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9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

16
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1679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 履行相關問題 指導老師:林誠二 撰寫學員:黃致中 壹、前言及研究動機 貳、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 網路拍賣之模式 網路拍賣契約仍屬私法買賣關係之一種 參、網路拍賣契約成立之相關問題 自動出價系統之法律屬性 拍賣表示為要約或要約誘引 肆、網路拍賣契約生效之相關問題 行為能力欠缺之處理 意思表示錯誤或不自由之處理 伍、網路拍賣契約履行之相關問題 郵購買賣規定之適用 網路平台提供者之責任 陸、結論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19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1679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 履行相關問題

指導老師:林誠二 撰寫學員:黃致中

壹、前言及研究動機 貳、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

網路拍賣之模式 網路拍賣契約仍屬私法買賣關係之一種

參、網路拍賣契約成立之相關問題 自動出價系統之法律屬性 拍賣表示為要約或要約誘引

肆、網路拍賣契約生效之相關問題 行為能力欠缺之處理 意思表示錯誤或不自由之處理

伍、網路拍賣契約履行之相關問題 郵購買賣規定之適用 網路平台提供者之責任

陸、結論

1680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履行相關問題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 履行相關問題

壹、前言及研究動機 隨著電子商務及相關技術之發展,網路拍賣已成為廣受國人喜愛的

新興交易模式,其特色在於:買賣雙方得透過網路連線即時同步互動1,

並可跨越空間限制與全球連線,加以網路本身亦具有便捷性及低成本之

優勢2。申言之,對某些職業賣家來說,網路拍賣可以使其免去尋找實體

店面之困擾,在相關法制尚未健全之際,而就現實面而言,其尚可藉以

逃脫賦稅之科負,節省下一筆頗為可觀的成本;業餘賣家則可藉由網路

上之公開標售,輕鬆地將自身所用不到或不再需要之商品、服務等轉

手,增加並延續商品及服務之流通性與可利用性;至於買家亦可上網購

得國內所未曾出版或代理之商品,並省去舟車勞頓之苦。 儘管網路拍賣契約有上述之優點,惟因「網路拍賣交易雙方之匿名

性」以及「通常一方需先負給付義務」之特性,使得相關詐騙事件及買

賣糾紛層出不窮3。而平臺之提供者往往亦藉由平臺使用規範,表明不介

入買賣雙方之糾紛之態度。因此,就民事求償之觀點言,在欠缺相關保

障之情形下4,買賣雙方為保障自身之權益,除了善用現有之救濟管道外5,惟有先行釐清其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瞭解其相關當事人間之權利義 1 以 Yahoo!奇摩拍賣網站為例,如使用者於使用拍賣網站服務時,同時下載使用 Yahoo!奇摩

Messenger(即時通)軟體,即可藉此設置與在線之買家(或賣家)直接溝通;即便未使用該等「即時通」

軟體,亦可藉由拍賣網頁上之「問與答」欄位與賣方溝通並詢問系爭商品或服務之細節。 2 林瑞珠,<網路拍賣契約爭議問題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 130 期,2006 年 3 月,頁 38。 3 林瑞珠,前揭文,頁 39。 4 事實上,平臺之提供者可否完全不負對其平臺使用者之保護義務,仍有解釋之空間。並且,相關保

