依

然口說自己堅持「公民提名」,大部份泛民議員的口風都一退再退 [1],

即使張曉明在會面中明言「支持『結束一黨專政』者不能選特首」,泛

民議員亦不正面反駁,只說大家有分歧;主持會面的林鄭月娥甚至還稱

讚民主黨有「為中央著想的逆向思維」。民主黨主席劉慧卿雖常說民主

黨「天生一副硬骨頭」,但骨頭硬,關節軟下來,跪倒在地上的日子想

必已經不遠了。

事實上,泛民的示弱以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一年多以來,佔中

運動在三子與泛民政黨主導下,所選取的路線極為軟弱。他們所提出的

和平佔中運動雖然提倡利用公民抗命來爭取民主,但實際上,和平佔中

的論述只是希望能夠經過道德感召來吸引更多市民關心民主,而非透過

直接行動迫使政府讓步。口裡說要佔中,身體卻很誠實—他們只是希

望動動嘴,就能說服中共讓步。

故此,和平佔中運動一直以來所表現的是極端的被動:從未計劃行動詳

情,甚至會以「運動很快便會被清場」為由,淡化佔中的影響;學聯在

七一後策劃「佔中預演」,佔中三子也刻意斬斷該活動與「和平佔中」

的關係,千方百計減低運動的對抗性,其實是不斷示弱。泛民與三子心

底裏最希望的,就是中央會大發慈悲,在最後時刻讓步,給予香港人民

主普選。這種態度不但不會對民主運動有任何推進,更是令大部份運動

的支持者失望,連稍微凝聚起來的抗爭意志也磨滅得一乾二淨。

中央強硬的態度非常明顯,篩選幾乎已成事實。佔中三子與泛民政黨一

直以來強調溫和的路線, 已令大部分市民對佔中失去信心(詳見下一篇

文章)。在形勢如此不利的情況之下,繼續強調「溝通」、「溫和」只會

繼續消耗抗爭的意志。

在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中,即使大衛願意談判,歌利亞又怎會與「弱小」

的大衛「有商有量」?政改運動危在旦夕,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坐下談判

的「氣度」,而是抗爭的勇氣。筆者無意否定泛民與佔中一年多來對與

政改的努力,但政黨與三子必須改變這種以退讓、談判為主的路線,否

則大家應拋棄他們,以更為基進、直接的行動,衝擊這場沉寂的抗爭。

運動的軟弱

唯有激進化才能做出改變

「爭取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變成「爭取普選沒有不合理限制」

[

1]

在與張曉明等中央官員溝通時,泛民議員的說法從一直所說的

拋棄溫和路線

會社

3

Page 4: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從 「 反 佔 中 」 看 民 主 運 動 的 缺 口

/ 鍾 展 翹 /

佔領中環,乃至所有激進的直接行動,必然會對既有的社會秩序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抗命行動勢必激進化的今天,我們難以說服市民,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存在;反之,

我們需要讓市民明白的,是我們今天抗爭的價值──民主不是投票和選擇那麼簡單,

而是重新掌握我們生活的第一步。我們需要的不單是小部分抗爭者的勇氣,更需要

大部份市民的理解。如果我們不嘗試讓群眾理解民主與生活間之關係,民主的訴求

永遠都不能擴展開去,而被忽略的一群只會被政權所拉攏。

就如學聯常委王瀚樑所言:「我們需要的不是責難,是同行。」反佔中的出現,揭示

了現今民主運動一個極大的缺口。讓群眾理解運動,不單是組織者的責任,更是每

一個願意變革的公民的工作。

痛 定 思 痛 細 看 反 佔 中

反 敗 為 勝 就 從 身 邊 開 始

截至8月17日,「150萬」市民參與反佔中簽名,

多達「25 萬」的市民參與反佔中大遊行。反

佔中大聯盟召集人「張融」強調,大聯盟不

容許市民「收錢遊行」,強調市民參與簽名活

動與遊行時必須「自發參與」等等。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反佔中?一直以來,我們

關注的參加者收受金錢的境況,又或是有許

多長者或小童被慫恿參與簽名。當然,這場

親政府勢力的動員固然難以跟公民社會一直

以來的行動相比。但若我們只著眼於這些水

份,便會忽略了數字本身所揭示的危機。

即使我們假設反佔中簽名之中只有四分之一

人是真的反對公民抗命,而另外的四分之三

的市民都是被誤導、被迫,甚或被一些利益

所收買而簽名, 那也是一個接近 40 萬的數字。

即使我們再作一個更不可能的假設:所有參

與佔中公投的市民全都支持和平佔中運動,

700 萬香港人,80 萬對 40 萬的數字,作為一

場反政府的運動,這算得上勝利嗎?

反佔中運動固然無法動搖抗爭者的信念,但

其所揭示的,是泛民與佔中三子的論述不能

說服大部分市民。筆者必須強調一點──無

論人數如何造假,150 萬個參與簽名的市民都

某程度上認同反佔中的論述。畢竟一個支持

佔中的市民, 不會為了一些所謂的「蛇齋餅糉」

而參與簽名和遊行。

如果真有大量這樣的人,我們才需要擔心──

畢竟, 他們對佔中的堅持連 300 元都不值。

為何佔中難以受到大部份市民理解,反佔中的論述又能夠說服這麼多市民?嘗試從一

個每日工作十多小時基層市民的角度出發,他們怎麼理解佔中?泛民主派所說的「真

普選」究竟與他們的生活有怎樣的連接?答案非常明顯,幾乎沒有。

長久以來,泛民主派的說法,只是不斷強調愛、和平、公義等概念,卻對民主制度

對市民的生活的改變,如社會保障制度的改善一字不提。誠然,民主制度與民生的

關係並不是如此直觀,但泛民一直以來連僅有的連接都不去強調,自然難以令基層

市民理解「民主」對他們的生活有何關係。

筆者不是說基層人士缺乏愛、和平等道德觀念,但在他們溫飽拮据的情況之下,僅

僅利用這些相對虛無縹緲的概念,又怎能令他們認可「破壞社會安寧」的方法?再

加上小恩小惠的推波助瀾,大量「反佔中」的簽名便由此而生。

反之,和平佔中這種只強調價值的論述方向,應較能說服生活較為穩定的中產階級。

但出身於中產家庭的我,也能從我的父母與親友間的交流中,發現這種論調的失敗。

中產固然較為關心民主發展, 亦對「蛇齋餅糉」非常反感。但佔中所造成的經濟影響,

彷彿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周融的一句「我們要的是沒有動亂的民主」,自然擊中

了他們心中的想法──民主固然重要, 但絕不能影響社會的穩定。佔中不會造成動

亂,但經濟動盪所造成的樓價不穩,已經令他們非常恐懼。

佔 中 / 反 佔 中 ──

孰 勝 孰 敗 ?

4

Page 5: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龍/

評「尋求共識

實現特首普選」聯署

披著羊皮的狼||||

下佔中與反佔中之爭漸趨激烈,更有將社會分成兩個陣營之勢。

在這樣的時勢,曾鈺成等建制派發起「尋求共識 實現特首普選」

聯署,「促請社會平心靜氣討論政改」。聯署者不但包括一些傳統

建制派,更有不同界別,甚至有傾向泛民的人士,比如港大前校

長徐立之、藝術界的靳埭強、港大法律學者張達明和民主黨創黨

成員羅致光等, 都是社會上甚有影響力的人。驟眼看這份聯署,他

們的說法十分動聽:「懇請各方共同營造一個可以平心靜氣商談的

社會氣氛……深入討論探索多元化而具體可行的各種特首普選方

案,互諒互讓,克服歧見,以期達成為大多數市民和各方接受的

政改共識。」關注當下社會撕裂的問題,不是十分合理嗎?但其實

大家只要仔細想清楚,便會發現這份聯署也不過是為中共以及香

港的統治階層站台。

這份聯署反映了一種想法:雙方彷彿都各持理據,堅持己見,

爭持不下。但如此描述當下形勢根本就極有問題。民主選

舉本就是我們的權利。平等的提名權、參選權等根本就是

合理的延伸,當然必須堅持,無可退讓;所謂的篩選從一

開始就站不住腳。現在,政府方要求篩選,其實沒有提出

任何合理理據,說到底不過是為了方便管治。事實上,只

要政府一直不肯放權,無權者與統治階級之間的社會矛盾

就必然存在。明明問題出於政府身上,現在聯署卻各打雙

方五十大板,其實就是將所有對民主有合理堅持的人都說

成是分裂社會,實在是指鹿為馬。

另一方面,聯署將當下局勢描述成爭持不下,彷彿抗爭者與

政權實力相若,我們有空間溫和地與中央談判,只要雙方各

讓一步,便能達至雙贏局面。但事實是,抗爭者與統治階層

之間,從來都存在極大的實力差距。政府不但在制度上可以

任意否決普選,還掌控能合法行使暴力的警隊,騷擾抗爭者

的街站宣傳、以暴力對待示威者,打壓大小抗爭行動。此外,

政府更可透過影響主流傳媒抹黑抗爭者,再以廣告日以繼夜

的向市民洗腦宣傳「袋住先」。親政府勢力亦可恃著那近乎

無限的資源,動員反佔中勢力,以鋪天蓋地的街站宣傳歪理。

在龐大的國家機器面前,抗爭者就是如此渺小。

即使我們擺出強硬態度,配合大型行動,才可能對政府稍稍

構成壓力。這份聯署表面上呼籲保持社會和諧,要抗爭者溫

和表態,實際上就是要我們棄械投降。在當下局勢,參與這

樣的聯署,要麼是愚蠢短視,真心以為雙方鬥爭太過激烈,

要麼就是用心險惡,藉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軟化我們抗

爭的決心。而政府的策略也十分明顯,一方面以周融之流演

醜角,再配合這種「溫和」論述向抗爭者招降。

明顯地,當下統治階級依然不肯放權。現在面對佔中這一有

可能激進的運動,他們便用盡所有法寶削弱抗爭者的勢力。

雖然這聯署沒有引起社會太多關注,但可以預期這種「溫和」

的論述仍會以不同方式借屍還魂。大家可能已對蛇齋餅粽不

為所動,對周融之流更是嗤之以鼻,但我們更要警惕這種「溫

和」的論述,認清我們抗爭的目標──沒有任何篩選的普選。

不問是非黑白 各打五十大板

堅守原則 不容退讓

聯署就是要我們放棄抗爭

會社

5

Page 6: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青山明月/

“But as things are, the war of the sword and the war

of the pens is perpetual” – Thomas Hobbes, De Cive

||||||||論罷課的必要

就在

滅亡

沉默中

年以後,我們會想起 2014 年 9 月這個時刻。

儘管我們未必願意承認,但佔領中環──當下爭取代議民

主的運動──正在失去其僅有的動量。自佔中宣佈有 80 萬

人投票支持以後,中共以及香港的統治階層就開始組織其

龐大的反動員。現在,已有 150 萬人參與「反佔中」的簽名,

25 多萬的人參與「反佔中」遊行。無論是這個龐大的數字,

還是那些遍佈全港的街站,以及各大傳媒持續不斷的報導,

均將反佔中的運動推到群眾眼前。

這些數字大概有水分, 也確實有很多報導指不少「反佔中」

的支持者是「收錢做事」。但就算數字打上一個折頭,我們

依然無法否認,仍有大量群眾反對佔中這個運動。這些反

宣傳是如此鋪天蓋地,而佔中在這段時間偏偏不打算作甚

麼迎撃。試想像一些對佔中同情的普通市民,即使他們認

同這相當陌生的運動,這一兩個月以來,也很難不感到頹敗。

如果事情順著發生下去,我們到底可以看到甚麼結局?統

治階層不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放棄甚麼,佔中三子要麼勉

強發起佔領,但在這樣的形勢下士氣下,參與人數實在成疑,

能堅持的就更堪憂慮;要麼則是接受一個自以為體面的結

束,認定「某程度的篩選」也是符合國際標準,或認為這

是階段性的成果之類。

事實上, 這根本就是一場慘敗。 「佔領中環」歷了一年有餘,

弄得風風火火,假若到最後還是連甚麼重大讓步也拿不到,

那我們唯一能肯定的結果,就是一大群更加冷漠、更加挫

敗的香港市民。而統治階級對香港的管治,將會更加牢固。

我們首先要理解,為甚麼事情會到了這樣的地步,才

有望扭轉局面。一直以來,佔中與泛民都是在溫和與

溫和之間遊走。一方面,他們希冀統治階層會在壓力

下放出普選;另一方面,卻又極其不願真正觸動中共

的神經,只願稍稍施壓。比如,你從不會見到佔中三

子發表任何強硬的言論,主動威脅佔領;你大概不曾

聽過他們大聲說出佔領的好處,鼓勵市民行動,激起

士氣之類;又比如除了一兩次的「演練」,也就再沒

有任何動向顯示佔領是如箭在弦。大部份市民都沒有

感受到,那種山雨欲來的感覺。

實際上,他們對於「對抗」有著先天的迴避,所以說

了佔中這麼久,總沒見到甚麼真正的威脅。然則,沒

有真正的威脅與反抗,根本就沒有任何談判的空間可

言。佔中領導層(以及某程度上不少泛民黨派)那種

對溫和近乎拜物的思維,才是一切問題的緣由。

故此,我們必須將運動帶回更具抗爭性的道路上,勇

於與統治階級對抗,才有機會爭取到任何有意義的東

當下運動的問題

這就是成王敗寇。

容我再提一次,現在就是這麼一個時刻。

延伸閱讀:有關法國六八學運,坊間有大量文章書藉談及,最簡單的可由維基百科開始看起(見條目 May 1968 events in France);有關智利的運動,可見 Jeffery R. Webber,

6

Page 7: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不在沉默中爆發

就在沉默中滅亡

在香港, 即使我們勉強將前年反國教的

「四小時罷課」計算在內,罷課也是鮮有

的事。在國外,這也不是一種最常見的抗

爭方式。簡而言之,就是問題太嚴重了,

大部份學生(主要是大學生,但也有中學

生的)長期拒絕上課,然後公開集合到公

共地方,或是聚集校園,向當權者施壓。

與傳統的遊行示威不同,罷課不是我們在

假日走出來表達訴求。歷史上的罷課,短

則歷時一至兩星期,久則長達半年以上。

罷課要象徵的,是要打破既有的社會秩序

來作出控訴。罷課,就是要向當權者說,

我們作為學生,已不能夠容忍當下社會的

既有狀態了;我們實在不能如常一樣上課,

要從既有的生活常規中走出來,參與抗爭。

這裡代表著的,是更多的承擔與決心。

罷課實際對政府的壓力不容小覷。如果政

府無法儘快處理罷課危機致使罷課太久,

大學的運作就面對相當麻煩的行政問題

(例如復課後,會有太多學生需要修讀某

學分),更甚者會有大量學生不能準時畢

業,中高端勞動市場會有相當壓力。這對

整個社會經濟均造成衝擊。

當然,與全國罷工真正停止社會運作相比,

罷課的意義還是象徵性的,標誌社會的失

序。但歷史上罷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正

是以這種象徵燃點起抗爭的火炬──罷課

是要向社會吶喊,期望社會大眾會因此而

起。當市民看到,連學生也開始不上課,

必須要當權者即時回應問題的時候,大眾

市民也更容易感受到別樣的氣氛,更容易

事實上,在當下的香港,沒有比由我們帶

頭更為合理的了。這不是甚麼自抬身價,

而是我們需要付出的是最少──罷工者往

往會被解僱,參與激進運動更是有機會被

捕,而我們卻總被某些莫名的學生光環抬

高著、保護著。再者,要說對民主的理解,

要說讀得書多,大學生們對民主運動難道

不是最責無旁貸?難道真的是仗義每多屠

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現在,統治階層的反動員一片燎原之勢,

佔中領導層無意對抗,社會上不少人覺得

難以爭取到無篩選的代議民主,在這個時

刻,如果我們學生不站出來,還又有誰可

以站出來?因著工會勢力的疲弱,我們大

概無法如某些國家民眾一樣,可以挑動起

大型罷工以作對抗。但如果我們真的成功

組織起罷課,這大可重新喚起貧苦大眾的

勇氣,為支持代議民主運動的港人打下強

心針。就實際運動情況,我們若以罷課作

牽頭,激起社會情緒,那當氣氛累積到某

個地步的時候,就直接發動佔領,號召市

民一起參加──這總比現在佔中三子勉強

發動好得多。統治階層也會知道,我們不

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唯有反撃,作真正的

對抗,權貴才會正視我們的訴求。

大家自然可以輕易點出諸多問題:這樣的

做法不「實際」──到底有否足夠的時間

作宣傳組織?又或這樣的做法太「激進」

──同學或市民大眾不會接受,會據之而

行動的說法更是無從說起;統治階層也不

會放手,諸如此類。這些都是相當嚴肅的

問題,怎樣真正和群眾溝通,讓他們真正

理解接受,怎樣把握時機,如何向當權者

施壓──這些都是應該正視的。然則,我

們應該首先叩問的是,除了接受失敗,我

們還可以做甚麼?

