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史序

102
臺臺臺臺臺 臺臺臺臺 http://www.tonyhuang.idv.tw/ 臺臺臺臺臺臺臺 臺臺臺臺臺臺臺 臺臺

Upload: alida

Post on 04-Jan-2016

5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臺灣通史序.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 連雅堂. 圖片來源 http://www.tonyhuang.idv.tw/. 教 學 導 覽. 題解探求 作者尚友 範文教學 內容欣賞. 問題討論 基礎測驗 進階練習 一元復史. 題 解 探 求. 本文選自 《 臺灣通史 》 。連橫著臺灣通史的動機,是基於愛鄉愛國的真誠,不忍國土淪喪,文化斷絕,民族精神蕩然無存。本文說明了臺灣無史的缺憾,以及撰修 《 臺灣通史 》 的緣由。. 臺灣通史的體例與內容.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臺灣通史序

臺灣通史序

圖片來源 http://www.tonyhuang.idv.tw/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 連雅堂

Page 2: 臺灣通史序

教 學 導 覽

題解探求作者尚友範文教學內容欣賞

問題討論基礎測驗進階練習一元復史

Page 3: 臺灣通史序

題 解 探 求

本文選自《臺灣通史》。連橫著臺灣通史的動機,是基於愛鄉愛國的真誠,不忍國土淪喪,文化斷絕,民族精神蕩然無存。本文說明了臺灣無史的缺憾,以及撰修《臺灣通史》的緣由。

Page 4: 臺灣通史序

臺灣通史的體例與內容

連橫以傳統史書方式,仿紀傳體分為四紀、二十四志、八列傳〈六十傳〉,共三十六卷,並附有圖、表。。(一 )體例及內容通史記載,始於隋朝大業元年(西元六○五年),終於清朝光緒二十一年,上下一千二百九十年。

按此按紐暫時略過臺灣通史內容,繼續題解進度

Page 5: 臺灣通史序

名 稱 內 容開闢紀 漢人發現與開闢臺灣之經過。建國紀 鄭氏三代海外建國史事。經營紀 清代之經營開發。獨立紀 臺灣民主國之抗日事跡。

(後改為過渡紀。)

Page 6: 臺灣通史序

名 稱 內 容疆域志 以建省後所建置之府縣為對象,述

其開發建置沿革及地理概況。職官志 敘述職官之設置、變遷。戶役志 記臺灣戶口、丁役。田賦志 記臺灣徵收田賦之制,並及於官莊、

隆恩、抄封等官租及番租、屯租、隘租。

度支志 記載歲出入及銀錢之制。典禮志 記載慶賀、接詔、耤田、祭社、釋

菜、祭纛、大操、旌表、鄉飲、祀典等典禮之儀式。

Page 7: 臺灣通史序

名 稱 內 容教育志 記載儒學、書院、晚清西學堂、番

學堂之興置。刑法志 記載施行於臺灣之刑法。軍備志 記載臺灣兵戍之制。外交志 記載明鄭時期之日本聘問、呂宋經

略及清中葉以後之英人之役、美船之役、牡丹社之役、法軍之役。

撫墾志 記載開墾撫番及沈葆楨、劉銘傳之山地經略。

城池志 記載各府廳縣城之建置沿革與規模及衙署。

Page 8: 臺灣通史序

名 稱 內 容關征志 記載歷代之關征、雜餉、釐金等稅。賣志 記載清代官方鹽、硫磺、煤、煤油、

樟腦、沙金、阿片釐金管制與經營。郵傳志 記載臺灣之陸運、海運、郵電之建設,

側重劉銘傳在臺興辦之事業。糧運志 記載臺灣額徵米糧運供福建充當兵餉

與各縣倉儲之制。鄉治志 記載保甲、團練、義倉、會館等民間

防衛、互助事業。宗教志 記載臺灣民間所信奉之神教、道教、

佛教、景教、回教。

Page 9: 臺灣通史序

名 稱 內 容風俗志 記載歲時、宮室、衣服、飲食、冠

婚、喪祭、演劇、歌謠等習俗。藝文志 將方志、藝文書目列為藝文表。商務志 記載與外國通商貿易事宜。工藝志 記載紡織、刺繡、雕刻、繪畫、鑄

造、陶製、煆灰、燒灰、竹工、皮工等各種工藝。

農業志 記載臺灣米、糖、茶等主要農產之種植生產,並錄列作物瓜果之種類。

虞衡志 考釋臺灣之動植礦物、草木蟲魚。

Page 10: 臺灣通史序

名 稱 內 容列傳一

明鄭時期之豪傑王公、文武大員,以顏思齊、鄭芝龍為首,依次為寧靖王、諸臣、諸老、陳永華、林圯、林鳳、劉國軒諸人。

列傳二

清初(康熙年間)之人物,首為征臺之施琅,次為反清之吳球、劉卻、朱一貴,再次為平定朱一貴亂事及以後鎮守臺灣之諸將如歐陽凱、藍廷珍、楊文魁等人。

列傳三

以雍正、乾隆年間墾拓、民變及平定民變之人物為主,如王世傑、施世榜、林成祖、吳鳳、林爽文、吳福生、黃教、福康安、楊廷理。

Page 11: 臺灣通史序

名 稱 內 容列傳四

為嘉、道、咸、同、光年間的人物,如海寇蔡牽,民變領袖許尚、張丙、郭光侯,墾拓者吳沙、鄭勒先、姜秀鑾,鎮守臺灣之名宦謝金鑾、姚瑩、徐宗幹等人。

列傳五 戴潮春及與戴案有關之丁曰健、林文察、林占梅,及沈葆楨、劉銘傳、林平侯等人。

列傳六列傳七

為類傳,收載臺灣的循吏、流寓、鄉賢、文苑、孝義、勇士、貨殖、列女。

列傳八

為交割之際的抗日分子,如丘逢甲、吳湯興、徐驤、吳彭年、林崑岡及唐景崧、劉永福。

Page 12: 臺灣通史序

連橫於〈臺灣通史刊成自題〉卷末說:「三百年來無此作,拚將心血付三臺。」又說:「馬遷而後失宗風,游俠書成一卷中。」他博采舊籍遺聞,又注重實地考察,故有關臺灣發展歷程的延續及變化,可說是鉅細靡遺,是研究臺灣歷史不可或缺的依據。全書中連橫堅持他對歷史的認識和信仰與強烈的種族主義思想,展現了傳統史學的撰述精神。

