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 蓬 - ylrbszb.ylrb.com/page/1/2015-11/21/a6/20151121a6_pdf.pdf ·...

1
责编/马建绪 编辑/李苗苗 美编/贺晓瑜 校检/冯莉 2015 年 11 月 21 日 星期六 6 文化览胜 WENHUALANSHENG 走在久别的家乡小路上,不时环顾四周,寻找当年的印 象。看着那些曾经了如指掌的沟沟洼洼,觉得十分亲切。 突然,不远处的坡下,一片紫红色的草丛在晃动。我一怔, 下意识地跑了过去。啊!棉蓬,一大丛熟透了的棉蓬。褐 红色的茎秆,玫瑰红的叶片,紫红色的囊壳饱含着形如黑芝 麻的籽粒咧嘴在笑。像是见到了一位久别的知己,不知说 什么好。我小心地抓了一把,看着掌中晶莹黑亮、滚圆饱满 的棉蓬籽,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棉蓬,就是眼前这种备受冷落的棉蓬,当年曾经帮我一 家和当地许多百姓渡过了饥饿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拯救了我们的性命! 那年月,大多数农户人家的粮食是不够吃的。我们生 产队,全年人均口粮折合不过百斤。因此,秋收完毕后,都 去四处想办法。爷爷经常领着我和小叔去很远的地方搂棉 蓬添作口粮。清晨,爷爷来到门口,母亲总是用像是担心把 我吵醒似的柔声叫我。揉着惺忪睡眼,我总是口中嘟囔着 从初中课本中学来的“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诗句,揣着干粮,跟着爷爷出门。 爷爷是一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老党员,大多 时间在地方工作。解放后,带着奶奶、叔叔、姑姑们进城工作 居住。父亲是老大,要照顾曾祖母和我们一家,不能出外工 作,留守乡下“根据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响应党 的号召,爷爷又把奶奶、姑姑、小叔送回老家“根据地”。不久 后他和二叔也调回本县工作。直至“文革”前夕,因身体原因 提前退休(离休)回乡下居住,赶上了当地最困难的时期。 那时的干部家属没有任何照顾,和农民一样实行粮食 分配。其生活水平和普通农民没有多大区别,甚至因缺少 劳动力而不如。因此,爷爷回乡后又当起了农民种地。收 秋后,领着我和小叔去搂棉蓬。 小叔大我五个月,我俩经常在一起,爷爷总是一左一右 领着我俩。宠爱小儿大孙子,这是当地男人的普遍偏好。 我是这个偏僻山村考到县城的第一个中学生,这让爷 爷在同事老哥面前有着掩饰不住的自豪和喜悦,因此对我 更是疼爱有加。记得初中一年级,一次上午最后一节音乐 课还未结束,在县党校学习的爷爷端了一大碗饭来到教室 门口叫我吃饭。任课老师觉得非常诧异和不解,但还是被 爷爷的爱心感动了。我知道爷爷只有这一碗饭,让爷爷先 吃,爷爷说他吃过了,让我趁热赶快吃。虽然那只是一碗在 今天看来极为普通的白菜粉条星点肉片汤米饭,但那是我 一生中最难忘的一碗饭,那是爷爷的骨肉疼爱、爷爷的深情 鼓励、爷爷的殷切希望! 爷爷在劳累或闲暇时喜欢喝几口酒,随身带着一个好 像是位大首长送给他的非常精致的金属扁瓶。明知我不喝 酒,但经常让我陪他。我也特别喜欢听爷爷讲那些前朝古 代故事,传统伦理道德、礼义廉耻,读书上进,做人行为准则 等等。其实,这些在每年的家庭会上爷爷都经常讲到,但我 还是很爱听,特别是“耕读贤孝”早就是祖训家教,又经爷爷 发扬光大。爷爷在几个单位当过领导,非常尊重喜欢知识 分子干部,言谈中说起别人家的儿子大学毕业当了技术员 (那时没有助理工程师一职),非常羡慕。叹息自己早年在 外工作,家境困难,没能让父亲、二叔多读书。当时我默默 心想,一定要考上大学,当技术员,让爷爷高兴。 和爷爷去搂棉蓬是苦累,但也很快乐。早上出门,带着 一个糠窝窝(糠皮加少量粮食磨面加水发酵蒸成的饼),晚 上背一背棉蓬回来,自己高兴,也给全家人带来了快乐。一 次,在一个深沟上边看到下面有很多棉蓬,大概是山羊也不 愿下去,所以长得很好。我和小叔用镰刀砍出小台阶,抓着 爷爷的绳子慢慢下去,足足搂了一背吊了上去,满载而归。 这件事让我们高兴了很久。在我工作后的几十年里,每当 看到棉蓬,就想起了当年。 棉蓬,当年生草本植物。夏天长出,秋季成熟,茎秆枝 叶由青绿变为紫红。成熟后籽为黑色,形如芝麻,饥荒年 景时收取加工后可食用。