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6 级教学大纲 -...

128
1 2013-2016 级教学大纲 遗传学(Genetics课程代码:901010305 学时数:64(学时:50;实验:14学分数:4 执笔人:于翠梅 讨论参加人:于翠梅、曹秀云、李春红、 程海涛、王韵、朱敏、吕文彦、谢甫绨 审核人:吕文彦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根据农学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有三点:其一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 生获得遗传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遗传学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 续课程以及从事与遗传学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其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实验案例分析和完成 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是通过上实验课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在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言:(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遗传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在遗 传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和关键性实验。 1. 遗传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2. 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3. 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遗传物质与染色体(理论 4 学时,实验 7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生物遗传物质的分布和存在形式,理解染色体的结构、组成和数目特点掌握真核 生物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生殖等生命活动中的规律性行为及其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1.遗传物质的分布:细胞结构;遗传物质的分布和存在形式; 2.染色体: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类型;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染色体的核型与核型分析;特化染 色体。 3. 细胞分裂与生殖: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有性生殖; 4. 生活周期: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实验:实验一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观察(3 学时);实验二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制片 2 学时);实验三 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压片法(2 学时)。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关于性状、表现型、基因型等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两个 遗传定律的内容和细胞学实质,理解基因间作用与性状表现的关系,了解统计学原理在遗传学中的应用方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2013-2016 级教学大纲

遗传学(Ⅰ)

Genetics(Ⅰ)

课程代码:901010305

学时数:64(学时:50;实验:14) 学分数:4

执笔人:于翠梅 讨论参加人:于翠梅、曹秀云、李春红、

程海涛、王韵、朱敏、吕文彦、谢甫绨

审核人:吕文彦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根据农学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有三点:其一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

生获得遗传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遗传学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

续课程以及从事与遗传学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其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实验案例分析和完成

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是通过上实验课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在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言:(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遗传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在遗

传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和关键性实验。

1. 遗传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2. 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3. 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遗传物质与染色体(理论 4 学时,实验 7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生物遗传物质的分布和存在形式,理解染色体的结构、组成和数目特点‚掌握真核

生物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生殖等生命活动中的规律性行为及其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1.遗传物质的分布:细胞结构;遗传物质的分布和存在形式;

2.染色体: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类型;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染色体的核型与核型分析;特化染

色体。

3. 细胞分裂与生殖: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有性生殖;

4. 生活周期: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实验:实验一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观察(3 学时);实验二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制片

(2 学时);实验三 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压片法(2 学时)。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关于性状、表现型、基因型等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两个

遗传定律的内容和细胞学实质,理解基因间作用与性状表现的关系,了解统计学原理在遗传学中的应用方

2

法。

1. 分离定律: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分离现象的解释;基因型和表现型;分离定律的验证;经典分离比例

实现的条件;显性的表现类型;分离定律的应用。

2. 独立分配定律: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独立分配定律的验证;多对基因的自由组

合;独立分配定律的应用。

3. 统计学原理在遗传学中的应用:概率原理的应用;卡平方检验的应用;

4. 基因互作:无互作;互补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显性上位作用;隐性上位作用;抑制作用。

教书育人案例一:孟德尔成功之道

第四章 连锁遗传 (理论 6 学时,实验 3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基因连锁交换与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组率计

算和三点测验方法,掌握在动植物育种中利用基因连锁群资料确定育种试验规模的方法,了解性别决定的

类型及与性别相关遗传现象。

1.连锁与交换:性状连锁的发现;基因连锁的证实;交换的发生

2.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完全连锁和布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的形成;重组率;交换值。

3. 基因定位与连锁图:两点测验;三点测验;交换和干涉;遗传图

4. 真菌类的遗传分析:链孢霉减数分裂中的交换与重组配子形成;交换值的计算。

5.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性别决定;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6. 连锁遗传定律的应用:交换值与育种群体规模;连锁与间接选择;性连锁理论的应用。

教书育人案例二:屡战屡败的摩尔根

实验:实验四 玉米籽粒性状基因间关系的分析(3 学时)。

第五章 细胞质遗传 (5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叶绿体、线粒体遗传和其它细胞质颗粒的遗传。掌握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表现特点及

其与母性影响的区别,重点掌握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别和特点以及雄性不育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原理。

1. 细胞质遗传的一般特征: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细胞质遗传的发现;细胞质遗传的特征;

2. 母性影响与基因组印记:母性影响;细胞组印记。

3.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遗传:叶绿体遗传;线粒体遗传。

4. 共生体的遗传:草履虫的繁殖;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

5.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质核不育性的多样性;质核不育的遗传机理;

雄性不育的利用。

第六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结构,理解病毒的重组作图原理和方法;掌握细菌遗传分析的原理

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细菌的转化、转导、接合和性导四种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方式之间联系于区别。

1. 细菌和病毒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

2. 细菌的遗传分析:转化;接合;性导。

3.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噬菌体的特性;噬菌体的基因重组;转导。

3

第七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特点、遗传力的估算方法及在育种上根据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值

对性状选择的原则,了解 QTL 的概念与数量性状定位方法;掌握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的概念和表现特征,

了解其在动、植物育种上的用途。

1. 数量性状的特征:数量性状的表现特征;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2.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基本统计参数: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简单相关系数;回归系数。

3.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基本模型:表现型值的分解;基因型值的分解;群体基因型值的平均数。

4. 数量性状的方差分析:不分离世代的方差;F2 及以后世代的的方差;回交世代的方差。

5. 数量性状的遗传率:遗传率的概念;遗传率的估算;遗传率的性质;遗传率的应用。

6. 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分析:经典遗传学对数量性状基因数目的估计;QTL 的概念;QTL 作图原理和步

骤;QTL 的 性质;QTL 分析的应用前景。

7.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近亲繁殖的概念;近交系数;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的表现和理论。

教书育人案例三:近亲繁殖的灾难

教书育人案例四:勇于质疑的袁隆平院士

第八章 群体遗传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群体的遗传组成即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理解群体遗传平衡定律

的内容,掌握影响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因素与方式,重点掌握选择与群体基因频率改变的数学关

系;掌握物种的概念,了解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

1. 群体的基本概念:群体; 孟德尔群体;基因库;群落。

2. 群体的遗传组成: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及其计算。

3. 群体的遗传遗传平衡定律;哈德-魏伯格定律;平衡群体的特征;群体平衡的检验。

4. 群体遗传平衡的改变:基因突变;选择;遗传漂移;迁移。

5. 群体的进化与物种的形成:群体的进化因素;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机制;物种的概念,物种的形成方式。

教书育人案例五:热爱科学的达尔文

第九章 基因突变 (3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了解基因突变的发生机理和基因突变诱发的方法;掌握基因突变的

表现特征和鉴定方法。

1.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类概念;基因突变的类型;时期和特征。

2. 基因突变的机理:碱基置换;移码突变;其他形式突变。

3. 基因突变的诱发:物理诱变;化学诱变。

4. 基因突变的方向:正突变和回复突变;突变与等位基因;突变与复等位基因;突变位点的等位性。

5. 基因突变的表现:发生时期;发生频率;突变热点与增变基因。

6. 基因突变的鉴定:基因突变的表现型鉴定;基因突变的生化鉴定。

第十章 染色体结构变异 (理论 4 学时 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染四种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和产生机理,掌握各种染色体变异的细胞学鉴别依据,重

4

点掌握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结构变异杂合体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1.染色体缺失:缺失的类型和产生;缺失的细胞学鉴定;缺失的遗传效应。

2.染色体重复:重复的类型和产生;重复的细胞学鉴定;重复的遗传效应。

3.染色体倒位:倒位的产生和类别;倒位的细胞学鉴定;倒位的遗传效应。

4.染色体易位:易位的类型和产生;易位的染色体行为;缺失的遗传效应;易位的意义和应用。

实验:实验五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观察与鉴定(2 学时)。

第十一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理论 4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染色体组及各种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的概念。理解同源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染色体分

离和基因分离的规律;了解不同染色体倍数性变异的形态表现;了解各种染色体变异的形成和遗传方式。

重点掌握非整倍体在遗传研究和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染色体组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染色体的整倍性变异;染色体的非整倍变异。

2.多倍体: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同源多倍体的遗传效应;异源多倍体的遗传效应;多倍体的形成途径

和应用。

3. 单倍体:单倍体的分类:单倍体的来源;单倍体的表现特征;单倍体的应用。

4. 非整倍体:非整倍体的成因;单体和缺体的遗传;三体和四体的遗传;非整倍体的应用。

实验:实验六 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2 学时)

教书育人案例六:另辟蹊径的李振声院士

第十二章 基因的结构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 DNA 与各种基因概念之间的联系,了解基因内部的分子构成,理解 DNA 序列的可移

动性和转座子的概念。

1. DNA 与基因:基因的概念的内涵演变;DNA 与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及复等位基因;DNA 与纯合体和

杂合体;DNA 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2.基因的结构:基因的转录单位;基因的调控序列;转座因子。

第十三章 基因组的结构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基因组和基因组学的概念。了解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掌握真核生物的基因序

列和基因外序列在基因组中的组织形式类型,掌握 DNA 分子标记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中

各种图谱的含义和图谱的价值。

1. 基因组的 C 值悖论:基因组的概念;基因组的 C 值;C 值悖论的表现;基因组学的诞生。

2.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组织形式;基因外序列在基因组中的组织形式。

3. 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价值。

第十四章 基因工程(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基因工程概念、基本步骤和涉及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概念,了解目的基因获得、载体

构建、转化方法和转化体筛选与鉴定各个环节的主要技术。

1. 基因工程的概念。

2. 获得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种类;基因文库;钓取目的基因。

3.表达载体的构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表达载体的构建。

5

4. 转化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法。

5.转化体的筛选和鉴定:遗传标记法;核酸分子杂交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结合实验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遗传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以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为主线,按照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贮存和人工定向改造的

意思流向,以经典实验为着眼点,讲授遗传学的规律和理论,增强知识的条理性、逻辑性,训练学生的思

维和能力,并将遗传理论有机的与作物育种和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应注意调整

幻灯片播放速度,重点要点部分要放慢速度,留够给学生做记录的时间。要主动把握与学生交流的时机,

避免学生只看屏幕不看教师的情况。

(二)实验 见附录:实验部分

(三)考试与考核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考试理论讲授部分占 8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闭卷考试,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判

断题、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简答题。实验部分成绩共占 20%,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

报告的填写情况和实验态度等综合评定的,计算方法是:实验一和实验四满分各 20,其它实验满分各 15

分,总计 100 再除以 5。

四、参考教材书

[1] 《遗传学》郭玉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 《遗传学习题全解》 郭玉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 《遗传学》(第二版)刘庆昌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

[4] 《遗传学》刘曙东,奚亚军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依照农学类遗传学课程设置的学时要求,本着既保持原有大纲的基本内容框架,又反映遗传学领域新增知

识点的原则,在 2003 年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了“基因的结构”“基因组学”两章。理论教学采用全程多媒

体教学方式,教学信息量有了增加的空间,为方便学生学习开发了网络课件。总学时为 64 学时,其中理论

讲授 50 学时和实验 14 学时。由于采用新教材,各个章节的次序作相应调整。

6

遗传学(Ⅰ)实验部分

课程代码:901010305

学时数: 14

执笔人:于翠梅 讨论参加人:于翠梅、曹秀云、李春红、

程海涛、王韵、朱敏、吕文彦、谢甫绨

审核人:吕文彦

一、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通过遗传学实验课的多媒体教学片、示范标本片、照片等和玉米果穗等材料材印证课堂讲授的遗传学规律

和理论;通过实验室实际操作和观察,训练遗传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生物显微镜的方法,掌握常用的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能独立进行从取材、样

本处理到制片和观察的全过程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和归纳,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为

学习后续课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观察(3 学时)

通过观看植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多媒体幻灯片、和永久载片,掌握植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

色体的变化特征;通过观看多媒体的显微镜使用示范和实验材料处理过程的幻灯片,熟悉掌握光学显微镜

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材料制备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二 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制片(2 学时)

通过用涂抹法制作黑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临时片,并对其进行观察,学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制片

技术,进一步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全过程及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征。

实验三 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压片法(2 学时)

通过学习根尖压片技术,进一步观察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变化特征。

实验四 玉米籽粒性状基因间关系的分析(3 学时)

通过观察玉米的几种一对性状、二对性状杂交 F2、测交果穗及 F1 花粉的性状分离,并作 X2检验,验证独

立分配规律和连锁规律,理解基因互作的表现特征和遗传性质。

实验五 染色体结构变异观察与鉴定(2 学时)

通过制作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片,观察玉米易位杂合体减数分裂终变期分裂相及花粉半不育现象,

观察玉米易位杂合体自交果穗结实情况,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特征和遗传效应,并进一步熟悉花

粉母细胞涂片技术。

实验六 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2 学时)

通过制作黑麦加倍根尖材料的临时压片,掌握染色体加倍和鉴定方法,并进一步熟悉根尖压片技术。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实验部分成绩共占 20%。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和实验态度等综合评定的,

共 20 分。计算方法是:实验一和实验四满分各 20,其它实验满分各 15 分,总计 100 再除以 5。

7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1] 《遗传学实验指导》于翠梅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 《遗传学实验教程》穆国俊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 《普通遗传学实验指导》,(自编教材),吕香玲等,沈阳农业大学,2009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观察 3 综合性 必修 1

2 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制片 2 验证性 必修 1

3 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压片法 2 验证性 必修 1

4 玉米籽粒性状基因间关系的与分析 3 验证性 必修 1

5 染色体结构变异观察与鉴定 2 综合性 必修 1

6 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 2 综合性 必修 1

合计 14

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实验中做好包括绘图或数值的原始记录

8

作物育种学总论

Principle of Crop Breeding

课程代码:901010529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人:吕文彦 讨论参加人:谢甫绨、吕文彦、姜海鹰 、李春红

审核人:谢甫绨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物育种发展的脉络与趋势,获得作物育种的系统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为从事作物育种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推广以及与本课程相关的其它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绪论 (2 学时)

通过对绪论的学习,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作物品种的概

念。

1.作物育种及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2.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3.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繁殖方式和群体遗传结构特点,品种的类型及其相互区别,从而理解作

物的繁殖方式对作物育种方法的确定起主导作用。

1.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天然异交率的测定方法;

2.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3.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品种的特点。

第二章 作物育种程序与育种目标(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育种的基本程序,理解育种目标是决定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掌握作物育种目标

包括的主要项目、实现策略和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1.作物育种程序;

2.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及其育种策略;

3.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第三章 种质资源(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以及种质资源的收集、

保存、研究和利用;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与以育种为目的的品种资源分类及其特点。

1.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

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3.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4.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

9

教书育人案例一:矮败小麦的培育与育种应用

第四章 引种与选择育种(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引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引种和选择育种在作物

育种中的重要地位。

1.引种与驯化:引种的基本原理,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引种的基本步骤;植物驯化的原理和方法;

2.选择育种: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选择和鉴定的基本方法与作用,选择育种程序。

第五章 杂交育种(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杂交育种的意义与地位,掌握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和杂种

后代的选择方法。

1.杂交育种的意义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地位;

2.亲本选配:亲本选配的原则,杂交技术,杂交方式;

3.杂种后代的选择: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及其他方法;

4.杂交育种程序: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选种圃、鉴定圃、品种比较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

教书育人案例二:水稻育种家黄耀祥通过合理选配亲本育成著名水稻品种

第六章 回交育种(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回交育种在杂交育种中的特殊性;掌握回交育种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了解回交育种的

其他用途。

1.回交育种的特点、原理及应用价值;

2.回交育种的方法: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的选择,回交后代的选择,回交的次数与株数,修饰方法;

3.回交育种的其他用途:培育近等基因系,转育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提高远缘杂种的育性并控制分离。

第七章 诱变育种(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诱变剂的种类,诱变育种的处理方法;掌握诱变育种的特点及育种程序。

l.诱变育种的特殊性;

2.常用物理诱变剂的类别、性质及其处理方法;

3.常用化学诱变剂的类别、性质及其处理方法;

4.诱变育种程序:处理材料的选择,诱变剂量的选择,处理群体的大小和后代种植与选择方法。

第八章 远缘杂交育种(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远缘杂交在作物育种和新种质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远缘杂交经常遇到的困难及其克服

的方法,掌握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l.远缘杂交在选育作物新品种和创造新种质工作中的作用;

2.远缘杂交经常遇到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3.远缘杂交育种的其它策略。

第九章 倍性育种(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倍数性育种在作物育种中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该育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1.多倍体育种:多倍体的种类和起源,人工诱导多倍体的途径,多倍体育种的基本步骤;

2.单倍体育种:单倍体产生的途径,单倍体的鉴定方法,单倍体在育种上的意义。

10

教书育人案例三:坚韧不拔的远缘杂交育种专家鲍文奎

第十章 杂种优势利用(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理解选育杂交种的育种程序及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方法掌握杂

种优势的表现特点及其度量方法、自交系的选育方法、配合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杂种优势利用与杂交

育种在亲本选择和育种程序上的区别。

1.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2.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与度量方法;

3.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学基础;

4.杂交种品种的类型及其特点;

5.杂交种品种的选育方法与程序: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杂交种亲本的选育,配合力及其测定方法,

杂交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6.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人工去雄,利用标记性状,化学杀雄,利用自交不亲和性。

教书育人案例四:自花授粉作物也具有杂种优势是袁隆平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石

第十一章 雄性不育性及其育种方法(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遗传基础,掌握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杂交种和核质互作型雄

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方法,理解利用“三系法”和“两系法”生产杂交种子的方法。

1.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核型雄性不育;

2.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恢复系的选育,三系杂交种的生产和利用;

3.核型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不育种质的获得与鉴定,光温敏核不育杂交种的选育,核基因不育杂种优

势的利用。

第十三章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群体内和群体间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以及轮回选择的作用,理解群体改良在作物育种

中的重要意义。

1.群体改良的意义与原理;

2.群体改良的方法:群体内遗传改良方法,群体间遗传改良方法。

第十四章 抗病虫育种(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抗病虫育种的特殊性,掌握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机制与品种选育方法;理解抗病虫

性的遗传与鉴定。

1.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2.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3.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4.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第十五章 抗逆性育种(1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抗逆性育种的含义和抗逆性育种的基本方法。

1.抗逆性育种的意义与方法:作物逆境的种类,抗逆性育种方法;

2.抗寒育种:抗寒性的含义,抗寒性的鉴定与选育;

11

3.抗旱性育种:抗旱性的含义,抗旱性的鉴定与选育。

第十五章 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细胞工程、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设计育种的基础理论及主要内容,理解

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和意义。

1.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意义;

2.转基因育种的意义、作用与发展现状;

3.作物的 MAS 育种:MAS 育种应具备的条件,MAS 育种方法;

4.分子设计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分子设计育种的方法,分子设计育种的进展。

教书育人案例五:抗虫棉育种专家郭三堆

第十六章 作物品种审定与植物品种权保护(1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品种审定的意义,掌握品种审定的程序方法,理解植物品种权申请的一般程序。

1.品种审定;

2.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第十七章 作物育种的实验技术(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田间试验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意义,理解田间试验的操作与观察记载,掌握不同

试验阶段的实验技术。

1.田间试验的基本知识;

2.田间试验的操作、管理和观察记载;

3.育种初级阶段的试验技术;

4.育种高级阶段的试验技术。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执行,重点培养学生对育种学

总体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为学好作物育种学Ⅱ奠定坚实地理论基础。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为重点,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讨论

和课程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20%+期末考试 8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或小测验、课堂与网络交流等表现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与概念、填空、简答、判断、论述、计算题等。为了与

考察考生的应用能力,注意考题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四、参考教材

[1] 《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作物育种学》,孙其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植物育种学》,刘忠松等,科学出版社,2010

1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以遗传学和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因此,除了遗传学外本课程的先修课还要

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田间实验设计与生物统计等。需要学生

掌握上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大纲尽量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科学地处理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

经典和现代的关系。内容上,增加了作物育种的实验技术和作物品种审定与品种权保护两章,使作物育种

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对于最具代表性的“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两种育种方法要精讲,增加了讲授

学时,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应用一章,增加了分子设计育种等内容,介绍了当代育种的最新进展,但将

其重点内容移至《作物生物技术基础》一门课程中。

13

作物育种学各论

Special Breeding of Main Crops

课程代码:901010538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吕文彦 讨论参加人:谢甫绨、吕文彦、姜海鹰、李春红

审核人:谢甫绨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水稻、大豆、玉米为代表,分别讲授油料作物、主要粮食作物,水田作物与旱田作物、自花授粉

作物与异花授粉作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使学生为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与

推广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玉米育种(12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优良玉米自交系及单交种的选育方法,理解不同基本材料和轮回选择对选育优良玉

米自交系的重要意义,了解玉米品种的概念及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1.国内外玉米生产和利用概况,玉米育种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2.玉米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育种目标,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

3.玉米的种质资源:玉米的植物学分类与起源,玉米品种的概念,美国的玉米种质资源,我国的玉米种质

资源;

4.玉米自交系的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概念,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基本材料,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方法,产生自

交系的其他方法;

5.玉米杂交种的选育:玉米自交系间的杂交种类型及其特点,亲本选配原则,杂交种的选育方法。

案例一:著名玉米育种家李登海

第二章 水稻育种(10 学时)

本章的重点是稻的杂交育种与优势育种,难点是优势育种中的相关理论和三系杂交稻的选育。通过本章学

习,掌握水稻优势育种和杂交育种的一般方法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熟悉野生稻资源、栽培稻资源的

特点与育种价值,了解我国稻作文化的丰富内涵。

1.绪论:世界与我国水稻育种的发展概况,我国水稻育种的主要成就,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2.稻种资源:稻属植物,野生稻资源,栽培稻资源,品种资源工作展望;

3.稻的育种目标及相关性状的遗传:高产,优质,多抗,早熟,其他目标性状;

4.稻的杂交育种:亲本选配与后代处理,籼粳杂交;

5.稻的优势育种:我国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概况及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三系杂交稻的选育,三系杂

交稻原种生产技术。

案例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育种家陈温福教授

第三章 大豆育种(10 学时)

本章重点掌握大豆杂交育种的方法和大豆育种目标及其主要性状的遗传,了解我国栽培大豆的分类方

法及意义,从而理解大豆育种的特殊性。

14

1.绪论:我国的大豆生产及其制约因素,我国大豆的育种成就及大豆品种在生产上的作用;

2.大豆的品种资源:大豆的起源,大豆的进化,大豆的分类,大豆的生态类型,大豆的品种资源;

3.大豆的育种目标及性状遗传:大豆的育种目标,大豆的性状遗传;

4.大豆的育种方法:大豆的引种,大豆的系统育种,大豆的杂交育种,大豆的诱变育种,大豆杂种优势利

用的研究现状, 大豆育种的后期工作。

案例三:大豆杂交育种的开拓者王金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与教学实习。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理论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为重点,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20%+期末考试 8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或小测验、课堂与网络交流表现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与概念、填空、简答、判断、论述、计算题等。

四、参考教材

[1]《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二版) 盖钧镒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作物育种学总论》。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大纲尽量结合北方三大作物的当代科研和生产实际,科学地处理了课程内容

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经典和现代的关系。从内容上,结合总论重点介绍水稻、玉米与大豆的特有育种目标

及其相关育种方法。

15

作物育种专题

Crop Breeding Special Subject

课程代码:901010537

学时数:40 学分数:2.5

执笔人:程海涛 讨论参加人:吕文彦、姜海鹰、程海涛、李春红、朱敏

审核人:谢甫绨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掌握作物育种的一般原理及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视野,了解稻米、

玉米、大豆育种等领域热点问题和发展概况,从而加深对遗传育种领域的专门问题与热点问题的理解、知

识的了解与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夯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稻米品质改良(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稻米品质性状的评价标准与遗传规律,

品质改良的生理与遗传基础,掌握作物品质遗传改良方法,重点掌握稻米品质性状的范畴及其主要测定方

法。

1.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稻米品质的概念与范围;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稻米品质的评价标准;稻米品质

的测定。

2.稻米品质性状改良的生理与遗传基础: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

3.稻米品质育种的程序与方法:优良品质资源;稻米品质育种方法;育种程序。

4.稻米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协调。

第二章 杂交水稻育种(6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交水稻育种发展动态,进一步掌握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机理与遗传基础,

掌握不育系类型、遗传特点;了解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掌握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理论方法;了解超级杂

交稻的育种发展现状,掌握超级杂交稻的育种基本理论与技术。

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进展和面临的问题: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杂种优势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杂

种优势理论和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2.水稻雄性不育的基因研究:水稻质核雄性不育系分类,不育机理及相关基因;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分类,

不育机理及相关基因;雄性不育基因多样性与恢复基因的对应性。

3.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与水稻广亲和性;广亲和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4.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与实践:超级杂交稻育种进展;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超级杂交稻育种策略。