Page 13: 臺灣通史序

連橫記臺灣史事,起自隋代,終於割讓日本,歷時一千二百九十年,故稱通史。

史書的體例與分類

史書之類別

┌依時間分──通史

└ 斷代史 │ ┌編年體 └─依體裁分┤紀傳體 └紀事本末體 

史書

Page 14: 臺灣通史序

序之類別                   ─自序    ┌書序┤ (文在書前者為序,在書後者為跋  )   │       └─他序    序      └─贈序

因蘇洵之考名序,故蘇氏諱序,改為「引」或「說」,此為「贈序」稱「引」或「說」之始。

序的體例與分類

Page 15: 臺灣通史序

(一 )書 序書序是為書籍、文章所寫的介紹,內容可包括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寫作動機、寫作經過的說明,著作內容、體例的闡述和評價。請別人作序起於左思,據說左思〈三都賦〉完稿之後,自認為名氣不夠大,於是謂求當時著名的學者皇甫謐為他寫序,皇甫謐便寫了〈三都賦序〉,〈三都賦〉因增加序文而得世人重視,造成洛陽紙貴的盛況。從此以後,請人作序遂成風氣。

Page 16: 臺灣通史序

因撰文者身分不同,可分為為自己著作所寫的「自序」和為他人著作所寫的「他序」。原本置於書後,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文解字敘〉等;後來亦有置於書前,如〈臺灣通史序〉。現今書序一般置於書、文之前,又稱「前言」、「卷頭語」。若置於書、文之後,則稱「跋」、「後記」。

Page 17: 臺灣通史序

(二 )贈 序「贈序」是由「書序」發展而來的一種文體。它發端於晉代(晉傅玄作有〈贈扶風馬鈞序〉、潘尼作有〈贈二李郎詩序〉),而形成並盛行於唐、宋。唐初文壇,親朋故舊在臨別之際,常設宴餞別,飲酒賦詩。積成卷帙後,由某人為這些詩作「序」,說明其作者、由來等,這種序叫「詩序」。後來寫一篇文章贈人也叫做「序」,就是「贈序」。贈序的內容多為對對方的期勉和祝福,但也有借題發揮、抒發己見者。如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等,都是議論精湛而具思想價值之文。

Page 18: 臺灣通史序

作 者 尚 友連橫,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臺灣近世大儒、傳統舊詩人和歷史學家。他是連戰的祖父,林文月的外公。臺灣府(治所在今臺南)人。生於清德宗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卒於民國二十五年,年五十九。

Page 19: 臺灣通史序

連橫十三歲時,父親交給他一部《續修臺灣府志》,並期勉:「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這對他後來立志為臺灣撰史,有極大的影響。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次年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年僅十八的連橫目睹鄉土淪喪,更激發了他強烈的民族意識。

《臺灣府志》經蔣毓英、高拱乾、宋永清、周元文、劉良璧、范咸、余文儀等人,前後共修七次。當時臺灣所易得之府志,乃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余文儀所修之《續修臺灣府志》,即世稱余志者是也。

Page 20: 臺灣通史序

光緒二十五年,主持《臺澎日報》漢文部,大力提倡中國文化。後攜眷至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報》,並加入同盟會,鼓吹革命。不久,報館被清廷查封,於是返臺任職《臺南新報》漢文部。民國建立,自日本轉赴上海,主編《華僑雜誌》。

Page 21: 臺灣通史序

民國三年,到北平國史館任職,得以盡閱館中所藏臺灣檔案和資料。是年冬返抵臺灣,開始整理所蒐集的史料,積極撰寫《臺灣通史》。至民國七年完稿,二年後印行,奠定日後他在臺灣乃至中國史學界的地位。。

照片來源 http://big5.huaxia.com/tw/sdbd/rw/2005/00322257.html

Page 22: 臺灣通史序

連橫詩文兼擅,詩篇多批評時事得失,文風則平易曉暢。畢生致力於保存臺灣文獻,貢獻深遠。除《臺灣通史》,尚著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 (ㄕㄥˋ )》、《劍花室詩集》、《劍花室文集》等。又校訂有關臺灣著作三十八種為《雅堂叢刊》。 

著作簡述

《臺灣語典》 連橫開始編寫,四年而成,凡四卷。全書共收一千一百餘條,舉凡臺灣方言,無不旁徵博引,窮其源流。

Page 23: 臺灣通史序

《臺灣詩乘》 連橫選古今二百多位詩人有關臺灣史事及山川風物的詩篇,編而次之。初連載於《臺灣詩薈》,三十九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首次刊行,全書六卷。

《雅堂叢刊》 連橫曾就先賢有關臺灣的載籍,加以輯校刊行,以整理並保存臺灣文獻。收錄黃宗羲〈賞姓始末〉、鄭亦鄒〈鄭成功傳〉、藍鼎元〈平臺紀略〉等計三十八種,其中即包括郁永河《裨海紀遊》一書。