它可以生长在边坡空隙、荒芜贫 瘠的土地上,平时并不为人所注意,也不需要人们去耕耘 浇灌、施肥除草,随地而长,自生自灭。然其果实却在饥荒 时为人充饥渡荒,救危解困。其叶子、籽壳可做家畜饲料, 茎秆亦可燃烧做饭取暖。可谓对人类一无索取,但却全身 奉献! 棉蓬的这种精神,使我想到了爷爷和他们那一辈的共 产党人。他们从劳苦大众中走来,在民族危亡之时,投身于 人民的解放事业。在艰苦的年代里,没有工资,缺吃少穿, 竭尽所能,英勇奋斗,随时准备着用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在内为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牺牲。打下了江山,不居功 享受。下乡自己背着铺盖卷,吃住农民家,一餐交四两粮 票二毛钱(往往超出了当时饭菜的实际价值)。身为群众 榜样,心系贫苦农民,和生产队社员一起下地劳动,一块商 量解决问题。有权不谋私利,居官不施淫威,清正廉洁,光 明磊落。他们是行政机关的党员干部,没有也不可能有惊 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却用尽了自己的全部,贡献给了党 和人民。这似乎是非常普通平凡,但深思细想又是何等高 尚伟大!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发扬光 大吗? 让我们永远怀念爷爷和他那一辈的共产党人! (作者系横山人,现为兰州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繆文金简介: 繆文金,号崂山居士,书法家。毕生崇尚传统,力求新意,不屑名 利,力求惠民。集真、行、草、小楷、榜书、篆刻诸功底于一身,奉“志于 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一体,书风厚重圆润,灵动秀美,形神 益彰,深受社会各界热爱。 本报通讯员杨崎筠报道 近日,2015 年美国《国家地理》 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获奖 名单揭晓,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子洲籍 80 后小伙常波的摄影作 品《决斗》从来自全国 218000 余 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三 等奖,他的另外一幅作品《天地 同行》获得入围奖。常波是陕北 地区首次荣获美国《国家地理》 全球摄影大赛的选手。 据了解,美国《国家地理》 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从 2006 年至 2015 年已经举办 10 届,《国家地理》一直秉承“用摄 影改变世界”的使命理想,用最 杰出的影像诠释摄影的真谛, 受到了国际摄影爱好者的高度 关注,是摄影级别最高的国际 大赛之一。 1983 年出生的常波是一名 摄影爱好者,接触摄影5年多 来,常波拍摄了诸多优秀作品, 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各类奖 项 。 2013 年 ,他 的 摄 影 作 品 《舞 台》入 选 第 15 届 国 际 摄 影 艺术展;2014 年,摄影作品《春 耕》在全国摄影展中获优秀奖。 本报讯 王振权先生 编 著 的《片 玉联璧单联续对三 百 六》近 日 由三秦出版 社出版发 行,李涛先 生与姚平先 生为其作 序。本书是 作者在对大 量古今绝对 认真研究的 基础上,为 其中的三百 六十余比编 撰了续对, 解开了长期 困扰联坛的 部分难题。 该书的出版为学习楹联提供 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全书联 语以“言”次排列,非常便于 查阅。 “楹联”是诗词的姊妹艺术,因其短小凝练而被誉为 “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 结合体,不仅在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着一席地位, 而且也是我国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的艺术瑰宝之一。