教书育人案例一:袁隆平与超极杂交稻

第三章 大豆品质育种(12 学时)

了解大豆品质育种的研究内容;了解国内外大豆外观品质的研究现状以及国际市场对大豆外观品质的需

求,掌握大豆外观品质的育种途径;了解大豆植物学形状与含油量的关系,掌握大豆含油量的遗传,了

解诱变育种对提高大豆含油量的重要性,掌握提高含油量的亲本选配原则和提高油含量的选择方法,了

解大豆杂交后代和辐射后代含油量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掌握低亚麻酸含量的遗传效应及低亚麻酸的育种

途径;理解高蛋白质含量育种的组合配制原则,选择标准与方法,了解改良大豆蛋白质品质的研究现

状。

16

1.大豆商品外观品质育种:国内黄大豆品种的外观品质;外国大豆品种的商品外观品值;国际市场对大

豆外观品质的需求;大豆外观品质育种的途径。

2.油分含量与品质育种:大豆油是世界上主要食用植物油之一,产量据食用油的首位;大豆油份含量的

生态分析;提高大豆含油量育种的可能性;提高大豆含油量的育种;大豆脂肪酸组成成分改良的育种。

3.蛋白质含量与品质育种:高蛋白质含量育种;高蛋白质含量育种的组合配制;高蛋白质含量育种的选

择标准与方法。

4.菜用大豆育种:国内外菜用大豆生产和发展概况;菜用大豆的育种目标,性状遗传,育种方法;菜用大

豆育种研究展望。

教书育人案例二:大豆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王金陵

第四章 特种玉米育种(12 学时)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特用玉米的分类、用途、育种意义及研究进展,了解玉米籽粒的营养成

分及化学组成,了解特用玉米的品种资源,掌握糯玉米、甜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的

育种原理及方法,重点掌握糯玉米、甜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的育种目标,以及单倍

体育种等玉米育种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1.特用玉米的分类:玉米籽粒的营养成分及化学组成;特用玉米的分类及其用途;特用玉米的育种意义。

2.糯玉米育种:研究进展概述;育种目标和方法;育种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甜玉米育种:研究进展概述;甜玉米的资源和遗传分类;育种目标和方法;育种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4.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概述;高蛋白玉米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目标和方法;育种中的问题和解

决途径。

5.高油玉米育种:研究进展概述;高油玉米的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目标和方法;育种中的问题和解决途

径。

6.爆裂玉米育种:爆裂玉米的育种概况;玉米爆裂的机理与爆裂玉米的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目标和方法;

育种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7.玉米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研究概况及应用进展;单倍体育种的技术、方法,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

解决办法。

8.玉米种质资源改良理论的研究进展及现代玉米育种新技术。

教书育人案例三:特种玉米育种家——史振声教授

第五章 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科研进展及热点问题讲座(4学时)

本章具体内容与时俱进,邀请知名育种专家做讲座,原则上结合有关专家的科研选题和研究进展,来介绍

遗传育种领域当前热点研究问题与新思路。主要目的在于开阔学生思路,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程讨论、专家讲座。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

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精选教学内容,以点带面,注意引进实例,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建议:

1.各章重点在于对各种技术原理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适当展开面的介绍。

2.采取“讲述原理+布置任务+学生查阅整理资料+讨论+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7

3.增加声像资料,以之弥补实验实习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讨论

本课程每章之后布置讨论或总结文献性质的习题,可视同学学习状况设置阶段性讨论答疑和讨论。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给出,平时成绩包括出席、学习态度、课堂提问、

测验等,共 20 分,期末考试成绩 80 分,采取开卷考试,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体现学生对对知识的掌握和

运用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作物育种专题补充》,吕文彦等,沈阳农业大学油印教材,2009

[2]《农作物品质育种》,刘后利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杂交水稻学》,袁隆平,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特用玉米品种·种植·利用》,曹广才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大豆遗传育种学》,王连铮、王金陵,科学出版社,199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作物生物技术基础。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作物育种专题是对作物育种学的补充与扩展,它一方面要讲述在育种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数限制而未能

展开讲解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对遗传育种领域中的最新、最热门话题和特色内容进行讲授和讨论,是一

门紧跟科学发展而开设的课程。本次大纲修订,调整了课程学时数,在此基础上更新了部分教学内容,主

要讲授水稻、玉米和大豆育种的前沿和特色内容,突出课程的前沿性和特色性。

18

作物生物技术实验

Experiment of Crop biotechnology

课程代码:901010536

学时数:50 学分数:2.5

执笔人:于翠梅 讨论参加人:于翠梅、王韵、程海涛、吕文彦、谢甫绨

审核人:谢甫绨

一、本实验课目的、意义

作物生物技术实验主要包括:演示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和作物生物技术理论课密切结合

的实践型课程。它是一门高技术含量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同时为植物学领域中的理论

研究和育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设计实验思路、方法和规范性的实验操作技术等几个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验技

能和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组培室的设计及仪器设备的使用(2 学时)

通过参观细胞工程实验室的布局,介绍电子天平,净化工作台,高压无菌锅等主要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使用

方法及观看教学录相片《植物组织培养》,使学生了解实验室的一般结构,掌握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对植

物组织培养技术有个初步的直观印象。

实验二、玻璃器皿及用具的洗涤与灭菌(2 学时)

通过学习玻璃器皿、金属器皿的洗涤和灭菌方法,使学生掌握组培用具洗涤方法及应达到标准。

实验三、培养基母液的配制与保存(4 学时)

通过学习培养基母液的成分及配制方法及流程,使学生熟练掌握准确而规范配制和保存培养基母液的方法,

理解配制母液需要注意事项。

实验四、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4 学时)

通过配制固体培养基及对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使学生掌握固体培养基配制及灭菌技术。

实验五、外植体的灭菌与接种(6 学时)

通过学习外植体选择、预处理及灭菌方法,并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接种操作,使学生了解外植体选用原则,

学会使用超净工作台,掌握外植体灭菌方法及接种技术。

实验六、植物器官组织的固体培养(6 学时)

通过学习植物器官组织培养的实验设计过程及水稻种子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方法,使学生理解器官组

织培养实验方案设计原则及愈伤组织诱导、脱分化及再分化的基本原理,掌握水稻成熟种子器官固体培养

技术,并能独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

实验七、植物细胞液体培养(6 学时)

通过学习以愈伤组织为材料,建立细胞悬浮系的原理及技术。使学生了解植物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

规律,掌握观察和测定悬浮细胞的生长状况的方法,并能够根据细胞生长情况,设计调整不同培养基组分,

对细胞生长进行有效调控技术。

实验八、植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6 学时)

19

通过提取水稻叶片基因组 DNA,使学生理解 DNA 提取的基本原理,掌握最常用的提取植物基因组 DNA

的基本方法。

实验九、DNA 纯度和浓度的测定(2 学时)

通过学习 DNA 纯度和浓度的测定,使学生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DNA 的纯度、浓度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十、PCR 技术(4 学时)

通过学习 PCR 技术,使学生掌握 PCR 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及引物设计

软件的操作方法。

实验十一、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2 学时)

通过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离 DNA 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用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DNA 的纯

度、DNA 的构型、含量以及分子量大小的原理及技术。

实验十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技术(6 学时)

通过学习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分离 DNA 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聚丙烯酰胺电泳及染色方法,了解分子标记分

析的原理。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根据学生实验操作表现、出勤情况及实验报告等评定实验成绩。实验操作表现成绩占 40 %,实验报告成

绩占 60 %。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1] 《作物生物技术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室,内部教材 2013

[2] 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实验指导,内部教材 2012

[3]《生物技术实验教程》,陈丽静,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4]《植物生物技术》,张献龙,科学出版社,2012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组培室的设计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2 演示性 必修 1~2

2 玻璃器皿及用具的洗涤与灭菌 2 演示性 必修 1~2

3 培养基母液的配制与保存 4 综合性 必修 1~2

4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4 设计性 必修 1~2

5 外植体的灭菌与接种 6 设计性 必修 1~2

6 植物器官组织的固体培养 6 设计性 必修 1~2

7 植物细胞液体培养 6 综合性 必修 1~2

8 植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 6 综合性 必修 1~2

9 DNA 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2 综合性 必修 1~2

10 PCR 分子标记技术 4 综合性 必修 1~2

11 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2 综合性 必修 1~2

12 聚丙烯酰胺电泳及多态性分析方法 6 综合性 必修 6-10

合计 50

20

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

Seed Testing And Storage & Processing

课程代码:901010535

学时数:34(理论:24,实验:10 ) 学分数:2

执笔人:王玺 讨论参加人:王玺、陈志斌、吕香玲、

肖木辑、张磊、范淑秀

审核人:王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种子检验的原理、技术和种子分级方法,掌握种子清选、干燥、处理

和包衣的原理与应用,掌握种子贮藏原理和主要作物种子的贮藏特性与贮藏措施,直接为种子工作服务。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时分配

绪论(1 学时)

1. 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 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的发展

第一章 种子检验与种子质量标准化(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检验的意义与程序,掌握种子检验的含义、内容和种子检验与种子质量标

准化的关系。

1. 种子检验的意义:种子检验的含义;种子检验的意义。

2. 种子检验与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检验与种子质量标准化的关系;种子检验技术规程。

3. 种子检验的内容与程序;种子检验的内容;种子检验的程序。

第二章 种子田间检验(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田间检验概况。掌握品种纯度的概念与意义,品种纯度检验的原则和依据,田

间检验的内容,方法以及不同作物检验的重点时期。

1.品种纯度检验的意义:品种纯度的概念;品种纯度与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关系。

2.品种纯度检验的依据:品种纯度检验的基本原则;主要农作物品种纯度检验的依据。

3. 田间检验的内容与方法:田间检验的内容;田间检验的时期;田间检验程序和方法

第三章 种子室内检验(理论 8 学时,实验 10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子批扦样的原则与方法,重点掌握品种纯度、种子净度、种子发芽率、种子

水分和其他各主要质量指标的检验原理、检验方法及存在问题。

1.扦样与分样:扦样的一般原则;扦样的方法和数量;分样。

2. 种子净度检验:净度检验的内容;净度检验的程序和方法;棉花健籽率测定

3. 品种纯度检验:种子形态鉴定法;理化快速鉴定法;幼苗鉴定与种植鉴定法;电泳谱带鉴定法;

其他鉴定方法

4.种子发芽力、生活力和活力测定:发芽试验;生活力测定;活力测定。

5. 种子粒重和容重测定:粒重与容重测定的意义;千粒重测定;容重测定

6. 种子水分测定:烘干减重法;水分速测仪测定法

21

7. 种子病虫检验:种子病虫检验的重要意义;种子病虫害检验的内容;种子病害的侵染与传播;种子病害

的检验方法;种子虫害的检验方法。

8.转基因品种特定特性测定

9.种子检验新技术

第四章 种子质量评定与签证(1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子质量评定方法。

1.种子质量评定与分级

2.种子签证

第五章 种子加工(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种子加工现状与种子加工的意义,主要掌握种子清选分级、种子干燥、

种子处理和种子包衣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1.种子加工与种子工业:种子加工的意义;种子加工业的发展与状况。

2. 种子清选与分级:种子清选分级的程序;种子清选分级的基本原理;清选分级设备及其应用。

3.种子干燥:种子干燥的基本原理;种子干燥方法与设备。

4. 种子处理:药剂处理;肥料处理;物理因素处理;生物因素处理;某些特殊种子的处理。

5. 种子包衣:种子包衣类型;包衣材料的选择;种衣剂的类别。

第六章 影响种子贮藏的生物因素及控制(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仓虫、微生物与老鼠的生命活动对种子贮藏的影响,掌握它们的生命活

动规律和与贮藏条件的关系,重点掌握其控制技术。

1.种子的生命活动及其控制:种子的呼吸特性;影响种子呼吸强度的因素;呼吸作用对种子贮藏的影响;

低温冻害及其预防。

2. 种子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控制:种子中的微生物;影响霉菌发育的生态条件及其控制。

3. 仓虫与鼠害的防治:、仓虫及其危害;仓虫的防治;鼠害的防治。

4.发热霉变及其控制:种子堆发热的原因;种子堆发热的类型;种子堆发热的一般过程及其控制。

第七章 种子贮藏方法与设施(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常规贮藏过程中种子入库的要求、种子堆内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和种子贮

藏管理的要求、措施及注意事项。了解低温贮藏的有关知识。

1.常规贮藏:种子仓库;种子入库;种子贮藏管理

2. 低温贮藏:品种资源的低温贮藏;生产用种的低温贮藏;超低温贮存种质。

第八章 主要作物种子贮藏技术要点(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玉米、水稻、小麦、大豆、花生等主要作物种子的贮藏特性与贮藏技术要点。

1.玉米种子的贮藏:玉米种子的贮藏特性;玉米种子的低温冻害及其预防;玉米种子贮藏技术。

2.小麦种子的贮藏:小麦种子的贮藏特性;小麦种子的贮藏技术。

3.水稻种子的贮藏:水稻种子的贮藏特性;水稻种子贮藏技术。

22

4.花生种子贮藏:花生种子贮藏特性;花生种子贮藏技术。

5.大豆种子的贮藏:大豆种子的贮藏特性;大豆种子的贮藏技术。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后作业和成绩考核等环节。通过各

环节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全面和重点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课堂讲授

根据内容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授课程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 实验环节

1.掌握种子净度分析、发芽试验、水分测定和品种纯度鉴定(种子形态鉴定、幼苗鉴定、理化鉴定和电泳

鉴定)的程序方法。

2.掌握主要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

3.及时完成实验报告。

(三)课外作业

要及时准确地完成作业。每章结束后要针对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并严格督促、认真批改,针对突出问题仔

细讲解,达到学习目的。

(四)成绩考核

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8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

考试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和分析或论述等。

四、参考教材

[1]《种子检验》(第一版),王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3]《1996 国际种子检验规程》,颜启传等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种子贮藏加工》(第一版),胡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之前,学生应先修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等

课程。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适应教改需要,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课程由 50 学时缩减为 34 学时,实验学时由 14 缩减为 10.内容方面做

了相应调整,将主要作物种子贮藏技术部分中的高粱、蔬菜、种薯贮藏技术去掉,使课程内容更加紧凑、

重点更加突出。

23

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实验部分

课程代码:901010535

学时数: 10

执笔人:王玺 讨论参加人:王玺、陈志斌、吕香玲、肖木辑、张磊、范淑秀

审核人:王玺

一、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实验课内容全部是种子检验的内容,本部分的目标是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种子检验的基

本操作技能和种子检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巩固掌握种子检验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其科学、严谨、事实求是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意识。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农作物种子主要质量指标的检验技术,提高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一 种子净度分析(2 学时)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净度试样中净种子、其他植物种子和杂质的的区分标准,掌握种子净度测定方

法,学会净度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二 种子发芽试验与生活力测定(2 学时)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标准发芽试验方法与四唑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方法,重点掌握正常幼苗、不

正常幼苗、新鲜不发芽种子、死种子之间的区别以及四唑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条件和标准。

实验三 种子水分测定(2 学时)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了解种子水分测定原理,掌握烘干减重法测定种子水分的操作技术、注意事项,比

较烘干减重法与水分速测仪测定法测定种子水分的差异。

实验四 品种纯度鉴定(电泳)(4 学时)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了解电泳法鉴定品种纯度的基本原理,学会电泳法鉴定品种纯度的操作技术,掌握

根据电泳谱带鉴定品种纯度的标准。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实验态度等综合评定,给出

成绩。总成绩 20 分。

五、参考教材

[1] 《种子学实验指导》,内部教材

[2] 《种子检验》,中国农业出版社,王玺,2007

[3]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4] 《1996 国际种子检验规程》,颜启传等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24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种子净度分析 2 综合性 必修 2

2 种子发芽试验与生活力测定 2 综合性 必修 4

3 种子水分测定 2 综合性 必修 2

4 品种纯度鉴定(电泳) 4 综合性 必修 4

合计 10

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实验中认真操作,做好原始记录。

25

种子生产与管理

Se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课程代码:901010534

学时数:24 学分数:1.5

执笔人:吕香玲 讨论参加人:王玺、吕香玲、张磊、肖木辑

审核人:王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各类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原种生产与繁殖、品种生产、杂交制种的

生产程序与基本要求,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种子生产原理和方法解决良种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时分配

绪论(1 学时)

种子生产和管理的内容与任务,种子生产与管理的发展,种子生产体系

第一章 品种审定(3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品种审定的机构和程序,掌握品种区域化鉴定的目的、方法、报审品种的

条件和报审与审定程序,品种区域化鉴定的相关知识。

1. 品种区域化鉴定: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

2. 品种审定:我国的品种审定机构、程序、审定标准。

3. 品种布局区域化

第二章 栽培用种与播种用材料(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栽培用种的含义与类别,重点掌握纯系品种和杂交种的含义、种类、遗传基础特点以

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了解播种用材料的种类,掌握他们的繁殖方式,特别是主要作物的开花习性、传粉

特点及其与种子生产的关系,了解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种苗及人工种子基本步骤、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栽培用种的含义和种类:栽培用种的含义;栽培用种的种类。

2. 纯系品种:纯系的概念;无性系品种;纯系品种。

3. 杂交种:杂交种的概念;杂交种的种类。

4.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营养繁殖。

5. 播种用材料的种类:种子;果实;营养器官。

6. 利用细胞和组织繁殖: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植物茎尖培养脱病毒。

第三章 种子生产的理论基础(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两大种子生产体系(品种的种子生产与杂种的种子生产)与两大育种体系(重

组育种与优势育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品种稳定与变化的理论基础,重点掌握栽培用种混杂退化的含

义、危害、原因及预防措施。

1. 育种体系与种子生产体系:两大育种体系;两大种子生产体系。

2. 品种稳定与变化的遗传原理:群体含量效应;选择效应;迁移和突变;交配制度

3. 栽培用种混杂退化的生物学:混杂退化的含义;混杂退化的危害;混杂退化的原因;防杂保纯措施

第四章 品种的种子生产(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级繁育和世代更新制度、无性繁殖作物的种物生产和加速繁殖技术,掌握保

纯繁殖和循环选择生产原、良种的方法及利弊,重点掌握三圃制生产原种技术、玉米自交系以及三系亲本

原种生产常用方法

26

1. 分级繁育与世代更新:分级繁育制度;世代更新制度;国外种子的世代更新。

2. 保纯繁殖生产和循环选择生产

3. 原种生产:原种定义;原种生产程序;三圃制原种生产;二圃制原种生产;单系选择法原种生产;玉米

自交系原种生产;三系亲本原种生产;原种生产注意事项。

4. 良种生产

5. 无性繁殖作物的种物生产:马铃薯和甘薯的种薯生产

6. 加速繁殖:利用分蘖特性单株播插;育苗剥蘖或压枝繁殖;一年多代繁殖;切割无性繁殖器官;细胞培

养或组织培养繁殖。

第五章 杂交种的种子生产(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杂种种子的种类,掌握杂种种子的生产条件,重点掌握玉米、高粱、水稻制种

技术,了解向日葵和油菜制种方法。

1. 生产杂种种子的条件:选择强优势组合;母本去雄;父本传粉;生产杂种种子技术。

2. 杂交种种子的种类:单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复交种;综合品种。

3. 杂交玉米制种:玉米开花的生物学特性;杂交玉米制种技术

4. 杂交油菜制种:油菜开花的生物学特性;杂交油菜制种技术。

5. 杂交水稻制种:水稻开花的生物学特性;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6. 杂交向日葵制种:向日葵开花的生物学特性;杂交向日葵制种技术。

第六章 种子法规(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种子相关法规的主要内容及其适用范围。重点掌握种子法的主要相关内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解析:种质资源保护、种子质量、种子进出口、法律责任。

2.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生产许可证和农作物种子的经营许可证。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权的含义、归属、授予条件及品种权的申请与审批。

4. 种质资源管理:收集、鉴定、保存、利用和国际交流。

第七章 种子行政管理(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子行政管理的内容、原则及其适用范围。

1.种子行政管理概述:种子行政管理的特征、使用范围、主体、内容方法和种子行政执法的管辖。

2.种子行政检查与处罚的适用。

第八章 种子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过程,掌握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 种子生产管理: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工与设备管理、种子质量管理、种子收购与贮存管理。

2. 种子经营管理:种子市场调查与决策、经营计划管理、经济合同、市场营销

3. 种子公司的组织体系:内设机构的任务与职责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和成绩考核三个环节。通过各环节的密切衔接与配合,使学生系

统、全面和重点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课堂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作业

针对讲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并严格督促、认真批改,针对突出问题仔细讲解,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掌

握学习内容。

(三)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5~10%)+期末考试(90~95%),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或开卷方式进行。

考试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和论述等。

27

四、参考教材

[1]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第一版),郝建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种子生产原理和方法》(第一版),杜鸣銮主编,农业出版社 ,1991

[3] 《作物良种繁育学》(第一版),纪俊群、池书敏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

[4] 《种子学》(第一版),颜启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种子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等

课程。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课程为农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根据教改需要,对课程内容及学时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栽培用

种和播种用材料”一章缩减为 2 学时;“品种的种子生产”和“杂交种的种子生产”章节缩减为各 4 学时,主要

讲授普遍性原理;种子法律法规、种子行政管理和种子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 调整为各 2 学时。

28

植物保护通论

Plant Protection Theory

课程代码:901010524

学时数:48(理论:32 学时 ;实验:16 学时) 学分数:3

执笔人:赵秀香、董辉 讨论参加人:赵秀香、周如军、董辉、

高萍、钱海涛

审核人:陈立杰、方红

一、教学目的

本门课程是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熟悉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各类病原学和害虫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了解作物主要农业病虫害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技术,为农学

专业学生从事作物栽培和育种工作奠定植物病虫害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作物病害部分和作物虫害部分,其中病害主要有病害基础理论和作物病害;作物虫害部

分包括虫害基础理论和害虫种类鉴定。

第一部分 植物病害部分

介绍植物病害的危害性,病害症状,各类病原物形态及为害特点,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方法。

第一章 植物病害概念(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病害的一般概念,病害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作物受害后的反常表现。理解病因,

病原等概念;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掌握病状、病症和症状等病理学名词;常见病害

的几大症状类型等。

1.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植物病害的概念;

3. 植物病害的类型: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4. 植物病害的症状和类型:病状类型;病症类型。

实验一 农作物病害症状观察 (2 学时)

第二章 植物病害病原物(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常见植物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种类,理解五大类病原物形态;掌握各病原物的侵染方式、

传播途径及防治特点等。

1. 植物病原真菌:

2. 植物病毒

3. 植物细菌;

4. 植物线虫;

5. 寄生性种子植物。

实验二 植物病原形态观察(2 学时)

29

第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病过程(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病害侵染循环及发病过程;理解病害侵染各时期的影响因素;掌握病害的流行和

种类和流行因素。

1. 侵染性病害发病过程:病害侵染过程;病原物侵入寄主的方式;侵染各时期的影响因素。

2.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病原物的侵染循环、初侵染、再侵染、传播、越冬和越夏、病害流行种类和流行因

素。

第四章 植物病害防治(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病害防治的目的和意义;植物病害防治的方针;综合防治的概念;认识化学化学

防治的特点;生产上常用的杀菌剂的主要种类及其特性;理解植物病害防治原理和途径;化学防治的方法

及注意事项。

1. 植物病害防治的概念和方针;

2. 植物检疫

3.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4. 化学的、物理的、生物防治法。

第五章 水稻病害(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水稻病害基本情况;理解病害的症状、病原形态;掌握水稻三大病害发病规律和综合防

治法。

1. 稻瘟病:为三大病害之首,作为水稻病害典型讲透。

1.1 症状:苗瘟、叶瘟(普通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节温、穗颈瘟、谷粒瘟。其中叶瘟和穗颈瘟为

重点;

1.2 病原菌:形态、生理(温、湿、光、毒素)、寄主范围、生理分化等;

1.3 病害循环;

1.4 发病条件:品种与发病、栽培管理与发病、气象条件与发病;

1.5 防治:水稻病害防治,强调肥水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

2. 水稻纹枯病:腐生能力强的典型,强调栽培防治,品种基本无效;

3.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病害,检疫对象,强调症状特点和检疫方法,防治强调法律防治法(植物检疫),

快速检疫;

4. 稻曲病:近几年日趋严重,分析逐年加重原因,危害严重性,不仅影响产量且有毒。

实验三 水稻病害鉴定(2 学时)

第六章 杂粮病害(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玉米上的主要病害的基本情况;理解几种玉米叶斑类病害的症状区别;两种玉米黑穗

类病害的症状区别;掌握玉米病害更替演变的规律及玉米两种黑穗类病害的侵入方式。

1. 玉米叶斑类病害:玉米大、小、灰斑病及弯孢菌叶斑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的形态、发育温度、生理分