Page 24: 臺灣通史序

範 文 教 學【一】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

Page 25: 臺灣通史序

荷人啟之 荷蘭人開啟臺灣歷史的序幕。

鄭氏作之 鄭成功父子創立臺灣制度。作,創造。

照片來源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363/1124255404_8e5af03c2e.jpg

Page 26: 臺灣通史序

清代營之 清廷經營建設臺灣。

開物成務 開發物資,建立制度。

丕基 宏大的基業。丕ㄆㄧ,大。

舊志誤謬 舊有的方志內容錯誤。志,指方志。詳記一地沿革、地理、風物等的史書。

文采不彰 文辭不優美。彰,明顯。

隸有清 屬於清朝。隸,屬於;附屬。有,助詞。無義。

Page 27: 臺灣通史序

闕而弗錄 缺漏而沒有記載。闕ㄑㄩㄝ,通「缺」。

島夷海寇 島上的野蠻人和海上的強盜。前者指荷蘭人,後者指鄭氏。

Page 28: 臺灣通史序

臺灣本來是沒有史書的。自從荷蘭人開啟了臺灣的近代歷史,鄭成功父子創立臺灣制度,清朝繼續經營,開發物資、建立制度,奠定了本島宏大的基業,到現在已經三百多年了。可是舊有的方志內容錯誤,文辭不優美,所記載的只有清朝一代;荷蘭人和鄭氏的史實,都缺漏而沒有記錄,竟然把他們看做島上的野蠻人和海上的強盜。唉!這不是舊時史官的罪過嗎?

課文語譯

Page 29: 臺灣通史序

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茍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範 文 教 學【一】

Page 30: 臺灣通史序

侷促一隅  拘限在局部地區。《臺》、《鳳》、《彰》、《淡》諸志皆是地方志,故云。隅ㄩˊ,角落。此指局部地域。

陳編 舊書。指舊有的方志。編,穿聯簡冊的細繩。後用以借指書籍。

府志 指覺羅四明總裁,余文儀主修之《續修臺灣府志》。臺、鳳、彰、淡諸志 指《臺灣縣志》、《鳳山縣志》、《彰化縣志》和《淡水廳志》等初修、重修、新修的地方志。

Page 31: 臺灣通史序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用竹管觀看天空,用葫蘆瓢測量海水。比喻所見狹小淺陋。蠡ㄌㄧˊ ,葫蘆瓢。

囿ㄧㄡˋ 限制。

Page 32: 臺灣通史序

課文語譯

並且續修《臺灣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灣縣志》、《鳳山縣志》、《彰化縣志》、《淡水廳志》等,雖然有人繼續修纂,但僅限局部地區,和整個局勢無關,如今又都已經舊了。如果想憑兩三部陳舊的方志去了解臺灣大略情形,這就好像用竹管觀看天空,以葫蘆瓢測量海水,所受的限制也就太大了。

Page 33: 臺灣通史序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顧 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範 文 教 學【二】

Page 34: 臺灣通史序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乘柴車,穿破衣,以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難。篳路,用荊竹編成的柴車。篳ㄅㄧˋ,荊條竹木之類。路,通「輅ㄌㄨˋ 」,車子。藍縷,破爛的衣服。

至於今是賴 即「至於今賴是」。賴,倚靠。是,此。指先人所創的基業。

顧 但是。

西力東漸 西方勢力侵入東方。漸,流入。

《左傳》宣公十二年:「欒武子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語譯:晉欒武子說:「楚國自戰勝庸國以來,楚國之君每天都教訓他的人民,要知道生計的不容易;禍亂將突然來臨,必須戒懼不可懈怠;……以他們的祖先若敖、蚡冒乘坐破舊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裳去開闢山林的創業精神教訓他們。」)後用「篳路藍縷」一語,形容創業艱辛的情景。

Page 35: 臺灣通史序

運會 時運際會。即時勢。

阻遏ㄜˋ  阻止。英人之役 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西元一八四一年),英艦侵襲雞籠(今基隆),次年又進犯大安港(在今臺中大安),均被守軍擊退。役,事件。美船之役 清穆宗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美國商船挪威號遇風在臺灣南部海岸觸礁沉沒,船長馬西德率所部乘小船至瑯王喬(今恆春)上岸,被當地土著殺死,引起美兵與土著的戰爭;不久和解。

Page 36: 臺灣通史序

法軍之役 清德宗光緒十年中、法之戰,法國派兵攻打基隆、滬尾(今臺北淡水),並占據澎湖;清廷派劉銘傳為臺灣防務大臣,率軍抵禦。後法將孤拔病死,中、法講和,失地收復。

法將孤拔

Page 37: 臺灣通史序

草澤群雄 指民間的英雄人物。草澤,草莽水澤。借指民間。朱、林 指朱一貴與林爽文。清聖祖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起義於岡山;高宗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起義於彰化。 朱一貴起義,康熙諭臺灣文

Page 38: 臺灣通史序

朱一貴(西元一六八九一七二二年)朱一貴是從福建漳州來臺的移民,曾經當過小吏,後來因故被革職,以養鴨為業,人稱「鴨母王」。康熙六十年由於臺灣知府王珍的苛政引起民怨,朱一貴遂趁機冒稱明代後裔起兵,其部眾攻陷全臺灣的一府三縣,臺灣鎮總兵、副將也都戰死。朱一貴進入府城之後,自稱中興王。滿清政府以事態嚴重,除由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坐鎮廈門指揮外,南澳總兵藍廷珍、水師提督施世驃,率領戰船五百多艘,水師一萬七千多人來臺平亂,旋逮捕朱一貴和杜君英,使此一民變告一段落,直到雍正元年餘黨被肅清後才正式結束。

Page 39: 臺灣通史序

林爽文(西元一七五七一七八八年)