在 楹联这片艺术园地中,历代遗留下一些只有出句而无对 句的颇具情趣的绝妙半联,被称之为“单联”或“绝对”,亦 雅称为“片玉”。这些绝对,奇特难对,有的长期因无合适 对偶而形单影只,成为联坛一大缺憾。如何为这些绝对 续句,乃是长期以来困扰联坛同仁的难解命题。 王先生系我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是诗联界的耆 宿。他擅长撰写楹联,执意为单联择偶选配。近十年 来,他为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余比单联续句,并加上文字 说明,编著成了《片玉联璧—单联续对三百六》。本书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字音方面的,如谐音类、多音 类、借音类等;有字形方面的,如离合类、偏旁类、复辞 类、垒字类、玻璃类等;有字义方面的,如嵌名类、专名 类、数字类、颜色类、方位类、典故类、转品类、回文类、 顶真类、排比类、谜语类等。联语有短有长,最短的三 言,最长的三十七言。出句者以今人为主,但也有古 人,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王安石、朱熹、苏轼、佛印,明 代的唐寅、丘琼山、廖道南,清代的弘历、周渔潢、毕际 有、李宗仿等。亦有少数外国人如山田次郎(日)。全 书形式新颖,五彩纷呈,不乏妙对。本书共分四个部 分,即“古今绝对续成联”、“桑梓风情对巧联”、“恭贺新 春对妙联”、“撰成对句续单联”。其中“桑梓风情对巧 联”四十余副,乃是与榆林有关的内容。这一部分中既 有应对榆林人所撰之单联,也有以榆林风物及情事所撰 应对古今单联之对句。王先生将其独立成章,充分表现 出对家乡的特殊感情。如此安排,亦将引起榆林读者的 兴趣,从而激发榆林人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能为绝联续对,并非易事。虽然单联长期以来不乏 试对者,却鲜有 公 众 认 可 的 对 句 ,这 就 说 明 其 必 有 非 同 寻常的“绝”处,因此,少有功力不逮而能轻易得手者。 王先生能为绝联续对,我以为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 是具有深厚的学养。王先生出身书香门弟,爱好传统 文化,涉猎较广,不但从事诗词、辞赋、楹联、书法创 作,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亦颇有造诣。他的作品及 论文在多种报刊发表,并在一些参赛中多次获奖。深 厚的文化底蕴,是应对绝联的基础。二是热爱楹联艺 术。要撰对联,尤其是要应对绝联,不但要了解楹联 基础知识,而且必须对楹联作深入的研究。王先生通 过阅读大量书籍及长期撰联实践,提高了撰联技艺,增 强了应对绝联的能力。三是具有坚强的毅力。应对绝 联,并不容易,对于一般学人来说,即便应对一比绝妙 单联也很困难。而王先生竟然对出三百六十余比,仅这 个庞大的数字,就不能不令人叹服!这是他不辞辛劳, 反复推敲,用心血换来的。他的丰硕成果和锲而不舍的 刻苦精神,是值得我们同行学习和借鉴的。 《片 玉 联 璧—单联续对三百六》是文化建设中的 一枝新花、楹联艺术园地中的一处奇观。当然,它也并非 尽善尽美。其中有些对句尚不够流畅,同出句还有距 离。但瑕不掩瑜,不足处毫不影响其研读价值。希望同 行作者通过研读王先生的专著,能生发出对楹联艺术的 兴趣和爱好,创作佳联,应对绝联,以丰富和充实诗联创 研的内容和空间。也希望王先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集 成新的专著,以飨读者。是为序。 棉蓬 —怀念爷爷和他那一辈的共产党人 屈鹏举 《片玉联璧》序 李涛 常波获 2015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三等奖 决斗 (摄影) 常波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ul-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棉 蓬 - ylrbszb.ylrb.com/page/1/2015-11/21/A6/20151121A6_pdf.pdf · (那时没有助理工程师一职),非常羡慕。叹息自己早年在 外工作,家境困难,没能让父亲、二叔多读书。当时我默默

