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鐵道藝術新風華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_93/yuan_pdf/93_7.pdf ·...

4
藝術 人文 「火車、火車、你袂叨喂去…」,以往我們 只能從火車窗迎接「一片片莫內的印象畫」,但 現在,您可以透過火車交通工具,近距離欣賞藝 術。喜歡鐵道、喜歡旅遊也喜歡藝術的人,買張 火車票就能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看見台灣的玻璃 工藝,在台中20號倉庫與台灣當代藝術巧遇,在 嘉義鐵道藝術村看見以黑金段藝術節所開創的新 風貌,徜徉在枋寮F3藝文特區富有地方特色的生 活藝術空間裡,在台東的鐵道藝術村欣賞鐵道文 物和表演藝術的豐饒,在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緬懷 鐵道歷史建築與文物。鐵道藝術之旅,不但是全 球獨一無二的、台灣絕無僅有的浪漫行程,更在 每一段飽富深度的旅程中,發現全台鐵道藝術村 多元的特色與樣貌。 鐵道藝術村開放民眾參與,創造一個以人與環境對話共生,也提供大家一個悠閒漫步的生活場域。 台灣「火車頭」文藝復興 1837年劉銘傳建造鐵路以來,台灣鐵路至 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此期間鐵道承送貨物 和旅客,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大眾交通,有著難 以抹滅的貢獻和影響。然而社會結構的改變、經 濟的發展、大眾運輸系統的進步,都讓百年台鐵 條件不如以往,再加上高速鐵路啟動營運,剎那 之間,台鐵彷彿成了「慢速鐵路」。就在倡導慢 活哲學的影響之下,慢速鐵路也在此刻出現了契 機:行政院文建會基於對國內藝術家創作扶植的 發想,希望運用鐵道倉庫閒置空間做為藝文創作 與發表場所,帶動地域整體藝文能量的提升;台 鐵也藉由時代的變遷,由運輸客貨運的樞紐化身 承載文化與藝術的新任務,再創台鐵在新時代的 新力量。 鐵道藝術新風華 ─全台鐵道藝術網絡 文字 何琬婷 圖片 C. DEWEES、何琬婷 48 49 ╱藝術人文 台東鐵道藝術村裡的公共藝術。

Upload: others

Post on 15-Jul-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 鐵道藝術新風華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_93/yuan_pdf/93_7.pdf · 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昔日名為「寶桑」,清光緒年間設卑南 廳於此,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稱「台東

藝術人文

「火車、火車、你袂叨喂去…」,以往我們

只能從火車窗迎接「一片片莫內的印象畫」,但

現在,您可以透過火車交通工具,近距離欣賞藝

術。喜歡鐵道、喜歡旅遊也喜歡藝術的人,買張

火車票就能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看見台灣的玻璃

工藝,在台中20號倉庫與台灣當代藝術巧遇,在

嘉義鐵道藝術村看見以黑金段藝術節所開創的新

風貌,徜徉在枋寮F3藝文特區富有地方特色的生

活藝術空間裡,在台東的鐵道藝術村欣賞鐵道文

物和表演藝術的豐饒,在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緬懷

鐵道歷史建築與文物。鐵道藝術之旅,不但是全

球獨一無二的、台灣絕無僅有的浪漫行程,更在

每一段飽富深度的旅程中,發現全台鐵道藝術村

多元的特色與樣貌。

鐵道藝術村開放民眾參與,創造一個以人與環境對話共生,也提供大家一個悠閒漫步的生活場域。

台灣「火車頭」文藝復興

自1837年劉銘傳建造鐵路以來,台灣鐵路至

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此期間鐵道承送貨物

和旅客,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大眾交通,有著難

以抹滅的貢獻和影響。然而社會結構的改變、經

濟的發展、大眾運輸系統的進步,都讓百年台鐵

條件不如以往,再加上高速鐵路啟動營運,剎那

之間,台鐵彷彿成了「慢速鐵路」。就在倡導慢

活哲學的影響之下,慢速鐵路也在此刻出現了契

機:行政院文建會基於對國內藝術家創作扶植的

發想,希望運用鐵道倉庫閒置空間做為藝文創作

與發表場所,帶動地域整體藝文能量的提升;台

鐵也藉由時代的變遷,由運輸客貨運的樞紐化身

承載文化與藝術的新任務,再創台鐵在新時代的

新力量。

鐵道藝術新風華─全台鐵道藝術網絡

文字 何琬婷 圖片 C. DEWEES、何琬婷

48 49

╱ 藝 術 人 文

台東鐵道藝術村裡的公共藝術。

Page 2: 20 鐵道藝術新風華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_93/yuan_pdf/93_7.pdf · 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昔日名為「寶桑」,清光緒年間設卑南 廳於此,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稱「台東