當然,要發動罷課一點也不簡單。首先,

同學大概比社會大眾更傾向於行動,但以

現時的社會氣氛,要大量同學認同一個全

新的抗爭形式,還要付出相當時間,放棄

一定課業,實在是不容易。故此,在人大

公佈其報告以後,眾多學生會就必須發動

大量的宣傳與組織工作──不止是發發傳

單或網上轉張圖──而是真正需要向同學

解釋罷課的種種,由形勢、理念、行進、

到其效果都不能少。另一方面,與平常不

同,罷課的宣傳不能只是由院校學生會的

十數個同學(如不是更少)自行宣傳──

這些組織工作必須滲透到底層的學生組

織,諸如系會、宿生會之類,更要鼓勵同

學真正自發。觀乎歷史上所有的罷課運動,

總是充斥著這種根莖式的組織方式。罷課

不是請客吃飯,需要同學真正付出,不能

只靠簡單口號來組織,而是需要更強的關

係連結與氣氛,系會與宿生會的日常性在

這裡就能起無可代替的作用。

更深刻的理解、更激進的抗爭、別於以往

的宣傳與組織方式、對同學更苛刻的要求

──這些都是罷課需要踰越的難關。

實際操作

我們責無旁貸

有關罷課的種種

西。激進不是亂來,而是代表著決心與勇

氣。

然而,激進也要有理性與戰略。要令運動

轉向,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現在反佔中

勢頭正勁,大眾市民也不會有太大信心行

動。在這個時候, 我們需要的,是一點火

星,一個新的戰場。

所以才有罷課的說法。

從既有的生活常規中走出來,對當下社會

問題作出反思,以致組織更大規模的行動。

最著名的,自然是 1968 年的法國學運,

這場運動最初由近 20000 個學生罷課開

始,最後有近 100 萬人在巴黎示威,近

2/3 的法國工人(1000 萬人)罷工,當時

的總統戴高樂一度要逃離法國。近年也不

是沒有類似的行動。智利學生在 2011 的

時候,發動近半年的全國罷課,由最初只

抗議教育制度不平等,直至到後來,大量

市民和工人參與抗爭,將議題拉闊至改革

退休金,要求銅礦國營化等重大社會議題,

到最後甚至動搖整個政府以至代議民主制

度的合法性。這種由學生帶頭,然後演變

至「學生-工人」、或「學生-市民」的

聯合運動,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Chile’s New Left,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 如欲理解更多關於罷課的資訊,中大學生報與中大左翼學會,將於九月中聯合出版罷課特刊,各位同學敬請留意。

多年以後,我們會想起 2014 年

9 月這個時刻。

會社

7

Page 8: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Franklin)

范記 307 室 晚上 7點

4/9 O-NIGHT

11/9 佔中二之一:

15/9 佔中二之二:

罷課搞乜鬼?

嚟學生報傾下啦!

仲眼望望﹖ 有嘢食,有計傾!

普選其實到底

有幾好?

8

Page 9: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或者是不少香港人都活在這樣的生活之

中,所以七月的幾場標準工時立法諮詢,

回響極少,主流媒體提及的通常都是零星

的團體示威,和商家說一輪憂慮甚麼甚麼。

至於諮詢會發生過甚麼,甚至標準工時立

法詳情是怎樣,似乎也沒人提及,彷彿大

家都已經一清二楚。

更可怕的是,政府根本一直是大商家的幫

兇。推出的研究報告 [1],重點不是怎樣

保障工人權益,而是重複著一眾僱主的歪

論,甚麼影響競爭力云云。(明明全球競

爭力第一的瑞士每周平均工時是 35.2,而

香港是 47.0。)關於工人的,通常都是極

度簡化,用寥寥數字把極長工時導致的家

庭和社會問題帶過,一句沒有共識就抹殺

了工人的權利,絕口不提香港人無限 OT

的慘況。

政 府 和 一 眾 商 營 媒 體 的 聯

手滅聲

已發展地區之中,香港的平均工時已是名

列前茅。根據政府的研究報告所述,2011

年香港平均每周工時是 47.0。在擁有 34

個成員國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2] 的資料庫中,只有土耳其(48.9 小時)

能與其相媲美。但這仍遠遠不是最令人驚

訝的。

瑞銀集團在 2012 年的全球工時研究,顯

示香港年均工時為 2,296 小時,是 72 個

國家中第五高,而 OECD 國家中最高的也

不過是墨西哥的 2,226 小時,相較之下,

最低的荷蘭只有 1,383 小時。但是,政府

的工時研究報告竟對年均工時隻字不提。

這正是政府要我們跌入的陷阱:當我們發

現與其他國家的每周工時只差幾小時,我

們忘記了他們的年假、補假加起來,每年

實際的工作時數差不多是我們的一半。

香港的世界之最

我們看到外國如此美好的同時,請別忘記

當地人為此而付出的血汗,甚至生命。自

十八世紀歐美工業革命後,工人工作日益

繁重,一天工作 10 至 16 小時是常態。他

們逐漸意識到無止境工作的痛苦,結果在

1791 年的美國,發生了第一次爭取縮短工

時的運動,費城的木匠開始要求十小時工

作天,並蔓延到各行各業。

1817年是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開始。但是,

在整整 100 年後,經歷多場慘案,工運被

鎮壓、工人犧牲,甚至被逮捕、處死,才

有第一個立法實行八小時工作天的國家。

今天各國的工時規管,其實得來不易。歷

史教我們的這一課就是:不要奢望這偏袒

財閥的政府會主動讓步;我們要用自己的

力量,爭取自己應得的權利。當然,我們

同時也不可忽略一環扣一環的勞工議題:

如果沒有最低工資保障工人收入,沒有租

金管制保障中小企有合理鋪租,這一切也

不會有任何益處。

工人權益不會從天而降

今天,距離第一次對八小時工作天的呼喊,

已經差不多 200 年,但香港人仍然處於這

無間地獄。作為大學生,其實不到幾年就

會跌入其中。雖然諮詢期已在七月結束,

但政府仍沒有任何具體的立法時間表。我

們日後還有不少爭取的機會,打破財團和

政府的謊言,繼續竭力爭取工人的權利。

現時基層在香港政治中完全消音,不是單

純的政治冷感。爭取標準工時,不只是為

了自己的將來,也是為全香港人的利益。

自 己 的 權 利, 要 靠 自 己 雙0 0 0 0 0 0 0 0 0 0

手奪回0 0 0

[1] 政府的工時研究報告全文及摘要可在 http://www.

labour.gov.hk/tc/plan/swh.htm 查看

[2] OECD 是由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成員包括

絕大部份已發展國家、土耳其、墨西哥、匈牙利、波蘭

和智利

OECD 國家的工時數字列表:

但歸根究底,對於甚麼是工時規管,大多

數人都應該只有很模糊的概念。首先我們

要分開「標準工時」和「最高工時」,這

兩樣都是工時法例的元素。當你工作超過

了「標準工時」,即算作超時工作(OT),

公司就需要補薪, 而且要高於原本薪金

(例如 1.25 或 1.5 倍),但總工作時數仍

必定不能超過「最高工時」。

很多人覺得這樣的規管只是讓大家捱少點

苦,這真是大大低估了長工時的影響。試

想想剛畢業出來工作,如果要每日工作十

小時,再加上 OT,星期六日(假設你幸

運地只工作五天)很難不累得整天呼呼大

睡吧。陪伴家庭、拍拖、以至基本的娛樂

時間也近乎零。這種生活在很多行業還要

是常態!當連看報紙也沒有時間,你還期

望他們能跟你一起爭普選、護東北嗎?

標 準 工 時 是 民 生, 也 是 政

治!

明明我已晝夜無間

0

0

0

0

0

0

0

0

0

||

標準工時立法

0

0

0

0

0

0

/Henry/

假剛剛完結,相信不少同學的話題都

是暑期工、intern、或是組爸媽的 grad

job, 當中埋怨最多的莫過於無盡的 OT(補

水只是傳說)。銀行、會計、公關這些公

司的忙碌程度,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初

出來工作甚至要做到半夜乘的士回家,然

後第二日又繼續搏殺。至於政改?新界東

北?睡得夠再算吧!

http : / / s t a t s . o e c d . r o g / I n d e x . a s p x ?D a t a S e t -

Code=ANHRS#

會社

9

Page 10: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救 生 員 大 罷 工

── 十 年 辛 酸 誰 人 知 ﹖

/言/

日炎炎,是到泳池暢泳的大好時間。

望著救生員,很多時我們會想,他們不

就是坐在救生台上無聊閒坐嗎﹖他們又

怎會無故抗議,說工作辛苦呢﹖然而,

大家實在要認識他們工作的辛苦之處。

因為救生員工作負擔重,待遇差,所以

港九拯溺員工會近日才發動罷工,抗議

康文署削減泳池人手,令他們工作壓力

大增,並要求政府增加人手及使救生員

職系專業化。

捕風捉影的內地客問題

先要指出,不少報導提到因為大量內地

客到香港泳池,不守規則,增加了救生

員的工作負擔,加上泳池本來已人手不

足,便釀成這次罷工。雖然有個別救生

員曾公開說過,內地客激增令他們的工

作壓力大增。但總的來說,這種說法實

無確鑿數據支持,坊間「反對內地客」

的人往往未能提供相關的數據支持這說

法。「內地客問題」受到報章過分炒作,

掩蓋了救生員罷工的真正原因。

十年前開始的抗爭

翻查資料,三年來都有救生員以不同形

式表達對康文署的不滿,如集體請假、

小型罷工等,訴求多為增加人手、工資

過低等。其實,救生員的不滿和抗爭,

乃政府多年來節省公共開支的後果。

事情在十多年前已萌芽。自 01 年起,政

府為削減開支,將原本是公務員的救生

員改為合約工(康文署自 09 年才將救

生員變回公務員)。03 年, 政府為了慳

更多,更計劃外判八個泳池的工作。當

時的救生員工會於十一國慶日罷工,並

以維港渡海泳的形式抗議,逼使政府撤

回原有計劃。

當然,政府不會因而退走。04 年夏天,

政府將臨時合約救生員的工資由本來

11,000 元, 大 幅 削 減 至 8,300 元, 結

果離島區沒法聘請足夠的救生員。後

來,政府把離島區救生員的薪金上調到

10,000 元,這種「同工不同酬」的做法

削減資源 苦了救生員

由是觀之,救生員受的壓迫由很早以前

已經出現。而這次罷工的兩大訴求──

即要求政府增加人手及使救生員職系專

業化──也是回應政府不願增加公共開

支。

工會指出,根據國際標準,一個 50 米

令港島區沒有加薪的救生員非常不滿,

並計劃自發罷工。後來工會介入,成功

發動 800 個救生員於淺水灣罷工,同時

要求政府增加救生員人手,以符合國際

泳池的編制。

近年來救生員亦有抗爭,較大型的是在

12 年,工會曾計劃在「全民運動日」,

動員 800 名救生員罷工。康文署為了確

保「全民運動日」順利進行而與之談判,

最終在罷工前達成共識,答應會增聘 50

名季節性救生員,工會亦取消罷工。

直至今年,救生員的人手仍然不足,待

遇仍得不到改善,令工會決定在暑假發

動大型罷工。現時已有五個泳池和兩個

泳灘因罷工而關閉,工會更明言會在八

月底發動全港救生員大罷工。

10

Page 11: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解決之道﹕正視福利問題

這次救生員罷工,揭示了政府為削減公

共福利開支,逃避了對市民應有的責任。

其實,這種削減福利的政策俯拾皆是,

譬如醫院孕婦床位不足,因政府縮減醫

[1] 〈 人 手 問 題 十 年 未 解 決 救 生 員 再 罷 工 促 職

系專業化〉,轉引自獨立媒體。

[2 ] 〈300 名 救 生 員 罷 工 抗 議 康 文 署 欺 壓 〉, 轉

引自獨立媒體。

[3 ] 〈 人 手 問 題 十 年 未 解 決 救 生 員 再 罷 工 促 職

系專業化〉,轉引自獨立媒體。

14/7 星期一 晴

暑期檔第一日,個池由朝到晚都滿人,坐足全日。

15/7 星期二 晴

今日無啦啦有個呀嬸大叫, 話有個後生仔非禮

佢。我地幾個即刻行埋去問啦。個後生仔女朋友

都有幫下口,但係呀嬸係都要屈佢。我地用成大

半個鐘先搞得掂。不過個呀嬸走果時都仲係係咁

講個後生仔非禮,個後生仔塊面紅到呢……

17/7 星期四 晴

今日,中午有班𡃁仔嚟玩,有個浸親,即刻衝落

池救佢。個池得返我同呀澤,叫左二號池阿雞幫

手。一齊抬擔架幫手,好彩另一邊池冇出事。

標準池及副池要求每更有 4 至 6 名救生

員,可不少標準池只有 3 名救生員當值。

救生員蔡先生表示﹕「同事為了保障市

民安全,放棄午休時間」 。事實上,救

生員人手已由 04 年每池 10 人,降至現

時 6 至 7 人。[1] 此外,公眾泳池及泳灘

每年平均需要 800 名季節性救生員。但

現時康文署聘請不到足夠的救生員,長

期欠缺 200 至 300 人。為淡化人手不足,

康文署更把池邊巡邏及滑水梯頂的看守

崗位,交由不懂拯溺急救的護衛員擔任,

節省逾 470 萬元的恆常開支。這令公眾

安全大受影響,隨時「搞出人命」。

然而,康文署始終不肯改善救生員待遇。

救生員蕭生說,原本救人工作是有使命

感的,可以處理好事件會有很大滿足感。

但他慨嘆這行業不受重視,沒有前景,

因此難有年輕人再入行。[2] 現時全職救

生員的起薪為 13,600 元,頂薪卻只有

16,000 元。罷工期間, 不時看到 「無前

景,新人不入行」、「脫離技工,設救生

員獨立職系」等標語。這就關係到是次

罷工的第二大訴求,即「職系專業化」。

要成為一名救生員,除了需要通過訓練、

視力測試,還要多項專業資格。最基本

的牌照包括泳池救生章、沙灘救生章以

及急救牌,而全職救生員每三年更需支

付 5,000-6,000 元的考試費重考。這是

個很重的負擔,對季節性的兼職工尤甚。

除此之外,政府打算在明年要求新入行

的泳灘救生員考取水上電單車牌或獨木

舟牌,方能考取救生章。一名救生員需

要考取一堆牌照,然而在公務員體系中

只屬「技工」級別(根據公務員薪酬表,

是由五級到八級)。全職救生員的頂薪

只有 16,000 元,相比救護員(由九級起

跳)—其起薪點是 17,000 元—同樣

在前線救人,需要考取多種專業資格的

救生員明顯偏低。

21/7 星期一 陰晴不定

尋日朝早落雨,下晝太陽好猛,啲蒸汽搞到個場好熱同侷促。每次巡池都

覺得特別辛苦。加上救生台把電風扇壞咗, 搞到乾曬咗勁耐。成日精神好

差,返到屋企即刻瞓著。

23/7 星期三 雨

朝早響更衣室聽到啲同事講話遲下罷工。都啱嘅,返左兩三年,有時都會

諗我依幾年做緊乜,日日就係對住個池。有時仲要受老婆氣,話做救生員

冇前途。見到啲朋友當初考消防,雖然有時要拎條命博,但係起碼唔使由

朝做到晚,人工又高。

換完衫,啲同事叫我千其唔好爆響口,一陣比其他人收到風就大鑊。

25/7 星期五 晴

難得收早啲,約左中學呀昇同呀健食飯。例牌都係問下大家近況,又講返

果啲乜鬼做救生員日日𥄫女瞓覺打機好爽果啲。唉……

以上日記乃採用了不同救生員的真實經歷創作。

療開支;年青人難以申請公屋,捱私樓

貴租,因政府不願增建公屋。政府一直

不願增加救生員福利,令救生員得不到

應有的待遇,市民亦得不到合理的服務。

今天,有關福利的問題往往聚焦到「內

地人搶福利」上頭,彷彿一切問題都是

由他們帶起。但正如工會副主席郭紹傑

所說,問題在於救生員待遇差,人手嚴

重不足,編制失當,令救生員壓力大增。

[3]

日記

會社

11

Page 12: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這一次 我不能再沉默

關注組召集人阿娟當初在網上看到商戶不獲續約的

消息,十分憤怒,便在 Facebook 的「大埔 group」

集合了幾個特別熱心的成員, 五月尾就組成了關注

組。他們都是在大埔工作或居住,大多沒有組織社運

的經驗,亦只能用工餘時間開會,更要自掏腰包支

付一切經費,但今次感到事件「殺到埋身」,萬一真

的成事,不單平民食肆成絕唱,更影響到居民的生活

模式,所以必須站出來。關注組認為領匯現時只作商

業考慮,完全不顧及居民的負擔能力。「就像大元邨,

其實老人很多,多年來他們都習慣『近近哋』來美食

廣場用餐,又或是叫外賣,如果換成中高檔食肆,他

們的生活會受很大影響。」關注組核心成員 Sandy 說。

於是,他們在六月二十八日發起遊行,成功號召過百

名居民由美食廣場遊行至太和領匯辦事處。可是遊行

一次作用不大,而且社會上早有不少對領匯不滿的聲

音,但領匯和政府都不為所動。「領匯作為商業機構,

它只怕租戶。所以我們嘗試另一角度,以市場力量去

make noise,希望有所突破。」阿娟說。於是,關注

組發起「餓爆領匯」罷食行動。

領匯殺到 我

們該(能)依靠誰

/大埔村民/

領匯接管公屋商場,連鎖及中高檔食肆進駐,一頓午膳動輒要$40,想平平

哋只能選麥當勞,相信不少公屋甚至附近居民都有同感。而很快又有一萬多人要

身 受 其 害: 大 元 美 食 廣 場( 位 於 大 元 邨 由 領 匯 管 理 的 街 市 樓 上 平 台 ) 的 12 間 小

店將不獲續約,最快十月就要結業。今年五月中,領匯宣佈舖位將裝修,再重新

投標及出租。而裝修後的租金大幅上漲,且租戶需自行承擔裝修費,變相是逼走

小商戶,領匯更明言要把這裡變成中高檔食肆。於是,有大埔居民發起「大元美

食廣場關注組」,爭取保留大元平民食肆,亦希望領匯正視屋邨高消費問題。

12

Page 13: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平心而論,領匯的確是一家上市公司,目的就是要爭取最大利潤。

當年領匯的招股書就曾明言「領匯擬根據其投資策略持有、買賣

及積極管理該等物業,為其基金單位持有人帶來回報」,正好說

明它就是要賺錢向股東交代,而不會負社會責任。既然領匯看重

的只是市場,而我們的市場力量又不足與之對抗,誰才在問題中

責無旁貸?房屋委員會 2005 年出售公屋設施(包括商場、停車場、

熟食檔等)予領匯,現已證明是錯誤決定。房委會不是賣掉這些

設施後就乾手淨腳,根據《房屋條例》,它有責任確保設施適合

收入不高的公屋居民。領匯顯然只會繼續賺錢,只有政府回購領

匯,公屋設施管理才有改革的希望。

回購領匯絕非不可行。儘管現時領匯市值已達近千億,但近年政

府每年均有數百億盈餘,而且只要購入過半股份,就能掌握領匯

決策大權。現時領匯已開始購入私人商場,並已出售四個公屋商

場(並將再出售四個),政府再不行動,到將來欲回購領匯時,

可能也買不回公屋商場。要政府行動,我們作為市民便要及早團

結起來爭取,向政府施壓,否則拖延下去,便恨錯難返。

以消費者力量對抗領匯,新希望?