林爽文是當時彰化縣大里杙ㄧˋ庄(臺中大雅)人,從事農業,是地方有力人士,大里杙附近天地會會黨首領。乾隆五十一年,由於發生會黨楊光勛事件,官府遂至彰化縣積極查辦會黨問題,牽連到林爽文等人,因而林爽文號召天地會的成員,在茄荖山(南投草屯)起事,進攻彰化城,建元順天。林爽文起事後,南部的莊大田也在鳳山響應,一時之間驚動全臺。清朝三次派兵增援臺灣,甚至欽調精練大軍鎮壓。乾隆五十三年初,林爽文、莊大田先後被福康安所擒。

Page 40: 臺灣通史序

輒啟兵戎 時常引發戰爭。輒ㄓㄜˊ ,時常。兵戎,借指戰爭。

喋血 踏血而行。形容殺人眾多。喋ㄉㄧㄝˊ ,通「蹀」。踐踏。

藉言恢復 以恢復明朝為藉口。藉言,藉口。

Page 41: 臺灣通史序

建省之議 將臺灣建置為一省的奏議。

開山撫番 開發山地,安撫番族。

沈葆楨

劉銘傳照片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9%8A%98%E5%82%B3

劉銘傳

Page 42: 臺灣通史序

析疆增吏 劃分行政區域,增加官吏。

正經界 釐正田地的界域。經界,田地的分界。

興土宜 即發展農業。土宜,土地之所宜。不同性質的土壤各有適宜成長的作物。

綱舉目張 提舉大綱,張列細目。喻大小事務皆順利進行,條理分明。綱,網的大繩。目,網的孔目。

Page 43: 臺灣通史序

課文語譯

臺灣原本是海上的荒島而已。前人乘柴車、穿破衣,來開闢山林,到今天我們都還倚賴著這份基業。但是,自從海運開通以後,西方勢力侵入東方,時勢所趨,無法阻止。於是就有了英人的事件,有美船的事件,有法軍的事件,外交和戰爭相繼逼來,而舊方志卻沒有記載。民間群雄,先後起事,從朱一貴、林爽文以下,時常引發戰事,血染山河,以恢復明朝為藉口,舊方志也沒有完整的記載。

Page 44: 臺灣通史序

接著有設省的主張,於是開發山地、安撫原住民,劃分行政區,增加官吏,詳細丈量田地的分界,籌劃防務,發展農業,推廣教育,大小事務條理分明,一一興辦,臺灣的氣象煥然一新。

Page 45: 臺灣通史序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範 文 教 學【三】

Page 46: 臺灣通史序

龜鑑 借鏡。龜,龜甲。以占卜吉凶。鑑,銅鏡。可辨照美醜。

文野 文明或野蠻。

均於是乎在 都保存在史書裡。是,此。指史書。乎,助詞。無義。

婦好娩照片攝于中研院史語所

Page 47: 臺灣通史序

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縱然國土淪喪,但歷史絕不容消滅。語見元歐陽玄〈進金史表〉。原指可以滅他人之國,而不可以滅他國之史。

郢ㄧㄥˇ燕ㄧㄢ說 指穿鑿附會之說。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照片來源 http://www.moroo.com/uzokusou/gokyozui

晉乘ㄕㄥˋ楚杌ㄨˋ 晉國的史書乘、楚國的史書檮ㄊㄠˊ杌。

Page 48: 臺灣通史序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語譯:楚國有個人在夜間給燕國宰相寫信,燈火不亮。因而對僕人說:「把燭火舉高一些。」他一邊說,一邊便把「舉燭」二字也誤寫到信上。「舉燭」二字,本來不是信上要說的意思。燕國宰相收到信,很是高興。說:「舉燭,是崇尚光明的意思。崇尚光明,就是希望我舉薦賢能之才並且任用他們。」燕國宰相把自己對信的理解報告了國王,國王聽了也很高興。按照信上的話去治理國家,國家很快便治理得很好。國家是治理好了,但並不是原信的意思。現在做學問的人,也很像這樣一些人。)

Page 49: 臺灣通史序

課文語譯

歷史,是民族精神的寄託,也是人們行事的借鏡。時代的盛或衰,風俗的文明或野蠻,政治的得與失,物產的豐盛或貧乏,都保存在史書裡。因此凡是文化發達的國家,沒有不重視自己的歷史的。古人說過:「國家可以滅亡,而歷史不可以消滅。」因此即使是穿鑿附會的說法,還是保留下來;更何況晉國和楚國的史書,也有很多可採用的資料。那麼,臺灣沒有史書,難道不是臺灣人的悲痛嗎?

Page 50: 臺灣通史序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而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範 文 教 學【四】

Page 51: 臺灣通史序

蒐羅匪易 不容易搜集。蒐ㄙㄡ,通「搜」。找尋;尋求。匪,通「非」。不。

郭公夏五 指文字脫誤。因《春秋》莊公二十四年「郭公」及桓公十四年「夏五」下皆有闕漏之故。

徵文 取證於典籍史料。徵,證明。文,指典籍史料。

老成 閱歷豐富、熟悉掌故的年長者。

Page 52: 臺灣通史序

巷議街譚 街巷路人的言談議論。引申指無依據的傳聞。譚,通「談」。

考獻 請教熟悉掌故的賢者。考,稽考;請教。獻,賢者。改隸 指光緒二十一年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