鐵路倉庫具有高大、寬敞,適用於現代藝術展演的空間

特性。

台中知名的「20號倉庫」是文建會鐵道藝術網絡的首創站。

1997年,文建會中部辦公室的前身─台灣省

文化處,委託東海大學建築系劉舜仁老師及成功

大學建築系沈芷蓀老師,進行「藝術家傳習創作

及相關展示場所專案評估」的研究與規劃,他們

走訪了全台許許多多的舊有建物,發現鐵道倉庫

具備高又寬敞的空間特性,十分適合作為藝術創

作與展示使用,而鐵道所擁有的產業文化資源,

完整記錄著台灣發展的軌跡,內蘊台灣人共有的

生活記憶,藉由具有流動功能的鐵道,進一步將

沿線倉庫連成一個極具特色的藝術網絡,發展出

「鐵道藝術網絡計畫」。

鐵道藝術網絡利用各個火車站閒置的倉庫,

改造為藝術家創作的工作室及展示場所,藉此帶

動台灣「火車頭」文藝復興。2000年,位於台中

後火車站的20~26號倉庫成為鐵道藝術網絡的第

一個營運點,不但具有高度的實驗意義,其中又

以「20號倉庫」免費開放大眾參觀、作為展覽與

休憩場所的代表。繼台中鐵道藝術村之後,陸續

完成嘉義、枋寮、新竹、台東等4站藝術村,呈現

鐵道藝術網絡的雛型。2007年文建會文化資產總

管理處籌備處正式成立後,2009年更增加補助花

蓮鐵道藝術村之規劃營運,鐵道藝術網絡計畫推

動由「點」拓展至「面」的發展,逐漸串聯各站

進行交流互動,過程中整合了藝術創造的活力、

地方文化的特色以及相關觀光與產業資源,在全

球重視文化資產的時空背景下,其在社會、經濟

與文化等多層面中,所代表的意義相當難得。

台中20號倉庫

身為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的第一站,位於台中

後火車的20號倉庫,不但是國內首座公辦民營

的藝術村,同時也是第一座有國外藝術家進駐的

藝術村,除了為鐵道藝術網絡的營運機制創立基

礎,也為鐵道藝術網絡的發展建立了相當的知名

度,因而成為台中一系列鐵道倉庫藝文再生計畫

的代稱。

台中車站擁有位居南北交通樞紐的卓越條

件,更由於車站主體近百年的歷史和建築特色

(興建於西元1917年,並於1995年納入二級古

蹟),結合台中地區豐富的人文環境和觀光資

源,並透過經營團隊的專業策劃和駐站藝術家的

創意,整合文化及產業議題,使藝術展演結合聚

落文化,共同形塑文化與觀光潛質。

由姜樂靜建築師規劃改建的20號倉庫,在10

年經營歷程中,從晦暗倉儲空間,創造出了藝術

村的新人文意象。在20號倉庫的複合空間區裡,

透過大片玻璃,或凝望著文藝復興風格的台中火

車站,與纖麗的月台鑄鐵雨棚,或觀察月台上送

往迎來的一齣齣戲碼;再進入21號到26號的劇

場與工作室,則可親身體驗磚造倉庫的滄桑、鐵

道風情以及創作者在此燃放的藝術花火。寬大高

挑的展覽空間、環境獨特的咖啡廳、小劇場、藝

術家工作室,以及戶外廣場、藝術走廊,讓佔地

1,653平方公尺的20號倉庫顯得豐富。

嘉義鐵道藝術村

嘉義鐵道藝術村現址於後火車站北面貨運倉

庫,以一條廢棄鐵道和前站分隔,呈南北走向的

長條型藝術村,陳舊灰濛的倉庫,其間蘊藏著奔

放多彩的當代藝術,形成新舊文化的強烈對比。

嘉義開發得很早,日治時代阿里山是台灣三大林

場之一,阿里山鐵路的起點就是「嘉義市北門

驛」;而創建於明治時期的「嘉義火車站」,經

過昭和八年的一次改建之後,也形成如今既古典

又現代的鋼筋混泥土建築,與阿里山紅色小火車

是兩項重要的文化資產。

1999年嘉義市文化中心(現為嘉義市政府

文化局),在嘉義站貨運倉庫開闢新藝術類型藝

術空間,不僅開啟了嘉義市新藝術的新頁,更開

創了台灣鐵道倉庫作為藝術替代空間的首例。隔

年文建會選定嘉義站作為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的第

二站;嘉義貨運倉庫共有九間,除了目前還在

使用的二間民間倉庫及一間台鐵倉庫,其餘六間

倉庫均列為藝術村規劃使用,總面積達1,800平

方公尺,倉庫北邊為創作區,由第一、三號倉庫

組成,分別規劃為3間立體類別工作室及6間多

元類別工作室。中間展演區分為展演空間與表演

空間,提供藝術家藝術創作發表及不定向式實驗

表演空間。南邊則為營管區,也是藝術村的核心

區,視野遼闊,草坪面積最大,營運管理中心、

50 51

╱ 藝 術 人 文╱ 藝 術 人 文

Page 3: 20 鐵道藝術新風華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_93/yuan_pdf/93_7.pdf · 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昔日名為「寶桑」,清光緒年間設卑南 廳於此,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稱「台東

