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12
大大大 vs. 大大大大大大大 — 大大大大大大 — 大大大大

Upload: piera

Post on 05-Jan-2016

3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 城市濕地復育 — 棲地復育. 棲地復育 (李培芬). 棲地復育是一個過程,指人類為特定目的,以人為的方式,將環境「回復」到各種形式的破壞或退化之前的狀態。廣義的棲地復育,也應包含為了特定目的而維持環境現狀的作為。故就此觀點而言,棲地復育應先設定希望達到的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環境控制,以保持或逆轉環境的狀態,使其能吻合人類的特定需求。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大自然 vs.人工建設的對話

— 城市濕地復育— 棲地復育

Page 2: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Page 3: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Page 4: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棲地復育(李培芬) 棲地復育是一個過程,指人類為特定目的,以人為的方式,將環境「回復」到各種形式的破壞或退化之前的狀態。廣義的棲地復育,也應包含為了特定目的而維持環境現狀的作為。故就此觀點而言,棲地復育應先設定希望達到的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環境控制,以保持或逆轉環境的狀態,使其能吻合人類的特定需求。 例如,關渡自然保留區在民國 60-70 年間,因為泥灘地為主要的優勢土地覆蓋類型,每年均吸引許多的候鳥前來,故被指定為自然保留區;然而隨著時間的演變,本區的景觀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泥灘地逐漸被水筆仔和蘆葦所取代,造成本區候鳥的種類和數量逐年銳減,同時也造成自然公園內鳥類種類和數量的減少。因此,臺北市野鳥學會過去曾經執行過一項計劃,名稱為「關渡紅樹林野鳥棲地疏伐計劃」(李明珠, 1994 )希望以人工方式砍除紅樹林,以擴大泥灘地的面積,藉以吸引候鳥前來,可惜這個計劃由於諸多因素的限制,為了維持多樣化的棲息地,最後並未成功。但基本上,這就是一個典型棲地復育的想法。

動物保護站:鳥類繫放

田鷸:鳥類觀察

Page 5: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大台北雁鴨季 可愛的小水鴨已經來台北度冬,在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及新北市二重疏洪道入口堰溼地皆可見其身影。(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陳王時)

新北市重要農業濕地保育及復育工作示範(自立晚報 – 2013 年 4月 9日 上午 12:28 ) (記者黃秀麗新北報導 )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今天於三芝區大坑水梯田辦理「新北市重要農業濕地保育及復育工作示範」,介紹推動水梯田示範區的復育初步成果,並邀請水梯田地主簡金進先生分享水梯田友善耕作的經驗,以鼓勵農民復耕以恢復的水梯田景觀及保水弁遄 A期望找回水梯田的生命力,也喚回在地農民對土地的感情。

Page 6: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只要人們保留足夠的濕地面積,就能成就都市另一種樣貌。高雄市曾被視為「工業城市」,這幾年在各方努力下,高雄市逐步復育營造 19 處濕地,宛如提供大都會裡多樣生物一處安身立命的「諾亞方舟」,塑造人與生態共存的和諧空間。

全文網址 :  濕地解析/城市濕地 生物的「諾亞方舟」 - 新聞中的科學 - 線上學習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54210#ixzz2TcwhUVKF Power By udn.com 

Page 7: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濕地解析/城市濕地 生物的「諾亞方舟」2013/05/06【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鄭朝陽】

•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長楊明州說,高雄已整治完成的濕地總面積超過 900 公頃,樣貌多元;地理位置有沿海型與內陸型濕地,其形成方式有的是自然生成,有些是人工整治而成。

• 楊明州說,這 19處濕地雖然不完全連貫,但相距皆不遠,因而形成「濕地生態廊道」,串連生態網絡並豐富都會區生物相,不僅使高雄成為生態多樣的宜居城市,更讓市民在水與綠交織環境中,找回最自然的生命感動。

Page 8: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洲仔濕地 吸引水雉回歸

成功吸引水雉回歸的洲仔濕地,可說是高雄市濕地復育的典範。早年就曾有上百種鳥類以此地為家,洲仔濕地的水生植物也非常豐富。 水雉是臺灣鳥類研究史上最早被登錄的鳥種之一, 1961 年時高雄市仍是臺灣水雉最大族群的棲息地,但隨著都市的發展,高雄水雉從此消失。

Page 9: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洲仔濕地緊臨蓮池潭,原是水稻與菱角田輪耕的窪地。高雄市原本打算在此設立「民俗技藝園區」,開發計畫因故延宕多年,其後改為簡易公園,後經濕盟等多個民間保育團體以「水雉返鄉計畫」為名,聯合向市府爭取還原土地原貌,開闢臺南官田水雉復育區以外的水雉棲地。幾番折衝終獲得官方與公眾認同,市府並以生態工法逐步復育這塊土地,形成一片有菱角、芡實、蓮花等浮葉植物與動物共生共存的淡水埤塘生態系。

Page 10: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水雉復育—定期監測 控管優質生態臺灣濕地聯盟在 1996 年時先在臺南官田推動水雉復育,幾年後臺南復育的水雉,已達到約 500 隻的族群承載臨界點,因此有部分水雉被迫往較南的高雄或較北的嘉義擴散,尋找新棲地。根據臺灣濕盟監測報告指出,水雉重返高雄,可以做為評估高雄濕地生態廊道是否成功的指標生物。高雄濕地的形成也促成了一些改變。有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進入濕地進行定期監測與觀察,像臺灣濕地聯盟負責援中港濕地與洲仔濕地,高雄鳥會監測鳥松濕地與中都濕地,高雄市茄萣生態文化協會負責茄萣濕地,透過「公民參與」,讓南臺灣的生態環境獲得更優質的關注與保育。

Page 11: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2013/03/27洲仔濕地公園 by Meadow White

Page 12: 大自然  vs. 人工建設的對話

水雉復育—濕盟志工 對抗強勢生物濕盟志工表示,他們從 2002 年起在此加入濕地營造,不僅整理環境,也重建水生植物原生品種,希望「引鳳 (雉 )還巢」,等水生植物生成後,又開始跟外來種優勢水生植物「對抗作戰」。濕盟祕書長謝宜臻說,常見優勢植物包括布袋蓮、墨西哥睡蓮等,這些植物繁殖速率驚人,志工得天天下水施作和優勢植物「賽跑」。福壽螺也是濕地經營管理的大挑戰。濕盟志工說,有一陣子,福壽螺多到已嚴重侵害水生植物,志工們曾有過一天捕捉移除一萬多個福壽螺的紀錄,因志工天天參與濕地管理,現在本區福壽螺已經受到有效控制。謝宜臻說,經十年努力,目前洲仔濕地每年約可維持 5到 7隻水雉留駐,援中港濕地約有 19隻。謝宜臻認為,未來如能妥善利用大高雄濕地生態廊道,預估 2 到 3年後,可讓水雉在高雄濕地水域恢復達 30到 50隻最小生存族群,希望在 6年後達到 100隻水雉,這是濕盟的理想與努力目標。

招潮蟹。記者謝梅芬攝影

水雉。記者謝梅芬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