兵馬倥傯 戰事頻仍。兵馬,借指戰爭。倥ㄎㄨㄥˇ傯ㄗㄨㄥˇ ,紛亂急促的樣子。

檔案 官署中分類收藏的文書。檔,存放文書的櫥架。案,指公文書。

Page 53: 臺灣通史序

祝融 火神名。借指火災。

金匱石室之書 公家的藏書。金匱、石室,皆國家藏書之處。

風雨名山之業 亂世的不朽著作。風雨,比喻亂世。名山,古帝王藏書之府。

昭示 明白告示。

Page 54: 臺灣通史序

課文語譯

然而編修史書本來就不容易,編修臺灣的史書更是困難,在今天編修尤其困難。為什麼呢?史料殘缺,搜集不易;文字脫誤,疑信參半,這是史料取證的困難。閱歷豐富、熟悉掌故的長者紛紛去世,沒有可以詢問的人;而民間傳聞,大多失實,這是向賢者請教的困難。再加上割臺之際,兵荒馬亂,官署檔案全都散失;私人收藏,也多半被焚,因此想取用公家藏書作參考,來完成亂世不朽的著作,是有其困難。

Page 55: 臺灣通史序

但是趁現在著手,還不算太難,如果再經過十年、二十年才來編修,那就真的很難了。如此臺灣三百年來的歷史,將不能明白地告訴後代子孫,又難道不是我們這一代的罪過嗎?

Page 56: 臺灣通史序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範 文 教 學【五】

Page 57: 臺灣通史序

不敏 不聰敏。自謙之詞。

述作 著作。述,纂述前人舊聞。作,開創新說。

兢兢業業 小心謹慎的樣子。兢ㄐㄧㄥ兢,戒慎。業業,恐懼。

莫敢自遑 不敢自我閒散懈怠。遑ㄏㄨㄤˊ ,閒暇。

Page 58: 臺灣通史序

十稔 十年。稔ㄖㄣˇ,稻穀成熟。中國大部分地區稻穀一年一熟,故以稔借指為年。

鉅細靡遺 大小事都不遺漏。靡,無;沒有。

照片來源 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1572216&option=society

Page 59: 臺灣通史序

課文語譯

橫不才,曾經明告神靈,立誓撰寫臺灣歷史,小心謹慎,不敢懈怠,於是以十年的時間,寫成《臺灣通史》。有紀四篇、志二十四篇、傳六十篇,共八十八篇,另附表和圖。從隋代起,到割讓止,古往今來,大事小事都不遺漏,臺灣的文獻都保存在這部書裡了。

Page 60: 臺灣通史序

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範 文 教 學【六】

Page 61: 臺灣通史序

洪維 發語詞。

荒陬 荒遠偏僻的地方。陬ㄗㄡ,角落。

拓殖 開拓墾殖。

若涉深淵 像徒步渡過深水。形容心情戒慎恐懼。彌自儆惕 更加小心謹慎。彌,更加。儆ㄐㄧㄥˇ惕,警覺戒慎。

多士 眾士;眾人。

Page 62: 臺灣通史序

惟仁惟孝 本著仁孝的精神。惟,通「唯」。助詞。

種性 民族性。

不佞之幟 我的目標。不佞ㄋㄧㄥˋ,不才。自稱之謙詞。幟ㄓˋ,旗幟。這裡指目標、志向。

婆娑ㄙㄨㄛ 盤旋舞動的樣子。此處形容海水的起伏動盪。

Page 63: 臺灣通史序

美麗之島 指臺灣。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西元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占據澳門,在中國各海口通商貿易。因見臺灣山林青蔥,故稱為「福爾摩沙」 (Formosa),意即美麗之島。

Page 64: 臺灣通史序

景命 偉大的使命。景,大。

實式憑之 實在是依託於此。式、憑,均為依託之意。之,代名詞。稱代「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即臺灣。

Page 65: 臺灣通史序

課文語譯

我們的祖宗,橫渡大海,進入蠻荒,來開墾這塊土地,為子孫立下萬年的基業,他們的功勞真夠偉大了!緬懷先人的功德,顧念臺灣的前途,像徒步涉過深水般地更加自我戒懼。唉!好好想想啊!我的同胞和我的朋友,希望本著仁孝的精神,義勇報國,來發揚我們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我的志向。波濤騰湧的海洋,美麗的島嶼,我們先王先民的偉大使命實在是依託在這裡。

Page 66: 臺灣通史序

內 容 欣 賞連橫之父連永昌告誡兒子:「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一句勉語,激發了連橫發憤著史的熱忱;連橫又引元代歐陽玄之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證明歷史的重要。《臺灣通史》的完成,彌補了三百年來「臺灣固無史也」的缺憾。連橫仿正史的體例,專記臺灣歷史,「縱橫上下,鉅細靡遺」,可以觀照全局而知臺灣大勢,改善了原來方志「侷促一隅」的缺失。

Page 67: 臺灣通史序

書中充分流露出作者對祖先的頌揚和強烈的種族主義,讀之更可以追懷先德而發揚種性。這是連橫作《臺灣通史》的動機,也是本篇序文的宗旨。就章法結構言,本文以「史」字為文眼,貫串全文。全文共分六段,且於段首標立前提,作為議論的張本。如首段以「臺灣固無史也」批評舊史官的缺乏遠識,致舊志多所疏漏。次段以「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批評舊史書的「不及載」、「不備載」,以致無法涵蓋臺灣快速發展下,外交兵禍接連而至的問題。第三段以「民族之精神,人群之龜鑑」論史的重要性。

Page 68: 臺灣通史序

臺灣無史,為臺人恨事。第四段以「修史固難」言修臺灣歷史的艱難與迫切,道出史家的憂患意識。第五段言個人發誓述作的經過,並簡介《臺灣通史》的內容。末段期勉臺灣同胞由愛歷史而愛民族,以答先人創業的苦心。前四段段首所標的前提,使主題明確而集中;後二段揭舉個人志業與祖先恩德,使義理深切而著明;論敘極有層次。