化;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

2. 玉米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的形态;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和防治方

30

法。

实验四 杂粮作物病害鉴定(2 学时)

第二部分 植物虫害部分

为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打好昆虫学基础,结合实验和实习,培养学习、研究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高等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理论 2学时,实验 2学时)

掌握昆外部形态特征相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体段及其附属器官,以及体壁相关内容。

1. 昆虫纲的特征;

1.1 昆虫体躯的分段及昆虫纲的特征;

1.2 通过节肢动物门的特征引出昆虫纲的特征:体段、足、翅、复眼、触角的特征;

1.3 列表比较昆虫纲与本门其它纲的特点;

2. 昆虫的头部;

2.1 昆虫头部的形状;

2.2 分区和头式;

2.3 触角、复眼、单眼、口器的构造、功能、类型及特化情况;

3. 昆虫的胸部;

3.1 胸部的构造、功能;

3.2 足、翅的构造、功能、类型及特化情况;

4. 昆虫的腹部;

4.1 基本构造;

4.2 尾须、腹足、外生殖器的构造、功能、特化与类型;

实验: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

教书育人案例一: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爱默生)。

第二章 昆虫的生物学特点(2学时)

要求掌握昆虫生殖、生活史等相关内容。

1. 昆虫的生殖方式;

1.1 主要生殖方式;

1.2 几种特殊生殖方式;

2. 昆虫的变态和发育;

2.1 变态、变态类型及其特点;

2.2 卵的构造与发育;幼虫的类型与发育;蛹的类型与发育;成虫的发育及生殖;内激素对变态作用;

3. 世代和生活史;

4. 昆虫的习性;

31

4.1 趋性、假死习性、迁飞习性、群集性、群栖性及社会习性;

实验:昆虫的变态;蛹类型;幼虫类型。

第三章 昆虫的分类(理论 2学时,实验 2学时)

要求掌握昆虫分类的依据、方法、主要目的特征及所属重要科的特征。

1. 分类的一般概念;

1.1 分类的意义、根据和单元;

1.2 种的概念和种以下分类;

1.3 昆虫的学名;

2. 昆虫的分目;

2.1 几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以及常见目科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习性。

实验:昆虫的分类。

第四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

要求掌握昆虫与环境条件中的气候因子、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1. 气候条件对昆虫的影响;

1.1 昆虫对温度、湿度、降水、光照及风等气候因子的要求及这些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2 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的应用;

2. 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2.1 食物、各类天敌对昆虫的影响及生物因子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2.2 土壤条件对昆虫的影响;

2.3 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影响。

第五章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2学时)

要求掌握害虫防治的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了解农药种类、特性和生物防治的基本内容。

1. 害虫防治法;

1.1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的意义、原理和方法;化学防治法的特点、主要农

药的作用方式及农药的使用知识;

2. 综合防治简介;

2.1 害虫防治史、IPM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观点;

2.2 综合防治的进展。

第六章 地下害虫(讲课 2 学时,实验 1学时)

掌握地下害虫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测报技术。

1. 地下害虫;

1.1 地下害虫的发生和为害特点;

1.2 地下害虫的主要类别及其主要种类;

1.3 各类地下害虫的主要寄主、分布、为害方式及其为害症状比较;

32

1.4 各种地下害虫的生活史与重要生活习性;

1.5 各种地下害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6 地下害虫的预测预报、防治指标;

1.7 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

第七章 旱粮作物害虫(理论 2学时,实验 1学时)

旱粮作物害虫主要指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等作物的主要害虫。要求掌握旱粮害虫的种类、分布、发生

规律、防治方法和测报技术。

1. 粘虫;

1.1 分布及为害;

1.2 粘虫的越冬及在我国的发生区划;

1.3 迁飞特点及机制,迁飞路线,迁飞的依据等;

1.4 重要的取食、活动、产卵及为害等习性;药剂防治适期及综合防治措施;

2. 玉米螟;

2.1 我国玉米螟的种类及其分布,寄主及其研究现状;

2.2 以玉米螟为代表重点讲授钻蛀类害虫的为害特点及在综合防治中应注意的事项;

2.3 预测预报方法及防治指标;

2.4 防治适期的重要性及综合防治措施。

3. 蚜虫类

3.1 蚜虫的为害;

3.2 重要蚜虫种类的为害症状;

3.3 田间蚜虫的识别,包括寄主、体色、大小、体形及主要形态特征等方面的识别;

3.4 蚜虫的多型现象;

3.5 举例说明蚜虫的生活史类型;

3.6 蚜虫繁殖的特点;

3.7 蚜虫的种群消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8 各种蚜虫的测报方法、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及防治方法。

实验:地下害虫及早粮作物害虫识别。

第八章 水稻害虫(理论 2 学时,实验 2学时)

要求掌握水稻害虫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测报技术。

1. 我国北方稻区发生的主要害虫种类及为害症状;

2. 我国南、北方稻区害虫发生种类的异同及各自的特点、现状;

3. 水稻主要害虫:稻潜叶蝇、稻负泥虫、稻螟蛉、稻飞虱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水象甲等分别讲述

发生地区及分布,为害症状及为害时期,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措施,测报方法

等;我国北方稻区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体系。

实验:水稻害虫识别。

33

教书育人案例二:水稻害虫防治专家介绍。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及实验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选用精美图片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实验环节

通过实验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病虫害鉴定的基本实验方法。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的实验操作,使学

生学会常见病虫害的鉴定方法及主要病虫的形态观察。实验课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三)考试环节

考试成绩主要为期末试卷考试成绩。期末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试题类型为:解释概念、填空题、

判断对错、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四、参考教材

[1]《植物病理学》,徐秉良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植物病原真菌学》,陆家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植物病害诊断》,陆家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4]《植病研究方法》,方中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董金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农业植物病理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候明生,科学出版社,2008

[8]《普通昆虫学》,彩万志、庞雄飞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9]《昆虫学通论》(上、下),管致和,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出版社,1993

[10]《农业昆虫学》面向“21 世纪”教材,袁峰,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1]《农业昆虫学》(北方本)面向“21 世纪”教材,仵均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无。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教学大纲修订是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制定的,加强基础,以专业为模块。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能力,更好与实践结合。此次教学大纲是针对 2012 级修订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时要求进行部

分修订。

34

耕作学

Farming System

课程代码:901010501

学时数:40 学分数:2.5

执笔人:王晓光 讨论参加人:王晓光、齐华、于海秋、赵姝丽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掌握有关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增进对

耕作制度总体性的认识与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打下坚实

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1.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耕作制度的功能。

2.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3.耕作制度与现代可持续农业:耕作制度与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关系;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关

于我国后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

4.耕作学的研究内容与重点:耕作学的研究内容、耕作学的学科地位、耕作制度研究的重点领域。

教书育人案例一:我国著名耕作学家刘巺浩先生

第二章 作物布局(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以及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了解我国的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概述: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的作用、作物布局的原则、作物布局与农产品开发方向。

2.生态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水分条件对作物布

局的影响;土肥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3.作物布局设计: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作物布局研究法。

4.我国的作物布局:粮食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布局;果品蔬菜布局;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第三章 种植方式(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和复种的效益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我国主要间混套作和复种的类型。

1.间混套作:间混套作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间混套作

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2.复种:复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复种的效益原理;复种的条件;复种的农业技术;复种的主要类

型和方式。

第四章 轮作与连作(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种轮作与连作的概念,轮作换茬及连作的作用,了解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及茬

口顺序与安排,了解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和连作的应用。

1.作物茬口及其特性:作物茬口及其相关的概念;茬口特性的形成;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35

2.轮作及其应用:轮作的概念;轮作的发展史;轮作的作用;不同历史阶段的轮作;轮作的合理应用。

3.连作及其应用:连作的概念;连作的危害;不同作物及品种对连作的反应;连作的应用。

第五章 土壤耕作(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及土壤耕作的作用与措施,了解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

型及特点。

1.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土壤耕作的实质;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土壤宜耕性和耕作质量。

2.土壤耕作措施:初级耕作措施;次级耕作措施

3.土壤耕作类型:平翻耕法;垄作耕法;深松耕法;少耕法;免耕法;沙田耕法。

4.土壤耕作制:土壤耕作制的任务;土壤耕作制的建立;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教书育人案例二:土壤学家、教育家,中国北方盐渍化土壤改良的奠基人之一叶和才先生

第六章 种养结合(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各种种养结合模式,了解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

1.种养结合概述: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种养结合的技术原理;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2.种养结合模式: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水田种养模式;旱田种养模式;庭院种养模式。

3.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发展趋势。

第七章 耕地保护(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农田保护与培肥的技术与措施,掌握节水抗旱技术,了解我国现行耕地土壤现

状及存在的的问题。

1.耕地保护的内涵及目标:耕地保护的内涵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及目标、我国耕

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措施。

2.耕地水蚀防控:水蚀的类型及危害、水蚀的影响因素、控制水蚀的基本措施。

3.耕地风蚀防控:风蚀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防治风蚀的措施。

4.农田杂草的防除:农田杂草的危害、农田杂草的种类、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农田杂草的防除措施。

5.农田土壤盐碱的治理:我国土壤盐碱化的现状、盐碱土的危害及其成因、盐碱土的改良技术、次生盐渍

化及其防治。

6.污染土壤的改良利用:土壤污染物及污染类型、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措施。

教书育人案例三:耕作学家,中国耕作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孙渠先生

第八章 耕地培肥(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农田保护与培肥的技术与措施,掌握节水抗旱技术,了解我国现行耕地土壤现

状及存在的的问题。

1.土壤有机质及其作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及转化、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在耕地培

肥中的作用。

2.耕地培肥:耕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不同种植制度下耕地物质平衡、耕地培肥途径与措施、确定用养

结合的平衡体系、制定培肥体系的原则。

第九章 中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与发展(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情况及成效,了解我国耕作制度区划的基本知识。

1.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耕作制度分区概况。

2.中国主要农区的耕作制度和发展方向:东北平原山区半湿润温凉雨养一熟农林区、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

温灌溉集约农区、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平原丘陵湿润温热水田集约农区、江南丘陵山地湿润温热水田二三熟

农林区、华南湿热双季稻与热作农林区、北部低中高原半干旱凉温旱作兼放牧区、西北干旱中温绿洲灌溉

36

农作制兼荒漠放牧区、四川盆地湿润温热麦稻二熟集约农区、西南中高原山地湿热水旱二熟粗放农林区、

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高寒牧区兼河谷一熟农林区。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有:课堂讲授、课外作业和教学实习,通过该课程各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精讲教学内容,增强

师生间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采取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枯燥的授课内容生动化、

明了化,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开展电子教案、CAI 课件的研制、引进和应用,研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二)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本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采取课后布置习题,课前提问的形式既能巩固课上讲授过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参考教材

[1]《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耕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应用作物生态学》,沈秀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中国立体农业概论》,卢良恕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耕作学原理—关于地力的使用和培养问题》,孙渠主编,农业出版社,198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土壤学、生态学和作物栽培学等,这些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

耕作学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后备资源不足,提高土地利用率势在必行。而且中国将面临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

越紧张的局面,这就要求耕作学在研究培养地力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正是适应这一

新形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我们修订了耕作学教学大纲。

37

作物生理研究法

Research Methods of Crop Physiology

课程代码:901010518

学时数:50(理论:20;实验:30) 学分数:2.5

执笔人:王晓光 讨论参加人:王晓光、王岩、赵新华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作物生理研究法是研究相关作物生理特性方法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过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掌握作物生理研究的主要方法。通

过大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打下

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作物试材的采集、制备与保存(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试材的采集、制备过程与保存方法。

1.作物营养器官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营养器官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

2.作物籽粒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籽粒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

第二章 作物种子生活力籽粒品质研究法(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籽粒品质的测定方法,掌握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方法。

1.作物种子的发芽试验:粮食、油料检验种子发芽试验

2.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TT 法、红墨水染色法、BTB 法、荧光法、碘化钾法

3.作物籽粒品质的测定方法:谷类籽粒赖氨酸测定、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谷类油料作物种子

粗脂肪测定、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高粱中单宁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作物个体生长量研究法(理论 2学时,实验 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个体生长量的表示方法,掌握各种测定叶面积的方法。

1.作物的株高:株高的测定、株高整齐度

2.作物的叶面积:叶形纸称重法、鲜样和干样称重法、、长宽系数法、回归方程法、叶面积仪法测定作物

的叶面积

3.作物体的重量:鲜重的测定、干重的测定、风干重的测定

4.实验一:作物叶面积的测定

第四章 作物群体结构研究法(理论 4学时,实验 7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叶面积持续时间、消光系数等生理指标的概念,并掌握作物叶

面积指数、作物群体结构、作物群体内 CO2 浓度的测定方法。

1.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2.作物的光合势和叶面积持续时间:光合势和叶面积持续时间

3.作物群体内光能分布研究法:作物群体内光强分布的指数衰减、透光率、群体消光系数、作物群体消光

系数的测定

38

4.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

5.作物群体内 CO2浓度的测定:作物群体内 CO2 浓度的测定

6.实验二:作物群体内 CO2浓度的测定

7.实验三:作物叶面积指数及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

教书育人案例一:著名作物光合及群体生理研究学家殷宏章先生

第五章 作物群体物质生产研究法(理论 2学时,实验课 8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表示作物物质生产的几个生理指标,学会估算作物群体的最大生产力。

1.物质生产的数量分析:生长的“S”形曲线、生长速率、.群体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比叶面

积、叶面积比、相对生长率和其它指标的关系、Logistic 方程的应用、作物物质生产的测定

2.作物籽粒灌浆的生长分析:灌浆持续期、灌浆速度、平均灌浆速度、最大灌浆速度、饱满指数、籽粒灌

浆的“S”形变化过程、作物籽粒灌浆过程的测定

3.作物群体最大生产力的估算: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与光能转化效率、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子、最高理论产

量的估算

4.实验四:作物物质生产的测定

5.实验五:作物籽粒灌浆过程的测定。

第六章 作物水分生理指标研究法(理论 2学时,实验 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作物组织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作物组织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作物组织自由

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1.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的概念、作物组织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的测

定、测定组织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的注意事项

2.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的概念、作物组织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的测定

3.自由水和束缚水:自由水和束缚水的概念、作物组织自由水和束缚水的测定、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方法

4.实验六:作物组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定及谷物籽粒水分含量的测定

教书育人案例二:国际著名植物水分生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Bill Davies 教授

第七章 作物有机营养生理指标研究法(理论 2学时,实验 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了解可溶性糖及淀粉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1.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

2.可溶性糖及淀粉的测定:可溶性糖及淀粉的测定

3.实验七: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及利用叶绿素仪测定叶片的 SPAD 值

第八章 作物根系活力研究法(理论 2学时,实验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根系伤流量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掌握作物根量和表面积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1.根系的伤流量:容积法测定伤流量、重量法测定伤流量

2.作物根量和表面积的测定:根量的测定、根系表面积的测定、染色液蘸根法测定根系表面积

3.作物根系活力的测定: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定根系活力

4.实验八:染色液蘸根法测定根系表面积

第九章 作物逆境生理研究法(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表示逆境伤害的一些生理指标,了解作物逆境和衰老指标的测定方法。

1.外渗电导法:电导率的概念、电解质外渗量的表示、作物组织逆境伤害程度的测定

2.脯氨酸法:作物脯氨酸含量的测定原理、作物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3.作物逆境伤害和衰老指标的测定:超氧化物歧酶(SOD)活性的测定、作物组织中丙二醛(MDA)含

量的测定

39

4.作物生理研究法课程总结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实验。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精讲教学内容,,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开展电子教案、CAI 课件的研制、引进和应用,研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二)实验环节

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大量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作物生理研究的主要方法,能独立进行操作,准确读

取数据,实验后能分析、归纳实验结果,编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为以后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

础。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实验成绩 50%+期末考试 50%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简答、判断、计算题等。

四、参考教材

[1] 《作物生理研究法》,王晓光、王岩主编,沈阳农业大学校内教材,2004

[2] 《作物生理研究法》,张宪政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

[3]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张宪政等主编,辽宁科技出版社,1994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对作物生理研

究法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增补了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实验

课删去了陈旧的测定项目,增加了采用先进仪器的测定项目及方法。

40

《作物生理研究法》实验部分

Research Methods of Crop Physiology

课程代码:901010518

学时数: 30

执笔人:王晓光 讨论参加人:王晓光、王岩、赵新华

审核人:王术

一、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面向 21 世纪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作物生理研究法实验课是农学

专业的限修实践型课程,是作物生理研究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物生理研究法实验教学,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能独立进行操作,准确读取数据,实验后

能分析、归纳实验结果,编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为以后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同时,通过

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事实求是的科学态

度,以及创新意识。

三、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一 作物叶面积的测定(3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各种测定叶面积的方法。

实验二 作物群体内 CO2浓度的测定(3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作物群体内 CO2浓度的测定方法,了解作物群体内 CO2浓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三 作物叶面积指数及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作物叶面积指数及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方法,并了解作物群体内光能分布规律。

实验四 作物物质生产的测定(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表示作物物质生产的几个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实验五 作物籽粒灌浆过程的测定(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作物籽粒灌浆过程的测定方法。

实验六 作物组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定及谷物籽粒水分含量的测定(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作物组织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作物组织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作物组织自由水和

束缚水含量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实验七 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及利用叶绿素仪测定叶片的 SPAD 值(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了解作物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实验八 染色液蘸根法测定根系表面积(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作物根系表面积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实验态度综合等评定,给出

成绩。总成绩 50 分。

41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1]王晓光、王岩,《作物生理研究法》,沈阳农业大学校内教材

[2]张宪政,《作物生理研究法》,农业出版社,1990

[3]张宪政等,《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辽宁科技出版社,1994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作物叶面积的测定 3 验证性 限修 2~3

2 作物群体内 CO2 浓度的测定 3 验证性 限修 2~3

3 作物叶面积指数及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 4 验证性 限修 2~3

4 作物物质生产的测定 4 验证性 限修 2~3

5 作物籽粒灌浆过程的测定 4 验证性 限修 2~3

作物组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定及谷

物籽粒水分含量的测定 4 验证性 限修 2~3

7 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及利用叶绿素仪测

定叶片的 SPAD 值 4 验证性 限修 2~3

8 染色液蘸根法测定根系表面积 4 验证性 限修 2~3

合计 30

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实验中认真操作,做好原始记录。

42

作物栽培学总论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General

课程代码:901010530

学时数:24 学分:1.5

执笔人:王术 讨论参加人:王术、黄瑞冬、黄元财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是农学专业的专业课。该课程是综合性的应用技术科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科

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

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设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佳产量、优良品质和最高效益

的栽培理论与技术。由于该课程于 2009 年被学校列为双语教学课,所以上课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

专业英语知识和理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当前作物栽培学发展现状,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任务和研究

内容。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掌握作物的概念、作物生

产特点、作物起源与分类。

1.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

2.作物的概念:广义和狭义概念。

3.作物生产特点:地区性;季节性;持续性;脆弱性;生物多样性。

4.作物栽培历史和成就:古代农书;绿色革命;现代成果。

5.作物起源:八大起源中心。

6.作物的分类:按植物学特性分为四大部九大类;按生物学特性分(从温、光及 CO2同化途径分)。

7.未来发展方向:高产、优质、生态、高效、持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轻简栽培;四化栽培(设施化、

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教书育人案例一:著名水稻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沈阳农业大学终身教授杨守仁先生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4学时)

在植物学基础上,了解作物的形态结构,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理论,重点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

重要概念的核心内容。

1.作物的个体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的概念及特点;作物生长发育三阶段;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生长中

心和生产中心。

2.作物器官的建成:种子和种子萌发;根的生长及高产对根的要求;茎的形态和特征及高产对茎的要求;

叶的形态和功能;生殖器官的分化和形成。

3.作物群体的生长发育:作物群体概念;群体结构的组成;群体的自动调节。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6学时)

本章是总论部分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以及作物高产群体结构及其调控。在

43

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作物群体理论及产量潜力。

1.作物产量及产量形成: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结构;光合性能;源-库

-流理论。

2.作物生产力及生产潜力:基本概念。

3.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4.作物品质的调控。

教书育人案例二:著名玉米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前校长顾慰连先生

第四章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5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环境条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掌握作物对环境因素的主要概念,重点掌握主要环境因素对作

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活因子:主要概念。

2.作物与生活因子的关系:作物与光;作物与水;作物与温度;作物与养分;作物与土壤。

3.环境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

4.生活因子的几个作用规律:矿质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最小养分律和限制因子法则;报酬递

减律;综合作用律。

第五章 作物栽培的技术和措施(5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作物核心栽培技术措施,掌握主要栽培措施的原理与方法及应用条件,重点掌握主要概念和

原理。

1.土壤耕作:高产土壤的基本条件;作物播前准备,包括耕翻、耙地与耢地、起垄、镇压与做畦。

2.选用良种:优良种子的概念;优良品种的概念。

3.播种:确定播期;种子量、种植方式、密度;播种方法(撒播、条播、点播及育苗移栽)。

4.施肥与灌水:合理施肥原则及方式(基、种、追);施肥量的计算;施肥方法(全层、集中、表层、根

外); 作物农田耗水量;灌溉定额;灌溉方法(沟灌、畦灌、喷灌、滴灌)。

5.田间管理:合理选择和施用除草剂;及时中耕和收获。

6.覆盖栽培技术;

7.灾后应变栽培技术。

教书育人案例三:著名小麦栽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先生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为课堂讲授。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

点,并介绍作物栽培学的最新科技动向。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着重介绍作物栽培的共同理论基础,讲述作物的生长发

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栽培技

术体系。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为 100%。

期末考试主要用笔试形式闭卷考试,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英汉互译、单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及计

算题等。

44

四、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作物栽培学总论论》(第二版),董钻、沈秀瑛、王伯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

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作物生产形势,加强了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机械化栽培技术等方

面的介绍。

45

作物栽培学各论Ⅰ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s Monograph Sections Ⅰ

课程代码:901010539

学时数:24 学分:1.5

执笔人:王庆祥 讨论参加人:王庆祥、贾宝艳、于海秋、王术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作物栽培学各论Ⅰ是农学专业的专业课作物栽培学的一部分。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主要

讲授玉米和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介绍如何合理运用各种栽培技术,

实现玉米和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应使学生能了解玉米和水稻的经济价值和发

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学会进行玉米和水稻栽培试验研究必

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玉米和水稻生产中的具体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该课程于 2009年被学校列为双语教学课,所以上课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提高学

生专业英语知识和理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玉米(12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玉米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玉米产量形成的基础和过程,重点掌握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玉米

高产群体的构建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绪论: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玉米的特殊用途;玉米的起源及分类;玉米生产概况,分布及区划。

玉米的生产特点;世界玉米生产概况;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2.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的品种类型;玉米品种;玉米形态结构及功能;玉米的一生;玉米根、茎、叶、

穗、粒的形态与生长发育特性。

3.玉米栽培生理基础:营养生理;需水特性;对土壤要求; 对温度要求;对光照要求;光合作用等。

4.玉米栽培技术:整地与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田间管理。

5.特用玉米栽培:饲用玉米栽培与青贮技术,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栽培与加工保鲜贮藏,高油玉米

栽培与利用。

教书育人案例一:农业教育家、农学家、玉米栽培学家——顾慰连

第二章 水稻(12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水稻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水稻的阶段发育和群体产量形成基础和过程,重点掌握水稻“三

性”的概念及其在水稻生产上的指导作用,以及水稻育苗技术和主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绪论:水稻的生产特点;栽培稻种的起源与分类;世界水稻生产概况;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2.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器官同伸与叶龄模式;

水稻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决定水稻生育期的机制。

3.水稻的产量形成与品质。

4.水稻育秧技术:水稻壮秧标准;水稻主要育苗方式;水稻育苗方法。

5. 水稻插秧及稻田管理:插秧时期;插秧方式;插秧密度;浅-湿-干优化灌溉技术;施肥技术。

6.稻的其他栽培方式:水稻直播栽培;抛秧稻栽培;麦茬稻栽培;稻田养殖。

教书育人案例二: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丁颖

46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玉米和水稻栽培学的最新科技动向。

(一)课堂讲授

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玉米和水稻栽培的理论基础,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栽培技术体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为 100%。

期末考试主要用笔试形式闭卷考试,题型主要为:填空、选择、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

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作物生产形势,加强了玉米和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介绍。

47

作物栽培学各论Ⅱ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Monograph Sections II

课程代码:901010553

学时数:32 学分:2

执笔人:黄瑞冬 讨论参加人:黄瑞冬、王术、王海英、周宇飞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作物栽培学各论 II 是农学专业的专业课。该课程是综合性的应用技术科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

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

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小麦、大豆、高粱、谷子)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设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