大石砸死蟹

然而,罷食作為消費者運動的一種,其實有著不少限制。

首先,消費者手握的籌碼與商家相比下極為薄弱,以致他們其實

沒多少本錢實行罷食,甚至達成目的。

消費者處於市場的被動位置,罷食後,不一定有其他選擇可供替

代,於是實踐及持續罷食有一定難度。本來,商場消費昂貴,而

居民需要低價食品,有價有市,自然會有小販擺檔,在自由市場

中與商場(領匯)抗衡。但政府的管理主義思維就是要操控一切

空間,自 70 年代起嚴打小販,市場失去此自然調節功能,居民

只能忍受商場的高消費。政府滅絕一切「非正式經濟」,其中一

個目的是令只有特定受管理範圍(商場及其他舖位)才能進行買

賣活動。於是,這些範圍就有獨市優勢(情況就如只有某塊土地

才能種出人蔘),多人爭,土地價值自然提升,作為政府主要收

政府打算袖手旁觀到何時?

入之一的賣地就節節上升。

而即使消費者有替代品,但他們與企業之間地位及所擁資源的不

對等,使消費者早已處於弱勢。罷食者能控制的只是幾十元的午

餐,對手握上億計資本的大集團來說根本是九牛一毛。即使我們

能號召大量人罷食,企業只要推出優惠劵吸引顧客,就能輕易收

復失地。而大集團甚至可能不需要主動彌補:在今次的例子中,

例如抽中了罷食美心,部分人或會轉向其他食肆,如此類推,各

大食肆變相只是輪流承擔罷食造成的顧客流失,而一個月的損失

根本無法撼動它們。這次活動亦處於一尷尬處境:今次的目標其

實是領匯, 我們卻無法直接「罷」領匯, 只能靠罷食其租戶的食

肆,造成間接壓力。但我們無法控制租戶會如何應對:它們未必

會與領匯談判,可能只是派派優惠劵了事。更可怕的是,我們或

會間接幫了這些大集團減租,然後「頂爛市」逼走小商戶。大集

團壟斷後怎樣加價,我們也無力反抗。

而即使不論與商家的勢力懸殊,在消費者之間要集合足夠力量其

實已經不易。

消費者運動弔詭之處在於,對罷食目標營業額最有殺傷力的人,

也就是平時最常光顧罷食目標的人,參與罷食的動力最小。因為

他們或許本來就不對這些大集團存有批判,或是逼不得已要光顧

罷食目標的(如住處附近無其他選擇),又或者這些食肆對他來

說是方便實惠的選擇。(正因如此,他們更應是重要宣傳對象。)

另外,每次只罷食一至兩間食肆,較易達成。但可能有些罷食者

會在這個月罷食完大家樂,下個月又重新光顧,如是者,他們根

本從無脫離在領匯消費的生活模式,也無法真正改變觀念。

罷食在實行上分為兩階段 :

一)在裝修竣工前,為了防止大元美食廣場真的變成中高檔美食

廣場,關注組宣佈他們屆時將會每個月隨機抽出一間進駐的貴價

食肆,號召民眾罷食一個月。他們希望藉此阻嚇中高檔食肆,使

他們不敢入標,或與領匯就租金問題談判。為展示大埔居民罷食

的決心,及讓其先作演練,關注組已開始每月抽出一至兩間身為

領匯大租戶的連鎖集團,發起罷食全部領匯商場內該集團旗下的

食肆,同時呼籲全港市民加入。例如抽中大家樂,就會同時罷食

Spaghetti House、一粥麵等同一集團的食肆。

二)在裝修竣工後,若大元美食廣場真的成為中高檔食肆,關注

組就會正式發起在該廣場的罷食,逼使租戶與領匯談判,降低租

金以至餐飲價格。

關注組望以消費者力量,透過領匯的租戶間接向領匯施壓,使其

正視屋邨商場高消費的問題,並採取適合公屋居民的管理模式。

例如仿效大學設立膳食委員會,按住戶入息中位數訂定租金,及

決定把舖位租予甚麼商戶。關注組更希望把罷食文化傳開去。阿

娟指「我們宣傳時,很多街坊的無力感很重,覺得已改變不了甚

麼,我們想讓居民甚至香港市民知道自己其實是『有得揀(唔食)』,

而不是待宰的羊,如果能集合更多人的力量,或能有所改變」。

現時,在宣佈罷食兩個月後,關注組已經收集了過萬張罷食決志

卡,亦正進行第二輪領匯商場內罷食。同時,第二輪投標已經開

始,但暫時仍未有任何租戶與領匯簽約(包括關注組認為可能進

駐的連鎖食肆)。領匯亦曾多次聯絡現有租戶,希望商討續約事宜,

儘管未知租金上有否讓步。

會社

13

Page 14: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誰 偷 走 了 深 圳

你閱讀這篇文章時,落戶龍崗區、與深圳

大學合辦的深圳分校已經開學。由 2009 年校

方探討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下稱深圳

分校)的可能,到今年上旬確認招生,深圳

分校一直沒有太多人關注。直至剛過去的暑

假,媒體爆出馬料水大學以及其深圳分校的

證書「大概一致」,以及深圳分校畢業生有機

會競選校董管理中大後,此事就鬧得熱烘烘。

學生、校友紛紛聯署,表明港深中大不能混

為一談。除稍有討論證書的問題,其實我們

都無從否認,我們對深圳分校實況一無所知。

關愛中大的各位想必急切想知道證書事

件發展。放心好了,校方澄清「證書上

清楚注明學生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修畢學位課程」,大家定能分辨兩所大學

的證書。深圳分校畢業生的確會獲得兩

張證書,事緣內地的證書走雙軌制,大

部份畢業生會同時獲得學位證書和畢業

證書,而兩者皆與中大畢業生所獲的不

一樣。

至於深圳分校畢業生加入校友評議會後

能否競選校董,該會聲稱將修訂章則,

區分兩地畢業生於校友評議會的權利,

實際修改內容仍在商議。

經此一役,校方表明日後會小心處理兩

地畢業生的身分。然而,大家突如其來

的關注,是筆者意想不到的。探查面書

上和朋友圈的意見,大家都覺得「張證

書 cheap 晒」、「見工蝕晒」、「影衰中大

人個名」⋯⋯意見大致分為兩類:有人

擔心影響證書認受性,有人則擔心中大

價值受損。

你最關心的事

證書背後:搵工大作戰

證書背後:失落的歸屬感

除了競爭,證書也象徵了身為中大社群

一員的身份。因著深圳分校一事,不少

同學感覺對中大的歸屬感遭僭越。好些

中大人常以「人文精神」、「書院制」為

傲,展現其貌似獨特、無可取締的身份

和情感。無可否認,中大建校時的書院

制、以中文為教學語言、多年來的抗爭

歷史和人文關懷,的確可貴。但可貴的,

是過去了的歷史。當下的中大書院理念

似有還無、提倡表面是「國際化」的英

語化(詳見 P.19〈犧牲本科知識換來甚

麼?反對社會學系英語化〉)、剝削外判

事件時有發生。既然這些獨特之處已一

再遭侵蝕, 那我們的歸屬感到底紮根於

甚麼?難道只是校方虛有其表的宣傳?

沒錯,從個人出發的經歷、得著和情感,

也是歸屬感的一種。不過,我們每天想

的都是個人有否得著、快樂與否,不甚

了解中大的歷史,不聞不問中大的發展,

甚少承擔身為社群一分子的義務,關心

這裡的人事物。撫心自問,除自身修讀

的課程內容,我們有否了解過真實的,

或許醜陋的中大?我們付出過甚麼守護

書院制、建立人文精神?過去的深圳分

校諮詢會,我們又在場嗎?或者,我們

對中大的歸屬感不過爾爾。

證書其中一個意義是向僱主表明你於何校

畢業。 中大證書在大眾眼中一向頗為亮

眼,但自深圳分校一事,學生、校友都大

呼證書被玷污。校友在面書上聯署寫道:

「倘若中大(深圳)有任何醜聞,大眾或

會誤以為香港中大牽涉其中,間接損害中

大學生利益」。深圳分校還未開學,便預

想其辦學失敗─這是多麼不踏實的前

設!筆者明白在內地辦學的風險,但疑慮

歸疑慮,現在我們未有甚麼論據質疑深圳

分校,實不宜作空洞的假設。

以上說法中, 證書似是有異常重要的地

位。然而,該反思的是,花費四年在馬料

水山頭,間或出席博群電影節或守護新聞

自由的集會,難道只為裝備自己以迎接市

場競爭,獲得一紙證書?這又應否是大學

最重要的意義?證書將各人的價值量化,

並交由市場定奪;在市場面前,你只是某

國際知名或次等大學裏,某吃香或乞食的

學系中某種水平的畢業生。僱主所需的不

過是勞動力,你和同樣手執證書、戰兢等

候面試的其他人無大分別。大學只是單純

的職業訓練場所嗎?不是應該培育批判社

會的學生嗎?

再退一萬步來說, 即使以這樣的價值衡

量,公司定會有其他聘用機制,稍為檢查

便可得知面試者畢業於何校。再者,檢核

證書以後,應徵者還要經歷面試筆試,過

五關斬六將,才可贏得一席位。可見實際

操作時,兩地畢業生不可能被混淆,證書

也沒想像中重要。

14

Page 15: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分 校 的 意 義 ?

/豆昊/

如果你真正關垂中大

來得快去得快的關注,似是要劃清界線,多於深切疼愛中大。

深圳分校與中大無可割裂,直接影響我們。若然各位真的在

意中大的未來,不如把關注落在恰當的地方,從根本了解深

圳分校,監督它已成的部分、改變它未成的部分。在此,筆

者先簡述一下深圳分校的基本資訊。

中大於 2011 年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框架協議,2012 年籌

建深圳分校,並於 2014 年招生。話說 2006 年被批匆匆定案

的新書院組建計劃,最快建成的善衡書院數座建築物也耗費

了整整五個春秋。深圳分校的籌建速度,實令人嘆為觀止!

深圳分校資訊龐雜,掛一漏萬,筆者將就當中幾個要點深入

討論。

學費方面,沈校長一邊廂提出要為平等教育出一分力,特設

數項獎助學金,讓偏遠落後地區的學生都能享受高等教育。

[1] 深圳商報《港中大(深圳)年學費 9.5 萬 首批招收 300 本科新生》

20140428

[ 2 ] 據暑假往深圳分校考察的中大學生會代表所說

[3 ] 南 方 日 報《 港 中 文 大 學 落 戶 深 圳 能 否 打 破 " 孤 島 " 怪 圈?》

20140326

但另一邊廂,深圳分校一年學費人民幣 9.5 萬,比起北大清

華高出九萬大元。難道沈校長認為有獎助學金便能為收取高

昂學費辯解?把未算得上捉襟見肘但付不起九萬多的學生拒

於門外,任由深圳分校淪為權貴大學嗎?

深圳分校現有一間書院,正籌備第二間。於校方的宣傳中,「書

院制」毋庸置疑成為賣點,但君不見校方何曾提及書院精神

或理念等字眼。深圳分校的「書院制」不應是「將中大書院

的名字設施複製」以吸引捐款者、 學生的橋段。「書院制」本

是為了培育出各有特色、想法不同的學生。僅把書院精神的

實踐著眼在書通、宿舍,實遠遠不夠。

深圳分校計劃設立經管學院、理工學院和人文社科學院。首

兩個學院的課程都與珠三角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而人文社

科學院亦只打算設立相對「實用」的城市學、全球研究和全

球可持續發展。劉遵義在位期間,當時的副校長華雲生(現

為常務副校長)曾在簡報會上赤裸地指出,發展深圳分校就

是為了獲取資源配合珠三角和香港的經濟發展。龍崗區區長

馮現學也曾說,希望由中大牽頭,將龍崗區打造成國際教育

集聚區,推動該區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 [3]。深圳分校

尚未公布人文社科學院的推行日期,惟筆者希望人文社科學

院長能提供鍛鍊學生批判視野的學科, 如政治學、 社會學,

和 「不值錢」但能傳承文化的歷史系、中文系,以培養學生

對社會的了解,推進改革。

自沈校長上任,他中途移植理念,說要藉創意教育、公平教

育和文化教育貢獻內地高等教育,且宏揚中大辦學模式和理

念,培育有承擔的人才云云。但在學費、書院推行和課程發

展三方面可見,現時的深圳分校受市場價值影響,趨向教育

商品化,與校方所提倡的仍有好一段距離。所以,既然學生、

校友對中大疼愛有加,我們不必急著劃清界線,倒是要持續

關注深圳分校的發展。沈校長能成功移植教育理念,還是會

衝擊僅存的「中大理想」,我們暫且要拭目以待。

15

Page 16: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迷 途 的 書 院 迎 新 營

回望以前的迎新營

們都努力投入過書院迎新營 ( 下稱大 O),想跟身旁的新生混

熟;嘗試 dem beat,記 beat 詞;一起在中大喪跑,感受群體活

動帶來的興奮。有些人由始至終都那麼投入那股魔幻的集體狂熱

之中,但即使是這類人,和很多其他人一樣,都應該感受過隱含

在狂熱中的失落感。可能是高呼完口號的一刻,是夜話後入睡前

的靜默之間,又或是營會完結時。

有些人因認識一群投契的朋友,又或覺得不能強求甚麼,義無反

顧地投入集體活動的快樂之中。但更多人將失落感轉化成對大 O

的厭惡, 認定投入徒勞, 繼而抽離, 少數人更 quit 了 camp。 然

而,在厭惡大 O 同時,我們實際上要怎樣將之扭轉?當不審視

這種失落感的源由時,難道歷史就不會重演?