Page 69: 臺灣通史序

就寫作技巧言,本文雖是一篇史書的序,但文中處處可見各種修辭的運用,似信手拈來,自然靈活,令人目不暇給。如「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的引用,隱含作者深意;大量運用排比與譬喻,使氣勢雄渾,意象明晰;誇飾與借代,使文字靈動,內涵豐富;不斷出現的反詰句,使讀者深思低迴;文末懇切的呼告,尤能激勵人心,從而生出感發的力量。可以說,本文思想內涵和寫作技巧兼具,表現了作者的史識與史才,無怪乎他在意舊志的「文采不彰」了。

Page 70: 臺灣通史序

作者在文中一再致意的是歷史與民族命脈、國家興亡之密不可分。故即使遭遇修史時的種種困難,或是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仍不改決心,撰成《臺灣通史》。一方面保留了文獻,另一方面也勉勵同胞不忘自己的歷史,臺灣才有光復的契機。由本文,我們看見史家憂懷天下的風範與勇氣。

Page 71: 臺灣通史序

問 題 討 論( 一 ) 臺灣舊有的方志有哪些缺點?而連橫撰寫《臺灣通史》的目的是什麼?

答: 1臺灣舊有方志的缺點有:(1)內容錯誤(舊志誤謬)。(2)文采不彰。(3)記載偏狹(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4)續修不全且舊(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

Page 72: 臺灣通史序

2連橫寫《臺灣通史》的目的主要有二:(1)使臺灣歷史能更完整地保存、流傳,以昭示後人。(2) 發揚種性,也就是發揚「民族精神」。此民族精神即是「惟仁惟孝,義勇奉公」;《臺灣通史》中記載的種種篳路藍縷、開山撫番、不畏艱難的史事,正是發揚此民族精神的表現。

Page 73: 臺灣通史序

( 二 ) 為什麼「國可滅而史不可滅」?連橫引用這句話有什麼深刻的用意?

答:1原意是指可以滅亡別人的國家,但不能消滅它的歷史。因歷史是人類社會行事的參考與借鏡,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所以凡是文明的國家,都會重視歷史的保存。2連橫引用這句話有惕勵臺灣同胞的意思:縱然國土淪喪,但歷史絕不容消滅。

Page 74: 臺灣通史序

基 礎 測 驗

(      ) 1下列「 」中文字的音、義,何者完全正確?(A)立我「丕」基:音ㄆㄟ。大(B)「喋」血山河:音ㄉㄧㄝˊ。踐踏(C)侷促一「隅」:音ㄩˇ。角落(D)西力東「漸」:音ㄐㄧㄢ。逐步發展

B

1(A)ㄆㄧ。 (C)ㄩˊ。 (D)ㄐㄧㄢˋ。流入。

Page 75: 臺灣通史序

(      ) 2下列文句,何者用字完全正確?(A)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履,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B)重以改例之際,兵馬倥總,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C)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D)追懷先德,倦顧前途,若涉深淵,靡自儆惕

C

2(A)履→縷。 (B)例→隸;總→傯。 (D)倦→眷;靡→彌。

Page 76: 臺灣通史序

(     ) 3(甲 )「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 (乙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丙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丁 )「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戊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上列文句中的「顧」字,何者的「顧」字意義相同?(A)(甲 )(乙 )(丙 ) (B)(甲 )(丙 )(丁 )(C)(乙 )(丙 )(戊 ) (D)(丙 )(丁 )(戊 )

B

3(甲 )但是; (乙 )照顧;眷顧; (丙 )但是;(丁 )但是; (戊 )訪視;探訪。

Page 77: 臺灣通史序

(     ) 4「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句中的「風雨名山之業」指的是什麼?(A)有益世道之作     (B)嘔心瀝血之作(C)亂世不朽之作     (D)傳家訓誡之作(    ) 5下列各通同字的說明,何者正確?   (A)「蒐」羅匪易:通「鄋」   (B)巷議街「譚」:通「壇」   (C)「兢」兢業業:通「競」   (D)「闕」而弗錄:通「缺」

C

D

5(A)通「搜」。 (B)通「談」。 (C)無通同字。

Page 78: 臺灣通史序

(     ) 6「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句中「徵文難」、「考獻難」的「文」和「獻」意思分別為何?(A)書面史料/地方耆宿(B)文字記載/口頭傳聞(C)文學家/史學家(D)正史記載/稗官野史

A

Page 79: 臺灣通史序

(   ) 7連橫在〈臺灣通史序〉中列舉了不少臺灣必須修史的理由,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內?   (A)舊有史書內容錯誤   (B)舊有史書記載偏狹   (C)舊有史書體例未備  (D)舊有史書文采不彰

(   ) 8「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此段文字旨在說明:   (A)蒐集有用史料的艱辛  (B)辨別史料真偽的困難   (C)國史與地方史的差異   (D)保存歷史的必要與重要

C

D7(A)舊志誤謬。 (B)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 (C)文中未提及舊有史書體例問題。

Page 80: 臺灣通史序

(    ) 9「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句中「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的意義和下列哪一個成語不同?   (A)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B)井底之蛙   (C)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D)盲人摸象

A

9(A)比喻讀書人書讀得很多,知識廣博,即使足不出戶,也能遍知天下事。 (B) 比喻眼界狹隘、見識短淺的人。 (C)從竹管中看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斑點,不能看到全豹。比喻不能看到事態物理的全貌,只是片面的了解。 (D)比喻只知部分,不知全體;或對事物未作全面了解而各執一偏。

Page 81: 臺灣通史序

(    ) 10下列有關〈臺灣通史序〉一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作者連橫受到父親的影響立志撰史,荷蘭人據臺更激起他強烈的民族意識   (B)屬於「書序」。序,也稱「敘」,用以陳述著作的旨趣、內容或寫作經過   (C)《臺灣通史》一書編年記事,記起自隋代,終於割讓日本之事,屬編年體通史   (D)《臺灣通史》記錄清朝先民來臺拓殖的艱辛,是研究清代百姓遷徙情況的重要典籍