最佳产量、优良品质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由于该课程于 2009 年被学校列为双语教学课,所以上

课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知识和理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小麦(10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小麦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小麦的阶段发育和群体产量形成基础和过程,重点

掌握小麦高产栽培原理和技术。

1.小麦生产概况:小麦生产特点;世界小麦生产状况;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小麦的一生;小麦的阶段发育;小麦生长发育的三大规律。

3.小麦栽培技术: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争取一次播种保全苗;满足小麦高产营养要求;满足小麦高产水

分要求;加强田间管理。

教书育人案例一:著名小麦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先生

第二章 大豆(10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豆生产形势,掌握大豆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本章主要了解大豆国内外生产现状,了解大豆是高能作物,掌握大豆产量形成的基础和过程,重点掌握大

豆与禾谷类作物相比较低产的主要原因及高产途径。

1.绪论:大豆的经济价值;世界大豆生产状况;我国大豆生产情况。

2.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大豆的形态特征;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大豆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大豆的栽培技术:合理轮作;栽培形式;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播前准备;田间管理。

教书育人案例二:著名大豆学家王连铮先生

第三章 高粱(8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高粱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高粱产量形成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高粱抗逆的结构特征和高产

栽培技术。

1.高粱生产概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高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高粱的主要类型及用途;高粱的形态结构及抗逆原理;高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形成。

3.高粱栽培技术:合理轮作;播播种保苗;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

48

教书育人案例三:著名高粱学家卢庆善先生

第四章 谷子(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谷子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理解谷子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掌握谷子的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谷子生产概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谷子的生长与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谷子栽培技术:播种技术;施肥技术;合理密植;田间管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学的最新科技动

向。

(一)课堂讲授

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等作物的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

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和合理调控目标与方法;制定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栽培技术体

系。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为 100%。

期末考试主要用笔试形式闭卷考试,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英汉互译、单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及计

算题等。

四、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版),董钻、沈秀瑛、王伯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

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总论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作物生产形势,加强了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介绍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9

经济作物栽培学

Cash Crop Sciences

课程代码:901010531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蒋春姬 讨论参加人:蒋春姬、赵姝丽、周宇飞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根据农学专业特点,以作物栽培学为中心,并与经济作物结合,进而达到有效地扩大经济作物种类、

适应国内发展经济作物的需求,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主要讨论棉花栽培、烟草栽培、花生栽培、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对外环境条件的要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工艺等,培养学生分

析和解决经济作物高产栽培基本理论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同时结合与本课有关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等其他

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作物栽培方面的科研及技术管理工作奠

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棉花栽培(8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棉花生产概况、生物学基础、棉花生育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高产优质

栽培技术,重点掌握棉花生育特性和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 棉花概述:棉花的起源、分布,生产现状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 棉花生物学基础;棉花的根系建成和生理功能、茎和分枝、叶和叶生理、生殖器官发育;

3. 棉花生育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棉花生长发育特性及环境的关系,棉花蕾铃脱落与控制;

4. 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形成规律,高光效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

教书育人案例一: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冯泽芳

第二章 烟草栽培(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烟草栽培起源、传播、类型、生产特点、生物学基础、烟草生长发育对环境要求、烤

烟的产量与质量、烤烟育苗技术、烤烟移栽和大田管理技术,掌握烤烟的生物学基础、烤烟对环境条件的

要求、烤烟育苗技术、烤烟大田管理技术,重点掌握考烟的生物学基础、烤烟的育苗技术、烤烟的大田管

理技术。

1. 烟草的概述:烟草的起源、传播、生产特点。

2. 烤烟的生物学基础:烟草对温、光、水、土壤条件要求。

3. 烤烟的育苗技术:育苗地的选择、做床要求、播种质量要求、育苗管理技术。

4. 烤烟的大田管理技术:移栽技术要求,大田生长施肥、灌水、打顶抹叉管理技术。

第三章 马铃薯栽培(9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马铃薯发展状况,起源、分布、马铃薯的营养与作用,马铃薯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

件要求,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掌握马铃薯的营养与作用,马铃薯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件要求,马铃薯

栽培技术规程;重点掌握马铃薯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件要求,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

1. 马铃薯发展状况:马铃薯的起源、分布;马铃薯的营养成分;马铃薯的作用。

2. 马铃薯生物学基础:马铃薯生长发育对温度、水分、营养及土壤等环境条件的要求。

3. 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马铃薯选地、品种、土壤条件;播种质量要求;密度、水分、施肥量、病虫害防

50

治技术要求;收获贮臧技术。

4. 马铃薯的加工:马铃薯的加工条件;加工工艺工程;加工技术质量要求;产品销售方法及技巧。

教书育人案例二:著名马铃薯专家谢从华教授

第四章 花生栽培(9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花生发展状况,起源、分布、花生的营养与作用,花生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件要求,

花生栽培技术规程;掌握花生的营养与作用,花生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件要求,花生栽培技术规程;重

点掌握花生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件要求,花生栽培技术规程。

1. 花生发展状况:花生的起源、分布;花生的营养成分;花生的作用。

2. 花生生物学基础:花生生长发育对温度、水分、营养及土壤等环境条件的要求。

3. 花生栽培技术规程:花生选地、品种、土壤条件;播种质量要求;密度、水分、施肥量、病虫害防治技

术要求;收获贮臧技术。

4. 花生加工:花生的加工条件;加工工艺工程;加工技术质量要求;产品销售方法及技巧。

教书育人案例三:著名花生专家曹敏建教授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内实地参观。通过本课程各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与实

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以教师主讲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结合实地观摩和现场教学;又要以理论为基础,以栽培技术为重点,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课内复习题

课内复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内复习题巩固课堂讲授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课内复习题:第一章 1 次、第二章 1 次、第三章 1 次、第四章 1 次、第五章 1 次,共计 5 次。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考试 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5 次)等;期末成

绩为期末试卷成绩。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开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问答题、简述题、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1]《中国棉花栽培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作栽培学各论》,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3

[3]《辽宁杂粮》,孙桂华等主编,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6

[4]《辽宁花生》,苏君伟、于洪波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作物栽培学、耕作学,需要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51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加强学生掌握经济作物基础知识及其相关的高产栽培技术的理解及应用,深入

研究经济作物的对温度、光照、水分、营养的需求条件、种植密度、吸肥规律、增产途径、加工工艺过程,

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调整方面,增加了高产优质加工内容。

52

现代农业科技进展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课程代码:901010533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于海秋 讨论参加人:于海秋、黄瑞冬、王晓光、赵新华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国际国内农业发展最新趋势,讲授作物育种学、

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农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最新理论及最新技术。要求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发展

动态及方向,掌握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2 学时)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贡献;中国作物生产概况及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21 世纪我国农业科

技发展的优先领域。

第二章 作物育种学发展动态(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状况,理解作物超高产育种理论,掌握两系法亚种间

超级杂交稻和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策略。

1. 世界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状况:农业科技革命和作物育种进步引领的绿色革命;育种上新的农业科技革

命的发展趋势;中国良种繁育领域与美国相比的主要差距。

2.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研究背景;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超级稻育种新进展。

3. 生物技术与现代作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转基因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教书育人案例一:袁隆平院士杂交稻研究历程;陈温福院士团队超级稻研究历程

第三章 作物栽培学发展动态(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世界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状况,理解农业发达国家作物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以及我国

与农业发达国家在主要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差距。

1.世界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状况:作物栽培学及其发展趋势;美国农业的发展及其作物栽培的主要技术途

径;以色列应用科技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

2.我国主要作物栽培技术与世界的差距:我国与农业发达国家在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差距;我国与农业发

达国家在主要作物的种植技术方面的差距。

3.中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与精准农业:中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作物栽培学存在的问题;中国作物栽

培技术的发展方向;精准农业。

教书育人案例二:中国和美国水稻生产

第四章 耕作学发展动态(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耕作制度与耕作制度发展的生理学原理,理解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取向。

1. 农作制度概念释义及其发展趋势:农作制度替代耕作制度的原因;农作制度的概念释义;我国农业发展

重大任务与农作制度研究取向。

2. 国内外农作制度研究进展:国外农作制度研究;国内农作制度研究。

53

3. 中国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发展:农牧结合的概念和意义;中国农牧结合的发展概况;中国农牧结合的有

效途径;我国南方地区农牧结合发展模式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农牧结合模式研究。

4.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保护性耕作定义;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概况;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及其试验应用现状;日前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研究情况;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必要性。

第五章 农业相关领域研究动态(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了解与农学专业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1. 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认识;信息农业发展现状;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信息农业发展的趋势。

2. 工厂化农业:国外工厂化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工厂化农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工厂化农业的主要支

撑技术研究;工厂化农业的主要装备研究;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3.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可持续农业。

教书育人案例三:科研诚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形象生动地给学生展示世界农业的发展状况,

让学生掌握了解世界农业发展动态,鼓励树立身农业事业的信心。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每部分内容结束后,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适当插播世界农业有关内容的录像片。

(二)教学辅助资料

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结合教学进程,以某一节内容为题,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制作 PPT 讲解。

面后进行课堂讨论,由教师进行引导性的总结。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50%+期末考试 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 PPT 讲解效果、课程

论文写作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开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简答题、论述题和发挥题。

四、参考教材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农业发展动态、农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没有固定的教材,主要参考最新

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最新农业科研报道及农业期刊等。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作物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需要学生掌握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相关的基本概念和

理论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大纲以国内外农业发展最新趋势为主线,所用教学材料反映作物科学的最新进展,增加学生对农业发展

现状的了解,拓宽学生的农业知识视野,使学生关注农业科研前沿,树立投身农业、热爱农业的抱负和信

54

念。

55

作物品质导论

Introduction of Crop Quality

课程代码:901010532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王晓光 参加讨论人:王晓光、王术、贾宝艳、赵新华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作物品质导论是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生态学、农业资源学、植物保护、农村区域发展、农业

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等农业相关专业的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认识主要农作物品质的

特点,以及作物品质在人民生活、粮食生产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品质现状

及相关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系统知识,了解国内外作物品质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观察能

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进行作物科学实验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小麦品质(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小麦品质的基本内涵,掌握小麦主要品质指标的概念,重点掌握小麦品质品种间差异

和环境差异、生态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小麦品质区划和栽培措施对品质改良的作用。

1. 小麦籽粒品质:形态(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一级和二级加工品质)。

2. 小麦籽粒品质的变异:品种间差异;环境间差异。

3. 生态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自然生态因子的影响;人为生态因子的影响。

4. 小麦优质栽培研究:小麦品质动态变化研究;施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灌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化学调

控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其他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5. 小麦品质区划:小麦品质区划研究方法;河南小麦品质区划;江苏小麦品质区划;东北小麦品质区划。

6. 小麦品质的测定与评价:面包小麦品质标准和烘焙品质检测规程。

教书育人案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栽培学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于振文院士

第二章 水稻品质(8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世界主要产稻国家的水稻品质概况,掌握水稻品质指标的概念和具体内容及稻米品

质的测定及评价方法,重点掌握水稻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在今后水稻生产中通过育种及栽培的手段进一

步提高水稻的品质。

1. 世界主要产稻国水稻品质的概况:日本;泰国;韩国;印度等。

2. 水稻品质的主要指标: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

3. 水稻品质的测定方法: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及操作规程;利用食味分析仪测定稻米品质的操作规程。

4. 影响水稻品质的主要因素:品种自身的生理特性等;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施

肥、灌溉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 提高水稻品质的途径:通过育种手段进行品质改良;通过栽培措施调控提高水稻品质。

教书育人案例二: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杂交水稻之父、水稻育种家袁隆平

第三章 玉米品质(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玉米品质的基本内涵,掌握玉米品质特性,重点掌握环境条件对玉米品质的影响、玉

米品质区划和栽培措施对品质改良的作用。

56

1. 玉米品质概念:玉米品质与用途及市场;玉米品质的类别;品质评价与玉米品质的相关标准。

2. 玉米品质特性: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

3. 国内外玉米品质概况:国外玉米品质概况;国内玉米品质概况。

4. 玉米品质区划:玉米品质区划的原则与指标体系;中国玉米品质区划及分区评述。

5. 玉米品质与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土壤环境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地理纬度对玉米品质

的影响;栽培措施对玉米品质的影响;玉米产量与专用营养品质的关系。

教书育人案例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戴景瑞院士

第四章 花生品质(8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内外花生特别是北方花生生产的现况,品质特性和概况,掌握花生品质指标的相

关概念和具体内容,以及花生品质的测定及评价方法,重点掌握花生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区划,以及花生品

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如何通过育种及栽培的手段进一步提高花生品质。

1. 花生品质概述:花生品质的重要意义;花生品质的内涵;籽粒的感官品质;籽粒的营养品质;专用花生

分类。

2. 花生品质标准:花生产品质量标准;种子和花生品质标准;花生卫生安全标准;优质花生生产标准的制

定及实施。

3. 影响花生品质的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环境条件对花生品质的影响;耕作栽培措施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4. 花生品质遗传特性及其改良:花生品质性状的遗传;我国花生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及采取的遗传、栽培、

加工措施。

5. 优质花生安全生产技术:花生优质安全食品的主要类型;优质安全生产技术;高油花生栽培技术;高蛋

白花生栽培技术;绿色花生栽培技术。

6. 中国花生品质区划:我国花生品质及品质区划的意义;花生品质区划的原则;中国花生品质区划。

教书育人案例四: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花生育种专家廖伯寿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和田间教学等内容。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学

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作业巩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课外作业:第二章 1 次、第三章 1 次、第四章 1 次、第五章 1 次,共安排 4 次。主要形式为参观小麦面粉

生产过程、大米加工过程、玉米和花生主要产品加工过程。

(三)考试环节

考试的方法采取开卷方式,成绩合成采用平时出勤及表现+期末考试相结合(10%+90%)。题型主要分为:

填空、概念、简答、论述。考试实行 A、B 卷统一命题考试,考试标准统一,把好考试关,促进教学质量

提高。

57

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作物营养与品质》,王正银、胡尚钦、孙彭寿编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2]《小麦品质生态》,曹广才、王绍中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农作物品质育种》,刘后利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中国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中国水稻研究所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中国玉米品质区划及产业布局》,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花生产量生理》,董钻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植物学和作物栽培学。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大纲以作物品质为主线,介绍了我国几种主要农作物品质研究的最新发展概况、品质研究的重要意义和

发展方向、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及作物品质的评价标准。所用数据、实例、结果能反映

当代作物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增加学生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的关注和了解,熟练掌握农业的相关

知识,开发学生科研能力,增强动手和思考创新能力,培养操作和指导农业生产能力。

58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学)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课程代码:901010303

学时数:56 学时(理论:42 学时;实验:14 学时) 学分数:3.5

执笔人:陈志斌 讨论参加人:陈志斌,关欣,王玺、国力

审核人:王 玺

一、教学目的

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并能熟练应用于科研实践,同时能应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设计

试验,并对试验所得的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和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学会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较复

杂的统计运算、提高运算速率,提高学生量化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田间试验概述 (5 学时)

本章概述农业科学试验、生物统计学发展概况、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通过本章学

习,了解农业科学试验的特点、任务和要求;掌握试验设计的原则及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重点是随机排

列的试验设计方法;了解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方法;了解试验的实施方法;了解统计学的功用;认识本课

程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 田间试验的任务和要求:田间试验任务与来源;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田间试验的种类。

2. 试验方案的制订:试验因素与水平;试验处理效应;制订试验方案的要点;正确处理试验因素与试验条

件的交互作用。

3. 试验误差及其控制:试验误差的概念;试验误差的来源;试验误差的控制。

4. 试验地的土壤差异与小区技术:试验地的土壤差异及选择;小区技术。

5. 常用的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原则;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

6. 试验的实施:试验计划的制订;试验地的准备;种子准备;播种;田间管理;试验观察记载;收获与测

产;试验结果的审核与初步整理。

教书育人案例一:区组和小区的排列方向。

第二章 试验资料的整理与描述分析(3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试验资料初步整理的方法;了解制作各种不同变数资料的次数分布表和绘制次数分布

图的方法;了解常用的统计图;掌握平均数、变异数的意义、种类及计算方法。

1. 统计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变数与观察值;参数和统计数。

2. 数据的类型与次数分布:数据的类型;次数分布表;次数分布图;局部控制。

3. 样本的描述分析:平均数;变异数。

第三章 概率分布(5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复习概率论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两种随机变数的理论分布——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及其

概率计算方法;理解总体与样本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从二项总体和正态总体抽样的抽样分布规律。

1. 事件与概率:事件;概率;概率计算法则。

2. 二项分布及其抽样分布:二项总体分布;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及计算;二项总体的抽样分布。

3. 正态分布及其抽样分布:正态总体分布;正态分布的标准化;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正态总体抽样分布;

中心极限定理。

第四章 统计推断(理论 5 学时,实验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 t 检验法;了解区间估计的方法以及区间

59

估计与统计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

1. 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意义和原理;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两尾检验与一尾检验;统计假设检

验的两类错误。

2. 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相比较的假设检验。

3. 二项分布资料的百分数的假设检验:单个样本百分数的假设检验;两个样本百分数相比较的假设检验

4. 参数的区间估计:正态总体平均数 μ的区间估计;二项总体百分数的区间估计。

教书育人案例二:试验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做出统计推断。

第五章 次数资料的卡方(2)检验(理论 3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适合性检验的方法;掌握属性变数资料的相关研究法——独立性检验方法。

1. 卡平方(2)检验概述:卡方的定义;卡方的连续性矫正。

2. 适合性检验:各种分离比例的适合性检验;拟合优度测验。

3. 独立性检验:2×2 表的独立性检验;r×c 表的独立性检验。

第六章 方差分析(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了解两因素

完全随机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了解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及期望均方;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和数据转

换。

1. 方差分析的原理与步骤:方差分析的原理数学模型;方差分析的步骤。

2. 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和数据处理: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方差分析的数据转换。

教书育人案例三:理论要联系实际。

第七章 单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理论 3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单因素完全随机和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了解顺序排列试验设计及拉

丁方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

1. 顺序排列试验的统计分析:对比法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间比法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2. 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统计分析: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数学模型;各处理观察值数目相等的单向分组

资料的方差分析;各处理观察值数目不等的单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3. 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数学模型;自由度与平方和的分解;实例分析。

4. 拉丁方试验的统计分析:数学模型;自由度与平方和的分解;实例分析。

第八章 多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理论 4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了解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

裂区试验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

1. 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无重复观察值的二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有有重复观察值的

二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2. 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数学模型;自由度与平方和的分解;实例分析。

3. 裂区设计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数学模型;自由度与平方和的分解;实例分析。

教书育人案例四:杨守仁先生的杨氏公式。

第九章 直线回归和相关分析(理论 5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回归和相关的概念;掌握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关系的假设检验;了解直线回归

的预测方法;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方法;理解直线回归和相关的内在关系。

1. 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函数关系和统计关系;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2. 直线相关: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决定系数。

3. 直线回归分析:直线回归方程;直线回归的假设检验:直线回归的区间预测。

4. 直线回归和相关的应用要点。

第十章 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5 学时,实验 2 学时)

60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元回归方程建立、多元回归的假设检验的步

骤;了解多元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求解过程,了解通径分析。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检验;剔除不显著的自变量;回

归平方和与偏回归平方和的关系。

2. 通径分析:通径分析的意义和作用;通径分析的基本原理;通径系数的表示方法;通径系数的显著检验;

通径分析的基本步骤;通径分析的应用要点性;通径分析应用时注意的问题。

3. 多元相关分析: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

教书育人案例五:不能为统计而统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学会灵活地将

这些方法应用于科研实践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1. 配合统计软件的教学,采用“重两头,轻中间”的方法,即:重视介绍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应用

范围;重视统计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简单介绍各种统计方法的运算步骤,解题过程。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

生切实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功用,能举一反三,学会在科研实践中如何选择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

2. 采用多媒体授课,节省讲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注重推理、推导、论证及解题步骤等,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应用科学,因此

应把重点放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一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公式的推导不应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的重点。

2.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计算工作尤其是复杂的运算可以通过电脑软件完成,所以应减化计算步骤的介绍,

节省出时间,增加实验课的内容。

3. 小测验、实验及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笔试采用开卷的方式,消除学生背

诵公式的负担,尽量减少“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

(二)实验环节

先由老师演示如何使用统计软件,并讲解例题,再由学生独立操作微机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老师逐

份批改。

1. 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

掌握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

2. 两个样本平均数的统计推断

掌握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

3. 卡平方检验

掌握适合性检验、独立性检验及单个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

4. 单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掌握单因素随机区组及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5. 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掌握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6. 直线回归与相关

掌握直线回归与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

7. 多元回归与相关

掌握多元回归与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

61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20%+期末考试 80%

平时成绩包括:小测验、实验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开卷笔试的形式,题型主要分为:举例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题等。

四、参考教材

[1]《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宁海龙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

[2]《田间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分析》,宁海龙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2.3

[3]《试验统计方法》,盖钧镒主编. 教育部“国家重点教材建设”和“面向 2l 世纪课程教材”计划的重编版教科

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6

[4]《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第二版),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7

[5]《农业试验统计》(第二版),莫惠栋编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

[6]《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金益主编.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

[7]《实用统计方法与 SAS 系统》高惠璇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Excel2002 函数、统计与分析应用范例》.杨世莹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3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要求掌握这些课的基本原理,由于实验课要

借助计算机完成,因此要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由于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应用学科,又由于课时数的减少和教材内容的增加,要求我们在不影响课

程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删去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某些应用结论的推理过程,重点介绍常用的试验设

计方法和统计分析的原理及方法,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和取舍。还应结合农业科学发展的实际

需要,介绍一些常用计算机统计软件的使用。

62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部分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课程代码:901010303

学时数:14

执笔人:陈志斌 讨论参加人:陈志斌、关欣、王玺、国力

审核人:王玺

一、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应用科学,学会如何将各种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科研实践,是学习本课

程的主要目的,实验是学习、检验、考核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最佳方式。因此实验课的教学是该

课程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实验,学会使用计算机解决统计分析问

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独立操作计算机,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完成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统计分析,学会如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作出正

确的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三、主要实验内容

先由老师演示如何使用统计软件,并讲解例题,再由学生独立操作微机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一. 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2 学时)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重点是总体方差未知、小样本(n<30)的 t检验法,熟

练掌握 SAS 软件由 Excel 电子表导入数据的方法。

实验二. 两个样本平均数的统计推断(2 学时)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理解成组法与成对法在设计和分析上的差异。

实验三. 卡平方检验(2 学时)

掌握适合性检验、独立性检验及单个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

实验四. 单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2 学时)

掌握单因素随机区组及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实验理解完全随机与随机区组试验

在设计上的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分析上的差异。

实验五. 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2 学时)

掌握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实验理解无重复二因素交

叉分组和有重复二因素交叉分组完全随机试验在统计分析上差异,理解若要分解互作项,对试验设计提出

的要求。

实验六. 直线回归与相关(2 学时)

掌握直线回归与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和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相关系数

法、t检验及 F检验法)。

实验七. 多元回归与相关(2 学时)

掌握多元回归与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和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根据考勤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及平时小测验占总成绩的 20%。

63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实验教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 陈志斌编,2013.6

参考教材:

[1]《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宁海龙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

[2]《田间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分析》,宁海龙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2.3

[3]《Excel2002 函数、统计与分析应用范例》杨世莹主编..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3

[4]《SAS for Windows(V8)统计分析系统教程新编》侯军主编 :. .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单个样本平均数的统计推断 2 验证性 必修 1

2 两个样本平均数的统计推断 2 验证性 必修 1

3 卡平方检验 2 验证性 必修 1

4 单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2 验证性 必修 1

5 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2 验证性 必修 1

6 直线回归与相关 2 验证性 必修 1

7 多元回归与相关 2 验证性 必修 1

合计 14

实验每人一组,课堂上完成上交实验报告及电子文档。

64

2017 级以后教学大纲

遗传学(Ⅰ)

Genetics(Ⅰ)

课程代码:901010305

学时数:64(学时:50;实验:14) 学分数:4

执笔人:于翠梅 讨论参加人:于翠梅、曹秀云、李春红、程海涛、

王韵、朱敏、吕文彦、谢甫绨

审核人:吕文彦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根据农学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有三点:其一是通过课程学习,

使学生获得遗传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遗传学发展的概况,为学

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遗传学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其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实验案例分析和

完成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是通过上实验课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在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言(理论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遗传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在遗

传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和关键性实验。

1. 遗传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2. 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3. 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遗传物质与染色体(理论 4 学时,实验 7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生物遗传物质的分布和存在形式,理解染色体的结构、组成和数目特点‚掌握真核

生物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生殖等生命活动中的规律性行为及其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1. 遗传物质的分布:细胞结构;遗传物质的分布和存在形式。