我們很清楚,大 O 的問題,並不是一句「活動好無聊,都唔知

玩緊咩」就可以解釋, 亦不只是「同其他人唔夾, D 人淨係識玩」。

要回答大 O 背後的問題,我們似乎先要了解它所為何物,擴闊

自己的想像空間,不囿於此時此地的大 O。

所謂迎新營,就是讓脫離了多年中學教育的新生,在一片模糊和焦

慮之中,找到在大學的方向,探索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是為 orien-

tation。輔導員一方面讓新生了解大學,一方面助他們適應,認識身

旁的人。然而,這個抽象目標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執行起來,卻會變

成非常分殊的迎新營。

七十年代的迎新營有很強政治性,講反殖、國家和民族的承擔。但

自從文革的理想幻滅,四人幫倒台後,大 O 被批為灌輸和洗腦。

八十年代大 O 的政治色彩褪卻很多, 轉為與新生探討讀大學的目

的, 以及大學生和社會的關係。那時大 O 以討論為主,軟性活動很

少,最多只是一開始為求熟絡,辦一點小組聯誼活動。一如政政系

教授馬嶽所說︰「那時書院迎新營籌委很排拒康樂營這個說法。如

果有人批評他們的 Ocamp 是純玩的話,搞不好會反面。因為那時

大學生精英意識很強,覺得自己劈低很多人才能讀大學,用了很多

社會資源,所以在大 O 絕少提倡玩。籌委覺得大 O 是一世人一次,

助新生理解大學與社會的關係,不會花幾個月搞 Ocamp 讓新生玩

樂。」

大組長和輔導員也跟現在的差天共地。「以前大組長是思想型的人,

能帶組討論。而輔導員會收到資料冊,內容有校史、理想、中大重

要事件、社會和中國的資料,讓他們熟讀。輔導員的職責,是帶新

生討論,如果本身不熟習議題的話,就肯定出事。」當時,就算是

看完話劇,玩過處境遊戲,輔導員從中抽出細節,引領新生討論大

/周俊熙/

16

Page 17: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轉變原因,大學生身份的低落

我們還談甚麼書院精神﹖

一個大 O,一次重新出發的機會

大 O 最明顯的轉變,在於團結新生的方式,由關於理想和議題的

討論變成集體遊戲和呼喊口號,背後隱藏著的,卻是大學生身份

的旁落。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是社會精英,大學生經歷比現在殘酷

十倍的入學試,獲勝人數才佔同齡人 2% 左右,身份認同很快建立

起來。入大學等於階級流動,收入三級跳,不少人自覺耗用很多

社會資源,產生一種回饋、介入社會的責任。大學生談大學理想,

討論社會政治議題;學生會發表對香港前途問題的建議書,當時

總理趙紫陽更親自執筆回覆。這種共同的責任感亦加強了大學生

的精英認同感。新生入學,要在大 O 明白自己的身位,靠的自然

是討論議題。

其後大學生身份的沒落,扣連著很多原因。大學入學率不斷上升

至現時的 18%,令大學學歷不斷貶值。大學生在畢業後要面對的

競爭愈趨激烈,以前的高薪厚職已不保。由於對前景不安,再談

甚麼大學理想,難免會覺得不著邊際。大學生自我地位下降,自

覺平凡,不再思考自身的使命感。結果是學運在八九後沉寂,中

央學生組織萎縮,多次缺莊。

故此,大學生賴以團結的方法,再不是談論大學理想,一同介入

社會。大學被調侃成「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 的音譯 ),讀大學

目標被簡化成大學五件事。而大 O 很自然不再以討論為主軸。新

生對迎新營的期望被模塑成玩樂、 識朋友,不再是思考責任和理想。

九十年代 Dem beat 的出現,彷彿標誌著舊時大 O 的消逝。大學生

找了新的方式來獲得認同,藉由集體高呼口號,擊打節拍來製造。

另外一項轉變,是源於書院價值的蒼白,使大 O 介紹書院的部

分總是空洞無物。七十年代,新亞新生看保釣電影,唱保釣歌,

呼應著新亞的民族情懷和大中華意識。八十年代初三間書院仍找

講者來演講。輔導員帶領討論書院精神,讓新生融入書院。

然而,自七十年代後,中央不斷集權,逐步收走行政、財政和教

學權力,書院權力只剩下食堂和宿舍事務,而教學範圍也縮小成

週會和書院通識,書院價值已被淘空。書院喪失教學獨立,無法

實踐理念自行制定教學課程,已經談不上有甚麼書院精神。時代

更替,舊書院的特質被淡忘,新書院林立,書院間的差異只剩下

宿舍位置和學生福利,精神已無人再提。

書院精神化於無形,現在我們還能夠清楚說出聯合和新亞精神的

分別嗎﹖如果我們也語塞時,我們還期望輔導員談甚麼呢﹖要營

造書院認同,籌委想像到的只能是四院互片。不斷吹噓自己,說

自己「很醒很型」,同時開玩笑地製造假想敵,恥笑其他書院,

由此建立一種似有還無的書院認同。

大 O 的陷落,除了宏觀的轉變所致之外,微觀操作問題,例如

書院學生會不再主導迎新營,亦是大 O 迅速捨棄傳統的原因,

唯篇幅所限無法論及,只能輕輕帶過。

沒有人會認為將以前大 O 的模式直接複製過來,辦個純討論的

大 O,就會解決失落感的問題。重要的是,時移世易,我們已不

再享有甚麼精英光環,但即使變得草根,我們首先要做的,還是

反省自身的社會位置。我們還要重塑氣氛,將已被遺忘的書院精

神放在當下審視,重新賦予它們意義。而新書院要確立的精神,

靠的就是院生的討論和協力。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說到底,

我們其實都明白,如果迴避思考這些問題,不只大 O 注定難以

將新生導向明確思考路向,活動有著難以填補的空白,其實整間

大學也將會是失落的。

每一屆大 O 都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籌委和輔導員都應面對縈

繞大 O 的空洞和失落,由此設計節目讓新生找到在大學的方向。

2011 年新亞大組穆人巷創作新的遊戲「一步一生」,製造細節

讓新生思考,嘗試鼓勵他們思考社會。同年聯合的迎新營則將

detective game和聯合精神揉合, 追溯已經埋沒很久的聯合歷史。

這些零星的反抗,縱使有拙劣之處,但可以看到的是,我們遠遠

未被時勢壓垮, 還是可以做點甚麼。從來沒有人懷疑開荒的難度,

即便這樣,我們要做的,還是檢討過往的不足,踏實地向前推進。

學理念和社會議題,帶出主題,慢慢讓新生找到在大學的路向。

實際的轉變在何時發生已不得而知,九十年代迎新營裡討論明顯

減少了,即使內容仍比現在的來得扎實,但已偏重以玩樂來讓新

生適應大學。據當時參加迎新營的阿南 ( 化名 ) 說,活動形式不外

乎大組節目、競技、環校跑等,不過新生投入程度和現在差很遠。

「現在大家都有手機,增加自閉的可能,一個唔中意,就玩手機和

行開,不理會大台。以前哪來甚麼手機﹖新生俾人焗住玩。而且

大 O 以前確有佔優條件︰你只能透過它識朋友,現在無論資訊上、

人際網絡上都不用依賴大 O。」

相較現在完全不討論,較好的也只是交流大學計劃,或在活動後

吹一兩句水, 九十年代大 O 的討論還算是有分量的。 阿南續說︰

「我參加崇基大 O。那時的主題節目嚴肅一點。其實在討論裡能讓

新生明白大學和中學的不同,思考讀大學的目的,已經很好。因

為有些輔導員已不特別支持討論,會 hea 住帶。」

講述以前的大 O, 重點並非強調以往的美麗圖像, 譴責現在的貧

乏。我們要問的是︰參看以前和現在大 O 的生態和背景,我們能

夠昭示大 O 現存的甚麼問題?現時大 O 的空白,並不全是個人意

志的問題,是甚麼原因以致它兜兜轉轉仍然揮不走那份失落﹖

17

Page 18: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學生聲音嚴重缺乏力量,即使他們有訴求也被忽視。2012 年起,CUSCS 三屆學生會均有

向校方爭取在校內設立民主牆,校方卻一直以「安裝民主牆需要合乎大廈建築圖則」、「記

者會藉此抺黑校方」等荒謬理由敷衍學生。即使同學曾提交建議書,要求在將軍澳教學中

心設立民主牆,提出種種可行方案,諸如借用學校廣告板作民主牆,校方卻沒有回應,最

終爭取一事亦不了了之。 問及為何學生對民主牆的訴求未獲回應,陳寶安卻指曾與學生討

論,只是同學事後沒有進一步找校方溝通,便以為他們放棄訴求。

學生聲音如此弱勢,讓校方更肆無忌憚。四個月前 CUSCS 的老師向學生透露,金鐘教學中

心的學生下學年需改於將軍澳或尖沙咀教學中心上課,調遷為同學帶來極大不便,比如有

學生居於長洲,每天到將軍澳上課來回足足需要 6 小時。儘管絕大部分金鐘教學中心學生

反對,學生會亦多次向校方高層交涉,但最後亦無阻調遷決定。陳寶安解釋因為當時租約

已滿,更已提早通知同學。但事實上就是在多次同類型事件上,同學們的反對聲音也未能

對校方決策做成任何影響。

當然,即使 CUSCS 有一個有力的學生會,若同學無意發聲,同學聲音依舊弱勢。但現在學

生會欠缺代表性及自主權,即使同學有反對聲音,也無法有效被組織起來。

CUSCS 的學生和我們明明同為中大的大專生,他們權益卻毫不受重視。難道高級文憑的學

生就要低人一等嗎?這些 CUSCS 同學只要在功課上失手一次,都會影響他們的升學機會,

根本沒有足夠精力和時間應付太多學業以外的事,同時校方評核對他們升學有決定性影響。

這些壓力都令他們很難靠自己反抗校方。中大學生在如此不合理的事上,向校方施壓可說

是最有力量,施壓的成本也是最低。未來 CUSCS 的同學將會有更多抗爭,如果我們真的重

視校園民主的話,我們也很應該關注之。

/龍/

大專業進修學院(CUSCS)是中

大轄下頒發高級文憑的機構,但這

裡的學生竟無權選出代表自己的學

生會,同學聲音極為微弱,難以影

響校方政策。CUSCS 明明和我們有

同一個「開明」的校長,且理應有

著同一套理念,學生在制度上卻處

處受壓。如果這就是中大高層的管

理思維,難道中大同學可以獨善其

身嗎?

CUSCS 學生會無須得到同學支持,只須向校方負責:有志上莊的同學須組成不少於 5 人的

內閣,再向校方提交來年活動計劃書及財政預算,經校方審閱才可上任。當多於一支內閣

希望上莊時,便會以面試甄選。如此制度下,學生會無需經過同學選舉,可謂完全沒有代

表性,嚴格來說只是校方授權的活動機構,政綱說到底也只須向校方,而不是向同學負責。

雖說宗旨是服務同學, 但基於制度的設計,學生會即使想服務同學,也難免受校方諸多制肘。

對於學生會的不民主,院長陳寶安解釋「CUSCS 不是實行會員制,沒有會章,所以選舉不

適合」,但這些問題難道不可以透過改制訂章解決?對此追問校方卻沒有任何回應。過往

CUSCS 學生會曾多次爭取普選,校方亦向同學承諾會循序漸進,發展民主,卻一直以「民

主化會增加同學工作量,不利學生求學」為藉口,拒絕讓同學投票產生學生會。

缺乏一個自主而具代表性的學生會,難以組織同學及有力地向校方表達學生聲音,零星的

聲音又何以與校方抗衡?如此一來,學生的利益難免處處受壓。

缺乏認受性的學生會

學會宣傳須經校方批准

CUSCS 的學會連宣傳品都要先得到校方的批准才可以公開,學會經費也一直緊握在校方手

中。如果同學公開未獲批准的宣傳品,校方大可不批出經費。即使陳寶安堅稱校方只是象

徵性批核,從來沒有阻止過學生公開宣傳,但事實上批核與否全憑校方喜好,校方權力完

全不受任何制衡。這樣的批核機制無疑會對學會同學構成壓力,同學為免麻煩,可能會在

宣傳品上避免批評校方。如果 CUSCS 校方真的不打算進行審查,大可將批核宣傳品的權力

交予學生會,但對此校方亦毫不加以回應。

學生訴求屢遭無視

CUSCS學生聲音被壓實況

「開明」中大的另一面||

18

Page 19: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假,有社會學系同學突然收到消息:今年課程全改作英語授課!系會急急詢問系方發生何事,

同學怨言四起。系方高層丁國輝教授澄清:學系全部課程列表中,僅有四個今年轉為英文授課,

而且依舊有中文授課的課程。可是,屈指一算,單看這學期二十個課程 [1],不算 1101、1201

兩個 faculty package,只有三個依然以廣東話授課,最受一二年級生歡迎的 urban sociology、

social problems 都改作英文,難怪同學有劇變之感。本報採訪系方現任課程負責人丁教授(趙永

佳教授在訪問末段加入討論),以及一些同學校友,了解系內現況及其緣由。筆者身為該系學生,

受切膚之痛,嘗試提出反對異議。如有錯誤或粗糙之處,祈請諸教授與同學指正。

根據兩位 07 年入學的校友所言,以往學系絕大部份課程以中文教授,也可以用中文寫論文。直

至近幾年,學系漸漸英語化,中文課程數量劇減,連有關香港與中國之課程亦以英文授課!入門

課程intro soc以前中英各開一班lecture, 今日只餘英文;另一入門課程approaching sociology (以

前叫 reading sociology)亦由有中有英,改為一刀切全英討論。雖然大部份課程導修仍可用廣東

話討論,但只要有人要求使用英文,就一定得用英文,卻奇怪地沒有制度把需要英文者分去同組。

可以說,今日社會學系裡,中文教學幾近無立錐之地。

回憶十年前中大教學語言英語化引起爭議連天,無數教授、校友、學生撰文批評中大教育理念破滅、

犧牲教學質素等等,迫使校方成立雙語政策委員會,當時委員會承諾有關中國與本地課程應以中

文教學,今日社會學系已經顯然不當一回事。中大是否偷偷把極具爭議的政策逐漸推行,以迴避

質疑呢?丁教授強調,學系課程內容都由系內決定,與校方無關,而「今日環境與十年前已經大

有不同」,今日變更只為行政理由。至於英語之於本科教學的負面影響, 丁教授有他不同的見解。

哲學系關子尹教授曾撰文反對中大國際化,

他指出:「所謂語言現實,指的是某一群體

中,哪一種或哪些語言的實際使用頻度與

深度足以讓新一代的成員充份掌握該語言

⋯⋯世上每一個地方的辦學,必須在有限的

資源下,尋找最能與當地的語言現實配合的

章法制度。」[2] 無可爭辯,中大面對的語言

現實就是廣東話—本地同學最能靈活運

用的母語,也是最易用來達至清晰學術思

考的語言;不過沒有足夠的中文 reading 或

者翻譯質素極差劣,無法不以英文教材為

主,也是事實。值得討論的問題是, 以英語

討論、授課於教學質素有幾大的負面影響?

筆者與丁教授談及自己在入門課程 ap-

proaching sociology 的英語討論經驗:往往

許多比較複雜的想法無法宣之於口,又或

因為大家發言時間冗長來不及說。丁教授

回應指,要求討論比較深刻「是一小撮比

較 elite 同學的想法」,這課程的主要功能是

「過渡性的,因為中學沒有社會學,要讓同

學初步理解社會學是甚麼,不需要很深入

的討論」。難度較高課程的導修則可容廣東

話討論。他更建議,若同學希望深入研討,

應課後自行探訪教授。

但為何不是反過來呢?正因為初步接觸一

門學問、初次嘗試導修討論,不是更應使

用熟習許多的母語嗎?一位二年級受訪同

學坦言:「discussion 用英文非常白痴,十

足以前中學嘅討論,扮對話,又經常 dead

air,最後要靠 professor 補返」(也是筆者

經驗),「讀完都唔知咩係 sociological per-

【非社會學系的同學別急著翻頁,所謂

「他朝君體也相同」,或者不幸貴系與

社會學系同一弊病,更應同氣連枝。】

英文討論:入門課程無助入門?

犧 牲 本 科 知 識 換 來 甚 麼 ?

──反對社會學系英語化0 0 0 0 0 0 0 0 0

/黃漢彤/

19

Page 20: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英文授課的磨損

spective,反而在 UGFN 做完一份中文功課,

才自覺對社會學略有領會。」

丁教授認為,討論質素不良主因在於同學

不是人人有讀 reading,而且同學需要習慣、

慢慢提升英文水平,重點在於「跨越心理

障礙」。入門課程乃為之製造相應語境。

筆者認為,的確有人沒有準備好就前來討

論,跟「討論語文」卻是兩個問題,因為

只要中文討論能有效改善討論質素,我們

就應採用。另外,學英文固然重要,但不

應優先於本科學習,「讀寫聽說」無論如何

都得處理的其實只是閱讀問題,因為英文

reading 避無可避。丁教授認為要結合「讀

寫聽說」製造英文語境才可以幫助同學提

升英文能力,但依照筆者與身邊同學的經

驗,改善閱讀英文與改善聽說英文不必然

有關。

談及本科與英語學習的優次,借此補充:

現時考試及論文要用中文或英文,由教授

決定。但英語評核出來的成績會否側重語

文多於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同學寫論文,

也會迴避不便英文寫作的題目,例如本地

議題,限制同學的發揮。

筆者幾乎肯定,丁教授的估計與同學之實

質學習經驗相距甚遠。教育學院蔡寶瓊教

授嘗言:「『英文教學』意味著英文中學等

階級性標準,那麼很多同學就會『熄掣』,

班中只有幾個英文好的同學才與我交談。」

[3] 首先會喪失課上互動的機會,皆因同

學「load 唔切」,也就失去了一人發問啟

發全班的好處;「load 唔切」也很直接是

學習速度的問題,同學應有閱讀、聆聽英

文時一頭霧水,但有人用廣東話講一點就

明的經驗吧。

容我直接,丁教授或許高估了系內教職員

的英文水平,本地及國際生對教職員英語

能力有所抱怨絕非鮮見,免於尷尬不舉例

子。當然這或許不是教職員之過,就算他

們英文不壞,也不代表能用來教書啊!光

是「深入淺出」已經很難做到。課程內容

大概不會損失很多,但整體課堂質素的下

滑真的只有「幾 %」之微嗎?

進深一步,哪些知識才是「合理水平」的

知識?事實上, 所謂「幾 %」的內容磨損,

卻可能是最曲折深刻的教學精華。某些學

術概念本來就非常複雜、抽離日常生活,

要用外語講好,對講者及聽者而言都很不

容易。而且教學者浸淫學術多年, 對學科、

某個學派或學者有所感悟,能用英語傳達

學生嗎?這些感悟需要講者抒發感受、旁

徵博引,況且講者本人或許仍在學習累積,

作為小結,原諒筆者不禮貌地指出受訪教

授兩點重大的思維缺陷:

一 ) 對於教學的理解非常機械化,居然斷

定中文教學只比英文教學多了一點流暢度

和笑話!將中文教學能帶出的內在體驗、

抽象理論與日常生活的扣連、有助教學相

長的互動全數抹平,教學空餘枯乾蒼白的

所謂「合理水平」,這種語言觀叫人不敢恭

維。

二 ) 上文沒有提及,但對話中丁趙教授兩

位一再援用自己學習英文的成功經驗,實

在不知是對同學期望過高,還是一廂情願

了。老實說,當下普通同學怎樣與數十年

前的學術精英相比?

其餘問題包括把閱讀英文與聽說混淆、高

估教職員英語能力、輕視中文教材等等。

其實,丁教授訪談裡也局部接納筆者的觀

點,只是最後依然判斷問題不大。同學大

可用自身學習經歷相印證,自行判斷。

就英語授課,筆者提出三個疑慮:其一,

英文教學迫使老師放棄中文教材;其二,

很多老師不擅以英文表達,課堂質素大打

折扣;其三,同學就算勉強聽懂,也難以

馬上消化,遑論堂上發問。

丁教授指出,任何稱職教授都有能力用英

文帶出「合理水平」的課程內容。教材方

面,譬如要講 urban sociology,丁教授認

為沒有甚麼中文教材不能用英文取代,哪

怕關於中國香港也有足夠英文材料教學;

在講課質素上,丁教授認為英文教書影響

不大,他以自己為例:「我自己用英文教

書,content 上的磨損也就幾 % 吧,其實

真正少了的只是笑話,廣東話笑話我怎樣

英 文 講 不 出 聲

的教學精髓

系 方 高 層 怎 樣 思

考「教學」?

