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級 經 營

67
有有有有有 有有有有有 有有有

Upload: jermaine-burke

Post on 31-Dec-2015

9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班 級 經 營. 有心就有願、有願就有力 張家碩. 第一章 緒 論. 班級經營的知能 班級經營的意義 班級經營的範圍 班級經營的內容 班級經營的策略. 第一節 班級經營的知能(一). 諮商輔導的能力 需求層次論: 人本心理學家馬士婁( Maslow) 提出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愛與隸屬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 行為改變技術: 由行為心理學派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應用性法則,以解決個案的問題行為;其增強理論最常被拿來應用在班級經營上。. 第一節 班級經營的知能(二). 溝通管理的能力 親師溝通管理: 親師聯繫,鼓勵多元參與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班  級  經  營

班 級 經 營

有心就有願、有願就有力

張家碩

Page 2: 班  級  經  營

第一章 緒 論

班級經營的知能班級經營的意義班級經營的範圍班級經營的內容班級經營的策略

Page 3: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班級經營的知能 ( 一 )

諮商輔導的能力–需求層次論:人本心理學家馬士婁 (Maslow)提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行為改變技術:由行為心理學派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應用性法則,以解決個案的問題行為;其增強理論最常被拿來應用在班級經營上。

Page 4: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班級經營的知能 ( 二 )

溝通管理的能力– 親師溝通管理:

• 親師聯繫,鼓勵多元參與• 親師合作,教師專業為主,家長配合協助

– 師生溝通管理:• 知彼知己:認識學生,瞭解學生• 情緒管理:態度溫和,意志堅定

課程統整與多元評量的能力– 課程統整:以某版本為主,融入其他版本與本身的看法、資料

– 多元評量:學習檔案、學習步道、討論、觀察、自評、同儕互評、家長評量…等

Page 5: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班級經營的知能 ( 三 )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 個人教學站台– 科技設備的使用

行動研究的能力– 主角或何人 (who)– 內容 (what)– 情境或何處 (where)– 目的或為何 (why)– 方法或如何 (how)– 時間或何時 (when)

自我反省與檢核自己的能力

Page 6: 班  級  經  營

第二節 班級經營的意義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學生人格發展、智能成長與社會化的關鍵。

班級是師生共同教學、學習、生活和成長的環境,通常擁有一個教室,並由一群學生和一位導師所組成,

導師是班級的主導人物和靈魂人物。 班級經營 (Classroom management) 又稱

「教室管理」,其意義有二:– 在教學過程中,佈置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室氣氛,以及維

持動靜有度的教室常規和秩序,以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 教師管理教學情境,掌握並指導學生學習行為,控制教學

過程,以達成教學目標技術或藝術。

Page 7: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班級經營的範圍

行政管理:包括從早到晚的班級事務,如早自習、午休、班會、座位安排。

常規管理:包括秩序、整潔、禮節等。 教室佈置:一般著重於教室後方公佈欄,前面除了黑板之外,可以制定生活公約,規定同學的生活常規。

教室環境管理:原則上包括了物理、人際關係及教學活動。

Page 8: 班  級  經  營

第四節 班級經營的內容

學為人師:教師在成就別人之前,不要忘了要看看是否先成就、充實了自己。

教師教學經營:要培養學生內化的求知動機、喜愛求知、持續努力學習。

班級行政經營:要有效處理、規劃班級活動與事件進行,在井然有序、多元有趣的情境下,讓學生參與各項活動。

學生行為經營:在消極上要輔導學生行為的改變;在積極上要預防學生不當行為發生。

了解學生的個別需求與學習生態的轉變。

Page 9: 班  級  經  營

第五節 班級經營的策略

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自我調整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最愛– 創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促進正向的師生關係 – 適度期望、適度增強 – 使用有效能的溝通技巧、引導學生培養人際互動的能力

營造支持性、合作的同儕關係– 減少同儕間的糾紛 – 了解學生的次級文化、引導其向積極面發展 – 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建立積極的同儕關係 – 建立班級凝聚力、培養良好同儕關係 – 同儕輔導的運用

創造和諧、互動的親師關係 – 親師心態的調整– 成立班級親師會 – 成功經營親師關係

Page 10: 班  級  經  營

第二章 學習型班級

學習型組織的基本理念學習型班級的意涵學習型班級的教師角色學習型班級的家長角色學習型班級的學習取向

Page 11: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學習型組織的基本理念

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彼得聖吉– 自我超越– 改變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願景– 團隊學習– 系統思考