责编/马建绪 编辑/李苗苗 美编/贺晓瑜 校检/冯莉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6 文 化 览 胜WENHUALANSHENG

走在久别的家乡小路上,不时环顾四周,寻找当年的印象。看着那些曾经了如指掌的沟沟洼洼,觉得十分亲切。突然,不远处的坡下,一片紫红色的草丛在晃动。我一怔,下意识地跑了过去。啊!棉蓬,一大丛熟透了的棉蓬。褐红色的茎秆,玫瑰红的叶片,紫红色的囊壳饱含着形如黑芝麻的籽粒咧嘴在笑。像是见到了一位久别的知己,不知说什么好。我小心地抓了一把,看着掌中晶莹黑亮、滚圆饱满的棉蓬籽,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棉蓬,就是眼前这种备受冷落的棉蓬,当年曾经帮我一家和当地许多百姓渡过了饥饿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拯救了我们的性命!

那年月,大多数农户人家的粮食是不够吃的。我们生产队,全年人均口粮折合不过百斤。因此,秋收完毕后,都去四处想办法。爷爷经常领着我和小叔去很远的地方搂棉蓬添作口粮。清晨,爷爷来到门口,母亲总是用像是担心把我吵醒似的柔声叫我。揉着惺忪睡眼,我总是口中嘟囔着从初中课本中学来的“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诗句,揣着干粮,跟着爷爷出门。

爷爷是一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老党员,大多时间在地方工作。解放后,带着奶奶、叔叔、姑姑们进城工作居住。父亲是老大,要照顾曾祖母和我们一家,不能出外工作,留守乡下“根据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响应党的号召,爷爷又把奶奶、姑姑、小叔送回老家“根据地”。不久后他和二叔也调回本县工作。直至“文革”前夕,因身体原因提前退休(离休)回乡下居住,赶上了当地最困难的时期。

那时的干部家属没有任何照顾,和农民一样实行粮食分配。其生活水平和普通农民没有多大区别,甚至因缺少劳动力而不如。因此,爷爷回乡后又当起了农民种地。收秋后,领着我和小叔去搂棉蓬。

小叔大我五个月,我俩经常在一起,爷爷总是一左一右领着我俩。宠爱小儿大孙子,这是当地男人的普遍偏好。

我是这个偏僻山村考到县城的第一个中学生,这让爷爷在同事老哥面前有着掩饰不住的自豪和喜悦,因此对我更是疼爱有加。记得初中一年级,一次上午最后一节音乐课还未结束,在县党校学习的爷爷端了一大碗饭来到教室门口叫我吃饭。任课老师觉得非常诧异和不解,但还是被爷爷的爱心感动了。我知道爷爷只有这一碗饭,让爷爷先吃,爷爷说他吃过了,让我趁热赶快吃。虽然那只是一碗在今天看来极为普通的白菜粉条星点肉片汤米饭,但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碗饭,那是爷爷的骨肉疼爱、爷爷的深情鼓励、爷爷的殷切希望!

爷爷在劳累或闲暇时喜欢喝几口酒,随身带着一个好像是位大首长送给他的非常精致的金属扁瓶。明知我不喝酒,但经常让我陪他。我也特别喜欢听爷爷讲那些前朝古代故事,传统伦理道德、礼义廉耻,读书上进,做人行为准则等等。其实,这些在每年的家庭会上爷爷都经常讲到,但我还是很爱听,特别是“耕读贤孝”早就是祖训家教,又经爷爷发扬光大。爷爷在几个单位当过领导,非常尊重喜欢知识分子干部,言谈中说起别人家的儿子大学毕业当了技术员(那时没有助理工程师一职),非常羡慕。叹息自己早年在外工作,家境困难,没能让父亲、二叔多读书。当时我默默心想,一定要考上大学,当技术员,让爷爷高兴。

和爷爷去搂棉蓬是苦累,但也很快乐。早上出门,带着一个糠窝窝(糠皮加少量粮食磨面加水发酵蒸成的饼),晚上背一背棉蓬回来,自己高兴,也给全家人带来了快乐。一次,在一个深沟上边看到下面有很多棉蓬,大概是山羊也不愿下去,所以长得很好。我和小叔用镰刀砍出小台阶,抓着爷爷的绳子慢慢下去,足足搂了一背吊了上去,满载而归。这件事让我们高兴了很久。在我工作后的几十年里,每当看到棉蓬,就想起了当年。

棉蓬,当年生草本植物。夏天长出,秋季成熟,茎秆枝叶由青绿变为紫红。成熟后籽为黑色,形如芝麻,饥荒年景时收取加工后可食用。它可以生长在边坡空隙、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平时并不为人所注意,也不需要人们去耕耘浇灌、施肥除草,随地而长,自生自灭。然其果实却在饥荒时为人充饥渡荒,救危解困。其叶子、籽壳可做家畜饲料,茎秆亦可燃烧做饭取暖。可谓对人类一无索取,但却全身奉献!

棉蓬的这种精神,使我想到了爷爷和他们那一辈的共产党人。他们从劳苦大众中走来,在民族危亡之时,投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在艰苦的年代里,没有工资,缺吃少穿,竭尽所能,英勇奋斗,随时准备着用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内为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牺牲。打下了江山,不居功享受。下乡自己背着铺盖卷,吃住农民家,一餐交四两粮票二毛钱(往往超出了当时饭菜的实际价值)。身为群众榜样,心系贫苦农民,和生产队社员一起下地劳动,一块商量解决问题。有权不谋私利,居官不施淫威,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他们是行政机关的党员干部,没有也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却用尽了自己的全部,贡献给了党和人民。这似乎是非常普通平凡,但深思细想又是何等高尚伟大!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发扬光大吗?