更難說清。因為複雜難言,最後講者可能

會選擇避而不談。

蔡寶瓊教授則提及性別議題的教學經驗,

譬如她上堂說︰「vagina intercourse,大

家只會說︰『哦,vagina,得得得,vagi-

na,OK,good。』」[4],但接觸性別研究的

一大關鍵,正是反思自己對談論性事的尷

尬從何而來,用隔了一重的英文很難做到。

至於中文教材問題,研讀本地社會,馬嶽、

呂大樂等人的中文著作難道不重要嗎?

補充一點:一直以來,社會學課程慣常會

邀請本地民間團體作 guest talk,可是一

旦要求以英文演講,好些基層團體恐怕就

得與本系無緣了。最後反問一句:訪談

中,丁教授一再批評同學怕悶、懶惰不讀

reading、聽書照單全收不作批判 ...... 問

題是,假若現況如此,為什麼用英文教學

不會讓情況更為惡劣?

轉作英文呢?」他認為用英文沒了「一點

流暢度」及笑話,並無大礙,批評同學之

所以要求用廣東話教學是「想要舒服、想

要有趣」,不是學習正途。「如果教授居然

不能用英文講出課程 content,同學應該

在 course evaluation 反映!」

丁教授認為同學最初上英文課程也許會不

習慣,但漸漸習慣便可解決問題:「以前

十句只能聽懂五句,慢慢就能聽懂八句。」

20

Page 21: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事關重大,未來亦會有所行動,望同學關注。

如欲取得最新消息,請 like face-book page

「Sorry⋯⋯I want to learn soci-ology in Chinese」

行 政 問 題 還 是 語 言 政 策?

招收國際生與交流計劃

依筆者淺見,下學期應該馬上實施兩頂政策:首先,如果 lec-

ture 一個外地生也沒有,同學應該可以要求用廣東話授課,與

教授商討。其次,應該把需要使用英語的同學分去同一班導修堂。

至於下年級,應就以下原則設計課程:

一 ) 入門課程應以中文教學;

二 ) 課程主題關於中國、香港,應以中文教學;

三 ) 必修課程,中英各開一班;

四 ) 其餘教授自決,選擇各自以為最合宜的教學語言;

五 ) 教授只要能夠看得懂中文,應該容許學生以中文考試及寫

論文。

五項原則全為確保教學語言切合現實,提升本科教學質素;因此,

為保存中文教學,本系應該減少招收國際生及交換生。意見粗

疏,只期拋磚引玉,望同學與教職員可就此重要議題打開討論。

﹝其實系方政策最不當之處,在於心知肚明同學教師有所不滿,

卻不曾拿出來公開討論!﹞本文內容不少引用十年前國際化之

討論 [5],而仍未觸及中文大學的教育理想、知識本地化等重要

議題,系方一句「環境不同」便棄諸不理,實在缺乏中大師生

應有的歷史與責任感。

[1]:不計算 thesis、directed study 等。

[2]:〈別在語言迷宮裡迷路──語文規劃與語文作育的再議〉,關子尹。

[3]:〈親身經驗教育語言〉,蔡寶瓊。

[4]:同上。

[5]:以上兩篇引用文章均取自《令大學頭痛的中文》,這本書與《國際化特刊》兩者

輯錄當年國際化討論,於今仍極有啟發。同學如有興趣,可於系會會室及報社取閱。

應急措施與展開討論

不過丁教授強調一切決定最大考慮,最終只是行政問題:顧及

系內國際生及交換生,他們需要公平的選科機會。「只要有一個

國際生在,我也得確保他與本地生有相同的學習機會!」丁教

授認為不應排拒使用外語的同學。譬如 social stratification 是

本學系的重點課程,「如果有同學讀完我們系,但竟然沒學過

social stratification,我認為那是相當荒謬的」,所以今年將之

改作英文授課,令國際生也可選讀。

交換生情況更複雜,社會學系曾有交換而來的外地學生向母校

投訴中大英文課程不足;雖然是由中大負責與其他大學商討交

換計劃,假如社會學系不接受交換生過來,但系內同學又去外

國交流,等同 free ride 其他願意用英文教學的學系。丁教授總

結道,與其說這幾年社會學系有「語言政策」的改動,毋寧說

上述行政考慮所致,更多英文課程是一副產品。

這就涉及每個學系發展藍圖的討論,不容輕視。尋根究柢地問,

為何要收國際生?為何要擴大交流計劃?丁教授回答:前者為

了豐富學生組成,結合不同文化背景同學相互交流,拓寬本地

生視野;至於後者,交流機會早已供不應求,而「exchange 帶

給同學的好處之多是你難以想像的」,他認為任何縮小交流計劃

的措施都是「倒退」。

筆者無意反對兩者好處,但可供商榷處有兩點:首先,一個學

系裡有甚麼比本科學習更重要?接觸外地人是好事,雖然實際

上系內本地外地交流甚少;到訪外地也是好事,雖然出去交流

的同學實屬少數──但兩者較之本科學習均屬次要,不應本末

倒置。再者,如同我們出國交流,無論德法日英,熟習當地語

言是理所當然,為甚麼不能要求外地同學掌握廣東話?丁教授

認為,廣東話形勢弱,要求外地同學學習廣東話,來者只會大

大減少。 筆者不是不同意, 可是, 這就是我們的「語言現實」

啊!同學教師以英文教學無法揮灑自如,惟有採用母語,假若

母語不能吸引外地同學,我們自當接受。這不是公平的問題,

或者說這種公平只屬奢望,一如我們無力要求外地學校不用母

語教學。

反過來問,就算本系提供英文教學,真的能吸引外地同學過來

嗎?即使有人過來,我們英語教學的質素又是否能讓他們滿意

呢?

最後,丁教授一再強調這是「行政問題」,不是「語言政策」,

但實際結果卻是鋪天蓋地的英語化──把問題化約為「行政考

慮」,難道不是迴避改動語言政策必須的討論嗎?

、、

21

Page 22: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第 6 屆專上院校吸金大比拼

── 評配對補助金計劃

/彭浩霖/

甚麼是配對補助金?

配對補助金是起源自外國大學經驗的撥

款制度,簡單來說,參與院校籌到愈多

捐款,便可得到愈多政府配對撥款,旨

在發展籌款文化。香港政府於 2003 年展

開第一輪計劃,為期一年,計劃覆蓋八大;

頭五輪計劃都僅為期一年,至現在第 6

輪計劃為期增至兩年,參與的專上院校

亦涵蓋其他自資院校,總數增至 17 所。

仔細的說,配對補助金計劃可分為兩階

段。以第 6 輪計劃為例,第一階段每籌

得 1 元,就有 1 元資助,上限 6000 萬元;

過了 6000 萬元,就進入第二階段。每籌

得 2 元,就有 1 元資助,上限 6 億(四

年制下,每間大學平均每年獲約 18 億

經常性撥款)。理論上,籌得 11.4 億元,

就可取得 6 億元的補助上限。不過,即

使籌足了錢,能否全取撥款,還要院校

第二階段籌得夠快。

這是因為第二階段不像第一階段那樣籌 1

元就有確實 1 元資助, 而是開放競爭的。

17 所專上院校一同競爭總計 25 億元的

補助金,先到先得。一個不幸,25 億首

先被先得者爭走了,其他院校就與資助

無緣。城市大學在第 5 輪計劃 [1] 雖然籌

得 1.56 億元捐款,但因為太遲籌得,竟

然只得到 4700 萬元撥款;而中大和港大

都獲配當輪補助上限2.2億元,差距懸殊。

第 6 輪計劃雖未公佈撥款結果,但也不

難預想港大、中大的勝利姿態了。

政府的省錢大計

好端端的大學撥款,為甚麼要院校自行籌

款才可以得到政府撥款,還要爭先盡快籌

款?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政府不願

長遠投入資金,譬如在 2003 年推出首輪配

對補助金的同一時間,政府便削減了 10%

大學經常撥款。用配對補助金取代大學應

得的經常撥款,加完又減,未免太虛偽。

長期撥款省下了,政府便可以將省下的錢

轉移至短期補助,美其名為推動慈善文化,

但其實對多次想削減大學撥款的香港政府

來說,簡直是一箭雙鵰:一來固然是院校

資金增加,政府可以負上較少的資助責任;

二來,一旦出現甚麼財政困難,政府想削

減開支的話,當然是從配對補助金這些短

期撥款開刀。例如 2007 年,第 3 輪配對補

助金計劃完結後,院校紛紛要求政府繼續

推出第 4 輪計劃,惟政府只是以「長遠會

認真考慮」敷𧗠了事 [2],直至隔年才確定

會繼續推行計劃,但已經省下了一整年的

開支。之後的第 5、6 輪計劃亦同樣隔了一

年才開展。

院校缺乏穩定資金

鼓勵籌款增加院校收入,其實不是可靠

的資金來源。根據前五輪配對補助金結

果 [3],中大籌得的捐款中,有 3 成來

自過百萬的一筆過捐款,港大更足足有

6 成捐款來自過百萬的一筆過捐款。一

旦經濟轉差,捐款的大富豪手緊,捐款

額大跌幾成絕不是令人驚奇的事。

這種收入浮動的情況本來可以靠經常性

撥款緩,偏偏政府只是以配對補助金增

加撥款。以短期、不定時的配對補助金

撥款,代替經常性撥款,對政府來說當

然有很大好處。但對各專上院校來說,

為期僅一兩年的配對補助計劃不過是項

不可靠的收入,今年拿到資助,根本不

知道明年會不會繼續有下一輪計劃。

收入不穩之下,院校自然傾向將資金用

在基礎建設、活動計劃等短期項目。然

而,缺乏經常性資金,就難以照顧許多

急待改善的長期使費,例如勞工待遇、

宿舍開支等。增加捐款收入固然爲各院

校帶來更多資金,但目前專上院校需

要的, 卻是政府最不願意撥出的恆常撥

款。

喜中大再度力壓其他院校,

與港大齊齊成為「吸金王」!

今年 7 月,第 6 輪高等院校配

對補助金計劃完結。補助金的

分配結果尚未公佈,香港大學

已表示滿足上限條件,有機會

奪得 6 億元上限撥款。中文大

學也不示弱,估計亦可得到近 6

億元撥款。相比起其他專上院

校,港大、中大可謂遙遙領先。

22

Page 23: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1] 太陽報〈中大籌 7.09 億稱冠 第五輪大學配對補助〉,2014 年 8 月 10 日

[2] 蘋果日報〈八大院校暗示今年要求「冇落」 等額配對基金唐英年叫停〉,2007 年 6 月 13 日

[3] 明報〈嶺大九成籌款靠大額捐獻〉,2012 年 3 月 5 日

[4]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Open for Business: On What Terms?”

[5] 星島日報〈潘宗光歎大學校長為籌款「無晒朋友」〉,2007 年 3 月 21 日

[6] 阿藹〈中大樹木之死因調查系列之二 : 競爭擴張的邏輯〉

[7]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ncil for England, “Matched funding scheme for voluntary giving: 2008-2011 outcomes”

[8] 梁錦松〈教育產業爭論背後的理念〉

為求籌款 或損害自主

大學捐款往往有指定用途,如捐向基建基金或奬學金,已經限制

了資金的用途。而當捐款集中在某一領域,更可能影響大學方針。

例如加拿大早有調查指出 [4],隨着來自工業界的捐款增加,大學

的資源漸偏重在工業研究上,甚至有研究結果刻意偏頗工業界、

影響學術自主之嫌。

即使捐款有如此侷限,院校也不會輕易放棄這筆資金。再加上在

配對補助金計劃下,伴隨着捐款而來的撥款是可自由運用的,大

大提升院校籌款的動機。不少院校主動出擊,例如成立專門籌款

的部門,向校友或社會人士提議捐款項目,甚至有校長慨嘆為籌

款「冇哂朋友」[5]。各院校沒有對外公佈捐款如何運用,我們固

然無從得知實際上四處籌款如何影響大學運用資金,但眼見中大

近年來建設連連,帶人名的新大樓、新圖書館、新書院聳立,難

免令人猜測:院校以基建項目吸引捐款,捐款愈多,配對補助金

自然也愈多 [6]。

漠視需求的撥款機制

撇開上述的開支和自主問題,配對補助金的撥

款機制本身並不公平, 它拉開了各院校的資源差

距,令強者愈強,弱者積弱。中大港大等歷史長、

規模大的大型院校,校友眾多,自然也捐款者眾。

而大型院校重視研究,大量的研究項目,令他們

比起單純教學的院校又能再收一筆捐款。相反,

中小型院校的校友不多,捐款少,連帶着配對補

助金也減少。

誠然,中大等大規模院校學生眾多,得到較多資

助很合理,但按捐款撥資助,則完全不合乎需求

比例。以城大為例,城大的學生人數約為中大一

半,但按第 5 輪配對補助金分配結果,城大分配

到 4700 萬撥款,只有中大約 21% (中大分配得

2.2 億),因為「吸金」能力差,就連得到的補助

也差一截。

當然,這個強弱懸殊的狀況,其實是政府樂見的。任內引入配對補助金概

念的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就曾撰文直言 [8],他推行配對補助金,是為了集

中資源在更「強」的院校, 而香港專上教育亦應該以令「強者愈強」爲目標,

資助最「強」的院校成爲國際級大學, 多少反映香港政府對專上教育的觀點。

然而,政府的教育撥款,難道不是應該按院校需求分配嗎?如果我們認同

教育是一種福利,那麼問題就不是所謂強者愈強, 而是根本不應該按(籌款)

能力分配資源。不妨用綜援比之:申請綜援,如果收入愈高,得到的綜援

愈多, 就未免太過荒謬。不同的院校, 都應有合適的土壤、 充份的教育資

源,供學生追求知性、德性,而不應只有最強的院校可以才獲得眷顧。

結語:強者愈強的香港教育

23

Matching Fund

配對補助金

單嘢,我地

又大獲全勝

喇﹗

UGC

Page 24: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敬文飯堂究竟做了甚麼呢?

詭辯連連營運商

書院責任走唔甩

CUHK secret facebook page 上,時有看到一兩篇對敬

文的抱怨。今個暑假,對敬文飯堂零散的不滿終於組織起來,

展開反擊:敬文學生會發起聯署,要求立刻召開膳委會,並

增加會內學生代表,並要求營運商增加菜式、下調價錢、兌

現承諾,維持正常飯堂開放時間。短短幾天聯署就獲過半數

的敬文同學支持。

罪狀一:營運時間亂咁嚟

敬 文 有 一 間 飯 堂、 一 間 咖 啡 閣, 兩 者 均 屬 同 一 個 營

運 商。 根 據 招 標 章 程 規 定, 敬 文 飯 堂 要 開 星 期 一 至

日,11 點 至 9 點; 咖 啡 閣 要 開 星 期 一 至 六,8 點 至

6 點。 不 過 實 際 上, 兩 間 的 營 運 時 間 都 違 反 規 定:

敬 文 飯 堂 逢 星 期 日 不 開, 宿 生 星 期 日 就 被 迫 去 叫 外

賣,或者上逸夫、本部吃飯;咖啡閣每日只開 2 小時,

就是早上兩個小時,到了暑 sem 的時候更乾脆關門。

罪狀二:價錢高過天花板

價 錢 貴 似 是 中 大 新 飯 堂 的 大 趨 勢, 敬 文 亦 然。 在 本

部或眾志,$20 已經可以有肉有菜食個飽,但到了

敬文,$20 應該只夠買個蒸飯仔。因為敬文飯堂好

一 部 分 菜 式 都 是 廿 尾 三 頭, 加 個 凍 飲 就 直 逼 $40。

舉個例,漢堡蛋飯,敬文賣$25 玻璃屋就賣$16 .5;

番茄醬焗豬扒飯係敬文賣$38,玻璃屋就收$26。

東 家 唔 打 打 西 家, 但 敬 文 坐 落 三 十 九 區, 連 西 家 都

無,同學迫著食敬文飯堂。不過,更誇張的還有共膳。

罪狀三:共膳細碟質素差

敬文作為全宿共膳書院,共膳就像週會,所有學生每星期

有三日要到飯堂一同吃晚飯,出席率不夠 7 成的話,畢業

證書上就沒有「敬文書院學生」字樣。每人每餐$40,作

為課程的一種,即使你不吃也要交。不過,$40 餐的質素

實在強差人意。

會上,營運商解釋營運時間不定,是因為沒有足夠人手。

營運商已經提出高於市價的薪金,但因敬文位置偏遠而難

以招募人手。至於價錢貴,是因為客源太少,收入不多,

但營運商依然堅持對食物質素的要求,使用高級食材,才

使價錢高企。而共膳質素差,是因為一切太過倉促,一開

張便要負責共膳所致。

據我所知,營運商沒有提供財政報告,口講無憑,就算他

真的是用和牛漢堡肉或黑豚豬柳;開出時薪$50 來請人都

無從稽考。不過中大有校巴服務,員工也未至於難以出入

敬文;共膳也在招標章程中清楚列明,營運商應早有準備。

營運商種種解釋,不過詭辯。

話分兩頭,書院亦非全無責任。根據招標章程,書院要求

飯堂提供早、午、晚餐的服務,但卻指定營業時間為上午

11 時至晚上 9 時。11 點啦仲早餐?第二,書院招標或簽合

約時沒有要求飯堂下調價錢。招標時,上屆的書院學生會

曾把兩間投標飯堂所提供的餐單,交予同學選擇,那時的

餐牌上的價錢已頗高,多為廿尾三頭。第三,學生會曾多

次向書院反映膳食質素,書院大可以營運商違約為由,來

迫使其改善。但直至聯署之前,還未見有任何正式的行動。

話說回來,經一輪商討後,書院、學生會和營運商達成共識,

以後共膳的餐單需早一個月交予學生會,然後由學生會收

集意見,轉交營運商。截稿前,九月份的共膳餐單已收到,

乍看之下,菜式似乎有所改善。然而,往後實際執行,以

及其他問題,就還待飯堂將財政報告交出才能有進一步的

討論。

敬文共膳一枱八人,五餸一湯,白飯任裝。上個學年,五

餸最差試過包括湯渣、一碟肉,一碟冷盤 ( 蔬菜),以及兩

碟素菜。同學只能分得每人一塊麥當勞豬柳大小的肉。對

某些同學來說,那樣的份量,實在不能飽肚,要在深夜再

煮麵食。更可怕的是,有時候,將筷子插進肉塊,不是驚

覺插不進去,就是驚見夾雜腥味的血淋淋部份。

情況如斯惡劣,監察飯堂的膳委會只有一個學生代表,而

且自遷入敬文起便無再開過會,形同虛設。面對來勢凶凶

的聯署,在 7 月的時候,院方將膳委會的學生代表增至 3 人,

確定膳會的開會時間為兩月一次,同時亦發警告信予營運

商。然後在 7 月 28 日,院方召開膳委會會議。

敬文飯堂三宗罪

學生聯署求改善

/魯湛思/

24

Page 25: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如果你是舊制文學院的學生,又未讀畢業要求的專業中文或基礎中文,那你就要

注意了,因為專業中文和基礎中文已不會再開班了。

那怎麼辦?本報曾致電負責中文系(大學中文由中文系負責)查問,職員說那些

還沒有讀大學中文的學生,請致電 3943 7407,向中文系申請改為修讀商業中文作

替代。

明明尚有一部份的文學院同學還沒有修讀中文科,但為何不再加開課堂呢?系方

辯稱,是因為同學散落在各個系中,難以找出一個所有人都空閒的時間開辦課程,

故決定不再加開,改由商業中文代替之。(但為甚麼商業中文又有時間呢?)

