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诵经典 “微”出传承 -...

2
教育信息化 89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 2019年01期 “微”指的是“微课程”,也叫“微课”。实际上,“微课” 是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 效果,教师在设计学习内容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设计,以动画、 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将教学知识点完整地展示出来,并达到 预期的效果。根据教学论系统观,我们给它的定义是:具有 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十分钟内,规定教学内容,并集中说明 一个问题。微课是补充教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国学经 典诵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优势。 国学经典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它能更好地熏陶学 生的人格,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其 他教育内容难以替代的。国学经典可以用“诵读”的方式将 内容灌输给学生,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因此,笔者 所在学校香山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课以及微诵课。我们 以当代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所编辑的 12 册《中华经典素 读范本》为教材,内容涉及《论语》《孟子》《中庸》《庄子》《易经》、 蒙学“三百千”及《弟子规》《增广贤文》等。教材中生字标 有古音或今音,词、句有译注,还配带光碟,教师指导学生吟诵、 念诵。 一、见微知著,“微”出兴趣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应提前设计好微课内容,微课 内容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基础。戴维·彭罗斯是微课程的 创始人,他说过:“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 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 [1] 。”所以,在设计每节微 课的过程中,都应了解学习的重点内容,并慎重选择重点知识, 科学地处理和分析知识点,促使微课内容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一)诵经典诗文,国学让微课更飞扬 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因此,在课堂 中不断地渗透国学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知识,还 能充实学生的语言仓库。 如《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三册中,每节课都有《千字文》 的内容,或两首古诗,或诗经节选内容。那么教师在微课中, 可以利用五分钟的时间吟诵“千字文”“古诗词”等,以光碟 吟诵为范本,先让学生跟着吟,跟着诵,吟出节奏,诵出味道; 接着让学生念诵,由于千字文以四字词语为主,可以让学生 边拍掌,边念诵。接下来的三分钟,让学生分组练习,最后 两分钟让学生进行个人吟诵、念诵表演,以达到“熟读自然 成诵”的理想状态。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知识问答、诵读比赛、我 说你做等方式,让学生保持乐观好奇的心态,从而对国学产 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分组读、男女“PK读、“火车”读、接龙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运 用多种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经典故事,国学让课堂更丰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 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经典故事。 那么教师如何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 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经典文章呢? 教师应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授课时,应将每个经典故 事都讲得生动有色。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故事, 也可将其当成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之 后再在微课堂中进行总结,运用师生之间共同讲故事的方式 讲解国学课。国学中相关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以及神话故 事较多,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国学知识的 内容,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 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教学《千字文》内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教 师通过讲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 引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溯源。教师趁势 说:“古人对于天地的形成非常执着。祖先认为天是圆的,地 是方的,是真的吗?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同学们可以去 阅读,也可查找相关资料,在下节课的时候与其他同学一起 分享”。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加深 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例如教学《三字经》中的句子“融四岁, 能让梨”时,教师在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之后可播放动画故事 《孔融让梨》,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度,让学生真正地 熟悉学习内容,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再如教学《弟子规》 入则孝选段中的“冬则温,夏则清”时,在学生们理解了这 “微”诵经典 “微”出传承 浅谈经典“微诵课”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传承 (广东省珠海市香山学校,广东珠海 519000) 要: 国学经典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国学经典已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我们开设“微课堂”进行润物无声的国学经典教学,潜移默化地用经典文化浸润 每个孩子的心灵,旨在传承博大精深的国学精神。 关键词:微课堂;诵读经典;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19)01-0089-02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Nov-2019

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89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

2019年01期

引言

“微”指的是“微课程”,也叫“微课”。实际上,“微课”

是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

效果,教师在设计学习内容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设计,以动画、

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将教学知识点完整地展示出来,并达到

预期的效果。根据教学论系统观,我们给它的定义是:具有

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十分钟内,规定教学内容,并集中说明

一个问题。微课是补充教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国学经

典诵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优势。

国学经典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它能更好地熏陶学

生的人格,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其

他教育内容难以替代的。国学经典可以用“诵读”的方式将

内容灌输给学生,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因此,笔者

所在学校香山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课以及微诵课。我们

以当代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所编辑的 12 册《中华经典素

读范本》为教材,内容涉及《论语》《孟子》《中庸》《庄子》《易经》、

蒙学“三百千”及《弟子规》《增广贤文》等。教材中生字标

有古音或今音,词、句有译注,还配带光碟,教师指导学生吟诵、

念诵。

一、见微知著,“微”出兴趣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应提前设计好微课内容,微课

内容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基础。戴维·彭罗斯是微课程的

创始人,他说过:“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

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 [1]。”所以,在设计每节微

课的过程中,都应了解学习的重点内容,并慎重选择重点知识,

科学地处理和分析知识点,促使微课内容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一)诵经典诗文,国学让微课更飞扬

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因此,在课堂

中不断地渗透国学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知识,还

能充实学生的语言仓库。

如《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三册中,每节课都有《千字文》

的内容,或两首古诗,或诗经节选内容。那么教师在微课中,

可以利用五分钟的时间吟诵“千字文”“古诗词”等,以光碟

吟诵为范本,先让学生跟着吟,跟着诵,吟出节奏,诵出味道;

接着让学生念诵,由于千字文以四字词语为主,可以让学生

边拍掌,边念诵。接下来的三分钟,让学生分组练习,最后

两分钟让学生进行个人吟诵、念诵表演,以达到“熟读自然

成诵”的理想状态。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知识问答、诵读比赛、我

说你做等方式,让学生保持乐观好奇的心态,从而对国学产

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分组读、男女“PK”

读、“火车”读、接龙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运

用多种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经典故事,国学让课堂更丰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

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经典故事。

那么教师如何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

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经典文章呢?