让我们永远怀念爷爷和他那一辈的共产党人!(作者系横山人,现为兰州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繆文金简介:繆文金,号崂山居士,书法家。毕生崇尚传统,力求新意,不屑名

利,力求惠民。集真、行、草、小楷、榜书、篆刻诸功底于一身,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一体,书风厚重圆润,灵动秀美,形神益彰,深受社会各界热爱。

本报通讯员杨崎筠报道近日,2015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获奖名单揭晓,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子洲籍80后小伙常波的摄影作品《决斗》从来自全国218000余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他的另外一幅作品《天地同行》获得入围奖。常波是陕北地区首次荣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的选手。

据了解,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从2006年至2015年已经举办10届,《国家地理》一直秉承“用摄影改变世界”的使命理想,用最杰出的影像诠释摄影的真谛,受到了国际摄影爱好者的高度关注,是摄影级别最高的国际大赛之一。

1983年出生的常波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接触摄影5年多来,常波拍摄了诸多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各类奖项。2013 年,他的摄影作品《舞台》入选第15届国际摄影艺术展;2014年,摄影作品《春耕》在全国摄影展中获优秀奖。

本报讯王振权先生编著的《片玉联璧——单联续对三百六》近日由三秦出版社 出 版 发行,李涛先生与姚平先生 为 其 作序。本书是作者在对大量古今绝对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为其中的三百六十余比编撰了续对,解开了长期困扰联坛的部分难题。该书的出版为学习楹联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全书联语以“言”次排列,非常便于查阅。

“楹联”是诗词的姊妹艺术,因其短小凝练而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着一席地位,而且也是我国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的艺术瑰宝之一。在楹联这片艺术园地中,历代遗留下一些只有出句而无对句的颇具情趣的绝妙半联,被称之为“单联”或“绝对”,亦雅称为“片玉”。这些绝对,奇特难对,有的长期因无合适对偶而形单影只,成为联坛一大缺憾。如何为这些绝对续句,乃是长期以来困扰联坛同仁的难解命题。

王先生系我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是诗联界的耆宿。他擅长撰写楹联,执意为单联择偶选配。近十年来,他为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余比单联续句,并加上文字说明,编著成了《片玉联璧——单联续对三百六》。本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字音方面的,如谐音类、多音类、借音类等;有字形方面的,如离合类、偏旁类、复辞类、垒字类、玻璃类等;有字义方面的,如嵌名类、专名类、数字类、颜色类、方位类、典故类、转品类、回文类、顶真类、排比类、谜语类等。联语有短有长,最短的三言,最长的三十七言。出句者以今人为主,但也有古人,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王安石、朱熹、苏轼、佛印,明代的唐寅、丘琼山、廖道南,清代的弘历、周渔潢、毕际有、李宗仿等。亦有少数外国人如山田次郎(日)。全书形式新颖,五彩纷呈,不乏妙对。本书共分四个部分,即“古今绝对续成联”、“桑梓风情对巧联”、“恭贺新春对妙联”、“撰成对句续单联”。其中“桑梓风情对巧联”四十余副,乃是与榆林有关的内容。这一部分中既有应对榆林人所撰之单联,也有以榆林风物及情事所撰应对古今单联之对句。王先生将其独立成章,充分表现

出对家乡的特殊感情。如此安排,亦将引起榆林读者的兴趣,从而激发榆林人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能为绝联续对,并非易事。虽然单联长期以来不乏试对者,却鲜有公众认可的对句,这就说明其必有非同寻常的“绝”处,因此,少有功力不逮而能轻易得手者。王先生能为绝联续对,我以为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具有深厚的学养。王先生出身书香门弟,爱好传统文化,涉猎较广,不但从事诗词、辞赋、楹联、书法创作,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亦颇有造诣。他的作品及论文在多种报刊发表,并在一些参赛中多次获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应对绝联的基础。二是热爱楹联艺术。要撰对联,尤其是要应对绝联,不但要了解楹联基础知识,而且必须对楹联作深入的研究。王先生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及长期撰联实践,提高了撰联技艺,增强了应对绝联的能力。三是具有坚强的毅力。应对绝联,并不容易,对于一般学人来说,即便应对一比绝妙单联也很困难。而王先生竟然对出三百六十余比,仅这个庞大的数字,就不能不令人叹服!这是他不辞辛劳,反复推敲,用心血换来的。他的丰硕成果和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是值得我们同行学习和借鉴的。

《片玉联璧——单联续对三百六》是文化建设中的一枝新花、楹联艺术园地中的一处奇观。当然,它也并非尽善尽美。其中有些对句尚不够流畅,同出句还有距离。但瑕不掩瑜,不足处毫不影响其研读价值。希望同行作者通过研读王先生的专著,能生发出对楹联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创作佳联,应对绝联,以丰富和充实诗联创研的内容和空间。也希望王先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集成新的专著,以飨读者。是为序。

棉 蓬——怀念爷爷和他那一辈的共产党人

屈鹏举

《片玉联璧》序李涛

王振权《片玉联璧——

单联续对三百六》出版

常波获2015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三等奖

决斗(摄影) 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