B

10(A)荷蘭人據臺→臺灣割日。 (C)《臺灣通史》的體例屬於紀傳體通史,仿司馬遷《史記》,分為紀、志、傳三部分。非正史。 (D)書中體現漢族先民渡海來臺拓殖的艱辛,及奮勇不屈的民族精神。是研究臺灣歷史的重要典籍。

Page 82: 臺灣通史序

進 階 練 習

一、中國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早在先秦便已產生許多優秀的史書,後來更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史書類型。下為歷代史書的分類表格,請在( )中填入正確答案。

參考答案:

《左傳》、《通鑑紀事本末》、《戰國策》、時間、通史、斷代史、諸侯國、人物傳記、歷史事件

Page 83: 臺灣通史序

分類依據

類 別 內 容 代表史書

所記年代

(   ) 記事通貫古今、不限於一朝一代

司馬遷《史記》

(   ) 專記單一朝代的史事

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

通史

斷代史

Page 84: 臺灣通史序

分類依據

類別 內 容 代表史書

體 裁

編年體 以(   )為綱目,依年代先後記錄歷史

《春秋》、(              )、司馬光《資治通鑑》

紀傳體 以(    )為中心。含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志等體例

司馬遷《史記》等中國正史都為紀傳體

時間《左傳》

人物傳記

Page 85: 臺灣通史序

分類依據

類別 內 容 代表史書

體 裁

紀事本末體

以單一(     )為綱目,再依年代先後記錄其歷史

袁樞(    )

國別史 以某一(    )或地區為範圍,記錄該諸侯國或地區的歷史

《國語》、(      )、《華陽國志》

歷史事件 《通鑑記事本末》

諸侯國 《戰國策》

Page 86: 臺灣通史序

二、下列皆是臺灣早期文人描寫臺灣事件或民俗風貌的詩篇,請判斷詩歌吟詠的內容,並回答詩後的問題。

(    ) 1苦驅蛇蝎險防凶,闢盡荊榛血汗窮。海已成田山萬頃,至今誰念墾丁功。此詩描寫臺灣先民何種行為?   (A)開山撫番,析疆增吏   (B)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C)草澤群雄,後先崛起 (D)喋血山河,藉言恢復

B

1周定山〈鵝鸞鼻歸途〉八之三。墾丁,開墾的壯丁。清光緒三年,清廷招撫局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開「墾」壯「丁」,因而命名為「墾丁」。【語譯】辛苦驅趕猛蛇毒蠍以預防凶險,流乾血汗開闢荊棘叢生的荒野。海邊已墾成良田,山上也有萬頃田地,到現今誰還會懷念開墾先民的功勞呢?

Page 87: 臺灣通史序

(    ) 2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此詩所撰寫的時間點約在臺灣哪一個發展時期?   (A)荷人啟之   (B)鄭氏作之   (C)清人營之 (D)日人占之

B

2鄭成功〈復臺〉。復臺,鄭芝龍為海盜時曾以臺灣為其巢窟,後由荷蘭人統治,所以鄭成功占領臺灣之後自稱復臺。①田橫,秦末狄人,本為齊王田榮之弟。齊王死後帶領眾人擊敗項羽,恢復齊地,立田榮子田廣為齊王。漢統一天下後,田橫率其從眾五百餘人逃亡海島。②三千客,指眾多部下。③間關,形容道路崎嶇艱險,難以行走。【語譯】開闢叢生的雜草,驅逐荷蘭人,花了十年才收復先前的產業。田橫還有許多部下跟著他,受盡許多辛苦,走過崎嶇艱險的道路也不忍離去。

Page 88: 臺灣通史序

(     ) 3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此詩所描述的心情源自哪一場戰爭?(A)鴉片戰爭  (B)中法戰爭(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C

3丘逢甲〈離臺詩〉。①宰相,指清廷大臣李鴻章。②鴟夷子,指范蠡。【語譯】清廷的大臣有權力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在臺灣孤軍抗日的志士卻無力挽回割臺之局。啊!我無奈地只好學春秋時代的范蠡浮海離去,在離臺時回頭望著山河,心中不禁黯然神傷。

Page 89: 臺灣通史序

(    ) 4淡水環垣病最多,漳泉棍棒粵閩戈。因牛為水芝麻釁,一鬥經年血漲河。此詩主題為哪一種早期臺灣百姓的不良風氣?   (A)械鬥  (B)民變  (C)賭博 (D)酗酒

A

4陳肇興〈械鬥竹枝詞〉四之二。 (A)械鬥,持器械打鬥。臺灣逐步開墾後,人口大增,先來與後到者間為了生計問題,常生衝突。械鬥的根本原因在於爭奪經濟上的利益,但久而久之,餘恨積怨難消,於是動輒因細故又發生械鬥。 (B)民變指的是人民對統治者的反抗運動。【語譯】淡水周圍這種問題最多,漳州人、泉州人間以及閩人、粵人間都拿起棍棒武器互相爭鬥。因為牛隻、田地、水利等事,甚至到一些細微的紛爭,一爭鬥起來往往時間很長,死傷人數多到鮮血漲滿河水。

Page 90: 臺灣通史序

(     ) 5獨幹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脣間盡染脂。此詩所詠為何種植物?(A)芒果  (B)荔枝  (C)石榴  (D)檳榔 

D

5郁永河〈臺灣竹枝詞〉十二之八。【語譯】(檳榔)獨立的樹幹直上雲霄,沒有歧出的枝椏,低垂的青色果實隨意地散披著。摘下果實還要與蔞葉一起嚼,最後就好像雙脣間都染上胭脂一般。(食檳榔必須用蔞葉包檳榔與蠣灰同嚼,否則澀口且辣。)