大學中文事關重大,校方明知將會在今年取消兩個中文科目,但在上年卻不提供

足夠學額供同學修讀,到了現在,就拿另外一個不同的科目來取代之。說到底,

就是不願意去處理這一群同學。直至同學 reg 完科,都不作任何通知,連 mass-

mail 都沒發過,反而要同學主動去打電話查問,極之不負責任。

/ 阿 輝 /

三 年 制 的 文 學 院 同 學 , 有 否 發 現 C H L T r e g

不 到 呢 ?

今年,各學生會同校方檢討現有的校巴線,

某幾條校巴線將稍作改動。改動後:

1)上聯合新亞的有福了,以後逢 15 分、

45 分開出的 2 號巴係唔會停本部。會咁改

動係因為時不時都會有人講,話上本部啲

人走左班 1a 巴後,就坐 2 號巴上本部,搞

到上新亞聯合嘅人上唔到車。

2)敬文有校巴是應當的,以後 8 號巴唔再

淨止來往本部同逸夫,依家仲會包埋敬文。

因為敬文係山卡啦咁遠,之前喺本部要入

敬文係得 20 分鐘班既 3 號巴,今次改動,

的確令校巴路線變得合理啲。

新 學 年

校 巴 小 改 動

即使新飯堂的價錢愈來愈貴,但一般而言,中大飯堂

都比街外便宜。我們吃得開心,又有否想過飯堂的員

工呢?就在暑假時,職工盟聯同中大同學向 24 個中

大餐廳員工派發問卷,調查他們的工作待遇。

平均時薪 $34.3

平均月入 $9957.1

平均工時 每日 9.6 小時

工友認為目前的工資是否足夠應付基本家庭開支 ?

足夠 38.55%

不足夠 50.60%

冇意見 8.43%

小弟看到上面的數據時也是一頭霧水,究竟 $9957.1

算多定少呢?根據樂施會的「基本生活開支線」,一

個三人家庭,要維持合理的生活(即健康飲食、居住

環境等方面)每月的開支需要 12704 元。反映儘管員

工薪金比最低工資高,但也未必足以應付生活。故此,

職工盟打算向校方建議引入「生活工資」,即是每小

時$38,使自己和家人能夠應付基本的生活需要,並

且有足夠的工餘時間,能夠得到充裕休憩、以及盡其

公民責任。

其實生活工資並非最低工資,沒有法律效力,不過是

建議薪金。但大學相對離市場較遠:校內飯堂的租金

低廉、競爭又少,所以校方和食堂很應該正視員工的

生活問題。率先設立生活工資,既是為生活工資作社

會實驗,也是履行大學的責任。因為生活工資就是指

向一個較理想的社會圖像,和中大講求的人文精神不

謀而合。畢竟,中大校方請 student helper 都有$50

時薪,$38 的生活工資根本不過分吧?

究 竟 中 大 飯 堂 員 工 收 幾 錢 ?

/阿昌/

/阿偉/

25

Page 26: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學習、成長、學習

范克廉樓 3 0 7 室 晚上 7 時

4/9 O-NIGHT

山色秀麗的風光

進行緊出版工作的莊員

用作編輯及設計參考的雜誌

共同生活

生活 ‧ 戰爭 ‧ 成長

約 定 你26

Page 27: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 ▼▼

「佔領中環」是香港近年一大熱門話題。佔

中是一場由香港本地學者戴耀廷、陳健民

和牧師朱耀明發起的一場「公民抗命」行

動。行動目的是爭取 2017 年普選特區行

政長官,而普選需符合國際標準,即公平

丶公開和透明,不可以政治原因如「愛國」

作為篩選條件。本文旨在回應反佔中者的

質詢,重點在於回應反佔中者的質詢,並

為佔中行動提供合理理由。

我們先看看反方的理據,反對佔中者說,

佔領中環是違法的,而佔中行動也會出現

暴力情況,此舉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另

外,佔中行動會對香港經濟造成損害,令

GDP 下降。更何況香港目前並無嚴重的社

會不公,故未到達需要公民抗命的地步。

故此,為了維護香港的法制丶社會穩定和

經濟發展,我們不應該佔中。

可是,這些理由站得住腳嗎?支持者當然

知道佔領中環是違法的。公民抗命行動本

質就是違法的,問題是,制定法律的原意,

是為保障市民有一個合理的生活,可見公

義的價值凌駕於法律之上,市民因此應該

拒絕遵守不合理的法律。故此,問題不在

於佔中是否違法,而在於佔中者爭取的,

到底是否合乎正義,我們面對的,是不是

不公的制度。根據香港基本法,特首候選

人須由提名委員會提名產生,全國人大委

員長張德江說特首必須「愛國愛港」,又說

公民提名不可接受。那根據現況,中央可

以「愛國愛港」為由,操控提委會排斥不

合意的特首候選人,而這會令普選失去意

義。「公民抗命」最早由美國人亨利梭羅提

出,他認為面對不公的制度,人們可以不

支持甚至抵制它,而不訴諸暴力。市民應

有權利透過公平公正的制度,選擇統治自

己城市的行政長官,而政治篩選將奪去市

民這個權利。我們正面對一個不公的制度,

故抵制它是合乎正義的,進行公民抗命也

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佔中人士明言他

們不拒捕,願接受法律制裁,可見佔中行

動並不會打擊香港法治制度。

剛才提到「公民抗命」的本質是非暴力的,

事實上,佔中三子也聲明其行動是「讓愛

與和平佔領中環」,不會訴諸暴力,而本年

度七月一日的預演佔中行動,參加者以靜

坐方式表達訴求,並無出現暴力情況,故

懷疑佔中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並不合理。

又,即使佔中會影響經濟,更重要的是香

港市民可擁有一個公平丶公開和公正的政

治環境,選擇統治自己城市的特首,否則

特首手中的權力難有正當性和認受性可言,

將難敵立法會民選議員的挑戰,施政亦會

遇到重重困難。

不少反對佔中者說我們應該「袋住先」,政

改應循序漸進,不應一步到位。如我們現

在不接受妥協,則會連普選的機會也失去。

但問題是,如中央可操控提委會,排斥不

合意的特首候選人,這算不上是「普選」。

更何況,提名委員會的人數丶組成辦法丶

產生辦法尚未有清晰界定,市民如何「袋

住先」?

綜合各點,本文認為佔中行動是合理的,

不論支持佔中者人數多少也好,他們的意

見都不容忽視,中央和香港政府都應正視

支持佔中者的訴求。佔中支持者希望政府

可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方案,讓香港

市民有公平丶公開和公正的政治環境選擇

特首。即使公民提名不可接受,中央亦應

在這個基礎下,承諾給市民有公平丶公開

和公正的政改方案。

佔 中 防 守 戰

/ Kwok Mei Mei /

/學生投稿/

27

稿

Page 28: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在一次次溝通失敗後,和書院學生會的關係幾近破裂,但要

迫使校方讓步,偏偏需要大量同學支持。組織同學極耗心力,

那時我們十來個人就連夜趕工,出版文宣,印好了,又要派

發,又要守街站宣傳。我們本來工作已極之繁重,幹事會要

預備佔中商討日;學生報要出版四月號;再加上學業。我曾

經有整個禮拜每天都只睡四五個小時,其他莊員該也不遑多

讓。要是有宿生會、書院學生會幫忙,他們接觸同學的機會

較多,不論週會派發單張、幫手守街站,抑或參與計劃會議

也好,我們的宣傳一定做得更廣,號召到的同學一定更多。

現實是,做了這大堆工作後,在暑假前一天,我們發起到行

政樓前靜坐抗議。來的,果真全是中大學生會的熟悉面孔,

加起來才三四十人,連一個門口都坐不滿,伊始簽名聯署的

可有二千人呢。由中午坐到黃昏,才爭得把加幅改為 4.5%。

那時我想,要是有多一倍的同學參加,就算是下課之後無聊

來坐一坐,校方一定不敢只退到 4.5%。

幻想歸幻想,一輪努力後,原初的要求無一達到:宿費今年

照加,而吳副校亦表明下年會繼續加;現在的資助計劃充斥

許多問題。那種洩氣的感覺,我也不知怎去形容,而想必你

也未能感受到。但沉默即是默許校方繼續加價,無論如何,

今年也只能繼續反加宿費。

由 頭 輸 到 落 腳 趾 尾

──反 加 宿 費/魯湛思/

九月回望,反加宿費根本輸得徹徹底底。

上年度,校方透過電郵拋出一個每年自動加宿費的方案,大概就每年宿費自動加 7.1%。自己作為宿生、學生報編輯,好像怎樣也要了解一

下,便和幾位身同感受的莊員、幹事會的朋友同去翻查資料。一看,才驚覺宿費加幅的荒謬,2010 年的宿費不過是 8000 多元,2013 年就

變了 10422 元,現在更要每年 7% 的加上去。不以行動反對,莫說對不起以後的師弟妹,根本就是對不起自己。

剛開始時,我們打算用各式各樣的數據,如校方盈餘、各項開支算法來反駁校方。不過,校方擁有全盤數據,我們只有網上找來的零星數字,

根本必輸無疑。

後來幾次檢討後覺得,我們更應該挑戰他們的前設:宿舍應該用者自付,同學應負擔成本。我們認為,宿舍應該是教育的延伸、是福利,

幫助同學之用,因此應按同學需要去分配,而非按通脹增加收費,將成本轉嫁同學,使他們因家境困難而失去住宿機會。凍結一年宿費加

幅只需要 600 萬,校方上年盈餘有 25 億,絕對可以負擔,所以我們認為今年不應再加宿費。校方認同宿舍的教育意義,但又想加宿費,表

裡不一,面對我們的追問,只能支吾對應。

疲憊所謂黔驢技窮,聽多幾次校方的說法,就發現來來去去都是那三

幅被。自己也由駁倒校方的興奮,漸漸變得煩躁:高層重覆句子,

與其說是無力反擊,不如說是拒絕討論的高傲。長達兩三個小時

的會中,他們不斷重覆那兩三句話,說大學沒錢,又不拿出財務

報告證明,反指就算拿了出來同學都看不懂。

有時候,校方更會爆出一兩句不近人情的話。在宿費論壇中,有

高層說:「依家有資助(那時連資助何人、幾錢等細節都欠奉),

宿費又加少咗,好似拎 grant loan 嘅同學比一般同學仲幸福。」

在我眼中,這無疑是在侮辱同學。趕製宿費號外時,莊員訪問了

兩位同學。其中一位家境不好,拿了 grant loan,還要長時間做

兼職。要是宿費再加下去,只能被迫放棄住宿。他又住得遠,要

是多花了時間在交通上,每天也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這個事例雖

說不上血淋淋,但也是活生生的顯現了同學的困苦。所以我眼見

校方這樣刻薄時,更是憤怒。同學對他們來說是甚麼?那邊廂把

中大的師生情誼捧得有多高,這邊廂毫不理會同學困境,都幾十

歲人啦,仲咁撚虛偽托咩。

另一邊廂,面對校方還價 5.6%,書院學生會居然會有分歧,反

對我們要求凍結宿費,認同「今年加少少亦都合理」。加宿費無

疑剝奪了家境較差的同學住宿機會,尤其是這些同學也不是少數。

莊員找來一份學生事務處的報告,發現 2010 年家庭月入 20000

元以下的同學有 3 成,家庭無收入的同學則有 1 成之多。看到這,

我也只有憤恨了。

憤怒

中大宿費關注組投稿

28

Page 29: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29

Page 30: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舖天蓋地的「佔中/反佔中」這種簡單二元思維雄據了整個有關

民主的討論,對此,本人感到甚為不安。不過,無論你是否贊成

佔中,都堅決不能讓無恥變成合理常識。

反對佔中的,就用簡單二元論指,「佔中=暴力」,而「暴力與和

平相反」,故「反佔中=和平」。因著這個等式,才可能出現周融

那種「不須知道 A 是什麼就可反對 A」的無恥論述。

一個父親應否接受「兒子全不知讀書意味什麼而反對讀書」?同樣,

一個兒子又應否接受「父親全不知讀書意味什麼而反對兒子不讀

書」?很明顯以上兩種邏輯皆是不通的。問題是,在現實中,若

兒子還小,「父親全不知讀書意味什麼而反對兒子不讀書」是較有

可能成真的。

換言之,不論意圖好壞,在現實效果上「不須知道 A 是什麼就可

反對 A」是權力較強的一方才能做的事。

當然,反佔中論述也曾反駁:「贊成佔中的人又完全知道佔中是什

麼嗎?」彷彿也同樣合理,其實不然。因為這裡提出的要求是「完

全知道」。那有誰結婚時, 是已經完全知道與對方一起生活是怎樣?

有誰去讀書時,是已完全知道讀書是為什麼?

完全知道而做決定是不可能的,但完全不知卻不可能贊成與反對。

如果和平佔中=普選=民主,那麼,民主的人民包括了什麼人?

普選的方法是否能達到民主?民主是否只是投票?投票之外用什

麼方法確保代表者在任期內的代表性?

如果反佔中=反暴力=和平= 2017 有普選=「想變」,那麼,

2017 的普選是怎樣選法?這個方法會否令社會現狀改變?如果有,

是誰變得更好?誰變得更壞?孫中山是否暴徒?罵戰算否暴力?

怎樣的罵戰算是暴力?地產霸權算否暴力?……

如果有人告訴你 A = B,那麼,贊成與反對,至少要分析那些等

式是否真的相等,在什麼情況下才相等吧!

討厭某種東西的時候,人往往毫無自覺地被自己討厭的東西侵蝕

融化。明明強積金早已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待周永新的退休保

障報告近日公佈,我們竟又發現擁護強積金那套「自己供自己」

邏輯的人滿街都是,招搖過市。打開一份又一份報紙,不時圖文

並茂跟你計一盤「世代鬥爭」數,告訴你要額外交稅的退保方案

不利青年─邏輯不離「後生供幾十年才拿錢中坑供幾年袋袋平

安」,之類。

問題是全民退保不是強積金,硬套那一條「自己供自己」的算式

去計數,十分誤導。周永新建議的方案是甚麼?簡單來說,就是

政府先扔一筆過的啟動基金,然後其餘由打工仔及其僱主繳交的

「薪俸老年稅」支撐,讓每一位 65 歲或以上的市民每月得到 3,000

元養老金。對,是每一位,不是只有付錢的人才有資格收錢。

周永新方案值得批評之處不少,他不像民間方案,放棄了向盈利

逾千萬的大財團徵收額外利得稅,也不敢調動現時的強積金供款

支援全民退保,改為向打工仔徵新稅作為財政來源,顯然怯於富

商與財金界淫威。但應受批評之處,並不包括「不是自己供自己」。

恰恰因為全民退保不是自己供自己,青年打工仔才有所得益─

二十來歲,月入一萬多,好吧是要交稅但每月才二百塊錢左右,

但父母一過 65 歲,一人拿一份退保,你已省下六千元家用。二百

元換六千元,是賺是蝕,連幼稚園生也心知肚明。

人不是石頭爆出來的,我們不可能是原子化的個人,而是帶著種

種社會關係。學債加重,樓價狂飆,年輕人畢業要獨立愈趨艱難,

一句「學費我出的住又住我的你吵甚麼」,滋生了多少世代怨懟?

這種恨意不無根據,卻也不難被挪用來殘殺我們自己。把全民退

保描繪為世代鬥爭,誘使讀者相信自己吃虧繼而心生不平誓反退

保,吃虧的到頭來又是誰?