2. 染色体: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类型;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染色体的核型与核型分析;特

化染色体。

3. 细胞分裂与生殖: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有性生殖。

4. 生活周期: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实验:实验一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观察(3 学时);实验二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

制片(2学时);实验三 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压片法(2 学时)。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理论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关于性状、表现型、基因型等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两个遗传定律的内容和细胞学实质,理解基因间作用与性状表现的关系,了解统计学原理在遗传学中的应

用方法。

1. 分离定律: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分离现象的解释;基因型和表现型;分离定律的验证;经典分离

比例实现的条件;显性的表现类型;分离定律的应用。

2. 独立分配定律: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独立分配定律的验证;多对基因的自

65

由组合;独立分配定律的应用。

3. 统计学原理在遗传学中的应用:概率原理的应用;卡平方检验的应用。

4. 基因互作:无互作;互补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显性上位作用;隐性上位作用;抑制作用。

教书育人案例:孟德尔成功之道

第四章 连锁遗传 (理论 6 学时,实验 3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基因连锁交换与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组率计

算和三点测验方法,掌握在动植物育种中利用基因连锁群资料确定育种试验规模的方法,了解性别决定的

类型及与性别相关遗传现象。

1. 连锁与交换:性状连锁的发现;基因连锁的证实;交换的发生。

2.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完全连锁和布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的形成;重组率;交换值。

3. 基因定位与连锁图:两点测验;三点测验;交换和干涉;遗传图。

4. 真菌类的遗传分析:链孢霉减数分裂中的交换与重组配子形成;交换值的计算。

5.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性别决定;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6. 连锁遗传定律的应用:交换值与育种群体规模;连锁与间接选择;性连锁理论的应用。

教书育人案例:屡战屡败的摩尔根

实验:实验四 玉米籽粒性状基因间关系的分析(3学时)。

第五章 细胞质遗传 (理论 5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叶绿体、线粒体遗传和其它细胞质颗粒的遗传。掌握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表现特

点及其与母性影响的区别,重点掌握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别和特点以及雄性不育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原理。

1. 细胞质遗传的一般特征: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细胞质遗传的发现;细胞质遗传的特征。

2. 母性影响与基因组印记:母性影响;细胞组印记。

3.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遗传:叶绿体遗传;线粒体遗传。

4. 共生体的遗传:草履虫的繁殖;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

5.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质核不育性的多样性;质核不育的遗传

机理;雄性不育的利用。

第六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理论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结构,理解病毒的重组作图原理和方法;掌握细菌遗传分析的原理

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细菌的转化、转导、接合和性导四种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方式之间联系于区别。

1. 细菌和病毒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

2. 细菌的遗传分析:转化;接合;性导。

3.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噬菌体的特性;噬菌体的基因重组;转导。

第七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理论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特点、遗传力的估算方法及在育种上根据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

计值对性状选择的原则,了解 QTL 的概念与数量性状定位方法;掌握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的概念和表现

特征,了解其在动、植物育种上的用途。

1. 数量性状的特征:数量性状的表现特征;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2.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基本统计参数: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简单相关系数;回归系数。

3.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基本模型:表现型值的分解;基因型值的分解;群体基因型值的平均数。

4. 数量性状的方差分析:不分离世代的方差;F2 及以后世代的的方差;回交世代的方差。

5. 数量性状的遗传率:遗传率的概念;遗传率的估算;遗传率的性质;遗传率的应用。

66

6. 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分析:经典遗传学对数量性状基因数目的估计;QTL 的概念;QTL 作图原理

和步骤;QTL 的 性质;QTL 分析的应用前景。

7.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近亲繁殖的概念;近交系数;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的表现和理论。

教书育人案例:近亲繁殖的灾难

教书育人案例:勇于质疑的袁隆平院士

第八章 群体遗传 (理论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群体的遗传组成即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理解群体遗传平衡

定律的内容,掌握影响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因素与方式,重点掌握选择与群体基因频率改变的数

学关系;掌握物种的概念,了解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

1. 群体的基本概念:群体; 孟德尔群体;基因库;群落。

2. 群体的遗传组成: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及其计算。

3. 群体的遗传遗传平衡定律;哈德-魏伯格定律;平衡群体的特征;群体平衡的检验。

4. 群体遗传平衡的改变:基因突变;选择;遗传漂移;迁移。

5. 群体的进化与物种的形成:群体的进化因素;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机制;物种的概念,物种的形成方

式。

教书育人案例:热爱科学的达尔文

第九章 基因突变 (理论 3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了解基因突变的发生机理和基因突变诱发的方法;掌握基因突

变的表现特征和鉴定方法。

1.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类概念;基因突变的类型;时期和特征。

2. 基因突变的机理:碱基置换;移码突变;其他形式突变。

3. 基因突变的诱发:物理诱变;化学诱变。

4. 基因突变的方向:正突变和回复突变;突变与等位基因;突变与复等位基因;突变位点的等位性。

5. 基因突变的表现:发生时期;发生频率;突变热点与增变基因。

6. 基因突变的鉴定:基因突变的表现型鉴定;基因突变的生化鉴定。

第十章 染色体结构变异 (理论 4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染四种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和产生机理,掌握各种染色体变异的细胞学鉴别依据,

重点掌握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结构变异杂合体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1. 染色体缺失:缺失的类型和产生;缺失的细胞学鉴定;缺失的遗传效应。

2. 染色体重复:重复的类型和产生;重复的细胞学鉴定;重复的遗传效应。

3. 染色体倒位:倒位的产生和类别;倒位的细胞学鉴定;倒位的遗传效应。

4. 染色体易位:易位的类型和产生;易位的染色体行为;缺失的遗传效应;易位的意义和应用。

实验:实验五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观察与鉴定(2 学时)。

第十一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理论 4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染色体组及各种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的概念。理解同源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染色

体分离和基因分离的规律;了解不同染色体倍数性变异的形态表现;了解各种染色体变异的形成和遗传方

式。重点掌握非整倍体在遗传研究和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染色体组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染色体的整倍性变异;染色体的非整倍变异。

2.多倍体: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同源多倍体的遗传效应;异源多倍体的遗传效应;多倍体的形成

途径和应用。

3. 单倍体:单倍体的分类:单倍体的来源;单倍体的表现特征;单倍体的应用。

67

4. 非整倍体:非整倍体的成因;单体和缺体的遗传;三体和四体的遗传;非整倍体的应用。

实验:实验六 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2学时)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另辟蹊径的李振声院士

第十二章 基因的结构 (理论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 DNA 与各种基因概念之间的联系,了解基因内部的分子构成,理解 DNA 序列的

可移动性和转座子的概念。

1. DNA 与基因:基因的概念的内涵演变;DNA 与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及复等位基因;DNA 与纯

合体和杂合体;DNA 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2.基因的结构:基因的转录单位;基因的调控序列;转座因子。

第十三章 基因组的结构 (理论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基因组和基因组学的概念。了解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掌握真核生物的基

因序列和基因外序列在基因组中的组织形式类型,掌握 DNA 分子标记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人类基因组计

划中各种图谱的含义和图谱的价值。

1. 基因组的 C 值悖论:基因组的概念;基因组的 C 值;C 值悖论的表现;基因组学的诞生。

2.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组织形式;基因外序列在基因组中的组织形式。

3. 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价值。

第十四章 基因工程(理论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基因工程概念、基本步骤和涉及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概念,了解目的基因获得、

载体构建、转化方法和转化体筛选与鉴定各个环节的主要技术。

1. 基因工程的概念。

2. 获得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种类;基因文库;钓取目的基因。

3. 表达载体的构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表达载体的构建。

4. 转化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法。

5. 转化体的筛选和鉴定:遗传标记法;核酸分子杂交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结合实验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遗传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以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为主线,按照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贮存和人工定向改

造的意思流向,以经典实验为着眼点,讲授遗传学的规律和理论,增强知识的条理性、逻辑性,训练学生

的思维和能力,并将遗传理论有机的与作物育种和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应注意

调整幻灯片播放速度,重点要点部分要放慢速度,留够给学生做记录的时间。要主动把握与学生交流的时

机,避免学生只看屏幕不看教师的情况。

(二)实验 见附录:实验部分

(三)考试与考核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考试理论讲授部分占 8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闭卷考试,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

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简答题。实验部分成绩共占 20%,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

验报告的填写情况和实验态度等综合评定的,计算方法是:实验一和实验四满分各 20,其它实验满分各 15

68

分,总计 100 再除以 5。

四、参考教材

[1]《遗传学》,郭玉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遗传学习题全解》,郭玉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遗传学》(第二版),刘庆昌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

[4]《遗传学》,刘曙东、奚亚军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依照农学类遗传学课程设置的学时要求,本着既保持原有大纲的基本内容框架,又反映遗传学领域新

增知识点的原则,在 2003 年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了“基因的结构”“基因组学”两章。理论教学采用全程

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信息量有了增加的空间,为方便学生学习开发了网络课件。总学时为 64 学时,其中

理论讲授 50 学时和实验 14 学时。由于采用新教材,各个章节的次序作相应调整。

69

遗传学(Ⅰ)实验部分

Genetics(Ⅰ)Experiment

课程代码:M901010305

学时数:14

执笔人:于翠梅 讨论参加人:于翠梅、曹秀云、李春红、程海涛、王韵、朱敏、

审核人:吕文彦 吕文彦、谢甫绨

一、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通过遗传学实验课的多媒体教学片、示范标本片、照片等和玉米果穗等材料材印证课堂讲授的遗传学

规律和理论;通过实验室实际操作和观察,训练遗传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生物显微镜的方法,掌握常用的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能独立进行从取材、

样本处理到制片和观察的全过程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和归纳,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为学习后续课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观察(3 学时)

通过观看植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多媒体幻灯片、和永久载片,掌握植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

期染色体的变化特征;通过观看多媒体的显微镜使用示范和实验材料处理过程的幻灯片,熟悉掌握光学显

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材料制备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二 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制片(2 学时)

通过用涂抹法制作黑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临时片,并对其进行观察,学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

制片技术,进一步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全过程及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征。

实验三 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压片法(2 学时)

通过学习根尖压片技术,进一步观察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变化特征。

实验四 玉米籽粒性状基因间关系的分析(3 学时)

通过观察玉米的几种一对性状、二对性状杂交 F2、测交果穗及 F1 花粉的性状分离,并作 X2 检验,

验证独立分配规律和连锁规律,理解基因互作的表现特征和遗传性质。

实验五 染色体结构变异观察与鉴定(2 学时)

通过制作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片,观察玉米易位杂合体减数分裂终变期分裂相及花粉半不育

现象,观察玉米易位杂合体自交果穗结实情况,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特征和遗传效应,并进一步

熟悉花粉母细胞涂片技术。

实验六 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2 学时)

通过制作黑麦加倍根尖材料的临时压片,掌握染色体加倍和鉴定方法,并进一步熟悉根尖压片技术。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实验部分成绩共占 20%。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和实验态度等综合评定

的,共 20 分。计算方法是:实验一和实验四满分各 20,其它实验满分各 15 分,总计 100 再除以 5。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1]《遗传学实验指导》,于翠梅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遗传学实验教程》,穆国俊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普通遗传学实验指导》,(自编教材),吕香玲等,沈阳农业大学,2009

70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观察 3 综合性 必修 1

2 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制片 2 验证性 必修 1

3 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压片法 2 验证性 必修 1

4 玉米籽粒性状基因间关系的与分析 3 验证性 必修 1

5 染色体结构变异观察与鉴定 2 综合性 必修 1

6 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 2 综合性 必修 1

合计 14

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实验中做好包括绘图或数值的原始记录。

71

作物育种学总论

Principle of Crop Breeding

课程代码:901010529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人:吕文彦 讨论参加人:谢甫绨、吕文彦、姜海鹰、李春红

审核人:谢甫绨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物育种发展的脉络与趋势,获得作物育种的系统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为从事作物育种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推广以及与本课程相关的其它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绪论(2 学时)

通过对绪论的学习,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作物品种

的概念。

1.作物育种及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2.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3.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繁殖方式和群体遗传结构特点,品种的类型及其相互区别,从而理

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对作物育种方法的确定起主导作用。

1.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天然异交率的测定方法。

2.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3.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品种的特点。

第二章 作物育种程序与育种目标(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育种的基本程序,理解育种目标是决定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掌握作物育种

目标包括的主要项目、实现策略和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1.作物育种程序。

2.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及其育种策略。

3.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第三章 种质资源(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以及种质资源的收

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与以育种为目的的品种资源分类及其特点。

1.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

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3.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4.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矮败小麦的培育与育种应用

第四章 引种与选择育种(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引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引种和选择育种在

72

作物育种中的重要地位。

1.引种与驯化:引种的基本原理,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引种的基本步骤;植物驯化的原理和方法;

2.选择育种: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选择和鉴定的基本方法与作用,选择育种程序。

第五章 杂交育种(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杂交育种的意义与地位,掌握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和

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

1.杂交育种的意义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地位。

2.亲本选配:亲本选配的原则,杂交技术,杂交方式。

3.杂种后代的选择: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及其他方法。

4.杂交育种程序: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选种圃、鉴定圃、品种比较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

教书育人案例:水稻育种家黄耀祥通过合理选配亲本育成著名水稻品种

第六章 回交育种(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回交育种在杂交育种中的特殊性;掌握回交育种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了解回交育

种的其他用途。

1.回交育种的特点、原理及应用价值。

2.回交育种的方法: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的选择,回交后代的选择,回交的次数与株数,修饰方法。

3.回交育种的其他用途:培育近等基因系,转育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提高远缘杂种的育性并控制分

离。

第七章 诱变育种(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诱变剂的种类,诱变育种的处理方法;掌握诱变育种的特点及育种程序。

l.诱变育种的特殊性。

2.常用物理诱变剂的类别、性质及其处理方法。

3.常用化学诱变剂的类别、性质及其处理方法。

4.诱变育种程序:处理材料的选择,诱变剂量的选择,处理群体的大小和后代种植与选择方法。

第八章 远缘杂交育种(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远缘杂交在作物育种和新种质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远缘杂交经常遇到的困难及其

克服的方法,掌握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l.远缘杂交在选育作物新品种和创造新种质工作中的作用。

2.远缘杂交经常遇到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3.远缘杂交育种的其它策略。

第九章 倍性育种(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倍数性育种在作物育种中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该育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1.多倍体育种:多倍体的种类和起源,人工诱导多倍体的途径,多倍体育种的基本步骤。

2.单倍体育种:单倍体产生的途径,单倍体的鉴定方法,单倍体在育种上的意义。

教书育人案例:坚韧不拔的远缘杂交育种专家鲍文奎

第十章 杂种优势利用(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理解选育杂交种的育种程序及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方法掌

握杂种优势的表现特点及其度量方法、自交系的选育方法、配合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杂种优势利用与

杂交育种在亲本选择和育种程序上的区别。

1.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73

2.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与度量方法。

3.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学基础。

4.杂交种品种的类型及其特点。

5.杂交种品种的选育方法与程序: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杂交种亲本的选育,配合力及其测定方

法,杂交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6.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人工去雄,利用标记性状,化学杀雄,利用自交不亲和性。

教书育人案例:自花授粉作物也具有杂种优势是袁隆平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石

第十一章 雄性不育性及其育种方法(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遗传基础,掌握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杂交种和核质互作

型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方法,理解利用“三系法”和“两系法”生产杂交种子的方法。

1.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核型雄性不育。

2.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恢复系的选育,三系杂交种的生产和

利用。

3.核型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不育种质的获得与鉴定,光温敏核不育杂交种的选育,核基因不育杂

种优势的利用。

第十二章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群体内和群体间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以及轮回选择的作用,理解群体改良在作物

育种中的重要意义。

1.群体改良的意义与原理。

2.群体改良的方法:群体内遗传改良方法,群体间遗传改良方法。

第十三章 抗病虫育种(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抗病虫育种的特殊性,掌握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机制与品种选育方法;理解抗

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1.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2.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3.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4.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第十四章 抗逆性育种(1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抗逆性育种的含义和抗逆性育种的基本方法。

1.抗逆性育种的意义与方法:作物逆境的种类,抗逆性育种方法。

2.抗寒育种:抗寒性的含义,抗寒性的鉴定与选育。

3.抗旱性育种:抗旱性的含义,抗旱性的鉴定与选育。

第十五章 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细胞工程、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设计育种的基础理论及主要内容,

理解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和意义。

1.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意义。

2.转基因育种的意义、作用与发展现状。

3.作物的 MAS 育种:MAS 育种应具备的条件,MAS 育种方法。

4.分子设计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分子设计育种的方法,分子设计育种的进展。

教书育人案例:抗虫棉育种专家郭三堆

74

第十六章 作物品种审定与植物品种权保护(1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品种审定的意义,掌握品种审定的程序方法,理解植物品种权申请的一般程序。

1.品种审定。

2.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第十七章 作物育种的实验技术(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田间试验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意义,理解田间试验的操作与观察记载,掌握

不同试验阶段的实验技术。

1.田间试验的基本知识。

2.田间试验的操作、管理和观察记载。

3.育种初级阶段的试验技术。

4.育种高级阶段的试验技术。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执行,重点培养学生对育

种学总体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为学好作物育种学Ⅱ奠定坚实地理论基础。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为重点,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增加

讨论和课程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20%+期末考试 8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或小测验、课堂与网络交流等表现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与概念、填空、简答、判断、论述、计算题等。为

了与考察考生的应用能力,注意考题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四、参考教材

[1]《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作物育种学》,孙其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植物育种学》,刘忠松等,科学出版社,201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以遗传学和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因此,除了遗传学外本课程的先修课

还要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田间实验设计与生物统计等。需要

学生掌握上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大纲尽量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科学地处理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

性、经典和现代的关系。内容上,增加了作物育种的实验技术和作物品种审定与品种权保护两章,使作物

育种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对于最具代表性的“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两种育种方法要精讲,增加了

讲授学时,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应用一章,增加了分子设计育种等内容,介绍了当代育种的最新进展,

但将其重点内容移至《作物生物技术基础》一门课程中。

75

作物育种学各论

Special Breeding of Main Crops

课程代码:901010538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吕文彦 讨论参加人:谢甫绨、吕文彦、姜海鹰、李春红

审核人:谢甫绨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水稻、大豆、玉米为代表,分别讲授油料作物、主要粮食作物,水田作物与旱田作物、自花

授粉作物与异花授粉作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使学生为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管

理与推广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玉米育种(12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优良玉米自交系及单交种的选育方法,理解不同基本材料和轮回选择对选育优

良玉米自交系的重要意义,了解玉米品种的概念及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1.国内外玉米生产和利用概况,玉米育种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2.玉米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育种目标,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

3.玉米的种质资源:玉米的植物学分类与起源,玉米品种的概念,美国的玉米种质资源,我国的玉米

种质资源。

4.玉米自交系的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概念,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基本材料,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方法,产

生自交系的其他方法。

5.玉米杂交种的选育:玉米自交系间的杂交种类型及其特点,亲本选配原则,杂交种的选育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著名玉米育种家李登海与登海种业

第二章 水稻育种(10 学时)

本章的重点是稻的杂交育种与优势育种,难点是优势育种中的相关理论和三系杂交稻的选育。通过本

章学习,掌握水稻优势育种和杂交育种的一般方法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熟悉野生稻资源、栽培稻资

源的特点与育种价值,了解我国稻作文化的丰富内涵。

1.绪论:世界与我国水稻育种的发展概况,我国水稻育种的主要成就,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2.稻种资源:稻属植物,野生稻资源,栽培稻资源,品种资源工作展望。

3.稻的育种目标及相关性状的遗传:高产,优质,多抗,早熟,其他目标性状。

4.稻的杂交育种:亲本选配与后代处理,籼粳杂交。

5.稻的优势育种:我国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概况及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三系杂交稻的选育,三

系杂交稻原种生产技术。

教书育人案例: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育种家陈温福教授

第三章 大豆育种(10 学时)

本章重点掌握大豆杂交育种的方法和大豆育种目标及其主要性状的遗传,了解我国栽培大豆的分类方

法及意义,从而理解大豆育种的特殊性。

1.绪论:我国的大豆生产及其制约因素,我国大豆的育种成就及大豆品种在生产上的作用。

2.大豆的品种资源:大豆的起源,大豆的进化,大豆的分类,大豆的生态类型,大豆的品种资源。

3.大豆的育种目标及性状遗传:大豆的育种目标,大豆的性状遗传。

76

4.大豆的育种方法:大豆的引种,大豆的系统育种,大豆的杂交育种,大豆的诱变育种,大豆杂种优

势利用的研究现状, 大豆育种的后期工作。

教书育人案例:大豆杂交育种的开拓者王金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与教学实习。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础

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为重点,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精选教学内容,精讲

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20%+期末考试 8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或小测验、课堂与网络交流表现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与概念、填空、简答、判断、论述、计算题等。

四、参考教材

[1]《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二版) 盖钧镒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作物育种学总论》。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大纲尽量结合北方三大作物的当代科研和生产实际,科学地处理了课程

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经典和现代的关系。从内容上,结合总论重点介绍水稻、玉米与大豆的特有育种

目标及其相关育种方法。

77

作物育种专题

Crop Breeding Special Subject

课程代码:901010537

学时数:40 学分数:2.5

执笔人:程海涛 讨论参加人:吕文彦、姜海鹰、程海涛、李春

红、朱敏

审核人:谢甫绨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掌握作物育种的一般原理及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视野,了解

稻米、玉米、大豆育种等领域热点问题和发展概况,从而加深对遗传育种领域的专门问题与热点问题的理

解、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夯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稻米品质改良(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稻米品质性状的评价标准与遗传规

律,品质改良的生理与遗传基础,掌握作物品质遗传改良方法,重点掌握稻米品质性状的范畴及其主要测

定方法。

1.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稻米品质的概念与范围;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稻米品质的评价标准;稻米

品质的测定。

2.稻米品质性状改良的生理与遗传基础: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

3.稻米品质育种的程序与方法:优良品质资源;稻米品质育种方法;育种程序。

4.稻米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协调。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水稻新型软米品种的选育与稻米产业发展

第二章 杂交水稻育种(8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交水稻育种发展动态,进一步掌握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机理与遗传基

础,掌握不育系类型、遗传特点;了解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掌握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理论方法;了解超

级杂交稻的育种发展现状,掌握超级杂交稻的育种基本理论与技术。

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进展和面临的问题: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杂种优势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杂种优势理论和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2.水稻雄性不育的基因研究:水稻质核雄性不育系分类,不育机理及相关基因;水稻光(温)敏核不育

分类,不育机理及相关基因;雄性不育基因多样性与恢复基因的对应性。

3.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与水稻广亲和性;广亲和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4.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与实践:超级杂交稻育种进展;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超级杂交稻育种策略。

教书育人案例:袁隆平与超极杂交稻

第三章 大豆品质育种(10 学时)

了解大豆品质育种的研究内容;了解国内外大豆外观品质的研究现状以及国际市场对大豆外观品质的

需求,掌握大豆外观品质的育种途径;了解大豆植物学形状与含油量的关系,掌握大豆含油量的遗传,了

解诱变育种对提高大豆含油量的重要性,掌握提高含油量的亲本选配原则和提高油含量的选择方法,了解

大豆杂交后代和辐射后代含油量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掌握低亚麻酸含量的遗传效应及低亚麻酸的育种途径;

理解高蛋白质含量育种的组合配制原则,选择标准与方法,了解改良大豆蛋白质品质的研究现状。

78

1.大豆商品外观品质育种:国内黄大豆品种的外观品质;外国大豆品种的商品外观品值;国际市场对

大豆外观品质的需求;大豆外观品质育种的途径。

2.油分含量与品质育种:大豆油是世界上主要食用植物油之一,产量据食用油的首位;大豆油份含量

的生态分析;提高大豆含油量育种的可能性;提高大豆含油量的育种;大豆脂肪酸组成成分改良的育种。

3.蛋白质含量与品质育种:高蛋白质含量育种;高蛋白质含量育种的组合配制;高蛋白质含量育种的

选择标准与方法。

4.菜用大豆育种:国内外菜用大豆生产和发展概况;菜用大豆的育种目标,性状遗传,育种方法;菜

用大豆育种研究展望。

教书育人案例:大豆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王金陵

第四章 特种玉米育种(10 学时)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特用玉米的分类、用途、育种意义及研究进展,了解玉米籽粒的营

养成分及化学组成,了解特用玉米的品种资源,掌握糯玉米、甜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

米的育种原理及方法,重点掌握糯玉米、甜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的育种目标,以及

单倍体育种等玉米育种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1.特用玉米的分类:玉米籽粒的营养成分及化学组成;特用玉米的分类及其用途;特用玉米的育种意