學習型組織的要素:改變、轉化與持續進行– 核心概念:改變– 學習實踐:知行合一的學習– 學習歷程:演進的過程

Page 12: 班  級  經  營

第二節 學習型班級的意涵

班級願景的建立– 由下而上– 全體參與– 溝通討論– 團體意識

親師生觀念的轉變:積極的、正向的心智模式追求卓越的促發

– 具備「好還要更好」的心態– 適合每位學生的學習期許

學習成果的分享:學習檔案、作品、經驗分享行動研究的導入

Page 13: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學習型班級的教師角色 ( 一 )

教師的多元角色:– 宏觀:以系統性思考看待班級事件– 進修:自我超越– 專業:從身教、言教著手,以理說服學生– 虛心:心智模式的改變,開放心胸– 合作: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 創新:持續學習的動機,發展學生潛能– 求新:不怕改變、勇於改變、願意改變

Page 14: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學習型班級的教師角色 ( 二 )

教師的專業角色: ( 學習型班級 )

–課程編輯者–教學革新者–行為輔導者–資訊給予者–問題診斷者–活動規劃者–溝通促發者

–學習導引者–事件處理者–組織營造者–能力培養者–行政管理者–知識催化者–教學策略者

Page 15: 班  級  經  營

第四節 學習型班級的家長角色

宣導:讓家長了解學習型組織溝通:降低家長的疑慮參與:引導親職共讀加入:妥善運用家長人力與專長協助:支援學校教師之不足共享:成果展現

Page 16: 班  級  經  營

第五節 學習型班級的學習取向 ( 一 )

學生的學習特性:– 學習目標要因人而異– 學習行為是主動積極– 學習型態是群體合作– 學習內容是廣泛多元– 學習機會是無所不在– 學習歷程是持續不斷

Page 17: 班  級  經  營

第五節 學習型班級的學習取向 ( 二 )

教師的具體作法:– 做好親師合作、有效運用家長人力資源– 運用資訊科技、適時融入班級學習活動– 掌握班級情境、妥慎運用常規管理模式– 實施多元策略、有效評量學生行為表現– 因應突發狀況、有效處理班級意外事件

Page 18: 班  級  經  營

第三章 班級經營的法律知識

教師在法律上的定位教師的獎懲與救濟學生的法律地位輔導與管教的法律關係懲戒與體罰的責任與救濟校園暴力的責任與救濟校園事故責任解析其他常見法律事件

Page 19: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教師在法律上的定位( 一 )聘約:

– 公立學校:教師法第十四條、第三十三條• 學者:認為是公法上之契約。 (非憲法上之公法訴訟 )

• 行政法院與司法院:認為是私法上之契約。 (民事訴訟 )

– 私立學校:私法上之契約 (民事訴訟 )

公務員的認定:– 公務員服務法:教師不適用,兼行政之教師適用。– 刑法、貪污治罪條例、國家賠償法:教師係從事公務之人,適用這些法律。

– 公務人員保障法:校長及教師不適用,職員適用。– 公務員基準法:專任教師適用。

Page 20: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教師在法律上的定位( 二 )教師的權利

– 教師在憲法上的權利:講學自由、教育自由、宗教自由、政治活動自由。

– 教師在專業上的權利: ( 教師法第十六條 )• 對學校教學及行政事務提供興革意見。 ( 參與權 )• 享有待遇、福利、退休、撫卹、資遣、保險等權益及保障。 (工作權 )

• 參加在職進修、研究及學術交流活動。 ( 專業成長權 )• 參加教師組織與其他法令規定之活動。 (結社權 )• 對用人措施認有不當致影響權益得依法提起申訴。 (申訴權 )

• 教學及學生輔導享有專業自主。 ( 專業自主權 )• 除法令有規定者外,得拒絕與教學無關之工作或活動。

Page 21: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教師在法律上的定位( 三 )教師的義務: ( 教師法第十七條 )

– 遵守聘約規定,維護校益。– 積極維護學生受教權益。– 依有關法令及學校安排之課程,實施教學活動。– 輔導或管教學生,導引其適性發展,並培養其健全人格。

– 從事與教學有關之研究、進修。– 嚴守職分,本於良知,發揚師道及專業精神。– 依有關法令規定參與學校學術、行政工作及社會教育活動。

– 非依法律規定不得洩漏學生個人及其家庭資料。

Page 22: 班  級  經  營

第二節 教師的獎懲與救濟 ( 一 )