Page 91: 臺灣通史序

一 元 復 「史」何謂史?何謂史書?何謂史學?( 一 )史「史」字最早已見於商代甲骨文,為會意字,其字形上半為放置簡冊的容器,下面是一隻手,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的意思。本義為商王的近侍官員,擔任祭祀、星曆、卜筮記事等職。史官在商代已經產生了;而在西周時期是西周行政機構的重要支柱。

Page 92: 臺灣通史序

( 二 )史 書秦、漢以後稱「史」,則泛指由史官和歷史研究者對迄今以往社會發展朝代更迭的記述。史分解成史書和史學,史書為歷代書籍文獻,史學為學者們對歷史的研究和考證。史書最初為史官所撰述的記載史事的典冊。可以稱之為史書者,溯源至商代的甲骨文和先秦、漢代竹簡,其後有記錄遠古及三代、春秋、戰國的《尚書》、《春秋》三傳、《戰國策》等。

Page 93: 臺灣通史序

正式的史書,則首推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史書主要分為通史和斷代史兩種,各代所修通史除《史記》外,還有梁武帝命群臣所編的通史、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鄭樵的《通志》、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等,都是通史性質的史書;斷代史則有歷代學者編撰的《漢書》、《三國志》、《晉書》等,傳世的二十四史大多是斷代史。從體例上說,史書以編年體和紀傳體兩大類為主,《史記》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東漢班固所撰漢書為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規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則是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Page 94: 臺灣通史序

史書還有「正史」和「野史」之說。正史之名始見於梁阮孝緒的《正史削繁》,因為紀傳體史書以歷代君主的傳記為綱領,故《隋書經籍志》以《史記》、《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為正史。至《明史藝文志》又以紀傳、編年二體並稱正史。清代乾、嘉年間編輯《四庫全書》,確定以紀傳體史書為正史,並規定凡不經皇帝「宸斷」的不得列入,因此詔定二十四史為正史。野史則泛指中國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如《唐書藝文志》所載的《大和野史》十卷,即以野史為名,以示與官修史書有別。

Page 95: 臺灣通史序

史學常識補充包

二十五史:《史記》 (司馬遷 )、《漢書》 (班固 ) 、《後漢書》 (范曄 )、《三國志》 (陳壽 )、《晉書》 (房喬 )、《宋書》 (沈約 )、《南齊書》 (蕭子顯 ) 、《梁書》 (姚思廉 )、《陳書》 (姚思廉 ) 、《魏書》 (魏收 )、《北齊書 (李百藥 ) 、《周書》 (令狐德棻 )、《隋書》 (魏徵 )、《南史》 (李延壽 )、《北史》 (李延壽 )

Page 96: 臺灣通史序

史學常識補充包

《舊唐書》 (劉昫、張昭遠 )、《新唐書》 (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薛居正 )、《新五代史》 (歐陽脩 )、《宋史》 (脫克脫 )、《遼史》 (脫克脫 )、《金史》 (脫克脫 )、《元史》 (宋濂 )、《新元史》 (柯劭忞 )、《明史》 (張廷玉 )

Page 97: 臺灣通史序

史書別名:1.《書》═《書經》═《尚書》 2.《左傳》═《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內傳》 3.《國語═《春秋外傳》 4.《戰國策》═《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 5.《呂氏春秋》═《呂覽》6.《史記》═《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7.《漢書》═《前漢書 》8.《新五代史》═《五代史記》

Page 98: 臺灣通史序

史書的歷史地位:《尚書》→我國最早之史料 、散文之祖 《尚書‧禹貢》→開後世地理之學 《春秋》→為編年史之祖 《國語》→國別史之祖 《竹書紀年》→四庫總目,列為編年之首 司馬遷《史記》→通史之祖 、紀傳體之祖 、第一部正史 班固《漢書》→斷代史之祖 房喬奉敕撰《晉書》→我國官修史書之始 劉知幾《史通》→第一部評史專書 杜佑《通典》→最早專論典章制度之書袁樞《通鑑紀事本未》→紀事本未體之祖 

Page 99: 臺灣通史序

史書對文人的影響:司馬遷、班固、韓愈、柳宗元→受《左傳》沾溉三蘇→其文出於《戰國策》、《莊子》、《史記》、縱橫家曾鞏→為文原本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全祖望→服膺黃宗羲,致力於史傳 方苞→思想推本於六經、《論》、《孟》,文步《左傳》、《史記》及唐宋八大家。 徐志摩→於文好《史記》與《莊子》,於詩好李白與李商隱 柳宗元:韓愈稱其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歐陽修:蘇軾敘其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Page 100: 臺灣通史序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 以魏為正統  )

史書比較

《左 傳》、《國 語》 之 比 較

左傳

相傳左丘明

《春秋》內傳

編年史

記事為主,豐富而具體

晉、杜預注

國語

相傳左丘明

《春秋》外傳

國別史之祖

記言為主,勸善而風趣

吳、韋昭注

Page 101: 臺灣通史序

《史   記》 、  《漢   書》  之  比   較

史記司馬遷

本紀、世家、列傳、表、書

130卷

黃帝~漢武帝

通史、紀傳體之祖

雄深雅健,善敘事理

漢書

班固(班昭、馬續補作 )

本紀、 列傳、表、志

100卷

漢高祖~王莽

斷代史之祖

文字精鍊,敘事詳密

Page 102: 臺灣通史序

新 、 舊 《五 代 史》 之 比 較

舊五代史 薛居正 宋太祖時編成

官修

列入正史

新五代史 歐陽修 宋仁宗時呈上

私撰

列入正史

新 、 舊 《唐 書》 之 比 較 

舊唐書 劉煦 五代後晉時編成

官修

列入正史

新唐書 宋祁、歐陽修

宋仁宗時編成

官修

列入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