《晴報》那幅指責退保「回報率」不利青年的 infographics 製作精美,

但我猜負責製作的員工大概年紀不大,工資也不高(畢竟經濟日

報集團在行內出名出手低)。受人二分四,出稿害自己,又是不足

為外人道的滋味。

有 關 贊 成 與 反 對

/李維怡

19 歲開始參與基層社會運動,關心人民如何可以自主的問題。近

十年主要從事藝術培育、各種基層平權運動,及與基層民眾一起搞

紀錄片及媒體創作,現為錄像藝術團體影行者之總監。書寫出版結

集有小說/詩/畫結集《行路難》(2009) 和《沉香》(2011) 及《短

衣夜行紀》(2013) //

石 頭 爆 出 來 的 物 種

/尤里安

鬻文之徒,每年家用開支上繳逾五萬,絕對慘過交稅//

心湖淬筆

如 是 我 聞 ◥

30

Page 31: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31

色情

Page 32: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年港台的社會運動,女性經常成為焦點。像去年

碼頭罷工,苦行隊伍中有位女性,縱衣著平常,但仍

因背斜揹袋和穿了比較緊身的衣服、突出了胸部的條

線,結果便被網民評頭品足,甚至有人批評她以身體

販賣社運。另外,一些被喚作「社運女神」的女性,

宣揚社運的訊息時,也往往有更大迴響。針對這些現

象,由實現會社和左翼 21 舉辦的馬克思節,在 8 月 9

日,以「望下啫! VS 仲望? VS 最好你望!!」為題,

於油麻地活化廳舉辦討論會,並請來前新婦女協進會

主席陳效能、影行者成員李維怡和獨立人士陳寧發表

意見。當日討論過的東西多且複雜,本文將集中記錄

如何看待社運中女性身體的討論。

展示身體的抗爭,並不新鮮

女性利用展示身體作抗爭並非新鮮事,像陳寧一開始

就提到的烏克蘭女權團體 FEMEN,便是國際間的有

名例子。FEMEN 成員──起碼在媒體曝光的──都

身材豐滿,樣貌姣好,符合一般人對西方美女的想像。

她們會把反對標語寫在胸口上,並配合不同抗議形式,

以期利用媒體吸引大眾的目光,帶出她們心目中的進

步觀念──雖然她們的理念和標語與美貌和胸脯並無

關係。於 2013 年,5 個 FEMEN 成員就曾於烏克蘭駐

法國的大使館前,赤裸上身,在烏克蘭總統阿努科維

奇的相片上撒尿,抗議他暫停與歐盟簽訂協議的計劃。

平時我們都絕少留意烏克蘭的新聞,可是當 FEMEN 坦胸抗爭,連烏克蘭在

哪都不清楚的人,也會多看兩眼。陳效能認為,FEMEN 的策略之所以成功,

全因它捕捉到把女性視為慾望對象和凝視焦點的習慣。諸種習慣,如:為

何會被這些吸引,而非那些;觀看後又怎樣詮釋某個圖像或符號;其實很

大程度由根深蒂固的文化「教導」我們。

提起文化的影響,筆者就想起,古代日本人覺得女性的後頸最為性感。一

般婦女都會把和服拉得緊緊的,貼住頸部,只有藝妓會刻意拉低後方和服,

展示後頸的線條,以吸引男性。時而勢易,對今天為女性胸前「事業線」

而神魂顛倒的人而言,暴露少許後頸,大概無法挑起任何慾望。

但無論古今, 女性仍經常為被觀看的對象。三位講者不斷提到的「男性凝視」

(male gaze),由電影理論家 Laura Mulvey 提出,用以描述這種對女性的特

定觀看方式。「男性凝視」最簡單的理解是,女性被男性觀看,男性從觀看

中獲得快感。這當然不是指只有男性觀看女性,而是強調這種特定的觀看

方式──按作家 John Berger 的說法──在看與被看之間,展示了權力關係

和「物化」的現象:男性是帶著威權的觀看者,而女性就是被觀看的一方;

女人天生的第一任務好像就是讓自己看起來值得「被看」。這過程中,女性

一方面內化了男性的標準,另一方面也習慣被不斷地觀看。而所謂「物化」,

便指人降格成沒有生命的物件。李維怡指,這物化的過程,是消費女性(或

其他性別的)身體和滿足相關慾望的前題。筆者想起的例子是,看成人影

片時,我們只需知道誰的臉蛋標緻可人、身材是否對自己口味,不用理會

慾望對象的背景、薪酬多少和色情工業如何待薄他們。

男性凝視的邏輯

/雞/

觀 看 的 方 式 與 物 化──小 記 社 運 女 性 身 體 現 象 的 討 論 會

32

Page 33: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展示身體等於身體解放?

問題是,像 FEMEN 般展示身體,拒絕一

直以來束縛女性的守身要求,是物化還是

進步的身體解放?抑或兩者並不矛盾?而

我們又該鼓勵以類似方式作社會抗爭嗎?

思想要解放,展示身體才稱得上是拒絕守

身的進步,陳效能如此相信。當大家都只

把身材豐滿的金髮美女當作滿足男性凝視

的消費品,滿足自己慾望時,FEMEN 便

突破了對女性習以為常的觀看方式,把對

女性身體的注視和慾望,置換成對重要但

無人理會的議題的關注。若缺乏背後的思

想,展示或裸露身體終究回歸女性身體被

消費的框架。至於是否難以避開被評頭品

足,以及正中男性凝視的問題,她傾向覺

得,任何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衣著、如何

展露自己的身體和面貌,而 FEMEN 或其

他裸體身體的社會抗爭 [1],起碼能引起討

論和反思,值得鼓勵。

然而,以展示或裸露身體抗爭,是否真可

一句各人有各人的選擇就輕輕帶過?陳寧

和李維怡都對這簡單說法相當有保留。[2]

「美」與「醜」的資源分配

李維怡指,要回答社運中展示身體的問題,

要先處理自主和公私領域的前題。性別牽

涉個人如何裝扮、如何被觀看,非常容易

被淡化成無關公共的私人選擇。因此,在

公私模糊的情況,以及每人都有權利作選

擇的講法下,刻意以展示身體來抗爭也容

易變得無可無不可。對於這些明言以身體

來宣揚社運的抗爭者,李維怡認為,他們

應考慮自己是否願意被割去自己之為自己

的重要部分,諸如過去的經歷、現在的狀

況、對未來的願景,物化成商品般的存在。

不過個人選擇和動機並非最重要。李維怡

強調,行為在公共領域的實際影響,才

是最應關注的。要評價「社運女神」和

FEMEN 等現象,除非你認識對方或對方

曾公開明言,否則個人動機往往難以確認,

猜想也不過白費氣力。但個人行為或者同

為公共行為,而這些公共行為與相關的影

響,才是判斷時該考慮的因素。故此,回

到社運的情況,該問的是,以外貌吸引目

光的做法,到底有甚麼影響?誰在為行為

付出代價?更具體的說,「女神」的資源

和發言權,其實透過壓抑大量不合符標準

的人而得來, 如果「女神」不抗拒成為焦點,

那麼其他外貌身材不特別討好人在社運中

的位置為何?之後公開討論的環節,有人

問及如何處理「社運女神」呼籲介入社會

的 Facebook status。可是因為 Facebook

公私模糊,她也只是重申,要考慮每件事

情的公私劃分,以及背後怎樣影響沒有資

源的人。

結語

事實上,FEMEN 較香港的情況容易

討論。因為,FEMEN 主動以無關議

題的外觀宣揚理念,而在香港社運

裡女性成為焦點的情況,則多為媒

體主導的結果,事主未必有意。故

此我們往往難以斷定,到底某個「社

運女神」或大胸的社運女生的行為,

應否介定成公共行為,或者明知有

公共影響時,又該否刻意避開大眾

的注視。可惜討論會上對上述難處

的討論並不足夠。李維怡心目中的

判準,或為我們思考的重要起點,

然實際的判斷還是得逐個情況考慮。

[1] 除了 FEMEN,近百名國際動物保護者也曾於

西班牙馬德里脫衣抗議毛皮工業。

[2] 陳寧認為個人擁有權利展示身體的說法並不

適當。他從較哲學角度切入問題,指出今天依

賴符號運作的經濟操作,身體經過不同的媒體

中介,不斷被再現。再加上身體本身的物質性

(materiality),其實無法為個人理解和掌控。因

此,他認為身體會不斷抗拒甚或排拒個人。惜篇

幅有限,抱歉無法詳細闡述陳寧的觀點。

兼職 Model

沒 公 德、 性 開 放 的 女人 By 《東方新地》

陳巧文,港大哲學系女生。08 年, 因 關 注 西 藏, 高舉雪山獅子旗而獲大眾注視,之後成為社運焦點,兩年間屢遭網民起底和八掛 雜 誌 偷 拍。10 年, 終不勝壓力,宣佈淡出社運。

社運女神

33

Page 34: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剛出版《男男正

傳——香港年長男同志口述史》﹝下稱

《男》﹞,封面是七個脫清光的老人。在商

業世界,我們會以為裸體是譁眾取寵,但

在攝影或傳統繪畫來說,那亦是挑釁權威

的創作。今天雜誌封面不少祼露上身的男

子,身材健碩,往往使人欲望奔騰,於是

《男》封面那幾近全黑的背景中浮現出一

群(人們認為又老又醜的)赤裸老人,就

是對傳統性別定型的男性美態作出挑戰。

/黃敏/

《男》紀錄了十二位年長男同志的口述歷

史,他們既是「老人」,亦是「同性戀者」,

這兩重身份使他們於香港主流社會總被忽

略。香港政府著重經濟發展多於福利政策,

對長者晚年生活支援不足,安老服務供不

應求,截至 2014 年 1 月,近三萬人仍在

輪候長期護理服務。而同性戀者的性傾向

有違主流性別觀念,本身就處處遭受歧視,

直指文明陰暗處 假若同時處於上述兩種邊緣身份──「老

人同志」──其身處狀況之差,可想而之。

同志運動確有年長同志參與,只是得不到

足夠的焦點。主辦單位選擇將鎂光燈射向

黃耀明等歌手、或青春澎湃的年青人,當

中有其運動形象、宣傳策略等考慮。《男》

則相反,以年長同志為焦點,直指長在文

明陰暗處的一群,就這一點而言,《男》

走得更遠更大膽。

年 長 同 志 的 自 白 , 誰 聽 ? ──《 男 男 正 傳 》 書 札

34

Page 35: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作者:江紹祺

出版: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封面攝影:沈嘉豪

閱讀年長同志的歷史,也是接近他們的生

命,以及受傷害和侮辱的部份。年長同志

們談論自己的生存,談論情慾,談論家庭,

談論年老的孤獨,談論謊言與愛情,有時

亦提及軟弱。生活嚴酷,這於他們尤甚。

他們生於匱乏之年,比我輩多了一份寬容

與韌性,但面對歧視與家人的壓力,也會

感到無力。他們說自己的同志身分,關於

傷害和侮辱的部份,並沒有用精巧的語言,

反而有點期期艾艾,筆者讀來只覺心坎微

痛,卻無法言傳,像是喉嚨長出尖細的硬

物,於是想起黃碧雲在〈受傷害和污辱的〉

如此寫道:「如果我們不能對抗偽自由;

起碼我們不會成為同謀者。也就是說,不

願意去傷害和侮辱。」

他們的歷史由他們自己說

歷史總是與權力相關。傳統上只有靠近政

治權力的人,才有資格編寫歷史,而他們

習慣著眼宏大事物,譬如中國史官,總是

記載朝代更替。當前大家熟知的香港歷史:

鴉片戰爭、香港淪陷、戰後重建、經濟起

飛……其實是偏向官方權力的敘述。當中沒

有普羅大眾,更遑論處於社會邊緣的人事,

然而沒有普羅大眾捱更抵夜,經濟怎會無

故起飛?由是觀之,《男》採取口述歷史

的立意相當明顯─我們需要另一種歷

史,將宏大歷史中被遺忘或排拒在外的事

物一一找回。於是《男》的年長同志説微

小事物,説喜怒哀樂,説口語,一種他們

貼近日常生活的語言。

十二位年老同志,十二個故事,十二個香

港。各人敘述有重疊的部份,但更多的是

參差、甚至混雜的地方。他們都提及工作

上的歧視,然而其處理手法、遭遇都不一

樣。David 為向同事隱藏同志身份,事先

準備好婚姻謊言,幾近完美;另一位當皇

家香港警察的 Robert,八年內僅向一人出

櫃,卻遭告密,自始和總督察無緣。其中

幾近無法整理出任何統一的結論,而這也

許是《男》珍貴的地方:它並不渴求一種

足以歸納年長同志的敘述,它只聆聽,微

小故事,哪怕何其混雜。年長同志敘述佔

了《男》大部份篇幅,江紹褀僅作少量過

渡和補充,從中看到江的考量:重新書寫

歷史,如何確保,那是年老同志的,而不

是自己的?他們的歷史由他們自己說,我

們也因而從中發現年長同志與香港歷史的

複雜關係。

不可穿越的同志書信

書中受訪老人大多生於四、五十年代,那

時殖民政府推行高地價政策,大多數人被

迫居住於公屋,一層十幾伙人,且在聚居

中形成緊密的家庭關係。反過來說,那同

時意味著,本應是私人空間的家庭裏並無

私隱可言,於是年長同志就以其他途徑探

尋情欲、愛情和友誼。年長同志的性啟蒙

經驗大多在不同的公廁和公共場所發生像

火車站、戲院等,有的跟著有經驗的朋

家庭的辯證

接近日常 超越麻木

年長同志的情慾往往和家庭形成拉扯。事

實上,家庭往往是同志最大的難題。向家

人出櫃總是那樣複雜:出櫃,只怕家人接

受不了;瞞,又瞞得多久? 然而年長同志

年輕時並無思考這些問題的餘裕。他們長

於物質匱乏之年,想要溫飽也不易,加上

傳統家庭觀念,男的一律要打拼養家,於

是他們漸漸負上傳統男子的責任與義務,

不少年長同志亦因而壓抑自身情慾。像陳

伯大半生為家庭打拼,到太太仙遊後才去

探索自身情慾:「我結婚就係廿四歲,我

十六歲就有人撩我,但自己性慾強呀,著

條短褲,隻手禁住,禁住張牌呀,彈起上

嚟……太太離開我之後﹐先至搞呢啲。」

弔詭的是,家庭同時是他們的慰藉和滿足。

陳伯說到兒孫滿堂時滿臉幸福,另一位年

長同志李叔為家庭放棄同性戀人,直言家

庭是他一生引以為傲的成就:「養大呢六

個係我成就囉,人地講咩嘢,我錢又冇囉,

我嚟香港係得呢七個人咁樣,最開心係咁

樣。」今天強調個人自由的我輩,也許難

以理解為家庭而犧牲那樣的事,但其實他

們並不覺得犧牲了甚麼,他們都長於每個

人要為家庭付出才能維持生活的年代,為

家庭付出不過平過。

友,有的不過偶然,像明哥在海船上被同

志從身後挑逗,落船後走進後樓梯親熱。

《男》也收錄了被訪者提供的書信,讀時激

動不已,讀後大哭,看複印本已如此費勁,

於是就無法想像他們收信時的模樣。六、

七十年代沒有社交網絡,年長同志有時寂

寞難耐,便在報刊的徵友欄登廣告,內容

當然較為隱晦,但同志大概一眼就能認出

來,像深海裏只有同類能聽懂的鯨音。

每個人書寫痕跡都是不同的,每個人展露

情感的方式都是不同的。長居黑暗裡的人

都會比較敏銳而纖細,年長同志的書信讀

來直率,實則近於暴烈。信中多是自我介紹,

言語淺白然而極度坦白,幾近赤裸,連自

慰經歷也照寫不誤。有人開首故作若無其

事,寫「今天是公眾假期」云云,突然情

感激烈,直擊核心:「於是便⋯⋯寫給你!」

想念大於一切,書寫的便無需理由。情慾

無法被徹底描述,於是以更赤裸的方式呈

現,譬如將陽具放紙上,沿著畫著其模樣,

去得最徹底的一封將精液射在信上,寫著

「送給你,我的愛液」,連修辭都顯得多餘。

35

Page 36: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深水埗天橋底,有人為過世的越南船民路祭。

苦路 Via Dolorosa

鄭藹如 / Jo Cheng

香港 Hong Kong / 2014 / 31 min

粵語、越南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黃敏/

苦難所在之地

拍攝與被攝,幾乎同一誠實的勇氣

上映資料:

9/9 (Tue) 4:30 pm

香港藝術中心 agnès b. 電影院

11/9 (Thur) 7:30 pm

The Grand Cinema

*導演將出席兩場映後答問會

與 越 南 船 民 謙 卑 同 行 ──《苦 路 》 影 評

安東尼堡到加爾瓦略山,基督背負十字

架走到刑場,途中跌倒三次。後來教徒再走

一次基督走過的路,代入基督受難的處景,

藉以省思人世苦難,稱為苦路。華語紀錄片

節亦有一部《苦路》, 紀錄受難者境況,透

過影像讓我們走一次受難者的路,只是受難

的並非基督,而是深水埗天橋下的越南船民。

《苦路》主要拍攝兩位歷盡苦難的越南船民,

阮威風和阿寶。苦難並不驚心動魄,像阮威

風就只是在醫院來來回回, 出院進院。《苦

路》很多近距離拍攝阿寶身體的鏡頭,整個

畫面就是他的喉嚨和胸口,皮膚暗啞,呼吸

時皮膚大幅起伏,彷彿扯動氣管連接的心肺。

阿寶因吸毒入院,受訪船民范進江説:「十

個有九個都吸毒架,算係一種安慰。」苦難

無可抗拒,而且比他們意志還大。

《苦路》並沒設限於喟嘆,而是連結他們的

遭遇與香港歷史。片中一段 1988 年香港實

施「甄別政策」的越南擴播,交代越南船民

被視作非法入境,結果女的被遣返,男的被

扣留,家庭被迫分隔,受訪船民陳世民説:

「你諗吓,原本有屋企,突然間冇咗,嗰種

感覺⋯⋯我個時打電話俾我老婆,叫佢唔好

等我啦。」船民無家可歸唯有露宿,政府卻

要趕絕露宿者,在橋底下加建梅花樁、灑臭

粉,務求令他們在城市消失。導演鄭藹如卻

直視人們厭惡的一群,直面他們的苦難。苦

難即是,處境決定了他們的遭遇,宏大如歷

史, 微小至家庭, 他們都不由自主。於是《苦

路》最震撼的, 是「自由都市」香港這背景。

上面說得那麼悽慘,但其實《苦路》非常努

力避免惹人同情。鄭並沒以第三身呈現露宿

者的悲慘生活,而是將自身省思加進《苦路》

之中,彷彿拍攝者與被拍者一起謙卑同行。

《苦路》的敘述因而親密與抽離難分。一方

面導演直接表現對阿寶的關懷,總待在他病

床邊,後來她在家中畫阿寶的素描,用拇指

撫掃,仿佛她畫的是阿寶的肌膚。拍攝者被

牽扯進被攝者的生命,阿寶的遭遇似乎都和

鄭相關了。然而導演不時以畫外音作後設省

思:「他(阮威風)那麼弱小,可能快死了,

可我還像蒼蠅般在他身旁繞來繞去。」

筆者以為那是摸索自我與他者關係的過程,

進一步則是問,我們何以面對他人的苦難。

鄭與越南船民,彷在黑暗中摸索,有時以為

握著對方的手,卻怕握著了對方的喉嚨。關

懷,如何不淪於消耗?如何做到,讓弱小的

人強壯起來,擁有尊嚴?《苦路》不斷發問,

最終並沒有解答苦難,但重要的也許是發問

本身,即拒絕旁觀而不斷自省。

筆者最深刻的,是阿寶過身後導演的自白,

背景偏藍,鄭出現鏡頭前,把面埋在手心,

自覺從他們身上需取, 卻並不理解他們所

需。「尼啲係唔係阿寶想要的?我其實唔知

阿寶想要啲乜。」那段其實處理得沒有太好,

文字比較虛飾,畫面比較唯美,但在鏡頭前

坦露自身膚淺與不堪,其誠實與執著簡直可

以撼動人心。有關拍攝倫理的思考,無疑挑

戰著觀眾耐性,但假若能夠跨越這一點,就

會立即被《苦路》 所折服。

36

Page 37: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綠藍/

何以安老靜默的老人院

熱鬧中的疲憊

老人院 Elderly Home

蕭彥瑜 / Sin Yin Yu

香港 Hong Kong / 2014 / 70 min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上映資料:

7/9 (Sun) 7:00 pm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12/9 (Fri) 9:30 pm

The Grand Cinema

*導演將出席兩場映後答問會

《黃金花四重唱》、《飛越老人院》中,

我們看見了老人院繽紛多彩、老年人充滿

正能量的情況。另一方面,每隔一段時間

便會聽到老人院涉疑虐老的新聞。蕭彥瑜

的《老人院》, 並不如此繽紛,亦沒那麼恐

怖,可能更為貼近大部份老人院的情況。

為了解住在內地老人院的爺爺,她到了長

洲一間老人院拍攝,以紀錄片形式結集了

十數段老人院內的事。蕭彥瑜拍攝生日會、

天后誕等這些節目或節慶為主,中間插著

幾段日常片段。

片中有不少熱鬧的場面,甚至比日常片段

多。令筆者難忘的一幕是,一個娛樂老人

的團體來到老人院的空地舉辦活動。到場

後,他們開始準備遊戲,並排練如何應對

院中的老人家。老人進場後便開始傳橡筋、

BINGO 等遊戲。老人們隨著義工或姑娘的

指示玩遊戲,然而鏡頭不時會拍到有幾個

老人坐著發呆甚至離開的畫面。過程中,

有個婆婆不懂玩 BINGO,表示「我都唔知

做緊乜」,團體的義工便用對幼童說話的語

調跟她說:「婆婆,唔駛識架,圈住佢就得

啦。」當中預設老人家為遲頓、癡呆,因而

重覆著某種嬰兒的語調、過於簡單以至輕

視多於遷就的康樂活動。這些公式化的活

動、語調指涉著義工的疲憊與虛弱,他們

忽視 / 無力意識到每個老人的獨特。因而

老人院發生的事與老人無關,他們需要甚

麼、他們是否感到愉悅,其實無人真正關心。

沒有旁白,沒有訪問,沒有背景音效,蕭

彥瑜單以鏡頭及剪接去敘述,不直接展示

立場。日常片段裡,有大量中遠距離的定鏡。

有些老人依傍在樓上的走廊,有些疏落地

坐在庭園或飯堂,互不交談。這些鏡頭在

片中反覆出現,比起其他節日片段,這些

時光似乎更為貼近真實:固定的活動安排、

停滯的時間。時間於他們來說並不重要,

等待已成日常。

事實上,《老人院》是喧鬧的,姑娘的聲音、

院內的廣播、義工的聲音、長者日台上的

聲音⋯⋯只是,老人是靜默的。寂靜是老

人的主調,他們甚少交談,有時也只用手

勢示意。紀錄片開頭,老人院的婆婆拖著

一張膠椅往飯廳外走,步伐跚跚而堅定。

拖到老人院的門口,坐下,看著門外。而

全片最最大聲的老人,是農曆新年時接到

家人電話的婆婆。她響亮而有朝氣的聲線

與前面的無聲作出極大對比。平日的靜默,

原來是指向家人的缺席。他們並非不能發

聲,只是想交談的對象不在。

老人以外,紀錄片亦反映有關安老的種種

問題。其一是護理員的培訓不足,他們大

都不理解老人所需。其二是行業人手不足,

在一幕姑娘與老人圍圈坐著隨音樂踢球時,

鏡頭特寫姑娘的疲態,雙目無光。現行的

安老政策著重如何延長老人的生命,但甚

少處理他們的生活質素問題。本港的社區

安老支援不足,以致部份老人無可奈何要

選擇入住安老院。可是,對老人來說,老

人院內無盡頭的等待,無疑比死更難受。

如果沉默太沉重,別要輕輕帶過。

察 看 老 人 院 中 的 沉 寂 ──《 老 人 院 》 影 評

▼婆婆獨自拖著椅子,走向老人院的門口。

37

Page 38: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的目的之一是培育新人,希望有更多人開始拍攝紀

錄片,又或繼續拍下去。林偉鴻認為紀錄片的作用在於反映一個時代,

並紀錄時代的變化。由 03 年拍攝有關七一遊行的紀錄片時,他和采

風電影另一創辦人張虹均意覺到只有兩人並不足以記錄這些變化。中

台紀錄片發展蓬勃,香港較之,手法與題材遜色,在社會仍處於相當

邊緣的位置。因此他們萌生辦紀錄片節的念頭,希望電影節能鼓勵更

多製作人,讓更多遺珠有放映、宣傳的機會。

紀錄片的匱乏在於少人投入製作,亦在於大眾對紀錄片認識不多。至

今仍有不少人乍聽紀錄片一詞, 便只聯想到如《星期 x 檔案》之類 「悶

到抽筋」 的嚴肅題材。「紀錄片題材多樣, 嚴肅也有, 輕鬆也有。即使

題材嚴肅,如上年放映的『家暴三部曲』,有感染力的作品不會沉悶。」

林偉鴻希望電影節能推翻這種刻板印象,開拓更大的觀眾群。

記錄的匱乏

「在香港,拍紀錄片似乎沒有什麼出路。劇情片、大片能一

下子在幾十間放映,紀錄片頂多是參加電影節,在一間戲

院放映一兩場,就算戲院『爆棚』 對商業戲院也是蠅頭小

利。」商業放映涉及市場考慮:紀錄片觀眾群少,風險甚高,

回報率又低,因此與其他劇情片相比,商業放映的限制甚多。

「有部分戲院要紀錄片製作方預先包租整個戲院,為每個座

位墊入場費,由製作方承擔虧損的風險。有些紀錄片則可

以與戲院協議票房分帳,不過只屬少數,加上要有票房保證,

一旦戲院『虧本』,下次的合作就會落空了。」

在這個環境下,林偉鴻認為必須為紀錄片尋找出路。紀錄

片節固然是其中一個方向,今年華語紀錄片節更特設「香

港紀錄片獎」鼓勵香港的優秀作品。而采風亦會為紀錄片

新秀找發行商,爭取外地放映的機會,例如《長州誌》今

年五月便在台灣巡迴放映。

另外,采風今年亦有推出青年紀錄片計畫,為一批新晉導

演提供資金、器材和技術的援助,協助他們的創作,而計

畫下的六個成品亦有在影展中展出。歸根究柢,采風也是

希望更多新血加入紀錄片行列,透過影像傳遞力量。

出路之覓索

起紀錄片,可能大家只記得《鏗鏘集》等電視放映的紀錄片, 但原來香港有個紀錄片的電影節──

采風電影主辦的香港華語紀錄片節將於 9 月舉行,今年已是第七屆。

紀錄片總予人「真實」之感。「紀錄片的『真實』並非完全客觀,紀錄片有別於劇情片,沒有演員,不

會控制或擺弄被攝者。」采風節目統籌林偉鴻說。紀錄片像報告文學,沒有前置命題,是不斷發現的旅

程──在拍攝過程中找出主題,後製時去蕪存菁。因為電視觀眾不會持續專注,電視紀錄片往往要用旁

白、訪問來貫穿主題,甚至全程由專家講述。電影紀錄片則可容納更多藝術手法,如沒有旁白和訪問的

直接電影 (direct cinema)。

今次紀錄片節的大部分為本地作品,44部來自中、港、台的優秀作品中有28部本地創作,數目是歷年之冠。

眾多本地作品呈現不同社會風貌,例如講述露宿者生活、粵劇迷的奮鬥故事、居港新疆導演回鄉後揭露

一段 30 年代在偏遠村莊發生的屠殺慘劇,題材各異。輯編們則選了《苦路》和《老人院》作深入分析。

在 香 港 留 下 什 麼 ── 香 港 華 語 紀 錄 片 節小 輯

▲《稻米是如何鍊成的》劇照,導演為陳浩倫。38

Page 39: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 訪問:謝天燊、鄭詠甄

作者:文狸 //

采風既辦影展,又開設不同的訓練班,不時有心餘力絀之感。

香港華語紀錄片節有來自藝發局的資助,不過資助並不足夠,

大概只涵蓋開支的三至四成。加上藝發局亦沒有恆常資助,

要逐年逐年申請,過程如履薄冰。其他電影製作公司亦有類

似遭遇,獨立電影製作公司「影意志」便曾於 2011 年申請「一

年資助」不果,營運大受打擊,每年舉辦的獨立電影節幾乎

告吹,拍攝、製作亦處處受縛。即使藝發局的資助獲批,金

額也不多,林偉鴻說:「每年 2 次,上限 30 萬,通常得到六

成已經值得高興。資助數量也不多,只有兩三部紀錄片,亦

沒有專門設立給拍攝紀錄片的資助項目,與舉辦影展的資助

混在一起批核。台灣則會把製作及影展的補助分開批核。」

07 年由香港政府注資, 香港電影發展局推出的電影發展基

金,聲稱為中小型電影提供資助。林偉鴻笑道:「這是配對

基金, 情況像『我給你三百萬, 前提是你銀行戶口有三百

萬。』六百萬對故事片來說是小型製作,可是對獨立紀錄片

製作人而言:『我有三百萬我都拍咗戲啦,仲洗咩問你攞!』」

電影基金是一種投資,整個觀念都是置於商業條件的考慮,

這商業條件未必等於電影基金一定要賺大錢,而是在於電影

大賣之後,推動香港經濟發展、推動消費的市場邏輯。紀錄

片與大多賣明星賣特技的大片截然不同,「理所當然」被排

除在外。采風早年查詢時遭冷待,原來電影基金設立目的只

為資助劇情片。如今雖貌似開放給各片種申請,實際上,紀

錄片未有成功申請電影基金的個案。

難為無米炊

對香港紀錄片工作者而言,資源不足確為一大問題。在政府對紀

錄片的輕視及商業邏輯主導的環境下,紀錄片製作人該如何自處?

紀錄片要有市場潛力,難免在題材和手法上迎合大眾主流口味和

商業邏輯,容易失去尖銳和自主。說到這裡,大家會發現在香港,

紀錄片和獨立電影面臨相似的困境,獨立電影製作公司「影意志」

在 2012 年開始推行的華人集資計劃也許是值得參考的新方向:明

刀明槍表示反抗商業霸權,只要三百元便可成為聯合製片人,打

破由老板或主流價值決定主題的潛規則,而聯合製片人更可直接

在社交網站上與導演交流意見。

而在資源以外,香港紀錄片仍面對種種難題。那麼,假設香港紀

錄片的確有更多資源,我們又該如何推廣紀錄片?現時香港紀錄

片觀眾依然甚少,那麼該如何培養觀眾群?譬如說,映後座談如

何加深觀眾對紀錄片的認識?該選什麼嘉賓、場地是否方便討論、

如何帶領討論等。 , 能否針對本身對紀錄片興趣不大的對象推廣,

例如以中學為單位,在校內推廣,於是便要考慮學生的觀影能力

和耐性,來決定選什麼電影、電影什麼長度等。

除了觀眾以外,如何讓製作者持續拍攝亦是重要的問題。製作者

拍攝紀錄片可以花費一至兩年的長時間,經濟支持固然重要,但

紀錄片製作者亦需要他人的回應和肯定。所以問題是,怎樣有更

多的評論者?我們又需要怎樣的評論風氣?香港紀錄片之發展複

雜和龐大,難以一一敘述,筆者在此只能暫提出疑問,拋磚引玉。

資源與資源以外

第七屆香港華語紀錄片節

主辦單位:采風電影有限公司

日期:

2014 / 9 / 7 -

2014 / 10 / 4(每日)

場地:香港太空館演

講廳 / 香港藝術中心

agnes b. 電影院 /The

Grand Cinema/ 長洲

更多紀錄片簡介、座談會時間、放映場次

請參考:www.visiblerecord.com/

▲《韋成奇》劇照,導演為徐智彥。

39

Page 40: 中大學生報  2014年9月號

中 大 學 生 報 二 零 一 四 年 九 月 號

出版:第四十四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呵欠」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 307 室

電話:[email protected]

承印:唯美印刷製作有限公司(97328385)

廣告聯絡:Fiona 98471972

編輯/作者:吳皚純、周俊熙、鍾展翹、劉子康、胡倩婷、魯湛思、龔愛婷、彭浩霖、周芷晴、黃敏、

鄭詠甄、鍾宇杰、覃俊基、岺煒臻、陳欣儀、譚銘龍、陳泳言、陳樂行、陳樂晞、黃漢彤

客席作者:李維怡、尤里安

嗚謝:陳柏熹、林偉鴻、唐文曦、采風電影、CUSCS 一眾同學、陳寶安、尹浩然、大元美食廣場關注組、

Matthew、丁國輝、趙永佳

逢 星 期 一 、 四晚 上 七 點本 部 范 克 廉 樓 3 0 7 室約 ・ 定 ・ 你

罷課之說,甚囂塵上。然而我們對罷課,以

至其他不同的社會抗爭形式,到底了解多

少?它是否比佔中更為有力?又,觀乎歷史

抑或外地,示威者為了抗爭,往往不介意與

警方直接衝突,這明顯與佔中的原則相違。

我們到底應如何理解「和平理性」的準則?

如果你對編輯、寫作、攝影、社會議題、中

大校園、哲理思辯、文藝創作……有興趣既話,

就過黎中大學生報的 O - night 啦!我地會

簡介中大學生報,到時有野飲又有野食,所

以呢,就算你真係冇興趣,都可以過黎傾下

計架。

一個月後,同學們可能對英語授課稍有微

言。我們除了把問題歸咎於個別人「英文

太差,努力練下就得」之外,其實更應談

母語教學的重要:若果強推英語教學,教

師在授課上會礙於不熟練的語言而缺損多

少?學生又會怎樣因語言而抗拒學習?

近幾年,宿費上升近 30%,瘋狂增加宿費,

背後的邏輯就是同學身為用家,應該負擔

宿費的成本開支。乍聽之下,這樣用者自

付十分合理,但又是否如此?或者,我們

該從宿舍的本意開始思索,宿舍應該是一

種福利還是商品?

當下香港,似乎都在「有篩選」與「真普

選」之間拉扯。然而,代議民主的歷史已

近二百年,西方國家始終還要面對巨大的

經濟、以及權力的不平等。左翼思想家便

往往批評代議民主為虛假的民主。在追求

普選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仔細討論,

代議政制的優點與局限?

講起媒體,似乎總伴隨著「客觀中立」這

四個字。不過「客觀中立」又是否合理?

又是否可能?中大學生報作為學生媒體,

我們又應該如何去理解這種說法?

男仔同男仔親熱,或女仔同女仔搞埋一齊,

會否令你覺得核突?從小的性別觀念,都

是一男一女的異性戀,那同志又是怎樣一

回事?近來越來越多歌手出櫃,如何韻詩、

黃耀明,是否意味著社會已接受同志?

過了半個月,同學應該都聽過各樣的學生

組織,有的更會出現在新聞報導員口中。

為何有的學生組織會關心社會時事,有的

學生組織則關心同學福利?學生組織對同

學,對社會究竟有甚麼責任?學生組織可

以是什麼呢?

29/09

11/09 15/09

18/09 22/09

25/09 02/10E x c u s e m e . . . C a n I s p e a k i n C h i n e s e ?

宿舍開支邊個比?

媒體就要講客觀中立? 同志

「學生組織」可以點?

佔中二之一O - N i g h t 佔中二之二04/09

— 罷課搞乜鬼? — 普選其實到底有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