教師的獎懲– 職員:依公務員懲戒法及有關法令。– 教師: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或免職。

教師的懲戒– 適用職員及兼行政之教師。– 依公務員懲戒法。

Page 23: 班  級  經  營

第二節 教師的獎懲與救濟 ( 二 )

教師違法失職之懲戒:教師法第十四條 ( 解聘、停聘或不續聘 )– 受有期徒刑一年以上判決確定,未獲宣告緩刑者。– 曾服公務,因貪污瀆職經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者。– 依法停止任用,或受休職處分尚未期滿,或因案停止職務,

其原因尚未消滅者。– 褫奪公權尚未復權者。– 受禁治產之宣告,尚未撤銷者。– 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機關查實或違反聘約情節重大者。– 經合格醫師證明有精神病者。– 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有具體事實或違反聘約情節重大者。

Page 24: 班  級  經  營

第二節 教師的獎懲與救濟 ( 三 )

教師的申訴制度– 申訴、再申訴

• 層級:縣 (市 ) 、省 (市 ) 、中央• 組織: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 申訴之提起:知悉措施之日起三十日內以書面為之• 申評會會議以不公開舉行為原則• 申評會會議委員應親自出席,二分之一出席,評議書需經出席委員三分之二同意。

教師不服再申訴時,可提起訴願、再訴願,再不服時提出行政訴訟。

Page 25: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學生的法律地位 ( 一 )

憲法:自由權、平等權、受益權、財產權、納稅、服兵役、受國民教育

特別保護:兒童福利法、少年福利法、兒童與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等

在學校的權利:– 健全人格發展權:國民教育法及其施行細則– 不受傷害權:教師輔導及管教學生辦法– 接受課業及課外輔導權– 轉學權 ( 或就學權 )

Page 26: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學生的法律地位 ( 二 )

學生的義務:– 服從師長教導、遵守校規的義務– 認真學習的義務– 接受測驗與考試的義務– 愛護學校公務的義務

Page 27: 班  級  經  營

第四節 輔導與管教的法律關係 ( 一 )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依據教師法第十七條

校規的性質:– 屬公共設施權力,行政規則之一種。– 校規制定不能違背法令。– 校規是契約的一種,是公法上的契約。

生活秩序的管理:– 教育性措施:鼓勵式、禁止式– 維持秩序的措施:懲戒權,屬教師專業裁量權

Page 28: 班  級  經  營

第四節 輔導與管教的法律關係 ( 二 )

學生介入管教行為的法律效果– 小老師所造成的學生傷害:應就教師的指揮或指導過程是否有失當,由教師負責。

– 糾察隊執行職務造成的學生受傷:應由學校負起賠償責任。

– 教師請學生代為管教不守規距的同學:應負過失傷害之責,並負教唆 (14歲以上 ) 或間接正犯 (14歲以下 )之責。

– 拆閱學生信件:基於輔導立場拆閱學生信件應無違法。– 學生書包、抽屜、宿舍安全檢查:校園的管理與秩序之維護與民法第一○九二條規定父母得委託他人行使監護之職務。

Page 29: 班  級  經  營

第四節 輔導與管教的法律關係 ( 三 )

– 校園竊案:可介入處理但需保護涉案學生,或交由警察機關依少年事件處理法 (18歲以下 ) 或刑事訴訟法第 240 、 241條 (18歲以上 )

– 尿液、血液檢查:依法務部特定人員尿液採驗辦法,教育人員可對學生檢查尿液、血液。

– 學生違規罰款充作班費:應獲家長同意,並出自學生自願,不宜用強迫的手段,否則會有強制罪之疑慮。

– 刀械之處理:依槍砲彈藥刀械管理條例辦理,教師查獲列管者應送交警方處理,若非列管者則可依少年事件處理法交少年法庭處理。

Page 30: 班  級  經  營

第五節 懲戒與體罰的責任與救濟( 一 )