護設置及溝通管道、申訴機制之欠缺或不健全,正是平臺之結構有所問題,如進而導致使用者之權

益受侵害者,平臺之提供者難謂無任何應負責任之理由。 5 以 Yahoo!奇摩拍賣網站為例,就詐騙案件而言,其提供買賣家保障方案,提供一定金額之補償金,

惟必須以已為詐欺檢舉為前提,且須收取高額之手續費(700 元),此對於小額受害者而言,有遏止

其請求救濟動機之可能,且其補償金額最多不逾 7000 元,對於損失慘重者雖不無小補,但仍無法

顯現平台提供者解決問題之誠意。至買賣雙方之債權債務糾紛,除涉及評價部分有提供所謂申訴制

度外,其他部分一概不予介入。實則,評價與買賣糾紛往往難以清楚區隔。以上,請參照,

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1681

務關係,俾能使其權益獲得到完整之保障;並且,就事前預防之角度而

論,相關權利義務之明確界定,更可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紛爭之產生。因

此,本文擬自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出發,探討網路拍賣契約做為一個私

法契約之屬性,並試就其成立、生效及履行之相關疑義加以說明。

貳、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 網路拍賣之模式

所謂網路拍賣,係引入傳統拍賣的交易方式,於網路拍賣交易平

臺上,所進行的線上競價交易模式6。依拍賣主體之不同,廣義網路拍

賣契約可以細分為網上拍賣以及狹義網路拍賣契約。網上拍賣指具有

拍賣資格的主體單獨或和他人合作將傳統拍賣模式搬到網路上所進

行的拍賣,是傳統拍賣在網路上的開展,即純粹的在網路上進行的傳

統拍賣。狹義網路拍賣則指網路服務商利用網路通訊傳輸技術,向商

品所有者或某些權益所有人提供有償或無償使用的網路技術平臺,讓

商品所有者或某些權益所有人在其平臺上獨立開展以競價、議價方式

為主的線上交易模式7。亦即,網上拍賣係指網路公司自任為拍賣人,

接受一般民眾委託拍賣其物品;狹義網路拍賣中網路公司僅擔任提供

平臺使用服務之角色,本身並不介入拍賣關係。 又依照其線上競價模式之不同,網路拍賣尚可區分為網路英式拍

賣(English Auction)與網路荷式拍賣(Dutch Auction)。前者又稱為出價

逐升式,係由後一位出價者的出價需比前一位出價者之出價為高,於

截止時間結束時,出價最高者可獲得競價商品的購買權;後者則亦可

稱為出價逐降式,係指從高價開始出價,一直降到有出價人願意接受

為止8。 此外,網路拍賣過程中,拍賣模式之選定,在平臺使用規範之約

http://tw.help.yahoo.com/auct/policy/protection.html, 瀏覽日期:2006 年 6 月 26 日。

6 林瑞珠,前揭文,頁 40。 7 張雨林,<網路拍賣的法律問題分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c/

2005-05/23/content_2991524.htm,瀏覽日期:2006 年 6 月 16 日。 8 林瑞珠,前揭文,頁 40。

1682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履行相關問題

束下,賣家亦享有意思形成自由。除了遵循傳統拍賣交易模式,設定

一「起標價」後由有意購買者出價競標,而以出價最高者得標外,賣

家亦可以設定「固定價」(或稱「直接購買價」)之方式,使買家可於

網頁上同時看到「起標價」和「立刻買」二種不同選項。此時,買家

可依其意願選擇直接購買9,抑或仍經由與他人競標之方式,以獲取較

低之購買價格10。當然,也有些許賣家採取「下標即決」之方式,藉

以促進買氣11。針對後二者而言,傳統拍賣交易模式所謂競價之特性

實已不復存在,實際上,這已使得此類之網路拍賣契約趨近於,或是

可以直接地講,實可評價其為單純之買賣契約關係。 網路拍賣契約仍屬私法買賣關係之一種

依照前開對於網路拍賣模式之介紹,可以發現:目前我國知名大

型入口網站所提供網路拍賣平臺服務之類型,咸屬所謂狹義網路拍賣

之情形,而幾無網上拍賣之例12。網路平臺之提供者往往不介入拍賣

雙方之關係,而留待買家賣家間自行形成契約內容,相對地,買賣糾

紛則多有賴買賣雙方間之溝通,對於網路平臺者而言,其至多處理至

與買賣糾紛相關之不實評價之申訴管道之層次13。因此,就盛行之狹

義網路拍賣而言,可以認為本質上仍屬私法上之買賣關係(拍賣即為一

種特種買賣)14,其優勢在於使用者可利用網路之便捷性,增加其締約

之機會或節省其締約成本(如廣告、相關雜費之支出),亦即,網路拍

賣契約僅係在網路平臺上進行如民法上所規定之買賣行為,除了基於

9 通常,賣家可能出於極欲賣出該商品或急切脫手以換取現金之動機而設定此直接購買價,而該等直

接購買價即其所認合理之購買價格,而無花費長期時間競標之必要。此時,對買家而言,該價格可

能遠高於起標價,惟可防免該商品遭到他人標走之風險或因多人競標導致價格哄抬之情形產生。 10 如在該等商品並無多人競標之情形。 11 亦即,以最先出價者之出價額為得標額,非但不需進行競標,亦可以起標額或接近起標額之價格