义。

2.糯玉米育种:研究进展概述;育种目标和方法;育种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甜玉米育种:研究进展概述;甜玉米的资源和遗传分类;育种目标和方法;育种中的问题和解决办

法。

4.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概述;高蛋白玉米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目标和方法;育种中的问题

和解决途径。

5.高油玉米育种:研究进展概述;高油玉米的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目标和方法;育种中的问题和解

决途径。

6.爆裂玉米育种:爆裂玉米的育种概况;玉米爆裂的机理与爆裂玉米的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目标和

方法;育种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7.玉米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研究概况及应用进展;单倍体育种的技术、方法,实际应用中的问

题及解决办法。

8.玉米种质资源改良理论的研究进展及现代玉米育种新技术。

教书育人案例:特种玉米育种家——史振声教授

第五章 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科研进展及热点问题讲座(4 学时)

本章具体内容与时俱进,邀请知名育种专家做讲座,原则上结合有关专家的科研选题和研究进展,来

介绍遗传育种领域当前热点研究问题与新思路。主要目的在于开阔学生思路,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程讨论、专家讲座。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

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精选教学内容,以点带面,注意引进实例,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

性。

教学建议:

1.各章重点在于对各种技术原理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适当展开面的介绍。

79

2.采取“讲述原理+布置任务+学生查阅整理资料+讨论+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增加声像资料,以之弥补实验实习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讨论

本课程每章之后布置讨论或总结文献性质的习题,可视同学学习状况设置阶段性讨论答疑和讨论。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给出,平时成绩包括出席、学习态度、课堂提

问、测验等,共 20 分,期末考试成绩 80 分,采取开卷考试,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体现学生对对知识的掌

握和运用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参考教材

[1]《作物育种专题补充》,吕文彦等,沈阳农业大学油印教材,2009

[2]《农作物品质育种》,刘后利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杂交水稻学》,袁隆平,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特用玉米品种·种植·利用》,曹广才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大豆遗传育种学》,王连铮、王金陵,科学出版社,199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作物生物技术基础。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作物育种专题是对作物育种学的补充与扩展,它一方面要讲述在育种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数限制而

未能展开讲解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对遗传育种领域中的最新、最热门话题和特色内容进行讲授和讨论,

是一门紧跟科学发展而开设的课程。本次大纲修订,调整了课程学时数,在此基础上更新了部分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水稻、玉米和大豆育种的前沿和特色内容,突出课程的前沿性和特色性。

80

作物生物技术实验

Experiment of Crop biotechnology

课程代码:901010536

学时数:50 学分数:2.5

执笔人:于翠梅 讨论参加人:于翠梅、王韵、程海涛、吕文彦、谢甫

审核人:谢甫绨

一、本实验课目的、意义

作物生物技术实验主要包括:演示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和作物生物技术理论课密切

结合的实践型课程。它是一门高技术含量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同时为植物学领域中的

理论研究和育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设计实验思路、方法和规范性的实验操作技术等几个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

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一 组培室的设计及仪器设备的使用(2 学时)

通过参观细胞工程实验室的布局,介绍电子天平,净化工作台,高压无菌锅等主要仪器设备的结构和

使用方法及观看教学录相片《植物组织培养》,使学生了解实验室的一般结构,掌握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

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有个初步的直观印象。

实验二 玻璃器皿及用具的洗涤与灭菌(2 学时)

通过学习玻璃器皿、金属器皿的洗涤和灭菌方法,使学生掌握组培用具洗涤方法及应达到标准。

实验三 培养基母液的配制与保存(4 学时)

通过学习培养基母液的成分及配制方法及流程,使学生熟练掌握准确而规范配制和保存培养基母液的

方法,理解配制母液需要注意事项。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苗木快速繁殖技术——竹柳种植基地建设

实验四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4 学时)

通过配制固体培养基及对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使学生掌握固体培养基配制及灭菌技术。

实验五 外植体的灭菌与接种(6 学时)

通过学习外植体选择、预处理及灭菌方法,并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接种操作,使学生了解外植体选用

原则,学会使用超净工作台,掌握外植体灭菌方法及接种技术。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石斛的繁殖技术,发明一种石斛扦插种植方法

实验六 植物器官组织的固体培养(6 学时)

通过学习植物器官组织培养的实验设计过程及水稻种子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方法,使学生理解器

官组织培养实验方案设计原则及愈伤组织诱导、脱分化及再分化的基本原理,掌握水稻成熟种子器官固体

培养技术,并能独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

实验七 植物细胞液体培养(6 学时)

通过学习以愈伤组织为材料,建立细胞悬浮系的原理及技术。使学生了解植物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的

生长规律,掌握观察和测定悬浮细胞的生长状况的方法,并能够根据细胞生长情况,设计调整不同培养基

81

组分,对细胞生长进行有效调控技术。

教书育人案例: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专家罗彩义教授

实验八 植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6 学时)

通过提取水稻叶片基因组 DNA,使学生理解 DNA 提取的基本原理,掌握最常用的提取植物基因组

DNA 的基本方法。

实验九 DNA 纯度和浓度的测定(2 学时)

通过学习 DNA 纯度和浓度的测定,使学生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DNA 的纯度、浓度的原理与方

法。

教书育人案例:第一个从嗜热菌中分离耐高温 DNA 聚合酶的科学家钱嘉韵

实验十 PCR 技术(4 学时)

通过学习 PCR 技术,使学生掌握 PCR 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及引物

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一种代替溴化乙锭(EB)的新型核酸染料 genefinder

实验十一 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2 学时)

通过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离 DNA 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用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DNA 的

纯度、DNA 的构型、含量以及分子量大小的原理及技术。

实验十二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技术(6 学时)

通过学习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分离 DNA 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聚丙烯酰胺电泳及染色方法,了解分子标

记分析的原理。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根据学生实验操作表现、出勤情况及实验报告等评定实验成绩。实验操作表现成绩占 40 %,实验报

告成绩占 60 %。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1]《作物生物技术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室,内部教材,2013

[2]《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实验指导》,内部教材,2012

[3]《生物技术实验教程》,陈丽静,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4]《植物生物技术》,张献龙,科学出版社,2012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组培室的设计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2 演示性 必修 1~2 2 玻璃器皿及用具的洗涤与灭菌 2 演示性 必修 1~2 3 培养基母液的配制与保存 4 综合性 必修 1~2 4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4 综合性 必修 1~2 5 外植体的灭菌与接种 6 综合性 必修 1~2 6 植物器官组织的固体培养 6 设计性 必修 1~2 7 植物细胞液体培养 6 综合性 必修 1~2 8 植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 6 综合性 必修 1~2 9 DNA 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2 综合性 必修 1~2 10 PCR 分子标记技术 4 综合性 必修 1~2

82

11 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2 综合性 必修 1~2 12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技术 6 综合性 必修 6-10

合计 50

83

作物栽培学总论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General

课程代码:901010530

学时数:24 学分:1.5

执笔人:王术 讨论参加人:王术、黄瑞冬、黄元财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是农学专业的专业课。该课程是综合性的应用技术科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

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的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

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设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佳产量、优良品质和最高效

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由于该课程于 2009 年被学校列为双语教学课,所以上课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提高学

生专业英语知识和理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当前作物栽培学发展现状,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任务和研究内容。掌

握作物栽培学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掌握作物的概念、作物生产特点、作物起源与分

类。

1.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

2.作物的概念:广义和狭义概念。

3.作物生产特点:地区性;季节性;持续性;脆弱性;生物多样性。

4.作物栽培历史和成就:古代农书;绿色革命;现代成果。

5.作物起源:八大起源中心。

6.作物的分类:按植物学特性分为四大部九大类;按生物学特性分(从温、光及 CO2 同化途径分)。

7.未来发展方向:高产、优质、生态、高效、持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轻简栽培;四化栽培(设施

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教书育人案例一:著名水稻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沈阳农业大学终身教授杨守仁先生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4 学时)

在植物学基础上,了解作物的形态结构,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理论,重点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过程

中的重要概念的核心内容。

1.作物的个体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的概念及特点;作物生长发育三阶段;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生

长中心和生产中心。

2.作物器官的建成:种子和种子萌发;根的生长及高产对根的要求;茎的形态和特征及高产对茎的要

求;叶的形态和功能;生殖器官的分化和形成。

3.作物群体的生长发育:作物群体概念;群体结构的组成;群体的自动调节。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6 学时)

本章是总论部分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以及作物高产群体结构及其调控。

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作物群体理论及产量潜力。

1.作物产量及产量形成: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结构;光合性能;源

84

-库-流理论。

2.作物生产力及生产潜力:基本概念。

3.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4.作物品质的调控。

教书育人案例二:著名玉米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前校长顾慰连先生

第四章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5 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环境条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掌握作物对环境因素的主要概念,重点掌握主要环境因素

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活因子:主要概念。

2.作物与生活因子的关系:作物与光;作物与水;作物与温度;作物与养分;作物与土壤。

3.环境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

4.生活因子的几个作用规律:矿质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最小养分律和限制因子法则;报

酬递减律;综合作用律。

第五章 作物栽培的技术和措施(5 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作物核心栽培技术措施,掌握主要栽培措施的原理与方法及应用条件,重点掌握主要概

念和原理。

1. 土壤耕作:高产土壤的基本条件;作物播前准备,包括耕翻、耙地与耢地、起垄、镇压与做畦。

2. 选用良种:优良种子的概念;优良品种的概念。

3. 播种:确定播期;种子量、种植方式、密度;播种方法(撒播、条播、点播及育苗移栽)。

4.施肥与灌水:合理施肥原则及方式(基、种、追);施肥量的计算;施肥方法(全层、集中、表层、

根外); 作物农田耗水量;灌溉定额;灌溉方法(沟灌、畦灌、喷灌、滴灌)。

5.田间管理:合理选择和施用除草剂;及时中耕和收获。

6.覆盖栽培技术。

7.灾后应变栽培技术。

教书育人案例三:著名小麦栽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先生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为课堂讲授。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

绍作物栽培学的最新科技动向。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一)课堂讲授

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着重介绍作物栽培的共同理论基础,讲述作物的生

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栽

培技术体系。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为 100%。

期末考试主要用笔试形式闭卷考试,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英汉互译、单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

及计算题等。

四、参考教材

[1]《作物栽培学总论论》(第二版),董钻、沈秀瑛、王伯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5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

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作物生产形势,加强了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机械化栽培技术

等方面的介绍。

86

作物栽培学各论Ⅰ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s Monograph Sections Ⅰ

课程代码:901010539

学时数:24 学分:1.5

执笔人:王庆祥 讨论参加人:王庆祥、贾宝艳、于海秋、王术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作物栽培学各论Ⅰ是农学专业的专业课作物栽培学的一部分。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主

要讲授玉米和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介绍如何合理运用各种栽培技

术,实现玉米和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应使学生能了解玉米和水稻的经济价值

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学会进行玉米和水稻栽培试验研

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玉米和水稻生产中的具体问

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该课程于 2009 年被学校列为双语教学课,所以上课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提

高学生专业英语知识和理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玉米(12 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玉米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玉米产量形成的基础和过程,重点掌握玉米生长发育规律,

玉米高产群体的构建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绪论: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玉米的特殊用途;玉米的起源及分类;玉米生产概况,分布及

区划。玉米的生产特点;世界玉米生产概况;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2.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的品种类型;玉米品种;玉米形态结构及功能;玉米的一生;玉米根、茎、

叶、穗、粒的形态与生长发育特性。

3.玉米栽培生理基础:营养生理;需水特性;对土壤要求; 对温度要求;对光照要求;光合作用等。

4.玉米栽培技术:整地与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田间管理。

5.特用玉米栽培:饲用玉米栽培与青贮技术,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栽培与加工保鲜贮藏,高油

玉米栽培与利用。

教书育人案例一:农业教育家、农学家、玉米栽培学家——顾慰连

第二章 水稻(12 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水稻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水稻的阶段发育和群体产量形成基础和过程,重点掌握水稻

“三性”的概念及其在水稻生产上的指导作用,以及水稻育苗技术和主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绪论:水稻的生产特点;栽培稻种的起源与分类;世界水稻生产概况;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2.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器官同伸与叶龄

模式;水稻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决定水稻生育期的机制。

3. 水稻的产量形成与品质。

4. 水稻育秧技术:水稻壮秧标准;水稻主要育苗方式;水稻育苗方法。

5. 水稻插秧及稻田管理:插秧时期;插秧方式;插秧密度;浅-湿-干优化灌溉技术;施肥技术。

6. 稻的其他栽培方式:水稻直播栽培;抛秧稻栽培;麦茬稻栽培;稻田养殖。

教书育人案例二: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丁颖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玉米和水稻栽培学的最新科技动向。

87

(一)课堂讲授

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玉米和水稻栽培的理论基础,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

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栽培技术体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为 100%。

期末考试主要用笔试形式闭卷考试,题型主要为:填空、选择、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参考教材

[1]《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

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作物生产形势,加强了玉米和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介绍。

88

作物栽培学各论Ⅱ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Monograph Sections II

课程代码:901010553

学时数:32 学分:2

执笔人:黄瑞冬 讨论参加人:黄瑞冬、王术、王海英、周宇飞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作物栽培学各论 II 是农学专业的专业课。该课程是综合性的应用技术科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

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

益的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小麦、大豆、高粱、谷子)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与技

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设入的生产资料,获取

作物最佳产量、优良品质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由于该课程于 2009 年被学校列为双语教学课,所

以上课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知识和理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小麦(10 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小麦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小麦的阶段发育和群体产量形成基础和过程,重点掌握小麦

高产栽培原理和技术。

1.小麦生产概况:小麦生产特点;世界小麦生产状况;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小麦的一生;小麦的阶段发育;小麦生长发育的三大规律。

3.小麦栽培技术: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争取一次播种保全苗;满足小麦高产营养要求;满足小麦高

产水分要求;加强田间管理。

教书育人案例一:著名小麦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先生

第二章 大豆(10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豆生产形势,掌握大豆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本章主要了解大豆国内外生产现状,了解大豆是高能作物,掌握大豆产量形成的基础和过程,重点掌

握大豆与禾谷类作物相比较低产的主要原因及高产途径。

1. 绪论:大豆的经济价值;世界大豆生产状况;我国大豆生产情况。

2.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大豆的形态特征;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大豆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 大豆的栽培技术:合理轮作;栽培形式;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播前准备;田间管理。

教书育人案例二:著名大豆学家王连铮先生

第三章 高粱(8 学时)

本章主要了解高粱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高粱产量形成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高粱抗逆的结构特征和

高产栽培技术。

1. 高粱生产概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高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高粱的主要类型及用途;高粱的形态结构及抗逆原理;高粱的生长发育和

产量形成。

3. 高粱栽培技术:合理轮作;播播种保苗;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

教书育人案例三:著名高粱学家卢庆善先生

第四章 谷子(4 学时)

89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谷子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理解谷子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掌握谷

子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 谷子生产概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谷子的生长与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 谷子栽培技术:播种技术;施肥技术;合理密植;田间管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学的最新科技动向。

(一)课堂讲授

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等作物的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生长发育和产量形

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和合理调控目标与方法;制定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栽培技

术体系。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为 100%。

期末考试主要用笔试形式闭卷考试,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英汉互译、单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

及计算题等。

四、参考教材

[1]《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版),董钻、沈秀瑛、王伯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

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总论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作物生产形势,加强了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介绍及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

90

耕作学

Farming System

课程代码:901010501

学时数:40 学分数:2.5

执笔人:王晓光 讨论参加人:王晓光、齐华、于海秋、赵姝丽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掌握有关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增进对耕作制度

总体性的认识与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

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1.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耕作制度的功能。

2.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3.耕作制度与现代可持续农业:耕作制度与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关系;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

系;关于我国后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

4.耕作学的研究内容与重点:耕作学的研究内容、耕作学的学科地位、耕作制度研究的重点领域。

教书育人案例一:我国著名耕作学家刘巺浩先生

第二章 作物布局(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以及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了解我国的作物

布局。

1.作物布局概述: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的作用、作物布局的原则、作物布局与农产品开发方向。

2.生态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水分条件对作

物布局的影响;土肥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3.作物布局设计: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作物布局研究法。

4.我国的作物布局:粮食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布局;果品蔬菜布局;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一:从大学时代的创新思维到走上世界 500 强之路-联邦快递创业之路

第三章 种植方式(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和复种的效益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我国主要间混套作和复种的类

型。

1.间混套作:间混套作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间混

套作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2.复种:复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复种的效益原理;复种的条件;复种的农业技术;复种的主

要类型和方式。

第四章 轮作与连作(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种轮作与连作的概念,轮作换茬及连作的作用,了解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及茬口顺序与安排,了解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和连作的应用。

91

1.作物茬口及其特性:作物茬口及其相关的概念;茬口特性的形成;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2.轮作及其应用:轮作的概念;轮作的发展史;轮作的作用;不同历史阶段的轮作;轮作的合理应用。

3.连作及其应用:连作的概念;连作的危害;不同作物及品种对连作的反应;连作的应用。

第五章 土壤耕作(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及土壤耕作的作用与措施,了解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

制类型及特点。

1.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土壤耕作的实质;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土壤宜耕性和耕作质量。

2.土壤耕作措施:初级耕作措施;次级耕作措施。

3.土壤耕作类型:平翻耕法;垄作耕法;深松耕法;少耕法;免耕法;沙田耕法。

4.土壤耕作制:土壤耕作制的任务;土壤耕作制的建立;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教书育人案例二:土壤学家、教育家,中国北方盐渍化土壤改良的奠基人之一叶和才先生

第六章 种养结合(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各种种养结合模式,了解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

1.种养结合概述: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种养结合的技术原理;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2.种养结合模式: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水田种养模式;旱田种养模式;庭院种养模式。

3.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发展趋势。

第七章 耕地保护(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农田保护与培肥的技术与措施,掌握节水抗旱技术,了解我国现行耕地土

壤现状及存在的的问题。

1.耕地保护的内涵及目标:耕地保护的内涵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及目标、我

国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措施。

2.耕地水蚀防控:水蚀的类型及危害、水蚀的影响因素、控制水蚀的基本措施。

3.耕地风蚀防控:风蚀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防治风蚀的措施。

4.农田杂草的防除:农田杂草的危害、农田杂草的种类、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农田杂草的防除措施。

5.农田土壤盐碱的治理:我国土壤盐碱化的现状、盐碱土的危害及其成因、盐碱土的改良技术、次生

盐渍化及其防治。

6.污染土壤的改良利用:土壤污染物及污染类型、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措施。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二:有机农场,逐梦乡野:一个职业农夫的创业故事

第八章 耕地培肥(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农田保护与培肥的技术与措施,掌握节水抗旱技术,了解我国现行耕地土

壤现状及存在的的问题。

1.土壤有机质及其作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及转化、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在耕

地培肥中的作用。

2.耕地培肥:耕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不同种植制度下耕地物质平衡、耕地培肥途径与措施、确定

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制定培肥体系的原则。

第九章 中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与发展(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情况及成效,了解我国耕作制度区划的基本知

识。

1.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耕作制度分区概况。

2.中国主要农区的耕作制度和发展方向:东北平原山区半湿润温凉雨养一熟农林区、黄淮海平原半湿

92

润暖温灌溉集约农区、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平原丘陵湿润温热水田集约农区、江南丘陵山地湿润温热水田二

三熟农林区、华南湿热双季稻与热作农林区、北部低中高原半干旱凉温旱作兼放牧区、西北干旱中温绿洲

灌溉农作制兼荒漠放牧区、四川盆地湿润温热麦稻二熟集约农区、西南中高原山地湿热水旱二熟粗放农林

区、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高寒牧区兼河谷一熟农林区。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有:课堂讲授、课外作业和教学实习,通过该课程各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精讲教学内容,

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采取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枯燥的授课内容生动

化、明了化,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开展电子教案、CAI 课件的研制、引进和应用,研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二)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本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采取课后布置习题,课前提问的形式既能巩固课上讲授过的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参考教材

[1]《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耕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应用作物生态学》,沈秀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中国立体农业概论》,卢良恕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耕作学原理—关于地力的使用和培养问题》,孙渠主编,农业出版社,198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土壤学、生态学和作物栽培学等,这些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进一步

学习耕作学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后备资源不足,提高土地利用率势在必行。而且中国将面临人口越来越多、耕地

越来越紧张的局面,这就要求耕作学在研究培养地力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正是适应

这一新形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我们修订了耕作学教学大纲。

93

作物生理研究法

Research Methods of Crop Physiology

课程代码:901010518

学时数:50(理论:20;实验:30) 学分数:2.5

执笔人:王晓光 讨论参加人:王晓光、王岩、赵新华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作物生理研究法是研究相关作物生理特性方法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物产量

和品质形成的生理过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掌握作物生理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大量实验,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作物试材的采集、制备与保存(理论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试材的采集、制备过程与保存方法。

1.作物营养器官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营养器官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

2.作物籽粒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籽粒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

第二章 作物种子生活力籽粒品质研究法(理论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籽粒品质的测定方法,掌握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方法。

1.作物种子的发芽试验:粮食、油料检验种子发芽试验。

2.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TT 法、红墨水染色法、BTB 法、荧光法、碘化钾法。

3. 作物籽粒品质的测定方法:谷类籽粒赖氨酸测定、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谷类油料作

物种子粗脂肪测定、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高粱中单宁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作物个体生长量研究法(理论 2 学时,实验 3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个体生长量的表示方法,掌握各种测定叶面积的方法。

1.作物的株高:株高的测定、株高整齐度。

2.作物的叶面积:叶形纸称重法、鲜样和干样称重法、、长宽系数法、回归方程法、叶面积仪法测定

作物的叶面积。

3.作物体的重量:鲜重的测定、干重的测定、风干重的测定。

4.实验一:作物叶面积的测定。

第四章 作物群体结构研究法(理论 4 学时,实验 7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叶面积持续时间、消光系数等生理指标的概念,并掌握作

物叶面积指数、作物群体结构、作物群体内 CO2 浓度的测定方法。

1.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2.作物的光合势和叶面积持续时间:光合势和叶面积持续时间。

3.作物群体内光能分布研究法:作物群体内光强分布的指数衰减、透光率、群体消光系数、作物群体

消光系数的测定。

4.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

5.作物群体内 CO2浓度的测定:作物群体内 CO2 浓度的测定。

6.实验二:作物群体内 CO2浓度的测定。

7.实验三:作物叶面积指数及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

94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一:李登海育种团队的创业之路

第五章 作物群体物质生产研究法(理论 2 学时,实验课 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表示作物物质生产的几个生理指标,学会估算作物群体的最大生产力。

1.物质生产的数量分析:生长的“S”形曲线、生长速率、.群体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比叶

面积、叶面积比、相对生长率和其它指标的关系、Logistic 方程的应用、作物物质生产的测定。

2.作物籽粒灌浆的生长分析:灌浆持续期、灌浆速度、平均灌浆速度、最大灌浆速度、饱满指数、籽

粒灌浆的“S”形变化过程、作物籽粒灌浆过程的测定。

3.作物群体最大生产力的估算: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与光能转化效率、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子、最高理

论产量的估算。

4.实验四:作物物质生产的测定。

5.实验五:作物籽粒灌浆过程的测定。

第六章 作物水分生理指标研究法(理论 2 学时,实验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作物组织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作物组织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作物组织

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1.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的概念、作物组织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的

测定、测定组织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的注意事项。

2.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的概念、作物组织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的测定。

3.自由水和束缚水:自由水和束缚水的概念、作物组织自由水和束缚水的测定、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方

法。

4.实验六:作物组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定及谷物籽粒水分含量的测定

第七章 作物有机营养生理指标研究法(理论 2 学时,实验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了解可溶性糖及淀粉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1.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

2.可溶性糖及淀粉的测定:可溶性糖及淀粉的测定。

3.实验七: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及利用叶绿素仪测定叶片的 SPAD 值。

第八章 作物根系活力研究法(理论 2 学时,实验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根系伤流量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掌握作物根量和表面积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

法。

1.根系的伤流量:容积法测定伤流量、重量法测定伤流量。

2.作物根量和表面积的测定:根量的测定、根系表面积的测定、染色液蘸根法测定根系表面积。

3.作物根系活力的测定: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定根系活力。

4.实验八:染色液蘸根法测定根系表面积。

第九章 作物逆境生理研究法(理论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表示逆境伤害的一些生理指标,了解作物逆境和衰老指标的测定方法。

1.外渗电导法:电导率的概念、电解质外渗量的表示、作物组织逆境伤害程度的测定。

2.脯氨酸法:作物脯氨酸含量的测定原理、作物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3.作物逆境伤害和衰老指标的测定:超氧化物歧酶(SOD)活性的测定、作物组织中丙二醛(MDA)

含量的测定。

4.作物生理研究法课程总结。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二:农民钟奇荣农村致富创业故事

95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实验。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精讲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开展电子教案、CAI 课件的研制、引进和应用,研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二)实验环节