懲戒:基於特別身分關係,為維持紀律與秩序,對於違反一定義務者所為之管教措施。

教師懲戒權的權源:由父母親懲戒權 (民法 1085條而來,教師代父母為教育,最好有授權書。

懲戒處分之實施:– 學校對學生的懲戒處分權具有「教育」和「管理」之雙重作用。

– 學校的懲戒處分是教師教育懲戒權之一種。– 學校的懲戒處分以教師為限。

Page 31: 班  級  經  營

第五節 懲戒與體罰的責任與救濟( 二 )

學校懲戒權的範圍– 尊重學生人權與尊嚴– 正當、合理、必要原則

• 目的的正當性• 正當的程序、妥適的方法• 法益權衡原則,不得影響受教權。

– 以學校教育的範圍為限• 教師對學生校外生活不負監督義務• 學生的校外生活不屬教師管轄

– 懲戒處分之程序:獎懲委員會、檢具理由處分種類提出申請、事實調查、處分之公佈、懲戒救濟。

Page 32: 班  級  經  營

第五節 懲戒與體罰的責任與救濟( 三 )

體罰的相關問題:– 體罰的定義:懲戒之內容直接以受懲戒人之身體為對象。

– 體罰的類型:• 鞭打:打手心、打臀部、打耳光…等• 維持特定姿勢:長期罰站、半蹲、罰舉重物• 激烈運動:罰跑步、伏地挺身、青蛙跳• 過度從事特定行為:過度罰勞動服務、過度罰抄課文。

– 體罰的相關規定:教師法第十七條第一項第四款增定教師擁有學教學生之義務。

Page 33: 班  級  經  營

第五節 懲戒與體罰的責任與救濟( 四 )

教師體罰學生的法律責任– 行政不法責任:教育人員獎懲標準第三條規定,體罰影響身心健康者記過。

– 民事不法責任:民法第一八四條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 刑事不法責任:普通傷害罪 (瘀血、紅腫、流血、骨折…等 ) 、重傷害罪 (器官功能喪失、難治…等

– 家長同意或學生同意之體罰:在不造成傷害時是合法,若造成傷害時仍構成違法。

– 教師執行公務時犯傷害罪屬公訴罪。

Page 34: 班  級  經  營

第六節 校園暴力的責任與救濟 ( 一 )

校園暴力的範園:– 學生對學生– 學生對老師– 學生對學校– 校外侵入者對學校師生

校園暴力觸法的類型:打架、群毆、勒索或強取財物、破壞公物、學生頂撞犯上、學生家長或不法份子傷害師生、學生參與幫派…等

Page 35: 班  級  經  營

第六節 校園暴力的責任與救濟 ( 二 )

校園暴力的救濟:– 民事上的救濟:民法之損害賠償以回愎原狀為原則。

• 人身權 (含人格權及身分權 )受損害:可要求殯葬費、扶養費、醫藥費、營養補品費、療養費、交通費、律師費、精神撫慰金等

• 財產權受損害:可要求更換新品、修愎費用等• 加害人是未成年:

– 有識別能力:加害人與父母負連帶賠償責任– 無識別能力:父母負賠償責任– 父母若要免責,需證明監督沒有疏忽

• 加害人是精神疾病者:應由法定代理人負責賠償,若仍無能力時可要求國家補償其損失。

• 犯罪被害人保護法:被害人可依此法提出補償。

Page 36: 班  級  經  營

第六節 校園暴力的責任與救濟 ( 三 )

– 刑事上的救濟:刑法是以平衡社會生活之公平正義為原則。

• 未滿 18歲之加害人:適用少年事件處理法,若所犯之事件之本刑是 5年以上者,則適用刑事訴訟法、刑法

• 滿 18歲之加害人:適用刑事訴訟法、刑法• 提起刑事訴訟時可附帶民事賠償• 學生公然辱罵老師處拘役或 3罰金,學生打老師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學生恐嚇威脅老師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

• 警察到校拘提學生應會同學校,學生犯罪出庭教師應擔任輔佐人。

• 網路上散佈不實言論,可能會犯了公然悔辱罪、誹謗罪、妨害風化罰、煽惑他人犯罪等罰刑

Page 37: 班  級  經  營

第七節 學校事故責任解析 ( 一 )

學校事故的範圍:– 教育活動事故– 學校設施事故– 學生間事故

學校事故責任的歸屬:以負故意或過失責任為限,並非所有意外均應負責。

學校事故之賠償責任與法律依據:– 公立學校:依國家賠償法– 私立學校:依民法之規定

Page 38: 班  級  經  營

第七節 學校事故責任解析 ( 二 )