購買該等商品。 12 如 eBay、Yahoo!奇摩以及 Pchome 等拍賣網站皆於其服務條款、會員合約或使用規範中聲明不介

入買賣關係之立場。 13 惟實際上,網路平臺之提供者,基於其所提供之服務,如線上之使用者因該等平臺設計之欠缺或

相關申訴制度之不足而受損,是否應對其負保護義務之責,仍有討論空間。 14 學說上有同此見解者,認為利用網路進行只是拍賣活動的載體改變,並不改變拍賣活動的特性。

請參照,陳潛、楊堅爭、高富平主編,<電子商務政策法律理論與實踐>,百家出版社,2001 年,

頁 172,轉引自,林瑞珠,前揭文,頁 41 註 16。

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1683

網路平臺之特殊性而有所不同或受限外,其效力當與一般之買賣契約

無異。 至於因線上競價模式之不同所產生之英式荷式之別,對於其拍賣

之性質無礙,蓋此二種分類僅係買賣雙方針對特定銷售產品進行價格

競爭的資源分配制度,或是由交易雙方遵循某一特定原則,競相喊價

並執行交易的過程15,實當無損於其做為拍賣契約所具備之競價特

性。此外,依照賣家所設計拍賣模式之不同,在其以一般競標方式為

商品或服務之拍賣時,即可能有民法上拍賣規定之補充適用;而在其

選擇以設定「直接購買價」或以「下標即決」之方式為拍賣時,此時

似可解為其因無競價之特性而僅屬單純之私法買賣契約16。 因此,在我國民法就買賣及拍賣已有規定之情形下,依照現行民

法之規定加以解釋,實已足以應付網路拍賣之各種情況,充其量僅需

就某些基於網路平臺與傳統交易模式不同之特性加以為不同之解釋

即可。惟對此學說上有持反對見解者,認為網路拍賣契約較諸傳統拍

賣方式,經營拍賣網站之業者,多僅提供網路拍賣平臺,卻鮮少介入

商品交付及付款過程,故就拍賣人、拍賣標的、拍賣程式、法律責任、

交易類型、交易空間、結束方式、拍賣成本、仲介機構的服務等方面

言,兩者間實存有相當之差異,故宜參考國際間之規範趨勢,例如美

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於二○○四年六月提出之網路拍賣指導原則(Internet Auctions: A Guide for Buyers and Sellers),以釐清當事人間之權義關

係,並避免法律適用之困擾17。 然事實上,前開就傳統拍賣與網路拍賣係本質上不同之看法,存

有相當大的理解上之謬誤。蓋此等差異性是由於中國大陸學者基於中

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對拍賣之定義,而提出來的。亦即,該區別是因

15 林瑞珠,前揭文,頁 40。張雨林,<網路拍賣的法律問題分析>,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2005-05/23/content_2991524.htm,瀏覽日

期:2006 年 6 月 16 日。 16 不過,網路拍賣契約究應評價為拍賣或買賣,其實並非極為重要之關鍵,蓋僅係拍賣做為一種特

種買賣,有其獨特於單純買賣關係之特別規定,惟此特別規定通常仍非強行規定,故原則上可能

已因買賣雙方對於使用規範之默示合意而被取代。區別之實益可能僅存於在一些欠缺相關規定而

產生疑義之情形下,應視其係特種買賣(拍賣)或單純買賣,而為不同補充之解釋。 17 林瑞珠,前揭文,頁 41。

1684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履行相關問題

為中國法制下對拍賣有特別之規定,因此有上開區別之產生。申言

之,在該法之規制下,一般民眾並無法成為所謂之拍賣人,依該法第

十條,拍賣人是指依照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所設立從事拍賣

活動的企業法人,一般民眾欲拍賣其所有之物品,必須委託該等企業

法人(即拍賣人)而為拍賣,而自己僅立於委託人之地位(該法第二十

五、二十六條)。然而,在網路拍賣上,一般民眾即可做為拍賣契約之

買賣雙方,而所謂平臺之提供者(即網路公司)僅提供平臺使用之服

務,實際上並不參與拍賣關係,故既非拍賣法中所謂拍賣人,與一般

民眾之間亦不存有委託關係,是方有不同可言。也因此,基於此等網

路拍賣契約之特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是否可當然適用於網路拍

賣上,即生疑義,至此,也才有參考上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於二○○四年六月所提出之網路拍賣指導原則之必要。此當不得比附援引於我

