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控进展与监测 -...

Post on 23-Sep-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慢性病防控进展与监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临虹

主要内容

11

国内外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

慢性病防控的挑战与机遇慢性病防控的挑战与机遇

22

慢性病防控与监测33

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和快速增长趋势

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形势严峻导致过早死亡

降低生活质量

增加经济负担

减少经济收入

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危害

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973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恶性肿瘤 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伤害

其他

%中国人群死因构成,1973-2012

数据来源:全国死因监测数据

慢性病

我国慢性病现状严峻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

数的86.6%(2012)

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25.2%

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9.7%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

癌症发病率:235/10万(2013)

6-Yang G, et al. Lancet 2013;381(9882):1987-2015.

慢性病危险因素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

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自然环

境即生态系统,包括地质、气象、海拔、环境污染等。

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包括日常健康行为(合理营养、平衡

膳食、积极锻炼、睡眠适量等)、保健行为、避免有害环境行

为、戒除不良嗜好(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合理的

求医和遵医行为等。

卫生服务因素。指社会卫生医疗

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包括医疗、

预防、康复等机构的服务。

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

主要内容

11

国内外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国内外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

慢性病防控的挑战与机遇

22

慢性病防控与监测33

2011 2013

联大慢性病峰会

预防与控制非传染性疾病政治宣言

• 慢病既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在慢病防治中,各国政府要承担首要责任,社会各部门都必须做出努力,将卫生融入各部门政策和政府举措中,要创造公平的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个人、家庭和社区对健康做出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

2013-2020年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行动计划

• 总目标是减少慢性病导致的发病、致残和过早死亡。• 确定6个行动目标和9个自愿性全球目标。

全球综合监测框架

• 死亡率和发病率、危险因素、国家系统应对方面的25项指标

慢性病防治的国际策略

全球非传染性预防控制行动计划(2013-2020)

目标1:

加强倡导和国际合作,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以及在发展议程中提高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优先重点位次

目标2:

加强能力、领导力、管理、多部门行动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加快国家对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响应

目标3:

通过创建健康促进环境,减少人们暴露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目标4:

通过以人为中心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和全民覆盖,加强和重新调整卫生系统,开展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

目标 5:

推动和支持国家能力建设,以在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领域开展高质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目标 6:

监测非传染性疾病趋势和决定因素,评估预防和控制进展情况

为了比较各成员国预防由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病、残疾和可避免的死亡,国际伙伴组织和WHO将收集各成员国的慢病防控的相关信息,制定了《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测框架(含指标)和一套自愿性全球目标(2013-2025)》

例:预防控制糖尿病的政策行动

全球监测的目的:提高认识,加强政治承诺,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协调全球在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方面所开展的行动。

综合监测框架应包括非传染病的结局(死亡率和发病率)、危险因素以及国家系统的应对。

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测框架

综合监测框架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测框架

25

项指标

死亡率和发病率

危险因素

国家系统的应对

30-70岁人群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无条件)概率

每十万人口癌症

发病率(按癌症

类别)

有害使用酒精(3)

有害使用酒精(3)

蔬菜和水果

身体活动(2)

食 盐

血糖/糖尿病

血 压

超重和肥胖(2)

烟草使用(2)

总胆固醇

宫颈癌筛查

主要慢病药物治疗和咨询

慢病基本药物及基本技术

乙肝疫苗

姑息疗法

制定限制饱和脂肪并最终消除反式脂肪食物供应政策

HPV疫苗

不饱和脂肪酸

针对儿童的营销

国家系统应对

WHO: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

2015年1月19日WHO 公布了《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

2012年全球共3800万人死于心肺疾病、卒中、癌症、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其中42%(1600万人)过早死亡,中国占近20%。

中国每年超过300万人过早死亡,即在70岁前死于心脏病、肺部疾病、脑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45%死于心脏病,23%死于癌症)。

WHO政治宣言后续行动-2014年评估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状况—中国

1 7

1.死亡总数及死因构成比(2012年)

死亡总数:9,846,000

非传染性疾病估计占所有死亡的87%

实现规划的挑战

2013年,我国居民因慢性病死亡已占全部死亡的86%,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原因

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等慢病生物危险因素呈明显上升趋势

吸烟、有害饮酒、体力活动不足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广泛流行

政策支持及多部门合作机制、能力建设 针对WHO及我国的规划目标要求,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采集的指标及数据尚不能满足WHO和我国规划的要求(缺失或定义不同)

国家“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未来5年内将居民平均寿命提高1岁

国家“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未来5年内将居民平均寿命提高1岁

十八大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十八大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健康中国2020”

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健康中国2020”

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慢性病防治的国内策略

目标:

完善防控网络和工作机制,建立监测和信息制度

构建支持性环境,落实部门职责

措施:

关口前移,拓展服务,规范防控,抓好示范,

明确职责,共享资源,加强科研

15部委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

作规划(2012-2015年)》

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治规划

我国的防控规划:促进达成共识,建立支持环境

20

工作目标(至2015年)

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全国10%以上县(市、区)。

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不超过8%。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