教師於教育安全應注意的義務:– 教育活動具有內在或直接的危險時– 對於社團活動有在場指導監督之義務時– 學生在學校發生事故時,教師負有照顧及通知家長的義務。

Page 39: 班  級  經  營

第八節 其他常見法律事件

教師沒收學生物品:– 教師只能代為保管或供學生寄放,不可沒收學生物品。

– 沒收學生物品可能會發生侵佔的問題。侵害著作權:

– 錄音帶、錄影帶、 CD 、 VCD 、 DVD 、幻燈片、圖片、文章、軟體

– 可能會受民法、刑法的處分。

Page 40: 班  級  經  營

第四章 班級組織的學習生態

班級組織的屬性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班級組織的品質管理

Page 41: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班級組織的屬性 ( 一 )

班級是一個由師生共同組成的群體,也是組織的一種。 教師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管理者、問題指導者、疑惑解答者、學習諮詢者、行為輔導者,故教師角色是「多元化」

從生態系統的觀點而言,班級組織具有以下六個屬性:– 人多事雜– 同時發生– 快速急切– 難予預測– 公開無私– 歷史因果

Page 42: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班級組織的屬性 ( 二 )

從交互作用的觀點而言,人類行為是個體思想、行為和環境因素之間持續交互作用的結果。

教師要有效輔導與班級管理的策略:– 了解班級組織的生態特性– 應用多種常規管理模式– 客觀公正處理班級事件– 積極預防重於消極處理– 巧思安排各種學習活動

Page 43: 班  級  經  營

第二節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一 )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核心概念:任何事情、任

何地方、任何時間均能學習。 工業化時代→靜態知識→社會派典→Merriam-

Webster(Gustafson & Branch 1997)→ 教室內涵 ( 班級同學相遇之處 )

資訊化時代→動態知識→以學習者為中心派典→ Reigeluth & Nelson 1997→ 教室內涵 (任一個學習空間均可視為教室 )

Page 44: 班  級  經  營

第二節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二 ) 以教師為中心學習的特徵:

– 一人獨大:學生學習以教師為主– 二板分離:以黑板為主的傳遞方式,學生常看天花板。– 三不同心:學生、教師、同儕的凝聚力不強。– 四一永恒:一個人、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一份評量

以學生為中心學習的特徵:– 教師:以學生的觀點、語言、認知來表達。– 課程教材: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 媒體:以科技媒體輔助學習。– 同儕:以群體合作代替傳統個別競爭。– 情節引導:以「問題解決」、「問題探索」為主。– 情境脈絡:重視學生學習情境的營造。– 目標:以學生整體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 時間、空間:是一種開放空間、開放時間的理念。

Page 45: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 一 )

資訊科技帶來教室生態典範結構的改變:– 師徒相授角色多元扮演– 重視合作學習理念做法

• 多樣性• 專業性• 統整性• 個別性• 合作性

– 符應建構主義學習觀點– 強雕教育科技整合應用– 師生共同分擔學習之責– 無邊界的學習因運而生– 科技資源成為最佳學習素材

Page 46: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 二 )

– 關注資源化的學習情境– 教室網路學習社群建構– 反映動態教學發展模式

• 民主多元是班級經營的常態• 全人教育是班級經營的目標• 溝通協調是班級經營的方法• 權變彈性是班級經營的模式• 正向激勵是班級經營的手段• 活潑創新是班級經營的策略• 師生關係是班級經營的基礎• 適性教育是班級經營的趨勢• 親師溝通是班級經營的助力• 進修研究是班級經營的動力

Page 47: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 三 )

資訊科技對教育生態的改變:– 因應時代脈動、調整自我腳步– 配合學習多元、扮好導引角色– 體認資訊變革、應用科技媒體– 運用網路資源、充實教學素材– 建構教學環境、強調適性教學– 重視人文關懷、提昇自我專業

Page 48: 班  級  經  營

第四節 班級組織的品質管理( 一 )全面品質管理 (TQM)的理念:以「顧客為導向」的經營管理,以「全員參與」及「團隊合作」來進行持續不斷的改善,追求全方位的品質,因而需要灌輸每個人好的品質觀念,加強主管的領導,進而建立重視顧客與品質的組織文化。