國法之解釋。我國法並未就拍賣為特別法之規制,僅以其係特種買賣

之一種類型而在民法債編買賣章中另為特別規定,雖按民法第三九三

條規定,自其用語似可推知立法者可能隱含有限制其拍賣主體之意,

惟在我國拍賣法一直未制定之前提下,仍不能解釋為立法者對於傳統

拍賣之主體有所限制。故在我國法之解釋下,並無上開問題存在。一

般民眾可自由拍賣其商品,只要其具有競價之特徵,即可適用民法拍

賣之規定,而其本質上仍屬私法上買賣關係之一種,當不待言。 是由上論述可知,在我國,網路拍賣契約仍可認係於網路平臺上

所從事之一種私法買賣契約之表現。只不過,藉由雙方對使用規範之

遵守而形成一種對於拍賣契約成立與否、如何履行之方式之限制。對

於其契約內容之形成,原則上依照平臺使用規範為其締約之遵守法

則,另外於未規定時以民法上之規定為補充。 網路拍賣契約為私法買賣關係之一種類型,惟如前述,基於載具

(網路平臺)之特殊性,當可能產生若干與傳統拍賣不同之處理解釋原

則。本文以下將嘗試就網路拍賣契約之成立、生效及履行三方面為探

討,以冀能為釐清網路拍賣契約做出一些貢獻。

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1685

參、網路拍賣契約成立之相關問題 按法律行為之成立,必須具備一定之要件。法律行為之一般成立要

件,為一切法律行為所共通之要件,即當事人、標的以及意思表示。此

外,針對個別法律行為所特有之要件,則如要式行為須踐履一定方式,

要物行為則須交付標的物18。網路拍賣契約屬私法上買賣關係之一種類

型,其成立自須具備法律行為之一般成立要件,並視其特殊性與否而認

其有無特別成立要件存在。基此,本文將就網路拍賣契約成立要件中可

能產生之相關疑義予以闡釋。 自動出價系統之法律屬性

所謂自動出價系統,係指將具有預先設計用以發送或回覆電子文

件之電腦程式、電子方式或其他方法,而於做成個別發送或回覆行為

時,其一部或全部不須經人為檢視之功能的自動化資訊系統

(Automated Message System),運用於網路拍賣中。此等系統之優勢在

於,應買人於網路拍賣期間截止前得隨時上網競價,若需隨時觀望戰

局,在別人每次出價後再一次出價,易造成時間之浪費與不便;是以,

藉由網路拍賣平台提供之此項服務機制,應買人只須出價一次,該系

統即會自動依照一定之增價,替應買人逐步提高出價,以保持其最高

出價者之地位,直至達到應買人一開始所表明之出價上限為止19。 此等出價機制固然有其便利性,惟有學者質疑在法律解釋上仍有

若干疑義存在。首先,如果將該等自動化資訊系統視為是一種代理行

為,但該系統卻不具備同意接受代理任務與否之能力,以致如何建構

出「本人與自動化資訊系統」間代理關係,有其問題存在;此外,該

等自動出價系統是否可視為法律上的「人」?其認為就傳統之人本主

義的法律基礎來看,人類的自尊很難讓人同意將人的定義擴大到電

腦,因為這樣的擴張將會被認為導致人類定義的貶損。從而該等學說

以宜參照國際發展之趨勢,儘速立法將自動化資訊系統之定義明文,

並就其效力歸屬問題予以規範20。 18 王澤鑑,<民法總則>,王慕華發行,2001 年 2 月 4 刷,頁 271。 19 林瑞珠,前揭文,頁 41。 20 林瑞珠,前揭文,頁 42。

1686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履行相關問題

事實上,從法律規範之立場解讀,自動出價之行為,當非指「本

人與自動化資訊系統」間產生所謂的代理關係,代理關係實成立於本

人與網路平台提供者間。蓋所謂自動化資訊系統,其實就是網路平台

提供者所提供之服務項目之一種,委託自動化資訊系統出價,不過係

使用者令網路平台提供者利用其所提供之平台,基於其自動化之設計

而為出價。亦即,自動化出價系統僅係一種自動出價之工具,而不存

有代理人之概念。是當無所謂自動化資訊系統是否屬於「人」、以及

有無同意能力的問題存在。 反而是該等自動出價對於出價買家之拘束力如何,誠值探討。今

某件商品之起標價為新台幣(下同)一百元,其出價增額為每次五十

元,此時某甲以自動出價之方式,設定其所欲出之最高限額為一千

元,則在已有他人出價一次之情形下(以起標價為之),某甲之出價即

為一百五十元。其後,某乙出價五百元,則依照自動出價系統之設計,

某甲於某乙下標後隨即自動由電腦系統為其出價為五百五十元。此

時,某甲所為之實際出價尚未達於其所出價之最高限額(即一千元),則如其最後以五百五十元之價額得標,該出價之行為應如何評價,不

無疑義。解釋上,可視作欲應買者係作成一附停止條件之意思表示,

使電子系統為其出價之工具,為視情況而定之階段性出價。換言之,

此處之條件當指「他人出價高於本人現階段所為之出價」者而言。於

前例,如無他人出價更高,則使電腦系統自動出價之停止條件尚未成

就,其出價自然僅至五百五十元為止,而以此為得標價。至於先行表

明所欲出的最高限額(前例中為一千元),則可解為係指授權予網路平

台提供者之代理權範圍,如已有人出價超過此價額,即不在應買人與

網路平台提供者間所形成之委託關係之範圍內,自動出價系統即不再

提供服務,亦即不再自動為應買人出價。 拍賣表示為要約或要約誘引

就拍賣之交易流程而言,主要為拍賣之表示、應買之表示以及拍

定之表示,其法律屬性與效力為何,影響當事人權益甚鉅,殊值檢討。

其中,在網路拍賣上,拍賣表示之法律屬性往往成為紛爭之源頭。 在傳統拍賣中,依照民法第三九三條之規定,拍賣人除拍賣之委

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1687

任人有反對之意思表示外,得將拍賣物拍歸出價最高之應買人。既規

定「得」將拍賣物拍歸出價最高之應買人,表示拍賣人不會受該表示

拘束,此時,該拍賣表示為要約誘引,不具法律上之效力,競爭者係

依其誘引而為要約,拍賣人對之為承諾時,契約始行成立。此等解釋

較能符合拍賣人之意思,而使拍賣人得因對競爭者之出價未能滿足或

因其他理由,而撤回其表示。其並非強行規定,惟如對為要約或要約

誘引有疑義時,應解釋為後者。除非依其表示之內容,係對出價最高

之人必為賣定之表示時,方可認其為要約21。 在網路拍賣中,以 Yahoo!奇摩拍賣網站為例,其拍賣使用規範第

一點及第四點規定:「買方和賣方必須對交易之履行負完全的責任」;