30%的癌症高发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

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

……

慢病防控3-3-3策略

面向三个人群

关注三个环节

运用三种手段

一般人群

高风险人群

患病人群 规范化管理

早诊早治

控制危险因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管理

疾病管理

2015/8/6 23

全生命周期理念,实现全程健康管理

慢性病防控策略

明确机构职责,落实防治结合

慢性病防控策略

24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确诊 评价 自我管理教育

病情稳定

门诊或住院发现异常

高危人群/自愿筛查

慢性病前期

登记随访干预

慢性病患者慢性病疑似

登记

指标控制不

指标控制不佳,急症、并发症等复杂情

定期随访、监测、自我管理支持教

患者管理效果评估

健康人群

质控

督导

评估

总结

计划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院

疾控中心

主要策略以信息化为核心,实现机构间协同运转

主要内容

11

国内外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

慢性病防控的挑战与机遇

22

慢性病防控与监测慢性病防控与监测33

中国慢性病监测与评估重任中国慢性病监测与评估重任

监测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监测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揭示人群健康状况及其防控效果揭示人群健康状况及其防控效果

WHOWHO行动计划和指标框架的要求行动计划和指标框架的要求

评价慢性病预防控制规划的落实评价慢性病预防控制规划的落实

十二五期间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一岁十二五期间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一岁

评估评估《《健康健康20202020》》相关指标的落实相关指标的落实

评价医改慢病防控指标的落实评价医改慢病防控指标的落实

死因上报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死因监测整合及扩点工作:

与卫生服务调查整合

扩大至605个监测点

形成具有省级代表性的国家死

因监测点

中央转移经费支持

同时开展2013年数据补报工作

死因监测

161个监测点

605个监测点

问卷调查

• 吸烟, 饮酒,膳食,身体活动

• 慢性病与健康

• 卫生保健

身体测量

• 身高

• 体重

• 腰围

• 血压

实验室测量(始于2010年)

• 空腹血糖,及

餐后血糖

• 血脂

• 胰岛素

• 糖化血红蛋白•• 3131省,省,7979监测点监测点

••样本量样本量33万余万余,,1818--6969岁常岁常住人口住人口

•• 3131省,省,162162监测点监测点

••样本量十万,样本量十万, 18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岁及以上常住人口20102010

2004 2004

•• 3131省,省,160160监测点监测点

••样本量五万余,样本量五万余, 1515--6969岁常住人口岁常住人口20072007

•• 3131省,省,170170调查县区调查县区

••样本量五万余,样本量五万余,1818岁及以上岁及以上流动流动人口人口

20122012

•• 3131省,省,302302监测点监测点

••样本量十八万,样本量十八万,1818岁及以上常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住人口

20132013

29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死亡率和发病率

• 30-70岁人群心血管

疾病、癌症、糖尿病

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死亡的(无条件)概

• 每十万人口癌症发病

率(按癌症类别)

危险因素

• 有害使用酒精(3)

• 蔬菜和水果

• 身体活动(2)

• 食盐

• 不饱和脂肪酸

• 烟草使用(2)

• 血糖/糖尿病

• 血压

• 超重和肥胖(2)

• 总胆固醇

国家系统应对

• 宫颈癌筛查

• 药物治疗和咨询

• 慢病基本药物

• 乙肝疫苗

• HPV疫苗

• 姑息疗法

• 食物供应政策(2)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3)

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综合监测框架 (25项指标)

•有害使用酒精(成人)•蔬菜和水果•身体活动(成人)•食盐•烟草使用(成人)•血糖/糖尿病•血压•超重和肥胖(成人)•总胆固醇•宫颈癌筛查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已经包括了这10项指标

我国慢病监测体系的建立和数据的利用

对现有的死因、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和营养调查工作进行整合,加强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提高监测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 综合考虑监测点布局、监测的方法学以及数据的收集利用和共享等问题,既要保证监测工作质量,也要兼顾培养和锻炼工作队伍,

• 充分发挥各机构的技术优势,打造国家监测平台,发布权威数据。

• 梳理现有调查与其他部门的机构开展的相关调查的交叉内容,最准确、有效地获取慢性病防控工作数据和信息,避免资源重复浪费和减轻基层疾控机构工作任务。

加强慢性病监测整合-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

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

询问调查

• 社区问卷

• 家庭问卷(膳调户和非膳调户)

• 个人问卷(膳调户和非膳调户和孕妇)

身体测量

• 身高

• 体重

• 腰围

• 血压

实验室检测

• 血红蛋白

• 血糖、血脂

• 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

• 尿钠

• 多种营养素

• 尿碘、盐碘

膳食调查

• 食物摄入

• 营养素补充剂

• 油、盐、味精

• 食物频率

监测范围

•覆盖31个省(区、市)302个县(区)

监测对象

• 监测县(区)常住居民,全国共18.5万名成年人,9千名孕妇

监测内容

国家级信息监测系统建设

常规监测

• 死因监测

•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 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 肿瘤登记

•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

• 慢性阻阻塞性肺病监测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专题调查

• 全国高血压调查

• 全国糖尿病调查

• COPD调查

• 全国吸烟状况调查

• 山东盐摄入基线调查

• 脑卒中

•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

决 策

信息来源

前瞻队列研究

• 中美家庭队列研究项目

• 中英慢病前瞻项目

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

监测建设思考

建立和完善综合的慢性病监测体系,形成保障慢性病相关监测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加强慢性病监测信息化建设,提高慢性病监测数据收集的效率;

促进健康与慢性病信息的互联网+,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及技术发展

建立以省级代表性的慢性病监测系统,使慢病监测工作重心下移;

完善慢病监测网络,加强慢病监测队伍的能力建设;

加强疾控系统、专病防治机构及医学院校等机构的交流与协作,保证监测科学性;

改进监测方法,进一步加强监测数据质量;

加强监测数据共享和利用。

共同行动,控制慢病!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