TQM用於教育領域:就是教育品質的提昇,達到精緻化教育與全人教育,在學習上,就是一種「學習革命」。

Page 49: 班  級  經  營

第四節 班級組織的品質管理( 二 )TQM對教學革新、班級經營、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 教師具管理專家 ( 經理人 ) 角色– 師生建構班級願景與共識– 教室學習過程的改善– 動態多元的評量– 合作學習與團體參與– 優良班級文化的推展

Page 50: 班  級  經  營

第四節 班級組織的品質管理( 三 )TQM落實於班級經營中的表現行為:

–培養全人化的學生為主–教師是 TQM的啟動者–經得起他人的檢視–優質班級文化的建構–重視溝通協調的過程–以學生集體共識為優先–促發學生的持續努力

Page 51: 班  級  經  營

第五章 班級經營的困境與常規管理

班級經營的困境班級經營的因應策略學生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常規管理模式—低教學控制模式常規管理模式—中教學控制模式常規管理模式—高教學控制模式教師對常規管理的認識與因應策略

Page 52: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班級經營的困境 ( 一 )

班級經營的內涵:– 內容經營:以教學為主體。– 行為管理:以學生問題行為為焦點。– 情境管理:重視團體動力學的應用,關係的建立,以學生的心理福址為優先,營造人性化的班級情境。

班級經營的範圍:教學、行為、情境。班級經營的目的:營造適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表現適當行為、專注於學習活動,以提昇教學效能,達成教學目標。

Page 53: 班  級  經  營

第一節 班級經營的困境 ( 二 )

時代變遷引發的教育困境:– 社會風氣敗壞、人際關係疏離。– 自我意識抬頭、破碎家庭驟增。– 親職教育失調、學生問題嚴重。– 家長權力膨脤、班級管理困難。

• 未具教育專業,一味介入班務與教學。• 具高學歷,自認比教師行。

– 社會結構改變、角色轉換不易。– 價值認同混淆、叛逆行為增多。– 傳播媒體誤導、資訊轉化錯誤。– 政治不良典範、負面楷模榜樣。

Page 54: 班  級  經  營

第二節 班級經營的因應策略( 一 )

熟悉班級經營模式、統合融貫,以提昇教師知能:– 低教學控制模式—團體管理模式:透過團體的力量以影響個人行為。– 中教學控制模式—現實治療 / 控制理論:

• 現實治療:師生共同擬定教室規則,教師必須徹底執行,學生犯錯,教師應提供合適的選擇方案,學生應就其行為做價值判斷,師生共同擬定改正計畫,以消弭學生不當行為。

• 控制理論: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與責任鍶,協助學生了解行為的可能後果,並容許學生自我處理常規問題,也可透過班會處理班級行為問題。

– 高教學控制模式—行為改變模式:• 捕捉學生好的行為,給予正向的肯定。• 建立規則,忽視不適當行為,讚美學生的適當表現。• 建立規範,酬賞學生適當行為,處罰其不良行為。• 權變式管理,學生表現達預期行為給予代幣,累積可換取獎賞。• 訂定簽約。

精研溝通策略技術、彈性運用,以促進良性互動:教師是位好的傾聽者,才能了解學生、父母的看法與感受,

– 建設性的果斷:明確告知所關注的事,堅持原則。– 同理心反應:傾聽學生的看法,適度加以反應,維持正向的師生關系。– 問題解決:找出彼此均能滿意的解決方式。

掌握班級經營精髓、融入創新,以強化常規管理:有計畫的班級組織、明確的規範、系統化的實施步驟、有效的教學。

Page 55: 班  級  經  營

第二節 班級經營的因應策略( 二 )

體認多元教師角色、調整自我,以營造良好班風:以「事先預防、持續改進、全面參與、學生第一、品質至上」為追求高品質的班級經營與輔導的重要信念。– 領導角色– 計畫角色– 組織角色– 溝通角色– 激勵角色– 控制角色– 決定角色– 學習角色– 服務角色

把握開放教育精神、以人為體,以提昇教育品質:– 完整適宜的課程計畫– 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行為表現–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發現學生錯諳行為時,應加輔導正。

Page 56: 班  級  經  營

第二節 班級經營的因應策略( 三 )