喜歡鐵道、喜歡旅遊也喜歡藝術的人,買張火車票就能

近距離享受三合一鐵道藝術之旅。

「鐵道藝術網絡計畫」希望透過貫穿全台鐵道,將閒置的鐵道貨運倉庫整建為藝術創作的展示場所及藝文新地標。

推廣教育中心、餐飲休閒空間及藝術資訊服務區

皆集中於此。

枋寮F3鐵道藝術村

鐵道藝術網絡計畫中最具有生活藝術村特色

的「枋寮F3藝文特區」,位在台鐵西部幹線最

南端一站,以往是運輸物品最大囤積場。在南

迴鐵道尚未通車以前,枋寮火車站可以說是台

鐵南端最閃亮的一顆星,而枋寮藝術村「建村」

歷史,與枋寮當地人文,以及火車站發展息息相

關。2001年政府推動「擴大公共投資提振景氣方

案」,期望縣市政府提出景氣振興方案。當時蘇

嘉全縣長突發奇想,推舉「枋寮火車站閒置空間

再利用」,請來藝術家進駐、規劃,為F3藝文特

區擘畫雛形。之後,屏東縣府更結合台鐵旅遊專

車「墾丁之星」,招來觀光客進入枋寮火車站,

隨之在「F3」留連體驗,連結觀光與藝術,引進

全國各地觀光客,看見藝術家、發現美。

回顧歷史,隨著枋寮火車站光華逐漸退去,

卻意外發展出F3藝術村堅實基礎。無論是「南迴

鐵道工程師宿舍」改造的藝術村,抑或「西幹線

雜貨集屯倉庫」蛻變而成的「3號倉庫展演場」,

如今都具備良好的硬體設施。經由駐村藝術家、

社團共同努力,F3藝文特區創造今天14個藝術

創作空間及6個社區團隊的藝術村規模。成立5年

來,F3已琢磨出屬於自己的特色,包括馬賽克、

手工香皂、水晶蠟燭、陶藝、手工布書、首飾、

蝴蝶蘭、植物染等手工藝,在藝術家信手拈來,

處處展現創意與美感。

新竹鐵道藝術村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是鐵道藝術網絡的起點,

位於東大路橋鐵道旁的台鐵新竹站3~5號倉庫,

為磚造、木架屋、文化瓦屋面之建築,是興建於

民國30年的老倉庫,隨著運輸與倉儲業務大量減

縮任其閒置,一度成為民間補習班之用。倉庫興

建迄今已逾一甲子,然而處於其中似乎就可以感

受到那歷史的洪流,曾經重要的轉運地位轉眼沒

落,洗盡鉛華的寂寞,而今則以藝術空間重新定

位,結合舊倉庫的歲月記憶,走出新時代藝術潮

流。在多方積極的籌備下,新竹市鐵道藝術村與

東大路的玻璃工藝博物館、風城願景館、中正路

的影像博物館結合,串成新竹市最具特色的帶狀

藝文空間。

3~5號倉庫寬敞而連續,空間淨高4.1公尺,

屋內山牆高度達7公尺,空間內部規劃有餐飲空

間、玻璃市集、展演區、4~8間個人工作室(彈

性隔間)、傳習學堂、辦公儲藏空間等。希望能

藉由這樣的新藝文空間,帶動在地玻璃藝術更活

絡,以藝術家進駐的方式,拉近民眾與藝術間的

距離,落實藝術生活化的願景。緊鄰藝術村還有

一個精巧的小花園,供藝術家及居民休憩之用,

亦作為戶外的展演空間,讓藝術與居民的生活能

有更深入的結合。

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昔日名為「寶桑」,清光緒年間設卑南

廳於此,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稱「台東

街」。1922年,台灣鐵道部收購台東製糖會社所

屬台東、關山間的鐵路,並設「台東驛」,1932

年「台東驛」改建完成,但隨著台灣光復、日治

時期的過去,社會經濟逐漸發展,經70、80年代

的拓寬工程,原為窄軌的鐵路退出舞台,寬軌行

遍台灣;1991年12月南迴鐵路通車後增設台東新

站,然因南迴線通車後運量大增,而站區腹地不

足,車輛調度不易及產業結構改變等因素,2001

52 53

╱ 藝 術 人 文