「對於您出售之商品如已有買方得標時,您即有責任按照得標金額與

其他約定之交易條件出售該商品。」22因此,除非買方資料不實導致

賣方無法確認其身分,或是買家得標後因故不買或未有回應,而依照

棄標處理制度移除該買家之得標外23,對所出售之物品如已有買方得

標時,賣方即有責任按照得標金額出售該物品24。 因此,有學說即主張,網路拍賣中若賣方為避免高價低賣的狀

況,可透過設定拍賣底價以保障其權利;倘競價結果,應買人所出最

高之價額低於拍賣底價時,則此拍賣將結束,亦不會有得標者出現。

反之,如其最高出價已超過拍賣底價,此最高出價應認係拍賣表示之

承諾,網路拍賣契約因而成立25。然學說上亦有認為,拍賣人之所以

訂定底價,乃為競爭應買之簡易預行表示拒絕該價額以下之應買而

言,並非必有以其價格出賣之意思,故不得以定有最低價格,而逕以

為有要約之性質26。 本文認為,拍賣表示為要約或要約誘引,並非界定事物之本質,

相當程度反而取決於利益之衡量以及公平合理地分配契約危險27。事 21 史尚寬,<債法各論—上冊>,1967 年 10 月 3 版,頁 95。 22 網址:http://tw.help.yahoo.com/auct/policy/tos.html,瀏覽日期:2006 年 6 月 20 日。 23 網址:http://tw.help.yahoo.com/auct/policy/nopaybid.html,瀏覽日期:2006 年 6 月 21 日。 24 林瑞珠,前揭文,頁 43~44。 25 林瑞珠,前揭文,頁 44。 26 史尚寬,前揭書,頁 95。 27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2002 年 3 月,頁 69~75,轉引自,林瑞珠,前揭文,頁 42 註 27。