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大量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作物生理研究的主要方法,能独立进行操作,准

确读取数据,实验后能分析、归纳实验结果,编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为以后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打

下基础。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实验成绩 50%+期末考试 50%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简答、判断、计算题等。

四、参考教材

[1]《作物生理研究法》,王晓光、王岩主编,沈阳农业大学校内教材,2004

[2]《作物生理研究法》,张宪政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

[3]《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张宪政等主编,辽宁科技出版社,1994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对作物生

理研究法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增补了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

实验课删去了陈旧的测定项目,增加了采用先进仪器的测定项目及方法。

96

作物生理研究法实验部分

Research Methods of Crop Physiology Experiment

课程代码:M901010518

学时数:30

执笔人:王晓光 讨论参加人:王晓光、王岩、赵新华

审核人:王术

一、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面向 21 世纪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作物生理研究法实验课是

农学专业的限修实践型课程,是作物生理研究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物生理研究法实验教学,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能独立进行操作,准确读取数据,实

验后能分析、归纳实验结果,编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为以后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同时,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事实求是的科

学态度,以及创新意识。

三、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一 作物叶面积的测定(3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各种测定叶面积的方法。

实验二 作物群体内 CO2 浓度的测定(3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作物群体内 CO2 浓度的测定方法,了解作物群体内 CO2 浓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三 作物叶面积指数及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作物叶面积指数及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方法,并了解作物群体内光能分布规律。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三:特色植物一炮走红-大学毕业生小肖的故事和梦想

实验四 作物物质生产的测定(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表示作物物质生产的几个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实验五 作物籽粒灌浆过程的测定(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作物籽粒灌浆过程的测定方法。

教书育人案例一:著名作物光合及群体生理研究学家殷宏章先生

实验六 作物组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定及谷物籽粒水分含量的测定(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作物组织鲜重含水量和干重含水量、作物组织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作物组织自由

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实验七 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及利用叶绿素仪测定叶片的 SPAD 值(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了解作物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实验八 染色液蘸根法测定根系表面积(4 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作物根系表面积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教书育人案例二:国际著名植物水分生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Bill Davies 教授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实验态度综合等评定,

给出成绩。总成绩 50 分。

97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1]《作物生理研究法》,王晓光、王岩,沈阳农业大学校内教材

[2]《作物生理研究法》,张宪政,农业出版社,1990

[3]《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张宪政等,辽宁科技出版社,1994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作物叶面积的测定 3 验证性 限修 2~3

2 作物群体内 CO2 浓度的测定 3 验证性 限修 2~3

3 作物叶面积指数及作物群体结构的

测定 4 验证性 限修 2~3

4 作物物质生产的测定 4 验证性 限修 2~3

5 作物籽粒灌浆过程的测定 4 验证性 限修 2~3

6 作物组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

定及谷物籽粒水分含量的测定 4 验证性 限修 2~3

7 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及利用叶绿

素仪测定叶片的 SPAD 值 4 验证性 限修 2~3

8 染色液蘸根法测定根系表面积 4 验证性 限修 2~3

合计 30

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实验中认真操作,做好原始记录。

98

经济作物栽培学

Cash Crop Sciences

课程代码:901010531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蒋春姬 讨论参加人:蒋春姬、赵姝丽、周宇飞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根据农学专业特点,以作物栽培学为中心,并与经济作物结合,进而达到有效地扩大经济作物

种类、适应国内发展经济作物的需求,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主要讨论棉花栽培、烟草栽培、花

生栽培、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对外环境条件的要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工艺等,培

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作物高产栽培基本理论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同时结合与本课有关先进技术和科研成

果等其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作物栽培方面的科研及技术管

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棉花栽培(8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棉花生产概况、生物学基础、棉花生育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高产

优质栽培技术,重点掌握棉花生育特性和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 棉花概述:棉花的起源、分布,生产现状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 棉花生物学基础;棉花的根系建成和生理功能、茎和分枝、叶和叶生理、生殖器官发育。

3. 棉花生育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棉花生长发育特性及环境的关系,棉花蕾铃脱落与控制。

4. 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形成规律,高光效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

教书育人案例一: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冯泽芳

第二章 烟草栽培(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烟草栽培起源、传播、类型、生产特点、生物学基础、烟草生长发育对环境要求、

烤烟的产量与质量、烤烟育苗技术、烤烟移栽和大田管理技术,掌握烤烟的生物学基础、烤烟对环境条件

的要求、烤烟育苗技术、烤烟大田管理技术,重点掌握考烟的生物学基础、烤烟的育苗技术、烤烟的大田

管理技术。

1. 烟草的概述:烟草的起源、传播、生产特点。

2. 烤烟的生物学基础:烟草对温、光、水、土壤条件要求。

3. 烤烟的育苗技术:育苗地的选择、做床要求、播种质量要求、育苗管理技术。

4. 烤烟的大田管理技术:移栽技术要求,大田生长施肥、灌水、打顶抹叉管理技术。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一:辽宁省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新

第三章 马铃薯栽培(9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马铃薯发展状况,起源、分布、马铃薯的营养与作用,马铃薯生物学基础和对环

境条件要求,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掌握马铃薯的营养与作用,马铃薯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件要求,马

铃薯栽培技术规程;重点掌握马铃薯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件要求,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

1. 马铃薯发展状况:马铃薯的起源、分布;马铃薯的营养成分;马铃薯的作用。

2. 马铃薯生物学基础:马铃薯生长发育对温度、水分、营养及土壤等环境条件的要求。

3. 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马铃薯选地、品种、土壤条件;播种质量要求;密度、水分、施肥量、病虫

99

害防治技术要求;收获贮臧技术。

4. 马铃薯的加工:马铃薯的加工条件;加工工艺工程;加工技术质量要求;产品销售方法及技巧。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二:马铃薯专家――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章 花生栽培(9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花生发展状况,起源、分布、花生的营养与作用,花生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件

要求,花生栽培技术规程;掌握花生的营养与作用,花生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件要求,花生栽培技术规

程;重点掌握花生生物学基础和对环境条件要求,花生栽培技术规程。

1. 花生发展状况:花生的起源、分布;花生的营养成分;花生的作用。

2. 花生生物学基础:花生生长发育对温度、水分、营养及土壤等环境条件的要求。

3. 花生栽培技术规程:花生选地、品种、土壤条件;播种质量要求;密度、水分、施肥量、病虫害防

治技术要求;收获贮臧技术。

4. 花生加工:花生的加工条件;加工工艺工程;加工技术质量要求;产品销售方法及技巧。

教书育人案例二:著名花生专家曹敏建教授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内实地参观。通过本课程各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理论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以教师主讲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结合实地观摩和现场教学;又要以理论为基础,以栽培技术为重

点,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课内复习题

课内复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内复习题巩固课堂讲授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内复习题:第一章 1 次、第二章 1 次、第三章 1 次、第四章 1 次、第五章 1 次,共计 5 次。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考试 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5 次)等;期

末成绩为期末试卷成绩。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开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问答题、简述题、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1]《中国棉花栽培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作栽培学各论》,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3

[3]《辽宁杂粮》,孙桂华等主编,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6

[4]《辽宁花生》,苏君伟、于洪波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作物栽培学、耕作学,需要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加强学生掌握经济作物基础知识及其相关的高产栽培技术的理解及应用,

深入研究经济作物的对温度、光照、水分、营养的需求条件、种植密度、吸肥规律、增产途径、加工工艺

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调整方面,增加了高产优质加工内容。

100

作物品质导论

Introduction of Crop Quality

课程代码:901010532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王晓光 讨论参加人:王晓光、王术、贾宝艳、赵新华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作物品质导论是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生态学、农业资源学、植物保护、农村区域发展、

农业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等农业相关专业的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认识主要农作物品

质的特点,以及作物品质在人民生活、粮食生产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品质

现状及相关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系统知识,了解国内外作物品质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观

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进行作物科学实验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小麦品质(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小麦品质的基本内涵,掌握小麦主要品质指标的概念,重点掌握小麦品质品种间

差异和环境差异、生态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小麦品质区划和栽培措施对品质改良的作用。

1. 小麦籽粒品质:形态(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一级和二级加工品质)。

2. 小麦籽粒品质的变异:品种间差异;环境间差异。

3. 生态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自然生态因子的影响;人为生态因子的影响。

4. 小麦优质栽培研究:小麦品质动态变化研究;施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灌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化

学调控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其他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5. 小麦品质区划:小麦品质区划研究方法;河南小麦品质区划;江苏小麦品质区划;东北小麦品质区

划。

6. 小麦品质的测定与评价:面包小麦品质标准和烘焙品质检测规程。

教书育人案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栽培学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于振文院士

第二章 水稻品质(8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世界主要产稻国家的水稻品质概况,掌握水稻品质指标的概念和具体内容及稻

米品质的测定及评价方法,重点掌握水稻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在今后水稻生产中通过育种及栽培的手段

进一步提高水稻的品质。

1. 世界主要产稻国水稻品质的概况:日本;泰国;韩国;印度等。

2. 水稻品质的主要指标: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

3. 水稻品质的测定方法: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及操作规程;利用食味分析仪测定稻米品质的操作规程。

4. 影响水稻品质的主要因素:品种自身的生理特性等;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

(施肥、灌溉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 提高水稻品质的途径:通过育种手段进行品质改良;通过栽培措施调控提高水稻品质。

教书育人案例二: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杂交水稻之父、水稻育种家袁隆平

第三章 玉米品质(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玉米品质的基本内涵,掌握玉米品质特性,重点掌握环境条件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玉米品质区划和栽培措施对品质改良的作用。

101

1. 玉米品质概念:玉米品质与用途及市场;玉米品质的类别;品质评价与玉米品质的相关标准。

2. 玉米品质特性: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

3. 国内外玉米品质概况:国外玉米品质概况;国内玉米品质概况。

4. 玉米品质区划:玉米品质区划的原则与指标体系;中国玉米品质区划及分区评述。

5. 玉米品质与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土壤环境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地理纬度对玉米

品质的影响;栽培措施对玉米品质的影响;玉米产量与专用营养品质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一:玉米育种家李登海的创业之路

第四章 花生品质(8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内外花生特别是北方花生生产的现况,品质特性和概况,掌握花生品质指标

的相关概念和具体内容,以及花生品质的测定及评价方法,重点掌握花生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区划,以及花

生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如何通过育种及栽培的手段进一步提高花生品质。

1. 花生品质概述:花生品质的重要意义;花生品质的内涵;籽粒的感官品质;籽粒的营养品质;专用

花生分类。

2. 花生品质标准:花生产品质量标准;种子和花生品质标准;花生卫生安全标准;优质花生生产标准

的制定及实施。

3. 影响花生品质的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环境条件对花生品质的影响;耕作栽培措施对花生品质的

影响。

4. 花生品质遗传特性及其改良:花生品质性状的遗传;我国花生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及采取的遗传、

栽培、加工措施。

5. 优质花生安全生产技术:花生优质安全食品的主要类型;优质安全生产技术;高油花生栽培技术;

高蛋白花生栽培技术;绿色花生栽培技术。

6. 中国花生品质区划:我国花生品质及品质区划的意义;花生品质区划的原则;中国花生品质区划。

教书育人案例三: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花生育种专家廖伯寿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和田间教学等内容。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动态,培养学

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作业巩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作业:第二章 1 次、第三章 1 次、第四章 1 次、第五章 1 次,共安排 4 次。主要形式为参观小麦

面粉生产过程、大米加工过程、玉米和花生主要产品加工过程。

(三)考试环节

考试的方法采取开卷方式,成绩合成采用平时出勤及表现+期末考试相结合(10%+90%)。题型主要分

为:填空、概念、简答、论述。考试实行 A、B 卷统一命题考试,考试标准统一,把好考试关,促进教学

质量提高。

四、参考教材

[1]《作物营养与品质》,王正银、胡尚钦、孙彭寿编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102

[2]《小麦品质生态》,曹广才、王绍中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农作物品质育种》,刘后利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中国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中国水稻研究所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中国玉米品质区划及产业布局》,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花生产量生理》,董钻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植物学和作物栽培学。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大纲以作物品质为主线,介绍了我国几种主要农作物品质研究的最新发展概况、品质研究的重要意

义和发展方向、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及作物品质的评价标准。所用数据、实例、结果能

反映当代作物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增加学生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的关注和了解,熟练掌握农业的

相关知识,开发学生科研能力,增强动手和思考创新能力,培养操作和指导农业生产能力。

103

现代农业科技进展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课程代码:901010533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于海秋 讨论参加人:于海秋、黄瑞冬、王晓光、赵新华

审核人:王术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国际国内农业发展最新趋势,讲授作物育

种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农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最新理论及最新技术。要求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科

技发展动态及方向,掌握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2 学时)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贡献;中国作物生产概况及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21 世纪我国农

业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

第二章 作物育种学发展动态(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状况,理解作物超高产育种理论,掌握两系法亚

种间超级杂交稻和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策略。

1. 世界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状况:农业科技革命和作物育种进步引领的绿色革命;育种上新的农业科

技革命的发展趋势;中国良种繁育领域与美国相比的主要差距。

2.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研究背景;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超级稻育种新进展。

3. 生物技术与现代作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转基因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教书育人案例一:袁隆平院士杂交稻研究历程;陈温福院士团队超级稻研究历程

第三章 作物栽培学发展动态(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世界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状况,理解农业发达国家作物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以及

我国与农业发达国家在主要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差距。

1.世界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状况:作物栽培学及其发展趋势;美国农业的发展及其作物栽培的主要技

术途径;以色列应用科技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

2.我国主要作物栽培技术与世界的差距:我国与农业发达国家在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差距;我国与农

业发达国家在主要作物的种植技术方面的差距。

3.中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与精准农业:中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作物栽培学存在的问题;中国作

物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精准农业。

教书育人案例二:中国和美国水稻生产

第四章 耕作学发展动态(8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耕作制度与耕作制度发展的生理学原理,理解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取向。

1. 农作制度概念释义及其发展趋势:农作制度替代耕作制度的原因;农作制度的概念释义;我国农业

发展重大任务与农作制度研究取向。

2. 国内外农作制度研究进展:国外农作制度研究;国内农作制度研究。

3. 中国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发展:农牧结合的概念和意义;中国农牧结合的发展概况;中国农牧结合

的有效途径;我国南方地区农牧结合发展模式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农牧结合模式研究。

104

4.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保护性耕作定义;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概况;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

要性及其试验应用现状;日前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研究情况;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必要

性。

第五章 农业相关领域研究动态(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了解与农学专业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1. 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认识;信息农业发展现状;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信息农业发展的

趋势。

2. 工厂化农业:国外工厂化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工厂化农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工厂化农业的主

要支撑技术研究;工厂化农业的主要装备研究;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3.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可持续农业。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一:从大学时代的创新思维到世界 500 强---联邦快递创业之路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形象生动地给学生展示世界农业的发展状

况,让学生掌握了解世界农业发展动态,鼓励树立身农业事业的信心。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每部分内容结束后,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适当插播世界农业有关内容的录像片。

(二)教学辅助资料

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结合教学进程,以某一节内容为题,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制作 PPT

讲解。面后进行课堂讨论,由教师进行引导性的总结。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50%+期末考试 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 PPT 讲解效果、

课程论文写作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开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简答题、论述题和发挥题。

四、参考教材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农业发展动态、农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没有固定的教材,主要参考

最新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最新农业科研报道及农业期刊等。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作物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需要学生掌握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相关的基本概

念和理论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大纲以国内外农业发展最新趋势为主线,所用教学材料反映作物科学的最新进展,增加学生对农业

发展现状的了解,拓宽学生的农业知识视野,使学生关注农业科研前沿,树立投身农业、热爱农业的抱负

和信念。

105

种子学

Seed Science

课程代码:901010527

学时数:32 (其中理论 32,实验 0 ) 学分数:2

执笔人:王玺 讨论参加人:王玺、范淑秀、吕香玲、关欣、王婧

审核人:王玺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种子形态构造、种子化学组成、种子发育、种子休眠、种子衰老、种子活力、种子萌

发、种子的无性繁殖以及种子物理特性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子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

识和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种子相关课程的学习、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种子的含义与特点;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的产生与发展;种子业的发展

教书育人案例一:做事先做人的许启凤教授

第一章 种子的形态构造(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种子的一般形态构造,掌握种子内部解剖构造特点、种子的分类方法以及主要农

作物种子形态构造的区别与联系。

1.种子的一般形态构造:种子的外部形态;种子的解剖构造;种子的分类。

2.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谷类作物种子;工艺作物种子;蔬菜种子。

第二章 种子的化学组成(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作物种子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作用,掌握各种化学成分在种子中的分布特点和

主要化学成份基本特性与变化规律。

1. 种子的一般化学组成: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 种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

2. 种子水分:种子中水分存在状态;吸附引力;临界水分与安全水。

3. 种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基本特性: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种子毒物。

4. 影响种子化学组成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第三章 种子的形成和发育(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作物种子中化学成分的总类和作用,掌握各种化学成分在种子中的分布特点和

主要化学成份基本特性与变化规律。

1.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授粉与受精;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主要农作物种子发育过程;种子发

育的异常现象。

2.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种子粒重、发芽率和水分的变化;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3.种子的成熟:种子的成熟阶段;种子成熟的标志。

4.生态条件对种子发育的影响:光照和温度;雨量和湿度;营养和密度。

第四章 种子休眠(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种子休眠的概念与意义,掌握种子休眠的原因和休眠机理,重点掌握主要农作物

种子的休眠特性和控制措施。

1.种子休眠的概念与意义:休眠的概念和类型;休眠的意义;休眠期。

2.休眠的原因:种胚未成熟;皮层障碍;抑制物质;环境条件的影响;综合原因导致的休眠。

3.种子休眠的机理:内源激素控制学说;光敏素调控学说;PP途径调控假说;其他学说。

4.主要农作物种子的休眠:麦类作物种子的休眠;水稻种子的休眠;棉花种子的休眠; 玉米、高粱种

106

子的休眠 ;蔬菜种子的休眠;甜菜种子的休眠。

5.种子休眠的控制:育种途径;化学药剂处理;贮藏与预措

教书育人案例二:不断跟踪科学前沿、勇于进取的种子生物学家傅家瑞教授

第五章 种子寿命与衰老(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种子寿命与衰老的有关概念,种子衰老机制和种子寿命估测方法,重点掌握种子

寿命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

1.种子寿命的概念与分类:种子寿命的概念;种子寿命的长短。

2.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遗传因素;种子发育条件与种子成熟度;种子加工、贮藏条件。

3.种子衰老:种子衰老的进程与标志;种子衰老机制。

4.种子寿命估测:种子寿命通则与 Harrington系数;种子生活力基本方程;种子寿命预测列线图。

第六章 种子萌发(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种子萌发过程及萌发过程中代谢规律,重点掌握种子萌发条件及其对萌发影响的

规律。

1.种子萌发过程:吸胀、萌动和发芽。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作用:萌发初期的修复作用与生理代谢作用的恢复;种子萌发期间的呼吸作

用;种子萌发期间的物质转化。

3.种子萌发的生态条件:水分;温度;氧气;其他条件。

4.穗发芽:穗发芽的机理;防止穗发芽的途径。

第七章 种子活力(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种子活力概念及其与生活力、发芽力的区别与联系,种子活力的生产意义,

种子活力的影响及因素及控制。

1.种子活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种子活力的概念;种子活力的意义。

2.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及其控制: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改善种子活力的措施。

3.种子活力基础。

4.种子活力测定。

教书育人案例三:把一生献给种子生理研究与应用的种子生理学家郑光华教授

第八章 种子的物理特性(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种子比重、容重、千粒重、种子的热容量和导热性的含义及在种子加工与

贮藏中的应用,重点掌握种子的散落性与自动分级、吸湿性与平衡水分、孔隙度与密度的含义及其对种子

贮藏、加工的影响规律。

1.种子的比重、容重和粒重:种子的比重;种子的容重;种子的粒重。

2.种子堆的散落性和自动分级:散落性;自动分级。

3.种子的导热性与热容量:导热性;热容量。

4.种子的吸湿性与平衡水分:吸附性与吸湿性;平衡水分。

5.种子堆的密度与孔隙度:种子堆的密度;种子堆的孔隙度。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和成绩考核三个环节。通过各

环节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全面和重点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根据内容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授课程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作业

作业是学生复习和巩固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及时准确地完成作业对学习内容的掌握非常重要,因此

每章结束后要针对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并严格督促,针对突出问题仔细讲解,达到学习目的。

107

(三)考试环节

期末考试(10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

考试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和论述等。

四、参考教材

[1] 《种子生物学》(第一版),高荣岐、张春庆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种子生理》(第一版),傅家瑞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

[3] 《实用种子生理学》(第一版),郑光华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

[4] 《种子活力》(第一版),陶嘉龄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

[5] 《种子学》(第二版),颜启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种子学课程的内容基本稳定,除个别章节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外,本次修订的大纲

没有明显变化。

108

种子生产与管理

Se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课程代码:901010534

学时数:24 学分数:1.5

执笔人:肖木辑 讨论参加人:王玺、吕香玲、杜万里、王婧、范淑秀

审核人:王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各类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种子生产原

理和方法解决种子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毕业以后从事种子生产、科研及管理的工作奠定坚实

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了解作物种子生产的意义和任务,理解我国种子生产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现状和发达国家种子生产体

系与发展状况以及种子生产的条件。

一、种子生产的意义和任务

二、种子、品种和良种的概念

三、种子生产的种类

四、种子生产应具备的条件

五、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

六、国内外种业发展概况

第一章 种子生产的原理与技术(8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繁殖方式与种子生产的关系,掌握种子生产的基本技术。重点掌握种子生

产的原理栽培品种的特性与防杂保纯。

1.植物的繁殖方式与种子生产技术

2.作物品种类型

3.种子生产基本原理

4.种子生产技术

第二章 自花授粉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解小麦、水稻种子生产的生物学基本特点、花器结构与开花习性。理解

掌握小麦种子生产技术、大豆种子生产技术及水稻常规品种种子生产技术。重点掌握水稻杂交种种子生产

技术及原理。

1.小麦种子生产技术

2.水稻种子生产技术

教书育人案例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

第三章 异花授粉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玉米种子生产的生物学基本特点与种子生产技术。重点掌握玉米自交系原

种生产方法和玉米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

109

1.玉米种子生产技术

创新创业案例二: 时代楷模李登海--一生情系一粒种

第四章 无性繁殖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4学时)

马铃薯种薯生产中的马铃薯病毒与种薯退化,马铃薯脱毒原理与方法,茎尖组织培养技术和马铃薯种

薯生产基地要求,马铃薯的原种生产、大田用种生产和防病毒再侵染的措施。

第五章 种子生产管理(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生产中的管理过程,掌握种子生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2.种子加工与设备管理

3.种子质量管理

4.种子收购与贮藏管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和期末考试。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理

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基础理论为重点,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

相结合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

(二)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期末考试为 100 分,无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分析或论述题等。

四、参考教材

教材:《种子生产学》,胡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第一版),郝建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种子生产原理和方法》(第一版),杜鸣銮主编,农业出版社 ,1991

[3] 《种子生产学》,王建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种子学》(第一版),颜启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种子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

学等课程。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课程为农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根据教改需要,对课程内容及学时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删去原大纲

的“品种审定”等内容;增加“种子生产的原理与技术”学时数,同时新增了“无性繁殖作物马铃薯种薯

110

的生产”的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111

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

Seed Testing And Storage & Processing

课程代码:901010535

学时数:34(其中理论 22,实验 12 ) 学分数 2

执笔人:王玺 讨论参加人:王玺、陈志斌、吕香玲、肖木辑、范淑秀

审核人:王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种子检验的原理、技术和种子分级方法,掌握种子清选、干燥、

处理和包衣的原理与应用,掌握种子贮藏原理和主要作物种子的贮藏特性与贮藏措施,直接为种子工作服

务。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1. 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 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的发展

案例一:杂交水稻之父的奋斗历程与感悟

第九章 种子检验与种子质量标准化(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检验的意义与程序,掌握种子检验的含义、内容和种子检验与种子质

量标准化的关系。

1. 种子检验的意义:种子检验的含义;种子检验的意义。

2. 种子检验与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检验与种子质量标准化的关系;种子检验技术

规程。

3. 种子检验的内容与程序;种子检验的内容;种子检验的程序。

第十章 种子田间检验(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田间检验概况。掌握品种纯度的概念与意义,品种纯度检验的原则和依据,

田间检验的内容,方法以及不同作物检验的重点时期。

1.品种纯度检验的意义:品种纯度的概念;品种纯度与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关系。