Page 4: 20 鐵道藝術新風華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_93/yuan_pdf/93_7.pdf · 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昔日名為「寶桑」,清光緒年間設卑南 廳於此,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稱「台東

藝術村除了提供藝術家創作環境,更結合地方的文化、藝術及產業,落實生活文化以藝術再造社區。

右上:藝文的火車站,讓人記得駐足呼吸、記得看與被看。

右下:有賴駐村藝術家及地方社團鼎力協助,枋寮F3鐵道藝

術村找回建村始初的熱情與活力,建構南台灣藝文中心特色。

年裁撤新站和舊站間的連線,台東新站從此改稱

台東站,而台東舊站走入歷史,從此不再具有交

通運輸功能。

已有80餘年歷史的台東舊站,完整的保留

了日治時期車站的素樸風貌,內蘊歷史人文及休

閒觀光的無窮潛力,結合城市歷史發展脈絡、城

市公共活動中心、城市文化設施布局等等因素,

「台東鐵道藝術村」誕生了,不僅展示了台東舊

站的文化底蘊,注入無限的藝術創造活力,吸納

在地的族群人文特質,也揭示了新藝術文化地標

時代的來臨。

為了達到讓藝術貼近民眾生活的目的,現在

的台東舊火車站拆除了原有的圍牆,民眾能夠一

眼望入台東舊站區內大片的綠草如茵。變裝後的

台東舊火車站,將場域內五間倉庫分別命名為253

倉庫、261倉庫、275倉庫、機關庫與黑倉庫,如

此命名乃為紀念此地舊有功能及歷史意義,及蘊

含優美的建築語彙及文化特色而來,253、261、

275 倉庫以其廢站前地址門牌號碼為名,機關庫

強調原建築特色,而黑倉庫則強調倉庫原本偏黑

色系的漆色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黑倉庫特別

強調鐵道歷史文物的保存及發揚使命,除了有導

覽志工為參訪民眾提供鐵道文史導覽解說服務,

未來亦將朝向鐵道博物館方向而努力。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未開發前的東台灣,因北有蘇花大斷崖、南

有大武群山的阻隔,形成一個封閉的陸上孤島,

而有了「後山」之稱,鐵路也因地形特殊,使得

最初的建構過程斷斷續續歷經將近30年才大功告

成。到了1988年3月1日,當時的台灣鐵路管理局

花蓮管理處(前身即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幾

經交替變革下被裁撤,使縱橫79年歲月的鐵道部

花蓮港出張所走進歷史。花蓮火車站與周邊設施

組織亦一併遷移至花蓮市西區。

花蓮舊鐵道見證了花蓮的成長歷史,當地六

期重劃區原為花蓮市鐵路與公路客運轉接的交通

中心及商業核心,只是自舊站地區交通樞紐的功

能衰退後,連帶影響周邊地區的繁榮與發展。為

了帶動舊都的復甦與再生,花蓮縣政府著手推動

「洄瀾之心計畫」及「鐵道遊廊計畫」,將花

蓮港出張所與舊花蓮工務段、鐵道部警務段武道

館、蒸氣火車加水塔、蒸氣火車復駛預定地及鐵

路觀光商圈、處長宿舍區等,整合成為鐵道文化

園區,建構成為另一種型態的鐵道建築語彙。花

蓮鐵道文化園區被譽為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

道基地遺址,其景觀與西部火車幹線系統截然不

同,還有數眾不少日式宿舍民宅等重要鐵道建築

皆保存至今,具有濃厚之懷舊日式風情,更具有

城市發展開拓之重要意義。(感謝文建會、全台

鐵道藝術網絡提供參考資料)

54 55

╱ 藝 術 人 文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