融入多元智慧理論、創新應用,以開展學生潛能:藉由塑造滿足個人需求的情境,以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 語言傳達:張貼規則。– 邏輯—數學傳達:規則上的項目符號。– 空間傳達:圖解符號。– 肢體—運作傳達:每項規則給予代表的動作。– 音樂傳達:每項規則配一首歌曲。– 人際傳達:每一小組負責一項規則的執行。– 內省傳達:期初制定課堂規則,並發展個人傳達方式。

了解不當行為內涵、誘導啟發,以導正學生表現:– 探究不當行為原因、採取適宜處理策略。– 改變自身教學態度、營造良好班級氣氛。– 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激勵每位學生興趣。– 應用教學科技媒體、促發學生學習動機。– 統整教室管理模式、掌控學生不當行為。

Page 57: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學生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一 )

不當行為:在某一特定時刻,學生行為表現有礙學習活動的進行。

不當行為的原因:– 生理環境因素:

• 與健庭因素相關的行為問題:過敏、疾病…等• 生理缺陷:視障、聽障…等• 神經系統方面失調:心智障礙、過動…等

– 物理環境因素:• 家庭和社會因素:父母管教、離異、電視…等• 學校因素:課程、作息、設備…等• 班級安排:噪音、光線、人數…等• 教學因素:學習氣氛、教材…等

– 心理社會環境:• 情緒和學習上缺陷:發展遲緩、欠缺溝通能力…等• 個體內因素:價值觀、興趣…等• 父母、教師、同儕間人際互動之程度及溝通之內容。

Page 58: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學生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二 )

不當行為處理或常規管理時教師應避免之行為:– 粗暴、羞辱的責罵學生。– 恐嚇– 嘮叨不休– 強迫學生道歉– 諷刺的批評– 群體處罰– 安排做額外的學業– 扣分– 罰抄寫– 體罰– 罰身體勞動或活動– 中止學習

Page 59: 班  級  經  營

第三節 學生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三 )

常規管理的合理做法:– 規定要有明確的合理性與需求性。– 規定要簡潔具體,並讓父母及學生知道。– 處罰要考量違規的種類及身心特性。– 不能因學生的不當行為處罰其他同學。– 處罰要讓學生承擔得起。– 轉班應有公平的處理程序。– 違反校規、班規應給予處罰。– 合法範圍內,可暫時中止學生學習。– 合理的體罰可作為一種常規維持的手段。– 不因學生不良行為,隨意扣學生學科分數。– 搜查學生資料,應有一定程序與目的。– 學生有吸毒嫌疑,可驗血或用試劑查驗。

Page 60: 班  級  經  營

第四節 常規管理模式—低教學控制模式

哲學理念:學生有責任掌控自己的行為,也有做決定的能力,教師於教學、管理及常規維持時,對學生的看法、感覺、理念及喜好均應予以考量。

教師角色:教師有責任建構環境,以促發學生掌控自己行為,當學生發生不當行為時,教師也要幫學生釐清問題所在,引導學生作適當決定以解決問題。

交互分析模式:– 提倡者: Berne 及 Harries– 中心概念:自我狀態,是根據生活經驗發展而成,以意識或潛意識方式儲存在個人腦中。

– 基本觀念:讓所有學生感到適切、溫暖,對自已所扮演的宗色有深切的了解。

一致性溝通模式:– 提倡者: Ginott– 中心概念:有效溝通,以肯定、接受的態度來接納學生,以激發學生需

求與意願。– 教師可用的策略:傳遞適切訊息、適當表達憤怒、邀請合作、接納承認

學生感受、避免標記學生、使用導引作為改變學生的手段、避免傷害性問題、接納學生意見、不要使用謹刺話語、避免匆忙給予協助、簡潔快速給予協助。

Page 61: 班  級  經  營

第五節 常規管理模式—中教學控制模式( 一 )

哲學理念:學生發展是內在先天 ( 個人 ) 與外在力量( 群體 ) 的結合,學生對行為的控制是師生共同的責任,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哲學觀。

教師角色:師生共同擬定規則,教師擁有否決權與貫徹規則實施的責任,並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決定與行為的結果,所以,教師要同時關注學生的行為與學業的表現。

必然性結果模式:– 提倡者: Dreikurs– 中心概念:由師生一起決定規則和活動的必然結果,師生共

同負起責任,以建立積極正向的班級氣氛,進而促發學生有更多的成長機會。

– 不當行為的處理步驟:• 確認不當行為目的• 選擇教師的反應• 鼓勵學生

Page 62: 班  級  經  營

第五節 常規管理模式—中教學控制模式( 二 )