1688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履行相關問題

實上,民法上關於拍賣表示之看法雖採取要約誘引說,惟此係於賣方

未明示為要約之意,或依賣方表示之內容無從認定其有受拘束之意

時,方有該條之補充適用。當買賣雙方透過網路之平台為交易,本身

對於平台之使用規範當至少有默示之同意,則在此平台上所為之交

易,不論何者當會存有交易之他方將依照使用規範行事之信賴,因

此,對於拍賣表示具有要約之性質,買賣雙方咸有充分認知。可以說,

對於拍賣表示之性質屬於要約一事,透過雙方個別對於使用規範之認

同而取得意思上的合致,故在使用規範有明文規定之情形下,此等拍

賣表示當屬要約,且不以賣家預先設定底價為必要。此時,反而必須

認為,除非賣家於拍賣網頁上預先說明其拍賣表示為要約誘引而非要

約,當認為賣家之拍賣表示為一種要約,一旦出價最高之應買者出現

且其出價超過底價,賣家即應負完全履行之責而不得任意取消買家之

得標或藉故不履行。

肆、網路拍賣契約生效之相關問題 法律行為成立後,是否生效,一般情形當以其當事人是否具有完全

之行為能力、標的是否為可能確定適法妥當,以及其意思是否與表示一

致,或意思表示有不自由之情形存在而定。如個別法律行為尚有特別之

生效要件,如附條件或附期限之法律行為中之條件或期限,當於符合該

等特別生效要件之時,該法律行為方生效力28。惟就下列情形,網路拍

賣契約之生效與否,當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行為能力欠缺之處理

按法律行為之生效,必以當事人有完全行為能力為必要。在網路

拍賣交易中,行為能力亦屬不可或缺,為求交易安全之保障,一般而

言,網路平台之服務條款多會以定型化契約之方式排除行為能力欠缺

或不足者使用網路拍賣為交易之可能。以 Yahoo!奇摩拍賣網站為例,

其服務條款第一條第二項規定:「若您為未滿二十歲,除應符合上述

規定外,並應於您的家長(或監護人)閱讀、瞭解並同意本約定書之

28 王澤鑑,前揭書,頁 272。

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1689

所有內容及其後修改變更後,方得使用或繼續使用 Yahoo!奇摩。當您

使用或繼續使用 Yahoo!奇摩時,即推定您的家長(或監護人)已閱讀、

瞭解並同意接受本約定書之所有內容及其後修改變更。」29換言之,

能夠使用網路拍賣者,僅以完全行為能力人為限,如使用者為限制行

為能力人或無行為能力人,則被推定為具有完全行為能力。 或許,網路交易之匿名性使得吾人難以判別交易對象是否具備完

全之行為能力,但行為能力之存否,不會因為網路平台之使用而顯得

更難以判別,蓋傳統交易中除能當面交易者外,始終存在著無法得知

交易對象是否具備完全行為能力之問題(至少無法從年齡判斷),如今

允許網站業者單方面以該等定型化契約條款轉換舉證責任,無疑已違

背了民法上優先保障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之意旨30。拍賣

網站如欲避免拍賣契約因行為能力之欠缺或不足而導致交易糾紛,其

所應該致力者,當係著手促進其服務品質內涵之提升,例如增強其認

證機制,以避免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進入網站使用該服

務,而非變相使已接受該等服務之未具完全行為能力者反因此受到損

害。更何況,對於限制行為能力人而言,此無疑係強迫法定代理人在

尚無法知悉交易之個別情形前,事先為概括之授權;而無行為能力則

人根本無法因法定代理人之同意而得自行為或接受意思表示,此等規

定實已致此等使用者之權益於不顧。 從而本文認為,網路拍賣契約固有其追求交易安全及處理程序上

便利需求考量,惟此似仍無法正當化其需特別處理之必要性,亦即,

仍無法說明此時對交易安全之追求更甚於對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行

為能力人之保障,該等服務條款之規定僅在圖網路平台提供者之便

利,而減損剝奪使用者依照民法所享有之權益,依照民法第二四七條

之一或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規定,應屬無效。因此,對於行為能

力之欠缺與否,仍應回歸民法上基本原則處理之。 意思表示錯誤或不自由之處理 29 網址:http://tw.yahoo.com/info/utos.html,瀏覽日期:2006 年 6 月 21 日。另可參照 eBay 之會員合

約第 1 條,其更明定網路平台之交易服務,僅提供予完全行為能力人以及 18 歲以上之未成年人使

用。網址:http://pages.tw.ebay.com/help/policies/user-agreement.html,瀏覽日期:2006 年 6 月 21 日。 30 王澤鑑,前揭書,頁 339。

1690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履行相關問題

一般說來,締結買賣契約,而表意人有意思表示錯誤或不自由

時,依照民法第八十八條,只要該等錯誤非由表意人之過失所致,法

律上即賦予其撤銷權。惟查,拍賣網站上之使用規範或會員合約,以

Yahoo!奇摩拍賣為例,其第一點規定,買方和賣方必須對交易之履行

負完全的責任31。此是否意味著:使用者必須放棄民法上所規定之撤

銷權,亦即不容嗣後再行爭執該契約之效力,容有討論空間。 事實上,意思表示之錯誤或受詐欺、脅迫,在網路交易上亦係常

見,只不過,網路交易有其避免意思表示錯誤之機制存在(會以網頁詳

細說明及重複確認之方式提醒使用者),故買賣雙方要主張其意思表示

錯誤非係導因於本身之過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實不必因此而

剝奪買賣雙方依照民法應可享有之權利;且傳統拍賣契約本質上也未

禁止意思表示錯誤之撤銷,今網路拍賣僅係利用網路之平台從事傳統

拍賣之行為,當無為不同處理之必要。故可解釋為:其訂明雙方應負

完全履行之責任,用意在於不願介入買賣糾紛,而企盼雙方能各盡其

履行義務,而非表示剝奪當事人本應享有之權利。其實,拍賣網站本

即無權限制買賣雙方之權利,且仍須為因其網站本質使然或設計不當

所致之損害負一定之責任。

伍、網路拍賣契約履行之相關問題 網路拍賣契約之履行端賴雙方誠信。相較於賣方,買方由於事先無

從檢視商品,導致收受與網頁說明不符之實物;並且將承受預先付款,

最後可能卻收不到貨的風險32,相對來說係處於弱勢之狀態。事實上,

賣家因得標金額不符預期而任意取消應買人得標之事件,亦層出不窮33。且拍賣網站之使用規範或會員合約往往規定,買方和賣方必須對交

31 http://tw.help.yahoo.com/auct/policy/tos.html,瀏覽日期:2006 年 6 月 24 日。 32 以上之情形或可以面交之方式避免,惟一般而言網路上之賣家多非職業賣家,不一定願意以此種