2.品种纯度检验的依据:品种纯度检验的基本原则;主要农作物品种纯度检验的依据。

3. 田间检验的内容与方法:田间检验的内容;田间检验的时期;田间检验程序和方法

第十一章 种子室内检验(讲授 7学时,实验 1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子批扦样的原则与方法,重点掌握品种纯度、种子净度、种子发芽率、

种子水分和其他各主要质量指标的检验原理、检验方法及存在问题。

1.扦样与分样:扦样的一般原则;扦样的方法和数量;分样。

2. 种子净度检验:净度检验的内容;净度检验的程序和方法;棉花健籽率测定

3. 品种纯度检验:种子形态鉴定法;理化快速鉴定法;幼苗鉴定与种植鉴定法;电泳谱带鉴定法;

112

其他鉴定方法

4.种子发芽力、生活力和活力测定:发芽试验;生活力测定;活力测定。

5. 种子粒重和容重测定:粒重与容重测定的意义;千粒重测定;容重测定

6. 种子水分测定:烘干减重法;水分速测仪测定法

7. 种子病虫检验:种子病虫检验的重要意义;种子病虫害检验的内容;种子病害的侵染与传播;种子

病害的检验方法;种子虫害的检验方法。

8.转基因品种特定特性测定

9.种子检验新技术

第十二章 种子质量评定与签证(1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子质量评定方法。

1. 种子质量评定与分级

案例二:种业功勋张海银的创业故事

2.种子签证

第十三章 种子加工(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种子加工现状与种子加工的意义,主要掌握种子清选分级、种子干

燥、种子处理和种子包衣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1.种子加工与种子工业:种子加工的意义;种子加工业的发展与状况。

2. 种子清选与分级:种子清选分级的程序;种子清选分级的基本原理;清选分级设备及其应用。

3.种子干燥:种子干燥的基本原理;种子干燥方法与设备。

4. 种子处理:药剂处理;肥料处理;物理因素处理;生物因素处理;某些特殊种子的处理。

5. 种子包衣:种子包衣类型;包衣材料的选择;种衣剂的类别。

第十四章 影响种子贮藏的生物因素及控制(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仓虫、微生物与老鼠的生命活动对种子贮藏的影响,掌握它们的生

命活动规律和与贮藏条件的关系,重点掌握其控制技术。

1.种子的生命活动及其控制:种子的呼吸特性;影响种子呼吸强度的因素;呼吸作用对种子贮藏的影

响;低温冻害及其预防。

2. 种子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控制:种子中的微生物;影响霉菌发育的生态条件及其控制。

3. 仓虫与鼠害的防治:、仓虫及其危害;仓虫的防治;鼠害的防治。

4.发热霉变及其控制:种子堆发热的原因;种子堆发热的类型;种子堆发热的一般过程及其控制。

第十五章 种子贮藏方法与设施(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常规贮藏过程中种子入库的要求、种子堆内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和种

子贮藏管理的要求、措施及注意事项。了解低温贮藏的有关知识。

1.常规贮藏:种子仓库;种子入库;种子贮藏管理

2. 低温贮藏:品种资源的低温贮藏;生产用种的低温贮藏;超低温贮存种质。

113

第十六章 主要作物种子贮藏技术要点(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玉米、水稻、小麦、大豆、花生等主要作物种子的贮藏特性与贮藏技术要

点。

1.玉米种子的贮藏:玉米种子的贮藏特性;玉米种子的低温冻害及其预防;玉米种子贮藏技术。

2.小麦种子的贮藏:小麦种子的贮藏特性;小麦种子的贮藏技术。

3.水稻种子的贮藏:水稻种子的贮藏特性;水稻种子贮藏技术。

4.花生种子贮藏:花生种子贮藏特性;花生种子贮藏技术。

5.大豆种子的贮藏:大豆种子的贮藏特性;大豆种子的贮藏技术。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后作业和成绩考核等环节。通

过各环节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全面和重点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课堂讲授

根据内容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授课程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 实验环节

1.掌握种子净度分析、发芽试验、水分测定和玉米品种纯度鉴定(电泳)的程序方法。

2.掌握主要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

3.及时完成实验报告。

(三)课外作业

要及时准确地完成作业。每章结束后要针对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并严格督促,针对突出问题仔细讲解,

达到学习目的。

(四)成绩考核

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8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

考试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和分析或论述等。

四、参考教材

[1]《种子检验》(第二版),王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2]《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3]《种子贮藏加工》(第二版),麻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之前,学生应先修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作物育种

学等课程。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适应教改需要,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课程理论与实验学时做了小幅调整,实验学时由 10 增加到 12,

理论部分学时由 24 调减为 22.,相关内容学时对应调整,使课程内容安排更加合理。

114

附:实验部分

一、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实验课内容全部是种子检验的内容,本部分的目标是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种子检验的

基本操作技能和种子检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巩固掌握种子检验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

养其科学、严谨、事实求是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意识。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农作物种子主要质量指标的检验技术,提高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一 种子净度分析(2 学时)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净度试样中净种子、其他植物种子和杂质的的区分标准,掌握种子净度测

定方法,学会净度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二 种子发芽试验与生活力测定(2 学时)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标准发芽试验方法与四唑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方法,重点掌握正常幼苗、

不正常幼苗、新鲜不发芽种子、死种子之间的区别以及四唑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条件和标准。

实验三 种子水分测定(2 学时)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了解种子水分测定原理,掌握烘干减重法测定种子水分的操作技术、注意事项,

比较烘干减重法与水分速测仪测定法测定种子水分的差异。

实验四 玉米品种纯度鉴定(电泳)(6 学时)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了解电泳法鉴定品种纯度的基本原理,学会电泳法鉴定品种纯度的操作技术,

掌握根据电泳谱带鉴定品种纯度的标准。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实验态度等综合评定,

给出成绩。总成绩 20 分。

五、参考教材

[1] 《种子学实验指导》,内部教材

[2] 《种子检验》,中国农业出版社,王玺,2007

[3]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4] 《1996 国际种子检验规程》,颜启传等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种子净度分析 2 综合性 必修 2

2 种子发芽试验与生活力测定 2 综合性 必修 4

3 种子水分测定 2 综合性 必修 2

4 玉米品种纯度鉴定(电泳) 6 综合性 必修 4

合计 12

115

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实验中认真操作,做好原始记录。

116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学)

Statistic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

课程代码:901010303

学时数:56(理论:42;实验:14) 学分数:3.5

执笔人:陈志斌 讨论参加人:陈志斌、关欣、王玺、国力

审核人:王玺

一、教学目的

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并能熟练应用于科研实践,同时能应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

设计试验,并对试验所得的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和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学会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

课程所涉及到的统计运算,提高运算速率及量化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田间试验概述 (5 学时)

本章概述农业科学试验、生物统计学发展概况、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通过本

章学习,了解农业科学试验的特点、任务和要求;掌握试验设计的原则及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重点是随

机排列的试验设计方法;了解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方法;了解试验的实施方法;了解统计学的功用;认识

本课程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田间试验的任务和要求:田间试验任务与来源;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田间试验的种类。

2.试验方案的制订:试验因素与水平;试验处理效应;制订试验方案的要点;正确处理试验因素与试

验条件的交互作用。

3.试验误差及其控制:试验误差的概念;试验误差的来源;试验误差的控制。

4.试验地的土壤差异与小区技术:试验地的土壤差异及选择;小区技术。

5.常用的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原则;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

6.试验的实施:试验计划的制订;试验地的准备;种子准备;播种;田间管理;试验观察记载;收获

与测产;试验结果的审核与初步整理。

创新创业案例一:创新应用田间试验设计方法

第二章 试验资料的整理与描述分析(3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试验资料初步整理的方法;了解制作各种不同变数资料的次数分布表和绘制次数

分布图的方法;了解常用的统计图;掌握平均数、变异数的意义、种类及计算方法。

1.统计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变数与观察值;参数和统计数。

2.数据的类型与次数分布:数据的类型;次数分布表;次数分布图;局部控制。

3.样本的描述分析:平均数;变异数。

创新创业案例二:创新学习――Excel 软件在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上的应用

第三章 概率分布(5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复习概率论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两种随机变数的理论分布——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

及其概率计算方法;理解总体与样本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从二项总体和正态总体抽样的抽样分布规律。

1.事件与概率:事件;概率;概率计算法则。

2.二项分布及其抽样分布:二项总体分布;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及计算;二项总体的抽样分布。

3.正态分布及其抽样分布:正态总体分布;正态分布的标准化;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正态总体抽样

分布;中心极限定理。

117

第四章 统计推断(理论 5 学时,实验 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 t 检验法;了解区间估计的方法以及

区间估计与统计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

1.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意义和原理;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两尾检验与一尾检验;统计假

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2.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相比较的假设检验。

3.二项分布资料的百分数的假设检验:单个样本百分数的假设检验;两个样本百分数相比较的假设检

4.参数的区间估计:正态总体平均数 μ的区间估计;二项总体百分数的区间估计。

教书育人案例一:试验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做出统计推断

第五章 次数资料的卡方(2)检验(理论 3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适合性检验的方法;掌握属性变数资料的相关研究法——独立性检验方法。

1.卡平方(2)检验概述:卡方的定义;卡方的连续性矫正。

2.适合性检验:各种分离比例的适合性检验;拟合优度测验。

3.独立性检验:2×2 表的独立性检验;r×c 表的独立性检验。

第六章 方差分析(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了解两

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了解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及期望均方;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和数

据转换。

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步骤:方差分析的原理数学模型;方差分析的步骤。

2.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和数据处理: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方差分析的数据转换。

教书育人案例二:理论要联系实际

第七章 单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理论 3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单因素完全随机和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了解顺序排列试验设计

及拉丁方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

1. 顺序排列试验的统计分析:对比法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间比法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2.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统计分析: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数学模型;各处理观察值数目相等的单向

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各处理观察值数目不等的单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3.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数学模型;自由度与平方和的分解;实例

分析。

4.拉丁方试验的统计分析:数学模型;自由度与平方和的分解;实例分析。

第八章 多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理论 4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了解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以及裂区试验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

1.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无重复观察值的二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有有重复观察

值的二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2.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数学模型;自由度与平方和的分解;实例分析。

3.裂区设计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数学模型;自由度与平方和的分解;实例分析。

创新创业案例三:田间试验缺区估算的新方法

第九章 直线回归和相关分析(理论 5 学时,实验 2 学时)

118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回归和相关的概念;掌握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关系的假设检验;了解直线

回归的预测方法;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方法;理解直线回归和相关的内在关系。

1.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函数关系和统计关系;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2.直线相关: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决定系数。

3.直线回归分析:直线回归方程;直线回归的假设检验:直线回归的区间预测。

4.直线回归和相关的应用要点。

第十章 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理论 5 学时,实验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元回归方程建立、多元回归的假设检验

的步骤;了解多元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求解过程,了解通径分析。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检验;剔除不显著的自变量;

回归平方和与偏回归平方和的关系。

2.通径分析:通径分析的意义和作用;通径分析的基本原理;通径系数的表示方法;通径系数的显著

检验;通径分析的基本步骤;通径分析的应用要点性;通径分析应用时注意的问题。

3.多元相关分析: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

教书育人案例三:不能为统计而统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学会灵活

地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科研实践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1.配合统计软件的教学,采用“重两头,轻中间”的方法,即:重视介绍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

应用范围;重视统计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简单介绍各种统计方法的运算步骤,解题过程。通过大量的实例

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功用,能举一反三,学会在科研实践中如何选择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2.采用多媒体授课,节省讲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原则性教学建议:

1.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注重推理、推导、论证及解题步骤等,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应用科学,

因此应把重点放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一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公式的推导不应是教师教学与学生

学习的重点。

2.由于计算机的发展,计算工作尤其是复杂的运算可以通过电脑软件完成,所以应减化计算步骤的介

绍,节省出时间,增加实验课的内容。

(二)实验环节

先由老师演示如何使用统计软件,并讲解例题,再由学生独立操作微机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

1.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

掌握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

2.两个样本平均数的统计推断

掌握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

3.卡平方检验

掌握适合性检验、独立性检验及单个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

4.单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掌握单因素随机区组及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5.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119

掌握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6.直线回归与相关

掌握直线回归与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

7.多元回归与相关

掌握多元回归与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10%+实验成绩 20%+期末考试 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考勤情况

等;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情况和实验报告(7 次)的质量综合评定等;期末成绩为期末试卷成绩。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开卷考试,题型主要为:简答题、填表题、设计题、案例分析和解析题等

四、参考教材

[1]《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第二版),宁海龙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2]《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徐辰武 章元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宁海龙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

[4]《试验统计方法》,盖钧镒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Excel 2016 数据处理与分析从新手到高手》,点金文化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6]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8th Edition),Douglas C. Montgomery,John Wiley & Sons,

Inc. 2013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要求掌握这些课的基本原理,由于实验

课要借助计算机完成,因此要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由于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应用学科,又由于课时数的减少和教材内容的增加,要求我们在不影

响课程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删去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某些应用结论的推理过程,重点介绍常用的试

验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的原理及方法,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和取舍。还结合农业科学发展的实

际需要,介绍一些常用计算机统计软件的使用,增加了创新创业案例。

120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部分

Statistic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课程代码:M901010303

学时数:14

执笔人:陈志斌 讨论参加人:陈志斌、关欣、王玺、国力

审核人:王玺

一、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应用科学,学会如何将各种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科研实践,是学习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实验是学习、检验、考核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最佳方式。因此实验课的教学

是该课程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实验,学会使用计算机解决统计分

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独立操作计算机,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完成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统计分析,学会如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作

出正确的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三、主要实验内容

先由老师演示如何使用统计软件,并讲解例题,再由学生独立操作微机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一 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2学时)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重点是总体方差未知、小样本(n<30)的 t 检验

法,熟练掌握 SAS 软件由 Excel 电子表导入数据的方法。

实验二 两个样本平均数的统计推断(2学时)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理解成组法与成对法在设计和分析上的差异。

实验三 卡平方检验(2学时)

掌握适合性检验、独立性检验及单个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

实验四 单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2学时)

掌握单因素随机区组及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实验理解完全随机与随机区组

试验在设计上的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分析上的差异。

实验五 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2学时)

掌握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实验理解无重复二因

素交叉分组和有重复二因素交叉分组完全随机试验在统计分析上差异,理解若要分解互作项,对试验设计

提出的要求。

实验六 直线回归与相关(2学时)

掌握直线回归与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和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相关

系数法、t检验及 F检验法)。

实验七 多元回归与相关(2学时)

掌握多元回归与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和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根据考勤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及平时小测验占总成绩的 20%。

121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实验教材:

[1]《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陈志斌编,2014

参考教材:

[2]《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宁海龙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

[3]《田间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分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宁海龙主编,科学出版社,

2012

[4]《Excel 2016 数据处理与分析从新手到高手》,点金文化 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5]《SAS for Windows(V8)统计分析系统教程新编》,侯军主编,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单个样本平均数的统计推断 2 验证性 必修 1

2 两个样本平均数的统计推断 2 验证性 必修 1

3 卡平方检验 2 验证性 必修 1

4 单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2 验证性 必修 1

5 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2 验证性 必修 1

6 直线回归与相关 2 验证性 必修 1

7 多元回归与相关 2 验证性 必修 1

合计 14

实验每人一组,课堂上完成上交实验报告及电子文档。

122

植物保护通论

Plant Protection Theory

课程代码:901010524

学时数:48(理论:32 学时 ;实验:16 学时) 学分数:3

执笔人:赵秀香、董辉 讨论参加人:赵秀香、周如军、董辉、

高萍、钱海涛

审核人:陈立杰、方红

一、教学目的

本门课程是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熟悉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掌握各类病原学和害虫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了解作物主要农业病虫害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技术,

为农学专业学生从事作物栽培和育种工作奠定植物病虫害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作物病害部分和作物虫害部分,其中病害主要有病害基础理论和作物病害;作物虫

害部分包括虫害基础理论和害虫种类鉴定。

第一部分 植物病害部分

介绍植物病害的危害性,病害症状,各类病原物形态及为害特点,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方

法。

第一章 植物病害概念(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病害的一般概念,病害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作物受害后的反常表现。理解病

因,病原等概念;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掌握病状、病症和症状等病理学名词;常见

病害的几大症状类型等。

1.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植物病害的概念;

3. 植物病害的类型: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4. 植物病害的症状和类型:病状类型;病症类型。

实验一 农作物病害症状观察 (2 学时)

第二章 植物病害病原物(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常见植物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种类,理解五大类病原物形态;掌握各病原物的侵染

方式、传播途径及防治特点等。

1. 植物病原真菌:

2. 植物病毒

3. 植物细菌;

4. 植物线虫;

123

5. 寄生性种子植物。

实验二 植物病原形态观察(2 学时)

第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病过程(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病害侵染循环及发病过程;理解病害侵染各时期的影响因素;掌握病害的流

行和种类和流行因素。

1. 侵染性病害发病过程:病害侵染过程;病原物侵入寄主的方式;侵染各时期的影响因素。

2.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病原物的侵染循环、初侵染、再侵染、传播、越冬和越夏、病害流行种类和流

行因素。

第四章 植物病害防治(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病害防治的目的和意义;植物病害防治的方针;综合防治的概念;认识化学

化学防治的特点;生产上常用的杀菌剂的主要种类及其特性;理解植物病害防治原理和途径;化学防治的

方法及注意事项。

1. 植物病害防治的概念和方针;

2. 植物检疫

3.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4. 化学的、物理的、生物防治法。

第五章 水稻病害(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水稻病害基本情况;理解病害的症状、病原形态;掌握水稻三大病害发病规律和综

合防治法。

1. 稻瘟病:为三大病害之首,作为水稻病害典型讲透。

1.1 症状:苗瘟、叶瘟(普通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节温、穗颈瘟、谷粒瘟。其中叶瘟和穗颈

瘟为重点;

1.2 病原菌:形态、生理(温、湿、光、毒素)、寄主范围、生理分化等;

1.3 病害循环;

1.4 发病条件:品种与发病、栽培管理与发病、气象条件与发病;

1.5 防治:水稻病害防治,强调肥水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

2. 水稻纹枯病:腐生能力强的典型,强调栽培防治,品种基本无效;

3.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病害,检疫对象,强调症状特点和检疫方法,防治强调法律防治法(植物检疫),

快速检疫;

4. 稻曲病:近几年日趋严重,分析逐年加重原因,危害严重性,不仅影响产量且有毒。

实验三 水稻病害鉴定(2 学时)

第六章 杂粮病害(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玉米上的主要病害的基本情况;理解几种玉米叶斑类病害的症状区别;两种玉米

124

黑穗类病害的症状区别;掌握玉米病害更替演变的规律及玉米两种黑穗类病害的侵入方式。

1. 玉米叶斑类病害:玉米大、小、灰斑病及弯孢菌叶斑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的形态、发育温度、生

理分化;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

2. 玉米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的形态;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和防

治方法。

实验四 杂粮作物病害鉴定(2 学时)

第二部分 植物虫害部分

为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打好昆虫学基础,结合实验和实习,培养学习、研究和解决生产问题的

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高等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理论 2学时,实验 2学时)

掌握昆外部形态特征相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体段及其附属器官,以及体壁相关内容。

1. 昆虫纲的特征;

1.1 昆虫体躯的分段及昆虫纲的特征;

1.2 通过节肢动物门的特征引出昆虫纲的特征:体段、足、翅、复眼、触角的特征;

1.3 列表比较昆虫纲与本门其它纲的特点;

2. 昆虫的头部;

2.1 昆虫头部的形状;

2.2 分区和头式;

2.3 触角、复眼、单眼、口器的构造、功能、类型及特化情况;

3. 昆虫的胸部;

3.1 胸部的构造、功能;

3.2 足、翅的构造、功能、类型及特化情况;

4. 昆虫的腹部;

4.1 基本构造;

4.2 尾须、腹足、外生殖器的构造、功能、特化与类型;

实验: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

教书育人案例一: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爱默生)。

第二章 昆虫的生物学特点(2学时)

要求掌握昆虫生殖、生活史等相关内容。

1. 昆虫的生殖方式;

1.1 主要生殖方式;

125

1.2 几种特殊生殖方式;

2. 昆虫的变态和发育;

2.1 变态、变态类型及其特点;

2.2 卵的构造与发育;幼虫的类型与发育;蛹的类型与发育;成虫的发育及生殖;内激素对变态作用;

3. 世代和生活史;

4. 昆虫的习性;

4.1 趋性、假死习性、迁飞习性、群集性、群栖性及社会习性;

实验:昆虫的变态;蛹类型;幼虫类型。

第三章 昆虫的分类(理论 2学时,实验 2学时)

要求掌握昆虫分类的依据、方法、主要目的特征及所属重要科的特征。

1. 分类的一般概念;

1.1 分类的意义、根据和单元;

1.2 种的概念和种以下分类;

1.3 昆虫的学名;

2. 昆虫的分目;

2.1 几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以及常见目科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习性。

实验:昆虫的分类。

第四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

要求掌握昆虫与环境条件中的气候因子、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1. 气候条件对昆虫的影响;

1.1 昆虫对温度、湿度、降水、光照及风等气候因子的要求及这些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2 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的应用;

2. 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2.1 食物、各类天敌对昆虫的影响及生物因子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2.2 土壤条件对昆虫的影响;

2.3 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影响。

第五章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2学时)

要求掌握害虫防治的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了解农药种类、特性和生物防治的基本内容。

1. 害虫防治法;

1.1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的意义、原理和方法;化学防治法的特点、主

要农药的作用方式及农药的使用知识;

2. 综合防治简介;

2.1 害虫防治史、IPM 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观点;

126

2.2 综合防治的进展。

第六章 地下害虫(讲课 2学时,实验 1学时)

掌握地下害虫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测报技术。

1. 地下害虫;

1.1 地下害虫的发生和为害特点;

1.2 地下害虫的主要类别及其主要种类;

1.3 各类地下害虫的主要寄主、分布、为害方式及其为害症状比较;

1.4 各种地下害虫的生活史与重要生活习性;

1.5 各种地下害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6 地下害虫的预测预报、防治指标;

1.7 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

第七章 旱粮作物害虫(理论 2学时,实验 1学时)

旱粮作物害虫主要指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等作物的主要害虫。要求掌握旱粮害虫的种类、分布、

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测报技术。

1. 粘虫;

1.1 分布及为害;

1.2 粘虫的越冬及在我国的发生区划;

1.3 迁飞特点及机制,迁飞路线,迁飞的依据等;

1.4 重要的取食、活动、产卵及为害等习性;药剂防治适期及综合防治措施;

2. 玉米螟;

2.1 我国玉米螟的种类及其分布,寄主及其研究现状;

2.2 以玉米螟为代表重点讲授钻蛀类害虫的为害特点及在综合防治中应注意的事项;

2.3 预测预报方法及防治指标;

2.4 防治适期的重要性及综合防治措施。

3. 蚜虫类

3.1 蚜虫的为害;

3.2 重要蚜虫种类的为害症状;

3.3 田间蚜虫的识别,包括寄主、体色、大小、体形及主要形态特征等方面的识别;

3.4 蚜虫的多型现象;

3.5 举例说明蚜虫的生活史类型;

3.6 蚜虫繁殖的特点;

3.7 蚜虫的种群消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8 各种蚜虫的测报方法、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及防治方法。

127

实验:地下害虫及早粮作物害虫识别。

第八章 水稻害虫(理论 2学时,实验 2学时)

要求掌握水稻害虫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测报技术。

1. 我国北方稻区发生的主要害虫种类及为害症状;

2. 我国南、北方稻区害虫发生种类的异同及各自的特点、现状;

3. 水稻主要害虫:稻潜叶蝇、稻负泥虫、稻螟蛉、稻飞虱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水象甲等分别

讲述发生地区及分布,为害症状及为害时期,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措施,测报

方法等;我国北方稻区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体系。

实验:水稻害虫识别。

教书育人案例二:水稻害虫防治专家介绍。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及实验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

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选用精美图片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实验环节

通过实验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病虫害鉴定的基本实验方法。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的实验操作,

使学生学会常见病虫害的鉴定方法及主要病虫的形态观察。实验课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三)考试环节

考试成绩主要为期末试卷考试成绩。期末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试题类型为:解释概念、填空

题、判断对错、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四、参考教材

[1]《植物病理学》,徐秉良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植物病原真菌学》,陆家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植物病害诊断》,陆家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4]《植病研究方法》,方中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董金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农业植物病理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候明生,科学出版社,2008

[8]《普通昆虫学》,彩万志、庞雄飞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128

[9]《昆虫学通论》(上、下),管致和,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出版社,1993

[10]《农业昆虫学》面向“21 世纪”教材,袁峰,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1]《农业昆虫学》(北方本)面向“21 世纪”教材,仵均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无。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教学大纲修订是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制定的,加强基础,以专业为模块。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能力,更好与实践结合。此次教学大纲是针对 2012 级修订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时要求进行部

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