教师应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授课时,应将每个经典故

事都讲得生动有色。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故事,

也可将其当成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之

后再在微课堂中进行总结,运用师生之间共同讲故事的方式

讲解国学课。国学中相关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以及神话故

事较多,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国学知识的

内容,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

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教学《千字文》内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教

师通过讲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

引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溯源。教师趁势

说:“古人对于天地的形成非常执着。祖先认为天是圆的,地

是方的,是真的吗?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同学们可以去

阅读,也可查找相关资料,在下节课的时候与其他同学一起

分享”。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加深

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例如教学《三字经》中的句子“融四岁,

能让梨”时,教师在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之后可播放动画故事

《孔融让梨》,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度,让学生真正地

熟悉学习内容,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再如教学《弟子规》

入则孝选段中的“冬则温,夏则清”时,在学生们理解了这

“微”诵经典 “微”出传承—浅谈经典“微诵课”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传承

王 超(广东省珠海市香山学校,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国学经典已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我们开设“微课堂”进行润物无声的国学经典教学,潜移默化地用经典文化浸润

每个孩子的心灵,旨在传承博大精深的国学精神。

关键词:微课堂;诵读经典;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19)01-0089-02

教育信息化2019年01期

90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

句话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讲述《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

从小就是个孝顺的孩子,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的京城

流传着这样一句美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通过故事让

学生们真正理解“冬则温,夏则清”。在微课的课堂上,通过

讲故事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能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国学内容如颗颗珍珠,贯穿在教材始末,

学生们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

中获得。在发掘国学的内涵的同时,微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

丰富,更加精彩。 (三)绘经典故事,国学让微课更开阔

渗透国学,书香相伴。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可

将诗歌按照作者、主题以及内容的形式分类,并通过配画让

学生了解诗词的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

运用“画”的艺术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表

达出来,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艺术联想。

如《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四册古诗《村居》是延伸拓

展环节,笔者这样设计微课内容:“啼莺、绿草、翠柳、儿童、

纸鸢,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一幅春日美景,诗中洋溢着孩子

们的快乐,渲染着美好的情绪。作者运用这种白描的手法使

诗更加明丽清晰,也使人更加惊奇,此诗的题目是《村居》,

但是诗的内容中没有一个‘村’字,如果你能细细体味、慢

慢揣摩,就能发现其实每句诗句中都蕴含着‘村’的意境。

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又联想到哪些画面?”笔者让学生

们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拿起手中的笔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

学生们认真地画了起来。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二、微亦足道,“微”出激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

智则国智……”像这样优美、激昂的诗句,蕴含着许多家国

情怀。教师在微课堂中,要有所选择地挑选一些郎朗上口的

经典作品,让学生重复地诵读,感悟经典诗词歌赋中优美的

语言、韵律,并逐渐领悟到诗句里饱含的孝敬父母、爱国奉献、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从而进一步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

字的热爱,提升学生的修养品位。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微课堂中,开展关于国学经典

的编排、表演活动。这学期,笔者所教授的班级利用这个课

堂熟背了 30 首唐诗,编排了《唐诗新唱》国学经典节目,并

在国旗下为全校师生展示。学生们不仅能抑扬顿挫地诵读,

还能深情地吟唱,更能以优美的舞姿诠释诗中的内容,以动

感的画面展现当代学生对唐诗的热爱。吟诵、音乐、舞蹈交

融在一起,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让现场师生穿越了上下五千年

的中华历史,领略了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也点燃了学习国

学经典的焰火。

三、“微”知大义,“微”出传承

“微课堂,学经典”模式下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有源”

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让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探究性学习。微课中,教师可倡导“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国学经典蕴含的深层意义。

如教学《满江红》这首诗时,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

关于岳飞的资料和古诗,旨在让学生在了解岳飞背景的过程

中,感受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通过看视频、听歌曲《精

忠报国》,让学生再次领略岳飞在战场上的壮志豪情和风姿;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带激情地诵读、豪情万丈地背诵,

读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不仅如此,接下来的微课程中,

有学生合作进行诵读,有个人激情诵读,有集体配乐诵读,

还有配以舞蹈动作的诵读,到最后全班编排成一个经典诵读

节目并代表学校出演。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加上刚强有力的

舞姿,整个经典诵读的画面令人赞叹!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人

物,感悟岳飞宁死不屈、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更从读经诵

典的微课堂中知大义,传承民族精神。

由此本校延伸出关于“品国学,育爱国”的经典活动。

全校推行利用微课堂,诵读关于歌颂爱国情操的经典篇章。

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浊

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从屈原的《离骚》到

清代女革命家秋瑾的诗句,每个字眼,都渗透出炎黄子孙对

祖国的依存感、归属感、自豪感。

结语

在微课课堂中合理地融入国学经典,可以滋润学生的心

灵,让学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应掘井

及泉、持之以恒,能够将散落的国学“珍珠”串成一条精致

的“手链”,促使学生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1] 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

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6):24-32.

作者简介:王超(1973.8-),女,广东汕头人,小学语

文高级教师,珠海市优秀教师,香山学校“芳香班主任”。