方式為之,既不方便且有受騙之危險(買家未出現),也因此絕大多數網路拍賣契約之履行咸以買家

預先匯款為給付義務後,始由賣家為其交付貨物之義務之方式進行。 33 日前有民眾在拍賣網站上以十元之低價標得價值百萬的別墅,買方於收到得標通知並依約匯款

後,賣方卻以將別墅照片放在拍賣網站上,僅係為了廣告而拒不履約。新聞來源:TVBS 新聞,

PC HOME 電子報,第 446 期,2005 年 9 月 3 日,轉引自,林瑞珠,前揭文,頁 44 註 36。

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1691

易之履行負完全的責任,也因此被做為無從爭執契約效力之依據,而使

得當事人權益受到嚴重損傷。 以下,本文將試就網路拍賣契約是否有消費者保護法上郵購買賣規

定之適用,以及買家在遇到買賣糾紛卻無從申訴之情形下,如何利用網

路平台提供者所應負之服務責任加以保障自身權益,加以探討。 郵購買賣規定之適用

就網路交易事先無從檢視商品之角度而言,買方往往必須承擔嗣

後可能收到與網頁說明不符之風險,而有不公平之情形產生。因此,

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九條關於郵購買賣之規定是否有適用之空間,誠有

討論必要。依該條之規定,郵購買賣之消費者,對所受之商品不願買

受時,得於收受商品後七日內,退回商品或以書面通知企業經營者解

除買賣契約,無須說明理由及負擔任何費用。 網路拍賣契約是否屬於郵購買賣之一種?查消費者保護法第二

條第十項之規定,所謂郵購買賣,指:「企業經營者以廣播、雜誌、

電視、電話、傳真、型錄、報紙、雜誌、網際網路、傳單或其他類似

之方法,使消費者未能檢視商品而與企業經營者所為之買賣。」由於

網路拍賣契約之締結,買家往往無法就商品為檢視,似有將其歸類於

郵購買賣之可能;惟在網頁上時有賣家提供照片或其他商品相關資訊

以供買家了解其實際狀況,再決定是否下標。此時,是否仍能認其為

郵購買賣,不無疑義。按所謂郵購買賣契約解除權之賦予,其目的即

係針對商品無法事前檢視之特徵而設,雖網頁上已有提供相關照片資

訊以供檢視,究與就實物加以檢測有所差距,難謂其無該條規定之適

用。至有學者以依該條規定如消費者選擇解除該等契約,仍負有回復

原狀之義務,故如回復原狀困難或重製性高致其返還對企業經營者已

無實益者,不應適用該條之規定,蓋此勢將導致經營部分類型之線上

企業經營者無法承擔風險成本34。此等看法有其可採之處,蓋賣方之

權益可能因此等契約解除權之賦予而遭受嚴重損傷,在立法設計上必

須予以審慎考量,例如,就其交易客體而言,是否所有「數位化商品」

34 戴豪君、郭佳玫,<網路交易客體適用郵購買賣契約解除權規定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004 年

7 月,頁 61、64。

1692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履行相關問題

皆不屬郵購買賣之交易客體,即值得探究35。至於賣家可能在「關於

我」欄位或其他對於貨品說明之處附以「貨物一經出貨,概不負責」

等類似條款,當因違反而消保法第十二條或民法第二四七條之一之規

定而歸於無效,乃屬至理。 因此,除了交易客體本身具有回復原狀困難或重製性高等特質,

而難以兼顧賣方權益之情形外,原則上網路拍賣契約應有消保法上關

於郵購買賣解除權規定之適用。然當買家行使此等權利時,就現行拍

賣網站之設計,並無法訴諸有效管道取得正義,反而有遭他方以負評

價等方式予以不公平對待而無從申訴之問題產生。故網路平台提供者

之角色將成為關鍵。 網路平台提供者之責任

網路交易糾紛層出不窮,然網路平台提供者多以其使用規範或服

務條款表示不介入買賣雙方之契約相關爭議。不過,網路交易糾紛之

所以不斷,大多情形,做為平台提供者之拍賣網站實難辭其咎。 網路平台提供者對於每位使用者,皆會要求其對服務條款加以同

意後,方能使用該網路平台,惟這也代表著平台之提供者與使用者

間,已存有平台使用關係,平台使用者必須遵守服務條款以為行事之

準則,相對地,平台提供者也須對其使用者負保護義務,避免使用者

因平台本質上之問題或其設計有所欠缺而受到損害36。此外,平台提

供者亦可能須負消保法上無過失之服務責任,且此等責任將不會因為

原先之消費關係(即對於平台之使用)是否為有償而有所差別。因此,

平台提供者對於買賣雙方涉及平台使用之糾紛,即無置身事外之強力

理由37。

35 蓋數位化商品仍可依是否附著於實體載具而加以區分,如該等數位資訊附著於實體載具,則就實

體載具之返還而言當不具回復原狀之困難,而依照消保會台八六消保字第○○四二二號函之見解,

似即認為附著於實體載具者仍屬本條之交易客體;但就其內容之重製性而言,有無復著於實體載

具實無關輕重,故在立法上是否將其排除於郵購買賣之交易客體,誠值思考。以上,請參照,戴

豪君、郭佳玫,前揭文,頁 61。 36 此等保護義務之根據為誠信原則。 37 例如,對於交易平台相關設施定位之不明確,如一旦由賣家回答即以公開形式呈現,而為所有應