合作性常規管理:– 提倡者: Albert– 中心概念:運用適當的處理策略,達到積極控制,並藉由激勵方式以培養學

生的自尊心。– 實施步驟:

• 指出及描述行為• 確認學生不當行為的目的• 挑選介入處理技巧• 選擇激勵方式以培養學生自尊• 邀約學生父母作為學生不當行為處理的搭擋

明確性常規管理:– 提倡者: Nelson– 中心概念:幫助學生同時具備社會的、學業的及生活的技巧,以讓學生自覺

是有能力且有影響的人,可隨時控制自己的行為與生活。– 內涵:

• 使用自然和必然結果作為手段• 了解學生不當行為的四個需求—注意力、權力、報從、被認定的不適切行為• 教師描述學生不當行為時,要表現仁慈及堅定的心• 成人、孩子間須相互尊重• 舉行親師會談• 教師以鼓勵作為激發學生自我評價的手段,並關注學童活動。

Page 63: 班  級  經  營

第五節 常規管理模式—中教學控制模式( 三 )

Kounin模式:– 倡導者: Kounin– 中心概念:以課程及進度管理作為預防及描述學生不當行為

的主軸,並以「掌握先機」與「同時處理」二個技巧使學生回歸正常行為。

– 內涵:• 掌握先機• 同時處理• 進度管理:教師常犯急動、滯留二個錯誤。• 團體焦點:團體型式、責任感、注意力• 厭煩:避免的方法—使學生有進步、變化、富挑戰性的活動。• 連漪效應。

Page 64: 班  級  經  營

第六節 常規管理模式—高教學控制模式( 一 )

Jones肢體語言模式:– 倡導者: Jones– 中心概念:強調教師在幫助學生維持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有積極正向的影響。

– 內涵:• 適當地營造班級氣氛• 使用適當教學策略及預定安排的情境來掌握學生動態

– 讚美:讚美學生正確做了什麼– 激勵:告訴學生下一步的正確做法,並激勵他們盡力完成– 空餘時間:讓學生採取必要的行為,使他們也有空幫助其他學生

• 建立合作學習型態• 培養多套的處理技巧以管理學生的不當行為:

– 輕微處罰:口頭警告、通知家長…等– 中度處罰:勞動服務、罰站…等– 嚴勵處罰:警察介入處理、改變學習環境…等

Page 65: 班  級  經  營

第六節 常規管理模式—高教學控制模式( 二 )

行為主義者 Engelmann的處罰模式:– 倡導者: Engelmann– 中心概念:認為對學生施加身體上處罰是中止嚴重不當行為發生之最有效方法,但若應用於學業成就上則就需要有更多的計畫。

行為主義者 Dobson的處罰模式:– 倡導者: Dobson– 中心概念:認為孩童的社會世界是危險的,抗拒、無禮、自私及脾氣暴躁等行為均有害於孩童生活,適當體罰,則可避免孩童的不當行為,但體罰不應經常使用,其他非體罰的處罰方式應優先考量。

Page 66: 班  級  經  營

第六節 常規管理模式—高教學控制模式( 三 )

Canter的果斷常規管理模式:– 倡導者: Canter– 中心概念:教師要教育學生選擇負責的行為,並躬自篤行,以增強學生自尊心及提高學業表現。

– 內涵:• 學生必須隨時遵守規定•積極肯定學生會遵守規定•當學生違反規定時,必須負起行為的後果

– 教師權責:•建立規則與明確定義學生的行為準則•讓學生知道教師所訂定的規定及指示•必要時,應尋求父母及行政人員的協助。

Page 67: 班  級  經  營

第七節 教師對常規管理的認識與因應策略

認清常規管理的內涵,以達到教育目的:常規管理旨在減少學生不當行為,增長學生的好行為。

了解常規管理的限制,以發揮管理效益:每種常規模式都有不同的適用情境、對象,故應彈性使用。

熟悉常規管理的模式,以因應時代所需 掌握學習個體的特性,以挑選合適策略:從平時的教

學、班級活動、觀察、溝通、晤談中了解學生。 配合行為情境的脈絡,以運用不同模式 彈性常規管理的運用,以促發學生潛能 統合管理模式的特點,以展現教師專業 因應不當行為的原因,以採取合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