買人所共聞共見之「問與答」欄位之性質為何,頗滋疑義。賣家於該欄位內所回答其中一人之問

題,是否也當然適用於其他可共見共聞之人,使用規範並未明定,導致賣家任意解釋,而買家對

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1693

因此,雖然拍賣網站多以「買賣雙方應負完全履行之責任」,以

及「聲明絕不介入買賣雙方之間糾紛」為理由,而對於雙方所發生之

糾紛置之不理,然就網路拍賣契約糾紛預防之角度而言,首先,如果

拍賣網站聲明其僅提供平台而不介入買賣關係,則其必須主動加強賣

方資訊揭露、信用控管及商品真偽之徵信業務,以提升平台交易上之

安全性;此外,必須訂定周全的申訴機制,一旦發生消費糾紛,平台

業者應積極介入協調,而非僅一味要求雙方必須溝通、自行處理38。

事實上,買賣糾紛與平台之使用往往不可分離,申訴管道允許客服中

心就是否為不實評價作出判斷,卻宣稱其不介入買賣糾紛,此等分割

處理,與事理背離。特別是當買家因行使民法或消保法上之權利而受

到賣家給予負評價時,網站不但未積極介入調解,反而僅在聽取單方

陳述之情形下,即判定買家惡意棄標,其所給賣家之評價當屬不實,

令使用者對其判斷無法信服39。事實上,買家在民法或消保法上所被

賦予之權利並不受平台提供者之限制或拘束,是以基於平台使用之保

護義務,在買家行使上開權利之時,其提供者當對買賣糾紛之雙方提

供適當之協助或進行調解,以避免更多紛爭產生,否則往往導致買家

行使民法上權利以自保,卻反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從而,如果買家在行使法律所賦予其之權利時受到上開不公平之

對待,除應以現有之救濟途徑向該等拍賣網站反應之外,對於平台之

提供者當可依其平台使用關係,或依照消保法第七條之規定,就其所

提供之平台服務未盡保護義務,導致其受有損害,請求其應負起相關

之損害賠償責任。

此卻無從申訴。問題在於,買方對於「問與答」中他買家與賣家間所談及之交易條件亦有信賴存

在,而可能認與賣家締結契約時,該項交易條件亦為雙方合致之契約重要之點,故此已涉及買賣

糾紛因平台設施定位不明確而起之情形。 38 http://www.net080.com.tw/chhtml/newsdetail.asp?NewsID=740&NewsGroup=4,瀏覽日期:2006 年 6

月 24 日。 39 以筆者好友親身經歷為例,因買賣雙方(其為買家)對於面交與否有所爭議,於得標後其以賣家未能

履行其附隨義務為由解除契約,買賣雙方因而互給他方負評價,惟嗣後賣家之負評價因該拍賣網

站聽取單方陳述而認定係不實評價而被取消,筆者好友表示其係行使民法上權利並非給予不實評

價,並對拍賣網站未就其意見予以聽取即單方取消該等負評價感到不滿,但該拍賣網站以不介入

買賣雙方糾紛為由對其申訴不予理會。儘管就買賣糾紛而言得請求法院判斷孰為有理,惟拍賣網

站此等獨斷卻又不願承擔相關責任或給予相當幫助之做法,筆者好友對此也只能感到莫可奈何。

1694 網路拍賣契約之性質及其成立、生效、履行相關問題

陸、結論 網路拍賣係現代知識科技發展下的產物。其帶給我們以往所無之便

利性,增加使用者間之締約機會,同時,卻也減少了締約成本。依照現

行拍賣網站之經營模式,交易平台之提供者不介入買賣關係之中,買賣

雙方為欲出售商品之人及其應買者。事實上,在我國法之解釋下,網路

拍賣與傳統拍賣之差異,除了交易平台不同外,並無本質上之區別。從

而,關於其契約成立、生效及履行之相關疑義,亦可藉由民法相關規定

之檢討而得以澄清。 在網路拍賣契約成立要件上,自動出價系統之法律屬性可能會有所

爭議。解釋上當以其係應買人作成一附停止條件之意思表示,而使平台

提供者利用電子系統為其出價工具,依照其授與代理權之範圍代其出

價;至拍賣表示因拍賣網站使用規範為當事人雙方所默示同意,故原則

上應解為要約,拍賣人如不願受其意思表示拘束,應特別明示,此並與

是否訂定拍賣底價無涉。 生效要件之相關問題中,行為能力欠缺之處理,仍應回歸民法上之

基本原理之判斷,並不因為其係網路拍賣而有異其處理之必要;至於意

思表示錯誤或不自由時,當事人間應得享有之權利(如撤銷權),亦當不

應使用規範之限制而排除。 至拍賣契約之履行,端賴雙方誠信之展現。惟相對來說,買方處於

弱勢之狀態。因此,就其事先無從檢視商品之特徵而言,除該交易客體

(如數位化商品)性質上回復原狀困難或重製性即高外,原則上應有消保

法上郵購買賣撤銷權之適用;而基於網路平台之服務條款或消保法第七

條之規定,交易平台之提供者對使用者負有一定之保護義務,如因平台

本身設計之欠缺或申訴管道之不健全等,導致使用者之權益受損時,平

台提供者即應負起相關之損害賠償責任,而不得以其生聲明「不介入買

賣關係」或未收取費用為由,以圖卸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